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护理常规 (1)

合集下载

儿科护理常规全

儿科护理常规全

儿科疾病护理常规一般疾病护理常规1、热情按待病儿及家长,主动介绍医院规章制度和病房环境,介绍主管医生、护士姓名和联系;为病儿安排床位、通知医生,配合治疗及抢救;2、评估病儿生命体征及一般状况,并制定护理计划;3、加强饮食管理,根据医嘱、病情及年龄选择适宜的饮食配方奶、婴儿饭、普食、治疗饮食、特殊饮食,核对正确后再执行;4、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做好晨晚间护理,室内通风2次/天,20分钟/次;5、保持病儿皮肤、衣服、床单位清洁、整齐;6、病儿入院测量体温2次/天;发热病儿测量体温4次/天;特级护理、危重病儿测体温、脉搏、呼吸各1次/4小时,或根据病情随时测量生命体征;7、每天记录大便次数,3天无大便者,遵医嘱给予通便处理;病重者遵医嘱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8、每周测体重1次,严重水肿病儿每天测体重;尿检查阳性者,每周2次尿常规检查;9、病儿每周更衣2次,必要时随时更换;每周给病儿剪指甲一次,酌情理发;10、针对疾病做好健康宣教,及时向家长和病儿介绍喂养及饮食知识、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11、做好心理护理,缓解家长和病儿紧张及焦虑情绪,积极配合治疗;12、做好出院指导,如休息、饮食、活动、药物用法、疾病观察及护理等;13、病儿出院后,做好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危重疾病护理常规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1监测呼吸频率、节律、心率、心律、血压和意识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2监测的次数根据病情而定,重症患儿须连续24小时监测;除此之外,还须观察皮肤色泽、末梢循环、肢体温度、尿量等变化;3昏迷患儿还须观察瞳孔、肌张力、腱反射及病理反射,受压部位是否有压疮的发生;4观察患儿体温及周围血白细胞的变化、咳嗽、咳痰的性质,发现感染征象及时处理;2、保持呼吸道通畅1防止窒息:保持安静,避免躁动、剧烈咳嗽后痰液堵塞呼吸道;平卧时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惊厥发作时应就地抢救,立即松解患儿衣扣,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将舌轻轻向外牵拉,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卧床时头肩抬高25度-30度;以利于颅内血液回流;2协助排痰:鼓励清醒患儿用力咳痰,对咳痰无力的患儿每2小时翻身1次,并经常轻拍胸背部,边拍背边鼓励患儿咳嗽,使痰易于排出;3吸痰:咳嗽无力、昏迷、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儿,及时给予吸痰;吸痰前应充分给氧;吸痰时应取仰仰卧位;4湿化和雾化吸入;5按医嘱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地塞米松等缓解支气管痉挛和气道粘膜水肿;6必要时应用人工辅助通气或气管切开,维持有效通气;3、合理用氧应低流量持续吸氧以维持PaO2在65-85mmHg为宜;一般中度缺氧吸氧浓度为30%-40%;重度缺氧为50%-60%;在抢救急性呼衰时,如供给60%氧仍不能改善发绀,可用100%的纯氧,但应注意吸入的时间不宜超过4-6小时,以免氧中毒;急性肺水肿时,可给酒精湿化的氧气吸入;常选用鼻导管、面罩和头罩等方法吸氧;4、保证营养供给1危重患儿可通过鼻饲法供给营养,选择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免产生负氮平衡;2可进食的患儿鼓励患儿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3婴儿喂奶时所用奶头孔宜稍大,以免吸吮费力,但需注意防止呛咳;吸吮困难者用滴管喂,必要时可用鼻饲;肾病患儿应限制水、盐、钾、磷和蛋白质的摄入量;5、按医嘱及时应用药物,并做好效果观察遵医嘱给予抗生素、血管扩张剂、呼吸兴奋剂、利尿剂、止惊药、洋地黄制剂等等;根据病情和药物调节输液速度及量,以免输液过速或过量造成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或避免输液过慢或量不足不能及时补充血容量;避免药物外漏;观察用药后反应;6、详细记录出入量保证出入量平衡,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7、生活护理定时翻身,做好皮肤,口腔,眼、耳、鼻及臀部的护理,预防感染,及时更换汗湿衣服,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8、安全防护将纱布放在患儿的手中或腋下,防止皮肤摩擦受损,已出牙的患儿在上下齿之间放置牙垫,防止舌咬伤;禁止不必要刺激,保证患儿安全,必要时给予约束带保护患儿;9、心理支持急救处理后应做好心理护理,减轻和消除患儿及家长精神上的恐惧,关心体贴患儿,减轻患儿及家长的恐惧心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概念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指鼻、鼻咽和咽部的急性感染,以冬春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多见,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评估1、病情评估;2、生命体征;3、有无鼻塞、气促、咳嗽,咽部有无充血和疱疹,扁桃体及颈部淋巴结是否肿大,有无皮疹、腹痛及支气管、肺组织受累的表现;4、家长对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5、病儿自理能力;护理要点1、按小儿内科疾病一般护理要点;2、急性期嘱病儿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适当活动;3、定时测量体温,高热者,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有高热惊厥的病儿,体温超过38℃时,及时给予降温,降温后及时复测体温;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鼻腔及咽部分泌物;鼻塞严重时,遵医嘱给予滴鼻药物;鼓励病儿咳嗽、排痰,痰液黏稠者,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5、保证病儿摄入充足的水分,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6、摄入充足的水分以协助降温和排出毒素;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7、注意药物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8、保持口腔清洁,温盐水漱口2次/天;9、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衣服,促进舒适;健康指导1、讲解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知识及护理要点;2、鼓励母乳喂养,保证病儿充足水分的摄入;3、多进行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过热或过冷;4、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出入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肺炎护理概念肺炎是指各种不同病原体及其他因素如吸入羊水、动、植物油及过敏反应等所引起的肺部炎症;临床上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湿锣音为表现;评估1、病情评估;2、生命体征;3、有无发热、咳嗽、气促、端坐呼吸、鼻翼扇动、三凹征、唇周发绀及肺部锣音等症状和体征;4、胸部X线及外周血液检查结果;5、家长对肺炎的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6、病儿自理能力;护理要点1、按小儿内科疾病一般护理要点;2、嘱病儿卧床休息,定时测量体温,高热者,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防止高热惊厥的发生;3、观察咳嗽程度,以及有无气促、鼻翼扇动、三凹征和口周青紫症状,有低氧血症、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4、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5、指导病儿有效咳嗽,协助患儿排痰,痰液黏稠或不易咳出者,给予雾化吸入;严重喘憋者取半卧位,遵医嘱给予支气管解痉药物;6、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衣服;保持口腔清洁,用温水漱口;7、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鼓励病儿多饮水,保证液体的摄入量;8、哺喂时应耐心,防止呛咳;呛咳明显者,可给予鼻饲或静脉营养;9、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注意药物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健康指导1、讲解肺炎的相关知识及护理要点,定时测量体温;2、根据病情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适当增减衣服;支气管哮喘护理概念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具有气道高反应性特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可自行缓解或治疗后缓解;评估1、病情评估;2、生命体征;3、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4、病儿体位;5、胸部X线检查、肺功能测定及血气分析的结果;6、以往治疗史;7、家长对支气管哮喘的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8、病儿自理能力;护理要点1、按小儿内科疾病一般护理要点;2、定时监测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度的变化;若出现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等,及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3、保持呼吸道通畅,取坐位或半卧位,缺氧者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氧浓度不宜超过40%;对痰多而无力咳出者,及时给予吸痰;4、哮喘症状明显者,遵医嘱给予支气管扩张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5、观察B2受体激动剂、氨茶碱、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6、保证病儿摄入足够的水分,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健康指导1、讲解哮喘发作的诱因,避免接触过敏源,去除诱因;2、教会病儿及家长辨认哮喘发作的早期征象、发作表现及适当的处理方法;3、正确、安全用药;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减少呼吸道感染;婴幼儿腹泻护理概念婴幼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及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消化道综合征;评估1、病情评估;2、生命体征;3、有无发热、呕吐、腹胀、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4、腹泻开始时间,大便性状、颜色、次数、量、气味及化验检查结果;5、家长对婴幼儿腹泻的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6、病儿自理能力;护理要点1、按小儿内科疾病一般护理要点;2、定时监测病儿意识状态、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皮肤弹性、黏膜是否干燥、眼窝前囟凹陷程度、四肢末梢循环及尿量等;3、准确记录大小便及呕吐的次数、量、颜色及性状;4、对肠道感染性腹泻的病儿,做好床边隔离,防止交叉感染;5、对高热者给予降温处理,擦干汗液,及时更衣;6、加强口腔护理,预防鹅口疮的发生;7、加强臀部皮肤护理,防止臀红的发生;8、勤翻身变换体位,腹胀者给予腹部热敷或肛门排气;9、遵医嘱给予抗生素,调节消化道功能、收敛、止泻的药物,注意药物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10、轻度脱水者遵医嘱给予口服补液,口服补液的盐用温开水溶解,4-6小时内少量、多次服完;中、重度脱水者,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按计划补液,掌握补液原则;营养不良或合并心肺疾患的病儿,输液速度宜慢,静脉补钾前观察排尿情况;11、腹泻脱水病儿除严重呕吐者暂禁食4-6小时不禁水外,均应继续进食;母乳喂养者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者,可喂米汤,少量多次腹泻停止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健康指导1、讲解婴幼儿腹泻的相关知识,指导家长掌握正确喂养知识;2、注意饮食卫生及食具的消毒;3、教育病儿饭前、便后洗手;4、气候变化时注意防止受凉或过热,夏季多饮水;5、及时为病儿治疗营养不良、佝偻病等,适当进行户外活动;6、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避免长期口服广谱抗生素而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消化性溃疡护理评估1、病情评估;2、生命体征;3、腹痛的部位、性质及与进食的关系,有无嗳气、泛酸、上腹饱胀、恶心、呕吐等症状;4、家长对消化性溃疡病的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5、病儿自理能力;护理要点1、按小儿内科疾病一般护理要点;2、定时监测意识状态、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3、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进食的关系,及是否伴随其他消化系统的症状;4、新生儿及婴幼儿急性消化性溃疡,要注意呕血、便血量的观察,