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呕吐候的导引法浅析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研究
文献综述
导引法主要分为五大类:意导、形导、神导、食导和药导。其中,《诸病源 候论》着重探讨了意导和形导的应用。意导是指通过意念训练,调节身心状态, 促进气血流通;形导是指通过调整姿势和呼吸,使身心放松,平衡阴阳。导引法 在临床应用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疾病和调理身体状况,如神经系统疾病、骨关节 疾病、内科杂病等。
内容摘要
《诸司职掌》将官员的职责划分为诸多方面,包括司法、行政、财政、军事 等。每个方面又细分为诸多具体职责,例如司法方面包括审判、推勘等职责;行 政方面包括管理、监督等职责;财政方面包括征收、支出等职责;军事方面则包 括戍守、征战等职责。这些职责的划分,不仅使官员们能够明确自己的职权范围 和工作要求,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治理能力和行政效率。
内容摘要
相比之下,《原子能法》的范畴更广泛。除了包含与核安全相关的内容,它 还涵盖了原子能开发、利用、研究、转让和管理等方面。这部法律旨在促进中国 原子能事业的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保障相关活动的合法 性和安全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内容摘要
尽管两部法律都有关于核安全的条款,但它们的目的和重点有所不同。《核 安全法》更侧重于具体的核设施和材料的安全管理,而《原子能法》则更注重于 整个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和管理。因此,这两部法律是相互补充的,共同构成了中 国原子能事业发展的法律框架。
再者,《反垄断法》对于纵向协议的种类、纵向限制与横向限制的转化、非 价格类纵向限制等进行了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往往过于原则化,缺乏具体的操 作细则和标准,导致实践中难以准确地认定和处理纵向协议。因此,需要进一步 完善纵向协议的相关规定,提高其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内容摘要
此外,《反垄断法》还对各种RPM进行了规定。虽然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能 够起到维护市场秩序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于固定、限 制最低转售价格的危害,该法并没有充分考虑和评估,也没有对其实施有效的规 制。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RPM的相关规定,提高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腹痛候”导引法
编 辑 1李 岱
JI f绥 缓 吸气 70次 , 同时 配 合鼓 腹 挺
0抓 假动 作 ,以慢 化 胃肠 n1J的 In1.运行
I- ,
膝分 ,吸气 H、f绥 缓 挺 脞
呼 J 冉 缓缓 放松 还 原 , l J‘过怏
,
以 I 种 fjI,后 一式 是前 .』 ,J JJII
, t1『以 J救 痢严 匦时练 爿 ,缘 时 【I技
…Ilr 动 作 邯要缓 缓进 仃 , 卷念 随 所
: 进 入愎 - 订处 为佳
匪 瑟蛋
. f 』} j 、1 r.. · t 1f4 L L,-
整洳
这 也.足川 呼 『l 及Ⅱt纳 合 川肢 的 络 仲 来返 仃 脏 腑 的 jI法 ,小 埘唆 邴 的冷痛 有 效 ,对胀 也有效
练 时取 ffH ,『 腿 分 JI:,¨: 『IlI 赶. 两 忖 两侧平 ],然 H1舁I帔 , II,J‘ 脚 掌 『_ 学川 力后 仰 , }歧敛 J. ,川 【lII} 气 , 时 放松 于 掌 脚掌 如此 7次 .川‘除 腹 胀 痛 等
10腹 痛 而 肠 鸣 .谓 之 寒 中 。是 阳气 不 足 ,
数气 痛,手 两
十. 口 相 爪了 纳飞 摩,
温 七 令 中 十 热
j1气 有余 者也
…~一 一 ——髓幽疆一 一
这 是 呼 吸配 合 身体 动作 干n F,l我 按
—
—
.
—
—
简 析 —— —— 一 的 导 ijI法 ,主 要是通 过 呼吸 吐纳 ,去运 行
震撼心灵之《诸病源候论》:全是导引方!
而筋:是气的通道。
有学者沿着线索发现《诸病源候论》专门开了一篇讲糖尿病-导引运动方。
这样的好方法为什么被埋没呢?
有学者沿着线索发现诸病源候论专门开了一篇讲糖尿病导引运动方
震撼心灵之《诸病源候论》:全是导引方!
黑哥真的被震撼到:《诸病源候论》这部经典很奇怪。
未载一方一药全部287条都是“导引方”!
