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智慧
著名文化学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教育应成全孩子的尊严、人性和未来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教育要成全孩子的尊严、人性和未来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题为《传统与回归》的演讲中表示,中国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功能的真谛不是教人混口饭吃,而是一个民族真正精神情感的树立。
以下为于丹教授演讲文字:谢谢大家!谢谢搜狐教育盛典给我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听过之前的三个分论坛,我要非常坦率的说,刚才的这个部分是我觉得最舒服的,大家有这个感觉吗?前面的两场论坛非常精彩,但是这一场让人觉得特别舒服,有一种特别和谐的气场。
精彩有时候是因为一种全神贯注,舒服却是一种价值的默契与和谐。
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众所周知,刚才这场分论坛,我自己也沉浸在整个气氛里面,感觉意犹未尽。
我特别想听叶老师讲她们家的故事,我想听朱老师和余老师他们娓娓道来,当谈话中没有那么多直接目的的时候,人的状态就变成了价值本身。
这一次盛典给我的题目叫做《传统与回归》,去年我讲的题目是《重建中国的家教与门风》,同属于归来的题目。
我先讲为什么叫回归?其实回归不是回到某一段时间,不是回到某一段历史,而是回归到一种状态。
为什么要回归?是因为我们曾经混乱过。
我们此前的一个世纪所遭遇的价值颠覆,让我们本来应该明白的事情现在混乱了,所以我们现在才要提回归。
回归不等于完全复古,大家都去磕头都去穿汉服就叫做回归了吗?我更喜欢中国人的一句话:“论心不论迹。
”一、回归身心健康关于回归,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三个关键词:第一,如果真的回归,让我们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回归身心健康。
健康这个词应该是人生的一个底线,但恰恰变成了当前中国真正的奢侈品。
其实大家看一看,逢年过节家人朋友相聚的时候,嘱咐最多的是什么?比升官发财更多的是健康。
互送的礼品什么最多?不管是真是假是否有效,健康营养品最多。
大家手机中转发最快的内容是什么?是真伪莫辨的养生的消息。
为什么要重拾健康?是因为今天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
有多少人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是健康人?我觉得不占多数,绝大多数人会说自己是亚健康,生活中总有那么一点身与心的不痛快,也说不清楚具体是什么原由。
于丹:家教的智慧
于丹:家教的智慧主持人:一个人的家教,对于他成为什么样的人,对于他的人生走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历史上关于家教,也留下了像孟母三迁和岳母刺字这样的广为人知的故事。
那么今天家教的内容是什么?应当来如何实施家教?《文明之旅》我们请来了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文化学者于丹老师,为我们解读家教的故事。
……主持人:您认为家教到底教的是什么于丹:如果要说到中国古代说到的家教,那是指一种基本的道德教养,指这一个家,带出来的价值默契,而不是哪一门功课上请的家庭教师。
家族教养和家庭教师,这完全是南辕北辙的。
所以任何家庭都认为,修德为先。
也就是一个家,教的最重要的内容,首先就应该是道德。
比如说,我们现在知道的陶渊明,其实往上再数,他的(曾)祖父陶侃就是东晋当时著名的大司马。
陶侃原来家世就特别贫寒,即使陶侃后来出去做官,他也是从小官熬起的。
一开始离家不远,做的第一个小官是个鱼梁吏。
做什么呢?因为他们家一直都在江西九江这个附近,打鱼。
所以有很多违法违规打上来的鱼,被官家没收了。
没收多了,那时候没有冰箱,怎么办呢?只能给腌起来,一罐一罐地腌好,他就尽职尽心地给人家管着这些没收的咸鱼,但是真是惦记自己在家孤苦伶仃的妈妈,所以有一天实在是忍不住了,就取了一罐咸鱼,这是他管理范围之内的嘛,然后就让人送回去给他妈妈。
主持人:这个可犯了大忌了吧于丹:对。
妈妈拿到这个鱼,问清是怎么回事儿,就把这个罐子给封起来了,然后给他写了一封信。
她说,“汝为吏,拿公家的东西给我送回来,你不但不让我感到欣慰,为你骄傲,反而你增加了我好多的担忧。
”因为这就是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个腐败的开始。
因为你在用你的职权,你职权小的时候你小腐败,你职权要大了的时候,还不知道你能够腐败到什么份儿上呢。
所以妈妈说你不增加我欢欣,你增加的都是我的忧伤。
那个咸鱼叫“鲊”,所以这个故事就叫“封鲊返书”。
所有做这些事情,我想都不是说他妈妈就高瞻远瞩,说我以后能够做一个达官显贵,一切本乎良知。
自古以来老祖宗教导我们忠孝传家、勤俭持家、尊老爱幼、
个人总结,仅供交流学习,精品资料供稿:八班 于朋文自古以来老祖宗教导我们:忠孝传家、勤俭持家、尊老爱幼、明事知礼……这些,是家风家教的永恒主题,家风家教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家风家教,让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给儿女们无穷的正能量。
于丹老师就现代社会风气而言了“家教 门风”:一、明辨是非: “过去的人大都不能识文断字,却通情达理,大多数人的家教和门风都教孩子厚道做人,勤俭持家,守着农民的本分,不能辱没祖先,这是基本的家风,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 于丹认为,首先要教育孩子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说成大白话就是人得知道好歹。
关于明辨是非,孟子把人的仁义礼智都归结到一颗初心、本心。
所谓仁爱,就是侧隐之心;所谓大义,是羞恶之心;所谓礼,是恭敬辞让之心;所谓智,是是非之心。
今天,我们的知识教育如此发达,但知识等同于智慧吗?智慧是是非之心吗?不是,所以我们需要回到原点。
二、独立承担:隔辈教育现在也是一个非常热门的探讨话题。
于丹认为,这是当下社会特别现实的一个问题,于丹打趣道:“六个大人供着一个孩子,那这个孩子就是宝塔尖上的孩子,所以这种孩子现在叫…六一儿童‟。
我老开玩笑说中国人现在好多词都变了,过去养孩子吧,叫拉扯孩子,就是拉一个扯一个,后头还跑着俩。
现在你敢拉谁扯谁啊,都是供奉的。
”一个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将邻居家的玻璃打碎,邻居愤怒不已,向他索赔美元。
这。
美元在当时可谓是天文数字,足够买下只生蛋的母鸡了。
男孩儿把闯祸的事告诉了父亲,并且忏悔。
见儿子为难的样子,父亲拿出了美元,说:“男孩赔了钱之后,便开始艰苦地打工。
终于,经过半年的努力,他把这“天文数字”分毫不差地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
他还回忆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到底什么是责任。
”无论怎样,家庭教育都一定要让孩子从小能独立承担,“家教里首要的是明辨是非。
第二点,一定要让孩子从小能承担责任。
于丹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
