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智慧
于丹演讲稿
于丹:灾难中看到空前规模的人性与信念
首先要祝贺2008品牌中国的女性高峰论坛在这里举行。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姐妹,今天是一个周末,非常高兴中国女界的很多精英,来自于各个领域中的女性领军人物,在今天能够齐聚一堂。我一直在想女性的力量在中国,在这个时代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力量?就在当下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意义?
其实无论在什么样的庆典上,在最近这两周之内,我们一直不能回避一个沉重的话题,就是目前还不能算完全结束的汶川的大地震,这是中国的头等大事,我们每一个人现在都在这个救灾的过程中。这一次的地震从地理方位上来讲,大家都知道了汶川这个名词,但是从精神世界上来讲,我想震中在每一个人的心底,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情感大地震,我们从来没有为陌生人流过那么多的眼泪,我们从来没有体会到生命中有那么多撕心裂肺的痛楚。
到目前为止,伤亡的数字还不是最后的截止,但某种意义上来讲,我想这一次每一个中国人都受伤了。通过电视媒体、报纸媒体,我们每天在关注着灾情,每一个人都不会无动于衷。所以大家还记得,5月12号是一个星期一,5月11号恰恰是2008年的“母亲节”。
今天,面对各位姐妹,我想我们都是以做母亲的心和做女儿的心来面对这样一场天灾,可以说有好多好多母亲,桌子上的康乃馨还没有开凋谢,她们就永远地失去了她们的孩子,这就是我们面前所面临的大震。这十多天,我想我们看见了什么呢?在今天我们在探讨品牌中国中女性力量的时候,应该说就在这场大震中,我们面对的是空前规模的灾难,但我们也看见了空前规模的人性的信念与力量。
优秀家风家教事迹材料(优秀)
优秀家风家教事迹材料(优秀)
一、家训格言
1、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2、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3、互敬互爱,互信互帮,互谅互让,互慰互勉。
4、读书,起家之本;循礼,保家之本;和顺,兴家之本。
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二、家风故事
每个好的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风…在每个美好幸福的大家庭中,都会因为爸妈的陪伴而温暖,同时也伴随着家风的和谐气息。
一个好的家风可以让一个孩子很好的成长,而我就生活这样一个很好的家风中。在家中父母难免会因为一些磕磕碰碰而吵架,但他们从不会互相指责、斥骂,更多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他们理性的一面。平时在家中妈妈也会常常唠叨在学校应该怎么尊重老师同学,更会讲一些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时间久了我脑海中也会时不时的出现这几句话,与其说她是生我养我的母亲,不如说她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导师。
每次饭桌上的话题都是最多的,我总是觉得每天的这个时候都是对一天的总结,当然饭桌上的礼仪是一定要遵循,妈妈常常对我警告的有这几点:
1、吃饭不要狼吞虎咽,嘴巴不能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
2、吃饭时严禁边吃饭边大声说话。
3、不能翘腿。等等……虽然还有很多条的规矩但是正是因为有这些
束缚着我让我更好的成长。而我和妈妈之间也不仅仅只有这些法则。
“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玩的时候玩!”母亲嘴中也总是挂着这句话。是的,该学习的时候学习:我和妈妈做了一个作息表,周一至周五毫无疑
问的是学习,一直到周六下午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加上课外的练习。该玩的时候玩:每个周日妈妈都会带我出去玩,虽然名义上是“玩”,但
《于丹讲座》观后感作文
《于丹讲座》观后感作文
《于丹讲座》观后感作文(篇1)
这次学校组织小朋友和家人一起观看于丹老师的孝心、人格等道德教育讲座,我觉得很有教育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爱心树的故事
关于孝道,《爱心树》这个故事是一部很贴切、很感人的教育教材。这棵爱心树可以为了那个小男孩奉献出自己的枝、叶、果实和树干等来帮助孩子,我想在中国社会现有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的爸爸妈妈都是以这种“爱心树”的形式在无私地为孩子们付出。一方面让我很感动,感动于爸爸妈妈对子女无私的爱、无私的奉献;另一方面也凸显出中国式教育的弱点,于是就产生了“啃老族”这一新词汇。
二、赠人金子,不如赠人点石成金的金手指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与“赠人金子”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在说你送人物质,不如教人学会创造物质的方法。爸爸妈妈亦是如此,在你给子女创造足够多的物质财富时,他们总有花光花完的一天,而教会他们创造物质财富的方法,那他们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靠自己后天创造的物质财富,我认为这个才是重点。
三、如何在繁杂的现代社会环境中自立自强
其主要的问题就是要让孩子自我去发现,多与社会、自然接触,靠他们自悟而自己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强不息,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才会让他们立于社会的不败之地。孩子有自信,孩子也会散发出他个人的“人格芬芳”。于丹老师说:“一锅同样温度的水,却煮出不同的东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处于相同的社会环境下,只要有自信,无论是孩子还
是大人,都会自主地散发出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这样才会让他们离成功的距离越来越近。
于丹讲座观后感优秀6篇
于丹讲座观后感优秀6篇
于丹讲座观后感篇一
教育是做家长永恒不变的话题,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孩子更是每个家长的心愿。昨天看了于丹老师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讲座很受启发,于丹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百善孝为先,小孩子要懂得感恩;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状态,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在这个世界上知识固然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比经验更重要的是人的悟性,这些值得我们做家长的细细体会和领悟。
现在的生活条件很好,独生子女家庭居多,每个孩子在家里都是小王子、小公主,父母、爷爷奶奶都伺候着,吃穿不愁,想要什么买什么。
