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傻瓜吉姆佩尔》中真正的智者

合集下载

《傻瓜吉姆佩尔》分析

《傻瓜吉姆佩尔》分析

人物:傻瓜吉姆佩尔。
首先,恶劣生活环境下的自我适应。吉姆佩尔是孤儿,在 他生活的整个弗拉姆波小镇上,他像个异类一样被全镇人 当做笑柄,始终融不进他们的圈子。在压抑的环境,他始 终不能真实地生活。他也曾想过逃避,未果。面对如此生 存环境,吉姆佩尔别无选择,惟有服从,装“傻”苟且偷 生。 其次,民族文化心理引导下的自主行为。在长期流浪、受 难的同时,犹太人认为只有以色列民族亚伯拉罕的子孙, 才是上帝理想的选民,优于其他民族。犹太人相信自己所 受的苦难和压迫只是暂时的,将来必有一位救世主弥赛亚 来拯救自己并帮助自己战胜一切仇敌,恢复荣耀。这种宗 教意识已成为犹太民族的惟一精神纽带,并积淀为一种现 实的文化心态,承受种种痛苦折磨,导致在现实中对苦难 的体认,奠定了特殊的犹太文化母题:受难与忍耐。当然 这种文化特征在另一方面也使得犹太人的生命意志在宗教 精神境界中得以纯净或升华,支持和鼓舞着自我对苦难的 承受力。
“智者"还是“愚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小人物吉姆佩尔面对苦难、折磨和嘲弄 的自主、自觉意识是犹太民族的传统价值的体现。他的孤儿身份、 受难历史、忍耐心理以及对上帝的信仰都是对犹太民族在与异族相 处、与异质文化的冲突碰撞中以求生存的有力刻画。长期积淀的优 良的犹太民族文化心理全部浓缩在吉姆佩尔身上,因此,可以说, 吉姆佩尔是犹太民族的化身.是智慧的化身。 辛格对吉姆佩尔的“受难——忍耐——自嘲”的人格给予了深 深的同情,同时也首肯忍耐、执着的生活态度,甚至站在宗教伦理 的角度,把它颂扬为一种美德。从根本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忍耐的 民族文化心理,正是这种大智若愚的生存方式,支撑着犹太民族繁 衍生息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得以绵延。正是这种个体有限的生命, 连同其可笑但又可敬的人格,构成了全体的无限延续,造就了犹太 民族坚韧不拔、充满激情的精神。

从《傻瓜吉姆佩尔》看辛格的民族理想

从《傻瓜吉姆佩尔》看辛格的民族理想

从《傻瓜吉姆佩尔》看辛格的民族理想作者:叶玲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03期摘要在西方文学中有一个源远流长的“愚人文学”传统。

当代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辛格创造出了一系列被西方人认为是犹太民族原型的文学典型—愚者形象,《傻瓜吉姆佩尔》可谓其代表作。

通过分析本文中的“傻瓜”形象,探讨辛格的和平人道主义理想。

关键词辛格傻瓜和平的人道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愚人文学”是英美乃至西方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

在“愚人文学”传统中,愚人的概念不仅仅指“愚昧无知的人”,从哲学和宗教意义上讲,芸芸众生和上帝相比是愚蠢的,都是上帝的愚人。

“愚人”的蠢笨行为和无忧无虑的狂欢只是一种表面形式,在这种“疯癫”的背后隐藏着作者或是其代言人对于理性时代的人类本性和行为的讽喻。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是一位典型的犹太民族主义作家,他对犹太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辛格所创造的文学形象中,真正写得具有独到特色的,也是给读者印象最深的当推以傻瓜吉姆佩尔为代表的文学典型—愚者形象,这种形象在英语中被称为“schlemiel”。

它已经成为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原型性形象,因为这些形象具有那种傻气,常被捉弄、易受伤害而又惯于自我解嘲,被评论界认为是犹太文学中的“小人物”、“反英雄”“异化人”。

这种愚者形象,实际上是全世界犹太人普遍的生存写照,也是在外族欺侮和压迫下的必然产物。

但在辛格的笔下,这些“愚人”却一直期望能进入主流社会,为社会所接纳,哪怕处在一种荒谬和背逆的境遇中,在他们的内心,仍不失对社会的真诚渴望和热情,对社会都怀着一份美好的期待。

这种愚者形象,反映了辛格乃至整个犹太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以及和平的人道主义理想。

1 “傻瓜”的形象辛格不是存在主义者,但他以自己的杰出才能和高度的洞察力和概括力,在自己的笔下和意识中也描绘了一种“傻瓜”,这里面有犹太民族的普通人,有整个的犹太民族,当然更有作者自己本人。

傻瓜的诗篇——读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

傻瓜的诗篇——读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

高 中
就往 外走 心想 说不定 真发生了 什么事呢 去 又都 大笑起来 于
是我 发誓再也 不相信 任何人 的话了 但 这样也 行不
通 他们 这样 真真假 假 假 假真真 把我 完全 搞糊
涂了
我只有 到拉比那 里去请教 他说 圣书 里说
一生 为傻 强于一 时做恶 你不是傻 瓜 他们才是傻
却是 一场 骗 局 我 怎 么可 能 知道 呢 她 肚 子又 没 在 我 身 上 碰 碰 运 气 因 为 他 们 发 现 我 确 实 容 易 挨
鼓起来 不过我也从没 注意过她的肚 子 我 真傻 得 那么可笑 吗 瞧那 帮人 又叫又笑 禁 不住手舞足 蹈起来 甚至唱起了晚安 祈祷曲 有女人分娩的时
骗 吉姆佩尔 沙皇 就要到弗拉 姆波尔来了 吉 姆 佩尔 月亮 在托 尔平 那儿 掉下 来了 吉姆佩 尔 小 霍尔台 弗比 斯在澡堂 后面找 到了一 个宝库 我像
我给某人一 拳 定会把 他打到克拉 科夫 去 可 我生来就不
傻瓜吉姆佩尔
喜欢大打出 手 我暗 自想 算了吧 于是他们就 借此来捉弄 我
我 是傻瓜吉 姆佩尔 不过 我并不 认为自己 就
从学 校回 家时 我听 到一 只狗在 汪汪 大叫 我
是个傻瓜 相反 我倒 觉得 自己 应该是 个聪 明人 并 不害 怕狗 但 我也 绝 不 会去 无 事找 事 地惹 它 们
思 难道 你认为 大伙儿 都在撒 谎吗 我还 能做什 难道 不觉得 害臊吗 你这 样败坏 她的 名声 我们可
么呢 我只 有相信 他们 并希 望他们至 少可以从 中 以把你 带到拉比 那里去罚 你的款 现在 我明白 了
得 到一 点 儿好 处
要摆 脱他们 也并非 易事 我想他 们是存心 要我当他
我是个孤儿 拉 扯我长 大的 祖父眼 看就要 入土 们耍 弄的靶 子 不过 结了婚 丈夫 就应 该是一 家

