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节光的传播在物理学中,光是一种电磁波,它能够通过传播介质或真空在空间中传播。

光的传播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来解释。

光的直线传播:当光通过透明介质(如空气、水、玻璃等)时,它会以直线传播。

光可以沿着一个方向传播,当它遇到障碍物或折射时,会改变传播方向。

光的折射:当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光线在垂直入射时不发生折射,而在倾斜入射时会发生折射。

折射的主要特征是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由折射定律决定。

第二节光的反射光的反射是指光遇到光滑表面时,以相同的角度从表面反射出来。

光的反射性质可以用光的反射定律来描述。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三者都在同一平面上,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这意味着当光线从一个介质(如空气)射向另一个介质(如玻璃)时,它们沿着同一平面发生反射。

第三节镜的成像镜的成像是指镜面对光线的反射使得光线聚焦或发散,从而形成影像。

常见的镜有平面镜和弧面镜。

平面镜成像:当光线垂直射入平面镜时,光线将保持直线传播。

当光线倾斜入射时,光线会发生反射,并根据反射定律形成镜中的虚像。

虚像与实物的位置关系是左右颠倒的。

弧面镜成像:弧面镜包括凸面镜和凹面镜。

凸面镜的中心厚度较薄,边缘薄,能使平行光线聚焦,形成实像。

凹面镜的中心厚度较厚,边缘薄,能使平行光线发散,形成虚像。

第四节光的色散光的色散是指光在经过折射时,由于不同波长的光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现象。

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线发生偏折。

色散现象可以通过将光通过三棱镜,使其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线来观察。

彩虹:彩虹是一种自然现象,由太阳光经过水滴折射、反射和内反射形成。

彩虹的颜色在上部是红橙黄绿蓝靛紫,颜色顺序相反。

总结归纳八年级物理第五章主要讲述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镜的成像和光的色散等知识点。

在光的传播方面,我们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现象。

光的反射方面,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定律,描述了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第5章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5章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5章知识点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作为中学阶段的科目之一,物理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自然世界的规律,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八年级物理第5章的知识点,希望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

一、物理量的基本概念物理量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通常用数值和单位来表示。

其中,数值用来描述该物理量的大小或程度,单位则是用来量化该物理量的数值的参照物。

例如,长度的单位可以是米(m),质量的单位可以是千克(kg),时间的单位可以是秒(s),电量的单位可以是库仑(C)等。

学生需要掌握常见物理量的单位,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物理量的衍生概念在物理学研究中,有一些物理量是由基本物理量经过定义、推导或测量得到的,称为衍生物理量。

例如,速度、加速度、力、功等都是衍生物理量。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物理量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一些规律和关系。

三、质量和重量质量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是物体所含物质的量大小。

单位是千克(kg)。

而重量是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所受的力,是质量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单位是牛顿(N)。

在地球上,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其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来计算,即W=mg,其中W表示物体的重量,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学生需要掌握质量和重量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计算方法。

四、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其中,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

位移是指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沿直线路径所走的距离和方向的改变量,单位是米(m);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率,单位是米每秒(m/s);加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计算方法和规律。

五、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用牛顿运动定律来描述。

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如果处于平衡状态,即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那么它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凸透镜和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焦点和焦距,凸透镜能把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表示焦距,F表示焦点)。

□照相机(构造:凸透镜,暗箱,胶片;工作原理:当u > 2f 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光圈:调节进入镜头光线的多少。

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像距。

快门:控制胶片曝光时间。


□投影仪:工作原理:当f < u < 2 f 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构造:实际是一直凸透镜;原理:当u < f 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像和虚像: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虚像是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结论:
(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两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2)不论实像,虚像,物体离焦点越近所成的像越大,像离透镜也越远。

(3)实像总是倒立的,能呈现在光屏上;而虚像是正立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显微镜物镜:凸透镜,f<u<2f,倒立,放大,实像;
目镜:凸透镜,u<2f,正立,放大,虚像。