于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智慧2010年10月05日17:33腾讯教育我要评论(2)字号:T|T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资料图)于丹:大家好,我是于丹。
首先要向大家道歉,俞敏洪老师很早就邀请我来到这个论坛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家庭教育的心得,但是很不凑巧,因为有非常重要的原因,不能在现场跟大家交流,只能跟大家通过视频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新东方其实一直在致力于全社会的教育,那么家庭教育这个问题在这里举办,我觉得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意义,这是全民教育的时代,这是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是一个信任社会化的阶段,大家都觉得,把孩子交给社会、交给越来越细分的专业学校,孩子可以到新东方读英语(论坛),可以去上奥数,可以去学电脑、绘画、钢琴……每一样的专业技术越细分,家长越觉得孩子是可以被专业化的社会化组装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才的。
在这中间,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想中国在悠久的传统中,大家都知道一个概念,就是读私塾。
私塾是一个什么概念?也许它在整个课程的设置上不如我们现代教育这么条分缕析,没有这么完备的教学系统,没有现代的实验室。
但是私塾过去是一对一的,或者是一位老师教几个小孩子的。
其中交流、沟通、开放的课程,因人而异的调整,有时候比现代的教育要强一点。
在今天,其实我想是一个多元教育匹配的阶段,也就是说,每一个当父母的人都不可能指望着让孩子上一所最好的寄宿学校,三年五载回来他就迅速地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毕竟,学校是教专业的,而家庭是塑造一个人的最好的地方。
中国人是信任家教的,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接人待物,基本的价值理念往往出自他的家教。
我们在今天会经常见到一些学问水平很不错的人,学历文凭拿得很高的人,不一定就有教养,知识跟教养是两码事。
所以我觉得今天谈一谈关于家庭教育,我想说我自己的几个感受。
首先一点,家庭教育是在教人的修养和价值理念。
中国人的修养是什么呢?从传统的观念上来讲,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的地方。
(精编)于丹讲座观后感
于丹讲座观后感于丹讲座观后感1(1190字)教育是做家长永恒不变的话题,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孩子更是每个家长的心愿。
昨天看了于丹老师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讲座很受启发,于丹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百善孝为先,小孩子要懂得感恩;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状态,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在这个世界上知识固然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比经验更重要的是人的悟性,这些值得我们做家长的细细体会和领悟。
现在的生活条件很好,独生子女家庭居多,每个孩子在家里都是小王子、小公主,父母、爷爷奶奶都伺候着,吃穿不愁,想要什么买什么。
久而久之小孩子便认为这样是天经地义的,如果有一天达不到他的要求便不高兴了,有的甚至还向父母恶语相向。
我认为家长对待孩子一定不能溺爱,这样不是爱他而是害了他。
我经常在家跟范智炫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爸爸妈妈的责任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你的责任是学好知识长本领,而且学习是为自己,老师和家长现在都是在帮助你,老师严格要求将知识传授给你们,应当尊重老师,家长辛苦挣钱供你吃喝,你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家长分担。
责任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
有一次小范看到爷爷后背上有一道伤口自己都不知道,悄悄地拿创口贴为爷爷贴上,把爷爷感动了好久。
现在小范会主动帮我拎东西、按摩,帮助奶奶洗菜、端菜,每当这时我都觉得平时的教育很有作用,感觉很欣慰。
于丹老师说好的家教会形成好的家风,有了好的家风才能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每个家长应该告诉小孩子的道理。
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庭教育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每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要先静下心来想一想,是不是平时的言行举止不恰当给了孩子影响。
有一次在送孩子上学的途中,看到前面一位家长将吃完早点擦手的纸随手扔在地上,我想他家的孩子肯定也不会有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很多学长认为孩子还小,等到他长大了自然就会明白,或者说这些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学校老师也会教的,殊不知这些不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掉。
于丹-中国人的家教与门风观后感(五篇范文)
于丹-中国人的家教与门风观后感(五篇范文)第一篇:于丹-中国人的家教与门风观后感于丹老师家教与门风的讲座观后感今天晚上9点,我准时收看了于丹老师关于家教与门风的讲座。
她表示,重建中国的家教和门风,重在培养孩子的“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
她呼吁,家庭要杜绝手机上餐桌和床,不被现代科技绑架是幸福的关键。
老师强调:先家教后学校教育,中国的父母不要把这条路走反了,现在越来越发达的科技和丰富的物质,使人们不知道通情达理,明辨是非,能否在家庭中恢复家教和门风,对中国人走向现代文明,意义深远。
重建中国的家教与门风,就是进了门要孝顺父母,出了门要友爱兄弟。
要言语谨慎、忠诚守信,博爱大众,亲近仁义道德。
在于丹老师看来,人的成长的第一阶段为家庭教育;第二段是社会教育;第三段才是学校教育。
中国的父母家长不要把这条路走反了,陷落于专业的学校教育,而忽略了家教和门风这样的基本教育。
老师讲到要培养孩子的恻隐之心,家长从小就应该向孩子灌输慈善的习惯,不要认为慈善是重大灾难发生时才临时起意的,或是富人明星才做的,我们不一定有钱,但如果我们愿意帮助别人就可以了,把培养恻隐之心变成一种课程。
孩子如果知道,因为帮助别人,所以他有尊严,这才是我们给孩子的一笔很大的财富。
第二篇:于丹观后感培养孩子,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70年代和80年代,学校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时至今日,好学生、好孩子的标准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90后甚至00后的教育发展趋势,却更注重培养智育而忽略了其它方面。
