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五章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超精华)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一、透镜的概念:透镜是透明物质制成的、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光学元件,光从空气进入透镜一侧以及从透镜的另一侧射出时各发生一次折射,并由此产生会聚或发散的效果。
二、透镜的分类(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3)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每个透镜都有一条主光轴,主光轴用点划线表示。
(4)光心: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又称为会聚透镜。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指的是折射光的方向比入射光的方向更靠近主光轴,即通过凸透镜的光将向主光轴的方向偏折。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又称为发散透镜。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指的是折射光的方向比入射光的方向更偏离主光轴,即通过凹透镜的光将向远离主光轴方向偏折。
四、焦点和焦距(1)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2)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
如下图: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凸透镜: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入射光线会聚于一点,叫实焦点 ,用“F”表示。
这一点到凸透镜的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一个凸透镜有 2 个焦点,它们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凹透镜:凹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入射光线发散 ,且发散光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不是实际光的会聚点,所以叫做虚焦点,用F表示,凹透镜两侧各有一个虚焦点。
五、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Ⅰ凸透镜(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2)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3)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五章第二节学习使用天平与量筒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五章第二节学习使用天平与量筒在教学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二节“学习使用天平与量筒”的内容时,我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深感此节内容在学生生活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因此,我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测量意识为目的,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操作与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天平和量筒的结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天平和量筒进行测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天平和量筒的结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天平和量筒进行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测量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
难点:理解天平和量筒的原理,能够准确地进行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平、量筒、砝码、测量物品。
学具:记录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关于测量物品质量的实际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接着,我为学生讲解天平和量筒的结构、原理,让学生了解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
3. 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使用天平和量筒进行测量。
在操作过程中,我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4. 成果分享:学生将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和分享,大家互相交流测量心得。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
难点:理解天平和量筒的原理,能够准确地进行测量。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但在测量过程中,仍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误差。
因此,在课后拓展延伸环节,我安排了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在家中尝试使用天平和量筒进行测量,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
苏科版 八年级上册 物理 教材分析——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共26张PPT)
例2:
仔细观察图11.2-5 列车时刻表,完成下 列要求: 1、计算列车从襄樊到 丹江运行的平均速度; 2、它与列车从朱坡到 老河口运行的平均速 度相比哪个大?
例3 在北京与上海之间往返的T13次、T14次特快列车的运 行时刻表,如图所示,请你仔细阅读时刻表,并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车次中哪一车次是上海至北京的? (2)这两车全程的平均速度相等吗?为什么? (3)这两车次在北京与济南之间运行时的平均速度哪个大?
用皮带把写字扳固定在手臂上,可使两者保持相 对静止,写字就不会受车厢振动的影响。
例15一物体沿直线运动,第1秒内运动了 1m,第2秒内运动了2m ,第3秒内运动 了3m,第4秒内运动了4m,则物体( D) A.在这4秒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第1秒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C.在第4秒内做变速直线运动
D.在这4秒内做变速直线运动
40km
A
B
一辆汽车在合肥到南京的高速公路上行驶,汽车上 的速度表指针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汽车从图中位置A 处行驶到B处,需要多少时间?
