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辛醇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路线的选择

丁辛醇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路线的选择
丁辛醇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路线的选择

丁/辛醇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路线的选择

2.1 丁辛醇生产方法

丁辛醇是随着石油化工、聚氯乙烯材料工业以及羰基合成工业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丁辛醇的工业化生产方法主要有乙醛缩合法、发酵法、齐格勒法和羰基合成法等。

2.1.1乙醛缩合法

二战期间,德国开发了乙醛缩合法(Aldo1)法。……

2.1.2发酵法

发酵法是粮食或其它淀粉质农副产品,经水解得到发酵液,然后在丙酮-丁醇菌作用下,经发酵制得丁醇、丙酮及乙醇的混合物,通常的比例为……

2.1.3齐格勒法

齐格勒丁辛醇生产方法是以乙烯为原料,采用齐格勒法生产高级脂肪醇,同时副产丁醇的方法。

2.1.4羰基合成法……

2.2 丁辛醇生产工艺技术比较及选择

2.2.1 国外丁辛醇生产工艺对比

……

丁辛醇主要生产工艺的比较见表2.1。

表2.1 丁辛醇主要生产工艺的比较

关于丁辛醇生产的几种主要工艺技术方法列表如下。

表2.2 丁辛醇工艺技术方案对比表

2.2.2 国外丁辛醇生产工艺选择……

2.3 丁辛醇合成工艺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

2.3.1 国外丁辛醇合成工艺技术进展

丁醇和辛醇是用途广泛的重要精细化工原料,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丁辛醇技术发展重点集中在合成工艺和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上,国外生产商改进丁

辛醇合成工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有技术,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

2.3.2 国内丁辛醇合成工艺技术进展……

2.3.3 国内丁辛醇合成工艺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及规模生产经济最大化,丁辛醇工业发展的重点将集中在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上。其技术发展趋势是:……

2.4 丁辛醇质量指标

2.4.1 丁醇质量指标

工业正丁醇:执行标准:GB/T 6027/1998,该标准适用于合成法与发酵法生产的工业正丁醇。要求:外观:透明液体,无可见杂质。

表2.3 正丁醇质量指标

项目指标分析方法

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

色度,Hazen单位(铂-钴色号)≤10 15 GB/T3143

密度(20℃)g/cm30.809~0.811 0.808~0.812 GB/T4472 沸程(0℃,101.325Kpa)包括(117.7℃),℃≤ 1.0 2.0 3.0 GB/T7534 正丁醇含量,% ≥99.5 99.0 98.0 色谱法硫酸显色试验(铂-钴色号)≤20 40 比色法酸度(以乙酸计),% ≤0.003 0.005 0.01 容量法水分,% ≤0.1 0.2 GB/T6283 蒸发残渣,% ≤0.003 0.005 0.01 重量法

2.4.2 辛醇质量指标

辛醇:执行标准:GB/T 6818/1993,本标准适用于由丙烯羰基合成法及乙醛缩合法制得的工业辛醇。要求:外观:透明液体,无悬浮物。

表2.4 辛醇质量指标

项目指标分析方法

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

色度(铂-钴色号)≤10 10 15 GB/T3143 密度(20℃)g/cm30.831~0.833 0.831~0.834 GB/T4472 2-乙基己醇含量,% ≥99.5 99.0 98.0 色谱法

酸度(以乙酸计),% ≤0.01 0.02 容量法

羰基化合物含量(以2-乙基己醛计),≤0.05 0.10 0.20 容量法

硫酸显色试验(铂-钴色号)≤25 35 50 比色法

水分,% ≤0.10 0.20 GB/T6283 详细内容参见六鉴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11313185.html,)发布《丁/辛醇技术与市场调研报告》。

丁辛醇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路线的选择

丁/辛醇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路线的选择 2.1 丁辛醇生产方法 丁辛醇是随着石油化工、聚氯乙烯材料工业以及羰基合成工业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丁辛醇的工业化生产方法主要有乙醛缩合法、发酵法、齐格勒法和羰基合成法等。 2.1.1乙醛缩合法 二战期间,德国开发了乙醛缩合法(Aldo1)法。…… 2.1.2发酵法 发酵法是粮食或其它淀粉质农副产品,经水解得到发酵液,然后在丙酮-丁醇菌作用下,经发酵制得丁醇、丙酮及乙醇的混合物,通常的比例为…… 2.1.3齐格勒法 齐格勒丁辛醇生产方法是以乙烯为原料,采用齐格勒法生产高级脂肪醇,同时副产丁醇的方法。 2.1.4羰基合成法…… 2.2 丁辛醇生产工艺技术比较及选择 2.2.1 国外丁辛醇生产工艺对比 …… 丁辛醇主要生产工艺的比较见表2.1。 表2.1 丁辛醇主要生产工艺的比较

关于丁辛醇生产的几种主要工艺技术方法列表如下。 表2.2 丁辛醇工艺技术方案对比表 2.2.2 国外丁辛醇生产工艺选择…… 2.3 丁辛醇合成工艺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 2.3.1 国外丁辛醇合成工艺技术进展 丁醇和辛醇是用途广泛的重要精细化工原料,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丁辛醇技术发展重点集中在合成工艺和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上,国外生产商改进丁 辛醇合成工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有技术,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 2.3.2 国内丁辛醇合成工艺技术进展…… 2.3.3 国内丁辛醇合成工艺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及规模生产经济最大化,丁辛醇工业发展的重点将集中在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上。其技术发展趋势是:…… 2.4 丁辛醇质量指标 2.4.1 丁醇质量指标 工业正丁醇:执行标准:GB/T 6027/1998,该标准适用于合成法与发酵法生产的工业正丁醇。要求:外观:透明液体,无可见杂质。 表2.3 正丁醇质量指标 项目指标分析方法 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 色度,Hazen单位(铂-钴色号)≤10 15 GB/T3143

