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据时期台湾煤矿业的发展变迁
煤矿业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
1973年,在辽宁省沈阳市北陵附近新石器时代的新乐遗址下层发现了为数不少的精煤制品。
其中有:圆泡形饰25件,耳(王当)形饰6件,圆珠15件,和这些煤制品同时出土的还有碎煤精、精煤半成品和煤块97块。
这些煤制品,经过前辽宁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科研所鉴定,“呈弱油脂光泽,均一状结构,硬度、韧性均很大为其特点”,很容易用火柴点燃,燃烧时发出明亮而带黑烟的火焰,并发出一种烧橡皮的气味。
经过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证明,其原料就是烛煤。
这是世界上用煤最早的确凿证据,也是说明我国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已发现并开始利用煤炭的历史见证。
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陕西省4处西周墓中出土了煤雕制品,其中,宝鸡市茹家庄一处就出土了200余枚之多。
据此可以判断,早在西周时期,作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陕西地区,煤炭已经被开采利用。
战国时期,除继续利用煤炭雕刻生活用品外,还在当时的著作中出现了关于煤的记载。
先秦时期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就有3处有关石涅的记载:一处见于该书的《西山经》,“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另二处见于《中山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又东一百五十里,曰风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
据有关专家考证,女床之山,女几之山,风雨之山,分别位于今陕西凤翔、四川双流、什邡和通江、南江、巴中一带。
古今对照,以上各地均有煤炭产出,证明《山海经》的记载基本是对的,同时,说明当时这些地方的煤炭已被发现,而且已积累了一些找煤的初步地质知识。
西汉至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定规模的煤井和相应的采煤技术,煤的用途,不仅用作生产燃料,而且还用于冶铁;不仅能够利用原煤,而且还把粉煤进行成型加工成煤饼,从而提高了煤炭的使用价值。
煤的产地不仅在北方,而且在南方,甚至新疆也都有了产煤的记载。
同时,煤雕工艺在这时已初步普及。
隋、唐至元代,煤炭开发更为普遍,用途更加广泛,冶金、陶瓷等行业均以煤作燃料,煤炭成了市场上的主要商品,地位日益重要,人们对煤的认识更加深化。
浅析后藤新平殖民理论对台湾的影响
浅析后藤新平殖民理论对台湾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殖民理论研究的角度,批判日本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发展史。
分析了后藤新平的殖民理论:对“台独”势力的影响,巩固日本殖民统治,后藤新平的殖民地经营论实行方式主要是推行他的文明同化论为主,就是以“文明开化”的名义对殖民地进行文明改造,达到文明同化的目的。
殖民地的人民在“文明开化”“殖产兴业”的政策下,接受被日本同化的命运。
标签:后藤新平;殖民理论;台湾1894年中日两国因为朝鲜半岛问题发生战争,历史上称之为“甲午中日战争”。
后藤新平由于在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甲午战争中,他到广岛、宇品港一带为士兵做检疫工作,他的工作态度受到了当时的陆军参谋儿玉源太郎的赏识。
战后,日本在台湾设立了殖民统治机构台湾总督府,儿玉源太郎在就任台湾第三任总督时提拔后藤新平为总督府民政长官,由于当时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身兼其他职务经常不在台湾,所以台湾总督府的事务基本上都由担任民政长官的后藤新平处理,可以说后藤新平是真正掌管台湾总督府权力的执政者,从此后藤新平开始了治理殖民地的经历。
一、对“台独”势力的影响后藤新平在台湾的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措施被台湾和日本的一些学者称赞为是发展了台湾的经济,实现台湾的近代化。
并赢得“殖民地经营家”的称号。
而后藤新平本人也对他的这些所谓的促进台湾文明开化的措施加以美化,他曾试图用台湾经济发展的观点来证明日本在台湾统治的合理性,掩盖当时台湾内部存在的强烈的反日情绪。
后藤新平的台湾经营论对加强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确实有所影响,甚至在现代台湾社会也可以看到后藤新平的殖民统治理论的影响力。
由于现今台湾内部存在党派之争,族群对立,不可避免的也波及到台湾历史文化等领域。
一部分台独人士出于政治目的、切割中国历史,正面评价日本在台湾的殖民史。
后藤新平当时在台湾提出文明开化、经济开发、设施建设等方针成为了亲日派歌颂日本殖民的主要依据。
亲日派台独人士李登辉曾经说过“台湾的现代化如果没有后藤新平,台湾还可能在非洲和亚洲的落后地区一样的生活。
台湾地区能源资源及能源供需结构
台湾地区能源资源及能源供需结构台湾地区能源资源及能源供需结构⼀、前⾔:台湾地区能源基本状况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投⼊,与⼀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活密切相关。
台湾地域⾯积狭⼩,是典型的海岛型经济体,除⽔能以外,其他具开采价值的能源蕴藏量都⼗分匮乏,初级能源如⽯油、煤炭、天然⽓、核能等原料均依赖进⼝,能源对外依赖度较⾼。
上世纪60年代以前,台湾的能源供给以⾃产能源为主,进⼊70年代后,随着岛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绝对量逐渐增⼤,岛内可开采的煤、天然⽓等⽇渐枯竭。
据台湾《能源统计⽉报》数据,岛内⾃产能源占能源总供给量的⽐重从1976年的24.02%降为1986年的10.44%,1991年进⼀步下降到4.74%。
2005年台湾的初级能源总供给量为1354.97亿升油当量,其中⾃产能源为25.39亿升油当量,占总供给量的1.87%,进⼝能源1325.58亿升油当量,占总供给量的98.13%,台湾对外能源依赖度已经相当⾼。
在能源进⼝⽅⾯,原油和煤炭是台湾地区能源进⼝的两⼤主要项⽬,另外液化天然⽓与核能的进⼝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例。
如何确保能源进⼝安全,在国际能源供应局势不稳定的情况下保障经济发展正常进⾏是台湾地区当前⾯临的重要课题。
从能源消费⾓度看,能源消费量的多少与经济状况以及能源平均价格紧密相关,近年来,台湾地区的能源消费绝对量逐年增⼤。
1984年其能源最终消费量仅为326.4亿升油当量,2005年增长到1080.94亿升油当量,年平均增长率为5.86%。
上世纪70年代之前,台湾的能源消费以⽯油为主,能源使⽤效率也较低。
1973年第⼀次国际能源危机爆发后,台当局开始采取“能源多元化”战略,通过增加能源使⽤种类、分散⽯油进⼝来源降低对⽯油⾼度依赖的风险。
岛内能源消费结构发⽣了变化,⽯油消费不再⼀⽀独秀,煤炭、电⼒消费在整体能源消费中的⽐例不断上升,能源使⽤效率也被迫得到了提⾼。
以2005年台湾地区能源消费总量1080.94亿升油当量为例,其中煤炭为77.55亿升油当量,占7.12%;⽯油431.88亿升油当量,占39.35%;天然⽓与液化天然⽓25.64亿升油当量,占2.37%;电⼒545.87亿升油当量,占50.50%。
我国煤炭开采简史
我国煤炭开采简史1、我国古代煤炭工业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的国家。
煤炭的开发与利用,有利地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极大地便利和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1)中国两倾,可燃”。
5)隋唐时期的煤炭开采与利用隋文帝初年,煤炭就成了宫廷中的正要燃料。
任着作郎的王劭shào在表中说:“今温酒及炙肉,用石炭火、木炭火、竹火、草火、麻警火,气味各不相同”。
6)宋代煤炭的开发与利用宋代的煤炭开发利用以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等省最为突出。
据《汝州全志》卷四载:“宋时宝丰清岭镇产煤、矾,故名兴宝”。
