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中恢复水生植被的方法

合集下载

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及其解决方法

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及其解决方法

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及其解决方法富营养化是湖泊、水库、池塘等封闭水体在环境条件变化或某种生物大量繁殖的情况下所发生的一种营养物质大量积累于水中富营养化是湖泊、水库、池塘等封闭水体在环境条件变化或某种生物大量繁殖的情况下所发生的一种营养物质大量积累于水中,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它是全球水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体富营养化一般会导致水体发黑发臭,最后影响鱼类、植物、人类的生活环境。

这种污染有时候非常难处理,所以就需要对其进行控制,防止其继续蔓延。

湖泊富营养化可采取措施( 1)调整水产养殖方式,限制捕捞强度;( 2)在不影响景观的前提下,合理开展人工增氧、水质改良、投肥和底栖动物的养殖等生态修复技术;( 3)增加清淤工作频次,保持水位稳定,并减少淤泥释放的营养物质;( 4)排污口规范化管理,加强环境管理与监测,特别是环境水质标准的执行;( 5)采用底泥疏浚、曝气和离子交换等技术,改善底泥水环境。

此外,大力推广池塘循环水养殖和种养结合的生态模式,养殖产生的粪便和残饵经微生物降解后还田,提高水体利用率,为后续生物操纵、人工设施提供了基础。

如水稻可以抑制蓝藻繁殖,鱼塘的网箱可以通过过滤或循环系统消灭蓝藻。

还可以采用底部透明覆盖膜的方法,该膜能阻挡阳光穿过,避免紫外线对水体造成的伤害。

再者,运用水生植物、放养鲢鳙、使用生物抑藻剂也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一些治理方法和手段虽然初见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新问题,比如蓝藻的抗药性、细菌耐药性及水体中重金属的二次富集等。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控制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将防控理念从传统的“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预防”,积极探索适宜的方法来治理和控制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首先,控制蓝藻是控制富营养化的关键,因此应从根本上防止蓝藻大量繁殖。

同时,应保证河流健康生态系统的构建。

控制蓝藻要做好两个方面:第一,在实践中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优先选择在江河的支流或源头采用生态调度的方法控制蓝藻;第二,在实践中研究、探索抑制蓝藻的生态学基础。

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

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

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水体富营养化成为了当下水环境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盐过量,尤其是氮、磷等无机盐含量过高,导致水体中植物生长过剩,引发水华、蓝藻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危害着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有效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对维护水环境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方法和技术。

一、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体的生物学功能对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进行转化和降解的一种治理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生物修复方法包括水草养殖、生物膜技术和微生物修复等。

1. 植物修复水生植物对水体中的氮、磷等养分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因此可以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来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含量。

比如睡莲、菖蒲等湿地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养分,有效减少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减缓水华的发生并清除水体中的蓝藻。

种植人工湿地也是一种常见的生物修复手段,可以通过湿地植物的吸收和氧化还原作用来净化水体。

2. 生物膜技术生物膜技术是将具有高效去除污染物能力的微生物固定在合适的载体上,利用微生物的降解能力来净化水体富营养化物质的一种方法。

通过构建人工生物膜池或者生物滤池,利用膜生物反应器等装置来促进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实现水体的净化目的。

3. 微生物修复利用高效细菌和微生物来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富营养化物质,是一种有效的生物修复手段。

通过添加适量的微生物菌剂,促进水体中富营养化物质的分解和降解,从而降低水体中的养分含量,减轻水华及蓝藻对水体的污染。

二、物理治理除了生物修复外,物理治理也是一种有效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方法。

物理治理主要包括搅拌曝气、水槽曝气、水体氧化还原处理等。

1. 搅拌曝气搅拌曝气是通过搅拌设备将水体中的氧气充分溶解,在水体中形成氧气饱和状态,从而促进水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高溶解氧的水体有利于水中藻类和水生植物的生长,有效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2. 水槽曝气水槽曝气是利用曝气设备将氧气输送到水中,通过气泡和水体的接触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揭示浅水湖泊富营养化趋势形成过程以及控制方法

揭示浅水湖泊富营养化趋势形成过程以及控制方法

揭示浅水湖泊富营养化趋势形成过程以及控制方法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是一种水环境问题,通常指水体中富含营养物质,如氮、磷等,导致水体的水质恶化和浑浊化的现象。

这种现象对水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并且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甚至造成水生生物死亡和生态平衡破坏。

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形成过程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1. 农业污染:农业活动会释放大量的农药、化肥和畜禽养殖废弃物,其中包含大量氮、磷等富营养物质。

这些物质通过径流和渗漏进入湖泊,进而导致湖泊富营养化。

2. 城市排污:城市生活及工业活动产生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和富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在进入湖泊后会被微生物降解,产生大量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

3. 土壤侵蚀:大量的土壤侵蚀会导致湖泊湖底沉积物变浅,并运输营养物质到湖泊中。

这些营养物质进一步促进湖泊的富营养化。

4. 硝化和脱氮作用:湖泊中的微生物可以对氨氮进行硝化作用产生亚硝酸盐、硝酸盐。

此外,湖泊中的水生植物也可以通过吸收氮来减少水体中富余的氮。

5. 静水环境:浅水湖泊的水体通常较为静止,流动性较差,使得湖泊的养分循环速度较慢。

这也为富营养物的累积提供了条件。

控制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方法为了控制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减少养分的输入和提高养分的去除。

1. 农业管理措施:加强农业废水的处理和农药、化肥的合理利用,采用科学施肥和农田生态工程,以减少农业活动对湖泊的富营养化的负面影响。

2. 城市污水处理: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提高污水的处理效果,减少有机物和富营养物质的排放。

3. 生态修复措施:采取湖泊生态修复措施,如湿地建设、湖岸植被的恢复和保护,以提高湖泊的自净能力,控制富营养化的发展。

4. 建立湖泊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湖泊管理规划,加强对湖泊的监测和管理,对富营养化的湖泊进行及时的环境保护与治理。

5. 教育与宣传: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提高民众对浅水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治理的合力。

