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

合集下载

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机制、内容与战略取向——以郑州为中心的城市圈域发展模式研究

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机制、内容与战略取向——以郑州为中心的城市圈域发展模式研究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总第105期)J ou r nal of t he Par t y Sch ool of C PC Z he ngzhou M uni ci pal C om m i t t ee N o.3,2010(Sum,105)市情省情研究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机制、内容与战略取向——以郑州为中心的“城市圈域”发展模式研究宫银峰(郑州市社会科学院,河南郑州450015)摘要:实现中原城市群的经济一体化要以郑州为中心形成经济发展的“城市圈域”,发挥郑州的经济集聚作用,增强其经济辐射带动力,突出郑州作为核心区域的职能和地位,以带动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发展目标。

同时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执行机构,整合处于空间离散状态的中原城市群。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动力机制中图分类号:F4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3—0084—03一、推动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重大意义由于传统的以行政Ⅸ域划分的地域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各市各自为政、划地为牢的经济独屯现象非常严重。

虽然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经济特色较为明显,但是问题也较多。

由于不能实现经济上的合作,导致资源难以有效利用,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在发展整体上仍然较为滞后。

因此,如何打破这种桎梏从整体上实现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促进中原城市群的资源整合,对发展河南经济、推动中部崛起意义重大。

21世纪以来,出现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三大增长极,同时长株潭城市群、武汉都市圈纷纷出现,形成多个区域相目.竞争、齐头并进局面,各区域的中心城市纷纷通过联合增强经济集聚发展优势,这对于中原城市群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对于中原城市群的发展而言,只有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战略目标,才能打破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只考虑自身利益,甚至过度竞争的现象,从而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因此,中原城市群内各城市要改变传统观念,扫除陈旧的体制障碍,促进Ⅸ域内商品、服务以及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变资源的恶性竞争为资源共享,由产业的无序竞争转变为产业合理分工与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不断扩展经济一体化的范围,提高本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加快河南省迈向经济强省的步伐。

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若干重大问题

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若干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学界所采用的西方主流经 济学微观—宏观分析范式难以客观描述中国现实 发展成果及区域发展差异,一方面,由于其范式本 身的缺憾,正如保罗·克鲁格曼所说,空间经济学的 某些特征使得它从本质上就成为主流经济学家掌 握的那种建模技术无法处理的领域;另一方面,中 国广阔的地域、丰富的实践,使得西方主流经济学 微观—宏观分析范式难以把握中国革命、建设、改 革开放等各个时期的现实精髓,与分析范式的很多 所谓公理性结论难以吻合,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将人 民利益第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诸多非经济因 素作为治理的第一价值取向时,其很多研究结论难 以与中国发展现实契合而使其分析范式的局限性 日益显现。以工业化推动的现代经济发展,从来就 是一个域观经济过程,而不是主流经济学假设的微 观—宏观抽象研究的经济过程。所以,无论是在理 论描述上还是在现实区域战略与制度安排上,都不 能将中国的经济发展简单地视为微观—宏观结构 的抽象,具体区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必须体现域 观经济的特质,即所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此, 区域协调发展首先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根据国 家安全战略的不同排序,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综合 国力等现实情况来确定区域战略和具体政策安排。
(18VXK002);中国社会科学院优势学科登峰计划(产业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 库基础研究项目“电子信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状况评估研究”(2020G04)。 作者简介:陈晓东,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北京大学国家竞争力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北京 100836)。
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若干重大问题
政治承诺。进入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时期,中国经 济的非均衡性在空间上必然表现为区域间巨大的 不平衡性。工业化不可能表现为所有地区在同一 时期内实现同步发展,加之大国在自然空间和经济 空间方面的差异就更加表现为不同地区的发展有 先有后,甚至是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表现出巨大的 速度差距和成就落差。

河南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河南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河南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作者:吴笑天来源:《决策探索》2018年第24期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

作出这一判断的国情背景是,一方面,我国综合国力更加强大,具备了向经济发展更高阶段迈进的基础和能力;另一方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现有的供给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

很显然,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又是主要矛盾变化和环境条件变化倒逼使然。

河南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经济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这意味着河南要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上,面对与全国同样的矛盾问题和压力,最后同步实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

