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摘要】: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观教育是和思想道德教育分不开的,而且更加侧重于个人和社会,个人及团体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但是西方的价值观教育却与我国大相径庭。引入西方对于价值观教育的理解,并将其运用到我国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有助于改善我国目前德育的现状和困境。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什么?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关于这些问题,中西方的学者们都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一、何为价值观

中西方对于价值观的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西方学者关于价值观的研究

在西方心理学领域,价值观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阜农采用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斯普兰格对人的六种分类(经济的、理论的、社会的、审美的、宗教的、权力的) 制订了一份”价值观研究量表”,进行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价值观研究。20世纪50年代,由克拉克洪提出的价值观定义在西方心理学界确立了支配地位,从操作层面对价值观的各种定义进行了整合。20世纪70年代,罗克奇把价值观理解为一种信念,更重要的是,他把价值观分为终极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两个方面,开始了从维度而不仅仅是从内容上对价值观的分析和测量,使价值观的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施瓦茨为代表的价值观研究者从需要和动机出发来解释价值观的深层内含,试图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普遍文化适应性的价值观的心理结构。因此,从整体上看,西方心理学在价值观研究方面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

〈二〉我国学者关于价值观的讨论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所采用的价值观定义往往有两种线索背景。一般来讲,港台学者多倾向于直接引用西方学者的定义,这其中尤以克拉克洪、罗克奇、施瓦茨的定义最为流行。克拉克洪(1951) 把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外显或内隐的, 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 它影响人们可能会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过日子。罗克奇(1951) 则认为价值观是指一般的信念,它具有动机功能而且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施瓦茨(1998)认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越情境的目标,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或其他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大陆心理学工作者除引用西方的价值观定义之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借鉴哲学上对价值观的界

定。如黄希庭(1994) 认为价值观是: 人们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的观念系统, 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 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理由。

从以上国内外研究者所倾向的价值观定义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环境不同对价值观概念的界定也是不同的,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共同之处:1)从价值观的主体角度考虑, 它既可能是一种个体现象也可能是一种社会现象,还可能是一种文化现象;2)从价值观的表现形式看, 它既可能是外显的也可能是内隐的;3)从价值观的功能看,多数研究者认为价值观对行为具有导向作用;4)从价值观的层次性上看, 它具有超越情境的特点,而态度具有情境性,所以,价值观要比态度更抽象更概括,但与价值观相比,态度和行为的距离更近。

二、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由此可见,价值观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团体和个人与他人之的关系就可以了,价值观的影响有着很深的社会、文化和个体差异等因素。所以当前在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对价值观的本质不清楚

在我国学校教育领域,并没有专门的价值观教育课程,价值观教育从内容到方法都比较模糊,价值观教育更多地被涵盖在德育或道德品质教育中。事实上,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比德育或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要宽泛得多,有许多问题是价值判断问题而并不是道德品质问题。这种模糊对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有不利的影响。

〈二〉不能引导学生建立适应社会的价值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改变了过去的价值观观念,对金钱的重视和追求成了颇为明显的现象,大学生的意识也在不断的改变。而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却还停留在过去的模式上面一成不变,有的高校甚至没有价值观教育这一说法,这就使得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缺失,并且不能建立起客观积极的,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造成很多学生在人生追求上功利化、世俗化倾向突出,也是导致很多学生把钱当作是办事的”通行证”!信奉”金钱至上”、”金钱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根源。

〈三〉缺少专门的价值观教育方法

面对着西方多种多样的价值观教育方法,特别是已经形成系统理论的教育方法,如:人格品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方法、认知理论基础上的价值观教育方法、关怀主义立场基础之上的价值观教育方法等等。我国的价值观教育方法显得有些过于苍白。而且单就价值观本身的研究而言,我国的价值观研究长期以来都过度依赖问卷法, 尤其是国外的价值观问卷。这种不符合我们国情的问卷所作

出来的调查结果自然会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有所差距,直接导致了研究者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价值观,从而在价值观教育上做出来一系列错误的决定。

三、应该如何促进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改变我国当前的价值观教育状况,有利于改变我国当前德育的困境,在此对改变价值观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一〉设置贯穿价值观教育的文化课程

在西方,尤其是在英国,通过课程来进行的价值观教育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公民教育、个体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教育、国立的课程科目、宗教教育。在此,我们也可吸取他们的一些成功经验,设置一些符合我国国情的、贯穿价值观教育的基础课程。如,将宗教教育变为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等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适宜其年龄阶段和水平的价值观教育

在大学阶段以前的儿童和青少年也应该接受价值观教育,但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以在价值观教育方法的选择上也应该有所区别。一般来讲,随着受教育者年龄的增加,思维能力的提高,会越来越反对那种机械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而接纳自主性强及具有关怀主义性质的教育方式。比如前述英国的价值观教育协会的一项调查就认为,中学生比小学生更反对每天一次的集体礼拜活动,尽管小学和中学都几乎一致的宣称价值观教育发生在集体的礼拜中。另外,在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上也应有所区别,小学生喜欢谈论课本上涉及到的价值问题,而中学生和大学生却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价值问题;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与日常生活行为有关的具体价值教育,而中学生和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政治和思想方面的抽象的价值观教育。事实上,关于后一点,我国的许多研究者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从时间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奠基在基本的道德教育的基础之上,而在我国的学校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着明显的好高骛远问题,即从小学就开始进行助人为乐、大公无私教育,这显然不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也超越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对大学生也应当设计出符合他们年龄和水平的价值观教育的课程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