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以来中小学德育政策:回顾与展望
道德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道德教育发展趋势分析一、原因的分析(一)崇尚科技教育,轻视品德教育造成严重后果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生产达到了空前发展,人类从中获得了巨大利益。
科学知识爆炸性增长,科技成果持续涌现,现代化生产日益电脑化、智能化、信息化,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充分的闲暇与物质享受。
以上这些,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的功利性价值和实用性价值,容易使人们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产生“科技至上”思想。
学校教育中,科技教育被摆到了绝对重要的位置。
重视理科教学,关注智力开发,增加对科技教育的投入,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教育时不约而同的选择。
与此同时,道德教育近乎荒芜,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
仅仅作为一种点缀,被淹没在庞大的、完备的科技教育体系之中。
科技教育长期独占教育领地,使其自身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
一方面人们发现,造福于人类的科学技术如果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同样可以残害人类。
比如二战中,美国的两颗原子弹使日本广岛夷为平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进行的细菌实验到了惨绝人寰的地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的阴影至今还笼罩在人们心头。
1955年52位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发表了著名的《迈瑙宣言》,他们说:,’我们相信科学是通向人类幸福之路,但是,我们怀着惊恐的心情看到,也正是这个科学在向人类提供自杀的手段。
”①此外,为了发展科技,人类疯狂地向自然索取,造成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日益加剧,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另一方面,片面强调科技教育,轻视道德教育,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如人际冲突、利己主义、吸毒、淫乱、赌博、暴力行为等大量充斥。
最为严重的是,这些问题大多发生在青少年身上。
日本警方公布的报告表明:1986年,14一20岁的中学生因违反刑法而被检举的人共计292286人,与1976年相比,增加50%。
1988年1一6月份,中学生犯罪案件急剧增加,杀人、抢劫、强奸、伤害、暴力、盗窃等案件,占各种犯罪案件的46.8%。
中小学德育评价的改革与发展
中小学德育评价的改革与发展作者:赵娜孔凡哲来源:《中国德育》2021年第10期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
《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要教育评价改革进程中,德育评价作为薄弱环节应予关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小学德育评价先后经历了初建期、全面探索期、深化改革期。
新时代的中小学德育评价,需立足现代教育发展与评价需求进行“三破三立”,即德育评价地位要破“重智轻德”,立“以德为先”;德育评价标准要破“重行轻意”,立“以意为主”;德育评价方法要破“重测轻评”,立“以评为先”。
中小学德育评价要基于“育德更育人”的理念,照顾道德情意的开放标准,在对话情境中对道德行为与道德情意进行理解与解释,促成德育主体的道德生长。
关键词德育评价;中小学;主观主义;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作者简介赵娜,太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孔凡哲,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湖北民族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评价改革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
”德育评价一直是德育工作与教育评价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德育工作与教育评价的改革难点。
一、中小学德育评价及其发展脉络德育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德育工作及其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1]。
这是对德育评价的经典诠释。
许多研究者对德育评价内涵的揭示基本以此为基调。
例如,鲁洁、王逢贤认为:“德育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多方面搜集适当的事实性材料,对德育活动及其效果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
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的历史考察与当代发展
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的历史考察与当代发展班主任工作思考2007-08-21 16:43 阅读122 评论0 字号:大大中中小小摘要:“班主任”不是国内教育学中的一个普遍概念,是现当代学校教育中随着班级授课制的传入国内而产生和设置的一种岗位。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从无到有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班主任工作也成为我国中小学的重要教育力量。
进入当代以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改革曾一度出现了价值观模糊和实践迷茫的徘徊,而当前班主任工作改革又呼唤专业自主的内涵。
因此,非常有必要探讨其去向如何。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制班主任工作改革班主任专业化范式转型自从“班主任”这一岗位在中小学设立以来,我国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几经演变,总体上满足了基础教育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
由于国内基础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使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专业挑战和巨大的社会压力。
面对新形势,非常有必要建构新的班主任工作。
一、考古: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的历史沿革现代意义上的“班主任”岗位的正式设定是在1942年,迄今已有六十多年了。
短暂的制度建设实践后,我国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从无到有逐步稳定下来。
(一)借鉴模仿别国办学实践,学生管理初步具备现代机制的一些特征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首次采用“编班”、“分级”的教学组织方式,班级授课制移植到国内。
当时同文馆内设“正提调”与“帮提调”,履行对生员的管理职能。
“帮提调”必须“轮班在馆管理一切”。
虽然“帮提调”的管理对象是同文馆的全体学生,但履行的职能与今天的班主任岗位职责已有一些交叉之处。
笔者以为,这可以看作是我国“班主任”岗位的设置源头,也是现代学生管理机制创立的重要标志之一。
1878年,张焕伦创办的正蒙书院的教学方法采用班级授课制,把学生分为数班,每班设一班长,每斋设一斋长,斋长上有学长。
“学长、斋长、班长”呈金字塔形垂直监督并统一于教员,今天的班主任工作制在工作流程上与这种学生组织管理体制基本相似。
建国以来八次教育方针和改革思想
•
谢谢观赏
•
这次改革不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 不是新旧教材的替换,而是一次以课程为核心 的波及整个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系统改革, 是一场课程文化的革新,是教育观念与价值的 转变,涉及课程的理念、目标、方法、管理、 评价等方面。这场改革仍在继续,成败与否有 待实践的检验。
