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智慧的教育芦苇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部优奖课件)
•
然而我所有的顾虑和担心在遇到这个男孩 的一瞬间消除了。我分明看到我们还有一些孩 子的眼睛是明亮的,心灵是知性的,他们物质 贫乏,但精神伟岸,对自己对生活对思想有着 执着的要求。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底层,却 永远俯视这个世界。 • 我想起一句话“只要北大图书馆的灯还亮 着,中国的希望就一定还在。”只要这样的男 孩还依然步伐坚定的走向书店,中国的教育、 中国的希望不也一定还在吗! • 那个男孩最后非常开心的买走了《巴金文 集》,祖孙二人满足的离开书店,向门外走去, 我目送他们,夕阳下,两个身影在喧嚣的人群 中很快模糊消失,但是在我心里却永远无法抹 去了。
然而另一方面,帕斯卡尔是世间罕见的天才,专制的父亲强迫他学习 语言,禁止他接触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但帕斯卡尔在12岁的时候无师自 通地掌握了欧几里德几何学,自行推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定理。 16岁的帕斯卡尔因《圆锥曲线几何》轰动法国学术界,并提出了帕斯卡定 理。19岁的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手摇计算机。后来对“极限”概念做出 了精彩的阐述,为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奠定了基础。帕斯卡尔在物理学方 面的成就同样为人称道,也许只要提一下“帕斯卡定律”就够了。
活动总结
• 落实分工、安排工作
• 课后继续深思:
• 动物也是能思想的苇草吗?人是否 因为思想而比动物高贵呢?
注解文字:因为有思想,人知道自己会走向死亡; 因为有思想,人知道宇宙比人占有更多的空间、时 间,知道人在宇宙面前的渺小,而宇宙却什么也不 知道,因为宇宙没有思想,本句通过对比告诉我们, 因为思想,人比宇宙更高贵。
请展示你 们的成果吧!
活动预想性准备
假如推介现场低年级某同学提出这个问题: 为什么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何以证明?
于是我们又看到了这样的图片……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案教学设计1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篇名言的内容和寓意。
2.理解人类文明的特征和重要性。
3.明白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重点是名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主要内容包括:1.名言的寓意和含义。
2.人类文明的特征和重要性。
3.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启示、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教学活动。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您是否听过这样一句话: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您觉得这句话有何含义?我们今天就来一起探究一下。
2.学习环节(1)教师向学生阐述名言的寓意和含义:在西方哲学史上,笛卡尔以这句话来总结人类的思想活动。
苇草是柔软而坚韧的,很容易被风吹弯,同时又很难被摧毁,我们也正是这样:是柔弱而坚韧的。
人是可以想象、思考、推理、创造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能思想的苇草”。
(2)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和课件引导学生琢磨人类文明的特征和重要性:人类文明的特征有哪些?人类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加深对人类文明的认知和了解。
(3)教师运用案例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像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等都是人类思想的产物,这些思想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4)教师通过四种思维模式:推理、逆向、归纳和类比,分类时运用思维导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巩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在教室内自由探究,搜集有关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的材料并撰写作文。
四、教学评价通过齐步走、小组讨论、笔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知识掌握、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人类文明和思想的认知还不够深入,需要更加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来引导他们。
一根智慧的教育芦苇
一根智慧的教育芦苇作者:夏江萍来源:《江苏教育·教师发展》2019年第01期江边,有一丛芦苇。
它们屹立滩涂,摇曳生姿,倾听着大潮的起伏,传递着风的声音,朴素、沉静、坚韧、智慧。
在我的眼中,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副校长梁昌辉老师,就是这样一根智慧的芦苇,是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所说的“有思想的芦苇”。
他是一根植根农村与儿童教育的芦苇。
“我喜欢乡村孩子身上那股子质朴与纯真,喜欢上课,也做出感情了。
”因为这份热爱,他矢志不渝,扎根乡村教育讲台30年,给予学生优质的课程,充满活力的课堂,努力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世界公民。
在梁老师心里,学生是沉甸甸的一份存在,他细致地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利用空闲时间和他们一起读书、下棋,打成一片。
他不会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推心置腹感动家长,真诚帮扶打动学生。
的确,任何一门学科教学,只有走进儿童心灵,触动儿童内心,才能谈及效率与质量。
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儿童学习的专家”,这是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他是一根沉浸于读书与思考的芦苇。
他每天读书,不断思考和写作。
