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类·德育古鉴

合集下载

《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

《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

《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孝篇一、【虞舜耕田】虞舜大孝。

竭力于田。

象鳥相助。

孝感動天。

嚚。

弟象傲。

常谋害舜。

舜孺慕号泣。

如穷人之无所归。

负罪引慝。

孝感动天。

尝耕于历山。

象为之耕。

鸟为之耘。

帝尧闻之。

妻以二女。

历试诸艰。

天下大治。

因禅焉。

大舜心中。

只有父母。

故不知其他。

只求可得父母之欢心。

故始终不见父母不是处。

人伦之变。

至舜而极。

然能尽爱敬之诚。

则至顽如瞍。

尚能底豫允若。

况顽不如瞍者乎。

二、【仲由负米】子路尽力。

负米奉亲。

亲没仕楚。

叹不及贫。

从车百乘。

积粟万钟。

累茵而坐。

列鼎而食。

乃叹曰。

虽欲食藜藿。

为亲负米。

不可得也。

孔子曰。

由也事亲。

可谓生事尽力。

死事尽思者也。

李文耕谓事亲之事。

承颜日短。

报德思长。

如仲氏子者。

方乐负米之欢。

旋抱衔恤之痛。

思藜藿而不得。

列钟鼎而徒然。

子欲养而亲不待。

盖千古有同慨也。

为子者幸而逮存。

可不思孝养之及时也乎。

三、【闵损芦衣】孝哉闵子。

衣芦御车。

感父救母。

千古令誉。

损以芦花。

父令损御车。

体寒失靷。

父察知之。

欲逐后妻。

损启父曰。

母在一子寒。

母去三子单。

父善其言而止。

母亦感悔。

视损如己子。

李文耕谓闵子留母之语。

凄然蔼然。

从肺腑中酝酿而出。

虽使铁石人闻之。

亦为恻恻心动。

何其天性之厚且纯也。

卒之全母全弟全父。

一家太和之气。

直从孝子一念恳恻中转回。

为子者其三复之。

四、【曾参养志】曾子养志。

请与有余。

母啮其指。

负薪归庐。

徹。

必请所与。

父嗜羊枣。

既没。

参不忍食。

采薪山中。

家有客至。

母无措。

啮指以悟之。

参忽心痛。

负薪归。

妻为母蒸梨。

不熟。

出之。

过胜母。

避其名。

不入。

学于孔子。

而传孝经。

李文耕谓凡为父母。

未有不望其子之成立。

成立于功名者小。

成立于道德者大。

为子者欲学曾子之养志。

必学曾子之志于道。

悟徹一贯。

三省其身。

不然。

虽多备酒肉。

曲承欢笑。

异于徒养口腹几何。

五、【老莱斑衣】老莱七十。

戏彩娱亲。

作婴儿状。

烂漫天真。

老。

尝着五彩斑斓之衣。

为婴儿状。

戏舞于亲侧。

并在双亲前弄雏。

欲亲之喜。

又尝取水上堂。

德育古鉴白话文——孝顺类

德育古鉴白话文——孝顺类

德育古鉴白话文——孝顺类颜光衷说:“天下哪里有不孝的人?就算有不孝的人,也会喜欢别人称赞自己孝顺,因为别人说自己不孝而惭愧恼怒。

”有这样的良知,就是大孝的根苗。

只是自身的心气习惯不能自己调化,所以依旧不孝。

不孝之所以能成为习惯,有几个原因:一是骄宠。

父母怜爱子女过甚,常常顺着他的性子,让他便宜,任其放浪。

突然拂逆,便不能忍受。

在人前说话稍有差错,父亲不忍心让儿子掉面子,而儿子却敢唐突父亲。

这种骄纵日积月累,在别人那里不敢恣意,唯独在父母面前才敢妄为,还觉得是老年人一无是处啊!一是习惯,言语粗率惯了,便敢唐突长辈,动作粗鲁惯了,便敢放肆。

习惯了父母把好东西都留给自己,就不再去想这里面的恩情;习惯了父母任劳任怨,就不再关心他们辛苦与否。

一是乐纵。

在同辈人间意气风发,到父母面前就无聊至极。

在自己小家妙趣横生,在父母家里就窒息憋闷。

甚至还有人以父母兄弟为俗物,不愿意相对的,敢问怎么会有孝悌之念从中而出呢?一是忘恩记怨。

恩情越久越淡,怨恨越久越积,人情自然。

所以给一碗饭人家会感恩,习惯久了厌烦之意就会起;一次施舍人家会感恩,经常救济就有今少旧多的嫌恶;初见面大家相亲相爱,住一起久了自然猜嫌四生。

何况父母兄弟,生来就在一起,以相亲相爱为平常,时常会有因为担忧我而被误解的情况啊!把父母的戒训启迪当作讽刺挖苦,进而到就算于我有所帮助也被讨厌的情况啊!有把父母任劳任怨,尽量庇护我当作平等,而父母委托些事情做便怒目相向啊!眼前的养育大恩,尚恬不知耻的不管不顾,更何况是早已前父母对自己在怀胎时的生养之劳,襁褓时的哺乳之苦,生病时的担惊受怕呢?一是私财。

钱入我手,就是我有。

而在父母手里的,又说应该是给我的。

有钱时把双亲忘到九霄云外,没钱时就觊觎双亲的钱财,求之不得,就生埋怨。

如果双亲不能自养,而需要我来养活救济,则更加厌烦。

甚至有单父养两个儿子,却因钱财而生鄙夷的情况啊,兄弟互相推诿,恨不能弃老父于不顾啊!也不想谁给了自己这副身体,谁让自己有机会有这钱财?我生出来不带一文钱,而襁哺无缺的到了今天,是谁的功劳呢?一是恋妻顾子。

德育古鉴译文(交财)

德育古鉴译文(交财)

德育古鉴译文(交财)本书由清代史玉涵先生所辑,系中华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经典,为后人广为传诵。

本书经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校订后,成为中心师生必修之德育教材。

书中以翔实的历史故事,从孝顺、和睦、慈教、宽下、劝化、救济、交财、奢俭、性行、敬圣和存心等方面,阐述了祸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以此引导世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常读此书,可以起到近报自己、远利子孙的效果,实为今人修身立命之必读、传授子孙之必备。