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5、腹痛症状严重,大便潜血阳性的溃疡活动期病人,嘱其卧床休息;6、节律性腹部疼痛的病儿,可在疼痛前服用抗酸性食物或嘱其深呼吸、听音乐等分散其注意力;7、根据病情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注意药物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8、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禁食刺激性食物;9、急性大出血、上腹痛严重和呕吐者暂禁食;出血缓解时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避免空腹,进餐有规律,维持正常消化活动的节律;健康指导1、讲解消化性溃疡的相关知识,养成规律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减少溃疡的诱因;2、遵医嘱服用抗酸制剂和相应胃粘膜保护性药物,禁用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病毒性心肌炎护理概念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炎性过程,除心肌炎外,部分病例可伴有心包炎和心内膜炎;评估1、病情评估;2、生命体征;3、有无头晕、心悸、乏力、胸闷、胸前区不适等症状;4、家长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5、病儿自理能力;护理要点1、按小儿内科疾病一般护理要点;2、定时监测病儿心率、脉搏的变化,必要时实施心电监护心功能不全者,按心功能不全护理要点;3、嘱病儿臣卧床休息至热退后3-4周,病情基本平稳后,逐渐增加活动量;4、遵医嘱给以营养心肌药物,注意药物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5、需较长时间静脉输液时,可选用静脉留置针,以保证药物疗程;6、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便秘;7、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健康指导1、讲解心肌炎的相关知识,遵医嘱服药治疗;2、根据心功能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病初6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4、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上呼吸道感染;5、服用洋地黄药物的护理要点;6、服药前数脉搏1分钟,儿童低于60次/分或大于100次/分,婴儿低于80次/分或大于160次/分应停药,并通知医生;7、口服洋地黄药物时,剂量要准确,若为地高辛水剂药物时,可用1ml注射器抽取再吸少许空气去掉针头直接口服,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若服用维生素C间隔时间应大于30分钟以免影响洋地黄的治疗效果;8、应用利尿药物时,应熟悉利尿药物的药理作用,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防止因低钾而引起药物的毒性反应;9、药物疗效的观察:观察病儿心音是否有力、脉搏是否减慢、脉搏搏动是否增强、呼吸是否平稳,口唇、指甲发绀是否有所好转等;10、药物中毒反应的观察1胃肠道反应: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2神经反应:头晕、嗜睡、黄视、复视;3心血管反应:房室传导阻滞、房性及室性早搏、室速、室颤等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护理概念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心血管畸形;评估1、病情评估;2、生命体征;3、有无乏力、气促、多汗、喂养困难,哭闹时是否出现暂时青紫或青紫加重等;4、家长对先天性心脏病的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5、病儿自理能力;护理要点1、按小儿内科疾病一般护理要点;2、心功能不全的病儿,取半坐位,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3、定时监测病儿血压、呼吸、脉搏节律及强弱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性通知医生;4、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鼻导管法吸氧1-3L/min;面罩吸氧5-8L/min;5、注意静脉输液控制在10-15滴/分,必要时使用输液泵控制滴速;6、服用洋地黄药物后,注意药物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7、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尿量小于500ml时,及时通知医生;水肿者每日清晨空腹测体重;8、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出现青紫时,可休息片刻或给以吸氧治疗,必要时给予鼻饲;有水肿者限制水、钠的摄入量;9、保持大便通畅,3天无大便者给以通便;健康指导1、讲解先天性心脏病的相关知识,遵医嘱服用洋地黄药物;2、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剧烈活动和哭闹,保证充足睡眠;3、注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防止感染;4、合理喂养病儿,增强体质,为手术做准备;细菌性脑膜炎护理概念细菌性脑膜炎是由各种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评估1、病情评估;2、生命体征;3、有无发热、头疼、呕吐、烦躁不安、惊厥等表现及前囟隆起及脑膜刺激征;4、家长对细菌性脑膜炎的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5、病儿自理能力;护理要点1、按小儿内科疾病一般护理要点;2、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干扰;3、定时监测病儿意识状态、血压、瞳孔、脉搏、呼吸及体温的变化,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的准备;4、高热病儿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5、遵医嘱定时给予抗生素;6、静脉推注降颅压药物时,随时监测血压变化;7、昏迷病儿根据病情给予口腔护理;8、及时记录病情变化及出入液量;9、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保持肢体功能位,防止足下垂的发生;10、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或静脉高营养;11、遵医嘱协助病儿进行肢体主动、被动的功能锻炼;健康指导1、讲解细菌性脑膜炎的相关知识,教会护理病儿的方法;2、嘱家长定时协助病儿进行功能训练及康复治疗,促进肢体的恢复,减轻后遗症状;病毒性脑膜炎、脑炎护理概念病毒性脑膜炎、脑炎均为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炎症,由多种病毒引起;评估1、病情评估;2、生命体征;3、有无高热头疼、恶心、呕吐,表情淡漠、嗜睡、意识障碍或神志不清、谵妄、昏迷等;4、有无肢体运动功能障碍;5、家长对病毒性脑膜炎的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6、病儿自理能力;护理要点1、按小儿内科疾病一般护理要点;2、定时监测病儿意识状态、血压、瞳孔、脉搏、呼吸及体温的变化,并进行记录,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3、高热病儿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4、定时翻身拍背,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5、烦躁病儿,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6、遵医嘱给予抗病毒药物;7、遵医嘱静脉推注降颅压药物,随时观察血压的变化;8、卧床期间协助患儿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9、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昏迷病儿给予鼻饲或给予静脉高营养;10、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病情稳定后,进行肢体的主动和被动锻炼;健康指导1、讲解病毒性脑膜炎的相关知识,教会护理病儿的方法;2、协助病儿进行功能训练及康复治疗,减轻后遗症的症状;癫痫护理概念癫痫发作是发作性皮层功能异常而造成的一组临床症状,即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发作性脑功能异常现象,发作时间多较短暂且呈自限性;两次及以上,甚至长期反复地出现痫性发作的疾病过程称之为癫痫;评估1、病情评估;2、生命体征;3、抽搐部位、强度、持续时间、次数及间隔时间;4、家长对癫痫的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5、病儿自理能力;1、按小儿内科疾病一般护理要点;2、随时观察病儿有无发作的先兆;3、发作时立即解开衣领和皮带,摘掉眼镜,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用牙垫防止咬伤舌头;4、观察病儿发作过程、间隔时间、神志、瞳孔、脉搏、呼吸、面色的变化,并记录;5、遵医嘱给予抗惊厥药物,并注意疗效的观察;6、给予高营养、高维生素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食辛辣食物,不暴饮暴食,不饮含兴奋剂饮料;多饮水、多活动,保持大便通畅;健康指导1、讲解癫痫的相关知识,指导家长和患儿对癫痫有正确的认识,防止各种诱发因素;2、教会家长癫痫发作时保护病儿的方法;3、遵医嘱坚持、按时给病儿服药;服药期间定期检查血象、肝肾功能及药物血浓度等;4、培养病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兴奋和疲劳;避免进行危险的活动;脑性瘫痪护理概念脑性瘫痪是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在早期发育阶段即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期间由多种原因引起,临床以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特征;评估1、病情评估;2、生命体征;3、有无肌张力、姿势异常,有无异常反射,智力、语言障碍、认知和行为改变;4、家长对脑性瘫痪的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5、病儿自理能力;1、按小儿内科疾病一般护理要点;2、根据病儿年龄进行日常生活功能的训练;3、伴有听力、语言障碍的病儿,按正常小儿语言发育的规律进行训练,多给病儿丰富的语言刺激,鼓励其发声、矫正发声异常;4、肢体瘫痪的病儿保持肢体功能位,并尽早进行被动及主动的功能训练;5、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褥疮及其他感染;6、提供进餐环境,挑选容易下咽的食品,鼓励病儿自己进食,进食不可过快,保证病儿有充分的咀嚼时间;吞咽困难者,遵医嘱给予鼻饲;保持口腔清洁,每次进餐前后,进行口腔护理;7、提供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健康指导1、讲解脑性瘫痪的相关知识及病儿护理要点;2、讲解病儿活动和训练的重要性,及早进行康复治疗;3、鼓励病儿多做治疗动作,锻炼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协助肢体和语言恢复,达到自我照顾的目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护理概念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不同病因所致的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肾小球炎性病变,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血尿,水肿,蛋白尿和高血压;评估1、病情评估;2、生命体征;3、尿液的颜色及尿量;4、体重及水肿程度;5、了解尿液及血液生化检查结果;6、家长对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7、病儿自理能力;护理要点2、每天定时测量血压,有症状者应给予降压药,以防止烦躁不安呀惊厥,防止高血压脑病的发生;3、水肿严重者嘱其卧床休息,水肿消退、血压平稳、肉眼血尿消失后,可进行轻微活动或户外散步;4、观察水肿的部位及程度,每周测体重2次;5、水肿严重者每天测体重,遵医嘱给予利尿剂,并观察用药前后体重、尿量及水肿的变化并做好记录;6、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7、观察尿的颜色,每周留晨尿2次进行尿常规检查;8、饮食以低盐、高热量、高维生素、适量蛋白质为原则,在尿量增加、水肿消退、血压正常后,可恢复正常饮食;9、严重水肿及心力衰竭者,在利尿、镇静等措施无效时,遵医嘱应用强心药物,并注意药物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10、保持会阴清洁;健康指导1、讲解链球菌感染与本病的关系,预防链球菌感染;2、遵医嘱给病儿服药及饮食;3、遵医嘱安排病儿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泌尿系感染护理概念泌尿系感染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而引起的炎症;感染可累及尿道、膀胱、肾盂及肾实质,多为细菌性感染;临床表现以脓尿和/或菌尿为特征,可有尿路刺激征、发热及腰痛等症状;评估1、病情评估;2、生命体征;3、有无发热、排尿时哭闹,年长病儿有无膀胱刺激征状;4、尿液常规化验结果;5、家长对泌尿系感染的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6、病儿自理能力;护理要点。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肺炎护理常规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发热时绝对卧床休息.呼吸困难者取半坐卧位.高热时多饮水、3、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得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注意喂养技术,防止咳呛。