有一句家教名言是这样说的:“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李开复博士也说:“一个没有良好的价值观,没有正确态度的学生,即便进了名牌大学,他的成功概率也一定是零”。
可见,德之重要性。
那么要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德之人?于丹教授的报告,给我们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在假期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去儿童福利院或者敬老院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于丹谈怎样教育孩子 (2)
于丹谈怎样教育孩子:注重心志的培养古老的中华智慧,代代相传,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依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作为中华文化的体验和传播者,文化学者于丹做客《文明之旅》,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
童年时,父亲的循循善诱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如今,作为六岁女儿的母亲,于丹用什么方法教育自己的女儿?面对当今社会上家长们为了儿女成才而报的奥数班、英语班、暑期海外游学班,以及各种兴趣班,于丹又有着怎样的看法?在中学生一定要有规范的训练,在中学生以后要严谨,要有逻辑。
因为中学生他的心智发育基本上趋于一个成年人了,他开始有了很多的判断的能力了。
但是,在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个阶段,让一个人对于他的尊严和自由有一种确认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首先是在家庭要完成的教育。
第一,因为学校不能完成一个孩子的这种完全人格和品质的教育。
第二,学校不能完全去完成一个孩子心智和态度的开发。
学校是可以把很好的知识系统给一个孩子。
但是,学校没有义务,也没有承诺说:我让这个孩子成为一个多么优秀的人。
我开发他心智怎么样;这不是学校教育的那种完全的义务。
如果家长抱的希望值太高的话,最后你可能会很失落。
我们有太多的孩子是替父母完成他们的希望和心愿。
其实,我们要做好家庭教育。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是确定人格品质的过程,首先保持快乐,要信任,你要让他觉得他有自尊和有尊严、有自由。
这些不是乞求得来的。
教育心志和态度的培养学校是做不到的,也完成不了,完成的只是教育系统。
心志是意志、志气、心意、心性、性情多方面的问题。
心智的培养:归根到底,做什么事情无论成功与否。
主要在于有什么样的心。
有时一个念头就可以决定你的一切。
谁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做一件事,如果你抱定非做成不可的决心,在做的过程中就会竭尽全力、动用你的一切力量,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结果多半都会成功;如果一开始心里就是动摇的,可做可不做,或者认定做不成,做的过程中就会缺乏劲头,并容易懈气,容易半途而废,多半事情就做不成。
变荣听于丹讲座有感
《于丹教授如何教育孩子》观后感
单变荣
3月14日早上七点多,陪孩子们一起观看了《于丹教授如何教育孩子》的电视节目。
节目中,于丹教授的关于如何教育好孩子的几个观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实践。
一、对孩子们的精神教育更加重要。
家长更注重满足孩子们的物质需求,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精神世界的教育。
二、健全的人格培养。
全面的人格教育,对孩子将来走入社会大有裨益。
三、经历必要的挫折。
让孩子知道,人生道路不是坦途,挫折和困难才是人生常态。
正确看待和勇于面对这些挫折,才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和做到的。
四、身体力行,避免眼高手低。
五、更加重视职业实践和道德教育。
这样孩子将来走入社会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六、让孩子懂得感恩。
的确,教育孩子不仅是学校的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一起努力培养和教育孩子,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否则,很难教育出一个人格完整,精神世界充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通过于丹教授的讲解和经验交流,对于如何教育好孩子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希望在以后的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实践好这些好的方法和教育心得。
俞敏洪、于丹说教育:家庭教育应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俞敏洪、于丹说教育:家庭教育应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作者:办公室发布日期:2015-05-25 09:49:45 阅读次数:84 次5月16日,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文化名人于丹现身杭州“教育的未来——家风建设和家庭教育”论坛,与在座的家长共话教育。
俞敏洪:让孩子在阅读中长大俞敏洪结合自身的家庭教育经历,做了题为《给予孩子终身的竞争力》的演讲。
其中,谈到了父母读书对孩子的影响。
讲座现场,俞老师连提三个问题:在座家长家中有书柜的有多少人?书柜中没有放杂物的有多少人?书柜中有五百本书的有多少人?在场的家长们仅有少数人都举了手。
俞敏洪说,他在很多的高校做演讲时都会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北大这样的名校只有20%的学生每年的阅读量达30本书。
所以,可想而知,在其他的普通高校,学生读的书就更少了。
俞敏洪强调,父母的阅读习惯会影响孩子,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父母。
他举了一个例子,聪明的父母会从孩子1岁开始就给孩子读故事,直到孩子5、6岁认字,自己会读故事。
当孩子养成了每晚不拿起书就睡不着觉的习惯的时候,父母的阅读引导职责才算完成。
“喜欢阅读的母亲通常能够带出好孩子。
书香门第,一般都有优秀人才涌现。
”俞敏洪如是说。
于丹:家是阅读习惯养成的地方于丹结合自己女儿的培养心得,做了“重建中国家教门风”的主题讲座。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家是孩子阅读习惯养成的地方。
于丹说,从坐月子开始她就给孩子诵读古诗,而且一般都选择长诗,比如《春江花月夜》。
长年累月,在诗歌这种古典文学形式的熏陶和浸染下,她的孩子从小就培养了学习国学的兴趣和习惯。
在谈及应试教育的影响时,于丹说:“应试教育给了孩子太多的标准答案,而阅读恰恰是为了给人更多的非标准答案。