在这一背景下,河南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追赶性、倒逼性、双重性和非均衡性,即从基本省情和发展目标看,河南作为一个追赶型经济体的角色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必须继续致力于做大蛋糕。

从发展条件和基础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条件不足,需要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上被动地推动经济转型。

从发展任务看,面临既要增长又要转型、既要讲数量又要求质量的双重任务。

从发展方式和路径看,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上,无法水到渠成地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加关注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通过非均衡的手段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因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河南必须在传统产业、传统技术、传统增长模式、传统增长动力与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和新动力之间找到均衡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数量型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全要素生产率低,人均收入水平低,这说明作为一个欠发达经济体,河南的潜在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数量型增长的空间。

但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力资源、资源环境和市场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

因此,新时期河南的发展必须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化发展动力谋求区域经济新的增长。

均衡·非均衡·协调·统筹——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均衡·非均衡·协调·统筹——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 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 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 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 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 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 的发展起来”。∞其次,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 现共同富裕是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大原则 和根本目的。邓小平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 义的长远目标而不是近期目标,部分先富的 思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和方式。通过这 种非均衡发展的途径最终使社会经济达到均 衡状态。在1986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 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我 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 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④第三,
●理论探讨
《经济师》2007年第1期
摘要: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地区经济社
会和谐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容
回避的重大问题。建国以来党的领导人依据
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及对各阶段区域经济
发展的认识,提出了均衡、非均衡、协调、统筹 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这些思想既体现
了区域发展思想的传承,同时也体现了随着 对区域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入区域发展思想的
现出来:首先,“一五”计划时期重点加强内地 投资建设,希望实现生产力平衡分布,改变生 产力区域分布不均的状况。按照“尽可能接 近原料、燃料地”、“有利于国防安全”和“有利
于经济落后地区改变面貌”等原则进行生产 力的布局。其次,“二五”计划时期将全国划
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 等7个经济协作区,主张充分发挥各协作区 中经济较发达地区、老工业城市和老工业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随着我国现 代化建设向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迈进,尤其是 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确立了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和基本框架,中国

2022年0709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选题卷

2022年0709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选题卷

2022年0709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选题卷2022年0709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选题卷1.[单选][1分]科学家抱着极大的期望,发射了许多太空望远镜,如哈勃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等。

经过这几十年的努力,科学家用望远镜在银河系里找到了700到800个比较像地球的行星。

那上面是不是有外星人呢?这虽然引起了科学家极大的兴趣,但是很遗憾,由于距离太遥远了,无法进行探测。

比如开普勒望远镜找到了一个地球的表兄弟——开普勒186f。

它离地球有500光年,这意味着我们用望远镜看到的形貌,是它500年前的情况,光从它那儿传到地球要经过500年的时间。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科学家发射了很多太空望远镜B.开普勒186f离地球有500光年C.外星人的发现受限于探测距离D.银河系里存在很多类地行星2.[单选][1分]与其它生命形式一样,适宜、稳定的自然环境,是人类文明得以存在和延续的重要外部条件。

纵观地球生命的进化史,仅仅由于温度、水汽循环或者氧气含量的变化超出了当时地球生命的承受范围,就造成了四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我们人类的形成历史仅有500万年,在此期间,虽然没有发生过像前四次生物大灭绝那样剧烈的环境变化,但是作为文明程度日益提升的人类,即使拥有了其它生物无法比拟的改造环境能力,却仍然在适应环境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弱点,比如对温度的耐受性不高、对光照十分敏感、容易因环境的变化引发各种疾病等等,可以说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仍然非常脆弱。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A.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B.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存在并不容易C.自然环境是人类文明存在的基础D.人类将面临着大自然的严峻考验3.[单选][1分]综合危险策略可以很容易把人群预防效果提高5倍、10倍甚至更多,大大优化成本效果。

