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文化 展现蒲剧风采——山西大众蒲剧艺术发展中心之侧记
浅谈戏曲(蒲剧)进小学校园的途径和意义
浅谈戏曲(蒲剧)进小学校园的途径和意义作者:薛志文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8年第01期【摘要】戏曲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之一,与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中华戏曲对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精彩的典故,从明辨是非善恶、知晓人情事理,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戏里戏外都有生动的体现,这些也是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戏曲进校园”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戏曲中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让他们懂得孝敬父母、团结互助、弘扬正义、鞭挞邪恶,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学校特色蒲剧传统文化传承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而言,其民族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
戏曲作为民族文化,它是高度的综合化和艺术化的精品,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精髓。
迄今为止,在广阔中国大地上有300余种戏曲剧种。
蒲剧作为一个地方剧种,简称“蒲剧梆子”,多年来名人名家层出不穷,表现出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形成了三晋大地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两会上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讲话精神、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52号文件《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精神。
我作为一个晋之校长,又是一名艺术师范生,毕业于当地艺校,在校期间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熏陶,深知传统文化蕴藏的内涵和教育意义,于是,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弘扬戏曲艺术,传承地方文化势在必行。
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校长,我是如何让蒲剧走进我们的校园,让孩子们了解蒲剧,爱上蒲剧,传承蒲剧艺术并取得成效。
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打造校园文化,引蒲剧进校园,创特色办学氛围1.开设戏曲长廊,创设文化氛围,感受戏曲艺术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戏曲是中华民族最富有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融合了几千年的文化艺术精华,熔歌、舞、剧于一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要想在校园内创设出浓郁的戏曲文化氛围,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校园环境的布置。
乡音乡情,代代相传
乡音乡情,代代相传作者:刘慧媛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4期【摘要】我国作为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新兴媒体产业的出现,这些宝贵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如何更有效的传承和保护“非遗”,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蒲剧”的现状出发,分析其传承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同时展望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蒲剧;延续;塑造【中图分类号】J809【文献标识码】A“蒲剧”居山西四大梆子腔之首,是考察山西戏曲文化的鲜活资料,然而,在如今商业时代下,蒲剧受到了猛烈冲击,陷入危机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下面就其倾向性和不足,做具体分析:一、蒲剧的现状(一)剧团的内部问题首先,因为这些剧团大多都是国营剧团,在建国以后时至今日的几十年中,基本都是靠政府拨款才得以生存,到改革开放之后顺应时代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如:实行差额拨款的政策,这些拨款主要用于退休演员的退休工资、医疗费及社会保险的发放等,因此,绝大多数在职演员无法顺利拿到工资,所以演员们很难养家糊口,迫于生计不得不选择放弃表演,导致蒲剧表演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其次,由于学戏过程比较苦、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会成才,这就使很多孩子只能放弃学戏,结果造成了戏剧人才的“断奶”现象。
