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罗伯格里耶

合集下载

罗伯-格里耶生平与创作

罗伯-格里耶生平与创作

罗伯-格里耶生平与创作罗伯-格里耶1922年生于法国西部重要港口城市布勒斯特,他之所以踏上文学创作的生涯,实系偶然。

青年时代,他在巴黎农艺学院求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他在农学院毕业,取得农艺师的称号,随后在全国统计院谋生,1949年进入生物学研究机构工作。

50年代初,在法属殖民地果品柑橘学院担任农艺师,先后在摩洛哥、几内亚和拉丁美洲等地从事热带果木种植栽培的研究工作。

1951年,他得病于非洲,在归国途中,突然萌发了从事文艺创作的念头。

他的第一部小说《橡皮》,就是在从非洲返航的轮船上开始构思、创作的。

自1955年起在法国午夜出版社担任文学顾问,专心致力于文艺创作。

罗伯-格里耶的文学创作是尝试性的、全新的,他主张对传统小说的扬弃,多少受到当时出现的一些存在主义小说的刺激,也不无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但当评论界列举西门农、卡夫卡、格雷厄姆?格林等人的名字时,作家却否认这些声名显赫的教父式人物对他有什么影响。

他只是自由自在地、不受约束地追求自己的创作道路。

《橡皮》是罗伯-格里耶的第一部作品,发表于1953年。

其内容主要写一个侦探案件:在一个木材业发达的省城,恐怖集团按预定计划要暗杀一个经济学教授杜邦。

但暗杀不成,杜邦负伤未死,并放出消息说,他因重伤死在医院。

从巴黎来的特派员瓦拉斯受理这个案件。

瓦拉斯在城里东奔西跑了一天,于暗杀事件的第二天傍晚来到杜邦家,糊里糊涂地打死了正好暗地回家取重要文件的杜邦。

作品借用侦探故事以揶揄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善于制造“真实的幻觉”。

在小说结构上,作者摈弃了按时间顺序发展情节的线索,让场景重复出现,但随着时间的不同,细节也有所变动,从而表现了各种人物的心理状态。

这部小说有别于传统小说的人物支配情景,而是从物看到人,因为罗伯-格里耶认为人是在物质世界包围之中,时刻受其影响。

作者为了避免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幻觉,在每一场戏出现后,借用橡皮把情节的线索擦去,以破坏小说虚构的连贯性,以免读者受作者思想的支配,因而可以根据自己的角度和体验,去选择不同的情节,去探索其中的意义。

一个陌生的文学名人——阿兰·罗伯-格里耶访谈录

一个陌生的文学名人——阿兰·罗伯-格里耶访谈录

作者: 余中先
作者机构: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动态
摘要:阿兰·罗伯-格里耶作为法国新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就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已经是个文化名人了,无论在他的祖国法国,还是在全世界,他都享有盛名。

他的著名是因为许多人读他的作品吗?他现在又在做什么呢?他对当今文坛有些什么看法?法国《读书》杂志2000年夏季号(总第287号)上发表了记者伊莱娜·弗兰就以上问题对他进行的采访,现摘译如下。

我们或许可以把这篇采访看成是作为小说家和电影家的罗伯一格里耶艺术生涯的回忆与总结,尽管在谈话中作者的意见有时显得过于主观和偏激,但至少,这对我们了解作家的思想与创作是一份有价值的资料。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新小说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新小说
“新自传”三部曲《重现的镜子》、《昂热丽克或迷醉》、 《科兰特的最后日子》是罗伯格里耶所创作的最宏大的作品, 也是他一生思想和创作的总结。
“新自传”呈现为一种体裁形式极为可疑,结构非常“松 散”的“混合”体。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把它读作小说、自传、 随笔、札记,甚至理论文集。
罗伯格里耶的“新自传”,把“我”的回忆和科兰特的 故事糅合在一起,把纪实和虚构熔为一炉,就从根本上改写 了游戏规则,扰乱了类型秩序,解构了自传体裁。
小说近14万字,描写旅行推销员马第 雅思到一个海岛推销手表的经历。上岛后, 他在寡妇勒杜克家的墙上,看见了一张酷 似女友维奥莱的生活照。照片拍的是这家 13岁的小女儿雅克莲。母亲告诉推销员, 这孩子正在悬崖边放羊。大约11点30分, 他骑着借来的自行车,从三岔路口驶向悬 崖方向。一个小时后,他再回到三岔路口, 重新逐家推销手表。第二天早上,人们在 悬崖下发现了小雅克莲赤裸的尸体。
✓再次,他有犯罪后的心理恐慌 和掩饰自己的举动。
✓最后,有人证、物证。
然而,我们同样可以找到有力的 证据反驳上述论证。
✓首先,有作案时间不等于作案。
✓其次,有性暴力臆想和变态性 心理,不等于性犯罪。
✓再次,在某地发生案件后,相 关的人即使没有犯罪也可能因产 生被怀疑的恐惧而掩饰自己的相 关行为。
✓最后,所谓人证、物证缺乏可 信度。
• 但新小说作家仍然有一些相近的美学追求与艺术个性。
二、“新小说”之“新”的表现
新小说是对小说本体的追求 新小说之“新”首先体现为一种文艺精神和小说观念的革新。小 说的本体性就是小说之所以是“小说”的那种特性,也就是小说 与其他文类不同的独立性表现。要体现小说的本体性,就要将小 说的潜在可能性更进一步地发挥出来。在内容上,新小说受到了 现象学的影响。在形式上,新小说也更注重小说形式的实验性。

