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20课 香菱学诗
九年级语文上册20《香菱学诗》教案新人教版
《香菱学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红楼梦》,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2、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过程与方法]1、结合注释,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用师生互动的方式释疑,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讨论探究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1、探讨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从中得到思想、态度、阅读、写作等方面的启发。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对香菱倾注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了解《红楼》。
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自读课文,思考问题:①画出文中表现香菱刻苦专心学诗的语句。
②香菱学诗可分为几个阶段?四、检查自读,回答问题。
(读诗—论诗—写诗)五、教师设疑,学生解答。
1、香菱在拜黛玉为师之前,从没接触过诗,稍一指点,又会读,又会写,这显得不真实。
能否解释一下。
2、黛玉评价香菱“聪敏伶俐”,而宝钗说“香菱本来呆头呆脑,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这明显的矛盾如何理解。
六、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一组探讨主观原因,一组探讨客观原因)八、交流成果,赏析手法。
九、拓宽延伸,课堂训练。
下面两首诗都与“月”有关,请你说说哪首优,哪首劣,并简要讲讲你的理由。
甲: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乙: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均选自《千家诗新注》十、结合实际,布置练习。
1、学习《香菱学诗》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2、以上我们都是从“学”的角度谈受到的启发,想必你一定对文中的林黛玉很喜爱,下面请你从“教”的角度给你们的老师(包括我)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初中语文_《香菱学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0课《香菱学诗》【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运用文本细读和朗读的方法,引领学生了解香菱其人,感悟其悲剧命运。
2、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亲近名著,爱上名著。
课前准备: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认读生字,能正确流利的通读课文。
2、读课文,标好段落,熟悉故事情节。
3、说说最感兴趣的一处情节或感受最深的一个人物,谈谈你的看法。
4、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是想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们交流的问题。
学习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红楼梦—引子》)同学们,大家看老师手里的这本书,这是我特意从家里的书橱中带来了的,这是我爷爷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买的,已经80多年了。
小时候初见它,就被它那右翻页竖排版的新奇所吸引;长大后又被温婉曲折的故事所打动。
直到现在,每当轻轻翻开这带着古老书香的《红楼梦》,心中总有一种别样的情感,萦绕心间。
今天爱红楼的我就要和大家一起走进《红楼梦》,学习《香菱学诗》。
(板书课题)二、初读感受1、了解学生阅读文章的初步感受,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2、教师明确这堂课的学习方法:《红楼梦》中,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
”想要走近这些女子,了解她们,就要一一细考较,就是要细细地读,细细地品。
3、明确学习目标:从细处入手,走近香菱。
三、识香菱1、师引:香菱为什么要学诗?文中香菱自己是如何说的?2、主问题:从文中寻找描写香菱学诗,如痴如醉的句子,用批注读书法,划出句子,做旁批,体会描写的传神之处。
(生跳读文章,在文章中标记批注。
会心之处,可以和你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生通过朗读品析,再借由老师的指导、提点,体会到香菱学诗的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如痴如醉、入情入境、投入忘我、痴心不悔。
4、从香菱学诗中能获得什么样的启示?四、知香菱1、香菱学诗似乎很苦,那她自己觉得苦吗?2、文中写她的笑足足有14处。
从香菱的笑中能读到了什么?请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找到文中描写香菱笑的句子,划出来,做批注,品味香菱的笑。
【新】九年级语文上册:20《香菱学诗》教案
十八、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十九、 从香菱的学诗经历中,你有何所获?你觉得该怎样对待语文学习
呢?
二十、四.总结归纳
二^一、1.梳理知识要点
二十二、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
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 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 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 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刻挖掘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塑造了起义英雄的形象.
三^一、⑶纟》是我国杰出的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在它幻想的情
节中,交织着深刻的现实内容•
三十二、⑷纟》是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高峰的标志,它写出了四
大家族的由盛而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2.互助过关
独立思考后课堂交流.
作业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说,林黛玉是羸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书中也说 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可我们的课文中并没见到这样的黛玉,你觉得文中的黛 玉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按照课堂上的分析方法, 写一篇《香菱学诗中黛玉性格分析》 于作文练习本上
十二、 学生利用圈点勾画法,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 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十三、三.分层提高
十四、1.分层练习
十五、1.请拿出你的阅读笔记,说说你眼中的香菱.
十六、2.在学生分析人物的同时,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明晰:作者运用了什 么描写手法?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
十七、2.交流提高
者,名,字,号,代家.