久而久之小孩子便认为这样是天经地义的,如果有一天达不到他的要求便不高兴了,有的甚至还向父母恶语相向。我认为家长对待孩子一定不能溺爱,这样不是爱他而是害了他。我经常在家跟范智炫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爸爸妈妈的责任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你的责任是学好知识长本领,而且学习是为自己,老师和家长现在都是在帮助你,老师严格要求将知识传授给你们,应当尊重老师,家长辛苦挣钱供你吃喝,你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家长分担。
责任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有一次小范看到爷爷后背上有一道伤口自己都不知道,悄悄地拿创口贴为爷爷贴上,把爷爷感动了好久。现在小范会主动帮我拎东西、按摩,帮助奶奶洗菜、端菜,每当这时我都觉得平时的教育很有作用,感觉很欣慰。
于丹老师说好的家教会形成好的家风,有了好的家风才能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每个家长应该告诉小孩子的道理。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庭教育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每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要先静下心来想一想,是不是平时的言行举止不恰当给了孩子影响。
爱岗敬业心得体会
爱岗敬业心得体会
爱岗敬业心得体会15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爱岗敬业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爱岗敬业心得体会1
近来,镇党委政府积极开展了“岗位·作为”大讨论活动,把“岗位·作为”大讨论与加强学习、提高能力、服务人民有机结合。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认识到这是一次思想转变,提高个人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新举措,对基层计生工作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立足岗位,有所作为”,如何做好自己的岗位工作,让我觉得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岗位工作,那么如何才算是爱岗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岗体现在责任心上
爱岗位要用心去爱,用情去爱。我们每个人的岗位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较强的责任心就不会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自己要求不高,约束不严,对自己的职责不明确,责任意识淡薄的人在岗位上就可能会带来风险,这样的人不能是一个爱岗位的人。
二、爱岗位体现在集体观念上
一个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利益之间的关系的人,即把集体利益放在前面,尊重别人利益的人就会做到爱岗位,因为他会踏实肯干,工作专注,全身投入,而不会“这山望着那山高”,有这样的集体观念的人,他的思想和行为会以这个集体为核心,而不是事不关心己高高挂起。
三、爱岗位体现在工作上
爱岗位不能停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特别注重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态度的转变提高,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四、爱岗位体现在自身素质上
于丹教育讲座观后感
供稿:八5班 于朋文
自古以来老祖宗教导我们:忠孝传家、勤俭持家、尊老爱幼、明事知礼……这些,是家风家教的永恒主题,家风家教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家风家教,让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给儿女们无穷的正能量。
于丹老师就现代社会风气而言了“家教 门风”:
一、明辨是非: “过去的人大都不能识文断字,却通情达理,大多数人的家教和门风都教孩子厚道做人,勤俭持家,守着农民的本分,不能辱没祖先,这是基本的家风,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于丹认为,首先要教育孩子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说成大白话就是人得知道好歹。
关于明辨是非,孟子把人的仁义礼智都归结到一颗初心、本心。所谓仁爱,就是侧隐之心;所谓大义,是羞恶之心;所谓礼,是恭敬辞让之心;所谓智,是是非之心。今天,我们的知识教育如此发达,但知识等同于智慧吗?智慧是是非之心吗?不是,所以我们需要回到原点。
二、独立承担:隔辈教育现在也是一个非常热门的探讨话题。于丹认为,这是当下社会特别现实的一个问题,于丹打趣道:“六个大人供着一个孩子,那这个孩子就是宝塔尖上的孩子,所以这种孩子现在叫‘六一儿童’。我老开玩笑说中国人现在好多词都变了,过去养孩子吧,叫拉扯孩子,就是拉一个扯一个,后头还跑着俩。现在你敢拉谁扯谁啊,都是供奉的。”
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将邻居家的玻璃打碎,邻居愤怒不已,向他索赔12美元。这12。5美元在当时可谓是天文数字,足够买下125只生蛋的母鸡了。男孩儿把闯祸的事告诉了父亲,并且忏悔。见儿子为难的样子,父亲拿出了12美元,说:“这笔钱是我借给你的,一年后要分毫不差的还给我。”男孩赔了钱之后,便开始艰苦地打工。终于,经过半年的努力,他把这“天文数字”分毫不差地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他还回忆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到底什么是责任。”
于丹讲座观后感(精彩10篇)
于丹讲座观后感(精彩10篇)
于丹讲座观后感篇一
今天早上8:20,河南法制频道播出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人格教育》节目,我们学校给每位家长都发了一张节目预知单,并发了短信告知。于是,爸爸和我准时坐在电视前进行收看。于丹老师认为,“中小学人格教育”,其实就是教育孩子如何追寻一种生命的快乐和尊严。
于丹老师的讲述有理论阐述、有故事启迪、有古语名句,旁征博引、令人深省。通过收看这栏节目,我知道了“一碗米的价值因人而异,一个孩子的空间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师和父母能够帮助他发现最大的价值空间,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来认知自己的生命”;知道了“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很多快乐,比他掌握很多知识更重要。”;知道了“一个小孩子,如果能用他的行动让别人感到幸福的时候,那么,他的收获远比他的付出多。”……由此,我更知道了老师和父母在孩子成长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能够陪伴孩子成长,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让孩子独立去完成自己的发现,去完成自我成长的修复。真正爱孩子的老师和父母,不是教孩子怎么去躲避挫折,而是教会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怎样去修复生命。”……