4、密切观察病情及用药反应,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得变化。

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瘀斑,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保持呼吸道畅通,输氧或使患儿做好输氧护理,每2—3小时更换体位一次.5、输液患儿,注意控制输液速度,每分钟以8-10滴为宜,以防肺水肿发生。

有心力衰竭得患儿,一切治疗护理尽量集中操作,避免过多惊扰,保证患儿安静与休息。

6、恢复期患儿可适当户外活动,但应避免受凉.婴幼儿腹泄护理常规1、执行儿科护理常规。

2、严格执行床边隔离,患儿绝对卧床休息,取头侧卧位3、严格饮食管理,按医嘱禁食或喂少量补盐液,恢复期给易消化,营养好得饮食,宜少量多餐,由淡到浓4、详细观察大便及呕吐物次数,量,色与尿量.并注意T,P,R,BP变化,如有脱水症状及时通知医生.5、做好皮肤护理,防止臀红及尿路感染.勤翻身,防止发生褥疮.有呕吐得患儿做好口腔护理6、按医嘱调节输液速度,保持输液管道通畅,无药物外漏.7、有心,肺,肾功能不全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备齐抢救药物,器械,以利抢救。

8、出院时应宣传科学喂养,注意饮食卫生等、急性肾炎护理常规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2、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至少2周.3、饮食按医嘱。

浮肿期进无盐饮食,限制入水量,保证热卡,浮肿消退后给低盐饮食,避免长期不合理忌盐、4、测体重每周一次,浮肿厉害时隔日测一次,按医嘱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并观察小便量与色.5、按医嘱测BP并记录.注意精神状态,浮肿程度,如有血压过高伴呕吐,头痛者,及时报告医师、6、口腔护理每日2-3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浮肿患儿,操作应轻柔,防止皮肤破溃,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预防交叉感染。

重症患儿输液治疗时,应严格按医嘱控制输液量及速度,切忌输液过多过快而加重病情. ,7、长期使用激素得患儿,应注意观察有无低钾,低钙以及消化道出血与感染得表现.8、出院时做好卫生宣教.嘱家长督促患儿避免剧烈活动,一年内不宜参加体育活动.高热护理常规1、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儿科疾病护理_常规

儿科疾病护理_常规

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按入院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保持病室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定时通风,但避免直接对流,室温以18-22度为宜,相对湿度55%—65%为宜。

3、按不同年龄与病种,感染和非感染疾病,分别安置病儿,防止院内感染。

4、病情危重及急性病儿,须绝对卧床休息,注意更换体位,恢复期及慢性病者,可适当活动,但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5、按医嘱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

并根据不同年龄及病种对饮食的特殊要求,协助营养食堂提高烹调技术,增进病儿食欲,正在断奶的婴儿,在住院期间应暂停断奶。

6、凡入院24小时以内的病儿、新生儿未成熟儿危重病儿以及体温在38以上度或36度以下着,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其余病儿每天测两次,体温在39度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低于36度者,应给予保暖。

7、三个月以内婴儿,每周测量体重两次,一般病儿每周一次。

8、保持床铺平整、干净、整洁,注意皮肤护理。

婴幼儿便后应洗净、擦干臀部并涂油,以防红臀。

夏季每天洗澡1-2次,冬季每周一次,危重儿应床上擦浴。

9、饭前、便后应洗手,培养病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0、病儿所用面盆、毛巾,每日收回消毒一次,便盆每日清刷一次。

1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巡视,遇有病情恶化者,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处理,做好计划护理或特别护理,并做好书面及床头交班。