刘大夏,从户部侍郎归乡,在先人房边构造草堂,读书其中。

不接受请托,薄田仅供衣食。

经常说:“财货需要务农而得。

只有力得的东西才会珍惜使用。

其余容易得到的,终归不是自己所有,子孙看着,也不十分珍惜。

何况官位和财货都是非理所得呢!”不仅深明天理,还通晓世故人情。

裴璞,韦元方的外兄。

过世后,元方去陇右,在路上遇到有武吏跃马而来,抬头看,正是璞。

惊喜跪拜说:“兄离开人间,担任什么武职?”璞说:“我任山川掠剩使,专主人世间财之缩盈。

世间农勤得谷,商勤得财,士勤得禄,只得本分所有,不增本分所无。

不勤,则连本分也失去。

你遇到我,也是前定,合得白金二斤,就算留给孩子,又会再度收回,所以不敢多加。

”勤得本分所有,不勤并失本分,可以消经营者之妄心,又不给怠纵者借口,天命人事,两得其平。

陆象山先生教家,每天早晨,三通鼓,子弟一人唱云:“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

若还懒惰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

”又唱:“听、听、听!衣食生身天付定。

酒肉贪多折人寿,经营太甚违天命。

”二训相参,真是治生的不二真理。

陈几亭先生说:“俗人治生,精明之处多是刻薄,宽厚之处多是昏聩。

若能琐屑不计较,而不失精明,泾渭了然,而务从宽厚,虽说治生,其实也通于学术了!”又说:“贫者多清高,富者多鄙劣,也是对古代隐士高人的概括说法。

其实,家业日落,未必贤;资产增多,未必不肖。

如公子荆日增一日,勤俭所致,无损于人品。

如果汰侈成性,入不敷出,败尽祖宗产业,更彰显其不肖了!岂能自附于洒脱,以不过问家人生产为高雅呢?”我以为凡所贵于财的,为其能用财,不必视财太重,也不能视财太轻。

德育古鉴 附

德育古鉴 附

德育古鉴清史洁珵(玉涵)辑原序清康熙.史洁珵功过格之书,其来尚已。

周濂溪先生云:「正初学入德之门。

」邵尧夫先生云:「可以扶经翼传。

」杨龟山先生云:「指点善恶,历历醒人,读之如闻清夜钟。

」朱晦翁先生云:「四书为理,此格为条,初学不可一日不置案头。

」盖古之君子,未有不从绳趋矩步,日积月累,而克底于有成者也。

乃近世悠悠,瞀焉罔觉,甚者非笑而诋毁焉。

或则半信而半疑焉;或亦心识其然,因循而废阁;或又始奋而终怠焉。

嗟乎!斯学之弃置于天下也久矣!为是者有本有原,不明其理、不信其事之过也。

夫理,幽而难知也;事,显而易见也。

考之往古,而有其事焉。

其事可传,其理可传也。

采之近今,而亦有其事焉。

其事不诬,其理诚不可诬也。

就其不诬而可传者,以为不诬,而不必尽传之。

概以与吾党共信而明之,则余功过案之辑,所以不病其琐,而又不虞其漏也。

说在乎陈眉公之序世史矣!其言曰:「史者,古今之大帐簿也。

」夫作善作恶,小德小过,总之皆上帐簿之人也。

二部童子,日游夜游,并世所称台彭司命,皆记帐簿之人也。

上而天帝,下而阎罗,算帐簿之人也。

阳报阴报,降殃降祥,结帐簿之时也。

而予则间录其帐簿所传一二宗,以为天下后世一称述者也。

戒之戒之!鬼神在上,本心难欺。

入圣入禽,无非在我。

为善纵未必得福,世无可不为之善;为恶纵未必得祸,世无可为之恶。

而况为善则必得福,而可有不为之善;为恶则必得祸,而可有或为之恶耶!凡我人斯,庶共勉之。

康熙九年二月宜兴史洁珵题于贻谷堂附纪先大父手辑《感应类钞》,载阅寒暑。

书成,缮写三巨册,躬形弗怠。

年五十,始得嗣。

又八年,书稿克付剞劂,基月而产先子。

后犹及见两子成立,弗替诗书。

先子尝称是编为吾家积庆之验,所以训诫不肖。

崧辈惟恭承大父志是亟。

崧不逮事大父,然遗言往行,闻诸庭塾之训甚详。

缅怀大父蚤弃诸生服,偕先哲硕儒游。

循习复七良规,静中有善无恶。

是编诸所纂辑,悉本斯志,从事其间而获禔福者,弥复不浅,今亦何能殚述。

自雍正癸卯,友人吴中杰绍良氏忽有感验,为补镌立命说,请复印行是编。

德育古鉴白话版(慈教类)

德育古鉴白话版(慈教类)

德育古鉴白话版(慈教类)德育古鉴白话版(慈教类)本书由清代史玉涵先生所辑,系中华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经典,为后人广为传诵。

本书经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校订后,成为中心师生必修之德育教材。

书中以翔实的历史故事,从孝顺、和睦、慈教、宽下、劝化、救济、交财、奢俭、性行、敬圣和存心等方面,阐述了祸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以此引导世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常读此书,可以起到近报自己、远利子孙的效果,实为今人修身立命之必读、传授子孙之必备。