“站读”是他独有的读书姿态,走廊里、操场上,甚至车站、机场,随意一个地方,只要拿起书他就能读进去。
索绪尔、福斯特、申丹等的语言学、叙事学专著,王荣生、王尚文、李海林等的语文课程专著,薛法根、窦桂梅、王崧舟、于永正等的语文教学专著……他在阅读着、梳理着、反思着,也构建着自己对语文的认识和思考。
他就是这样一位聪明的“读书人”,善于从书架上的一堆堆书籍中去寻找他人的研究智慧,从而厚积薄发,逐渐生成自己的语文思想。
正如全国中学语文名师黄厚江所评价的那样,“他以勤奋的阅读使自己的职业之路历久弥新”。
他是一根坚持研究與探索的芦苇。
他一直行走在课改的前沿,持续进行课题的研究。
2016年,他主持完成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课题“儿童视野下言语实践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2018年,他又投入了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指向关键能力的小学语文读写融合教学研究”的研究。
做一个修炼“会思想的芦苇”的“助产师”
做一个修炼“会思想的芦苇”的“助产师”字数:3329来源:新课程·中学2011年5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笛卡尔说:“人类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韩愈语:“行成于思毁于随。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怎样扭转这种局势呢?美国著名教育家乔治·波利亚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
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
思想应当在学生的脑子里产生出来,而教师只应当起一个‘助产师’的作用。
”什么是“助产师”?顾名思义,就是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生产和修炼思想的人。
这就给我们教师指明了奋斗的方向——教师必须打破学生服从教师权威的传统说教,尊重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个体理性力量,俯身做一名修炼“会思想的芦苇”的“助产师”。
一、案例回放这是人教版七下语文教材郑振铎的《猫》一课教学尾声部分的“小练笔”及交流环节。
师:郑振铎家的三只猫假如有来生,会给文中人或今世的人说些什么呢?请用“假如我是冤死的流浪猫,我会对××说:______”的句式写一段或几段话。
生:独立思考,不时翻看老师总结的主题和小说情节。
师:个别辅导(约6分钟),组织全班交流。
生1:假如我是被冤死的流浪猫,我会对主人郑振铎说:“我不会原谅你,即使你曾经收留过我。
因为你妄下断语,我才悲惨死去,你是我世世代代的仇敌!”师:(略笑)冤冤相报何时了?有时候我们必须把仇恨写在沙滩上,让它随风飘散。
要知道仇恨能残食灵魂!生2:老师,我会原谅主人郑振铎,因为他已经知错了,而且痛悔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主人他还是个知错就改、严于律己、敢作敢当的男子汉呢!生:(自发鼓掌)师:看来五四时“博爱、仁道”(板书)思想对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也要修炼这种至高的境界,那就是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
生3:假如我是病死的花白猫,我会对小主人三妹说:“你不是真的爱我。
我平日里给你带来那么多欢笑,我不幸生了病,你居然能眼睁睁看着我活活死去。
做一根独立思考的芦苇
做一根独立思考的芦苇做一根独立思考的芦苇原文:人的生命脆弱如芦苇,但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思考使人独立于天地宇宙之间。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我们为师之路上的重要学习内容。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
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遗余力的精神所感动。
同时,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不成熟,教育方法的较为简单而深感着愧,特别是书中第48条“要思考,不要死记”,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考于教育中的力量”。
学生在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进行独立思考。
作为年轻教师的我,就如何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历史研究思维、方法,如何创建:“高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型课堂”?进行了思考研究。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
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
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
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如联系旧课,提出赏析性问题;联系学生身边实际,吸引其关注;运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情境等。
当我们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学生的兴趣也就逐渐可以被激发起来了。
二、巧用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划分包含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其中,隐性知识的影响正愈发为教育者所重视。
合理的布置教率环境,并在课堂学习中通过插图、挂图、实物模型、幻灯、电影、电视、录像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置身其中。
通过信息获取的多样化,以及环境下的熏陶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直接主动学习和间接感染,实现高效的历史课堂。
例如,在学习“红军长征”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播放影视资料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片段,让学生在观看中感受长征的艰苦,红军坚强的意志,同时,学生也能很自然地记住长征的路线。