□望远镜物镜:u>2f,倒立,缩小,实像;
目镜:u<2f,正立,放大,虚像。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第五章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第五章

《第五章机械运动》知识点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国际单位: ,用字母符号表示;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会认:;(2)会选:根据所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和的刻度尺;(3)会放:把刻度尺刻度线紧贴,不能倾斜;(4)会看:;(5)会读:;(6)会记: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数值和单位)。

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化曲为直法、辅助工具法
5.误差:是指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有、选用精密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6.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粗心造成的,错误可以,而误差,只能。

7.机械运动:把叫做机械运动。

同一物体的运动还是静止,与选择的有关,如果物体对于参照物的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运动的;反之物体就是。

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具有
8.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2)(3)
9.速度:路程。

路程用字母表示,时间用字母表示速度用字母表示。

速度的公式是:1m/s= km/h。

10、18 m/s表示
11.匀速直线运动: 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特点:(1)和不变;(2)速度的大小与和无关;
(3)时间与路程图像是一条经过的直线;时间与速度图像是一条与横轴的直线。

1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用来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13.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必需的器材:和,其中刻度尺用来测量;秒表用来测量。

八年级第五章总结知识点

八年级第五章总结知识点

八年级第五章总结知识点八年级的第五章内容涉及到物理,主要包括电流电阻、电路、电能和电功率四个方面的知识点。

这些知识都是具有实际应用的物理学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科研素养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详细地总结这些知识点。

1. 电流电阻电流是一种载流子在导体内运动所形成的输运现象。

在导体中,电子等带电粒子不停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的单位是安培,记作A。

电阻是物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电流流过物体时物体内能量损失的大小。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记作Ω。

2. 电路电路是指按特定的方式把导体和电器件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封闭的,能够让电流流动的路径。

电路分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两种类型。

串联电路指把多个电器件的负极和正极按顺序相连,形成一条电流流动的通路。

这种电路中电流强度相同,总电压等于各电器件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指把多个电器件的负极和正极分别相连,形成多条电流流动的通路。

这种电路中电压相同,总电流等于各电器件电流之和。

3. 电能电能是一种储存在电场中的能量,是电荷所具有的一种属性。

电能的单位是焦耳,记作J。

4. 电功率电功率是每个时刻通过一个电器件的电能的变化速率。

计算公式为P=VI,其中P为电功率,V为电压,I为电流。

电功率的单位是瓦特,记作W。

总结:八年级的第五章内容涉及到电流电阻、电路、电能和电功率四个方面的知识点。

本章的内容都是以实际应用为背景进行讲述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学生们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汇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汇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汇总1、测量的定义和单位(1)定义:将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

(2)单位:公认的标准量。

2、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1)国际单位制SI:米,符号:m(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3)换算关系:(4)总结:大单位→小单位,乘以10的正n次方小单位→大单位,乘以10的负n次方3、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的正确使用①会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和量程(或测量范围)⁠量程:一次测量的范围(0-8cm)分度值: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0.1cm/1mm)零刻度线:刻度尺的起始刻度。

使用前,注意观察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若磨损,可以从其他整数刻度量起。

②会放:刻度尺的位置要放正,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

③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④会读: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数值、估读数值和单位组成。

4、长度的特殊测量(1)累积法(测多算少法):测一张纸的厚度、铁丝的直径等(2)平移法:测乒乓球的直径、锥体的高度等(3)化曲为直法:测曲线的长度等5、时间的单位及测量(1)单位:国际单位:秒,符号s;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2)时间单位的换算1h=60min 1min=60s 1h=3600s(3)机械秒表的读数大表盘指针转动一周所经历的时间是30s,大表盘的分度值是0.1s。

小表盘指针转动一周所经历的时间是15min,小表盘的分度值是0.5min。

注意:读数,先分后秒(先读小表盘,再读大表盘)小表盘中过了半格,则大表盘读第二圈(大圈)6、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

(2)减小误差的方法:①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②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③改进测量方法。

(3)注意: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避免,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而错误可以避免。