柳公綽,字子寬,唐京兆人。

当世名家,最有家法。

每天清早,各家孩子穿衣束带在中门问候长辈。

公绰出到小斋,决定家事,接待宾客,与弟弟公权以及家族弟兄再会面,吃饭,都不离开小斋。

掌灯时,命家中子弟手执经史,认真朗读一遍,再讲学讨论居官治家之法。

然后或讨论文字,或听琴。

人定时,才归寝,各家孩子再次在中门向长辈问安才可以去睡觉。

如此二十余年如一日。

收成不好时,每天只吃一顿。

要求诸子平时都吃素,说:“昔日我兄弟侍奉父亲,在丹州作刺史,以学业未成,不敢吃肉,我不敢忘。

”曾在外藩居住,儿子来看父亲,郡邑都不知道。

夫人韩氏,也最严整,常常以熊胆作丸药,让诸子在学舍含之,以此鼓励勤苦。

公绰过世后,儿子仲郢一直遵循家法。

侍奉叔叔公权如同侍奉父亲。

没有大病,见公权一定要束带。

外出在路上遇到叔叔,一定下马持笏而立,待叔叔过去,才敢上马。

公权晚归,仲郢一定束带整衣等候他回来。

三度为大镇镇守,没有良马,衣服不熏香。

而且居家必然读书,私下见面也不失礼节。

仲郢的孩子玼,复述家训告诫子弟说:“门第越高,越要畏惧而不可自恃门高。

做人做事稍有疏失,获得的罪过远重于他人,甚至没脸见先人于地下,这实在可怕啊。

门第高,人容易骄傲,家族兴盛容易被人顾忌。

有美好的德行也未必被人相信,而稍有瑕疵,万夫所指。

这就是不可自恃的原因啊。

所以膏粱子弟,学习要更加勤奋,行为要更加勉力,才仅仅能和他人一样。

”吕希哲,字原明。

正献公吕公著的长子。

《德育课本》一集孝篇

《德育课本》一集孝篇

《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
【白话解释】 虞代的舜帝。姓姚。名叫重(chóng)华。他的父亲叫 瞽瞍(gǔ sǒu)。没有知识。又喜欢妄作妄为。他的生母名叫握 登很贤德。可是早已亡过了。他的后母呢。口里是不说忠信的 言语的。他的弟弟名叫象。性子又很傲慢。他们常常想了计策。 要谋害舜。舜像孩子般的呼号哭泣。同穷苦的人没有归处一样。 并且以为父亲母亲弟弟的种种行为。都是自己的侍奉不得法。 所以不能够得到爷娘的喜欢。舜帝这样的孝顺行为。终于感动 了上天。有一次。在历山地方耕田。大象帮着他耕。飞鸟帮着 他耘。尧皇帝得知了。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屡次用艰难的事 情。去试验舜帝。并不觉得怎么样。后来天下很太平。尧帝就 把皇帝位子让给他了。 大舜心中只有父母。所以其他什么都不知道。只求好好奉 养父母让他们欢心。所以看不到父母不对的地方。人伦的变化。 到大舜达到极点。但假如能对父母极尽爱敬之心。那么象瞽瞍 (gǔ sǒu)这么顽固的人。尚且能回心转意。何况一般的父母呢。
《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
七、【汉文尝药】
汉孝文帝。母病在床。三载侍疾。汤药亲尝。 【原文】 汉文帝、姓刘、名恒。高祖第三子也。初封于外为代王。 生母薄(bó)太后。帝朝夕奉养无倦怠。太后病三年之久。帝侍 疾。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所用汤药。必先亲尝之而后进。仁 孝之名。闻于天下。 王应照谓三年之病久矣。而帝之所以小心侍奉者。历三 年如一日。仁孝至矣。夫太后役使满前。文帝贵为天子。以天 下养。犹必躬尽子职。况平人父母。非子媳谁为服事乎。事亲 之道。自尽其心而已。
《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
孝篇
五、【老莱斑衣】
老莱七十。戏彩娱亲。作婴儿状。烂漫天真。 【原文】 周老莱子、姓莱。佚(yì )其名。楚人。至孝。奉二亲极其 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尝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状。 戏舞于亲侧。并在双亲前弄雏(chú)。欲亲之喜。又尝取水上 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李文耕曰。恒言不称老一语。记礼者原自体贴入微。得 莱子之斑衣弄雏(chú)。乃发挥尽致矣。以舜之孺慕。参之养 志。合为一人。其真爱流溢处。令人神往不尽。

德育古鉴译文(敬圣)

德育古鉴译文(敬圣)

德育古鉴译文(敬圣)本书由清代史玉涵先生所辑,系中华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经典,为后人广为传诵。

本书经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校订后,成为中心师生必修之德育教材。

书中以翔实的历史故事,从孝顺、和睦、慈教、宽下、劝化、救济、交财、奢俭、性行、敬圣和存心等方面,阐述了祸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以此引导世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常读此书,可以起到近报自己、远利子孙的效果,实为今人修身立命之必读、传授子孙之必备。

张九成,字子韶。

四十岁游学郡庠。

常闭阁终日,邻舍生从隙穴窥看,见他俨然敛膝正坐,对经书,如与神明为伍。

后来举进士第一,为名臣大儒。

姚若侯先生说:"象子韶先生这样,可以称得上畏圣人之言了!我曾奇怪古人对于圣贤书,常肃然敬畏,若与神明为伍;于是偶然见鬼神之殊形异象,则俨然无畏怖心。

今人二者皆反,为什么呢?大抵是人必然先有所畏惧,然后能无所畏。

能不畏敌,是因为畏己方将领;能不畏刑,是因为畏惧法令;能不畏惧鬼神,是因为畏惧圣贤。

即便如此,畏圣贤者,并非不敬畏鬼神,而是不畏惧鬼神的殊形异象的时候。

视之不见,听而不闻,这是鬼神之德;戒慎于没有看到,恐怖于不能听到,这是鬼神之法。

今人见鬼神形、闻鬼神语,没有不害怕的;但一人独处就一无所畏,反而说报应荒唐,诬蔑神灵为虚诞。

问起缘由,则说:"我没看到,听到。

"不可见、不可闻,是鬼神的常态;可闻可见,那是鬼神之特殊形态了。

君子所畏惧的,应该是不见不闻的鬼神。

故出外则畏惧于车马路途之上;在家则畏惧于暗室独处之际。

庸人所畏惧的,可见可闻的鬼神所以畏惧于衰败病笃之时。

等到见然后畏,畏然后信,晚了!过去有卖徐夫人毒药匕首的,说:"以此刺人,见血即死。

"愚人不信,偷偷拿匕首来试,等想喊"果然!"时,声音未落已然气绝。

世间那些等见到鬼神而后信的人,何异于此?管宁从辽东坐船跨海回中原。

大风起,船要翻了。

舟中人都呼天忏罪,轮到管宁,说:"曾一天磕头,三天晚起,一次不戴冠如厕,有过必在此了!"当时同行的船都沉了,只有管宁的船有灯在前导路,得以平安。

任元受事母尽孝文言文翻译

任元受事母尽孝文言文翻译

任元受事母尽孝文言文翻译
任元受事母尽孝文言文翻译
《德育古鉴》(清·史洁珵(玉涵)辑)载:
【原文】任元受,宋人。

母老多病,元受遍阅方书。

凡母致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五脏六腑中,尽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知,用药必效。

张魏公欲辟之入幕,元受力辞曰:‘使吾有神丹可以长年,必以遗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
【解析】任元受,宋人。

母亲年老多病,元受全面检查方书。

凡是母亲得病的原因,有人认为是饮食或烦躁、湿热下注、话语稍多,或为喜忧稍过所致,五脏六腑中,全部查现出缘由,不需要把脉就知道,用药定会收到疗效。

张魏公想征召他加入幕僚,参与处理日常军务。

元受力辞说:‘让我有神丹可以长寿,一定要先给母亲,不俸给献公,更何况须放弃母亲而参与张魏公军务诸事中?
任元受侍奉母亲孝顺到了极点,他的母亲年老多发疾病,他从未离开过母亲身边。

任元受自己说:“我的老母生病了,她生病的由来,或许因为饮食不当,或许因为天气燥热潮湿,或许因为说话稍微多了些,或许因为情绪波动稍微大了些。

我者早晚侍奉,没有任何细微的地方我考虑不到,母亲的五脏六腑的各种问题我都能看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用等到切脉之后才知道,所以我用药都必定会生效,即使是名医也比不上我。

”张魏公当都督的时候,想要征召他到自己府中。

元受坚决推辞道:“我正在侍奉我的母亲,假如我得至了一个可以使人长命百岁的神丹,
我一定拿来献给我的老母,不会拿来献给您。

哪里还能舍弃老母而来参与您的军政之事呢?”魏公叹息着答应了他。

关于孝敬的古诗句,描写孝敬的古诗句

关于孝敬的古诗句,描写孝敬的古诗句

关于孝敬的古诗句,描写孝敬的古诗句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

巴金内睦者,家道昌。

林逋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

周秉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长幼有序。

孟子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李毓秀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