解:汽车的速度V=100km/h, AB两地距离S=120km-40km=80km
求:汽车从A处到B处需要的时间t
t=
S V
=
80km 100km/h
=
0.8h
答:汽车从A处到B处需要0.8h
诗句:
,
跟这句诗相联系的物理
知识:
例7 据报道,深圳赛格广场工地上,有一幢高291.6m的大楼 正在施工,17日下午3时许,一大片乌云飞快地飘过大楼上空, 突然有人惊呼:“楼要倒了!”结果引起数千人惊叫狂奔,请你 分析一下,造成上述判断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光现象 第5节物体的颜色
传播形成的。
2. 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遇到水面、镜面产生的现象
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或不同介质中传播产生的现象
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感悟新知
知识点 2 光的三原色原理
大量实验表明,自然界绝大多 数的彩色光都可以由红、绿、蓝三 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得到,所以 把红、绿、蓝称为光的三原色。
知1-导
感悟新知
知1-讲
1. 定义 让一束太阳光通过狭缝从一侧射到三棱镜中,光通 过三棱镜折射后形成一条由红、橙、黄、绿、蓝、靛、 紫等色光组成的光带。这种现象叫作光的色散。
感悟新知
知识图解
知1-讲
感悟新知
2. 分析
知1-讲
(1)白光(太阳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红、橙、黄、
绿、蓝、靛、紫)混合而成的。
知2-导
感悟新知
知2-讲
1. 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把红、绿、蓝三色光按照一定 比例同时重叠地照在白墙(或白屏)上,看到的是白色或 灰白色光。
2. 色光的混合原理 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产生了另 一种色光。
感悟新知
知识图解
知2-讲
感悟新知
知2-练
例2 [中考·盐城] 20 世纪中叶科学家发明了红光LED和绿 光LED,为与这两种LED 组合,产生白色LED 光源, 日本科学家又探寻到一种LED,它是( C ) A. 紫光LED B. 黄光LED C. 蓝光LED D. 橙光LED
物体几乎不反射色光。
感悟新知
知3-练
例 3 戴蓝色眼镜的人看白纸是__蓝____色的, 看蓝布是__蓝___ 色的, 看红纸是___黑____色的。
感悟新知
技巧点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五篇】
【导语】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学习能⼒,为⼤家准备了⼈教版⼋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教案【五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5—1透镜 教学⽬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
2、过程和⽅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玻璃 ⽔空⽓ ⼆、导学达标: 引⼊课题:我们经常⽤到⼀些玻璃器件。
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 进⾏新课: 1、透镜:⼀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的直线 光⼼:透镜的中⼼光⼼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的光线传播⽅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个? 焦距:焦点到光⼼的距离。
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常⽣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主光轴的知识进⾏补充。
会聚、发散的结论。
§5—2⽣活中的透镜 教学⽬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常⽣活中的应⽤。
2、过程和⽅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五节物体的颜色课件
红色纸张 反射红光
绿色纸张 反射绿光
蓝色纸张 反射蓝光
结论 实验表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 的色光决定的.
做一做
小实验——人造彩虹
当太阳倾斜照射时,背对着阳光站立,用喷 雾器将水喷成雾状.在一个合适的角度就可 以从雾中看到彩虹(虹的后面有房屋或树木 等较暗的背景)。
2.一束光照到一张纸上,看到这张纸呈现红色,那
么这束光和这张纸是:( D)
A.红色的光,白色的纸 B.白色的光,红色的纸 C.红色的光,红色的纸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体验收获
一、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太阳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 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二、光的三原色原理 1、三原色光:红、绿、蓝 2、红、绿、蓝三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能产生 任何一种其它颜色的光,这叫做光的三原色原理。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在太阳光熙射下分别呈白、红、 绿、三种颜色的不透明物体,在不同 颜色的光的照射下分别呈现什么颜色? 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视频
实验现象:在太阳光照射下分别呈白、红、绿色的物 体,用红色光照射时,“白色”物体呈红色,“红色” 物体仍然是红色,而原来“蓝色”的物体呈黑色。这 说明:“白色”、“红色”物体能反射红色光,而 “蓝色”、物体吸收了红色光,于是没有反射光线射 人我们的眼睛,看起来它们就成了黑色.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物体的颜色
学校:________ 教师:________
情境引入
你知道它们象彩虹一般美丽的色彩是从哪 里来的吗?难道阳光是由这些美丽的色彩 构成的吗?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汇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汇总1、测量的定义和单位(1)定义:将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
(2)单位:公认的标准量。
2、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1)国际单位制SI:米,符号:m(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3)换算关系:(4)总结:大单位→小单位,乘以10的正n次方小单位→大单位,乘以10的负n次方3、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的正确使用①会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和量程(或测量范围)量程:一次测量的范围(0-8cm)分度值: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0.1cm/1mm)零刻度线:刻度尺的起始刻度。
使用前,注意观察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若磨损,可以从其他整数刻度量起。
②会放:刻度尺的位置要放正,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
③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④会读: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数值、估读数值和单位组成。
4、长度的特殊测量(1)累积法(测多算少法):测一张纸的厚度、铁丝的直径等(2)平移法:测乒乓球的直径、锥体的高度等(3)化曲为直法:测曲线的长度等5、时间的单位及测量(1)单位:国际单位:秒,符号s;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2)时间单位的换算1h=60min 1min=60s 1h=3600s(3)机械秒表的读数大表盘指针转动一周所经历的时间是30s,大表盘的分度值是0.1s。
小表盘指针转动一周所经历的时间是15min,小表盘的分度值是0.5min。
注意:读数,先分后秒(先读小表盘,再读大表盘)小表盘中过了半格,则大表盘读第二圈(大圈)6、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
(2)减小误差的方法:①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②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③改进测量方法。
(3)注意: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避免,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而错误可以避免。
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4眼睛和眼镜
后面。 为了使像成在视网膜上,此时,晶状体会变厚,使折光能力增
强,即:通过缩短焦距来减小像距,使视网膜后的像移到视网膜上;
➢ 16的平方根是什么?