再一点,由于对于戏曲表演中的一些口诀以及剧目等很少有人去做文字性的总结和归纳,或者被整理出来的一部分也因存放不得当导致曲谱损坏,尤其是像蒲剧这样的地方戏曲文化,在传承中遇到很大問题,许多经典剧目的曲谱只能留在老艺人的脑海中,随着时间消失在世上,无法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二)推广受阻由于人们对蒲剧剧目、方言、历史背景等相关知识了解甚少,所以剧目叫座率不高。
部分蒲剧剧目场面较华丽无法在乡镇演出,不能很好深入群众,为大众所熟知。
此外,戏曲中多数剧目反映历史与现实生活少有联系,不能赢得人心,也不能激发人们观看的兴趣。
(三)新媒体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现代新型媒体横空出世,电视、网络等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娱乐方式,人们更加不愿意了解传统戏曲文化,尤其是年轻人们也很少愿意去剧院看戏致使在现代化的今天,蒲剧的发展受到巨大冲击。
走进蒲剧
走进蒲剧作者:郭翔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9期摘要:蒲剧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是晋南地区的代表性剧种,它的产生与发展都因为历史的遗忘和岁月的沉寂抛在尘烟之中,本篇文章就是要通过搜集各种残文段字中需要到蒲剧的产生与发展,重新唤起人们对于蒲剧的注意。
从明末至今,蒲剧都以顽强的生命力展现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蒲剧;蒲州梆子;戏剧;腔调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168-01山西是我国戏曲艺术遗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侯马金代舞台模型到人所共知的万泉元代戏台,赵城广胜寺元代演剧壁画,再到临汾东羊戏台和王曲元代戏台等文物古迹,无不见证了从金元时期开始,山西的民间戏曲活动的发展与普遍。
本文将重点分析四大梆子之一的蒲剧,期以有利于戏曲艺术的发展。
一、蒲剧的产生蒲剧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是晋南地区的代表性剧种,又名“蒲州梆子”,亦称“乱弹”。
关于其源流与形成,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蒲剧胚胎于宋朝时期的安邑“铙鼓杂戏(宋官本·金院本)” (《关公战蚩尤》)和金、元间的平阳“弦索杂戏(元杂剧)”(大行院散乐《西厢记》为首),迄元、明间形成蒲州“梆子杂戏”(《文王哭狱》为首),成为蒲剧源流演变的一条主要历程。
一说自元曲散亡之后,遗音流传于山陕地区,成为当地的民间小调,古人有所谓“西调”、“西曲”,其实并非单指陕西甘肃的民间小调,而是包括了山西、河南西北部所流行的民间小调。
崔憬在《通俗篇》中说,“今以山陕所唱小曲为西曲。
”其中山陕,就是陕西和山西。
之后根据蒲剧史学家墨遗萍先生的《蒲剧小史》:“明成祖时,将山陕之民不附其篡位者从集蒲州等地,编为山西乐户,称贱民,习贱业,世世子孙不得与良民齐齿。
他们于沿街歌唱敲梆乞食之际,择旧曲(元曲遗散)拾俚调,杂悟声(道曲中的七言、十言),参野啸(河曲野啸之倬歌),重敲梆以节拍,乱弹弦以和声,渐次献身于舞台,逐以梆子腔顶替了元曲活动的地位而成一家。
十大蒲剧名段
十大蒲剧名段背景简介蒲剧是中国北方传统的民间戏曲剧种,起源于山西蒲县,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蒲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悠久的历史、深入人心的情感和丰富的艺术魅力而闻名于世。
在蒲剧的表演中,有许多经典的名段,这些名段通过独特的表演方式和精湛的演技,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本文将介绍蒲剧中的十大名段,展示蒲剧的魅力与艺术价值。
一、《智取威虎山》: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个名段是《智取威虎山》中的一场大戏,在这个场景中,英雄们穿越威虎山,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目的地。
他们高歌一曲,表达了胜利在望的喜悦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拼搏精神。
•按照人物顺序,表演者分别唱出各自的心声和感慨。
•通过合唱的方式,展示了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力量。
•通过精彩的舞台表演和声腔演唱,体现了蒲剧的独特魅力。
二、《红灯记》:遇掌柜《红灯记》是蒲剧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名段《遇掌柜》更是引人入胜。
在这个场景中,主人公遇到了掌柜,两人通过打招呼的方式揭示彼此的身份,暗中交流着对时局的看法,同时也展现了蒲剧演员的表演功底和技巧。
•通过特殊的表演方式,表达了主人公和掌柜之间的默契和信任。
•通过拆字和对话,揭示了两人的身份和目的。
•通过精湛的表演和唱腔,展现了蒲剧演员的艺术魅力。
三、《刘海砍樵》:樵夫诉衷情《刘海砍樵》是蒲剧中的一部经典剧目,其中的名段《樵夫诉衷情》情感真挚,深入人心。
在这个场景中,樵夫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生活的无奈和艰辛。
•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真实的情感,引发观众的共鸣。
•引用自然景物来描绘樵夫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通过歌曲和舞蹈来表达樵夫内心的情感。