丁辛醇

丁辛醇 丁辛醇是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的产品品种:丁醇、辛醇。 1、用途 正丁醇直接用作溶剂以及油脂、药物、香料等的萃取剂。辛醇可直接用作照相造纸涂料和纺织等行业的溶剂,柴油和润滑油的添加剂,陶瓷行业釉浆分散剂、矿石浮选剂、消泡剂、清净剂、表面活性剂等。 作为化工原料可以用来生产以下产品: 2、推荐项目 在化学工业领域,丁辛醇主要用于生产丙烯酸酯和增塑剂两大酯类,因此根据丁辛醇上述用途以及当前市场情况选择5万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和7万吨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 )、16/20万吨万吨丙烯酸及丙烯酸酯作为重点策划项目。 3、市场分析 (1)国际市场 增塑剂是目前塑料橡胶用量最大的助剂,以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生产与消费量最大,在增塑剂总消费量中,约90%用于PVC 树脂,其余10%用于各种纤维素树脂、不饱和聚酯、环氧树脂、醋酸乙烯树脂和部分合成橡胶制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仍是全球生产与消费的主导增塑剂,主要消费地区在亚洲,其中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增塑剂消费国之一。 丁酸 醋酸丁酯 丙烯酸丁酯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癸二酸二丁酯 丁醛 辛醇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内烯酸辛酯 己二酸二辛酯 对苯二甲酸二辛酯 溶剂、表活剂等 各种溶剂、添加剂

国外主要增塑剂生产厂家及产能。 (2)国内主要增塑剂生产厂家及产能。 目前,我国制品仍以软制品为主的情况下,增塑剂消费量呈增长趋势。因国内增塑剂产量不足,每年需有大量进口,且呈逐年上升之势。进口品种主要是邻苯二甲酸醋类,DOP进口量最大,其次为为DBP/DINP/DIDP,每年进口均超过万吨。 4、工艺技术路线 1)DBP由苯酐和丁醇进行酯化反应制得,DOP由苯酐和辛醇进行酯化反应制得,酯化

智能制造技术路线图

智能制造技术路线图 摘要: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十大重点领域进入《技术路线图》,意味着互联网和传统工业的融合将是发展的制高点,智能制造将是中国制造未来的主攻方向。 日前,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在京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重 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 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十大重点领域进入《技术路线图》。 引领发展方向 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五年超过美国成为制造大国,一些优势领域 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然而,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加快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为了推进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国务院组织编制并于今年5月19日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做了整体部署,提出了我国 制造业由大变强“三步走”战略目标,明确了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任务和重点,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制造业覆盖面很广,为了确保我国十年后能够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必须坚持整 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发展原则。受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托,中国工程院围绕《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 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发展重点和目标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十大

技术路线图(Technology Roadmap)

技术路线图(Technology Roadmap) 什么是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是指应用简洁的图形、表格、文字等形式描述技术变化的步骤或技术相关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它能够帮助使用者明确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技术,理清产品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它包括最终的结果和制定的过程。技术路线图具有高度概括、高度综合和前瞻性的基本特征。 技术路线图是一种结构化的规划方法,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归纳:它作为一个过程,可以综合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并将其统一到预期目标上来。同时,作为一种产品,纵向上它有力地将目标、资源及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属性,横向上它可以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统一起来,既描述现状,又预测未来;作为一种方法,它可以广泛应用于技术规划管理、行业未来预测、国家宏观管理等方面。 技术路线图的缘起 技术路线图最早出现在美国汽车行业,汽车企业为降低成本要求供应商提供他们产品的技术路线图。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早期,摩托罗拉和康宁公司先后采用了绘制技术路线图的管理方法对产品开发任务进行规划。摩托罗拉主要用于技术进化和技术定位,康宁公司主要用于公司的和商业单位战略。继摩托罗拉和康宁公司之后,许多国际大公司,如微软、三星、朗讯公司,洛克-马丁公司和飞利普公司等都广泛应用这项管理技术。2000年英国对制造业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有10%的公司承认使用了技术路线图方法,而且其中80%以上用了不止一次(C.J.Farrukh, R.Phaal, 2001)[1]。不仅如此,许多国家政府、产业团体和科研单位也开始利用这种方法来对其所属部门的技术进行规划和管理。 技术路线图真正的奠基人是摩托罗拉公司当时的CEO—Robert Galvin。当时,Robert Galvin在全公司范围内发动了一场绘制技术路线图的行动,主要目的是鼓励业务经理适当地关注技术未来并为他们提供一个预测未来过程的工具。这个工具为设计和研发工程师与做市场调研和营销的同事之间提供了交流的渠道,建立了各部门之间识别重要技术、传达重要技术的机制,使得技术为未来的产品开发和应用服务。 摩托罗拉的经验引起了全球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注意。20世纪90年代后,企业对于技术路线图的兴趣空前高涨,技术路线图被迅速应用到各个领域,而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工具和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目前,技术路线图已经是公认的技术经营和研究开发管理的基本工具之一。 [编辑]

丁辛醇生产工艺

丁辛醇生产工艺 丁辛醇的生产工艺有两种路线~一种是以乙醛为原料~巴豆醛缩合加氢法,另一种是以丙烯、合成气为原料的低压羰基合成法~该法是当今国际上最为先进的技术之一~目前世界丁辛醇70%是由丙烯羰基化法生产的。它以丙烯、合成气为原料~经低压羰基合成生产粗丁醛~再经丁醛处理、缩合、加氢反应制得丁辛醇。 低压羰基合成法生产丁辛醇典型的流程包括:原料净化、羰基合成、丁醛精制、缩合、加氢、粗醇精馏等工序。丁醛精制是指粗丁醛除去轻组分后在异构塔内精馏分离得正丁醛和异丁醛。缩合是指正丁醛脱去重组分后进入缩合系统~在NaOH存在、120?和0.4MPa条件下~进行醛醛缩合生成辛烯醛(EPA)。加氢一般是指正、异丁醛或混合丁醛或辛烯醛加氢生产相应的醇。但是不论采用那一种方法~都必须经过丁烯醛/丁醛、辛烯醛加氢来制取丁醇和辛醇。醛加氢是丁辛醇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丁辛醇的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经济性都有很大的影响。 1 丁辛醇加氢工艺路线 丁醛加氢制备丁醇和辛烯醛加氢制备辛醇的工业化工艺路线主要有气相法和液相法两种。 液相加氢反应采用多段绝热固定床反应器~由于液相热容量较大~反应器内不用设置换热器。根据反应条件~段间设置换热器移走反应热~防止醛的缩合反应。BASF公司曾经采用过高压液相加氢~加氢的压力为25.33MPa。高压加氢的唯一优点是氢气耗量较少~所用的液相加氢催化剂为70%Ni、25%Cu、5%Mn~该催化剂要求氢气分压不低于3.5MPa~所以总高压时~尾气的氢气浓度可降低~氢耗少。但采用该高压工艺~原料氢气必须高压压缩~电耗大、设备费用大~目前已经被淘

