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通史:先秦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通史整合——先秦时期

高三历史通史整合——先秦时期

庄 子
韩 非
孙 武
百家争鸣
形成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根本原因) 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 2.政治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衰落,诸侯崛起。3.阶级关系——“士”阶层因各诸侯国都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①主 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 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 教育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韩 张法、术、势相结合,将法家理论系统化。②主张 法家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思想基础。 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 非 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奖励耕战。③主张
思想 学派
①哲学: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 春秋晚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 应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 学派的创始人,代表当时没落 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反对掠夺战争。 ①其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 寡欲;②朴素辩证法思想(思想精华):任何事物都有 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是中国哲 老庄之学老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③对社会 主张“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 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 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 道家思想 子发展持消极悲观态度: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 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 墨家 墨 主张“尚贤”,重视人才,讲究实际功利。④墨 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 主张 子 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④政治: 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提出判断知识的三 ②墨家学派具有“赴汤蹈火” 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违背了自然,提出“无 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条标准,即“三表法”)和逻辑学(建立了 的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为而治”的主张; 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4届高考历史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2014届高考历史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才能够被录用,与科举制考试成绩是唯一的选官依据不同, 察举制中“察举”是最为重要的,是前提条件。某种程度上, 察举制是后来科举制的源头。
二、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转型
1.农业 (1)生产技术的进步 ①原始时代: 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时期: 农业发达地区采用了铁制工具和牛耕技术。 ③汉代: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铁制农具的数量增多, 出现曲柄锄和大镰, 还出 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东汉时, 在某些地区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耕作技 术。 (2)农业灌溉水利事业的发展 ①战国时期有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工程。 ②汉代关中地区创造了“井渠”灌溉法。 ③东汉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 基本上解除了水患。
归纳总结汉字的演变
演变规律: 由图画到符号、由繁到简。
4. 文学成就 (1)《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为中国古典文 学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 (2)屈原和《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是 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代表。 (3)汉赋 ①由来: 汉赋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 并用的文体。
A.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解题思路本题实际考查基础知识。孔子首创私 学,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朱熹是理 学的集大成者, 四处讲学, 宣扬他的理学思想, 亚 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 在雅典创办学园, 故 ①③④正确; 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 倡导官学教 育。答案为 C 。
2. 绘画艺术成就 ( 1) 早在石器时代就开始在陶器上绘制绚丽的图形。 ( 2) 先秦两汉盛行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 保留有许多绘 画的遗存。 3.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最早的成熟汉字: 商朝的甲骨文。 (2)演变: 秦统一后, 以小篆为基础统一文字, 后来进一步简化和规范, 出 现隶书、楷书。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先秦是指秦朝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基本奠定。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政治—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最高统治权力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和完善;西周实行分封制,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开始向官僚政治转变。

经济—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并发展。

文化—“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文学方面,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先秦时期的政治[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2.神权色彩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王位世袭制按血缘关系传承王位。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的开端,也是历史的进步。

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核心内容土地和人民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影响(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周朝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高中历史先秦-秦汉

高中历史先秦-秦汉

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③促使中华民族形成
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 孝之士;④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 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 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
的瓶颈;⑤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
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A
辨析
选项
B
C
D 答案 B
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错误
题干主旨强调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 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错误
【主题深化】 儒、法、道、墨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学派及代表 主张 特 点
道家(老子)
儒家(孔子) 儒家 (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无为、小国寡民
“仁”、克己复礼
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
4.经济政策
(1) 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
破坏,封建 土地私有制 形成,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
兼并现象的根源。
(2)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推行
盐铁专卖 制度。
(三)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科技文化的发

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
一、线索特征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 经 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 济 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 线 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索 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特 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征 文 文学方面:《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 化 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阶段性文学成就 表现为汉赋 科技方面: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通史大纲