所以要培养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对于孩子而言,课内书是好比是正餐,而课外书是孩子的零食。
”于丹又举了她和女儿练习口头作文的例子,引发了场内的阵阵欢笑和掌声。
于丹谈家庭教育中如何教育孩子:父母要教会孩子这三点
于丹谈家庭教育中如何教育孩子:父母要教会孩子这
三点
于丹谈家庭教育中如何教育孩子:父母要教会孩子这三点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最关键的环境,是学校和社会无法替代的教育空间。
这个孩子成长的原生环境中,家长最应该教会孩子什么?于丹曾经多次提到过这个话题。
在她看来,明辨是非、规则意识、承担责任,是家长最应该教会孩子的。
一、家长首先得让孩子知好歹,辩是非
过去的人大都不能识文断字,但是却通情达理,大多数人的家教和门风都教孩子厚道做人,勤俭持家,守着农民的本分,不能辱没祖先,这是基本的家风,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但现在,有许多孩子不知好歹,甚至做出伤天害理的事。
在那个贫瘠的时代,农民守着古训的时候,孩子却不敢不知好歹,不敢伤天
害理,那是要跪在祖宗牌位前挨板子的。
过去孩子要是伤害一个小动物,家长会说这孩子。
但现在,一群大学生虐待一只小猫,看着老猫急得哀号。
所以,首先要教育孩子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说成大白话就是人得知道好歹。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从小生活特别贫寒,他妈妈靠给别人扎鞋底等粗活供他念书,陶侃一步步往上走,他后来就做了鱼梁小吏,有一点小权力,他把那些腌制好的罚没的鱼给妈妈送去,他妈妈给他写了一封信:“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1。
《于丹解读文化经典中的成长智慧》
于丹解读文化经典中的成长智慧北青教育大讲堂第五期奉献精神饕餮———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几千年前的儒释道文化经典,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阅读这些经典的现实意义何在?2009年2月22日下午,北京青年报大厦20层会议室里,北青教育大讲堂第五期隆重开讲。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为现场300多位听众奉献了一场精神的饕餮盛宴。
在100多分钟的演讲中,于丹教授紧扣现代社会人们面对的种种心灵困惑,从博大精深的儒释道经典中提炼出朴素的现世智慧和生活哲学,献言当代为人处世与成长之道。
●生活智慧一孝顺父母,内安其心,马上行动每个人都知道要孝顺父母,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应该怎样尽孝道。
有人认为,买房子、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就是孝顺父母,其实,这只能做到“外安其身”。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不能从心里尊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
于丹教授从中提炼出更深刻的孝道:内安其心。
在这个日新月异、进步神速的社会,人们容易蔑视老人的阅历和经验,轻视老人的社会地位。
因此,于丹教授指出,孝顺父母最大挑战是“色难”。
“千难万难难不过给爹妈个好脸色,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视和不耐烦,这种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为这会让父母很不安心。
”《论语》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于丹教授解释说,牢记父母的年龄,一方面会因为高堂健在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会为他们已入暮年而忧惧。
“子欲养而亲不在”是一种最深沉的悲哀。
于丹教授深情呼吁:“经历了动荡的2008年,我们更知道生命的仓惶和无常,如果我们内心对父母有爱,那就马上行动,不要等到明天。
”●生活智慧二灵动机敏,抓住机遇,反败为胜人们常为错失千载难逢的良机而悔恨不已,也常自认为身处不可逆转的困境而悲叹。
孔子说:“敏则有功。
”只有灵敏的人才会建功立业。
于丹教授认为,在这个一日千里的时代,所谓灵动机敏,就是要“抓住迎面而来的机遇,即使在挫折中,也要迅速发现有利的因素,转危为安,反败为胜”。
2023年于丹讲座观后感_7
2023年于丹讲座观后感2023年于丹讲座观后感1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专题讲座,感触很深。
于丹老师在讲座中主要是强调我们中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
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
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然后谈到“仁”。
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
《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
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会做人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时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啰嗦,有时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总不情愿,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很内疚,爸爸妈妈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还不知道感恩,总惹他们生气,伤心,太不应该了。
在这里,我想对爸妈说:“我错了,我以后要听你们的话,好好孝敬你们,好好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跟同学们一起快乐的学习,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做一个优秀的合格人才。
2023年于丹讲座观后感2这个周日,我准时的在8:20分坐在了沙发上,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河南台法治频道播出的由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人格教育》专题讲座。
于丹讲座观后感优秀心得650字
于丹讲座观后感优秀心得650字于丹讲座观后感1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专题讲座,感触很深。
于丹老师在讲座中主要是强调我们中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
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
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然后谈到“仁”.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