此外,河南文物工作队于1960年在鹤壁矿区发现了包括一个井口、4条巷道、10个采区、和1处排水井在内的宋元时代煤矿遗址,说明当时已经有了很完整的采矿技术。
宋朝已用焦碳冶铁了。
1961年,在广东新会县发掘的南宋咸淳六年(1270)前后炼9)清代煤炭开采业清代的采煤业,在明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在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出现了我国古代煤炭开发史上的有一个高潮。
2、我国近代煤炭工业发展中国正式建成的第一个近代煤矿是台湾基隆煤矿。
基隆煤矿1878年建成投产出煤,1895年台湾沦陷时关闭。
基隆煤矿最高年产为54000t。
在19世纪80~90年代初,形成了一个开办煤矿的小高潮。
至1895年为止,各地开办了十几个规模较小的近代煤矿,此为中国近煤矿发展的第一阶段。
1895~1936年是中国近代煤矿发展的第二阶段。
从1903年起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回收矿权运动。
经过斗争,全国收回矿权9宗,并创办了民族资本煤矿企业,主要有陕西保晋矿务局、晋北矿务局、山东中兴煤矿公司、华东煤矿公司和河南中原煤矿公司,开办了阳泉、大同、寿阳、晋城、峰县、。
煤炭开采简史
煤炭开采简史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我国煤炭开采简史1、我国古代煤炭工业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的国家。
煤炭的开发与利用,有利地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极大地便利和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1)远古时代我国一些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充分说明,我国很早就已发现和利用煤炭。
相传神话中的女娲氏炼石补天,使用的燃料就是煤炭。
《浮山遗灶记》碑文:“家家置一炉焉,高五六尺许,附以石炭(煤炭),……” 2)从新石器时代到先秦时期中国2500年前的《山海经》,最早记载了煤并称之为“石湟”。
辽宁沈阳发掘的新乐遗址内,发现多种煤雕制品,证实了中国先民早在6 000~7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认识和利用了煤炭。
3)两汉时期煤的开发与利用从汉代始煤炭已经用于冶铁过程中,《盐铁论》一书记载:“盐冶之处,大校(抵)皆依山川,近铁炭”。
这里的“炭”所指的就是煤。
4)西晋南北朝时期的煤炭开采与利用晋代以及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9年),江西高安、新疆库车和山西大同等地区煤炭开发比较突出。
《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豫章记》曰:县有葛乡,有石炭两倾,可燃”。
5)隋唐时期的煤炭开采与利用 隋文帝初年,煤炭就成了宫廷中的正要燃料。
任着作郎的王劭shào在表中说:“今温酒及炙肉,用石炭火、木炭火、竹火、草火、麻警火,气味各不相同”。
6)宋代煤炭的开发与利用宋代的煤炭开发利用以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等省最为突出。
据《汝州全志》卷四载:“宋时宝丰清岭镇产煤、矾,故名兴宝”。
此外,河南文物工作队于1960年在鹤壁矿区发现了包括一个井口、4条巷道、10个采区、和1处排水井在内的宋元时代煤矿遗址,说明当时已经有了很完整的采矿技术。
宋朝已用焦碳冶铁了。
1961年,在广东新会县发掘的南宋咸淳六年(1270)前后炼铁遗址中,除找到炉渣、石灰石、矿石外,还找到焦碳,这说明那时已用焦碳来冶铁了。
目前所知,这是世界上冶铁用焦碳的最早实例。
台湾产业结构的发展与调整
2 世纪 7 年 代 以前,台湾工 业尽 管有所 调整 ,也具备 O 0 了相 当 的工业 基 础, 工业 发展 的重心 始 终以轻 工业 为主 , 但 还未 形成 一 个完整 的工 业 体系 ,缺 乏重 化工业 与生 产 资料 生 产工业 于是 ,从 2 世 纪 7 年 代起 ,台湾 在继 续 发展 出 O 0 口加工工 业 的 同时, 始推动 第二 次进 口替 代工 业 。 17 开 在 93 年 开始 的第 六个 4 经济建 设计 划 中, 台湾 把 加速 发展 年 资 本及 技术密 集 工业 ”作 为工 业发展 的 重点 , 并以 “ 造 人 纤 维 塑 胶 一石化 ”及 “ 金属 制品 机械 —— 钢铁 ” 两大 系 列作 为代 表,采取保护 政 策 ( 即进 口 代 ) 建 立 台湾 自 替 , 己的重 化工业 。然而 ,世界 石 油危机 的 发生 ,改 变 了台湾
维普资讯
・ 强 经齐 0 . 臼 馥 ; 0 2互袁催厮 _ _ ● ・22 ll
● 杨荣珍
王建 民
( 对外经 贸大学 中国社科 院台湾研 究所)
内容摘 要日 末 文在 分析 台 湾产 业 发展 演 变的 基础 上 , 重对 台湾产业 鲒构 调整 与升 级的趋 势进 侧
维普资讯
- _ ■ 互袁任舜 222 台 馥 挤 _l 0. ・ 童 经 ・ 0
大新 兴工 业 ”为通 讯 工业 ;资 讯 ( 息 )工 业: 消费性 电 信 子工 业; 半导 体工 业 ;精密 器 械与 自动化 工业 ;航 空 航天 工业 ( 航太 工业 ) ;高级材 料 工业 ;特用化 学工 业 与制 药工 业; 医疗保 健 工业 ; 污染 防 治工业 。 8 “ 项关 键性 工业 技术 ” 为 :光 电技术 ;软 体技 术 ;工 业 自动 化技 术; 材料 应 用技 术;高 级感 测技 术;生物 技 术;资讯 ( 信息 ) 开发 技术 ;能 源节约 技 术 。 19 年, 台湾 当局 又提 出建 立 亚太 营运 中心 计划 ” 95 , 希望将 台 湾建 成亚 太地 区 的金 融 、海运 、空运 、电信 、制 造与媒 体 等 6 中心,核心 是建 成 亚太 制造 中心 ” 97 大 。19 年 ,台湾在 此基础 上 进一 步调 整 “ 太营运 中心” 策 , 亚 政 提 出将 台湾建 设成 “ 科技 岛 ” 。可 以说 ,9 年代 以来 ,台湾 工 0 业 发展 的 重点是 推 动高科 技产 业 的发展 。 依台 湾的 规划 , 台 湾 未 来将 成为 亚太 研究 重镇 、 亚太 高科 技 制造 中心 ,进 而 成为 “ 技化 社会 ” 科 。台湾 “ 科技 岛 目标 主要 包括 :(1 ) 建立亚 太研 究 重镇 到 20 年初 ,台湾拥 有世 界著 名的研 00 究人 员及研 究机 构 ,在若 干基 础研 究领 域 中作 出世 界级 的 重要贡 献 ,在亚太地 区成为研 究 的重 镇 。 (2) 建成 亚太 高
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政策及其影响
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政策及其影响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政策及其影响 2007 年第 8 期 (总第 146 期) 广西社会科学 GUANGXISHEHUIKEXUE NO.8,2007 (Cumulatively,NO.146) 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政策及其影响 沈美华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甲午战争后,我国台湾被日本占领,沦为殖民地.1895 年至 1945 年,在日本对 台湾长达 50 年 的殖民统治过程中,政治上实行总督专制,辅以警察制度,保甲制度等高压控制,对 台湾人民实行残酷镇压和 奴役;经济上实行"日台经济一体化",将台湾经济控制在日本手中,使之成为日本经 济的附庸;文化上强制推 行差别教育和同化政策,企图使台湾人民成为日本的顺民.日本对台湾长达 50 年的 殖民统治,对台湾社会,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遗留下了若干影响. [关键词]日本台湾殖民统治1 / 17[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917(2007)08—0120—06 甲午 战争后,我国台湾被日本占领,沦为殖民b5E2RGbCAP地.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于二战结束后终结,在 1895 年至 1945 年长达 50 年的殖民统治过程中,日 本不仅掠夺台湾的经济资源,而且还利用台湾海岛的 独特战略位置,将台湾作为其"南进"基地.本文就日 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政策及其影响作一简要论述. 