湖泊富营养化及综合治理方法_图文

湖泊富营养化及综合治理方法_图文

若按降雨1500mm/a,形成径流70% 用水量 500ℓ/人/d 若每年流出 P 70% , COD70%,N 50%.
人口+农田+牲畜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 改变生活方式
● 研发新的技术
● 采取新的对策
200
400
600
人口密度(人/km2)
800
1000
环境限值 150P/km2
环境限值 800P/km2
河口生态修复技术
– 河口净化技术 – 生态浮岛技术 – 河口藻类控制技术 – 河口生物栖息地恢复技术
蓝藻控制技术
– 生物控藻技术 – 机械除藻技术 – 化学/菌剂控藻技术 – 扬水筒控藻技术
霞浦湖(Lake Kasumigaura)
淡水湖(汽水湖)
湖面积
220km2,
平均水深 4m
3)大型水生植物能够分泌化感物质,抑制藻类生长 4)水草是好几种产粘性卵的鱼类、螺类以及水生昆虫卵粒附着
的基质,产出的鱼卵、虫卵、和螺的卵囊没有水草可资附 着,卵的孵化率大大降低 5)水草也是许多幼鱼和水生无脊椎动物躲避敌害的隐蔽场所, 少了这样的避难所,这类动物死亡的机率大增,进而影响 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3
综合治理的思路与方法
30
湖泊流域水自然循环特征
水的性质基本不变
31
水的社会循环
自然降水
生产、生活
抽提
处理
河流、湖泊
水的性质不断变化
32
流域综合治理思路
山体
1、维云持与水水的汽自然循环,保证水上游汽清输水来送源
2、规范水的社会循环,减少人为污染
降水
地表径流
植物蒸腾

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的生态修复

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的生态修复
冲 区及水 陆交
错 带来 防治农业面 源污 染等。
养化水 中 藻类 问题 可 用微滤 膜与活
性炭联 用工艺解决。
1 . 2底泥疏浚
许 多湖泊 的水质 不 断恶化 ,是 由于湖 泊沉积 物 中营养 盐的降解 、 释 放 ,特别是 风浪 导致 底泥悬浮 ,
夏季芦苇地上部分养分舍量最高的时候进行 收 割,收获部分用以发酵沼气、作 为有机作物 生
23生物控 制 . 生物 控制主 要指 的是通 过改 变鱼 类的数
量结构来操纵植 食性的浮游动物 的群落结构 ,
促进 滤食效率 高的植食性浮游动物生长 ,进而
降 低 藻 类 生 物 量 , 改 善 水 质 。 荷 兰
模型 化方 法。CVs i等发现 对于犬范 围水 域 ,
回声测量法 的精度最高 ,而遥 感在探测沉水植
物分布 上精度最低 ,从而提 出用 结合GI的环 S 境模型来探查水生植物 的分布,并检测不 同环 境对植物生长 的影 响。
强体 往往滞 留湖底 ,矿化分镍后会污染水体 , 必须加 强 管理、 收割 。P rA d r等提 出在 e- n es
良好 的环境和适宜 的条件。
理 土壤养 分。 主要技术 措施 有 :控 制 畜牧养殖 业 、水产养 殖业 的污 染
排放 ,推 广平衡 施肥技 术 ,改进 耕
1 . 4其他处理措施
C v n y 建 造 克 拉 莎 属人 工 oe e 等 湿 地对A o k 湖进 行水体 净化 ,认 p pa
体 富营养 化 的主要污 染源。 美国农 业 部于 1 8 年提 出农业面 源污 染模 96 型A NP G S,对各种 农业 面源污 染控
制措施 进行评 估 、经济效 益分析 和 风 险分析。张 维理 等提 出农业面 源

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及其解决方法

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及其解决方法

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及其解决方法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盐(如氮、磷、硅)等物质的浓度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影响水的质量。

一般情况下,这种浓度高的物质多来源于人类活动所带来的污染物,特别是化肥和其他有机物的倒入水体。

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可以是藻类出现过度繁殖,而藻类的繁殖会引起水质变差、水体颜色加深,导致水质变差、水生态破坏。

伴随这一过程,水体环境中可能还会释放气体,引起大气污染。

为了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有一些可行的技术措施。

首先,应当采取污染源控制措施,如拆除污染源、建立排放标准、改进工艺工艺,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其次,应采用污染物的直接处理技术,如活性污泥处理、活性炭处理、湿式除磷法等,以减少污染物的浓度。

此外,还应开展生态修复技术,比如种植藻类抑制藻类繁殖、沉积物清除、排污口处理等,以最大限度地恢复水质及水生态。

最后,需要加强监管,建立具体的法规制度和激励机制,强化政府检查、水生态保护管理等功能,维护水体环境及水质的健康发展。

总之,要想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技术、管理和监管措施,以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减少污染物排放,恢复水质及水生态,保护水环境及水资源。

- 1 -。

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及其解决方法

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及其解决方法

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及其解决方法
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环境问题之一,它会导致水体中有害物质的积累,影响水体质量,因此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水体富营养化是什么?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悬浮物、有机质和氮磷等营养物质的积累,会造成水体的pH值变化、溶解氧的消失,以及生物净化作用的功能失调。

对此,水体环境质量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从而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来源有三个:一是农田灌溉,表面运移的氮磷会经由水流携带到河流,河流中的有机质也会有所增加;二是工业污染,工业废水排放的氮磷、氨氮等污染物有助于水体富营养化;三是生活污水,随着城乡人口的增加,污水中有机物和营养物质也会排放到水体。

要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就需要采用有效的解决方法。

首先,可以开展新型“土壤-植物-水体”循环技术,采用生物分解等方式,使农田灌溉引起的氮磷污染物较少;其次,可以采取有效的污染治理技术,对水质进行控制;此外,可以加强对污水的排放标准的执行力度,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最后,可以进行河道整治,这可以改善水体的流量和淤积状况,减少氮磷的积累。

另外,应将水体的环境保护前置,坚持绿色、智慧发展,尊重生态文明原则,倡导环保文化,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把污染物减治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加大环保督查力度,加强执法力度,确保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总之,水体富营养化是重大环境问题,解决它的关键是要立足现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污染治理,推进污染物减排,提高水体质量,改善水环境,维护水体生态系统健康稳定。

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

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

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
以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为题,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富营养化水体。

富营养化水体是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多,导致水体中的藻类、浮游生物等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得浑浊、绿色或蓝绿色,甚至出现水华现象,严重影响水体的生态环境和水质。

