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真菌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真菌,研究进展,药用]药用真菌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
药用真菌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摘要:桦褐孔菌是寄生在寒带地区的白桦、赤杨等树身上的一种药用真菌,能防治多种疾病,如肺癌、肝癌、心脏病和糖尿病等。
本文概述了桦褐孔菌的生境、结构、化学组成、药用功能等情况,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桦褐孔菌;药用真菌;糖尿病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是16~17世纪俄罗斯地区的一种民间药用真菌,又名白桦茸、层卧孔菌。
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褐菌目、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1]。
作为一种药用真菌,桦褐孔菌在抗癌、预防艾滋病、治疗糖尿病、增强免疫力、抗衰老等方面有显著作用。
俄罗斯北部居民把它奉为“上帝赐给苦难人类的神奇礼物”[1],赞誉其为“西伯利亚灵芝”。
近年来,桦褐孔菌的营养、药用价值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成为医药和保健品行业的研发热点。
1生境桦褐孔菌主要分布在北纬45度~50度的寒冷地区,多见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日本北海道地区、芬兰、波兰以及俄罗斯东部地区和北美洲北部。
多数生长于白桦、榆树、赤杨等的树皮下,少数生长于砍伐后树木的枯干上。
菌丝体可耐受零下40℃的寒冷[2]。
2结构特征桦褐孔菌子实体呈瘤状、深褐色,表面硬、脆;菌孔呈圆形,白色、无菌柄、可育部分呈皮壳状、薄、暗褐色;菌肉木栓质,有环纹,淡黄褐色;孢子椭圆状、光滑[2]。
3化学组成近年来科学家在桦褐孔菌中发现和分离出了多种化合物,综合国内外的文献报道,桦褐孔菌的化学组成主要有下面几类:桦褐孔菌醇和桦褐孔菌素;羊毛甾醇型和氧化三萜类两类化合物;黑色素类化合物:儿茶酚是其中高分子量的酚类色素,碱性降解后含有β-羟苯酸[3];叶酸衍生物和芳香类化合物。
如:蝶酰谷氨酸和香草酸等;其他有药理作用的化合物,如:白桦脂酸、生物碱、栓菌酸、麦角甾醇、木质素衍生物、甘露醇、鞘氨醇类似物和单宁化合物等[3]。
4抗病作用桦褐孔菌在缓解、治疗疾病和增强免疫力方面有奇效,具体总结如下:4.1抗肿瘤、治疗多种癌症在预防和治疗各种癌症,如胃癌、肝癌、肠癌等方面有显著的作用。
药用真菌论文抗癌作用机制论文:灵芝多糖抗癌机制研究进展
药用真菌论文抗癌作用机制论文:灵芝多糖抗癌机制研究进展【摘要】灵芝多糖是灵芝的主要抗癌活性成分,其抗癌机理并不完全清楚。
现有的研究显示,灵芝多糖的抗癌作用与其免疫调节功能密切相关,即免疫调节是灵芝多糖的抗癌机制之一。
有关灵芝多糖的其它抗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药用真菌;多聚糖;抗肿瘤活性;抗癌作用机制【abstract】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ndes(glps) is one of the main anticancer constituents of g.1ucidum.until now,anticancer mechanisms of glps are still not well understood.studies implied tha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ti-tumor of glps and it is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that is to say, immunity-mediated mechanis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anticancer action of glps,while other possible mechanisms would be further researched.【ey words】medicinal mushroom;polysacchandes;antitumor activity;mechanism of anticancer灵芝[ganoderma lucidum (leyss exfr) karst]是担子菌纲多孔科灵芝属真菌,包括赤芝、紫芝、薄树芝、白芝等品种,其中赤芝是最常用的灵芝属真菌之一。
灵芝是我国历代医药家视为滋补强身、扶正固本之传统良药。
药用真菌三萜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在于药用真菌 中, 尤其是 多孔 菌类真 菌, 是继真 菌多糖后 最重要 的抗 肿瘤活性成分之一 , 本 文综述 了几种药用真菌三萜在抗
肿 瘤 作 用 和机 制 的研 究进 展 .
关键 词 :药 用 真 菌 ; 三 萜: 抗 肿 瘤机 制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8 1 . 3
文献标识码 : A
中很大一部分通过 动物实验具有抗肿瘤活性 和提高免疫 的 作用 _ 本文综述 了几种药用真菌三萜在抗肿瘤作用 和机制
的研究进展.
1 灵 芝 三 萜 的 抗 肿 瘤 作 用
长 ,进一步实验表 明三萜通过抑制血管 内皮 生长 因子对基
底 血管膜 的补充来抑制肝脏 中肿瘤细胞 血管的再生. 1 . 3 干扰细胞循环及信号转导导致癌细胞程序化凋亡
V0 1 . 3 0No . 1 0 0c t . 2 0 1 4
药用 真菌三萜抗 肿瘤作用及机制 的研究进展
田 慧敏 ,朱 月
( 赤峰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 2 4 0 0 0 )
摘 要 :三萜类化合物是 由数个异戊二烯 去掉 羟基后 首尾相连构成的 萜类化合物 , 其烃及醇、 醛、 酮、 酸等衍生物广泛存
7 9 0 1及 人 肝 癌 H e p G 一 2等 同 . G L Z对 人 结 肠 癌 S W6 2 0和
使细胞 内 B c l 一 2 基 因的表达下降 , 影响细胞增殖及 凋亡相关
蛋 白的表达m .