周秉清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苏辙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

陈宏谋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jiaoyu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传统“孝”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研究

传统“孝”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研究

传统“孝”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研究传统“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孝作为一个道德范畴,其现代德育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

标签:孝;传统“孝”文化;德育价值俗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文化的伦理内涵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核心,是在中国数千年历史演变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备受推崇的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

但是,对于传统“孝”文化,我们不能全盘吸收,应该有选择性的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可否认,“孝”文化中包含一些封建的、落后的思想,我们应当予以摒弃,而对于其合理内核和现代价值,我们也应当进行大力挖掘。

与此同时,“孝”作为一个道德范畴,不仅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国家凝聚力,维护家庭、家族、社会的稳定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孝”文化的基本内涵汉字“孝”为会意字,最早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孝”字上部是个老人,下部是个孩子,意为一个孩子背着一个老人。

《说文解字》云:“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作为子女要尊重父母,赡养父母,承担父母。

因此,“孝”被普遍认为是子女儿孙侍奉父母、善待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传统“孝”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完善,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内容。

“孝”最初源于对先祖亡灵的怀念,是通过祭祀的方式而表现出来的人类最为原始、最为朴素的一种的情感。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孝”是仁之本,“善事父母”成为孝德的核心内容。

曾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进一步扩充了“孝”的基本内涵,“孝”走出了家族和家庭,逐渐扩展到了政治、宗教、社会等更为广泛的领域。

到了《孝经》,儒家孝道理论基本完善。

在《孝经》中,“孝”被称为众德之本,被作为最高的伦理范畴而备受推崇,孝的内涵也不断的丰富和具体化。

从封建社会开始,“孝”文化就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和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孝”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养亲与敬亲。

德育故事(孝)篇

德育故事(孝)篇

德育故事(孝)篇十、【刘殷祝堇】刘殷九岁。

哭泽堇生。

孝其祖母。

赐粟扬名。

【原文】不言。

食不饱者一旬矣。

殷怪而问之。

王言其故。

殷时年九岁。

乃于泽中恸哭。

声不绝者半日。

堇忽生焉。

食而不减。

至时堇生乃尽。

后梦西篱下有粟。

寤而掘之。

铭曰。

七年粟百石。

赐孝子刘殷。

殷后生七子。

孟宗少丧父。

其母冬月思笋。

哭竹而笋生。

刘殷亦幼丧父。

其祖母冬月思堇。

哭泽而堇生。

殷仅九岁耳。

且其祖母思堇不言。

仅于不饱食一旬而窥其意。

尚未若孟母之病笃也。

非养志者而能如是乎。

【白话解释】刘殷年纪虽然小。

可是很悲伤、很尽礼的。

他的祖母王氏。

在一个很寒冷的时候。

心里想吃堇菜。

口里不好说出。

所以在吃饭的时候。

饭常常没有吃饱。

这样的已经有十天了。

刘殷觉得很奇怪。

就去问祖母。

王氏就把想吃堇菜的缘故。

对孙儿说了。

这时候、刘殷的年纪才九岁。

可是在冬天。

买不到堇菜。

于是刘殷就到了水田里哭着。

这样不绝声的哭了半天。

忽然那地方就有堇菜生着了。

尽他天天采了去吃。

也并不觉得减少。

一直到了生堇菜的时节到了。

那个地方的堇菜才完了。

后来他做了一个梦。

有人对他说。

西边篱笆下面有谷。

醒了以后。

就到那地方去掘。

果然掘得谷有十五钟。

上面有字写着七年粟百石。

赐孝子刘殷。

果然吃了七年才完。

后来刘殷一共生了七个儿子。

十一、【王延色养】王延叩冰。

得鱼不费。

体无全衣。

亲极滋味。

【原文】继母不慈。

以蒲穰败麻与延贮衣。

其姑问之。

延知而不言。

事母色养。

夏则扇枕席。

冬则以身温被。

母盛冬思鱼。

延缘汾水叩冰而哭。

忽有巨鱼跃出。

身长五尺。

取以供母。

积日不尽。

于是母悟。

抚延如己生。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

亦无不底豫允若之父母。

其有不然。

皆人子之奉顺无状耳。

如王延者。

谓之闵子后身可。

谓之黄香再世可。

即谓之王祥姜诗重生。

亦无不可。

问其年龄。

泣血时仅九岁耳。

【白话解释】暗地没有声音的哭了三年。

每每逢着了母亲的忌辰。

就要悲哭十多天。

他的后母待他很厉害。

冬天时候。

不给他棉衣穿。

用了蒲茎和碎麻放在衣裳里面。

给王延穿着。

德育古鉴(白话)清康熙史洁珵

德育古鉴(白话)清康熙史洁珵

德育古鉴(白话)清康熙史洁珵【原文】刘彻,家颇饶,学亦有声,累试不第。

同邑有朱轼者,家贫,教学里中。

岁暮得束修归,遇一田夫,械系悲泣。

问其故,曰:‘贷青苗钱,无偿耳。

’轼尽以束修依数纳官,其人得释。

时彻以前程祷于神,梦神告曰:‘汝有微禄,奈德亏不可得矣!’彻问所亏,神曰:‘尔弟负官钱,坐视不少助,几致死,非亏德乎?’彻曰:‘弟自不肖,某复何罪?’神曰:‘行路之人,见且不忍。

尔乃同气,何不动心?汝不知朱轼代纳青苗事耶?行将获阴德之报矣!’彻觉,诣轼访之,果有此事,惘然自失。

轼生三子皆显,而彻终身不第。

【白话文】刘彻,家里很富有,学业也很好,在当地很有名气,但多次应试都没有考到功名。

同乡有个叫朱轼的人,家里很穷,在附近靠教书维生。

年终拿到薪水回家,遇到一位种田的农夫,被官府用木枷拘系起来,很伤心地哭泣。

朱轼问他缘故,回答说:“原来贷款买青苗,现在没有钱还。

”朱轼用薪水替他如数还给官府借贷的钱,那人就被放走了。

不久,刘彻因功名前程的事情祈神求福,梦见神告诉他说:“你本来有点功名的,奈何德性有亏得不到了!”刘彻问亏在哪里,神说:“你弟弟欠官府的钱,你坐视不管,这件事几乎要了他的命,你不是德性有亏吗?”刘彻说:“弟弟自己没出息,我又有什么罪过?”神说:“路过的陌生人,看了都不忍心。

