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讲解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绪论生态学——海克尔H.Haeckel :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866)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以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业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门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系统的基本特征: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2、系统的整体性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受人类的控制2、农业生产系统的净生产力高3、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能较差4、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系统5第二章§2.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
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
人工环境:包括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最小因子定律: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谢尔福德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概念合并为耐性定律。
对耐性定律的补充:1、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2、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3、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4 分 *10 个 =40 分)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途径和策略的科学。
2、系统即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边界)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的结构与功能,朝着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即是指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组分功能之总和的特性。
它靠系统有序为基础。
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又称整合效应4、生态系统的准确定义,经历了坦斯利( 1935)、林德曼( 40 年代)、奥德姆( 1983)、骆世明( 1987)。
骆世明( 1987 )认为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简而言之: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称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组分在时空中的分布(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以及组分间相互联系的有序状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6、分解者 ---指异养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等。
由于它们的功能是把有机物还原成无机物,因此,又称还原者。
由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产过程都依赖初级生产,所以它们的生产过程又称次级生产;同理它们又次级生产者。
7、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包括物质和能量)供求关系。
根据建立方式不同,可分为食物链结构和食物网结构。
8、食物链结构 ---以食物链方式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
过吃与被吃方式而彼此联系起来的食物营养供求序列。
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员间通如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9、食物网结构—以食物网方式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
食物网是指生态系统是由多条食物链相互联结而成的食物供求网络关系。
10、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一、引言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及其内部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本文将介绍农业生态学的重点内容供大家复习参考。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1. 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对象,由土壤、作物、农田生物多样性以及人为因素构成。
其中,土壤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基础,作物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农田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2. 农村生态系统农村生态系统由农田生态系统、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产业连同其相互关系构成。
农村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特征1. 生产功能农业生态系统通过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等活动,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和能源等生产资料。
2. 保护功能农业生态系统通过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生态服务功能,保护环境免受农业生产活动的负面影响。
3. 美化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的农田景观和乡村环境可以提供农村旅游和休闲服务,为人们提供美丽的自然景观。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关键问题1. 土壤质量和保护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保护土壤的肥力和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2. 农药使用与环境风险农药的过度使用对农田生态系统和水体等环境产生潜在威胁。
合理使用农药和开展生物防治是减少环境风险的重要措施。
3. 水资源管理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需求量大,因此科学管理水资源是保障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合理利用灌溉水、开展水源保护等措施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
四、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策略1.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注重与自然生态规律相协调,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产品质量。
2. 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包括发展农村产业、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旨在实现农村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 农田生态工程农田生态工程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水资源工程和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等,旨在修复农田生态系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1.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农业生态学是生态领域的具体应用。
2.生态型:趋异适应产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基因型类群叫生态型。
3.生活型:趋同适应产生的相同生态习性的不同生物类群叫生活型4.生境:也叫栖息地。
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现象。
6.趋异适应: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7.生态因子:是指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8.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中和适应位置。
9.种群:指分布在一定范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10.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状况。