冠心病和中风的危险因素有很多,简单地以一两个危险因素的高低决定如何治疗,不是最精准的策略。

恶性高血压一定需要药物控制。

对于大部分高血压病人来说,________________,需要治疗的迫切性就越高,降压药、叶酸、阿司匹林治疗的好处就越大,效益就越高,治疗就越精准。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转向与当代发展观演变分析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转向与当代发展观演变分析
成 为区域发展 战略 的重要 指导思想 。区域发展 战略是对 一
仅 只是 经济 的发展 , 而是包 括政治 、 科学 、 、 教育 文化等方 面
的目 , 标 发展应该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结合起
来。如联合 国战后 的第 二个十 年发展计 划 ( 9 0 18 17 年 90
定区域内经济 、 社会发 展 中有关 全局性 、 长远 性 、 键性 的 关 问题 的筹划和决策 。它是一个对 区域 经济发展具有 全局 性 和历史性影响的重大 问题 。Ip) 国以后, 了国家政治 的 l 1建 K2 为 需要 和发展经济 的要求, 国对 区域经 济采取过不同的发展 我 战略。本文 旨在 可持 续发展理念 与中国区域发展 战略转 向 方面作些初步研究。
展战略 。探讨 当代发展观 演 变与可持 续发展 理论 的基 本 内涵 以及我 国 区域 经济发展 战略转 向与 当代发展 观演
变的关 系. 有十分重要 的意 义。 具
关键词 : 可持 续发展 ;区域发 展战略 ;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 ;非均衡协 调发展
中 图 分 类 号 :F 6 . 01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 10 — 4 720 )8 07 — 3 0 3 8 7 (0 60 — 0 2 0
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 和影 响, 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的协 调性 ,但它忽视 了关注社会系统和 自然系统 之间的统一 , 其
结果是为 了人 的需要造成 了对 自然 的掠夺性开发和破坏 , 导 致 了严重 的生态环境 问题 。基 于对发展 中出现的问题 , 人们 提出了 “ 可持续发展观”。 伴随着 人类社会 面临的全 球性 问题和发展的困境 , 为寻

当代 发展观演 变与可持续 发展理论 基本 内涵

河南与沿海省份经济发展对比及对策研究

河南与沿海省份经济发展对比及对策研究
维普资讯


步加大财政性地 区转移支付制度 的建设 , 建立
明确 的地 区财政 支 出平 衡 机 制 , 证公 共 服 务 水 保
贫工作的力度 , 同时还要加大西部人 口向东中部
和 生态 移 民 的力 度 , 以加 速 区 域 协 调 发 展 的 进 程 。我 国老 工业 基 地 主 要 分 布 在 东 北 及 中 部 地 区, 今后 , 可充 分利 用 工业 基 础 雄厚 、 位条 件 好 区
优惠政策。财政转 移支付主要是解决公共 开支 相对均衡的问题 , 经济发展的相对均衡则主要靠 政府对落后地区给予的投资优惠政策来解决 , 为
此 , 构 建针对 问题 地 区的专 项 区域投 资倾 斜政 要 策体 系。 目前 , 国主 要 的 问题 地 区包 括贫 困地 我
区( 过疏 地 区) 老 工 业 基 地 ( 密 地 区 ) 矿 业 城 、 过 、
地 区间经济 基础 、 地缘 特 点 、 文 环境 、 源禀 赋 人 资 的差异 和 国 家 发 展 战 略 取 向 、 策 选 择 、 展 重 政 发 点 设计 的区 别 以及 这 种 静 态 差 异 与 动 态 区别 交 互 作用 而孕 育 出的 发展 张 力 , 都会 对 发 展 差距 的 出现产 生重 大 的影 响 。河 南 与鲁 、 、 、 发 展 粤 苏 浙 差距 的成 因主要 体现在 以下 几个 方面 :
平 的均衡 化 。“ 十一 五” 时期 , 在进 一 步加 大财政
性地区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设上 , 要逐步实现各省
区公 务员 名义工 资 上 的大 体 一 致 ; 在社 会 保 障 体 系省级统 筹基 本完 成 的基 础 上 , 快 全 国统 筹 目 加 标 的实 现 。 三是 以问题地 区 为重 点 目标 , 制定 区域 投 资

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基于区域差距内生机理的探讨

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基于区域差距内生机理的探讨

作者: 杨国强
作者机构: 天津工业大学,中国天津300387
出版物刊名: 理论与改革
页码: 77-7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区域差距;区域协调;循环累积因果机制;政策梯度
摘要:中国宏观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国家为实施赶超战略而对东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尽管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解决,但收效甚微。

