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 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
历史与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与社会意识
历史与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与社会意识1. 引言1.1 概述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和社会意识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过去的事件、人物和文化,学生能够发展批判性思维、理解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本文旨在探讨历史思考和社会意识在学生中的培养方法以及学校在这方面扮演的角色和责任。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引言、历史思考的重要性、社会意识的培养方法、学校在培养历史思考与社会意识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结论。
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文章内容概述,明确研究目的和结构安排。
1.3 目的本文旨在强调历史思考与社会意识对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与社会意识。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学校在这方面应该起到的指导和支持作用,并为进一步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方向。
以上是引言部分的内容,目的在于简要介绍文章的主题、结构以及研究目的。
2. 历史思考的重要性2.1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历史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和现象,学生可以学会分析问题并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他们将学会提出问题、寻找证据、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论述。
这些批判性思维技能可以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2 帮助学生理解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通过研究历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历史是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桥梁,通过认识历史事件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学生能够了解各种社会问题形成的背景和根源。
这有助于他们对当今世界的理解,并开拓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思路与途径。
2.3 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历史还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通过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事件,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发展轨迹和背景,增进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在国际环境中更好地融入和交流。
浅谈《历史与社会》课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22学术性.实践性.理论性科学教育家2008年6月第6期囱浅谈《历史与社会》课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叶志强(浙江省苍南县望里中学浙江苍南325800)【摘要】本文主要在探讨在历史与社会课中学生r.-J题意识的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斩在现实的教育中问题意识培养存在的误区,在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闸题意识,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问题意识;能问;会问;善闸据报道,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中国访同,希望听一节有中国特色的公开课。
负责接待的同志安排一所著名重点高中为他们开了一堂高一物理课。
任课教师是一名有影响的特级教师。
课堂上,教学双方很活跃,气氛热烈,教师布置的作业和思考题学生都完成得很好。
教师教学方法灵活,重点突出,训练也有针对性,时间安排很恰当。
当老师说”这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铃声正好响起来,听课的中国教师不禁鼓起了掌。
但奇怪的是,几位美国教育学家却一点表情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回答出乎中国人的意料。
他们反问: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原来这些教育家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也就是说,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美国同行的观点引起了我的深思: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这正是课程改革的意义所在。
那么,在历史与社会课该如何引导学生主动问答,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如何才能使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纽带?1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意义美国教育专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更是一语道破天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提问是怀疑的外在表现,怀疑引起反思,反思导致探索,探索促成创造。
所以对于学生而言,想提同,会提问,敢提问,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在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教师而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批判,不断提出新问题、新想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的问题意识比让学生掌握几个知识点、记住几个著名的定律更有深远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历史与社会综合学习意识的培养
历史与社会综合学习意识的培养作者:高晓春来源:《新课程·中学》2018年第12期摘要: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不断深化课堂改革,关注综合学习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超越书本知识的局限,深入生活情境,完成对知识的认知,提升自我认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学习意识;学习一、培养初中学生历史与社会综合学习意识的现状在教育改革中,初中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综合学习意识的培养是一大创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进行死记硬背,而是在生活情境中学习,避免了填鸭式的教育后果,从而让学生能够做到把书读活,举一反三,自主思考,全面发展。
由生活情境中获得新知,将获得的新知应用于生活,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这就是培养学生历史与社会综合学习意识的初衷。
二、培养初中学生历史与社会综合学习意识存在的问题(一)初中学生历史与社会综合学习意识薄弱我国初中学生历史与社会综合学习意识薄弱由来已久,历史与社会学科在初中学业考试中所占分值不高,学生学业考试负担沉重,无暇顾及。
实际上,培养初中学生历史与社会综合学习意识不仅对于初中生的学习极为关键,更能够对其一生的轨迹起到极为重要的影响。
须知,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成长。
在课堂上,学生下意识接受教师的教育,虽然教师也在积极地教授知识点,但学生缺少了历史与社会综合学习意识的能力,对于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识点,或是认为教师在授课时不合理的情况,选择默认,习得的知识又不能融入生活,这不能不说是教育教学中的一大遗憾。
(二)初中教师疏于历史与社会综合学习意识培养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引导者是教师。
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上,不仅学生的综合学习意识薄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是疏于引导。
在很多历史与社会的教师看来,如果授课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综合学习,将新知的习得融入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会大大降低教学效率,影响了教学质量,甚至会浪费许多课堂教学时间。
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摘要: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只会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向学生讲解知识,大部分的知识都以灌输为主,不管学生是否听懂,只要自己的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即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这样下去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历史,还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所以,在新课程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应该彻底改变教学模式,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整个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创新思维引言‘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从事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过程,它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范畴,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
它是多种思维发展的结晶。