由看近物改为看远物时,如果晶状体不改变的话,像会成在视网膜的
前面。为了使像成在视网膜上,此时,晶状体会变薄,使折光能力减
了,再使光屏靠近透镜,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发光体清晰的像。这说明戴
上这个眼镜可以矫正 远视 眼。
作业本作业:
使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发光体清晰的像。这说明近视眼镜对
光线有 发散 作用,它应该是 凹 透镜。由此可知,在近视眼得到矫正
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
前方
(填“前方”或“后方”)。
(
2)取下近视眼镜片,重新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它上面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然
后将另一个镜片放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又变模糊
近视眼矫正
思考:那么该如何矫正近视眼呢?
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配
戴用凹透镜制成的近视眼镜可以得到
矫正。
矫正后,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任务二、知道近视眼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提醒注意
要注意保护视力,预防近视要做到:
①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约33 cm;
②看书约一小时后休息或远眺几分钟;
戴了一副老花镜之后, 他才能看清物体;小明由于平时看书
学习时离书太近, 导致眼睛近视, 于是他配戴了一副近视镜。
你知道老花镜和近视镜分别是如何矫正视力的吗?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讲“盲人摸象”的故事呢?
任务一、了解眼睛的构造和成像原理
眼睛的构造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一、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为3×10^8米/秒,光在其它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真空中的要小。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可以近似表示为:V = 3×10^8米/秒,或者写作3×10^5千米/秒。
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会受到介质特性的影响。
二、光的反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发生反射。
光的反射遵循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根据反射面的不同,光的反射可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三、光的折射光从一个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遵循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光在发生折射时,也会发生全反射现象。
四、光的色散白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的。
当白光通过棱镜时,不同波长的光会因折射率不同而发生色散,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这是因为不同波长的光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波长越长,传播速度越快。
此外,不同介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折射率也不同,这也导致了光的色散现象。
五、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一种常见的光学现象。
当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时,会沿直线路径反射。
物体在平面镜上所成的像是虚像;物体与像的大小相等,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当物体向平面镜靠近时,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也会靠近平面镜;当物体远离平面镜时,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也会远离平面镜。
这个像叫做虚像。
如果物体被放置在一个凸起的半圆形的玻璃面上,那么它所成的像会在一个凹形的平面上,这个像叫做实像。
六、凸透镜和凹透镜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光学元件。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以用作放大镜、老花镜(远视眼的矫正)、显微镜的目镜和投影仪的物距成像元件等;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用来矫正近视眼。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 知识点 总结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第一节透镜1、透镜分类:2、透镜对光的作用:光经过透镜后总是向较厚的一侧偏折(类比三棱镜折射图)(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不是指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一定会聚到一点,而是折射光线会偏向主光轴;(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是指光线经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比原来入射光线更偏离主光轴。
日常生活中,盛水的透明瓶子,注满水的灯泡,以及叶片或玻璃板上水珠都可以等效为凸透镜,它们对光有会聚作用。
3、焦点和焦距:(1)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会聚于主轴上的某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字母“F”表示;因为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所以也叫实焦点,一个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
(2)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轴的光线折射后的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主轴上的点,没有实际光线交于这点,故为虚焦点。