无意义之意义-罗伯—格里耶

无意义之意义-罗伯—格里耶

“无意义”之意义止庵阿兰·罗伯—格里耶在《快照集》第一篇《三个反射视象》的《替补》中,提到一个男孩。

当辅导老师要他复述刚刚读过的课文时,他以自己的方式讲了起来。

“他过多地纠缠在次要情节上,而相反,只是稍微提及了一下,或者根本没有说到某些头等重要的事件。

此外,由于他更自觉地强调了那些情节,而不是情节的政治原因,一个不知详情的人听了后,恐怕就很难弄清这些事件的历史原因,弄清楚被如此描述的、跟不同的人物有关的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

”以至在老师看来,“讲述者迷失在了完全无意义的细节中”,不得不打断他。

我觉得这个男孩很像是罗伯—格里耶本人,而辅导老师作为传统小说观念的体现者,代表着大多数评论家和读者。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假如男孩与作家之间的对应关系成立,那么此举纯系有意为之。

在前引关于讲述方式的描述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无意义”。

对评论家和读者来说,罗伯—格里耶抛弃了一部小说最重要的东西;而对罗伯—格里耶来说,所谓“意义”根本没有意义。

他与新小说派的其他作家一样,作为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小说的反对者步入文坛,几十年来始终坚持这一立场。

罗伯—格里耶在中国鼎鼎有名,但是所留给我们的印象可能要比实际情况简单得多,几乎浓缩到一点上,即作品中充满对于物的“无意义”的描写。

’用卜贝尔沙尼等在《法国现代文学史》中的话说就是:“罗伯—格里耶小说的最明显的方面,它们的‘商标’,是对事物、背景材料的描写所赋予的重要地位,以及这种描写的极端细致和几乎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而且特别指出:“这种写法的最惊人的例子是收集在《快照集》中的作品。

飞快照集》是作者唯一的短篇小说集,此种形式基本不存在结构上的演变过程,所以由得这一特点极端发挥,而在其他篇幅较长的作品中,有关物的繁复而冷静的描写并不属于作品,仅仅属于片断——虽然类似片断几乎构成作品的全部,但是二者毕竟有所不同。

上述特点在《三个反射视象》的《模特》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中根本没有人,只有物。

零度的诱惑--阿兰·罗伯-格里耶《窥视者》之写作方式探析

零度的诱惑--阿兰·罗伯-格里耶《窥视者》之写作方式探析

零度的诱惑--阿兰罗伯-格里耶《窥视者》之写作方式探析叶玉洁【摘要】“零度写作”是罗兰·巴尔特在其著作《写作的零度》一书中提出的著名文艺观点。

“零度写作”是指一种直陈式的白色写作,或者说是一种非语式写作、新闻式写作。

法国新小说代表者之一阿兰·罗伯-格里耶的小说突破了当时普遍的写作模式,他和巴尔特同属于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的实践者,一个是以文艺理论的方式深入,一个是从写作实践出发。

基于此,从文本细读的角度来分析《窥视者》中的“零度写作”方式,以期使读者对这一写作方式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3页(P139-141)【关键词】零度写作;直陈式;白色;无感情;《窥视者》【作者】叶玉洁【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成都 61175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罗兰·巴尔特在《写作的零度》一书中提出“零度写作”的文艺观。

对于此观点的提出,巴尔特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推理过程,他首先从“什么是写作”入手,继而步入到“政治的写作”、“小说的写作”、“资产阶级写作”,否认了布尔乔亚的工具写作方式,然后,在“写作与沉默”一节中正式提出“零度写作”的观点,继而深入到总结性的言语:写作是语言的乌托邦。

“零度写作”:“比较来说,零度的写作根本上是一种直陈式写作,或者说,非语式的写作。

可以正确地说,就是一种新闻式写作,如果说新闻写作一般来说未发出祈愿式或命令式的形式(即感伤的形式)的话。

……于是,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毫不动心的写作,或者说一种纯洁的写作。

”[1]在这里,巴尔特提出的“零度写作”是这样一种直陈式的、新闻式的、毫不动心的、白色的写作。

这种“零度”是相对而言的:“假设或命令句型,是特别的所指形式,且为不同意义,在这里,所指就是我的意愿或者我的要求。

这就是为什么相对于假设或命令句型,一些语言学家将直述语定义为零度状态或程度。

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及小说理念的独特性

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及小说理念的独特性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及小说理念的独特性姓名:刘娴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指导教师:李晓卫2008-05摘要作为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和理论倡导者的罗伯-格里耶,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小说形式等技巧的实验,在创新小说写作的同时,还在小说理论方面在颇有建树。

本文将立足于小说文本的阅读,试图梳理出其小说技巧方面的新特点,兼论及格里耶小说创作背后的理念的革新性,从而对于罗伯-格里耶小说整体形成完整的把握。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具体研究《橡皮》形式的独特性。

小说虽披着侦探小说的外衣,却一反传统侦探小说的叙述原则和符合读者口味的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样式,以戏拟侦探小说的方式颠覆了侦探小说的传统;从罗伯-格里耶小说的整体来探讨他的小说技巧。

小说创作体现出淡化人物,打破了情节的因果链条和完整性,文本的意义不再固定,作者隐退的叙事,倡导读者参与创作等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探讨罗伯-格里耶建构的小说理念。