五、互助探究
六、1.互助学习
七、①大声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粗知文章大意.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香菱学诗》教案
20.《香菱学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2、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批注法读书,学会留心揣摩字句。
2、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三首诗的比较赏析,探究香菱学诗的过程,从中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香菱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让我们一起在《香菱学诗》一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曹雪芹(1715~1763)是清代小说家。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先世本是汉人,后成为满洲正白旗“包衣”。
从曾祖父曹玺起,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60年,成了煊赫一时的贵族世家。
后因清宫内部斗争激烈,其父被株连,获罪削官,家产被抄,家道日渐衰微。
曹雪芹一生恰值曹家由盛极而衰的时期。
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贫困。
1762年他的小儿子夭亡,曹雪芹悲痛欲绝,一病不起。
1763年2月12日终因贫病无医而去世。
曹雪芹是一位诗人,其诗立意新奇。
他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
曹雪芹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文学巨著《红楼梦》。
2、写作背景:《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创作过程十分艰苦。
小说第1回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曹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还不到50岁,就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教案一. 教材分析《香菱学诗》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香菱学诗的故事,展示了香菱勤奋好学、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反映了诗文化的魅力。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引人入胜,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诗歌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点各有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诗文化在文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诗歌、传承文化的意识,激发学生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情节的理解,诗文化在文中的意义。
2.突破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讨论式教学:分组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3.案例分析法: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以便课堂上拓展学生视野。
3.诗词作品:准备一些诗词作品,让学生欣赏、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香菱学诗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探讨诗文化在文中的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香菱勤奋好学、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香菱学诗》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香菱学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方法。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学习并运用本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诗歌的情感。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方法。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香菱学诗的心理变化过程。
诗歌鉴赏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香菱学诗的画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香菱学诗的过程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什么?”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提问:“香菱学诗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如何克服的?”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汇报内容包括:香菱学诗的过程、方法、心理变化等。
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借鉴,完善自己的答案。
4.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进行讲解,重点分析香菱学诗的心理变化过程。
讲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把握诗歌主题、分析诗歌结构、品味诗歌语言等。
5.课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
学生展示自己的鉴赏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香菱学诗的心得体会。