那么,如何治理富营养化水体呢?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治理方法:
1.生物修复法:通过引入一些能够吸收营养物质的生物,如水生植物、螺蛳等,来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达到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目的。

2.物理治理法:通过人工清除水体中的藻类、浮游生物等,或者利用一些物理手段,如曝气、增氧等,来改善水体的环境,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

3.化学治理法:通过投放一些化学药剂,如硫酸铜、过氧化氢等,来杀灭水体中的藻类、浮游生物等,达到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目的。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以免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4.综合治理法: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治理方法,根据不同的水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达到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目的。

治理富营养化水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水体的环境、
水质、生态等多个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

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

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富营养化水体是由于过多的营养物质输入(如氮、磷等)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形成的一种环境问题。

其对水生生物和人类的危害较大,因此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治理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关于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供参考。

1. 减少营养物质输入量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首要任务是减少营养物质的输入,尤其是氮、磷等。

可以从废水排放、农业、工业污染等方面入手,采取污水处理、农业节水减排、工业绿色发展等措施减少营养物质的输入。

2. 处理污水污水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城市和工业区域,优先处理污水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采用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等方法,将污水排放前进行处理,降低营养物质的浓度。

3. 促进水体自净水体中的自净能力可以通过增加水深、增加水体的扩散面积、增加水中搅拌等方式进行增强。

这些方法可以增加水体内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促进水生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并加强水体的自净作用。

4. 处理底泥底泥是水体中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对底泥进行处理也是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一种有效方法。

可以利用各种物理、生物、化学手段对底泥进行清理和处理,以减少营养物质的释放。

5. 提高水体氧气含量高氧气含量有助于水体中有氧的生态系统进行生长和繁殖,同时可促进有害藻类的大量繁殖所需的氧的消耗,从而防止富营养化水体的形成。

可以通过增加水体流速、增加氧气供应等方式提高水体氧气含量。

6. 控制有害藻类有害藻类是富营养化水体中的一种主要污染物,对水环境和水生生物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可以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进行控制,如利用草鱼、鲫鱼等小型鱼类进行捕食,或使用一些生物酶制剂和消毒剂来控制有害藻类的生长和繁殖。

7. 推行河道重建推行河道重建可以通过改善自然环境和增加生态系统的连通性,达到改善水生态环境和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目的。

可以采用挖掘河道、改善河道水质、增加湿地建设等方式进行河道重建。

8. 乡村污水处理农村地区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在乡村地区推广污水处理技术尤其重要。

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及其解决方法

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及其解决方法

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及其解决方法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超过水体生态调节的能力,从而造成水体的变态,出现面色黯淡、恶臭、悬浮物多、氧化过程异常等,进而影响水体的生物多样性,乃至破坏水生态系统,严重影响水环境质量及人类健康。

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行业污染源、农田污染源、活动性污染源和非活动性污染源。

行业污染源就是工业排放的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

农田污染源主要指来自田间施用化肥、农药的过量成分及灌溉水,它们也能够使水体中氮、磷等养分含量增加。

活动性污染源就是源自于生活活动中排放的物质,如污水排放、雨水排放等。

而非活动性污染源就是指来自地下活动的水,如淋洗污染物、地表非法排放污染物等。

要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首先,应从污染源上加以控制。

对于工业污染源,应加强对排放污染物的监测与控制,确保排放水质量符合国家规定。

对于农田污染源,应加强施肥和灌溉管理,减少营养物质的过量施用和流出。

此外,还应加强对活动性和非活动性污染源的治理,减少氮、磷等营养物质排放进入水体,以保护水体质量。

其次,还应采取水体生态修复措施,开展水环境改良工程,促进水体的健康状态恢复。

水体生态修复措施主要有景观修复、湖泊挖槽淤积补给、沉积物抽吸清理、水质改良、水母等生态修复技术。

景观修复以减少支持湖泊的污染源为主,把水体改造成适合生物生长的环境;湖泊挖槽淤积补给则是利用挖槽、挖坑、深挖等方式,使水体运动更加湍急,除去沉积物,减低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沉积物抽吸清理则可以清洗沉积物,改善水质;水质改良则可以有效地将细菌、悬浮物等杂质去除;水母等生态修复技术可以帮助水体重塑生态系统,增加水体的生物多样性。

最后,还要加强科技支持,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机理进行全面研究,加强生物水文监测技术,提高水体污染预警与控制能力,最终使水体水质恢复到正常状态。

总而言之,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需要多方面的措施,从污染源治理,到水体生态修复,都必须要进行。

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营养盐(如氮、磷等)积累过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进而引发水质恶化的现象。

为了有效应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措施,从源头控制和治理水体富营养化。

一、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其中包括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合理施肥、减少农药使用,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开展土壤保护和改良,以减少农业对水体的营养盐输入。

二、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城市污水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需要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工作。

包括建设和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和覆盖率,减少城市污水直排对水体的污染。

三、加强工业和生活污水治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也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来源,因此需要加强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治理工作。

包括加强工业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推广生活污水分级收集和处理,减少工业和生活污水对水体的污染。

四、推动湿地保护和恢复湿地是水体的重要净化系统,对净化水体、吸收营养盐、调节水位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需要加强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工作,扩大湿地面积,修复退化湿地,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以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五、加强水体监测和评估加强水体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健全的水质监测网络和评估体系,及时了解水体的富营养化情况,为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六、加强公众意识和参与加强公众意识和参与,通过开展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认识,促使公众自觉参与到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良好氛围。

七、强化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强化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力度,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惩治,推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

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工作中,需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措施
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时,可以使用凝聚沉降的化学试剂,杀死水体中的藻类植物。

也可以养殖大型的水生植物,通过吸附、降解、转化的作用,减低水体中氮、磷元素的含量。

还可以挖掘水底污泥和沉积物质、对水体底部补充氧气、注入磷、氮含量低的水。

水体富营养化的解决方法
可以使用凝聚沉降的化学用剂,来杀死水体中的藻类植物。

通常使用铁、铝、钙等物质,能够与水体中的磷酸盐反应,生成不溶性的沉淀物,水体中的含量浓度就会下降,大量的水藻就会死亡,此时需要人工将这些水藻捞出,避免污染水体。

还可以通过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通常在水中养殖凤尾莲、芦苇、狭叶香蒲、丽藻等大型的水生植物,能够吸附、转化、降解水体中,大量的氮、磷元素,以及悬浮颗粒。