随着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中 国教育进入又一个新纪元。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进入混乱状态全国没有了统一的教育方针没有了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有的只是各地自编的生活式教材生活社会革命构成了全部的课程1978年9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讲话指出要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新社会的各个方面
建国以来八次教育方针与改革思想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基础 教育已经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改 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对于促进我国 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 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在进行的是第 八次课程改革,中国教育进入又一个新 阶段。
第一次:(1949—1952年的第一次课程改革)
1976年粉碎四人帮, 1977年教育战线开始拨乱反 正.召开了科学教育工作会 议,对课程改革进行了充分 的酝酿,以1978年1月教育 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 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为 起点,开始了课程领域内的 拨乱反正。织“中小学教材 编写工作会议”,集中编写 第五套全国通用的十年制中 小学教材,于1978年秋开始 在全国使用。改正了在政治 与业务、理论与实践等问题 上的一些不适当的处理方法, 注意到基础知识的选择,智 力的启迪和能力的培养,其 主要缺点是“深、难、重”。
•
►第七次:(1986—1996年的第七次课程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年德育回顾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教育历史性转折的阶段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以前这一阶段,是社会主义教育历史性转折的阶段。
中央在恢复学校德育工作和着手改革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指导。
(一)正确估计和对待学生。
(二)明确德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任务。
(三)改革政治课和政治课教材。
根据指示,小学四、五年级的政治课改为一至五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正式下发了该课程的教学大纲。
中学则恢复了政治课,1980年提出初、高中开设《青少年修养》《社会发展简史》《法律常识》《政治经济学常识》和《辩证唯物主义常识》五门课的新课程设置,并编写出了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四)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中国德育2008/7作者卓晴君单位:教育部老干部局,北京go to top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教育全面改革与发展的阶段从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至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以前,是社会主义教育全面改革与发展的阶段。
中共十二大确定了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郑重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共十三大作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论断,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根据十二大和十三大的战略部署,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在这一阶段,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被确定。
(一)进一步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1982年邓小平提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的论断。
1985年他强调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1983年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
1985年5月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9月中央颁布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上述论断、战略指导方针和《决定》及《决议》是这一阶段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和纲领性文件。
新中国成立70年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基于教育政策学的视角
新中国成立70年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基于教育政策学的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教育政策学的视角,深入剖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
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紧密相连。
本文将通过梳理相关教育政策,分析劳动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目标、内容、形式和实施效果,以揭示劳动教育在适应时代变革中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
研究新中国成立70年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劳动教育历史演变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当前和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从教育政策学的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全面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分析劳动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探讨劳动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动教育(1949-19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在政策层面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一项改革,更是新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价值。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急需培养一批具有劳动精神、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新型劳动者。
因此,劳动教育在这一时期被赋予了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历史使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颁布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中明确提出:“提倡劳动生产,奖励模范的劳动者。
”这一纲领性文件,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