于丹老师认为,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从中小学过来的,与大学相比,中小学教育更重要。“现在的大学生,专业知识确定很专业,但他们人格的缺陷,却是在大学里无法弥补的。孔子说:一个人‘十五至于学,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现在的孩子,四五岁就开始了学习,家长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教会他们承受应试的压力。今天该教孩子学什么?不是知识,不是技巧,而是朴素的人格和内心道德力量,这些胜过知识和技巧。”
于丹现象
本文由hjsls98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于丹现象"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2006 年"十一"期间,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 7 天解读《论语》心得,颇受观众欢迎,不但讲课者一夜间几乎"红"遍中国,成了与刘翔、巩俐同进"品牌中国"候选人名单的"名人" ,而且其书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一天竟销出 14000 本、签售 12600 本!这个数字,不但比另一"名人"易中天在上海书展时创造的签售 4000 多本的纪录整整多出两倍,而且刷新了全国所有书店的销售和签售纪录!一事非同寻常,也便成了"现象" 。 "于丹现象"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在"于丹现象"背后,我们隐约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看到了当今中国百姓心灵深处对于通俗易懂的人文理论的强烈渴求。我们也分明感到, "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的文化普及工作,在中国有着多么广阔的前景。正因此,本报从今天开始,推出系列报道《于丹现象启示录》。我们愿与国内和海外读者朋友一道,为开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富矿而尽绵薄之力。(详见第四版)于丹为什么这样红――于丹现象启示录①)有人会问:一个小小于丹,不过是北师大一名普通教师,不过在央视讲了 7 天《论语》,不过其书在京城出现了一阵热销--仅仅凭这,就值得在报纸上如此"隆重推出" ,且冠名以"于丹现象" ,加以剖析研讨?是的,问得好。我们的回答是:于丹的确很普通,她讲座的内容也很普通,说穿了,不过是把人们千百年来不知讲过多少遍的孔老夫子的《论语》,在电视上再讲一遍而已。然而,就是这普通教师的一次普通讲座,却引起了异乎寻常的反响,不但讲课者一夜之间几乎"红"遍中国,而且其书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一天竟销出 14000 本、签售 12600 本!这个数字,不但比另一"名人"易中天在上海书展时创造的签售 4000 多本的纪录整整多出两倍,而且刷新了全国所有书店的销售和签售纪录!一事非同寻常,也便成了"现象" 。在"于丹现象"的背后,我们隐约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看到了当今中国百姓心灵深处对于通俗易懂的人文理论的强烈渴求。我们也分明感到, "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的文化普及工作,在中国有着多么广阔的前景。毋庸置疑,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底蕴非常深厚的富矿,在 21 世纪的当今中国,在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物质挑战和精神困惑的当今世界,开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富矿,让其发挥出特有的启迪心智、砥砺精神的力量,既非常必要,又迫在眉睫。正因此,本报推出了系列报道《于丹现象启示录》。我们愿和国内和海外读者朋友一道,为开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富矿而尽绵薄之力。也许于丹自己也没有料到,她的命运会在 2006 年 10 月 1 日这一天,发生巨大转折此前,她,一个剪着短发的大眼睛女子,安安静静地读书、教书、策划电视栏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的头衔也好,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的学术地位也好,乃至担任《在共和国史册上》《香港沧桑》及《正大综艺》《环球》的撰稿人或《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的栏目策划等等,都无法让大众把于丹和其他芸芸众生分开。 7 天演讲一举成名人气旺 2006 年"十一"黄金周,于丹登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论语》。短短 7 天,她如火箭般升空,迅速成为一颗光华灿灿的明星。她的讲述,分为 7 个部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在她那用吟咏般的语调细腻感性的讲述中,孔老夫子,这位以《论语》闻名于世,显得古板严谨的老先生,一刹那间竟变得那么可亲可敬、通情达理!老人提出的处世之道,不仅可以践行,而且还能平缓现代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于丹说,孔子,是"我爱的朴素圣贤" ,我是尽量把文化"化开了说""快乐的秘诀是找到内心的安宁" 。,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遭遇到各种困境和问题,我们一起在《论语》中找到一种朴素的化解方式,可以让大家生活得更自信,提升每个人的幸福感。
对企业感恩忠诚的文章
对企业感恩忠诚的文章
篇一:忠诚公司真情感恩
忠诚公司真情感恩
——我与共奋进
绿叶无悔扑向那大地,
是报答泥土芬芳的情意,
鲜花无悔凋落于风雨,
因为它有一段生命的美丽,
江河无悔奔向那海洋,
因为它投身到母亲的怀里,
万物无悔追寻那太阳,
因为没有阳光就失去生机??
这一首歌名叫《人生无悔》。从歌词当中,让我们领悟到了感恩的魅力!
众所周知,公司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怀着一个共同的理想,组建成了这个和谐大家庭,可以说,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肩负着公司的更进一步发展。忠诚与责任,本质上来源于感恩之心,作为一员,我们首先要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念父母生育之恩,感念公司关爱之恩,怀感恩的心,说感恩的话,行感恩的事,做感恩的人,就会赢得更多的尊重,就会在这个大家庭中幸福生活,快乐工作,快速成长!
光阴荏苒,岁月从指间悄然流逝,我依然清晰的记得第一次踏进的大门,是陌生,是茫然。就让公司这个大家庭来考验我的信念——我感恩,我存在!我奉献,我快乐!