又如,在讲到“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地理历史教室里的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在比较中了解他们的特征和人类的进步,这些形式比起单纯的阅读文字,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高考作文二轮复习立意深刻升格探究:做一根会思想的芦苇精品课件
作文现状:
1、有些文章中心不够明确,全文基本观点不明朗、不集 中。
2、文章基本符合题意要求,有立意,但缺少点睛之笔, 使立意缺乏应有的高度。
蔡康永曾说过:“当你没有上进心的时候,你是在杀人,你不小心,杀了你自己。” 朋友大学毕业后,凭着高学历进了一家大公司,以为从此一生安稳,本职工作完成后便悠闲地追剧。 身边有同事下班后忙着考证、进修时,她嗤之以鼻,认为别人学历不如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
虽然每天按时上下班,和同事做着相似的工作,但只有潮水退去的时候,才能知道谁在裸泳。 不过五年时间,行业环境影响下,公司面临改革,需要裁员,高学历出身的她赫然在列。生活星期天早上和朋友一起聊天,朋友说了一个他们听过的故事:“一尊佛像前有一条铺着石板的路,人们每天都踏着这一阶一阶的石板去膜拜佛像。石阶看着人们踏着自己去膜拜佛像,心里很不舒服。石阶心里想,自己和佛本来就来自同一块石头,为什么自己要成为踏脚石,让人们踩着自去去膜拜它呢!它对佛抱怨说这样太不公平!佛像说:这没有什么不公平,你们成为台阶只需挨了四刀,而我是挨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人们膜拜的佛像。”
二、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是 要求行文中能运用辩证思维,用全面 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 考察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 从而由此及彼,追根溯源,找到问题 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一个矛盾的产生,一种现象的出现, 总是有前因的。分析它,发现它,弄 清来龙去脉,就能找到问题产生的原 因,找到矛盾的主次关系,也就找到 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找到某种原因, 比不揭示原因深刻;找到根本原因, 比找到一般原因深刻。
高中语文必修3之《短文三篇》之《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高中语文必修3之《短文三篇》之《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课文精讲激趣导入:人们时常仰望着星空,思索着〝人是什么〞。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曾经面对着他的门徒给人下了一个定义:〝人就是没有羽毛、两条腿直立的植物。
〞于是门徒中就有支持者抓了一只公鸡,把羽毛全部拔光,拎着公鸡离开柏拉图面前质问说:〝这就是教员所说的人吗?〞面对先生的质问,柏拉图一时无言以对,面红耳赤。
柏拉图事先只是从外部特征来定义人,显得过于外表化,是错误的。
但是,在西方另一位哲人帕斯卡尔的眼中,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帕斯卡尔为什么要把人比作能思想的苇草?明天我们就一同走入文本去讨论,去感悟。
学习要点1. 学会抓住关键语句,掌握文章内容。
2. 品味鉴赏哲学家深邃的思想。
课文精析一、全体感知1. 剖析标题——探求〝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是一个奇特而富有诗意的比喻句。
标题概括了人的什么特点?怎样了解?这个句子的主干成分是〝人是苇草〞,为什么把人比作苇草呢?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点,是软弱。
但是,在中心名词〝苇草〞前面加了一个定语〝能思想〞,突出人不是普通的苇草,而是能思想的苇草,强调能思想的特点。
作者收回如此深入的人生慨叹,其实和他的人生阅历和遭遇有关。
一方面,帕斯卡尔终身体弱多病,一直被病魔折磨着,39岁便英年早逝。
另一方面,在短短的终身中,他在很多范围都取得了出色的、突出的成就。
可以说帕斯卡尔在肉体上是软弱的,但在思想上却是弱小的。
2. 走近作者——感知帕斯卡尔〔1623—1662〕,是法国17世纪最具天赋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他终身体弱多病,只活了39岁,但在身后却为自己留下了挺拔的纪念碑。
他的代表著作是1670年首版的«思想录»,为哲学和宗教方面的讨论提供了丰厚的源泉,成为人因思想而伟大的一个明证,该书又被法国大文豪伏尔泰称为〝法国第一部散文杰作〞,它与«蒙田随笔集»«培根人生论»一同,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10课短文三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课件
帕斯卡尔是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 学家、哲学家。几何学上的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帕 斯卡尔三角形,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尔定理等均是他的 贡献。他还创制 了世界上第一台 计算机,制作了 水银气压计。 他还是概率论的 创立人之一。
理清思路
第一段 (1) :人与自然界的万物区别开来的主 要标志是人能够思想。
课堂小结
荒芜中生长的苇草,它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人就像那最脆弱的苇草。但是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 草”。有了思想,人就变得伟大、崇高,因为思想可 以超越自然、通向无限,使人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 界的能力。因此,每个人应该“努力好好地思想”。
退出
4.为什么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怎 样理解“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提示】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 其他万物的标志。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 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在 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 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 世界的能力,所以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 想。”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要“努 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 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这里作者把这一使命上升 到道德层面,换言之,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 个有道德的人,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条件。
