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盗汗
自汗盗汗的鉴别方法
自汗盗汗的鉴别方法咱平常人啊,有时候可能会莫名其妙地出很多汗,这汗出得呀,还分自汗和盗汗呢。
那啥是自汗,啥又是盗汗呢?这可得好好说道说道。
自汗啊,就好像那关不住的水龙头,不管白天黑夜,动不动就往外冒汗。
你说这人好好地坐着呢,或者稍微活动一下,那汗水就跟不要钱似的往外流,衣服都能给湿透喽。
这自汗啊,常常是因为身体太虚啦,就像那根基不牢的房子,有点儿小风小浪就摇摇晃晃的。
盗汗呢,则有点像那夜里的小贼,专挑你睡觉的时候出来捣乱。
等你一觉醒来,哎呀妈呀,浑身湿漉漉的,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
这盗汗可奇怪了,白天的时候它还不咋出现,一到晚上就偷偷摸摸地来啦。
这就好比那见不得光的家伙,专挑人不注意的时候搞小动作。
那怎么来鉴别这自汗和盗汗呢?咱可以从出汗的时间、伴随症状等方面来瞅瞅。
自汗呢,那是随时都可能来,白天活动的时候更容易出现,而且可能还会伴有气短、乏力这些症状,就好像身体被掏空了一样,没劲儿啊。
再看看盗汗,那主要就是晚上睡觉时出现,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湿哒哒的。
往往还可能伴有手脚心发热、心烦这些表现,就好像心里有团火在烧似的。
咱打个比方啊,自汗就像是那一直漏水的水管,滴滴答答没个停的时候;而盗汗呢,就像那只在特定时间工作的机器,到点了才开始运作。
你说这差别是不是还挺大的呀?要是自汗了,咱可得注意调养身体啦。
多吃点有营养的东西,别老是熬夜,把身体养得棒棒的。
平时也别太累着自己,该休息就休息,别硬撑着。
就像那句话说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呐!要是盗汗了呢,也别不当回事儿。
调整调整作息时间,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心情舒畅了,这盗汗也许就会慢慢好起来啦。
要是一直不见好,那可得去看看医生,让专业的人来给咱瞧瞧。
总之啊,自汗盗汗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也不能小瞧了它们。
咱得学会自己观察,自己判断,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呀。
咱的身体就像一部精密的机器,每一个小细节都得注意到,不然出了问题可就麻烦喽。
咱得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让它健健康康的,这样才能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不是吗?所以啊,大家都要多留意自己出汗的情况哦,别不当回事儿!。
盗汗自汗临证医案两则
盗汗自汗临证医案两则一、盗汗症王某,男,40岁,体力劳动者,于近半年来因睡眠质量下降而就诊。
患者主诉夜间睡眠时总是盗汗,导致睡眠不安,白天出现疲劳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等症状。
体格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舌苔薄白,脉细数。
中医诊断:盗汗症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采用盗汗症的治疗原则以祛风利湿、养阴清热为主,方剂为柴胡桂枝黄芩汤加减:柴胡9g,桂枝9g,黄芩9g,芍药9g,生姜9g,法半夏9g,大枣9g,甘草6g。
2.针灸治疗:运用温经散寒、调节睡眠的针灸方法。
选取足三里、太冲、神门等穴位,每次刺2-3个,用针刺入皮肤浅层,做一次即可,一周1-2次。
治疗结果:患者于治疗后盗汗症状明显减轻,夜间睡眠质量得到改善,白天精力充沛,食欲明显增加。
持续治疗一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二、自汗症李某,女,34岁,主治医师,因自汗症就诊。
患者主诉自小就有自汗现象,尤以夜间最为明显,伴有发热、潮热,身体虚弱,精神不振等症状。
体格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舌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采用自汗症的治疗原则以固表止汗、益气生津为主,方剂为复方黄连素片加减:黄连10g,黄柏10g,栀子10g,生地10g,山药10g,麦冬10g,玄参10g。
2.艾灸治疗:选取太阴肺经上的穴位,如肺俞、行间穴等,采用艾灸的方式,每次燃灸10-15分钟,一周1-2次。
治疗结果:患者于治疗后自汗症状明显减轻,发热、潮热等不适感明显减轻,身体虚弱感消失,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持续治疗两个月后,患者自汗现象基本消失,身体状况明显改善。
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
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临床上我是这样看“汗证”的:1,首辨虚实,虚者,正虚(气、血、阴、阳等),实者,邪实(郁、积、湿、火等);2,再辨阴阳、寒热等。
治疗时:“虚者”当补之、敛之;“实者”当给邪之去路;“寒者”当热之,“热者”当寒之。
总的来讲,要随证治之,调理阴阳气血,使之平和(亦即平衡)。
古云盗汗多阴虚,自汗阳羸卫外疏, 肺卫不固玉屏风,营卫不和桂枝主,阴阳失调液外泄,互根当究五车书。
阴虚火旺归六黄,邪热郁蒸龙胆处。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
汗为心液,肾主五液,故汗出皆由心肾虚致之。
所以在心内为血,在外就是汗。
出汗的症状是反映人体阴阳失调邪正相争的象征。
汗液属阴,如人体的正气不足,阳气不固,则阴液失去约束而汗液外泄。
汗与心有关;又肺主皮毛,这个皮毛就是医书所讲的营卫,所以汗又与肺有关;汗走肌表,脾主肌肉,所以汗与脾有关;而心为火,肾为水,人体正常,必要心肾相交,交通上下,所以汗也与肾有关。
肝肾同源头,那么汗也与肝有关。
这些,只是说明一个道理:人体脏器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各司其职的。
汗是心液,流汗过多,会造成心之气阴受伤,虚火内扰,导致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等证。
耗气伤津,致使体内元气不足,阴津亏虚。
也会使电解质紊乱,血粘度增高,头晕乏力等。
气属阳,血属阴。