在向传统小说创作理论及创作实践发起猛烈攻击的同时,罗布一格里耶为小说创作建构了全新的理论框架。

具体概括为打破“深度”神话、信奉不确定的现实观、创造新的小说形式以及体现后现代的文本观。

第三部分,考察形成其独特的小说写作及理念的思想来源。

第四部分,探讨其革新性的小说形式和理念的意义。

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创作无论在艺术形式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是对传统写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反思、解构和颠覆。

他对小说艺术本身进行了深入的挑战,反叛、思考和建设,这种努力无疑值得肯定。

关键词:罗伯-格里耶小说及理念独特性AbstractA.Robbe-Grillet, a representative writer and an advocate of “New novels”, has been devoting to the experiments of innovating novel techniques, In addition, Achieved a certain degree of success in the novel theories. This paper will be based on the novel text reading, Trying to sort out its new features of his novel skills, and also discussing the innovative theories which behind the creation of Robbe-Grillet novels, then form a complete grasp.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Part One, Specific studies on the unique form in Les Gommes. Although it was in the garb of detective fiction novel, as a matter of a fact, it reversed the narrative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detective story and fiction style of traditional Realism which meet the tastes of readers, with a form of parody to subvert the tradition of the detective novel.From Rob - Robbe-Grillet novels as a whole to discuss his novel techniques. Fiction reflect such features as diluted figures, the plot to break the causal chain and integrity ,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is no longer fixed, the author seen the narrative, advocating readers involved in creation.The second part, discuss Rob-Grillet’s Construction of novel concept. Launching fierce attacks to cre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fiction, at the same time, Robbe-Grillet build a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Fiction. concretely summarized as Rooting out "deep myth", believe uncertainty of the reality, the creation of new forms of novel and post-modern concept of the text.Part three, study the sources of its unique form of fiction writing and novel concepts.Fourth part, discuss the meaning.of its innovative form of fiction and concepts of novels. The Robbe-Grillet's Fiction whether in the forms of arts or in the theory are varying degrees of reflection, deconstruction and subversion to traditional Writing. He conducted an in-depth challenge, rebels, thinking and building to the art of the novel itself, these efforts will undoubtedly worthy of recognition.Key words: Robbe-Grillet novels and concepts uniqueness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罗伯·格里耶的生平与创作简介、《嫉妒》情节简介

罗伯·格里耶的生平与创作简介、《嫉妒》情节简介

罗伯·格里耶的生平与创作简介、《嫉妒》情节简介罗伯·格里耶〔1922-2022〕是法国“新小说”流派的创始人和电影大师。

1922年8月18日生于法国西部港口城市布列斯特的一个小商人家庭,青少年时期在巴黎接受了系统教育。

1945年在法国国立农艺学院毕业后,当过统计员,之后前往法国当时在非洲和美洲的殖民地从事水果讨论工作。

1953年发表作《橡皮》是第一部新小说作品。

1955年发表《窥视者》,同年,担当巴黎半夜出版社文学顾问。

论文《将来小说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义、悲剧》被视为新小说派的理论宣言。

他在论文中提出建立新的小说体系,认为这个世界是于人之外的事物构成的,人则是处在物质包围之中,因此主见打倒巴尔扎克,反对现实主义的小说传统,要把人和物区分开,要着重物质世界的描写。

根据其创作理论写出的作品没有明确的主题,没有连贯的情节,人物没有思想感情,而更不表现自己的倾向和感情,只注意客观冷静的描写,取消时空界限。

他的作品描写非常细致,甚至流于繁琐。

有小说《嫉妒》、《幽会的房子》、《纽约的革命打算》等。

最为轰动的作品是剧本《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写一名少妇在某疗养地遇一男子,男子说他们曾相识并去年相约于今年在此相见,最终劝说少妇承认此事并与之一同出走。

该剧本拍摄成电影后于1962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1963年他单独摄制的影片《不朽的女人》获德路克电影奖。

2022年第24届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获得终身成就奖。

2022年,罗伯-格里耶入选法兰西学院,成为40位终身院士中的一员。

2022年2月18日,法兰西学院宣布,罗伯·格里耶于当地时间18日凌晨因心脏病在法国西部城市卡昂逝世,享年85岁。

作为法国“新小说”流派的创始人,格里耶反对传统叙事,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先锋作家之一,而这名文坛“坏孩子”的辞世,让中外文学人士哀悼“法国新小说时代结束了”。

格里耶在文学世界中选择孤独,却被世界奉若神明,虽然大部分人并不能将自己的耐烦坚持到书的一半,而格里耶也愿意享受这样的名声。

罗伯·格里耶入选法兰西学院

罗伯·格里耶入选法兰西学院

罗伯·格里耶入选法兰西学院罗伯·格里耶入选法兰西学院来源:中华读书报法国著名作家,“新小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阿兰·罗伯-格里耶上个月被选入法兰西学院,这是该院3月25日对外宣布的。

今年81岁的罗伯-格里耶是“新小说派”创始人、理论家和代表作家之一,有“新小说教皇”之称,其主要作品有《橡皮》、《妒嫉》、《窥视者》等,这些作品大多与传统小说风格迥异,致力于如实展示客体表象,让读者一起参与想象和创作,直接进入人物的意识活动。

“新小说派”是20世纪法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流派,影响深远,但也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和抵制,所以,尽管罗伯-格里耶在当代法国文坛的地位无可争辩,但迟迟未能进入法兰西学院,罗伯-格里耶本人对学院也颇有微词,他在2001年出版的小说《反复》中曾如此讽刺学院:“我不相信(进入法兰西学院)我会很高兴。

