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教授从湿热论治盗汗经验

合集下载

国医大师熊继柏论《黄帝内经》“汗症”治疗

国医大师熊继柏论《黄帝内经》“汗症”治疗

国医大师熊继柏论《黄帝内经》“汗症”治疗在《内经》中所载汗证颇多,如魄汗、多汗、炅汗、大汗、漉汗、灌汗、寝汗、夺汗、绝汗、漏泄等。

历代医家研究《内经》汗证,有按五脏分类者,有从病因分类者,有依汗出的表现特点分类者。

笔者认为,《内经》之汗证,约可分为以下四类。

1.自汗证在《内经》中称为魄汗、多汗。

《景岳全书·汗证》说:“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

《内经》中的自汗证主要有炅汗、漏汗、灌汗等三种。

炅汗:炅,热也;炅汗,即热甚出汗。

阳热太盛,蒸发汗津,其汗甚多,又称之大汗。

《素问·举痛论》云:“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暑,汗。

”《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甲乙大汗”、“心热病者……丙丁大汗”、“脾热病者……戊己大汗”、“肺热病者……庚辛大汗”、“肾热病者……壬癸大汗”。

《素问·疟论》云:“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

”《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温淫汗出”,凡此皆指热甚出汗。

张介宾《类经》十六卷释曰:“热蒸于表则津泄,故腠理开而汗出。

”观仲景《伤寒论》所述阳明实热证之“大热、大汗、大渴”“潮热、手足濈然汗出”;吴鞠通《温病条辨》所述暑温证之“汗大出”等,皆属此类。

后世治疗此证,法主清热止汗,一般选用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漏汗:指外受风邪,又兼体内有热,风热相迫致汗漏如泄。

《灵枢·营卫生会》称之为漏泄,谓“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故命曰漏泄。

”又《素问·风论》载有“饮酒中风,则为漏风”证,亦以漏汗为主要表现。

张介宾说:“酒后中风,则汗漏不止,故曰漏风。

”漏汗、漏泄、漏风,皆系风袭于表,腠理开疏,汗漏如泄之证,故其汗出多伴恶风,治法亦须疏风固表止汗,可选玉屏风散之类。

灌汗:谓大汗淋漓,如水灌不止。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肺脉软而散者,当病灌汗。

祛湿治疗盗汗体会

祛湿治疗盗汗体会
3 7. 7
祛瘀通络中药治疗 A C P 能够降低血流黏滞 度, E O D, 提高 P (2水 平, 0) 降低 P C 2 水平 , (O ) 改善 临床症状并提 高治疗效
果, 较单纯西 医常规治疗有明显优势 , 值得临床推广 。
参 考 文 献
[] 叶任高 , 1 陆再英 . 内科学 [ . 版 . M]6 北京 : 民卫生 出版社 , 人
典 型病例 : 张某 , ,3岁 。20 —0 男 7 0 8 3—1 0因前 列腺
增生入院手术 , 术后 1 5日出现夜卧汗 出如雨 , 可使 睡衣湿 透, 甚时浸湿被褥 , 出后多 惊醒 , 汗 醒后 则 汗止 。遂 予玉 屏风散 、 蒿鳖 甲汤 , 服之 无 效 。观 患 者证 见 睡 则汗 青 然 出, 醒则 汗停 , 另全 身 困倦 , 腹胀 满 , 脘 大便 干结 , t 2 E一
[] 姜正华 , 5 吕元文 , 朱慕 云, .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患者血气分
析与血浆纤维蛋白原 的相关性研究 [ ]实用诊断与 治疗 杂 J.
志 .O6 2 ( )1 2O ,0 1 :3一l ,8 4 l.
临床观察表明, 治疗组纤维蛋 白原和 PC 2水 平均 明 (0)
显低于治疗前 ,( 2水平 明显 高于治疗 前 , P0 ) 与对照组 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 <00 ) P .5 。常规 治疗基础 上予宣肺
1 0
中医 2O生 1 09 月第 3 卷第 1 1 期 H b TM, na O ,o3 ,o1 eeJ C J ur2 9Vl 1N . i a y0
2 0 6, 7. 0 4: 5
胞 比容 , 降低 纤维 蛋 白原 , 善微循 环 , 而从 根本上 降 改 从 低肺 动脉压力 , 减低心脏负荷 , 阻止肺 源性心脏 病 的进 一 步发 展 。丹 参 、 芎既 活 血 祛瘀 , 能 行气 。降 气 化 J 川 又

周仲瑛教授辨治汗证验案2则

周仲瑛教授辨治汗证验案2则
方 加 大 麦 冬 1 。继 服 。半 年 后 随访 , 本 痊 愈 。 0g 基
汗, 无分冬夏 ; 汗出肤冷 , 多发于夜半以后 , 湿透衣 襟。怕冷 ,
大便偏稀 。既往有 高血压 、 高尿 酸血症 病史 。舌 质黯淡 , 苔
淡黄薄腻 。脉 濡滑。证 属表 虚卫弱 , 营卫不 和。处方 : 炙桂 枝 1 、 白芍 1 、 甘草 5g 煅龙 骨先 2 、 0g炒 0g 炙 、 煎 5g 煅牡 蛎先 煎 3 、 0g 生黄芪 2 、 Og浮小麦 3 、 0g 麻黄根 1 、 稻根 2 、 0 g糯 0g 淮 山药 1 、 白术 1 、 5g焦 0g碧桃 干 1 、 5g 丹参 1 。药服三周 , 2g 盗 汗明显减 少 , 此后守法进退 , 随证 加减 , 服药观察至今稳定 。 按 自古 盗汗者 , 多从阴虚火旺论治 。本例患者寐 中汗 出虽 多 , 但汗出肤冷 , 多发于夜 半 以后 , 平素怕 冷 、 且 大便偏
腠 理不固 , 营卫失和 , 汗液外泄失常。病 理性 质以虚证为多 ,

