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辅导精华:六经辨证

合集下载

新整理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六经辨证

新整理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六经辨证

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六经辨证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六经辨证【中医是怎样通过六经来辨证的】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辨证纲领。

《伤寒论》包括多种热性病。

书中除将一些病证的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种类型,并以此进行辨证外,又说明了有关病证的传变关系。

此外,它还用八纲分析病情,如认为六经中的三阳证多属热证、实证的阳性病证;三阴证多为寒证、虚证的阴性病证。

六经与八纲的相互配合,不仅扩大了六经的适应范围,也在辨证用药上有了较明确的准则。

那么,中医是怎样通过六经来辨证的呢?【太阳证】太阳证可分为经证、腑证两种。

(1)太阳经证的主要证候:如为太阳中风证,则有头痛、发热、出汗、恶风,脉浮缓等表现;若病人恶寒发热、头身痛、骨节疼痛、腰痛、无汗或有咳喘、脉浮紧,则为太阳伤寒证。

(2)太阳腑证的主要证候:①蓄水证:发热、汗出,烦渴或渴欲饮水、进水则呕,小便不通畅,脉浮。

②蓄血证:下腹硬满或急起板结,情绪躁动如要发狂,小便通畅。

【阳明证】阳明证也可分为经证、腑证两种。

(1)阳明经证的主要证候:身热、出汗,口渴喜喝水,心烦,苔黄而干燥,脉洪大。

(2)阴明腑证的主要证候;身热,日晡(午后)潮热,汗出连绵,便秘,腹胀满,疼痛拒按,烦躁,或胡言乱语,甚则神志不清,精神恍惚,苔黄燥,脉实有力。

【少阳证】少阳证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胀满,不思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喉干,眼花,舌苔白滑,脉多弦象。

【太阴证】太阴证主要表现为腹胀满,呕吐,食欲不好,腹泻时疼痛,受热或触按时则感舒适,口不渴,舌淡红,苔白,脉迟或缓。

【少阴证】少阴证主要表现因寒化与热化而有不同。

(一)寒化证(向寒证转化):恶寒,不发热、身倦,想睡,手足清冷,小便清长通畅,口不渴,腹痛,四肢沉重疼痛,脉微细或沉。

(二)热化证(向热证转化):心烦、失眠,脉沉细数。

【厥阴证】厥阴证主要表现为手足清冷,消渴,气往上窜,心中发热而痛,虽饥而不欲食,腹冷腹泻,呕吐,甚或呕出蛔虫。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第二节六经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第二节六经辨证
• 变:指病情在某些情况下不循一般规律 而发生性质的改变。 • 在临床上传与变不易截然分开,故常传 变并称。

(二)六经病传变形式: 主要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首尾 传、误下传。
循经传:太阳→少阳→阳明 越经传:太阳→阳明


表里传:相互表里的两经之间的传变。如太阳→少阴。
首尾传:太阳→厥阴 误下传:由于误用攻下所引起的传变。
• 3.表热证——温邪袭表,肺卫失宣→辛凉解表→越婢 汤或麻杏甘石汤(银翘散、桑菊饮)。
4.蓄水证
蓄水证――膀胱气化不利——温阳化气行 水——五苓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蓄血证
• 蓄血证——邪热瘀血搏结下焦 • • 轻证----桃核承气汤 治疗:攻下瘀血 • 重证 缓证----抵当丸 急证----抵当汤
6.太阳病兼证
病因
偏重于热。
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 之类也。”
风、寒、暑、湿、燥、火、六 气俱备。 十二经及所属脏腑
病变 部位
重在经络
名称
《素问· 热论》
六经 《伤寒论》六经
太 阳 头项痛,腰脊强 。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 阳 明 身热,目痛而鼻干,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 不得卧。 热,不大便,腹满痛。 病
烦满而囊缩
名 称
《素问· 热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
治 法
汗下二法。
已。 ”
汗、吐、下、和、温、清、 经云:“未满三日,可汗 消、补、针灸、水法、火 而已;其满三日,可泄而 法。 日传一经 以临床脉证为诊断依据 。
传 变
(四)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它是以六经 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 基础,主要内容有:太阳病辨证、阳明病辨证、少阳