本文通过详细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内生机制形成的机理,提出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路径.并进一步指出适度的政策梯度是成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河南省许昌市《综合知识》(工勤技能类岗位)事业招聘考试真题

河南省许昌市《综合知识》(工勤技能类岗位)事业招聘考试真题

河南省许昌市《综合知识》(工勤技能类岗位)事业招聘考试真题《说明:本卷为历年及近期公务员(国考)考试真题》本卷共150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1. ①因此把才学比作剑,当使用的时候就拿出来,而不用的时候就藏入鞘中,不将其把玩炫耀,否则,很少有不因此而得祸的。

②自古以来,才学外露的都遭到灾祸,没有一个幸免,怎么不令人为此忧心忡忡呢?③才学是君子用来进行身心的修养,而并非用来自负骄矜的工具;君子是以才学来治理社会,而并非用以自夸炫耀的。

④之所以这样说,并非才能和学识本身有什么过错,而是错误应用造成的。

⑤没有才能和学识,士人会感到羞耻;具备才能和学识,士人会因此而担忧。

将以上 5 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⑤④③②① B.②①④③⑤ C.②④①③⑤ D.③⑤④②①【参考答案】A2. 对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批准或者决定逮捕必须经过()。

A、上级检察院批准B、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同意C、本级人代会主席团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D、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参考答案】C3.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里满衙门,公议乃行……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推行,即不咸允,亦须十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里的“巴里满衙门”是指()。

A、上议院B、议会C、众议院D、内阁【参考答案】B4.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A、教师、学生、课堂情境B、班风、纪律、学生C、教师、教学设备、学生D、教师、学生、纪律【参考答案】A5. 下列关于死刑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B、犯罪时不满18 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C、判决死刑立即执行的,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授权的部分高级人民法院核准D、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两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参考答案】C6.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违法事实确凿且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价值取向探析

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价值取向探析
或者将 区域 内各类研 究性的资源集 中起来
内容 摘 要 :本 文首 先 简要 介 绍 了 区域 经 济 创 新 的 概 念 以及 进 行 创 新 的 理 论 原 因 ;然 后 将 不 同 区域 经 济创 新 发展 的五 种 模 式 结 合 价 值 取 向 图进 行 分 析 ; 最
后 ,通 过 对 区域 经 济创 新 发 展 对 整 个经
的区域 ,目前 ,我 国只有西部少数地 区处
于这样 的一种 状态 , 这些地区教育水平低 ,
效 益等多方面 的要素 。创新作为促进经济
发展 转型的途径 ,其最终 目标不仅在于创 新产 出的多少 ,而且在于 对地 区经济发展 的带动 和生产方式 的转 变。区域经济创新
企 业所需 求 的知 识技术 水平远 远达不 到 , 如果 政府 在此时进行创新活动的参 与,会 为该地企 业的发展 注入活力 ,知识技术普 及企业一 方面增强 了企业的生存能力 ,另
企业也将 为区域经济 的创 新战略而做出贡 献, 此时, 该区域不仅在经济方面得到 了发 展的动 力,而且其教育水平也会大大提高 , 有利于劳动力素质的改善。最后 , 该种模式
域经济 创新模式是 以企业 为主体 政府为辅
助共 同促进 区域各方面 的发展 ,企 业主要
大开发 ”战略起 到了促 进作用。另外 ,由 于有政府 的引导 ,企业能够利用好该 区域 内的优势 资源 ,使优 势产业得 以发展 ,达 到资源 的优化 配置 ,这将对区域 内产业结

