农业生态学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绪论生态学——海克尔H.Haeckel :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866)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以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业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门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系统的基本特征: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2、系统的整体性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受人类的控制2、农业生产系统的净生产力高3、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能较差4、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系统5第二章§2.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
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
人工环境:包括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最小因子定律: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谢尔福德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概念合并为耐性定律。
对耐性定律的补充:1、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2、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3、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1.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农业生态学是生态领域的具体应用。
2.生态型:趋异适应产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基因型类群叫生态型。
3.生活型:趋同适应产生的相同生态习性的不同生物类群叫生活型4.生境:也叫栖息地。
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现象。
6.趋异适应: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7.生态因子:是指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8.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中和适应位置。
9.种群:指分布在一定范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10.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状况。
11.生命表:是指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12.环境容纳量;某种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即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值或最大密度,成为系统的环境容量,常用K表示13.生态对策(生活史对策):生物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的对策。
如:生殖对策、取食对策、扩散对策等。
其中生殖对策是最为重要的。
14.生物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即群落是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15.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积累的结果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种类组成上发生质的变化即优势种或全部种类的变化。
16.群落交错区:又称为生态交错区,指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生态系统间、景观单元间)的过渡带17.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农业生态学
种间关系
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物种都与其他物种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常见的是:
①食物链。在食物链中,居于相邻环节的两物种的数量比例有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如捕食者的生存依赖于 被捕食者,其数量也受被捕食者的制约;而被捕食者的生存和数量也同样受捕食者的制约。两者间的数量保持相对 稳定。
②竞争。物种间常因利用同一资源而发生竞争:如植物间争光、争空间、争水、争土壤养分;动物间争食物、 争栖居地等。在长期进化中、竞争促进了物种的生态特性的分化,结果使竞争关系得到缓和,并使生物群落产生 出一定的结构。例如森林中既有高大喜阳的乔木,又有矮小耐阴的灌木,各得其所;林中动物或有昼出夜出之分, 或有食性差异,互不相扰。
生态学)一词是1865年由勒特(Reiter)合并两个希腊字logs(研究)和oikos(房屋、住 所)构成,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Ernst Heinrich Haeckel)初次把农业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有 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特别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有益与有害关系。从此便揭开了农业生态学 发展的序幕。在1935年英国的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之后,美国的年轻学者Lindeman在对Mondota湖生 态系统详细考察之后提出了生态金字塔能量转换的“十分之一定律”。
在计算经济生产中,不应认为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或者无限的,而是用生态价值观念,应考虑到经济发展 对环境的破坏影响,利用科技的进步,将破坏降低到最大限度,同时倡导一种有利于物质良性循环的消费方式, 即适可而止、持续、健康的消费观。
谢谢观看
④农业生态学与非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有数学农业生态学、化学农业生态学、物理农业生态学、地理农业生 态学、经济农业生态学等;与生命科学其他分支相结合的有生理农业生态学、行为农业生态学、遗传农业生态学、 进化农业生态学、古农业生态学等。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
微生物 Microbes
环境
Environment
第一节 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生态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1. 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
• 1749年布丰《生命律》;1803年马尔萨斯《人口论》 • 1859年达尔文发表《Origin of Species》,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 1869年德国的海克尔(E. Haekel)正式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有机 体与其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一节 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生态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2. 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第一次提出生态系统。 1941年美国年轻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中能量利用的 “十分之一定律”。 1952年E. P. Odum发表了,第一次以生态系统为中心建立了 完整的生态学。
第一节 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农业生态学的内容
1、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Structure)
2、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Function)
3、 农业生态系统的地域分布特点和规律 4、 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变规律 5、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规律和方法 6、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和生态农业建设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一、 生态系统(Ecosystem) 1. 生态系统的定义