血气嫩弱,若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体弱,气阴虚亏。
气虚不能敛阴,阴亏虚火内炽,迫津外泄而为汗。
汗证有虚实之分,虚证有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气阴亏损,实证则为湿热迫蒸。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成,即病因病理方面就有了很深的认识,指出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所以有“汗为心之液”之说。
《景岳全书》对汗证也作了系统的整理论述,曰:“汗发于阴而出于阳”,认为自汗属阳虚气虚,盗汗属阴虚血虚,《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充分阐明了阳气宣发,阴液于体表而充身泽主着谓之汗,汗液是津液变化而成的,津液又是血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五节 自汗盗汗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五节自汗盗汗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五节自汗、盗汗自汗、盗汗【概说】汗,为五液之一。
是人体津液的代谢产物,为阳气蒸化津液,排出于体表而成。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指出了人体正常汗出的原因以及汗与津液的关系。
因汗为津液所化,而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血心所主,故又称汗为心液。
一,概念自汗、盗汗是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又作“汗证”。
特征:表现全身或局部非正常的出汗。
其汗出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
自汗一般是指不在睡着时的出汗,如昼日出汗不止,活动更甚者。
如《三因方》曰:“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自汗——汗出于清醒状态,动则益甚)盗汗指寐中汗出,醒后即止;又称为“寝汗”。
二者同是一个出汗的症状,故又统称为“汗证”,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因某些疾病引起。
对汗液的认识始见于《内经》1. 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有“汗为心液”之说。
《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脏化液,心为汗。
”《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与血有着密切关系,汗血同源,为心所主,故血液耗伤过度之人,不可再发其汗,而汗出过多之人,也不可再伤其血。
2. 生理性的汗出与外界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灵枢·五癃津液别》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素问·举痛论》曰:“炅则腠理开,荣卫通 ,汗大泄,……劳则喘息出,外内皆越”此为病理状态下之汗。
天热汗多,天冷汗出少,而小便相对增多。
3. 谈到多种异常汗出的病证:多汗、寝汗、灌汗、绝汗等。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首先记载盗汗的名称,并认为虚劳所致者较多“食已汗出,又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则有“自汗出”的记载。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调,腠理不顾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原因。
此病不受外界环境、体力活动和心理情绪的任何影响,超乎寻常的出汗,也称为“汗出异常”。
“自汗”表现为不动就出汗,动则更出汗。
“盗汗”表现为睡觉时出汗醒则汗止,二者在生活中会常见到。
“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患者极易出现“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苔薄白等症状”。
自汗用药:生脉饮口服液,补中益气丸。
“盗汗”属于阴虚内热,会出现“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
盗汗用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
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
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
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
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自汗与盗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可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等,所以在治疗汗证的同时,更要注意它的原发病灶。
具体口诀如下: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大肠经)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
一、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肾是先天之本,属水。
“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偏见于阴虚症,如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
“肾主骨”,肾气足就能滋养骨髓,骨髓强健了筋骨就好,筋骨好了又能养肝(水生木);肝养好了心脏供血便会充足了(木生火),脾胃自然也就得到了调理(火生土)。
“脾为后天之本”,脾气顺则肺气顺(土生金);肺气顺反过来又能使肾气得到增强(金生水)。