随后,为了贯彻这一精神,各级教育部门在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开设了劳动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还通过举办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组织劳动竞赛等方式,激发青少年的劳动热情,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公布日期】1988.12.25•【文号】•【施行日期】1988.12.25•【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中等教育正文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8年12月25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现在的中小学生是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而且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从现在起,就必须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在中小学教育中,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为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
抓紧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对他们的一生将有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在各项工作中要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教育工作中要十分重视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小学教育工作中要十分重视德育工作。
各级党级和政府要有战略远见,以对民族的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
中小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始终如一地抓紧抓好。
全社会都要努力关心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小学德育工作经过拨乱反正,在指导思想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
广大中小学教师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必须充分看到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充分肯定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20年,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改革发展的20年。
本文试从分析德育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角度,以德育科学化和规范化问题为中心,追溯德育改革的轨迹,探索德育改革的主要线索和实践走向,以求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中小学德育发展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总体上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6年。
这是一个拨乱反正,强调又红又专的时期,主要解决的是德育正位问题。
这一阶段,在刹住十年教育动乱、恢复和建立良好教育秩序、狠抓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强调了学校德育,既要重视德育的政治性,又要重视政治思想工作落实到业务工作之中,做到又红又专;重申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加强了学校德育的宏观管理。
这一时期最重大的教育事件是恢复高考,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化推荐升学制度,学校德育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开始从泛化的政治束缚中解脱出来。
但是,这一阶段仍普遍存在着德育方式单纯灌输、德育内容成人化等问题。
2.第二阶段:1986年到1992年。
这是一个建立制度、探索规范的时期。
这一时期国内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学校德育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严重冲击:一方面,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摇动了学校德育的管理、削弱了德育队伍的力量;另一方面,西方侵入的资产阶级的自由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摇撼着我国传统的信念和价值观。
社会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在教育界的直接反映就是抓智育硬、抓德育软。
宏观和微观背景条件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学校德育工作出现了“不到位”的问题。
“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会”,“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重智轻德、应试教育等问题日益严重,形成了学校教育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倾向,德育工作成为学校工作的薄弱环节。
不少学校处于矛盾彷徨之中,建立制度,制定规范,保证德育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大量德育序列化实验开展起来。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走向
政策 。特别是党 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 以来 。 教 育的地位进 一步得 以确 立 , 教 育的价值 重新得 以认 定 。 教育事 业也以前所 未有 的
速度向前发展 , 教育改革也成为了国人注 目的焦 点之 一。
依据基础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状态的变化以及基础教育
自身发展的历史 , 我们可以将新中国成立以来 的基础教 育政 策
策, 对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 促使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 具 有十
分 重要 的意义。
一
、
教 育 政 策 界 定
在1 9 4 9 年9 月2 9曰 通过 的《 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共 同
高等教 育 , 注重技术教 育 , 加强劳动 者的业余 教育和在职 干部
纵观教育政策发展 的历史 , 由于人们对政策本 质的不 同理 纲领 》 规定 : “ 有计划 有步骤地 实行普及教 育 , 加强 中等教育和 解, 教育政策含义的界定出现 了各具特 色的局面 。目前 , 国内学 者 或相关 文献对教 育政策 的定 义主要 有以下 , 教 育政 策是 “ 负 有 教育 的法律或行政 责任 的组织及 团体 为了实现 一定时 期 的 教 育目标和任务而规定 的行动准则 。” l 1 I . ‘ 教 育政 策是一个政党 或 国家 为实现一定时期 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 [ 2 ] ‘ . 教 育政策 是一 种有 目的 、 有组 织的动态 发展过程 , 是政 党政府 等 政治实体在 一定历史时期 , 为实现 一定 的教育 目标和任 务而 协
西南大学《学校德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0298)《学校德育》复习思考题一、填空题1、在近代,我国教育史上用过和等概念以示德育。
2、我国解放以来,在德育概念的表述上表现出的状态。
1982年,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用表述德育概念,反映了比较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倾向。
3、在外国教育发展史上,比较长的时间内是将德育混同在概念之中。
4、使“德育”这一概念风靡全球者,当是英国学者。
他在(1860年)一书中,把教育明显划分为、、。
从此,逐渐成为教育世界中一个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5、德育的进行,需要有三个要素组成活动,即、、三方发生联系,产生矛盾运动。