中医诊断学 第六章 其他辩证(一六经辩证)

中医诊断学 第六章 其他辩证(一六经辩证)

乌梅丸
二、六经病证的传变
(一)传经 1、循经传: 、循经传: 2、越经传: 、越经传: 3、表里传: 、表里传: 合病: (二)合病:二经以上同时出现 并病:一经未罢, (三)并病:一经未罢,另一经又现 直中:不从阳经, (四)直中:不从阳经,直中阴经
(五)少阴细, 主症:脉微细,但欲寐 (一)少阴寒化证 (二)少阴热化证
1、少阴寒化证 、
病机:心肾阳虚, 病机:心肾阳虚,阴寒内生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 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 下利清谷,呕不能食,小便清长,舌淡苔白, 下利清谷,呕不能食,小便清长,舌淡苔白, 脉微细 麻黄附子 细辛汤
大承气汤
(三)少阳病证
病机: 病机:邪在少阳半表半里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 心烦喜呕,脉弦
小柴胡汤
(四)太阴病证
病机:脾阳虚衰, 病机:脾阳虚衰,寒湿内停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腹满而吐,食欲不振,腹泻, 腹满而吐,食欲不振,腹泻,时腹自 喜温喜按,口不渴, 痛,喜温喜按,口不渴,舌淡苔白滑或 白腻, 白腻,脉缓弱 附子理中汤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之为病
桂枝汤 1、太阳中风证:外感风寒,营卫失和 、太阳中风证:外感风寒,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自汗出,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自汗出,脉浮缓 2、太阳伤寒证:寒邪侵袭,卫阳被遏 、太阳伤寒证:寒邪侵袭,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体痛,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体痛, 无汗而喘,脉浮紧 无汗而喘, 麻黄汤
2、阳明腑证 、
病机:热传大肠, 病机:热传大肠,与肠中燥屎相结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日晡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胀疼痛, 日晡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胀疼痛, 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神昏谵语, 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神昏谵语, 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剌, 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剌, 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 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沉数 特点: 特点:痞 满 燥 实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條經脈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主要用于外感病的 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 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

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

该辨证 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

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 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

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

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 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

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 属于里。

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 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HTK〗八纲辨证运用。

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 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 御病邪侵袭的功能。

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

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 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 以区别。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1、六经辨证的概念: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症候,从病理上加以概括,并以阴阳为纲,分为两大类病证,并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变特点,在阴阳两纲的基础上,又分为六个证型;即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合称为三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合称为三阴证。

2、六经辨证的意义:六经辨证主要适用于外感病辨证。

通过六经分证,可以了解正邪盛衰及病势的进退缓急情况,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3、六经病证候:分三阳经证和三阴经证。

4、六经病证的传变规律:合病、并病、传经与直中。

一、六经病证(一) 太阳病证[临床表现]主脉主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证型有二种: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有汗,脉浮缓。

太阳伤寒证: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

[证候分析]太阳病为正邪亢奋,交争肌表所致。

太阳中风主要病机,风邪伤卫,营卫失调所致。

阳气浮越,则发热,营阴失守;则汗出,汗出肌腠疏松,故恶风。

此属表虚证(与太阳伤寒表实相对而言)。

太阳伤寒主要病机:寒邪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

寒邪伤阳则恶寒,阳气被郁则发热;寒为阴邪,凝涩营卫,故见诸痛;寒主收引,闭塞皮毛,故无汗;外寒内舍于肺,肺气失宣,故作喘;寒邪盛实,故脉紧。

此证属太阳伤寒表实证。

(二) 阳明病证[临床表现]阳明经证:身大热、汗大出、大渴引饮、面赤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

阳明腑证: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或腹中矢气频转,甚者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

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证候分析]阳明经证主要病机,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经脉,但尚未与肠中糟粕互结成燥屎,腑气尚通之证。