初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五花八门物理现象的规矩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2、调查和试验是获取物理常识的重要来历3、长度丈量的东西是刻度尺,长度的世界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联系是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cm=l0mm1mm=1 000μn lμm=1 000nm4、长度丈量成果的记载包含精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差错:丈量值和实在值之间的差别叫差错。

差错发生的原因:①与丈量的人有关;②与丈量的东西有关。

任何丈量成果都有差错,差错只能尽量减小,不能肯定防止;但过错是可以防止的。

减小差错的办法:①选用更精细的丈量东西;②选用更合理的丈量办法;③屡次丈量取平均值。

6、丈量时刻的东西是秒表,时刻的世界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联系是1h=60min lmin=60s7、科学探求的首要进程是:提出问题、猜测与假定、指定方案与规划试验、进行试验与搜集数据、剖析与证明、评价、沟通与协作初二物理第五章常识点总结:声响与环境1、发生:声响是由物体的振荡发生的,振荡中止,声响就中止;振荡发声的物体叫声源2、传达:声响的传达需求介质,真空不能传达声响。

声响在介质中是以波的方式传达;在不同的介质中传达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达最快,气体中传达最慢。

15℃的空气中声响传达速度为340m/s。

3、声响的三个特性:(1)腔调:人耳感觉到声响的凹凸叫腔调;腔调的凹凸跟发声体振荡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腔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响的强弱,响度的巨细跟发声体振荡的起伏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间隔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名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宣布声响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凹凸决议腔调的凹凸;振幅的巨细决议声响的响度。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二、求物体的质量
有一花岗岩碑石,其体积为30m3 .为了计算其质量,有人找了一小块同种花岗岩
样品,测出该样品的质量为14g,体积为5cm3,利用这些数据,你能算出该花岗石碑
石的质量是多少吗?
三、求物体的体积
5 m3 的水全部结成冰后体积为多少?已知:冰
0.9
103 kg /
m3
四、判断物体是否为实心物体
相当于: m码 m物 m游
则: m物 m码 - m游
(4)对于平衡螺母来说,调时不称,称时不调;调好不动,动后必调。
二、学会使用量筒和量杯 1、对于量筒和量杯,要注意他们的分度值和量程。 2、在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无论液面下凹还是上凸,测量者读数 时其视线都应与凹面的底部或凸面的顶部在同一水平线上。
3、解释:
v (铁减少一半,所含物质的多少改变,即:质量和体积均变化,但密度不变。)
(1)不同物质的 一般是不同的,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m、v的变化而变化。
(2)物质外界条件改变时,密度会变化。
例:(1)、一瓶汽油用去一半后,则剩下的汽油的质量 变小 ,体积 变小,密度不变。
(2)、小明五一期间去西藏旅游,回到临沂时发现他在西藏喝剩的拧紧盖子的矿
①用天平测出小石块的质量m;
②用量筒测出水的体积记为V1,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放入盛水的量筒内,读出此时的示
数③记小为石V块2,的则密V度=V:2-V1;m
v
(2)测液体(如盐水)的密度:
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测出他们的总质量 m总;
②将烧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内,测出剩据余求盐出水盐的水质的量密度m:剩, 则 倒m 入 量m总筒-m内剩的盐。水的质量为:m m总 - m;剩
记忆口诀:一放水平;二游码拨零;三转螺母梁平衡;哪边高往 哪调,针指中央才算完。(左右摇摆的幅度相同也可判定平衡) (3)称:天平的左盘放置需称量的物品,右盘放置砝码;添加砝码并移动 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标尺的中央刻度线。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一、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为3×10^8米/秒,光在其它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真空中的要小。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可以近似表示为:V = 3×10^8米/秒,或者写作3×10^5千米/秒。

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会受到介质特性的影响。

二、光的反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发生反射。

光的反射遵循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根据反射面的不同,光的反射可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三、光的折射光从一个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遵循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光在发生折射时,也会发生全反射现象。