性温之品 , 重用连芩柏 等苦燥 之品清热燥 湿 ; 配法半 夏加 强
燥湿之力 , 又制苦寒过盛 ; 配生地 既可养阴 , 又可防苦燥伤 阴 之弊 ; 阳明热盛 , 以生石膏 制 阳明内盛之 热 , 伍 除烦止 渴 , 与 知母 相须为用 ( 白虎汤 意) 加 强清 热生 津之效 , 黄根 、 , 麻 煅

本例患者汗 出虽 多 , 但平素精神佳 , 无疲 劳乏力 、 气
短、 便溏等气虚之候 , 与常见气 虚不 固之 自汗不 同。 四诊 合
参 , 者 正 处 盛 年 , 汗 出部 位 以头 面颈 胸 为 多 , 阳 明经 分 患 且 为
布部位 , 当属 阳明热盛之 实证 ; 苔黄 薄腻 , 乃为 湿热郁 蒸 ; 口 干 舌质暗红 , 口唇红赤 , 为热伤营 阴之象 。故病机总属湿 热 郁蒸 , 阳明热盛 , 营阴耗伤 。周老 以当归六黄 汤 、 白虎汤为 主

盗汗、潮热、老是上火,一张古方,泻三焦之火,滋阴养血,调阴虚

盗汗、潮热、老是上火,一张古方,泻三焦之火,滋阴养血,调阴虚

盗汗、潮热、老是上火,一张古方,泻三焦之火,滋阴养血,调阴虚今天和大家聊聊出盗汗的事。

如果一个人经常出盗汗,我们会笑着说他“虚”的很。

精血津液的亏虚,就是我们常说的阴虚,阴就像河流一样源远流长,灌溉土地,阳就像太阳一样,沐浴大地帮助作物生根发芽,二者都是缺一不可的。

水少了,空气干燥,云彩无法遮蔽灼热的阳光,烈阳当空,气候难耐。

那对应到我们人体上来说,就是阴虚了,津液虚少,不平衡了,无法和阳气相互制约,阳气就这样发散着自己的力量,到了体表就会发热,固摄不住,皮肤就像个决堤的大坝一样,流失汗液,热扰心神,人就会失眠心悸,浑身不舒服。

津液亏虚了,则流动较为艰难,容易形成痰湿,湿热互结,就会出现口腔溃疡、头痛、小便黄大便干的问题。

除此之外阴虚阳亢更是很多甲亢患者的致病原因。

那么有没有什么能够来调治的方法呢?今天和大家讲讲出自《兰室秘藏》中的当归六黄汤。

用来清虚热、滋阴泻火,起到固汗止表的作用。

汗,是什么?是我们身体的津液化生,我们都说出汗多了不好,其实是有道理的,除了伤津,也会导致体内的多种问题。

这个方子被尊崇为治盗汗的圣方,其中黄芪也用来固表补气,自汗的问题也可用此方辨证而治。

:当归、生、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各6,黄芪12(切勿直接套用,盲目用药,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当归是用来调和身体的,养血,生地熟地,入肝肾,滋阴生津,和当归一起搭配共生体液。

生地凉血清热、熟地养血补精,一个清、一个补,满足了滋阴壮水的需求。

阴足,则热自消,津液精血化生自然正常运行。

黄家三兄弟:黄芩,对付上焦之火,黄连,对付中焦之火,黄柏对付下焦之火。

三焦脏腑的邪火没了,身体就没那么难受了,而且黄柏泻火的同时还能滋阴,阴气强,汗不外泻,以泻为补。

几味中药相互结合,把体内的河流重新壮大起来,滋润灌溉土地,改变体内阴虚阳亢的环境。

此方应用较多,用于失眠加炒枣仁、夜交藤、火麻仁。

湿热头痛,可加菊花等。

还用于调治甲亢等病症。

主要辨证要点便是以:发热盗汗、面红心烦、大便干燥、小便发黄发赤,舌红苔黄,脉数为要点。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汗证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汗证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汗证_中医世家第三节汗证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本节所论述的自汗、盗汗,均为汗液过度外泄的病理现象。

《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对自汗、盗汗的名称作了恰当的说明:“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

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

”自汗、盗汗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中医对其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若辨证用药恰当,一般均有良好的疗效。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

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

故血液耗伤的人,不可再发其汗。

并明确指出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与气。

”在出汗异常的病证方面,谈到了多汗、寝汗、灌汗、绝汗等。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

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

”并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着重针对病源治疗,谓“历节、肠痈、脚气、产褥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无使混滥”。

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

《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

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

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临床上我是这样看“汗证”的:1,首辨虚实,虚者,正虚(气、血、阴、阳等),实者,邪实(郁、积、湿、火等);2,再辨阴阳、寒热等。

治疗时:“虚者”当补之、敛之;“实者”当给邪之去路;“寒者”当热之,“热者”当寒之。

总的来讲,要随证治之,调理阴阳气血,使之平和(亦即平衡)。

古云盗汗多阴虚,自汗阳羸卫外疏, 肺卫不固玉屏风,营卫不和桂枝主,阴阳失调液外泄,互根当究五车书。

阴虚火旺归六黄,邪热郁蒸龙胆处。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

汗为心液,肾主五液,故汗出皆由心肾虚致之。

所以在心为血,在外就是汗。

出汗的症状是反映人体阴阳失调邪正相争的象征。

汗液属阴,如人体的正气不足,阳气不固,则阴液失去约束而汗液外泄。

汗与心有关;又肺主皮毛,这个皮毛就是医书所讲的营卫,所以汗又与肺有关;汗走肌表,脾主肌肉,所以汗与脾有关;而心为火,肾为水,人体正常,必要心肾相交,交通上下,所以汗也与肾有关。