一个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任何一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关于光心对称。
(3)利用太阳光测焦距的方法(平行光聚焦法):取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纸片放在另一侧,来回移动纸片可以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
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该凸透镜的焦距。
(4)凸透镜焦距长短反映了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弱,焦距越短,会聚能力越强;凹透镜焦距越短,发散能力越强。
相同口径的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短,会聚作用越强。
说明了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使光线偏折的越多,会聚作用越强,焦距越短.4、三条特殊光路图: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1、照相机主要构造(1)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胶片:相当于光屏。
(3)调节控制系统:①取景窗:观察所拍景物;②光圈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③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间的距离,即像距;④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成像特点:①倒立缩小的实像;②物距大于像距;③物像位于镜头两侧。
适用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2、投影仪①光源:增加投影片亮度,使投影更清晰②凹面镜:利用其会聚作用反射聚光后射向螺纹镜③螺纹透镜:利用其对光的会聚作用将影片各部分均匀照亮;④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像成在屏幕上成像特点:①倒立放大的实像;②物距小于像距;③物像位于镜头两侧。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 《透镜》
结论2:凹透镜对光线有 发散 作用, 也叫 发散 透镜。(笔记)
让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凸透镜,观察到 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更 偏向 主光轴。
O
主轴
结论3:凸透镜对光线有 会聚 作用,也 叫 会聚 透镜。(笔记)
四、认识凸透镜焦点和焦距
焦点 F 主轴
O
焦距 焦点:平行于主轴的平行光通过凸透 镜后会聚于一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不同规格的透镜,焦距 不同, 且焦距越 小 ,对光的会聚能力越强
中午,太阳当空时,不能给花浇水的原 因是:花瓣上的水滴就像一个个 凸 透镜, 而该透镜对光有 会聚 作用,焦点处的高 温会把花瓣烧焦,从而使花瓣枯萎。
学以致用
会聚 作用,凹透镜对 1、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 发散 作用。凸透镜又叫______ 会聚 透镜, 光有_____ 凹透镜又叫______ 发散 透镜。 2、平面镜、凹透镜和凸透镜是常用的三种光学 器件,其中利用光的反射规律的是 平面镜 ; 利用光的折射规律的是 凹透镜 和 凸透镜 ; 能会聚太阳光的是 凸透镜 。
F
F
(笔记)
f
F
主轴
O
焦点 F
f
F
焦距
主轴
f
f
(笔记)
结论4:凸透镜有 两个焦点,两边的焦距 相等 。
五、凹透镜的焦点
F
F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发散,发 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它不是 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叫虚焦点(F)。
利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的焦距的办法: 1)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改变 透镜的位置,直到地上的光 斑变得最小、最亮。这就是 该凸透镜的 焦点 。 2)用 刻度尺 测量这个光斑到 凸透镜光心的距离.这就是 该凸透镜的焦距.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知识梳理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一、透镜1、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 )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3、填表:二、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 分虚实,2f 大小,实倒虚正,具体见下表:凸透镜成像规律:条件成像光路图成像情况u与v的关系像的位置(与物体在同侧或异侧)像随物距变化的情况U>2f 倒立缩小实像u>v异侧f<v<2f物近像远像变大u=2 f 倒立等大实像u=2f异侧v=2ff<u<2f 倒立放大实像u<v异侧V>2f物近像远像变大条件成像光路图成像情况u与v的关系像的位置(与物体在同侧或异侧)像随物距变化的情况u=f 不能成像U<f 正立放大实像u<V 同侧物近像近像变小当u大于f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当u小于f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的光:凸透镜的三条特殊的光:凹透镜的三条特殊的光:四、眼睛和眼镜(明视距离约25cm)(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近视眼晶状体比远视眼的厚,折光比远视眼强,未矫正前像落在视网膜前。
近视远视成因及矫正图:五、显微镜和望远镜(1)显微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落在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的一倍f内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课件
照相机主要构造
知1-讲
知1-讲
1.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 胶片:相当于光屏。 3. 调节控制系统。 ①取景窗:视察所拍景物; ②光圈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 ③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间的距离,即像距; ④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知1-讲
同学们,通过自制照相机的成像视察实验,以及你们 的生活经验。照相机的成像有什么特点?