你们是同根兄弟,怎么就不动心?你不知道朱轼代你弟弟交纳青苗款的事吗?他就要得到阴德的福报了!”刘彻醒后,到朱轼那儿拜访,果真确有此事,惘然若失。

朱轼生了三个儿子都很显贵,而刘彻则终身没有取得任何功名。

【原文】邹偀,宋人,继母之女也。

前母兄娶妻荆氏,继母恶之,饮食常不给,偀私以己食继之。

母苦役荆,偀必与俱。

荆有过误,偀不令荆知,先引为己罪。

母每扑荆,则跪而泣曰:‘女他日不为人妇耶?有姑若是,吾母乐乎?奈何令嫂氏父母日蹙忧女之眉耶?’母怒,欲笞偀。

偀曰:‘愿为嫂受笞,嫂无罪。

’母徐察之。

后适为士人妻,归宁,抱数月儿,嫂置诸床上。

儿偶坠火烂额,母大怒。

二十四孝图古诗文

二十四孝图古诗文
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 “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著有《九宫赋》、 《天子冠颂》等。
14 拾葚异器
黑葚奉萱闱,啼饥泪满衣。赤眉 知孝顺,牛米赠君归。
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 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 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 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 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 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
03 啮指痛心
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 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 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 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 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 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 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04 百里负米
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 遥。身荣亲已殁,犹念 旧劬(qú)劳。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lí huò)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 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 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15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 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 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 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 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 江边了。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
免使入亲帏。
20 扼虎救父
晋杨香,年十四岁,尝随父 丰往田获杰粟,父为虎拽去。 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 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 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子 得免于害。深山逢白虎,努 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 脱离馋口中。

解读二十四孝古训

解读二十四孝古训

解读二十四孝古训做一个懂感恩的人“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斯《二十四孝图》,乃陈少梅先生41岁时盛年之杰作,其题材不多见,笔墨工雅,设色清丽,非同寻常,故堪称国之重宝。

《二十四孝》,元代郭居敬编,内容是辑录古代所传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

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是旧时宣扬封建孝道的通俗读物。

0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虞舜,瞽瞍之子。

性至孝。

父顽,母嚣[页换为臣,音yin],弟象傲。

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02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德育古鉴白话版(存心类)

德育古鉴白话版(存心类)

德育古鉴白话版(存心类)本书由清代史玉涵先生所辑,系中华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经典,为后人广为传诵。

本书经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校订后,成为中心师生必修之德育教材。

书中以翔实的历史故事,从孝顺、和睦、慈教、宽下、劝化、救济、交财、奢俭、性行、敬圣和存心等方面,阐述了祸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以此引导世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常读此书,可以起到近报自己、远利子孙的效果,实为今人修身立命之必读、传授子孙之必备。

赵康靖公名概,曾在桌子上摆放着豆子与瓶,每念一起,随分善恶,用豆子来分别,善念则投一白豆,恶念则投黑豆。

初始时黑豆绝多,渐渐就少了,久而久之,善恶二念也没有了,瓶豆二物也就没用了。

治心之法,先儒有省察、克治两种。

赵公以黑白豆分别善恶,似乎属于省察一边,然而既然省察了,则自然而然自思克治。

初始黑豆多,后来渐少,这就是克制之效。

中庸讲以诚意必先致知;古哲有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同旨啊,人非上哲,需有所借助而自检。

一定应该如同赵阅道焚香告帝那样,一同奉为克己楷模。

金陵有数十人渡江,中流风骤,忽听空中有声:"黑额头者!"黑额者心想:空中既然指我,何苦连累众人?于是跳入水中,船立刻就翻了。

黑额者附在一漂木上到岸边,没死。

人们好奇而问其素行,答说:"生平无甚善纪,每每想人生坏在一个贪字上,于是贪念才起,便以恕字压制,不敢贪小便宜。

"平常道理,作精细便是学问。

卫仲达初为馆职。

被摄入冥司,有官员命呈上善恶录。

等到来,见恶录满庭,善录仅如筷子大小。

冥官色变,命人取秤来,小轴善录仍能压起恶录。

官和善的说:"阁下可以出去了!"仲达说:"我年未满四十,怎会过恶如此多?"冥官回答:"不是这样。

只要一念不正立刻会被记录下来,不等恶行。

"于是他又问:"那么小轴中所记载的是什么?"冥官答说:"朝廷曾大兴工役,修三山石桥,阁下上疏建议停止;这就是谏稿。

"仲达说:"我虽说过,但朝廷不同意,有什么用处,能有这般神力呢?"冥官说:"朝廷虽然没听,但也算阁下的善行。

中国古籍里关于孝的名言或诗句

中国古籍里关于孝的名言或诗句

中国古籍里关于孝的名言或诗句孝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之一,中国古籍中有许多关于孝的名言和诗句,这些名言和诗句展示了古代人们对孝的理解和追求。

以下是关于孝的一些古籍名言和诗句的相关参考内容:1. 孝敬父母的重要性:《论语·述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孟子·滕文公上》:“始作俑者,务在其中矣;待其成也,亦然。

”2. 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古文观止·慎终追远》:“有子安诸?有子怀恩?子反以告其邻人,曰:‘怀恩病矣,子云何覆之?’邻人曰:‘以慎求神,实礼不虚敬。

’子以是言告祭宾户,而呼其妻子曰:‘怀恩病矣,尔云何瘳之?’其妻子曰:‘以慎用祭,亦以慎用祭,后获神视有庶无庶。

’其母又告关野人曰:‘怀恩病矣,尔云何医之?’关野人曰:‘以安肆心,以正归敬。

’”3. 孝心是人之本:《礼记·檀弓上》:“孝者,所以事灵者也。

”《孝经·卷一·开头·事父母》:“父母之爱,上天之仁也。

”4. 父母在世,子女应尽孝道:《古文观止·报恩尽孝·善终孝子南安柳宗伟表事父母》:“孝者,尽力事亲也。

生自有时,死亦有日;生不孝父母谓之不吊,死后亲人谓之哭长。

天下事父母有三不疏:力不叵测,财三无余,言永不遗。

”5. 孝顺能带来祥瑞和美满的生活:《礼记·大学·第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所以报天之民德也,报地之民德也,报神之民德也,百世以为亲;报鬼神之民德也,百世以为祐;报尧天之民德也,百世以为灵。

”《孝经·卷一·开头》:“父母之爱,报而及已,则祥瑞至;不得时报,祥瑞过迁。

若穷年未庆于父母,则异乎常祥瑞。

”6. 孝心感动天地,受到神明庇佑:《古文观止·报恩尽孝·慈光球诉宗室失衷》:“如以孝悌之心养亲,仁义之理兴亲,为天下贞臣,神明福之不离踵;如抛躯捐物于经纪之时,死不见殡于世,神明怨之不容德;如改欲告富在仕进,暖宜发往于私收,神明笑之不康琻。