l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 用形成的统一体。 2.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生态系统的两大组分: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 l 环境组分包括四方面:辐射、气体(air)、水、土体。 l 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
三、生态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3. 生态学应用与调控静的春天》;
1971年的MAB计划
《农业生态学》word版
第一章绪论1.农业生态学产生与发展.生态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与农业生态学.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态学2.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系统及系统特性.生态系统及特点.农业生态系统3.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1)自然环境(2)人工环境(3)环境对生物的制约(提问)最小因子规律(水桶原理)、耐性定律、生活型与生境(4)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生态型、生态位(5)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 .农业生态系统的种群(1)种群结构大小与密度、年龄结构与性比、出生率与死亡率、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2)种群的动态(图示)生命表与生命曲线、种群的增长型( J 型与 S 型)(3)种群间的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正相互作用(偏利、原始合作、互利共生)、次生代谢产物的作用。
(4)种群的生活史对策( r 、 K 对策)(5)种群的调节密度制约(种间牵制和种内调节)、非密度制约、 IPM3 .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1)群落的基本特征(2)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交错区与边缘效应(3)群落的演替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旱生演替与水生演替)演替的发展趋势利用演替原理建造农业群落(4)协同进化(5)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4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农业活动、特殊性、威胁因素、保护与开发利用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1 .概述( 1 )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举例子引出概念)(2 )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标志2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1 )农业生态景观与水平结构(图示)景观多样性、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农户庭院经济( 2 )自然条件对水平结构的影响温度、水分( 3 )农业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对水平结构的影响(图示)农业区位、杜能农业区位、生态经济区位3 .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1 )自然地理位置与垂直结构(图示)流域位置、地形变化(大地形和小地形)( 2 )农田立体模式(先提问,再图示)农作物间作、稻田养鱼、稻萍鱼、农田种菇等(图示)( 3 )水体立体模式(先提问,再图示)鱼的分层放养、鱼牧结构( 4 )养殖业立体模式(图示)分层立体养殖、林鱼鸭立体种养( 5 )农林立体模式(图示)农林业系统;农林业模式(桐粮间作、枣粮间作、林胶茶、林药间作4 .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 )食物链(举例)( 2 )食物链类型(图示、提问)捕食、腐食、寄生食物链( 3 )食物链结构类型(图示)食物链加环作用、类型(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加工环等)、食物链的解列、食物链结构举例5 .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1 )作物套作(提问)( 2 )轮作、轮养(图示、提问)( 3 )农业生产模式的演替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 .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1 )能的形态、度量、来源(提问:地球上能量主要来源于哪里)( 2 )热力学第一定律( 3 )热力学第二定律( 4 )普里斯津的耗散结构理论2 .初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1 )初级生产的能量平衡(图示)( 2 )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地球表面的分布、我国状况、初级生产力的估算( 3 )提高初级生产力的途径3 .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1 )次级生产的能量平衡( 2 )次级生产的作用( 3 )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效率( 4 )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4 .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 1 )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提问)自然辅助能和人工辅助能(包括工业和生物辅助能)( 2 )人工辅助能的作用( 3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转化效率5 .生态系统的能量关系( 1 )生态系统的能流途径(图示)( 2 )生态效率与生态金字塔(图示、提问)6 .能量生态学上的生态系统类型( 1 )生态系统类型( 2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物质循环的几种基本类型( 1 )物质循环的概念(举上面的例子引出概念)( 2 )物质循环的几种基本类型:水循环、气相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水循环( 1 )水贮量及分布(提问:水是从哪里来的)( 2 )水循环过程:文字加图示( 3 )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文字加图示)输入项:降水、灌溉、地下水上升输出项:蒸发蒸腾、渗漏、排水( 4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提问:目前水资源存在什么问题)水资源短缺(文字加图示)水污染(文字加图示)( 5 )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水循环问题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提问:修建水利工程的利与弊);过度开采地下水( 6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管理扩大土壤水分库容;提高水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先提问);减少水体污染;加强水资源的跨流域管理3 .碳循环( 1 )碳的贮存库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岩石圈、水圈(提问)( 2 )碳循环过程不同层次水平上(图示)( 3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提问)( 4 )温室效应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4 .氮循环( 1 )氮的贮存库大气圈、岩石圈(很少参与循环)( 2 )氮循环过程(图示、提问)输入:生物固氮、工业固氮、高能固氮输出:燃烧、挥发、反硝化、渗漏等( 3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亚硝酸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氮素利用效率低(提问)( 4 )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素调控合理施肥、灌溉、水土保持5 .磷循环( 1 )磷的贮存库岩石土壤圈:主要是地壳( 2 )磷循环过程(图示、提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3 )农业生态系统的磷循环(提问)输入:施肥、作物残体、大气沉降、灌溉输出:作物收获、土壤流失及侵蚀、渗漏( 4 )人类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磷矿开采、施肥、水土流失6 .