一 ,甲午战争前台湾固有的社会经济状态和日 本的资本主义体制 (一)台湾固有的社会经济状态.康熙二十二年 (1683 年),清政府进兵澎湖,克取台 湾,实现全国统 一 ,在清廷大一统的体制下,台湾私有土地制度确 立,台湾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这一时 期台湾的社会 经济,是手工业与小农制农业的自然经济,主要商业 关系是与大陆沿海 省份的贸易往来.p1EanqFDPw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打 开了中国的门户;咸丰八年至十年 (1858 年至 1860 年),随着 《天津条约》 及 《北京条约》 的签订,台湾安 平,淡水,打狗(高 雄),基隆四处先后开港,以英美为 主的外国资本开始侵入台湾.台湾对外输出糖,茶 叶, 樟脑等商品,从外国输入鸦片,棉织品和各种洋 货.外商不仅控制了输出贸易和航运,以 此获取巨 额的商业利润,而且以高利贷的形式,直接深入商品 生产中.台湾旧有的社会 经济基础遭到破坏. 光绪十一年(1885 年),台湾建省,接着,刘铭传 开始推行新政.刘 铭传代表当时有识的进步官僚, 企图以移植新式企业的方式,促进台湾社会的近代 化. 他不仅兴办军事产业,如设军械机器局,火药 局,水电局乃至樟脑务局,煤矿局等,还建2 / 17设铁路交 通,台湾第一条铁路——基隆一新竹线就是在他任 内铺设的.此外,刘铭传也 购置轮船,架设电灯,改 善货币制度,发展近代教育,聘请西医开办官医局 等,以及奖励 种植茶,蚕,棉花,吕宋种烟草等经济作 物,并在大嵌溪上游开渠灌溉水稻(战后始有石 门 DXDiTa9E3d 水库之建设).刘铭传推行的新政,内受本国旧势力 的掣肘,外为资本主义国家所阻 碍.光绪十七年 (1891 年),刘铭传去职,新政中止,台湾资本主义化 运动夭折.RTCrpUDGiT这样,在日本入侵台湾前,台湾正在解体的封建 制社会经济,由于民族产业资本未 能顺利成长,而在 外来资本的破坏性影响下,开始向半殖民地方向陷 落.5PCzVD7HxA(二)日本的资本主义体制.嘉永六年(1853 年), 美国的佩里提督及其"黑船"初至 日本,要求开港通 商.翌年(1854 年,安政元年)佩里再次来日,日本被 迫签订《日美和 亲条约》(《神奈川条约》).根据条 约,日本对美开放下田,箱馆(函馆)两港,并允许美 [收稿日期】2007 一 O4 一 O9jLBHrnAILg[作者简介]沈美华(1963 一),女,浙江绍兴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120 沈美华/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政策及其影响 国在两港设驻日领事.安政五年 (1858 年),日本与 英,美,法,俄,荷订立《安政五国条约》,承认领事裁 判权.上述五国 的领事裁判权到 1899 年废除.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于明治元年(1867 年).几乎 与刘铭传 新政同一时期,日本的经济结构开始具备 近代资本主义形态.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 事 实上,当时日本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经营殖民地. 日本占有台湾之后,最初因每年对 台湾 700 万元的 财政负担而使日本舆论认为台湾殖民地对于日本是 一 种"奢侈".日本最早对台湾殖民地的投资——台xHAQX74J0X3 / 17湾制糖株式会社,迟至明治三十三年(1900 年),才在 政府敦促和政府资金直接支 持和补助下成立的.殖 民地的金融组织——台湾银行,早在 1896 年即已制 定法律,但 由于集股困难,至 1899 年,即日本占据台 湾后的第四年,才由政府大力支持,直接承受 股票及 无息贷款资金勉强开业【1】.LDAYtRyKfE甲午战争一方面使日本仓促地扮演了其原无力 胜任的殖民主义者的角色;另一方 面也因此增强了 其作为殖民主义者的能力.通过"财阀"与"官僚"集 团的密切配合与努 力,经历了殖民地经营之初短期 的混乱状态之后,日本开始了在台湾长期的殖民统 治.Zzz6ZB2Ltk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展的基本特征,即为"以资 本随着国旗前进",而不是"国旗随 着资本"(如英国 那样老牌而典型的帝国主义则属此一类型).因此, 在对殖民地的关系 上,特别是在已隶属其国家权力 支配的属地,其统治的基本性质是以强有力的国家 权 力支持,扶持其产业资本之发展,建立起其绝对性 的资本之独占;实际上,甚至是直接以 国家权力"合 法"的掠夺方式从事其资本的原始积累.而为了使 殖民地人民顺从这一秩 序,在其殖民统治上便表现 出绝对的专制与高压趋向. 二,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政策 日本占领台湾后,在台湾建立了包括政治,经 济,文化等三个方面的殖民统治体系. (一)政治方面.在政治方面,总督的独裁权力, 特殊的警察统治和保甲制度,成为维 持日本在台殖 民统治的三大支柱.rqyn14ZNXI dvzfvkwMI11.总督制.日本占领台湾后,在台湾建立了专 制独裁的总督制度.总督由日本在任陆海军大将或 中将充任,隶属于内务大臣或拓 殖大臣.海军大将 桦山资纪为第一任台湾总督.日本内阁设立台湾事 务局,由首相,参 谋总长分任正副总裁.1896 年 3 月,台湾划归拓殖省管辖,同时颁布 《台湾总督府条 例》 , 规定台湾总督的主要权限为:(1)可在职权或特 别委任范围内颁发总督府令;(2)统率驻4 / 17台海陆军, 掌管辖区内防务事宜;(3)除担任一切行政职务外, 在必要时可任命民事长 官,独断处置判任以下文官. 随后颁布的"关于在台湾施行法令之法律",更赋予 总督以 制定律令权.其中第一条规定:台湾总督在 其管辖区域内发布具有法律效力之命令 J. 这样, 台湾总督便集军事,行政,立法大权于一身,对台湾 人民实行残酷的镇压和奴役.EmxvxOtOco2.警察制度.警察制度是台湾总督专制独裁统 治的支柱.日本在台湾建立了一套特 殊的警察制 度.1895 年,日本就开始在台湾全岛布设警察网, 州,厅有警察部,市有警 察署,郡有警察课,街庄有警 察分室.1898 年,总督儿玉源太郎强化警察统治,增 加地 方警察数目,扩大警察权力,支厅以下的人事, 概用警察人员.全岛密布警察网,共有警 察 18000 人,多数为日本人,配有少数台湾警吏(后改称巡查 补),1903 年有巡查补 1734 人 3.警察除一般警务 外,还担负户籍,保安,防疫,风纪,卫生,捐税,征役 等繁多任务. 山地的警察更集军,警,政大权于一 身,无恶不作,被称为"草地皇帝".日据后期更设立 刑事,交通,治安,卫生,风纪,经济等专职警察,并设 专门控制人民思想的高等警察,显 示出"警察万能" 的殖民地警察的特殊性.据 1922 年统计,同在日本 SixE2yXPq5 统治下,民众与警察的比例,日本本国为 1228:1,朝 鲜为 919:1,而台湾则高达 547:1141. 3.保甲制度.日本殖民者为进一步维护和巩固 殖民统治,还在台湾复活并强 化了传统的保甲制度, 与警察制度相配合,以更有效地控制和奴役台湾人 民.1898 年 8 月,台湾总督府颁布《保甲条例》,1903 年 5 月,制定《保甲条例实施细则》.这些法律 法规 规定全岛居民以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保甲内的 居民负有连坐责任.此外,还 从各户居民中抽调 17 岁至 40 岁强壮男子组成壮丁团,负责守望,巡逻,防 火,防灾和搜 捕等任务.保甲制度的实质是为了使 台湾人民互相牵制,达到"以台制台"的目的. (二) 经济方面.1895 年,1945 年日本对台湾 50 年的殖民统治,其经济政策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 1216ewMyirQFL5 / 17广西社会科学 2007.8/历史学 一 时期(1895 年,1931 年)是变台湾为日本的经济 附庸,也就是殖民地经济的形成阶 段,这一时期可称 为"日台经济一体化"时期;第二时期(1931 年,1945 年)是日本将台 湾作为南进基地,使台湾经济走上军 事工业化的时期,这一时期可称为台湾"基地化"时 期.kavU42VRUs1."日台经济一体化".日本侵占台湾,基本目 的是要使台湾成为其原材料供应地, 商品销售市场 和资本输出场所.因此,日本对台湾殖民政策的第 一 步,是推行"日台经济一体化",将台湾经济牢牢控 制在手中,使之成为其经济的附庸.主要措施有: 一 是通过掠夺台湾土地以控制台湾农业.殖民 当局在台湾进行"土地整理","林野整 理",掠夺大量 农林用地.1898 年,殖民当局先后公布《台湾地籍规 则》,《台湾土地调 查规则》,在土地,人口,林野调查 基础上,通过改租,增税,收买等各种政策,完成了 " 土地整理"和"林野整理".1898 年至 1925 年间,殖 民当局通过土地调查,人口调查,林野 调查等掠夺活 动,以"官价收买"方式强占了 75 万甲(1 甲=2.4 英 亩?14.4 亩)土地和全 部森林用地 l5_.