对比分析《傻瓜吉姆佩尔》与《市场街的斯宾诺莎》

对比分析《傻瓜吉姆佩尔》与《市场街的斯宾诺莎》

对比分析《傻瓜吉姆佩尔》与《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作者:李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8期摘要: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作为二战后美国文坛涌现出的犹太作家代表之一,其创作的一系列短篇小说反复体现了他对传统犹太宗教理论的矛盾和困惑,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好评。

本来以《傻瓜吉姆佩尔》与《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为例,分析其在主题和人物刻画方面的一些共性和个性。

关键词:传统犹太宗教理论;犹太作家;主题[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1一、作者及故事简介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犹太作家,其作品不仅探究犹太信仰,同时也触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傻瓜吉姆佩尔》以吉姆佩尔的人生经历为主要线索,讲述了一个关于道德丢失和复得的故事。

而《市场街的斯宾诺莎》讲述了一个沉醉于斯宾诺莎理论的菲谢尔森博士在遇到世俗爱情后,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对比分析2.1《傻瓜吉姆佩尔》与《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的主题分析2.1.1相同主题辛格从小接受正统的犹太教教育,熟悉犹太教的经典和宗教仪式以及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这一切都铸就了他作品的重要特色---犹太主题,《傻瓜吉姆佩尔》与《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也毫不例外。

2.1.2《傻瓜吉姆佩尔》的主题道德问题一直是辛格小说的主题之一。

《傻瓜吉姆佩尔》讲述了一个关于道德丢失和复得的故事。

一方面,这篇短篇小说主人公吉姆佩尔遭到妻子和镇上居民的取笑,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自私和无情其实就是一种道德的沦丧。

相比之下,吉姆佩尔对于大家对他带来的伤害却表现得极度宽容。

因此,辛格意图通过高度赞扬吉姆佩尔以善报恶的处世态度来解释犹太宗教理论的内涵。

2.1.3《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的主题哲学家斯宾诺莎对辛格的思想和创作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短篇小说《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中得到充分全面的体现。

菲谢尔森一生致力于研究斯宾诺莎的理论,体弱多病的他过着毫无乐趣的生活,提倡理性之爱,鄙视世俗之爱,直到遇上了多比,多比的真诚唤醒了他爱的本能,最终和多比结婚,获得了生活的快感和乐趣。

解读辛格作品《傻瓜吉姆佩尔》中的意义

解读辛格作品《傻瓜吉姆佩尔》中的意义

解读辛格作品《傻瓜吉姆佩尔》中的意义1953年,辛格的意第绪语代表作《傻瓜吉姆佩尔》,由索尔·贝娄(SaulBellow,197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翻译成英文发表,立即引起批评界的广泛关注,评论纷呈各异。

在接受《巴黎评论》专访时,辛格明确否认将吉姆佩尔简单看作是文学中“小人物”形象的典型。

他说:“吉姆佩尔不是个小人物。

他虽然不是在世界上起了不少作用的那种意义上的大人物,仍不是小人物,因为他有自己特有的方式,是有性格的人,是有理想的人,是吃大苦的人。

由此,我们不难领会,吉姆佩尔是辛格作品中一个理想化的人物,蕴涵深邃。

通过吉姆佩尔以善报恶的处世之道,辛格阐释了犹太宗教伦理的内涵,其深层意图是企冀以这一人物形象为榜样,复活日益淡薄的犹太民族宗教信仰和传统道德标准,唤起已经“世俗化”或正挣扎在边缘线上的犹太人对传统信仰和民族道德的忠诚,强化犹太人的民族认同感,以求得犹太民族精神的伟大复兴。

在《傻瓜吉姆佩尔》发表的同一时期,辛格先后出版了另外两部代表作品:《莫斯凯特家族》(TheFamilyMoskat,1950)和《格雷的撒旦》(Satan inGoray,1955)。

在这两部小说中,辛格分别从家族和社区的角度,揭示了犹太民族走向分崩离析、遭到毁灭的原因:“犹太人如果自己背离了传统和违反犹太道德,犹太社区和犹太人就会如同来自外面的打击一样,必将遭受到毁灭。

”通过比照,我们不难看出,在《傻瓜吉姆佩尔》中,辛格从犹太个体的角度对这一主题再次进行了思索,并力图通过吉姆佩尔的故事为犹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指出一条走出困境的理想道路:犹太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精神信仰问题,它更是一个以信仰为核心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犹太人没有必要到任何异己的文化中去寻求传统宗教或道德准则的更新,只要像吉姆佩尔一样谨守犹太宗教伦理诫命,将信仰付诸实践,就能获得自我完善的动力,实现自救的愿望。

辛格所昭示的救亡图存的道路恰与宗教务实主义的观点相契合,即“信仰与务实的交融,使得信仰者变得文明、自制、具有更高尚的道德类型,并能不自傲于世俗事务,而在日常的生活情境中实践自己的信仰。

从叙事学角度解读辛格《“傻瓜”吉姆佩尔》中的隐含作者形象

从叙事学角度解读辛格《“傻瓜”吉姆佩尔》中的隐含作者形象

从叙事学角度解读辛格《“傻瓜”吉姆佩尔》中的隐含作者形

李珂珂
【期刊名称】《中外企业家》
【年(卷),期】2016(000)018
【摘要】本文从叙事学角度来分析解读艾萨克·辛格代表作《傻瓜吉姆佩尔》,挖掘其中的隐含作者这一形象,并透过“隐含作者”这一形象描绘一个普通犹太人在日常生活中展现的明显的道德价值观念。