而且,鉴于学院的那批人,这也不算是太大的荣耀,人们很快就会忘记他们的名字的。

”而事实上,法兰西学院是法国最高的荣誉机构,创办于1635年,旨在吸纳法国文学和思想界泰斗加入,以保卫和宏扬法兰西语言和文化。

这座著名文化殿堂一直只保留40把椅子,即40位终身院士,只有院士辞世空出名额方能投票补选,入选的院士也因此被称为“不朽者”。

学院创立后,为世界各国人民耳熟能详的法国文学艺术大师拉辛、拉封丹、孟德斯鸠、夏多布里昂、雨果、拉马丁、梅里美、小仲马等先后登堂入室,成为“不朽者”。

随着时代的进步,法兰西学院已将弘扬法兰西文化与追求文化多样性相融合,逐渐发展成超越政治制度和时代局限的法国最高荣誉机构。

著名作家尤瑟纳尔作为第一位女性杀入法兰西学院,诗人桑戈尔成为第一位黑人入选院士,荒诞派戏剧奠基人之一尤奈斯库也跻身“不朽者”之列。

2002年6月13日,华人作家程抱一荣幸地成为该院第705位院士,以第一位亚裔院士身份接替34号座椅的主人雅克·德·波旁·比塞。

罗伯—格里耶的元小说魅力

罗伯—格里耶的元小说魅力

罗伯—格里耶的元小说魅力作者:张闫来源:《人间》2016年第08期摘要:阿兰·罗伯——格里耶作为法国作家的佼佼者,以其后天的专业素养,作为后现代主义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因新奇古怪的创作风格,在全球有着显赫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其中的掌控的语言透漏出别具一格的元小说魅力,很少被人从这一角度挖掘,笔者从这方面来分析其不一样的罗伯格里耶的作品,来揭示他小说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虚构。

关键词:罗伯——格里耶;语言游戏;元小说;虚构性中图分类号:I56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6-01阿兰·罗伯——格里耶,法国当代小说家,新小说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曾发表过《橡皮》《偷窥者》《嫉妒》《在迷宫》等作品,他不仅引领了小说新形式的风潮,以及别具一格的创作思维和敏锐的思辨让其屹立于世界的名家之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转向电影界,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大奖及各种奖项。

并且成为在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法国作家之一。

面对众多的格里耶的作品,多数人都是对他早期的《窥视者》、《嫉妒》、《橡皮》这几部经典作品的叙事手法等方面进行研究,还有一些从后现代新小说、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来剖析其文本。

而对格里耶后期作品及研究成果非常少。

笔者本次从罗伯格里耶中的语言的游戏的层面来揭示其元小说艺术,可谓是首次尝试。

评论家哈琴曾说过,突出元小说艺术的语言虚构性的方式之一,就是对某种创作风格与作品的内容、类型进行戏仿,而在罗伯格里耶的《橡皮》《窥视者》《弑君者》等作品,有着明显的戏仿侦探的因素,这类侦探小说再也不是传统侦探小说的套路,也没有充满逻辑的故事线索,而是极具颠覆的思维模式,让读者难以猜测作者的真正意图,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最后的结果往往让人大跌眼镜,《橡皮》中瓦拉斯可谓命运多舛,本来以侦探的身份侦查案件,可最后却意外杀害了受害者,一切的付出付诸东流,而案件也戛然而止。

以及《弑君者》《重现的镜子》等作品中对经典作品的意象戏仿,让我们在阅读文本中对作品的虚构性清醒的认知,感受到小说自我意识的觉醒。

阿兰·罗伯—格里耶小说电影的美学特征

阿兰·罗伯—格里耶小说电影的美学特征

阿兰·罗伯—格里耶小说电影的美学特征作者:李莹来源:《电影评介》2015年第15期20世纪60年代,阿兰·罗伯-格里耶的小说电影是法国“新小说”派在电影领域的新探索。

在《未来小说的道路》一文中,他认为小说改编的电影为他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

电影通过精选场景,将小说字句的意义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

“而在原著的小说里,构成故事机体的物件和姿态却完全消失了,只剩下它们的意义。

”[1]而电影却在其画面呈现中恢复了物件的现实性。

因此,阿兰·罗伯-格里耶创作的小说电影,是恢复故事机体原貌的一种呈现方式。

关注物件的呈现不是目的,关注真实性,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真实世界,从传统的功能意义的世界中挣脱出来,达到真正的创作自由才是其目标。

阿兰·罗伯-格里耶编剧和阿仑·雷乃导演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1961年,第2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不朽的女人》(1963年)、《横跨欧洲的特别快车》(1967年)被视为法国“左岸派”电影的代表作品。

20世纪50年代,在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法国文艺界掀起了一股反传统的潮流。

在文学界以“新小说”派为代表,在戏剧界是荒诞派,在电影界与之相呼应的则是“左岸派”的作品,“左岸派”是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一个分支。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

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

这一运动有两个分支,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可以归入“左岸派”的编导有阿仑·雷乃、阿涅斯·瓦尔达、克利斯·马尔凯、阿兰·罗伯-格里耶、玛格丽特·杜拉斯、让·凯罗尔和亨利·科尔皮,因他们都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故有“左岸派”之称。

