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路径探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新探索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新探索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弘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培育至关重要。
如何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是一个新的探索。
本文将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新探索。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国情教育课程、革命传统教育课程等,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可以结合国家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国家发展战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大学生热爱国家、关心社会,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二、注重实践教育和社会实践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灌输,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践教育和社会实践来引导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研究等方式,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和意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从而深化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师生关系、学风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等方面。
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可以通过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班会、课堂教学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学校节日庆祝活动等方式,营造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氛围。
可以通过设置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项目、社会实践奖学金等方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完整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径探索论文
在当代大学生中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径探索姓名:黎xx 专业班级:2010级经济2班学号:10170212指导老师:廖桂芳[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目标导向。
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高校应当明确教育目标,科学制定原则,积极探索进行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有效路路径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介绍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是人们关于各种价值标准和以基本评价标准为核心的基本价值信念、理想的观念系统。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对主体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中心、主导、支配地位,体现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方向,统摄其他价值观念,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和趋势以及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规范行为,稳定秩序,提供精神动力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讲,是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
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指导着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贯穿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
提升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路径探析
提升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路径探析优质的教育内容、适度的社会实践、积极的校园文化及自身对成长成才的渴望是促进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关键因素;高校在对农村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要突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注意体认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运用;为保证教育实效,高校要不断强化课堂教学,拓展教育资源,完善相关制度,形成专兼结合的用人体系及理念与实践交融的教育模式。
标签: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利益诉求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不同群体人才培养的力量根源。
大学生是“中国梦”伟大社会理想的推动者和见证人,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未来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可与践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而农村籍在校大学生更是这一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籍大学生特定的生活背景、学习经历和心理因素等原因,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在认知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受到了一些冲击,思想政治状况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有的开始出现迷茫、自卑、不知所措等现象,严重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自闭等问题。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农村籍大学生的思想,加强对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1.农村籍大学生有效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助推因素农村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剖析这些因素,有利于我们掌握农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规律。
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思维方式独特,生活环境特殊,价值观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特殊性。
具体而言,对农村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有助推作用的因素总结如下:首先是农村籍大学生自身对成长成才的渴望。
一种价值观如果不能与选择者的利益需求契合,就很难得到他们的认可。
农村籍大学生的很多选择,包括对大学的选择,都以促进自身成长为目标。
尤其是出身农村的学生,强烈希望能通过大学学到真本事,改变自己的命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分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分析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普及,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受到了更加深入的关注。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在大学校园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了当下高校教育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提出一些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一、课程教育课程教育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基础。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专题课程和公共课程的开设,可以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和基本内涵。
学校还可以通过一些专题讲座、学生论坛等形式,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专业性的授课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的支持。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社会志愿者服务、社区调研实践、社会调查报告撰写等,通过实际行动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和精神要求。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实际,体验社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主题演讲、文化节、艺术展览等,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可以注重塑造积极的文化氛围,营造健康向上、阳光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和传播平台,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接受到更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四、思想引领思想引领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关键环节。
探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探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摘要】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在文章分别介绍了该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分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现状及教育的重要性,并深入探讨了教育路径。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内容并展望未来,提出了相关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内涵、现状、重要性、探析、总结、展望、启示、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大学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背景介绍部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逐渐融入到各个领域中,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核心价值观意识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节奏。
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受众群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研究与探索,将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成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部分。
只有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探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探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关乎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