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1 )养分循环特点( 2 )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图示)( 3 )农田生态系统养分的平衡(提问)( 4 )农田养分循环的调节7 .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1 )有毒污染物在食物链的浓缩( 2 )主要污染物的危害及其防治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固体废物污染、饲料添加剂污染等第六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1 .农业资源( 1 )农业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2 )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3 )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 .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 1 )自有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 2 )公共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3 .农业生态系统的效益•农业的社会效益农业就业与人口城市化、食物营养、农产品代用品、农业收成与社会稳定( 2 )农业经济效益收入递减规律、资源相互替代效益( 3 )农业的生态效益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的原因与控制( 4 )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第七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1 .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动(例子引出)( 1 )自然信息流(提问)( 2 )人工信息流( 3 )自然信息流和人工信息流的区别( 4 )信息的量度(提问)2 .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 1 )资金流的基本构成( 2 )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提问)耦联关系、单独的资金流、单独的能物流关系( 3 )农业生产过程的经济外部性问题成本外摊、收益外泄( 4 )经济外部性的解决途径(讨论)( 5 )高斯( Coase )理论 : 产权的确定3 .资源环境影响的经济核算( 1 )资源定价( 2 )资源分类( 3 )资源定价的方法( 4 )资产评价实例4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特点( 1 )基本特点中心式和非中心式调控( 2 )自然调控:程序调控、随动调控、最优调控、稳态调控( 3 )人工直接调控( 4 )社会间接调控第八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概念( 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提问)(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科技属性( 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协调性原则、需求性原则、安全性原则、高效性原则、参与性原则( 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2 .农业的历史发展阶段与现代农业发展思潮(1)历史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替代农业( 2 )发展思潮农业现代化思潮、绿色革命思潮、自然农业思潮、可持续农业思潮3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农业( 1 )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内容( 2 )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 3 )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SARD )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及其建设(1)环境与资源支持系统(2)生产与管理支持系统(3)经济与市场支持系统(4)技术与信息支持系统(5)政策与法律支持系统(6)文化与伦理支持系统5 .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2)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与方法(3)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4)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6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1)关键技术体系(2)高新技术创新体系第九章中国的生态农业1 .中国农业的发展阶段及面临的挑战( 1 )世界农业发展的阶段( 2 )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2 .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1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 2 )中国生态农业的目标( 3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阶段( 4 )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3 .中国生态农业的模式( 1 )不同区域的典型,模式( 2 )模式的适用性及变化规律以沼气和基塘系统为例( 3 )环境梯度对农业模式的制约气候土壤梯度、流域地形梯度、人口密度梯度、城乡经济梯度( 4 )传统模式向生态模式的转变4 .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1)特点(2)技术体系(3)农业技术的生态化改造5 .中国生态农业的组织管理(1)组织管理体制(2)政策法规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定义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它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平衡的调节,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内容1、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位理论、群落边界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食物链与能量流原理、物质循环原理、信息传递原理等。
2、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景观等层次的结构。
3、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价值流动等方面。
4、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调节:包括系统稳定性、恢复力、可持续性等。
5、农业生态规划与管理: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与维护,农业生态安全与风险管理,农业生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
三、研究方法1、观察与调查: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实验与模拟:通过实验和模拟,探究农业生态系统的规律和机制。
3、定性定量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精细分析。
4、系统分析与综合:运用系统分析和综合方法,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整体把握。
四、应用前景农业生态学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农业生态学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食品安全与质量:通过监控农产品生产过程和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3、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农村发展与社区建设:通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社区建设。
五、复习题1、什么是农业生态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2、列举几种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3、描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浙江农林大学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1、生物圈: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他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2、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4、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1)系统组分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中人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大型消费者。