主人公傻瓜的形象成了对质朴道德的褒扬以及对最终真实美好世界期盼之情。

故事叙述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展开人物剖白,表达隐含作者观,生动刻画吉姆佩尔这一人物形象背后的独具魅力的人格特质。

【总页数】2页(P253-254)
【作者】李珂珂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4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傻瓜吉姆佩尔》中辛格的道德观解读 [J], 刘怡然
2.论辛格《傻瓜吉姆佩尔》中的犹太性和圣经原型 [J], 傅颖
3.从蠢牛尤舍到傻瓜吉姆佩尔——辛格兄弟笔下的流浪作家寓言 [J], 包安若
4.艾·巴·辛格小说《傻瓜吉姆佩尔》之犹太性解读 [J], 尹萍
5.深挖辛格《傻瓜吉姆佩尔》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中傻子形象的深层含义[J], 邰梦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狂欢化视域下的《傻瓜吉姆佩尔》

狂欢化视域下的《傻瓜吉姆佩尔》


是指“ 狂欢式 的冒渎不敬 , 一整套降低 格调、 向平实的做法, 转 与世 上 和 人体 生 殖 能 力相 关 联 的 不 洁秽 语 , 神 圣 文 字 和箴 言 的摹 仿讥 对 讽 等 等 。如 吉 姆佩 尔和 埃 尔 卡 结 婚前 谈 判 时 , 尔 卡 说 :我 要 一笔 ” 埃 “ 5 的 嫁妆 , 外 还 要 他 们给 我募 一笔 款 子 。否 则 , 0盾 另 让他 们 来 吻 我
狂欢化的作品世界 巴赫 金 将 一 切 狂欢 节式 的庆 贺 、 礼 、 式 的 总和 称 为狂 欢 式 , 仪 形 “ 欢 节上 形 成 了整整 一 套 表 示 象征 意 义 的 具 体感 性 形 式 的语 言 , 狂 从 大 型 复杂 的群 众 性 戏剧 到个 别 的 狂 欢 节表 演 。这 一 语 言 分 别 地 , 可 以说是分解地 ( 任何语言都如此) 表现了统一的 ( 但复杂的) 狂欢节世 界观 , 一世 界 观 渗 透 了狂欢 节 的所 有 形 式 。 而 狂欢 式转 为文 学 的 这 ” 语言 就 成 了所 谓 的 狂欢 化 。 巴赫 金 认 为 , 品世 界 的 狂欢 化主 要 来 作 源 于对 狂 欢 化 的 世 界感 受 , 由 四个 范 畴 组 成 , 亲 昵接 触 、 科 打 它 即 插 诨 、 就和 粗 鄙 。 俯 辛格 从 小 生 活 在 犹 太 文化 氛 围之 中 , 受 犹 太 文 化 深 的影 响, 当然犹太 民间文化也不例外 。 辛格在小说创作 中, 经常从犹 太 文 化 中 吸取 因 子来 充 实 自 己的 作 品 。在 《 瓜 吉姆 佩 尔 》 , 有 傻 中 就 众 多 的犹 太 文 化 , 而 显示 出犹 太 民 间文 化 的 狂 欢化 特 征 , 狂 欢 化 从 如 的世 界 感 受 中 的俯 就 和 粗 鄙 。 所 谓 俯就 是指 , 在 狂 欢 式 中 , 切 为 狂 欢体 以外 等 级 世 界 观 所 “ 一 禁 锢 、 分 割 、 抛 去 的 东 西 , 又 产 生 接 触 , 相 结 合 起 来 。 欢 式 所 所 复 互 狂 使 神 圣 同粗 俗 、 高 同 卑 下 、 崇 伟大 同渺 小 、 明智 同 愚蠢 等 等 接近 起 来 , 团结 起 来 , 下 婚 约 , 成 一 体 。 在狂 欢化 世 界 中 , 消 了一 切 等 级 订 结 ” 取 和 限 制 , 与人 之 间建 立 了新 型 的相 互 关 系 , 互 之 间而 亲 昵 的接 触 、 人 插科 打 诨 , 而 将 神 圣 与粗 俗 、 继 崇

《傻瓜吉姆佩尔》的不可靠叙述分析

《傻瓜吉姆佩尔》的不可靠叙述分析

An Analysis of Unreliable Narration in Gimpel the
Fool
作者: 姜龙霞
作者机构: 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西安710077
出版物刊名: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6-59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5期
主题词:�傻瓜吉姆佩尔》 不可靠叙述 隐含作者
摘要:不可靠叙述是小说叙述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叙述策略,研究作品中的不可靠,对分析、挖掘作品的主旨和意义有着重要帮助。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短篇小说《傻瓜吉姆佩尔》通过叙述者的六次大的信仰危机,层层推进,展现了叙述者"我"也即故事中的主人公吉姆佩尔的价值观和隐含作者的价值观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不可靠叙述。

叙述者的价值观是,信仰本身是有益的,好人靠信仰生活,这个世界什么都可能发生,在另一个世界,吉姆佩尔不再会被欺骗。

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则是,信仰本身并不一定是好事,全心全意地相信上帝也未必好,因为坚持如此的人在现世活得并不好,甚至在另一个世界也可能被欺骗。

这种不可靠叙述的形成,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信仰本身的反思和质疑,同时也激发读者去思考。

古老:读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

古老:读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

杨昭 1965年3月生于云南昭通,昭通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写作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出版《诗人的魂路图》《温暖的钟声》。

曾获得高黎贡文学奖、滇池文学奖等奖项。

我读·杨昭专栏C o m m e n t s f r o m R e a d e r- Y a n g Z h a o 's S p e c i a l C o l u m n·108·我读·杨昭专栏/古老:读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古老:读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杨昭一、傻瓜的身份认同上个世纪,美国犹太裔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曾在其小说《最后的恶魔》(The Last Demon)中写道:“我,一个魔鬼,亲眼见证世上已经不再有魔鬼了。

