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程分析及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_亚洲6.2自然环境》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_亚洲6.2自然环境》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_亚洲6.2自然环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的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亚洲的自然环境。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亚洲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亚洲人民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增强对亚洲地理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各大洲的位置、地形、气候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地理知识。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亚洲的一些地理现象有所接触,但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因此对本节课的学习充满期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亚洲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了解亚洲河流、湖泊的分布特点,以及这些特征对亚洲人民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亚洲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亚洲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亚洲人民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亚洲地形、气候的分布规律,以及亚洲河流、湖泊的形成和分布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亚洲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亚洲的位置:讲解亚洲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以及亚洲与周边大洲的界限。

3.亚洲的地形:分析亚洲地形的特点,如高原、山地、平原等,以及这些地形对亚洲气候、河流等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_亚洲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_亚洲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_亚洲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亚洲6.2自然环境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认识亚洲各国地理差异,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非洲地理等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七年级的学生地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对亚洲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认识亚洲各国地理差异,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表、案例等,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的地形特征及其影响。

2.亚洲的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3.亚洲河流的分布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地图、图表等教学辅助材料。

3.案例素材、讨论话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亚洲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亚洲的自然环境。

提问:“你们知道亚洲有哪些著名的自然景观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亚洲的地形特征,如高原、山地、平原等;气候特征,如温带、热带、寒带等;河流分布,如长江、黄河、恒河等。

3.操练(15分钟)设计一些地理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如:“亚洲为什么那么多高原和山地?”、“亚洲的气候对农业有什么影响?”等。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案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案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概况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亚洲各国风土人情的认识,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等资料,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二、教学内容:1. 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地球上的位置、与其它大洲的关系、亚洲地图的识别。

2. 亚洲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河流、湖泊、自然资源。

3. 亚洲的人文特点:人口分布、民族构成、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历史文化、饮食习惯。

4. 亚洲的主要国家:中国、日本、印度、韩国、印度尼西亚等。

5. 亚洲的国际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亚洲足球联合会、亚洲运动会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亚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及其主要国家。

2. 难点:亚洲各国的历史文化、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亚洲的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亚洲各国的了解和体验。

3. 设置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和图表等资料,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4. 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亚洲各国的文化场景,提高对多元文化的认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亚洲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讲解:详细介绍亚洲的范围、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重点讲解亚洲的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

3. 讨论:分组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亚洲各国的了解,讨论亚洲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发展。

4. 探究:设置问题,让学生运用地图和图表等资料,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制作亚洲地图拼图游戏,提高学生对亚洲地理的认识。

2. 举办亚洲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亚洲多元文化的兴趣。

3. 组织亚洲美食分享会,让学生体验亚洲各国的饮食习惯。

4. 开展亚洲旅行计划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 自然环境》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 自然环境》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自然环境》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第二节,主要介绍亚洲的自然环境。

教材从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但是,对于亚洲的自然环境,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盲点和误区,如认为亚洲的全部地区都是沙漠、草原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纠正,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出亚洲的主要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特点;(2)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3)提高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掌握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2)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保护地球家园做出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特点;2.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3.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2.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2.教学PPT;3.小组讨论话题及分享模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初中地理_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复习【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或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复习目标】1.能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能运用地图或有关资料分析归纳出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注重引导自主学习、问题导学,对比分析,合作探究复习等。

【学法指导】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列举、指图、对比、讨论、快速记忆等方式。

【教具准备】相关地图及相关资料、地理助学、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列举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这些世界之最吗?(我们一起来回答)世界最大的半岛_____世界上最大的群岛____世界最高峰_____世界最高的高原_____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_世界最深的淡水湖___世界陆地最低点_____世界最大的大洲________追问: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

你们都知道这些世界之最都位于哪一个大洲?2、导入复习课题: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3、板书复习课题,出示考纲要求和学考情况二、夯实基础考点一: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1、半球位置展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地图2、海陆位置展示亚洲海陆位置图片(1)、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小部分位于西半球;亚洲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小部分位于南半球;(2)、太平洋位于亚洲的东面,印度洋位于亚洲的南面,北冰洋位于亚洲的北面。

欧洲位于亚洲的西面,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北美洲位于亚洲的东北,大洋洲位于亚洲的南面。

3、经纬度位置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个洲、南北跨纬度约90度(10°S—80°N),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也是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考点二: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特点及其关系1、地形展示亚洲地形图(1)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都位于亚洲中部,(2)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亚洲的北部,华北平原位于亚洲的东部,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位于亚洲的南部,伊朗高原位于亚洲的西部。