四、光的色散白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的。

当白光通过棱镜时,不同波长的光会因折射率不同而发生色散,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这是因为不同波长的光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波长越长,传播速度越快。

此外,不同介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折射率也不同,这也导致了光的色散现象。

五、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一种常见的光学现象。

当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时,会沿直线路径反射。

物体在平面镜上所成的像是虚像;物体与像的大小相等,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当物体向平面镜靠近时,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也会靠近平面镜;当物体远离平面镜时,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也会远离平面镜。

这个像叫做虚像。

如果物体被放置在一个凸起的半圆形的玻璃面上,那么它所成的像会在一个凹形的平面上,这个像叫做实像。

六、凸透镜和凹透镜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光学元件。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以用作放大镜、老花镜(远视眼的矫正)、显微镜的目镜和投影仪的物距成像元件等;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用来矫正近视眼。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 知识点 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 知识点 总结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第一节透镜1、透镜分类:2、透镜对光的作用:光经过透镜后总是向较厚的一侧偏折(类比三棱镜折射图)(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不是指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一定会聚到一点,而是折射光线会偏向主光轴;(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是指光线经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比原来入射光线更偏离主光轴。

日常生活中,盛水的透明瓶子,注满水的灯泡,以及叶片或玻璃板上水珠都可以等效为凸透镜,它们对光有会聚作用。

3、焦点和焦距:(1)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会聚于主轴上的某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字母“F”表示;因为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所以也叫实焦点,一个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

(2)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轴的光线折射后的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主轴上的点,没有实际光线交于这点,故为虚焦点。

一个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任何一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关于光心对称。

(3)利用太阳光测焦距的方法(平行光聚焦法):取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纸片放在另一侧,来回移动纸片可以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

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该凸透镜的焦距。

(4)凸透镜焦距长短反映了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弱,焦距越短,会聚能力越强;凹透镜焦距越短,发散能力越强。

相同口径的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短,会聚作用越强。

说明了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使光线偏折的越多,会聚作用越强,焦距越短.4、三条特殊光路图: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1、照相机主要构造(1)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胶片:相当于光屏。

(3)调节控制系统:①取景窗:观察所拍景物;②光圈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③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间的距离,即像距;④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成像特点:①倒立缩小的实像;②物距大于像距;③物像位于镜头两侧。

适用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2、投影仪①光源:增加投影片亮度,使投影更清晰②凹面镜:利用其会聚作用反射聚光后射向螺纹镜③螺纹透镜:利用其对光的会聚作用将影片各部分均匀照亮;④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像成在屏幕上成像特点:①倒立放大的实像;②物距小于像距;③物像位于镜头两侧。

初二物理第5章知识总结

初二物理第5章知识总结

初二物理第5章知识总结
一、电荷和电场
1.电荷是具有电性质的物体,它受外界电场影响,运动时会产生电场。

2.电场是一种向着电荷发射的力,比如受到外界原子引力的作用,这些作用是电荷之间的电场引力。

3.电场强度是指电场对电荷物体所施加的力,一个电荷物体在某一位置的电场强度称为电场强度E。

4.电场是有特定模式的,特别是外界原子的电场,可以用距离的反比来表示。

二、电容器
1.电容器是用来存储电能的一种器件。

2.电容器由两个平行电极和一层绝缘层组成,电场由电极产生,两个电极之间形成电容。

3.电容可以用电荷和电压之间的关系来计算,即电容C=Q/V。

4.可以把电容器用来储存电能,从而隔离电路的上升拖动和下降时间。

三、电流、电势差和电动势
1.电流是电子在导体中的流动,i=Q/t,单位是安培。

2.电势差就是电荷在不同处的电势的差值,即两个电极的电势差
ΔV=V2-V1,单位是伏特。

3.电动势就是电流在导体中的能量,单位是焦耳,电动势P=iV,表示电流通过电势差所受到的能量。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汇总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t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
13.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15.根据可求路程:和时间:
16.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汇总