肝肾同源头,那么汗也与肝有关。

这些,只是说明一个道理:人体脏器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各司其职的。

汗是心液,流汗过多,会造成心之气阴受伤,虚火扰,导致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等证。

耗气伤津,致使体元气不足,阴津亏虚。

也会使电解质紊乱,血粘度增高,头晕乏力等。

气属阳,血属阴。

血气嫩弱,若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体弱,气阴虚亏。

气虚不能敛阴,阴亏虚火炽,迫津外泄而为汗。

汗证有虚实之分,虚证有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气阴亏损,实证则为湿热迫蒸。

早在《经》即对汗的生成,即病因病理方面就有了很深的认识,指出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所以有“汗为心之液”之说。

《景岳全书》对汗证也作了系统的整理论述,曰:“汗发于阴而出于阳”,认为自汗属阳虚气虚,盗汗属阴虚血虚,《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充分阐明了阳气宣发,阴液于体表而充身泽主着谓之汗,汗液是津液变化而成的,津液又是血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今名老中医对多汗症的认识和经验方介绍

古今名老中医对多汗症的认识和经验方介绍

古今名老中医对多汗症的认识和经验方介绍出汗既是人体的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同时汗出过多又会造成一系列病理性的改变。

很多人被长期的出汗所困扰,但目前西医治疗出汗疗效虽肯定,但都有一定的副作用。

中医副作用相对较小,且有全身调理的作用,很多病人出汗仅仅是一个表现,常同时伴有燥热、怕冷、心慌、失眠、烦躁、月经不调、腰酸腿软、神疲乏力、容易感冒等,中医不仅能治疗出汗,同时可以全面调理身体状况。

但是由于很多人并没有中医基础,面对琳琅满目的中成药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且药店店员对中医中药知识也常是一知半解,经常容易推荐错药物,比如李女士因为长期出汗至药店购买止汗中成药,药店店员在简单询问李女士情况后认为她是太虚了,所以出汗,推荐了如玉屏风颗粒、黄芪精、补中益气丸等补气的药后,李女士不仅出汗没有缓解,反而出现了咽喉疼痛,牙龈肿痛,口干舌燥,烦躁失眠,大便干结等情况,原来李女士本来就是湿热体质,由于湿热熏蒸导致的出汗,用了这么多温补的药物,无异于火上浇油。

所以出现了一系列上火的表现,后推荐李女士用龙胆泻肝丸清泻湿热后出汗和上火的症状均有明显缓解,内热导致的出汗好比在火上煮沸的水,固表止汗的药就好比把水壶的盖子盖的死死的,开始能够短暂的防止水的外溢,但火不关,水只会在体内沸腾的越来越厉害,早晚是会沸腾而出的,温补的药就好比再加大火的力度,也只会使水沸腾的越来越厉害,这个时候只有把火关了才是让水不沸腾外溢最好的办法。

对于多汗症,最重要且最先要弄清楚的是寒热虚实,究竟是寒证还是热证,是虚证还是实证,这个对用药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若是热证用了热药,寒证用了寒药,虚证用了泻药,实证用了补药,不但不会使病情缓解,反而会加重病情。

所以下面会详细告诉大家出汗的寒热虚实如何区分,中医对出汗是如何分类的,这些分类对选择药物有什么意义,并介绍古代名医和现代中医大师们是如何认识多汗的,有哪些治疗多汗的著名方剂和现代中医大师的经验方,下面我们将详细论述。

陈瑞春从湿热论治汗证经验

陈瑞春从湿热论治汗证经验
捷 。陈师认 为 : 三仁 汤 宣上 透 达 肺气 , 中醒悦 “ 运
脾 胃, 渗下通 调水 道 , 三焦通 畅 , 机舒 展 , 气 故不 止汗
而汗 自 I ” 。
中焦 ; 代人 生活 水 平 提高 , 食 多肥 甘 醇 酒 , 现 饮 辛辣

1 ・ 2
江西中医药 2 1 年 5月第 5期总 4 01 2卷第 3 1期 4
张介 宾虽 已认识 到 湿 热也 能 引起 汗证 , 治 疗 但
通 道 。三焦 通 畅 , 化正 常 , 津液 运行 正 常 , 气 则 根据 机 体需要 , 滋润脏 腑百骸 , 或 或化 生 营血 , 为汗 , 或 或
为溺 。 般 认为 [ 1 [ 自汗 多属气 虚不 固 , 、3 】 盗汗 多属
素, 二者或 单独 为患 , 或相互 影响 。其与脾 胃关 系尤 为密 切 , 因脾 主运 化 , 恶 湿 。江西等南 方地域 气 喜燥 候湿热 , 尤其 是炎 热夏季 , 晴雨 间作 , 天热地 湿 , 热 湿
上蒸 , 人居其 中 , 易受邪 侵 , 热之 邪 由表人 里 , 湿 蕴结
剂, 以免闭门留寇 , 妨碍邪之外 出。所谓“ 见汗休治 汗” 。陈 师 常 用 三 仁 汤 、 露 消 毒 丹 治 疗 , 效 甚 甘 取
临床经 验 , 其擅 长从 郁 论治 慢性 病 、 尤 疑难 病 。 中医
学很重视郁证 , 内经》 如《 中记载 , 五郁缘于运气 之 太 过与 不及 , 其对 郁 证 的认识 局 限在外 感 范 围 , 至 直
朱 丹溪 提 出 “ 郁 ” 六 之说 才 开 始 把 人 体 诸 病 皆归 结
李 金 生从 郁 论 治 疑 难 病 举 隅