这在经典中是绝无仅有的。
再加上:《诸病源候论》被公认为病机病理史上第一步全面系统的专著。
看来黑哥的判断:是对的。
真正的治本:就是导引运动。
浅析“呕吐”的六经辨证思路
浅析“呕吐”的六经辨证思路前言胃居中焦,其气下行,以和降为顺。
邪气犯胃、胃虚失和,致胃气逆于上则出现呕吐。
古籍中,常将呕、吐区别: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
而临床上呕、吐常伴见,故在实际运用中常不严格区分。
《伤寒论》作为方书之祖,其所立之六经辨证体系,涵盖八纲、脏腑、经络、三焦等多种辨证方法,在临床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所谓“六经钤百病”也,今且就《伤寒论》条文为例,以六经辨证浅析呕吐诊治。
《伤寒论》中,呕、吐分而叙之,“呕”常指干呕,无实物呕出,六经病皆可见,但辨证以少阳经为主,类似西医的神经官能症;“吐”则更强调有实物,如水饮、食物呕出,辨证主要以阳明经与太阴经为主,此属胃肠道排异反应。
另外,“吐”有时亦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对于外感或上焦痰壅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正如《内经》所言“邪在上者,因而越之。
”一、太阳病太阳病,可分为经病与腑病。
太阳病在经之呕吐,与卫阳抗邪于外,不能顾护于内,导致里气升降失序有关。
如条文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此类“呕”症,为机体抵御外邪所伴见症状,并非邪入胃肠。
外感一去,则呕自止,故在治疗外感时,若以太阳病为主,以麻、桂剂为主方时,常不需加降逆止呕药,若病人自觉症状难以忍受,亦可酌加半夏、生姜佐之,如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并,……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第172条“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太阳病在腑之呕吐,见于太阳蓄水之五苓散证,如第74条“中风发热,……水入则吐者,五苓散主之。
”此“吐”症,为外邪循太阳经入腑,导致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水液蓄积,泛溢成饮,而津液无法上承敷布,又会出现口渴症状,促使人饮水,其实并非机体缺水,若此时大量饮水,水邪激荡,又下焦不通,唯有上逆而出。
需注意,此条当与太阴虚寒饮停中焦相鉴别,两者皆可发生呕吐清水,区别点在下焦膀胱蓄水证有小便不利症状,且中焦虚寒症状较轻。
从康复治疗方面看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导引法
从康复治疗方面看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导引法摘要:通过分析《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中记载的4个养生导引法来阐述导引法在中风、中风后的康复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诸病源候论导引中风风偏枯候康复《诸病源候论》成书于隋大业年间,一般认为是由太医令巢元方领头编纂而成,该书有50卷、67大类,1739候,其中有38卷,47大类,157候中记载了287中养生导引法,所以《诸病源候论》也被称为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采用医疗体育对一些疾病进行康复治疗的专书。
其中关于中风以及中风后遗的相关导引法共计18条,包括风偏枯候有4条、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候有6条、风身体手足不随候有3条、风痹手足不遂候有1条、偏风候有2条和风不仁候六候有2条。
中风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是以脑病缺血以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有非常高的致死率以及致残率,患者往往在中风后期会遗留下半身偏瘫、言语障碍、口眼歪斜等各种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有相关的康复医学表明,对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偏瘫,在康复治疗的过程,运动疗法是其不可忽略的重要手段,除却一些康复治疗器械之外,导引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就像唐代·李颐之所云:“导引令和,引体令柔”,导引法是中医学众多的疗法中极具特色的运动方法,通过肢体的运动、按摩拍打、呼吸、吐纳等方法来引导人体内的气,使得气机顺畅,疾病的产生通常是由于气机的升降出入失常所导致,所以气机的顺畅往往可以改善疾病。
本文以风偏枯候养生导引法为例,简要分析导引法在中风后遗症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在卷一风病诸侯中第十三篇《风偏枯候》认为风偏枯者是由于气血不足,导致腠理关闭不全,在正虚的情况下又感受风湿之邪,风湿邪气客于体表,导致气血凝涩,不能濡养筋脉,如果长时间如此,真气不存,邪气停聚,就会导致偏枯,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中风后遗症的产生。
对于这种情况,《诸病源候论》提供了三种养生导引法,大致可分为:不息行气法、仰足趾息气法、旋转身体法。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呕吐
---------------------------------------------------------------最新资料推荐------------------------------------------------------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呕吐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呕吐细目一:概述一、呕吐及干呕的概念及源流 1. 呕吐及干呕的概念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
2. 呕吐的源流呕吐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对其发生的原因,论述甚详。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金匮要略》对呕吐的脉证治疗阐述详尽,而且认识到呕吐有时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的反应。