在环境组分中,农业生态系统多了环境组分。
(2)系统输入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既有自然的输入,也有社会的输入。
(3)系统输出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然而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输出。
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出受到了人为活动的深刻影响。
5、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趋势?主要任务: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内外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农业生态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
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
合理调控农业生态系统, 协调生态-经济-技术, 提高人民福祉,促进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
第二章1、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总体。
2、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3、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
5、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组分:太阳辐射、气体、土体、水体。
6、生态适应:生物为适应环境的长期作用而发生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乃至遗传的变异的现象。
7、生态适应的类型可分为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第一章:1、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现状:湿地退化、草原退化、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2、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
3、三“P”危机:n(人口问题)、Poverty(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n环境问题)4、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中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1866年德国学者XXX提出)5、生态文化:建立一种以生态学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建立起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经济法则、生活方式和管理体系,改变以往那些不良观念,以生态学的思想与方式来认识世界、观察世界。
6、生态方法论:整体观、层次观、关联观、协同观、动态观。
7、按研究对象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分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全球生态学。
8、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工具:农业生态体系;理论根蒂根基:生态学原理;方法根蒂根基:体系论。
9、系统:系统论创始人XXX: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
系统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两个以上的组分(2)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3)配合完成一定的功能。
注:功能→系统的功能是一种整体效应(整合特性),不但包括各组分的独立功能,还增加了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新效应(增强、减弱、原来没有)→所以各组分功能之和不等于系统的整体功能或效应(1+1≠2)10、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流、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布局、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简单定义:在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
特点:1)组分上:无生命和有生命2)空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动态性3)时间变革上: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4)内部功能上组分间不断进行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使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5)外部关系上:开放系统,物质能量交换11、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有哪些?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物种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辅助能,初级生产中的能流,次级生产的能流2、种群个体的分布有哪些类型?在自然界较普遍的是那种类型?分布类型:成群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
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是聚集分布。
3、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有何特点?(1)有较高的养分输入率和输出率(2)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3)养分保持能力弱,流失率较高(4)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4、农业生产有哪三种农业区位?其含义是什么?自然区位,妒能的农业经济区位,生态经济区位。
5、什么是食物链的富集作用?食物链富集是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6、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是简单的物种集合;(3)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4)具有一定的结构;(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7)具有边界特征。
7、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资金流与能流、物流的关系。
(1)耦联关系:资金流与能物流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时或出售农产品时发生耦联关系,流量成正比,流向成反比(2)独立关系:独立的资金流,通过纳税、还息、还贷、交费、交罚款等方式离开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是不能和能物流发生直接关系的。
独立的能物流,如公共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并未伴随有资金的流入与流出,从而导致成本外滩和收益外泄,易出现经济外部性问题,脱离了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8、作物生产力估算的四个层次。
光能生产力、光温生产力、气候生产力、土地生产力9、食物链“加环”类型并简单举例。
(1 )生产环:将非经济产品转化为经济产品(2 )增益环:加大了生产环的效益,如猪、鸡粪- 蚯蚓- 饲料- 促进猪、鸡的消化(3 )减耗环:捕食性天敌的引入,减少生产消耗,增加系统生产力(4 )复合环:具有两种以上的功能。
农业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1.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群落。
2.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或它的代谢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其危害程度的方法。
3.初级生产力:是指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生物量的速率。
4.生态对策: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在繁殖和竞争等方面朝着不同方向,适应不同栖生境的对策。
