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人民]将建筑的权力还给人民
建筑中的建筑与权力的关联
建筑中的建筑与权力的关联在建筑领域,我们不难发现建筑与权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建筑作为一种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象征寓意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各个国家和政权的高度重视与影响。
本文将探讨建筑中的建筑与权力的关联,并从历史、政治和社会角度展开分析。
一、建筑作为权力象征建筑常常被用作国家权力的象征,体现政权的威严与稳定。
例子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紫禁城。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紫禁城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布局,展示了当时中国帝王的权力与威望。
类似的例子还有法国的凡尔赛宫、美国的白宫等。
这些建筑的规模、建筑风格以及内部装饰皆彰显了当权政府的权力与财富。
二、权力对建筑的控制权力不仅仅是建筑的象征,更影响着建筑的形式与发展。
政权对建筑规划、设计和施工等方面拥有决策权,这导致了建筑风格的多样性与差异。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教皇对建筑的控制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政权。
因此,教堂、宫殿等宗教建筑在文艺复兴时期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体现出了对天主教教义和宗教仪式的讴歌。
权力还可以通过建筑规划来控制和操纵人们的行为。
根据权力的需要,政权可以在城市中设置象征性的建筑物和公共空间,以加强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例如,在现代中国,政府为展现城市的现代化形象,大规模兴建了高楼大厦和现代化建筑,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权政府的施政方针和权力扩张的决心。
三、建筑对权力的影响建筑不仅受到权力影响,同时也对权力产生影响。
建筑可以改变人们所居住的环境和空间,进而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政权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和建筑设计来引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从而巩固权力地位。
更进一步,建筑还可以为权力提供合适的场所和地点来展示权力的威严与权威。
例如,在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高级会议上,建筑的设计和布局往往与会议的性质和规模相匹配,以营造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
此外,建筑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也成为权力向人民展示自身历史与文化底蕴的重要手段。
政权可以通过修缮和保护历史建筑来强调国家的传统和文化,加深对权力的认同和信任。
民主是民生的生命
上世纪中叶,随着我国人民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人民群众开天辟地以来第一次具有了民主的权力———尽管还是很不完善、很不全面,但已经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民生的发展,民生建设取得了初步的、基础性的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的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有了很大的发展,极大地反过来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我们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就解决了许多长期困扰我们的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实现温饱,国家进入小康,成就有目共睹。但是,由于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历史的空前漫长,同时也由于缺乏资本主义民主的洗礼,再加上建国以后我们在政治体制建设中的缺憾,致使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和人民的需求。在发展与改革中,原有的利益关系已经改变,而与科学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的利益关系尚未确定,不同社会集团的权利实现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状况。当前的诸多民生问题此起彼伏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不充分和制度不健全。要实现权利的公平公正,解决民生问题,不能不从政治上发展民主。民主是民生的“晴雨表”,抓住了它就是牵住了民生建设的“牛鼻子”,建设民生就有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一、“民主是民生的生命”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重要内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地继承包括资产阶级民主理论在内的人类政治文明成果,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这个理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民主的阶级实质,阐明了民主的科学内涵,为劳动群众争得和实现人民民主提供了正确的行动指南和前进方向。马克思断言:“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①]而只有在民主制下,“国家制度在这里表现出它的本来面目,即人的自由产物。……民主制独有的特点,就是国家制度无论如何只是人民存在的环节。”[②]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态,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形态特别是不同的经济形态下,民主表现为特定的阶级掌权下的民主,并为这个特定的阶级服务。换言之,在政治国家中,国家形态意义上的民主具有明确的阶级性。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是供少数人享用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是社会中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广泛的人民民主,是工人阶级政党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民主。从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思想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群众应该成为社会的主人,如何成为社会的主人和怎样保持主人地位的理论,其核心是表明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从根本上认识政治民主对于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也才能够将政治民主特别是基层民主建设作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加以重视并付诸建设。这是合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民主作为国家制度,只有它才是为人民而存在的,人民也只有通过它,而不可能通过别的什么制度,才能向前发展,在未来社会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建筑工程物权制度讲解