楼梯上的女人阅读札记

楼梯上的女人阅读札记

《楼梯上的女人》阅读札记1. 《楼梯上的女人》概述《楼梯上的女人》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生活的真实面貌。

这部作品不仅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更以其对人性深刻的挖掘和对社会现实的独特理解展现了作者的深厚文学功底。

该作品不仅是文学领域的瑰宝,更是对生活真实面貌的深刻解读,体现了文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

《楼梯上的女人》的故事围绕着在楼梯上偶然相遇的女主角展开,通过这一人物的视角,作品逐渐揭示了一个充满复杂情感与纠葛的社会现象。

作品通过对人物心理、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矛盾的世界。

作者通过对人性弱点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引发读者对人生、社会和人性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作品风格独特,既有对生活的生动描绘,也有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巧妙运用各种文学手法,使作品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通过这部作品,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的复杂与人性的弱点,引发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反思。

1.1 作品背景《楼梯上的女人》是鲁迅在1924年发表的一部短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作品通过描绘主人公吕娴娴在楼梯上的孤独身影,展现了一个传统社会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她在这个环境中所承受的压力和挣扎。

在《楼梯上的女人》中,鲁迅通过吕娴娴的形象,揭示了传统社会中女性的悲哀。

吕娴娴们生活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之下,她们的命运被家庭、社会和传统观念所左右,无法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理想。

鲁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对传统社会的批判和对女性解放的呼唤。

1.2 作者介绍于1954年首次出版。

罗伯格里耶是20世纪最重要的法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他的作品涵盖了从现实主义到超现实主义的各种文学流派,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罗伯格里耶的创作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将现实与幻想、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富有想象力的作品。

罗伯·格里耶的生平与创作简介、《嫉妒》情节简介

罗伯·格里耶的生平与创作简介、《嫉妒》情节简介

罗伯·格里耶的生‎平与创作简‎介罗伯·格里耶(1922-2008)是法国“新小说”流派的创始‎人和电影大‎师。

1922年‎8月18日‎生于法国西‎部港口城市‎布列斯特的‎一个小商人‎家庭,青少年时期‎在巴黎接受‎了系统教育‎。

1945年‎在法国国立‎农艺学院毕‎业后,当过统计员‎,之后前往法‎国当时在非‎洲和美洲的‎殖民地从事‎水果研究工‎作。

1953年‎发表作《橡皮》是第一部新‎小说作品。

1955年‎发表《窥视者》,同年,担任巴黎子‎夜出版社文‎学顾问。

论文《未来小说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义、悲剧》被视为新小‎说派的理论‎宣言。

他在论文中‎提出建立新‎的小说体系‎,认为这个世‎界是独立于‎人之外的事‎物构成的,人则是处在‎物质包围之‎中,因而主张打‎倒巴尔扎克‎,反对现实主‎义的小说传‎统,要把人和物‎区分开,要着重物质‎世界的描写‎。

按照其创作‎理论写出的‎作品没有明‎确的主题,没有连贯的‎情节,人物没有思‎想感情,而作者更不‎表现自己的‎倾向和感情‎,只注重客观‎冷静的描写‎,取消时空界‎限。

他的作品描‎写十分细致‎,甚至流于繁‎琐。

有小说《嫉妒》、《幽会的房子‎》、《纽约的革命‎计划》等。

最为轰动的‎作品是剧本‎《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写一名少妇‎在某休养地‎遇一男子,男子说他们‎曾相识并去‎年相约于今‎年在此相会‎,最后说服少‎妇承认此事‎并与之一同‎出走。

该剧本拍摄‎成电影后于‎1962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1963年‎他单独摄制‎的影片《不朽的女人‎》获德路克电‎影奖。

2005年‎第24届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获‎得终身成就‎奖。

2004年‎,罗伯-格里耶入选‎法兰西学院‎,成为40位‎终身院士中‎的一员。

2008年‎2月18日‎,法兰西学院‎宣布,罗伯·格里耶于当‎地时间18‎日凌晨因心‎脏病在法国‎西部城市卡‎昂逝世,享年85岁‎。

无意义之意义-罗伯—格里耶

无意义之意义-罗伯—格里耶

“无意义”之意义止庵阿兰·罗伯—格里耶在《快照集》第一篇《三个反射视象》的《替补》中,提到一个男孩。

当辅导老师要他复述刚刚读过的课文时,他以自己的方式讲了起来。

“他过多地纠缠在次要情节上,而相反,只是稍微提及了一下,或者根本没有说到某些头等重要的事件。

此外,由于他更自觉地强调了那些情节,而不是情节的政治原因,一个不知详情的人听了后,恐怕就很难弄清这些事件的历史原因,弄清楚被如此描述的、跟不同的人物有关的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

”以至在老师看来,“讲述者迷失在了完全无意义的细节中”,不得不打断他。

我觉得这个男孩很像是罗伯—格里耶本人,而辅导老师作为传统小说观念的体现者,代表着大多数评论家和读者。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假如男孩与作家之间的对应关系成立,那么此举纯系有意为之。

在前引关于讲述方式的描述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无意义”。

对评论家和读者来说,罗伯—格里耶抛弃了一部小说最重要的东西;而对罗伯—格里耶来说,所谓“意义”根本没有意义。

他与新小说派的其他作家一样,作为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小说的反对者步入文坛,几十年来始终坚持这一立场。