也可以合理防治水体污染,管控污水排放的工程。

尽量提高污水排放达标的标准,确保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在排放时,其中氮、磷的含量较低,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发生,也要控制化肥的使用,避免大量使用化肥污染水体。

可以通过挖掘水底的污泥,以及沉积物质,对水体进行深层的曝气,为水体底部补充充足的氧气,能够阻碍底部淤泥中磷元素的释放,还能在盆底铺上塑料薄膜,阻隔水体与土壤接触,甚至可以注入氮、磷含量较低的水。

利用水生植物修复湖泊富营养化的措施分析

利用水生植物修复湖泊富营养化的措施分析

利用水生植物修复湖泊富营养化的措施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着日益严重的破坏。

其中,水生植物修复湖泊富营养化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推广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从湖泊富营养化的概念入手,阐述水生植物修复富营养化的原理和影响,最后从现实需求和前景展望来分析其可行性和推广意义。

一、湖泊富营养化的概念湖泊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有机物质和营养物质的输入导致湖泊中浓度增加,从而导致湖水失去自净作用,逐渐变成富营养化水体的过程。

富营养化水体的主要特征是水体中溶解氧浓度降低,而化学需氧量、总磷酸盐和总氮化物等营养物质含量升高。

在这种情况下,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多样性也逐渐降低。

二、水生植物修复湖泊富营养化的原理和影响水生植物修复湖泊富营养化的原理基于水生植物与水体间的生态关系。

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往往以水中的营养物质作为来源。

同时,水生植物是一种能够吸收物质、转化物质和释放物质的生物体,其作用包括:1.水生植物能够吸收营养物质:水中的营养物质是水生植物生长的基本物质来源,通过水生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可以有效地降低水中的富营养化程度,从而达到清洁水质的效果。

2.水生植物能够转化营养物质:水中的营养物质经过水生植物吸收后,将被生物体内部进行各种代谢反应,其中一部分会被转化为植物体内的生物质,使得水中的营养盐浓度降低。

3.水生植物能够释放物质:水生植物通过吸收和转化营养物质,会产生一些次生代谢产物,其中一些是对水中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有影响的成分。

比如,水生植物会产生一些促进水中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有机物质,这能够促进水中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最终增加湖泊自身的净化能力。

水生植物治理湖泊富营养化的措施对于湖泊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水生植物增加湖泊自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助于抑制湖泊中的水体波动和水位变化。

另一方面,水生植物的生长也能够反映湖泊生态系统的状况,能够为湖泊管理和调控提供附加的数据支持。

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技术和方法

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技术和方法

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技术和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水域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这不仅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还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越来越多,导致水体中的生物量大幅增长,从而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的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例如,人类的生活、生产和建设活动,都会导致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增加,如废水排放、农业化肥使用、畜禽养殖等。

此外,气候变化、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等因素也会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为了治理水体富营养化,需要探索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

下面,我们将对这些技术和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 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调整生态系统内部的鱼类、贝类等食物链,使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被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吸收和利用,从而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的状况。

同时,生态修复技术也可以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等方式,减少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流失,达到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

2. 微生物技术微生物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技术。

通过在水体中加入一定量的生态微生物,可以将水体中积累的营养物质降解为无害物质。

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不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和二次污染,可以实现对水体的长期控制和管理。

3. 水体吸附技术水体吸附技术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新型技术。

通过引入一定量的吸附材料,如活性炭、膨润土、纳米氧化铁、硅藻土等,可以吸附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从而实现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

吸附技术不仅能够处理大量污染源,而且能够高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和微量元素。

4. 水体深层水排放技术水体深层水排放技术是一种新颖的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

该技术通过将底层水从水体底部泵出,使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得到深层水体的分散和稀释,从而起到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

该技术能够较快地减轻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从而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状况。

总的来说,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十分难治的环境问题。

浅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浅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2化学法
2.1氧化法 化学氧化剂可以有效地通过氧化作用破坏藻细
胞结构,干扰藻类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作用,最终导 致藻类细胞失去生理活性而死亡,达到抑制水体富营 养化的目的。常见的抑制水体富营养化的氧化剂包括 氯气(Cl?)、过氧化氢(H202)和臭氧(。3)等。 2.2植物化感
植物化感是指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 质而对另一种植物(包括微生物)所产生的直接或间 接的伤害或促进作用铁诸多研究表明,浅水湖泊中 的沉水植物对浮游植物生长有明显影响,苦草、金鱼
4微生物修复技术
近年来,关于利用微生物来修复富营养化水体 的相关研究十分活跃。微生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修复能 起到显著的效果,主要依靠微生物修复剂投加技术和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 4.1微生物修复剂
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利用微生物的生物代谢作 用,使水体中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含量降低,水 质得到改善。微生物修复剂是以特异功能菌为主要成 分的微生物复合制剂。利用微生物“组团”作战,“消 灭”水体富营养物质。在特异性功能菌作用下,水体 中NH3, NH4\ NO3-、NO2-可通过微生物的氨化-硝
微滤膜可以截留溶液中的悬浮物、细菌、藻类, 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超滤膜膜具有更小的孔 径,可以有效滤除废水中的悬浮物、胶体、蛋白质和 微生物等大分子物质。微滤/超滤可大大减少化学药 剂的使用量,可设计成自动化系统,运行简易,占地 面积小。将藻类以悬浮或固定化方式附着在载体上, 形成藻类膜,其具有脱氮除磷的优异功效。藻类膜以 氨氮(NH3-N)为氮源,通过藻类光合作用和硝化脱 除NH3-N,进而加快脱氮进程,总氮和NH3-N的去 除率分别可达力.9%和85.59%O通过同化反应和化 学沉淀,藻类膜对TP的去除率可达80.79%叫 1.4环浚
水芹、风车草、纸莎草、莺尾、菖蒲、石菖蒲、芦苇、 芦竹、菱白和千屈菜。有研究报道,黄花莺尾和千屈 菜对总氮的去除效果好于其他植物,黄花莺尾和香蒲 的总磷去除效果好于其他植物,对磷酸盐的去除能力 大小排序为:芦苇〉水葱〉慈姑〉水花生〉香蒲怙 沉水植物主要有狐尾藻、轮叶黑藻、金鱼藻、马来眼 子菜、苦草、范草等。其中,金鱼藻具有较为突出的 TP去除能力和相对较好的生长状况,是一种较有前景 的水体修复植物。沉水植物的另一水体修复机制是通 过化感作用抑制藻类生长。与挺水植物相比,沉水植 物生长易受水深、底泥营养盐浓度、水体透明度等影响, 其使用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水体条件限制。此外,沉水 植物的种植和生长调控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养殖水域生态修复技术