6、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关于教育和德育主体问题,主要存在着三种观点,即:、、。
7、对德育主体作用的认识,归纳起来看,大体有以下三种不同的态度:、、。
8、一般来说,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应由三个基本维度构成,即:、和。
9、教师德育素养的“三个尺度”是指、、的尺度。
10、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主要应当通过和两大途径进行。
11、德育主体的自修除了一般在道德、专业和教育上的修养方法之外,还特别应当注意以下三个策略:、、。
12、重视德育是办教育的重要原则。
13、德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起着作用。
14、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作用。
15、学校道德教育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即、、、。
16、古代学校德育是指、的学校德育。
这是一个、和的德育发展阶段。
17、近代学校德育的主要变化是:、、、。
18、现当代学校德育是指以来的学校德育。
这是一个的时代、的时代、的时代。
19、习俗性德育的主要特点是:、、、和。
20、简言之,德育的功能就是。
21、德育的主要功能包括:德育的、和。
22、道德可分为和。
23、个体道德是由、、、、和构成的,是个人在具体的、终身的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表现方式。
24、学校道德教育具有、、、和等特性。
二、名词解释1、德育2、品德3、德育主体的个人道德修养4、教师职业道德5、教育信念6、教育观念7、教育技能8、道德9、社会道德10、个体道德11、课程12、德育课程三、问答题(包括简述题和论述题)1、德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以“美”的尺度要求教师作为德育主体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3、制定德育任务的依据是什么?4、我国当前德育的总任务是什么?5、简述习俗性德育的主要特点。
[1998]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教基[1998]4号(1998年3月16日发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第三条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第四条中小学德育工作要坚持从本地区实际和青少年儿童的实际出发,遵循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体系。
第五条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第六条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具体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途径等均遵照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施行。
第七条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注意同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紧密结合,要注意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促进形成良好的社区育人环境。
第八条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应当在保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
第九条德育科研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服务。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十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基本规章,宏观指导全国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校外教育工作、工读教育工作。
第十一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或确定主管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职能机构,地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设立或确定主管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职能机构,也可由专职人员管理。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2010年07月13日09:35 来源:人民日报在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中,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圆满结束了。
江泽民总书记在会议上发表长篇重要讲话,再次向全党和全社会发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而奋斗的号召。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我们欣喜地看到,每一次会议的召开,都将中国的教育观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使中国教育事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体制改革:迎来教育事业的春天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结束了“文革”十年动乱的历史。
随着全国工作重心转移,教育事业怎样在新形势下发展,提到了党中央的议事日程。
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和领导下,党中央开始了教育体制改革文件的起草工作。
文件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参加讨论的约有1万人次以上,曾十易其稿。
198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600多位代表讨论的中心议题就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并研究贯彻执行的步骤和措施。
邓小平出席了会议闭幕式,在短短的13分钟里,他作了题为《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重要讲话,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把中央的教育体制改革决定落到实处。
会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颁布。
这次会议和《决定》以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对于促进教育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迫切需求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实行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改革,对于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落后面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小学德育纲要(试行)1988年
小学德育纲要(试行)国家教育委员会1988年10月8日【题目】小学德育纲要(试行)【颁布单位】国家教委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在小学教育中居重要地位。