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通史大纲

五、宋元时期(从公元907年至公元1368年)重大史实 时段特征 1.宋代 (1)政治上,汉族政权与游牧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进一步加 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继续完善。 (2)经济上,土地兼并激烈,工商业繁荣,出现了纸币(交子), 城市中坊市界限和时空限制被打破,经济功能增强,市民阶层 产生;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3)思想文化上,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弘扬积极入世的传统,创 立了思辨化哲学化的理学;文学艺术上出现世俗化趋势,科技 发达。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战国时期 (1)政治上,宗法分封制崩溃,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央集权 开始出现。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家庭为单位的 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主要经营方式;私商、私营手工业出现。 (3)文化上,私人讲学盛行,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础。
五、宋元时期(从公元907年至公元1368年)重大史实
Hale Waihona Puke (1) 宋:二府 ( 中书门下、枢密院 ) 三司;文官知州;通 判监督;转运使输财;官吏分治。 政治 (2) 元:中书省、宣政院(宗教和藏地)、枢密院、行 省制;土司制(世袭);
夜市、街市、交子、瓦肆、商标;占城稻、棉花的推广; 经济 景德镇,彩瓷;杭州,泉州;榷场; 程朱理学;古文运动,宋词、元曲、元杂剧;文人山水 文化 画,风俗画;指南针用于航海、活字印刷、火药改进、 三大发明西传; 选修 王安石变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
政治
三省体制,九品中正制,五族入华,士族
经济
屯田制,均田制;翻车,灌钢法,白瓷; 草市;人口南迁 建安文学,竹林七贤,玄学;王羲之;宗教画;道 教、佛教盛行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专题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专题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3·四川自贡一模)下表体现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特点(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统计表遗址名称距今年代发现地点所属流域巫山人约200万年重庆巫山长江元谋人约170万年云南元谋长江蓝田人约115万—65万年陕西蓝田黄河北京人约70万—23万年北京周口店海河金牛山人约26万年辽宁营口辽河C.源远流长、万姓同宗D.一体多元、区域互补2.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图左)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尊(图右)基本上处于一个时代,它们的纹饰和形制高度相似,相比较而言三星堆龙虎尊的纹饰线条要僵直一些,纹饰也显得呆板和粗糙。

这能够佐证( )A.巴蜀地区青铜制造业更为发达B.巴蜀文明源于中原文明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D.礼器制造实现了标准化生产3.(2023·四川雅安一模)甲骨文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

下列甲骨文可以说明当时( )甲骨文对应汉字王臣礼义孝仁C.分封制度渐趋成熟D.礼制观念得到发展4.(2023·河南郑州二模)商代受中原以外文明的影响,在农业作物中,出现了南方的稻与西方的麦;在建筑方法上,把南方的木结构与中原的夯土技术相结合,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主流。

这体现了( )A.集权促进文明交流B.早期国家已经形成C.商代文明影响广泛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5.(2023·山西晋中二模)据《礼记·玉藻》记载,春秋时期“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君子在车则闻鸾和(车铃)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邪恶)之心无自人也”。

据此可知( )A.儒家理念受到了统治阶级推崇B.佩玉观念已走向社会伦理层面C.用玉制度强化了贵族尊卑秩序D.鬼神思想影响到社会审美标准6.(2023·四川南充二模)《礼记》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步骤一 通史复习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步骤一 通史复习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通史概览·一目了然——时序贯通构建时空观念【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时空定位】【整体感知】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知识纵横把握通史体系[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一、夏、商、西周时期1.政治(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1)农业:以石器为主。

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也有一些是刻在器物上的铭文。

(2)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动荡与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制与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灭六国。

2.经济(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

先秦部分(学考)

先秦部分(学考)
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 中肩。
——《左传》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 ——《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 (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 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对曰:“在 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 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史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 为政》 •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 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颜渊》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相辅相成
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
宗 法 与 分 封
阅读材料: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 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 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 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 师移之。
——《孟子· 告子》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概括天子与诸 侯之间是何关系?
宗 阅读材料: 法 与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 分 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 封 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
甲骨文(成熟 的文字)
西周 宗法制/分封制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手工业:冶金业(礼制的象征)
礼乐制度/学 在官府/ 《诗经》
思考:如果正妻无子,该如何继承?
答:如嫡妻无子,则依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的原则,可在妾所生之子中立最年长的一个为长 子。长子是家族正统所系,同被称为庶子的其他 诸子相比,具有特殊的地位。 思考:如果嫡长子死,该如何继承? 答:如嫡长子死,则由嫡长子的嫡长子来继承。
西 周 宗 法 制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西周社会结构 示意图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西周的分封制(王族、功臣、 先代贵族)