1 . 4 直接作用于肿瘤 细胞 研究 表明灵 芝三萜可 以直接作用于癌细胞 抑制其粘附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2 6 0 X ( 2 0 1 4 ) 1 0 — 0 0 4 7 - 0 2
四种药用真菌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 1 材 料 与仪 器
液溶解 ,5 3 0 n m处测 吸光度 值 ( O D值 ) ,按 下列 公式计 算 生长抑制率 。并采用寇 氏改 良法计算各提取物对 A一5 4 9的 半数抑制浓 度 ( I C ) 。 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 = [ 1 一 _ 。 。 = ] × × 1 0 0 %
1 . 2 . 2 细胞培养
人 肺 腺 癌 细 胞 A一 5 4 9用 R P MI 一1 6 4 0完
全培养基 ( 含 1 0 %胎 牛血清 ,1 0 0 U / m L青霉 素和 1 0 0 U / m L链霉 素)于 3 7  ̄ C、5 % C O 培养箱 常规培养 。 1 . 2 . 3 S R B法测定提取物对肿瘤细胞增 殖的影 响 参 照文 献 方法略有改动 。取对数生长期 A一5 4 9细胞 ,消化后 调 整细胞浓度为 1 0 0 0 0个/ m L,每种 细胞平 行接种 两块 9 6孔 板 ,分别为对照板 ( T O )和实验板 ( T) 。每孔加 入细胞悬 液1 0 0曲 ,置培 养 箱 培养 1 6 h后 ,对 照板 细 胞 用 预 冷 的 5 0 %三氯 乙 酸 ( T C A) 固定 ,待 测 ;同 时 实 验 板 中 加 入 I O 0  ̄ L的提取物 ( 调节终浓度分别 为 1 0 、2 0 、4 O 、6 0 、8 0、 1 0 0 g / m L ) ,阴性对 照孔 ( C ) 加入 含有 相 同浓 度 D MS O 的培养基 。每组设 5个复孔 ,继续培养 4 8 h后取 出培养板 , 5 0 %的T C A 4 ℃ 固定 1 h ,去离 子 水洗 板 , 自然干 燥 ,S R B
斑褐 孔 菌 ( F u s c o p o i f a p u n c t a t a ) 、裂 蹄 木 层 孔 菌 ( P h e l l i n u s i f m o s u s ) 、苦 自蹄 ( F o m i t o p s i s o f f i c i n a l , i s ) 、木 蹄 层孔 菌 ( P y r o p o l y p o r u s f o me n t a r i u s ) ,采 自吉 林 省 敦 化 市 。 人肺腺癌 细胞 A一 5 4 9由遵义医学院医学与生物学研究 中心 提供 。R P MI 一1 6 4 0培养 基 、胎 牛血 清 ,美 国 G i b c o公 司 ; 胰蛋 白酶 、青 霉素 、链 霉素 、T r i s 碱 ,美 国 A m r e s c o 公司;
抗肿瘤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体 内抑制作用 。 苗立成等” …报道 , 金针菇多糖对 S 8 一10和 H 2 2— 小 鼠的抑瘤率 分别为 5 .9 和 4 . 6 以上 , L 1 06% 14 % 对 6 5白血病小 鼠生命 的延 长率达 到 5 .4 以上 。 32% 虫草 多糖 ( P 是冬虫 夏草 中 C) 最 主 要 的生 理 活 性 成 分 。 C 由 P刺 激 的血 液 单 核 细胞 培 养 基 (S S N P C —M C—C 能有效抑制 U 3 M) 97细胞的增生 , 抑制率达 7 % 一 8
1 大 分 子 抗 肿 瘤 物 质
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其大、 小剂量组 的抑瘤率分别为 5 . 1 63% 和 4.4 , 4 3 % 它还能降低血 清一氧化氮合 酶、 一氧化 氮含量及唾液 酸浓度 。 向道斌 等…用 M r法检测 发现 , T 茯苓多糖对 S 8 一10细胞 明显地显示 出细胞毒性 , 进一步将茯苓多糖层析分 离, 得到一组分 ( V )用 量为 1 g k PC, 5m / g时即 能明显 抑制 白血 病细 胞的生 长 , 用 H— d T k掺入 培养 2 9 4~ 6h后 , 制率分别 为 8 . % 和 9 . % 。 抑 82 80
维普资讯
综述 报告
2 0 年第 l 07 6卷第 l 期 1
抗肿瘤 真菌药物 的研究进展
陆 一
( 江苏 省无锡 市 第一人 民 医院 , 苏 无 锡 2 4 0 ) 江 10 2
摘要 : 综述 源于真茵的抗 肿瘤有效成分 ( 多糖 、 白和一些 小分子物质 ) 如 蛋 的抗肿瘤作 用机 刺, 抑瘤效果和抗肿 瘤真菌药物的开发现 状等。
桑黄抗肿瘤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桑黄抗肿瘤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桑黄(phellinus)作为一种名贵的真菌类药材,具有抗肿瘤、抗肝纤维化、抗氧化等多种生理功能。
桑黄含有多糖类、甾体类、萜类、黄酮类、吡喃酮类、呋喃类、生物碱类等物质。
其中多糖类提取物具有明显抗肿瘤作用,成为当前抗癌药物研究的热点;桑黄的其他提取物如乙酸乙酯提取物等也表现出抗癌活性。
该文综述桑黄不同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着重介绍其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发桑黄奠定基础。
标签:桑黄;多糖;提取物;抗肿瘤;作用机制桑黄(phellinus)是目前公认抗癌效果较好的药用真菌之一。
早在1968年,Ikekaw T等发现,桑黄野生子实体的提取物对小鼠肉瘤细胞(S180)的抑制率为96.7%[1]。
研究发现,桑黄含有多糖类、甾体类、萜类、黄酮类、吡喃酮类、呋喃类、生物碱类等物质[2-4],而多糖被认为是抗肿瘤的主要活性成分,且与传统抗肿瘤药物联用可起到协同效果,因此得到广泛关注。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除多糖类外,桑黄的其他提取物也表现出明显的抗肿瘤活性。
本文对桑黄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以期对桑黄的抗肿瘤活性有更深的认识。
1 桑黄的分布及其抗肿瘤作用桑黄在自然学科中属担子菌亚门,多孔菌目,主要包括火木针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裂蹄针层孔菌(P. linteus)、鲍氏针层孔菌(P. baumi)3种[5-6]。
P. igniarius喜生于杨树、柳树、榉树、桑树等阔叶树的树干。
P. linteus 多生于阔叶树腐木干上。
P. baumii主要寄生于丁香属植物,尤其是暴马丁香,偶尔也生长在白腊树属、李属等植物上。
国产桑黄的基原是火木针层孔菌,主要产地有湖南、江西、广西、东北等地区,因其着生树种不同分为桑树桑黄、杨树桑黄和桦树桑黄等。
日本、韩国产桑黄的基原为裂蹄针层孔菌,与国产桑黄外观相似,但其菌种不同,所含有效成分也有所差异。
除日本、韩国外,朝鲜、菲律宾、澳大利亚、北美、中南美等地也有桑黄出产。
桑黄对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三萜类和黄铜等。桑黄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如抗肿瘤、
抗血管生成、
抗肝纤维化、
抗脂质氧化、
增强
免疫力等功效。桑黄抗肿瘤的药物特性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根据很多文献研究报道,
从桑
黄中获得的提取物具有鲜明的抗肿瘤作用。文章基于对已有文献的深入研究及目前对于桑黄作用机制
研究的前沿,
综述分析桑黄对抗肿瘤生长作用以及优化桑黄提取的方法。
淋巴细胞的活性。桑黄菌丝体外胞多糖能促使抗体
本文旨在综合研究桑黄在抑制肿瘤方面的作用以及