既然人本身就是魔鬼,还要魔鬼干嘛?”辛格对“人”的严苛要求令人极不舒服,却又找不到理由来怼他。

或许是因为出身于拉比(犹太教的智者、学者、导师)世家并且他也差点就成了一名拉比的缘故,他对邪恶在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细节中的传染力有着吹哨人似的敏感,对人与魔鬼同质化的危险怀着老山羊面对野狼般的警惕。

这份敏锐的感受力使他从人们那一个个司空见惯的不当行为里,死盯出了魔鬼属性正在人性中疯狂生长、扩散的隐秘而惊人的事实。

在短篇小说《傻瓜吉姆佩尔》里,辛格写到了一个名叫弗拉姆波尔的小地方,那是我们这个世界中一个鲜为人知的犹太人小镇,结果这个虚构的小镇却成了世界本身;同样地,辛格在这个小镇的众多男女老少中杜撰出了一个名叫吉姆佩尔的傻瓜,结果这个傻瓜成了小说中唯一的一个真人,而广大群众配不配被叫做人反而成了一个令读者和评论者颇为尴尬的问题。

弗拉姆波尔小镇这个袖珍型世界的出现,意味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有了明显的剩余,意味着组织、管理、统治的权力运行已经齐备,意味着在木讷的农民和孤独的牧民之外的市民的兴起。

市民实质上是一个寄生阶层,却在农民和牧民等低端人群面前端着一份自欺欺人的优越感的架子。

《傻瓜吉姆佩尔》的象征意义

《傻瓜吉姆佩尔》的象征意义

《傻瓜吉姆佩尔》的象征意义摘要:短篇小说《傻瓜吉姆佩尔》是美国犹太作家艾?巴?辛格的成名之作,通过描述善良的吉姆佩尔备受屈辱和欺骗的一生以及他对天堂美好生活的期待,辛格表达了他对受苦受难的犹太民族的美好明天的向往,坚信和平的人道主义终有一天会到来。

在这篇短篇小说名篇中,辛格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来深化这一主题。

关键词:《傻瓜吉姆佩尔》;艾?巴?辛格;象征手法一一九七八年,瑞典科学院授予辛格诺贝尔文学奖,表彰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颁给辛格的奖金证书中特别指出,辛格获奖是因为“他的洋溢着激情的叙事艺术,不仅是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中汲取了滋养,而且还将人类的普遍处境逼真地反映出来。

”[1]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纽约大学文学教授欧文?q哈沃也认为:辛格作为一个意第绪语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不仅是空前的,恐怕也是绝后的。

由此可见辛格的作品受欢迎和受推崇的程度。

辛格的小说中,以短篇居多,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篇就是《傻瓜吉姆佩尔》,它是辛格的成名之作。

通过描述善良的吉姆佩尔备受屈辱和欺骗的一生以及他对天堂美好生活的期待,辛格表达了他对受苦受难的犹太民族的美好明天的向往,坚信和平的人道主义终有一天会到来。

在这篇短篇小说中,辛格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来深化这一主题。

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非常普遍,早在文学形成的早期就已经被广泛使用。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英雄史诗《贝奥武甫》中就有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农夫皮尔斯》一诗中,威廉?朗格兰就把象征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中象征手法的使用更是到了颠峰。

但什么是象征?文学上的象征手法,是指在特定情景下,用某种具体的事物暗示出另外的在某些方面与之有某种程度相近或相似的思想或事物。

也就是说,作品中虽然只出现一种具体的事物,但同时却包含两种意义:一种明意,即作品中直接出现的具体事物;另一种暗意,即由具体事物所暗示出来的意义。

正由于暗示,我们常发现,象征的结果,明意(即意义的表现)也许是单一的,但暗意〔即意义)则往往是复杂的。

“智者”还是“愚人”——简析艾萨克·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

“智者”还是“愚人”——简析艾萨克·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

Ap 2 0 r 06
“ 者" 是“ 人’ 智 还 愚 ’
— —
简析艾萨克 ・ 辛格的《 傻瓜吉姆佩 尔》
王 明霞
( 中师范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华 湖北 武 汉 407 ) 309

要: 犹太作 家辛格在 其作 品中创造 出一系列让人过 目不 忘的愚人 形象。在其 短篇小说
《 傻瓜吉姆佩尔》 主人公吉姆佩 尔貌似愚钝, 中, 他之所以选择 此种生活方式, 其实是 恶劣生活环境
久传统 、 的宗教思想 , 深刻 特别是他们共同而惨烈的
历史遭遇 , 也使得犹太人在其文化心理深处有一种 强烈的责任与愿望 去保持 和延续 其 民族文化 的生 命 。正是这种内在的动力使这个民族依然能够生存 下来 。这种民族心理让 吉姆佩尔在饱受世间的凌辱
平时被妻子赶到面包房过夜 , 周末 回家时却 总碰 上 别的男人睡在老婆身边 。一次又一次 的受侮辱 、 愚 弄, 然而他还是一次又一次的为 自己开解 。 也许我 “
智者型” 愚人 , 的生活, 同时, 对美籍 犹太移民的生活也有所反映 。 人过 目不忘 的愚人形象。其中既有 “ 市场街的斯宾诺 莎》 里的菲谢尔森博士、玩 < 17 98年, 瑞典诺 贝尔文学奖金委员会在给他的授奖 诸如《
里的瓦尔登博 士、 百老汇的导演施劳麦勒等, 又 仪式上还特别强调, 他的充满了激情的叙事艺术不 笑》
绰号就有七个 : 低能儿 、 蠢驴 、 亚麻头 、 呆子 、 苦人儿 、
不争的事实。他们几乎将生活的一切领域都纳入神
学的范畴。因此 , 上帝在犹太人 的一般生活中有着 至高无上的权威。从更深 的层次 上说 , 犹太人的悠
笨蛋, 还有傻瓜 。镇上 的人捉弄他 , 骗他和一个“ 烂