养殖水域生态修复技术

养殖水域生态修复技术养殖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养殖业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对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积极探索和应用各种养殖水域生态修复技术,旨在恢复和维护水域的生态平衡。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养殖水域生态修复技术。

1.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是通过引入适宜的水生植物来改善水域环境。

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控制水中藻类繁殖,提高水质透明度,并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常见的水生植物包括芦苇、香蒲等。

在实施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时,需注意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和密度,合理布置植物区域,以达到最佳修复效果。

2. 生物增殖技术生物增殖技术是通过引入适宜的水生生物来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一些水生生物,如淡水虾、螺蛳等具有较强的食物链调节能力,可以有效控制水中的有害生物和过度繁殖的生物。

同时,适当增加水生动植物的数量也能提高水域的生态多样性。

生物增殖技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并注意生物的适应性和生态平衡。

3. 水质净化技术养殖水域通常面临着水质污染问题,而水质净化技术能够有效处理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盐等污染物质,提高水域的水质。

常见的水质净化技术包括生物滤池、植物滤池和人工湿地等。

生物滤池通过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植物滤池通过植物吸收营养物,而人工湿地则通过湿地植物和土壤吸附和分解污染物质。

4. 浮游生物调控技术浮游生物是水域中重要的食物链的组成部分,对养殖水域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

养殖水域中过度发展的浮游生物可能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和水华等环境问题。

浮游生物调控技术通过调控水域中浮游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常用的浮游生物调控技术包括人工增殖捕食性生物和合理调控投饵量等。

综上所述,养殖水域生态修复技术是解决养殖水域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包括水生植物修复技术、生物增殖技术、水质净化技术和浮游生物调控技术等。

在实施这些技术时,需全面考虑养殖环境的特点和问题,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并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操作,以实现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沉水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沉水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3、先促进耐污及光补偿点低的物种的恢复,达到一定盖度后,可优先 吸附水体中溶解性磷,可抑制藻类的迅猛生长,从而提高水体透明度,进而 促进光补偿点低的沉水植物的恢复(或直接用苗引种)。
谢谢大家
01.05.2021
生计划部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图5-2 2010-2012年近三年滇池外海水位状况
2010月均 2011月均 2012月均 2010年均 2011年均 2012年均
大多数湖湾沉水植物恢复良好,沉水植物恢复较好 的区域,透明度几乎见底,溶解性磷浓度极低。
3、沉水植物恢复技术探讨
3.3滇池沉水植物恢复的有效措施
(1)河口前置库技术
3、沉水植物恢复技术探讨
3.3滇池沉水植物恢复的有效措施
(1)河口前置库技术

兴旺村东大河前置库

系统
3、沉水植物恢复技术探讨
3.3滇池沉水植物恢复的有效措施
(2)降低运行水位(干旱年份)
水位海拔高程 m
1887.40 1887.20 1887.00 1886.80 1886.60 1886.40 1886.20 1886.00 1885.80
70年代:水体透明度1米, 沉水植物覆盖率近20%, 沉水植被主要分布在水深 2米以内区域。
3、沉水植物恢复技术探讨 3.1沉水植被演替的影响因素
80年代:水体透明度0.6米, 沉水植物覆盖率约2.08%, 沉水植被主要分布在近岸水 深1.5米以内区域。
90年代-现在:水体透明度 0.4米,沉水植物覆盖率约 1.26%,沉水植被零散分布。
最低水深 最高水深
深度(m)
3.5 3
2.5 2