知4-讲
【例2】如图所示,甲、乙两图分别是凸透镜成实像和虚 像时的情景。请分别指出其特点。 (1)凸透镜成实像时,光屏__能__承__接__到__所__成__的__像__, 物和实像在凸透镜_异__侧___。 (2)凸透镜成虚像时,光屏 不_能__承__接__到__所__成__的__像__, 物和虚像在凸透镜___同__侧___。
的后面。
总结
知1-讲
•用照相机拍照时,比较人到镜头的距离和像到镜头 •的距离及比较像与人的大小关系,用比较法。 •在第(2)小题的解答中可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因为实 •际使用中会有这样的直观感觉,人若离照相机越远 , •在底片上所成的像越小。
知1-练
1 如图所示,是在一些交通要道路口、
银行等公共场所安装的电子监控器。
知2-讲
请学生视察投影仪的构造,并视察其成像有什么特点 ? 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距与物距 哪个大?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 •成像特点: •1. 投影仪(或幻灯机)成放大、倒立的像。 •2. 像距大于物距。 •3. 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知2-练
1 放幻灯片时,银幕上出现了一面旗,它的形状与图 中的甲类似,则幻灯片上的旗应是图乙中的( B )
知识点 4 实像和虚像
知4-讲
定义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5、3汽化和液化第2课时液化授课课件新版教科版
3 青藏铁路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米的铁棒
(如图所示),叫热棒。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米深,整个 棒体是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氨。热棒的工作原理很简单: 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受热发生①,上升到热棒的上 端,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气态氨因此冷却②变 成了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这样,热棒就相当于一个天 然“制冷机”。请问文中空格处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A ) A.①汽化②液化 B.①液化②汽化 C.①熔化②液化 D.①熔化②凝固
3.汽化和液化
第五章 物态变化
பைடு நூலகம்
第2课时 液化
1 课堂讲解 2 课时流程
•液化 •液化放热
逐点 导讲练
课堂 小结
当堂 检测
课后 作业
知识点 1 液化
知1-导
问题
知1-讲
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烧水时,壶嘴 冒出的 “白气”。“白气”是怎样形成的?
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小水珠
你见过早晨窗玻璃上因 出现一层水雾而变得模糊的 现象吗?(在里边还是外 边?)
里边
知1-讲
知1-讲
定义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知1-讲
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气体经压缩便于运输、贮存和 使用。
液化现象举例:雨、露、雾、“白气” 、玻璃 窗内的水珠、车窗内的水珠、夏天冰镇饮料瓶外的 水珠、夏季水缸外壁“出汗”、冬季戴眼镜的人从 严寒的室外进入室内时镜片变得模糊不清……
常见的液化现象
知1-讲
知1-讲
【例1 】【中考·安顺】气锅鸡是常见的一道菜,其做法是将 盛有小 鸡块和佐料的气锅(如图)放在盛有清水 的汤锅之上,再放到火上蒸。 为了保持鸡肉原汁 原味,主要是水蒸气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嘴将鸡蒸 熟。 汤汁是水蒸液气化_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 形成的。
【沪科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5章质量与密度课件
第一节 质量
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
第二节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复习 请回忆:天平的构造是怎样的?
分度尺 1 指针 2
3 刀口
4 托盘2只 5 横梁 6 平衡螺母 7 称量标尺 8 游码
9 底座
托盘天平的工作原理:
当两盘中物体的质量相等的 时,横梁就处于平衡位置,指针 在分度标尺的中央,读出右盘砝 码的质量就可以知道物体的质 量
1g
/
cm3
1g 1cm3
0.001kg 0.000001m3
1000kg
/
m3
4.特性:密度是物质的一种__特__性_,不同物质密度一般 _不__同__,大小与m、V_无__关__,与物质的 _种__类__(及状态) 有关.
请你来分析判断
(1)由密度公式ρ=m/V知,物质的密度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与它的体积成反比。(× ) (2)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大的物质密度大。(√ ) (3)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大的物质密度小。( √ ) (4)一杯水倒掉一半后,密度为原来的一半。( ×) (5) 大铝块的质量为4㎏,小铝块的质量为1㎏,则大铝块 的密度大于小铝块的密度。(×)
C.物体放入左盘后可用调节螺母使天平平衡
D.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测量范围
四、实验题 1.为了测量玻璃杯中盐水的质量,某同学的实
验步骤如下.正确的步骤为D_C_B_F_A_E_______.
A.用天平测出玻璃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B.用天平测空的玻璃杯的质量; C.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D.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E.算出杯中盐水的质量; F.把盐水倒入空的玻璃杯中.
V 铝块的体积: V2 V1
V1(cm3 )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5章 物体的运动 优秀课件 直线运动
探究新知
从O开始的路程s/cm
0
20
40
60
80
从O开始计时的时间t/s
区间s/cm
0~20
20~40
40~60
60~80
通过各区间的时间t/s
通过各区间的速度v/(m·s-1)
s/cm
t/s
80
60
40
20
04Leabharlann 81216
20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气泡在上升了一段路程后,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近似相等/不相等)。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 比。 我们把 叫做匀速直线运动。这种运动方式的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 。
小结
1.匀速直线运动定义: 我们把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定义: 我们把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运动的物体具有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 能。
探究新知
3. 生活中有哪些运动,我们可以近似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呢?
