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香菱学诗》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菱学诗》
教材分析
《香菱学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从明清时期最有代表的白话小说里节选出来的。编者按照成书时间将其依次排列,并且把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的节选《香菱学诗》作为压轴篇目,真可谓是用心良苦。从《水浒传》到《红楼梦》,我国的古典小说经历了从单一的链式结构到复杂的网式结构,从人物塑造的脸谱化到人物塑造的立体化,从注重故事情节到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巨大变化过程。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正可以带领学生初步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变迁,而作为压轴之作的《香菱学诗》也就担负起了展示古典小说非凡魅力的重任。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对于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的赏析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探究并总结学习心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基础字词,引导学生自主总结阅读及写作的方法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赏析香菱前后所作的三首诗,重点赏析第三首诗作,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香菱学诗的态度与方法,不仅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通过三首诗的比较赏析,探究香菱学诗的过程,从中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香菱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等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幻灯片出示《红楼梦》中香菱的判词,播放《叹香菱》曲。重点解读判词中的“平生遭际”
1、导语设计:
“香菱,一个钟灵毓秀的女子,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子,透过她,透过她学诗的故事,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红楼梦》的魅力也可见一斑了。”
大家刚才所听到的歌曲,看到的图片,就是《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出示课件:简介香菱其人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曹雪芹(1724?—1764),名,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到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
势败家亡之后,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雪芹的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那天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鄂续写的。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结构,概述三要素
①配乐朗读欣赏:要求边听边画出有关生字词;
1、听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词写出来。
2、积累下列词语:
①起承转合②以词害意③地灵人杰④诲人不倦⑤挖心搜胆
⑥精血诚聚⑦穿凿⑧揣摩⑨腻烦⑩鳏鳏
3、再速读课文,探究:
(1)、文章的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读书
第1段:读律诗的章法、对仗、平仄、立意
第2-3段:检查香菱对王诗的理解程度
第二部分:(4-8段)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写诗
第4段:第一稿“措词不雅”
第5-6段:第二稿“过于穿凿”
第7-8段:第三稿“精血诚聚”
(2)、小说的三要素
A、指名说说小说的三要素
B、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说说本文的三要素是什么?可再找其他同学补充。
(1)人物:香菱、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等
(2)中心事件:林黛玉教香菱学诗
(3)环境:清代、贾府
三、小结:《红楼梦》是一部奇书。毛泽东称它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当代作家王蒙说:“《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何不读读《红楼梦》,丰富我们的人生,延长我们的“寿命”?
四、布置作业
1、多读几遍课文,最好能找到《红楼梦》,读读相关的回目。或从网络上查找相关内容。
2、分析黛玉指导写诗的方法和香菱学诗的步骤和成功的原因。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检查上课时作业,导入本节学习内容
二、课堂探究
1、香菱学诗部分主要写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幻灯片展示)拜师请教→赏析诗歌→苦心创作
归纳:①拜师;②初作—呆;③再作—疯;④三作:魔,最后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a、专心致志,废寝忘食、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内因)
b、有好老师的指点和大观园这个优雅的环境分不开,环境造就人,在这里香菱得到了精神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外因)
3、比较赏析,探究文章内容
“诗言志,而志不能直言,以象言之”,钟灵毓秀却又命运多舛的香菱前后做了三首诗,我们试以诗中的物象入手,来探寻诗中所要传递的情志,评价一下这三首诗孰优孰劣。
A、指名几位学生分别朗读三首诗歌
B、总结后,再齐读三首诗歌。
C、品读三首诗歌。
问题探讨:三首诗哪首最好,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自主回答,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关注诗中真情。
4.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诗。第三首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学生讨论以后明确:
教师点拨:诗的主旨是写离别之情。首联写月光及月的形体;颔联写月下之景;颈联写思念亲友之情,表达了作者的孤单感觉;尾联归结全诗主旨。
第一稿只是说月儿美丽而又明亮,可供观赏,意思浅显,无余味可寻,“诗人助兴”二句确如黛玉所说,措词不雅。
第二稿语言近乎诗,虽用了铺陈手法,但说来说去,无非是月色很美的意思,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可谓一语破的。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没有把自己放到诗中去,其实是为写诗而写诗,读起来难免使人感到淡而寡味。
第三稿则不然,它句句写月,又句句写离别,最后更在嫦娥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单无依的感情──这是她自三岁离开了父母到现在十多年间一直蕴积在心头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诗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于是望月而生“魄自寒”之念,再看月下之最──“砧敲”“鸡唱”“闻笛”“倚栏”,几乎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的确是耐人寻味。众姐妹说这首诗“新巧有意趣”,决非溢美之词。
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5、香菱能写出第三首成功诗,是她的主观努力的结果,你能从文章找出作者是怎么描写她苦志学诗的吗?
描写人物用的是什么手法?(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师生共同交流。指名分析黛玉指导写诗的部分:黛玉指导写诗主要有三次,这三次分别做了什么?试作概括。(可以引用文章语句)
指名学生交流后教师点拨:
首先是指导读诗:
指导读诗体现在两次谈话中:第一次,黛玉先略说律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并强调“有了奇句,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