初中地理_亚洲的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亚洲的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基础目标)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基础目标)(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掌握使用地图等资料描述一个大洲的位置和范围。

(提升目标)(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基础目标)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提升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亚洲的位置特点。

教学准备:幻灯片、投影片、地球仪等。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教具、地图、资料等。

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法指导: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动手实践活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情景导入师:请大家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儿?(展示有关亚洲的图片资料,如兵马俑、泰姬陵、珠穆朗玛峰、死海、贝加尔湖等)师:这些景观都位于亚洲。

我们中国也是亚洲大家庭中的一员。

亚洲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亚洲人自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生:(异口同声)东半球。

师:(引导)是完全位于东半球吗?生:(有争议)不是,是主要位于东半球,其东北部一小部分位于西半球。

师:再看看亚洲在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生:亚洲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一小部分位于南半球。

师:(总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半球位置。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图中亚洲周围有哪些大洋?各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 生:(看图回答)太平洋位于亚洲的东面;印度洋位于亚洲的南面;北冰洋位于亚洲的北面。

师:再找出亚洲周围有哪些大洲?各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生:(讨论后回答)欧洲位于亚洲的西面;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面;北美洲位于亚洲的东面;大洋洲位于亚洲的南面。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案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案

(总13-20课时)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人文环境教案(1-2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差异”这个核心去设计。

本节安排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和亚洲内部地域文化的差异,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分析差异的原因,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第一节(共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以便开展学习活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教学重点】“人口最多的大洲”【教学难点】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重难点突破】通过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学习过程】复习提问:1.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南北半球中的;2.亚洲作为世界上第一大洲,从哪些方面来描述?3.亚洲地形以什么为主?分布在哪个部位?地势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1.东半球,南半球。

2.面积最大:4400万平方千米;跨纬度最广:地跨寒温热三带;东西距离最长:1万多千米。

3.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占全洲的3/4,分布在亚洲中部,平原分布在周围沿海地区。

地势特征:中部高,四周低。

新课导入:我们掌握了亚洲的自然环境之后,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亚洲的人文环境屏幕显示: 1. 本节的教学要求通过阅读统计图表,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亚洲由于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2.通过图片、资料等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初步掌握收集资料、分析并统计资料的能力。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章节教材分析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章节教材分析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章节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下面的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

这一节主要从亚洲的位置和结构入手,使学生学会总结某一大洲位置的特点,应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半球位置来分析归纳。

了解亚洲由于南北跨度大,导致气温差异大;由于东西跨度大,导致降水差异大,所以生活在亚洲不同地区的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七年级地理教案)第七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七年级地理教案)第七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七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七年级地理教案●第七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材分析与建议●一、背景分析: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下面的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

在本套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寓意是通过对这一个大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

所以本章既是在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二、教材内容分析及建议:●第一节自然环境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节分为"世界第一大洲"、"地形和河流"、"复杂的气候"三个小标题,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扩大学生在"洲"这个层面上的知识,每一方面的内容都以亚洲为基点,向其他大洲作适当拓展,体现了分析案例、应用方法的思路。

2、教学建议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

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等等。

同时教材还注意了学生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

由此可见,本节的立意在于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新课引入]:课前准备一些有关亚洲的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用猜猜看的形式,请学生说出图片或电视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

学生答出国家或地区名称,最后总结所有这些景观在亚洲。

【世界第一大洲】:这一小节虽名为"世界第一大洲",但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描述大洲的位置。

带领学生通过读图完成第3页的活动1、2。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案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案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面积、人口等基本概况。

2. 使学生掌握亚洲的主要国家、国旗、首都等基本信息。

3. 培养学生对亚洲地理、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亚洲的地理位置:亚洲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北与北美洲相望。

2. 亚洲的面积和人口:亚洲面积约为440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面积的60%,人口约为45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60%。

3. 亚洲的主要国家: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等。

4. 亚洲的国家国旗和首都:中国国旗为五星红旗,首都北京;印度国旗为tricolor,首都新德里;日本国旗为日章旗,首都东京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亚洲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主要国家及国旗、首都等基本信息。

2. 教学难点:亚洲地理位置的描述,亚洲主要国家的国旗和首都的记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地图、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国家等。

2. 通过小组讨论、游戏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亚洲各国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讲解亚洲的基本概况:介绍亚洲的面积、人口、主要国家等。