这就是五行的相生之道,所以,治疗自汗和盗汗必先从肾经取之(见图1)。
盗汗自汗临证医案两则
盗汗自汗临证医案两则盗汗和自汗,是中医常见的病症,它们虽然都表现为出汗异常,但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却存在很大的区别。
下面将通过两个临证医案来介绍盗汗和自汗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盗汗病例:患者女,60岁,主症为盗汗。
患者常在夜间睡眠时盗汗,盗汗量较大,常导致床单被湿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品质。
患者平时无明显的疲倦、乏力等症状,全身状况良好,未见明显的其他不适症状。
中医诊断为肾阳虚。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肾阳虚则会导致出汗异常,表现为夜间盗汗。
治疗方案首先是补肾阳。
方药选取温肾壮阳的药物,如肉桂、仙茅、干姜等。
患者服用一周后,盗汗明显减少,睡眠质量得到改善,床单不再被湿透。
患者男,45岁,主症为自汗。
患者自觉出汗较多,一般在剧烈运动或气温较高时更为明显,甚至在稍微活动一下就会汗流浃背。
患者自汗不伴有其他症状,如疲倦、乏力等。
中医诊断为阳虚内热,导致阳气外越,表现为自汗。
治疗方案是清热降火,调理阳气。
方药选取清热泄火的药物,如知母、黄芩、石膏等。
同时也需要调整生活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患者服用一段时间后,自汗明显减少,活动时不再汗流浃背。
通过以上两个医案,我们可以看到盗汗和自汗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在遇到出汗异常的病症时,我们需要仔细辨明病情,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
盗汗常常是肾阳虚导致,而自汗则多为阳虚内热所致。
针对不同的病因,中医采用了补肾壮阳和清热降火的治疗方法,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仅仅在盗汗和自汗的病症中,中医对于出汗异常的治疗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对于出汗异常,中医不仅注重症状的治疗,更加重视病因的辨别,因此能够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气血,达到治疗出汗异常的目的。
与西医常常只是采取控制症状的做法不同,中医治疗出汗异常更注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盗汗和自汗虽然都是出汗异常,但其病因和治疗方法却有很大的区别。
通过临床医案,我们可以看到中医治疗出汗异常的方法和效果。
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断总结和完善中医治疗出汗异常的经验,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健康和舒适。
盗汗自汗临证医案两则
盗汗自汗临证医案两则盗汗与自汗是指人体在不适当的环境或情况下出现异常的出汗现象。
盗汗是指在夜间睡眠时突然出现大量出汗,而自汗是指在清醒状态下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出现异常的出汗情况。
这两种症状在中医的理论中有着丰富的解释,并且可以通过中医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治疗。
下面将分别介绍两个盗汗与自汗的临证医案,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两种症状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盗汗医案一则:患者李某,男性,45岁,主诉盗汗已有数年,每到深夜睡觉时就会出现盗汗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睡眠质量。
同时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燥等症状。
舌质偏红,苔薄黄,脉细数。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辨证为肾阴虚火旺,治以养阴清热。
方药选用知柏地黄丸加减,连服一个疗程后,盗汗症状明显减轻,口干口渴症状也有所缓解,睡眠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盗汗是肾阴虚火旺的表现,肾主水,肾阴不足则火旺,水液未能充实,不能浸润肌肤,所以出现盗汗的情况。
治疗盗汗应首先从滋阴清热入手,选择知柏地黄丸等具有清热滋阴作用的中药,配合适当的食疗和调整作息,可以有效地缓解盗汗症状。
自汗是心火上炎的表现,情绪紧张、饮食刺激会引起心火上炎导致自汗。
治疗自汗应从清热安神入手,选择黄连解毒汤等具有清热安神作用的中药,配合适当的情绪调节和饮食调理,可以有效地缓解自汗症状。
通过以上两则临证医案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盗汗与自汗在中医的理论中有着丰富的解释,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盗汗与自汗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调理,配合适当的饮食调理和作息调整,从根本上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帮助患者缓解盗汗与自汗症状,恢复身体的健康平衡状态。
对于盗汗与自汗症状的治疗,我们也应该多方面进行综合调理,比如合理的饮食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度的运动锻炼等,这些都是对盗汗与自汗症状进行有效调理的重要方法。
对于患有盗汗与自汗症状的患者来说,也应该及时就医,通过专业的中医调理来帮助恢复健康。
自汗、盗汗
自汗、盗汗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对自汗,盗汗的名称作了恰当的说明:“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
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
故血液耗伤的人,不可再发其汗。