四、《刘小庆》:刘小庆离开家《刘小庆》是蒲剧中的一部优秀剧目,其中的名段《刘小庆离家》情感真挚,引人入胜。
在这个场景中,刘小庆因追求自由和理想而离开家乡,开启了她的冒险之旅。
•通过生动的表演和真实的情感,展示了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通过唱腔和舞蹈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愿望。
播撒文化传承的种子
播撒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南风广场上,有这样一个业余文艺团体:南风老年蒲剧演唱团,他们天天坚持在这里唱两个小时的“蒲剧”,被群众誉为“永不落幕的‘免费大戏’”。
每天早上8点前(除过三九、三暑),一群蒲剧爱好者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然后又各司其职,尽其所能,在一切就绪后,只要打板师傅一起板,一场美妙的乐器大合奏便应声而起,观众们或睁大眼睛,或谜着双眼,有的还用手指在大腿上敲着鼓点儿,享受着这场美味的大合奏。
尔后,就由退下来的专业老艺人们,或自学成才的“下里巴人”们,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一个接一个地演唱着一场场蒲剧,引爆得观众席上掌声阵阵。
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南风广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还被群众推荐参加了山西省第十五届群星奖大赛,并荣获群星奖;而且从这支队伍走出去的蒲剧演唱者李振岚,还在山西电视台举办的《走进大戏台》舞台上获得二等奖。
为什么南风老年蒲剧演唱团能坚持22年久盛不衰?有一位热心的组织者1996年,李淑慧从盐化南星公司退休后,经常到西花园扭秧歌,唱蒲剧,开始只有她和闫景平老伴两个人,以后又加入了几个人;没有伴奏,她们就“清唱”。
听的人多了,有些会唱戏的人嗓子就痒痒的,便也参加进来。
李淑慧想,随着市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中央也有这方面的要求,于是,就审时度势,组织起了一支文艺演唱队,市、区老龄委发现后,帮助她们把地点转移到市区中心——南风广场,还给他们起了“南风老年蒲剧演唱团”的名字。
从此,他们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把城乡文化的旗帜高高地举了起来。
摊场一大,就需要资金,但他们是“业余、自发、自愿”的,没有资格列入政府预算,李淑慧便和鱼明、李文明等几个文艺爱好者商量,由他们自己凑钱买了板、锣、钹等必须乐器,后来又找到市委常务、宣传部长于波,于波让文化局局长杨金贵拨了资金。
夏县一对戏迷夫妻——史阿丽和韩铁军知道后,也慷慨捐资1.8万元,为演唱团购买了一对进口音箱、功放调音台和无线话筒等设备。
三晋文化自豪感作文
三晋文化自豪感作文展示三晋文化魅力塑造山西美好形象缓缓地打开山西的版图,品味这枚写满中华五千年文明密码的树叶,你可以看到清晨雾气环绕、肃静悠然的五台山寺庙群;可以看到正午阳光下慈眉善目、威武雄壮的云冈石窟大佛;可以看到夕阳下熙熙攘攘的人群散步在灯火通明的平遥古城;可以看到夜幕里五彩斑斓、灯光琉璃的晋阳湖。
山西是华夏文明发祥地,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
我省文化底蕴深厚,文旅资源颇具禀赋,资源分布贯穿古今、纵横南北、门类繁多、品种齐全。
如何让更多人领略到山西的这份文化韵味?全省上下对山西文旅寄予着厚望。
展演类活动第十六届山西省“杏花奖”评比展演“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舞台剧交流展演“晋韵华彩”——山西省“梅花奖”演员精品集萃“古韵新唱”山西省稀有剧种展演“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山西省廉政文化优秀剧目展演“祖国颂·青春梦”山西省高校艺术专场展演“歌声致敬70年”山西省离退休干部主题演唱会展览类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山西优秀美术作品展“人说山西好风光”大型书画展“华彩盛世”全国著名艺术院校名师精品展“丹青绘国韵”全国百名油画家作品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山西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山西工艺美术作品展“微画异彩”山西优秀微型版画(藏书票)展“晋土奇花”炕围画展“长城·古城”主题摄影展“艺术山西”作品展打造精品力作塑造山西形象“爸妈,你们看这是晋阳湖的灯光秀《如梦晋阳》,超好看的!”来自山东的山西大学大一新生小张笑嘻嘻地挂断视频,急忙选出9张绚丽的照片在朋友圈打卡这个“网红演出”。
看完表演的小张感叹道:“我第一次来山西,看完这部演出不仅让我体验到了晋阳湖的美丽,也初步了解了古晋阳城的悠久文化底蕴与传承以及昂扬激烈的晋人风骨!下次我希望可以带爸妈一起来看看。
”与此同时,在平遥、五台山、山西大剧院等地,每天都有省内外的游客在一场场精彩的演出中感动着、体悟着……舞剧《一把酸枣》《打金枝》、话剧《为我先锋》、上党梆子《太行娘亲》、音乐舞蹈史诗《为有牺牲多壮志》、舞蹈史诗《黄河》、京剧《文明太后》、红色实景剧《太行山》、佛教情境体验剧《又见五台山》、夜游实景剧《再回相府》等等,一批彰显中国精神、时代风尚、三晋特色的精品力作,或用科技的创新手段,或用传统的艺术传承,塑造着山西形象、诉说着山西5000年的故事。
蒲剧的艺术特色及现状思考