建筑工程物权制度讲解一、建筑工程的所有权建筑工程的所有权是指对建筑物及其地基、地下室等部分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建筑工程的所有权可以由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拥有。
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国家所有的土地、矿藏、水域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属于全民所有,个人和组织可以依法取得对土地的使用权。
建筑工程的所有权通常是由土地使用权和建筑物所有权组成。
建筑工程的所有权可以通过出售、赠与、继承等方式取得。
在建筑工程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通常会取得建筑物的所有权,而土地的所有权则属于国家或者集体所有。
建筑工程的所有权可以通过房屋所有权证等书面证明方式来确认。
建筑工程的所有权具有很强的法律效力,所有权人可以依法对建筑物进行处分、租赁、转让等权利。
同时,所有权人对建筑物的使用和管理也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建筑工程的所有权不仅涉及到建筑物本身,还包括了与建筑物有关的地基、围墙、设备等各个组成部分。
二、建筑工程的承包权建筑工程的承包权是指建设单位委托承包商对建筑工程进行施工和管理的权利。
建筑工程的承包权可以通过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确定承包商,并签订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建筑工程的承包权是建筑工程施工和管理的核心权利,承包商通常会承担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等任务,并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程。
建筑工程的承包权通常会受到法律法规的监管和约束,承包商必须严格遵守合同约定和相关法律规定。
建筑工程的承包权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费用等方面的约定。
承包商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程,并保证工程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如果承包商违约或者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建设单位可以要求承包商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建筑工程的使用权建筑工程的使用权是指建筑物的使用和收益权利。
建筑工程的使用权可以由所有权人或者使用人享有,使用权人可以依法对建筑物进行使用、经营和收益等活动。
建筑工程的使用权通常会受到土地使用权的限制,使用人必须遵守土地使用权的相关规定。
浅谈宪法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宪法原则是宪法对国家形式的基本决定,是国家对其基本结构状态的决定,是宪法赖以存在的基础。
现代国家管理是以权利分工为基础的,以对权力的制衡为手段。
当国家机器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事务复杂而日益庞大,国家权力渐进膨胀而形成垄断,必然产生官僚体制,使国家权力变的脱离人民群众,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对权力加以分立和制衡。
由此产生了分权制衡原则。
分权制衡原则的确立对世界各国的政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历史演变分权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
其在《政治学》一书中明确指出,“一切政体都有三个要素——议事职能、行政职能和审判职能。
”它们共同构成政体的基础。
随后,古罗马思想家波利比阿在继承上述思想的基础上,又结合了罗马混乱的政治实践,初步提出了分权制衡的主张。
他把政府分为人民大会、元老院、执政官三部分,并认为执政官是民主政体的因素,而元老院和和人民大会则分别是贵族政治和民主政体的因素。
他认为国家权力的这三个方面要相互配合、彼此合作,才能保证一个均衡、正常、稳定的国家结构。
“任何越权的行为都必然会被制止,而且每个部门自始就得担心受到其他部门的干涉……”近代分权学说是由洛克所倡导,由孟德斯鸠加以发展并完成的。
洛克在《政府论》中提出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三种。
其中立法权为最高权力,应属议会;而执行权在君主制国家中应属于国王;对外权是关于决定战争与和平、联合与联盟以及同国外开展一切事务的权利,也应属于国王所有。
洛克还特别强调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立,因此他的分权其实是两权分立。
此外他认为如果由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就会给人们的弱点极大的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
孟德斯鸠在总结洛克分权理论的基础上,主张把国家权力一分为三:议会有立法权、国王有行政权(关于国际法事项行政权力)和法院有司法权(关于司法权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三权”相互分开、互相制衡,并保持平衡。
用这种方法来限制王权,防止国王暴政。
民粹主义价值观
民粹主义价值观
民粹主义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强调代表人民的领导者应该优先考虑普通民众的利益,反对“精英阶层”和“特权阶层”的统治。
民粹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反精英、平等、民主、民生等方面的理念。
1. 反精英
民粹主义倡导普通民众的参与和政治权利的平等,反对政治精英阻碍民主进程。
他们
认为,政治精英会滥用权力,侵害普通民众的权益。
因此,他们主张通过把权力发还给人
民来防止统治精英。
2. 阶级平等
民粹主义强调阶级平等和经济公正。
他们反对富人和特权阶层的统治,主张保护和支
持普通劳动人民的利益。
把社会福利的责任和义务放在政府的肩膀上。
他们强调自由市场
竞争所造成的不平等和社会不公,并且希望通过调节经济以增加劳动人民的收入和改善生
活质量。
3. 民主
民粹主义者认为,政治权力应当转移给普通民众,并且政治代表应该更好的反映人民
的愿望和把握民意,充分发挥政治代表的作用。
他们主张反对专制政权的打压和查询制度,支持普选,这样能够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参与。
4. 民生
民粹主义者更注重保障人民的民生福利,对精神与物质的需求给予重视。
如教育、卫生、住房、社会保障和文化等方面的投资,以保护和改善民生,使国家在艰难险阻的道路
上有更广泛的合作,并以此加强内部团结和稳定。
总之,民粹主义的理念主张政治参与平等、经济公正、社会福利公平、民主权利得以
保障,反对精英主义和对普通人的压迫。
它强调应将政治权力归还给人民以实现普遍幸
福。
政治竞选口号标语