如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诸病源候论》指出呕吐的发生是由于胃气上逆所致。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凡呕吐者,火性上炎也,无问表里,通宜凉膈散。
二、呕吐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呕吐可以出现于多种疾病之中,如西医学的神经性呕吐、急性胃炎、心源性呕吐、胃黏膜脱垂症、幽门痉挛、幽门梗阻、贲门痉挛、十二指肠壅积症、1 / 7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尿毒症、颅脑疾病以及一些急性传染病早期。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呕吐的常见病因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病后体虚。
外因:外邪犯胃。
二、呕吐的主要病机及转化呕吐的病位主要在胃,但与肝脾有密切的关系。
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类,实证因外邪、食滞、痰饮、肝气等邪气犯胃,以致胃气痞塞,升降失调,气逆作呕;虚证为脾胃气阴亏虚,运化失常,不能和降。
病理演变:初病多实,呕吐日久,损伤脾胃,中气不足,由实转虚。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呕吐的诊断要点 1. 初起呕吐量多,吐出物多有酸腐气味,久病呕吐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酸臭气味不甚。
《诸病源候论》中的功法分类
《诸病源候论》中的功法分类气功功法繁多,千姿百态,很难强求统一分类,虽有内外之分,动静之别,软硬之说,也难免牵强附会。
有人从流派角度进行研究,分为静坐派,吐纳派、练丹派或分为吐纳、禅定、存想、周天、导引五大流派,不一而论,其分类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以为气功之法既然表现在呼吸、意念、姿势上,也即调息,调心,调身三点,要说功法的差异,也不过是这三方面有所偏重罢了,当然有时这三点也难以分辨孰轻孰重,孰主孰客。
那么,是否可以将功法分为调身法,调心法,调息法及见其二者的并法,见其三者的合法。
有感于此,本人试以《诸病源候论》中将采取此分类对理病之法进行阐述。
1.调息法:约占书中功法3.91%。
在卷十五五脏六腑病诸候中采取六气之法:呵吹、呼、嘻、嘘、呬,分别治疗肝脏病、心脏病、脾脏病、肺脏病、肾脏病。
如“肝脏病者,愁忧不乐,悲思嗔怒,头旋眼痛,呵气出而愈”。
“心脏病者,体有冷热。
若冷,呼气出,若热,吹气出”等。
另外“以鼻内气,徐吐出气,三十过休”。
“先以鼻内气,乃闭口咳,还复以鼻内气”。
“以口呼出气,三十过止”。
“微引气以息内腹、徐吹,欲息以鼻引气”。
“鼻内气,口闭,自极七息”。
治疗头痛,咳嗽,腹中苦胀有寒,泄泻寒下,两胁下积血气等病症。
2.调心法:约占书中功法的2.73%。
调心可以避邪气(致病因素),“常以鸡鸣时,存心念四海神名三遍”。
“存念心气赤,肝气青,肺气白,脾气黄,肾气黑,出周其身”。
并能治疗疾病,“从膝以下有病,当思膝下有赤光,内外连没身也;从膝以上至腰有病,当思脾黄光;从腰以上至头有病,当思心内赤光;病在皮肤寒热者,当思肝内青绿光。
皆当思其光,内外连而没己身,闭气收光以照之,此消疾却邪,甚验。
”……都是通过运用存想之法,调节意念,用以预防或治疗疾病。
3.调身法:书中收集调身功法多达145则,占全部功法的58.64%。
其治病范围遍及临床各科。
可见,古人十分看重此法,现将冠以动物之名散见各篇的功法(包括纳入并法中的“龟行气法”及“鹜行气法”)集中提出。
《诸病源候论》积聚候导引法探析
原文 云 : 病心 下若 积 聚 , 坐伸 腰 , 日仰 头 , “ 端 向
徐 以 口内气 , 因而 咽之 , 三十过 而止 。开 目作 。 ”
操作方法 : 取坐位姿势, 端正身体 , 腰部伸直 , 舌
抵于上颚 , 怡神定气, 然后向着太阳, 缓缓地扬起头 部 , 徐地 以 口将 阳光 之 气 吸人 , 时缓 缓 的 咽下 , 徐 同 如此 连续练 习三 十次 。整 个导 引过程 中宜 睁开眼 睛
进行 练习 。
块 , 痛或胀 。分别 言之 , 或 积属有形 , 结块 固定不 移 , 痛有定 处 , 为脏病 ; 是 聚属无形 , 包块 聚散无 常 , 痛无
心 下积 聚 之患 , 邪 气侵 犯脏 腑 并 留恋 不 去渐 乃
定处 , 是为腑病。 诸病源候论》 积聚病诸候” _《 3 在“
江 西 中医 学院 学 报2 1 年 1 0 0 0月 第 2 卷 第 5 2 期
J OURN JANG IUNIER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OF T M2 1 o. 2N . AL OF 1 X V IY C 0 0V 12 o5
c mua in i gv n b r o b h v n en l r a s te e i t e e d u n o n ; n h u c sp o u e y te sx h l w o _ u lt s ie i h t y t e f e it r a g n ,h r s h n p a d d w o t i o a d te b n h i r d c d b h i ol r o
g n ,h r sn ta y r man tp a d b t m. v r ee s t ee ilg n ah g n sso sn t u ft ei aa c o g, i a s t ee i o n e i o n ot o Ne e t ls , t o y a d p t o e e i fi i o to mb ln e o i n vs h h o t o h f mi — c r n i t , n i e e t t n o ie s . n t eg i ewa c u l t n, c od n ep t o oe i at i e e t t no i— e a if mi a dd f rn i i f s a e I h u d yo a c mu ai a c r ig t t a h p isa t i o df r n i i f s r y ao d f o oh r f ao d
呕吐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呕吐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呕吐是指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等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一般以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
临床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统称为呕吐。