邪热内盛,则发热面赤;热盛津伤,故汗出口渴;热扰神志不宁,故心烦。

舌、脉均为里实热之证。

阳明腑证主要病机,邪热传里,与肠中糟粕相搏,形成燥屎内结,腑气不行之证。

邪热传里,津液大伤,里热炽盛,故燥屎阻结于内而变生诸症;阳明经气旺于日晡,腑中实热,弥漫于经,则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邪热与糟粕结而不通,充斥肠间,则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燥矢内结,结而不通,气从下失,故腹中矢气频转;邪热炽盛上蒸而熏灼心宫,则谵语,狂乱,不得眠;热盛而津劫故舌苔干燥,起芒刺,甚或焦黑燥裂;燥热内结于肠,脉道壅滞而邪热迫急,故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中医诊断的六经辨证有何独特优势

中医诊断的六经辨证有何独特优势

中医诊断的六经辨证有何独特优势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六经辨证则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独特方法。

六经辨证源于《伤寒论》,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其在中医诊断中展现出了诸多独特的优势。

六经辨证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系统。

这种分类方式并非简单的机械划分,而是基于对人体整体功能状态的综合考量。

它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其一,六经辨证具有全面性。

它能够涵盖人体外感病的各种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无论是风寒感冒、温热病邪,还是湿邪侵袭等,都可以在六经辨证的体系中找到相应的归属和治疗方法。

比如,太阳病多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症状;阳明病则以高热、大汗、口渴、便秘等为主要特点;少阳病常有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等表现。

通过对这些症状的综合分析,可以准确判断病邪所在的经络和脏腑,为治疗提供明确的方向。

其二,六经辨证注重动态变化。

疾病在人体中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六经辨证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例如,病邪在太阳经未解,可能会传入阳明经或少阳经,此时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也会相应改变。

这种动态的观察和分析,使中医治疗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疾病的变化,提高治疗效果。

其三,六经辨证强调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病邪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六经辨证在诊断过程中,会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体质特点,如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等。

同样的病邪,在不同体质的人身上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六经证候。

因此,治疗方法也会因人而异,体现了中医“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

其四,六经辨证的诊断方法简便易行。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

在六经辨证中,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感受,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触摸脉象等,就能够初步判断病邪所在的六经。

这种诊断方法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依靠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能,就能够对疾病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中医诊断学》:六经辩证

《中医诊断学》:六经辩证

《中医诊断学》: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一)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六经辩证之六经病的传变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六经辩证之六经病的传变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六经辩证之六经病的传变传变是疾病本身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某些阶段性的表现,也是人体脏腑经络相互关系发生紊乱而依次传递的表现。

一般认为:“传”是指疾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发生性质的转变。

六经病证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密切相关,故一经的病变常常会涉及到另一经,从而表现出合病,并病及传经的病证候。

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出现相应的证候。

而无先后次第之分。

如太阳经病证和阳明经证同时出现,称“太阳阳明合病”;三阳病同病的为“三阳合病”。

并病:凡一经之病,治不彻底,或一经之证未罢,又见他经证候的,称为并病。

无先后次第之分。

如少阳病未愈,进一步发展而又涉及阳明,称“少阳阳明并病”。

传经:病邪从外侵入,逐渐向里传播由这一经的证候转变为另一经的证候,称为“传经”。

传经与否,取决于体质的强弱,感邪的轻重,治疗的当否三个方面。

如邪盛正衰,则发生传变,正盛邪退,则病转痊愈。

身体强壮者,病变多传三阳;体质虚弱者,病变多传三阴。

此外,误汗、误下,也能传入阳明,更可以不经少阳,阳明而经传三阴。

但三阴病也不一定从阳经传来,有时外邪可以直中三阴。

传经的一般规律有:循经传:就是按六经次序相传。

如太阳病不愈,传人阳明,阳明不愈,传入少阳;三阳不愈,传入三阴,首传太阴,次传少阻,终传厥阴。

一说有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相传者;越经传:是不按上述循经次序,隔一经或隔两经相传。