解 平芬 李金 生。 ( . 。 1 南京 中医药 大学

汗证从湿论治验案6则

汗证从湿论治验案6则
6 g , 通草 6 g , 白豆 蔻 ( 后下 ) 6 g , 飞滑石( 包) 1 5 g , 生 薏
关 键 词 汗 证 湿 阻 辨 证 论 治 验 案 文 献 标 识 码 A
( 象 山县 第一人 民 医院 , 宁波 市第 四 医院 , 浙 江象 山 3 1 5 7 0 0 )
1 5 g 。7剂 。常 法煎 服 。
心血 管病 。
服 药后诸 症霍 然 . 唯舌 苔 白腻 略减 , 守原 方 去苏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1 9 编辑 : 王 沁 凯
叶、 荆芥 , 再进 7剂 。1 年后 随访 , 自汗 盗汗 未复发 。
2 湿 热 汗 证 案
医 案 医 话
旺盛 亦 赖 于少 阳之火 化 使 生气 相续 而不 致绝 灭 . 从 了汗证 的辨 证要 领 。 然《 丹 溪心法 ・ 自汗》 说: “ 自汗属
而促 使 阴尽 阳 回。胆 腑 寄相 火 . 而 三 焦 为水 火 气 机 气 虚 , 血虚 , 湿, 阳虚 , 痰 。” 1 1 1 6 9 5 ( ( 景岳 全 书 ・ 汗证》 中 之通道 , 所谓“ 焦者 , 燔之 近 炭 也 ” , 具 有 能量 转 换及 云 : “ 湿 气乘 脾者 , 亦 能作 汗 。… …若热 湿 胜者 . 但去 释 放 之义 。因 此 , 少 阳主 枢 , 既 为表 里 气 机之 枢 . 又 其 火 而湿 自清 ,宜 用 前 阳证 之 法 … … ” 圆 《 中医 内科 为 五脏 新 陈代谢 及 能量转 换之 枢 。少 阳不 亢不 烈 之 学 》 教材 将 汗证 辨 证 分 型为 肺 卫不 固 、 营卫 不 和 、 心
变 。水气上 冲 , 阴来搏 阳 , 清阳既虚且抑 , 不能 上养清 伴 见 头 胀 微 痛 , 昏重若裹 , 身困肢楚 , 脘痞纳呆 , 口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湿热蕴蒸型盗汗临床分析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湿热蕴蒸型盗汗临床分析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湿热蕴蒸型盗汗临床分析马文校,周利胜,谭坚毅,张宇,丘学志,谢鑫(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广东佛山528500)[中图分类号]R255.987.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2814(2021)04-0561-02[摘要]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湿热蕴蒸型盗汗的疗效。

方法:6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各30例。

对照组予以维生素Bi片治疗,观察组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V0.05)。

观察组盗汗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V0.05)。

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湿热蕴蒸型盗汗疗效较好。

[关键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盗汗;湿热蕴蒸型;半夏泻心汤盗汗指的是入睡之后汗出异常,而醒后汗止的一种症状。

夜间长期盗汗会影响人体的正常休息,给身体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盗汗可由多类疾病引发,其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者较为多见。

本院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湿热蕴蒸型盗汗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共60例,均为2015年10月至2020年6月我院接诊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湿热蕴蒸型盗汗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8~72岁,平均(45.26±10.38)岁;病程0.1~2年,平均(0.68±0.10)年。

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8~70岁,平均(45.30±9.86)岁;病程0.1~3年,平均(0.70±0.06)年。

两组一般资料比雌异无统胳意义(P>0.05),«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学》⑴中有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诊断标准。

均符合《中医诊断学》⑵中有关盗汗的诊断标准,同时辨证分型为湿热蕴蒸型,且符合以下5个条件:①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者四肢全身出汗;②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③排除结核等引起的盗汗。

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按时相规律辨治盗汗

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按时相规律辨治盗汗

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按时相规律辨治盗汗摘要】本文根据《灵枢·卫气行》、《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明日钟昼夜之间的阴阳运动是非常明显的,阴阳消长转化亦是有规律的,进而阐明日钟的四个阶段节律变化。

夏桂成教授治病重视年钟上的冬至、夏至,月钟上的初一、月半,日钟上夜半、日中等阴阳极端不平衡时相规律,按时相规律分黄昏、半夜、黎明辨治盗汗。

【关键词】夏桂成;时相规律;辨治;盗汗【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1-0217-02夏桂成教授(1931~) 第二批国医大师,全国著名中医妇科学家,学验俱丰,本人因进修学习机会,2005年有机会在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随其抄方侍诊一年,亲聆其教诲,获益匪浅。

回来后14年间又朝夕揣摩夏氏调周妇科理论,有疑点不断得到其指点,对夏教授用药规律颇有心得体会,今把夏教授辨治盗汗的特色经验以享同道,以从一个侧面来反映夏教授的高超临证水平。

夏教授调治妇科病,善于运用时相规律进行分析和辨治。

在年钟上面,他善于把握冬至、夏至,月钟上把握初一、月半,日钟上善于把握夜半、日中。

夏教授认为,阴阳的对抗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冬至夏至、初一月半、夜半日中代表了年、月、日钟上阴阳极端不平衡时相。

《灵枢?卫气行》中所说“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 子午卯酉,也是日钟中重要时期。

昼夜之间的阴阳运动是非常明显的,亦是有规律的,早晨辰时,少阳开始,日中午时,阳气旺盛,太阳当值,申时,阳气稍衰,但仍较旺,阳明当值,黄昏戌时,入于阴,首为少阴,夜半子时,阴盛,故为太阴,黎明前,阴渐衰,故为厥阴,厥阴之后,天明又入少阳。