产生,与其他菌分离的多糖相比较,更能够提高抗肿
对桑黄提取方法进行优化总结。
瘤活性和免疫刺激,使体内体液免疫作用及细胞免疫
基金项目:上海健康医学院种子基金;项目编号:E3-0200-20-201007-10。
作者简介:张宇琨(1999—),
方式:提取时间 2 h、料液比 1∶50、温度 95 ℃、提取次
药物。桑黄对肿瘤的治疗作用尽管已有大量实验及
[24]
数 2 次。同时实验应用气相色谱与薄层色谱分析了
研究得到证明,但其作用机制交错复杂,其完整的理
日本桑黄子实体多糖和韩国桑黄子实体多糖中的单
论体系尚未得到系统地阐述。当前,许多研究结果显
2021
制 S180 肉瘤及腹水瘤生长的作用,二者中环磷酰胺
对抑瘤生长的作用虽然比桑黄胞外多糖显著,但环磷
和转移的免疫化学治疗活性,研究证明桑黄多糖可以
酰胺在抑瘤的同时会降低小鼠自身免疫机制。由此
用于癌症的免疫化学治疗,因为它通过对患者的免
可总结出,桑黄胞外多糖对两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
疫增强作用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具有有效的活性,
2.5
灵芝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免疫学相关性研究
灵芝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免疫学相关性研究一、本文概述《灵芝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免疫学相关性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灵芝多糖在抗肿瘤过程中与免疫学之间的密切关系的研究论文。
灵芝,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草药,自古以来就在东方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灵芝中的活性成分——灵芝多糖,因其显著的抗肿瘤效果而备受关注。
然而,灵芝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具体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尤其是其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研究,揭示灵芝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免疫学机制,为灵芝多糖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首先将对灵芝多糖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概述,包括其化学结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已知的生物学功能。
接着,文章将综述灵芝多糖在抗肿瘤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对肿瘤细胞生长、凋亡、侵袭和转移等过程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关注灵芝多糖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其如何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促进免疫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调节免疫信号通路等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
本文还将对灵芝多糖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前景进行讨论,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灵芝多糖的生物学特性灵芝多糖,作为灵芝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其分子结构复杂,由多种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这些单糖的种类和连接方式决定了其生物活性的多样性。
灵芝多糖的主要特性表现在其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等方面。
在免疫调节方面,灵芝多糖能显著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通过激活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促进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
灵芝多糖还能调节免疫细胞的平衡,防止过度免疫反应的发生,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稳态。
抗氧化方面,灵芝多糖能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机体的损伤。
其抗氧化作用与多糖的结构和分子量密切相关,通过捕捉自由基、螯合金属离子等机制,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抗肿瘤作用则是灵芝多糖最为突出的生物学特性之一。
对药用真菌多糖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2020年第18卷第3期•综述*27Engl J Med,1997(336):243-250.[8]Lim WS,van der Eerden MM,Laing R,et al.Defning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severity on presentation to hospital: an international derivation and validation study[J].Torax, 2003,58(5):377-382.[9]Bauer TT,Ewig S,Marre R,et al.CRB-65predicts death from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J Intern Med,2006,260(1):93-101.[10]Ewig S,Welte T.CRB-65for the assessment of pneumoniaseverity:who could ask for more[J].Torax,2008,63(8):665-666.[11]Charles PG.Predicting CAP-related mortality with CRB-65[J].Torax,2011,66(3):262.[12]Chalmers JD,Singanayagam A,Akram AR,et al.Safetyand efficacy of CURB65-guided antibiotic therapy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J Antimicrob Chemother,2011,66(2):416-423.[13]Chen JH,Chang SS,Liu JJ,et parison of clinical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of pneumonia severity score and CURB-65among younger adults,elderly and very old subjects[J].Torax,2010,65(11):971-977.