如太阳病不愈,不传少阳,而传阳明,或不传少阳、阳明而直传太阴。

越经传的原因,多由病邪旺盛,正气不足所致;表里传:即是相为表里的经相传。

例如太阳传入少阴,少阳传入厥阴,阳明传入太阴,是邪盛正虚由实转虚,病情加剧的证候,与越经传含义不同。

直中:凡病邪初起不从阳经传入,而径中阴经,表现出三阴征候的为直中。

以上所述,都属由外传内,由阳转阴。

此外,还有一种里邪出表,由阴转阳的阴病转阳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六经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六经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六经辨证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诊察外部现象T测知内在脏腑见微知著:通过微小变化T测知整体情况以常衡变:认识正常的基础T发现太过、不及等异常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见微知著”主要是指A.从轻微的表现预测严重的病变B.从局部的微小变化测知整体情况C.从隐蔽的症状测知明显的症状D.从易忽略的体征中求得病情E.运用特殊诊法诊断出病证『正确答案』B重点:复习要点六经辨证创立“六经辩证”的医家是——张仲景(张机)六经三阳三阴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太阳病证临床表现:恶风寒、脉浮、头项强痛太阳中风证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治法:调和营卫,祛风解肌方剂: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太阳伤寒证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剂: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太阳变证梔子豉汤证——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恼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一一身热、汗出,气喘,咳嗽,咯痰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一一下利不止、身热汗出、气喘真武汤证——心悸、头晕、站立不稳、发热梔子豉汤证一一清宣郁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一一清宣肺热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一一清热止利,表里双解真武汤证--- 温阳利水阳明病证主要病机一一“胃家实”(胃肠燥实证)阳明病热证临床表现--- 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心烦躁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治法一一辛寒清热方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的鉴别要点阳明病实证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 甚则神错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治法一一攻下实热,荡涤燥结方药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的鉴别要点少阳病证少阳病本证临床表现一一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欲呕,脉弦治法——和解少阳方药——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大枣、半夏)少阳变证大柴胡汤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治法:和解少阳、泻热通腑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烦惊谵语、小便不利治法:和解枢机、驱邪畅气太阴病证太阴病本病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大便泄泻,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或弱治法——温中健脾,散寒燥湿方药——四逆汤或理中汤甘草、干姜、附子(四逆汤)。

(中医)六经辨证

(中医)六经辨证

(中医)六经辨证一、概念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在《伤寒论》中将外感热病演变过程所表现的各种证候归纳为三阴三阳六大类型,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合称三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合称三阴病),是外感热病的重要辨证方法之一,作为论治伤寒的辨证依据,后世称为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从病变的部位分:太阳病主表,阳明病主里,少阳病主半表半里,三阴病则统属于里;从病变的性质分:凡抗病力强盛,病势亢奋,表现为热证、实证的,为三阳病;凡抗病力衰弱,病势虚衰,表现为寒证、虚证的,属三阴病。

二、常见证型及表现(一)太阳病证太阳病多出现于外感病的早期阶段。

由于患者体质的不同和感受风寒之邪有所偏重,又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两种。

1.太阳中风证:是风邪袭表,营卫不和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项痛,汗自出,脉浮缓。

2.太阳伤寒证:是寒邪袭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骨节酸痛,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

(二)阳明经病阳明病为表邪入里,化热化燥的里热实证,是外感病过程中,阳气偏亢,邪热极盛的阶段。

阳明病分为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两大类型。

1.阳明热证临床表现: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大渴,脉洪大,舌苔黄燥。

2.阳明实证临床表现:午后潮热,汗出连绵,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三)少阳病证少阳病是外感热病在发展过程中,病邪已离太阳之表,而尚未入阳明之里,邪犯少阳胆腑,具有枢机不运、经气不利的病理特征,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四)太阴病证太阴病性质属于脾胃虚寒证。