2.选取一首诗歌,进行鉴赏练习,下周上课时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教师还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0课香菱学诗(人教版九年级上)_九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第20课香菱学诗(人教版九年级上)_九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第20课香菱学诗教学内容本课在第166--175页。
香菱学诗,源于她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艺术的向往。
学诗的过程是艰辛的,需要不断的揣摩和体味,在林黛玉的教导下,香菱完成了由学诗到作诗的迁移。
她的学诗心得,也为读者提供一个很好的经验。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析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尤其是理解香菱“诗魔”的称呼。
2.理清香菱学诗的过程,并且体会诗句用词的精当。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交流,体会古诗语言的准确、优美。
2.通过对香菱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分析,把握香菱的痴性和勤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能够从香菱学诗的过程中获得启示,达到迁移运用。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的分析,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一2.通过香菱所学的古诗,体会古诗词的语言之美、之精。
◇难点能够从香菱学诗的过程中,领悟到学习迁移的重要性,对自己的.写作和阅读有所帮助。
◆教学突破通过对香菱和黛玉的语言、神态的比较,体会两人性格的区别,以及她们对艺术的共同崇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叹香菱》的磁带、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断,以及关于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布置预习作业。
◆学生准备搜集《红楼梦》的资料,阅读关于香菱的评价。
教学步骤(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由歌入文,解说诗意,引起学生兴趣。
1.对教师的讲解进行记忆,并给予置疑并对作者、作品进行介绍。
和补充。
2.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检查预习情况,2.在预习和交流的基础上,把握学诗的并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
六个阶段。
3.结合学诗阶段,通过人物的表现,感3.从作者描写的细微处,理解香菱和黛知人物形象。
玉的性格特点。
4.引导学生从香菱学诗中获得启发。
4.能够从香菱学诗的故事中获得于己有益的启示。
一、由歌入文,理清学诗的过程(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播放《叹香菱》,并解说诗意,引导学生了解香菱的性情、才情。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20课 香菱学诗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20课香菱学诗一. 教材分析《香菱学诗》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香菱在贾府中的生活片段。
本课通过香菱学诗的过程,展示了她聪明伶俐、勤奋好学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感受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强。
但是,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品的魅力。
同时,学生应该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作品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拼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香菱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案例分析法:以香菱学诗的过程为例,分析其性格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香菱在学习过程中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香菱学诗》【教材分析】《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本文作者写香菱学诗的主旨是讴歌被侮辱被欺压的女性形象,香菱和大观园里其他下层人物一样,不甘心自己的坎坷命运,不甘心泯灭自己的聪明才智。
她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学诗过程是对社会的不屈抗争,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优秀人才的无情扼杀。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的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的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后,终于成功。
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
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情景烘托,渐渐地放开了手脚;第三首诗终于成功了,流露了真情实感。
【教学设想】九年级学生已学过不少小说,对小说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够自主阅读感悟小说。
本课重在引导学生梳理小说结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命运,学会感悟交流、合作探究,提高品读小说的能力,学习香菱专注勤勉的学习精神。
教学目的1、知识和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曹雪芹及其《红楼梦》的文学常识。