[14]Serisier DJ,Williams S,Bowler SD.Australasian respiratoryand emergency physicians do not use the pneumonia severity index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Respirology,2013,18(2):291-296.[15]Sligl WI,Marrie TJ.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Crit Care Clin,2013(29):563-601.[16]Liapikou A,Ferrer M,Polverino E,et al.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validation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guidelines to predict an intensive care unit admission[J].Clin Infect Dis, 2009(48):377-385.[17]Charles PG,Wolfe R,Whitby M,et al.SMART-COP:a tool forpredicting the need for intensive respiratory or vasopressor support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Clin Infect Dis, 2008(47):375-384.[18]Rello J,Rodriguez A,Lisboa T,et al.PIRO score for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a new prediction rule for assessment of severity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Crit Care Med,2009(37):456-462. [19]Jorge I.F.Salluh MD,PhD,Cassia Righy Shinotsuka MD,et al.Cortisol levels and adrenal response in 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ournal of Critical Care,2010(25):541.[20]Christ-Crain M,Stolz D,Jutla S,et al.Free and total cortisollevels as Predictors of severity and outcome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176(9):913-920.[21]Salluh JI,Bozza FA,Soares M,et al.Adrenal response in severe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impact on outcomes and disease severity[J].Chest,2008,134(5):947-954.[22]Huang DT,Angus DC,Kellum JA,et al.Midregionalproadrenomedullin as a prognostic tool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Chest,2009,136(3):823-831.[23]Christ-Crain M,Morgenthaler NG,Stolz D,et al.Pro-adrenomedullin to predict severity and outcome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Crit Care,2006,10(3):96. [24]Shilon Y,Shitrit AB,Rudensky B,et al.rapid quantitativeD-dimer assay at admission correlates with the severity of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J].Blood Coagul Fibrinolys is,2003,14(8):745-748.[25]Wunderink RG,Waterer GW.Update in pulmonary infections2010[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1,184(2):186-190. [26]Schuetz P,Stolz D,Mueller B,et al.Endothelin-1precursorpeptides correlate with severity of disease and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J].BMC Infect Dis,2008(8):22.[27]Muller B,S口ess E,Schuetz P,et al.Circulating levels ofpro-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in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J].J Intern Med,2006,260(6):568-576.对药用真菌多糖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雨田1,练心洁2(1.成都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四川成都610106;2.成都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106)[摘要]药用真菌多糖是一类从药用真菌子实体、菌丝体或发酵液中提取分离出来的高分子活性多糖。
抗肿瘤药用真菌研究现状
抗肿瘤药用真菌研究现状【摘要】目的:了解目前抗肿瘤药用真菌研究的基本情况。
方法:分析各类中医药科技期刊和各类网上相关信息。
结论:总结了我国在抗肿瘤药用真菌方面研究的主要真菌种类、研究方向、研究进展及今后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方向。
【关键词】抗肿瘤真菌、真菌种类、研究方向、研究进展、发展趋势1、抗肿瘤药用真菌种类全世界真菌种类约150万种,其中大型真菌约20万种,我国目前已发现约8000多种。
药用真菌是指在这8000多种大型真菌中有药用价值的一大类真菌,简称药用真菌。
目前约有2000多种。
在这2000多种药用真菌中,经科学家证明抗肿瘤的真菌大约在240种以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抗肿瘤药用真菌的数量和种类还会不断增加和扩大。
1.1侧耳科真菌侧耳科目前的种属达50多种,其中抗肿瘤真菌就达11种,该科真菌目前人类应用较多。
比如,金顶侧耳、侧耳、亚侧耳、香菇、草耳等。
1.2裂褶菌科真菌雷者均可目前只发现了1个种属。
目前这个种属的药用真菌,不仅可以治疗普通疾病,更是抗肿瘤的良药。
1.3鹅膏菌科真菌鹅膏菌科真菌目前发现了大约80多种,其中抗肿瘤的真菌有3种。
该菌是真菌中毒菌最多的科,毒菌数约43种以上。
据美国等国家的研究表明,毒菌类是最有应用前途的抗肿瘤药物。
所以,在今后的临床中,应加大毒菌抗肿瘤的研究。