孝顺类·德育古鉴

孝顺类·德育古鉴

史洁珵居士辑颜光衷曰:天下那有不孝的人?虽有不孝的人,而称之孝则喜,名之不孝则怒且愧。

充此良知,便是大孝根苗,只是习心习气不能自化,所以依旧不孝也。

夫不孝之所以习成者,约有数端:一曰骄宠。

为父母怜爱过甚,常顺他性子,让他便宜,任他佚豫。

骤而拂之,则便不堪。

人前出言稍有差错,父不忍唐突于子,而子乃敢唐突其父。

积此骄纵,他人处展不得手,独父母处展得手。

遂真谓老年人无闻知矣!一曰习惯。

语言粗率惯,便敢冲突;动作简易惯,便敢放肆。

父母分甘绝少惯,遂不复忆其甘旨;父母扶病任苦惯,遂不复忆其痛痒。

一曰乐纵。

见同辈不胜意气,对双老而味薄。

入私室千般趣态,映高堂而机窒。

甚且明以父母兄弟为俗物,不乐相对,则岂有孝弟之念由中而出也?一曰忘恩、记怨。

夫恩习久愈忘,怨习久愈积,人情然也。

故一饭见德,习久则餍嗛起;一施感恩,常济则多寡生;一迎面见亲,累日则猜嫌重。

况父母兄弟,生而习之。

以亲爱为固常,且有忧我而获拂者矣!以训迪为聱牙,且有誉我而被厌者矣!以任劳庇护,极念经营为平等,且有强与吾事而怒耽者矣!眼前大恩,恬然罔识,况能推及胎养之劳、襁哺之苦、弱质惊魂之痛者哉?一曰私财。

财入吾手,便为吾有;而在父母手者,又谓应以与吾也。

财足则忘亲,财乏则觊亲,求财不得则怨亲。

亲不能自养,而待养吾财,则益厌亲。

甚且以单父只子,而因财相夷者矣;少长互推,而弃亲不顾者矣!亦思身谁之身,财谁之财?我不带一钱来,而襁哺无缺以至今日,谁为者乎?一曰恋妻子。

有美味钱财,欲以娱妻宠子;有良辰佳会,欲以拥妻抱子,而悦亲之念遂微也。

不思子为我子,而我为谁子?亲子我,而我不顾,则我亦何赖有子哉?夫妻和好,固是一家乐事,然当呱呱待哺,便溺未分时,妻能顾复我耶?父母看得子成人,娶得媳妇,不胜终身之喜;乃有妇而亲,反不得有子耶?一曰争妒。

天之于物也无私盖,而栽培倾覆,物自为分;父母之于子也无私爱,而顺我逆我,子自为异。

若顺我者爱多,逆我者爱少,此亦天下之大公也。

“孝敬、友善、节俭和诚信”经典诵读内容(孝敬篇)(2)

“孝敬、友善、节俭和诚信”经典诵读内容(孝敬篇)(2)

“孝敬、友善、节俭和诚信”经典诵读内容(孝敬篇)(2)朝阳小学“孝敬、友善、节俭和诚信”经典诵读孝·敬·篇1、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注释】①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

②养----供养,养活。

③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其解有二。

其一认为,犬守家看户,马代人劳作,皆能有以养人。

但犬马无知,不会对人产生敬意。

人假如仅是供养父母而无敬心,与犬马有何区别?这是将人养父母跟犬马养人相比。

其二认为,人对犬马,也供给饮食加以饲养,假如仅是供养父母而无敬心,与犬马有何区别?这是将人养父母跟人养犬马相比。

【原文今译】①子游问怎么做才是尽孝。

孔子说:“现在人们认为的孝,是能养活父母。

(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

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②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

孔子就对他说:“现在我们所说的孝,最主要的就是能够赡养父母。

我们知道狗或马都知道这个养,人若是不孝顺父母的话,那不就和它们(一般动物)没有区别了吗?”2、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原文今译】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3、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论语》【原文今译】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

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八德故事.孝篇

八德故事.孝篇

八德故事—初集孝篇一、孟宗哭竹三国时候,吴国有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

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便去世了。

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

孟宗一直很孝顺他的母亲,对母亲侍奉有加。

母亲年纪渐渐大了。

有一次,母亲病得很厉害,很想吃鲜笋做的汤,但这时都快冬至了,天很冷,哪里还会有笋长出来啊。

孟宗实在没有办法,心里焦急万分,可是束手无策,便忍不住跑到竹林里。

他双手抱着毛竹,想着卧床的老母,不禁两行泪簌簌往下落,孟宗越想越难过,竟大声的哭了起来。

或许是他的一番孝心感动了天地,突然间,眼泪滴落的地方裂开了,从地上露出了几茎竹笋,孟宗看了破涕而笑,抹掉脸上的泪珠,兴高采烈地把这些竹笋带回家去。

他做竹笋汤给母亲吃,母亲吃了新鲜味美的汤后,疾病居然立刻就好了。

孟宗的一片孝心都感动了天地,让竹笋冬天破土,让老母立刻康复。

可见他是多么的孝顺。

( 这则感人泣下的八德故事《孟宗哭竹》动画片已经搬上了银幕,衷心祈望先祖的感人事迹,为时代注入一泓清流,滋润大家的心田。

)我们孝敬父母,不是只有供给吃穿。

奉养也要让父母感到快乐。

除了感到快乐以外,更要善体父母的心思。

父母想要的、想得到的、想听到的、想看到的,为人子女都要善加观察,尽量能曲承亲意,让他们感受到子女的温暖体贴的孝心,享受到人生的幸福美满。

现在因为大家都很忙,不可能每天跟父、母亲在一起;甚至远离父母,一生跟父母相聚的时间都很短。

但我们可以借助电话问候,可以借助手机短信,可以借助微博,一句关怀的话语都可以让父母欣慰。

所以孝不分贵贱,也不分时间有无,只要你能真诚的付出,任何的方法都足以让父母得到安心,都足以安慰父母二、王裒泣墓三国的时候,魏国有一位姓王叫王裒[póu ]的人,非常孝顺。

他的父亲叫王仪。

王裒的父亲王仪当时是在朝廷里头当官,有一次晋文帝出兵,在这次出兵当中,朝廷死了非常多的士兵,所以文帝就在上朝的时候,询问底下的这些文武百官,要大家分析这次战役为什么会损失惨重。

结果没有人敢出口说话,唯独王仪他是一个高风亮节之人,他就直陈说:这次战役的责任完全归于元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洁珵居士辑颜光衷曰:天下那有不孝的人?虽有不孝的人,而称之孝则喜,名之不孝则怒且愧。