汰。BASF公司和三菱化成工艺中醛的加氢采用中压液相加氢工艺~加氢压力为 4.0- 5.0MPa~加氢反应器形式采用填充床~反应温度为60-190?。 气相加氢法由于操作压力相对较低~工艺设备简单而被广泛应用。目前~工业上丁辛醇装置上大多采用铜系催化剂气相加氢工艺。如U.D.J联合工艺中采用低压气相加氢~压力为0.59-0.69MPa。气相加氢反应采用等温列管式反应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一部分由过量的氢气带走~另一部分由壳程的冷却水产生低压蒸气。反应过程一般采用2台固定床反应器串联加氢。典型的反应条件如下表1所示。和其他过程的固定床反应器一样~加氢催化剂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通常9-12个月~由于催化剂表面积炭和其他残渣的沉积~催化剂的有效比表面积降低~活性下降~需要进行催化剂的再生和活化处理。再生时一般采用高温空气和蒸气使催化剂表面的杂物氧化烧掉~再用氢气还原。再生的时间为16-24h~温度为200-350?~压力为0.39MPa。 表1 正/异丁醛气相加氢典型的反应条件 项目丁醛的一级/二级加氢 温度/? 125-195 压力/MPa 0.4-0.6 反应条件 空速/h-1 2200 H2:BD/(摩尔比) 26:1/20:1 转化率(%) 醛 100 正丁醇 98 丁酸丁酯 1.5 选择性(%)

(精选)技术路线写法

科研项目技术路线 一、"技术路线"的解释 1、技术路线是指申请者对要达到研究目标准备采取的技术手段、具体步骤及解决关键性问题的方法等在内的研究途径。技术路线在叙述研究过程的基础上,采用流程图的方法来说明,具有一目了然的效果。技术路线强调以研发项目为主线,完成项目研究内容的流程、顺序、各项研究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和步骤。合理的技术路线可保证顺利的实现既定目标,技术路线的合理性并不是技术路线的复杂性。 2、技术路线是指进行研究的具体操作步骤,应尽可能详尽.每一步骤的关键点要阐述清楚并具有可操作性.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流程图或示意图加以说明,以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二、技术路线编写格式(包括研究路线流程图和生产工艺流程图) (一)、研究路线流程图即产品开发流程图 1、做成树形图,按照研究内容流程来写,一般包括研究对象、方法、拟解决的问题,相互之间关系。 2、做成结构示意图:根据研究项目的子内容、研究顺序、相互关系,方法、解决问题做成结构示意图。 (二)、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图 三、示例

1、某产品开发流程图

2、研制途径流程示意图 3、工艺流程 本项目的工艺流程简单,生产成本低廉,概要如下:工艺流程图:

4、关键技术 ①经过抗菌肽氨基酸残基的突变体改造,获得了一个由原来抗革兰氏阳性菌又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肽改造成了只抗革兰氏阴性菌而对革兰氏阳性菌没有抑制作用的新型抗菌肽,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了用动物肠道益生菌的嗜醋乳酸菌携带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肽基因工程菌,此基因工程菌能在动物胃肠道中分泌表达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肽,对其它革兰氏阳性菌无效,只要在动物饲料中添加这种活菌制剂,便可防治病原性革兰氏阴性菌的感染。 ②为了产品质量稳定性,我们需要确定一吨以上发酵罐的工艺条件,包括最佳发酵液配方、发酵过程中pH调节方法、温度控制、最适宜的发酵时间和搅拌形式等。 其它解释 1、什么是技术特征?技术方案一般由若干技术特征组成。技术特征可以大概分为三类:1、例如产品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可以是零件、部件、材料、器具、设备、装置的形状、结构、成分、尺寸等等; 2、方法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可以是工艺、步骤、过程,所涉及的时间、温度、压力以及所采用的设备和工具等等。 2、技术路线:是指对要达到研究目标准备采取的技术手段、具体步骤及解决关键性问题的方法等在内的研究途径。技术路线在叙述研究过程的基础上,可采用流程图的方法来说明,具有一目了然的效果。技术路线强调以科学问题为主线,完成项目研究内容的流程、顺序、各项研究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和步骤。 3、研究方案包括有关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实

丁辛醇废液回收技术样本

丁辛醇废液回收技术 丁辛醇废液回收的背景与意义 正丁醇、正辛醇主要用于生产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随着中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塑料生产量正在迅猛增加,市场对丁醇和辛醇(简称丁辛醇)的需要量也逐年递增。当前,中国丁辛醇装置的生产工艺主要是以丙烯和合成气为原料,在铑催化剂作用下,经羰基合成反应生成丁醛,正、异丁醛经过加氢直接生产正、异丁醇,同时正丁醛也可在碱性催化条件下缩合生成辛烯醛,辛烯醛经过加氢转化为 2 一乙基己醇(辛醇),反应产物经过精馏提纯得到丁醇、辛醇产品。 在反应和精制提纯过程中均有部分副产物排出,排出的混合液称为丁辛醇残液。此部分残液的排出量一般为丁、辛醇产品总量的5%^ 6%其中含有有价 值的G组分主要为丁醛、丁醇;C5-7组分主要为C5-7的醛、醇混合物;C8组分主要为辛烯醛、辛醛、辛醇;重组分主要为C2、C i6等醛类缩聚物等。此部分残液由于组成复杂,C4含量较低,长期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收和利用,一般经过简单分离后,作为燃料和低档溶剂销售。副产物的回收利用价值不高,经济效益较差。 该技术针对丁辛醇残夜当前不能合理利用这一现状经过分析丁辛醇残液物性的特点提出了一套新的回收利用工艺。 丁辛醇废液回收技术 1、回收工艺的概述 分析表明,丁辛醇残液含有C4-16的各种醇、醛、烯醛、缩醛、酸、酯等化合物及少量水多达数十种组分。具有代表性的丁辛醇残液的质量组成见表1 从表1可看出,可直接作为产品的丁醇、辛醇占丁辛醇残液质量的36.98%,