辛格短篇小说《傻瓜吉姆佩尔》读后

辛格短篇小说《傻瓜吉姆佩尔》读后

辛格短篇小说《傻瓜吉姆佩尔》读后大作家通常都以小人物来说话。

这些小人物就在你我身边,而且最具泥土气息,最能代表人类的普遍处境。

1978年“因为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不仅扎根于犹太血统的波兰人的文化传统,而且反映和描绘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著名作家艾萨克·巴希维斯·辛格的代表作《傻瓜吉姆佩尔》就描写了这样一位小人物。

这位小人物名叫吉姆佩尔,而且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说:“我是傻瓜吉姆佩尔。

我不认为自己是个傻瓜,恰恰相反,可是人家叫我傻瓜。

”这个傻瓜究竟有多傻?他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给人们制造笑话。

他们甚至给他找了一个放荡的孕妇为妻,并为他生下了六个别人的孩子。

而他却一直被蒙在鼓里,并含辛茹苦地挣钱养家。

直到妻子临终前才把一切真相告诉了他。

一辈子被人骗的吉姆佩尔为自己多年来蒙受的耻辱而激动,他也曾想报复那些侮辱他的人,但他最终并没有用欺骗回报世人,而是用他的方式善待这个世界,这个小人物的全部人生因此被照亮了。

傻瓜吉姆佩尔其实并不傻,只是因为他有一颗仁慈的心,并且认为“世上是没有谎言的”,有时候他相信他们,仅仅是希望“这样可以对他们有点好处”。

这样的“傻瓜”不仅傻得可爱,甚至傻得伟大。

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傻瓜吉姆佩尔就做了一辈子的好事。

他所做的好事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傻”事,而且没有一点血腥味儿,但带来的震撼却直抵人们的心灵。

这让我想起《西游记》中的唐僧来,他为了求取真经,不远万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而每次当他从妖怪的口中幸免时,总要让悟空已经举起的金箍棒不情愿地收回,正由于他自始至终有着一颗仁慈的心,才使他终于修成正果。

如果说这是作家为了宣扬救世的力量而为我们虚构的神话故事的话,在现实生活中,在半个世纪之前的中国,就有一位伟人为这样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他学习的号召,他的名字就叫“雷锋”。

傻瓜吉姆佩尔》中辛格的道德观解读

傻瓜吉姆佩尔》中辛格的道德观解读

《傻瓜吉姆佩尔》中辛格的道德观解读[摘要] 在短篇小说《傻瓜吉姆佩尔》中,辛格通过吉姆佩尔的人生经历揭示了自己的道德信仰,试图以此唤醒犹太人日益淡薄的传统道德观,以求得民族的复兴,这对解决我国当代青年的道德问题有一定的思想启示。

[关键词] 《傻瓜吉姆佩尔》;辛格;道德观[中图分类号] I712.07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8X(2012)11-0115-03刘怡然(长春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吉林长春130032)第31卷第11期Vol.31No.11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angchun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2012年11月Nov.2012[收稿日期] 2012-05-29[作者简介] 刘怡然(1981-),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讲师,硕士,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辛格的小说艺术丰富多彩,创作手法五光十色。

通过研读其作品,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辛格的作品展示了一幅幅犹太小人物的生活画卷,但其主题超越了犹太文化本身,能够在世界上许多民族的读者意识中引起反响与共鸣。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评语:“他的洋溢着激情的叙事艺术,不仅是从波兰犹太人文化传统中汲取了滋养,而且反映和描绘了人类的普遍处境”[1]。

《傻瓜吉姆佩尔》不但体现了这样的主题,而且也探索了当代西方社会的道德危机。

辛格的创作很注重故事的真实性,以个别犹太人的处境反映整个世界,强调故事主人公的普遍意义,因此这位文学大师喜欢用第一人称写作,使得读者与主人公仿佛在聊天一样。

《傻瓜吉姆佩尔》的故事开篇就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我是傻瓜吉姆佩尔。

我不认为自己是个傻瓜。

恰恰相反,可是人家叫我傻瓜。

”[2] 《傻瓜吉姆佩尔》塑造了一个圣徒般的普通犹太人———吉姆佩尔,一位面包师,在小镇人的眼里,他是不折不扣的傻瓜,并且他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开心对象,人人都捉弄他,但是无论人们说什么,他都深信不疑。

傻瓜吉姆佩尔读后感

傻瓜吉姆佩尔读后感

傻瓜吉姆佩尔读后感《傻瓜吉姆佩尔》是一部由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吉姆佩尔的农民,他因为天真善良而被人称为“傻瓜”。

小说通过吉姆佩尔的一生,揭示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以及社会的不公与偏见。

阅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不禁感慨万千。

首先,小说中的吉姆佩尔给了我很多启发。

他天真善良,对世界充满信任和善意。

他不懂得欺骗和算计,对每个人都怀有真诚的友善之情。

他的一颦一笑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信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社会的偏见和丑恶所困扰,而吉姆佩尔的善良和纯真却让我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他让我明白,善良并不是一种软弱,而是一种勇敢和坚定。

他的一生都在提醒我,要保持对世界的善良和信任,不要被外界的恶意和偏见所影响。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也让我深受触动。

除了吉姆佩尔之外,小说中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命运。

他们或善良,或狡诈,或懦弱,或坚强,每个人物都在小说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我看到了各种不同的人性,也看到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和偏见。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人性是如此复杂而又多样,社会也是如此丰富而又矛盾。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给了我很多思考,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性和社会。

最后,小说中的情节和描写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小说以吉姆佩尔的一生为线索,展现了他与周围人的交往和生活经历。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彩的情节,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吉姆佩尔的喜怒哀乐,也让我看到了他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挑战和困难。

这些情节和描写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小说的魅力,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总的来说,阅读《傻瓜吉姆佩尔》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

通过这部小说,我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也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与偏见。

我深受小说中吉姆佩尔的启发,他的善良和纯真让我明白了善良的力量,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性和社会。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让我在心灵上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

傻瓜吉姆佩尔读后感

傻瓜吉姆佩尔读后感

傻瓜吉姆佩尔读后感《傻瓜吉姆佩尔》读后感。

《傻瓜吉姆佩尔》是一部由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著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吉姆佩尔的农民在一次意外中得到了一笔巨额财富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奇遇和挑战。