而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探析,既需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价值观念,也需要系统地分析大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以及提出适合当前时代和大学生群体的教育路径。
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价值观念是制定教育路径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背景和成长经历的大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思想取向和价值观念。
对大学生的深入调研和分析,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认知状况,是制定教育路径的前提。
1. 完善教育内容与形式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完善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节。
在教育内容方面,要注重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并通过改革课程体系、设置专门课程等方式,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
也要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门课程当中,使之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在教育形式方面,要注重注入社会实践、思想斗争等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和魅力。
2. 强化导师辅导与引领导师辅导与引领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节。
导师是大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他们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和思想引导具有重要作用。
要强化导师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加强对导师的培训,提升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引领能力,并通过各种机制和方式,鼓励导师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 塑造校园文化和氛围校园文化和氛围的塑造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校园文化和氛围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各种文化活动和公共活动等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氛围,让大学生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深入人心,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其思想觉悟和行为表现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
本文将探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从教育、社会环境和自身修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教育是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师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校应该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高校教育要贴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逐步接受和认同这些价值观。
要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高校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使其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
二、社会环境的塑造社会环境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外部条件和重要影响因素。
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生活和成长环境,也是大学生紧密联系的社会。
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改善社会环境,使其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条件。
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环境的价值观理念对大学生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要通过各种方式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环境充满正能量,使大学生深受感染,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分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弘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代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至关重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亟待探讨和提升。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通过研究,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学习和传承。
1.2 研究意义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社会风气。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社会文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愈加多元化和复杂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清晰的价值导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可以为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合理的教育指导,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入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传承者和践行者,他们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
大学生作为当代年轻一代的主体群体,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也承担着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深入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和认知,探讨其培养路径,对于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培养路径初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和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分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分析大学生是国家的脊梁和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的重要环节。
下面将从教育体制、思想教育、实践教育等方面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进行分析。
教育体制的改革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的基础。
教育体制的改革应该从制度建设、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入手,为大学生提供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环境和条件。
教育体制应该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念,推动课程设置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体制也应该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思想教育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思想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怀、社会公德等价值观念。
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了解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使他们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如讲座、研讨会、座谈会等,增强学生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观坚守。
实践教育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教育可以提供给大学生锻炼和实践的机会,为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为社会作贡献创造条件。
大学应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实习等,使他们亲身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效果。
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和集体观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需要从教育体制、思想教育和实践教育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实施。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作用,才能有效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大学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当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高等教育重点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理念和行动指南,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
在这个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思想教育为主要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有正确的思想导向。
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应该是最主要的手段。
大学生应该在班主任、辅导员、老师等人的引导下,接受学院、学校和国家相关的主题教育。
例如,开展相关的讲座、座谈会或议论文的写作。
大学的课堂也是重要的思想教育场所。
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国家相关原理,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意义;同时,在实践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实践教育为辅助手段除了思想教育,实践教育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实践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同时增加社会实践的经验和知识,让他们更好地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很有必要的。
在实践中,学习者不仅可以感受社会的变化,同时可以更好地学习社会实践的相关知识。
例如,社会公德、个人自由、平等等价值在良好的社会机制中是可以相互共同促进的。
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到相互影响,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三、开发互动平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需要多方面的协作和到位的。
因此,在培育和建立该价值观时,需尽可能地开发具有互动功能的平台,如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等。
通过这样的平台,大学生可以更好地沟通交流、学习相关知识,了解社会情况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树立正面榜样树立正面榜样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学校应该注意到大学生的各种问题,掌握学生的新鲜心态、思维方式、习惯等。