它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培养目标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业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一、热爱祖国的教育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尊敬国旗、国徽,认识版图,会唱国歌;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名胜古迹、著名人物,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知道历史上中华民族曾遭受帝国主义的欺辱和进行的英勇反抗,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会遇到很多困难,逐步树立长大为建设家乡、振兴中华做贡献的理想;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逐步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爱护国家财产,立志保卫祖国,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小学德育政策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小学德育政策[摘要]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发生了较大的发展变化。
这个变化可以被分为4个阶段的政策群,包括以重建为主的政策,以完善为主的政策,以改进为主的政策和以深化为主的政策。
我国在德育政策上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始终把中小学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始终强调党和政府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政策结构完整,政策内容丰富。
[关键词]改革开放;德育政策;中小学中小学德育政策是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为解决具体的德育问题,实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制定的行动准则。
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经历了较大的发展变化。
值此改革开放30年之际,回顾总结中小学德育政策的历史必将有益于今后的德育政策活动。
本研究即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我国1978-2008年中小学德育政策的内容。
一、历史回顾依据政策大环境(即改革开放局面)的不同,本研究将中小学德育政策划分为4个阶段进行分析,并在社会形势、教育状况和青少年思想表现这样3个宏观、中观和微观环境下讨论各阶段德育政策群的主要内容。
(一)1978-1982年,以重建为主的德育政策这一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内容是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确立了“经济进一步调整,政治上进一步安定团结”的方针。
教育要在调整和整顿中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并解决如何开展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由此产生了这一阶段以重建德育工作为目标的德育政策。
首先,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明了这一阶段的政策方向。
他谈到:“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
”这从根本上扭转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政治工作路线。
其次,在这一方针指导之下,教育部等部委颁布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改变了以往德育的混乱状况,初步形成了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教育部根据中小学生实际情况制订了《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通过贯彻《守则》使中小学生从小受到共产主义道德的教育和熏陶。
国家教委关于正式颁发中学德育大纲的通知
国家教委关于正式颁发中学德育大纲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教育委员会(已更名)•【公布日期】1995.02.27•【文号】教基[1995]5号•【施行日期】1995.02.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中等教育正文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正式颁发中学德育大纲的通知(教基[1995]5号)《中学德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自1988年下发试行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个大纲对中学德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现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及各地在试行中实践的经验,我们做了一些必要的修订。
现正式颁发,并就贯彻实施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大纲》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纲》规定了国家对中学德育工作和学生品德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家庭、社会对中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基本依据,也是各级教育部门、督导部门对中学德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的基本标准。
贯彻实施《大纲》有利于中学德育工作走向科学化、序列化、制度化;有利于保持中学德育工作的相对稳定性;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
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全体教职员工都要熟悉《大纲》的基本要求,并依此开展中学德育的各项工作。
二、从实际出发贯彻实施《大纲》。
各地和学校应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制定出分阶段、分年级实施细则和具体实施计划,以便使《大纲》更好地贯彻落实。
三、抓好中学德育骨干队伍的培训工作。
中学德育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颁发的《大纲》是国家“六五”、“七五”教育科研规划的一个重要成果。
《大纲》不仅涉及教育学、德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等多方面的理论问题,还广泛涉及教育实践问题。
因此,要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工作,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努力提高中学德育骨干队伍的水平,以增强贯彻实施《大纲》的自觉性。
四、要注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随着形势的发展,在贯彻实施《大纲》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还要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以便今后进一步丰富、充实《大纲》的内容。
中学德育大纲(试行)-[88]教中字013号
中学德育大纲(试行)正文:---------------------------------------------------------------------------------------------------------------------------------------------------- 中学德育大纲(试行)([88]教中字013号1988年8月20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一、绪言中学德育大纲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它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依据,也是各级教育部门对学校德育实行科学管理的指南。
中学德育工作,是关系到能否把中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一项战略任务。
制定中学德育大纲的目的,是为了有计划地加强和改革中学德育工作,使学校与家庭、社会各方面一起,按照明确的德育培养目标,区别不同的教育阶段,分清内容的层次和要求,利用多种有效途径,形成强大的统一的教育合力,逐步实现德育工作科学化、序列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德育的整体效果。