市场份额 ,企业 内部会形成 专门的研发部
门, 对当地经济的科研技术发展具有促进作
并 不能单独发挥效力 ,而 是需要经济系统
中多方面的力量进行协助 。比较常见 的区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唯物史观审视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唯物史观审视
全这 个 大局 。反 过 来 ,发展 到 一定 的 时
展全局 ,是刻不容缓 的历史任务。 若 要 改 变 区域经 济发 展 中 的 “ 马太 效应 ” ,应 当运 用 唯物史 观 的基本 原理 , 通过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 生产 力问 的 传导机 制 ,促 进 区域 间生产 力 的平衡
发展差距引发的社会动荡从而危害 改革发
思 想 要 求沿 海地 区先 加快 发展 ,通过
带动 和帮助 内地实现 区域经济 共 同发展 ,
协 调发展三个阶段 ,对 区域经济发展 的理 论探讨和政策研究也处于不断地深化之 中。
然而 以往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的理论探
“ 这是 一个事 关大局 的 问题 ,内地 需要顾
生产 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 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 、上层建筑
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 的反作用是唯物史观 的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 的传统视角侧重从 社会群体 的视 角来考察生产关 系和上层建 筑 ,格 外注重不 同的社会群体 间的生产资 料 占有和支配、人们 的相互关 系和地位 以 及劳动剩余的分 配关系等 问题 ,及其与生
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并为我国 区
内容 摘 要 :本 文 在 回顾 新 中 国成 立 以 来 我 国 区域 经 济 发 展 思 想 和 战 略 演 进
过 程 的 基 础 上 ,运 用 唯 物 史观 的 基 本
势 ,实现共 同发展” 。
我 国 区域 经 济 发 展 战 略 的唯 物 史 观 分 析
望 通 过 将 唯 物 史观 的 基 本 原 理 引入 区 域 经 济 问题 的 分 析 为 我 国 区 域 经 济发 展 的 理 论 研 究提 供 新 的 方 法 和 视 角 ,

黄河流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与政策取向

黄河流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与政策取向

黄河流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与政策取向◎ 任保平 苗新宇目前,我国已全面步入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阶段相较于传统时期的突出特征在于高质量发展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意味着由长期粗放式数量型增长所带来的发展低效率、非平衡问题必须在这一时期内得到充分解决,实现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代表的新“四化同步”,成为我国在新发展阶段亟需完成的重要战略任务[1]。

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带之一,也是当前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从小康战略向现代化战略转型的关键区域。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新思路,其根本目的旨在以黄河为依托,构建一个东西向贯穿全国的区域合作体系和统一市场,加速流域内要素流动和产业集聚,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推动东、中、西部协同发展。

作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新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集中体现为黄河流域现代化的基本实现。

这既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所必经的重要环节,也是目前中国学术界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黄河流域在新发展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支撑黄河流域与江浙沪等国内发达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上的差距是多方面的。

地理区位、自然环境以及要素禀赋上的一些先天性劣势固然是黄河流域在现代化进程中落后的部分诱因,但究其根本,以粗放式数量型增长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间的不相适应才是导致上述差距产生的本质原因。

因此,在新发展阶段,黄河流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落脚点就在于积极转变传统发展模式,通过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城乡统筹、以人为本、绿色可持续和因地制宜与协同发展的现代化战略,主动适应时代环境,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时代要求,从经济、城乡、社会、生态文明等多维度全方位推进流域现代化进程。

第一,实施创新驱动的现代化战略。

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和世界范围内新一代科技革命的迅速推进,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愈发凸显,基本实现现代化更加需要依靠创新提供动力支持。

46.尺度重构视角下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46.尺度重构视角下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尺度重构视角下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肖菲摘要:区域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积累财富的重要平台。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通过差异化的制度供给实现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本研究运用尺度重构的理论,将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区域发展战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尺度固化的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以尺度下移为特征的改革开放初期(1979-2000年)和尺度上移与尺度下移并存的新时期(2001年至今)。

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尺度重构对区域发展战略演变的推动作用,发现尺度下移有利于激发地方政府积极性,尺度上移有利于中央政府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

研究还从尺度重构的视角对我国未来区域发展战略提出借鉴。

关键字:尺度重构,区域发展战略,演变,动因1.引言随着通信技术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球要素的流动不断加速,区域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积累财富的重要平台[1]。

区域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通过差异化的制度供给实现特殊战略区域发展水平的提升,是应对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手段。

我国幅员辽阔、发展基础各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据不同的发展背景,以“公平”、“效率”为主题[2],区域发展战略发生了数次重大转变。

近年来,我国对于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在“四大板块”战略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从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的角度不断丰富着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重塑。