为什么目前毒菌抗肿瘤的品种较少?主要是因为毒菌的标本采集较为困难,实验室的科学家没有更多的条件去广泛采集,或对毒菌的毒性认识不足等各种因素造成的。
我个人经验认为,毒菌在未来将成为抗肿瘤药物新的资源宝库。
1.4光柄菇科真菌光柄菇科真菌目前发现了大约20种以上,该科药用真菌的种类相对较少,毒菌类也少。
但其中暂时只有一种被发现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1.5白蘑科真菌白蘑科真菌目前发现了大约242种,可用于肿瘤治疗的真菌约52种以上,是抗肿瘤真菌中品种较多的科。
其中有名的品种如长根奥德蘑、金针菇、苦口蘑、松口蘑、蒙古口蘑、雷丸、斑玉蕈、柄伞、硬柄小皮伞、蜜环菌等品种,多为抗肿瘤的品种。
药用真菌树舌凝集素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性的研究 , 以期为真菌凝 集素进一步的应用研 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 、 验 方 法 实
( ) 一 树舌凝集素的制备 称 取液 体培 养 的树 舌菌 丝体 6 g鲜 重 )加 入 1mmo/ r — I p .) 0( , 0 l TiHC (H80 置冰箱 浸泡 2 h 经高 速捣 碎 L s 4,
・
8 ・ 6
机匀浆 后 , 滤液 在 8 0r n 件下 离心 2mi, 经 4 %一0 和硫 酸铵 盐析之 后 , DE ehdx 2 00/ 条 mi 0 n再 0 9 %饱 经 AESp ae 5 A. 离子 柱和 HP C纯化 , L 冷冻 干燥 后得 G AL纯 品( 收率为 02 。 .%)
有 明显 的促 进作 用 。本研 究采 用 MT T法 , 选取 C n o A作 为 阳性 对照组 , 对经 过 4 8h培养 的小 鼠 T细胞 增 殖 进行 测定 ( 图 1 ,结 果表 明 , 如 ) 与空 白组相 比 , 同浓度 的树 舌凝集 素对 小 鼠的 T淋 巴细胞 的增殖 均有 促 不 进 作用 , 而且 呈现 了随着树舌 踞 素 的浓度不 断增 加 , 化化 率越 高 , 转 但是 均低 于 阳性对 照 C n oA对 小 鼠 T淋 骢 雌 鹏 魄 傩凝集
( ) 舌凝 集素 的抗 肿瘤 活性检 测 二 树
1 . 树舌凝集素的配制 将树舌凝集素用 P S溶解配制成 2Mgm 的储存液 ,避光于.0 保存。临用前用 R MI 4 得到 B 0 /l 2 ̄ C P 60 1 80gml4 0gml20 gml10 gml6u/ , 0u / 、0u / 、0u / 、2 u/ 、0 g 5个药 物浓 度 。 ml 2 . 体外促小 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 ) 细胞 悬 液 的制备 1脾 1小 鼠断 颈处 死后 , 菌条 件下解 剖 小 鼠取脾 ; ) 无 2) 除结缔 组 织和脂 肪 剪碎脾 脏 , 剔 加入 3 P 60培养液 用 制成脾 细胞 液 ; ml MI 4 R 1 3纱 布过 滤 , Hak 液 冲洗纱 布 ; ) D— n s 4) 液收集 到 无菌离 心 管 内 ,50p 离心 5 n 弃 上清 ; 悬 10 rm mi, 5O0 l r — C 低渗 液裂 解细 胞 l n离 心 , Hak 液洗 涤细胞 两 次 ; ).1 / TiNH4 I L s mo , mi D. n s 6R MI1 4 )P 60培养 液将 细胞 稀 释成 1 0 17个/ , ml制成 脾 细胞 悬液 。 () 2树舌凝集素对小鼠 T细胞增殖的影响 1将 ( ) 得 的淋 巴细胞 悬液 接种 于 9 孔 细胞 培养 板 , L10 L ) 1制 6 每孑 01 ; a 2) 别设 置对 照组 、 oA 组 、 舌 组 , 培养 基调 整 至 10L体 系 。培 养 4 ; 分 Cn 树 用 50 8h 3每孔加入 21 MT ) 0 L T工作液 ,7C O 培养箱中孵育 4 ; a 3  ̄C 2 h 4 3 0 离心 5 i, ) g 0 n 吸掉上清 , m 每孔加 10L MS 避光振荡 1 m n 免疫酶标仪检测 A 9 值 , 5 p D O, 0 i, 4 0 并计算 细胞相对抑制率( ) % ; 抑制率= 1 (. 实验组 A均值/ 阳性对照组 A均值 )10 x 0% 3 舌凝 集 素对 He a细胞 、 肠 癌细 胞 H -9和 胃癌细 胞 A59增殖 的抑 制作 用 . 树 L 结 T2 4 () 1细胞 培养 : ME 培养 液 (0U/ 链 霉 素 ,0U/ 青霉 素 ,0 生 牛血 清 )5  ̄灭 活 3 mi)分 D M 10 ml 10 ml 1%新 ( 0C 0 n, 别将 hl 细胞 ( e a 宫颈癌细胞 ) 结肠癌细胞 H -9 T2 和胃癌细胞 A 4 接种于三个培养瓶 中, 3  ̄湿度饱和的 59 在 7C 5 C 孵箱下 培 养 ; % O2 ( )将处于对数生长期 的以上三种癌细胞用 0 5 胰蛋 白酶进行消化 ,分别加入含 1%新生牛血清的 2 .% 2 0 D M 培养液终止消化 , ME 制成细胞悬液, 并计数 ; () 3 将细 胞密 度调 整 为 3  ̄0 . 14个/ , 0 ml接种 于 9 孔 板 中 , 孔 10d, 3 ℃湿 度饱 和 的 5 C 6 每 0 ̄ 在 7 % O 孵箱 下 培养 2 4小 时 ; ( ) 9 孔板 中的培养液吸去 , 9 孔板中分别加人 已配置不同浓度的树舌溶液 , 4将 6 向 6 每孔 10l每个浓 01, a 度做 3 复孔 , 个 将其 于 3  ̄湿度饱 和 的 5 O 孵箱 下培 养 4 时 , 入 2 1 T溶 液 , 3  ̄湿 度饱 和 7C %C : 8小 再加 0l a MT 于 7C
灵芝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M ycosystema菌 物 学 报 15 January 2010, 29(1): 152-158jwxt@ISSN1672-6472 CN11-5180Q20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AS, all rights reserved.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 )(No. 30700552);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No. 07C796)*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gaoliuedu@收稿日期: 2008-11-26, 接受日期: 2009-03-20灵芝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刘高强*王晓玲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长沙 410004Advances in studies on immunomodulating and anti-tumor effects of Ganoderma lucidumLIU Gao-Qiang * WANG Xiao-Ling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China灵芝Ganodema lucidum (W. Curtis.: Fr.) P. Karst.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名贵真菌,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延年益寿的珍品。
目前国家卫生部已批准灵芝为食品新资源;《美国草药药典与治疗概要》也收载了灵芝。
灵芝的研究已得到亚洲诸多国家以及加拿大和美国的重视(林志彬 2001)。
灵芝的有效化学成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现已知灵芝多糖类化合物和灵芝三萜类化合物是灵芝的关键药效成分(林志彬 2001;Jie et al. 2007;Zhou et al. 2008)。