重难点解析
问题探究
1.帕斯卡尔为什么要提出“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 想”?他是怎样表达的? 【提示】(1)作者先抑后扬,形象地把人比作“苇 草”,以示人在宇宙面前的脆弱,不堪一击。
(2)用“然而”一转,突出人比宇宙要伟大,因 为人有思想,思想会使人的如芦苇一样脆弱的生命 变得有力,从而拥有了超出宇宙的优势。
(3)水到渠成地下结论:人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证实 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必须“努力好好地思 想”。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芦苇思考,山恩智慧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芦苇思考,山恩智慧写作要求: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法国科学家帕斯卡说: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美国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说: 人应该象山那样恩考我国古代理学家周敦顾说: 恩则睿,睿作圣。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写作分析:一、考题分析该作文题目要求根据三则材料表达个人对“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应该象山那样恩考”、“恩则睿,睿作圣”这三种观点的思考。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立意●选择角度与立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人的思考能力、对待他人的态度以及如何将善良转化为智慧。
选择一个角度,建立个人的思考框架。
●强调人的独特性突出帕斯卡所说的“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探讨人类思考能力的独特性,以及思考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分析“象山那样恩考”的含义解释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观点,思考对待他人应该如何具备恩的品质,以及如何将这种恩转化为对社会的贡献。
●“恩则睿,睿作圣”的智慧探讨周敦顾的观点,分析恩和智慧之间的关系,思考恩德如何成就圣贤。
三、构思要点●自拟标题:《芦苇思考,山恩智慧》●人是思考的芦苇阐述帕斯卡的观点,强调人类思考的独特性,探讨思考对于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象山那样恩考解释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比喻,思考对待他人应该具备的恩的品质,探讨如何通过对他人的恩赐实现个人的成长。
●恩则睿,睿作圣分析周敦顾的格言,深入探讨恩德和智慧之间的内在关系,思考如何将恩转化为智慧,实现个体圣贤之道。
●平衡与转化强调在思考和行为中实现平衡,使个体能够在恩和智慧之间进行有效的转化,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补充说明●逻辑清晰、结构有序保持文章结构的清晰和有序,确保各个要点之间有明确的逻辑关系,使读者容易理解文章的观点。
●言之有物、论证有力使用具体的例子和论据,使文章的论证更有说服力。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优秀教案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优秀教案《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帕斯卡尔所做的一篇哲理性文章。
节选自《思想录》。
下面是的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
2、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3、把握文章主旨“人因有思想而伟大”的深刻内涵。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帕斯卡尔(1623—1662),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成果卓著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哲学家、散文大师和宗教圣徒似的人物。
他在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两方面都做出巨大贡献。
几何学上的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帕斯卡尔三角形,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尔定理等均是他的贡献。
他还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制作了水银气压计。
他同时还是概率论的创立从之一。
他一生体弱多病,只活了39岁,但在身后却为自己留下了高耸的纪念碑,他的主要著作是《给外省人》和《思想录》,前者常常被看做是法国古典主义散文的奠基之作,后者则为哲学和宗教方面的探讨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成为人因思想而伟大的一个明证。
帕斯卡尔有言:“我们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帕斯卡尔指引人的力量在于他的心灵。
读《帕斯卡尔思想录》,是一次走进大师的心灵之旅,能帮助人从精神的噩梦中苏醒。
二、关于《思想录》《思想录》集中了帕斯卡尔对于人生和宗教等问题的沉思与感悟,以其思想的深邃以及文笔的流畅隽永已经成为思想文化史上的古典著作。
本文节选自《思想录》的第六编“哲学家”,侧重于对思想之价值的体认。
世界上最伟大的随笔经典,畅销四百年,被译成几乎所有文字。
帕斯卡尔以其揭示矛盾的方法,反复阐述了人在无限大与无限小两个极限之间的对立悖反,论证了人既崇高伟大又十分软弱无力这一悖论,天才地揭示了人因思想而伟大这一动人主题。
三、课文理解1、阅读课文,先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人比作是苇草。