创新思维不但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见解和想法,至少也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知识基础、能力素养、兴趣爱好、年龄与生理特点等实际状况,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效延伸至课外活动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必备的知识基础、能力素养和创新实践要求。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随者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广大教师对教学模式也进行了创新改革。
传统的历史学科教学模式是以讲授知识为主,而现在创新教学模式后,由于学生还未形成自主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因此,学生一时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
为改善这种情况,历史教师可以在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时,用新媒体设备放映历史资料、相关影视作品等,但是目前许多学校还不能达到这种教学条件,导致这种教学方法不能进一步推行。
另外,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性以及学生成长的规律。
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生对一堂课的内容有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认识,这样既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有效的知识链。
同时,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失误还可在小结中弥补。
三、注重课后反思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反思是为了提高、为了发展、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为给课改积累经验教训。
本人在新课程数学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数学课中教学反思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既能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又能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保障。
当发现学生遇到学习数学的障碍时,作为数学老师一定要冷静思考,多反思自己的缺失,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在教学中不足。
另外,适当把握课堂节奏,适当把握各教学环节的方式和速度,使课堂教学处于有规律的动态变化之中。
课堂节奏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主次的组织,顺序的安排,教学信息传播的速度等方面。
高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有较强的节奏感,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穿插使用。
对各个授课阶段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恰当运用提问、思考、质疑、尝试、探索、猜想、讨论、交流等手段,使学生在各授课阶段处于一种不断发现、不断思考、不断收获、不断记忆的思维状态。
在这种动手动脑的动态变化中,学生才能主动学习、打开学习思路;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时,他们的创造性潜能也会被挖掘出来;在学生们精彩的思维火花被点燃后,高效而轻松的教学也就进入轨道了。
总之,学生的有效学习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必须依赖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习上,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数学课教学的效益,真正做到数学课堂有效、高效。
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我大胆尝试新的教法,积极参与,反复练习,灵活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彻底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努力创设自学、合作、练习的课堂结构模式,创设民主和谐的高效课堂氛围,及时引导学生交流合作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探索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孩子们!本文系2018年度扶沟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初中数学典型课例研究》(fgjy18026)研究成果。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讨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讨作为学生,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应该注重培养核心素养。
这种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是一个人在个人认知、人情世故、社交处世、人际关系等方面必备的一些素质。
本文将探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宏观思维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学生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历史和社会知识,还需培养宏观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即提高思维的层次和深度。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让学生通过运用现代社会的知识和理解力来解读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具有宏观思维能力的能力。
二、创造力鼓励学生在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的过程中具备创造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团队合作、提供解决方案、开展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唤醒他们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走出解决问题的常规思路,学习如何感受和思考,更好地通过创造力表达其观点和想法。
三、批判性思维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挑战和争议性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无论是对社会现象还是历史事件,学生都能够具有辨别与判断的能力。
四、学习策略学习策略不仅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基础。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系统性学习、先想后言学习、交互式学习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适宜自己的学习策略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
五、合作意识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合作意识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点。
教师可以设计合作项目,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学生之间的合磋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这些合作项目可以让学生彼此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在团队中建立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种适应组织工作和社会交往的意识。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宏观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学习策略和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全面、更有效地装备自己,以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的文化和事件,还能引导学生思考与社会相关的问题,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引入实际案例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教师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历史与社会的关联性。
例如,在讲解二战期间的大屠杀时,教师可以找到与学生相关的案例,如纳粹大屠杀或南京大屠杀,并比较与当地历史、社会背景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案例引入,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而思考自己在类似情况下的社会责任。
二、开展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贫困救助等,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解决方案。
通过课堂讨论,学生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了解不同观点,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问题解决的一种方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环保组织或慈善机构进行参观和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社会问题的存在和解决方法。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困难群体的生活情况,并通过自己的行动给予帮助,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开设课外拓展活动除了课堂教学,开设课外拓展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写作比赛、社会实践项目或参观访问等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些拓展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加深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五、鼓励学生主动实践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实践。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关注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如垃圾分类、参与志愿者活动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从而真正体会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初中历史课堂可以成为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历史意识是指个体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感知,同时具有一定的历史思维和文化认同。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几点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建议。