5.食物网;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生物形成的相互交错成网的多条食物链。
6.生态位:是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同期时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7.初级生产力:指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生物量的速率。
8.能效率:指人工投入单位辅助能量所获得的有效产出能或能量报酬。
9.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基理的学科。
10.次级生产: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生物量形成的生产过程称为次级生产。
1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中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浸入出现群落与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发展变化,称为群落演替。
12.系统:指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3.物质循环:泛指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化学元素及水(作为介质)在生物与环境不同组分之间的频繁转移和循环流动。
14.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有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15.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如物种共生原理,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等),结合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设计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及分层次多级利用物质生产工艺系统。
16.肥力结构:是指形成产量的自然肥力、再循环肥力和外源肥力所占比例。
17.立体种养技术:是利用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的互补特性,利用了生物间生态位的差异,从而提高是整体对资源的利用率。
18.生物学放大作用:各种有毒污染物质一旦进入生态环境系统,便参与物质循环,在循环过程中性质稳定,易被生物体吸收的毒物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食物链的浓缩作用又称生物放大作用。
农业生态学
孔雀石绿污染事件
2005年6月5日,英国食品标准局在英国一家知名的 超市连锁店出售的鲑鱼体内发现一种名为“孔雀石绿” 的成分;6月8日,河南商报收到举报,称郑州市上的鱼 很多都是使用 孔雀石绿处理过,并于29日对此事进行 了公开报道。 孔雀石绿是一种带有金属光泽的绿色结晶体,具有 有毒的桂花鱼 高毒素、高残留和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副作用。 农业部门采取的措施:在 2002年4月农业部193 2006 年11 月底, 香港地区食环署食物安全中心对 15 号 个 公告中就把孔雀石绿列为禁药,严禁在所有食品动物中 桂花鱼样本进行化验 , 结果发现11 个样本含有孔雀石绿。 使用;2005年药物残留监控计划已将孔雀石绿列为监控 孔雀石绿是有毒的三苯甲烷类化学物 , 既是染料, 也是杀菌 范围;在 9月上、中旬组织对部分淡水养殖和出口重点 剂 , 可致癌。它是带有金属光泽的绿色结晶体 , 可用作治理 鱼类或鱼卵的寄生虫、真菌或细菌感染。现已禁用。 地区开展孔雀石绿专项督查行动。
公安部侦破地沟油大案
摘要:近日,公安部对位于山东的济南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展开 围捕行动,抓获以柳某某为首的犯罪嫌疑人32名,同时扣押食用地 沟油100余吨。图为被查获存在非法使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的济南 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
存放地沟油的车间
中国人每年吃掉300万吨地沟油
地沟油是用剩饭剩菜等餐厨垃圾加工 处理而成的油脂,含有大量的细菌和 毒素,不法商贩将收集来的潲水,经 过水油分离、过滤、去味等程序处理 后,重新得到油脂,一旦被人食用后 将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
早起,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 聚氰氨奶。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 份人造鸡蛋和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 泡壶香精茶叶。下班,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石 膏豆腐,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吊白块和 硫磺馒头……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和生活环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与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食物网: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生物形成的相互交错成网的多条食物链。
现存量:指在某一特定的观察时刻,单位面积地段内有机体的数量,可以用个体数目、重量或能量来表示。
库:指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物质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
r——对策生物:是指生育力高,亲体具有良好保护幼体行为的生物。
物质循环:泛指生物系统中的一切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化学元素及水(作为介质)在生物与环境不同组分之间的转化。
初级生产力:是指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生物量的速率。
营养级:是食物链上的不同链节,每个链节上的生物都构成了其下一个链节生物的食物来源。
生态金字塔:把生物群落的众多生物按所属的营养级加以分类,然后将个营养级按其总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者能量的多少绘成长方形横柜,自下而上顺序排列,即形成所谓的金字塔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如物种共生原理、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等),结合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设计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及多层次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生态位:是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应对特性。
系统:是指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能效率:是指人工投入单位辅助能量所获得的有效产出能或能量报酬。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次级生产: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生物量形成的生产过程。
肥力结构:指(形成产量的)自然肥力、再循环肥力和外源肥力所占的比例。
立体种养技术:是指利用了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的互补特性,利用了生物间生态位的差异,从而提高整体对资源的利用率。
生态学放大作用:各种有毒污染物质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会参与物质循环,在循环过程中性质稳定、易被生物体吸收的毒物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食物链的浓缩作用又称生物放大作用。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1、生物圈: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他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2、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4、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1)系统组分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中人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大型消费者。
在环境组分中,农业生态系统多了环境组分。
(2)系统输入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既有自然的输入,也有社会的输入。
