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马说》教学案(2)

合集下载

《马说》第二课时 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第二课时 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第二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马说》第二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1《马说》第二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本课时主要介绍了《马说》这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代诗歌作品。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还能够在语文学科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文化素养以及文学欣赏能力等方面。

一、导入活动:带领学生共同探讨《马说》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考察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对《马说》的分析和理解,了解古代诗歌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马说》诗歌,体会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语言技巧。

2. 教师讲解《马说》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3. 学生分组,探讨《马说》诗歌的不同解读方式和意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表意见的机会。

4.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马说》,从中寻找其文化和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5.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别从文学、历史和文化等不同角度对《马说》进行分析和解读。

6.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总结《马说》的文学内涵、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四、课堂作业:1. 学生自己写一篇类似《马说》的诗歌,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看法。

2. 学生准备一份关于《马说》的解读,结合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历史常识进行分析。

3.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自选一篇与《马说》有关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次学习,学生们对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与文化传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我们要不断地加强文化教育和文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在这堂课中,我们深入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马说》,探讨了其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以及不同的解读方式和意义。

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并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马说》,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和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八年级语文下册4马说(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4马说(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教版

马说授课时间年月日总计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重点、难点:(一)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复备栏正文(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板书设计、作业布置)一、复习导入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2)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食(Sì):通“饲”,喂;能:能够;是:这样;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见:通“现”,表现;且:尚且;等:等同;安:疑问词,怎么。

(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

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4)思考巩固: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食不饱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5)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马说》教案 (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马说》教案 (新版)苏教版

《马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点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难点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2.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3.请学生读“阅读提示”,了解课文的体裁,了解“说”和“序”的区别。

教师补充评讲《马说》和《送东阳马生序》的文体差别:1.“说”是古代表议论的一种文体,注重文采,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说”奇巧而言辩。

2.古代的“序”,是为送别亲友而写的,内容多为颂赞勉励之辞。

韩愈扩大了赠序的内容,不仅一般地叙友谊,话别情,而且述主张,议时事,咏怀抱,劝德行等。

“序”恳切而意长。

二、初读课文1.正音:骈(pián)尽粟一石(sùdàn)槽枥(cáo lì)2.领读。

(关键句的节奏、重点字词特别是几个“食”字的读音要强调)3.自由读。

4.接龙读比赛(给每个组指定任务,每组学生按座位顺序依次朗读,读错者坐下,后面学生接着朗读,直至读完全组应读段落。

《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1《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和研讨《马说》这篇经典文章,让学生了解并体验马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其学习去考虑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情感、作品的语言以及作品中所描绘的文化现象等因素。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和总结的方式,形成自己的文化见解,提升其文化认知水平。

二、教学内容1. 文化认知: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2. 文学鉴赏:文章的文化内涵、结构和风格等;3. 理解和分析:通过分析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情感、作品的语言以及作品中所描绘的文化现象,深入理解文章表达的文化主题和思想。

4. 写作训练: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见解,并通过写作呈现出来。

三、教学方法1. 呈现法:通过多媒体、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体验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2. 课堂讨论法: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观点,在讨论中逐渐深入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结构和风格等。

3.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合作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和凝聚团队。

4. 写作指导法: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见解,并通过写作呈现出来。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 复述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所了解的与马相关的文化现象。

2. 聆听音乐《赛马》的乐曲,让学生感受马在音乐中的表现形式。

二、阅读与鉴赏1. 教师概述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马文化在中国的深厚历史根基和文化内涵。

2. 教师讲解文学鉴赏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语言、节奏以及特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马说》的全文,鼓励学生倾听和感知文章中流淌的文化元素。

4. 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讨论文章的意义、思想,以及文学特色等。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八下(2)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八下(2)

马说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4、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5、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自学内容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不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4、字词(1)祗(zhĭ)骈(pián)槽枥(cáo lì)粟( sù)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2)一词多义1.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临之()2.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3.其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其真无马邪?()③其真不知马也。

()5、翻译(1)骈死于槽枥之间(2)一食或尽粟一石(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三、合作探究(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4)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四、深层探究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它们各指的是什么?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五、拓展延伸1、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

语文八年级下苏教版第4课《马说》教案(精)

语文八年级下苏教版第4课《马说》教案(精)

初三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个案)复备人所在单位上课时间2013.3.25主备人复备人课型复习课时 2 课题马说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熟练背诵课文,准确翻译课文并掌握文章内容。

过程方法掌握文言文复习规律,对作品加深理解,提高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认识识别人才的重要学习重点在了解背影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做好开放创新题,并认识到把握机遇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在了解背影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做好开放创新题,并认识到把握机遇的重要性。

教学、教具(课件)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检测卷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设计教学流程二次复备教学环节教师引领、点拨学生活动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文言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走进文言文,我欣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我钦佩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的民本思想,我向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我喜爱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豁达,走进文言文,我们聆听的是古人的心声,感悟的是人生的哲理正因为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文言文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文言文阅读都考察什么呢?大家一起来看:指生朗读2、文言文阅读的考试内容v掌握文学常识v理解常见实词在文章中的含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v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v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v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手法激趣二、背默比赛预习检测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第4课《马说》学案(苏教版初二下)2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学案(苏教版初二下)2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学案(苏教版初二下)2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存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把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点。