11.生命表:是指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12.环境容纳量;某种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即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值或最大密度,成为系统的环境容量,常用K表示13.生态对策(生活史对策):生物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的对策。
如:生殖对策、取食对策、扩散对策等。
其中生殖对策是最为重要的。
14.生物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即群落是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15.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积累的结果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种类组成上发生质的变化即优势种或全部种类的变化。
16.群落交错区:又称为生态交错区,指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生态系统间、景观单元间)的过渡带17.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讲解

各位同学:揣摩考点、识破亮点、巧抓重点、攻克难点,是末考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四大秘诀, 也是我们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得力技巧。
希望广大同学能够勤奋备考,诚信应考,亮 出真才实学,考出优异成绩。
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及课堂笔记,并根据自身实际就本 资料中出现的相关失误与漏洞请自行补充完整,由此带来的不便还望你见谅。
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军军第一部分: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一、生态农业及其产生的原因1、 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 就,合理地组织农、林、牧、渔、加等产业,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2、 产生的原因:现代农业有许多负效应,推动了生态农业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能源过度消耗、水资 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增加、污染加剧、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其他问题如种植结构的单一、农业资源分类1、按可更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一化,水土流失等。
二、 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1、整体效应原理;2、生态位原理;3、食物链原理 原理;6、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三、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1、 多维集约用地技术(多熟种植、立体种养)。
2、 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 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 利用(作为腐生生物的食物源、肥料化、基质化、 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用(直接还田为肥、 堆肥还田、作为动物的饲料、 基质化、能源化);3、 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立体种植、 水土保持技术);4、 生物防除病虫草害技术(利用轮作、间混套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5、生物的相生相克作技术来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 调整来减少病虫草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 草害); 5、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沼气 的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2、按贮藏性可分为可贮藏性资源和流逝性资源。
二、农业资源的特点整体性、地域性、变动性、多用性、数量的有限性(数量有限;禾U用水平有限;资源结构不匹配)和潜力的无限性(技术的潜力是无限的;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和可以循环利用的)。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定义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它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平衡的调节,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内容1、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位理论、群落边界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食物链与能量流原理、物质循环原理、信息传递原理等。
2、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景观等层次的结构。
3、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价值流动等方面。
4、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调节:包括系统稳定性、恢复力、可持续性等。
5、农业生态规划与管理: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与维护,农业生态安全与风险管理,农业生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
三、研究方法1、观察与调查: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实验与模拟:通过实验和模拟,探究农业生态系统的规律和机制。
3、定性定量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精细分析。
4、系统分析与综合:运用系统分析和综合方法,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整体把握。
四、应用前景农业生态学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农业生态学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食品安全与质量:通过监控农产品生产过程和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3、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农村发展与社区建设:通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社区建设。
五、复习题1、什么是农业生态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2、列举几种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3、描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浙江农林大学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1、生物圈: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他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2、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4、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1)系统组分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中人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大型消费者。
在环境组分中,农业生态系统多了环境组分。
(2)系统输入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既有自然的输入,也有社会的输入。
(3)系统输出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然而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输出。
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出受到了人为活动的深刻影响。
5、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趋势?主要任务: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内外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农业生态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
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