著名学者李大钊曾说:“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公司呢!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我想在大家的心目中,幸福是各种各样的,她可以是少女嘴角甜甜的微笑,也可以是老人手中的一杯清茶,是初为父母的紧张与喜悦,是涉世之初的羞涩与憧憬??总之她是一个“温暖”的词汇,是爱的付出与收获,你必须用心去感受她的存在。今天,我们能拥有一份踏实而稳定的工作,应该感谢到幸运和自豪,要知道,还有多少人在奔波,在烦恼,在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彷徨。我们要为自己是我们
《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公开课教案
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许多人都想知道,为何我们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何我们需要讲究家庭教育的力量?这些问题,都有一个通用的答案:因为我们需要一个坚实的信念支撑我们前进的路程。在当今社会中,社会环境变化太快了,很多人都感到迷茫和无助,尤其是在如今疫情肆虐的时候,许多人都感觉到了来自生活中的紧张与挑战。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仅仅是其中一种应对方法,但却是最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的方法。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介绍一下《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公开课教案,这是一份旨在帮助人们养成良好习惯和道德品质的教学计划。
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问题:为何需传统文化与家庭宣传?原因如下:
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中的一脉,它代表了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同时也代表了我们文化的脉络和价值体系。如果失去传统文化的链接,我们就会失去我们的本土根脉,从而导致我们成为文化流浪者。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之外最重要的教育形式,家庭教育成了许多人的人生基础,然而,当今社会中却存在着许多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家长缺乏学习和教育的意识,父母情感与孩子的沟通障碍,以及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这些都成为了阻碍家庭教育发展的关键。
基于以上问题,让我们来看一下《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公开课的内容:
第一课: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从而引导学生们树立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观念。在课程中,学生们将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同时还会学习到中华传统文化所代表的精神品质。
第二课:传统道德经典与当代社会
品味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精选3篇
品味国学经典⼼得体会精选3篇
国学是中国传统⽂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都有极⼤影响。对于传承⽂明,增强民族凝聚⼒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以下是为⼤家精⼼整理了品味国学经典⼼得体会精选3篇,供⼤家的品读。
品味国学经典⼼得体会精选【1】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学到⽼的观念。⽽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我国古⽂化博⼤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不厌,诲⼈不倦。”“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的知识也⼀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中还说过:“三⼈⾏,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信得有些⾃负的⼈,莫名其妙的盲⽬地⾃傲。⼯作后利⽤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外有⼈,⼭外有⼭。”同事中⼈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常扎实,书法、绘画,⾳乐样样都懂。⽽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常丰富,⾯对问题学⽣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能像他们⼀样应付⾃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虚⼼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些⾃⼰的⼼得。
在对学⽣的观念上,《论语》⾥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
于丹
《当代国人伦理价值观的哲学思考》,中国国情国力,2016/12 《北京文化符号的媒介建构分析》,《现代传播》,2015/04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核心命题“供给”与“需求”双轮驱动——基于六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 调查》,人民论坛,2015/24 《中国故事的三种表达》,中国国情国力,2015/03 《重建中国的精神与灵魂》,人民教育,2014/05 《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延续与应用》,当代贵州,2014/27 《中华文化的创意表达》,中国国情国力,2014/12 《中国文化中的生命坐标》,理论学习,2014/08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应用》,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第三极文化”论丛(2014), 2013 《中国人的精神为什么不和谐——用“和文化”去完成思想补课》,人民论坛,2013/16 《浅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影响力提升》,世界文化格局与中国文化机遇——“第三极文化”论丛,2012
2007年国庆期间,在中央三套“文化访谈录”连续七天播出《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
2007年春节期间,在“百家讲坛”栏目上再次解读《论语》感悟。于丹的讲读,生动为要,童叟喜之,使得 经典从高阁之上回归人间,引发无数心灵的触动,使经典穿越时空的尘埃,唤醒今人迷失的心灵,激活了国人所 共有的文化基因。
先后担纲《在共和国史册上》《太阳照常升起》《香港沧桑》等20余部大型电视专题片撰稿人;《正大综艺》 《环球》等电视栏目撰稿人;大型专题节目《非凡抗击》总撰稿,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申奥片策划。
于丹趣品人生
一 山 一 水 一 世 界
返回
中国汉字中的“心”
中国汉字中有如此多的字与“心”有关。比如说思想的“思”,就是 “心田”所在;比如说感恩,从心而发,因心而起,才叫恩情;比如 说慈悲,也是源自内心。 汉语中还有一些与情绪有关的词汇,也与心有关。比如着急的“急”, 思恋的“恋”,焦虑的“虑”,还有怀念的“念”、患得患失的 “患”、厌恶的“恶”、容忍的“忍”„„都是以心为底都与心有关。 再来看看竖心旁的字词。憎恨、惭愧、忏悔、恼怒、惶恐、惬意、憧 憬、懒惰、懈怠„„“心”在旁边站着,说明一切正面和负面的情绪 都是心理导致的。这些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 更有意思的是“亡”和“心”的另外一种组合,竖心旁加一个“亡”, 大家都知道,是“忙碌”的“忙”。许多人忙忙碌碌,忙得没有时间 去体味心灵中那些细微的悸动,去体会生命的美妙,这也是一种心不 在此的状态。 返回