知识要点透镜及其应用透镜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

(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要点诠释: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要点诠释:生活中的透镜是凸透镜在物距处于不同条件下的具体应用。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u<f 正立放大虚像 v>u 放大镜注意: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要点诠释:只要物体向焦点靠近,镜头透镜折射后所成的像都在变大。

⑴u =f 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 =2f 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1f= 1u + 1v ,像距u 越大,像越大。

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复习提纲)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第五章物质、新材料、粒子和宇宙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各种物质具有许多不同的性质。

如物质的磁性、物质的导电性、物质的导热性、物质的硬度、弹性、质量等。

物质的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

物质按导电能力的不同分为: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导体是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金属;绝缘体是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橡胶;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如硅、锗等材料。

物质按导热性能的不同分为: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热的量导体:如金属;热的不良导体如塑料等物质的硬度:硬度大的物体能够划破硬度小的物体的表面二、新材料纳米材料:是指纳米尺度的材料,纳米是长度单位大小为超导材料:是指在低温环境下,导体的电阻突然变为零的材料形状记忆合金:是指受热后又会恢复原来合金隐性材料:隐性材料能将雷达发出的电磁波大部分吸收,反射回去的却很少三、粒子和宇宙分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直径的尺度数量级为10-10=0.1n原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组成万有引力定律:1687年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发现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着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间的距离有关。

光年是天文学中的长度单位,它表示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

=9.4605×1015物理量单位公式名称符号名称符号质量千克g=pv温度t摄氏度°c速度v米/秒/sv=s/t密度p千克/米³g/³p=/v力F牛顿NG=g压强P帕斯卡PaP=F/S 功焦耳j=Fs功率P瓦特P=/t。

物理八年级第五章

物理八年级第五章

物理八年级第五章第五章:力和压强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和物质运动的科学,正是通过对力和压强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关系。

本章将详细介绍力和压强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1.力的概念和特征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或形状发生变化的原因。

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基本特征。

力的大小用希腊字母F表示,单位是牛顿(N)。

根据力的作用点的不同,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推拉力、摩擦力等。

非接触力是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重力、弹力等。

2.力的效果力的效果可以是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也可以是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

力会改变物体的速度(加速度)、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改变物体的速度和形状、维持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等。

3.力的合成当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得到一个等效力。

力的合成可以使用力的三角法则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三角法则:将几个力按照大小和方向相互叠加在一起,首尾相接。

平行四边形法则:将几个力按照大小和方向相互平行移动到一个力的起点,然后以其为一条边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压强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的大小,是力到作用面积的比值。

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 = F/A,其中P表示压强,F表示力,A表示作用面积。

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Pa)。

压强与力和面积成正比,与距离无关。

在相同力的作用下,面积越大,压强越小;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5.压力的应用压力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刀、针、钳等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离不开压力。

例如,刀可以通过对小面积的施压杀死目标;钳子通过对较大的面积施加压力将两个物体夹紧等。

在工程领域,压力的应用也非常重要。

例如,在桥梁建设中,通过对桥墩底部施加较大的压力,可以使桥墩在地面上获得较大的支持力,提高桥梁的稳定性。

6.浮力的概念和原理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是由于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支持力大于物体的重力所产生的。

初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第五章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初二物理第五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力的作用和效果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力的作用和效果主要包括:1.力的作用方向和效果:–平行力的合力:多个平行力的合力的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垂直力的合力:多个垂直力的合力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垂直。

2.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将多个力按规定的方法合成为一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原来的力相同。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按规定的方法分解为多个力,分解后的力合力为原来的力。

3.牛顿第一定律:当物体的速度不变时,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二、机械能和能量守恒1.机械能:物体的机械能由动能和势能组成。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公式:动能 = 1/2 × 质量 × 速度²。

–动能和质量、速度的关系: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动能和物体高度的关系:物体的高度越高,动能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重力势能:物体在高处具有的能量。