这部小说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深受读者喜爱。

在小说中,吉姆佩尔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他一直过着平凡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意外地发现了一大笔财富。

这笔财富改变了他的生活,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烦恼和困难,吉姆佩尔不得不面对各种挑战和考验。

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财富,如何对待他人,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善良。

最终,他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读完《傻瓜吉姆佩尔》,我深受启发。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幽默风趣的故事,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教益的寓言。

通过吉姆佩尔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财富、人性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作者通过吉姆佩尔的命运,告诉我们财富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善良、真诚和内心的平静才是最重要的。

同时,作者也通过吉姆佩尔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中总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善良和真诚,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除此之外,我还被小说中的语言所吸引。

作者马克·吐温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生动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趣味和智慧的世界。

他的文字简洁明了,却又富有深意,让人在阅读中不仅能够得到乐趣,还能够得到启发和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傻瓜吉姆佩尔》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寓言,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通过吉姆佩尔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宝贵的人生智慧。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经典之作,从中受益,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伦理环境·伦理选择——《傻瓜吉姆佩尔》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伦理环境·伦理选择——《傻瓜吉姆佩尔》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伦理环境·伦理选择——《傻瓜吉姆佩尔》的文学伦理学解读作者:张亦菲毕青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12期伦理环境·伦理选择——《傻瓜吉姆佩尔》的文学伦理学解读⊙张亦菲毕青[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 221116]摘要:本文借助文学伦理学,分析了吉姆佩尔所处的伦理环境,即人情冷漠、道德败坏的社会环境以及自私自利的家庭环境;阐释了吉姆佩尔身上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在不断斗争下所获得的道德提升;通过剖析吉姆佩尔所处的伦理环境及其在这种伦理环境下所做出的伦理选择,揭示了犹太人日益淡薄的道德观及吉姆佩尔内心对道德与上帝的坚守,同时也揭示了辛格的道德信仰及对犹太人伦理道德信仰的担忧之情。

关键词:伦理环境道德人性因子兽性因子伦理选择一、引言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是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其著名的短篇小说是《傻瓜吉姆佩尔》。

主人公吉姆佩尔不仅受到镇上人的捉弄,还受到妻子埃尔卡的玩弄。

在那样冷酷无情的伦理环境中,以埃尔卡死亡前的坦白为导火线,吉姆佩尔因其所坚守的道德与信仰被其内心的报复欲所吞噬,开始实施报复计划,但最终吉姆佩尔及时地清醒过来。

对于辛格此篇小说的研究,国内外大都集中于作品的主题模式、宗教信仰、民族情结等方面,对于作品的结构安排、叙事技巧以及利用文学理论阐述则很少触及。

此外,文学伦理批评是我国提出来的一种文学批评方式,而对于辛格短篇小说的研究,尚未有人利用此理论来分析、解读,这一块可以说是个空缺处,值得对此进行研究补充。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主要用于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有关的问题。

”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理论依据,分析了吉姆佩尔所处的伦理环境是如何反映出犹太人日益淡薄的道德观及吉姆佩尔的“忍”的,另外,还探讨了吉姆佩尔在这一伦理环境下所做出的伦理选择意义。

二、吉姆佩尔所处的伦理环境“伦理环境就是文学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

论文学作品中的傻瓜形象

论文学作品中的傻瓜形象

导论
导论
本文所要论述的傻瓜是一个统称,是多种文学形象的模糊集合,并不是特指 某个群体,他的外延无限扩大。既包括真正意义上的傻瓜,即与聪明人相对应的 头脑有问题、思维有障碍的一类人;也包括作品中所出现的无论何种缘由被社会 认为是傻瓜的人物,还包括一些自以为是傻瓜的人物等等。那么傻瓜就是泛指包 括傻子在内的一系列形象,如白痴、疯子、社会上的“傻瓜"式人物……一些文 艺作品之所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因为作品中出现了各类 傻瓜式的人物,如《喧哗与骚动》中的班吉,《阿甘正传》中的阿甘,《傻瓜吉姆 佩尔》中的吉姆佩尔,《傻瓜威尔逊》中的威尔逊等,他们以其独特的个性魅力 在文学的世界里绽放着无限光彩。笔者主要通过对上述典型傻瓜的分析研究来揭 示它存在的独特意义。傻瓜作为一类人的代称,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道德判 断、行为逻辑等等方面都有别于常人,其独特的形象内涵被中外作家注重,并创 造出众多的傻瓜,成为文学世界中很独特的一种文学现象。
关键词:傻瓜,意蕴,文化,创作实践与理论
Abstract
Abstract
In social groups,the fool is a socially vulnerable groups and marginal life.In social norms and understanding of rational evaluation system,there is a fool’S heterogeneous contempt for ordinary people in the cause or even an insult,they also
classified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its overall position.Part three

逻辑案例分析

逻辑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概念1.智者欧底姆斯使用的是什么手法?苏格拉底领了一个青年到智者欧底姆斯那里去请教。

这个智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就想在初次见面时给这个青年一个下马威。

因此,一见面他就劈头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学习的是已经知道的东西,还是不知道的东西?”这个青年回答,学习的当然是他不知道的东西。

于是,欧底姆斯就向这个青年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你认识字母?”“我认识。

”“所有的字母都认识吗?”“是的。

”“而教师教你的时候,不正是教你认识字母吗?”“是的。

”“如果你认识字母,那末教师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吗?”“是的。

”“那末,或者你并不在学习,只是那些不认识字母的人在学习吧?”“不,我也在学习?”“那末,如果你认识字母,那你就在学习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

”“是的。

”“那末,你最初的回答就不对了?”这个青年就是这样被欧底姆斯弄得昏头昏脑,最后承认自己的失败,而甘心拜他为师。

请问:欧底姆斯使用什么,把这个青年弄得昏头昏脑?案例解析:本题引自柏拉图的《欧底姆斯篇》。

在古希腊哲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哲学学派——智者学派。

这个学派在哲学史上以善于论辩而著称。

这些“智者”,不仅自己常常同别人论辩,而且还以此为职业,招收门徒,专门传授论辩的方法。

其中不少人沦为诡辩论者。

本题中欧底姆斯所采用的基本手法,就是玩弄语词把戏,以混淆是非。

我们已经知道,概念都是通过语词来表达的,但是,语词同概念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而同一个语词也可表达不同的概念。