茶 有一个比喻:生活就像一锅滚开的沸水,不会因为垂青哪个人, 之 味
实验:鸡蛋、胡萝卜、茶叶分别投入沸水中。
庄子的人生价值观
庄子的人生价值观是“外化而内不化”。所谓“外化”,在今天可 以理解为主动去适应社会的规则,接人待物不违礼俗,勇于担当自 己的社会责任。所谓“内不化”,则是说一个人在顺应各种规则的 同时,不失生命的执守,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个人能做到“外化”,就可以与这个世界、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 而一个人能做到“内不化”,心灵才会丰富,才有梦想成真的未来。 所以,“外化”支撑了我们现实,“内不化”承诺了我们理想。
人间有味的读后感8篇
人间有味的读后感8篇
人间有味的读后感篇1
曾记得多年前,初识着名文化学者于丹老师,是在她对《论语》《庄子》的解读中。她用
浅显而生动的语言,引领芸芸众生回归古代先哲所提供的生存智慧里而不能自拔。而今天,当
我打开电脑,开始阅读人民网推荐的于丹老师新作《人生有味是清欢》,顿觉倍感亲切自然,
一种温馨油然而生这本书讲述了作者对人生、文化、社会、生活的再度思考,也是她50年来一改以往风格自剖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的一部哲理散文集。作品以更多的笔触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经典对生命的意义为重点,让我体会到生命流逝中的温馨与感动。犹如一个丰富而简单的人,
我喜欢。因为有她,无数个沉寂暗淡的日子被照亮,我的眼前仿佛打开了一扇窗,阳光进来,
豁然开朗。
哲思,小到一本书、一碗牛肉面、一座城、一个节日等等,她都赋予了生命,这需要静下
心来阅读,这种阅读带来的是凝思沉想,撩拨生命的律动,是与内心相呼应的东西,体现了中
国梦的一部分。
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更凸显博大。《人间有味是清欢》包含着人间真爱、大爱、至爱,不仅让我感动,更催我行动。她就像深山老林中汩汩流淌的那汪清泉,慢慢滋润了我的心;她又像一盏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我人生前进的方向。
喜欢在居室外的阳台上放一把折叠椅,闲暇的周末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我打开
电脑开始阅读《人生有味是清欢》,沉浸在她带来的美妙阅读中,而窗外,白云朵朵,飘飘转转。
这真是一种美好地享受。
人间有味的读后感篇2
初打开目录,看着呼啦啦的各色菜名,若不是署着梁实秋和那文绉绉的书名,我还以为是
本教授烹调的菜谱。读了几篇后,越发觉得有趣。几道菜串起来,居然能够将一个百年前的老
每日一荐 作文 素材积累
【孔子· 孤独· 无奈】
北大教授李零说:“读《论语》,我的感受,两个字: 孤独。孔子很孤独。现在,有人请他当心理医生,其 实,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他很惶恐,也很无奈, 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但在道德 缺失错位的历史语境中,道德本来就是孤独寂寞的象 征,圣人的孤独寂寞是全社会的悲哀。 巴尔扎克说:“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 独。” 或许正因为如此,周国平才说:“孤独是人 的宿命,爱和友谊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将它抚慰。”
【孔子· 自由· 快乐】
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 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愉悦; 是“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陶醉;是“一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式的坚守。 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说:“要想别人快乐,自 己先得快乐。要把阳光散布到别人的心田里, 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孔颜之乐源于心中有 乐。
【孔子· 谦虚· 求满】
有句谚语:半桶水晃荡晃荡,满桶水稳稳当当。 这是说人应该求“满”。 孔子一天带着学生来周公庙参观,一位学生指 着一个倾斜的圆形木器,问那是什么。守庙的 说:“那是宥器,是灌溉用的吸水陶器,拴绳 的罐耳在下边,用绳悬挂,罐身倾斜,打水很 方便,后来成了明君的劝戒器。”孔子看着弟 子们疑惑的眼神,解释道:“我听说宥器这种 东西,空虚时倾斜,半实半虚时中正不斜,如 果一满就会翻倒。”守庙人打来水一试验,果 然如此,孔子叹道:“中则正,满则覆。”这 意思是指人永远不要求“满”。
读于丹字解人生心得(精选5篇)
读于丹字解人生心得(精选5篇)
读于丹字解人生心得篇1
"读于丹字解人生心得"
在我生活中的某个阶段,我开始了对论语和其他古典文学作品的热爱。这一切都源于我对于丹教授的《于丹字解人生》的深度阅读,这是一次心灵和思想上的洗礼。于丹教授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理解,将深奥的古代智慧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进行解读,让我重新审视并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本书的内容如同一场丰富的思想盛宴,将我们带入了孔子的世界,深入探讨了人生、道德、责任等主题。于丹教授的解读,使得这些古老的智慧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这个世界。
我特别喜欢于丹教授对“仁”的解读。她以生动的例子,解释了“仁”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标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她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让我对“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此外,我也被于丹教授对“礼”的解读所吸引。她解释了“礼”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维护“礼”。这让我更加重视礼仪,更加尊重他人。
于丹教授的字解人生,对我来说,更是一次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我开始更加珍视生活中的每一刻,愿意去理解他人的感受,去尊重每一个人的生活选择。我更加明白,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善良和真诚。
总的来说,阅读于丹教授的《于丹字解人生》是一次极其宝贵的经历。它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古代的智慧,也让我找到了如何将这些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我愿意把这种理解和对生活的热情带入我的未来,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读于丹字解人生心得篇2