12、注意病儿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13、帮助病儿尽快适应医院环境。

可根据病儿年龄、病情轻重,选择适当的游戏及玩具,使他们在陌生环境中得到安慰,从而安心修养,积极治疗,早日康复。

14、病儿出院时,所用物品须分别清洁、消毒。

向病儿家长进行预防疾病及正确育儿的知识宣传教育,并作出院家庭特殊护理的示教,使其熟练掌握。

入院一般护理入院护理是指患儿住进医院后,护理人员对患儿所做的一系列医护活的安排。

1、接待患儿及家长后确定床位,填写各种卡片,交待用物,并通知主管医师。

2、责任护士向患儿及家长介绍住院须知、探视和陪护制度、病区环境及自我介绍。

儿科护理常规

儿科护理常规
4 .评估患儿坠床、压疮、烫伤、导管滑脱等风险情况。 5.评估患儿及家属的心理、社会支持状况。
【护理措施】 1.急性期卧床休息,注意保暖,病室环境清洁、通风,室温22~24 C,湿度50%,每日进行 空气消毒。 2.给予高营养素、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恢复期进高蛋白、丰富维生素饮食。 3.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面色、神志、皮肤、 黏膜颜色、四肢温度、尿量等,观察咳嗽性质及痰液的性状,是否为痰中带血或呈铁锈色。 4.高热者头部放置冰袋,或给予30%~50%酒精擦浴,或冰盐水灌肠;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 测体温、脉搏、呼吸每4小时1次。 5.痰液黏稠者,按医嘱给予雾化吸入,雾化用具一人一消毒或一人一套专用。指导患儿雾 化时保持平静,轻轻张口,用口均匀呼吸。每次持续雾化10~15分钟。雾化吸入后给予患 儿洗脸、漱口及拍背,鼓励患儿多饮水,不要随地吐痰,痰液多的小儿患者禁用镇咳药。 6.保持口腔清洁,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炎。 7.药物治疗的护理:用药前必须做皮试,注意用药剂量、时间准确且无配伍禁忌,滴速适 当,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8 .做好患儿安全护理。 9.做好心理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向患儿及家属解释疾病,减少患儿对疾病 的恐惧、紧张。
【护理措施】 1.重症患儿应卧床休息,恢复期适当活动。 2.给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饮食(水肿者暂给 低盐或无盐饮食)。 3.加强巡视,特别是营养不良的患儿,应随时注意面色、呼吸、脉搏、 神志的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免因营养不良而猝 死。 4.做好皮肤护理及口、眼护理,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定时翻身,防 止压疮及坠积性肺炎;双眼缺乏维生素A者,滴鱼肝油,以免角膜溃烂; 每周测体重2次。 5.补液时注意速度,不宜过快,按4~8滴/分钟,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准确 记录饮食量,有水肿者记录出入水量。 6.按医嘱正确使用药物,观察各种药物作用和副作用。 7 .做好患儿安全护理。 8.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疏导,减轻紧张、焦虑情绪。

儿科护理常规

儿科护理常规

儿科护理常规一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一)按入院一般护理常规(二)一般护理1.根据不同年龄与病种、感染与非感染疾病分别放置患儿,防止院内感染。

2.保持病室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定时通风,室温以18-22度为宜,湿度以55,,65,为宜。

3.休息急性期危重患儿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除适当休息以外,应鼓励患儿离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

4.饮食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正在断奶的患儿在住院期间应暂停断奶。

5.心理护理根据不同年龄和病情,做好患儿心理护理,以增加治疗效果。

6.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红臀的发生。

7.根据病情准确记录出入量。

(三)病情观察1.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协助处理。

2.高热者按高热护理常规。

(四)健康教育1.注意保暖,预防感染。

2.指导合理用药,并注意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二高热惊厥的护理常规及护理计划(一) 护理常规1保持安静,取头侧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衣物和裤带。

2高热惊厥时应及时给予降温措施,按高热护理常规,如物理降温、酒精擦浴或药物降温,新生儿解开包裹降温。

3治疗和护理操作要尽量集中进行,动作轻柔敏捷,禁止一切不必要的刺激。

4惊厥患儿应就地抢救、吸氧,及时清理咽部分泌物及呕吐物,以免发生窒息。

5惊厥时可将纱布包裹的压舌板或开口器放于上下门齿之间,以防舌咬伤。

6用药止惊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以避免因用药过量而抑制呼吸。

7对惊厥持续不止者,应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等,同时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囟门、神志的变化,防止脑水肿的发生,加强营养,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

8惊厥发作时,禁忌任何饮食,包括饮水,待惊厥停止、神志清醒后根据病情适当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9健康教育告知家长要备好体温计,并指导家长熟练的使用体温计,以便及时掌握孩子的体温变化。

指导患儿家长注意观察患儿发热时的表现。

用药知识的教育。

(二) 护理计划常见护理诊断包括:?体温升高;?有外伤的危险;?潜在并发症--窒息;?有口腔粘膜改变的危险。

儿科护理常规

儿科护理常规

第一节儿科疾病的一般护理1.病室应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温度以18℃~20℃为宜,湿度以50~60%为宜,定时开窗通风。

2.按不同年龄与病种、感染与非感染性疾病,分别收治,防止交叉感染。

3.新病人入院时测T、P、R、体重,7岁以上测量血压,并记录。

4.护士向患者及家长介绍病室环境及规章制度,饮食按遗嘱执行,注意饮食卫生,做好婴幼儿喂养指导。

5.严格执行作息制度,保证患儿充足睡眠与休息,保持病室安静,注意安全,防止烫伤、坠床、走失。

6.根据病情,按分级护理要求做好晨晚间护理,每周剪指甲1次,更换床单1次,保持患儿床单位清洁整齐。

7.认真执行医嘱,按时给药及治疗。

严格查对制度意识留取各种标本。

8.病儿入院4小时内,护士应对患儿全面评估并填写评估表,及时记录护理记录单。

9.值班人员定时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情,遇有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输液、输血时,应注意滴液速度,是否通畅,局部有无肿胀及输液、输血反应的发生,以便及时处理。

10.出院前向患儿及家长做好出院指导。

第二节高热护理高热即体温在39℃以上,发热是小儿时期许多疾病发生过程中最常见的症状,是机体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环境异常的一种代偿性反应。

[护理措施]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高热患儿应注意卧床休息。

3.饮食:供给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少量多次喂水,不能进食者可鼻饲或静脉补液。

4.降温:高热者先用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头置冰袋(小婴儿用冷水袋)、温水浴等。

效果不佳时,遵医嘱给退热药,同时多喂开水,防止因大量出汗而虚脱。

物理降温后半小时测体温,药物降温1小时测体温。

5.密切观察病情,没4小时测体温1次,必要时随时测量并记录。

同时观察热型及发热时伴随症状,如有无寒战、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等。

病情骤变时,及时通知医生。

6.加强口腔护理,口唇干裂涂以润滑油。

7.注意皮肤护理,有汗时用毛巾擦干。

保持衣被、床单、尿布干燥清洁。

儿科常规护理技术

儿科常规护理技术

儿科常规护理技术(一)脐部护理【用物准备】治疗盘内:0.5%碘伏、0.9%氯化钠溶液、3%过氧化氢溶液、棉签、弯盘等。

【操作要点】1.洗手、戴口罩。

2.携用物至床旁,查对患儿床号、姓名,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3.使患儿取平卧位,轻轻打开包被,暴露脐部,冬天注意保暖。

取下脐部的纱布及绷带,如敷料与伤口粘连,先用0.9%氯化钠溶液轻轻湿润后揭去,以免损伤引起出血。

4.用0.5%碘伏棉签擦洗脐部周围皮肤,若分泌物多时,用3%过氧化氢液棉签擦洗分泌物,以清洁局部;再用0.9%氯化钠溶液清洗局部,减少药物对局部皮肤刺激;最后用0.5%碘伏擦洗消毒,范围为5cm。

5.待干后,将患儿包好,使患儿头偏向一侧。

【注意事项】1.保持脐部清洁,防止尿液浸润局部。

2.清洁、消毒时动作轻柔,同时观察脐部有无渗血、分泌物及周围皮肤红肿等异常情况,冬季注意保暖。

3.对于破伤风感染使用过的敷料及棉签,应单独处理或焚烧。

(二)臀部护理【用物准备】尿布,以白色柔软易吸水的棉布或一次性尿布为宜。

尿布带、温水一盆(水温为38~40℃;有尿布皮炎时备1∶5000高锰酸钾溶液)、小毛巾。

按臀部皮肤情况准备治疗的药物、烤灯、棉棒、弯盘等。

【操作要点】1.将用物携至床旁,查对床号、姓名,并向患儿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2.放下床栏,揭开盖被,解开尿布带,露出臀部,以原尿布上端两角洁净处轻拭会阴部,并以此盖上污湿部分垫以臀部下面。