药用真菌桑黄的研究进展
药用真菌桑黄的研究进展摘要:桑黄是著名的药用真菌,在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调节免疫等方面有显著功效。
目前世界范围内桑黄类群共包括12个种,其中中国分布7个种。
本文综述了桑黄物种多样性、形态特征、地理分布、药用成分、药理作用机制以及人工培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桑黄;物种多样性;药用真菌。
桑黄是著名的药用真菌,因寄生于桑树而得名,别称桑臣、桑耳、桑黄菇,是隶属于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锈革孔菌目Hymenochaetales、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桑黄属Sanghuangporus的一类真菌的统称。
汉代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记载“桑耳”,唐代藤权《药性论》记载桑黄“能治风,破血,益力”,明代《本草纲目》描述桑黄具“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气”等药用功效。
另外,当代《中药大辞典》对其进行收录,载有桑黄可治疗痢疾、盗汗、脱肛、闭经、泻血、血崩、淋病、崩漏带下、脐腹涩痛等疾病。
随着现代科学研究对桑黄抗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用功效、化学成分及作用机制的认识,桑黄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对于桑黄分类标准不明确、名称使用不规范,导致误用乱用行为已经阻碍了桑黄的研究及应用。
本文对桑黄的分类地位、活性成分、药用价值等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旨在更加充分地利用桑黄这一类宝贵的药用真菌资源。
1 桑黄属的建立及研究进展邓叔群首次在《中国的真菌》书中将桑黄定名为针裂蹄,拉丁学名Phellinus linteus(Berk.&M.A.Curtis)Teng;刘波等在第一版的《中国药用真菌》将桑黄命名为Phellinus igniarius(Berk.&M.A.Curtis)Teng,中文名称是“火木层孔菌”;应建浙等在《中国药用真菌图鉴》中称之为裂蹄针层孔菌。
进入21世纪后,在传统分类的基础上,分子生物学中的新技术相继引入到桑黄类群的系统发育与分类鉴定中,Wagner等通过分子和形态学研究,将Phellinus属的部分种划入Inonotus sensu stricto类群。
灵芝抗肿瘤作用的的研究进展
灵芝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xx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摘要:灵芝具有的抗肿瘤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为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等物质,目前对于灵芝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成分及机制等的研究越来越多。
本文就灵芝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特点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灵芝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灵芝抗肿瘤生物活性成分作用机理The Development of Ganoderma lucidum antitumor function study Abstract:Keywords: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全世界每年死于恶性肿瘤的患者达数百万之众,约占总死亡人数的,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肿瘤患者160万~170万,总数估计在450万左右。
因此,恶性肿瘤对人类的威胁日益突出,已成为当前医学领域中重大的研究课题。
天然抗癌药物具有化学合成药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因此,天然抗癌药物的研究自然就成了现今的一个热点,真菌类药物抗肿瘤的研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菌类药物应用广泛,通常所说的药用真菌多为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形成个体较大的子实体或菌核结构的高等真菌,其中大部分属于担子菌亚门,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
按其功效可分成滋补强壮类:如灵芝、冬虫夏草、银耳、金针菇等;利尿渗湿类:如茯苓、猪苓等;止血活血消炎祛痛类:如麦角、肉球菌、安络小皮伞、马勃、朱红栓菌等。
对药用真菌在抗癌方面的现代研究不断增多,发现多种药用真菌药用成分具有抗肿瘤的作用,灵芝多糖、茯苓多糖、金针菇多糖、姬松茸多糖[1]、银耳多糖、香菇多糖等多糖类,灵芝三萜类成分及多种食药用真菌代谢产生的多肽类物质和萜烯类化合物[2]等都具有抗癌活性。
而灵芝是重要的滋补类药品,对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机体血糖、血压等的平衡,抗衰老、促睡眠等都具有良好效果,被人们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近几年对灵芝多糖、三萜类等成分的抗肿瘤作用研究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从灵芝中发掘一类可以治疗人类肿瘤的药物也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药用真菌多糖抗肿瘤免疫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体 系统 , 诱 导肿 瘤 细 胞 凋 亡 , 影 响 细 胞 内信 号 转 导 , 实 现 对 免 疫 系统 的 调 节 产 生 抑 瘤 作 用 。结 论 真 菌 多糖 为 免 疫 调 节 剂 可 作 用 于 固有 和 获 得 性 免 疫 系统 产 生 抗 肿 瘤 免 疫 活 性 , 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途径 。
LI Li u z u e n ,Z H A O. Gan g
1 . C o l l e ge o f Li fe S c i e n c e s ,S h a n d o n g No r mal Un i v e r s i t y,J i n a n 2 5 0 0 1 4,P. R. Ch i n a 2 . I n s t i t u t e o J Ma t e r i a Me di c a,S h a n d o n g Ac a d e my o f Me di c a l S c i e n c e s ,J i n a n 2 5 0 0 6 2,P. R. Ch i n ; 免 疫; 免疫治疗 ; 综述 文 献
中华 肿 瘤 防 治 杂 志 , 2 0 1 5 , 2 2 ( 1 4 ) : l 1 5 6 —1 l 6 O
Bi o a c t i v i t y o f me d i c i n a l f u n g i p O l y s a c c ha r i d e s f o r a nt i — t u mo r i m mu n i t y