制定本大纲遵循的指导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为依据,适应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改革开放的需要,适应建设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在继承学校德育优良传统基础上对德育工作进行整体改革;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基本道德、基本观点、基础文明行为的教育和养成,重视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培养;坚持实践的观点,引导学生适应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社会环境,并做到知行统一;加强学校德育的科学研究,在改革中探索新形势下中学德育工作的新路子。
本大纲的内容包括中学德育的培养目标、中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中学德育的途径、学生品德的评定、实施德育大纲的领导和管理等五个部分。
实施中学德育大纲,是一项整体工程,要充分发挥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一致,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中小学德育政策法规概要3
第三阶段 实施政策
一、课程教学方面 1.1992 《九年义务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 (试行)》 2.1993《小学德育纲要》 3.1995《中学德育大纲》 4.1996 《全日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用)》 5.1997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 课程标准》 6.2001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 课程标准(修订)》
中学(初、高中)五门课
青少年修养 社会发展简史 法律常识 政治经济学常识 辩证唯物主义常识
第一阶段 行为规程政策
坚持“三好” 原则,贯彻“五爱”教育 1981年,《中学生守则》《小学生守则》
《中学生守则》
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努力 学习,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三、专心听讲,勤于思考,认真完成作业。 四、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娱活动。 五、积极参加劳动,爱惜劳动成果。 六、生活俭朴,讲究卫生,不吸烟,不喝酒,不随 地吐痰。 七、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国家法令。 八、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 不打架。 九、热爱集体,爱护公物,不做对人民有害的事。 十、诚实谦虚,有错就改。
第二阶段 实施政策
一、课程教学方面 1.1985 《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 课程教学的通知》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必须改 革,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适 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政治的巨大发 展变化,适应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具 体情况,以及各方面改革的需要
中学(初、高中)6门课
第二阶段 德育导向政策
培养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
1. 198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要为90 年代以致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合格人才,都应该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 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 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2.198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 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中小学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 学生培养成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 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 产主义者。 首次把一般人与先进者进行区别,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
基础教育“八次课改”的历史轨迹与研究脉络
基础教育“八次课改”的历史轨迹与研究脉络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八次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专门领域和热门话题。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拐点上,对“八次课改”的历史轨迹与研究脉络做一番回顾,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前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研究的未来发展。
一、历史轨迹在新中国60余年的历程中,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与之相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经历了不同的历程,其大致路径及其重要细节如下。
第一次课改(1949-1952):改革旧制度,统一新政策,建立新课程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其《共同纲领》中就明确提出:“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据此,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对旧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根本改革。
例如,中学取消了旧中国规定的“党义”、“公民”、“军训”等科目,设置了“革命常识”、“共同纲领”、“时事政策”等学科,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1950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召开全国出版会议,确定了全国统一供应中小学教材的方针。
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等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并通过了《中学暂行规程》(1952年3月颁布)以及中学政治等7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草案。
1951年8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通过了《小学暂行规程》(1952年3月颁布,明确小学学制为5年,开设语文、算术、体育、图画和音乐课程,四、五年级增设自然、历史和地理),并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小学教学计划》。
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学制做出了新的规定。
其中,小学部分缩短了修业年限,改“四·二”学制为“五年一贯制”,入学年龄为7岁;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