可由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所致,也可因脾阳不足或寒邪直接侵袭太阴而成。

临床表现:腹满时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口不渴,舌淡苔白,脉象缓弱。

(五)少阴病证少阴病属全身性里虚证,病位主要在心肾。

中医诊断学中的六经辨证法

中医诊断学中的六经辨证法

THANKS
感谢观看
阳明病证辨识与治疗原则
阳明病证辨识
阳明病是外感病的里热实证阶段,表 现为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症 状。
治疗原则
清热生津,通腑泄热。选用白虎汤、 承气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少阳病证辨识与治疗原则
少阳病证辨识
少阳病是外感病的半表半里证阶段,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症 状。
治疗原则
和解少阳,扶正祛邪。选用小柴胡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的六经辨证施治
太阴病辨证
腹满时痛、自利不渴,舌 淡苔白腻,脉沉缓而弱。 治疗以温中散寒、健脾燥 湿为主,如理中丸等。
少阴病辨证
脉微细,但欲寐。治疗以 回阳救逆、滋阴降火为主 ,如四逆汤、黄连阿胶汤 等。
厥阴病辨证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 热、饥而不欲食,脉弦细 。治疗以寒热并用、攻补 兼施为主,如乌梅丸等。
提高中医诊断水平
01
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六经辨证法,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和
一致性,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促进中医现代化发展
02
将现代医学检查手段与科技手段引入六经辨证中,推动中医诊
断学的现代化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需求。
弘扬中医文化
03
六经辨证作为中医经典理论之一,其发展和创新有助于弘扬中
医文化,提升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太阴病辨证
带下病、妊娠呕吐等,治疗以温中散 寒、健脾燥湿为主,如理中丸、香砂 六君子汤等加减应用。
少阴病辨证
闭经、不孕症等,治疗以滋阴降火 、温补肾阳为主,如黄连阿胶汤、 右归丸等加减应用。
厥阴病辨证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治疗以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为主,如乌梅 丸、温经汤等加减应用。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六经辨证概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六经辨证概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六经辨证概要六经辨证的含义: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三阴病两大类,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并作为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一、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因风寒侵袭人体,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肌肤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

若邪气循经入腑,则发生太阳腑证,包括蓄水和蓄血。

(一)太阳经证含义: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

脉证特点: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分类: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1.太阳中风证含义: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或鼻鸣,干呕。

审证要点:恶风,汗出,脉浮缓。

2.太阳伤寒证含义: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郁,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审证要点:恶寒,无汗,身痛,脉浮紧。

(二)太阳腑证含义: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由太阳之表内传其膀胱腑所表现的证候。

分类:根据病机之不同,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1.太阳蓄水证含义: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消渴,或水入即吐,脉浮等。

审证要点: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少腹满并见。

2.太阳蓄血证含义: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鞭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审证要点: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等。

二、阳明病证含义: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其性质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课程提要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课程提要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课程提要关于六经辨证东汉·张仲景,用于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

六经辨证,用来阐述外感病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并指导临床治疗。

六经病的传变:传经: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直中:病邪直入三阴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并病:一经病证未罢,又见他经病证者细目一、太阳病证一、太阳病提纲太阳病证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以恶风寒、脉浮、头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本证1.太阳中风证病因: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

病机:卫强营弱。

表现: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为主要表现;或见鼻鸣,干呕。

治法:调和营卫,祛风解肌。

方剂:桂枝汤。

2.太阳伤寒证病因: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

病机:卫阳被遏,毛窍闭伏。

表现:以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身体疼痛、脉浮紧等为主要表现或见气喘。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剂:麻黄汤。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的区别三、太阳病变证:1.栀子豉汤证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3.葛根黄芩黄连汤证4.真武汤证1.栀子豉汤证病因病机:指发汗吐下后,实邪已去,余热留扰胸膈,出现虚烦不得眠的证候。

临床表现:虚烦不得眠,卧起不安,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恼。

治法:清宣郁热。

代表方剂:栀子豉汤。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病因病机:表证误用汗下,或疾病自然转变后,出现的身热、汗出、气喘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热、汗出,气喘,咳嗽,咯痰,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宣肺热。