梳理文章结构,揣摩文章思路,感知文章主旨,了解本文语言、细节描写,及通过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2、过程和方法: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品味欣赏精彩语段,把握香菱苦志学诗的性格特征。
合作探究难点语句,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读古典名著,借鉴优秀文化传统,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高尚情操。
学习香菱专注勤勉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跳读、品味、探究课文,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理解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拓宽阅读视野,理解香菱对诗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
教学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课前播放《红楼梦》插曲《枉凝眉》。
2、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1.讨论法2.小说五步阅读法。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0《香菱学诗》
20*香菱学诗知识与技能1.学会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过程与方法1.讨论分析香菱的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难点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1.反复品读法:先通读全文,思考香菱是如何学诗的;初步感知香菱的人物形象;再精读课文“苦心写诗”等段落,品味作者精妙的语言;感受黛玉的人物形象,并从中获取阅读或写作上的启示。
2.迁移拓展法:补充香菱的遭遇和脂砚斋对香菱的精辟评点,把握作者对香菱这一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红楼梦》主题的理解。
阅读《红楼梦》中相关内容,教师制作课件。
2课时《红楼梦》的作者曾经为他笔下的人物之一——香菱写过四句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香菱是个命运多舛的女性,她出身在官宦之家,却迭遭不幸;幼年被拐、被迫给人作妾、经常挨打受凌辱……可她却能出淤泥而不染,仍能葆有那份纯真和那种好学之心。
让我们近距离观察一下她吧。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
曹雪芹才华横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画家。
他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小说创作。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他呕心沥血之作,“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可惜由于早逝,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据说是高鹗续写的。
1.学生自读全文,识记生字生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重要的人物还有几个?注意在文中画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
1.学生讨论: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0 香菱学诗(教案)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的呕心沥血之作。
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每一次捧起这部文学巨著,我都会被红楼女子的命运深深地牵引着、感动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红楼梦,去认识一位红楼女子——香菱。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重点)2.赏析精彩的描写语段,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重点)3.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难点)一、文本导入对于《红楼梦》这部古典小说,想必大家已经很熟悉了。
作者曹雪芹在小说里塑造了很多动人的女性形象,如林黛玉、薛宝钗、贾家四姐妹、史湘云等,为女性唱出了一曲赞歌!但是,这些女性大都是悲剧人物,我们读这本书时,会为她们的命运叹息良久。
其中,香菱是小说中出场的第一位女性,也同样是一位悲剧女性。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红楼梦》,走进《香菱学诗》,走近香菱。
二、预习交流1生字注音香菱.(líng)宝钗.(chāi)潇.湘(xiāo)腻.烦(nì)仄.声(zè)凹.(āo)庾.信(yǔ)鲍.照(bào)蘅芜..(héng wú)诌.(zhōu)橄榄..(gǎn lǎn)三昧.(mèi)暧暧..(ài)颦.儿(pín)抠.(kōu)穿凿.(záo)姊.妹(zǐ)李纨.(wán)暖香坞.(wù)鳏鳏..(guān)画缯.(zēng)沁.芳亭(qìn)2词语解释造化:福气,运气。
腻烦:因次数过多或时间过长而感到厌倦。
揣摩:反复思考推求。
诌:编造言词。
鳏鳏:形容忧愁失眠的样子。
穿凿:非常牵强地解释,把没有某种意思的说成有某种意思。
地灵人杰: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起承转合:旧体诗文常用的行文的顺序。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第1篇: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忆一忆:1、在《红楼梦》里,大观园成立了一个诗社,诗社是谁倡议成立的?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成立的?诗社的名字叫什么?他们第一次诗赛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举行的'?诗赛的题目是什么?谁取得了第一名?2、大观园成立的这个诗社有几名成员,分别是谁?☆参考答案:1、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37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衡芜讽和螃蟹咏(38回)2、海棠社成员:稻香老农(李纨)、蕉下客(探春)、潇湘妃子(黛玉)、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菱洲(迎春)、藕榭(惜春)[7人]二、说一说:1、黛玉给香菱讲了哪些诗词知识?2、香菱原来懂得哪些诗词理论?香菱听了黛玉的讲解后,又悟得了哪一点?3、听了香菱的感悟后,黛玉又给她进一步讲解了哪些知识?4、黛玉认为学诗应该从哪里做起?三、品一品:“香、黛论诗”1、黛玉认为读诗之人怎样做才能长进?v“讲究讨论,方能长进。