政治竞选口号标语在政治竞选中,一个吸引人的口号标语可以起到很大的宣传作用。
它可以在短短几个字中传递出候选人的理念和承诺,吸引选民的关注和支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创意和吸引力的政治竞选口号标语,以及它们可能代表的理念。
1. 还给人民权力!这个口号标语强调政治参与和民主价值观。
候选人希望通过竞选,将政治权力还给人民,让选民对政府的决策有更多的参与和影响。
2. 创造公平机会!这个口号标语关注社会公平和机会平等。
候选人承诺在政府的帮助下,为每个人创造平等的机会,不论他们的出身、经济状况或其他社会背景。
3. 共建美好未来!这个口号标语强调人们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为社会的未来做出贡献。
候选人希望通过竞选,将社会各界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4. 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这个口号标语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候选人承诺采取行动,保护我们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确保我们的家园能够永久存在下去。
5. 教育改革,为未来投资!这个口号标语强调教育改革和对下一代的投资。
候选人希望通过竞选,改善教育体系,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6. 健康是我们的财富!这个口号标语关注健康问题和公共医疗政策。
候选人承诺改善医疗系统,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的医疗服务。
7. 打击腐败,建设廉洁政府!这个口号标语强调反腐倡廉和建设廉洁政府。
候选人承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击腐败现象,建立一个透明、公正、廉洁的政府。
8. 聆听民声,代表人民!这个口号标语关注代表性和民主制度。
候选人承诺真正倾听选民的声音,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谋福祉。
9. 文化多样性,共融共存!这个口号标语强调文化多样性和和谐共存。
候选人希望通过竞选,鼓励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推动社会的多元发展和和谐共融。
10. 创新前行,引领未来!这个口号标语关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候选人承诺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并带领社会向前发展,引领未来的发展方向。
曾格案件——精选推荐
曾格案件曾格案件“曾格案件”——也称“曾格事件”,美国新闻史上关于争取新闻⾃由的著名案件,影响深远。
美国争取新闻出版⾃由的⽃争开始于此。
曾格事件是北美殖民地⼈民争取出版⾃由的⼀次成功的⽃争。
曾格是⼀个穷⼈出⾝的出版商,因在其创⽴的《新闻周刊》上批评殖民当局,⽽受到总督的起诉。
后经过律师汉密尔顿的抗诉,被⽆罪释放。
1733年,纽约发⽣着⼀场温和的⾰命,北美本⼟势⼒派(商⼈和地主)僵局主张要对致殖民地事务享有更⼤的控制权,但其⽆法将⾃⼰的意见传播开去,当地仅有的⼀份报纸《纽约公报》(New York Cazette)是由当地的⼀位印刷商威廉?布雷德福拥有,但他就是个坚定的保皇派,并且被殖民地当局所控制,因此本⼟势⼒派急需媒介帮其作宣传。
此时,⼀位布雷德福过去的学徒约翰?彼得?曾格(John Peter Zenger)开办了印刷⼚。
1733年秋,商界在和曾格磋商,邀请曾格作为他们新闻和观点的⼯具。
1733年11⽉5⽇,曾格的《纽约新闻周报》(New York Weekly Journal)创刊。
风格犀利的《新闻周报》⼀开始便颇受公众的欢迎,但却使得当局越发不满,总督威廉科?斯⽐爵⼠(Sir William Cosby)⼀⽅⾯指控曾格“对政府进⾏⽆耻中伤和恶毒谩骂,试图煽动反政府情绪”,另⼀⽅⾯命令其⼀⼿提拔的⾸席法官德兰西对曾格提出起诉。
但⼤陪审团拒绝提出⼀项正式法案,议会也同样不愿提出起诉。
最后,总督从咨询会议中挑选了⼀批⼈,同意对曾格采取法律⾏动。
1734年11⽉17⽇星期天下午,曾格以“煽动闹事”罪名被捕。
审判过程:审判于1735年8⽉4⽇开始。
在此之前,科斯⽐的总检查长理查德?布雷德利(Richard Bradley)提出⼀份“起诉书”,使曾格⼀直在押。
在此期间,《新闻周报》继续出版,由曾格之妻安娜主持,詹姆斯?亚历⼭⼤(James Alexander)担任主编。
当亚历⼭⼤和威廉?史密斯(William Smith)对起诉的合法性提出质疑时,他们便被剥夺了律师资格。
2021-2022学年浙江省台州市小坑中学高一政治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浙江省台州市小坑中学高一政治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
这一政策表明A、社会保险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B、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C、我国公民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D、我国农民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参考答案:B2. 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过程中,一位市民从被调查者的角度提出了对做好人口普查工作的改进建议。
该市民的做法①表明公民是国家的主人②履行了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③行使了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利④直接参与了国家权力的行使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参考答案:B3. 我国实行党政干部任前公示制,目的就是让群众参与干部的选拔任用。
将本来属于群众的权力还给人民。
“让群众参与干部的选拔任用”,这种公示制度已经在全国推行。
这体现出()①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民主监督权②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③公民享有民主选举权④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参考答案:A4.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全面的监督体系。
下列选项中属于行政系统体系外部监督的有()①法制部门的监督②政协的监督③人大的监督④司法机关的监督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参考答案:D5. 第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5年来共听取并审议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41个专项工作报告,15个决算、审议和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这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的A.监督权 B.立法权 C.任免权 D.决定权参考答案:A6. 没有汽车工业的大发展,就没有人们对家庭轿车的强烈向往。