(3)系统输出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然而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输出。
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出受到了人为活动的深刻影响。
5、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趋势?主要任务: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内外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农业生态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
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
合理调控农业生态系统, 协调生态-经济-技术, 提高人民福祉,促进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
第二章1、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总体。
2、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3、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
5、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组分:太阳辐射、气体、土体、水体。
6、生态适应:生物为适应环境的长期作用而发生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乃至遗传的变异的现象。
7、生态适应的类型可分为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第5章 农业生态学
1. 相生相克与互补原理 相生相克即指自然界(生态系统中)各个 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或相互制 约。 互补即指自然界(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 之间的相互补充,助其不足,善其不善, 使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数量比例趋于合理、 优化、完善。 相生相克与互补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也 是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5.1.2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1. 研究内容 (1)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 (2)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 (3)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4) 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与优化 (5) 建设生态农业 (6)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2.农业生态学的研究任务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任务 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 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揭示农业生态 系统各种内外因子相互关系的规律,协调 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探讨最 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 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
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和降低资源 成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农业生态学面 临的重大问题 重大问题。 重大问题 优化整体结构,提高系统功能,促进农业生 产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面临的重要 重要 任务。 任务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持续发展关 系着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5.2 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2) 辅助能的投入及其转化效率 1) 人工辅助能投入与农业增产 农业生态 系统开发度大,有大量的人工辅助能投入, 这也是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较高和农业持 续增产的重要保证。 人工投入的辅助能包括人力、畜力、种子 及有机肥等所耗能量;化肥、农药、农机 具、燃油和农用电力等所耗能量。
农业生态学
一、农业生态学概述 2.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基础理论应用于农业 的一个分支。其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系 统论的理论、方法,把农业生物及其周围 的自然、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研 究其结构、功能、内部联系、人工调控和 可持续发展规律。
一、农业生态学概述
3.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 (2)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 (3)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4) 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与优化 (5) 建设生态农业 (6)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 保护
工业革命使农业进入现代农业或称石油农业阶段。人们从外部向 农业生态系统输入大量能量和物质,如化肥、农药、灌溉,及各 种农业机械的使用,以高投入换取高产量。这时的农业生态系统 结构简单,生物种类单一,种内竞争强度大,食物链短,系统内 平衡机制被破坏,自我调节能力差,抵御灾害能力很差。现代化 农业生产技术确实提高了生产能力,如据推算每吨化肥可增产粮 食2~3t,农药挽回的粮食占总产的15%。但另一方面,石油农业也 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首先,石油是一种可枯竭资源,不断 的投入使农田生态系统的投入产出比越来越小。再者,大量的燃 烧石油和无节制的施用化肥农药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
2.生态农业的特点及理论基础 ①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进行集约经营管理的综 合农业生产体系。 ②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 (1)整体性与可调控性 (2)稳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协同进化 (2)食物链与食物网理论 2 (3)能量多级利用与物质循环再生 (4)结构稳定与功能协调 此外,生态农业所依据的生态学理论基础还有边缘效应、生态位 、限制因子作用等原理。
现代农业的负效应: ①能源过度消耗; ② 水资源日益紧缺; ③生产成本增加; ④污染加剧; ⑤其他:如追求高产出和高利润,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影 响到农业的持续发展;如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发展,使农作物种 植趋于单—化,使农业生态系统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加大,系统抗 逆性差、易发生病虫害;如对土壤高强度垦殖及土地用养失调造 成的水土流失、土壤退化与沙化、草原退化等。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农业(生产):是指利用土地等自然、经济、科技、社会等资源,种植养物或饲养动物、微生物 , 以获取食品及工业原料的家产(过程)。
农业按生物功能分类。
栽种业:利用土地资源进行作物栽种生产的家产。
林业:利用土地资源进行林木培养并采伐利用的家产。
畜牧业:利用土地培养饲草饲料养殖动物的家产。
渔业:利用水域空间养殖水产品的家产。
参观农业,又称旅行、休闲农业:对农业、乡村资源或景观进行旅行开发显现的家产。
跟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休闲时间充裕条件下产生的新式农业形式。
农业按历史分类:原始农业:在原始自然条件下,收集野生品或采纳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
即刀耕火种农业。
古代农业:从刀耕火种、集群公有制农业,向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转变,由迁移转变为定居,并逐渐懂得施肥、浇灌技术,作物种类渐渐丰富的农业。