合理调控农业生态系统, 协调生态-经济-技术, 提高人民福祉,促进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
第二章1、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总体。
2、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3、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
5、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组分:太阳辐射、气体、土体、水体。
6、生态适应:生物为适应环境的长期作用而发生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乃至遗传的变异的现象。
7、生态适应的类型可分为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06215农业生态学自考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自考复习资料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答:概念: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差异。
答:(1)系统组分方面的特点,生物组分中,人是系统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环境组分中,农业生态系统多了环境组分。
(2)系统输入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既有自然的输入,也有社会的输入。
(3)系统输出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的输出,输出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
3、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答:分为4个阶段,开始阶段,独立学科阶段,巩固阶段,发展阶段。
4、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的内容。
答: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环境组分包括:太阳辐射、气体、水体、土体等。
5、生态适应的类型。
什么是趋同适应和生态型?什么是趋异适应和生活型?答:分为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趋同适应:来自不同生物种群的个体,长期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和生存,则形成相同的适应方式或适应环境,生态型:趋异适应的结果形成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生物类群。
趋异适应:来自同一生物群的不同个体长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和生存,则形成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适应环境。
生活型:不同物种的生物趋同适应结果是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生物类群。
6、生态位的概念及应用。
答:概念:是指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应用:是被利用最广泛的其中一个原理。
利用不同农业生物物种的生态位互补关系或者同种农业生物不同品种的生态位差异通过适当组合有效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如橡胶树与茶树的间作,鱼塘混养鲬、草鱼、鲤鱼等。
7、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和耐性定律?答: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末考备考复习参考资料各位同学:揣摩考点、识破亮点、巧抓重点、攻克难点,是末考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四大秘诀,也是我们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得力技巧。
希望广大同学能够勤奋备考,诚信应考,亮出真才实学,考出优异成绩。
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及课堂笔记,并根据自身实际就本资料中出现的相关失误与漏洞请自行补充完整,由此带来的不便还望你见谅。
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军军第一部分: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一、生态农业及其产生的原因1、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合理地组织农、林、牧、渔、加等产业,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2、产生的原因:现代农业有许多负效应,推动了生态农业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能源过度消耗、水资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增加、污染加剧、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其他问题如种植结构的单一化,水土流失等。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1、整体效应原理;2、生态位原理;3、食物链原理;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5、生物的相生相克原理;6、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三、生态农业技术体系1、多维集约用地技术(多熟种植、立体种养)。
2、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利用(作为腐生生物的食物源、肥料化、基质化、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用(直接还田为肥、堆肥还田、作为动物的饲料、基质化、能源化);3、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立体种植、水土保持技术);4、生物防除病虫草害技术(利用轮作、间混套作技术来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来减少病虫草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草害);5、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沼气的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第二部分: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一、农业资源分类1、按可更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2、按贮藏性可分为可贮藏性资源和流逝性资源。
二、农业资源的特点整体性、地域性、变动性、多用性、数量的有限性(数量有限;利用水平有限;资源结构不匹配)和潜力的无限性(技术的潜力是无限的;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和可以循环利用的)。
三、农业资源合理投入的理论依据1、报酬递减率:资源转换系统的某一必要资源当其输入量从零开始不断地增加,开始时系统的输出量很快,当输入达到一定水平后,输出量的增速逐渐减慢,停止甚至出现负值。
2、投入依据(1)相关指标:A.边际产量(MP):投入一个单位必要资源所引起的产量增加或者降低。
B.平均产量(AP):总产量与总投入的比值。
C.弹性指数(Ep)=A/B.(2)资源的适宜投入区Ep>1大量投入;0<Ep<1继续投入;Ep<0停止投入四、环境污染的分类1、根据污染物的降解性可分为不易降解的和易降解的两类。
2、根据污染的对象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富集污染四类。
五、土壤污染的防止途径1、控制污染源(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合理地利用化学肥料、科学地利用化学药剂)。
2、提高土壤的自净能力(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优化土壤的物理技术)。
3、人工改良(采用化学的改良方法、种植特殊的植物,驱除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控制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改变耕作制度、工程改良)。
第三部分: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和价值流一、信息的组成:信源、信道、信宿。
二、信息的特性:1、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2、具有实质性和传递性;3、具有扩散性和可扩充性;4、具有共享性;5、具有差异性和转换性;6、具有时效性和增值性;7、具有可压缩性。
三、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和价值流1、农业生态系统信息的功能:A.信息可以使农业生态系统中无序的能量和物质结构有序化;B.增强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2、价值流的作用:A.衡量农业商品的尺度;B.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杠杆;C.农产品流通和支付的重要手段。
3、价值流的特点:A.价值流依附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起作用。
B.现代农业生态系统的价值流对信息流的依赖性增强。
C.价值流也可以脱离物质流、能量流而独立流动。