《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
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会做人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时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啰嗦,有时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总不情愿,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很内疚,爸爸妈妈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还不知道感恩,总惹他们生气,伤心,太不应该了。
在这里,我想对爸妈说:“我错了,我以后要听你们的话,好好孝敬你们,好好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跟同学们一起快乐的学习,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做一个优秀的合格人才。
于丹讲座观后感2今天我在吉林教育频道收看了于丹老师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受益匪浅。
读于丹《论语》《庄子》有感
读于丹《论语》《庄子》有感读于丹《论语》《庄子》有感《论语》、《庄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信仰、道德、文化的指南。
而最近我读了于丹先生的《论语》、《庄子》两本书,深受启发,让我感悟颇深。
这两本书是属于中国的文化经典,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们只适用于中国人,而是普适的人类价值观。
其中,我最受启发的是《庄子》这本书。
《庄子》提倡人要有自己的思想和立场,不能随波逐流。
就像庄子所说:“不灵魂则浚而不深,不神恶念则溉而不飞。
”人要有自己的思想和精神追求,走自己生命的路,而不是被其他人的评论和看法束缚。
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野,寻找自己的真正目标,接受别人的看法,但不被别人的看法所影响。
另外,《庄子》还提倡博爱,认为万物皆有灵性,不应该只关心自己的生活,而应该关注到世界上所有的动植物,不要破坏自然环境、破坏其他生灵的生态。
这与我们现代人强调保护环境、维护生态体系的理念是一致的。
另外,庄子也强调个人品格修养的重要性,一个真正具有人性美和道德美的人才会让人们心悦诚服,产生共鸣和信任。
《论语》则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阐述人类的价值观。
其中,孔子的一句话深深地击中了我的内心:“有教无类。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不分贵贱,不论你来自哪种阶层,只有接受彻底的磨练和培养,才能够成长为一个有用之人。
这也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公平、公正、公开教育理念的核心。
同时,孔子也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具体来说就是,首先要自我修养,克己复礼,先行之以自徽,方能天下太平。
其次,要注重家庭伦理,时刻关注子女教育,扮演好“家长”的角色。
最后,要善于治理国家、整顿社会制度、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这一点,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得到了不断的证明。
读完于丹的《论语》、《庄子》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充满智慧和良知的。
在这个现代社会中,我们不能丢失这种智慧和良知,而应该汲取它的精华,发扬光大。
于丹讲话-重建中国的家教与门风
于丹讲话:重建中国的家教与门风
一个民族不能数典忘祖,一个人永远不要笑话自己的童年,因为童年学的是做人的规矩。
要让孩子回到常识,明辨是非。
█家教要教孩子为自己买单、对自己负责,让孩子从小就有这个意识。
如果不以这个为导向,孩子在家里就失去是非之心,在学校代偿教育是补偿不了让孩子明辨是非的。
█学艺术,不是像学泥瓦匠一样学一门手艺,而是让这个人哪怕最孤独,最具挫折感的时候,活得有尊严,活得自己有乐趣。
█社会上诱导不善良的力量太强大了,孩子面对伦理最大的力量来自于他的父母,父母要给他的必生坚持的信念,就是做个善良的人。
于丹德智体能全面发展观后感
于丹德智体能全面发展观后感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世界的未来,孩子的教育问题关系着每个家庭的幸福、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希望。
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是每个父母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于丹《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昨日早上,我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老师主讲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讲座,感受颇深。
第一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孝心。
于丹教授讲了一个寓意十分深刻的故事---《大树和孩子》,我深受感动,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培养我们孝心的故事。
此刻的我们自我意识十分强,尊老爱幼意识薄弱,我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第二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爱心。
孝是基本的,有了孝还要有仁爱心。
有了这两颗心,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于丹教授说:““仁”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人,就是说两个人相处好了才能体现仁的含义。
所以说我们要多交朋友,自己处理好和小伙伴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自信、自立、自强。
我们自信、自立、自强的习惯,要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中才能培养出来。
有些事情能够自己做主,自己独立完成。
有时候爸爸妈妈的事情还能够问问我们的推荐,不管对错,都要鼓励。
不要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过度依靠性。
一个有爱心、自立、自信的孩子更能融入社会。
第四个主题如何教育我们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
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
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职责。