阴阳更替,即为少阳一太阳一阳明一少阴一太阴一厥阴一少阳,形成昼夜之间的循环,并与十二经脉、十二地支十二时辰相对应。

阴阳消长转化的日钟。

首先见于《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所云:“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人阳尽而阴受气矣。

唐宋教授从湿热论治盗汗经验

唐宋教授从湿热论治盗汗经验

唐宋教授从湿热论治盗汗经验
位磊;李广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6(31)4
【摘要】目的探讨唐宋教授从湿热治疗盗汗的临床经验.方法运用中医学相关理论的学说,从湿热角度解读盗汗的理法方药.结果唐宋教授认为湿热是盗汗的主要病机,治宜益气健脾,清热燥湿,方选半夏泻心汤合牡蛎散加减.结论经临床验证,疗效确凿.
【总页数】2页(P495-496)
【作者】位磊;李广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郑州450000;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郑州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国医大师王烈教授应用二白饮论治小儿湿热泻经验
2.杨震教授从"湿热相火"论治酒精性肝病经验
3.马晓燕教授从湿热瘀虚论治紫癜性肾炎经验
4.唐宋教授辨证分型论治胃痛经验
5.杜晓泉教授从湿热蕴脾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桑叶加米汤治盗汗

桑叶加米汤治盗汗

桑叶加米汤治盗汗人到中年,不少人会出现晚上睡觉爱出汗的现象。

这在中医里叫做盗汗。

对此,一些人觉得无能为力,实在找不出什么有效办法来解决。

其实,针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比较灵验的小偏方可以调理。

这就是用米汤送服桑叶。

准备干燥桑叶若干,研碎之后备用。

每天晚上取8到9克,用米汤温热送服下去,然后立即睡觉。

这个办法对于人到中年,尤其是中年女性的盗汗,十分有效。

其实,利用桑叶来治疗盗汗,在古代曾经是十分流行的。

《神农本草经》中早就有“桑叶除寒热、出汗”的记载。

《丹溪心法》中也有“桑叶焙干为末,空心米汤调服,止盗汗”的记录。

清代名医傅青主、陈士铎,都是利用桑叶治疗盗汗、多汗的高手。

不过,就是这样一味治疗盗汗的良药,到了近代却无人问津了。

直至名医魏龙骧、颜德馨偶尔用桑叶治疗盗汗得到奇效,才认为前人之述确信无疑。

翻阅最近二三十年的相关报道,发现用桑叶来治疗盗汗,的确鲜有记载了。

用桑叶为什么能治疗盗汗?现代研究发现,桑叶含有芸香苷和槲皮素,能减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从而起到止汗作用。

这个论点虽然有可取之处,但明显还不够充分。

中医认为,盗汗的产生乃是阴虚所致。

阴虚一方面让虚热内生,迫使津液外溢体表,一方面导致夜间阴气生发不足,难以固摄体表卫阳,导致卫气乘虚入阴,腠理舒张,进而形成盗汗。

可见,补阴是治疗盗汗的关键。

桑叶之妙有甘寒二性。

甘则养阴,寒而下气,是清热滋阴的良品,因此直中病机。

总之,用桑叶来治疗盗汗,作为中医智慧宝库里的明珠,应该被重视,而不是被遗忘。

它可以为我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帮助。

中医治疗盗汗名医名方与偏方

中医治疗盗汗名医名方与偏方

中医治疗盗汗名医名⽅与偏⽅盗汗是阴阳俱虚 +治疗虚汗的⼋⼤饮⾷+⾃汗、盗汗治疗⼝诀+盗汗圣药——中医治疗盗汗名医名⽅与偏⽅什么是盗汗呢?平常运动出汗,只要出得恰到好处,这都是正常的。