丁醛、辛烯醛(占丁辛醇残液质量的25.14%)可经过加氢得到丁醇和辛醇。因此,丁辛醇残液虽然组成复杂,但其中可直接或间接成为产品的有价值组分占60鸠上。通精馏分离将这些有价值的组分进行回收,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剩 下的重组分还可经过裂解得到G和C8等轻组分,可重新返回分馏单元再进行回收分离,故丁辛醇残液中的绝大多数组分都可经过相应的加工工艺转化成价值较高的产品。 2、回收工艺流程 2.1组成和计算模型的确定 丁辛醇残液的色谱分析谱图中有多达60个以上的峰,除已知的7个组分外, 其余组分都难以定性,这给流程的模拟计算带来一定的困难。采用化工流程模拟软件的严格精馏模型进行精馏塔的模拟计算,首先根据分析数据从数据库中选定若干沸点、性质相近的组分代表未知组分,核算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蒸馏数据经过调整组分、组成和选用合适的汽液平衡计算模型,达到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以此作为分离流程的模拟计算基础。 2.2工艺流程的说明 根据丁辛醇残液的组成和产品的分离要求,考虑到物料热稳定性差的特点采用四塔顺序分离流程和连续精馏工艺,同时保证重组分受热历程短,以防止其裂解。分离工艺流程见图1。

丁辛醇装置选择题

1. 丙烯净化系统气体浸泡时应控制压力在(B)。 A. 0.5MPa(g) B. 1.0MPa(g) C. 1.5MPa(g) D. 2.2MPa(g) 2. 异构物塔引丁醛前应氮气置换合格,氧含量小于(A)。 A. 0.2%(v) B. 5%(v) C. 2%(v) D. 1%(v) 3. 缩合系统进料时,原料中正丁醛的纯度应(C)%(mol)。 A. ≥99 B. ≥99.4 C. ≥99.5 D. ≥99.7 4. 原始开车时,羰基合成反应器催化剂溶液升温到(C)℃。 A. 80 B. 90 C. 85 D. 100 5. 原始开车过程中,OXO反应器升温至反应温度后投丙烯的目的是(D)。 A. 加快开车速度 B. 提高丙烯利用率 C. 饱和铑催化剂 D. 保护铑催化剂 6. 在丁辛醇装置中,丙烯引入前,应将系统充氮气升压到0.5MPa(g),这是因为(A)。 A. 丙烯减压汽化吸收大量热量 B. 丙烯爆炸范围大 C. 丙烯的饱和蒸汽压为0.5MPa(g) D. 丙烯的闪点低 7. 当羰基合成反应器气相丙烯分压达0.23MPa(g)时,或(B)可判断催化剂已经被丙烯饱和。 A. 反应器压力突然下降 B. 反应器压力突然上升 C. 反应器温度突然下降

D. 反应器温度突然上升 8.在OXO反应时,一氧化碳分压增加,正异比(B)。 A. 上升 B. 下降 C. 不变 D. 变化不明显 9.在羰基合成反应中,对正异比影响程度最大的工艺参数是(C)。 A. 反应温度 B. TPP浓度 C. CO分压 D. H2分压 10. 在OXO反应中,氢气分压过高会造成(B)。 A. 铑催化剂不稳定 B. 驰放气排放量大 C. 反应速度减慢 D. 正异比降低 11. 辛醇装置由10:1(正异比)转为7:1(正异比)生产时,主要调整(B)。 A. 氢气含量 B. 一氧化碳含量 C. 丙烯含量 D. 铑催化剂 12. 丙烯净化系统停车时间少于2小时,系统应(B)。 A. 卸压 B. 保压低流量运行 C. 充N2置换 D. 充N2保压 13. 在正常生产中,OXO反应器搅拌器突然停车,OXO反应器压力会(A)。 A. 突增 B. 突减 C. 无变化 D. 大幅波动 14. 合成气净化系统向火炬卸压时的降压速率应小于(A)。 A. 0.6MPa/h B. 0.2MPa/h C. 0.4MPa/h