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以区域发展战略为基础,拓展区域发展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梳理我国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对我国未来空间格局的构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尺度重构反映了不同等级的政府权力在空间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是区域发展战略的具体落实。

因此,本文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的基础上,从尺度重构的视角,尝试讨论尺度重构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的动力作用,并分析我国未来区域发展战略的走向。

我国中部6省经济比较

我国中部6省经济比较

我国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形势对比分析一、概述:我国中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安徽、江西等6省。

近几年,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大开放政策、扩大内需政策的影响带动下,中部6省区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然而,由于资源禀赋,发展沿革及战略取向的差异,中部6省区域经济发展也显现出各自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不平衡的现象。

二、中部6省区域经济基本情况指标对比分析1、湖南经济总量居中,工业化进程落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2006年湖南GDP总量居中部6省第三位,GDP增速排名第四,这对于在中部省份中面积最大、人口数量第二的湖南省来说发展优势并不明显。

2、湖北省经济发展较为平稳,各产业协调推进。

2006年湖北GDP总量居中部6省第二位,GDP增速与湖南省持平,排名第四。

作为中部面积第二、人口数量第四的省份,其经济发展较为平稳。

工业实力相对较强。

3、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经济总量与增速均居中部首位,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006年中部6省中,河南GDP总量和增速均居首位,其中GDP总量占中部6省的29.01%,GDP增速达14.10%。

河南省是中部面积第三‘人口数量最多的大省,而且既是农业大省,也是工业大省。

4、山西经济发展有所倾斜,产业结构面临深层次矛盾,山西作为中部6省中面积第五‘人口数量最少的省份,2006年其GDP总量和增速均位居中部第五位。

由于山西省人口数量大大低于中部其他省份,加之全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刺激了山西第二产业特别是煤炭,冶金等工业的倾斜发展,使其人均GDP水平稳居中部第一位置。

5、江西经济总量偏小,第二产业稳步推进,第三产业有待加强。

6、安徽经济虽然增速加快,但总量不足,第二产业发展滞后。

安徽是中部6省中面积最小的省份,而人口数量却排名第三。

2006年安徽GDP增速加快至第二位,GDP总量居中部第四位,但人均GDP水平排名最后。

三、资料来源:。

我国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八大优势浅析

我国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八大优势浅析

我国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八大优势浅析作者:孙向阳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年第08期[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党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决策双重背景下,作者通过对我国中部六省经济发展优势浅析,得出该地区在现在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具备八大优势。

如我们较早地认识到这些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无论对区域经济实践还是区域外资本或产业流入,对发挥出中部地区应有的战略地位和优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程,都具有意义重大。

[关键词]中部六省经济优势一、中部六省简介(一)中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计6个省份,总面积约102.8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0.7%,总人口约3.61亿,占中国总人口的28.1%。

年GDP26348亿元,占全国比重的28.1%,年产粮食14468万吨,份额占全国比重的30.8%(以上经济指标均来自新华网的2006年相关数字)。

且08年国家统计显示,中部地区GDP在07年增涨均在10%以上。

笔者认为中部地区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明显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作业基地。

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部地区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发展条件。

二、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八大优势探析(一)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山西、河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湖南中部六省,是我国地理版图的中部核心区域。

目前,经济学家公认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和沿海产业梯度转移不可逆转。

由此看来,中部地区区位优势更加明显:这里既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转移的腹地(安徽、江西紧靠长三角的上海,江西、湖南毗邻珠三角和港澳,山西、河南紧靠渤海经济圈。

),又是西部地区开放的前沿(湖北、河南是东中部产业向西转移的桥梁、纽带,);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季风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新中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已使之初步形成便捷通达的水陆空交通网络。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东部沿海地区基础好、投资效益高的情况下.实行了向东部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高涨和新的经济增长源的形成。

然而,与之相伴随的区域经济差距的日益显现,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这违背了我国和谐发展战略,因此我们要寻求解决方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本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差距;经济增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一)地理位置原因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0% 以上,但其中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60% ,这种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极其不合理的人口分布。

而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土地肥沃,雨水充沛,适宜发展农业和养殖业,同时水路交通便利,便于物流畅通和发展对内对外商业贸易。