代表方剂:麻杏石甘汤。

3.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病因病机:表证不解,邪热内陷阳明,下迫于肠,出现下利不止、身热汗出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下利不止,身热汗出,气喘,恶寒发热,脉促。

治法:清热止利,表里双解。

代表方剂:葛根黄芩黄连汤。

4.真武汤证病因病机:表证不解,过汗伤阳,肾阳虚衰而导致的阳虚水泛的证候。

中医诊断 六经辨证(新)

中医诊断 六经辨证(新)

手足蠕动,或手足瘈疭, 心中憺憺大动
三焦病证的传变
(1)顺传
病证由上焦肺开始
传入中焦
传入下焦
(2)逆传
病证由肺卫 传入手厥阴心包经
(3)其他
如上焦病证未罢,又出现中焦病证;或发病则为中焦 病证等。
辨证要点: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四、太阴病证
【含义】由多种原因所致脾阳虚衰,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特点】 为三阴病之轻浅阶段,为里虚寒湿证。

脾胃虚寒,寒湿凝滞,阻塞气机 时腹自痛(腹痛时发)
寒湿犯胃,胃失和降 呕吐
【临床表现】 中阳不振,脾失健运 食不下(食欲不振),自利(腹泻)
(一)上焦病证
【概念】温热之邪侵袭肺卫经和陷入心包所表现的证候。


初犯人体

温热之邪
既可能肺卫同时受邪----邪犯肺卫 也可只限于肺脏受邪-----邪热壅肺


病情严重时,可逆传心包---------------邪陷心包
上焦病证有邪犯肺卫、邪热壅肺、邪陷心包的不同。
(一)上焦病证


位置——阴经之尽,阳经之始,阴中有阳
厥阴 生理——主司阴阳之气的交接

病理——病至厥阴,势必干扰阴阳出入和交接之

机,产生阴阳逆乱、变化多端的病变。


厥阴病特点

阴阳对峙 寒热错杂 厥热胜负

上热——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
【临床表现】

下寒——饥不欲食,食则吐蛔
六经病证的传变
(一) 传经:由某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称为传经。
六经辨证
一、六经和六经辨证的概念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概要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概要

中医-中医诊断学-第十二章-六经辨证概要一、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外感病初期所表现的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抗御外邪侵袭,为人体的藩篱,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因此首先表现出太阳病证。

邪犯太阳,随其浅深而证有经腑之分。

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为太阳经证;若太阳经证不愈,病邪循经入腑,成为太阳腑证。

二、阳明病证阳明病证是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而致,多为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

其特点是阳热炽盛,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故将其主要病机简要概括为“胃家实”。

由于其邪热内实的病机不同,临床又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三、少阳病证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正邪分争,枢机不利,胆火内郁,经气不畅所表现的证。

从其病证看,少阳病虽属热证、实证,但相对而言,也多表现有正气相对不足的一面。

四、太阴病证太阴病证是指脾阳虚弱,邪从寒化,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

脾属太阴,为三阴之屏障,病邪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故太阴病证为三阴病证之初期阶段,以脾虚寒湿为病变特点。

五、少阴病证少阴病证是指伤寒六经病变的后期阶段出现心肾亏虚,全身性阴阳衰惫所表现的证。

少阴经属心、肾,为水火之脏,人身之根本。

病至少阴,已属疾病后期的危重阶段。

由于人体阴阳有偏盛偏衰的不同,病邪从阴化寒则为少阴寒化证,从阳化热则为少阴热化证。

六、厥阴病证厥阴经系阴经之尽,阳经之始,阴中有阳,故其生理乃循阴尽阳生之机,主司阴阳之气的交接。

疾病发展传变到较后阶段,病至厥阴,势必干扰阴阳出入和交接之机,产生阴阳逆乱、变化多端的病变,其证以寒热错杂为提纲。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六经辨证诊断疾病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六经辨证诊断疾病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六经辨证诊断疾病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六经辨证则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六经辨证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理论体系之一。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综合归纳为六经所属的证候,以说明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病势趋向以及六经之间的传变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太阳病。