人们在思维与辩论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语词和概念的这种联系和区别。

如果故意地抹杀这种联系和区别,加以割裂或夸大,那就势必会造成语词或概念的混淆。

在日常语言中,有的语词的涵义是不确定的,这种情况就有可能为某些人所利用,混淆同一语词所具有的各种不同涵义(即表达的不同概念),来进行诡辩。

在本题中,欧底姆斯就是这样干的。

比如,“教师教你的时候”这个复合词所表示的时间概念,既可以是指谈话时的“过去”,也可以是指谈话时的“现在”,甚至是“未来”。

犹太文学中的“智”与“愚”

犹太文学中的“智”与“愚”

犹太文学中的“智”与“愚”辛格小说《傻瓜吉姆佩尔》(Gimpel,the fool)中主人公吉姆佩尔在外人眼里看来是个低能儿、驴子、榆木脑袋、呆子、老闷、笨蛋以及傻瓜。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被周围人不断愚弄的一生,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愚”在经历了吉姆佩尔一生琐碎、坎坷、被愚弄、坚忍和执著地坚信自己的信仰和对上帝的忠诚后转化成了“智”。

吉姆佩尔也实现了从愚者到智者的转换。

标签:犹太文学;愚;智辛格是犹太文学史上一位巨匠,他197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继Saul Bellow之后第二位获得此殊荣的美国犹太作家。

从1927年辛格在《文学之页》上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在晚年》并获得该杂志设立的文学竞赛奖的一等奖。

1953年,Saul Bellow翻译了他用意地续语创作的短篇小说《傻瓜吉姆佩尔》,此文引起了批评界的重视和那些对犹太历史缺乏了解的普通美国读者的关注:“成群结队的学生,诸如在弗吉尼亚洲的夏洛特薇儿或威斯康辛州的麦迪逊等地聚集起来,很可能不是对东欧那个被毁灭的犹太世界,而是对幽灵鬼怪感兴趣。

”(Edward Alexander:1990)在创作中,辛格并没有张扬自己的宗教主张而是抱着一颗虔诚的心,充满智慧地讲述有关自己民族的故事。

(乔国强:2009)辛格的这篇傻瓜的故事让读者在阅读的愉悦中感受到了强烈的民族气息和深邃的生活哲理。

传统意义上傻瓜被等同于白痴、弱智、笨蛋、傻子,解释理解成不谙事理缺乏想象力,感觉迟钝,发呆冒傻气智力低下。

而文学作品中或影视作品中的傻瓜主要分两种:真傻和装傻。

真傻的人往往生活在自己的假想世界里,对外界变化不管不问像孩童一般天真无邪时常做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傻事,外人也多能一笑了之予以原谅。

而装傻的人心头洞若观火表面抱朴守拙。

明明什么都知道却表现出一副癡呆的表情。

一般来说但凡装傻都是为了掩饰当下的真实想法或化解窘境或为了给他人营造一种假想的洒脱。

但是犹太文学作品中的“傻瓜”或者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中的主人公是“真傻”,他性情纯良、质朴善良、他对世界的一切怀有善意,他相信别人告诉他的一切,他不欺骗任何人,他也不理解欺骗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傻瓜吉姆佩尔》中真正的智者
作者:康夏清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3期
摘要:《傻瓜吉姆佩尔》以第一人称叙述口吻带领读者感受到吉姆佩尔这个“傻瓜”的真诚与善良,让我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

这位真正的智者带给人们守护心灵净土的呼唤,作者也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表达对整个世界的思考。

关键词:傻瓜;视角;信仰;虚构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078-02
犹太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于1978 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著名学者詹姆逊对辛格这样评价,“古老丰瞻的犹太历史文化,世界大战前后犹太民族的舛难命运,困扰人类心灵的各种形而上力量的抗衡,这一切都紧密地连接于一个名字——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人们着重于他创作中的宗教思想以及犹太文化传统对其创作主题的影响。

然而通过分析《傻瓜吉姆佩尔》可以看出,辛格要表现的实际上超越了对犹太民族的文化深思,更在于对整个世界的思考。

《傻瓜吉姆佩尔》以四个部分叙述了吉姆佩尔被当成傻瓜及受欺骗的故事。

文本开端,吉姆佩尔自身介绍颇有意味“我是傻瓜吉姆佩尔。

我不认为自己是个傻瓜。

恰恰相反。

可是人家叫我傻瓜。

我在学校里的时候,他们就给我起了这个绰号。

”吉姆佩尔知道当那些恶作剧者发觉他是易于受骗的时候,他必须掩饰自己的“智”。

从叙述角度看,传统多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 但“在20世纪初以来的小说中, 叙述者往往放弃自己的眼光而采用故事中主要人物的眼光来叙事”(申丹《叙述学与小说》)即“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

这种第一人称叙述者采用自己过去经历事件时的眼光来叙事, 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文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出吉姆佩尔的所闻所感,使读者仿佛站在他的肩头, 通过吉姆佩尔的眼、耳、脑来观察和分析事件,而他的所知所感并未让人意识到他的傻,更多是善良与真诚。

“叙述视角是事件被感知的方式”也就是说它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观照时总蕴涵着观照者本人特定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叙述视角的转换则意味着从一个人物的视点和其隐含的特定价值观转移到另一个人物的视点及其隐含的特定价值观上。

从吉姆佩尔对自己的介绍来看,他不承认自己是傻瓜,正表明他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是有自主意识渗透的。

吉姆佩尔说自己不得不接受大家的评论,承认自己是“傻瓜”,这是他为自身的利益找一个捍卫点而认同的,其实可以看出吉姆佩尔不傻,而是一个智者,他的智是通过承认自己是傻瓜来体现的。

吉姆佩尔并非“傻瓜”,他的傻是在有意识情况下进行的。

他明白自己的做法和别人的看法,他能清楚地认识到整个小镇的人都在欺骗他和捉弄他,但出于生存的需要,而且是信仰的坚持,他坚守着善良与宽容,即使在别人眼里他的忍让是愚不可及的。