21—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稳态转换理论与生态恢复探讨_年跃刚

21—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稳态转换理论与生态恢复探讨_年跃刚

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稳态转换理论与生态恢复探讨年跃刚1,宋英伟2,李英杰1,孙艳妮1,聂志丹1(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2.解放军防化指挥学院,北京 102205)摘要:从清水稳态与浊水稳态转换的过程、稳态阈值、稳态恢复力等方面介绍了浅水湖泊的稳态转换理论,总结了浊水稳态与清水稳态恢复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清水稳态与浊水稳态相互转换的驱动力,分析了富营养化引起的植物群落演替和稳态转换的过程1根据稳态转换理论和太湖五里湖的生态恢复实践,提出以改善生境条件为稳态转换驱动力进行生态恢复,并阐述了降低营养盐浓度、提高水体透明度、清除某些鱼类、改善基底、调节水位、软围隔消浪等生境改善措施.关键词: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清水稳态;浊水稳态;稳态转换;沉水植物;生态恢复中图分类号:X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929(2006)01-0067-04Regime Shift Theory and Ecological Re storation Discussionin Eutrophic Shallow Lake sNI AN Y ue 2gang 1,S ONG Y ing 2wei 2,LI Y ing 2jie 1,S UN Y an 2ni 1,NIE Zhi 2dan1(1.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2,China ;2.Institute of Chemical Defense and C ommand Engineering ,P LA ,Beijing 102205,China )Abstract :Regime shift theory of shallow lakes was presented about several aspects of shift process ,stable threshold and stable resilience between stable state of clear water and turbid water.In fluence factors for resilience and regime shift power were summarized in stable state of clear water and turbid water.The succession of aquatic plants community and regime shift process by lake eutrophication were analyzed.According to regime shift theory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actices in Wulihu bay of lake T aihu ,it was brought forward that regime shift power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s to im prove habitat condition.Finally ,the im proving habitat measures was expatiated on reducing nutrient concentration ,enhancing water clarity ,cleanup of s ome fish ,reforming bottom environment ,controlling water level ,and decreasing wave by enclosure ,etc.K ey w ords :shallow lake ;eutrophication ;stable state of clear water ;stable state of turbid water ;regime shift ;submerged aquatic plants ;ecologicalrestoration收稿日期:2005-08-18基金项目: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2002AA601013)作者简介:年跃刚(1963-),男,内蒙古赤峰人,副研究员,博士. 湖泊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中国湖泊众多,面积大于1km 2的湖泊有2848个,其中淡水湖泊面积占45%[1].我国淡水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及淮河中下游、黄河及海河下游的东部平原区,且多为浅水湖泊,我国五大淡水湖均分布在该区域.我国在淡水湖泊开发利用方面,对浅水湖泊的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于城市饮用水源地、工业用水取水、农业养殖、农业灌溉、景观娱乐等方面,浅水湖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资源.人们在对浅水湖泊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而流域内分布有大、中城市的浅水湖泊污染更为严重,滇池、巢湖、太湖的部分区域水生植被退化甚至消失,近年来夏季持续暴发蓝藻水华,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控制和治理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已经成为水资源保护和水质安全的重要内容,其治理思路是在控制污染源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恢复,浅水湖泊的生态恢复已经成为水环境保护研究工作的热点,但国内关于浅水湖泊生态恢复理论方面的探讨涉及较少.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重污染水体底泥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针对富营养化浅水湖泊太湖五里湖生态恢复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笔者结合国际上浅水湖泊生态恢复理论与太湖五里湖生态恢复研究实践进行了总结和思考.1 浅水湖泊的稳态转换111 浅水湖泊的概念浅水湖泊是指夏季不分层并且在健康状态下能够大面积生长水生植物的湖泊.与深水湖泊不同的是,其水体上下经常混合,泥水界面相互作用强烈,水生植物对湖泊功能存在非常大的影响.第19卷 第1期环 境 科 学 研 究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V ol.19,N o.1,2006112 清水稳态与浊水稳态浅水湖泊有2种稳定状态:①清水稳态,湖泊沉水植物覆盖度高,水质清澈;②浊水稳态,沉水植物覆盖度低甚至消失,浮游植物占优势,水质混浊甚至夏季有蓝藻水华暴发.2种类型都是相对稳定的,符合生态系统抵抗变化和保持平衡状态的“稳态”特性.在一定的营养水平下,沉水植物的有无决定稳态类型[2],这种现象可以用图1的形式直观描述[3—6].从图1看出,当清水稳态向浊水稳态转换时,营养盐浓度由低增高,到临界浓度点时,水中浊度增加,沉水植物迅速减少,该临界点为“灾变点”.当浊水稳态向清水稳态转换时,营养盐浓度由高降低,到临界浓度点时,浮游植物浓度降低,沉水植物开始增加,该临界点为“恢复点”.灾变点与恢复点是2个分离的点,在灾变点浓度与恢复点浓度之间存在着清水稳态与浊水稳态2种可选择的状态.图1 清水稳态与浊水稳态的转换关系Fig.1 Shift relationship of stable state of clearwater and turbid water113 稳态恢复力与稳态极限无论是沉水植物占优势的清水稳态还是浮游植物占优势的浊水稳态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于环境干扰所带来的影响和破坏都有一种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的能力.2种稳态都可以忍受一定程度的外界压力,并通过自我调节机制恢复其相对平衡,超出该限度,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就降低或消失,稳态遭到破坏,这种限度就叫“稳态阈值”或“稳态极限”.生态系统被干扰、破坏后的恢复能力叫做“恢复力”.如图2所示,实线表示在极限值a与极限值b的情况下,湖泊由清水稳态向浊水稳态的转换过程,湖泊在清水稳态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扰动,到达B点时,其外界影响力超过极限值a,则系统由清水稳态转换成浊水稳态.虚线表示系统内部发生变化,如营养盐浓度、水位等条件改变,极限值a与极限值b均发生了改变,系统在A点由清水稳态转换成浊水稳态,在C点又由浊水稳态转换成清水稳态.2 浅水湖泊恢复力的影响因素恢复力是系统保持某一稳态的能力,了解恢复力图2 稳态转换的恢复力与稳态极限Fig.2 S table resilience and stable threshold of regime shift的影响因素对于保持湖泊的清水稳态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清水稳态及浊水稳态恢复力的影响因素可用图3表示.提高清水稳态恢复力的因素主要有:减弱风浪引起的再悬浮、增加浮游动物、降低水中营养盐浓度以及沉水植物产生的克藻化感物质,这些因素都是在沉水植被形成以后的结果,所以,当沉水植被形成以后,正反馈会强化这种沉水植被优势,使恢复力增强,其结果是水草覆盖度更高,透明度更好.提高浊水稳态恢复力的因素主要有:风浪引起的底质再悬浮,鱼类觅食引起的底质再悬浮,透明度降低使沉水植物更难成活,水中营养盐浓度升高引起的浮游植物大量生长,这些因素导致透明度降低,沉水植物不能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在沉水植物消失以后的正反馈强化了浊水稳态恢复力,提高了浊水稳态的稳定性.图3 浊水稳态与清水稳态恢复力的影响因素Fig.3 In fluence factors of resilience in stable stateof clear water and turbid water3 浅水湖泊稳态转换的驱动力分析311 清水稳态向浊水稳态转换的驱动力分析由清水稳态向浊水稳态的转换有湖泊生态系统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是生态系统稳态极限值减小,系统稳态恢复力降低,外在因素是系统外部的驱86环 境 科 学 研 究第19卷动力.清水稳态到浊水稳态的转化是综合作用的结果,外在驱动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外源营养盐负荷的输入,湖泊水位的提高或湖滨带的破坏,生物调控或对生态系统的人为过度干预,风暴的破坏.外源营养盐负荷的输入是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外源的输入改变了湖泊生态系统的稳态极限,使系统恢复力降低,从而导致清水稳态向浊水稳态的转化.