3. 学习亚洲各国国旗和首都:展示亚洲主要国家的国旗和首都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亚洲各国之间的异同,分享学习心得。

课后作业:1. 绘制亚洲地图,标注出主要国家和首都。

2. 写一篇关于亚洲的文章,可以是介绍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人口、主要国家等,也可以是介绍自己喜欢的亚洲国家或城市。

六、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地图找出亚洲的主要半岛、湾、海、河流等地理特征。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场景,增强学生对亚洲多元文化的理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 亚洲》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 亚洲》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亚洲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的内容,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情况,培养学生对亚洲的认识和理解。

本章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对于学生来说,既有新鲜的认知,也有挑战性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亚洲作为世界最大的大洲,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学生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认知上的盲点,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等情况。

2.培养学生对亚洲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

2.亚洲的人文地理,包括人口、民族、宗教、文化等。

3.亚洲的经济发展,包括经济结构、贸易、合作等。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亚洲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等。

2.采用案例教学,分析亚洲的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亚洲的情况。

3.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亚洲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等。

2.准备亚洲的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亚洲的位置和形状。

3.准备亚洲的相关案例,用于案例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亚洲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亚洲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等情况,让学生对亚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亚洲的一些问题,如亚洲的最大国家、最大河流、人口最多的国家等,教师巡回指导,给予解答和引导。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亚洲相关知识的问答,检验学生对亚洲知识的掌握情况。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案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案

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为主题,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本部分为前五个章节,主要介绍亚洲的基本概况、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文化以及亚洲各国的发展状况。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亚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培养他们对亚洲各国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国际视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掌握亚洲的气候特点;(3)了解亚洲的历史文化;(4)了解亚洲各国的发展状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掌握亚洲的地理位置;(2)通过实例分析,了解亚洲的气候特点;(3)通过资料搜集,了解亚洲的历史文化;(4)通过数据对比,了解亚洲各国的发展状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亚洲各国的尊重和理解;(2)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全球意识。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亚洲概述(1)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亚洲的人口和面积;(3)亚洲的名称由来。

2. 第二章:亚洲的地理位置(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与周边大洲的关系;(3)亚洲的主要半岛、岛屿和海峡。

3. 第三章:亚洲的气候特点(1)亚洲的气候类型;(2)亚洲的气候特点;(3)亚洲的气候影响因素。

4. 第四章:亚洲的历史文化(1)亚洲的古文明;(2)亚洲的主要宗教;(3)亚洲的文化交流。

5. 第五章:亚洲各国的发展状况(1)亚洲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2)亚洲的其他国家概况;(3)亚洲的合作组织与发展趋势。

四、教学资源1. 教材:《亚洲地理》、《亚洲历史与文化》等;2. 地图:亚洲地图、世界地图;3. 资料: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数据、历史文化资料;4.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亚洲知识的掌握情况;4.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表现,了解他们的兴趣和价值观。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案教学设计(地理)-whsdja教案-初一下册地理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案教学设计(地理)-whsdja教案-初一下册地理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案教学设计(地理)-whsdja教案-初一下册地理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初一下册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等知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基础知识,对世界各大洲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亚洲的特点,让学生对亚洲有更全面的了解。
④亚洲的国家和特色文化:亚洲有中国、日本、印度等主要国家,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例如,中国的春节、日本的樱花节、印度的胡里节等,都是亚洲文化的代表。
⑤亚洲的特色文化:亚洲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从中国的川菜、日本的寿司到印度的咖喱,都是世界美食的瑰宝。亚洲的音乐文化也十分独特,从中国的古筝、日本的尺八到印度的塔布拉,都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亚洲各国地理知识介绍: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介绍亚洲各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亚洲特色文化探索: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介绍亚洲各国的传统节日、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亚洲经济发展研究: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介绍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产业、贸易往来等。
-亚洲环境保护关注: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介绍亚洲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措施、面临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策略等。
3.视频资源:收集亚洲各地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活动的视频资料,如西藏的布达拉宫、日本的富士山、印度的泰姬陵等,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亚洲的美丽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环节,如模拟亚洲气候分布的实验,需要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如温度计、地球仪、彩纸等,并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观察的机会。