4.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 。
探究新知
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苹果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结论:
2.平均速度计算公式: 。
点拨: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上才有意义。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5.3 直线运动
新课引入
匀速直线运动
过山车和火车的运动路线有何不同?
日常生活中,有那些运动是属于直线运动?有哪些运动是属于曲运动?
新课引入
探究新知
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
实验准备:内径约为1cm、长约100cm的玻璃管中注满水近满,管内留一小气泡,塞住管口。 实验操作:将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 数据测量:议一议如何测出气泡通过20cm、30cm和40cm、60cm、80cm所用的时间? 数据记录:把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计算各区间的时间和相应的速度。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主要涉及物态变化与温度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
3. 理解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以及摄氏度的定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描述不同物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并能够说出各自的名称和特点。
2. 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通过对物态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以及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
难点:对物态变化现象的观察和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笔记本、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块融化、水蒸气凝结等,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的现象。
2. 讲解:详细讲解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以及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
3. 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亲身体验不同物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六、板书设计:1. 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熔化:固态→液态凝固:液态→固态汽化:液态→气态液化:气态→液态升华:固态→气态凝华:气态→固态2. 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温度升高:物态向液态或气态转化温度降低:物态向固态或液态转化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水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并解释这个过程为什么叫做凝固。
答案:水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在这个过程中,水的温度逐渐降低,分子运动减慢,逐渐凝结成固态的水,即冰。
2. 解释一下为什么二氧化碳可以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
答案:二氧化碳可以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这个过程叫做升华。
这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固态结构比较松散,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弱,所以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可以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物态变化的概念,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重点难点一、测量单位进行测量时要选定一个统一的、人们公认的标准作为比较的依据,否则,即使是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测量的值也是不确定的,这个选定的标准就是测量单位。
说明(1) 古人最方便采用自己的身体或其中某一部分(如:身高、足长等)作为长度单位,以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等作为时间单位。
(如日晷仪、沙漏、水钟等)(2) 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简称SI。
(3) 长度的基本单位为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为秒(s)。
(4) 在国际单位制中,还有一些常用的长度和时间单位。
比“米”大的有“千米”(km),比“米”小的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 km=103m;1 dm=10-1m;1 cm=10-2m;1 mm=10-3m;1μm=10-6m;1 nm=10-9m。
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时”(h)、“分”(min),比“秒”小的有“毫秒”(ms),“微秒”(μs)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h=60 min;1 min=60s;1s=103 ms;1 ms=103μs。
二、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尽管每个同学选用的刻度尺不同,但这些刻度尺都有共同的特点:①都有零刻度;②都有分度值;③都有量程;④在刻度尺的一端都标有单位,在整刻度处标有数字。
说明1、测量长度最常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在使用刻度尺前,首先应该弄清楚刻度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图):刻度尺及其相关信息示意图(1) 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2) 它的量程,也就是它的测量范围是多少?(3) 它的分度值是多少?分度值是指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2、使用过程中要正确使用刻度尺,应该做到:(1)选对(2)放对(3)看对(4)读对(5)记对。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变大
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知识点2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是指光通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比原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更偏向主光轴。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是指光通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比原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更偏离主光轴。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又叫会聚透镜。
凡是通过光心的光, 其传播方向不改变
F
F
F
F
1、 通过光心的光线 传播方向不改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虚焦点。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 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对着凹透镜异侧虚焦点入射的光线 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
三条特殊光线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 透镜
知识点1 透镜的种类
透镜是一种折射镜,是用玻璃、石英等透明物质磨制而成的,其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其光学性质是光照到透镜上,一部分光经过透镜两次折射后改变光路,遵循光的折射规律。 透镜都有一定的厚度,其厚度直接影响其对光的作用,初中阶段主要讲薄透镜,所谓“薄”是指透镜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透镜有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 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每个透镜主轴上都有一个特殊的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光心。
一、透镜的分类:
学到了什么?
二、概念:
凸透镜和凹透镜
三、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1、主 光 轴
---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
2、光 心(O)
---主光轴上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 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光现象》
一、选择题:(将符合题意的唯一答案题号填入对应表格中,每小题3分,共36
分)
1、如图1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2、一根旗杆在阳光照射下,在地面上投下一个旗杆的影子.自早晨到黄昏这段时间内,旗杆影子长度变化是:
A.逐渐变短B.逐渐变长C.先变长后变短D.先变短后变长
3、在无任何光源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色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A.全身呈绿色;B.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红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4、彩色电视机光屏上呈现各种颜色,都是由光的三基色混合而成,这三种基本色光是:
A.红、橙、黄;B.黄、红、蓝;
C.红、黄、绿;D.绿、红、蓝.