通过树立正面榜样,将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情绪激发出来,使他们更富有斗志和活力,进而培育出优秀的大学生。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进步变革的时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为大学生成长带来了诸多挑战。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有能力、有担当、有良心的栋梁之才,成为当前高校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探讨如何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路径一:树立正确认识,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大学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重要阶段,也是大学生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阶段。
为此,大学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其纳入教育体系中,制定合理的教育规划和教育计划,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实施,倡导让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底更加牢固。
路径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者应尽可能丰富和多样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让大学生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应在学校中建设完备的教育服务体系,推行素质教育课程,以加强大学生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智力素质等方面的科学认识。
同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深入到社会中,感受到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体验,感悟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从而更好地接受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教育。
路径三: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支持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育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通过网络教育平台,精心编制开放式课程和网络课程等教育资源,可为学生创造更加广泛、全面的学习场所和学习条件,进一步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
教育管理部门要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对大学生进行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并引导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使其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分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分析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的共识,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生活指导意义。
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而言,往往存在模糊理解和缺少实践的问题,需要通过特定的培养路径来增强其理解和实践能力。
一、启发性课程启发性课程是指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提高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和意义的认识。
这种课程应该以故事、案例和实际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推动学生认知和形成思维习惯。
大学教师可以通过短文、案例等途径,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敬业、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这些抽象的基本原则更加具体化。
二、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例如志愿服务、参观博物馆、实地调研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参与到实际的社会活动中去,了解社会运转的机制和规律,扩大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成为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成员。
三、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是指通过组织学生社团,让学生在社团生活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指导。
通过社团活动,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学习共同协商、分工合作等能力。
同时,学生社团活动也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和互相之间的依存关系。
四、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指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交流应该是一种开放、包容和平等的氛围,师生可以交换意见、分享经验、讨论问题,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中的普及和传播。
总之,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多方策略并举,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实践中逐渐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进而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
探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探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套理念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家国、自强、自尊、自爱等8个方面的核心价值取向。
而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更需要通过理性思考、深刻理解和广泛传播才能真正内化为大学生内心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他们一生的行为准则。
爱国主义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激发国家创新创造活力的根本所在。
大学生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出一颗热爱祖国的心,深刻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敬业精神是大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素质。
大学生要树立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敬业爱岗,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诚信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品质。
在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中,大学生要做到诚信守信,不言而信,不信则难成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自觉恪守社会公德,做一个守信用、讲道德的诚实人。
为人友善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待人处世的态度。
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与身边的同学、老师、朋友、亲人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做到礼貌待人,珍惜友情,懂得宽容和包容。
以上这些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教育中需要引导和培养的重要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对于大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觉悟和价值取向的塑造对于国家的未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丰富大学生的思想内涵,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道德特性和社会价值取向,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与国家和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认知自觉。
探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探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引领社会文明前进的重要力量。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成长成才,更关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紧迫任务。
大学是培养国家栋梁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够深入,行为表现不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缺乏社会责任感等。
如何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构建合适的教育路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探析,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道德情操的新时代青年,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社会意识形态。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提出有效的指导意见和建议,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发现现阶段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找出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并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教育路径,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也旨在探索各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实施途径,使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外化。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价值观念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如何有效地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政策引导下的教育培育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政策引导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国家层面上,政府倡导的一系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成为了教育培育的指导方针,大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受到这种理念的影响。
政策的引导可以在法律法规、教育规划、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从而形成多方位的教育培育体系。
这种政策引导不仅可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教学环境的营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该贯穿于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
除了专门的价值观教育课程外,各类专业课程也应该在教学中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通过课外教育来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营造一个浓厚的价值观教育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和坚守这些价值观。