罗伯—格里耶在中国鼎鼎有名,但是所留给我们的印象可能要比实际情况简单得多,几乎浓缩到一点上,即作品中充满对于物的“无意义”的描写。

’用卜贝尔沙尼等在《法国现代文学史》中的话说就是:“罗伯—格里耶小说的最明显的方面,它们的‘商标’,是对事物、背景材料的描写所赋予的重要地位,以及这种描写的极端细致和几乎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而且特别指出:“这种写法的最惊人的例子是收集在《快照集》中的作品。

飞快照集》是作者唯一的短篇小说集,此种形式基本不存在结构上的演变过程,所以由得这一特点极端发挥,而在其他篇幅较长的作品中,有关物的繁复而冷静的描写并不属于作品,仅仅属于片断——虽然类似片断几乎构成作品的全部,但是二者毕竟有所不同。

上述特点在《三个反射视象》的《模特》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中根本没有人,只有物。

阿兰·罗伯-格里耶先生收

阿兰·罗伯-格里耶先生收

阿兰罗伯-格里耶先生收
刁斗
【期刊名称】《国家人文历史》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罗伯-格里耶(1922年8月18日-2008年2月18日),法国"新小说"流派的创始人,电影大师。

20世纪50至60年代,以罗伯-格里耶、克洛德·西蒙等为代表的一批新作家公开宣称与19世纪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决裂,探索新的小说表现手法,法国文学评论家称他们为新小说派。

这类小说重在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在世界范围产生重大影响。

罗伯-格里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1953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橡皮》,其他代表作有《窥视者》、《嫉妒》、《重现的镜子》、《昂热丽克或迷醉》、《科兰特的最后日子》等。

他曾于1984年、1998年和2005年三次来到中国。

【总页数】4页(P110-113)
【作者】刁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35.61
【相关文献】
1.阿兰·罗伯-格里耶小说创作理论探究 [J], 李航
2.零度的诱惑--阿兰·罗伯-格里耶《窥视者》之写作方式探析 [J], 叶玉洁
3.浅析阿兰·罗伯·格里耶文学作品中的“橡皮擦拭”写作手法 [J], 蒲雯
4.阿兰·罗伯-格里耶小说电影的美学特征 [J], 李莹
5.置身于重重阻碍下的黑暗——阿兰·罗伯格里耶《幽会的房子》述评 [J], 张李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阿兰·罗伯·格里耶文学作品中的“橡皮擦拭”写作手法

浅析阿兰·罗伯·格里耶文学作品中的“橡皮擦拭”写作手法

浅析阿兰罗伯格里耶文学作品中的“橡皮擦拭”写作手法蒲雯【摘要】阿兰·罗伯·格里耶新小说代表作之一《橡皮》颠覆了传统小说中一条线索贯穿文章始末的特点,而选择构建、粘接一个个平面画面,接着又用橡皮把它们擦拭掉,这也就是他的“橡皮擦拭”写作手法.文章中浅析了《橡皮》和《嫉妒》两部作品中的“橡皮擦拭”,并且从时代背景和家庭出身方面分析了产生这种写作手法的诱因.可以说,“橡皮”在不断地擦拭,不断地还原.【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33)006【总页数】2页(P75-76)【关键词】橡皮;擦拭;背景;影响;原因【作者】蒲雯【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7101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阿兰·罗伯·格里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小说界涌现出的“新小说”创作热潮的代表人物之一,身为新小说教父的他,早已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标志,其颠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实验写作彻底改写了20世纪文学版图。

人们读格里耶的不多,但谈论他的很多。

在中国,人们对格里耶的了解大多是从他的代表作《橡皮》开始的。

作者在作品中构建了一个个画面,用线索把他们拼接起来,但同时又用橡皮把它们一点点“擦拭”掉。

这种“擦拭”可以说是格里耶的一种典型写作手法,因为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比如《嫉妒》,我们同样可以找到这种“橡皮”。

一、《橡皮》中的“橡皮”阿兰·罗伯·格里耶的成名作《橡皮》问世于1953年。

《橡皮》的情节并不复杂,它披着侦探小说的外衣,有基本完整而比较曲折的情节。

讲述了一个政治经济学教授丹尼尔·杜邦遭到暗杀的那一天所发生的事情。

侦探瓦拉斯受人之托对一起连环凶杀案进行调查,最后一个暗杀对象——杜邦教授放出烟幕,谎称死亡,以保全性命,但在一系列调查之后,最终还是瓦拉斯侦探阴差阳错的误杀了杜邦教授。

小说由序幕及五个章节构成,如同“令人摸不着头脑的五幕悲剧”,主人公不再是能够通晓未来的“神”,而是一个普通如你我,甚至有点平庸的、运气不佳的小侦探,他迷茫的摸索着案件的线索,却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空间理论论文:空间理论 空间 深度神话 异化

空间理论论文:空间理论 空间 深度神话 异化

空间理论论文:空间理论视域下的阿兰·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中文摘要】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维度,空间以往被当作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东西而被人们所忽略。

同样,在文学作品中,空间总被当作人物活动的背景而被认为没有深度可挖。

随着空间问题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理论的一大热点,人们也开始向文学中的空间聚焦,从空间领域对文学活动进行全新阐释,这无疑为我们当下的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本文试图用空间理论对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做一个较为深入的梳理,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第一部分“绪论:罗伯—格里耶小说的研究现状及本论文研究的特点”,主要对罗伯—格里耶小说的译介情况在国内的发展历程作简要介绍,为读者更好的理解他的作品奠定基础,对作家在写作中所呈现的空间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并且在研究过程中,突破单一论述和平面化的研究,为研究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第二部分“罗伯—格里耶与空间理论”。