另外,尚有“有声无物谓之干呕,无声无物谓之恶心”之说,临床症状虽有差异,但病理机制与呕吐相同,只是轻重有别而已,故可参照呕吐辨证。
呕吐是内科常见的病症,除脾胃肠病证之外,其他急、慢性疾病如肝胆疾病、肾脏疾病,乃至感冒等,均易伴发呕吐症状。
呕吐虽属一个病证,但有时又是人体祛除胃内有害物质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如胃中有停痰、留饮、食积及误服毒物等,此时不仅不能止呕吐,反而应因势利导,使有害物质通过呕吐排出体外,使邪去而正安。
呕吐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并对呕吐的病因论述颇详。
如《素问·举痛论》日:“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燥淫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阐述了外感六淫皆可引起呕吐。
另外,尚指出呕吐与饮食停滞有关,以及对肝、胆、脾在呕吐发生中的作用等都有论述,奠定了本病的理论基础。
汉代张仲景对呕吐的脉因证治阐发甚详,创立了许多至今行之有效的方剂,如小半夏汤、大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等,且指出呕吐有时是机体排除胃中有害物质的反应,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日:“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日:“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这类呕吐不可止吐,邪去呕吐自止。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日:“呕吐之病,由脾胃有邪,谷气不治所为也,胃受邪,气逆则呕。
”唐孙思邈《千金方·呕吐哕逆第五》云:“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临床证明生姜确为止呕佳品,无论寒热均可使用。
《诸病源候论》中的导引法(一)
《诸病源候论》中的导引法(一)【摘要】通过对《诸病源候论》中“腰背病候”进行分析,总结其中导引法和养生方的特点,指出此书中导引法体现了练功三要素,养生方体现了“未病先防”的思想,指导人们养生,为现代推拿练功所提倡。
【关键词】诸病源候论;导引;养生;练功三要素1导引法《庄子》一书首先明确提到“导引”一词,《庄子·刻意篇》说:“吹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通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1〕。
《内经》明确地把“导引”作为与按摩、炙、吸、针、药等并列的—种医疗方法,说明当时已应用“导引”来治疗疾病了。
《诸病源候论》中的养生方、养生方导引法多是前人所创,巢氏把它们大量收入医书,才使不少内容得以保存,它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诸病源候论》中的导引法《诸病源候论》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源与病候,不载方药,但在诸证之末多附“养生方”和“养生方导引法”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这些养生、导引方法分别见于38卷,157候,养生方120条,相同者15条;导引法278条,相同者76条〔2〕。
2.1调身调整身形和姿势是最基本的导引法。
特定的身形本身就有一定的保健和治疗作用。
《诸病源候论》中,“腰背病候”有多种身形,如“……互跪,长伸两手,拓席向前,待腰脊须转,遍身骨解气散……”;“……先须正坐,并膝头足。
初坐,先足指指向对,足跟外扒,坐上少欲安稳,须两足跟向内相对,坐上足指外扒……”;“……胁侧卧,伸臂直脚……”〔3〕。
调身是通过正确的姿势身形调理气机,促使人体内气血畅通,以达到疏通经脉、柔筋健骨的目的。
2.2调息调息是指自觉的意守呼吸或调控呼吸,以达到和气养生的目的。
诸病源候论中,有练习呼气,吸气,有规定呼气吸气的次数等多种调息的方法。
如“……以鼻内气,以口出之。
除胁皮肤痫,七息止……”;“……口内气,咽之三十。
除左胁痛,开目”;“……令息调长,如风云,如雷。
”〔3〕调息才能使气机升降出入正常,气血调畅,五志舒和。
试析《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之类型——兼述“导引法”之内涵及外延
评析 :病源》 《 中导引法的呼吸训练往往是 吸气 时用鼻进行 , 且要做到“ 自极” 即把气吸足 , 重视吸 气 的 呼吸训 练被认 为是 补法 。 例: 大便 难候 养生方导 引法 : 2 , 偃 1 直两手, 、 捻
成“ 势”“ 动 、静势 ” “ 、 和 动 静结 合 势 ” 三大 类 , 而后 在
重复者 , 共有 24 1 条之多 。病源》 阁《 可以说是在传统 导 引 法发 展史 上起 到 承 上启 下 重要 作 用 的 一 部 中 医典 籍 。 承 上 , 指 它 集 隋 以前 导 引 法 之 大 成 , 是 并 最 终奠定 了导引法 在传统 医学 中的重要 地位 ; 启 下, 是指它丰 富而翔实 的导引法 内容 , 为后世 医家 在 导 引法 的创 新 及 应 用 方 面提 供 了大 量 的有 益 启 示 。该 典籍 的问世 , 是导 引法 成熟 的标志 。 《 病源》 一书列举的 24 1 条导引法有多种类型。
迭 互相换 手 5A 。始将 两手攀膝 头 , -z 急捉 身 向后 极
势, 三七 。去惋 闷疼 , 风府 、 门气散 。 云
评 析 : 导 引法 的主 要 部 分 是摩 腹 , 吸 训 练 此 呼
评析 : 以上所引的两个导引法只有单纯动作。 尽管 只有动作 , 但它锻炼的重点是 内在 的经络 、 脏 腑、 精气神等 , 决不是如西方 的体育健身法那样 , 是 外在 的筋 骨 皮 。如 以上 所 引 的第一 个 动作 , 锻炼 其
病 治病方 法。外延 : 中华 民族 自古原创并 沿用至今 的 多种 常用的保健 养生的方法 , 如肢体运动 、 呼吸 吐纳 、 想、 存 自
我祝 由、 入静、 自我按摩 等。 关键词 : 诸病源候论 导 引法 类型 内涵 外延
《诸病源候论》呕吐证治析
病 机进 行探讨 , 可从侧面反应巢氏对呕吐的认识 。 因风冷所伤者 。风为百 病之 长, 善行 而 数变 , 常与其 他病邪结合 而致病 , 患者素体 虚弱 , 气血不 足 , 被风挟寒邪
2 1 从脾 胃虚弱立论 .
巢 氏强调脾 胃虚弱是 引起 呕 吐的主 要原 因 , 在 《 其 诸
修 回 日期 :0 9~1 20 2—1 8
所 伤 , 出现寒凝气滞 , 则 面色青 , 心胸 闷 , 吐涎沫 , 呕 四肢痛
・
2・
贵 阳 中 医学 院 学报
第3 2卷
冷等症状 。见 “ 风冷 候 ” “ : 风冷 者 , 由脏 腑 虚 , 气 不足 血
… …
饮食 , 时时欲吐等症候 。如“ 酒疸候” 出: 酒疸 , 指 “ 心中热 , 欲呕者”1, L 可用吐法治疗 。而饮酒过度后 , 酒性有毒 , J 因“ 而复大热 , 饮之过 多 , 故毒 热气渗溢 经络 , 浸溢腑脏 , 生 而