2020届高三二轮历史通史复习课件: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39张ppt)

2020届高三二轮历史通史复习课件: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39张ppt)
A
真题再现
4.(2014·全国卷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
“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
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西周地图
C
真题再现
5.(2013·全国卷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 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 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 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B
能力训练
3.《春秋》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 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对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 是( ) A.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崩溃 B.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强大 C.周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瓦解 D.周天子与郑伯进行争霸战争
C
能力训练
12.“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若以父母之命为非,而直行己志,
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宗法关系中长尊幼卑
B.体现了宗法制度强调血缘纽带
C.体现了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D.此做法有利于凝聚宗族
A
能力训练
13.“乐”原指早期人们用以表达情感的文化活动,如诗歌、音乐、舞蹈等。西周时出
行政区划,但封国制度一直不同程度地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如西汉初年的
郡国并行制和明朝初年的封国制。分封制存在反映了

2022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试题word稿选择题为官方答案

2022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试题word稿选择题为官方答案

机密★启用前山东省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

”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

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A.农耕技术的推广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争的需要D.礼乐制度的重建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

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

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5.1863 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

——今美利坚教师丁韪良器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先秦、秦汉时期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先秦、秦汉时期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先秦、秦汉时期【阶段特征】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至220年)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裁多样;商朝的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文字;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

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1.政治(1)夏商时期: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其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国家从分裂逐步趋向统一。

2.经济(1)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演变;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2)手工业: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局面被打破。

3.思想文化(1)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儒学思想形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汉字书法:商代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高中历史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

高中历史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

保障。
(4)文教:私学的兴起,加上统治者重用人才,推动了士的崛起,从
而成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
2. 知 识 梳 理
●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
二、春秋战国(前770-前221)—— 新旧制度的更替
(三)政治:
瓦解,
建立
1.分封制崩溃:诸侯不尊王命(“楚王问鼎”)、
诸侯之间割据混战(“五霸”“七雄”)、 诸侯国内部弑君夺权(“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各诸侯国礼崩乐坏,旧的社会秩序全面崩解
(政治智慧、军事谋略、人生哲学)
(2) :温润仁厚 - 伦理观、仁、德、礼、民本、中庸、教育思想等
(3) :平易安和 - 兼爱、非攻、尚力、尚贤、节用等
(4) :严正冷峻 - 大一统、法术势、历史改革观等
(以法驭民、以术治臣、以势立君威)
“百家争鸣”是基于
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各自的
政治思想和主张,以期重建或新建一个有序的社会规范,都以现实关怀为
一、夏商周(前2070-前771)—— 奴隶制文明的发展、繁荣 (一)经济
1.农业
生产力:石器锄耕(少量青铜农具)+ 水草土虫害 + 五谷桑麻
生产关系:井田制 (1)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公田”-天子私有)
诸侯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买卖 (2)经营方式: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
(“千耦其耘”) (3)剥削方式:奴隶主占有全部劳动成果
2.
(1)文明形态:奴隶制文明
封建制文明

(2)国家形态:分裂动荡
统一稳定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最重要的 时期,基本奠定了中华

的内核框架,即以精耕细作和小农经济为基础的
理 、以中
央集权和官僚政治为基础的

专题01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

专题01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
经济:农业,夏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制确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
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同时小农经济产生。手工业,夏商西周是 青铜时代,政府严格管理工商业,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 商业,春秋战国商业繁荣,私商群体形成,同时重农抑商政策逐步确立。
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被打破,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科技成就,
土地兼并和租佃经营
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 耕作技术:垄作法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耕作方式:个体农耕(小农经济)产生 产生原因: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表现: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特点: 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②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③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④脆弱性:小农经济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⑤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⑥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
宗法制(血缘维系)
材料:“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直接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上的矛盾
根本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2.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 内容 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王位及各种爵位由嫡长子继承。 ②大宗和小宗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③周王的地位:周王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