并明确指出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与气。
”在出汗异常的病证方面,谈到了多汗,寝汗、绝汗等。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
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
”并指出其它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着重针对病源治疗,渭:“历节,肠痈、脚气,产褥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无使混滥”。
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白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中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自汗、盗汗作为症状,既可单独出现,出现的自汗盗汗。
虚汗---自汗和盗汗
虚汗----自汗和盗汗表现及原因醒觉状态下出汗,称为“自汗”;将睡眠中出汗,醒后汗自停的现象称之为“盗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悬殊很大.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躁,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病人,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脱症”发展,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但是盗汗也可能是由别的疾病引起的,大家要注意如果有下面的症状建议尽早就诊【盗汗可能是哪些疾病的症状】盗汗是结核病,甲亢的常见症状,治疗时应注意鉴别清楚及治疗原发病,避免误诊.甲亢: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分泌过多的甲状腺素,代谢率增高,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出现怕热,多汗,也有夜间盗汗者.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多汗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而致汗腺分泌增加;其次,血糖代谢率增高也是糖尿病病人多汗的原因之一.结核:盗汗是结核病中毒症状之一,是由于结核菌的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结果.肿瘤:盗汗也是肿瘤病人的常见症状之一.此外,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低血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心内膜炎等疾病以及术后体虚,精神紧张,心理压力等因素都可能引起盗汗.但大部分盗汗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其发病机制主要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所致.更年期盗汗是常见现象,以西医论点解释的话是由于更年期来临,使内分泌和植物神经功能出现障碍导致.而中医方面则解释为,阴虚内热,虚阳上亢,津液不固所致.虽说更年期盗汗是正常现象,但是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话,还是需要治疗的.。
中医内科学课件:自汗盗汗
➢ 现代认为其病因主要有:①心血不足、气虚不 摄者----正气虚----病后体虚; ②邪热郁蒸 者----邪气实,郁而化热----五志过极皆能化 热,此与情志不调有关; ③湿热内郁也属邪 热郁蒸,与嗜食辛辣有关。
2020/10/18
7
病位:
汗证的病位在卫表肌腠,其发生与肺、 心、肾密切相关。
+ 病性:有虚实两个方面,但虚多实少。 一般气虚自汗,阴虚盗汗,此均属虚 证;邪热郁蒸有肝火及湿热,此属实 证。
+ 病机转化:汗有因气虚或阴虚所致, 而汗为心液,精气所化,汗多既可伤 阴,又可伤阳,还会耗伤精气;而汗 因邪热郁蒸所致者,邪热本身也伤阴 耗气;阴虚则火旺;气虚则湿不化, 郁而化热;阴虚还可兼夹湿热。此等 为虚实之间的相互兼见与转化。
3、药物、食物刺激和中毒:如服用毛果芸香 碱过量、某些化学物(汞、铅、有机磷)中毒 等。
4、血压改变等。
2020/10/18
14
+ 【病证鉴别】
➢ 1.自汗、盗汗与脱汗
脱汗又称绝汗,在疾病危重时出现,提示 病势危急,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 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 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
➢ 2.自汗、盗汗与战汗
战汗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 恶寒战粟,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 安,是邪正交争的征象。汗出之后,热退脉 静,气息调畅,为正气胜邪,病势趋好。自 汗与盗汗为阴阳失调、营卫不和。
2020/10/18
15
➢ 3.自汗、盗汗与黄汗
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黏 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 等湿热内郁之症。
胡希恕治疗自汗盗汗医案
胡希恕治疗自汗盗汗医案以胡希恕治疗自汗盗汗医案为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自汗盗汗的症状和原因。
自汗盗汗是一种病理性多汗症,患者在平时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会出现不正常的多汗症状。
这种多汗症状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胡希恕是明代医学家,他在治疗自汗盗汗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他认为自汗盗汗的主要病因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导致水液代谢失调。