盗汗就不正常了。

盗汗就像⼀个贼,⼈在那⼉睡觉,有⼀个贼偷⾛了⼈体的⼼液,所以盗汗不仅是阳虚了,更是阴虚。

如果长期盗汗,那⼈就会越来越消瘦。

林黛⽟就是这样,天天盗汗淋漓。

阳虚还只伤六腑,阴虚就五脏都伤了。

阴虚盗汗的⼈,喜欢冷饮,但⼈很精神。

阳虚盗汗,这类⼈平⽇⾥是倦怠⽆神,喜欢喝热⽔。

盗汗怎么办呢?建议⾷疗,或者严重的话就看中医,⽤中药调理。

如果没有选对就只治标不治本,有时停药还会很严重,⽽且这些⼈⾝体虚,不胜补,⾷疗加适当运动是最好的治疗⽅法,虽然慢点但对⾝体好。

头汗多是阳虚有很多⼈头部喜欢出汗,⽽且汗⾖⼤⾖⼤的。

⽐如有的⼈锻炼只脖⼦以上出汗,或者⼀吃热、辣东西头上就挥汗如⾬……头为诸阳之会,是阳⽓最⾜的地⽅,所以头就不怕冷。

看冬天,有的⼈哪⼉都怕冷,就这脸不怕冷,那因为脸部⽓⾎特别⾜。

阳⽓最⾜的地⽅能够憋住汗,阳⽓虚就会哗哗出汗,然后再虚就精脱了,全部出去了,就是出油汗了,这汗跟油⼀样滴了出来。

所以如果头上出汗不⽌,出油汗,就是典型的阳虚。

看外国⼈锻炼⾝体,会发现,他们后背出汗,胸膻中出汗,腰以下不出汗,这是肾虚的表现。

如果只上半⾝出汗,下半⾝不出汗,就是上下不交通。

所以真正的好的出汗⽅式是,腿⼀定要出汗,如果锻炼到腿出汗,⾝体肯定明显见好。

锻炼微微出汗就可以了,出⼤汗必损⼼阳平常也没做什么事,就坐在那⼉,浑⾝出汗,这叫⾃汗。

现在这种病⼈其实挺多的,这就是太阳表虚,⽪表固摄不住汗液,这其实也是⼀种病。

汗为⼼液,出汗要适时且恰当,出汗太多肯定会出问题。

怎么样才算适时且恰当呢?⽐如我们做运动锻炼啊,都要出汗。

这个汗怎么出?我们去国外看,国外很多⼈锻炼⾝体,不会别的,就是跑步。

⽐如加拿⼤,街上好像天天都有跑步的⼈,⽼在那⼉跑,然后跑得呼呼呼,⼤汗不⽌。

基于《伤寒杂病论》论“盗汗非独阴虚”

基于《伤寒杂病论》论“盗汗非独阴虚”

基于《伤寒杂病论》论“盗汗非独阴虚”
庄济源;赵鸣芳
【期刊名称】《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33)003
【摘要】盗汗是指寐而汗出、寤则汗止的病证.历代医家多从阴虚论治,目前教材亦独论阴虚.但临床上盗汗并非全属阴虚,如仅仅从阴虚论治盗汗,则无异于以偏概全.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论述,盗汗总体上是以“营卫不和”为主.临床上通过滋阴、清热、和解少阳等治法,营卫可达到“和谐”的状态,则盗汗自止.
【总页数】2页(P4-5)
【作者】庄济源;赵鸣芳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19
【相关文献】
1.从《伤寒论》条文论证"盗汗非独阴虚" [J], 林素财;刘紫凝
2.盗汗非独阴虚治验 [J], 刘利
3.基于《伤寒杂病论》论“盗汗非独阴虚” [J], 庄济源;赵鸣芳;
4.盗汗非独阴虚论 [J], 林素财;刘紫凝
5.盗汗非独阴虚 [J], 许轶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40年的盗汗,从五运六气着手,3剂搞定

40年的盗汗,从五运六气着手,3剂搞定

40年的盗汗,从五运六气着手,3剂搞定“五运六气”是古代历法的一种,它着重讨论了与气候和物候的联系,并关注了与人体的联系,所以亦可以称之为“气候历”或“医用历”。

“五运六气说”,把一年分为三阴三阳六气,并指出其与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关系,至于运气的理论根据主要是气候和物候的规律。

基于这样的考虑,中国人创造性地把一年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推算得一清二楚,直到今天仍是广大农民耕种收获的主要依据。

即使所采用的一些调谐周期,也不只是某种巧妙的和谐,所谓:“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也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定的。

顺应天时,是中医治病养生的一大重要原则,而“五运六气”学说,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大法宝。

在临床,我们往往会就病医病,而忽略其他因素。

疾病的发生,不可忽视其与自然界的关系。

比如:人出生时的体质与当时的五运六气是否相关?人体发病时间与当时的天气是否相关?疾病的变化与天气的变化是否相关?治疗方法与当时的天气是否相关?……在此特别分享王希军老师的一个病案(摘自《五运六气临床病案传真》),或许能对以上问题引发更多思考。

张某,男。

出生日期:1955年10月。

首诊时间:2015年8月5日。

主诉:患者夜间盗汗40余年,每晚由于盗汗,要换3次被褥,严重影响休息。

患者1973年夏天受凉后出现盗汗,至今有40余年的病史,中间服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玉屏风颗粒等中成药,也看过诸多中医,治疗皆是以养阴敛汗为主,效果平平。

舌质淡,有紫气,脉沉细弦。

附子15g 茯苓30g 木瓜30g 覆盆子10g生姜10g 川芎10g 桃仁10g 怀牛膝15g柴胡10g 桔梗10g 枳壳12g 炙甘草10g当归10g 红花10g 赤芍10g 生地黄30g三剂二诊:12月8日。

患者服药当晚,盗汗明显减轻,服完3剂,盗汗消失80%左右。

继服1周巩固疗效。

按语:患者40余年的病史,只服了3剂就有疗效。

该患者是我学习五运六气以来治疗的第一例盗汗患者,出生于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的1955年,就诊于同是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的2015年,发病于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的1973年。

中医论汗_精品文档

中医论汗_精品文档

中医论汗汗出就是人体内常见得生理、病理现象。

祖国医学对汗得研究源远流长,积累了几千年得实践经验,与现代西医学相比有其独到之处,值得我们继承、发扬,并做进一步得探讨。

祖国医学有关汗得记载始见于汉代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得古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指出,足阳明脉,其病“热汗出”;足厥阴脉“阳病北(背)如流汤,死”。

《阳明脉死候》说:“汗出如丝,传而不流,则血先死”。

《五十二病方》应用汗法治疗“伤痉”、“血睢”等疾病。

帛书记述了病汗、绝汗与汗法等内容,开创了祖国医学研究汗得先河。

现存最早得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计162篇,其中涉及汗得竟达60余篇,原则性地讨论了汗得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奠定了祖国医学研究汗得理论基础。

后汉张仲景得《伤寒杂病论》一书,首创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以汗法治疗外感热病初期阶段,提出了发汗得具体运用方法、注意事项、禁忌症,并对过汗、误汗所产生得变证、危证得救治有着深入得研究,隐寓了汗证得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发展了《黄帝内经》,祖国医学对汗得认识于就是大彰。

其后,如朱肱、成无己、陈言、张子与、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吴有性、叶天士、吴鞠通、唐容川等辈,对此多所发挥,各有贡献,使祖国医学对汗得认识渐趋完善。