同时.以台湾 "总督府"为代表,组织对台湾进行掠夺性开发.日 本通 过实行"米糖中心"政策,对台湾农业进行掠夺. 一M2ub6vSTnP y6v3ALoS89方面,对农业大量投资,改善米,糖生产条件;另一 方面,大肆掠夺台湾米,糖,并运 往日本.据统计,台 湾农业投资长期占台湾"总督府"投资的 10%, 25%,1900 年达 600 万 台元,1930 年达 1729 万台 元.日本在台湾创办农事试验所,改进农耕方法 和生产技术, 并强迫农民采用新品种和新技术.结 果,1895 年台湾稻米产量 150 万石,到 1905 年就达 435.85 万石,增长近 3 倍 l7J.同时,1900 年"台湾制 糖株式会社"成立后,日本资本通过6 / 17耕作制度改革, 原料供应,制糖技术改进等各种措施,促使台湾砂糖 产量迅速增加.推 行"米糖中心"政策的结果是,台 湾成为日本单纯的农业附庸.在运往日本的台湾物 产 中,糖的价值占到该时期输日总值的 40%以上,稻 米占 30%左右.台湾农民生产的米,糖, 基本上被日 本殖民者洗掠一空.0YujCfmUCw 二是鼓励日本垄断资本侵入台湾,驱逐西方经 济势力,独霸台湾.台湾于 1858 年 《天津条约》后开 港,西方经济势力不断入侵,掌握了台湾贸易与航运 等大权.日本占 领台湾后,一方面鼓励日本垄断资 122eUts8ZQVRd本在台投资,另一方面采取各种强权措施驱逐,排挤 西方势力.表现在:首先,通过 专卖制度将樟脑,鸦 片等贸易大权收归日本资本家独占.日据之初,总 督府就颁布《樟 脑制造取缔规则》,1886 年又颁布《樟 脑税则》,1899 年实施樟脑专卖,这样,樟脑贸易 权逐 渐收归总督府.到 1908 年,又将樟脑贸易直接委托 三井物产公司经营,从而转移 到日本资本家手上. 鸦片在日据之初是进口商品中价值最高的商品,殖 民当局也通过 专卖,委托经营等制度,将其贸易权转 入三井物产公司.其次,日本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 相结合,共同与西方商人竞争.如三井物产与野泽 组自 1907 年开始从事西方商人垄断 的茶叶贸易,后 联合日本茶业资本家,改进台湾茶园经营方式,采取 大规模茶叶出口生 产措施,与英美茶商激烈竞争,最 终迫使其退出台湾.此外,台湾总督府 1899 年起还 拨 款补助大阪商船海运公司和日本邮船海运公司, 开辟"命令航路",排挤英商轮船公司, 使之于 1905 年不得不完全撤出台湾.殖民当局还鼓励日本人移 居台湾,在各方面给予 优惠.至 1925 年,日本居民 在台湾已达 183722 人,1940 年更达到 312386 人[8l.sQsAEJkW5T三是通过控制台湾经济的各个方面,将台湾变 成其原材料供应地,商品销售市场和 资本输出场所. 1895 年至 1911 年,总督府通过一系列措施,引进日 GMsIasNXkA7 / 17本度量衡制度,货币制度,使日台度量衡,货币统一, 从而为日本对台湾投资与出口 商品,收购原材料开 辟了渠道.至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日本在台湾建 立了 5 家现代银 行和 50 多家分支机构,农村信用社 从 1913 年的 12 个增加到 1930 年的 332 个.它们为 日本投资台湾,搜刮台湾农村提供了金融途径.同 时,日本殖民统治者还在台湾建立社 团组织,集中经 济控制权.如 1905 年设立糖公司,成为垄断买主; 1909 年又在此基础上 成立糖卡特尔,后改为"台糖协 会".这些社团都由日本人所控制,以此掠夺台湾商 品. 此外,在 1924 年以前,台湾人还不得组织和经 营公司,除非有日本人参加.此后虽然有 所放松,但 因社团控制在日本人手中,台湾商人仍然难以掌握 自己的命运.TIrRGchYzg总之,日本统治台湾的最初 35 年间,其主要目 的是实现"日台经济一体化",即"工 业日本,农业台 湾",台湾经济被纳入日本经济范围之内,成为日本7EqZcWLZNX沈美华/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政策及其影响 经济的附庸. 2.台湾"基地化".实现"日台经济一体化",使 台湾成为日本经济的附庸,只是日本 殖民政策的第 一 步.日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征服台湾,进而征服 整个中国和东南亚,向世界范围进 行扩张,以实施其 "大陆政策".lzq7IGf02E台湾作为日本南进基地,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日 本本土,中国内陆,东南亚各国的中 心,在人文传统 上与东南亚密切相联,而且农副物产丰富,具备很好 zvpgeqJ1hk 的条件.但是,台湾缺乏工业基地,米糖为中心的单 一 经济会制约日本以此为基地向南扩张.因此,"九 一 八事变"前后,日本对台湾的殖民政策重心开始由 农业转移到工业方面,并且制定 了振兴台湾工业计 划.1931 年起,殖民当局开始对电力等资源进行调 查,为台湾发展 工业作准备.先是成立"临时产业调 整会",从事岛内资源调查;1935 年又设立"热带产8 / 17业 调查会",主要调查项目是西北部的煤炭,中南部的 石油,东北部的有色金属,北部的 硫磺等,多与军事 战略有关.1931 年至 1934 年间建成日月潭发电工 程,1935 年建成基 隆电化冶炼厂,高雄铝合金厂,无 水酒精厂,1937 年在北部建成第一座煤炭火力发电 厂.这些工程的建成,为振兴台湾工业计划的实施 打下了基础.NrpoJac3v11937 年"七七事变"后,日本殖民统治者在台湾 推行"三化政策",即"皇军化","工 业化","南进基地 化".按照日本国内"生产力扩充计划"制定了台湾 工业化计划——" 生产力扩充五年计划",推进台湾 军事工业化.1938 年起,重点投资开发与军事有关 的 有色金属,煤炭,石油,天然气,化学,机械,植物油 和麻类等工业,计划使这些工矿业产 量在五年内增 长两到三倍以上.1nowfTG4KI1941 年起日本提出台湾工业"战场化"口号,殖 民当局于该年 10 月召开"临时台湾 经济审议会",制 定振兴台湾工业的方针.除加强日月潭发电能力, 兴建大甲溪发电工 程,开发基隆至新竹州大安溪煤 矿外,还着重加强分别以台北,新竹,高雄为中心的fjnFLDa5Zo原有工业地带建设,并开发分别以新高港,台南,花 莲港,苏澳为中心的四大工业地 带,形成北部依赖煤 炭,中南及东部依赖水电的工业发展格局.此外,殖 民当局还充分 利用日本游资,资材和设备,将日本国 内一些手工业设备及资材迁移到台湾,并积极利 用 华南沦陷区的资金和设备,辅助台湾工业发展. 1942 年下半年开始,殖民当局还着力 发展船舶工业, 增强运输能力,以确保日军战争物资供应. 在与"南进基地化"相结合的 工业化政策下,台 湾工业得到了一些发展.以雇工 5 人以上的工厂统 计,工厂数目在 1914 年至 1940 年问增加了 7 倍.工 业投资方面,1930 年为 1.9 亿台元,1937 年达 2.5 亿 台元,1940 年为 3.39 亿台元,都占该时期台湾产 业总投资的 60%.因 1931 年开始的工业 振兴计划, 工业总产值于 1935 年达 2.9 亿台元,1938 年达到近 4 亿日元(当时台元与日 元等值),1942 年"生产力扩 充五年计划"完成时达 7 亿日元,11 年问增长 2.5 倍.总9 / 17之,1931 年起日本将台湾的工业化与其本身 的军事扩张联系在一起,加快了台湾工业 化的步伐. 1939 年,台湾工农业产值分别达 5.7 亿日元和 5.5 亿日元,分别占各产业产 值的 45.94%和 44.49%, 工业首次超过了农业 J.tfnNhnE6e5(三)文化方面.日本将教育作为殖民统治的重 要手段,在台湾强制推行差别教育和 同化政策,其目 的在于消除台湾民众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企图 使台湾民众成为效 忠日本的"顺民".HbmVN777sL1.差别教育.在教育上,"总督府的教育政策乃 是以渐进原则,采取逐步强化的同化 主义方针,而差 别待遇及隔离政策之运用实为其主要特征"【l0l.首 V7l4jRB8Hs 先把日语教育视为同化的根本.1896 年在台北设立 日语学校一所,在全省各地设 日语传习所,作为日语 教育的主要机关.83lcPA59W9日据时期的台湾学校教育,可分为初等教育,中 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初等教育:日本将台湾初等教育分为小学校,公 学校和教育所三种,实施差别化的 三元教育体系. 1898 年 7 月,总督府发布《台湾公学校令》,决定设立 6 年制的公学校 取代日语传习所,规定"公学校系对 台人子弟施行德教,教授实学,以养成日本的国民性 格,同时使之精通国语(日语)为本旨"【11J.同时,制 定《关于书房义塾规程》,规定教 学内容要增加日语, 算学二科,企图使书房成为公学校教育的辅助机构. 