因此,他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调理脾胃,补益气血来治疗自汗盗汗。
胡希恕治疗自汗盗汗的医案中常用的药方有以下几种:1. 四君子汤加减:该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具有补脾益气的作用。
可用来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自汗盗汗。
2. 六君子汤加减:该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枳壳、半夏组成,可用来治疗脾胃虚寒导致的自汗盗汗。
其中半夏有降逆止呕的作用,可用来治疗脾胃虚寒导致的恶心呕吐症状。
3. 八珍汤加减:该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党参、黄芪、当归、川芎组成,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
可用来治疗气血不足导致的自汗盗汗。
胡希恕治疗自汗盗汗的医案中还常用以下几种治疗方法:1. 饮食调理:胡希恕强调饮食对于治疗自汗盗汗至关重要。
他建议患者多吃些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此外,还可以适量摄入一些有益于脾胃健康的食物,如山药、红枣等。
2. 调理作息:胡希恕认为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对于治疗自汗盗汗很有帮助。
他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过度疲劳。
3. 心理疏导:胡希恕强调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治疗自汗盗汗的重要性。
他建议患者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胡希恕治疗自汗盗汗的医案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治疗方法和药方,但总的来说,他的治疗原则是调理脾胃,补益气血,调整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
他的治疗方法综合考虑了身体和心理因素,对于治疗自汗盗汗有较好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不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治疗自汗盗汗时,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自汗与盗汗的区别是什么?
自汗与盗汗的区别是什么?关于《自汗与盗汗的区别是什么?》,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由于我们的人体是存有一些皮脂腺的,所以说在生活起居中,但凡皮脂腺存有的地区,基本上都是出汗。
这类状况通常会出現在男士的身上,而女性的身体大批的出汗還是非常少的,这就是由于男人女人的身体构造及其生理结构的区别导致的。
那麼问题来啦,医药学上盗汗与盗汗的差别是啥?盗汗与盗汗的差别盗汗和盗汗全是流汗量多,可是他们還是有差别的。
盗汗是大白天流汗量多,盗汗是夜里入眠之后流汗量多,而醒来时后汗也不出来。
中医学觉得,盗汗一般是因为肾阴虚造成的。
肾阴虚则内火,人体里边的体液便会蒸发在外,出現容易出汗。
盗汗多见于以下几类病症1、阴虚火旺:盗汗常见于阴虚火旺的人,阴虚火旺的人除开盗汗以外,一般还会继续有两颧泛红,手脚心热,中午出虚汗,口干、心悸失眠,小便发黄,大便干等随着病症。
平常能用生地、麦冬、五味子、党参、百合花等来泡水喝,替代茶叶茶,不断食用,以生津止渴。
2、体内湿热重:身体内湿热过重也可造成盗汗。
身体内湿热过重的人除开盗汗以外,还可能有脸色红赤,口苦口臭、心烦,小便发黄,双眼巩膜黄,乃至连汗水全是黄的。
3、现代科学觉得,甲状腺素较为亢奋能够造成盗汗,主要表现为神经体液调节提高,中枢神经过多激动可出現怕冷、容易出汗,也是有睡觉盗汗者。
4、糖尿病人容易出汗的关键原因是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功能紊乱,中枢神经激动,而导致皮脂腺代谢提高,还有,血糖值基础代谢率提高也是糖尿病人容易出汗的原因之一。
5、结核病中毒的症状之一便是盗汗,它是因为结核杆菌的内毒素以及它新陈代谢物质刺激性神经中枢系统,造成独立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功能紊乱的結果。
6、高血压病、低血糖症、女性更年期综合症、心内膜炎等病症及其手术后气血虚、紧张焦虑、精神压力等要素都可能造成盗汗。
7、术后的患者与孕妇,因为失血过多可导致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功能紊乱,以至汗孔开闭紊乱而汗水泄露,还可以出現盗汗。
中医内科学 自汗、盗汗
一、病因 1.病后体虚
素体薄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肺与皮 毛相表里,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 而致自汗。或因表虚卫弱,复加微受风邪,导致营卫不和, 卫外失司,而致汗出。 2.情志不调
思虑烦劳过度,损伤心脾,血不养心,心不敛营,则汗 液外泄。或因耗伤阴精,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 而汗泄。亦有因忿郁恼怒,气机郁滞,肝郁化火,火热通 津外池, 而致自汗盗汗者。 3.嗜食辛辣
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 肝火、湿热等邪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较久 或病重者,会出现阴阳虚实错 杂的情况。自汗久则 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 两虚之证。
【治疗原则】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
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 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此外, 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 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 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 的功能。