痢候 ” “ 吐逆 候 ” , 前 代 文 献 列 证 更 加 详 细 。 、呕 等 较
2 细 解 致 病 之 源
咳嗽而呕 , 呕甚则长虫出是也” l; ‘ 又如 “ 时气呕候” 出脾 指
胃虚 寒 也 会 引起 呕 吐 , 胃虚 冷 , 为 呕 也 ” ; 外 , “ “ 亦 … 此 在 解 散 呕 逆 候 ” 指 出 , 胃 虚 弱 者 服 用 以 石 为 主 方 的 各 种 散 中 脾
剂后 ,石势结滞 , 于脾 胃, 令脾 胃气不 和 , “ 乘 致 不胜 于谷 ,
故 气 逆 而 呕 ” 。 总 之 , 调 了 脾 胃 虚 弱 在 本 症 中 的 重 要 … 强
地位。
《 诸病源候论》 对引起呕吐 的原 因进 行 了归纳 说明 , 主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呕吐候”导引法
國 年 2 0 1 9 5 月 第 5 期
年 有 道
7 次 可 以 多 做几 次 以 病 愈 为 度 。
,
,
■ 販■
又云 坐 直舒两 脚 以 两 手挽两足
:
,
,
,
自 极十二通 。
愈 肠 胃 不 能受 食 ,
吐逆 。
以
两手直叉 两脚 底 ,
两脚痛 ,
舒。
以 头 抵 膝
上 ,
自 极 十二通 。
的 叹气 ,
心 中忐 忑不安 ,
或 者 感觉 心 胸 烦 闷 ,
同 时有 大便 困 难 或 大 便 稀 溏泄 泻 以 上
,
,
症 状 也可 能 同 时 出 现 。
原 文
偃卧 ,
展两胫 、
两手 ,
左右 跷 两 足 踵 ,
以鼻 纳气 ,
自 极 七息 。
除腹 中病 ,
食苦 呕 。
说 明
颐 年 有 道 2 0 1 9 年 5 月 第 5 期
《 诸 病 源 候 论 》 导 引 系 列 之 原 文 呕吐者 ,
皆 由 脾 胃 虚弱 ,
受 于 风 邪 所
为 也。 若 风邪在 胃 则呕 膈 间有停饮
,
;
,
胃 内 有 久 寒 则 呕 而 吐 。 其状 : 长大 息
,
,
心 里澹澹然 ,
愈肠 胃 不 能受 食 ,
吐 逆 。
叉放 在 脚 底 额 头 下压至 膝 盖 如 不 能
,
,
,
则 尽 量保 持两 腿 伸 直 姿势 让 身 体 下压 至 ,
极 致 即 可 。
练 习 此 导 引 法 用 于 治 疗 或 保 健 目
《诸病源候论》呕吐候的导引法浅析
《诸病源候论》呕吐候的导引法浅析呕吐是一种常见病,其基本病机是胃气上逆。
《诸病源候论》中分别采取正坐、仰卧及坐地三种不同的姿势导引行气而达到止呕的作用。
这种导引方法治疗呕吐的基本原因在于其可以升降气机,达到和胃降逆之功,展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标签:呕吐;《诸病源候论》;导引法《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书中虽未涉及方药,但是证末多附导引法以治疗相应的疾病,有很强的操作性及实用性。
呕吐作为常见病,其治则为和胃降逆,临床上多采取镇静药、止呕药进行治疗,但是”是药三分毒”,一些病因比较单纯的呕吐可以不用药物而采用导引这种绿色疗法。
《诸病源候论》中云:”呕吐者,皆有脾胃虚弱,受于风邪所为也。
若风邪在胃,则呕;鬲间有停饮,胃内有久寒,则呕而吐”,指出呕吐症候是由脾胃虚弱兼受风邪和停饮所致。
根据病因,巢元芳在书中提出了”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的治疗,并在养生方中云:”八月勿食姜,一云被霜瓜,向冬发寒热及温病,食欲吐,或心中停饮不消,或为反胃[1]”,并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养生导引法。
1正坐姿势导引行气《诸病源候论·呕吐候》曰:正坐,两手向后捉腕,反向拓席,尽势,使腹弦弦,上下七,左右换手亦然。
除腹肚冷风、宿气积、胃口冷、食饮进退吐逆不下。
巢元方认为肚腹感受寒冷风邪,久宿气积,胃口寒冷,饮食减少,甚至呕吐不下等症,可以取正坐姿势导引行气。
正坐[1](即席地而坐,臀放于脚踝,双手放在膝上,上身挺直,双目平视)两手背于背后,其中一手握住另一手的手腕,另一手的手掌心向下,支撑于席面之上,并且身体尽量保持后仰的姿势,使胸腹开展,同时运气,吸气时收缩腹壁,使腹壁产生紧张感,然后再慢慢呼气,使腹壁产生上下运动,如一呼一吸,一张一弛之状,各七次,然后再交换两手姿势,重复上述动作,最后恢复原位,静息收功。
在行气时,要凝神净虑,呼吸吐纳,做到轻、匀、缓、长、深。
以鼻纳气缓将清气传入体内,使其充满于腹中,下达丹田,并短暂闭气,将清气推至病所,排除邪积,而后将邪气缓缓呼出。
中医关于“呕吐”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呕吐”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呕吐多由饮食不节、外感时邪、情志失调或素体脾胃虚弱,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
一、病因1.外邪犯胃风、寒、暑、湿及秽浊之邪侵犯胃腑,胃失和降,水谷随气逆而上,即发生呕吐。
《古今医统大全·呕吐哕门》云:“卒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腑,在长夏暑邪所干,在秋冬风寒所犯。
”因寒邪最易损耗中阳,使邪气凝聚胸膈,动扰胃腑,故又以寒邪致病最多。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辛辣、肥甘、油腻之品,嗜饮酒浆,或误食不洁之物,停滞不化,伤及胃腑,致胃气不能下行,上逆而为呕吐。
或脾胃受伤,水谷不归正化,变生痰饮,停积胃中,饮邪上逆,发为呕吐。
3.情志失调恼怒愤郁,肝失条达,横逆犯胃,或气郁化火,胃气上逆而为呕吐。
《景岳全书·呕吐》云:“气逆作呕者,多因郁怒,致动肝气,胃受肝邪,所以作呕。
”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亦可发生呕吐。
4.脾胃虚弱素体虚弱,或劳倦太过,耗伤中气,或久病中阳不振,纳运失常,胃气不降则吐;亦有胃阴不足,失其润降,引起取叶《古今医统大全·呕吐门请:人病吐者,胃气虚不纳谷也。
”二、病机1.呕吐的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胃居中焦,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下行,以和降为顺。
邪气犯胃,或胃虚失和,气逆于上,则出现呕吐。
正如《圣济总·呕吐所说:“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
2.病位在胃,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
胃为仓之官,主受纳水谷,以和降为顺,若邪气侵扰,胃气不降则上逆为吐,故其病位在胃。
脾主运化,以升为健,与胃互为表里,若脾阳素虚,或饮食所伤,则脾失健运,饮食难化,或水谷不归正化,聚湿为痰为饮,停蓄于胃,胃失和降而为吐。