【 摘要】 目的 总 结 真 菌 多糖 作 为 免 疫 调 节 剂在 肿 瘤 免 疫 中的 生 物 活 性 , 探 讨 真 菌 多糖 与 肿 瘤 免 疫 的 关 系 、 作 用 机 制 和
在 肿 瘤 治 疗 中的 作 用 。方 法 应 用 P u b Me d 、 E L S E VI E R、 S p r i n g e r 文 献 检 索 系统 和 中 国 生 物 医 学 文 献 服 务 系统 ( S i — n o Me d ) , 以“ 真 菌 多糖 、 抗肿 瘤、 免疫和生物活性” 为 关键 词 , 检 索2 0 0 3 — 0 1 —2 0 1 4 — 1 0真 茵 多糖 在 抗 肿 瘤 免 疫 中 作 用 的 文
药用真菌抗肿瘤
药用真菌抗肿瘤七八月份的雨季,正是吃野生菌的好时机,“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的歌谣也流行网络。
其实真菌不仅好吃,也有非常大的药用价值,尤其是在抗肿瘤方面,药用真菌因不良反应小、作用独特、安全、毒副反应较低,成为探索和发掘抗肿瘤药物的重要目标。
中国人吃菌的历史,已有6000年之久,在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古人就已经开始采食蘑菇了。
据文献记载,我国从夏代就已开始用谷物酿酒,在酿酒过程中用真菌发酵是关键的工艺。
南宋陈仁玉所著《菌谱》记载了浙江等地11种食用菌,明代潘之恒《广菌谱》也记载了11种食用菌。
再加上我国自然条件优越,大型真菌资源丰富,估计有1万至2万种。
自然界中可药用、食用真菌有5000余种,而在我国就有1200余种。
当然了,味道鲜美才是菌类称霸江湖多年的立足之本,就连古人也曾发出“肌理玉洁,芳香韵味,一发釜鬲,闻于百步”的赞美之词。
这么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么鲜美可口的味道,叫人怎么能不吃菌呢?真菌入药既然已经开始吃菌,下一步肯定要研究吃菌的好处和如何吃菌来治疗疾病了。
古代对真菌的入药应用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直接用某种真菌的子实体、菌核等入药,现称为药用真菌。
比如茯苓、灵芝、猪苓等。
另一类型是经一种或多种真菌在各种基质上自然发酵,形成各种曲、酱、酒等入药,约有10种,可称为真菌药物。
像神曲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制成的典型的真菌药物,至今沿用。
就拿茯苓来说,中医中有大量方剂都使用了它,被陶弘景称为“上品仙药”。
大文学家苏辙还曾写下《服茯苓赋》称赞茯苓:“可以固形养气,延年而却老者。
”乾隆皇帝吃的“八仙糕”里,茯苓就是主要成分。
慈禧太后因为脾胃受损、心脾久弱,长年食用茯苓饼。
由此可见,药用真菌的医学价值在古代就已经得到了证实。
我国传统药用及现代研究证实具有药效的真菌多达400余种,药用真菌化学成分的种类较为丰富,包括萜类、甾醇、生物碱、氨基酸、肽类、多糖等,其药理作用较为广泛,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力、抗氧化、抗血栓形成、改善营养状态等作用。
药用真菌多糖抗肿瘤机制的构效关系
目录
构效关系
•序言
•真菌多糖 旳构造
•真菌多糖 抗肿瘤旳 构效关系
•结语
序言:
• 多糖在生物体内不但作为能量起源,而且是生物体旳 构成成份,是生物体内除核酸和蛋白质以外旳一类主 要生物分子。
• 真菌多糖是自然界中存在种类较多、生物活性较高旳 一类活性多糖,是从真菌子实体、菌丝体、发酵液中 分离出旳,由10个以上旳单糖经过糖苷键连接而成旳 高分子多聚物。
• 葡聚糖:β(1→3)糖苷键连接为主,并兼有少 许β(1→4)或其他糖苷键
• 甘露聚糖::主要有α-糖苷键连接旳甘露聚 糖
• 如银耳多糖旳主链构造是由α(1→3)糖苷 键连接旳甘露聚糖,侧链由葡萄醛酸和 木糖构成。
真菌多糖抗肿瘤旳构效关系
• 真菌多糖旳构效关系是指多糖旳初级构 造和高级构造及理化性质与其生物学活 性旳关系。
真菌多糖旳构造
• 初级构造:多糖旳单糖构成及排列顺序 和糖苷键类型
• 高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造:决定于其一级构造,又分为 二级、三级和四级构造
真菌多糖旳构造
• 二级构造:一般指多糖骨架链间以氢键 结合所形成旳多种聚合体。
• 三级构造:为多糖在二级构造旳基础上 进一步卷曲、折叠,或两链双螺旋所形 成旳一定构象,是由多糖中糖残基中旳羟 基、羧基、氨基及其他官能团间经过非 共价作用形成旳有序、规则而粗大旳空 间构象。
高级构造与抗肿瘤活性旳关系
• 相对分子质量不小于100000旳高分子裂 褶菌水溶液多糖能形成类似旳三股螺旋 构型,只有该构型才具有抗肿瘤活性。 当向水不溶性旳裂褶多糖中添加尿素或 氢氧化钠,则可诱导其产生类似旳三股 螺旋构型,从而体现出抗肿瘤活性。
结语
独脚金内酯合成路径及抗逆性研究进展
独脚金内酯合成路径及抗逆性研究进展独脚金内酯是一种具有抗真菌和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其合成路径及抗逆性研究一直备受科研人员关注。
本文将从独脚金内酯的合成路径和抗逆性两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独脚金内酯的合成路径独脚金内酯的合成路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
研究人员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改进,已经建立了多种独脚金内酯的合成路径,为其大规模制备提供了技术支持。
1. 生物合成路径独脚金内酯在自然界中主要通过植物自身的生物合成来产生。
研究表明,独脚金内酯的生物合成途径主要涉及萜类化合物的合成途径。
通过对植物中相关酶的作用机制和调控途径的研究,科研人员成功地揭示了独脚金内酯在植物体内的合成过程,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除了生物合成途径外,研究人员还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尝试合成独脚金内酯。
目前已经报道了多种化学合成的方法,包括在实验室中利用有机合成的方法,成功地合成了独脚金内酯及其衍生物。
这些合成方法为独脚金内酯的制备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 抗药性机制研究研究表明,独脚金内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易产生抗药性,这限制了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科研人员通过研究独脚金内酯抗药性的机制,发现了多种可能的分子机制,包括基因突变、细胞内环境的变化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预防和克服独脚金内酯抗逆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2. 抗逆性改进研究独脚金内酯的合成路径及抗逆性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通过对其合成路径的研究和探索,及对其抗逆性的深入研究,为该天然产物的应用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独脚金内酯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药用真菌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药用真菌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申静;房娟;伍治平;王熙才【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年(卷),期】2012(20)1【摘要】药用真菌在抗肿瘤、免疫调节等方面作用明显且不良反应较小,然而,药用真菌活性成分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及作用机理仍需进一步研究.