近代农业: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向(半)机械化农具转变、劳动者由直接经验向近代科技转变、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过渡的农业。
技术不配套、家产化程度低。
一般所说的传统农业,饱暖农业、小农经济。
现代农业:也叫石油农业、集约农业。
向农田大批集约化输入良种、农药、化肥、机械、燃料、电力等各样形式协助能,用现代科技武装,以现代经营管理理论指导,生产效率达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
投入集约化、技术成套化、经营家产化。
花生家产现代化:机械化、地区化、特点化、家产化生态农业:依照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及传统农业技术精髓成立,能良性循环、实现三大效益一致的农业。
有机农业、可连续农业、循环农业、自然农法。
经过设计农业生态工程来协调农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不行连续农业:转基因种子:生物多样性降低、产品污染化肥、农药:高产与污染矛盾石油农业:高投入(高能耗)、高效率、高产出与高污染、温室气体、天气变暖5、农业的地位:一句话:基础和根本!1)农业是人类赖以生计之根本和发展之基础“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2)农业是社会分工和公民经济其余部门发展的基础农业属于第一家产,是第二、第三、第四家产的基础。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4分*10个=40分〕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途径和策略的科学。
2、系统即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边界〕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的结构与功能,朝着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即是指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组分功能之总和的特性。
它靠系统有序为基础。
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又称整合效应4、生态系统的准确定义,经历了坦斯利〔1935〕、林德曼〔40年代〕、奥德姆〔1983〕、骆世明〔1987〕。
骆世明〔1987〕认为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简而言之: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称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组分在时空中的分布(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以及组分间相互联系的有序状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6、分解者---指异养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等。
由于它们的功能是把有机物复原成无机物,因此,又称复原者。
由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产过程都依赖初级生产,所以它们的生产过程又称次级生产;同理它们又次级生产者。
7、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包括物质和能量〕供求关系。
根据建立方式不同,可分为食物链结构和食物网结构。
8、食物链结构---以食物链方式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员间通过吃与被吃方式而彼此联系起来的食物营养供求序列。
如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9、食物网结构—以食物网方式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
食物网是指生态系统是由多条食物链相互联结而成的食物供求网络关系。
10、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态学发展阶段1)生态学知识积累阶段(1866年之前)2)个体生态学和群体生态学阶段(1866-1935)3)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1935-1962)4)研究尺度扩展和强化应用阶段(1962年以后)2.生态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由二个以上的组分组成;(2)组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3)以整体方式完成一定的功能。
3.生物组分:生产者 (producer) 大型消费者小型消费者4.生态系统功能(1)能量流动(2)物质流动(3)信息流动5.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1)能量流(2)物质流(3)信息流(4)价值流6.环境与生态因子7.环境(Environment):是指作用于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以外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包括生存空间以及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8.生态因子包括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火因子9.10.耐性定律 1913年美国生态学家 V. S. Shelford 在最小定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耐性定律的概念,并试图用这个法则来解释生物的自然分布现象。
他认为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即各种生态因子对具体的生物来说,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它们之间幅度,就是该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又称耐性范围)。
可用一个钟型耐受曲线来表示。
11.许多生态学者对耐性定律做了补充:(1)生物可能对一个因子的耐性范围广,而对另一个因子的耐性范围窄;(2)对所有因子的耐性范围都很广的生物,一般都分布很广。
(3)当某种生物的某一个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况时,对另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会下降。
(4)由于生物种群的相互作用经常妨碍生物对最适环境条件的利用。
(5)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耐性范围不同。
12.趋异适应--生态型定义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类群。
是分类学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
13生态型类别 1.气候生态型2.土壤生态型3.生物生态型籼、梗稻——温度生态型早、中、晚稻——光照生态型水、陆稻——土壤生态型14.生态位1空间生态位2.营养生态位3.功能生态位4.时间生态位15.种群的基本特征是指各类生物种群在正常的生长发育条件下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即种群的共性,而个别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产生的特殊适应特征,不包括在此范围内。
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数量和种群的遗传组成三个方面。
16.生物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基本类型 A.增长型种群B.稳定型种群 C.衰退型种群17.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 dN/dt= r·N[(K-N)/K] N为种群数量;K为环境容量(carrying capacity),r为内禀增长率。
18.种群波动的原因1.非密度制约 2.密度制约种群波动的调节1密度调节2非密度调节19.K对策特点生物个体较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不具较大扩散能力,但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k水平20.两个物种的种群相互作用类型负相互作用包括1偏害作用2寄生作用3捕食作用正相互作用包括1偏利共生2原始合作3互利共生21 化感途径:淋溶;挥发;根分泌;凋落物分解。
22群落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具有一定的结构3.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4.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6.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7.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23群落演替原理应用(1)建立木本农业:包括有多年生木本植物在内的农林复合系统。
(2)仿建顶极群落:仿自然顶极群落结构建造乔、灌、草相结合的人工群落,可有效治理水土流失,营造森林景观。
(3)仿自然演替过程促进农业生产。