所不同的是人能够思想。
2、理解第1节“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帕斯卡尔的一个核心观点)说明人的伟大源于他拥有思想。
3、读第2、3节,作者为什么把人比作是苇草呢?帕斯卡尔先把人放在阔大浩瀚的宇宙背只能在风中无力摇晃的苇草作喻,形象写出人本身的脆弱、渺小,在大自然中是不堪一击的,这是人悲剧性的一面。
会思想的芦苇读后感
会思想的芦苇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让我感触颇深的书——《会思想的芦苇》。
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绚烂的辞藻,但就是在那平实的文字中,蕴含着深深的哲理,让我陷入了沉思。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 这段话仿佛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从未被触及的角落。
这让我想起了我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家人一起去爬山。
那座山并不高,但是对于平时缺乏锻炼的我来说,却像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开始,我还充满了信心,步伐轻快,觉得自己一定能够轻松登顶。
可是,随着山路越来越陡峭,我的脚步也变得越来越沉重。
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滴落,浸湿了我的衣衫。
我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每走一步都感觉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就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我看到了身边的一棵小草。
那棵小草生长在石头的缝隙中,周围没有肥沃的土壤,也没有充足的水分。
可是,它依然顽强地生长着,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我不禁想,这么一棵脆弱的小草,都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我难道连一座小山都征服不了吗?于是,我咬咬牙,继续向上攀登。
每走一步,我都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就一下。
终于,我登上了山顶。
那一刻,眼前的美景让我忘记了所有的疲惫。
连绵的山峦、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
站在山顶上,我突然明白了书中那段话的含义。
我们人类就像那棵小草,像那根芦苇,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的脆弱。
一场暴雨、一次干旱,都可能让生命消逝。
但是,我们拥有思想,我们能够思考,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处境,能够为了目标而努力奋斗。
回想爬山的过程,我一开始的自信满满,到中途的疲惫不堪想要放弃,再到最后的坚持到底,这不正是思想在起作用吗?如果我没有思考,没有告诉自己不能放弃,也许我就只能在半山腰望山兴叹,错过那美丽的风景。
会思想的芦苇读后感
会思想的芦苇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让我感触颇深的书——《会思想的芦苇》。
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华丽绚烂的词藻堆砌,但就是在那平实的文字中,蕴含着深深的哲理,让我仿佛在迷雾中找到了指引方向的灯塔。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 这段话让我陷入了沉思,我们人类在茫茫宇宙中是如此的渺小和脆弱,就像那随风摇曳的芦苇,可能一阵风、一场雨就能让我们遭受挫折甚至失去生命。
但我们又和芦苇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我们拥有思考的能力,我们能够感知世界、理解世界,能够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次旅行经历。
那是一次独自前往山区的旅行,我没有选择那些热门的旅游景点,而是走进了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山村。
村子坐落在大山的深处,四周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树林和陡峭的山峰。
进村的路崎岖不平,我背着行囊,一路颠簸,感觉骨头都要散架了。
当我终于到达村子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让我有些吃惊。
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只有一排排古朴的土坯房和石头屋。
村子里的人大多穿着朴素,脸上带着淳朴的笑容。
我找了一户人家借宿,主人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爷爷,他热情地把我迎进屋里,给我端上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茶水。
晚上,我躺在硬邦邦的木板床上,听着窗外的虫鸣声,久久不能入眠。
我开始思考,这里的人们生活如此简单,甚至可以说是艰苦,但他们看起来却很满足,很快乐。
他们没有现代化的设备,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但他们有着对生活最纯粹的热爱和对自然最真挚的敬畏。
第二天清晨,我早早地起床,跟着老爷爷去山上砍柴。
山路陡峭难行,我走得气喘吁吁,而老爷爷却健步如飞。
他一边走,一边给我介绍着山上的各种植物和草药,告诉我哪些可以吃,哪些可以治病。
和芦苇有关的成语
和芦苇有关的成语
摘要:
1.介绍芦苇的特性
2.讲解与芦苇相关的成语
3.分析这些成语的意义及用法
正文:
芦苇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它具有柔软、轻盈的特点。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芦苇常常被用来形容某种特定的品质或情境。
以下是一些与芦苇有关的成语:
1.芦苇纫针:形容心细如发,善于缝纫。
这个成语形象地表示一个人心灵手巧,能够将柔软的芦苇纫成细小的针。
2.芦苇作笔:形容文笔优美,写作技巧高超。
这个成语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将柔软的芦苇制作成书写的工具,以此来形容其文采飞扬、妙笔生花。
3.芦苇渡蚁:形容善于引导、教育别人。
这个成语描绘了一个人利用芦苇帮助蚂蚁渡过河流的情景,意味着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启发、指导别人。
4.芦苇成荫:形容环境优美,给人以舒适之感。
这个成语将芦苇和荫凉联系在一起,形象地表示一个地方环境宜人、让人流连忘返。