%Medicinal fungi is effective in anti - tumor, immune regulation, and the role of obvious and less toxicity, however, relationship between active ingredients and medicinal fungi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mechanism still need further study.【总页数】5页(P172-176)【作者】申静;房娟;伍治平;王熙才【作者单位】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云南省肿瘤研究所),云南,昆明,650118;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云南省肿瘤研究所),云南,昆明,650118;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云南省肿瘤研究所),云南,昆明,650118;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云南省肿瘤研究所),云南,昆明,6501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5【相关文献】1.复合药用真菌多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进展 [J], 王立娜;陈喜君;王辉;杨国力;孔祥辉2.药用真菌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J], 钱宇;乔辉;郑天军;唐晨豪;孙佳愉;刘文洪3.对药用真菌多糖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J], 雨田; 练心洁4.食药用真菌抗肿瘤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徐柳倩;吴丹丹;刘月;何英英;刘树柏5.药用真菌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常久;张琪;郑宏;季巍巍;向宇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一^在机体 肿瘤 发 生 、 F y 肿瘤 移植 排斥 和肿 瘤免 疫检 测过程 中发挥着 重要 的作 用。IN— 抗肿瘤 活性 主要表现 F 在: 直接的抗增生作用 , 可通过 延长 细胞周 期 以延 缓肿 瘤细
胞 的生 长 和繁 殖 ; 过 抑 制 癌 基 因 的 表 达 来 阻 止 或 减 慢 肿 瘤 通
h w v r e ain h p b t e ci e i ge in s a d me i ia u g h r c l gc l efc s n c a im t l o e e ,r lt s i ewe n a t n r d e t n d cn l f n i p ama oo ia fe t o v a d me h ns s l i n e r e td . e d f t r s y u h u
【 e od】 einlug at t o; ehn m K yw rs m d i ni n — u rm cai c af ; i m s
Moe O cl y2 1 ,0 0 )0 7 0 7 dm no g 0 22 ( 1 :12— 16 o
【 指示性摘要 】 药用真菌在抗肿瘤 、 免疫调节等方面作 用 明显且不 良反应 较小 , 然而 , 药用 真菌活性 成分与 药
药用真菌是 天然 药物 中的一 个重 要组成 部分 。我 国有 药用真菌 10种 , 统药用及 试验具 有药 效 的真菌多 达 40 1 传 0 余种 , 日常大量用于临床的有几十种 。药 用真菌化 学成分 的 种类较为丰 富, 包括萜类 、甾醇 、 生物碱 、 氨基 酸 、 肽类 、 多糖 等 , 理作 用也很 显著 , 药 有抗 肿瘤 、 提高免 疫力 、 抗血栓 形成 等作用 。特别 是 在抗 肿瘤 方 面 , 良反 应 小 、 用独 特 、 不 作 安 全, 已成为当今探 索和 发掘抗 癌药 物 的重要领 域。 因此 , 现
S N Jn F HE ig, ANG J a W U Z iig W ANG Xia u n, hpn , ci TeTi fl t o i lfK n igM dcl oeeC ne Istt a dH si lfY na r i eK n n 5 18 hn . h hr A i e H o t u n nP o n , umi 6 0 1 ,C ia df ad pao i aC l ie pao v c g
从 以下 几 种 抗 癌 机制 进行 阐 述 。 1 免 疫 调 节
真菌免疫调节蛋 白是 2 0世纪 9 0年代从高等 担子菌 ( 蘑
菇 类 ) 实 体 中提 取 的 与植 物 凝 集 素 和 免 疫 球 蛋 白 的结 构 及 子 免 疫 功能 相 似 的 一 类 小 分 子 蛋 白质 。到 目前 为 止 , 4种 来 有 自于 灵 芝 ( G ndr a l iu 、 针 菇 ( l m l av— aoe u d m) 金 m c Fa ui e m n hps 、 杉 灵 芝 ( a oe at ge 和 草 菇 ( o a—r l ie) 松 G nd r s a ) m u vl v il ea
vlae ) FP被分离纯化 , ovca 的 I 分别被命名为 L Z一8 FP—f 、 、I v e
FP— t 和 FP—VO , 们 的 氨 基 酸 组 份 具 有 6 % 一 0 I gs I V,它 0 7% 的 同 源 性 , 相 似 的免 疫 生 物 学 活 性 。L 有 Z一 8是 从 赤 灵 芝 子实 体 中 分 离 提 取 出 的第 一 种 真 菌 免 疫 调 节 蛋 白 。 蛋 白 质 组成 为 10个 氨 基 酸 ; 子 量 14 0D ; 电点 4 4; 基 酸 1 分 2 2 a 等 . 氨 序 列 及 二 级 结 构 与 免 疫 球 蛋 白 可 变 区 的 重 链 具 有 高 度 相 似
【 bt c】 einlug ieetenat t o,m ueeu tn adh loov u d e x i , A s at M d i ni f i i u r im n gli , n e o bi s n s t it r c af fcv i n — m s r ao t re f o a l so cy
・
1 72 ・
申 静, 等
药 用 真 菌抗 肿瘤 作 用 机 制 研 究 进 展
药 用真 菌 抗肿 瘤 作 用 机制 研 究进 展
申 静, 房 娟 , 治平 , 熙才 伍 王
A v n e ee rh o ni u rme h ns o dcn lu g d a c si rsac na t—tmo c a i n m fme i a n i i f
性。FP— v 又称为朴菇素 , I fe 是从 金针菇 中分离 出来一 种具 有 免 疫 调 节 功 能 的蛋 白 。这 种 蛋 白 具 有 免 疫 调 节 和 细 胞 J
凝 集 活 性 。 FP—g I t 是 从 松 杉 灵 芝 中 发 现 的 一 种 免 疫 调 s也 节 蛋 白 , 以 治 疗 癌 症 和 自身 免 疫 性 疾 病 。 FP— VO是 从 可 I V
理作用 的关 系及 作用机理仍需进一步研究 。 【 关键词 】 药用真菌 ; 抗肿瘤 ; 作用机制
【 中图分类号 】 7 05 R 3 .
【 文献标识码 】 A
DOI1 .99 ji n 17 4 9 .02 O . 1 :0 3 6 /. s.6 2— 9 22 1 .16 s
【 文章编号 】6 2— 92一(0 2 O 一0 7 0 17 49 2 1 ) l 1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