充此良知,便是大孝根苗,只是习心习气不能自化,所以依旧不孝也。

夫不孝之所以习成者,约有数端:一曰骄宠。

为父母怜爱过甚,常顺他性子,让他便宜,任他佚豫。

骤而拂之,则便不堪。

人前出言稍有差错,父不忍唐突于子,而子乃敢唐突其父。

积此骄纵,他人处展不得手,独父母处展得手。

遂真谓老年人无闻知矣!一曰习惯。

语言粗率惯,便敢冲突;动作简易惯,便敢放肆。

父母分甘绝少惯,遂不复忆其甘旨;父母扶病任苦惯,遂不复忆其痛痒。

一曰乐纵。

见同辈不胜意气,对双老而味薄。

入私室千般趣态,映高堂而机窒。

甚且明以父母兄弟为俗物,不乐相对,则岂有孝弟之念由中而出也?一曰忘恩、记怨。

夫恩习久愈忘,怨习久愈积,人情然也。

故一饭见德,习久则餍嗛起;一施感恩,常济则多寡生;一迎面见亲,累日则猜嫌重。

况父母兄弟,生而习之。

以亲爱为固常,且有忧我而获拂者矣!以训迪为聱牙,且有誉我而被厌者矣!以任劳庇护,极念经营为平等,且有强与吾事而怒耽者矣!眼前大恩,恬然罔识,况能推及胎养之劳、襁哺之苦、弱质惊魂之痛者哉?一曰私财。

财入吾手,便为吾有;而在父母手者,又谓应以与吾也。

财足则忘亲,财乏则觊亲,求财不得则怨亲。

亲不能自养,而待养吾财,则益厌亲。

甚且以单父只子,而因财相夷者矣;少长互推,而弃亲不顾者矣!亦思身谁之身,财谁之财?我不带一钱来,而襁哺无缺以至今日,谁为者乎?一曰恋妻子。

有美味钱财,欲以娱妻宠子;有良辰佳会,欲以拥妻抱子,而悦亲之念遂微也。

不思子为我子,而我为谁子?亲子我,而我不顾,则我亦何赖有子哉?夫妻和好,固是一家乐事,然当呱呱待哺,便溺未分时,妻能顾复我耶?父母看得子成人,娶得媳妇,不胜终身之喜;乃有妇而亲,反不得有子耶?一曰争妒。

天之于物也无私盖,而栽培倾覆,物自为分;父母之于子也无私爱,而顺我逆我,子自为异。

若顺我者爱多,逆我者爱少,此亦天下之大公也。

人子而失爱于父母,便当自怨自艾,平心静气,深思何以失爱之由。

纵使大节未尝有异,而语言气度、声音颜色,必有大不妥者。

但能起敬起孝,久之自然和顺。

若见兄弟之得爱,而耽耽侧目,齮龁不平;父母知之,岂不益加嗔怒?因而桀骜怨怼,其不流为大不孝者几希矣!数者,为人子者所当时时醒惕、事事检点、念念克治。

勿以亲心之慈,我可自恕;勿以世道之薄,我犹胜人。

日谨一日,至孝岂远是乎!若夫前后嫡庶之间,父母或有偏向,而为子者亦易生猜怨。

期于以至诚格之,必得欢心而后已,大略销化最急。

凡人亲生儿女,虽有时呵让,有时忽略欠缺,过则忘矣!而异生者,一言之忤、一事之左,便觉展转难化。

心既不化,则气色间不觉拂怒,虽百般调娱,不能恬如无事时也。

卑幼尚不能化,何况尊长交相责备,嫌隙益生。

左右近习,又或构斗其间,即欲消遣而不能矣!暂时摆脱,触则复起矣!猛力遏住,发乃愈甚矣!此仁人于弟,所以不敢曰无怒无怨,而曰不藏不宿也。

古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父母人子之间,原不可一概论理。

乱臣贼子,其始皆见君父有不是处,微根不除,遂至横决耳。

岂惟怨怒不可使有宿物,即要父母兄弟从天理上行,要父母兄弟亲我爱我,此是好意,亦不可肚肠太急、著手太重。

太急太重,则窒而不转矣!故化人者,化其心而已。

化人之心者,先自化其心而已。

于至亲尤所重云。

又曰:有名孝而实非孝者。

能服劳,能奉养,而有德色,此犹情之常也。

小姓人家,止此一室,父子朝夕团圆,即有语言之伤,寻即消释,反得率真尽情。

乃大家知书者,多有或嫌其老,而称逸以安置之;或惮其执,而托故以违离之;或厌其眊瞆,而不耐以语言色笑亲承之。

遂至日远日疏,备物鲜情,意色冷淡,尊而不亲。

有自谓孝而不可言孝者。

但知顺亲于情,而不知顺亲于理。

或任其偏僻,而致戾于一家;或听其恣睢,而取憎于乡里;或护其奸私,而得罪于天地。

从亲之欲,而忘亲之身,遂亲之恶。

孝经以父有争子,为安亲扬名。

不然,即身膺贵显,愈扬亲以不义之名,反助亲以不义之焰,可谓孝乎?又曰:五刑三千,固莫大不孝;而有四等父母,待孝尤切,其不孝之罪,特甚他人焉。

一曰老。

父母当半衰时,食息起居,犹能自理。

乃至龙钟鹄立,扶杖易仆,卧起因人,动遭颠踬。

二曰病。

缠绵恶疾,历月经时,遗溲失溺,衣被丛秽,子所难奉惟此时,亲所赖子亦惟此时。

三曰鳏寡。

老境失偶,形影相吊,寒暖谁问,心话莫提。

就使儿孙满前,壮者各拥妻抱子,稚者俱甜寝鼾眠,长夜漏声不可听,寒衾如铁几时温。

四曰贫乏。

抚字力竭,婚娶财匮。

健少年经营肥暖,老穷人垂首踌躇。

望一味以流涎,丐三餐而忍气。

不思身从奚来,常怨有何遗我。

此数等之老,其怨气尤足动天。

劝化者,于此便吃紧云。

姚若侯曰:凡人父母得子,极早须二三十岁。

子能自家成立,手挣钱财,身登贵显,极早亦必待二三十岁。

然则为父母者,等得子能养时,极早已得五六十岁人矣。

譬如持短烛而行长路,奔趋投宿尚恐不及,况敢逍遥中路哉?为人子者,拥妻抱子,饱食安眠,漏尽鸡鸣,同衾共枕,宁知堂上白发眼暗之老人,又复删除一日耶?妻子年方少,享用之日正长;况妻可再续,子可再生,而生身父母一去不返,上天下地寻觅无门,悔何及矣!危乎危乎!幸未及此,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路见于夫子曰:…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亲没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至粟万钟,思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兰公名期,事父母至孝,至斗中真人下降其家,自称孝弟王,语兰公曰:…夫孝至于天,日月为之明;孝至于地,万物为之生;孝至于人,王道为之成。