蒲剧的艺术特色及现状思考樊宇红【摘要】蒲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属于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与其它地方戏曲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从明清到新中国的成立,它饱经风霜,但是因为多变的板式,丰富的唱腔,优美的旋律以及高超的演唱技巧和独特的表现魅力,使其倍受人民的喜爱.另外,蒲剧的脸谱色彩明艳,构图富有特色,简单明了,也成为其一大亮点.然而随着二十一世纪传媒的高度发展,人类文化共享程度越来越高,使得蒲剧文化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观众减少,种类的单一及宣传力度不够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将古老而传统的蒲剧艺术发扬光大.【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2页(P106-107)【关键词】蒲剧;音乐特色;继承与发展【作者】樊宇红【作者单位】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大同037009【正文语种】中文蒲剧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的地方戏中,产生于古蒲州(现金永济)一带,当地人亦称“乱弹戏”。
蒲剧的产生可追溯至明朝甚至更早,到了咸丰同治后被称为“山陕梆子”。
蒲剧之所以在当时被称为“山陕梆子”,是由于山西晋南与陕西相邻,一条黄河之隔,两地民风语言相似,使得蒲剧具有山陕两地特色。
据史料记载,在乾隆年间,秦腔名旦申翔麟曾“由蒲州售技至太原”(引自严长明《秦云接英小谱》),后仍有多数山陕艺人同台演出,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蒲剧与陕西秦腔开始分道扬镳,蒲剧在民国时期是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出现了郭宝臣、王来、吕长林、孙广胜和王存才等一批蒲剧表演艺术家。
在当时的蒲州、平阳等地区,蒲剧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像比赛、祭祀、红白喜事、宴饮等都要用到蒲剧。
在抗战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环境恶劣,艺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辛,在那种环境下,随着严逢春、王秀兰、张庆奎、筱月来和杨虎山等蒲剧大师的相继出现后,仍使蒲剧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向前发展着。
山西蒲剧
山西蒲剧作者:罗兰莎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0期【摘要】山西省戏剧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晋南地区,是山西省戏剧、也是中国戏剧的发源地之一。
【关键词】蒲剧;改革开发;发展一、蒲剧简介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勾腔、大戏,当地人通称乱弹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
因发源于山西运城的蒲州(今属永济)而得名。
蒲剧是山西运城文化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最重要的戏剧剧种,经考究,蒲剧是一种具有700年左右历史的剧种,缘何产生于运城?首先,运城发生过尧舜禹在盐池定都的传说,也有晋文公因盐绸铜铁称霸中原的事实,因此运城是一片“神奇”的热土,其次,宋金战争时期,运城依靠天险、吕梁、太行、黄河,生活富裕,文化得以发展,最后,晋商使蒲剧发展到更大的范围。
二、改革开放前的蒲剧发展蒲剧发展史上有两次低谷,一次是在日军侵华战争期间,1937,日军的铁蹄侵入中国,山西的大部分地区沦陷,很多戏班被迫解散,蒲剧艺人们生存艰辛,行艺艰难,不得不各自谋生,一部分去了西安,在国民党统治区组织了唐风社、虞风社、晋风社,从而进入剧场进行表演谋生;一部分人北上吕梁,在吕梁山国民党统治区成立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文化宣传队,归入了阎锡山的军政活动;还有一部分人,就在日军的沦陷区中挣扎谋生。
行艺环境艰难,艺人们颠沛流离,但蒲剧也借此宣扬开来。
第二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在砸烂“文艺黑线”、破“四旧”的名义下,各个剧团停演,演员遣散,并把大批的戏剧服装、道具、剧本、资料烧毁,给蒲剧事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排练的剧目大都被定为《白毛女》《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革命现代戏,上座率极低,收入甚微,剧团难以维持。
另一方面,一批优秀的剧团导演、编剧和演员被定为“牛鬼蛇神”而受到排挤、囚禁,蒲剧的艺术骨干和干部都被当成反动权威批斗,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
很多蒲剧优秀人才被下放至农村,从而远离了蒲剧的舞台,蒲剧一时难以发展。
三、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一)新世纪前的发展1976年,持续了十年之久的文革体制最终土崩瓦解,但文革时期给人留下的思想桎梏依然存在,一个例证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批判的那些传统的剧目并没有得到很快的解禁。
浅谈蒲剧艺术的起源及艺术特色
42艺术论丛浅谈蒲剧艺术的起源及艺术特色茹劳劳灵宝市蒲剧团蒲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和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和欢迎。
一、历史起源蒲剧即“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
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