于丹字解人生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好,我是于丹。首先要向大家道歉,俞敏洪老师很早就邀请我来到这个论坛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家庭教育的心得,但是很不凑巧,因为有非常重要的原因,不能在现场跟大家交流,只能跟大家通过视频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新东方其实一直在致力于全社会的教育,那么家庭教育这个问题在这里举办,我觉得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意义,这是全民教育的时代,这是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是一个信任社会化的阶段,大家都觉得,把孩子交给社会、交给越来越细分的专业学校,孩子可以到新东方学英语,可以去上奥数,可以去学电脑、绘画、钢琴……每一样的专业技术越细分,家长越觉得孩子是可以被专业化的社会化组装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才的。在这中间,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我想中国在悠久的传统中,大家都知道一个概念,就是读私塾。私塾是一个什么概念?也许它在整个课程的设置上不如我们现代教育这么条分缕析,没有这么完备的教学系统,没有现代的实验室。但是私塾过去是一对一的,或者是一位老师教几个小孩子的。其中交流、沟通、开放的课程,因人而异的调整,有时候比现代的教育要强一点。在今天,其实我想是一个多元教育匹配的阶段,也就是说,每一个当父母的人都不可能指望着让孩子上一所最好的寄宿学校,三年五载回来他就迅速地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毕竟,学校是教专业的,而家庭是塑造一个人的最好的地方。
中国人是信任家教的,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接人待物,基本的价值理念往往出自他的家教。我们在今天会经常见到一些学问水平很不错的人,学历文凭拿得很高的人,不一定就有教养,知识跟教养是两码事。所以我觉得今天谈一谈关于家庭教育,我想说我自己的几个感受。
首先一点,家庭教育是在教人的修养和价值理念。中国人的修养是什么呢?从传统的观念上来讲,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的地方。在《论语》上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一个君子啊,要修身养性,完成他这一生的成长,基本上要分这么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入则孝,出则悌,也就是说传统的孝悌之义,一个人进了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出了家门能够友善兄弟,这就够学一阵了,就先得把这个伦理关系协调好,什么是礼貌、什么是和谐、什么是人在家里的责任、什么是人的义务,先把这些磨合好才能到第二个。第二个就是人在社会上,叫做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谨而信,一个人态度要谨慎,言语上不能太冒犯,不能太狂妄,
而要笃诚守信。泛爱众,广泛的博爱大众,对大家有这么一种善意。而亲仁,再去亲近那些仁义的道理,这一段是我们说的社会学习。
第三段是什么呢?第三段叫做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如果你把家庭学习、社会学习都完成了还觉得有余力,你可以去进行专业的文化学习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那些书本上的、文字的东西,这个时候你差不多可以学了。
但是我们想想今天的日子呢?大家都是倒过来,一个小孩子,家庭教育,社会的学习都没有接触的时候,可能小小年纪就去学文了。小孩开始被背诗词了,写写字了,学那种学前班了,一直上完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回过头来再被社会调教,甚至被社会修理,一个人言语不谨慎了,不守信用了,然后再去逐渐学习。而最后忽略的是什么呢?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往往最忽略的就是家庭教育,恰恰就是入则孝,出则悌,这一段没有了。
那么是不是没了这个孝敬了,大家说在今天是一个重要的事吗?那不是自己家跟父母的事吗?对于中国人来讲,家庭论题的教育绝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它是你认知整个社会公民责任的一个基础。中国人没有上教堂的习惯,中国人不去膜拜一个外在的神,他们讲究的是出门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中国人信任的就是伦理中建立起来那种笃诚守信的人际关系。所以一个有上教堂传统的人,要是眼前打翻一个杯子,他可能会本能的说,我的上帝。但是一个中国人,可能会本能就会喊,哎呀,我的妈呀。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中国人的呼爹喊妈就是西方的神来用的,这就是中国强调家庭教育,认知伦理关系重要性的一个前提,就认识了伦理,你才能到世界上走得更远,整个从亲人之间拓展到朋友之间,才能够有家国天下的关系,这就叫修身齐家治国,最后才到平天下。
所以这个伦理价值的建立,在今天特别是在一个独生子女时代,往往是被忽略的。越是发达的大城市,越是精英高知的家庭,这个孩子小时候上的各种辅导班、学前班越多,而在家里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一起分享家务劳动的时间越少。我在大学里面其实见过很多各地的尖子生,来到北师大这样的全国重点大学,考分都不低,但是进考场考试的时候会有妈妈在外面着急地敲玻璃。我出去说孩子是不是忘带什么文具了?妈妈说,你赶快告诉那个穿格子衬衫的孩子,那是我的孩子,让他进考场之前一定要去一趟厕所。这都不是在说笑话,这是我实实在在遇到的,并不罕见的事情。
有的时候我在想,这些孩子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分数都是实实在在的,但是
一个月之间要换三四间宿舍,跟每个宿舍的人都住不来,不是抢一个桌子就是抢一个床位,要不就哭了,要不就是睡不着了,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一个新生群体有时候想安顿就要花好长时间,这些到底缺了什么呢?绝不是他们的学校教育做得不好,做得不好他们不会考上这么好的学校。缺了什么呢?我们要回去问问家庭,追着一个大学生提醒要上厕所的妈妈,到底是合格的慈母还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所以我说,学习伦理的认知,学习一个人格的建立,这件事情没有哪门专业课可以完成,他在中国的家庭中。
一个家庭,过去中国都是大家族,是有一些封建礼节,讲究一些长幼尊卑。如果你把那些不好的东西扬弃掉,你会看到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的公平,每个人的奉献,每个人的分享,这在一个大家庭中是能传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今天越来越多变成了核心家庭,大家族的概念消解了,但是一个孩子,他作为家里的希望,他仅仅是学习的载体吗?他的身上还能够建立什么呢?一个人还有爱的能力吗?今天我们即使在成人世界中会发现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就是爱,越来越变成一句宣言而不是行动。
很多年轻人常常抱怨,我这么去爱一个人,为什么他还不领情,为什么他还离开我?我们今天不缺情歌、不缺情诗、不缺情书、不缺铺天盖地的甜言蜜语,缺什么呢?就是温暖朴素地为你所爱的人做事。爱也是一种执行力,这件事情学校里教不来,看一个家庭,一个孩子有的时候承载的爱太多,他会觉得他人的爱情是一种本份,因为他学习好。但是如果一个习惯于为他人做事的人会觉得每个人都不容易,人的爱是一种情分,所以是情分,人才会感恩,是本分得不到就会抱怨。我们需要成长起来的新公民,不是那种只掠夺爱的人,而是能够施予爱的人。这件事情跟家庭教育关系更大。固然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都在进行这种教育,但是你想一想,从幼儿园开始就有老师五加二等于零的说法,什么意思呢?1、2、3、4、5,小娃娃在幼儿园排队讲秩序,有礼貌,分享,做值日,打扫卫生,还容易建立起来,周末回家两天,回来以后老师说等于零了。两天回去,爷爷奶奶包好的水果喂到嘴里,袜子脱下来给洗了,床给铺好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早上也可以不起床了,下午也可以睡懒觉了,想不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了。到周一来了,老师愁眉苦脸说,哎呀,五加二等于零了。这样的说法在幼儿园老师起码还有意识,到了小学,到了中学,更多的不是在教一个学生的生活规范,而是教他们的知识系统。五加二等于什么,这
个问题连意识都没人意识了。那等到他们真正上大学以后,教到我们这些老师手里的时候,我们感觉的只有遗憾,来不及了。很多家教的事情,等大学老师去做,来不及了!