5.芦苇指佞:形容善于阿谀奉承、献媚取宠。
这个成语将芦苇与佞臣联系在一起,意味着一个人像芦苇一样随风倒,没有坚定的立场。
这些与芦苇有关的成语各具特色,有的形容人的才能,有的描述环境的美
好,有的则揭示了一种不好的品质。
冬天芦苇教案幼儿园
冬天芦苇教案幼儿园导言芦苇是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常在人们眼中与春夏季联系在一起。
但其实,芦苇也有很好的冬季特点。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可以利用冬季景观中的芦苇资源,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加强对幼儿的自然界认知,提升他们的生活智慧。
本文将针对幼儿教育阶段的儿童,提供一份冬天芦苇教案。
整体目标•了解芦苇的基本特征。
•探究芦苇在冬季的变化和特点。
•学习如何通过手工和音乐活动来表现芦苇的形态和气质。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过程1.概述芦苇的基本特征在芦苇池边引导幼儿观察芦苇。
问幼儿们有没有看到过芦苇,芦苇有什么特征。
然后,给出有关芦苇的基本特征的简单介绍。
重点介绍芦苇的形态、分布范围、生长习性和作用。
2.探究冬季芦苇的变化和特点通过观察芦苇,问幼儿研究芦苇在冬季的变化和特点。
可以请幼儿用语言来描述芦苇在冬季的模样,比如芦苇的颜色、根茎、高矮等。
3.制作芦苇手工引导幼儿创造性的用纸、棉花、铅笔等素材制作芦苇手工。
通过制作芦苇手工,让幼儿更好地体验芦苇的特征和美丽。
4.唱芦苇歌教唱一首芦苇歌,并用芦苇做手势或其他音乐元素的变化表现。
幼儿参与其中,感受芦苇的动感与情感。
教学关注的点1.利用课堂外的教学资源,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日常的芦苇资源。
2.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主动探究芦苇的特征、形态,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3.不仅限于理论知识,注重幼儿动手的过程,让他们通过实践感受、体验芦苇的美丽。
总结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对生长于冬季芦苇这一自然景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有了更加清晰的形象印象。
通过观察、制作芦苇手工以及唱芦苇歌等活动,幼儿的动手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音乐鉴赏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升。
同时,针对不同的教育阶段,我们还可以不断创新教学手段,让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全面提升他们的生活智慧和素养。
教育者,请做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教案教学设计
教育者,请做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教案教学设计K12专稿:教育者,请做一根会思考的芦苇2002-07-22 成都石室中学李镇西“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帕斯卡尔思想录》)这是帕斯卡尔一段著名的话。
应该说,帕斯卡尔不过是用诗一般比喻说了一个常识而已:人没有思想,“其异于禽兽也几希”!但不少人却不能接受这常识——至少不能全部接受,在他们看来,“思想”是伟人们的事,一般的老百姓“想”那么多干什么?为此,得听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
”(《整顿党的作风》)还得听听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话:“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创造的儿童教育》)在这里,毛主席针对的是广大普通共产党员说的,陶行知是针对所有受教育的儿童说的。
他们都强调“问”,而这“问”正是我们所说的“思考”。
我是个普通的人民教师,和千千万万的同行们一起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
教育者同时应该是一个思考者,这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但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从教十几年来,经常被误解和责备。
朋友、同事、领导包括我的家人说我“太认真了,一点点事情都要去琢磨”,问我“累不累啊”……的确,面对许多大家“司空见惯”的现象,在许多“天经地义”的结论前,我常常喜欢“认真”,喜欢“钻牛角尖”——学校为严肃考试纪律而实行混班交叉考试,几乎没有人反对,大家都觉得“很好啊,这样可以防止学生作弊”,而我却从中感受到了对学生的不信任,认为这是教育上的得不偿失。
于是,人们觉得我的“思维很怪”。
许多学校让学生佩戴校卡,这样便于“管理”,许多老师也觉得这一来“果真方便了”,可我认为,这种简单化的管理虽然“有效”,其代价却是学生尊严的被侵犯。
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
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按]反思,除了对一节课或一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学习、实践、再思考这样的形式以外,还可以是更加“随意”的思想花絮。
只要有潜在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在教育教学发生的场所,能够成为反思对象的事件就俯首可拾。
这些看起来很微小的思想火花,却往往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触及教育教学中的要害问题。
《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就是一位年轻教师的思想留痕。
一定得增产吗?今天上课讲到这样一道应用题:我县去年小麦产量为40万吨,今年比去年减产一成。
今年我县的小麦产量大约多少吨?这道题的解题过程倒也没有什么问题,孩子们都能做出来。
可是做完题以后,一个小家伙的提问倒引发了我的思考。
“老师,这道题出错了。
”“错了?哪儿错了?”“我觉得应该是‘今年比去年增产一成’!去年应该少一些。
”“为什么呢?”“今年的产量应该比去年更多些呀,怎么可能比去年还少呢?”……当时我耐心地向她解释了这个问题。
可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想法呢?也许翻开我们的数学课本就能找到答案:说到工农业产量,总是今年比去年增产;说到用煤量,总是今年比去年节约。