公学校专收台 湾儿童,另设设备,经费,师资,教学课 程等远优于公学校的小学校,供日本儿童就学.土 着民族儿童则人教育所,设备更简陋,且由日本警察 兼充教员.1922 年 2 月, 《新台湾教 育令》颁布,初等 123mZkklkzaaP广西社会科学 2007.8/历史学 教育实施日台学生共学制,但共学仍受多方限制,徒 具虚名.日本殖民当局规定,常 用日语者人小学校, 不常用日语者入公学校,且台湾人子弟欲入小学校 或日本人子弟10 / 17欲入公学校者,均需经小学校或公学校校长呈请州知事或厅长(相当于今天的县长)的核准,方得入学."在如此种种限制之下,1926年时 210727名的本岛人子弟中,仅1136人就读小学校, 占本岛人学童的0.54%,而24833名的内地人(在台日人)学童中则仅12人就读公学校."[t2]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殖民当局为了加速实行同化政策,才把公学校,小学校一律改称"国民学校",但教学内容仍维持不变,日本儿童教学使用课程第一表,台湾儿童用第二表,土着民族儿童用第三表,程度悬殊.所有初等学校教学全部使用日语, 禁读汉语,并通过教授日本历史等课程向学生灌输日本国体,效忠天皇观念.中等教育:中等教育最初是为来台的日本人子弟而设.1898年3月,日本殖民当局在国语(日语) 学校第四附属学校内附设普通中学科,修业年限5 年.1907年独立为总督府中学校,1914年改为台北中学校,同年并设台南中学校,另于1909年设总督府高等女学校,以上诸校均是专供在台日本人子弟就读[3l.至于面向台湾本地学生的中等教育,日本殖民当局于1899年设台湾总督府医学校,专供台湾本地学生就读(1902年至1906年仅46名台湾毕业生). 1896年,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设立国语(日语)学校, 分师范与语学两部.1902年夏,将该校师范部分甲乙两科,甲科收日本人,乙科收台湾人.1914年,台湾本地小学毕业生共3699人,虽有1381人报考医学校及国语(日语)学校师范部乙科及其日语部,但仅录取237人.亦即日本据台20年后,仍不愿设立可供台湾本地学生小学毕业后接受普通初高中教育的学校.在台湾士绅的强烈要求下,日本殖民当局乃于1915年5月在台成立"公立台中中学校",招收修完四年公学校教育,年满13岁以上的台湾本地学生,授以四年初中程度的普通教育,该校于1919年改为台中高等普通学校,1922年改为州立台中第一中学,即日后的台中一中?引.台湾本地学生接受中学教育的机会远远不如在台日本人子弟.1919年,当时供353.8万台湾人子 124弟小学毕业后升学的学校仅有11所,其中师范学校及医学专门学校尚兼收日本学生.而专供仅约15.3 万在台日本人子弟小学毕业后升学的学校却有10 所,这还不包括前述兼收日本学生的师范学校及医学专门学校?J.1922年2月,日本政府公布新"台湾教育令",标榜"内台一体","撤销内台人间的差别教育,全达均等地步"[16].然而事实上,初中以上教育差别化的本质仍没有多少改变.因为:(1)设定日本学生独占的学校,不管台湾本地学生多用功,但由于教师的偏袒而无法入学.(2)升学考试试题是取自小学校教科书.台湾儿童就读的公学校,在课程,教学,师资,经费等方面,标准均低于小学校,而台湾儿童进入小学校就读十分困难.(3)中学校招生是依事前预设的日台入学人数比例录取,而非依入学考试成绩录取. (4)由于是以日语而非汉语考试,因此,在升学考试时台湾儿童更无法与日本儿童在原本不公平的基础上竞争.(5)殖民当局不顾台湾本地学生升学的极端困难,反而每年自日本招收大批日本学生. 在上述诸多教育行政歧视下,台胞子弟被大量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在日本据台30年后的1928 年,全台中学在校学生共4646人,其中台湾本地学生仅1908人,占全部学生人数的41.1%,在台日本人却多达2738人,占全部学生人数的58.9%.而在1928年时,在台日本人仅占全台人口总数的4.8%.换言之,4.8%的在台日本人却享有58.9%的台湾中学教育资源.此种教育上的歧视,直至日据末期亦然,在日本据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1944 年,台湾本地学生占中学校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亦仅47.7%,在台日本学生比例却高达52%.当时在台日本人仅占台湾当时人口总数的6%[I7J. 高等教育:1928年4月,日本殖民当局在台北设立台北帝国大学,其首届入学薪生共60人,其中台湾本地学生仅6人,其余均为日本学生.。
台湾省矿产资源概况
采的 煤层 向上推 移到 接近地 表处 。因构造 变动而 产生的 压力 和温度 , 也可 以提高 煤 的等级 。
维普资讯
・ 1 2・
云南地质 科技 情报
4 )煤 的储量
据 有关 资料 , 至1 9 6 5年底 , 台湾 省煤 的探明储 量为 6 . 6 X 1 o t 剩余煤 量 约 4 . 9 8 X 1 0 t ・ 但 其 中有 一半 以上 因多 种 原 因 无 法开 采 ,可 供 开 采 的煤 量 为 2 . 6 X 1 0 t ,其 可 采 率 约 为 5 4 经过 多年 的开采 ,煤量 日渐 减少 。据经济 部门 近几年 发表 的有关 资料 ,现 尚有可 采 煤储量 约为 1 . 9 X 1 0 , 近 年来随 海洋地 质词查及 深部 煤 田的勘 探,大部 分煤 田加 速 向深 部 开采 ,西北 部海底 煤 田的相继 被发 现 ,探 明的煤 储量 也有所 增加 。
锌矿 ,星点 状铅锌 矿 ,以褐 铁矿铅 锌矿 和土状 铅锌 氧化矿 。
工业 类 型 :据 矿体 不 同部位 的七个 控制矿 体厚度 工程组 合样 物相 分析 , 铅或 锌氧化 率
均 大于 3 0 。 铅、 锌 氧化率 平均为 8 7 . 6 O 和 9 3 . 8 8 , 铅 锌氧化 率 平均 达 9 0 . 3 6 。因 此 , 该 矿石 工业类 型归 氧化矿 。
4 .金
矿
金 是 台湾省最 主要 的矿产 之一 , 且 常伴 生银 , 主要 分布 于 台湾 本岛 的东部 及北 部地 区, 大致可 分为 5个产 区。已发 现矿产 地 2 9处 , 其 中有 一定 规模 的矿床。 7处 ,其 中有著 名 的金 瓜石大 型矿 床一处 。据 台湾 矿业 研究 所 6 o年 代估计 金瓜 石矿 床矿 石保 有 储量有 7 2 3 - 8 7 X 1 0 t ,由于 多处 开采 , 矿 石保有 储量 已近枯竭 ,目前 已停 采 。近年 来在矿 区南 部发 现 了新 矿
台湾的五大家族
台湾的五大家族台湾政商界的五大家族也在日治时期形成,自北而南分别为:以矿业起家的基隆颜家,颜云年以亲友借款向日本人承租一个小区域的金矿开采权,在九份许多被视为废坑的区域,开创出黄金矿场的风光岁月。
同时,眼光锐利的颜云年看准基隆港的开发将带动煤矿燃料市场,因此与日人合作开发北台湾煤田,煤产量占全台三分之二,谱写了半世纪的矿业风光史。
第二为板桥林家,「林本源」家族开基人林平侯出身米店学徒,后自立经商致富,商号名称「林本源」,取自中国古谚「饮水本思源」;之后靠土地收租,更添家业,排名台湾北部首富。
林家有五房子孙,一部份回到大陆,已故台湾史耆老林衡道便是在福建成长的后代。
创办华南银行的林熊征则是大陆迁回的后代,当时日本为了拓展南洋势力,极力拉拢林熊征投资银行,华南银行即是日本开拓南洋的经济支柱。
林熊征最为人称道的是设立奖学金,资助许多台湾青年如吴三连、杜聪明等人赴日留学。
第三为雾峰林家,林家在清初即以土地发迹,是典型的汉移民大垦户,以收租致富,成为台湾中部富豪。
林家以骁勇善战着称,当时大垦户多拥重兵,中法战争时期,林朝栋因立军功受封,刘铭传出任台湾巡抚时,派其招抚原住民及处理山地垦务,因抚垦有功而获得樟脑专卖权,事业发达。
雾峰林家后代林献堂因抗日及倡导社会文化启蒙,在日治时期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
第四为鹿港辜家,开创家业的辜显荣是一位典型的商人,从一八九五年迎日军进入台北城,到为日本政府献策,稳定社会治安,取得樟脑、食盐、鸦片专卖权,一直与日本政府维持良好的政商关系而荣宠加身,此外,由于辜家能掌握潮流,勇于投资,多角化经营,是五大家族中在当代台湾工商界仍具相当影响力的一支。
目前台湾重要企业和信集团的辜振甫、辜濂松是辜家后代。
第五是高雄陈家,开创事业的陈中和出身寒微,少年时代到台湾南部糖业钜子陈福谦商行当伙计,因商业才干而受到重用。
陈福谦去世后,陈中和自行创业而崭露头角,日治时代因多次为日本政府效力而得到许多产业特权,短短数年一跃而为南台湾新富。
台湾产业结构的发展与调整
台湾产业结构的发展与调整台湾产业结构的发展与调整台湾产业结构已发生了重要变化,制造业部门占有绝对地位。
在制造业内部,技术与资本密集工业逐渐取代传统工业或劳力密集型工业成为主体,在工业产值与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台湾产业发展演变概况20世纪70年代以前,台湾工业尽管有所调整,也具备了相当的工业基础,但工业发展的重心始终以轻工业为主,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缺乏重化工业与生产资料生产工业。