早期重视先锋植物的作用,环境改善后再安排农业生物。
24生物多样性层次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25中国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包括1直接使用价值2间接使用价值3潜在使用价值26转基因生物的释放可能对环境质量、生态平衡产生不利的影响:转基因生物在自然界中释放将污染自然资源库,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产生难以预料的冲击,其潜在威胁不亚于核扩散。
具体表现有:(1)转基因作物本身可能会转变为杂草; (2) 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漂流可能会导致新型杂草产生。
(3)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导致新型病原体产生。
(4)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对生态系统中的非靶标生物造成伤害。
(5)转基因生物可能危及生物的多样性。
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系统来说是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外来物种,其引入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破坏,产生无法估量的损失。
27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包括1物种结构组分结构2空间结构3时间结构4营养结构食物链结构28水体立体模式29食物链的类型1)捕食食物链2)腐生食物链3)寄生食物链4)混合食物链30食物链加环类型(1)生产环(2)增益环(3)减耗环 4)复合环(5)加工环31北方“四位一体”庭院生态模式32 生态效率指标分1、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2、营养级之内的能量转化效率33生态金字塔类型1 数量金字塔2生物量金字塔3 能量金字塔(是真正的金字塔)34在初级生产的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NP)。
在某一特定时刻调查时,生态系统单位面积内所积存的生物有机体的有机物量,称为生物量35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1直接收获法2黑白瓶法 3 CO2测定法4pH测定法36不同层次作物生产力1光能生产力2光温生产力3气候生产力4土地生产力光温生产力:是当水分、土壤肥力和栽培管理措施等处于最适条件时由辐射和温度决定的理论产量,是露地生产条件下产量的上限37生产力层次分析的意义:(1)明确某种作物在某一地区的自然条件下可能达到的产量水平,为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2)通过个层次影响产量因素的分析找出主要的产量限制因素,为人工调控提供依据。
(3)为科学评价一个地区的产量水平提供依据,避免用绝对单产进行简单的比较。
38提高农业初级生产力的途径 1、因地制宜,增加绿色植被覆盖,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增加系统生物量通量或能通量,增强系统稳定性。
(大地皆绿) 2、适当增加投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消除或减缓限制因子的制约。
3、选育高光效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4、加强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减少养分、水分制约。
5、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合理间套种,提高栽培管理技术。
6、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维持最佳的群体结构。
39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1.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
2.生产动物蛋白质,改善食物构成。
3.促进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功能4.种养结合农牧互促,有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的发展;5.增加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并有助于建立种养加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40次级生产的改善途径1、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粮—经—饲三元结构。
2.培育、改良、推广优良畜禽鱼品种 3.适度集约化养殖,加快畜禽渔环境控制及设施工程建设,减少维持能和其他消耗 4. 推广鱼畜禽结合,种养加配套的综合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农副产品和废弃物41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人工辅助能包括生物辅助能和工业辅助能42农业系统人工辅助能的作用 1、基因性投入 2、资源性投入 3、设施性投入4、保护性投入43提高人工辅助能投入效率的途径 1、因地制宜,调整生物结构。
2、优化投入组合3、改善资源的基础状况。
4、采用节能农业技术44地质大循环的特点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影响面广,具有全球性质,是闭合性循环。
①大气中的CO2通过生物圈的光合和呼吸作用约400年循环一次。
②O2通过生物代谢,2000年循环一次。
③水圈(包括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中的水,通过生物圈的吸收、排泄、蒸腾,每当200万年才循环一次。
④至于由岩石土壤圈风化出的矿物元素循环一次则需要更长时间,甚至要经过几亿年4546水循环的意义 1.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是生命的源泉。
2.水分循环不仅调节了气候,而且净化大气。
3.水分作为媒介物是物质循环的重要推动者, 推动了其他物质的循环。
4.水循环异常变化给农业带来巨大影响,导致旱灾洪灾。
47碳的循环路径48人类对碳循环干扰:森林破坏——吸收CO2能力减弱;土地过垦——有机质减少,释放CO2;有机物燃烧——释放CO2;工业发展——消耗矿物能,释放CO2畜牧业发展-——甲烷排放增加人口增长——以上过程的加强49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50气候变化的科学原理: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透明,却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也会向外辐射波长更长的长波辐射。
其中向下到达地面的部分称逆辐射。
地面接收逆辐射后会升温。
51碳循环干扰及温室效应对农业的影响1、对作物光合作用与净生产的影响2、对农作物品质的影响3、对农作物水分有效性影响4、对病虫草影响5、农业气象灾害增加6、对耕作制度影响7、对土壤肥力影响8、冰川融化与与海平面上升对农业影响52氮循环的基本过程1固氮作用2氨化作用3硝化作用4反硝化作用53人类对氮循环的干扰1、含氮有机物燃烧释放氮氧化合物(NOX)污染大气2、过度耕垦使土壤氮素肥力下降3、城市化和集约畜牧业是人畜废弃物自然循环受阻4、不合理的耕种方式及氮肥施用引起氮素流失氮污染后果1、水体富营养化问题;2、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和农产品硝酸盐过量,危害人体健康3、温室气体N2O排放4、形成酸雨(SO2、NOX)光化学烟雾(NO/N2O)5、臭氧层破化(N2O)54养分循环特点1 .有较高的养分输入率和输出率2 .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3 .养分保持能力弱,流失率较高4.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55.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的主要收支项 1.农田养分的输入。
包括:化肥、有机肥、降水和灌溉水的输入。
2.农田养分的输出。
包括:收获物的输出及其淋失、流失、反硝化、蒸散和氨的挥发。
3、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与减少56.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1)形成时间和量的不确定性(与降雨联系)(2)多种污染源相互交叉(排放人不明确)(3)分散性和时空变异性(4)不易监测性。
57.化肥污染的不良影响1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酸化2化肥对水体的污染(N,P流失,硝酸盐渗漏)3化肥对大气的污染4土壤重金属积累(一些矿物为原料的肥料,如磷钾化肥,硝酸铵等)58.POP(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点是持久性、生物蓄积性、高毒性、半挥发性、长距离迁移性59.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1、相耦联的关系2、独立关系60.经济外部性(1)成本外摊(2)收益外泄61.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基本特点 1、兼有中心式调控和非中心式调控两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