可是实际情况是这样吗?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工农业生产中产量有所下降难道就不可能吗?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用煤量有所增加又有什么不可能呢……看看我们的教材,这样加工过的、美化过的例子还少吗?让数学走进生活,教材就该少一些人为加工的痕迹,让孩子们真正接触到“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数学。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学到真正有用的数学知识。
“找回自己”今天举行一年级“走进新课程”展示活动。
新教材比较重视学生的个性,其中就有这样一道题:用圆圈、多边形等各种熟悉的图形拼一个漂亮的图案。
在讲这道题的要求时,老师还降低了一些难度,只要学生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就行了。
可学生们拿到这道题,竟不知如何是好,究竟什么样的算好,什么样的算漂亮,全没了主意……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禁有些茫然……后来,我在任教的班级就此话题做了一项调查:全班58名学生,36%没有自己喜欢的图形;42%拼了,但仅仅为了交作业,因为他们没有自己喜欢的理由;大约22%的学生拼了,并写下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李镇西《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李镇西《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教案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job responsibilities, lesson plans,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李镇西《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李镇西《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范文5篇利用假期时间,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专著读后感。
会思想的芦苇
会思想的芦苇赵丽宏最近回到我曾经“插队落户”的故乡,一下船,就看到了在江堤上迎风摇曳的芦苇。
久违了,朋友!芦苇,曾经被人认为是荒凉的象征。
然而在我的心目中,这些随处可见的植物,却代表着美丽自由的生命,它们伴随我度过了艰辛的岁月。
从前,芦苇是崇明岛上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芦苇的一身都有经济价值。
埋在地下的嫩芦根可解渴充饥,也可入药。
芦叶可以包粽子,芦叶和糯米合成的气味,就是粽子的清香。
芦花能扎成芦花扫帚,这样的扫帚,城里人至今还在用。
用途最广的,是芦苇秆,农民用灵巧的手,将它们编织成苇帘、苇席、芦篚、箩筐、簸箕,盖房子的时候,芦苇可以编苇墙,织屋顶。
很多乡民曾经以编织芦苇为生,生生不息的芦苇使故乡人多了一条活路。
我在崇明“插队”时,曾经和农民一起研究利用地下的沼气来做饭。
打沼气灶,也用得上芦苇。
我们先在地上挖洞,再将芦苇集束成捆,一段一段接起来,扎成长十数米的芦把,慢慢地插入洞中,深藏地下的沼气,会沿着芦把的空隙升上地面,积蓄于土灶中,只要划一根火柴,就能在灶口燃起一簇蓝色的火苗,为贫困的生活增添些许温馨。
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件无比奇妙的事情。
在艰苦的“插队”生涯中,芦苇给我的抚慰旁人难以想象。
我是一个迷恋自然的人,而芦苇,正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美妙礼物。
在被人类精心耕作的田野中,几乎很少有野生的植物连片成块,只有芦苇例外。
没有人播种栽培,它们自生自长,繁衍生息,哪里有泥土,有流水,它们就在哪里传播绿色,描绘生命的坚韧和多姿多彩。
春天和夏天,它们像一群绿衣人,伫立在河畔江边,我喜欢看它们在风中摇动的姿态,喜欢听它们应和江涛的簌簌絮语。
和农民一起挑着担子从它们中间走过时,青青的芦叶掸我衣,拂我脸,那是自然对人的亲近。
最难忘的是它们开花的景象,酷暑过去,金秋来临,风一天凉似一天,这时,江边的芦苇纷纷开花了,那是一大片皎洁的银色,在风中,芦苇摇动着它们银色的脑袋,在江堤两边发出深沉的喧哗,远远看去,犹如起伏的浪涛,也像浮动的积雪。
会思想的芦苇读后感
会思想的芦苇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会思想的芦苇》,这让我心里泛起了不少的涟漪。
书里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一段经历,那时候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思想的力量。
那是去年的夏天,天气热得让人抓狂,我决定去乡下的奶奶家避暑。
奶奶家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四周环绕着大片大片的稻田和郁郁葱葱的山林。
到奶奶家的第二天,我跟着奶奶去田里干活。
阳光毫不留情地炙烤着大地,我戴着草帽,还是觉得酷热难耐。
奶奶在田边的水渠里引水到田里,我则负责把田埂上的杂草拔掉。
一开始,我觉得这活儿挺轻松的,不就是拔草嘛。
可没过多久,我就累得腰酸背痛。
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滴落,流进眼睛里,辣得我睁不开眼。
我心里开始抱怨:“这鬼天气,太热了!这破草,怎么这么多!”就在我满心烦躁的时候,我看到奶奶弯着腰,动作熟练而又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她的脸上也满是汗水,但是眼神中却没有一丝的抱怨和不耐烦。
我忍不住问奶奶:“奶奶,这么热,这么累,您不觉得烦吗?”奶奶直起腰,笑着说:“孩子,奶奶一辈子都在这田里干活,早就习惯啦。
这田啊,就像咱们的孩子,得好好照顾着,才能有好收成。
想着秋天能有满满的粮食,这点累算啥?”奶奶的话让我愣住了,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态度。
同样是在这片田里,奶奶心里怀着对收获的期待,对土地的热爱,所以不觉得苦和累。
而我呢,只看到了眼前的炎热和辛苦,却没有去想这劳动背后的意义。
我重新弯下腰,开始认真地拔草。
这一次,我不再只是机械地动作,而是一边拔草,一边想着这片田在秋天会是怎样金黄的一片,想着奶奶收获时脸上的笑容。
慢慢地,我的心情不再那么烦躁,反而觉得自己的付出有了价值。
那天干完活回到家,虽然身体累得像散了架,但是我的心里却有一种满足感。
晚上躺在床上,我翻来覆去地想着白天的事情。
我意识到,我们的思想真的就像那根会思考的芦苇,它能决定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研究方向的肯定,对课题研究思路的开拓性建议,使我们减少了犹豫与疑虑。
2016年,吴教授发表了“言语实践是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关键所在”的主题演讲,明确了言语实践作为语文学习主要途径与形式的价值作用,让我们倍感振奋。