于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台湾在继续发展出口加工工业的同时,开始推动第二次进口替代工业。
在1973年开始的第六个4年经济建设计划中,台湾把“加速发展资本及技术密集工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并以“人造纤维、塑胶一石化”及“金属制品、机械——钢铁”两大系列作为代表,采取保护政策(即进口替代),建立台湾自己的重化工业。
然而,世界石油危机的发生,改变了台湾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与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台湾于1974年提出推动“十项建设计划”,发展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工业及重化工业(即兴建钢铁厂、造船厂与石油化学工厂),到70年代末,“十项建设”工程相继完成,台湾的重化工业得以初步建立与发展。
1978年,台湾重工业生产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工业结构开始发生转变,台湾有了自己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20世纪70年代末始,台湾除继续发展以出口为主的轻纺电子工业及加强重化工业的建设(1978年提出的“12项建设”计划中继续扩建钢铁厂、造船厂与石化工厂等)外,开始转向发展所谓的“策略性工业”与“高科技工业”,重点鼓励民间投资,发展信息电子、精密机械仪器、光电工业等。
1980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正式建立,是科技工业政策调整的重要标志。
其目的是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吸引与培养高科技人才,建立与发展技术密集工业。
1981年底,台湾又提出以信息与机械工业等为代表的策略性工业,逐渐形成“二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密集度高)、“二大”(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发挥潜力大)、“二低”(污染程度低,能源密集度低)的策略性工业发展标准,并采取多种措施予以鼓励,以实现工业升级与经济结构的转型。
再论战后初期台湾经济发展特点
再论战后初期台湾经济发展特点作者:罗文徐强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年第03期生产萎缩人口激增二战结束后,台湾彻底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回归中华民族大家庭怀抱,进入台官方所称“经济重建期”(1946-1952年)。
近年来,国际上甚至岛内常有人将台湾早期经济快速发展归结于日本殖民时期所建立的基础。
不错,日本殖民者在统治台湾期间,确实从事了一些基本建设及建立了一些初级工业。
但不幸的是二次大战期间,所有这些建设设施在物质方面都被盟军的猛烈轰炸及战时缺乏保养所破坏殆尽;在技术及管理方面,则由于这一类的工作都由日本人担任,当地民众只能从事低级劳力工作,战争结束,日本人全部被遣送回国,于是这些建设的技术及管理也随之而去。
在这种情形下,所谓日本殖民者留下来的基础便所剩无几了。
这可从下面所列的主要农工生产数字看出来。
为了比较方便,这里举出五个关键年的数字:(1)日本殖民时期最高产业;(2)光复后一年的产量;(3)1949年国民党当局败退至台湾那一年的产量;(4)1952年生产恢复战前水准,开始台当局所谓“第一期四年经建计划”前夕的产量;(5)1976年的产量。
二战期间,岛内生产设施破坏得如此彻底,一般民众的生活自然贫困不堪。
台湾光复后的那几年,生产尚不能快速恢复,进口又受到外汇短缺及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而导致的全国金融币制混乱,岛内大部分民众已到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程度,可说是民穷财尽了。
更不幸的是由于1949年前后,许多大陆民众随国民党当局到台湾,导致岛内人口急剧增加。
根据统计,在1946年即台湾光复后一年的年底,岛内总人口为610万,但到了1948年便激增为680万,1950年则增至790万,1952年又增加到810万人。
6年之间增加了200万,相当于增加了大约三分之一,且另有60万溃逃至台湾的国民党官兵及未审报户口的随军家属和其他大陆来台民众尚未计算在内。
这对当时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物资奇缺、民众生活原已困苦万分的岛内经济来说,是何等重大的压力。
福建船政与近代台湾矿产开发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2020年第10期(总第202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10.2020General.No.202收稿日期:2020-09-23作者简介:林洁(1983—),女,福州人,馆员,硕士,从事船政文化研究。
台湾矿产资源丰富,储藏有大量优质的煤、石油、铁和硫黄等矿产。
沈葆桢、丁日昌等船政人在台湾期间,带领船政优秀人才,利用船政成功经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采用先进设备,以新型的经营方式在台湾开创了一批近代工矿企业,带动台湾地区开采丰富的矿产资源,促进了台湾矿产开发的近代化,推动了台湾近代化的进程。
一、福建船政与近代台湾煤矿发展福建船政与台湾煤矿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同治五年(1866),时任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筹建福建船政时择址福州马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台湾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优质的煤矿资源。
可以说,台湾储量丰富的煤矿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福建船政船厂和新建轮船所需的燃料问题。
而这一历史性抉择,不仅使福建船政为自身发展寻找到充足的能源,而且让台湾煤矿开采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在通往这条近代化道路上,沈葆桢、丁日昌等船政人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台湾煤矿开采的背景台湾煤矿储量尤以基隆为盛。
早在明末,西班牙、荷兰人就已觊觎台湾的煤矿,先后在台湾基隆进行开采。
台湾史学家连横所著的《台湾通史》中提及“煤为矿产大宗,台湾多有,而基隆最盛。
当西班牙据北时,则掘用之,其迹犹存,为今之仙洞”[1]351。
说明在西班牙占据台湾时,就已开始了西方列强抢夺台湾煤矿资源的历史。
鸦片战争后,台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富饶的煤矿资源成为西方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一位英国军官到基隆勘查煤层,其在勘查报告中明确表明:台湾煤矿资源似乎十分丰富,而且煤的品质很好。
随后,英国向清政府提出在台湾开采煤矿的要求,但遭到清政府拒绝。
台湾平溪:黑金的时代印记
Lifestyle城事 CITY LIVE生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090ENERGY 2013.05www.i 091文 | 本刊记者 范珊珊如果在台北被大都市快速的节奏所拖累,不妨搭上一列开往宜兰方向的列车,寻找旧时的回忆。
在台湾土著的眼中,这是一条外来客难以知晓的游玩线路——平溪支线。
平溪地处基隆河上游,据说是台湾下雨最多的地方,植被水分很足,也是台湾重要的产煤区域之一。
相对于快速行驶的台湾高铁,平溪支线的行驶速度甚至不值得一提,短短四节车厢,两列相对而坐的座位,列车员的穿着,都保留着旧日的日式风格。
了解他的历史后,不难理解为何如此。
平溪支线建设于一个世纪前,全长12.9公里,于1912年7月竣工,原本是台阳矿业株式会社所出资兴建的运煤专用铁路。
到了1929年转卖给台湾总督府铁道部(日治时代),经过整建之后开始兼办客运。