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
2.心血不足证 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证机概要:心血耗伤,心液不藏。 治法:养血补心。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益气生血,健脾养心,适用于心 血不足引起的汗证。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 补血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五味子、牡蛎、浮小麦收涩 敛汗。 方歌: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宜,
【证治分类】
1.肺卫不固证 汗出恶风,随劳汗出尤甚,或表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易于感 冒,体倦乏力,周身酸楚,面色晄白少华,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肺气不足,表虚失固,营卫不和,汗液外泄 治法:益气固表。 代表方: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减。两方均能补气固表 止汗,但前方能调和营卫,适用于表虚卫弱、营卫不和引起的汗 证。后方补肺益气,固表止汗,适用于表虚不固的汗证。 常用药:桂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两药合用,一散一收, 调和营卫;生姜、大枣、甘草,辛温和中;黄芪益气固表,少佐防 风达表。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盗汗自汗临证医案两则
盗汗自汗临证医案两则盗汗自汗,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症。
它与人体的阴阳失衡息息相关,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
而今天我们要谈论的是两位患有盗汗自汗的患者的临证医案,通过这两则医案,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盗汗自汗的病因病机以及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
病例一患者张某,女,45岁,主诉每天夜间睡觉时出现盗汗自汗已有一年之久,虽然盗汗不是很多,但夏天盗汗现象较为明显,自汗则是一年四季都有,且无明显诱因。
病史询问:患者此前身体基本健康,无特殊病史,无过敏史,排尿大便正常。
望诊:患者面色苍白,眼神倦怠,舌质淡红,舌苔微薄而稍微苔黄,脉象虚弱。
辩证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舌脉情况,结合中医理论,患者为肾阳虚。
肾主水,肾阳虚则水液不能运行,导致盗汗自汗,皮肤失于里窍之闭藏,故而出现这一病症。
处方:温补肾阳,固表涩阴。
拟用知母、龙齿、山茱萸各10克,熟地、杜仲各15克,牡蛎20克,煎汤服,一剂2日。
同时告之患者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寒凉食品,注意保暖。
随访观察:患者服药3日,盗汗自汗明显减少,精神状态有所好转,持续服药后症状逐渐消失。
患者王某,男,36岁,主诉早晚盗汗自汗已有半年之久,盗汗量大,自汗则是每天夜间必然发生,且自汗量也不少。
患者此前体健如牛,不知为什么突然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患者进行过中西医的检查,结果均无异常。
以上两则医案都是通过辨证施治的方式来对盗汗自汗进行治疗的。
中医治疗盗汗自汗主要是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舌脉等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辨证施治注重辨证论治,不同的病因病机,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盗汗自汗在中医理论中属于一种病症,常见的病因病机有肾阳虚、心火亢盛、肝阳上亢、外感风寒等。
对于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的治疗方法也不同。
比如对于肾阳虚型的盗汗自汗,治疗主要是温补肾阳,固表涩阴,而对于心火亢盛型的盗汗自汗,治疗主要是清热滋阴,泄心火。
中医治疗盗汗自汗还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调整,比如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绪稳定、调节作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汗、盗汗【概说】汗,为五液(汗、涕、泪、涎、唾)之一。
是人体津液的代谢产物,为阳气蒸化津液,排出于体表而成。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指出了人体正常汗出的原因以及汗与津液的关系。
因汗为津液所化,而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津血同源),血由心所主,故又称汗为心液。
一,概念自汗、盗汗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又作“汗证”。
特征:表现全身或局部非正常的出汗。
其汗出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如气候炎热、衣被过暖、劳作急行、惊恐、情绪激动等)。
自汗一般是指不在睡着时的出汗,如昼日出汗不止,活动更甚者。
如《三因方》曰:“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自汗——汗出于清醒状态,动则益甚)盗汗指寐中汗出,醒后即止;又称为“寝汗”。
二者同是一个出汗的症状,故又统称为“汗证”,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因某些疾病引起。