无独有偶,2018年1月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在论及“课程性质”时这样表述:“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能力……”更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语文教育界对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的积极吸收。
在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的言语实践研究打开了新思路。
我们对文本进行分类,探讨不同文本语境下言语实践活动的形式,并根据组块理念进行活动设计,形成了单篇、类篇、整本书等多种类型的言语实践活动方案,进一步转变了“讲课文”的语文教学思路,探索、积累言语实践型教学案例。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认可和喜欢。
一位毕业生的家长说,我家孩子总念叨你的语文课,特别那次登台领诵改变了孩子对语文学习的态度,连带着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改变了。
言语实践建立了儿童的“侏罗纪公园”,抽象化的符号在课堂内外复活,恢复了行动能力、言说能力、思考能力,带着不同的声音,散发着各自的温度。
这时,语文才能成为母乳般的语言,让儿童依恋、沉迷、生长,并成为心底最坚实的精神铭牌。
江边,有一丛芦苇。
它们屹立滩涂,摇曳生姿,倾听着大潮的起伏,传递着风的声音,朴素、沉静、坚韧、智慧。
在我的眼中,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副校长梁昌辉老师,就是这样一根智慧的芦苇,是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所说的“有思想的芦苇”。
他是一根植根农村与儿童教育的芦苇。
“我喜欢乡村孩子身上那股子质朴与纯真,喜欢上课,也做出感情了。
”因为这份热爱,他矢志不渝,扎根乡村教育讲台30年,给予学生优质的课程,充满活力的课堂,努力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世界公民。
在梁老师心里,学生是沉甸甸的一份存在,他细致地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利用空闲时间和他们一起读书、下棋,打成一片。
他不会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推心置腹感动家长,真诚帮扶打动学生。
的确,任何一门学科教学,只有走进儿童心灵,触动儿童内心,才能谈及效率与质量。
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儿童学
·名家推荐·
一根智慧的教育芦苇
夏江萍60
习的专家”,这是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他是一根沉浸于读书与思考的芦苇。
他每天读书,不断思考和写作。
“站读”是他独有的读书姿态,走廊里、操场上,甚至车站、机场,随意一个地方,只要拿起书他就能读进去。
索绪尔、福斯特、申丹等的语言学、叙事学专著,王荣生、王尚文、李海林等的语文课程专著,薛法根、窦桂梅、王崧舟、于永正等的语文教学专著……他在阅读着、梳理着、反思着,也构建着自己对语文的认识和思考。
他就是这样一位聪明的
“读书人”,善于从书架上的一堆堆书籍中去寻找他人的研究智慧,从而厚积薄发,逐渐生成自己的语文思想。
正如全国中学语文名师黄厚江所评价的那样,“他以勤奋的阅读使自己的职业之路历久弥新”。
他是一根坚持研究与探索的芦苇。
他一直行走在课改的前沿,持续进行课题的研究。
2016年,他主持完成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课题“儿童视野下言语实践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2018年,他又投入了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指向关键能力的小学语文读写融合教学研究”
的研究。
他还是“薛法根组块教学”研究室兼职研究员,其“学养之厚、研究之深”常受到薛老师称赞。
2014年,梁老师首倡言语实践教学,
开拓了语文教学的新路径,提供了适合儿童母语学
习的新的课堂学习组织形态。
他主张:小学阶段母语学习的基本形态、途径与目标,就是要让儿童在言语实践中发展以言语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要在“做中学”,用情境化的言语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言语经验积累与情感体验,由经验生成能力,从体验积淀情怀,不断滋养学生的母语素养。
因此,他领着学生表演话剧,组织学生演讲,引导学生写作、修改、编制自己的“小书”,他常常把课堂放在图书馆里,带着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果实,和学生一起在林
间树下晨读……课题研究,改变了他的语文教学行走之路,也使他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果。
他还是一根传递风声与智慧的芦苇。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2007年,他带领教师们开始了“阅读课程化”的探究,编写了校本化的阅读教材———《七阶阅读手册》,引导着学生快乐的阅读旅程;引读课、推进课、欣赏交流课……阅读课型的研究推动了阅读活动的深入,提高了课外阅读的品质。
他通过课堂引发智慧,课如其人,朴实、灵动,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受学生欢迎,深度参与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他受邀在江苏省名校名师小学语文主题活动、长三角名师大课堂、江苏省“教海探航”颁奖会等活动中执教公开课10多节;他还是云南师范大学小学语文国培班讲师,并受邀到浙江、江西、云南、四川、河南、甘
肃、青海、山东、新疆等地作公开教学或讲座。
无论是在校内校外,还是在工作站、研究室团队,他的身边总聚集着一批年轻教师,一份对语文的热爱、一种读书与思考的习惯深深感染和凝聚着他们,他们一起琢磨语文课,一起讨论教育,一起成长。
梁老师参与指导的年轻教师,1人获得了2016年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人荣获省“杏坛杯”课堂教学展评一等奖,3人荣获无锡市赛课、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0余位青年教师被评为无锡市教学能手、教学新秀。
在江阴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中,他功不可没。
梁昌辉,就是这样一名智慧、优秀的乡村小学语文教师。
在语文教学研究的道路上,他走出了滋味,走出了兴致,
走出了成效。
(作者系江苏省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小学研训室副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