浅析丁辛醇装置的工艺与技术改造 王琪

浅析丁辛醇装置的工艺与技术改造王琪 发表时间:2019-03-25T16:38:23.12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作者:王琪 [导读] 众所周知,我国近代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大多数的生产工艺技术都来源于国外,对于丁辛醇产品的生产制造也是如此。大庆石化公司化工二厂丁辛醇车间大庆 163714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丁辛醇的制造工艺以及制造装置,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希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丁辛醇的制造工艺能够更进一步,同时也能够为我国的化学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丁辛醇;装置;工艺制造;工艺技术 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近代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大多数的生产工艺技术都来源于国外,对于丁辛醇产品的生产制造也是如此。丁辛醇装置的工艺技术起源于西方,近年来,我国大力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不断学习先进知识,对于丁辛醇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丁辛醇的制造装置都有一定的心得,也能够为我国的化学行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丁辛醇工艺制造装置概述 1.1丁辛醇工艺制造装置来源 丁辛醇产品的生产原料是纯度在95%以上的聚合级丙烯和以一氧化碳、氢气为主要成分的合成气体,以铑和三苯基膦作为催化剂,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合成粗制丁辛醇产品。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我国就已经全面引进了丁辛醇产品的制造方式,而那个时期我国工业发展比较缓慢,大多数都源于西方,西方国家丁辛醇的制造工艺较为先进,能够充分满足化学工业的发展要求。丁辛醇产品的相关制造装置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如果温度、压力等工艺参数出现偏差,就易导致丁辛醇产品的纯度降低、硫酸显色度增大,而且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化学现象,给正常实验带来影响。因此,丁辛醇产品对制造工艺和制造装置的要求比较严格,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化学工业发展比较迅速,丁辛醇产品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如何提高丁辛醇装置的工艺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在引进西方技术的同时,也要加大工艺技术创新力度,才能够提高我国的丁辛醇装置生产技术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化学工业的长远发展。 1.2丁辛醇制造装置发展分析 在上世纪初期,我国丁辛醇产品的制造工艺完全采用外国技术,不能实现自主制造,还需要雇用外国技术人才帮助进行丁辛醇产品的生产,而丁辛醇制造装置的工艺技术也是通过购买国外装置工艺包实现,无法独立自主实现丁辛醇工业生产,导致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比较缓慢,也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于丁辛醇的制造装置在外国发展的比较快,也有较为成熟的技术,所以说我国目前丁辛醇制造大多都是国外比较先进的高压羟基合成技术。早在上世纪末就基本已经可以建成并且投入使用。制造丁辛醇的主要原料以丙烯及一氧化碳,催化剂等等为主,压力主要在1.85兆帕左右,而且正丁醛和异丁醛的比例约3:1,经过一系列的分离处理,再经过缩合反应,基本可以生成辛烯醛,并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可以和氢气生成辛醇。在近些年来,我国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国内各丁辛醇装置的制造水平,已经能够独立地生产丁辛醇产品,而且能够不断优化丁辛醇制造装置及工艺技术。虽然技术先进程度仍然不高,在国际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但还需大力创新才能全面提高我国丁辛醇的产量,也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化学行业的迅速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丁辛醇的制造一定要摆脱国外技术限制,独立自主加大创新,才能够实现我国化学工业的繁荣发展。 1.3丁辛醇制造工艺简介 丁辛醇的制造工艺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首先是起车时的升温时间,然后是蒸汽冷凝液的回收与利用,另外还包括丁辛醇制造过程中所产生尾气的一系列处理。这几点工艺要求不仅仅是丁辛醇制造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我国丁辛醇制造业发展的难关。近些年,我国的丁辛醇制造工艺突飞猛进,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是发展十分迅速,已经基本实现丁辛醇产品的自主生产,也能够对工业相关装置进行良性改造,确保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因为丁辛醇在制造的过程中对精度要求比较高,而且排放的气体、液体对环境易产生污染,因此在整个丁辛醇制造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由于羰基合成技术存在的副产物较多,排放量较大,也就造成了一定的能源损失,不仅降低了生产效率,同时也影响了环境。这也是我国丁辛醇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一大问题,目前国内丁辛醇装置也均处于瓶颈期,要大力创新才能够实现我国化学制造行业的迅速发展,而丁辛醇制造装置改造也是改善此类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丁辛醇装置的工艺改造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实验、不断的开拓制造技术,对于我国化学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丁辛醇装置的工艺与技术改造 2.1升温处理 化学反应需要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同样,在丁辛醇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温度也是以重要的工艺考量指标。尤其是装置开工期间反应器升温时间过长,会对整个工艺产生一定的影响,加以改造才能够实现丁辛醇的高效生产,也能够避免其排放物对环境造成影响。首先在化学反应进行之前就应该使得其达到相应温度,符合丁辛醇制造的基本要求,在加入各原料之前,充分考虑原料的反应环境及最大反应效率,如何才能够实现丁辛醇高效率合成,需要通过科学的分析,并对丁辛醇制造装置进行改造,才能更好地适应反应温度,实现丁辛醇的高效生产。因此,如何降低开车时升温时间,首先应该从装置上进行改造,通过内循环的方式避免温度流失,从而降低开车升温时间,从而提高装置的经济效益。 2.2扩大生产 我们制造丁辛醇的目的就是使用丁辛醇来进行其他行业的生产,所以说丁辛醇的生产量也影响着我国众多工业的发展。为了提高丁辛醇的产量,我们可以从丁辛醇装置的工艺技术改造方面下手。不仅能够节约能源,同时对于提升丁辛醇的生产效率与生产量都有重要的意义。扩大生产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节约能源,如何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值得人们深入探讨,对于丁辛醇的装置而言,在工艺和技术改造的过程中,对于扩大丁辛醇的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充分利用氢气和一氧化碳等材料,这对于我国丁辛醇制造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丁辛醇的制造工艺加以改进,考量相关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等等,并改变丁辛醇装置的形状,对于扩大丁辛醇的生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升丁辛醇的制造效率以及生产量,才能够保证我国丁辛醇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

宁缘泰石油化工有限公司20万吨年丁辛醇项目工艺管道施工方案

辽宁缘泰石油化工有限公司20万吨/年丁辛醇项目 罐区地下管网 施工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工艺管道施工方案 装置工艺管道多安装工期短。为此管道施工需甲方有关设计人员配合加大预制深度。 1.施工程度 2管道施工技术管理 .1在收到施工图纸后,立即进行图纸会审,全面地了解整个装置的管道布置情况,重点、难点所在、了解设计的意图,编制施工方案。 .2管道施工员按管道安装图绘制段图并对管道的安装焊口位置和数量进行编号。 3.施工技术要求 3.1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工艺,强调工艺纪委,加强工艺监督,及时进行检验。

3.2与转动设备相连的管道,应注意不要对设备嘴子产生附加应力。 .3不锈钢管道在堆放、预制、运输、安装过程中,要采取可靠的防护,避免与碳钢材质直接接触,吊装时使用尼龙绳捆绑或用套有胶管的钢丝绳捆绑。 .4管线安装应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大管后小管,先主管后支线,自下而上,自设备到系统的顺序进行安装。 3.5建立健全焊工档案,对每名焊工进行全面控制,确保每名焊工的每项焊接工作均有记录。 3.6焊材根据线材材质选用,严格执行焊材的保管、出库、烘烤、发放、使用、回收制度。 3.7根据焊接工艺评定编制焊接工艺卡、焊工应严格按照工艺卡进行施焊,按规定进行预热、后热及焊后保温等工作。 4.管线预制 4.1下料 (1)预制长度要考虑吊装和运输方便,大口径管预制深度和重量,要事先与起重工商量。