只要我们有心、用心,我相信,我们都是最棒的。
于丹讲座视频观后感6月16日下午和孩子一起观看了“东方名家”于丹老师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讲座《寻找生命的人格与尊严》,近一小时的讲座看后感想颇多。
现在,许多的父母都在煞费苦心地为孩子补充生理上的钙质,然而他们却忽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钙质,那就是精神上的钙质。
于丹老师在讲座的时候,讲到了几个小故事,对我启发很大。
第一个小故事是:一碗米,在不同人的手中,所显示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
于丹的教育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
于丹的教育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1 《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观后感今天,我有幸地看了段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老师主讲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讲座,感受颇深。
于丹老师分别以“孝”,“仁”,“自立、自信、自强”为主题,通过故事以及一些现实的事例和独到的见解,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平常对孩子的教育中有很多的不足。
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关于《大树和孩子》的故事,当我们如今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更加能够体会当初父母为我们的良苦用心,同时也能够理解孩子们那种叛逆倔强的心情。
当他们作为新一代的独生子女,自我意识非常强,而尊老爱幼意识相对薄弱;所以我们作为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他们对生活能够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师长。
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还有关于那个《独木桥》的故事我也深有感触,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往往遇到类似的事情,当我们对周围的一切无所知时,往往都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无畏地大步向前;而当处身其中后发现了周围的一些不利因素和风险时,往往内心的恐惧会抑制我们前进的步伐。
所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我的意识与价值观、自立自强的个性”尤为重要。
正如于丹老师所讲,不同的食材放进同样温度的汤锅里面,即便用相同的时间烹制,可是出锅的菜肴味道却大相径庭。
如果将孩子比作一张白纸,那么父母就应是手握画笔的人,只有拥有细心、耐心、恒心的父母才能培育出优秀的孩子(很惭愧我们不是称职的父母);如果将孩子比作锅里的食材,那我们父母就是掌勺的厨师,我们必须时刻细心地观察并且掌握火候,才能烹制出美味的佳肴!在此我特别感谢学校老师分享的这份宝贵的,它将时刻提醒我们父母如何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尽我们最大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争取把孩子培育成为新一代的国之栋才!!!二(11)班衡天宇家长 xx-1-17《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观后感六年级一班杨心郁今天早上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能》的讲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切责任在他的父母!指望着老师从一个班30、40个孩子去发现并且捕捉而且鼓励每个孩子不可替代的优点,这几乎是一种奢望。再好的班主任也做不到,但是每个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你有理由把他当成世界上唯一的这一个。他的气质、他的兴趣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点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我们不见得要求一个孩子每一门的功课都是平均分,你可以去发觉他与众不同的那种独特的灵敏度。作为克服缺点,有的时候我觉得不如说扬长避短。一个人的短处可以避开,把他的长处发挥出来。每个人都有很多很多的短处,我自己几乎是从读小学开始数学就没有学太明白过,一直到中学数理化全都不好。我只有在作文上从小就好,但是我一直遇到好老师和好家长,就是告诉我不用自卑,把你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
穿越大学,走上社会,很快这些孩子又会有他们的家庭。有时候我跟大家开玩笑说,现在的孩子不光是说学习的问题让人操心,你现在还不是禁止他谈恋爱,就是你让他谈恋爱他有时候都不会恋爱了。因为两个独生子女家庭被呵护起来的孩子,好起来的时候如胶如漆,吵起来的时候心里头都有天大委屈。女孩指责男孩经常会说,你为什么不像我爸那样对我,我爸从前一直都是怎么怎么做的。男孩就会理直气壮的说,那我妈还怎么怎么对我的呢,你为什么不像我妈那样对我?这也不是说笑话,因为他们习惯于那样被对待。这样的孩子又怎么进行家庭教育?再下一代独生子女又怎么样?所以我说关于伦理、价值,一个人人格的铸就,这起自于家庭教育,这是我认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地方。
很多年轻人常常抱怨,我这么去爱一个人,为什么他还不领情,为什么他还离开我?我们今天不缺情歌、不缺情诗、不缺情书、不缺铺天盖地的甜言蜜语,缺什么呢?就是温暖朴素地为你所爱的人做事。爱也是一种执行力,这件事情学校里教不来,看一个家庭,一个孩子有的时候承载的爱太多,他会觉得他人的爱情是一种本份,因为他学习好。但是如果一个习惯于为他人做事的人会觉得每个人都不容易,人的爱是一种情分,所以是情分,人才会感恩,是本分得不到就会抱怨。我们需要成长起来的新公民,不是那种只掠夺爱的人,而是能够施予爱的人。这件事情跟家庭教育关系更大。固然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都在进行这种教育,但是你想一想,从幼儿园开始就有老师五加二等于零的说法,什么意思呢?1、2、3、4、5,小娃娃在幼儿园排队讲秩序,有礼貌,分享,做值日,打扫卫生,还容易建立起来,周末回家两天,回来以后老师说等于零了。两天回去,爷爷奶奶包好的水果喂到嘴里,袜子脱下来给洗了,床给铺好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早上也可以不起床了,下午也可以睡懒觉了,想不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了。到周一来了,老师愁眉苦脸说,哎呀,五加二等于零了。这样的说法在幼儿园老师起码还有意识,到了小学,到了中学,更多的不是在教一个学生的生活规范,而是教他们的知识系统。五加二等于什么,这个问题连意识都没人意识了。那等到他们真正上大学以后,教到我们这些老师手里的时候,我们感觉的只有遗憾,来不及了。很多家教的事情,等大学老师去做,来不及了!