(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生理性汗出:健康人身体平时隐约微似汗出,肌肤润泽,是脏腑经络交相贯通,营卫调和,腐秽自去,废液自除的正常现象。
或因劳作急行,气候炎热,衣被过暖的汗出,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此汗出为散热于外,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或因饮食辛辣之物,以及大惊、大恐的一时汗出,或平素手足心轻微汗出,而无其它疾苦,亦属正常的汗出,不是病态。
二、沿革(一)对汗液的认识始见于《内经》1.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有“汗为心液”之说。
《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脏化液,心为汗。
”《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与血有着密切关系,汗血同源,为心所主,故血液耗伤过度之人,不可再发其汗,而汗出过多之人,也不可再伤其血。
2.生理性的汗出与外界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灵枢·五癃津液别》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素问·举痛论》曰:“炅则腠理开,荣卫通 ,汗大泄,……劳则喘息出,外内皆越”此为病理状态下之汗。
天热汗多,天冷汗出少,而小便相对增多。
3.谈到多种异常汗出的病证:多汗、寝汗、灌汗、绝汗等。
(二)《金匮要略·水气病》篇首先记载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食已汗出,又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则有“自汗出”的记载。
(三)《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对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作了探讨。
如谓自汗主要由阳虚所致,“夫诸阳在表,阳气虚则自汗。
心主于汗,心藏偏虚,故其液妄出也。
”又谓“盗汗者,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此由阳虚所致”,指出盗汗的临床特点是眠睡汗出,但指出其病机为“阳虚所致”,与后世认为多由阴虚引起的观点不同。
究之实际,盗汗实以阴虚所致者为多。
(四)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
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
”并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着重针对病源进行治疗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历节、肠痈、脚气、产蓐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无使混滥。
”(五)元代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丹溪心法》说:“自汗属气虚、血徐、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
”(六)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提出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分;提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为其“大法”,但“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
(七)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指出自汗重在补气、盗汗重在补阴。
(八)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将血瘀列为自汗、盗汗的病理因素,提出“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的见解。
综上所述,《内经》已有关于汗证生理病理的许多宝贵认识,并有寝汗、灌汗、绝汗等症候名称。
盗汗之名首见于《金匮》。
《伤寒论》有“自汗出”的记载。
《诸病源候论》则最早对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进行比较详细的探讨,并认为两者均系阳虚所致。
自《丹溪心法》之后,逐步形成了自汗主要属阳虚,盗汗主要属阴虚的基本观点。
这个观点,经《医学正传》、《景岳全书》等书籍的补充而不断完善,对汗证的临床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林改错》补充了血瘀引起自汗、盗汗的情况。
三.讨论范围自汗、盗汗是一个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伴见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
本篇所讨论的系指以此为主要表现的,单独出现自汗、盗汗。
凡临床表现以自汗、盗汗为主证者,均属本篇讨论范围。
如西医学中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甲亢、结核病、发作性低血糖虚脱、某些传染病恢复期以及胶原性疾患等及其它疾病伴自汗、盗汗者,如以自汗盗汗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篇辨证施治。
又有少数人由于体质关系,平素易于出汗,而不伴有其他症状者,则不属本篇范围。
正如《笔花医镜·盗汗自汗》说:“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然亦有秉质如此,终岁习以为常,此为不必治也。
”【病因病机】一.病因:1.久病体虚:素体不强,劳欲太过,以及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造成气、血、阴、阳亏损。
气阳亏虚,则腠理不密,以致津液外泄;精气耗损,营阴不足,阴虚生内热,则逼液外泄。