20世纪80年代由于平溪乡内煤矿场大多关闭,以及人口流失等因素,平溪线的营运亏损,台湾铁路管理局曾经打算停止营运平溪线铁路。
差点成为历史遗址的平溪线,在多方争取下,得以保留。
与内湾线、集集线一起,是至今台湾铁路仍存的三大支线。
即使是他的建造者很也难想象,这条昔日的运煤铁路竟然变成一条深受当地人喜爱的观光线路。
在台湾,人们将平溪线上行驶的火车称为“小火车”。
称他为“小火车”,不仅是因为火车轨道较窄,火车体积小,更因为只修建了一条铁轨,因而只能单向行驶,如果你在一站下了车,要等到下班列车,可能要花上一个多小时。
现在的平溪线一共保留7站,铁路的终点也是海拔最高处——菁桐站。
坐上平溪线小火车,沿着山路一路向上,随处可见废弃煤厂,甚至破旧的厂房上还写有“产煤欲国”的标语,大约经过45分钟,就会到达菁桐站。
箐桐车站整个地方不大,铁轨的上方坐落着一座旧时的厂房,从外形上看,不难分辨出是一个洗煤厂。
从山上开采的煤炭,运到铁路旁的洗煤厂,选洗之后经过平溪线运往市区。
台湾地区的矿业安全简介
台湾地区的矿业安全简介一、矿业概况台湾地区矿业开发较早,但种类不多,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品中,主要为石油、天然气、大理石、石灰石、白云石、蛇纹石、盐及砂石等8种,而煤矿自1984年的大事故之后,产量逐年递减,2000年最后一座煤矿——三峡丰煤矿关闭。
目前,台湾约有500个矿分布于台、澎、金、马地区。
大型企业有石油公司、台湾水泥公司、亚洲水泥公司等,其余大部分矿山为小型的民营企业。
受先天条件的限制,台湾的煤矿无法大规模开采,只能以地下坑道半机械半人工方式开采,主要采矿方法有房柱法、长壁法和短壁法等,金属矿主要采用积石坑室法、房柱法、平巷法及露天的分层开采、切割等方法。
台湾矿山安全生产也曾经历过非常严峻的时期,事故频繁发生。
经过多年的努力,事故最多的煤矿,“每千工作人员死亡率”从20世纪70年代为3.0到80年代降至1.0,到90年代已降至0。
至全面停产时,煤矿保持了6年2个月“零死亡事故”的佳绩。
除煤矿以外,其他绝大部分为露天开采,安全条件较好,“每千工作人员死亡率”自20世纪70年代的1.5至80年代降至1.0,到90年代已降至0.3。
2001年,台湾地区矿产品生产价值共339.3亿元(新台币),其中以砂石为最重要,产值达214亿元,占63.22%;其次为天然气、大理石、盐、石灰石、硫璜、蛇纹石、原油等。
台湾地区大部分的矿产品都要靠进口补充供应。
2001年,矿产品进口占岛内全年矿产品需求总值(包括自产与进口)的91.30%。
按数量计算,进口量最大的分别是煤炭、原油、铁矿、天然气、石灰石、金属熔渣灰、花岗石石材、天然砂等。
二、矿山安全管理体制与国际上通行的安全管理一样,台湾地区矿山安全管理实行的是官方、资方(矿主)、劳方(工人)的三方管理机制。
从官方来看,台湾地区是由经济部矿业司(矿务局)对矿产资源开发与安全生产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并且是垂直领导,安全监督管理不受下级“政府”的约束。
矿务局下设矿场保安组,内分管理、检查、设备、项目、训练等部门,设置矿场安全监督员约30名,最多时达80名。
日本侵占中国煤矿述论(1895-1945年)
日本侵占中国煤矿述论(1895-1945年)薛毅【摘要】在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上,日本是对中国煤矿侵占最多、统治时间最长、统治手段最为凶残的国家.从《马关条约》签订到日本战败投降,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为了满足本国工业及其侵略的需要,先后侵占了台湾、东北、华北、华中、中南等地区的百余座煤矿,掠夺了数以亿计的煤炭,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国矿工伤亡,同时也给当地的地质结构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期刊名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16)003【总页数】12页(P335-346)【关键词】近代日本;中国煤矿;侵略【作者】薛毅【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煤矿史研究所,江苏徐州221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K26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16,No.3,Sep.2015E-mail:********************(InstitutefortheHistoryofChina’sCoalMines,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Xuzhou 221008,Jiangsu,China)Key words:modern Japan; Chinese coal mine; occupation煤炭是一种化石能源,它有特定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属于不可重复利用且不可再生的一次性地下矿物资源。
日本是一个人口稠密、资源贫乏的国家,尤其是煤炭,日本不仅储量不多、品种单一,而且还主要集中在北部的北海道和南部的九州岛,开采史也仅“可以追溯到200年前的筑丰煤炭的开采。
当时开采筑丰煤炭是为开发獭户内海盐田服务的。
日本煤炭产量1874年为21万吨,1903年超过1 000万吨,1919年曾有过3 100万吨的记录”[1]188。
日本煤炭产业变迁及其对我国煤炭工业的启示
摘 要 :文章介绍了日本煤炭从复兴到衰退的整个过程以及在这 《振兴煤炭产区临时辅助金制度》,对因煤矿关闭而财政紧张的 6 个市 、
个过程中日本政府对煤炭产业所采取的各种政策 。日本煤炭产业的整
道 、县 ,发放财政补贴减缓经济压力 , 以振兴该地区的经济 。据统计 ,
个调整过程对我国目前的煤炭产业结构调整 、衰老矿井的破产关闭 、老
把人从神和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二是强 调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三是强调理性精 神反对蒙昧主义 ,追求知识和真理 ,用理性开 创未来 。四是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 据 ,完成政治体制变革 ,为市场经济发展铺平 道路 。
到 20 世纪初的当代西方人本主义 ,特别 是进入 20 世纪 50~60 年代 ,对人的本性又有 创新认识 ,其主体内容包括 : (1) 重视非理性 因素对人行为的作用 ,改变过去单纯认为理 性决定人的行为方式的特点 。(2) 作为独立 意义上的人具有社会角色 , 对人行为提出与 社会要求相协调 。(3) 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 , 不可以惟一经济指标为导向 , 而强调自我行 为的环境价值 。对企业和社会而言 , 强调企 业向社会提供的是“顾客需要的 , 企业擅长 的 ,又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 。
二 、日本对关闭煤矿和失业工人的安置 日本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就开始关闭国内煤矿 ,先后关闭了 913 个煤矿 。日本政府对矿井衰老报废和有计划地关闭矿山采取了大量措 施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 1. 制定矿井关闭的有关政策措施 。自 1955 年始 ,日本先后制定了 《煤炭矿业合理化临时措置法》(1995 年后改为《煤炭矿业结构调整临时 措施法》) 《、煤矿离职者临时措置法》《、产煤地区振兴临时措置法》等法 规 ,对关闭煤矿给予一定补偿 。这些法规和措施 ,对日本关闭矿井起到 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保证了矿井关闭工作的顺利进行 。自 1955 年起 ,日 本政府先后采用资产评价方式 、辅助金方式以及债务评价方式 ,共花费 2302 亿日元用于煤矿关闭补助 ,共关闭煤矿 913 个 ,涉及矿工 20. 7 万 人。 2. 重视关闭煤矿失业工人的安置 。日本政府为安置关闭煤矿后的 失业人员制定了《煤炭矿业结构调整临时措施法》《、煤矿职工队伍稳定 雇佣临时措施法》和《煤炭矿业年金基金法》,对在合理调整中离岗的煤 矿职工发放退职金和离职金 ,通过实施缓助职业转换 ,办理职业训练和 再就业援助等措施 ,使离岗人员再就业和生活稳定 ,避免因矿山关闭造 成社会和经济混乱 。《煤炭矿业年金基金法》是日本煤矿产业特有的保 险制度 ,高于普通的社会保险 ,以提高煤矿工人的职工福利 。如在井下 和地面工作 20 年以上者 ,50 岁达到退休条件时 ,从 55 岁起发放老龄年