德育目标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德育目标的变迁*刘兰,陈澄,姚荔(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上海 200062)摘要: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是地理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方向。
建国后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德育目标经过数次修改,由比较单一的政治目标到现在多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反映了我国地理教学中德育的发展方向。
21世纪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将德育目标进一步丰富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其归为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显然,德育在地理新课程中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德育目标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刘兰(1975—),女,吉林四平人,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陈澄(1944—),上海市人,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姚荔(1977—),安徽凤阳人,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是地理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方向。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理课程标准(又名地理教学大纲)先后进行了多次修改,其中的德育目标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试把其分为五个阶段做一探讨。
一、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颁布了第一部新中国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这部大纲中的德育目标成为新中国地理教育中德育发展的基础。
以这部大纲为起点,我国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发展步入“起步阶段”。
1956年《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中的德育目标是:“帮助他们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能以无限忠诚献身于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于保卫世界和平事业。
”这部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奠定了新中国地理教育中德育的基础,但是,这部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表现出高度政治化和成人化的特点。
“1953年到1957年是我国地理教育的‘兴旺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年 人思想道 德建设 的若 干意见 》 要求 “ 紧密结合 全
本文 系全 国教 育科 学规 划十 一五教 育部 重 点课 题 “ 中小学德 育 工作 规程 》 《 修订 研 究” 的研 究成 果。
・
基 础 教 育 参 考
・
参鞭 F … 薅考
面建设 小康社会 的实 际 ,针对未成 年人身 心成长 的 特 点 ,积极探索新 世纪新 阶段未成 年人思想 道德建 设 的规律 ” 0 4年 3月 ,中小学 开展 弘扬 和培育 。2 0 《 个不 同教育 阶段 的德 育 卜标分 别做 出小 同表述 , i 体 现 了德 育 目标 的阶段性 和层 次性 , 更加 吻合 小 同学
19 9 8年 以来 ,我 国 的 改 革 开 放 事 业 继 续 深 入 ,
素质 教育 全 面推 进 . 和 国家 十分 重视 中小 学德 育 党 工作 。 定 和颁 布 了 大量 德 育 政 策文 件 , 成 了完 制 形
整 的国家 层面 的 中小学 德育 政策 体 系 。通 过 对 《 中
代发 展 的新要 求 和 德 育 的 丰 富 内涵 ,对保 障和 促
进 中小 学德 育工 作 具有 重 大 的现 实指 导 意义 。
一
、
19 年 以来 中小学德 育政策发展演进的 98
基本 特征
1 . 高度重视 学校德 育工作 , 确立德育为先的地 位
重 视 德 育是 我 国 中小 学 教 育政 策 的一 贯 立 场
《 中小学德 育T作 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9 (9 8年 3月 )颁 布 以
来 , 共 中 央 、 务 院 和 教 育 部 等 部 级 以 上 发 布 的 中 国
学 生的现实生 活 , 这一特征最 突 出体现 在两个方 面。
一
有关德 育政 策与 文件 共有 3 2项 ,高屋 建瓴 全 面规 划 了中小 学德育 工作 体 系 , 同时在政 策 内容方 面小 断扩 展 . 应 时代 发 展变 化 , 添 了许 多 新 的教 育 适 增
考
◇ 孟 佳 白 玉 萍
[ 摘 要】 本文分 析 了 19 9 8年 以来我 国 中小学德 育政 策发展 演进 的基本 特征 。随 着社会 经济 与
政 治环境 的发展 变化 。 中小学德 育政 策得到 高度 重视 , 立 了德 育为先 的地位 。德 育工作 突 出育人 确 为本 , 为学 生发展 服务 , 育 内容 更加 充 实完善 , 重教 育环境 的整体 构建 。在 对德 育政 策 回顾 分 德 注 析 的基 础 上从德 育 内容 、 目标 、 方法 、 管理等 层 面对我 国中小学德 育政 策提 出了建议 。 【 键词】德 育政 策 ; 关 中小学 ; 综述
形 势 进 一 步加 强 和改 进 中小 学 德 育 工 作 的意 见 》
(0 0年 1 20 2月 ) 《 和 中共 中央 国务 院关 于进 一 步 加 强 和 改 进 未 成 年 人 思 想 道 德 建 设 的若 干 意 见 》 (0 4年 2月 ) 这一 时期 中小 学 德育 工作 的基 本 20 是 政 策 。从 国家政 策层 面 , 具体 明确 地提 出 了要整 体 规 划学 校德 育体 系 。 将建 设有 中国特 色的社 会 主义 理 论作 为 学校德 育 的 中心 内容 。 以及切 实提 高 中小 学 德育 工作 的针 对性 和实 效性 等要 求 : 国家制 度 从 管 理层 面 , 中小学 德育 工作做 出 了战略性 部署 。 对
德育 政 策 的一些 特 征 ,另一 方 面针 对 我 国社 会 形 势 的发 展 变化 与 德 育工 作 的现 状 与需 求 , 目标 、 在 内 容和 制 度 建设 等 方 面 都有 很 大 发 展 ,体 现 了时
迫 的 战略任 务 。
《 中共 中央 办公厅 、国务 院办公 厅关 于 适应 新
小学 德 育工 作 规 程》 19 (9 8年 3月 )颁 发 以来 的 中
要 位 置 , 中小 学 德 育工 作 提 出 了新 要 求 , 对 明确 加
强 和 改进 未 成年 人 思 想 道德 建 设 是 一项 重 大 而 紧
小学 德 育政 策 文件 的文本 分 析 , 们发 现 :9 8年 我 19 以来 的 中小 学德 育 政 策 ,一 方 面延 续 着我 国传 统
段 学生 的教育需 求 和特点 。
民族精 神 教育 实施 纲要》 中强 调“ 持贴 近实 际 、 坚 贴
近生活 、贴 近未成年人 的原则 ” “ ,坚持育 人为本 , 重 在 实践” 。德育 政策更加 突出为学 生发展 服务 , 近 贴
3德 育政 策系统 全 面, . 内容更 加充实 完善
德育工作 的根本 目的是为促 进未成 年人 的健 康 成长, 为他们一 生的美好 生活奠定坚 实的基础 。 生活 是德 育的起始 和归宿 , 德育 要 回归 学生 的生活世 界 。 20 0 4年 2月 。 中共 中 央关 于进 一 步加 强 和 改进 未 《
发生 着变化 。 为顺 应并 满足 社会 与青 少年 身心 发展 需求 , 中央 确 定 了深 化 教 育 改革 、 面推 进 素 质 教 全
和基 本 出发点 。在新 的历 史 时期 , 国的改 革开 放 我 事业 深 入 推进 , 经济 快 速 发展 , 民的生 活 水 平 得 人 到较 大改 善 和提 高 。受 政 治 、 济发 展变 革 和各 种 经 国 内外思 潮 的影 响 , 人们 的信念 与 价值 观也 在悄 然
2德 育工 作育 人为 本 , . 为学 生发展 服 务
【 中图分 类号] 1 G4
【 文献 标识 码】 A
【 编 号16 2 12 (0 1 1 — 0 9 0 文章 17 — 18 2 1 )5 0 4 — 5
育 的 战略任 务 , 明确 要求 实施 全员 、 程 、 方位 的 全 全 德 育 工作 , 要求 全 社 会都 要 关 心 、 持 未成 年 人 的 支 健 康成 长 ; 站在 历史 的高 度 以战 略的 眼光认 识德 育 的重要 性 , 坚持 把学 校德 育工 作摆 在 素质教 育 的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