穿越大学,走上社会,很快这些孩子又会有他们的家庭。有时候我跟大家开玩笑说,现在的孩子不光是说学习的问题让人操心,你现在还不是禁止他谈恋爱,就是你让他谈恋爱他有时候都不会恋爱了。因为两个独生子女家庭被呵护起来的孩子,好起来的时候如胶如漆,吵起来的时候心里头都有天大委屈。女孩指责男孩经常会说,你为什么不像我爸那样对我,我爸从前一直都是怎么怎么做的。男孩就会理直气壮的说,那我妈还怎么怎么对我的呢,你为什么不像我妈那样对我?这也不是说笑话,因为他们习惯于那样被对待。这样的孩子又怎么进行家庭教育?再下一代独生子女又怎么样?所以我说关于伦理、价值,一个人人格的铸就,这起自于家庭教育,这是我认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地方。
第二方面,家庭教育是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建立一个孩子充分的想象和自信的地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只能以学科出发,以知识出发去进行一种对象化的教授。而只有在家里,每个家长才真正知道自己的孩子究竟喜欢什么,知道自己的孩子长项短项都在于什么。可以说,个体差异有先天的气质,有后天的习惯,天渊之别。偏科的孩子一定不是好孩子吗?我们今天面对的什么是人才?有的时候我很遗憾,单纯信任一种专业化教育,有的时候会把一个天才教成庸才。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个孩子来到世界上都是一个天才,带着他的奇思妙想。但是他的想象力受到鼓励吗?他的兴趣受到尊重吗?他个人的潜能被敏锐地发现了吗?
这一切责任在他的父母!指望着老师从一个班30、40个孩子去发现并且捕捉而且鼓励每个孩子不可替代的优点,这几乎是一种奢望。再好的班主任也做不到,但是每个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你有理由把他当成世界上唯一的这一个。他的气质、他的兴趣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点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我们不见得要求一个孩子每一门的功课都是平均分,你可以去发觉他与众不同的那种独特的灵敏度。作为克服缺点,有的时候我觉得不如说扬长避短。一个人的短处可以避开,把他的长处发挥出来。每个人都有很多很多的短处,我自己几乎是从读小学开始数学就没有学太明白过,一直到中学数理化全都不好。我只有在作文上从小就好,但是我一直遇到好老师和好家长,就是告诉我不用自卑,把你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
我想正是因为我
小时候在家里,我爸爸在我3、4岁的时候就开始念叨诗词,念叨这些经典的句子,带着我玩儿,带着我学,后来我才培养了这种兴趣。所以我说家里如果鼓励一个孩子的兴趣,完全是一种游戏一样地就教了,大家能够怎么教孩子呢?
我现在还记得我父亲目前最早给我教诗词的时候,我很小,我记得他能够扛着我在肩膀上,带我春天去看花,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他把我架在肩上说,你看,这些花儿闹吗?我说不闹啊,都安安静静一朵一朵开着。我爸爸抓着我的腿,说你抱着爸爸了头坐稳了,然后就围着树跑,跑起来的时候你看那个花闹吗?我记得我乐得咯咯的,我说真闹,花都像走马灯一样跑起来了。然后爸爸停下来说,一个人静止看花的时候就觉得它只是宁静的,我们用这个词就会用“春意绽、春意放、春意开”,那就没什么生动了。如果一个人的心里能够有那种动态,你就会觉得哗,这一树的鲜花都是喧喧闹闹的。什么叫生动啊?就是把花能写得像鸟一样,这就是生机蓬勃,这是我很小的时候。中国诗意的境界就在那个时候进入我的心里了,我觉得它很美好。
好多人都问我,说《论语》这么枯燥的东西,你什么时候开始背的?我还真没有背过。我从小到大都没人让我背过,而到现在我也不会背《论语》,只是大人给我讲。也是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爸爸带我出门,只要有朋友聚会,爸爸就跟我说,你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去数数今天有多少叔叔阿姨,这里有多少老师?我就数一圈,回来可能算出有8个半老师还是有7个半老师。然后爸爸说其实这个“三”不是固定的数字,就是说你会有很多老师,你去挑挑,就看看谁是老师。然后再看一圈,觉得有一个阿姨对谁都好,照顾这个,呵护那个,特别好。一个叔叔,说话高门大嗓的,随地吐痰,这个不好。后来就跟爸爸说,那个阿姨是老师,那个叔叔不是老师。我爸爸就说,那阿姨就是老师,这就叫见贤思齐,你得跟他一样好,那叔叔也是老师,这叫见不贤则内自省,你觉得他做得不好吧,你就问问自己,哎呀,我会不会也那么不好,所以他也是个老师。那个时候我就会跟大人说,我才不会像他那么做,那么做都不好啊。爸爸就说是啊,你看孩子看着都不好,就是因为有人看觉得不好。但是一个人的时候呢?中国人为什么说君子慎独,一个人的时候你会不会这么做啊?有的时候呢可能大人说了一半我就跑了,我从来没有被揪回来坐在那儿,说还没说完,背着手听完,没有,跑了就跑了,下回不知道是吃饭、玩,什么时候又捡起一个话
题,又说起来了。对我来讲,我是家庭教育的受益者,我很庆幸我出生在文革的末期,在外面一片批林批孔的时候,我们家也没人要求我背过《论语》,但是不停的有人在给我讲这些道理。这其实就是一个家庭的习染,因为他知道一个孩子的优与劣。
所以什么是一个人的兴趣呢?我的女儿现在也很小,但是她也很爱诗词。她四岁的时候就能背整个《春江花月夜》,背下来之后她自己乱讲意境。她会说“昨夜闲谈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赴西斜”。这一段的意境呢,江潭落月赴西斜,那个斜是歪斜的斜,是指月亮又西斜了,但是押韵要读成xia。可是这个道理我跟她讲不清楚,她太小了。所以我女儿经常望文生义地跟她的小朋友说:“你看江潭上的月亮啊,正好落在了晚霞上。说早晨的霞叫朝霞,晚上的霞叫夕霞,‘落月赴夕霞’那一片霞光上还有月亮,你说多美啊!