这主要表明A.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B.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C.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D.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参考答案:D7. 假设100美元可兑换人民币由682.65元变化为636.37元,则表明A.美元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 B.美元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C.人民币汇率升高,美元升值 D.人民币汇率跌落,美元贬值参考答案:A8. 我国的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和妇女、归国华侨等都有适当的比例,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代表。
浅谈官员称谓
浅谈官员称谓作者:黄渤琳来源:《商情》2015年第26期【摘要】官员称谓或许是我国特有的一道独特风景。
作为一种官场文化——“官箴”,在广大繁多的古代典籍中内容亦是非常丰富。
在开放的现代,我们依然对官员称谓有所讲究。
由于历史的复杂性,我国的官本位意识比较浓郁。
因此,转变官员的官本位意识,迫在眉睫。
这要求官员实现从“官本位”到“民本位”的观念转变,需要官员加强自身的道德责任建设。
【关键词】官员称谓官本位民本位一、中国的官员称谓官员称呼,历代颇有讲究。
封建王朝时代,官员不仅被称官衔,而且要增加一个“公”,如参议公、尚书公等。
好人当官,能人当官,当官为公。
《史记·孝文帝本纪》中司马贞所说:“官,公也,谓不私也。
”民国的时候,百姓喜欢称官员职务第一个字,再加个“座”字,如军长称军座等。
唐代进士称主试官为座主或座师,明清举人、进士称本科主考或总裁官皆称座主。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曾一度声明:“党内一律用同志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
”党中央还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党内一律称“同志”。
解放初期,干部从来不用称呼,乡镇的人,乡镇农机协会理事都直呼其名,公社化时期也是如此。
老百姓的潜意识里,就根本没有将干部当成官。
二、官场称谓的讲究官场职场流行简称。
从什么时候起,老百姓对政府的正式名称就要在上名的背后,有很多官员的人都好像不知道他们的真实名字了。
一般原则,第一个字的主要职务姓加称谓,如“钱局”、“孙处”、“李科”、“周所”、“吴队”、“郑总”、“王工”、“冯校”等。
然而,副职所占人数应是正职所占人数的三到五倍。
如何称呼副职官员呢?如杨某任副处长,不能叫杨副处长,要称呼“杨处”,这样不但省掉了一个长字,还避免了副职的尴尬,真可谓是一举两得啊。
三、官员称谓折射出官本位的怪现象(一)倒胃的称呼“官本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 官本位” 一说。
其中,对官员官职的称谓,既被认为是最有礼貌的,也被称为官员的“最佳感觉”。
建筑历史知识:建筑和政治——建筑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
建筑历史知识:建筑和政治——建筑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建筑和政治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历史上,政治意识形态和建筑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相互影响的。
建筑的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和审美的问题,更反映了时代的思潮、政治风格和社会文化。
本文将从建筑与意识形态、政治象征、政治宣传、权力机构以及文化遗产等方面探讨建筑与政治的关系。
建筑与意识形态建筑与政治意识形态紧密相连,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会导致建筑风格的变化。
在古代,基本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为了展示统治者的权威而建造的。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是为了纪念被葬者的权力和地位,展示王权的永恒,而希腊神庙则通过建筑的体量和艺术手法,来展现城市国家对神祇的献祭。
而在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发展,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成为了主流,反映了理性和功能主义的思潮。
而20世纪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则强调表现主义和个性化,追求抽象和多样化的设计风格。
这些变化不仅展示了建筑艺术的发展,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政治思潮和社会文化。
政治象征建筑往往被用作政治象征,以展现政治权力和统治者的威信。
在古代,国王、帝王们喜欢在城市中心或者国家的边界等重要位置建造精美宏大的建筑,以展示他们的权威和富有。
而在现代,大量的政府部门、机构和机关也都建造了自己的建筑,作为政治权力和官方形象的象征。
例如华盛顿的联邦政府大厦,它被视为美国政治权力的象征,是美国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政治宣传政治宣传也是建筑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一方面。
例如,在斯大林时期,苏联政府建造了许多宏伟的建筑,以纪念革命领袖列宁和斯大林。
这些建筑代表了苏联政府强权的意志和理念。
而在民主国家,政治宣传不会像独裁政府一样明目张胆,但是它们的建筑往往也会通过不同的风格和科技来彰显自己的政治立场。
例如,充满科技与未来感的美国航空航天局总部和迈阿密的亚特兰蒂斯温泉酒店等建筑,都代表了美国文化与政治价值体系的一部分。
权力机构建筑还经常被用作权力机构的基础。
例如,欧洲国家的皇室驻地通常是一座古城或古堡,它们不仅代表着历史和传统,也代表着国家和王室的权力机构。
谋杀官员经典句子
谋杀官员经典句子1. "权力的腐败已经达到了无法容忍的程度,只有通过谋杀才能还给人民公正与正义。
"2. "官员们的贪婪和无视人民利益的行为,让谋杀成为了唯一的正义之路。
"3. "当法律无法制止腐败,只有谋杀才能让官员们付出应有的代价。
"4. "谋杀官员是为了让他们明白,他们的权力不是无限的,他们的行为必须承担后果。
"5. "官员们的背叛和欺骗让谋杀成为了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6. "谋杀官员是为了向整个社会传递一个警示,任何人都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7. "官员们的腐败行为已经让人民无法忍受,只有通过谋杀才能还给人民应有的尊严。
"8. "谋杀官员是为了让他们明白,他们的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
"9. "当官员们的贪婪和腐败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谋杀成为了唯一的正义之路。
"10. "谋杀官员是为了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对整个社会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11. "官员们的无视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已经让人民失去了对正义的信心,谋杀成为了唯一的救赎。
"12. "谋杀官员是为了让他们明白,他们的权力是来自人民,而不是用来压迫人民的。
"13. "当官员们的腐败行为已经让社会陷入混乱,谋杀成为了重建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