5、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间的夹角为60°,则反射光线与镜面间的夹角为:
A.60°B.30°C.120°D.150°
6、平静的水面能清晰地映出岸上景物,就是大家通常说的“倒影”,则“倒影”是:
A.正立的实像B.倒立的实像C.正立的虚像D.倒立的虚像
7、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下图左所示,则从侧面看去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8、如右上图所示,人眼看不见哪一个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
A.a物B.b物
C.c物 D.a、b、c三物
9、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斜放着一个平面镜,桌面上有一个小球向镜面滚去.要使平面镜中小球的像沿竖直方向下落,则镜面与桌面间的夹角α应为:
A.30° B.45° C.60° D.90°.10、在下图中能够正确地表示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的情况的图是
A B C D 9题图
11、在海上或沙漠上,有时会看到高楼大厦,热闹市场,实际大海、沙漠上并没有这些楼市,这种现象叫“海市蜃楼”,出现“海市蜃楼”的原因是
A.光在海面上反射的缘故B.光在云层上反射的缘故
C.光沿直线传播的缘故D.光在不均匀的大气层中折射的缘故
12、光明是人们祈求的,但有时光也会损害人的视觉和身心健康,成为光污染。
下列现象中会造成光污染的是
A.汽车车窗玻璃上贴防晒膜 B.城市建筑大面积安装玻璃幕墙
C.晚上学习时用护眼台灯 D.用塑料薄膜建造温室大棚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3、早晨升旗排队时,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看见自己前面的一个人,队就排直了,这是应用了光_________ 传播的原理.
14、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_________ .这种现象叫_________ .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就是太阳光的_________ 现象.
15、色光三原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色光,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就是由_________混合而成的.
16、以相等的入射角射到镜面上某点的光线可以有______条,以某一角度入射到镜面上某点的一条光线,有______条反射光线.
17、平面镜成的像_________在光屏上显示出来(填“能”或“不能”),平面镜成像是物体反射的光或物体发出的光射到平面镜时发生了_________的结果.
18、某同学身高1.7 m,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 m处,他的像高是_________,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____.若此人向平面镜移动 1 m,则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_________.
19、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_______现象;
“池水映明月”说的就是光的________。
20、如右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路线,其中_______________
是反射光线,________ 是折射光线,折射角为________ 。
2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能____________的颜色决定,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能
_____________的颜色决定.
三、实验与作图(22、23题每空1分,24题每图3分、共29分)
22、某同学做“平面镜成象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右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__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_______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
成的是_________像.
23、如图12在研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第一步:如图12A改变光线的方向,观察反射光线方向是怎样改变?实验结论是:;第二步:如图12B把纸张的右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是否还能看到光线,实验结论是:。
24、(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下图中的光路图(左图).
(1) (2)
(2)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上右图).
(3)如图所示,平面镜M前有一个发光点S,S1是它在镜中所成的像,当平面镜转动一个角度后,像的位置为S2,试作出平面镜的新位置.
(3)(4)
(4)如上图右所示,画出图中的入射光线发生折射后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5)如下图所示,一容器的底面有一平面镜,容器中盛有水,一束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 ,试画出入射光线进入水中,经平面镜反射又射入空气中的光线传播路线.
(6).自制两种不同的潜望镜,分别使人能够通过潜望镜看到正立的物体和倒立的物体.
(画出简图)
四、简答(每题4分、共8分)
25、电视机的遥控器能够发射出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红外线.把遥控器的红外线发射窗对着电视机的红外线接收窗,分别按不同的键,就能控制电视机进行选台、调节音量、改变色彩浓淡等等.但有时把遥控器的红外线发射窗对着电视对面、侧面的墙壁和天花板等,也能控制电视机,这是利用了什么道理?
26、在枝繁叶茂的大树下,由于阳光的照射,常会看到树阴下的地面上有许多圆形的小
光斑,它是怎样形成的?
五、计算题( 7分)
27、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十分遥远,大约为1.5×108km,我们在正午时(12:00)看到的日光是什么时候从太阳出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