3.用温水先清洗会阴,分开女婴阴唇用温水自上而下冲洗;将男婴包皮往上推,用棉签去除污垢洗净,推回包皮;最后清洗臀部,用软毛巾轻轻吸干。

4.用一手轻轻提起双足,使臀部略抬高,另一手取下污尿布,再将清洁尿布垫于腰下,放下双足,尿布的底边两角折到腹部,双腿中的一角上拉,系好尿布带,结带松紧适宜,拉平衣服,盖好被子,整理床单位。

5.若腹泻患儿,需勤换尿布,及时清洗臀部及保持干燥,可以涂植物油保护皮肤。

若有尿布皮炎,可采用暴露法,灯光照射法或吹氧法等,使局部皮肤干燥,再涂呋锌膏,鱼肝油软膏或氧化锌软膏等。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儿科是专门研究儿童健康和疾病的医学科目。

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和免疫系统都不同于成人,所以儿科护理需要特殊的关注和护理方法。

以下是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

1.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护理常规包括:-鼓励儿童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取。

-帮助儿童保持舒适的环境,包括适宜的室温和湿度。

-使用湿化器或蒸汽浴帮助缓解咳嗽和堵塞的鼻子。

-观察儿童的呼吸和食欲变化,及时报告异常情况。

2.腹泻腹泻在儿童中也很常见,护理常规包括:-确保儿童充足的水分摄入,特别是口服含电解质的液体。

-提供轻食,如清汤、面条等,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维持室温舒适,减少儿童的不适感。

-做好手卫生,防止传染。

3.发热儿童的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发热在儿童中很常见。

护理常规包括:-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儿童的体温,记录变化。

-帮助儿童保持室温适宜的环境。

-给予温水擦浴或温水敷布帮助退烧。

-避免儿童暴露在直射阳光下。

-给予充足的水分摄取。

4.扁桃体炎扁桃体炎是儿童中常见的疾病,护理常规包括:-鼓励儿童大量饮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取。

-提供容易吞咽的食物,如软熟食物。

-给予含抗生素的药物治疗,如医生所嘱。

-观察儿童是否存在吞咽困难或疼痛,及时报告医生。

5.中耳炎中耳炎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护理常规包括:-观察儿童是否表现出哭闹、耳痛或睡眠障碍等症状。

-提供室温适宜、湿度适宜的环境。

-鼓励儿童保持体位上抬,有助于耳道引流。

-给予按时服药,如抗生素或止痛药。

儿科疾病护理的常规内容根据不同的疾病而有所不同。

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给予儿童温柔的关怀和悉心的护理。

在帮助儿童缓解症状的同时,还要定期复查和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和汇报。

通过良好的护理措施,儿童可以更快地康复并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护理常规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护理常规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护理常规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主要是指对儿童常见疾病的护理要点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儿科疾病及其护理常规:1.儿童感冒:对于婴幼儿感冒,首先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受凉。

对于幼儿,应定期进行手卫生教育,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在感冒期间,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多喝温开水。

同时,可以适量使用退热药物和清鼻剂,但要遵医嘱使用。

2.儿童腹泻:腹泻时主要依据病情进行饮食调整,如避免油腻食物、生冷食物,并适量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

同时要保持儿童肛周清洁,注意防止尿布疹的发生。

3.儿童伤害:在儿童活泼好动的阶段,经常会发生摔伤或其他外伤,为此,家长需保持房间的安全卫生,防止跌倒等事故的发生。

对于儿童的伤口处理,首先要及时止血,并保持伤口清洁,防止感染,最后进行适当的包扎处理。

4.儿童支气管哮喘:对于儿童的哮喘护理,首先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过敏原。

对于发作期,要及时给予支气管舒张剂,缓解哮喘症状。

在稳定期,要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并定期随访。

5.儿童中耳炎:对于儿童中耳炎,要保持鼻腔通畅,避免鼻塞。

同时要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减少细菌滋生。

对于有耳鸣、耳闷等症状的儿童,要及时就诊,进行相应的治疗。

除了以上常见疾病,还有其他一些老少皆宜的儿科常见疾病,如儿童疱疹、水痘、肺炎等。

对于这些疾病的护理常规,可以遵循以下原则: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适量增加营养摄入,定期进行药物治疗和复查等。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特殊生理发育和免疫系统的不完善,使他们对各类疾病的易感性较高。

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卫生意识,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以预防儿童常见疾病的发生。

同时,定期带孩子进行儿童保健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

儿科疾病护理常规

儿科疾病护理常规

儿科疾病护理常规1.新入院患儿根据病情及病种安置床位。

做好入院指导。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每周空气消毒一次。

3.入院测血压(<7岁免测)和体重。

以后每周测一次,并记录。

4.入院后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3次,连测3日,3日无异常者改为每日1次。

T37℃~38.4℃每日测3次,T38.5℃~38.9℃及病重患儿每日测4次,T39℃以上者及病危患儿每日测6次,并遵医嘱给予降温,30分钟后复测体温并记录。

体温不升者给予保温。

<3岁测肛表,<7岁免测脉搏、呼吸。

5.遵医嘱执行等级护理及饮食,注意饮食卫生。

6.入院后3日内收集大小便标本作常规检查。

每日记录大便,3日未解大便者,遵医嘱给予通便处理。

7.保持患儿皮肤、口腔清洁及床单位整洁,修剪指甲。

8.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9.健全儿科病房安全设施,加强安全护理。

10.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出院指导。

小儿惊厥护理常规1.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刺激,一切检查、治疗、护理集中进行。

3.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以免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4.给予患儿高热量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能进食者,鼻饲或静脉营养。

5.遵医嘱给予吸氧,憋气或窒息者,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和吸痰。

6.遵医嘱应用止惊药物,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7.密切观察患儿T、P、R、神志、瞳孔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8.高热者应立即给予降温处理,以防诱发惊厥。

9.严密观察惊厥类型、发作时间和次数,防止舌咬伤和坠床。

如有异常改变,及时报告医师。

10.降低颅内高压。

对有意识障碍和反复呕吐、持续惊厥、血压升高、呼吸不规则患儿,遵医嘱给予脱水疗法。

在使用脱水剂时,要按要求和速度输入,防止外渗。

二、小儿肺炎护理常规1.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按呼吸道隔离,严防医院感染。

3.患儿卧床休息,咳喘患儿取半卧位。

4.给予患儿富营养、易消化的饮食,鼓励多饮水。

儿科护理常规

儿科护理常规

儿科护理常规第一节急诊患儿护理常规一、儿科急诊患儿护理常规1. 保持病室内清洁,空气流通及适宜的温湿度。

2. 热情迎接病人,询问患儿发病情况进行分诊。

3. 根据病情为患儿测量体温,记录在病历上,对危重患儿安排优先就诊。

4. 协助医生做好危重患儿的抢救工作。

并做好护理记录。

5. 监测危重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共同抢救患儿。

6. 定期检查急救器材是否处于功能状态,急救药物是否充足及是否在有效期内,专人负责并做好记录。

7. 适时做健康教育,给予家长心里支持。

8. 联系住院,协助患儿办理住院手续,危重患儿护送到病房。

二、儿科输液观察患儿护理常规1. 保持病室内清洁,空气流通及适宜的温湿度。

2. 经常巡视患儿的输液情况,及时更换液体或拔针;如发现穿刺部位肿胀,应立即拔针,重新穿刺,肿胀部位涂药消肿。

3. 输液途中发现患儿不适(如:恶心、呕吐、瘙痒、出现皮疹或风团等),应立即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更换液体及输液器,通知医生,协助治疗处理。

4. 适时进行健康教育。

三、常见急症患儿护理常规(一)发热患儿护理常规1. 执行儿科急诊一般护理常规。

2. 保持病室内清洁,空气流通及适宜的温湿度。

3. 卧床休息。

给予舒适的卧位。

4. 给予适量脂肪、高蛋白、丰富的维生素、适量的碳水化合物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5. 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和退热效果。

监测体温,每4小时测体温1次,根据体温的情况采取相应的降温方式,降温后30min测体温并记录。

鼓励多饮水。

6. 对出汗较多的患儿,及时更换湿内衣,避免受凉。

7. 必要时给予口腔护理。

(二)惊厥患儿护理常规1. 执行儿科急诊一般护理常规。

2. 保持病室内清洁,空气流通及适宜的温湿度,保持病室安静,避免一切刺激。

3. 发作时立即取平卧位,头偏一侧,按压人中止惊,同时松解患儿的衣领及裤袋,用牙垫或纱布包裹的压舌板置于上下牙齿之间,防止舌咬伤。

4.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口腔呕吐物,防止误吸。

儿科护理常规(细分疾病版)