"。
试述1948年‘行宪国大’后,南京政府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
1948年‘行宪国大’选出总统、副总统后,国民政府改为总统府。
新政府的行政体制有较大的变化:(1)设立国民大会国民大会为全国最高权力机关,由依法选出的国民大会代表组成,代表全国国民行使职权。
其职权有:选举和罢免总统和副总统;修改立法院提出的宪法修正案。
从表面上看,国民大会是按照孙中山权能分开的思想,将国家权力交还给人民。
但是真正决定国家一切内政外交方针,并对这些方针的贯彻执行监督的并不是国民大会,而是国民党中央及由国民大会选出的总统蒋介石。
国民大会不过是很秉承国民党中央和蒋介石的旨意,粉饰独裁专制的御用工具而已。
(2)设立总统和总统府1948年5月蒋介石任总统后,为了所谓‘行宪’,对政府机构进行了改组,取消了过去的国民政府主席和国民政府委员会,代之以总统和总统府。
总统为国家元首,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统依法行使如下职权:①统率全国陆海空军;②宣布法律,发布命令;③行使缔结条约及宣战,媾和之权;④公布戒严;⑤行使大赦、特赦、减刑及复议之权;⑥任免文武官员;⑦授予荣典;⑧国家遇有天灾人祸或财政经济上有重大变故时发布紧急命令之权;⑨解决院与院之间争执问题。
尽管总裁权力十分广泛,但依据宪法的规定,总统的权力要受产法院的限制,总统仅是礼仪上的国家元首。
这是蒋介石所不能接受的。
于是,行宪国大在宪法之外又制定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约》,明确规定总统在动员戡乱时期,为避免国家或人民遭遇紧急剧危难或应付财政经济上重大变故,经行政院会议决议为紧急处分,不受宪法有关条款限制。
这就为总统实行独裁开了方便之门。
总统为行使职权,设总统府以代国民政府。
总统府下设资政、参议若干人和国策顾问委员会、战略顾问委员会,就国家大事向总统府提出意见,并备咨询。
总统府下设秘书长和参军长,协助总统处理日常事务。
(3)五院行政体制的变化“行宪国大”后,按照宪法的规定,重新设立了五院。
五院的行政体制与从前也有所变化。
行政院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无为政治》与《长老统治》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无为政治》与《长老统治》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无为政治》与《长老统治》新课导入:因“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所以乡村治理有其独特和复杂性。
独特性在于依据稳定的文化传统来构建人与人的秩序,复杂性在于乡村有时会出现依据传统而解决不了的事情。
阅读“无为政治”和“长老统治"两章,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状况,更能理解当时社会结构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
教学目标:1.根据原文,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感受学术著作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思考现实社会问题,运用费老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思考现实社会问题,学以致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一:细读文章,梳理文本主要内容通读《无为政治》与《长老统治》两章,梳理两章的主要内容。
无为政治:权力,我们可以分成两种看法:一种偏重在社会冲突的方面,认为权力就是一部分人统治和压迫另一部分人,统治者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行动。
社会有上下层级之别,政府和国家都是基于阶级斗争建立起来的,这种权力不妨称之为横暴权力。
另外一种是偏重于社会合作方面,他们认为社会建立的基础是“分工”,大众靠着分工减轻了各自生活的负担。
你不能依着自己的性子去做事,而要遵守着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而这个“同意”就是社会契约,也是大家共同授予的权力基础,这种权利不妨称之为同意权力。
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并不冲突,因为在人类社会里这两种权力都存在,它们只是在概念上的区别,而不是在事实上的区分。
比如在政治精英当中,适用的是同意权利,而统治阶层之于农工阶层,适用的却是横暴权力。
我们再来理解一下“权力“__________________,有人认为权力本身是具有引诱力的,这种看法忽略了权力的工具性,假设我们手上的权力并不能得到利益,或者说得到利益可以不必通过权力,那么权力的引诱力自然就不会太强烈。
编剧比赛写人民的名义
编剧比赛写人民的名义《人民的名义》是一部让人叹为观止的电视剧,它不仅展现了腐败官员的堕落与复杂的政治斗争,也表现了人民对正义的追求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剧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活,他们通过各自不同的经历与人际关系,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和社会的复杂性。
本文将从主要角色的性格、成长经历以及对故事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李达康是整部剧的主角,他是一个正直且有原则的检察官。
他在职场上所表现出的勇敢和坚持正义的精神,使咱们叹服也由衷地感到敬佩。
他与妻子的情感纠葛,也突出了他内心的纠结和痛苦。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经历了职位的升迁、执法的责任和个人情感的考验。
他的思想、行为和判断都深受他的父亲李书记的影响。
在剧中,李达康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坚持,成功地揭露了许多隐藏在权力背后的黑暗,为人民争取了公平和正义。
与李达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达康的妻子马云霞。
她是一个独立、聪明且有自己思想的女性。
在剧中,她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律师,为李达康提供了很多帮助。
她勇敢地面对权力和腐败,并与丈夫一起追求正义。
然而,在实现自己事业的过程中,她也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
她的坚韧和执着,使她成为人民心中的标杆,也成为了剧中的一道风景。
除了李达康和马云霞,剧中还出现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
比如郑西坡,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利用自己的权力和金钱谋取个人私利,对于权力他已经成瘾。
尽管他的命运最后不堪落得,但在剧中他的人物形象给了我们深深的印象。
还有关亮平,他是一个心思缜密,有着政治野心的警察。
他为实现自己的目标,经常与权力作斗争,但他最终却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初衷,背叛了自己的梦想。
他的人物形象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和警示。
通过对《人民的名义》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部电视剧并不仅仅是展现了腐败官员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面,更是表现了人民追求和平与正义的渴望。