1. 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记住历史事实,他们也更愿意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历史的深层含义。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片、视频、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历史的活力和动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历史问题,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辩论、小组讨论等活动来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电子教师、网络平台来自己寻找历史资料并评估其可靠性,这也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历史问题。
3.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事件历史事件不仅仅是生活在过去的故事,它们同样发生在我们周围。
列举一些当今正在发生的与历史有关的重要事件,并引导学生审视这些事件并尝试探究其中潜在的历史原因和发展趋势。
4. 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认同和宽容心态历史意识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了解,也体现了个体对历史中的不同文化群体和社会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认同,鼓励学生体验并感受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事件。
同样,学生也应该学会接受不同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宽容心态。
5. 让学生明白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是现实的延续,今天的社会是历史的产物。
教师应该让学生看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从中了解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这些联系还包括历史事件和今天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化之间的联系。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是教师的核心任务之一。
通过以上的建议,教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提供更多的帮助。
初中教育中的历史文化与社会意识培养
初中教育中的历史文化与社会意识培养作为教育内容创作者,我们致力于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的学习材料创造引人入胜且内容丰富的内容。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初中教育中的历史文化与社会意识培养,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一部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在初中阶段,历史学科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例如组织实地考察、模拟历史事件等。
首先,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遗址,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
通过观察文物、听取导游讲解,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同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历史意识。
其次,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模拟历史事件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变迁。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不同历史人物,通过模拟对话和辩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部分:社会意识的培养与实践除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初中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结构、社会问题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例如,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如何推动环境保护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此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慈善活动等。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并培养他们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讨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学科之一。
通过历史与社会课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发展历程、人类文明的进步,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自然、人文的敬畏与热爱,使其成为具有历史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
本文将从素养培养的意义、培养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了解历史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和社会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从而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愿意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历史与社会课程不仅涉及到国内的历史和社会状况,还涉及到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和国际关系,可以让学生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国际化的眼光和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与社会课程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历史与社会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目标,通过开展课堂讨论、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学习不应该止步于课本知识的传授,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与社会课程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初中历史教案帮助学生理解现代社会问题的教学活动
初中历史教案帮助学生理解现代社会问题的教学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目标也逐渐转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历史学科作为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思考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承担着教育学生理解现代社会问题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针对这一目标,提出一份初中历史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现代社会问题,并通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思考能力。
【引言】历史学科的教学应当紧密结合现实,帮助学生理解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
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及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与解读现代社会的主要问题;2. 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关注度;3. 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引导学生参与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讨论和行动。
【教学准备】1. 教案PPT;2. 班级分组名单;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活动】活动一:社会问题调研1. 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现代社会问题进行调研;2. 调查包括问题的起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等;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调研报告,并准备口头汇报。
活动二:历史事件分析1. 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工业革命;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并总结出对应的现代社会问题;3. 学生展示分析结果,并就可能的解决方法进行讨论。
活动三:专家座谈会1. 教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到班级进行座谈;2. 专家就某个现实社会问题进行分享,展示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难度;3. 学生就问题提问,并与专家进行互动交流。
活动四:社区服务计划1. 学生分为小组,选择一个社会问题;2. 小组根据问题制定相应的社区服务计划,如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等;3. 小组进行计划实施,并撰写实施报告。
【教学评估】1. 学生调研报告的质量;2. 学生口头汇报的表达能力;3. 学生的分析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学生的社区服务计划实施情况和报告质量。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讨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背景介绍部分将探讨历史与社会课堂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性以及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核心素养不仅包括了学科知识和技能,更强调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在这一背景下,历史与社会课堂作为学生接触社会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与社会课堂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对历史和社会的基本认知,更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核心素质。