”(黛玉名言)2、香菱认为好诗的好处在哪里?v“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
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香菱名言)3、香菱是怎样鉴赏品味这些诗句的?v“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v“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v“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四、议一议:1、齐读香菱做的第一首诗。
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2、女生齐读香菱做的第二首诗。
大家认为怎么样,为什么?3、在看看香菱做的第三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吟月》之三阅读题1、这首诗的真正作者应是曹雪芹,他名,字,号,又号、。
2、据说《红楼梦》“批阅十载,_____”,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教学目标一、速读课文,能用关键字词概述香菱学诗状态,感知香菱形象。
二、深切品读,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形象,初步感受小说塑造人物的精湛手法。
3、感受人应该追求诗意的生活,培育乐观的性格。
教学进程一、导入(一):师:有一个人,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铸就成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文学巨著,这部巨著确实是:《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曹雪芹。
师:《红楼梦》中的要紧人物有哪些?生:宝玉、黛玉、宝钗……师:看来同窗们对《红楼梦》的了解还真很多。
《红楼梦》里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专门是漂亮的青年女子形象。
今天咱们要熟悉的这位女子,确实是香菱,她只是书中一个次要人物,但作者也把她塑造得光荣照人。
此刻,就让咱们一路走进《红楼梦》,走进《香菱学诗》,走进香菱的内心世界。
导入:(二)投影画面,低声播放《红楼梦》电视剧的片头曲:名著《红楼梦》已经被翻译成22个国家的文字,在全世界出版发行上亿册,拥有数十亿读者。
读不够的《石头记》,说不完的《红楼梦》,那鲜活的人物、凄美的爱情、熟悉的故事……曾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今天,让咱们借《香菱学诗》的片段,再来熟悉这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极品之作,感受世界文学之宝的魅力吧。
板书课题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师:假设在题目中添进一个字,来形容香菱学诗的状态,你感觉应填什么字?香菱学诗生:苦、乐、善、喜、痴……作者曹雪芹会怎么填?引出“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板书: 苦志学诗苦出示该回目: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三、品读课文:抓关键词句品读香菱形象。
过渡:念书只停留在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专门是像红楼梦如此的巨著,下面咱们来具体品一品香菱刻苦学诗的情景,那么,用什么方式来走进文本呢?幻灯出示: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提及根由虽近荒唐,细按那么深有趣味。
——《红楼梦》第一回师简析如何“细按”。
要求学生重点寻觅一两处细节,并在隔壁作好批注,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约4分钟)全班交流,师点评,期间插入朗诵体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本文作者写香菱学诗的主旨是讴歌被侮辱被欺压的女性形象,香菱和大观园里其他下层人物一样,不甘心自己的坎坷命运,不甘心泯灭自己的聪明才智.她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学诗过程是对社会的不屈抗争,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优秀人才的无情扼杀.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的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的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后,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情景烘托,渐渐地放开了手脚;第三首诗终于成功了,流露了真情实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2. 学习多维观照的阅读方法.教学重点:多角度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教学难点: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目的.主要方法:对话分析法.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间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并配上红楼女子图片).师:听着这曲《枉凝眉》,让我们走进文学巨著《红楼梦》!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之高.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分析,这就是《香菱学诗》.二.悉心阅读,整体感知课题是一个简单的主谓短语,.如果将其扩充,成为〔〕香菱〔〕学诗,〔〕.你能在括号内填写什么?请同学们各自认真轻声朗读全文后,完成填空.(大屏幕出示)(参考:大观园中香菱向黛玉苦学作诗,精血诚聚成佳作.)三.多边观照,深入理解1.简要介绍香菱身世和故事的背景,引出话题.