刘铭传与台湾近代经济建设
刘铭传与台湾近代经济建设台湾自古是中华民族的领土。
中法战争期间刘铭传与台湾民众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守8个多月,保住了台湾,1885年台湾设省,清政府任命刘铭传为台湾首任巡抚。
刘铭传对台湾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建造了中国第一条自行集资的铁路,改善台湾交通,促进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台湾航运业,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创办台湾近代电讯和邮政,促进台湾内外交流;振兴发展台湾工矿企业,为台湾近代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标签:刘铭传台湾近代经济一、刘铭传与台湾的经济建设台湾自古为中华民族的领土,历史上与大陆之间的关系也是颇为坎坷。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侵略者,使台湾回归了中华民族的怀抱。
光绪11年(1885年)10月12日,刘铭传正式任命为首任台湾巡抚。
刘铭传上任巡抚之后,刚刚经历战争的台湾经济萧条,各种城市基础设施陈旧,经济发展迟缓。
所以,刘铭传的主要任务,一方面除了要加强台湾的防务力量,增强台湾自身抵御外敌的能力之外,主要的就是如何振兴台湾的经济了。
刘铭传治理台湾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受到当时大陆洋务运动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完全的照搬大陆的模式应用于台湾。
刘铭传是清末洋务运动中比较具有时代眼光、革新思想和实干精神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在任职台湾巡抚的6年(1885—1891年)中,大刀阔斧开展各项近代化建设,希望“以一隅之设施,为全国之范”。
在清政府重臣李鸿章等人的大力支持下,他对台湾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都进行了广泛而大胆的改革,“造铁路以通之,行邮船以辅之,振殖产以裕之,辟财源以养之,改内政以新之,设教育以明之”,成效卓著,尤其是使台湾的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奠定了台湾经济近代化的基础。
到1888年正式实现闽台分治,台湾单独设省,实现了在台湾正式建省的目标。
二、刘铭传对台湾经济所作出的杰出贡献1.建造铁路、改善台湾交通,促进经济发展铁路是近代工业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富强的象征,西方资本主义大国都把修建铁路、改善交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 湾 岛 内 的抗 日运 动 及 日本 殖 民政 策 失 当使 得 台湾 煤矿 业 发 展 缓 慢 ; 战 前 后 , 湾 煤 矿 业 出现 了明 显 的现 代 一 台 化 特 征 , 口市场 的 扩 张 成 为 煤 矿 业 迅 速 发 展 的 主 要 动 力 , 日系 资本 则通 过 产 业整 合 , 新 掌控 了 岛 内煤 矿 业 出 而 重
破 4万 吨 , 只是 接 近 清代 的最 高 水平 ( 也 清代 最 高 年 产 量 为 4 0 0吨 ) 3 -4 勉 强 满 足 岛 内需 求 。 70 [1 1, 43
产 生这种 情况 的原 因是 多 方 面 的 , 资本 不 足 、 如 技 术 落后 、 流通渠 道 不 畅 , 根源 还 在 于 矿业 政 策 失 但 当 。正如 林正 蓉所 言 : 殖 民地 台湾 的获取 成 为 试 “ 行这 些移 殖 民理 论绝 佳 的实 验 场 。 [ 此 时 的 日本 ,] ,
中 , 时 不 敢 越 雷 池 , 不 能 顾 及 偏 僻 之 煤 矿 地 平 乃
二 、 策 困扰 下 的缓 慢 发 展 政
日据初 期 的台湾煤 矿 业发 展 缓 慢 。1 9 8 6年全
带” 动荡 的社会 环 境 让 本 土 资本 对 加 入 日籍 及 投 ,
Hale Waihona Puke 资开 矿多 持消极 态度 ,煤 矿之 改善或 煤炭 增产 , “ 并
是 如此 。
早在 日据时 代 之前 , 台湾 煤 矿 已有所 发 展 , 清 政 府虽 以龙 脉风水 之说 多次 封禁 , 当地私采 之风 但
甲午 战争让 日本耗 尽 国力 , 暂无余 力进行 大规 模 投资 活动 , 允许 私人 投资便 成为 权宜 之计 。认识 到 台湾矿 业 巨 大价 值 之后 , 总督 府 于 1 9 8 6年 颁布 《 台湾矿 业规 则 》 以下 简称《 ( 规则 》 管 理矿业 事务 。 ) 为 配合《 ・ 六 三法 案 》 彰显 矿 产 资 源 “ , 国有” 彩 , 色 《 规则 》 二 条规定 “ 第 矿业 之许 可 , 限帝 国臣民 , 仅 非 帝 国 臣民得担 任有 关 矿 业 之合 作 社 社 员 或公 司职
中相关 日本 移 民赴 台投资之 规 定_ 1, 际上 为 E 8。 实 ] t
岛获 准开采 的矿 区 只有 5个 , 隆 地 区只有 1个 , 基
且大 多使用 落 后的 “ 掘 法” 煤 , 量 增长 缓 慢 。 狸 采 产 如表 1所示 , 9 5年 之前 全 省 煤 炭 产 量 从 未 超 过 10 1 0万 吨 ,8 8年 时 总产 量 虽 因 日本 煤价 暴 涨 而 突 19
发 展 的 经 营 管 理 权 。太 平 洋 战 争 的爆 发 , 因应 迅 速 膨 胀 的 军 需 工 业 体 系 的 需 求 , 湾 煤 矿 业 强 制 扩 大 规 模 并 被 台
纳 入 统 制 经 济 体 系之 中。 关 键 词 :日据 时期 ; 煤矿 业 ; 民地 ; 湾 经济 殖 台
不能按 照 理 想 。 [4 4 6 外 , 使 加 入 E本 国  ̄]1 1 此 7 1- 1 5 即 t 籍, 当地业 者也要 依 据《 则 》 3 规 第 0条规 定 于 明治 三 十 年 ( 8 7年 ) 月 后 才 能 申 请 开 采 新 矿 19 五 区【4 “ ,结合 同年 颁 布 的《 陆人 赴 台 规 则 》 7¨ j 内
中 图 分 类 号 : 4 9 0 F 2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O X(O O 0 —nOO 0 91 5 2 1 ) lO —5
一
、
前 言
正处 帝 国主义发 展 初 期 , 乏殖 民经 验 , 定 政 策 缺 制 往 往仓 促简 单 , 出现 问题 后 再行 修 补 , 业 政 策 亦 矿
中 国矿 业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21 0 0年 第 1期
J un l f hn ies yo nn o ra iaUnvri f ig& Teh oo y S c l c ne) oC t Mi c n lg ( oi i cs aSe 21 0 0年 3月
的发展 时期 , 日系资 本逐 渐掌控 并推 动 台湾煤矿 业 的现代化 和产业 化 , 成为 近代 日本殖 民经济 体系 不
可 或缺 的组成 部分 。
更是 对 日军破坏 煤 矿生产 秩 序非 常不 满 , 各地 不 “ 肯屈 服之 爱 国志 士 , 纷抗 敌 , 纷 日人 仅 能 在 台北 城
收 稿 日期 : 09—1 20 2—0 8
人 赴 台投 资抢 占了先 机 。
作 者简 介 :1 .王 林 楠 ( 9 1 ) 男 , 林 大 学 文 学 院历 史 系 近 现 代 史 专 业 博 士 研 究 生 ; 18一 , 吉
日据时期 台湾煤矿业 的发展变迁
王 林 楠 翁 嘉禧 ,
(. 林大学 文学 院, 林 长春 1吉 吉 1 0 2 ;.台湾 中 山大 学 中 国与 亚 太 区域 研 究 所 , 湾 高雄 30 32 台 8 4 4 02)
摘 要 : 0世 纪上 半 叶 , 为 日本 殖 民 经 济 体 系组 成 部 分 , 湾 煤 矿 业 的发 展 经历 了三 个 时 期 : 2 作 台 日据 初 期 ,
员 或股东 。 l 台湾 民众 乡土 意 识 浓 厚 , ”6 - 当地 业 者
仍 盛n 。北部 基隆地 处航 海要 冲 , 早便 有英 、 、 ] 很 美 西 等 国航 海 者来此 勘察 煤炭埋 藏情 形 , 当地传 统煤
炭 采掘 业也 初 具 规模 , 8 o年 时 已开 掘 的煤 窑 便 17 有9 2处 L ,9世 纪 中后 期 的 洋 务 运 动 中 , 隆 更 21 ] 基 以出现 近代 中 国第 一个 以西法 开采 的煤 矿 闻名_ 。 3 ] 日据时代 的 到来 , 台湾 的煤 矿业进 入 了一个特 殊 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