在剧中,通过一系列的冲突与矛盾,人物们都在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正义。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成熟、成长、改变自己,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正义还给人民。
权力的渗透
权力的渗透一个好的国家必然有一个好的政治设计,而作为设计该政治制度的具体人士,必然要考虑基于政治层面的不确定因素。
这里的不确定因素在某种意义上并不是说一种影响政局稳定的那些外在与内在的政治因素与文化因素,而是指基于体制内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其爆发因素主要是因为权力的合法性质疑,经济发展导致精神需求的增加,利益的表达不畅导致的反抗等等。
那么,作为国家的实际操作者,当权者必然会考虑到这些因素,如何调节使得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变为“和谐之景”,其就必然会采取一些政治手段,这些政治手段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政权的稳定性。
众所周知,与专制主义的革命必然会导致更加专制的政权。
那么,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就不应该去反抗呢?未必这般。
埃及原领导人穆巴拉克如今已经沦为阶下囚,无论如何都没有逃脱对其审判。
故此,在笔者看来,以政权为权力的制高点,以合理性的借口占用人民资源,必然会是失败的政权。
这不是一个个案的推测,因为一个政权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的时候,其是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最后也只能以一个失败告终,并且付出该有的,血的代价。
因此,如果说一个政治家需要做的仅仅是以政治作秀来换取民意的认同感与信任感,这个政治家就低估了人民的识别能力。
政治作秀在某种意义上只是起着“缓解的作用”,但并不能化解“人民的内部矛盾”,矛盾的根源在于政治家需要实质性的将问题坦诚的告知,并且在坦诚的基础上去“政治作为”。
哈维尔的《无权利者的权力》中亦有提到,将权力还给人民才是这个政局的唯一出路。
二如今的政治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的情形。
政府与群众不再像毛泽东时期所宣传的“鱼水之情”。
从这样一个所谓的和谐共融到对抗之状,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基于一个“以经济的现代化掩盖政治的非现代化”,这种政治非现代化必然会在一种“全球化”的当下失去原本应该被尊重的地位,这个地位的主人就是“政权”。
政权的稳定也必然会在这样一种不信任的基础上,或者说一种基于中国实情得不到该有的尊重,因为人民的利益不再高于一切,而是党的利益却至高无上。
关于权力与话语的几点思考
关于权力与话语的几点思考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陈维振一从语言学的角度上看,语言与话语是有区别的。
语言是一种由符号与规则组成的闭合系统,它没有指向外部的能力,而话语则是语言系统的实在化、具体化,是活生生的人的言说。
拜肖认为:‚话语是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下,决定自己该说什么,怎样说的潜在的制约机制‛,而福科也持类似的观点。
福科的话语是从索特尔创立的‚语言与言语‛标准的二元系统中剥离出来的严肃的言语行为,其功用是作为知识载体和传统工具,以权威性的陈述迫使人们认可它有意义或是真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如潜在定规或程序般的束缚力,使人无法脱离话语去进行理性思维,因此这里的话语具有双重含义,它既可以是活生生的言说,又可以是一种如语言那样的潜在机制。
二任何言说性的东西都反映了人的存在活动,它实际上就是人的存在活动的本身,话语承载着民族的文化。
在福科那里,文化换成了权力,只是权力不再像人们过去所普遍认为的那样,是纯粹‚压制性‛的。
我们先不考虑文化是否就是权力关系这样的问题,我们能肯定的只是,话语确实承载着权力与权力关系。
从福科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权力指的是社会关系中的双方或各方互相制约的力量。
它比我们日常所理解的权力意义更为广泛。
话语反映了言说者在社会权力关系网络中所处的地位,‚与其说你在说话,不如说话在说你‛(福科)。
三确实,权力并非纯粹‚压制性‛的。
权力也会做好事。
实际上,任何有效的社会行为,任何巨大的进步,都是权力组织和运作的结果,一种没有权力的社会,一个没有政府的国家,是难以想象的。
但是,权力经常以压制性形式出现,这一点也是千真万确的,尤其是在一个专制、集权的国家里,情况更是如此。
由此我们有了‚权力话语‛,甚至以政府口号形式出现的‚国家话语‛的概念。
当权力话语变成压制性话语时,必定出现大众争取话语权力的斗争。
权力话语特别是国家话语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
它可以推动国家的巨大进步,也可以把国家和大众拉进巨大的灾难的深渊(例子有:‚农业学大寨‛、‚人多力量大‛、‚改革开放‛、‚计划生育‛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政治制度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政治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种道路的建设必然伴随着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完善,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政治制度创新展开探讨。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创新。
国家治理体系指的是国家各级政府机构和各种社会组织的组织、职责、权力、程序、约束、监督等方面的组合。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指国家在治理中所需要用到的各种能力和手段的现代化,包括制度性、智力性、信息技术、管理能力等多方面。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家治理体系强调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同合作、容错纠错、权责统一的原则,使得政府机构之间可以协调配合、各司其职,从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
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注重强化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服务,加强政府间的协同与合作,以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新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代表大会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至于许多国家都想模仿这种制度。
但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创新和完善。
在创新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比如,优化代表的产生机制,加强代表的培训和选拔,提高代表的履职水平;规范代表的履职行为,促进代表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加强代表制度的宣传和教育,提升社会各界对代表制度的认知和信任。