香菱,原名英莲,是乡绅甄士隐的独生女.五岁元宵节观灯走失,几经人贩子拐卖,最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作侍妾,年纪轻轻即得重病而亡.这样一个苦命女子在《红楼梦》里却不同凡响.她进入薛家后被薛蟠呼来唤去,饱受折磨.正巧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宝钗便将香菱带进了大观园.她一进园,“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便往潇湘馆中来”找黛玉学诗.一个普通的侍妾学作诗,大家会怎么看呢?我们今天就不妨试试“另眼看香菱,众口说学诗”,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这一事件的意义.2. 宝.探等人对香菱学诗的看法.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法找出文中表明宝玉.探春等人对香菱学诗看法的语句,并作概括.片段一:香菱品读诗(大屏幕出示)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探春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片段二:香菱初作诗(大屏幕出示)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片段三:香菱再作诗(大屏幕出示)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由以上语句可以看出,宝玉等人对香菱是同情的,因而对其学诗是赞赏的,鼓励的,认为她学诗是夙愿得偿,是本性的回归.3. 宝钗对香菱学诗的看法.提问:宝钗是薛蟠的亲妹妹,平日里是家中对香菱最好的人.连“香菱”这个名字都是宝钗取的,况且宝钗的才华并不逊于黛玉,香菱要学诗,为什么不向宝钗学呢?我们且把文中宝钗对香菱的评价连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直闹到五更天可真是诗魔了这诚心都通了仙了这里有四个评价语:“呆”“疯”“魔”“仙”.从这些词语中显然可以看出宝钗并不赞成香菱学诗.宝钗带香菱入园,本就是让她过几天清闲日子,当然不希望她苦学;宝钗所受的封建传统教育,也让她不赞同女子用功读书;内心深处,宝钗深知知书而达“理”,她更不希望憨厚的香菱明理后,便如林妹妹般陷入悲时伤势,多愁善感.宝钗对香菱是怜爱的,这一方面出于她对香菱身世的同情,另一方面她怀着为其兄赎罪的心理.加上她毕竟是大家闺秀,对香菱学诗也不便强硬的反对,尤其是看见香菱的矢志不移,也只能半嗔半怪,由她去了.4. 黛玉对香菱学诗的看法.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孤高自许的女子,照她的性格,别说一个侍妾,就是园中的姐妹,她也不甚亲近,为什么单单极其热情.周到地教香菱学诗呢?先看她如何教香菱学诗的——(大屏幕出示)立意要紧:“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多读经典:“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鼓励练笔:“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严格要求:“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黛玉为什么愿意这样煞费苦心地教香菱学诗呢?真如她所说的“圣人说,…诲人不倦‟,她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么?显然不是.原来黛玉与香菱都是寄人篱下,孤苦无依,而其内心又都有着强烈的诗意人生的追求.孤寂病苦的日子里,诗是林黛玉的良药,是她忠实的伙伴,更是她心灵的寄托.所以,当身世相近的香菱找到黛玉要学诗时,黛玉不仅没把香菱当下人,也没把她看作普通的姐妹.而是将她引为同道了,她说:“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要知道黛玉是很难得这么由衷地肯定一个人的.5. 香菱对香菱学诗的看法.香菱为什么要学诗呢?作为侍妾,大观园中的平儿等人都不学诗,她为什么要学诗呢?就是因为其出身诗书人家的天性使然?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冲动?显然不是.且看香菱如何学诗:(大屏幕出示)寻常生活常自修——“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但有机会即苦读——“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遇见良师多请教——“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全心投入废寝食——“茶饭无心,坐卧不定.”不惧挫败苦用心——“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学诗的经历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苦志学诗,精血诚聚”.香菱为什么会如此苦学诗呢?我们不妨再回到她的经历中,先看与她相关的回目:“薄命女偏逢薄命郎”——“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美香菱屈受贪夫棒”,可见其命运多舛.再看她名字的变化:英莲(谐音“应怜”)——香菱(落于泥沼,不再是“莲”了,但“香菱”依然年轻,正值芳龄)——秋菱(夏金桂入门后,第一便改香菱的名字,且看这段对话:(大屏幕出示)金桂道:“依你说,这兰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香菱说到热闹头上,忘了忌讳,便接口道:“兰花桂花的香,又非别的香可比.”一句未完,金桂的丫鬟名唤宝蟾的,忙指着香菱的脸说道:“你可要死,你怎么叫起姑娘的名字来?”香菱猛省了,反不好意思,忙陪笑说:“一时顺了嘴,奶奶别计较.”金桂笑道:“这有什么,你也太小心了.但只是我想这个…香‟字到底不妥,意思要换一个字,不知你服不服?”香菱笑道:“奶奶说那里话?此刻连我一身一体俱是奶奶的,何得换一个名字反问我服不服,叫我如何当得起.奶奶说那一个字好,就用那一个.”金桂道:“既这样说,…香‟字竟不如…秋‟字妥当.菱角菱花皆盛于秋,岂不比香字有来历些?”香菱笑道:“就依奶奶这样罢了.”自此后遂改了“秋”字.“菱”到了秋天,自然只能渐渐枯落了),可见她的悲苦结局.这样的香菱为什么学诗呢?学诗对其生活有什么用呢?(小组讨论)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但是,蕙质兰心的香菱是不会甘于沉落的,对诗的向往恰是她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因为香菱善良贤淑,所以即使在生活的最底层,也没有失去希望.6. 作者对香菱学诗的看法.香菱是一个下人,作者为什么要写她学诗呢?除了从整部作品来看,这个章节有着间接塑造林黛玉形象的作用外,作者究竟对香菱有怎样的感情呢?显然,他对香菱有着特别的钟爱,尤其是学诗这一段,给香菱的美好涂抹了最亮丽的一笔.香菱不同于袭人.