在整体观念得指导下,祖国医学就是通过对人体功能得研究来认识汗得。

汗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产物,同时它又对人体得生命活动产生相应得影响。

进一步开展对汗得研究,对于临床上提高中医诊断水平,对于中医汗法得广泛应用,对于汗证得治疗,都具有现实意义。

最近,钱学森同志提出了“人体科学”这一新得学科。

“它就是研究人体得功能,如何保护人体得功能,并进一步发展人体潜在得功能,发挥人得潜力”得科学。

祖国医学对汗得研究,就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人体得功能,如何保护人体得功能,并进一步发挥人体得功能得研究,就是现代人体科学研究得好材料。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对于汗得研究,必将有助于祖国医学得现代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崔小可1 牟淑敏2
摘要: 目的 总结牟淑敏副教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方法 通过跟师学习,整理并总结牟教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的经验。结果 导师认为该病的发生本质上是肾虚,日久导致脾肾亏虚,冲任失养,阴虚阳亢,腠理不固,迫津外泄,临床上表现为 烘热汗出、潮热面红、眩晕耳鸣、神疲乏力等症状,提出以补肾健脾法结合耳穴疗法并辅以心理治疗。结论 牟淑敏副教授治疗更 年期综合征疗效显著。
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神疲乏力、 情志不宁、记忆力减退等。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激素替 代疗法,虽然可以改善症状,但是长期使用有可能诱发 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而中医学立 足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随证加减,对调理机体阴阳 平衡,改善更年期症状有着较好的疗效。 1 更年期综合征中医发病机制
关键词: 唐宋; 盗汗; 湿热; 半夏泻心汤; 牡蛎散
doi: 10. 3969 / j. issn. 1003-8914. 2016. 04. 019 文章编号: 1003-8914( 2016) -04-0495-02
唐宋老师是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 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 作指导老师。曾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 长,河南中医学院教务处处长、中医系主任等职。唐宋 教授长期从事教学、临床、科研以及行政管理工作,中 医理论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1]。笔者有幸跟随唐 宋教授门诊学习,现就其治疗盗汗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4] 侯凤霞. 从疏肝辨治 盗 汗[J]. 山 东 中 医 药 杂 志,2013,32 ( 5 ) : 329-330.
[5] 杨德胜. 盗汗辨治七法[J]. 中医药学报,2014,32( 1) : 31-32. ( 本文校对: 常学辉 收稿日期: 2015 - 02 - 16)
牟淑敏副教授运用补肾健脾调更汤治疗 更年期综合征经验
光明中医 2016 年 2 月第 31 卷第 4 期 CJGMCM February 2016. Vol 31. 4
·495·
唐宋教授从湿热论治盗汗经验
位 磊1 李 广2
摘要: 目的 探讨唐宋教授从湿热治疗盗汗的临床经验。方法 运用中医学相关理论的学说,从湿热角度解读盗汗的理法方 药。结果 唐宋教授认为湿热是盗汗的主要病机,治宜益气健脾,清热燥湿,方选半夏泻心汤合牡蛎散加减。结论 经临床验证, 疗效确凿。
·496·
光明中医 2016 年 2 月第 31 卷第 4 期 CJGMCM February 2016. Vol 31. 4
g,黄芩 10 g,干姜 6 g,煅牡蛎 30 g,浮小麦 30 g,五味 子 10 g,炙甘草 10 g。中药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 二诊: 盗汗减轻,头晕头懵好转大半,眼睛可随意闭合, 睡眠改善,咽喉疼痛亦减,舌淡红,苔薄腻,脉沉滑。守 上方加糯稻根 30 g,煅龙骨 30 g,续服 7 剂而愈。
除,则盗汗自止。验之临床,盗汗临床以湿热为主,或 因气血亏虚,或阴虚内热,或瘀血内结,或阳气亏虚等 均可为患,因而必须四诊合参,才能辨证准确,灵活施 治[5]。如若拘泥 于 常 规,不 知 有 湿 热 盗 汗 之 证,则 临 证处方恐难速效。老师之经验告诉我们,只要遵循辨 证论治的原则,知常达变,就能十愈其九。
更年期综合征是现代中老年女性常见疾病,属于 中医“绝经 前 后 诸 症 ”的 范 畴,是 指 妇 女 在 绝 经 前 后, 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所致的以植 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精神心理症状的一组证 候群,临床上可表现为月经紊乱、烘热汗出、烦躁易怒、
作者单位: 1.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3 级( 济 南 250014) ; 2.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 济南 250011)
阻滞者,可配合活血化瘀之血府逐瘀汤。 3 典型病案 3. 1 案例 1 王某,男,23 岁,学生。初诊,患者无明显 诱因于每晚 10 点左右开始出汗,持续 3 天,汗出透衣, 面部痤疮,目赤且痛,腰痛膝软,手脚发凉,纳眠可,大便 稀溏,每日 2 次,舌尖红苔厚腻,脉滑数。证属湿热兼脾 虚,治宜益气健脾,清热燥湿,方选半夏泻心汤合牡蛎散 加减。处方: 黄芪 60 g,清半夏 20 g,黄芩10 g,黄连 6 g, 黄柏 12 g,生地黄 20 g,干姜 10 g,蒸山萸肉 12 g,煅龙 骨、煅牡蛎各 30 g,甘草 6 g。中药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 服。二诊: 诸症均减,盗汗仅发作 1 次。上方加五味子 10 g,桑叶 20 g,继服 7 剂以巩固疗效。