我国大部分的浅水湖泊都是由于外源营养盐负荷的过量输入而使水草消失,成为浊水稳态的,目前重点治理的滇池、巢湖、太湖的部分区域均属于此种情况.湖泊水位的提高将影响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当水深超过沉水植物的光补偿深度时,沉水植物将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所以水位提高到一定程度对水生植物的影响将是致命的和迅速的,在1周内沉水植物将可能死亡.湖滨带的破坏在我国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许多湖泊建成了混凝土直立岸带,这不仅破坏了岸带的挺水植物,使湖泊的净化能力及对入湖污染的截流能力大大降低,同时也改变了湖滨带的水力特性,岸边是水生植物最容易生长的区域,但波浪和水深对水生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也会使湖泊生态系统恢复力降低.生物调控有时也可能会改变湖泊状态,如过量放入草食性鱼类,对水草的过度牧食,将导致稳态转换.人为的过度干预也是如此,如大规模割草,或对草型湖泊的湖底进行疏挖,也将导致稳态转换.风暴的破坏改变生态系统的例子也不少,当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盐浓度处在清水与浊水2种稳态共存的浓度区间时,风暴对水草的破坏将导致稳态转换.非常典型的例子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Apopka湖,该湖原来沉水植物生长茂盛,覆盖度达70%,湖水清澈见底, 1947年9月,一场风暴把湖中的大部分沉水植物连根拨起,1个星期后该湖首次发生蓝藻水华,以后一直处于浊水稳态.这个例子能够非常清楚地说明营养盐负荷的增加会导致湖泊生态系统恢复力的降低,而驱动力———风暴使该湖迅速由清水稳态转变为浊水稳态[7].312 浊水稳态向清水稳态转换的驱动力分析要实现浊水稳态向清水稳态的转换还要有外在的驱动力,也就是使系统由浊水稳态向清水稳态转换的外在影响因素,通过改变这些因素,使系统实现转换.浊水稳态向清水稳态转换的驱动力主要包括:①营养盐条件,要恢复沉水植物,一定要使营养盐浓度降低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减少浮游植物量,形成沉水植物优势;②透明度条件,提高透明度是恢复沉水植物的关键;③生物牧食条件,鱼类对沉水植物恢复有时可能是决定性的;④底质条件,底质中营养盐的释放、底质的软硬状况对沉水植物恢复也有重要影响;⑤水位条件,在一定的透明度下,水位的高低对沉水植物的成活与生长非常关键;⑥抗风浪条件,静水环境不仅减少底质再悬浮,也保证水生植物的定植.4 浅水湖泊由清水稳态向浊水稳态的变化过程对于浅水湖泊清水稳态转换成浊水稳态,其生物群落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8],主要经历2个阶段:沉水植物演替阶段和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阶段.由于营养盐向湖泊的输入,水体中营养盐浓度逐渐升高,受营养盐浓度升高的胁迫,沉水植物由清水型逐渐演替为耐污型,部分长江中下游湖泊的演替模式就是如此.第1阶段:轮藻型,如 湖1980年以前就是以轮藻为优势;第2阶段:眼子菜型,主要有马来眼子菜、菹草、黄丝草,并伴有黑藻、苦草;第3阶段:眼子菜-聚草型,除了眼子菜属植物外,聚草逐渐成为优势种;第4阶段:聚草-苦草-金鱼藻型,黄丝草消失,耐污型的金鱼藻、聚草增多[9].这种沉水植物的演替模式对由浊水稳态向清水稳态的转换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随着水体中营养盐浓度进一步提高,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与固着藻类增多,固着藻类遮蔽沉水植物的表面,使植物光合作用效率降低,浮游植物的增多使透明度迅速下降,当浮游植物过多而影响沉水植物光合作用时,水生植物迅速死亡.与此对应,浮游动物失去庇护所,被鱼类大量捕食,浮游动物捕食压力减小使得浮游植物进一步增加.同时,由于沉水植物消失,底质失去了水草的防护,底质在风浪的作用下再悬浮增加,由于食物网被破坏,杂食性鱼类不得不到底质中去觅食,这样就进一步加剧了底质的再悬浮.在浮游植物增加和底质再悬浮的双重作用下,透明度进一步降低,湖泊生态系统由清水稳态彻底转变为浊水稳态,其相关过程见图4.图4 清水稳态向浊水稳态的转换过程Fig.4 Shift process of stable state from clear waterto turbid water5 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的生态恢复措施治理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生态恢96第1期年跃刚等: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稳态转换理论与生态恢复探讨复,提高本土沉水植物覆盖度是恢复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10],沉水植物对湖泊或河流中的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有重要影响[11],沉水植物对湖泊生物学结构及水质有重要作用[12—13].恢复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的沉水植被是生态恢复的关键,生态恢复的过程是稳态转换的过程,生境条件的改善是浊水稳态向清水稳态转换的驱动力.根据浊水稳态向清水稳态转换的驱动力分析,从6个方面提出改善沉水植物生境的措施,以实现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由藻型浊水稳态向草型清水稳态的转换.这些措施可以单独应用,也可能联合使用.a.降低水中营养盐浓度.控源截污是生态恢复的前提,也是降低水中营养盐的非常有效的手段,污染源控制后,凭借水体强大的自净与沉淀功能,水中营养盐浓度将会有明显降低.b.提高水体透明度.透明度是浮游植物量与无机悬浮物量的综合反映,受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影响.减少浮游植物量与底质再悬浮的措施均能改善水体透明度.如水生植物浮床、陆生植物浮床可以降低营养盐浓度;.c.清除杂食性与草食性鱼类.该措施有两方面的作用:①可以消除因鱼类在底质中觅食而引起的底质再悬浮;②保证沉水植被恢复初期水草不被牧食.d.重污染底泥疏浚与基底修复.底泥疏浚是保证内源磷释放的一种有效措施,基底修复包括岸带与敞水区的软、硬底质修复,将有利于岸带区挺水、浮叶、沉水等不同水生植物类型的构建.e.降低水位.特别适用于小型湖泊,在有调控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改善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条件,是恢复沉水植物的有效措施.f.采用软围隔营造静水环境.在小型湖泊或湖泊的局部水域中采用软围隔消浪,可以有效地营造静水环境,防止因风浪的影响而引起的底质再悬浮等多种作用.参考文献:[1] 金相灿.中国湖泊环境(第一册)[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5.1—2. Jin X iangcan.Chinese lake environment(first v olume)[M].Beijing:Ocean Press,1995.1—2.[2] Scheffer M.Multiplicity of stable states in freshwater systems[J].Hydrobiologia,1990,200Π201:475—487.[3] Scheffer M,van Nes E H.M echanisms for marine regime shifts:can weuse lakes as m icrocosms for oceans?[J].Progress in Oceanography,2004,60:303—319.[4] Scheffer M,Carpenter S R.Catastrophic regime shifts in ecosystems:linking theory to observation[J].T rends in Ecology and Ev olution,2003,18(12):648—656.[5] Scheffer M,Carpenter S R,F oley J A.Catastrophic shifts in ecosystems[J].Nat,2001,413(11):591—596.[6] Scheffer M.Ecology of shallow lakes[M].Netherlands:K luwerAcadem ic Publishers,2004.289—306.[7] 古滨河.美国Apopka湖的富营养化与生态恢复[J].湖泊科学,2005,17(1):1—8. G u Binhe.Eutrophic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lake Apopka,US A[J].Journal of Lake Sciences,2005,17(1):1—8.[8] Scheffer M,H osper S H,M eijer M L,et al.Alternative equilibria inshallow lakes[J].T rends in Ecology and Ev olution,1993,8:275—279.[9] 邱东茹,吴振斌.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沉水水生植被的退化与恢复[J].湖泊科学,1997,9(1):82—88. Qiu D ongru,Wu Zhenbin.On the decline and restoration of submergedvegetation in the eutrophic shallow lakes[J].Journal of Lake Sciences,1997,9(1):82—88.[10] van Nes E H,Scheffer M,van den Berg M S,et al.Aquaticmacrophytes:restore,eradicate or is there a com prom ise?[J].AquaticBotany,2002,72:387—403.[11] van Nes E H,Scheffer M,van den Berg M S,et al.A spatial explicitsimulation m odel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J].Ecological M odelling,2003,159:103—116.[12] Carpenter S R,Lodge D.E ffects of submersed macrophytes on ecosystemprocesses[J].Aquatic Botany,1986,23:341—370.[13] Jeppesen E,Jensen J P,K ristensen P,et al.Fish manipulation as a lakerestoration tool in shallow,eutrophic,tem perate lakes2:thresholdlevels,long2term stability and conclusions[J].Hydrobiologia,1990,200Π201:219—227.(责任编辑:孔 欣)07环 境 科 学 研 究第19卷。