东部各种有利的自然条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尽管矿产资源比东部地区丰富许多,但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交通极为不方便,这就潜移默化中限制了中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市场狭小,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缺乏凝聚力,中、西部地区虽然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输出基地,但是东部向中、西部高价输出制成品,而中、西部则向东部提供廉价的能源和原材料。

这种产业布局和区位分工决定了中、西部与东部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交换,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使中西部蒙受巨大损失。

(二)人口素质的原因。

( 1 )思想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上自领导、下到一般群众的思想解放程度非中西部地区可比拟。

东部地区较早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

而中西部地区人们远离沿海,信息闭塞,造成人们的观念受到的禁锢要比内地和沿海多得多,极大地制约了人们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不少人仍把个体私营经济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姓“资”姓“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小富即安”、“肥水不流外人田”、“怕吃亏上当”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等、靠、要”等保守依赖思想,严重地影响着中西部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2)人口文化. 长过快和人口素质低下是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障碍。

推进学院“二次创业”全力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推进学院“二次创业”全力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壁职业技术学 院从创新管理体 制和运 行机制人手 ,重新设置和整合 了党 政
管理机构和教学机构 ,搭建 了学校 和
二级学 院 ( ) 部 两级 管理体 制 , 形成 了 “ 党委领导 、 院长负责 、 民主管理 、 家 专
治教 、 科学决 策 ” 的运 行机制 , 进一 步 增 强 了院( ) 部 与行业 、 专业与 产业 的 契合度 。同时 , 学校 加强 学术管理 , 完 善科研 工作评价机制 ,推进 以二级学 院( ) 部 为主体的科研服务平 台建设 , 鼓
位 进 行 了 客 观 审 视 和 重 新 构 建 。 在 办
学类 型上 ,坚持高等职业技术 教育的 办学方 向 , 出高 职特 色 , 逐步形成 突 并 多元 化 、 多层次 的办学格局 ; 在服务取 向上 , 立足 鹤壁 , 面向市场 , 优先 服务 地方主导产业 ,辐射 国 内外优势企事
力和有效服务能力 。 面 对 建设 中原 经 济 区的历 史 机 遇 ,鹤壁 职业 技术学院将始终坚持把
自身发展放 在全市 、全省乃 至全 国的 工作 大局中去把握和定位 ,一 如既往
为 有效 破解 学 院 自身存 在 的发 展难 题 ,鹤壁职业技术 学院在全面总结 十
年办学经验 的基础 上 , 经过深 入调研 、 广泛借鉴 ,集 全院教职工 的智 慧和力
理、 医学 、 电子信息技术 、 电、 机 经济管 理等专业 已成为在全省乃 至全 国具有

定影 响力 的品牌专业 。中央财政支
持实训基地 、 省级示 范性实训基地 、 省 教学改革试 点专业 、省 级特色专业等 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 十二五” 期间 , 学
校将结合 区域 经济结构调整 ,进一步 优化专业结构 , 打造 护理 、 电子信息技 术、 机电等 品牌专业 和优势专业群 , 形

2023年经济地理学题库

2023年经济地理学题库

经济地理学一、填空1.资源配置能力重要由经济体制、政府旳经济管理能力、企业旳组织水平和产业构造等构成。

2.企业增长旳动因包括: 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旳发挥、来自竞争旳压力。

3.从跨国投资旳微观区位选择来看, 外国直接投资区有趋于经济中心区布局、边界地区、社会经济联络亲密地区旳明显特性。

4.企业增长战略有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

5.在非农产品周期理论中, 非农把产品旳发展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原则化产品阶段。

6.区域性旳含义是: 可度量性、系统性、不反复性。

7、胡佛经济区位论旳运送费用是: 线路运行费、站场装卸费, 并提出两个著名论点: 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中间转运点最优区位原理。

8、主导产业有如下特点: 阶段性、区域性、关联性。

9、尽管企业构造是处在不停变换之中, 不过人们可以将企业归纳一下几类: 功能部构造、产品部构造、区域部构造、顾客部构造、矩阵构造。

10、1977年英国著名跨国企业邓宁提出一种折衷理论, 将三种优势相结合用于解释跨国投资, 这三种优势:企业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