大家好,我是于丹。首先要向大家道歉,俞敏洪老师很早就邀请我来到这个论坛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家庭教育的心得,但是很不凑巧,因为有非常重要的原因,不能在现场跟大家交流,只能跟大家通过视频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新东方其实一直在致力于全社会的教育,那么家庭教育这个问题在这里举办,我觉得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意义,这是全民教育的时代,这是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是一个信任社会化的阶段,大家都觉得,把孩子交给社会、交给越来越细分的专业学校,孩子可以到新东方学英语,可以去上奥数,可以去学电脑、绘画、钢琴……每一样的专业技术越细分,家长越觉得孩子是可以被专业化的社会化组装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才的。在这中间,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中国人是信任家教的,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接人待物,基本的价值理念往往出自他的家教。我们在今天会经常见到一些学问水平很不错的人,学历文凭拿得很高的人,不一定就有教养,知识跟教养是两码事。所以我觉得今天谈一谈关于家庭教育,我想说我自己的几个感受。
首先一点,家庭教育是在教人的修养和价值理念。中国人的修养是什么呢?从传统的观念上来讲,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的地方。在《论语》上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一个君子啊,要修身养性,完成他这一生的成长,基本上要分这么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入则孝,出则悌,也就是说传统的孝悌之义,一个人进了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出了家门能够友善兄弟,这就够学一阵了,就先得把这个伦理关系协调好,什么是礼貌、什么是和谐、什么是人在家里的责任、什么是人的义务,先把这些磨合好才能到第二个。第二个就是人在社会上,叫做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谨而信,一个人态度要谨慎,言语上不能太冒犯,不能太狂妄,而要笃诚守信。泛爱众,广泛的博爱大众,对大家有这么一种善意。而亲仁,再去亲近那些仁义的道理,这一段是我们说的社会学习。
所以这个伦理价值的建立,在今天特别是在一个独生子女时代,往往是被忽略的。越是发达的大城市,越是精英高知的家庭,这个孩子小时候上的各种辅导班、学前班越多,而在家里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一起分享家务劳动的时间越少。我在大学里面其实见过很多各地的尖子生,来到北师大这样的全国重点大学,考分都不低,但是进考场考试的时候会有妈妈在外面着急地敲玻璃。我出去说孩子是不是忘带什么文具了?妈妈说,你赶快告诉那个穿格子衬衫的孩子,那是我的孩子,让他进考场之前一定要去一趟厕所。这都不是在说笑话,这是我实实在在遇到的,并不罕见的事情。
我想正是因为我小时候在家里,我爸爸在我3、4岁的时候就开始念叨诗词,念叨这些经典的句子,带着我玩儿,带着我学,后来我才培养了这种兴趣。所以我说家里如果鼓励一个孩子的兴趣,完全是一种游戏一样地就教了,大家能够怎么教孩子呢?