肝主疏泄,有调节脾胃升降的功能,若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或气郁化火,横逆犯胃,胃气上逆,亦可致吐。
3.呕吐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实者因邪气所干,虚者由于胃虚不降,其中又有阴虚、阳虚之别。
因外邪、饮食、痰饮、肝气等伤胃,胃之和降失司而致呕吐者属实;脾胃虚寒或胃阴不足而无力司其润降之职致呕吐者属虚。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操作还原及其特点研究的开题报告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操作还原及其特点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诸病源候论》是中医经典之一,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病因、病机、病位、病变及证候的相关理论体系,对于中医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诸病源候论》导引法是中医理论的重要部分,对于临床医生判断病情、诊断治疗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然而,由于该理论体系的深奥和技术难度较高,许多中医学生和临床医生对其掌握程度较低。
因此,对《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操作还原及其特点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该理论,提高中医学生和临床医生的中医理论素养,进一步推进中医学的研究和发展。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操作还原及其特点,具体包括:1. 分析《诸病源候论》导引法操作方法的基本步骤和规范。
2. 探讨《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3. 研究《诸病源候论》导引法在中医临床应用的实践及其特点。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 查阅相关文献,包括古代医经、现代文献等,了解《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2. 执行《诸病源候论》导引法实践操作,结合病例进行实践操作,深入探究该理论的实际应用。
3. 分析导引法操作规范、要求和特点,总结其实践价值和局限性。
四、预期成果通过研究《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操作还原及其特点,预期将得到以下成果:1. 系统化的《诸病源候论》导引法操作规范和要求。
2. 全面的《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评估。
3.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在中医临床应用中的实践经验和特点总结。
通过本研究的成果,预期将进一步推进中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增强中医学生和临床医生的中医理论素养,提升中医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中医学的传承和创新。
呕吐哕理论参考资料
呕吐哕理论参考资料1.关于呕吐哕的概念《内经》中没有“呕吐”之名,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灵枢•经脉》中称“呕”、“呕逆”。
张仲景是最早提出“呕吐”之名的,他在《金匮要略》中列“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专篇论述,并首次提出“干呕”之名。
古代认为呕与吐的临床表现是不同的。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呕吐》指出:“呕者,有声者也,俗谓之哕;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呕而无干吐。
是以干呕则曰食谷欲吐,及吐则曰饮食入口即吐”。
李东垣则认为“声物兼出者”为呕;“物出而无声者”为吐。
朱震亨则以呕吐并称,他指出:“凡有声有物谓之呕吐”。
由此可见,呕与吐虽有区别,然而后世并不强加区分,目前临床也是视呕吐为一证,不去进行细微的鉴别。
但古代医家中亦有将呕与吐分别论述者,如李中梓《医宗必读•呕吐哕》说:“古人以呕属阳明,多气多血,故有声有物,血气俱病也。
吐属太阴,多血少气,故有物无声,血病也”。
“哕”义古今词义有异。
从《灵枢•杂病》对于“哕”治疗方法的描述可知,“哕”义为呃逆。
如“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伤寒杂病论》从《内经》之说,认为“哕”即“呃逆”义。
如“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等,根据分析,文中言及之“哕”当是呃逆之义。
至南北朝,“哕”义开始逐渐衍变为“干呕”义。
据李玉清考证,《小品方》“热病门”中有“疗伤寒呕哕方”,后人将“呕哕”视为一个词,而非两个词,此时“哕”开始发生转变。
(李玉清.“哕”义衍变考.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108-110)唐代时“哕”义比较广泛,既有呃逆义又有呕义。
如唐•皮日休《二游诗•徐诗》有云:“有此竞苟荣,闻之兼可哕。
”从诗意可知“哕”义为干呕。
但也有医家认为哕即“呃逆”者,如《诸病源候论》中关于“哕候”之病机采用的是《灵枢》中关于“哕”(既呃逆)病机之论述,《外台秘要•霍乱及呕吐》对哕的病机描述及“但闭气抑引之”、“痛抓眉中央闭气也”、“以物刺鼻中,若以少许皂荚屑内鼻中,令嚏则差”、“饮新汲井水数升佳”等治哕方法可知,此书的“哕”义仍为呃逆。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的临床意义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的临床意义【关键词】继承,实践,探索1.经文释义呕,即通常所言胃气上逆之呕吐;吐酸,泛指呕吐酸水。
暴注,金·刘完素谓:“暴注,卒暴注泄也。
清·高士宗也谓:“暴注·卒然洞泄也”。
暴者,形容起病急重;注,一泄如注,形容泻势颇甚。
现在多将暴注释为:卒然发作,泻下如注的泄泻或下利。
暴注可以理解为严重的急性腹泻。
下迫,明·张景岳谓:“后重里急迫痛也。
下迫,即肛门的窘迫病症。
现在一般将迫下释为:是形容泄泻下利时,直肠肛门部有一种窘迫痛热、欲泻不泻的不适感,即通常所说的里急后重。
本条病机明确指出:呕酸、吐酸,或发作急促的腹泻下利并伴有里急后重之状者,其病因病机为热,病性属热证。