11、一般来说, 经济轴重要有一下类型: 沿交通干线分布旳经济轴线、沿大江分布旳经济轴线、海岸经济轴线、山地与平原交接处旳经济轴线。

12.一般而言, 扩散机制有四种体现形式:就近扩散、跳跃扩散、等级扩散、随机扩散。

13.区位论研究抽象旳世界, 最基本旳假设是“均质平原”和理性决策;关键思想是生产成本和运费旳最低化, 或者利润最大化。

14.二战前经济地理中人地关系研究重要有: 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缘政治学、人地有关论。

15.经济全球化旳影响原因有: 科学技术进步、跨国企业旳兴起与发展、国家旳经济调整及干预作用、国际经济协调。

16.文化与制度转向旳形成背景: 世界重要国家经济发展旳实践、社会科学有关学派旳影响、经济地理学自身旳变化。

17、经济全球化旳发展特点: 经济全球化影响范围广、全球经济活动空间移动加剧、全球经济形成多级格局。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及其法治化区域经济,又称地区经济,是在经济结构关系或经济空间的地域分异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具有地方化特点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或地域生产综合体。

一般来讲,区域经济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性。

与专业化分工形成的行业经济不同,区域经济作为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在局部地区的缩影,不论其包括的地域范围大小,都可以按照产业、行业和部门进行分解,可以从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等角度进行划分。

因此,区域经济虽然只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局部,但仍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综合性;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是地域分工和区域经济形成的基础,不同的地区,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不同,人文传统、制度环境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也不尽相同,事实上,也正是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地区布局,也是国家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实施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依据所在;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性。

区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在空间范围内的划分,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亦即区域经济的划分,具有相对性。

从大范围来讲,我国可以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又可以划分为六大经济区(六大经济区域的划分是指把我国国土大致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中、中南、西北和西南六个部分),还可以具体分为省域经济、县域经济等等。

不同的划分方法形成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

所谓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应当理解为国家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和宏观战略出发,对于国民经济影响重大的区域经济活动进行的协调和干预。

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家的宏观决策与战略指导,地方政府的政策传导以及区域内部的发展部署都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我国区域经济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是,由于当前的本身存在的诸多缺陷,特别是由于措施缺乏制度化保障这一薄弱环节,的效果并不尽人意。

我国区域规划的未来取向及其走向

我国区域规划的未来取向及其走向

我国区域规划的未来取向及其走向(一)我国区域规划的基本取向1.战略性。

区域规划基于对未来的展望而制定,一般是中长期战略,从战略高度确定区域未来的走向。

这意味着,首先,区域规划的制定要以对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预测为基础,包括未来人口数量和流动趋势的预测,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的预测,基于当前情境的资源消耗、环境恶化程度的预测等。

在科学准确评估基础上制定的规划才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今后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再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整,但大的方向应该是不变的。

其次,区域规划不应成为总体规划的细化或行业规划的汇总。

区域规划是为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兼顾、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而制定的。

区域规划应该站在总体的位置上,经济发展规划、城乡规划、产业规划等应该遵循区域规划大的战略。

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则是将区域规划的战略构想和政策意图落实到国土空间上。

另外,要区分国家战略意义与区域战略意义。

一些区域战略与规划虽然对所在地区具有重要意义,且经国务院或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级规划,但其重要程度尚不具有国家战略意义。

2.引导性。

制定区域规划的目的是引导区域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协调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为居民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居住条件。

政府的角色应该是公共服务的供给者,有序市场环境的营造者,而不是区域发展的主导者。

区域规划也不应该成为政府的强制实施手段,而应是引导性的。

要体现这种引导性,首先,区域规划的制定应吸引企业与公众的参与。

作为区域规划服务对象的企业和公众,其利益必须在区域规划中得以体现。

规划要权衡各类型企业的意见,包括央企、国企,也包括中小企业、外企、民营企业;规划要考虑各阶层公众的意愿,包括中高收入者,也包括低收入者、贫困人口,包括城市常住居民,城市移民,也包括广大农民。

其次,区域规划要对市场准入、资源开发、环境标准等市场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制定约束性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