文化 系统文字(甲骨文,金文);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 炎黄子孙)
认知 三代时期形成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 1.周公的思想文化及历史地位
2.商周文明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影响
1. (2022·全国乙卷高考)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C)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3)西周 ①西周的统治: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周。公元前841年,“国人 暴动”“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②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 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 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 盾和冲突。 ③法治:《九刑》。
3.商业与交通: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食官”的格局被 突破。中国在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4.经济政策: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三、思想文化:传统文化奠基 1.思想: (1)孔子: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恢复 西周礼乐制度并有所改良;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 (2)老子:“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主张顺其自 然,无为而治。 (3)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 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 水,影响深远。
第一部分
两大板块 纵横贯通 优势互补 珠联璧合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一 通史横向整合——让认知更全面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一步 通史体系•重组—— 学“通”历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单元整合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单元整合课件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 基——先秦
单元整合 备考提能
知识网络/通史命题/素养培优
01知识网络建构
02通史思想命题
[通史整合]
政治
经济
思想
春社建主崩诸频溃成走秋会社要溃侯繁、,向战从会表争;封国统,宗国奴的现霸奴建家一法时隶转为、隶制由集制期社型:兼制度分权遭是会时分并走逐裂的破中向期封战向步逐趋坏国封,制争崩形步势;铁广解分向(改封确权础如器,,封崩变建立的初建的推制溃、地,确税立为使动与;小主立亩在专用了宗新农土奠)及其制和井法的经地定经基主牛田制赋济私了营础义耕制逐税的有经方之中的的步制形制济式上央推瓦走度成度基的的集,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2016 年 9 月发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 见稿)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 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 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 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 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 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 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 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 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 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 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 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 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上课通史复习:先秦时期

上课通史复习:先秦时期

•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约2070年—公元前771年)。
【阶段特征】 1.政治上:国家产生,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确立,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奠定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3.思想文化上: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中国文化奠 定基础。 关键词:奠基时期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 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政);生产力不断进步,精 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经);中华文化萌生,奠
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
内容 国家 政治 政治制度 社会变革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特征:古代中国早期奴隶制国家兴衰时期
建立: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分裂: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经济改革---管仲改革、初税亩(594bc) 政治改革— 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封建制度确立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经济
社会生产
A 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井田制---奴隶主与奴隶剥削关系 B 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所有制--(王土、地主、农民土地) 新阶级及剥削关系(地主--农民)
楚强盛后,庄王曾率军至 周都洛邑郊外示威,向周王 的代表询问鼎之大小轻重, 史称“楚王问鼎”。鼎是王位 的象征,说明楚庄王有替代 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
洛阳市区去老城区的路中央立 西周后期,王权衰 有一座九龙石柱,名曰:九龙 落,分封制破坏. 鼎。鼎是王者权力的象征。
1、在下列甲骨文字(图片)中描述分封制目的的是
⑴分封制 ⑵宗法制 ⑶礼乐制度
3、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长江流域 多个中心: 木、石、骨质农具 农业:生产工具: 刀耕火种 耕作方式:
4、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化
文字的源头: 6000多年前的图画文字 绘画的起源: 代表:《鹳鱼石斧图》 戏曲的源头: 原始的歌舞
1、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禹——启 夏: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国家的形成:出现了公共权力和一系列国家机器
指南仪器——司南
4、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工匠集中、职业世袭
2、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
3、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文字: 商代:甲骨文,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文学: 诗歌内容丰富,反映社会各阶层生活 教育: 西周:“学在官府”
三、过渡时期:春秋战国(东周) 1、政治: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春秋 —————————— 战国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 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基本模式)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推广 春秋出现 战国推广 耕作技术:垄作法 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 经营方式: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知识链接】小农经济
(1)形成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生产力水平 的提高;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③铁犁牛耕一直成为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 方式,注重精耕细作。
3、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 儒、道、法、墨、兵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概况:
①诸子百家
主要思想 (1)世界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顺 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道 老子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家 (3)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 事物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 (1)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世间万物都是相 道 庄子 对的; (2)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 家 由。 法 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 家 代表
行政管理制度: 商:中央:商王直接控制的区域(王畿), 设相、卿士 地方:地方封侯、伯
分封制:(基础、 内容、影响) 西周: 宗法制:(大小宗、目的、权利、义务、作用)
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使用比 生产工具: 农业: 耕作方式:例不大仍以石、木、骨器为主 石器锄耕 生产方式:(耒耜) 千耦其耘(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 青铜冶铸: 夏、商、西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 代”;商代青铜铸造技艺臻于成熟 手工业: 瓷器: 主要用途:兵器、礼器 商朝时期出现原始瓷器 丝织: 商朝时有织机,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代表作:司母戊鼎(大)、四羊方 经营模式: 西周时期,官府统一管理经营手工业 尊(精)、三星堆青铜礼器 商业: 商:职业商人的出现 所有制: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本
文化贡献 后 世 影 响
1.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影响深远 2.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 分(汉朝以后) 3.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启发(明清后)
③孟子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主要思想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 评价: 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 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变化的情况
井田制开始崩溃 私有制开始产生 税制改革:实际承认土 地私有的合法性, 加速井 田制瓦解 各国变法运动:以法律 形式,最终确立起土地 私有制