第四部分: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物质循环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类型1、相关概念:A.生物地化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中,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流动而形成的循环。
B.营养物质循环-生物生活必不可少的各种元素和无机化合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运动。
C.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观察时刻,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贮存的有机物质的总量。
D.循环物质-某一种物质暂时离开贮存库,但并未离开生态系统,并经过一定的时间后重新返回贮存库的物质。
2、类型: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二、生态系统中能流与物流的关系1、能流与物流同时存在,相伴而行,不可分割。
2、能流是物流的动力,物流是能流的载体。
3、能流与物流都遵循守恒原则。
4、就生态系统而言,能流主要来自于太阳能,是无限的;而物流是有限的且分布不均匀。
5、能流是单向的,而物流是多方向的、反复循环的。
6、能流逐渐递减并最终全部离开生态系统,而物流是改变其形态,可在系统中永恒存在。
三、温室效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可使部分植物的产量提高。
2、扩大部分植物的栽培区域。
3、可能导致大气环流减弱,从海洋到大陆的水汽量减少,进而使降雨减少,干旱加剧,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4、使得极地的冰盖层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少。
5、对部分作物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如禾谷类作物的株高降低、不育小穗增加等。
6、可能引起农业病害或虫害的加剧。
四、农业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来源及调控途径1、氮素来源:生物固氮、化学固氮、电离固氮。
2、调控途径:充分发挥生物固氮作用,提高固氮能力;发展工业固氮;动植物残体及排泄物尽量返还农田;要控制土壤中氮的非生产性消耗。
五、农业生态系统中水分循环的调控1、保护水源,涵养植被。
2、修建水资源调蓄工程。
3、要合理地利用地下水。
4、开发利用虐质水。
5、发展节水农业。
六、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特征和模式1、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养分输入和输出量。
2、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运转快。
3、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弱,容易造成流逝。
4、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库包括了植物库、动物库和土壤库。
5、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在库与库之间的一般路径是“土壤—植物—动物—土壤”。
6、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个库所完成一次循环所需时间不同。
7、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的供求容易造成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由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来决定。
七、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1、设计合理的种植制度(增加归还率较高植物的种植比例;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
2、建立合理的土壤耕作制度。
3、建立科学的地力培育和防护制度(施肥上有机无机结合;综合防除病虫草害;建立科学的防护林体系)。
4、要实行农、林、牧、渔相结合的农作制度。
5、农产品的就地加工,提高物质归还率。
第五部分: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能量转化的基本原理1、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可以转化、能量守恒)。
植物合成能量=植物固定能量+呼吸能量+其他损失能量。
2、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衰变定律)。
二、食物链的概念及类别1、概念:源于绿色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而连接起来的序列。
2、类型:捕食食物链、腐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
三、食物链的特点1、在同一食物链上,常包含有食性和生活习性不相同的多种生物。
2、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可能有多条食物链,它们的长短不一,营养级数目不同。
3、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所包含的各种类型的食物链比重不同。
4、在任何生态系统中,各类食物链总是协同起作用。
四、食物链加环1、概念:指在原有的食物链中,引入新的生物环节或去除某一生物环节以增加系统的生物转化利用途径和提高经济效应的食物链调节措施。
2、加环途径:在生态系统中引入捕食性的动物;控制原有食物链的某些有害食物链;引进生产环。
3、加环类型: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稻田养鱼)、加工环(技术植入的过程)。
五、食物网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由于一种消费者同时取食多种食物,而同一种食物有可能被多种消费者所取食而形成的食物链之间的网状结构。
2、食物网的功能:食物网使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在一起;由多物种多食性的生物所组成的食物网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食物网提高了系统的补偿功能;食物网是维持生态系统相对平衡并推动生物进化和自然界发展演变的主要动力。
六、农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特点1、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的构成是按照人类的生产目的安排的,具有高效性。
2、农业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群都是在人类的干预下执行各种功能,具有不完全性。
3、农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具有较强的可调控性和可开发性。
4、农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包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是无机物质有机化和有机物质无机化过程的统一。
5、无机物质的有机化发生在生态系统内,但有机物质的无机化可能发生于系统外。
七、生态系统中能流的主要途径1、太阳能以化学潜能的方式贮存于生产者体内。
2、化学潜能沿食物链逐级传递。
3、人工投入的辅助能促进了化学潜能的转化。
4、能量以农产品的形式输出生态系统。
5、能量以呼吸消耗、维持能以及未利用的方式输出生态系统。
6、有机残体贮存的化学潜能经分解者分解后无效损耗。
八、林德曼效率:下一级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与上一级营养级固定能量之比。
生态效率:各种能流参数中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者在营养级内部的比例关系。
生态效率计算时常用的指标有呼吸、同化、吸收、固定等。
九:结合笔记掌握一下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的相关概念、作用及提高途径等知识点。
1、初级生产:也称为第一性生产、自养型的生产,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绿色植物和光合菌能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生产。
2、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生产者所积累的能量或物质的数量。
3、次级生产:指初级生产的部分产品经过异样生物的采食和同化,合成肉、奶、蛋、皮毛等动物性产品的生产过程。
4、次级生产力:指在单位时间内各种异样生物直接或间接消费绿色植物制造或形成的动物性产品的数量。
十、次级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
2、生产动物性的食品,改善人类的膳食结构。
3、促进物质循环,提高生态系统的机能。
4、提高农副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5、提供动力。
十一、影响次级生产能量转化的因素以及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1、影响因素:动物的品种、饲养的方式、饲料的质量、喂养的技术。
2、提高途径:改善次级生产者的构成,使初级产品得到多次的转化;充分发展水生养殖;充分利用腐食性食物链进行生产。
第六部分:农业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基本特征1、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组分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