山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
它与中路梆子(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
蒲剧在清代乾隆时期(十八世纪)外省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等;嘉庆、道光以后,又称“山西梆子”;陕西称:东路戏,山西省北、中部称“南路戏”;晋南当地则习惯称“大戏”或“乱弹”。
二、分类蒲剧本身在晋南又分南路和西路,在剧目与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人称“南路文雅,西路火爆”。
蒲剧音调高亢激昂,音韵优美,长于表现激情,其旋律跳跃幅度大,起调高,大小嗓兼用,素以“慷慨激昂,粗犷豪放”著称。
三、艺术特色1.特技须生多用“四子”来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性格。
“四子”即胡子(髯口)、翅子(帽翅)、鞭子(马鞭)、梢子(甩发)。
前辈艺人对这些特技的运用,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总结出一整套特技运用的口诀。
胡子的运用有二十字口诀:“推、掠、掳、弹、捻、捋、吹、揉、挡、端、抹、摊、扬、盖、绕、耍、撂、甩、咬、翻。
”帽翅的运用有四句口诀:“左闪右不动,右闪左即停;上下交并用,前后旋绕行。
”鞭子的运用有二十四字口诀:“上、下、抖、捋、蹁、左、右、斜、跨、翻,坐、掳、回、拉、绊、扑、立、拴、引、卧、扬、攀。
”小旦在表演上多用扇子、手帕、血彩、鞒功,以及“花梆子”小步功的训练和使用。
扇子可变六、七十种样式,对表现人物感情颇有帮助。
运用上有十六字口诀:“撒、合、弹、扇、抖、颤、抡、翻,抄、回、飞、转,辅、映、手、颠。
”血彩是蒲剧中最令人击节赞叹的绝活。
所谓血彩,即是演员表演是在嘴里含一口血浆,然后用气上顶,令血浆从眼耳鼻口中喷出,造成七窍流血的惊人视觉效果。
析蒲剧的发展历程与音乐特征
析蒲剧的发展历程与音乐特征作者:刘慧媛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1期[摘要]“蒲剧”以其历史久远、行当丰富、表演精湛的特点稳居山西四大梆子之首。
2006年5月20日正式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蒲剧的发展历程和音乐表演艺术,以期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关键词]蒲剧;音乐艺术一、蒲剧的历史渊源“蒲剧”产生于山西晋南蒲州(现在的永济市),因此又叫“蒲州梆子”。
关于蒲剧的起源有两种讲法。
第一种,则认为蒲剧的萌芽是晋南和陕西省东部的民间锣鼓杂戏(陕西当地称之为“跳戏”)另一种,则为蒲剧起源于北曲遗响,又吸收山西、陕西的民歌小曲、曲艺而成的“索调”,至明朝中叶受青阳腔影响而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蒲州地处黄河中游,眦邻陕西、河南等地,是处于南方丝绸、瓷器等通往西北各地的交通要道,这里经济文化联系密切,繁荣昌盛。
可以看出,蒲州优越的地理位置、相对安宁的社会状况为蒲剧的发展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并促成了蒲剧的形成。
二、蒲剧的历史发展(一)蒲剧的形成时期蒲剧约形成于明朝嘉靖年间,起初流行于陕西南部各县和山西等部分地区。
明末清初平阳乱弹戏已经初具水平,并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在康熙四十六年,孔尚任受邀到平阳,也就是现在的临汾进行《平阳府志》的编篆,由于孔尚任本人对戏曲十分热爱和了解,因此他十分赞赏蒲剧的旦角葵娃的“花梆子”小步,随着演员演技的提升,因蒲剧的影响力开始扩大,许多艺人纷纷进京搭班演出,所以北京人也称其为“西调”、“西秦腔”、“勾腔”等。
(二)蒲剧的发展时期乾隆、嘉庆年间,蒲剧经过高人的不断创造创新,并且在当地民间艺人和文人的支持下,表演艺术较之前更为完善,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例如:这一时期徐昆、李仰山等人创作并改编的南路二十四本大戏,不仅增加并丰富了蒲剧的上演剧目,而且还促进了舞台艺术的提升。
另外,在山西省临汾市的襄汾丁村有一座修建于乾隆五十四年的院落,在这个院落中有四副戏曲木雕,分别是“忠义侠”“岳母刺字”“宁武关”和“双管诰”的典故,从人物的角色、角色的神情和舞台陈设上都反映出了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的舞台风采。
经典传统艺术焕发新鲜生命力
经典传统艺术焕发新鲜生命力作者:陈强来源:《大观》2020年第01期摘要:蒲剧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被评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个剧种能够长期存在,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淘汰,别有特色的蒲剧唱腔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文章探析了蒲剧唱腔的艺术价值,了解蒲剧艺术能长久屹立于传统艺术之林背后的因素,同时也为如何在现代社会对蒲剧唱腔进行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对蒲剧音乐进行传承、发展以及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蒲剧;唱腔;价值;创新蒲剧在民间被人们称为乱弹,是山西省古老的剧种,作为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它在山西省戏曲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晋南地区尤其流行。