三、实践活动的引导与参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引导和参与。
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和意义。
凭借亲身经历所获得的感悟和认识,会更加深入和持久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行为方式。
通过实践活动的引导和参与,可以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优秀榜样的塑造和宣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优秀榜样的塑造和宣传。
这些优秀的榜样可以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都能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分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分析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愈发重要和紧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非常重大。
那么,在大学生中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是什么呢?下面我将对此进行分析。
大学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
大学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
大学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如团课、思想品德教育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还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亲身参与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和魅力。
大学生自身的主动参与和努力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理论和知识,只有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可以通过主动学习,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付诸实际行动;可以通过创新创造,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
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实践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其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准。
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大学、家庭、社会和大学生自身都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只有通过多方面、全方位的努力,才能够真正培养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一代大学生。
通过大学的教育引导,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培育,以及大学生自身的主动参与和努力,我们相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发展。
探索农村家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探索农村家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交汇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社会风气、规范公民行为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践行和推广。
农村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也应该承担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如何在农村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径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途径农村家庭是农村社会的细胞,是农村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初传播者和实践者。
在农村家庭中,要从小抓起,从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农村家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懂得家庭的重要性,懂得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怀和支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农村家庭应该重视道德教育,培养孩子们的正直、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农村家庭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家乡和祖先,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营造和谐家庭关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氛围农村家庭是农民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关系和睦和谐对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从家庭内部做起,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父母要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亲情、友情、邻里之间要互相关心支持,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们才能健康成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农村家庭中得到传承和实践。
农村家庭的成员要把道德修养和品德修养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家庭的方方面面中去。
三、注重农村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农村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
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引导农村家庭成员读好书、学习好文化知识,增强政治觉悟、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
探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探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被提升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大学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一项需予重视的工作。
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也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体系中,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属于“硬性”教育,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属于“软性”教育。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学、哲学、历史、心理学等课程中的教育。
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注重专业技能教育和个性化培养,让学生学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
大学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敬畏感。
比如说,学校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讲座、报告、新闻发布和文艺演出,来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神。
此外,学校也可以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感恩、奉献、友爱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
三、注重师生关系和班级文化。
师生关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来说更为重要。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
此外,班级文化也可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载体,通过班级主题讨论、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学生在小组中形成互帮互助的环境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更好地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注重实际效果评价。
大学教育中,应该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
此时,应该考虑到与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实际理解、与学生的现实行为与态度的相称度等因素。
为提高教育效果,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普遍反应和情况,不断地修正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资源和支持,特别是在当今时代,如何更加有效地实施教育,从而培养出具有优秀道德素质和思想品质的优秀大学生,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研究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升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路径探析作者:宋珊来源:《求知导刊》2015年第10期摘要:优质的教育内容、适度的社会实践、积极的校园文化及自身对成长成才的渴望是促进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关键因素;高校在对农村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要突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注意体认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运用;为保证教育实效,高校要不断强化课堂教学,拓展教育资源,完善相关制度,形成专兼结合的用人体系及理念与实践交融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利益诉求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不同群体人才培养的力量根源。
大学生是“中国梦”伟大社会理想的推动者和见证人,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未来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可与践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而农村籍在校大学生更是这一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籍大学生特定的生活背景、学习经历和心理因素等原因,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在认知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受到了一些冲击,思想政治状况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有的开始出现迷茫、自卑、不知所措等现象,严重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自闭等问题。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农村籍大学生的思想,加强对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1.农村籍大学生有效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助推因素农村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剖析这些因素,有利于我们掌握农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规律。
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思维方式独特,生活环境特殊,价值观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特殊性。