三、依法治国的制度保障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法治国制度保障的创新和完善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依法治国的制度保障包括完善法律体系、公正司法、加强法制宣传、规范法律执行等多方面。
建筑社会公平
建筑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是一个持久而广泛的话题,涉及到人们对于公正、平等和机会均等的渴望。
建筑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担着构建社会公平的重要责任。
本文将从城市设计、住宅建设、公共设施等方面探讨建筑如何促进社会公平。
一、城市设计城市作为人们生活的空间载体,宜人的城市环境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城市设计应该以人为本,注重人们的需求和福祉。
在城市规划中,应当注重居住区的合理布局、公共交通的便利性以及便捷的步行和骑行环境,以方便人们的出行和互动,促进社会的联系和公平的分配。
同时,应加强绿化和景观设计,在城市中创造出宜人的自然环境,提供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二、住宅建设住房是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在住宅建设中,应当注重各类人群的需求,包括经济负担能力较低的人群、老年人、残疾人等。
政府和开发商应积极推动公共住房的建设,并提供适当的财政支持和补贴,在住房分配方面实行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
此外,住宅建设还应注重节能环保、居住品质和社区建设,使住房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基础。
三、公共设施公共设施的均等供应是建立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
公共设施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各类基础设施,应当注重服务各类人群的需求,减少城乡差距和区域差异。
政府应加大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和管理,推动教育公平,加强基层医疗资源的配置,提供高质量的文化和体育活动场所。
此外,公共设施还应注重无障碍设计,为残疾人和弱势群体提供便利与支持。
四、社会参与建筑作为公共空间的代表,应充分考虑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见,实现决策的透明与公正。
建筑设计应注重社会包容性,为各类人群提供友好和开放的环境,鼓励人们的交流和合作。
同时,建筑师和设计师也应积极参与社会公益项目,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社会公平贡献力量。
总结:建筑在社会公平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城市设计、住宅建设、公共设施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公正、平等和机会均等的社会。
建筑师和设计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以专业知识和技术为社会公平贡献智慧和力量。
人民的名义总结一句话
人民的名义总结一句话
《人民的名义》是一部改编自原反腐电视剧的小说,作者是周梅森。
小说以反
腐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官场黑幕丛生的故事。
剧中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扣人心弦,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这部小说的主题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权力与正义的较量。
故事发生在一个以贪腐风气盛行的官场中,而主人公陆亦可则是一个正直无私,为了维护正义而不畏强权的人。
他深入到一个贪腐的洞窟中,挖掘出了一个又一个官员的腐败行为,并逐渐揭开了一个个黑幕。
整部小说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场智斗和正义之战。
主人公陆亦可凭借着自己的
才智和勇气,打破了一个又一个官员的防线,一步步走出了一条属于正义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他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但他毫不畏惧,坚持了自己心中的信念。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活的个性和独特的特点。
其中,程
度斌这个人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个贪婪,无所不用其极的人,用尽一切手段保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而陆亦可则是相反的形象,他坚守正义,无私奉献,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只为了还给人民一个干净的官场。
这部小说的情节扣人心弦,每个转折都让人意想不到。
每个人物的行动和言语
都可以对照现实社会中的官场现象,给人启示和警醒。
总而言之,《人民的名义》通过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情节和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一个官场黑暗的真实面目,让人深思。
它通过一个案件和一群人物的故事,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权力与正义的关系,激发了观众的思考和讨论。
这部小说带给我们的一句话总结就是:在官场腐败的背后,权力与正义的较量永远不会停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建筑的权力还给人民
AT:不同于大多数追求“伟大建筑”的建筑师,您一直在灾区、乡村和偏远山区为普通人做大量的“平常建筑”,履行着作为一名建筑师最本质的职责,被称为“人道主义建筑师”。
那请您先讲讲自己是如何走上这条与众不同的为平民而设计的道路呢?
AT:您说日月潭邵族部落灾区援建开启了您的建筑常民之路,也就是说您的基本思想和解决策略是在此次援建中开始摸索和诞生的,那请您再具体回忆此次援建过程及所思所为。
AT:这15年的设计实践中,您针对灾区和乡村的特殊情况逐渐形成一套独特而成熟的设计体系和建造方法,请您具体解释下这是如何形成的。
谢英俊:我觉得基本概况为:“开放系统、适用科技、简化构法、居民参与”,这些设计思想和方法都是在面对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和完善出来的,至今在国际上都是独特而先进的。
采用独特的轻钢屋架结构,既抗震、抗风又经济、环保。
同时采用开放式构造系统,部件可抽换、空间可调整,亦可与各种当地材料(如竹、木、稻杆、麦秸、土、石等)或可回收旧料(如废砖等)相结合,还可以使居民参与建造,并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自主发挥。
然而,要做到居民参与、协力造屋,必须要有专业的设计作为才有可能建成。
通过简化构法、工具与材料等方法,让非专业者利用简单的螺栓即可轻易地组装屋架、准确定位,而编竹、抹泥、填土等妇女、老人都能掌握的技术,也为弱势者创造劳动机会。
如此不仅节省建造时间与成本,也产生丰富多样的建造成果。
AT:对于中国当代乡村实践,若从建造体系的角度来讲,或许可以分为传统建造体系的改进(如砖、木结构),以及新型建造体系的运用(如轻钢结构)。
那么,您认为这种轻钢结构属于高技还是低技?这两种建造体系哪种更适合乡村?