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病邪多在体表。

其主要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

太阳病又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太阳中风证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太阳伤寒证则表现为恶寒、无汗、体痛、脉浮紧。

比如,一个人在吹风受凉后出现了头痛、发热、怕冷、身上没有汗,而且脉搏跳动比较紧,这就很可能是太阳伤寒证。

通过这些症状的辨别,可以判断病邪在太阳经,治疗上多采用发汗解表的方法。

阳明病多为外感病的极期阶段,病邪多在胃肠。

主要症状有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

阳明病又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阳明经证表现为身大热、大汗出、大渴、脉洪大;阳明腑证则表现为潮热、谵语、腹满痛、大便秘结等。

例如,一个人高热不退,大汗淋漓,极度口渴,脉搏洪大有力,这可能是阳明经证。

而如果一个人午后定时发热,胡言乱语,肚子胀满疼痛,大便不通,那可能是阳明腑证。

治疗阳明病,经证多采用清热生津的方法,腑证则多采用攻下泻热的方法。

少阳病处于半表半里之间,症状较为复杂。

常见的有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等。

比如,一个人一会儿觉得冷,一会儿觉得热,嘴里发苦,咽喉干燥,头晕目眩,两侧胁肋部胀满不适,没有食欲,心情烦躁,容易恶心呕吐,脉搏弦细,这可能就是少阳病。

治疗少阳病,多采用和解少阳的方法。

太阴病多为脾胃虚寒证,表现为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沉缓而弱等。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之《中医诊断学:六经辩证、卫生营血辩证、三焦辨证》单选126题题库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之《中医诊断学:六经辩证、卫生营血辩证、三焦辨证》单选126题题库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之《中医诊断学:六经辩证、卫生营血辩证、三焦辨证》单选126题题库1、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属于( )A 、热灼营阴证B 、热陷心包证C 、热盛动血证D 、热盛伤阴证E 、热盛动风证【答案】D2、以身热而不恶寒,咳喘,舌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的属于( )A 、热扰胸膈证B 、热结肠道证C 、邪热壅肺证D 、热灼营阴证E 、热陷心包证【答案】C3、太阳伤寒证的辨证要点是( A 、恶寒、无汗、头身痛、脉浮紧 恶寒、无汗、头项痛、脉浮紧【答案】A4、烦惊谙语,小便不利属于( )B 、恶寒、汗出、头身痛、脉浮紧 E 、恶寒、无汗、头身痛、脉浮缓)A 、大柴胡汤证B 、小柴胡汤证C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D 、桅子汤证E 、吴茱萸汤证【答案】C5、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手太阴肺的病变属上焦病证 B 、足阳明胃的病变属中焦病证 C 、足太阴脾的病变属中焦病证 D 、手厥阴心包的病变属下焦病证 E 、足少阴肾的病变属下焦病证【答案】D6、某男,19岁。

发热3天。

高热,口渴,大汗出。

脉洪大,为 A 、阳明腑证 B 、太阳病证 C 、阳明经证 【答案】C7、血分证与营分证的共有症状是() A 、吐血蚂血B 、身热夜甚C 、颈项强直【答案】B8、葛根黄苓黄连汤证的辨证要点是( )A 、下利不止,身热汗出,气喘B 、心悸,头晕,身体站立不稳,发热C 、下利不止,心悸,头晕D 、 身热,汗出,气喘,咳嗽,咯痰E 、下利不止,气喘,咳嗽,咯痰 【答案】A9、下列各项中,属于太阴病本证辨证要点的是【答案】D10、在六经传变中,太阳病传少阴称为( )A 、合病B 、表里传C 、循环传D 、直中E 、越经传【答案】B11、热盛动血证的代表方是()A 、黄连阿胶汤B 、犀角地黄汤C 、桅子豉汤D 、导赤承气汤E 、至宝丹【答案】B12、患者身热,皖腹胀满疼痛,大便清垢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数。