儿科护理常规(细分疾病版)

儿科护理常规**年**月修订目录1、儿科一般护理常规··32、肺炎护理常规··53、高热惊厥护理常规··74、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常规··95、急性支气管炎护理常规··116、支气管肺炎护理常规··127、支气管哮喘护理常规··148、过敏性紫癜护理常规··169、手足口护理常规··1810、麻疹护理常规··2111、腹泻护理常规··2312、病毒性脑炎护理常规··26儿科一般护理常规1.患儿在门诊或急诊室,经医师初步诊断后,确定需住院时由医师签发住院证,由家属到住院处办理入院手续。

2.迎接新患儿与家属,及时通知医师,并向家属交代病室有关规章制度,介绍床位医生护士,为患儿提供舒适安全清洁的环境。

3.及时执行医嘱,按分级护理标准进行护理,书写护理记录单。

4.新病人入院后三天内测体温、脉搏(满7岁),每日2次并记录,体温不升者予以保暖。

高热者见高热护理常规。

5.勤巡回,细观察。

发现病情变化,汇报医师处理。

6.患儿用具中应注意不能携带剪刀、刀等锋利的、可能导致伤害性的用具,注意安全。

7.进行各项护理操作,要认真执行查对制度,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8.根据不同年龄和病情,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以增强治疗效果。

9.做好出院康复指导。

肺炎护理常规概念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药物所致。

㈠观察要点1.观察患儿神志、面色、呼吸、体温等变化,注意缺氧情况。

2.观察有无凝视、拒奶、呛奶、口吐白沫等。

3.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呼吸暂停、三凹征、鼻扇甚至窒息等情况。

4.注意观察呼吸道分泌物颜色、量及粘稠度,是否混有羊水或胎粪、呕吐物、血液等。

新生儿科疾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科疾病护理常规

疾病护理常规新生儿科2014 年 10 月新生儿科疾病护理常规目录第一节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1.专室护理,按病种隔离,室温应维持在22℃左右,相对湿度55%~60%左右,并需保持空气新鲜。

2.体温不升或体重不足者,应设法保暖或放入新生儿暖箱,保持温度恒定,并集中操作,防止经常开箱,影响保暖。

体温过高,可适当物理降温。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应戴帽子、口罩,穿隔离衣,着隔离鞋。

检查患儿及进行治疗护理时,必须先用消毒液或流动水洗手后方可进行。

重症监护期间,严禁探视。

母亲患传染病时,应暂停直接喂奶,可吸出母乳经消毒后喂给,工作人员如有皮肤病或其他传染病时,不应接触患儿。

如有感冒,禁止入新生儿病室内。

4.入院前3天,测量体温4次/天;体温平稳3天后改为2次/天;暖箱中患儿测体温每4小时一次。

5.按医嘱进行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不能吸吮者用滴管或鼻饲。

患儿应抱起喂奶。

喂奶前换尿布,喂时防止呛咳,喂毕后轻拍背部排气,并使其侧卧位。

喂药时亦抬高头部,顺口角缓慢喂入,防止呛咳。

6.加强皮肤护理,每日沐浴一次,保持皮肤皱褶处清洁、干燥,危重者可擦浴,每次大便后清洗臀部,并涂以10%鞣酸软膏或消毒油剂。

勤换尿布,防止臀红,臀红时用远红外线灯或白炽灯每日照射局部;没3~4小时为患儿更换体位一次。

第二节新生儿黄疸【概念】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时期体内胆红素(多为未结合胆红素)的累积,而引起皮肤巩膜的恍然现象。

可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两大类,前者可致胆红素脑病而引起死亡或严重后遗症。

【评估要点】1.了解孕母自身有无肝胆疾病以及产时有无窒息缺氧史,有无家族史。

询问母乳喂养情况,是否为母乳性黄疸以及母婴血型情况。

了解患儿生后有无感染中毒症状及自身有无先天性胆道疾病。

2.评估患儿皮肤黄染程度、范围,有无肝脾肿大情况,有无烦躁、肌张力增高,前囟增高的表现。

3.评估家长对该病的病因治疗和预后的认识程度,有无认识不足或焦虑。

儿科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儿科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儿科危重病人护理常规1.临危受命:儿科危重病人需要护士紧急救治,护士应迅速接到护理任务后,立即检查病历和病情,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和需要紧急抢救的原因。

2.综合评估:对于危重病人,护士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方面,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和危险因素,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3.监测生命体征:护士需要定期监测儿童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监测血氧饱和度等重要指标,及时掌握病情变化。

4.维持呼吸功能:对于呼吸困难的病人,护士可以给予氧气吸入、刺激呼吸等措施,以保持正常的呼吸功能。

如果需要进行人工气道插管或呼吸机辅助呼吸,护士需要进行相关操作和监护。

5.维持循环功能:对于循环功能不稳定的病人,护士需要监测血压、心率、血红蛋白、血氧等指标,及时给予补液、输血、心血管药物等辅助治疗,维持稳定的循环功能。

6.保持电解质平衡:危重病人常常伴有电解质紊乱,护士需及时监测病人的血液电解质指标,并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纠正治疗。

7.饮食护理: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和治疗需要,护士要进行饮食记录、营养评估,合理安排病人的饮食,满足其正常生理需求。

8.药物管理:儿科危重病人常常需要多种药物的治疗,护士需要负责药物的准备、给药、计量等工作,并及时观察相关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9.精神护理:危重病人往往情绪低落,需要护士进行温暖、耐心的沟通和安慰,帮助病人稳定情绪,增强信心,提供心理支持。

10.家属教育:护士要与病人的家属进行沟通,向他们解释病情和治疗计划,提供相关的教育和指导,使他们能够参与到护理中来,提高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11.记录与报告:护士要及时、准确地记录病人的病情、治疗措施和效果,并向医生报告病人的变化和需要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

总之,儿科危重病人的护理要求护士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同时需要始终保持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心,通过积极、细致的护理工作,为患儿的康复提供最大的支持。

儿科护理常规

儿科护理常规

儿科护理常规一、儿科一般护理常规1、病室应阳光充足,空气新鲜。

定时通风,室温以18-20℃为宜,湿度50%-60%为宜。

2、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及诊断合理安排病室,重症患儿安排在监护室或抢救间。

3、入院后根据病情做常规处理,如:测体温、体重,3岁以上的患儿测脉搏、呼吸、血压,如有发热者按发热护理。

每周测量一次体重并记录在体温单上。

4、责任护士向患儿和家属进行入院宣教、自我介绍,危重病人专人护理。

5、根据医嘱安排饮食,指导活动与休息。

6、协助留取检验标本,并说明注意事项。

7、向患儿及家属做好卫生宣教及心理护理,教育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8、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9、患儿出院时向家属做好出院指导,做好床单元的终末处理。

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疱疹性咽唊炎)护理常规【概念】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主要指鼻、鼻咽和咽部的急性感染。

90%以上由病毒引起。

【护理评估】1、评估患儿的舒适度。

2、评估病情,测量生命体征,体温的变化。

3、潜在并发症:热性惊厥。

【护理措施】1、执行儿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休息:发热时应卧床休息,集中护理,保证患儿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3、保持并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4、鼻塞的护理:鼻塞严重时应清除鼻腔分泌物,然后用0.5%麻黄碱液滴鼻,是鼻腔通畅5、咽部护理:咽部不适可给予雾化吸入,年长儿可给予润喉片并做好口腔护理。

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咽部疼痛。

6、高热护理:观察体温的变化,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物理或药物降温。

如有高热惊厥史者,患儿体温在38℃即给予降温措施,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以免发生惊厥。

7、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儿有无口腔粘膜斑和皮疹,注意咳嗽性质及神经系统症状,以免早期发现某些急性传染病。

8、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鼓励患儿多饮水,给予清淡的易消化、高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

【健康指导】家长平时加强患儿营养,多做户外活动,进行体育锻炼。

儿科基础护理常规

儿科基础护理常规

儿科基础护理常规第一节儿科住院护理常规1 .病室应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温度以18〜20℃为宜,湿度以50%〜60%为宜。