2)预制段须留有调整余地,预制管段内部清理干净,用塑料管帽封好管口,防止异物进入管内。 3)每一预制段都应标明区号、管号、焊口号、焊工号、按区摆放。 4)管子下料应根据平面、竖面图尺寸来确定。对于机泵及大型设备进出口管线预制料时,需留有一定的活口和调整余地。 (5)计算下料尺寸时,同时要考虑对口间隙、切割余量和焊接收缩量。 (6)下料时,焊缝或焊缝边缘100mm范围内不允许开孔,应将焊缝错开,非在焊缝上开孔不可时,应取得业主和设计同意。 4.2支吊架 (1)支吊架用钢板型钢应昼采用机械切割,并清除毛刺。 (2)支吊架焊接后进行外观检查,不得有漏焊、欠焊、裂纹、烧穿、咬边等缺陷,焊颖附近的飞溅物应清理。 (3)管道支吊架角焊颖应焊肉饱满,过渡圆滑,焊脚高度应不低于薄件厚度的1.5倍,焊接变形须矫正。 (4)制作合格的支吊架,应涂刷防锈漆并作好标记,妥善保管。不锈钢、合金钢支吊架应有相应材质标记,并单独存放。 5.管线焊接 5.1焊前准备 (1)焊接工艺

磷酸铁锂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路线选择

磷酸铁锂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路线选择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性能的二次绿色电池,具有高电压、高能量密度(包括体积能量、质量比能量)、低的自放电率、宽的使用温度范围、长的循环寿命、环保、无记忆效应以及可以大电流充放电等优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电极材料性能的改善,尤其是正极材料。目前研究最广泛的正极材料有LiCoO2、LiNiO2以及LiMn2O4等,但由于钴有毒且资源有限,镍酸锂制备困难,锰酸锂的循环性能和高温性能差等因素,制约了它们的应用和发展。因此,开发新型高能廉价的正极材料对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至关重要。 1997年,Padhi等报道了具有橄榄石结构的磷酸铁锂(LiFePO4)能够可逆地嵌脱锂,且具有比容量高、循环性能好、电化学性能稳定、价格低廉等特点,是首选的新一代绿色正极材料,特别是作为动力锂离子电池材料。磷酸铁锂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电化学界不少研究人员的关注,近几年,随着锂电池的越来越广的应用,对LiFePO4的研究越来越多。 2.1 磷酸铁锂的结构和性能 磷酸铁锂(LiFePO4)具有橄榄石结构,为稍微扭曲的六方密堆积,其空间群是P mnb型,晶型结构如图2.1所示。 图2.1 磷酸铁锂的空间结构图 LiFePO4由FeO6八面体和PO4四面体构成空间骨架,P占据四面体位置,而Fe和Li则填充在八面体空隙中,其中Fe占据共角的八面体位置,Li则占据共边的八面体位置。晶格一个FeO6八面体与两个FeO6八面体和一个PO4四面

体共边,而PO4四面体则与一个FeO6八面体和两个LiO6八面体共边。由于近乎六方堆积的氧原子的紧密排列,使得锂离子只能在二维平面上进行脱嵌,也因此具有了相对较高的理论密度(3.6g/cm3)。在此结构中,Fe2+/Fe3+相对金属锂的电压为3.4V,材料的理论比容量为170mA·h/g。在材料中形成较强的P-O-M 共价键,极大地稳定了材料的晶体结构,从而导致材料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 Wang等对LiFePO4的电化学性能做了详细的分析,图2.2是LiFePO4的循环载荷伏安图,在C-V图中形成两个峰,在阳极扫描时Li+从Li x FePO4结构中脱出,在3.52V形成氧化峰;当在4.0~3.0扫描时Li+嵌入到Li x FePO4结构中,相应的在3.32V形成还原峰;C-V曲线中的氧化还原峰表明在L iFePO4电极上发生着可逆的锂离子嵌脱反应。 图2.2 磷酸铁锂的循环载荷伏安图 2.2 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及研究 LiFePO4正极材料的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形态、颗粒的尺寸以及原子排列,因此制备方法尤为重要。目前主要有固相法和液相法,其中固相法包括高温固相反应法、碳热还原法、微波合成法和脉冲激光沉积法;液相法包括溶胶·凝胶法、水热合成法、沉淀法以及溶剂热合成法等。 2.2.1 固相法 2.2.1.1 高温固相反应法… 2.2.1.2 碳热还原法 碳热还原法也是固相法中的一种,是比较容易工业化的合成方法,以廉价的

丁辛醇的合成

二、(丁)辛醇的合成 丁醇和辛醇(2-乙基己醇)是有机合成中间体,丁醇用作树脂、油漆和粘接剂的溶剂和制造增塑剂、消泡剂、洗涤剂、脱水剂和合成香料的原料;辛醇主要用于制造邻-二甲酸二辛酯、癸二酸二辛酯、磷酸三辛酯等增塑剂,还用作油漆颜料的分散剂、润滑油的添加剂、杀虫剂和印染等工业的消泡剂。 丁辛醇可用乙炔、乙烯或丙烯和粮食为原料进行生产。各种生产方法的简单过程如表5-5-01所示。 以乙烯为原料的乙醛缩合法步骤多,生产成本高,且有严重的汞污染。现在只有少数国家采用;以丙烯为原料的氢甲酰化法原料价格便宜,合成路线短,是目前生产丁醇和辛醇的主要方法。 以丙烯为原料经氢甲酰化生产丁醇和辛醇,主要包括下列3个反应过程: a.在金属羰基络合物催化剂作用下,丙烯氢甲酰化合成丁醛: CH3CH=CH2+CO+H2→CH3CH2CHO

b.丁醛在碱催化剂作用下缩合为辛烯醛: 表5-5-01 丁辛醇的生产路线 c.辛烯醛加氢合成2-乙基己醇 在反应(a)中,丙烯氢甲酰化有高压和低压二种方

法,低压法有一系列优点,为世界各国看好。 1.正丁醛的制备 (1)化学反应 主反应: CH2=CHCH3+CO+H2→CH3CH2CH2CHO 平行副反应: 这两个反应是衡量催化剂选择性的重要指标。 连串副反应:

当丁醛过量时,在反应条件下,缩丁醇醛又能与丁醛缩合,生成环状缩醛和链状三聚物: 缩丁醇醛很容易脱水生成另一种副产物烯醛:

根据热力学研究,上述诸反应都为放热反应,平衡常数都很大,其中丙烯加氢生成丙烷和丙烯氢甲酰化生成异丁醛的两个副反应,平衡常数比主反应还大。因此,选择催化剂和控制合适的反应条件相当重要。 (2)催化剂和催化机理工业上采用的有羰基钴和羰基铑催化剂2种。 ①羰基钴和膦羰基钴催化剂制作羰基钴的原料有金属钴、环烷酸钴、油酸钴、硬脂酸钴和醋酸钴等,采用上述钴盐的好处是它们易溶于原料烯烃和溶剂中,可使反应在均相系统内进行。 研究表明,氢甲酰化的催化活性物种是HCo(CO)4,但它不稳定,容易分解,故用上述原料先制成Co2(CO)8,再让它转化为HCo(CO)4。例如在3~4MPa,135~150℃下反应液中的钴粉可发生以下反应生成Co2(CO)8: 2Co+8CO====Co2(CO8)△H0=-46

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丁辛醇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中国市场经济研究院-工程咨询-甲级资质)

https://www.360docs.net/doc/011313185.html,/

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丁辛醇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国家发改 委甲级资质 1.成功丰富的案例 我们的项目团队已完成多个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编制工作,为客户完满完成了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项目涉及行业达三十余个,为客户解决了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以前的计委)立项、银行贷款、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等需求。 2.专业撰写的团队 由行业资深专家、博士、高级工程师、注册会计师、造价师、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组成的项目小组,为您编制专业、高水准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3.行业专家团队 我们拥有高素质的、专业化的行业研究团队,我们的研究人员具有不同背景和资历,拥有多种专业学历背景: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营销,贸易,数学等,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具有相关行业的多年从业经验,研究员对市场趋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4.国家发改委甲级资质 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相关规定,用于立项审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需要有具有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工程咨询资格的单位编写,本机构可提供国家

发改委颁发的甲级工程咨询资质,保证项目顺利的通过发改委审核立项。主要专业资质范围(参考第六章)。 【报告目录】 第一章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丁辛醇工程项目基本情况 第一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单位 二、拟建地点 三、建设必要性 四、建设方案 五、建设期 六、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七、环境影响 八、资源利用 九、征地搬迁及移民安置 十、社会环境概况 十一、投资及资金筹措 第二节、评估依据 第三节、评估主体 一、拟建项目的评估主体指定方 二、评估主体的组成及职责分工 第四节、评估过程和方法

丁辛醇装置的全流程模拟收敛策略及计算-天然气与石油

丁辛醇装置的全流程模拟计算 陈丽 (大庆石化公司信息技术中心,黑龙江大庆163316)摘要:应用ASPEN PLUS软件对某化工厂丁辛醇装置进行了全流程模拟,探讨了该装置在 全流程模拟中的羰基合成反应回路、EPA缩合反应回路和加氢反应回路撕裂流的选择及收 敛方法,并进行了合成气在汽提塔3种不同工况下的计算,结果表明整个装置的收敛性很好。 关键词:丁辛醇装置;全流程;模拟计算;收敛性 丁辛醇装置的原料合成气和丙烯经过脱除杂质净化后进入羰基反应系统,在铑和三苯基膦催化作用下生成混合丁醛,混合丁醛以气相离开反应器,冷却后经过汽提脱出轻组分,轻组分返回合成反应系统。脱出轻组分后的稳定丁醛去异构物塔,将正丁醛和异丁醛分离,异丁醛去储罐,正丁醛进入缩合反应系统在NAOH作用下缩合生成辛烯醛,辛烯醛蒸发后进入加氢反应器同氢气反应生成粗辛醇。粗辛醇再经过预分馏塔和精馏塔脱出轻组分和重组分最后得到终产品丁醇。 1模拟计算 丁辛醇装置的辛醇生产流程中由原料精制、羰基合成反应回路、EPA缩合反应回路和加氢反应回路、粗辛醇精制组成[1]。 1.1 羰基合成反应回路 原料精制、羰基合成反应回路的流程示意见图1。

图1 原料精制、羰基合成反应回路的流程 在图1中,有多个物流可以作为撕裂流对回路进行收敛计算[2]。如物流8、18、92、93、98等。如果选择物流8作为撕裂流则同时必须选择物流18作为撕裂流,这样才能进行计算,同样若选择物流92则同时必须选择物流93才能进行计算。而只有当选择物流98作为撕裂流时,则不需再选其它物流。选择物流98作为撕裂流,需要计算的收敛变量最少,计算时间最短。以物流98为撕裂流,应用ASPEN PLUS软件[3,4]计算出该回路出口物流26的结果见表1。 表1 羰基合成回路模拟计算结果 组分 组分的摩尔分率 撕裂流S98初值撕裂流S98收敛终值出口物流S26 CO 0.105 3 0.119 067 5 4.877 7×10-28 H20.262 7 0.264 749 5 7.380 2×10-31 C3H60.261 8 0.279 097 4 2.187 0×10-11 C3H80.234 6 0.204 024 4 5.800 4×10-5 CO 0.231 9 0.027 667 7 2.055 2×10-18 CH40.049 4 0.042 239 6 1.077 2×10-8

最新国内外丁辛醇市场分析及对策与建议

国内外丁辛醇市场分析及对策与建议 2010-5 近年来我国丁辛醇供不应求,价格高涨,引发投资者的热情。但随着时问的推移,新装置逐步进入投产,必将引发价格的回落。作者基于多年来对丁辛醇市场的跟踪,提出市场供需的预测,以期对投资者提供参考。 一、世界市场 1、正丁醇 (1)世界正丁醇供需现状 2008年世界正丁醇生产能力351万吨/年,产量288万吨,开工率82%,表观消费量288万吨,表观消费量比上年减少了2.3万吨。2008年世界98.7%的正丁醇以丙烯为原料,采用羰基合成法生产。 其中,亚洲生产能力为l31万吨/年,产量103万吨,开工率79%,比世界平均开工率低3个百分点。净进口量28万吨,表观消费量l31万吨。目前亚洲是世界最大的正丁醇生产和消费地区,生产能力和表观消费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37%和46%。 北美是世界第二大正丁醇生产和消费地区,该地区的生产和消费主要集中在美国,2008年生产能力111万吨/年,表观消费量76万吨,分别占世界生产能力和表观消费量的32%和27%。北美亦是世界正丁醇主要净出口地区之一,2008年净出口量近16万吨。 2008年西欧正丁醇生产能力65万吨/年,表观消费量60万吨,是仅次于亚洲和北美的主要生产和消费地区,其生产能力和表观消费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l8%和21%。 非洲正丁醇生产能力仅占世界产能的5%,由于下游工业欠发达,表观消费量仅占世界产量的2%,2008年净出口正丁醇12万吨,是仅次于北美的第二大净出口地区。 (2)世界主要正丁醇生产企业 根据与国外公司交流及SRl统计数据,2008年世界主要正丁醇生产企业见表1。其中,BASF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正丁醇生产企业,生产能力为64.9万吨/年。世界正丁醇生产较为集中,前l0位生产商的产能占世界产能的77%。 表1 2008年世界主要正丁醇生产企业生产能力 单 位:万吨/年