春秋 时期
“公田”被抛荒 私田成为私有土地 鲁国:初税亩---按亩纳 税 秦国商鞅变法等
战国 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 (2)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商业: 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 打破。
②孔子和早期儒学
• • • • • • 孔子,名丘, 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思想家 政治理论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尊称“万世师表”“至圣”。
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文化贡献
领域 主要内容
思 想 学 说
政治 思想 教育 思想
“仁”(核心)、“礼”(目的)、 “以德治民”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温故而知新” 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儒家六经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 跃 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
(1)思想:“百家争鸣” 儒、道、法、墨、兵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概况: 原因: 从经济、政治、阶级、文化角度分析 影响: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 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③“百家争鸣”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 本精神,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4、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 儒、道、法、墨、兵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概况: 原因: 从经济、政治、阶级、文化角度分析 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2)文学: 现实主义源头—— 《诗经》 浪漫主义源头—— 《离骚》(楚辞体) (3)文字: (4)绘画: (5)科技:
4、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Hale Waihona Puke 2、楚辞(骚体):--诗歌体裁
(1)含义: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 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2)特点:
自由活泼,句子参差不齐,句末常带有一个 “兮”字,富含浪漫主义色彩
代表及作品:
屈原《离骚》
(1)思想:“百家争鸣” 儒、道、法、墨、兵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概况: 原因: 从经济、政治、阶级、文化角度分析 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2)文学: 现实主义源头—— 《诗经》 数学:算筹计数法 浪漫主义源头 —— 《离骚》(楚辞体) 天文:春秋最早哈雷慧星记录 (3)文字: 使用频繁、多种多样 战国《甘石星经》(石氏星表) (4)绘画: 帛画 《人物龙凤图》、《人物驱龙图》 医学:战国问世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 (5)科技:存最早的医书。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 耕作技术: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基本模式) 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1)内容: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土地国有制、封建地主土地 所有制和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土地制度形式。其中,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展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2)确立过程:
④荀子
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 “君舟民水” 主要思想 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4、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 儒、道、法、墨、兵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概况: 原因: 从经济、政治、阶级、文化角度分析 影响:
形成的原因
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政治: 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先秦: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 原始社会:从远古人类到氏族公社
先秦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过渡时期:春秋战国(东周)
一、原始社会:从远古人类到氏族公社
1、原始社会时期的政治
禅让制:
概念: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部 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特点:“天下为公”
2、原始社会时期的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