3、明白得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会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明白得作者的思想情感。

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明白得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明白得文章表达的情感。

2 、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们古代名士文人专门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丰富的内涵。

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爱莲讲??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讲?。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师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形,督促学生积存生字、通假字。

〔2〕提醒学生朗读节奏。

〔3〕齐读课文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咨询题。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四、合作探讨,深层探究1、齐读课文。

2、学生研讨咨询题。

〔1〕提咨询: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到底是先有马依旧先有伯乐?〔2〕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3〕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如何样的思想感情?五、体验与反思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4马说教案新版苏教版

【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4马说教案新版苏教版

【关键字】教案马说备课内容执教人备课【课题】马说【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学会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3.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重点难点】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第一课时时间:年月日课型:新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计(一)当今“韩流”一词非常流行,现在指韩国的音乐、影视及文化影响,受到了大家的追捧。

其实早在唐代就有“韩流”一说,当时称“韩潮”。

古人说“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这句话中的“韩”说的是谁呢?(同学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韩愈论人才的文章。

设计(二)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投影显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呼唤人才,呼唤健全的人才制度。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谈到了作者的人才观,它是唐代大作家韩愈的《马说》。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1.介绍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

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

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

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2.学生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2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2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2doc初中语文教学设计〔A〕1.疏通文意,明白得文章包蕴的寓意。

2把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3.指导朗读。

一、导入新课在古代,由于受腐朽的选拔体制所约束,有许多人因才华得不到施展而写下许多直抒胸臆的诗文,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中最闻名的一篇--«马讲»。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1.讲,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咨询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2.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专门闻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三、分析课文1.教师范读。

2.正音。

乐〔祇〔〕骈〕槽枥〔〕辱〔食〔〕食马者策〔〕见〔〕邪〔〕石〔〕粟〔〕3.〔1〕分析课文第一段。

提咨询:结合课文注解,翻译第一段并找出难明白的词语。

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不人才的人辱--辱没骄--一同槽流--喂牲口用的食器称--著称虚词:而--表转折,然而故--因此于--在之--结构助词,的以--凭借虽--即使。

教师翻译〔略〕提咨询:第一段文字讲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提咨询: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假如不被伯乐识不,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齐读第一段。

〔2〕分析第二段。

提出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实词:一食--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才美--才能,美好的素养外见--表现在不处,"见"通"现"等--等同,一样常--一般的虚词:或--有时其--代"千里马"是--这种,作代词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够千里之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安--如何提咨询:第二段讲明了什么?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缘故,进一步讲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提咨询:文中哪些句子能够表达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缘故?"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女生齐读第二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四课《马说》教案设计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四课《马说》教案设计

初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课题:《马说》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教学时间:2课时一、情境导入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二、目标定向三、预习检测1.了解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认识文体“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

3.读准课文字音句读.四、合作探究1.根据书下注释翻译课文,遇到有困难的小组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做上记号,等待询问老师。

2.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么观点?突出强调了什么问题?摆明的观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突出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如果没有伯乐的慧眼,千里马就会被埋没,即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3.请在第一段中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会有怎样的遭遇?文段一告诉我们,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它的遭遇只能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6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6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6doc初中语文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全然缘故。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明白得,达到当堂背诵的成效。

教学重点: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比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针对学生朗读情形,教师适当点拨。

5 .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 .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全然缘故是什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楚的?--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2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不表达了作者如何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慨声讨;深刻嘲讽。

2•作者所讲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奇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不人才的统治者。

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堂教学资料第4课《马说》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堂教学资料第4课《马说》教案 苏教版

马说教学设想:《马说》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散文中的名篇。

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短小精悍,写得曲折而畅达,有雄辩气势,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祖国古代语言的热爱。

同时《马说》作为新教材八(下)第一单元中的文言论说文,不仅让学生对咏物抒怀文章有更具体的了解,对于学生熟悉各种体裁的文言文也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1.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寓理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2.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才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掌握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问题法、复述法、练习法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短文的大概意思。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1.指导朗读,结合工具书,领会文章内容。

2.运用自学、复述等方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本文准确简明生动的语言,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

2.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掌握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复述法、练习法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预习1.文学常识填空: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 .读准下列句中加点字:伯乐()骈死于槽枥之间()()()食马者()或尽粟一石()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二、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初一时所学的《爱莲说》一文吗?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说”这种文体的特征。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8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8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8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自学查找资料,了解韩愈作品和写作特色。

2、通过课堂竞赛,疏通文句,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3、品味韩愈在«马讲»中表达的对人才被压抑、埋没的愤懑之情。

【教学步骤】一、课前活动1、依照以下论题搜集资料1〕韩愈的生平2〕韩愈的要紧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3〕韩愈的文学主张4〕韩柳的〝古文运动〞5〕«马讲»的注释翻译6〕«马讲»的时代背景7〕韩愈的社会活动及阻碍2、依照搜集材料的多少和明白得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一〕、新课导入当今〝韩流〞一词专门流行,现在指韩国的音乐、影视及文化阻碍,受到了大伙儿的追捧。