子能孝弟,不久度世。

‟授以秘诀,竟证仙果。

太和杨黼,辞亲入蜀,访无际大师。

遇一老僧,问所往。

黼曰:…访无际。

‟僧曰:…见无际,不如见佛。

‟黼问:…佛安在?‟僧曰:…汝但归,见披衾倒屣者,即是也。

‟黼遂回。

一日,暮夜抵家,扣门。

其母闻声,喜甚,不及衫袜,遽披衾倒屣而出。

黼一见感悟,自此竭力孝亲。

年八十,诵偈而逝。

徐积,字仲车,淮安山阴人。

生三岁,父卒,晨昏匍匐求其父,甚哀。

幼读孝经,辄流涕不能止。

既冠,从胡安定学,深得正心诚意之旨。

事母谨严,非有大故,未尝去其侧。

每日衣冠问候,备物而养,如有所失。

应举,不忍离亲,遂徒步载母入京。

以父讳石,生平遇石不践。

或告以难避,曰:…吾岂故避之。

吾见之,惕然伤心,乃思吾亲,不忍加足其上耳。

‟母卒,号恸呕血,水浆不入口者数日。

居丧庐墓,率合古礼。

哀呼问视,一如生时。

卒谥孝节先生。

淮人至今祀之,比于曾闵云。

姜诗,广汉人,妻庞氏。

诗事母至孝,妻奉顺尤笃。

母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常溯流而汲。

后值风,不时还。

母渴,诗责而遣之。

妻乃寄止邻舍,昼夜纺绩市珍羞,使邻母以意自遗其姑,如是者久之。

姑怪问邻母,邻母具对。

姑感呼还,恩养愈谨。

其子后因远汲溺死,妻恐姑哀伤,不敢言,而托以行学不在。

姑嗜鱼鲙,又不能独食,夫妇常力作供鲙,呼邻母共之。

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每旦辄跃出双鲤,常以供二母之膳。

赤眉经其里,弛兵而过,曰:…惊大孝,必触鬼神。

‟遗以米肉,受而埋之。

比落蒙其安全。

显宗征为江夏令。

卒于官,乡人为立祀。

唐龙,兰溪人,性至孝。

早失怙,止母在堂。

其历宦也,每早必具衣冠,向拜问安否,然后上堂理事,晚亦如之。

太夫人稍有恙,即衣不解带,目不交睫,忧形于色。

所至以活人为心,以祈母寿。

仕至冢宰。

子汝楫,壮元及第。

崔沔,少有至性。

母失明,倾家求医。

躬亲奉养,不脱冠带者三十年。

温清适时,每美景良辰,必扶持游宴,笑谈陈说于前,母忘其所苦也。

后年亦高,官尊重矣,躬与子侄,植果以致敬。

母卒,瘠形吐血,茹素终身。

仕至中书侍郎,子佑甫,为贤相。

李琼,娶妻有子,而移居母之室,夜常十余起。

母每谕之曰:…汝年来筋力颇惫,盍求婢以侍我?‟琼曰:…凡母所欲,不亲经手,意如有失。

‟其母遂不之强。

以是家人无敢怠惰。

杨孝子,武进圩桥里人也。

父母贫且病,自念不能供亲,乃冒耻行乞。

所得食,虽极饿,不敢尝,必先以奉亲。

有酒则跪进,跳舞唱山歌以悦之。

如是者十年。

乡人感其孝,与之金,雇为佣,不受。

曰:…吾亲病,乌可一日离?‟自是行乞亦无空乏。

有余钱,延医疗亲。

父母相继亡,乞得棺,脱己衣殓之。

时严寒,赤身忍冻,弗恤也。

殡于野,即露宿棺旁,日夜哀号,月余死。

乡有徐道之者,病且死。

摄至冥府,立丹墀下。

紫袍官入报云:…杨孝子到矣!‟冥王迎入。

吏人持公服,前请更衣。

道之就视,即杨丏也,因恳为查杨寿尽否。

杨登殿,冥王尊之上座,曰:…久仰孝行,玉帝有旨召君,非地府敢惊渎也。

‟杨因为徐查阳寿,尚当活一年。

道之苏,述其事。

齐僧道纪,道行高迈。

于邺城东讲经,往即担奉其母,及经像等。

语人曰:…母必亲供者,以福与登地菩萨等也。

‟衣著饮食,大小便利,皆躬为经理。

有助之者,辄拒之,曰:吾母非尔母也。

‟道俗闻者,多感化焉。

薛包,汝南人。

父娶继母,憎包分出。

包日夜号泣不去,致殴扑。

不得已,庐舍外,旦入洒扫。

父母又逐之,乃庐里门,晨昏问安不废。

积岁余,父母悟而命还。

顾态,性至孝。

父娶妾,生二子,钟爱之。

态每岁束修,悉以奉父。

庚子春,馆于张氏。

赴馆之日,张知其孝行,即具一岁修金送之,告以:…今日之银,公父未知也。

此间有田欲售,可买之。

俟秋成,可得租若干。

‟态曰:…不可。

岂可为几石米易其心,且欺吾父哉?‟卒持以献其父。

生子际明,少年进士,官翰林。

巴郡杜孝,役于成都。

念母平日喜食生鱼,乃以巨竹筒盛鱼二头,投中流。

祝曰:…我母必当得此。

‟其妇在家出汲,见筒触岸,取视,获二鱼。

笑曰:…吾婿爱母,以是相寄也。

‟常州有村媪,老而盲,惟一子一妇。

妇方炊未熟,子呼往田所,嘱姑毕其炊。

媪盲无所睹,饭成,误以溺器贮之。

妇归,不敢言。

先取其洁者食姑,次以饷夫,其近器臭恶者,乃以自食。

良久,天忽昼瞑,妇若有人摄去。

顷之,开霁。

乃在近舍林中,怀胁得小布囊一,贮米三四升,适足供朝餔。

明日视囊,米复如故。

任元受,宋人。

母老多病,元受遍阅方书。

凡母致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五脏六腑中,尽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知,用药必效。

张魏公欲辟之入幕,元受力辞曰:…使吾有神丹可以长年,必以遗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徐一鹏,字季祥,鄞人。

至孝食贫,授徒海滨。

一夕感异梦,觉语主人曰:…吾父殆有恙。

‟急驰归。

夜过一岭,猝遇虎当道。

季祥祝曰:…吾为父病驰归,即劘虎牙,吾何怖焉?‟虎返顾,曳尾去。

归而父果病愦。

季祥至,即急苏。

曰:…儿适归,将无道遇虎乎?予顷被摄,至一公府,见绯衣者曰:“尔数已当终。

尔子纯孝所感,虎且避不敢前。

为孝子故,特延尔一纪。

”‟阮孝绪,字士宗。

于钟山听讲,母忽有疾,兄弟欲召之。

母曰:…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到。

‟果心惊而还。

母药必须生人参,旧传钟山出。

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值。

忽见一鹿前行,孝绪随之至一所,鹿忽灭。

就视,获参。

母立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