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析义》所述:“诸呕吐酸,有因饮食停滞,有因热邪犯胃,或肝气犯胃,气郁化火所致。
暴注下迫,那么多因湿热伤及肠胃,致传化失常而生。
诸症既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个别发生。
2.症之病机本条病机发生机理,前贤医家们曾有较多地分析和论述。
诸如:朱丹溪《丹溪心法》谓:“吞酸者,湿热郁积于肝而出,伏于肺胃之间……饮食人胃,被湿热郁遏,其食不得传化,故作酸也”。
明·方隅《医林绳墨》在论吞酸、吐酸时也谓:“皆由湿热积聚于肠胃,停滞饮食,致胃不能传化……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清浊相干,气逆于内,蕴蓄而成酸”,在论及下迫时谓:“假泻不便,后重窘痛,此因湿热蕴积,二便不利,气滞有助于火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谓:“胃热那么呕,酸者肝之味也,火盛金伤,不能制木,那么肝木自甚”,“暴注者,卒暴注泄者,后重里急也,胃肠有热,传化失常,火性急速,故如是也,下迫者,后重里急也”。
综观前人之论,“呕吐酸,暴注下迫”之症,其发生之因皆为湿热蕴结于肠胃。
胃统六腑,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现热邪与宿食互结,壅积在胃,胃气不降而反上逆,故致区吐,吐酸。
热壅肠道,小肠不能受承,大肠无以化物,传导失常,故而腹泻,暴注下迫。
諸病源候論卷之二十一-呕哕病诸候(凡六论)
諸病源候論卷之二十一-呕哕病诸候(凡六论).一、干呕候干呕者,胃气逆故也。
但呕而欲吐,吐而无所出,故谓之干呕。
二、呕哕候呕哕之病者,由脾胃有邪,谷气不治所为也。
胃受邪气,逆则呕;脾受邪气,脾胀气逆,遇冷折之,气逆不通则哕也。
三、哕候脾胃俱虚,受于风邪,故令新谷入胃,不能传化,故谷之气与新谷相干,胃气则逆,胃逆则脾胀气逆,因遇冷折之,则哕也。
右手关上脉沉而虚者,善哕也。
四、呕吐候呕吐者,皆由脾胃虚弱,受于风邪所为也。
若风邪在胃,则呕;膈间有停饮,胃内有久寒,则呕而吐。
其状:长大息,心里澹澹然,或烦满而大便难,或溏泄,并其候也。
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八月勿食姜,一云被霜瓜,向冬发寒热及温病,食欲吐,或心中停饮不消,或为反胃。
《养生方·导引法》云:正坐,两手向后捉腕,反向拓席,尽势,使腹弦弦,上下七,左右换手亦然。
除腹肚冷风、宿气积、胃口冷、食饮进退吐逆不下。
又云:偃卧,展两胫、两手,左右跷两足踵,以鼻纳气,自极七息。
除腹中病,食苦呕又云:坐,直舒两脚,以两手挽两足,自极十二通。
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
以两手直叉两脚底,两脚痛,舒。
以头抵膝上,自极十二通。
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
五、噫醋候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气息醋臭。
六、恶心候恶心者,由心下有停水积饮所为也。
心主火,脾主土,土性克水,今脾虚则土气衰弱,不能克消水饮,水饮之气不散,上乘于心,复遇冷气所加之,故令火气不宣,则心里澹澹然欲吐,名为恶心也。
误吐之后诸变证
误吐之后诸变证误吐之后诸变证编辑整理:十方世界2020.7.27原文: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
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
此为小逆。
(《伤寒论》120)讲解:太阳病通常会恶寒发热,但现在这个病人并不不恶寒发热,且关上脉细数,自汗出,这是表证而误用吐法所致。
误吐会直接伤胃气,轻则知饥却不能食,重则不欲吃稀粥,仅喜冷食,早食晚吐,这是吐后内烦生热伤津血之故,尚属小逆。
原文: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伤寒论》121)讲解:这一条当是和上一条顺序颠倒的错简。
太阳病本应恶寒,现在反而恶热,甚至烦躁不想穿衣,一看就知是前医误用了吐法所致。
原文: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
数为客热,不能消谷。
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伤寒论》122)讲解:诊脉知其脉数,数主热,当有热的迹象如消谷善饥、特能吃,现在反而不能吃,只是吐,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前医了重度发汗法,导致胃中虚冷,所以不能吃、只想吐。
胃中虚冷一般来说是不吐的,如理中丸证,但若过于虚冷就可能呕吐,一旦出现呕吐又往往特别剧烈。
“客”,与主相对,绕来绕去还是说这是假热,实际就是个虚冷证。
原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
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
若不尔者,不可与。
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调胃承汤。
(《伤寒论》123)讲解:本来是太阳病,但却恶心总想吐、烦躁、胸中满疼、腹胀、大便烂甚至腹泻,这是前医误吐误泻所致,治不合法,故当与调胃承气汤。
需要指出的是,胸中满疼、想吐、大便溏稀,外观颇像大柴胡汤证,实际上却不是,一定要认清楚了。
加入安医生会员群,可查看前50讲完整内容。
会员讲课内容持续更新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病源候论》呕吐候的导引法浅析
摘要:呕吐是一种常见病,其基本病机是胃气上逆。
《诸病源候论》中分
别采取正坐、仰卧及坐地三种不同的姿势导引行气而达到止呕的作用。
这种导
引方法治疗呕吐的基本原因在于其可以升降气机,达到和胃降逆之功,展现了
中医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呕吐;《诸病源候论》;导引法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书中虽未涉及方药,但是
证末多附导引法以治疗相应的疾病,有很强的操作性及实用性。
呕吐作为常见病,其治则为和胃降逆,临床上多采取镇静药、止呕药进行治疗,但是"是药三分毒",一些病因比较单纯的呕吐可以不用药物而采用导引这种绿色疗法。
《诸病源候论》中云:"呕吐者,皆有脾胃虚弱,受于风邪所为也。
若风邪在胃,则呕;鬲间有停饮,胃内有久寒,则呕而吐",指出呕吐症候是由脾胃虚弱兼受风邪和停饮所致。
根据病因,巢元芳在书中提出了"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的治疗,并在养生方中云:"八月勿食姜,一云被霜瓜,向冬发寒热及温病,食欲吐,或心中停饮不消,或为反胃[1]",并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养生导引法。