首先简要地介绍了罗伯—格里耶的创作理念概述空间理论的发展历程,并概括了对空间理论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学者及其理论;其次,阐明空间理论是如何在文学中显现的,人们可以通过文学空间的再现推导出怎样的文化含义;再次,说明罗伯—格里耶的小说与空间理论的关联性,使得用空间理论分析其新小说从理论上找到依据,为后面的分析奠...【英文摘要】A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human life, thespace which was once been treated as a dead,stiff, not dialectical and stationary object has always been ignored, and it has always been used as the activity background of characters in literature.As gradually becoming a hot point for social theory, the space problem in literature has being attracking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oin. It is a new way for our literature study to research literature work from the space angl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the space th...【关键词】空间理论空间深度神话异化【英文关键词】Space theory Space Depth of myth Alienation【目录】空间理论视域下的阿兰·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摘要3-5Abstract5-6绪论9-141. 译介情况及评价9-112. 关于阿兰·罗伯—格里耶作品的研究方向11-133. 本论文的研究特点13-14第一章罗伯—格里耶与空间理论14-271.1 罗伯—格里耶的创作理念14-201.1.1 罗伯—格里耶的不确定的现实观14-151.1.2 罗伯—格里耶的”缺项”理论15-181.1.3 罗伯—格里耶的写物理论18-201.1.4 小结201.2 空间理论及罗伯—格里耶小说的空间化倾向20-271.2.1 空间理论综述20-221.2.2 文学中的空间显现22-231.2.3 罗伯—格里耶小说的空间化倾向23-27第二章空间体验的传达27-362.1 《橡皮》:反英雄与夹缝空间27-322.1.1 解构真实空间27-292.1.2 在夹缝空间中生存的反英雄29-302.1.3 不断擦拭、重建的环境30-322.2 《在迷宫里》:”卡夫卡式”的迷宫32-362.2.1 梦魇般的空间环境32-332.2.2 静止空间中行动的凝滞33-36第三章心理空间的物化36-483.1 《嫉妒》:凝结成视觉图像的情感36-403.1.1 视觉活动透射出的”嫉妒”36-393.1.2 “蜈蚣”:嫉妒情感的凝结39-403.2 《窥视者》:原始欲望的空间显现40-483.2.1 时间的断裂和空间的延伸41-423.2.2 心理空间的呈现42-453.2.3 精神空间的失衡与社会秩序的破坏45-48结语48-49参考文献49-51致谢51-52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5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A接过了话头:“而且整整一天,你都没有发现任何反常现象,是不是?”
“一点不错,可是吃过晚饭,刚要启程,马达怎么也不转了。我们只好等到第二天再说。”
“我看我该回去了。”弗兰克说。
“再见,”阿A说:“谢谢您。”
弗兰克打了个手势,表示不必。阿A执意地说:“当然要谢!我耽误了您两天的时间。”
有好几秒钟了,阿A兴头十足地盯着弗兰克,好像在等他说出某一句话。除此而外,他们再没谈起那天的事情,也再没谈起那起事故和那个夜晚——其实,他们总有单独待在一起的时候。
吃晚饭时,他们又筹划一道进城的事。在露台上喝咖啡时,话题仍然是行将出门的事。
现在,阿A读完了欧洲的来信,低下头开始写信。
此:“我们10点前后就能赶到城里,午饭之前也就有充裕的时间了。”
“那当然,我也希望这样。”阿A说。
他们小口小口地喝着。随后两人又谈别的事,比如小说的主题、情节,以及还可能有的别的写法等。随后又返回了旅行的话题。
弗兰克说:“不过,开始的时候很不错,”他转向阿A请她帮着证实:“我们准时出发,一路平安。我们到达城里时才刚到10点。”
从六十年代起,罗伯—格里耶还从事电影创作,其名作《去年在马里安巴》(1961)曾获威尼斯电影节大奖。他还自编自导自演电影《欧洲快车》。
罗伯—格里耶至今仍活跃于法国文坛,还出版了他的自传作品《重现的镜子》(1984)。罗伯—格里耶在创作上主张“重物轻人”,即表现“物”对人的“中立性”和“陌生化”,纯客观地表述出“物的全部”。他的小说大都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具体实践与实验。《嫉妒》便是他的一部代表性的作品。