其临床意义是 A 、湿滞脾胃证 B 、阳明热结证 C 、湿热积滞肠腑证 D 、阳明热炽证 E 、湿热中阻证 【答案】C13、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代表方剂的药物组成是()A 、枳实、生锦纹、山楂、槟榔、厚朴、黄苓、神曲、连翘、紫草、木通、生甘草B 、枳实、生锦纹、山楂、槟 榔、厚朴、黄连、麦芽、连翘、紫草、木通、生甘草C 、枳实、生锦纹、山楂、槟榔、厚朴、黄连、神曲、连翘、C 、恶寒、发热、头身痛、脉浮紧D 、D 、以上都不是E 、少阳病证D 、手足蠕动E 、目睛上视A 、消渴B 、气上撞心C 、心中疼热D 、腹满时痛E 、饥而不欲食紫草、木通、生甘草D、枳实、生锦纹、山楂、槟榔、厚朴、黄连、神曲、银花、紫草、木通、生甘草E、枳实、生锦纹、山楂、槟榔、厚朴、黄连、神曲、连翘、丹皮、木通、生甘草【答案】C14、某男,22岁。

中医诊断学中的六经辨证有何特点

中医诊断学中的六经辨证有何特点

中医诊断学中的六经辨证有何特点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六经辨证则是其中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的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源于《伤寒论》,由张仲景所创立,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发展,已成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理论工具。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综合归纳为六经所属的证候类型,进而分析其病变部位、病势轻重、病邪性质以及正气强弱等,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其一,六经辨证具有系统性的特点。

它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孤立的局部。

六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疾病演变体系。

例如,太阳病不解,可以内传阳明或少阳;阳明病过盛,也可能损伤少阴等。

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使得医生在诊断时能够全面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而非仅仅关注局部症状。

其二,六经辨证体现了动态性。

疾病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六经辨证能够很好地反映这一特点。

从疾病初起的太阳病,到病邪入里的阳明病、少阳病,再到病邪深入三阴的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辨证清晰地展现了疾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变化规律。

医生可以根据疾病所处的阶段,准确判断病情的进展和预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其三,六经辨证注重病邪与正气的关系。

在六经辨证中,不仅关注病邪的性质和侵袭部位,还充分考虑到人体正气的强弱。

例如,太阳病多为正气尚足,能与病邪抗争;而少阴病则往往是正气亏虚,无力抗邪。

这种对病邪与正气关系的把握,有助于医生制定更加合理的扶正祛邪策略,提高治疗效果。

其四,六经辨证的诊断方法具有多样性。

通过对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来判断所属的六经病证。

比如,太阳病常见脉浮、头项强痛;阳明病多有高热、大汗、脉洪大等;少阳病则表现为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脉弦等。

同时,六经辨证还注重对症状的鉴别诊断,如太阳病与少阴病的恶寒、阳明病与太阴病的腹满等,通过细致的辨别,明确诊断,为精准治疗奠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六经辨证中,六种类型病证关系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传变的。

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邪气由表入里,由阳入阴,正气渐衰的过程。

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可以明晰,中医学对外感病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

外感发热病,就其风寒即伤寒性质,在临床上可见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
(1)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2)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临床表现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3)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有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太阳腑证:分为二型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临床上表现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临床表现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2、阳明病证《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概括: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

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

阳明经证: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

阳明腑证:外邪人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是一句有实践经验的中医谚语。

阳明病可以转变为太阴病,也就是抗病力由强到减弱的表现,预后不良;太阴病也可以转变为阳明病,则表示抗病力由弱转强,预后佳良。

3、少阳病证临床表现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阳病。

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

4、太阴病证治临床表现凡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

是脾虚湿盛,病在脾经病变。

5、少阴病证治临床表现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寒化证本证是少阴病过程中较多见的,其症状是: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

热化证以阴虚阳亢和阴虚火热相搏二种为主:
①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属阴虚阳亢。

②下利、小便不利、咳嗽、呕吐、口渴、心烦不得眠。

属阴虚火热相搏。

6、厥阴病证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
(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
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

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