具体而言,对农村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有助推作用的因素总结如下:首先是农村籍大学生自身对成长成才的渴望。
一种价值观如果不能与选择者的利益需求契合,就很难得到他们的认可。
农村籍大学生的很多选择,包括对大学的选择,都以促进自身成长为目标。
尤其是出身农村的学生,强烈希望能通过大学学到真本事,改变自己的命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所有大学生成才必须的价值导航,与农村籍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一旦农村籍大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对成才的渴望就会成为他们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
其次是优质的教育内容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相比城市而言,农村教育相对存在设施落后、教师配置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
在学习能力方面,农村籍大学生与处在全面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城镇学生存在很大差距。
但是这些学生受到的思想干扰和价值冲击相比城镇学生而言较小,教师的权威性较高。
因而面对大学的综合素质发展导向及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较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高校能在农村籍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把握主动。
最后是良好的校园文化和适度的社会实践。
农村籍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和他们的独立意识一样强烈,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避免被边缘化,他们会不自觉地认同大家都认可的理念和文化,而这也就决定了校园文化对其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因此在选择校园文化建设时,高校既要注意“整体性”和“全面性”,也要注意农村籍大学生的特殊性和重点性。
此外,适度的社会实践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活化和润色,农村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需要以一定的实践验证为基础。
2.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点(1)突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内容简约,具有高度的宏观指导价值。
要利用核心价值观教育农村籍大学生如何为人处世,首先要实现价值观内容与他们日常生活的实际联系,将宏观的指导具体化,突出其针对性和现实感。
只有站在他们利益需求的角度去诠释核心价值观,才能体现价值观本身的营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不晦涩,处处体现出与他们命运的内在关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是农村籍大学生获得生存保障和发展空间的前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是农村籍大学生人身自由和生活尊严的保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质是农村籍大学生立足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行为规范。
(2)注意体认教育与感悟教育的有机结合。
以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感悟教育为主,比较看重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性认知。
但农村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突出体认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们从行动上认可所学的内容。
价值观的确立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他们深入理解和验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途径。
适度的实践能够帮助农村籍大学生脱离价值观的边缘化倾向,感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精神满足,并同时培养出对不同价值观的甄别和选择能力。
(3)看重隐性教育和显示教育的交互使用。
显、隐性教育方式的结合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策略之一。
常见的显性教育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和宣传教育:课堂是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魅力、积累教学效果的主战场,强化课堂教学有利于显性教育成效的保持;宣传教育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立场和实用价值的重要途径,坚持宣传教育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推广和普及。
另外,针对农村籍大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创新教育方法,拓展课外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嵌入式”的教育模式。
3.提升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路径(1)深化教师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教师在农村籍大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要略高于城镇大学生。
教师在对农村籍大学生的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
教师对核心价值观正确、深入的理解是相关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前提,它直接关系到教育成果的好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进课堂、进头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水平和教学方法。
强化对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培养是开展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先行步骤。
高校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管理和职前、职后培训中,以其为标准引导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们要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主动践行核心价值观,在身体力行的示范中激励学生,影响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具备开阔的教学视角、完善的教学方法体系和过硬的理论知识素养,能够兼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权威性与趣味性,保证思想感染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教师要深入联系农村籍大学生的生活教育经历、学习实际和群体特点,由他们关心的话题入手,运用生动的事例和他们熟悉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
同时,教师还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载体,强调常规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互渗,突出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以集体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开展。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利用校内外网络资源。
积极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发展。
针对农村籍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是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整个学生群体的融合感。
这种归属感来自于学校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尊重与包容,一旦他们对学校产生了依恋与认同,他们就会以积极的情绪体验去对待作为校园主流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突出本校的特色,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本校特色的连接点;将舍风、班风、学风建设落到实处,促进其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要以高质量、有针对性的活动为校园文化培育的载体。
活动是学生增长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的平台,校园文化活动的设置应当充分考虑农村籍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教育、职业技能的结合。
高校应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积极利用校内外网络资源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持久度。
第一,要充分利用贴吧、论坛、网络课堂等校园网络资源,大力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魅力,提升它在农村籍学生群体中渗透性。
第二,要主动运用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观察学生的生活动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提升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3)整合育人资源,完善制度保障,形成教育合力。
大学生多处于认知能力发展、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青年时期,在这个对信息高度敏感的人生阶段,外界环境的细微变化,同龄人的一次行为示范,甚至他人不经意间的一句话,都可能成为他们价值观发展的推动力。
故面对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农村籍大学生,高校在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过程中必须突出教育的全程性,同时加紧完善制度。
(4)构建专职与兼职结合的用人体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当下,高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部分院校甚至将思想政治教育简化为单纯的理论教育,过度依赖理论课教师,忽视了对其他类型德育工作者的吸纳和培养。
同时,受用人体制和教育观念的双重制约,高校思政工作效率和队伍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培养效果。
为保证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切实成效,高校要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结合、思想作风优良、理论素养过硬的德育工作队伍,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和专家化。
另外,面对农村籍大学生,更应在队伍建设中拓展教育队伍的知识结构,要了解农村籍大学生的生活和教育经历以及现今的“三农”现状,更能回答和解决农村籍大学生来到城市后思想上的一些问题和难题。
这就突出了辅导员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高校需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的理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予以组织保障。
4.结语总而言之,要保证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切实效果,就必须既要尊重全体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注意农村籍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正视以往教育中的弊端与不足。
教育过程中要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制度的保障作用,校园文化的熏染作用和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传统方法和新型教育模式渗透融合。
参考文献:[1]汪立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2]黄天芳.孝德教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5(01).(作者单位:重庆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