晴雯和平儿.鸳鸯等人,她憨厚隐忍之间,还有一份读书人的慧根,且有好学勤奋的精神.可以说她是作者较为理想的女性形象之一.然而,香菱的命运在作者笔下又是极为苍凉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她学诗呢?原来,美好的香菱正可以同苦难的香菱做个强烈的对比.还是老天不公啊,这样的一个人竟落得“残花败叶付东流”,直让人唏嘘不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香菱的一生呢?先说曹雪芹的生平:(大屏幕出示)曹雪芹(1715-1763,一说为1724-1764),清代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从作者的生平可以看出,曹雪芹的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便是“由盛转衰”,于是,他辛苦经营的《红楼梦》便在揭示着这样一个无法逆转的命题——“盛极而衰”.香菱不过是“众芳”中的一枝,一切个别的局部的美好在巨大的厄运面前都难逃劫数,只是迟早而已.那么,“香菱学诗”只是为了反衬她最后的悲惨结局?只是作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里的一声啜泣?这未免让人太压抑了.苦难中的人易生幻梦,像所有大师一样,曹雪芹也有自己独特的理想社会的描画,大观园就是他心中的“桃花源”.这里有美丽的景,有真性的人,有风雅的事.这是曹雪芹文思自由纵横的地方,这也是读者最流连的地方.所不同的是理想遭遇到现实总是很无奈,曹雪芹没有让大观园止于理想的状态,最后她还是随同整个四大家族走向了没落.所以“香菱学诗”是作者拈在手中的一朵奇葩,是自由理想投射在苦难现实中的一抹亮色.四.自我体会,获得启迪至此,我们对“香菱学诗”的多角度观照,已然可以告一个段落了,只剩下一个人没有谈自己对“香菱学诗”的看法了,这就是我们这群当代的中学生.给大家一个题目:“香菱学诗——”请大家在破折号后填上自己的认识.精彩片段:师:同学们,香菱是一个侍妾,她的实际地位有时比丫鬟还低.作者为什么要写她苦心学诗呢?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生:作者要表现香菱不向命运屈服.师:表现人物不向命运屈服的方式有很多种,作者为什么要写其学诗呢?生:因为作者笔下的香菱是慕雅女,她羡慕众姐妹会作诗.生:因为作者同情香菱这个人物,希望她能有一段和众姐妹一样的诗意经历,希望她也加入海棠诗社.生:因为作者偏爱香菱,认为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受压迫的苦命女子.他想塑造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生:我认为这一章节还借林黛玉之口表达了作者的文学主张,表达了他对诗歌的看法.比如陆游的浅近而造作的诗句,作者就认为不及王.杜.李,而作者更看重的则是魏晋时代的诗歌.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作者为什么选择学诗作为香菱慕雅的方式呢?生:诗可以“兴.观.群.怨”,《论语》里说的.生:也许作者认为诗是良药,是可以给予香菱的最好的安慰.生:我觉得在香菱.晴雯等人的身上,作者都隐约透着黛玉的影子.因为黛玉是大观园中诗界魁首,让香菱学诗,既能提供黛玉表现的可能,又更接近黛玉洁身自好的个性特点.师:“性相近,习相远.” 香菱与黛玉的接近,确实能更好地反映香菱的精神.联系香菱一生的发展,作者在开篇“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时,展示了这样一幅画:(大屏幕出示)“却画着一枝桂花,下面有一方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结合这画与诗,再看看作者讲述香菱学诗的用意.生:塑造香菱的美好,是为了突出这样美好的人结局却很悲凉,引起读者的同情.生:构成鲜明的对比,香菱的“好”与香菱的“苦”反差很大.生:香菱的一生命运变化无常,生在乡绅人家,本来是“好”的,年幼却被拐卖,这就很“糟”;遇到多情公子冯渊,本来是“好”的,却遇薛蟠,冯渊被打死,自己被强抢,这又很“糟”;在薛家委曲求全的生活,风平浪静,本来是“好”的,却又遇到不讲理的夏金桂,这又很“糟”;差点被夏金桂毒死,却死里逃生,得以扶正,本来是“好”的,却又难产,并得干血症而亡,这又多么不幸啊!所以作者让香菱学诗,是为了给她惨淡的人生增加点亮色.师:这位同学读《红楼梦》读得很深啊.生:作者想借香菱表达与其他姐妹相同的命运,生如夏花灿烂,死却凄凉惨淡,师:(笑)能说成“死如什么惨淡”吗?生:(迟疑)死如?冷月惨淡吧.师:好,“冷月葬花魂”.作者就是想借香菱告诉我们人生无常,命运惨淡吗?联系整部《红楼梦》,你认为呢?生:作者借香菱也暗示着四大家族覆灭的结局.这样好的一个人竟然在薛家被迫害致死,可见其不善.生:我觉得虽然世道险恶,命运多艰,但美好的终究是美好的,香菱和其他姐妹一样,是文学史上最美丽的花.师:说得真好.这也许恰是作者以香菱学诗传递给我们的独特的感受吧.四. 结束语:同学们,如果今天你被这个充满灵性.充满诗情.美丽执着的香菱感动了,那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走进红楼,去感受大观园里那些以诗寄情的女子们,她们身上散发出来的“美丽”,(音乐.图片)香菱走了,“红楼”中诗一样的女子们最后也都以凄惨的方式走了,但是她们的“魅力”却铸成了我们心中永恒的红楼梦!五.布置作业请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题,写一篇文章.附板书:专注痴迷苦志学诗乐此不疲诗味执着香菱精血诚聚聪明灵秀意境教学反思:“观照”是佛家用语,是五大般若(智慧)之一,指“静观世界以智慧而照见事理.”是“用心光向心中看,向心中照”之意.而文学批评中常用变换角度审视的方法,帮助读者对作品进行深入领悟,将其引入语文课堂,是否可以改变小说阅读中一成不变的“背景交代—情节梳理—形象分析—语言揣摩”套路呢?课文三千六百多字,是日常阅读量(千字文)的两三倍,必须一个课时完成;初三学生的小说阅读知识早已具备,小说阅读经验已然不少,我便由此作了一个尝试,感觉此课教学还是颇为成功的.成功之处在于:一.结构清楚,主线分明.围绕如何看待“香菱学诗”的圆心,展开丰富的多维观照,深入的文本对话.一个“主问题”串起方方面面,绝不旁逸斜出.二.资料翔实,运用到位.深入理解文学名著对十几岁的中学生是很困难的,教师必须在事先研读的基础上,掌握最管用的资料,或者将资料转换成中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以供其在阅读阻塞处当钥匙用,方可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三.尊重个性,鼓励体验.文学作品阅读最是见仁见智的,读者往往在变换角度中有自己独特的发现,这也需要教师给予极大的尊重与包容.只要合情合理,都应该被肯定.阅读教学究竟有何意义?我想,主要是让学生在其间获得人生与表达的借鉴,倘能激发起学生课余阅读的热情,那就是意外收获了.而千篇一律的文体教学显然不能还阅读教学的本来面目,因为作品千差万别的个性,怎么能用统一的阅读方式解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