《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 “脾与胃,以膜相连耳 ……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 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受气于阳 明,故为胃行其津液”。《灵枢·决气》云: “中焦受气取 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素问·玉机真脏论》云: “五脏 者,皆享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的经脉下行与 冲脉交会于气冲穴,故有“冲脉隶于阳明”“谷气盛则 血海满”之说。总之,《黄帝内经》对脾胃在更年期综
盗汗,顾 名 思 义,取 其 盗 贼 偷 汗 之 义,《名 医 指 掌》[2]曰: “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 之。”盗汗为临床常见之疾病,历代医家多依从于气虚 者自汗,阴虚 者 盗 汗 之 说,至 李 东 垣《兰 室 秘 藏 》中 名 方当归六黄汤一出,阴虚盗汗之神圣地位更无人可憾, 时至今日大多数人仍依从此说。唐宋教授在临床中发 现盗汗并非阴虚内热为主,湿热所致者占较大的比例, 故提出了“湿热盗汗”之说。唐宋教授认为,当代之人 多因生活奢华,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且喜食肥甘厚味 和辛辣刺激 之 品,易 使 湿 热 内 生,而 致 盗 汗、口 疮、咽 痹、痤疮、痛风等证频发,而不能概以“自汗属气虚,盗 汗属阴虚”来论治。唐教授指出湿热的发生多由先天 禀赋不足,久居盆地等环境湿热之所,情志不遂,嗜食 辛辣肥甘厚味,长期饮酒成癖等病因导致湿热内蕴,脾 胃、肝胆功 能 失 常[3],气 血 津 液 运 行 不 畅,邪 热 郁 蒸, 津液外泄而致盗汗发生。本病有虚实之分,但实多虚 少,本虚标实,虚实夹杂[4]。 2 辨证论治
关键词: 牟淑敏; 更年期综合征; 脾肾亏虚; 耳穴疗法; 心理疗法
doi: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 3969 / j. issn. 1003-8914. 2016. 04. 020 文章编号: 1003-8914( 2016) -04-0496-02
牟淑敏,女,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 生导师。全国第四批名中医药专家程益春教授学术继 承人。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 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擅长中西医结合 治疗内分泌常见及疑难疾病。在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方 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学术见解。
参考文献
[1] 李广,王治英. 唐宋教授辨证分型论治胃痛经验[J]. 中医学报, 2011,12( 26) : 1441-1442.
[2] 周 仲 瑛. 中 医 内 科 学[M]. 2 版. 北 京: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 2011: 415.
[3] 李广,王治英,唐宋. 唐宋辩治湿阻经验[J]. 上海中医 药 杂 志, 2010,9( 44) : 9.
按: 患者于每晚 10 时左右尚未就寝时汗出,持续 至寝中而通身如浴,似可辨为自汗,但其汗出以夜晚入 睡后为甚,则诊为盗汗更加合适。盗汗之所以发生,是 因为湿热蕴蒸,腠理不固,迫津外泄引起; 面部痤疮, 目赤且痛及舌、脉之像,均是湿热内扰所致; 大便稀溏 是脾失健运之征。故治宜益气健脾、清热燥湿,方用半 夏泻心汤合牡蛎散加减。处方中黄芪量大益卫健脾, 固表止汗为君; 黄芩,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以清上中下 三焦之湿热为臣; 煅龙骨、煅牡蛎、蒸山萸肉收敛固表、 补肾壮骨治其标,生地黄滋阴清热以防苦寒药太过伤 阴,干姜反佐以防苦寒药太过伤胃,甘草调和诸药,六 者均为佐使。二诊: 诸症均有好转,守上方加五味子, 桑叶以增强敛汗清热之力。全方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湿热一去,诸病若失。 3. 2 案例 2 谭某,男,39 岁。初诊,患者盗汗 9 个 月,伴头晕头懵,不欲睁眼,入睡困难,每晚仅能睡 4 ~ 5 个小时,睡时噩梦纷扰,平素容易上火,咽喉肿痛,大 便时干时稀,舌质红,苔白腻,脉细濡数。证属心脾虚 弱,兼有湿热,治宜健脾养心,清热燥湿,方以归脾汤合 半夏泻心 汤、牡 蛎 散 加 减。处 方: 炙 黄 芪 60 g,党 参 12 g,白术 12 g,当归 12 g,茯神 15 g,制远志 10 g,炒酸 枣仁 12 g,木香 6 g,龙眼肉 10 g,清半夏 20 g,黄连 3
唐宋教授指出盗汗的病机多为湿热郁积中焦,肝 胆、脾胃功能失调,湿热蕴蒸,腠理不固,故睡时汗出, 醒时即止。治疗宜益气健脾,清热燥湿为主,在此基础 上灵活化裁。兼气血亏虚者,宜配合补气健脾,益气固 表之归脾汤; 兼阴虚火旺者,可配合当归六黄汤; 瘀血
作者单位: 1.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硕士研究生 2014 级( 郑州 450000) ; 2.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郑州 450000) )
按: 患者平时用脑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脾胃虚弱, 失于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清窍失濡则头晕头懵,不欲 睁眼; 脾不运化水湿,湿邪留恋,郁久化热,热扰心神, 心失濡养则不寐; 热结肠燥则大便秘结; 湿热上扰,则 容易上火,咽喉肿痛。药用炙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 以补脾益气生血; 当归、龙眼肉、炒酸枣仁补虚养血,宁 心安神; 茯神,制远志,安神宁智; 木香理气,使脾气得 运,以防止补而滋腻; 清半夏、黄连、黄芩清热燥湿; 牡 蛎,五味子收敛止汗。二诊加糯稻根、煅龙骨以加强敛 汗安神之力,本方补益心脾为主,又能清热燥湿,标本 兼治,祛邪又 不 伤 正,使 心 脾 得 养,气 血 充 足,湿 热 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