清朝光绪年间,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蒲剧流布陕、甘、绥、豫等地区,蒲剧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和生命力之强大,对梆子腔产生了影响。
蒲剧之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蒲剧唱腔,这种唱腔也是在蒲剧音乐的不断发展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蒲剧唱腔的突出特点可以用“慷概激昂”四个字概括。
到了21世纪,要对这种艺术形式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就更有必要探索其能够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蒲剧唱腔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在此基础上对唱腔进行继承、发扬和创新,让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绽放出崭新的生命力。
一、蒲剧唱腔特点蒲剧特有的唱腔是让蒲剧能够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蒲剧音乐的精神所在。
由于蒲剧丰富唱腔的存在以及一些其他因素,蒲剧表演所使用的表演手法、乐器种类及乐器演奏形式等也是多种多样,这进一步提高了蒲剧艺术的魅力。
蒲剧音乐是板腔体音乐。
在过去,人们演唱蒲剧通常使用bB调,某些时候也会用到C调。
今天,人们则大多在表演蒲剧的时候使用D调或者A调。
蒲剧唱腔极为朴实而高亢,其唱腔主要采用板腔体,同时将花腔以及杂腔结合起来。
蒲剧音乐旋律跳跃特点非常突出,因此表演者需要配合真声和假声进行表演。
古典蒲剧音乐具有腔高板急的特点,不仅唱腔包含许多跳进元素,而且常常呈现出猛跳、猛降的趋势,有时候甚至可以形成十度之上的大跳跃,这就使得蒲剧音乐具有非常特别的唱腔韵味,听上去古朴而又醇厚,慷慨激昂,因而很适合表现悲壮慷慨的情怀。
戏剧历史知识:蒲剧——东北地区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创新
戏剧历史知识:蒲剧——东北地区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创新蒲剧是东北地区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创新。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满族,东北地区的文化艺术一直独具特色。
蒲剧是满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是满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文艺形式,具有深刻的民间情感和人文精神内涵。
蒲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初年,当时是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的满族聚居区域流传开来的。
据记载,最早的蒲剧演员是一些满族村民,他们以自然的语言演唱和互动,表达着他们的内心情感和对生活的认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发展的进步,蒲剧不断地传承和演变,结合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戏曲演唱技巧和满族民间文化精华,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独立剧种。
蒲剧的演艺形式非常独特,主要采用合唱和对唱式的演唱方式。
演员们通过轮唱、和唱、领唱、和伴齐唱等方式将文本进行了艺术化加工,在传统的演唱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和改进,使蒲剧具备了独特的美学特征。
另外,蒲剧并不局限于传统故事剧情的表演,也可以表演各种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婚礼及宴席等场合的歌舞节目,使得蒲剧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互动性。
蒲剧的剧目以散曲为主,歌舞小品和相声也被纳入蒲剧的演出中。
在脚本创作方面,蒲剧演员们通常会参照活字印本、门神册子、家谱等东北满汉蒙三族地区的文化遗产,选取其中的经典篇章、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等进行改编。
剧目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和社会生活中的琐事等,以讽刺、幽默、搞笑的手法,让人们在欢笑中思考和领悟生活的真谛。
在蒲剧的剧目中,反映了东北地区满汉蒙三族多元文化的渗透和混合,反映了东北地区人民精神面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蒲剧的传承是很重要的,目前市面上的蒲剧团队和演员们都是在传统的艺术氛围和文化认同中成长起来的,同时也受到了各种现代化因素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蒲剧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如何在现代社会得到传承和推广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即使在以戏曲为主流的时代已经成为了一个小众文化,但是蒲剧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仍然需要加以保护和尊重。
蒲剧清官寇准观后感
蒲剧清官寇准观后感王艺华,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理事,山西省运城市蒲剧团团长。