素体不强,劳欲太过气阳亏虚——腠理不密,津液外泄体虚久病气血阴阳亏损慢性消耗性疾病精气耗损——虚热内生,逼津外泄(结核,肿瘤等)2、情志不调::思虑烦劳过度,损伤心脾,因汗为心之液,血不养心,汗液外泄太过,引起自汗或盗汗。
或由于思虑烦劳过度,耗伤阴精,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导致盗汗或自汗。
或素体肝火湿热偏盛、恼怒伤肝,木火升腾,以致邪热郁蒸,津液外泄为汗。
损伤心脾——血不养心,汗液外泄思虑烦劳过度耗伤阴精,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恼怒伤肝,木火升腾邪热郁蒸,津液外泄素体肝火湿热偏盛3.嗜食辛辣:饮食不当,嗜食酒辣厚味,酿湿生热;嗜食酒辣,酿湿生热——邪热郁蒸,津液外泄二、病机1.阴阳偏盛偏衰,营卫失和,津液外泄为汗:汗是由津液化生而成。
如《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是谓津”。
若气虚卫外失固,阳虚腠理不密;或阴血不足,虚热内扰,均可导致津液外泄为汗。
但肝火、湿热等邪热内郁,亦能熏蒸津液,影响腠理开合,热迫汗泄。
故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是汗液外泄失常导致自汗、盗汗的总病机。
2.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但虚多实少,虚实之间每可兼见或相互转化:就杂病范围来说,自汗、盗汗均以虚证为多,实证较少。
虚证多由气阴亏虚所致,实证多由邪热郁蒸引起。
由于阴阳互根,邪正消长,故自汗、盗汗可以相互兼见及转化,表现为阴阳虚实错杂。
如邪热郁蒸,久则伤阴耗气,转为虚证;虚证亦可兼有火旺或湿热。
虚证之间,如自汗日久可伤阴,盗汗久延则伤阳,以致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候。
○1虚多实少:气阴亏虚为多○2虚实每可兼见或转化邪热郁蒸伤阴阴虚火旺自汗伤阴气阴两虚盗汗伤阳阴阳两虚自汗、盗汗病因病机示意如下:气阳不足卫外失固体虚久病营阴亏虚阴虚火旺营卫失和,津液外泄纵欲过度阴精耗伤饮食不当脾运失健湿热郁蒸外感湿热内伤七情恼怒伤肝肝火内迫【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2.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
作为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自汗、盗汗,因疾病的不同,各具有该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
3.有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易于引起自汗盗汗的病因存在。
二、病证鉴别自汗、盗汗应着重与脱汗、战汗、黄汗相鉴别。
1·脱汗: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
2·战汗:主要出现于急性热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
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
3.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粘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郁之症。
三、相关检查作血沉、抗“O”、T3、T4、基础代谢、胸部X线摄片、痰涂片等检查,以排除风湿热、甲亢、肺痨等疾病引起的出汗增多。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一)辨自汗、盗汗。
自汗、盗汗虽同属汗液排泄异常的病证,但二者临床表现不同,应辨证清楚(已如前述)。
同是自汗、盗汗,有单独出现,也有作为其他疾病症状之一而出现等两类情况,在辨证论治时也应加以区别。
单独出现者,以自汗、盗汗为突出症状,其他均为次要症状,一般无严重、危急的症状。
本节所论者主要指此而言。
而作为其他疾病出现的自汗、盗汗,则因疾病的不同,各具有该病证的症状和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
例如《证治汇补·汗病章》即对其他病证引起自汗特点作了论述“火热自汗必燥热;伤湿自汗,身热口渴,烦躁面垢;痰症自汗,头眩,呕逆,胸满吐痰。
”在其他疾病引起的盗汗中,以肺痨盗汗最为多见,其特点为同时具有咳嗽、咯血、胸痛、潮热、消瘦等症状。
(二)辨阴阳虚实。
一般来说,自汗盗汗均属虚多实少的病证。
其中自汗多气虚、阳虚;盗汗多属阴虚内热。
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虚之证,须结合全身情况辨析。
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而汗出的,则属实证。
病程久者,或病变重者,则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
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
邪热郁蒸,病久伤阴,则见虚实兼夹之证。
二、治疗原则,应区别阴阳虚实的不同治疗。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
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瘪桃干、乌梅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作用。
但要防闭门留寇之弊。
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较好。
经过治疗大多可以在短期内治愈或好转。
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自汗,尤其是盗汗,则病情往往较重。
治疗时应着重针对原发疾病且需原发疾病好转、治愈,自汗、盗汗才会减轻或消失。
汗出过多,而又伴有喘促,脉微等症者,为预后严重的表现。
正如《景岳全书·汗证》说:“汗出不治之证有六:一、汗出而喘甚者不治;二、汗出而脉脱者不治;三、汗出而身痛甚者不治;四、汗出发润至巅者不治;五、汗出如油者不治。
”文中之“不治”,即病情危重之意。
三、分型论治(一)肺卫不固证1.症状主症: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或表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