人教版初中地理《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教版初中地理《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课时安排
专题一:位置和范围(2课时)
专题二:自然环境(2课时)
专题三:认识亚洲的国活的大洲——亚洲》》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初中地理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单元名称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本单元是学习区域地理的起始篇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的形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某一个具体区域的学习过程中,同时也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本单元以亚洲为案例,可以使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位置和范围的方法;学会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来分析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方法,在对自然环境要素分析的时候还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通过众多的图文资料加强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本单元的立意在于教会学生对大洲位置和范围的确定以及对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分析的方法。本单元设置了二节内容,第一节位置和范围,第二节自然环境。可以分为三个专题,即专题一:位置和范围,专题二:自然环境,专题三:认识亚洲的国家。专题一是对亚洲的位置和范围的教学,重点是亚洲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学会分析区域的位置和范围的方法;专题二则主要从地势、河流、气候三个方面介绍了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地势、河流与气候各自然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专题三主要是通过亚洲几个典型国家的实例来认识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通过主题单元的学习,使学生通过结合亚洲地理位置的学习,学会运用地图等资料,描述一个大洲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学会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这一单元是以亚洲作为学习的案例,学习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所以本单元三个专题都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根据掌握的基本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为自己制定研究型学习的目标,然后借助网络等多种信息工具,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展示、交流,学会认识大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利用资料归纳大洲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够分析大洲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掌握学习大洲的方法。预期学习成果:学会对大洲位置和范围的确定方法;能够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大洲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并会简要分析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从各种图表、媒体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亚洲之最,培养学生对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的热爱之情。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学设计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学设计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学设计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3)、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和范围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地形名称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位置和范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亚洲各地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并配以优美的音乐。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

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

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三、新授:(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

公元前2 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

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

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

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

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复习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复习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复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章主要介绍了亚洲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亚洲的概况,增强对亚洲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对亚洲地区的关注度。

二. 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在地理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图识读、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亚洲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知识点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亚洲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识读、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亚洲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对亚洲地区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亚洲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地理位置描述、历史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状况和科技教育水平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亚洲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知识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亚洲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亚洲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展示:分别介绍亚洲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知识。

3.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深入讲解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地理位置描述等知识点。

4.小组讨论与分享: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案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案

(总13-20课时)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人文环境教案(1-2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差异”这个核心去设计。

本节安排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和亚洲内部地域文化的差异,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分析差异的原因,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第一节(共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以便开展学习活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教学重点】“人口最多的大洲”【教学难点】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重难点突破】通过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学习过程】复习提问:1.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南北半球中的;2.亚洲作为世界上第一大洲,从哪些方面来描述?3.亚洲地形以什么为主?分布在哪个部位?地势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1.东半球,南半球。

2.面积最大:4400万平方千米;跨纬度最广:地跨寒温热三带;东西距离最长:1万多千米。

3.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占全洲的3/4,分布在亚洲中部,平原分布在周围沿海地区。

地势特征:中部高,四周低。

新课导入:我们掌握了亚洲的自然环境之后,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亚洲的人文环境屏幕显示: 1. 本节的教学要求通过阅读统计图表,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亚洲由于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2.通过图片、资料等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初步掌握收集资料、分析并统计资料的能力。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自然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自然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世界第一大洲”“地形和河流”“复杂的气候”,主要内容是在地图上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以及和气候的关系,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图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之间的联系这个核心。

本节安排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体验亚洲的位置特点和亚洲地形特征,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着重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理解自然环境对气候的影响。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教学准备:世界地图,亚洲地形图等。

学习过程【新课导入】在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些地理的基础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地球上共有几个大洲和那几大洋,哪位同学能把这几个大洲和几大洋说出来?我们伟大的祖国位于哪个大洲?【教师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提问】你知道亚洲在哪里吗?请同学们参照教材5页活动(1)-(4),归纳一下亚洲的地理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教材培训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下册)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背景分析:
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下面的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

在本套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寓意是通过对这一个大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

所以本章既是在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
的学习。

二、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内容分析
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节分为"世界第一大洲"、"地形和河流"、"复杂的气候"三个小标题,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扩大学生在"洲"这个层面上的知识,每一方面的内容都以亚洲为基点,向其他大洲作适当拓展,体现了分析案例、应用方法的思路。

2、教学建议
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

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等等。

同时教材还注意了学生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

由此可见,本节的立意在于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新课引入]:
课前准备一些有关亚洲的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用猜猜看的形式,请学生说出图片或电视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

学生答出国家或地区名称,最后总结所有这些景观在亚洲。

【世界第一大洲】:
这一小节虽名为"世界第一大洲",但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描述大洲的位置。

带领学生通过读图完成第3页的活动1、2。

让他们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大洲位置的描述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来描述。