运城市第一、二届党代会代表,享受山西省政府特殊津贴。
1957年,王艺华出生于万荣县集贤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村里虽没有出过辅朝襄政匡世安民的大贤,却祖祖辈辈聚集着不少喜爱吹拉弹唱的“戏曲贤士”一民间乐人。
王艺华的父亲便是这类贤士中的佼佼者,不仅唢呐吹得好,还唱得一口地道的蒲州梆子,在万荣、河津一带颇有名气。
从小耳濡目染的艺华尽享艺术氛围的熏陶,自幼便爱戏如痴。
小时候剧团来村里演出,看着小演员们身穿红肚兜、头留锅铲发,翻扑开打,十分好玩。
艺华看得津津有味,竟然忘记回家吃饭。
父母赐予他一副好身材、好嗓子,从小,王艺华在学校的文艺宣传队里就是骨干。
父亲之所以为他取名"艺华"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艺术之花”。
13岁那年,王艺华以一段酣畅流利的《红灯记》唱段,顺利考入稷山县蒲剧团,从此踏了戏曲艺术人生之路。
腊尽春回梅花开刚进剧团的王艺华,主工小生。
练好功夫是硬道理,严格的训练让小艺华后悔当初的决定,想打退堂鼓。
幸好父亲来团探望时说的一席话打消了他的这种念头。
父亲对他说:“人生在世要干成一番事业,干出个样子,最怕就是半途而废,有始无终。
不吃苦中苦,难当好演员啊!”父亲的这一番劝导,让王艺华铭记一生。
一个人一旦选定了奋斗目标,就会不惜余力,排除万难去实现它。
王艺华从此下了狠心,铆足了劲头。
别人收功了,他还要再多练一小时;别人踢腿一百下,他就踢一百五十下;别人拿顶半个钟头,他硬要超过一个钟头。
剧团演出任务重、条件差,没有地毯和海绵垫。
每到一个演出点,打麦场就是练功场,麦秸垛就是练功毯。
王艺华放下铺盖便一头扑在麦秸垛里翻呀、跳呀,翻累了,喘一喘;摔疼了,揉一揉。
有时练得指头出血,贴块胶布照练不误。
功夫不负有心人,嫩竹子终于可以当扁担用了。
艺华练功进度十分惊人,台下练、台上见,三个月练出了小翻,半年后就能翻高跤,竟超过了师兄们。
蒲剧欣赏作文
《蒲剧欣赏之旅,探寻传统艺术的魅力》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踏上了探寻蒲剧魅力的旅程。
蒲剧,这个源于我国山西的古老剧种,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我去一探究竟。
记得那天,我来到了一家颇具规模的蒲剧剧场。
剧场内古色古香,红灯笼高挂,仿佛穿越到了古代。
我找了个位置坐下,等待着演出的开始。
此时,一位老者走到我身边,微笑着说:“小伙子,今天是来看蒲剧的吧?这蒲剧啊,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你慢慢欣赏。
”演出开始了,一阵激昂的锣鼓声响起,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迈着矫健的步伐登台。
我仿佛看到了古代英雄豪杰的英姿。
剧中,一位老生扮演的关羽,威风凛凛,气宇轩昂。
他的一段唱腔,如高山流水,令人陶醉。
我不禁想起了那句诗:“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这不正是关羽英勇无畏、忠义千秋的写照吗?随着剧情的发展,我逐渐被蒲剧的魅力所折服。
演员们的唱腔、表演、动作,无不展现出蒲剧的精湛技艺。
尤其是旦角的水袖舞,犹如翩翩仙子,令人陶醉。
此时,我想起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一句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上知音者少。
”的确,蒲剧这门传统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在欣赏蒲剧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了一个细节。
每当演员们演唱到高潮部分,台下的观众都会情不自禁地鼓掌叫好。
这掌声,不仅是对演员们技艺的肯定,更是对蒲剧这一传统艺术的热爱。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蒲剧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演出结束后,我意犹未尽地走出剧场。
那位老者又走了过来,问我:“小伙子,觉得今天的蒲剧如何?”我笑着回答:“真是美妙绝伦,让我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
”老者点点头,说:“这就对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深厚,希望你们年轻人能传承下去。
”此次蒲剧欣赏之旅,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
正如古人所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蒲剧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蒲剧大全名家名段
蒲剧大全名家名段介绍蒲剧是山东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蒲州,因而得名。
蒲剧发源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蒲剧以其幽默风趣的口技、活泼生动的动作和婉转多变的唱腔而闻名于世。
在蒲剧中,有许多名家名段,每一位著名表演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经典演绎,为蒲剧增添了无数的色彩和精彩。
名家名段以下是一些蒲剧大师和他们的代表作品:1. 张文霞:《女驸马》•描述:《女驸马》是蒲剧中的经典之作,讲述了女主角曹秀才穿越山门、过桥、转九道弯、攀丛、越崖等招项目,最终成为皇帝的驸马的故事。
•特点:张文霞以其出色的表演技巧和婉转动听的唱腔,将曹秀才的坚毅、机智和美丽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被誉为蒲剧界的代表演员。