病室开窗通风,每日2次,10Am、4Pm各1次。

2 .按不同年龄与病种,感染与非感染性疾病,分别收治患儿,防止交叉感染。

3 .新入院患儿做好卫生护理,沐浴更衣,测量体重、体温,6岁以上患儿测量血压并记录。

4 .护士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病室环境及规章制度,了解患儿心理状况,抚慰患儿,解除恐惧心理,鼓励患儿进餐,使其安心治疗。

5 .严格执行作息制度,保证患儿充足睡眠与休息,每日12〜2Pm及9Pm后为患儿睡眠时间,保持病室安静,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及治疗。

6 .根据病情,按分级护理要求做好晨晚间护理,婴幼儿及新生儿每日沐浴更衣,勤换尿布,便后清洗臀部。

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夏季每日沐浴,冬季每周沐浴1 次,更衣2次,每周剪指甲1次,更换床单1次。

保持患儿单位清洁、整齐。

7 .认真执行灰嘱,按时给药及治疗,严格查对制度,及时留取各种标本。

8 .患儿入院后24小时内,护士应对患儿全面评估并填写评估表,对危重患儿制定护理计划,并记特护记录。

9 .一般患儿每日测量体温3次,体温不升、发热及发热待查患儿至少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

10 .每周测量体重1次,新生儿、心肾疾病患儿按需要测量体重。

11 .注意安全,防止烫伤、坠床、走失,严格做好交接班工作,除交病情外,每班要清点病人数。

12 .定时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情,遇有病情变化,积极配合抢救。

13 .患儿出院前,要向患儿及家长做好卫生宣教。

14 .患儿出院后,对病人单位进行终末消毒。

第二节患儿安全护理患儿安全在儿科护理中极为重要。

因婴幼儿生活不能自理,对日常生活中的危险事物尚无识别能力,易发生意外。

医护人员除做好治疗护理外,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确保患儿安全。

护理措施:1 .患儿居住病室内的窗纱及门要加锁,防止患儿由窗户跌下或私自外出。

2 .患儿睡在有床挡的床上,离开患儿时关好床挡,必要时适当约束,严防坠床。

儿科专科护理常规

儿科专科护理常规

儿科第一节儿科一般护理常规1.保持室内安静、清洁、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湿度55""65%,温度22"C"-'25"C为宜。

定时开窗通风,每天8:00、16:00各1次。

按感染与非感染性病室分别收治患儿,防止交叉感染。

2.为入院患儿系好手标或脚标(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首次测心率、呼吸、体温、血压,并做好记录,小于5岁者只需在体温单上记录体温和血压,≥5岁者在体温单上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后每天测体温4次,连续3天。

体温不升或发热患几每4小时测体温1次至正常3天后改每天测体温2次。

‘3.入院患儿应测体重、修剪指甲,以后每周测体重、剪指甲、更换被褥1次:营养不良、肾炎患儿每周测体重2次。

4.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病室环境及规章制度,了解患儿心理状况,安慰患儿,解除恐惧心理。

5.遵医嘱执行饮食,做好饮食、喂养指导。

6.注意患儿安全,加强巡视,防止坠床等。

7.有针对性地进行出院指导和健康教育。

第二节d',JL危重症护理常规一、危重病症(PICU)护理常规(儿科重症护理常规)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处理,及时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调节输液速度。

3.根据医嘱按时按量喂养,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

4.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征,注意神志、面色、瞳孔、尿量及周围循环的变化。

每2小时监测并记录体温、脉搏、呼吸1次,必要时测量血压。

遵医嘱行心电监护、观察氧疗效果,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予相应的处理。

5.观察大小便性状、次数,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

6.使用呼吸机者按机械通气护理常规。

7.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

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预防压疮等并发症。

每日进行眼部、鼻腔及口腔护理2次。

保持各管路和呼吸道通畅。

8.做好床头交接班:患儿信息、病情、治疗护理、各种管道、给氧方式、出入量及皮肤受压情况等。

9.备好各种急救药品、抢救器械,确保处于功能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陵鼓楼医院儿科疾病护理常规儿科疾病护理常规目录发热护理常规 (3)新生儿护理常规 (4)支气管肺炎护理常规 (6)支气管哮喘护理常规 (7)婴幼儿腹泻护理常规 (8)心脏病护理常规 (9)糖尿病护理常规 (10)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理常规 (11)新生儿口炎护理常规 (12)发热护理常规发热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可分为感染性发热是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后发病而致发热;非感染性发热是指非感染性的组织破坏或坏死,如机械性,物理性或生理性损伤所致损伤大面积软组织损伤,中枢神经调节失常,产热,散热异常。

生物制剂或药物反应以及输血,输液反应等均可引起发热。

一、一般护理病儿应卧床休息,室内环境安静,温湿度适宜,通风良好,衣被不可过厚,以免影响机体散热。

二、营养和水分的补充给清淡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即可祛除体内毒素,不可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饮食后注意清洁口腔。

三、观察病情发热时须定时测量体温,并准确记录,以观察病儿热型,有利于诊断。

一般每4小时测量一次。

如系高热惊厥或超高热以及有其他特殊情况时,须1-2小时测量一次。

给退热处置后1小时应测量体温,观察有无体温骤降,大量出汗,软弱无力等理象,以上虚脱表现,应保暖,饮热水,严重者需静脉补液。

四、降温措施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防御机能之一,所以并非对所有发热都要给以降温,只有在高热对机体可能有不良影响的才给降温处置。

一般体温在38.5摄氏度以上是才给降温处置。

婴幼儿对发热耐受较强,虽有高热,但精神较好,仍玩耍如常,可不必处置。

但对于有高热惊厥史的病儿,应及早给处理。

较好的降温方法是物理降温法。

头部冷湿敷或头枕冰袋,酒精擦浴或温湿敷等。

按医嘱给以药物降温,或口服退热剂等。

药物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应及时揩干汗液和更换衣服,以防着凉。

新生儿护理常规自出生至不满28天称新生儿期。

一、预防感染新生儿的饮食,衣物,用具应保持清洁。

避免与有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皮肤感染,活动性肺结核等患者接触,家长应在病室外探视。