课题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模板

四、研究方法及路线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利用图书馆、档案馆及互联网等广泛查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分析 与研究。 2.文本分析法。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本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本市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关于打造“文化五城”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等权威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法律整体,深刻理解精神实质,分析其中的条 文关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相关规定及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要求。 3.实地调查法。为更好地了解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真实现状,在三区各选择3 个能体现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主体公园、游乐园、旅游景区、产业园区及科技馆等进行现场 观察和询问,并做好记录。 4.访谈法。计划选择20 名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及科技、文化、旅游及宣传等相关 部门的政府工作人员,针对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相关问题分别进行半小时左右的访谈, 并根据情况,召开 2 到 3 次的小型座谈会。 5.案例分析法。对国内外省市及企业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成功的典型案例进行持续追 踪调查,进行剖析,深入研究,总结经验。 6.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做法与特点, 总结成功经验,得出启示,以供借鉴。 7.统计分析法。统计 2002-2008 年本市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数额及其占消费支 出的比重,并与发达城市对比,分析本市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和质量提升的发展空间。 8.分析归纳法。研究分析查阅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其研究内容并合理分类;根据 比较研究及案例分析的结果,总结归纳国内外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中好的做法和经验。 (二)技术路线 1.研究的总体思路 首先,根据本市 2013 软科学研究计划申报指南,结合研究条件和自身研究优势,确 定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这一选题。其次,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和权威政策文本,了解国内 外研究现状,奠定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再次,选取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方面有成功经验的美国、 日本和德国,从理念、体制机制、路径、模式及政策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总结他们的经验和 做法,得出一些对我国有益的启示;同时,选取北京海淀、上海张江、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 美国的电影、日本的桑蚕与丝绸以及德国柏林的创意经济产业发展等六个代表 性的案例做分析研究,总结其成功的发展经验,为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战略构想提供参考。 在此基础上,从动力机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及人才培养机制等方 面探索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然后,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等 研究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得出的总 结与启示,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战略构想。 2.技术路线图 (见下页)

丁辛醇生产技术及市场

丁辛醇生产技术及市场 丁醇和辛醇(2-乙基己醇)都是有机化工原料,用途广泛。丁醇主要用于生产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脂肪族二元酸酯类等增塑剂和醋酸丁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等,还是生产丁醛、丁酸以及醚类、胺类等的原料。辛醇主要用于生产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对苯二甲酸二辛酯(DOTP)、己二酸二辛酯(DOA)等增塑剂和丙烯酸辛酯、表面活性剂等,可用作照相造纸涂料和纺织等行业的溶剂,柴油和润滑油的添加剂,陶瓷行业釉浆分散剂、矿石浮选剂、消泡剂、清净剂等。据统计,2004年全球丁醇产能323.7万t/a,辛醇产能318.7万t/a。全球丁辛醇主要生产装置采用丙烯羰基合成法,可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丁醇辛醇的产量。 生产技术现状和进展 随着石化工业和羰基合成技术的发展,早期淀粉质农副产品发酵路线和乙醛缩合路线相继淘汰,羰基合成法(即丙烯氢甲酰化法)生产丁辛醇迅速发展起来,其生产过程为丙烯和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气)羰基合成粗醛,精制得到正丁醛和异丁醛;分别加氢得到产品正丁醇和异丁醇;两分子正丁醛缩合脱水生成辛烯醛,加氢得到产品辛醇。根据羰基化反应压力和催化剂的不同,羰基合成法可分为高压钴法、中压法(改进钴法、改良铑法)、低压法(低压铑法、改进铑法)等工艺。其中低压铑法具有温度低、压力低、速度高、正异构比高、副反应少、铑催化剂用量少、寿命长、催化剂可回收再用以及设备少、投资省、丁醇和辛醇可切换生产等优点,现已取代高压法成为丁辛醇

合成技术的主流。低压丙烯羰基合成法的主要专利商有戴维(Davy)、三菱化成(MCC)、巴斯夫(BASF)及伊士曼(Eastman)等。 低压改进铑法分为气相循环和液相循环两种方法。液相循环低压改性铑法是当今世界最先进、最广泛使用的丁辛醇合成技术。对液相循环改性铑法技术加以改进,发展形成各有特色的具有竞争力的专有技术,目前有Davy工艺、三菱化成工艺和BASF工艺。这些工艺的催化剂活性都高,催化剂循环方式均为蒸发分离、液相循环,反应器也不需要特殊材质。自1976年在波多黎各新建装置成功投产以来,Davy 工艺迅速发展,先后许可给9个国家建设了25套装置,占羰基合成丁辛醇总产能的63%,在全球羰基合成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 Davy在上世纪末开发了一种高活性双亚磷酸盐为配体的改性铑催化剂,丙烯单程转化率达98.7%以上,可以"单程"运行(少量未反应物料不必循环),正异比高达30:1,在美国Taft新建了装置。该装置不仅投资少,而且适用于较高的烯烃,若以正丁烯为原料可生产戊醛及2-丙基庚醇。其开发的"LPOXO-MK-IV"工艺第四代催化剂尚未广泛工业使用,主要原因是亚磷酸配位体不太稳定,其降解生成的烷基羟基磷酸会凝胶化,堵塞液体循环设备,有待进一步完善。 Celanese公司开发了一种膦系水溶性钴族双配位体催化剂,可使烯烃在聚乙二醇作极性两相溶剂体系中有效地进行羰基化反应。高碳烯烃对聚乙二醇的亲和力比水好,可提高反应速率。BASF开发了以丁二烯为原料制辛醇的工艺,可利用低成本的丁二烯。 2005年Sangi公司研究开发了一种高活性羟磷灰石催化剂,据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