事实上早在唐代就有〝韩流〞一讲,当时称〝韩潮。

〞1、古人讲〝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这句话中的〝韩〞讲的是谁呢?2、所谓〝韩文如潮〞,是什么意思?明确:1、韩愈2、指的确实是韩愈的文章对那个时代文风的庞大阻碍。

〔二〕、作者简介1、请优秀论文学生介绍关于韩愈生平,有疑咨询的同学向他提咨询。

2、学生之间相互咨询答,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3、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明确以下内容,笔记加横线的内容:1〕、生平〔突出要点〕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专门闻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2〕、现实主义源头«诗经·国风»——汉朝史书——南北朝乐府民歌——唐代·杜甫——A白居易〔通俗易明白〕/B韩愈〔艰深冷涩〕3〕、〝韩柳〞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文以明道〞——诗文上的知心朋友,政治上的生死冤家4〕、要紧作品:«师讲»、«杂讲一·讲龙»、«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

八年级语文下册 4《马说》创新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4《马说》创新教案 苏教版

《马说》一、教学重点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教学难点学生能掌握文中一些重要的虚词用法以及句式特殊的语句。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①指名介绍作者②指名朗读,检查学生课前的朗读情况。

【目标展示】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如“食、见、策、尽”“之、以”等。

【新知研习】1.教师可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读课文。

(提醒学生读准字音,停顿)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2.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并作纠正。

3.学生齐读。

⒋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自学课文,遇到疑难词句小组讨论,教师也可当堂释疑。

⒌检查自学效果,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学生逐句翻译。

教师对疑难句作适当指导并强调。

句子:解释:是:这、这种。

虽:虽然。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同“现”。

常马:普通的马。

等:一样。

安:怎么,哪里。

翻译:⒍师生归纳重要实词、虚词用法。

⑴通假字:食:通“饲”喂养见:通“现”,显现材:通“才”才能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⑵虚词:而之其以而A.表转折可以译为“却,可是”B.表顺承可以不译C.表并列D.表修饰之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人或物C.无意义,句中停顿D.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其A.代词,代人或物B.代词他的它的C.指示代词那种D.反问语气词难道E.推测语气词恐怕以A.介词因为B.介词按照C.介词用⑶实词:或:有时;骈:两马并驾;不可得:能够策:驱使;执:握;临:到(它)跟前;道:方法。

⒎学生结合注释,课堂所学,自己再梳理一遍文意。

⒏学生背诵,老师当堂检测。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知识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

托物寓意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明确:“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暗示封建统治阶级无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价值观,争做“千里马”。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②认识目标: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结合页下注释理解文意;
【教学时间】( 2 学时)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贯穿教学全过程)
(二)互阅作业(可穿插“互帮”与“释疑”)
(三)自学
1.自学内容一:解题
(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说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跟现在的杂文相近。

《马说》即谈马、论马。

比如此类文章有《龙说》、《师说》、《爱莲说》、《捕蛇者说》等
(2)作者简介: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著有《昌黎先生集》。

在政治上,他反对藩政割剧,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其主张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3)创作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文集》里的《杂说》;《杂说》共有四篇,这是第四篇。

2. 自学内容二:通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把握准确字音
伯乐.祗.辱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外见.邪策
3. 自学内容三:翻译课文
自学方法:以小节为单位,小组同学把昨天预习中存在的疑难点拿出来小组讨论互帮,再将不懂处提交全班讨论。

(四)练习(解题、互阅或自阅)
句子翻译: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而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五)帮困(知者自己加速,或通过帮助未知者加速)
1.集中帮困(教师或知者负责)
2.分散帮困(同伴互帮)
(六)反思小结
(七)作业
云阳学校八年级语文指导教学书
课题:马说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价值观,争做“千里马”!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②认识目标: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结合页下注释理解文意;
【教学时间】( 2 学时)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贯穿教学全过程)
(二)互阅作业(可穿插“互帮”与“释疑”)
(三)自学
1.自学内容一:理解课文主旨
自学方法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2)千里马与伯乐、食马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3)作者借千里马与伯乐寓意之间的关系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2. 自学内容二:进一步的理解主旨。

(1)请分析文中三个语段段末的“也”字的不同表达,请注意朗读时语气变化。

(2)分析七个“不”字的表达作用。

3. 自学内容三:拓展本文主旨
(1)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另寻高就寻发展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2) 思考:《马说》结合创作背景来看,作者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以“人才发展”为话题,结合现今社会的状况及自己身边的情况,试着从多个角度,谈谈你对“人才发展”的看法。

(四)练习(解题、互阅或自阅)
根据课文回答
1、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_____比作“伯乐”,将______比作“千里马”,将______比作“食马者”,文中集中抨击了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

2、文章表面写千里马被埋没,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表面上写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
3、对文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该如何理解?
(五)帮困(知者自己加速,或通过帮助未知者加速)
1.集中帮困(教师或知者负责)
2.分散帮困(同伴互帮)
(六)反思小结
(七)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