通过探讨历史事件、社会现象和人类文明,学生可以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判断和表达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课堂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意义历史与社会课堂作为中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与社会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历史与社会课堂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历史与社会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和社会现象,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深入研究历史与社会课堂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扮演的角色,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可以为未来中学历史与社会教育改革提供重要参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方法和建议。
具体目的如下:1. 深入了解历史与社会课堂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机制,揭示其中的关键因素和作用机制。
简析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
简析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摘要:学科教师对初中生开展课堂教学时需要改变之前的教学模式,重视对班级学生开展问题意识的培养,这样能引导他们对课程知识进行深度的探索和理解,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所以历史与社会教师需要对初中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他们对课程知识开展主动的探索和问题分析,强化学生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程度。
所以本文主要分析历史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班级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们主动探索课程知识,这样利于整体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问题意识;初中生;教学情境;教学效率前言:学术研究指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让班级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主动探索,也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
这样就导致学科教育的氛围比较沉闷,未能引导初中生开展主动学习和知识探索,制约学科教育的成效性。
所以历史与和社会教师不仅要对初中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同时也需要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让班级学生可以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这些问题。
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最终质量,也能锻炼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更符合当前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能力培养要求。
一、结合教材内容创设针对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初中生发现与有效探索问题历史教师在对初中生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因为立足问题意识的培养能指导学生们对教材内容开展深度的探究,提高知识教育的实效性。
而基于初中生体现出的课程基础和认知能力,本文认为历史教师要想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则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针对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初中生发现与有效探索问题。
例如对学生们开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时,历史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相关的课程知识点,然后将这些资源展示给学生们,从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学科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源,让初中生对世界大战的爆发背景以及过程等内容进行理解,从而促使学生们对课程知识进行深度的探索[1]。
历史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们分析相关的课程知识,引导他们发现相关的课程思考问题,鼓励他们树立问题意识。
历史与社会综合学习意识的培养
教学篇•经验交流一、培养初中学生历史与社会综合学习意识的现状在教育改革中,初中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综合学习意识的培养是一大创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进行死记硬背,而是在生活情境中学习,避免了填鸭式的教育后果,从而让学生能够做到把书读活,举一反三,自主思考,全面发展。
由生活情境中获得新知,将获得的新知应用于生活,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这就是培养学生历史与社会综合学习意识的初衷。
二、培养初中学生历史与社会综合学习意识存在的问题(一)初中学生历史与社会综合学习意识薄弱我国初中学生历史与社会综合学习意识薄弱由来已久,历史与社会学科在初中学业考试中所占分值不高,学生学业考试负担沉重,无暇顾及。
实际上,培养初中学生历史与社会综合学习意识不仅对于初中生的学习极为关键,更能够对其一生的轨迹起到极为重要的影响。
须知,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成长。
在课堂上,学生下意识接受教师的教育,虽然教师也在积极地教授知识点,但学生缺少了历史与社会综合学习意识的能力,对于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识点,或是认为教师在授课时不合理的情况,选择默认,习得的知识又不能融入生活,这不能不说是教育教学中的一大遗憾。
(二)初中教师疏于历史与社会综合学习意识培养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引导者是教师。
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上,不仅学生的综合学习意识薄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是疏于引导。
在很多历史与社会的教师看来,如果授课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综合学习,将新知的习得融入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会大大降低教学效率,影响了教学质量,甚至会浪费许多课堂教学时间。
实际上,教育不是一时的,关乎学生终身素质提高,教育更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果教师积极培养初中学生综合学习意识,这样学生就会“身临其境”,更乐于获得新知识。
三、培养初中学生历史与社会综合学习意识的有效策略(一)提升学生历史与社会综合学习意识,营造积极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上,在初中阶段就为学生培养出积极的历史与社会综合学习意识,更加有利于初中生今后学习和发展。
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
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
葛红
【期刊名称】《新课程学习:上》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21世纪的曙光已经来临,人类经济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的全新时代。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树立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其中"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总页数】1页(P159-159)
【作者】葛红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813.11
【相关文献】
1.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 [J], 葛红
2.改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新课标为理念探索与实施语文教学高中历史新课改之我见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讲授中如何渗透物理方法教育关于提高初中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探索改变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学案教学的实践总结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励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浅析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J], 郭仁娟
3.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J], 张雪娟
4.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证据意识──以《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一课为例 [J], 方勇;王娟
5.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证据意识--以《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一课为例 [J], 方勇;王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现代意识
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古昌学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由此可见,了解历史,知道历史对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才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