谢英俊:我认为这两种建造体系和技术并无高低之分,二者各有各的优点,其区别主要在于是否与当地环境相适应。
而且我们必须要应对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变迁,现在农村也在发展,各方面都在变化,如果还用传统的方式去做,或许可以解决一些基本问题,但面对一些新的特殊的问题就得寻求新的做法。
所以我们的设计理念之一是“适用科技”,轻钢建造体系也是针对这些新问题而产生的。
与传统建造体系相比较,轻钢结构体系的优点十分明晰:重量轻、易组装、施工简便、建造快速、抗震性佳、环保节能、可持续,因此可以满足在乡村建房子要经济实用、可复制、可持续等各方面的要求。
AT:对于在乡村实践中擅长采用轻钢结构的建筑师,您与朱竞翔可以说是最具典型的代表,但您二位又有所不同,您认为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谢英俊:虽然我们采用的都是轻钢结构,但设计理念和具体做法都不同。
朱竞翔的轻型复合建筑系统是一种基于轻钢框架和木基板材的复合建筑系统,他会去严格、精细地全程控制所有的空间、立面以及每一个节点细节;而我设计的是一种开放式轻钢建筑构造系统,即独特的轻钢结构框架可结合各种在地材料或旧料,还可让施工者、使用者能够参与建造,且大部分部件亦可抽换,犹如一个开放平台。
我只做建筑师该做的有限的事情(即非专业者无法实现的部分,如结构等),其他的可以在一定专业指导下让村民自己来发挥,如此建筑是可变的、丰富的。
而且这样的开放平台,也便于其他材料商和部品供应商的介入和合作,实现
资源共享、互助互利。
AT:近年来,国内开始大力推动建筑产业化及住宅工业化,您也在做这方面的探索,那么您所做的轻钢结构体系是如何实现工业化的?
谢英俊:为了降低成本及能耗、提高效率及质量,我们现在以工业化方式生产轻钢屋架系统,以满足世界各地更广大的乡村建房需要。
目前,我们在成都和大陆都有自己的预制钢材加工工厂,可以根据设计要求通过数字化控制来对原材料卷钢进行成型加工,而且所有数据从设计到生产都可以同步共享,可以精确计算用钢量、预留孔洞位置、螺丝配件数量等,非常标准化、精确化、高效化。
工厂生产出的钢构件会直接运到现场再组装,从而降低了运输成本。
而且我们这套工业化做法还可以保证现场组装误差不累积以及整个镀锌钢架组装无焊点。
轻钢结构的最大问题在于防锈,在镀锌的基础上保证无焊点、无破口是非常重要的防锈手段。
可能不少人会质疑工业化生产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然而大家可以去看看那些我们所建的房子,即使通过工业化生产,依然能保有丰富的多样性,因为它是开放的体系。
现在我们想通过这个开放式轻钢体系的平台来整合产业资源,如材料商、部品供应商、当地工匠、传统技艺等,构建曾经被商业壁垒所切割掉的产业化标准,同时我也在构想通过网络平台来解决这个问题。
AT:郝堂村自2011年定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试点村,至今已成为美丽乡村的典范,也有不少人前去考察参观或游玩。
您也参与了郝堂村的建设,主要做了风雨桥、岸芷轩和小学生态厕所。
请您谈谈自己对郝堂村乡村建设的一些认识和见解。
谢英俊:郝堂村的建设其实也是“摸石头过河”般摸索出来的,因为没有先例可循。
目前,郝堂村乡村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一部分村民也渐渐回到了郝堂村。
基本上来讲,绿十字中心孙君的思想理念是整个郝堂村规划的主轴。
但由于他本人是一位画家,并不是专业建筑师,因此在实际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
他所改造的几个院子虽在形式上别具特色,但在结构、构造等方面有所欠缺,而且不可复制。
对于中国农村建设,廉价、可复制是非常重要的,据说当地政府投入很大,所用资金已超出预算很多。
此外,对于所有农村来说,厕所问题都是最基本、最急需解决的。
郝堂村小学生态厕所也是用轻钢结构建成,通过简单的设计将尿粪分开收集处理,不需用水冲洗,仅需稍稍改变生活方式就可降低污染和治理成本。
AT:近年来,虽然陆陆续续已有不少中国建筑师在乡村留下了自己的作品,但真正致力于乡村建设的建筑师并不多,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谢英俊:建筑设计这个领域从古至今都主要是为资本和权力服务的,而且建筑师的专业训练和美学追求导致其迷恋于创造可以惊世骇俗、流芳百世的建筑,这与老百姓所需要的建筑需求之间存在落差,就像是幻想与真实的差异。
面对70%人类居住的广大农村,建筑专业几乎缺席,这不仅是建筑师自身的问题,也是整想与真实的差异。
面对70%人类居住的广大农村,建筑专业几乎缺席,这不仅是建筑师自身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体制、产业体系的问题。
即使有一些建筑师愿意投入农村或社区建筑,由于其对乡村或灾区重建工作和现实状况不了解,如果仍以一般的建筑思维与做法来进行将会寸步难行。
同时,我们也需要重新反思建筑师的角色和社会价值:我们盖房子是为了什么?建筑师为什么做、为谁而做、怎么做?
AT:您从2005年就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农村进行建造和推动生态农房,至今已经有10年了,请根据您的个人经验来谈谈对中国乡村建设的一些认识或建议。
谢英俊:据统计,中国有9亿农民,中国乡村的建房量将是城市的4倍,涉及地区之广、建设质量之大都是超出我们想象的。
因此必须具有百年视野,而非单纯的房屋重建,还必须考量社会、文化、经济、环保等因素。
如何让乡村或社区建筑跳脱纯技术以及商品化的思维,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与互助换工的优良传统结合,将地域及社群文化的多样性等因素加入,建立社区自主的营建体系以及合作社等区域微型经济的支援体系,才是至关重要的。
不论城市或乡村,不论富人或穷人,都有权利住上合理、安全、舒适的房子。
因此我们致力于搭建一个开放的乡建平台,让更多的专业者与非专业者可以加入协作,并一起投入广大的乡村及社区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