二、保暖室温应保持在24-26摄氏度,必要时可用暖水袋保暖。

1、湿度在50-70摄氏度,根据体温定时更换。

2、体重低于2000克者,可根据条件住暖箱。

三、喂养1、足月儿生后6小时开始喂糖水,12小时开始喂奶,每4小时一次。

奶前换尿布,奶后抱起小儿轻拍背部,排出吸入的空气。

2、早产儿一般生后6-12小时开始喂糖水,24小时开始喂奶。

3、吸吮能力不全,宜采用鼻饲喂养。

4、喂奶时当采用半卧位,高度为10-40度。

5、积极提倡母乳喂养,如无母乳可采用乳化奶粉喂养。

四、脐带及皮肤护理保持脐带干洁,避免大小便污染。

脐残端脱落前,用75%酒精处理,脐带脱落后,可用2.5%碘酒,75%酒精处理。

注意皮肤皱揩处的干燥,观察有无红肿,糜烂等感染灶。

五、口腔护理1、禁食病儿可用消毒棉球或棉棍沾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口腔。

2、发现有鹅口疮时,遵医嘱每日用制霉菌涂口腔。

六、臀部护理1、每次便后用温水冲洗干净,并将水轻轻沾干,大便次数增多,性质不好时,冲洗干净后要用鞣酸软膏涂于臀部,预防臀红。

2、入院时已有臀红,尿布疹,更应细心护理,可勤换尿布,适当暴露局部,或用“神灯”理疗臀部,尽量保持局部的干燥,要注意不要着凉或烫伤。

七、体重管理1、凡新入院病儿一律过体重,并登记在体温单上。

2、足月儿入院后每周过一次体重;早产儿每日在固定的晨间护理时过一次体重。

3、脱水,禁食补液的病儿每日过体重,并在累积丢失补完后再次过体重。

4、新生儿输液速度不宜过快。

5、医嘱输液有速度要求,要严格遵医嘱执行。

6、禁食补液病儿应合理使用输液泵,以保证24小时液量均匀输入。

7、输液病儿要加强巡视,认真观察输液部位有无异常变化。

支气管肺炎是末端小支气管与附近的肺泡发炎。

肺小叶的小部分或全部受累,故称小叶性肺炎,最常见于婴幼儿。

由肺炎双球菌或一般呼吸道病毒所引起的。

1、呼吸道隔离:病儿按原体,病程及病情轻重分室居住。

2、病室环境:病室应对流风,通风后在病室内洒热水,拖地,保持一定湿度。

3、休息:有发热,气促均应卧床休息,咳喘病儿取半卧位,病情稳定后适当活动。

4、饮食:幼儿选半流饮食,婴儿可选乳类,呛咳病儿可选糕干粉牛奶,用小奶孔奶头喂给,每吸吮3-4次拔出奶头使病儿休息片刻。

5、口腔清洁:婴幼儿奶后饭后饮水,学龄儿早,晚漱口刷牙,重症病儿作口腔护理6、对症护理(1)发热:按发热护理常规。

(2)烦躁:烦,喘,憋时,按医嘱给适当镇静剂,必要时可给氧气吸入或行冷空气疗法。

将病儿头颈部盖好,暴露口鼻,打开窗户,避免对流风。

(3)腹胀:抬高床头,作肛管排气。

7、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病儿精神,神态,面色,脉率,呼吸,缺氧等变化,观察咳喘性质,痰的颜色,量,气味,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时与医生联系,及时治疗。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小支气管痉挛所产生的一种阵发必喘息,使呼吸发生困难,带有哮鸣音。

多在幼儿期起病,常有个人过敏史及家族史,大部分病我在青春期前后发作减轻。

1、病室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环境要安静舒适。

室内避免放置花草,易引起过敏物质。

2、休息:半卧位,喘病儿及时给氧。

3、避免一切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的因素,持续发作要控制感染。

4、吗啡会抑制呼吸中枢,并使支气管平滑肌紧张度增强,导致呼吸困难加剧窒息,因此本病禁用吗啡。

5、饮食宜选高蛋白,高钙,低碳水化合物,低盐的半流或软饭。

避免诱发哮喘发作的食物如牛奶,蛋等。

6、及早发现发作先兆,如喉痒,胸闷,干咳,微烦不安等,及时与医生联系,按医嘱给镇静解痉剂。

发作时呼吸困难,给氧吸入,使用超声雾化时按医嘱在雾在雾化液中加平喘,抗炎药物,如蒸馏水30-50毫升,异丙肾1毫克,地塞米松2毫克,糜蛋白酶5毫克,庆大霉素4万单位或中药适量。

7、喘重多汗,及时擦干汗,更换内衣,防止受凉。

8、解除病儿思想顾虑,坚定治疗信心,向病儿及家长宣传间隙期坚持治疗和加强锻炼的重要性,增强体质减少发作,直至终止发作。

婴幼儿腹泻护理常规腹泻是常见于婴幼儿时期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主要由于肠道内致病必大肠杆菌或轮状病毒引起,也可由于肠道外感染及喂养不当所致,夏秋季较多见。

加强护理是治疗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环节之一。

1、新入院患儿首先要测体重,便于了解患儿脱水情况和计算液量。

以后每周测一次,在腹泻期间应少量多次给病儿饮用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以防止因病儿腹泻而丢失营养成分所致的营养不良或体重下降。

(1)幼儿应给一些新鲜,味美,碎烂,营养丰富的食物。

(2)婴儿如用牛奶喂养,则应将牛奶稀释后喂养。

2、病儿补液的护理(1)口服补液。

(2)禁食,静脉补液。

3、准确记录出入量:准确记录出入量,是医生调整病儿输液质和量的依据之一。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低甲血症;(2)低钠血症;(3)高钠血症;(4)酸中毒;(5)低钙血症;(6)泌尿系统感染。

5、注意口腔清洁:禁食病儿每日作口腔护理2次,如口腔粘膜有乳白色分泌物附着即为鹅口疮,可涂制霉素;若发生溃疡性口炎时可用3%双氧水洗净口腔后,涂复方龙胆紫,金霉素鱼肝油。

6、加强皮肤护理:要注意每次换尿布后用温水洗净肛周及臀部,并涂鱼肝油或鞣酸保护皮肤,以预心臀红及尿布疹的发生。

局部有糜烂者可在便后用温水清洗后局部用神灯照烤,待烤干局部渗液后,再涂紫草油或1%龙胆紫效果好。

7、恢复期病儿护理(1)与新入院病儿分室居住,预防交叉感染。

(2)病儿消化功能恢复时,逐渐增加奶的质和量,细心加辅食。

儿科常见的心脏病有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等,病儿可出现心悸,呼吸困难,苍白或青紫,头晕等症状,严重者可合并心功能不全,甚至心原性休克,如不及时救可造成迅速死亡。

一、休息:根据具体病性决定休息时间的长短和休息的方式。

二、环境:重病儿住单间病室。

环境需要安静,病室内湿度适宜,温度18-20摄氏度,湿度为50-60%。

严格执行探视,陪住制度。

三、饮食:重病儿需喂饭。

按医嘱保证入量,盐或少盐饮食。

四、便秘的护理:按医嘱给缓泻剂。

五、呼吸困难的护理:由于心功能不全,肺充血,使换气受到障碍而引起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当左心衰竭时,因急性肺水肿可出现“心源性哮喘”。

急性肺水肿时,协助病儿两腿下垂,以减少右心静脉回流血量,减轻右心负担,缓解呼吸困难。

保持病儿安静,必要时按医嘱使用适量镇静剂。

必要时给氧气吸入,安装吸痰器。

六、浮肿的护理:按医嘱备用强心剂,利尿剂,避免皮肤损伤,做好褥疮的护理。

患儿皮肤保持清洁干净,勤换内衣等。

七、观察观察病儿的情绪,精神,面色,出汗,体位,睡眠状态,呼吸,脉率,血压等,及时与医生联系。

每日测体重一次。

数脉每日7次,白班4次,夜班3次,注意每分钟次数,节律。

若遇节律不整或早搏者,要数出每分钟内早搏次数,必要时做心电图检查。

糖尿病是因体内胰岛素缺乏而引起醣代谢紊乱的一种疾病。

又因醣代谢障碍而造成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代谢的异常,可合并酮症酸中毒。

早期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消食,消瘦。

在创伤或感染时,突然发生糖尿病酸中毒症状,如嗜睡,昏迷,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长等可危及生命。

1、严格执行饮食治疗,并记录每餐饭菜量,如有剩余或不足,与医生及营养室联系。

2、预防感染:病儿皮肤瘙痒可用温水擦洗,卧床病儿,每日做褥疮护理及口腔护理两次。

3、每周测体重一次。

4、详细记录出入量,定时采集尿标本作尿糖定性试验。

保持专用表格记录每次尿糖必试验结果,及胰岛素注射量。

5、胰岛素的注射(1)药量需经第二者查对后注射。

(2)计划注射部位注射点轮流使用,针孔纵横间隔均为1厘米,以免皮下脂肪萎缩硬化。

(3)注射胰岛素后15分钟进餐。

(4)观察低血糖反应:如苍白,无力,头晕,出汗,脉速无力等。

如有上述反应立即备糖水口服,或按医嘱静脉注射25-50%葡萄糖液40毫升。

6、合并酮症酸中毒病儿,入院后按医嘱积极配合取血作生化检查,输液,留尿标本,准确使用胰岛素,密切观察酸中毒纠正的情况。

并发休克时按休克处理。

7、病情稳定后,教会家长和病儿饮食管理法,尿糖检查法,皮下注射法,胰岛素注射量的掌握法。

8、病儿随身带有糖块及卡片,写有姓名,住址,病名,膳食治疗量,胰岛素注射量,医院名称及负责医师,以便任何时候发生并发症可立即救治。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理常规由于血小板减少而引起皮肤粘膜,内脏出血。

可继发于感染,中毒或其他疾病,原发者病因尚未明了,目前认为本病可能由于免疫反应引起。

1、保护性隔离,有活动必出血病儿,应住单间病室,必要时设专护。

2、给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软食。

有胃肠道出血,可按医嘱禁食,补液,或给冷流食。

3、避免剧烈活动,清洁皮肤进动作要轻,避免揉搓,血小板升至50×10的9次方每升以上,无活动性出血时可下地活动,婴幼儿为避免头部碰伤可适当约束病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