所以我们做为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
那么现代意识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笔者以为,它主要包含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环保意识、国际意识等。
一、民主法制意识的培养。
民主与专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政治现象。
正因为民主传统的缺乏,使得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步履艰难。
因此,培养学生树立民主观念和法制意识,既任重道远,又刻不容缓。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对阻碍历史进步的专制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统治持批判态度,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
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知道专制与民主出现的历史背景、了解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树立民主和法制意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
本学期我在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中,当讲授到“明清君主专制统治”一课时,我在学生学完本课所有内容之后,我提出了一个思考题:“你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应该创设怎样的社会环境?”学生经过2分钟的思考和交流后,基本上都能得出结论:那就是要创建一个“民主、自由、开放”的社会。
到这里,可以说我在课前设计的教学目标中的“民主法制意识”是完全达到了。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民主法制意识。
而本学期我在八年级历史教学中组织学生学习“古希腊民主政治”一课时,我在课文的最后组织学生思考:你是如何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的?你对今天中国政治的民主与西方的民主政治是如何看待的?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21世纪的曙光已经来临,人类经济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的全新时代。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树立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其中“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对学生)现代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意识,是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主要指观念中对现实的再现能力,同时也指这种再现在它的不同水平上的特殊形态。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现代意识就是人们对历史事实、观点、理论的再现能力。
这种再现,是在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中进行的,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联结的。
学习历史,接受历史教育,应置身于人类历史长河中体验,考察演进的社会,并不断与现实对话,不断从现实中寻求历史规律的延伸轨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与把握现实社会的变革。
二、如何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包括哪些方面呢?简要地说,它包括民族意识、责任意识、环保意识、科技意识和国际意识等。
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注意并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这里仅就中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1.民族意识的培养
民族意识是指在当前社会,立足于学习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自觉及时积极地吸取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因素(如科技、观念、方法等),以全民族的利益和发展为出发点,进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的一成不变的思想认识和态度。
历史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帮助学生了解、认识本民族曾经的优秀文明或屈辱历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地肩负起维护本民族利益和推动本民族与时俱进的时代责任。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以教材(特别是中国古代史)为载体,挖掘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适时补充相关文化的新成果、新观点、新进展等,帮助学生了解、认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或不足,增强学生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继承的自豪感和勇于面对自身不足并吸取其他民族文化优点加以及时改正的探索、创新精神。
2.责任意识的培养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在课程目标上提出:“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这些名人名言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责任意识。
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可选择典范的为真理、正义、自由、集体而献身的素材,渗透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树立集体观念和对社会、家庭、班集体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选取那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
素材,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朴素情感和责任意识,并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地遵守。
3.环保意识的培养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也特别强调“在历史教学的内容上,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现实世界中人类面临的最主要问题,通过历史渊源展现其历程和前途,正视人类与自然界所面临的问题和危险。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全力振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
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大量的自然资源作
为物质支撑。
而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环境教育,使他们形成较强的环境意识,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4.科技意识的培养
历史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今国与国之间激烈的竞争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对人才的竞争,可见只有提高科技意识,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科技意识的教育功能,才能确保“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行。
在《历史与社会》上教版(九上),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熟视无睹的自然现象,经过多年的探索、思考,最后发现了地球有万有引力;瓦特从茶壶盖的运动得知蒸汽也会产生动力,从而改进了蒸汽
机,使蒸汽机能够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出现了一场伟大的“蒸汽革命”。
这说明伟大的发明、发现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教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多一点细心、多一点观察、多一点思考,说不定将来你也会成为一名科学家。
这样讲解既使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又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生产、生活的深刻影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收到了一石二鸟的功效。
5.国际意识的培养
在这“地球村”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完全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而长期生存与发展,各国向国际化社会开放并自动融入国际社会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
而在当今国际化社会里,许多问题的解决,如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地球环境的问题、文化的误解与文化的摩擦问题等,已非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能力所能及,而有赖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
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进一步加强国际意识教育,形成从全人类利益、全球观点出发考虑问题,理解国际社会,关心和宽容异国文化的品性与风貌。
总之,现代意识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现代意识教育的成败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未来的成败与兴衰。
历史学科具有博大精深与生动具体的学科优势,学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陶冶品性、继承文明,也可以维系一个民族的发展,更可以增强一个国家的凝聚力。
新世纪的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应善于引导,想方设法,积
极思考,不断总结,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各种历史知识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现代意识教育,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现代意识,为迎接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