这样的时候我真的跟她讲不清楚,我只能认可她这种说法。我觉得有想象力总比没有好,她喜欢一件事情你先让她瞎想去,先让她去背,总比你现在就告诉她,这个字你读错了,这个“斜”字在这里押韵,为什么读xia,它跟晚霞的霞为什么不同,我觉得她会失去兴趣。也许我不是一个懂科学的妈妈,但是我是尊重孩子兴趣的妈妈。对我的孩子来讲,她少背几首诗没有关系,关键是她要快乐,她要保持着那种蓬勃的自信和那种创造的愿望。所以我们经常说到一个什么意境,我女儿就会画画,她经常会画得满天飞花,星月同辉,地上会生长出星,会生长着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包括台灯、包括云彩,所有这些东西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给她的永远是鼓励,因为这是一个孩子的世界。
所以我在想,家庭教育,它让一个孩子从小认为,一个人的创造是值得尊敬的事。国家图书馆的老馆长任继愈先生,在他去世之前我还去跟他聊过天,93岁的老人了。当时他跟我说了一段话,我记忆犹新。他说我们现在最大的悲哀就是从幼儿园开始就推行标准答案。老师发给小朋友一人一块小圆饼干,小朋友咬一口举起来说,这是什么?标准答案是月牙。任老说,我如果说这是小船行不行?我如果说这是人剪下来的指甲行不行?我为什么非要说它是月牙呢?所以任老当时说,如果连小孩子,幼儿园就习惯什么叫标准答案,他这一辈子怎么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呢?
任老这段话其实挺发人深省,某种意义上来讲,家庭教育是社会化教育的一个平衡器,社会教育要求不讲标准答案是不可能的。到了小学、到了中学、到了高考前我们还不讲
标准答案吗?如果说社会教育给学生的是一种确定性价值的认可,那么家庭教育给孩子们的是一种不确定性的价值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庭教育跟社会教育形成的平衡系统才能够真正塑造起来一个健全的人。
所以我说家庭教育的第二个意义是因材施教,真正能够开发一个孩子对象化的潜能。
第三点,我认为家庭教育它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都是使这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让一个孩子有爱、有自信、有梦想,不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上轻易妥协,这种教育也许要伴随他终其一生。一个家庭教育最好的状态,不仅仅是长辈对晚辈以言语或行动的施教,而是一个家庭中的循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说家庭教育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好的家庭教育是什么呢?是父母,甚至是祖母祖父都在随着孩子与时俱进,一起成长。所以我说家庭教育是循环教育,它有长辈对晚辈的教育,也有晚辈对长辈的教育。因为我们的晚辈处于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处于一个超音速的时代,他们在说他们自己的语言,有他们的游戏方式,他们不应该紧紧承载大人的斥责,说现在的孩子没出息,一代不如一代,这只会形成一种逆反。为什么长辈不向晚辈学习呢?所以我觉得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元素是长辈向晚辈学习,学习一种开放的态度,一种成长的生命状态,让这个家庭保持一种蓬勃新鲜,大家一起去淘气,大家一起去玩一个游戏,一起去郊游,或者一起完成一次颠覆性的行动。越多这样的DIY行为,越多养成全家一起其乐融融的行为,也许最后创造不了什么具体价值,但是在享受过程。完成一种开放态度,态度的建立永远是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东西。爱是一种态度,融合是一种态度,平等和尊重也是一种态度。所以我想当家长能够向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们就进步了。
现在我女儿从幼儿园回来,经常会给我一些教育,确实是我不知道的。我女儿有时候走在路边,看着草就会问,妈妈你能去分一下那是狗尾巴草还是燕麦吗?这个知识我从小没学过,她会告诉我。春天看见花开的时候她会说,妈妈你能分出来黄色的花里,哪种是迎春,哪种是连翘吗?她会告诉我,哪个是四瓣的哪个是五瓣的,哪个是向上长的,哪个是向下垂的。她会回家用碘酒做实验,跟淀粉去发生化学反应,说我给你作一幅画吧。所有这一切让我感到新奇,所有这些其实都给我们一种态度,我们跟着孩子练琴的时候,跟着孩子画画的时候,哪怕跟着孩子异想天开、胡说八道、进入她的童话世界的时候,我们没完成一次生命的成长吗?
所以我越来越觉得,做家长
的人,我们应该心怀敬畏,不敢轻易地斥责孩子说,你这叫瞎说,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你赶紧停下这种愚蠢的行为。我们到底有多少自信敢轻而易举对孩子说这句话呢?有的时候我们因为不懂而粗暴,有时候我们因为学习而谦卑。所以我想,家庭教育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载体,它使家里的每个人拥有自信,拥有从容,拥有成长,拥有面对未来的态度。所以这种循环使一个人真正成为最好的自己。
所以这是我对家庭教育的一点浅见,我说第一,家庭教育是建立价值观的地方,认知伦理关系,承担一个公民责任的起点;第二,家庭教育是因材施教的地方,它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孩子的梦想,让他完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建树;第三,家庭教育是一个循环的载体,它让家里的每个人都呈现一种开放的成长,最终完成一个适应时代的过程。从这三个意义上来讲,我想再好的社会教育,再专业化的教育时代,仍然需要家庭教育。也许我们今天从这个论坛走出去,回到家里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被教育者。今天开始回去学习,今天与我们的孩子一起分享成长,明天我们大家都会快乐一点,祝福大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