生活的重压与苦难让吉姆佩尔选择了一种极为妥当的生活方式——忍耐与默默承受。

吉姆佩尔如此明白却还要继续这样的生活,这在于他一直坚守的信仰:“一个人应该干点什么? 肩膀是上帝造的,负担也是上帝给的。

”对上帝的虔诚,对苦难的体认,这就是他的精神支柱。

一天晚上,吉姆佩尔回家发现妻子埃尔卡旁边躺着一个男人,他对自己说:“吉姆佩尔不会终生做一个笨蛋的。

即使像吉姆佩尔这样的傻瓜,他的愚蠢也有限度”,“由于我有了烦恼和悲伤,全弗拉姆波尔镇的人都兴高采烈,但是我决心永远相信人家对我说的话。

不相信又有什么好处?今天你不相信你的老婆,明天你就不会相信上帝。

”上帝与天堂是多次出现的词语,可以看出吉姆佩尔的信仰。

他四次向拉比请教,希望可以得到解答,而拉比却告诉吉姆佩尔,“圣书上写着,做一生傻瓜也比作恶一小时强。

你不是傻瓜,他们是傻瓜。

因为使他的邻人感到羞辱的人,自己要失去天堂”。

实际上拉比清晰看到吉姆佩尔所处的困境与矛盾,他的话语中更多的是宽慰与解释,但吉姆佩尔在内心纠结,“换一个人处在我的地的位就要不告而别,不再回家。

但我却是忍受这种处境而一声不吭的人。

一个人要干点什么?肩膀是上帝造的,负担也是上帝给的。

”他宁愿把忍受屈辱当成一种磨砺,相信“上帝”。

事实上,他的信仰已开始动摇,他在为自己找辩护的理由,说服自己继续相信妻子,相信上帝。

情节发展中,吉姆佩尔对妻子的欺骗再无法容忍,作者在一个细化的情节中透出吉姆佩尔的心迹转化。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描写的自然环境重点在“月光”上,“晚上,我盖好面让它发酵,带着我那一份面包和一小袋面粉向家里走去。

月亮很圆,群星闪烁,不知道什么事使人感到毛骨悚然。

”吉姆佩尔在回去的路上感到惊惧不安,在他进入卧室时,“月光”见证了一切,“我悄悄地抬起门闩,走进屋去。

埃尔卡睡得很熟。

我瞧着婴儿的摇篮,百叶窗关着,但月亮光从裂缝里穿进来”,当他走进妻子床边发现她旁边睡着学徒时,“月光一下子没有了。

房间里一片漆黑。

我哆嗦着,我的牙齿直打战。

”“月光”隐没了,吉姆佩尔也跌落到谷底。

不难看出,文本中“月光”的变化透露出吉姆佩尔的心情转变,月光本是圣洁的象征物,而作者却故意以“圣洁”见证“污秽”,这种戏谑背后表达了吉姆佩尔信仰的动摇,吉姆佩尔在回家前就已有所察觉,表明他对妻子的怀疑自始至终都存在着,在事实没有完全表露之前,他总以信仰来遏制自己的怀疑。

如果说月光的变化只是信仰动摇的征兆,那魔鬼的出现及劝告便是吉姆佩尔信仰动摇的开始了。

魔鬼对他说“全世界都欺骗你,所以你该欺骗全世界了”“根本没有上帝”。

吉姆佩尔听从魔鬼的话在面包中掺尿给村里人吃,以报复人们对他的愚弄与欺骗。

事实上,魔鬼与上帝都是吉姆佩尔心中的想象,如果上帝代表的是他的信仰,那么魔鬼便是这种信仰的质疑,魔鬼最终还是现身了。

即使是在吉姆佩尔的梦里,上帝也没有任何显现的痕迹,相对于在幕后不曾言语的上帝而言,魔鬼在台前。

这可以说上帝在此时受到忽略,在吉姆佩尔内心的挣扎与动摇中,信仰已被置于背后。

因为一个人再善良,在经受如此多的折磨与愚弄后也会有所防备与警觉,一个人的信仰再坚定,在经受太多冲击之后也会有所怀疑。

正是这些经历,同时也是考验,让
吉姆佩尔的信仰发生了变化,但变化不是反叛,而是更为坚定地守护。

无论以后的生活发生什么事,吉姆佩尔一直坚守着他的上帝,他的善良。

这证明他心中信仰力量的强大。

文本最后吉姆佩尔还是回到自己的初心,最终走向虚幻,“那儿没有纠纷,没有嘲弄,没有欺骗。

赞美上帝,在那儿,连吉姆佩尔都不会受欺骗”。

“那儿”隐约透露出一丝忧伤的现实感受,它既表达了希望,也是对当下的不满与拒绝,他的憧憬是乐观的,这种乐观不是来自对现状的肯定,而是对当下的否定和对未来的肯定。

在吉姆佩尔的社会里,他一直遭受欺骗与愚弄,但他依然坚持信仰。

虚构是文学的中心。

相对现实而言,小说里吉姆佩尔的世界是虚幻的,而相对于吉姆佩尔追寻与信仰的虚幻世界,吉姆佩尔经历的世界又是现实的。

伟大的小说家们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人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一世界和经验世界的部分重合,但从它的自我连贯的可理解性来说它又是一个与经验世界不同的独特的世界。

在吉姆佩尔的世界中,寄寓着另一个世界:在现实即使遭受再重苦难,心灵的月亮依然存在,守卫这片纯洁,不断超越自己。

辛格的作品从来不乏信仰,他在探索人与上帝的关系的历程中,并未彻底否定上帝,为了给迷失的犹太人一个精神依托,他把上帝变成了一个纯粹的精神信仰的存在,坚持这种信仰会使人的灵魂变得崇高。

如果我们人人心中都坚持一个至高至善的信仰,并践行这一信仰的话,那么人类在提升自身道德水平的同时,也就提高了整个世界的道德水平。

文学在任何时候都是为了特殊的目的而从生活中选择出来的东西。

辛格以吉姆佩尔的生活展示自己的思考:在现实世界生活的人们,内心应当有另一个世界,坚守对这个世界的构建,坚持自身的信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