我现在还记得我父亲目前最早给我教诗词的时候,我很小,我记得他能够扛着我在肩膀上,带我春天去看花,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他把我架在肩上说,你看,这些花儿闹吗?我说不闹啊,都安安静静一朵一朵开着。我爸爸抓着我的腿,说你抱着爸爸了头坐稳了,然后就围着树跑,跑起来的时候你看那个花闹吗?我记得我乐得咯咯的,我说真闹,花都像走马灯一样跑起来了。然后爸爸停下来说,一个人静止看花的时候就觉得它只是宁静的,我们用这个词就会用“春意绽、春意放、春意开”,那就没什么生动了。如果一个人的心里能够有那种动态,你就会觉得哗,这一树的鲜花都是喧喧闹闹的。什么叫生动啊?就是把花能写得像鸟一样,这就是生机蓬勃,这是我很小的时候。中国诗意的境界就在那个时候进入我的心里了,我觉得它很美好。
一个家庭,过去中国都是大家族,是有一些封建礼节,讲究一些长幼尊卑。如果你把那些不好的东西扬弃掉,你会看到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的公平,每个人的奉献,每个人的分享,这在一个大家庭中是能传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今天越来越多变成了核心家庭,大家族的概念消解了,但是一个孩子,他作为家里的希望,他仅仅是学习的载体吗?他的身上还能够建立什么呢?一个人还有爱的能力吗?今天我们即使在成人世界中会发现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就是爱,越来越变成一句宣言而不是行动。
第二方面,家庭教育是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建立一个孩子充分的想象和自信的地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只能以学科出发,以知识出发去进行一种对象化的教授。而只有在家里,每个家长才真正知道自己的孩子究竟喜欢什么,知道自己的孩子长项短项都在于什么。可以说,个体差异有先天的气质,有后天的习惯,天渊之别。偏科的孩子一定不是好孩子吗?我们今天面对的什么是人才?有的时候我很遗憾,单纯信任一种专业化教育,有的时候会把一个天才教成庸才。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个孩子来到世界上都是一个天才,带着他的奇思妙想。但是他的想象力受到鼓励吗?他的兴趣受到尊重吗?他个人的潜能被敏锐地发现了吗?
有的时候我在想,这些孩子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分数都是实实在在的,但是一个月之间要换三四间宿舍,跟每个宿舍的人都住不来,不是抢一个桌子就是抢一个床位,要不就哭了,要不就是睡不着了,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一个新生群体有时候想安顿就要花好长时间,这些到底缺了什么呢?绝不是他们的学校教育做得不好,做得不好他们不会考上这么好的学校。缺了什么呢?我们要回去问问家庭,追着一个大学生提醒要上厕所的妈妈,到底是合格的慈母还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所以我说,学习伦理的认知,学习一个人格的建立,这件事情没有哪门专业课可以完成,他在中国的家庭中。
那么是不是没了这个孝敬了,大家说在今天是一个重要的事吗?那不是自己家跟父母的事吗?对于中国人来讲,家庭论题的教育绝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它是你认知整个社会公民责任的一个基础。中国人没有上教堂的习惯,中国人不去膜拜一个外在的神,他们讲究的是出门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中国人信任的就是伦理中建立起来那种笃诚守信的人际关系。所以一个有上教堂传统的人,要是眼前打翻一个杯子,他可能会本能的说,我的上帝。但是一个中国人,可能会本能就会喊,哎呀,我的妈呀。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中国人的呼爹喊妈就是西方的神来用的,这就是中国强调家庭教育,认知伦理关系重要性的一个前提,就认识了伦理,你才能到世界上走得更远,整个从亲人之间拓展到朋友之间,才能够有家国天下的关系,这就叫修身齐家治国,最后才到平天下。
我想中国在悠久的传统中,大家都知道一个概念,就是读私塾。私塾是一个什么概念?也许它在整个课程的设置上不如我们现代教育这么条分缕析,没有这么完备的教学系统,没有现代的实验室。但是私塾过去是一对一的,或者是一位老师教几个小孩子的。其中交流、沟通、开放的课程,因人而异的调整,有时候比现代的教育要强一点。在今天,其实我想是一个多元教育匹配的阶段,也就是说,每一个当父母的人都不可能指望着让孩子上一所最好的寄宿学校,三年五载回来他就迅速地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毕竟,学校是教专业的,而家庭是塑造一个人的最好的地方。
好多人都问我,说《论语》这么枯燥的东西,你什么时候开始背的?我还真没有背过。我从小到大都没人让我背过,而到现在我也不会背《论语》,只是大人给我讲。也是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爸爸带我出门,只要有朋友聚会,爸爸就跟我说,你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去数数今天有多少叔叔阿姨,这里有多少老师?我就数一圈,回来可能算出有8个半老师还是有7个半老师。然后爸爸说其实这个“三”不是固定的数字,就是说你会有很多老师,你去挑挑,就看看谁是老师。然后再看一圈,觉得有一个阿姨对谁都好,照顾这个,呵护那个,特别好。一个叔叔,说话高门大嗓的,随地吐痰,这个不好。后来就跟爸爸说,那个阿姨是老师,那个叔叔不是老师。我爸爸就说,那阿姨就是老师,这就叫见贤思齐,你得跟他一样好,那叔叔也是老师,这叫见不贤则内自省,你觉得他做得不好吧,你就问问自己,哎呀,我会不会也那么不好,所以他也是个老师。那个时候我就会跟大人说,我才不会像他那么做,那么做都不好啊。爸爸就说是啊,你看孩子看着都不好,就是因为有人看觉得不好。但是一个人的时候呢?中国人为什么说君子慎独,一个人的时候你会不会这么做啊?有的时候呢可能大人说了一半我就跑了,我从来没有被揪回来坐在那儿,说还没说完,背着手听完,没有,跑了就跑了,下回不知道是吃饭、玩,什么时候又捡起一个话题,又说起来了。对我来讲,我是家庭教育的受益者,我很庆幸我出生在文革的末期,在外面一片批林批孔的时候,我们家也没人要求我背过《论语》,但是不停的有人在给我讲这些道理。这其实就是一个家庭的习染,因为他知道一个孩子的优与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