恢复水生植被工程的一般步骤

恢复水生植被工程的一般步骤

水位是决定水生植物分布、生物量和物种结构的主导因素。

水位决定了各类水生植物的分布格局。

挺水植物在湖泊的分布面积与水位呈负相关。

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的出现和丰度与环境条件紧密相关。

恢复/重建水生植被工程的一般步骤1.调查和制定方案:对目标水域的水质、底质、污染源、水生生物等情况做调查,搜集相关的历史和现实资料,根据其现状,制定恢复/重建水生植被的技术路线和详细方案。

2.外源污染的控制:水生植被的恢复必须以控制营养负荷为前提。

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一切生态修复工程的前提是截污,包括点源和面源。

3.鱼类控制:草食性鱼是水生植被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

所以在重建水生植被时,必须清除草食性鱼。

4.水质和底质改善:受污染水体的水质和底质往往较差,不能满足水生植物定植成活的要求,如透明度低,底质厌氧,氨氮浓度高等;故在植物种植前,需要对水质和底质进行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较大的水域,在水生植物恢复/重建的初期,一般不需要全水域实施恢复/重建工程,可以选择水质和底质条件较好的区域优先实施,一旦先锋植物群落建立,往往能很快的扩张,从而达到预定的目标。

5.先锋植物定植与先锋群落的形成6.人工调控,实现种群替代和群落结构的优化7.健康系统形成和维持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和更有生命力,因此湖滨生态带的恢复应多选用当地的水生和湿生植物,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植被,以此为基础,为自然生态恢复提供条件。

选择既能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又满足湖滨带设计的物种是湖滨带生态恢复健设成功的关键。

除此之外,湖滨生态带植物应具有对氮、磷等营养物去除能力强,便于管理、收获方便,且具有一定经济利用价值等特点。

不同的沉水植物对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均有显著的去除作用。

在关于常见沉水植物对滇池草海水体(含底泥)总氮去除速率的研究中发现:物种去除能力的大小顺序依次为伊乐藻>苦草>狐尾藻>篦齿眼子菜>金鱼藻>菹草>轮藻。

浅水湖泊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

浅水湖泊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

浅水湖泊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浅水湖泊湖滨带是指湖泊的河流入口处,它是湖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泊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

湖滨带的生态修复是指对湖滨带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使其恢复到自然状态。

下面列出了一些常见的浅水湖泊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1.河道修复:湖滨带的河道是湖泊的入口,如果河道的流速、流向或者水位不合理,会对湖泊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对河道进行修复是湖滨带生态修复的重要方法。

2.河岸修复:河岸是湖泊的自然界限,如果河岸被破坏或者淤积,会影响湖泊的生态平衡。

因此,对河岸进行修复是浅水湖泊湖滨带生态修复的重要方法。

常见的河岸修复方法包括:(1)在河岸边缘建造防护构筑物,例如护岸护栏、码头等,减少河岸被冲刷的可能性。

(2)在河岸上种植抗拉力强的植物,例如蒲葵、柳条等,增强河岸的防护能力。

(3)在河岸上修建人工河岸,例如河堤、挡墙等,防止河岸被冲刷。

3.湖滨带植被恢复:湖滨带的植被是湖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减少水体污染,促进水生生物的生长。

如果湖滨带的植被被破坏或者损失,会对湖泊的生态平衡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对湖滨带的植被进行恢复是湖滨带生态修复的重要方法。

常见的湖滨带植被恢复方法包括:(1)在湖滨带上修建植被带,例如树林、草坪等,增加湖滨带的植被密度。

(2)在湖滨带上种植生物多样性较高的植物,例如花坛、花岗岩等,丰富湖滨带的植被结构。

4.水生生物保护与恢复:湖泊的水生生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湖泊的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如果水生生物的数量减少或者种类多样性降低,会对湖泊的生态平衡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对水生生物进行保护与恢复是湖滨带生态修复的重要方法。

常见的水生生物保护与恢复方法包括:(1)在湖滨带上建立水生生物保护区,禁止捕鱼、打捞等行为,保护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2)在湖滨带上进行水生生物种植,例如鱼、虾、螃蟹等,增加水生生物的数量。

(3)在湖滨带上进行水生生物观测与研究,收集水生生物的信息,为保护与恢复工作提供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