–重力势能公式:重力势能 = 质量 × 重力加速度 × 高度。

3.能量转化与守恒:–能量转化: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能量守恒:一个系统中的能量总量在没有能量输入或输出的情况下保持不变。

三、阻力和斜面1.阻力:物体运动时,由于与介质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

–摩擦力:物体在运动或准备运动时,与其他物体接触而产生的力。

–滑动摩擦力:物体在水平面上滑动时,与地面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

–静摩擦力:物体正好将要运动时,与地面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

2.斜面运动:物体沿斜面运动时,既受重力作用,又受到与斜面接触的力的作用。

–斜面上的力: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力可以分解为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和平行于斜面的分力。

四、弹簧的伸长和压缩1.弹簧的弹性:物体受力后,形状发生变化,去除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五章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五章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五章第五章物理力与速度本章主要讲述了物体受力及其速度变化的相关知识,如力的性质和作用、速度的概念和计算等,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一、力的性质和作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物理量,用牛顿(N)来表示。

2. 力的性质:a. 向量量: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可以用箭头来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b. 作用于物体上:力是一种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有物体才能有力的作用。

c. 有杂质:力的大小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改变速度或形状。

3. 力的作用:a. 推力和拉力:推力和拉力都可以使物体发生运动或停止运动。

b. 重力:是物体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决定物体的重量。

c. 弹力:是弹簧或弹性体受到压缩或伸长后所产生的力。

d. 摩擦力:是物体在接触面上相互作用的力,使物体受到阻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二、速度的概念和计算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是一个矢量量。

2.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位移 ÷时间速度的单位可以是米每秒(m/s)或千米每小时(km/h)。

3.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平均速度: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

b. 瞬时速度:在某一瞬间的瞬时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两个力的合成力等于这两个力相互作用的力的矢量和。

2.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力,分别称为分力。

分力的合成等于原力。

四、力的效果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合力为零。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公式为:F = m * a,其中F为合力,m为物体质量,a为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对作用力。

五、简单机械1. 机械优势:指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力的改变比,计算公式为:机械优势 = 输出力 ÷输入力。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附专项复习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附专项复习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附专项复习知识点1:透镜1、透镜:用透明物质制成的表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光学元件,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现象制成的。

2、透镜与面镜区别:面镜利用光的反射现象成像,透镜利用光的折射现象成像;透镜成像遵循光的折射定律,面镜成像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透镜分类: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近视镜等)。

4、透镜光路基本概念:(1)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2)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4)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5、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经过另一侧焦点;经凹透镜折射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过同侧焦点如图所示。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典型光路。

6、透镜的作用:凸透镜有会聚光线作用,所以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凹透镜有发散光线作用,所以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知识点2: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原理凸透镜成像u>2f f<u<2fu<f 像的性质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光路图透镜不动时的调整像偏小:物体靠近相机,暗箱拉长像偏大:物体远离相机,暗箱缩短像偏小:物体靠近镜头,投影仪远离屏幕像偏大:物体远离镜头,投影仪靠近屏幕像偏小:物体稍微远离透镜,适当调整眼睛位置像偏大:物体稍微靠近透镜,适当调整眼睛位置物体不动时的调整像偏小:相机靠近物体,暗箱拉长像偏大:相机远离物体,暗箱缩短像偏小:镜头靠近物体(位置降低),投影仪远离屏幕像偏大:镜头远离物体(位置提高),投影仪靠近屏幕像偏小:透镜稍远离物体,适当调整眼睛位置像偏大:透镜稍靠近物体,适当调整眼睛位置其他内容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八年级物理第五、六章知识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五、六章知识总结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7.弹簧秤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校零;(2)认清分度值和测量范围;(3)弹簧伸长的方向要与被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4)完成上述三步后,即可用弹簧秤来测力了,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0.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N/kg,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N/kg);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1.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运动或要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1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4.增大有益摩擦方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自行车的刹车)。

15.减小有害摩擦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或磁悬浮。

第六章力与运动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八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
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
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
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 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s=vt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
13.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15. 根据可求路程:和时间:
16. 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