对相对位置的描述,应注意引导学生使用表示方位的词汇,能
够换位思考,灵活应对。

在第3页活动3的教学中,首先应带领学生完成提示(1)、(2)和(3)的内容,然后提出问题"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证明亚洲是世界最大的一个洲吗?"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地形和河流】:
1.可用歌曲《亚洲雄风》引入,鼓励学生收集文艺作品中对亚洲的表述,加深学生对亚洲的热爱。

2.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是这一小节的核心。

首先要指导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从陆高海深表中得出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高度,明确不同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类型,再引导学生找出主要地形区,观察其位置和海拔。

最后总结出一个区域的地形特征。

指导学生完成第5页的活动
3.阅读材料"亚洲地理集锦"中所提及的地形区和湖泊,应逐一让学生在图6.5"亚洲地形图"中找到,并说明这些地理事物的特点是如何表现在地形图上的。

通过这些描述,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如何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断不同的地理事物。

可请不同组的同学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4.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可以作为对已经得出的亚洲地势特征的一种验证。

教学中可以设计为:参照"亚洲地形图",学生想象一下沿北纬30°的地形剖面图会是什么样子,甚至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幅草图,然后与教科书上的剖面图进行比对,看看这幅剖面图与学生的想象有哪些相同之处,哪些不同之处。

然后请学生用这幅剖面图解释亚洲的地形特点。

可以提示学生计算这条剖面线上的最大高差,以及地势高低的分布规律。

在此基础之上,再要求学生分析北美洲沿北纬4 0°的地形剖面图。

5.亚洲的河流分布与地形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设计可以先让学生在地形图上找到这些河流,逐一分析河流的位置和流向:由此再得出河流呈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复杂的气候】:
这一小节的教学中,一是要注重各种地理图像的应用,二是要将气候和位置、地形以及农业等地理要素联系起来研究。

1.亚洲气候的特点,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 "亚洲的气候类型图"和"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来总结。

结合活动1的第(4)和(5)项内容进行分析气候复杂的成因。

2.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是本小节的另一个重点。

可引导学生分析阅读材料"被淹没的土地",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同时可以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简要说明季风气候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3.在分析了亚洲气候特点之后,应总结分析一个大洲的气候特点的方法和步骤。

可以提示学生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哪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等方面进行分析。

然后再把这种方法应用于非洲。

应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本节最后可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从而学会分析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的方法
第二节人文环境
1、内容分析
就本节而言,教科书划分为"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三个部分,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的差异。

第一部分着重讲述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后两部分重点体现了亚洲内部的差异。

紧紧抓住"差异"这条主线才能将本节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此外,教材还提供了大量的地理图表和数据,这也是人文环境研究的重要手段,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资料、总结规律的能力。

2、教学建议
本节是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与上一节一样应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一方面认识亚洲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学会对某一区域人文环境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新课引入】:
搜集亚洲不同民族的服饰(事物或照片),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请同学们猜一猜穿着这些服饰的民族分别分布在亚洲的哪个区域用这样一个"猜猜看"引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又切入了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最多的大洲】:
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完成活动1,总结出亚洲人口众多的特征。

教会学生利用地图分析人口分布的方法。

"人口众多"会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什么问题呢?这个问题可以在带领学生进行活动2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组织学生阅读材料"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完成联系框图的填充,同时应提出思考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鼓励学生自己绘制出良性循环的结构图。

以"亚洲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亚洲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多样的地域文化】
关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内容相当丰富。

本小节的重点是这些文化现象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活动1可投放感性材料,让学生说出: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教给学生观察顺序和思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同时可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和竞争合作意识。

活动2可以在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扮演亚洲不同民族的代表,介绍本民族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风俗习惯。

也可以用游戏的形式,一个组介绍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其他组猜猜这个民族分布在亚洲的什么地方。

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经济发展差异】
不同的国家由于自然、历史、社会条件的不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大不相同。

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也是不同的。

引导学生读图6. 18完成活动1。

可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亚洲各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关于各国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材料,选取一些典型案例,运用影视素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说明各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是不一样的
图6.19是一幅具有三轴坐标系的统计图表,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

教材中的三个问题是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设计的。

第一层次以日本为范例,既给了在坐标系中的位置,也给了具体的数据,指导学生通过日本的数据认识这个坐标系。

第二层次韩国和印度是读图填数据;第三层次泰国和缅甸是读数据填图,难度最大。

在教学中注意分层次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最后通过总结可以得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惟一标准,国家的产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从地理图表和数据中发现规律,是研究人文地理的重要手段。

在这里一定要着重培养学生从数据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