1正坐姿势导引行气
《诸病源候论?呕吐候》曰:正坐,两手向后捉腕,反向拓席,尽势,使腹弦弦,上下七,左右换手亦然。
除腹肚冷风、宿气积、胃口冷、食饮进退吐逆
不下。
巢元方认为肚腹感受寒冷风邪,久宿气积,胃口寒冷,饮食减少,甚至呕
吐不下等症,可以取正坐姿势导引行气。
正坐[1](即席地而坐,臀放于脚踝,双手放在膝上,上身挺直,双目平视)两手背于背后,其中一手握住另一手的
手腕,另一手的手掌心向下,支撑于席面之上,并且身体尽量保持后仰的姿势,使胸腹开展,同时运气,吸气时收缩腹壁,使腹壁产生紧张感,然后再慢慢呼气,使腹壁产生上下运动,如一呼一吸,一张一弛之状,各七次,然后再交换
两手姿势,重复上述动作,最后恢复原位,静息收功。
在行气时,要凝神净虑,呼吸吐纳,做到轻、匀、缓、长、深。
以鼻纳气缓将清气传入体内,使其充满
于腹中,下达丹田,并短暂闭气,将清气推至病所,排除邪积,而后将邪气缓
缓呼出。
正如《抱朴子内篇》云:"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120,乃以口
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已耳闻其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
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在行气中要保持有节拍的呼吸。
正坐而两手反向托席,几乎是把整个身体腾空,目的就是为了使运气更加
畅通无阻。
而运动的重点在于腹部的行气闭气,相当于现在的腹式呼吸。
腹式
呼吸可以强化脏腑和经脉的功能[2],能纳清吐浊,扶正祛邪。
而气沉丹田,丹田又为真气开合升降之枢纽,能温运阳气,助其升降;尤其是纳气填腹,则丹
田气实;丹田气实,则真阳来复;真阳来复,则风冷自除[3]。
因此,腹肚寒冷,食少吐逆等症,亦随之解除。
久宿日积,已是有形之物,有形者,一般行气法
不易去除。
而腹式呼吸,可以推动膈肌的运动,从而推动中宫斡旋中气,引导气机升降,并且通过意念导引加强丹田与中宫的联系,促进先后天的相互资助,从而达到强健脏腑,畅通气机之功,最后以意推之,随呼排出[4]。
此法以弛张腹壁为主,重在行气于内,逼浊外出。
2仰卧位姿势导引行气
《诸病源候论?呕吐候》曰:偃卧,展两胫、两手,左右跷两足踵,以鼻纳气,自极七息。
除腹中病,食苦呕。
巢元方认为治疗食后不适呕逆等症可采取
仰卧姿势导引行气。
正身仰卧,舒展两脚两手,使全身放松,而后抬起双足跟
进行调息,以鼻纳气,如此连续七次。
最后恢复仰卧,静息收工。
此法中的调
息行气为"长引气",这是一种"真人之息以踵"的吐纳。
"胃中病,食苦呕",除了需要降胃止呕,也需要纳气归元[3]。
而长引气即在以鼻纳气后,屏吸将气往下引至足跟,同时使清气充于腹中,归于丹田,而
后再缓呼其气,而腹部诸多穴位均有止呕降逆的功效;纳气于足跟相当于纳气
于肾,肾能推动和气化,调控各脏腑关窍以促使其如常,同时肾主纳气,则可
纳气归元,加之腹部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又是引气归元的四个穴位[5],由此可见,长引气之法可以治疗呕吐之候。
3坐于地上姿势导引行气
《诸病源候论?呕吐候》曰:坐,直舒两脚,以两手挽两足,自极十二通。
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
以两手直叉两脚底,两脚痛,舒。
以头抵膝上,自极
十二通。
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
巢元方认为坐姿导引可以治愈肠胃气机阻隔,不能进食,吐逆等症。
地上
姿势有两种方式。
①坐于地上,伸直两脚,用两只手尽量挽住两脚底,尽力拉
12次。
②两手交叉,兜住对侧的两脚底,待到两脚有痛感时松开。
再俯身低头
抵在膝上,此时要尽量使身体前屈,然后缓仰至极,配合调息,尽力做12次。
最后平坐,静息收功。
第一种方法见于《太清导引养生经》,强调的是腹部的张弛;而第二种方
法是巢氏在实践中总结后补充的,强调的是腹部的俯仰。
一张一弛,一俯一仰,使身体达到伸展的极限,舒展筋骨,更有利于气机的升降。
加之肢体的运动,
对斡旋脾肾阳气也有很大的作用[3]。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旺则脾旺,脾阳旺盛则有助于胃气通降。
而肾气充足有利于肾的纳气,有利于清气的吸入和浊
气的排出。
加之坐地行气,更能引气下沉,更具降逆之功效。
对治疗吐逆诸症
具有针对性。
由此可知,3种功法乃是"导引行气"之法的结合。
导引,即以力引动肢体,作俯仰屈伸运动,《诸病源候论》云:"引之者,引此旧身内恶邪伏气,随引而出,故名导引 ",而行气,即吐故纳新,引纳清气,吐出浊气,使真气运行,
则一身太和,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又防治兼擅其功,可以延年益寿。
所以
老子曰:"长生之道,惟在行气养神,吐故纳新"。
因此,宁先生云:"行气者,则可补于里,导引者,则可治于四肢",大威仪先生亦云:"凡用气者,先须左
右导行,令骨节开通,筋柔提弱,然后正身端坐吐纳",如此两者兼行,相得益彰。
行气需配合意念,引气而攻之,效果更佳,"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
从气至时,便痛消矣。
"由此可见,在整个治法中,导引法中注重发挥了"神"的主导作用[4],将意识贯穿于行气与导引之中,这十分符合中医"天人合一"和"整体观念"思想。
正坐行腹式吐纳,
重点在于运动腹部;仰卧而长息至踵,重点在长息行气;坐地弛张手足,俯仰
上下,重点在引导肠胃,但总体而言,3种方法均是通过意识、呼吸、运动,
导引了气机升降,从而畅通气机,达到了止呕之功。
3种功法各有特色,临床
可随证选择,也可互相结合使用。
终上所述,《诸病源候论》对于呕吐的疗法确实有其独特之处,是值得推
广和信赖的。
如果在临床上配合现代医疗手段,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对于其机理和疗效,仍受到很多人的质疑,因此,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
索研究,以推动其在临床上的最大效应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李为香.商周时期正坐的起源及仪规[J].中南大学学报,2013,19(6):224-229.
[2]肖鑫和,雷立屏,等.腹式呼吸养生益寿的医学基础[J].按摩与导引,1996,(4):41-42.
[3]丁光迪.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4]章文春.《诸病源候论》宿食不消病候导引法探析[J].江西中医药,2010,2(41):11-12.
[5]陈红,陈小刚,张婷婷,等.腹针"引起归元"浅析及典型病案分析[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8):88-89.编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