2. 刘雪梅:《晁磨儿》•描述:《晁磨儿》是一出才子佳人的传统爱情故事。
男主角晁磨以其聪明才智赢得了女主角邢恩典的芳心,二人经过种种波折最终修成正果。
•特点:刘雪梅以其灵动的表演和婉转悠扬的唱腔,诠释了邢恩典聪明、坚强的性格,展现了晁磨的智慧和坚定的爱情。
3. 张学秋:《双团圆》•描述:《双团圆》是蒲剧中的一折大戏,讲述了杨定国为了救母亲被迫娶媳妇,妻子因屡屡受辱最终决定投河自尽,最后母子团圆的故事。
•特点:张学秋以其深情款款的表演和激情四溢的唱腔,将杨定国的忠孝和妻子的悲痛表达得淋漓尽致。
名段赏析这里列举了一些蒲剧名段,供读者欣赏:1. 《秦香莲》•描述:《秦香莲》是蒲剧中的经典之作,讲述了秦香莲的悲惨遭遇和奋发抗争的故事。
•特点:该剧以其悲壮的唱腔和情感真挚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成为蒲剧的代表作之一。
2. 《孟庙会》•描述:《孟庙会》是蒲剧中的一出戏,讲述了古代的孟庙盛会,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特点:该剧以其欢快的唱腔和精彩的舞蹈赢得了观众的喝彩,成为蒲剧的经典之作。
3. 《红灯记》•描述:《红灯记》是蒲剧中的一出戏,讲述了上海滩的红灯区风云故事。
•特点:该剧以其火爆的唱腔和绚丽多彩的舞台形式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成为蒲剧的代表作之一。
蒲剧大全名家名段
蒲剧大全名家名段
标题:《蒲剧大全名家名段》
在中国戏曲中,蒲剧作为浙江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以其独
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深受观众喜爱。
蒲剧大全中,有许
多著名的名家名段,这些段子不仅展示了蒲剧的精髓,也彰显了演员
的艺术功底。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蒲剧名家名段,让我们一起领略其中
的风采。
1. 《马家哨》中的“老四哭亡兄”:这一段描写了角色老四因兄
弟之情而悲痛欲绝的情感,通过蒲剧特有的唱腔和表演技巧,将角色
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为之动容。
2. 《三击掌》中的“唐吉坷德对骂”:这一段是蒲剧中的经典对
手戏,通过唐吉坷德和他的对手之间的言语较量和情感碰撞,展现了
蒲剧的幽默风格和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女驸马》中的“花容失意”:这一段描写了女主角花容在丈
夫去世后的悲伤和失意,通过唱腔的婉转悠扬和表演的细腻入微,将
角色的情感表达得深情真挚,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4. 《打金枝》中的“茶楼相遇”:这一段是蒲剧中的经典爱情戏,通过男女主角在茶楼相遇的场景,展现了他们之间的初次交流和情感
萌芽,给观众带来了甜蜜而动人的感受。
5. 《断桥》中的“离别伤感”:这一段描写了角色在断桥相会后
的离别场景,通过唱腔的悲怆和表演的深情,将角色之间的别离之痛
表达得淋漓尽致,触动了观众的心弦。
以上所述仅是蒲剧大全中的部分名家名段,每一段都是蒲剧艺术
的精华所在,展现了演员们高超的表演技巧和对角色情感的深刻理解。
这些名段不仅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艺
术的宝贵遗产,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和传承。
传统戏曲蒲剧的发展历史
传统戏曲蒲剧的发展历史传统戏曲蒲剧的发展历史明快利落,清脆高亢的唱腔从耳边飘过时,蒲剧——这个生长行走于黄土地上的古老剧种,以它质朴和醇厚的韵味再次拨动人心。
近日,蒲剧艺术家景雪变从艺40周年纪念活动在山西运城举行。
开幕式演出现场,挤满了从十里八乡赶来的戏迷。
台上,景雪变上演过的剧目在其众多学生的表演中复活,蒲剧的功法:担子、水袖、跑城,以及手帕、抖扇、血彩等交相辉映,俏丽无比。
满目青葱而又略显稚嫩的唱念中,蒲剧的前世今生,如一幅画卷在荡气回肠、苍凉慷慨的意境中展开,让人感慨不已。
今天没有多少人知道蒲剧了,尽管已有700多年历史。
可曾经,蒲剧也有过“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辉煌。
山西有句老话,“宁卖二亩地,也要闹家戏”,就折射出蒲剧曾经的兴盛。
当年,流行于山西南部和陕西、甘肃、河南、内蒙古等广大区域的蒲剧,演遍神州,名声远播。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
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亦称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
在山西,晋城的上党梆子与蒲州的蒲剧、祁县的晋剧、大同的北路梆子并称山西的“四大梆子”,远近驰名。
蒲剧的唱腔高亢激越,委婉缠绵,其旋律如同醇酒,耐得品咂,加上念、做、打等与其他剧种风格迥异,令人回味绵长,难以割舍。
蒲剧的兴起约在元末明初。
之后,随着山陕商人的贸易通道,逐渐流布各地。
当时山陕商人所到之处,都建有“山陕会馆”,内设舞台和关公神像,定期演唱家乡戏,借酬神而作商业性的联系。
在清代中晚期,蒲剧进入兴盛时期,不仅响彻津冀豫皖地区,甚至震动京华,名气直逼风头正劲的京剧——“皮黄”。
康乾年间,蒲剧名角魏长生率戏班赴京演出,“在皇帝的鼻子面前手舞足蹈了五六年”。
当时康熙皇帝看“乱弹”(地方戏),对蒲州戏班来说,是一件极体面的事情。
因而蒲剧在北京的演出,如烈火烹油,熊焰炽热。
清末,经过多年发展,蒲剧剧目繁荣,名角如林,戏班群起……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代表当数“黑衣伶人”郭宝臣。
郭宝臣率戏班进京为慈禧太后演出,按说有人有出格举动,依律要杀头,但慈禧并不追究,因为她被郭宝臣的表演深深打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