[作品梗概]
现在,柱子的阴影将露台的西南角分割成相等的两半,阿A已经从通中央走廊的大门进了屋子。她在屋子里走了几步,打开柜橱最上层的那只抽屉,反复寻找了一番之后,她手中准是拿了张纸。那是一张淡蓝色的纸头,大小与一般的信纸差不多,带有横竖对折过的痕迹。随后,阿A坐到桌边,从垫板的夹层里抽出一层纸——与刚才那信纸是一样的淡蓝色,只是没写过字,俯下身开始写了起来。
阿A向厨师吩咐过关于晚饭的事项,就面对山谷,坐在一张靠椅上读头一天借来的小说,这本书她和弗兰克已经在中午议论过一番了。她埋头读书。直到黄昏降临。
弗兰克留下来吃晚饭。这一回,克丽斯吉安娜因孩子有病没陪他来。这一阵子丈夫不带她到这儿来是常有的事。
天色已经很黑了,她却不要人掌灯。在一片昏黑之中,为了防止不慎将酒杯弄翻,阿A尽量地凑到弗兰克的座椅旁边。她凑得太近了一些,两人的头差点碰到了一块。
现在,房子里空荡荡的。阿A跟弗兰克很早就出发进城了。她不会回来吃晚餐的,她与弗兰克一起在城里吃,她走时吩咐仆人等她回来。
他们早该回来了。
不过迟到的理由那可有的是,必然的偶然的都会有。
阿A不会回来吃晚饭,她跟弗兰克一块在城里吃晚餐,然后上路。也许,他们会在半夜前后赶回来。
在房间里,阿A站在窗前,从百叶窗的一个缝隙间往外看着。
他们聊起了阿A正在读的那本小说,弗兰克对书发表了一句评论,那模糊不清的话语的最后一句是:“会掌握她(它)。”弗兰克看着阿A,阿A也盯着弗兰克。阿A朝弗兰克微微一笑,在黑暗中,这只是转瞬即逝的一个眼波。不,她的表情根本没变,那个模糊的眼波,应该只是灯光的反映,或者是飞蛾掠过的影子。
“我看我该回去了。”弗兰克说。
蓝色大轿车停在院子正当中。她刚刚走访了一趟克丽斯吉安娜,弗兰克把她送了回来。他也是刚刚忙完了一天的事情,回家前在这里小憩。
弗兰克讲起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汽车抛锚的故事。出于礼貌,阿A追问着故事的细节,以表示对客人所述故事的关注。客人起身告辞,回到自己的种植园去。
明亮的背景迅速黯淡下来,山腰上的香蕉林消失在暮色之中。
“正相反,害得您在那家蹩脚的旅馆里忍了一夜,我很抱歉。”
她和弗兰克各自坐在椅子上;继续谈论哪一天进城为好,这次小小的旅行是他们昨天定下来的。
窗台上,弗兰克和阿A坐在椅子里。弗兰克的衬衣右边口袋里露出一张淡蓝色的信纸。弗兰克讲起汽车抛锚的故事。随着话题,弗兰克的蓝色大轿车自然而然地出场。阿A下了车,头、胳膊以及躯干的上部都塞到窗口里,使人无法看清车内发生的事情。阿A的手里提着一只很小的绿色盒子。她离开车子,又回头朝车子看了一眼。
他们已经商定了出发和返回的时间以及其他一些事情,就剩确定最适宜的日期了。
“这么说,克丽斯吉安娜不愿跟咱们一起去了?真遗憾……”
“是的,她不去了,”弗兰克说:“因为孩子。”
随后,他们又谈起了阿A正在读的那本小说。他就小说中丈夫的行为发表了一句评论——那位丈夫错就错在太粗心上。
弗兰克依然留下来吃饭。眼下,这位车主所要讲的行车事故,与他和阿A进城碰到的事故很相似。问题并不很严重,可就是使他们回到种植园的时间整整拖了一宿。弗兰克说得很有分寸。
今天晚上,阿A亲自安排了椅子的摆法。她把自己那把椅子和留给弗兰克的那把安放在窗户前边,另外两把椅子放在茶几的另一侧。按照这种摆法,如果坐在后面两把椅子的人想要看到他们,就必须特意扭过头来。
阿A让人把餐桌上的灯拿开。她说,那灯光太刺眼。“您不觉得这样更好些吗?”阿A朝弗兰克转过身去问。
“当然啦,这样显得更柔和。”他回答。
在房子的另一头,房门开了又关上,脚步在书房前停了下来,然后打开又关上的,却是对面卧室的门。
阿A一动不动地注视着前面的山谷,沉默着。弗兰克在旁边也沉默不语。
“我们早点儿出发。”弗兰克说。
“几点?”
“如果可以的话,那就6点。”
他们小口小口地喝着加矿泉水和冰块的白兰地。
大路上一辆卡车变换速度的声音,与这边房子里窗户插销的咔嚓声正相应答。阿A的身影出现在窗框中,“你好,”那声调又欢快又活泼。她很快在屋里消失了。要再看到阿A,必须正对着第一只窗子往里看:她在房子的最里端,站在柜橱的前面。她拉开最上面的一只抽屉,久久地寻找着什么。
弗兰克与阿A正在喝冷饮,他们断断续续地谈着他们计划在下周将要一块进城的事,阿A是为了去办些杂事,弗兰克则是去打听新来的卡车。
嫉妒(1957)
阿兰·罗伯—格里耶,法国著名作家,“新小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生于法国布莱斯特,在国立农学院毕业后,在全国统计院工作,后赴摩洛哥、几内亚、瓜达罗普等地任农艺师。1953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橡皮》,从此走上专业作家的道路。
除了《橡皮》外,罗伯—格里耶的主要作品还有《窥视者》(1955)、《嫉妒》(1957)、《在迷宫里》(1959)、《约会的房子》(1965)、《纽约革命计划》(1970),论文集有《为了一种新小说》(1963)。
“别走,”阿A立即说:“天一点儿也不晚,这样待会儿多好呀。”
弗兰克一直在讲他那辆卡车上回抛锚的事,他想进城弄辆新车。“我也需要进—趟城办些事。”阿A说。
“那好,我带您去,只要早点出发,咱们当天夜里就能赶回来。”
现在,弗兰克的蓝色大轿车停在那里。阿A从车子里走了出来。弯腰凑到关着的车门边。假如车门上的玻璃是放下去的,阿A也许已经把脸伸到车厢里边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