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与改革逻辑
国有企业混改主要操作流程是什么,国企混改的配套机制和原则
国有企业混改主要操作流程是什么?国有企业混改主要操作流程是什么?(1)可行性研究;(2)制定改革计划;(3)执行内部决议程序;(4)执行决策审批程序;(5)进行审核评估;(6)引入民营资本投资者;(7)推进经营机制改革国有企业混改主要操作流程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国有企业混改的几种模式中,最基本的混改模式是引入战略投资者。
在这一模式下,主要采取增资扩股、产权转让、新建混改企业、收购股权或出资入股等方式,各方式在操作流程的细节上有所区别。
国有企业混改主要操作流程是什么?(1)可行性研究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国有企业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充分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坚持一企一策,成熟一步推进的办法。
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其主要业务是在市场上充分竞争的行业和领域,国有资本适合控股或参股的,应视自身情况而定;那些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资本混合所有制改革应以国有资本为主;探索适合控股或参股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2)制定改革计划在制定改革方案时,要从三个方面着手:1.改革实施方案;2.改革工作方案;3.员工安置方案。
(3)执行内部决议程序受混改影响,拟进行混改的企业或其国有股东应根据公司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作出决定,并形成合法有效的书面决议;中国有国有控股和国有实际控制企业中国有股东委派的股东代表,应当按照委派单位的指示发表真实意见、表决权。
(4)执行决策审批程序国有资本监管机构对国家出资企业的产权转让进行审核;其中,因产权转让而导致国家不再对国有资本经营企业拥有控制权的,由国有资本监管机构审核。
所以,混改的决策主体除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之外,还可能包括人民政府。
(5)进行审核评估审核评估工作包括1.清产核资;2.划定范围;3.审计评估等环节,这也是国有企业实施混改的关键环节。
本阶段工作中,将确定混改企业的资产范围、资产总额,从而确定交易价格。
国有企业改革政策解读
国有企业改革政策解读国有企业改革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以提高其经营效益、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国有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革压力与机遇。
本文旨在对国有企业改革政策进行解读,深入分析其背景、目标和举措,为读者提供全面了解与思考。
一、背景与意义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在改革开放以前的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存在效益低下、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
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
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有多方面因素,其中主要包括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产权制度改革要求以及全球经济竞争压力等。
国有企业改革旨在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其活力,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在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国有资本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
通过改革,国有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目标与方向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与竞争力。
具体来说,目标体现为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增强创新能力、优化管理结构、加强内部监督等方面。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主要包括混合所有制改革、转型升级、提高资本市场化水平以及推动科技创新等。
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国有企业引入非国有资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转型升级则要求国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手段适应市场需求。
提高资本市场化水平有助于提升国有企业的融资能力和筹资渠道。
推动科技创新则是推进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方向。
三、具体举措与主要政策为了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与方向,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具体举措与政策。
首先是混合所有制改革。
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可以增加市场竞争力和效率。
政府鼓励私营资本、外资等各类资本市场投资,并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与优惠条件。
其次是优化资源配置。
国有企业改革强调通过市场化方式配置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损失。
新时代加强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国有企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党中央高度重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习近平对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做出了许多重要论述。
这些论述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理论依据,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方向,以及实现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实践路径,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
习近平2016年10月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是指导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深刻回答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其中很多重要论述在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的《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第一次公开发表,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党建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深入地认识国有企业的地位,理解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方式,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理论逻辑:“国有企业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公有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国有经济,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物质保障和经济基础。
习近平从党执政基础的高新时代加强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姬旭辉【提要】国有企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做出了许多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党建理论。
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与改革逻辑(一)
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与改革逻辑(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大体上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同时起步的。
十几年来,“搞活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一直是反复强调的改革主题。
但是从结果看,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展最为缓慢。
对此,人们可以有许多理由提出批评或抱怨。
然而,经济学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提出“要改革”的问题,而且应对为什么“改不动”以及在何种条件下才可能“改得动”的问题作出解释。
从一定意义上说,后一方面的问题更为深刻,因而更具有挑战性。
其实,国有企业改革中“努力”与“结果”的不对称现象本身具有很高的分析价值,这种分析不仅对真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可缺少,而且将有助于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方式有更为切合实际的了解。
一、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1.“放权让利”后的两个难题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最初从“放权让利”开始,主要是基于旧体制下企业作为政府的行政“附属物”而缺少活力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基本事实。
尽管“放权让利”并不顺利,经过多年努力后,企业自主权还是不同程度地扩大了。
但是,伴随着这一变化,出现了两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个问题是在经营者方面缺少来自所有者的约束。
企业扩权以后,“拼设备”、“多分少留”、不注重技术改造和长期发展的短期化行为相当普遍,缺乏谨慎态度的投资扩张行为有增无减,通过种种方式(贿赂,有意低估国有资产,挥霍性消费等)“吃”国有资产的行为,在有些地方达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
这样,便出现了一种可被称为“放权悖论”的现象:不放权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放了权经营者又缺少约束。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目前尚不存在一种放权以后能对经营者产生有效约束的产权制度。
另一个问题是经营者已有的部分权利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施,其中最多的是来自企业办社会的限制。
例如,给了经营者“辞退职工权”,在职工的医疗、养老、住房等依赖于企业的情况下,职工与企业间的联系难以割断,职工实际上是“辞而不退”的。
又如,给了企业“自留资金,自我发展”的权利,由于企业办社会负担过重,占用了很大一块资金,有的企业的自留资金甚至难以抵补医药费开支,这样,一方面减少了企业的生产性投资,另一方面,企业办社会所造成的高成本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地位,以及通过竞争获取发展的能力。
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
01
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三项制度改革
02
推进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激发员工积极性与创造力。
精益管理
03
实施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国际化发展战略布局及挑战
“走出去”战略
积极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拓展海外市场,获取优质资源。
风险防范
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应对国际政治经济风险,保障企业稳健 发展。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履行社会责任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 极参与公益事业,实现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 统一。
持续深化改革,提高核心竞争力
完事会决策效率。
激发创新活力
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创新生态。
推进数字化转型
数据统计与分析
建立完善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体系,量化企业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方 面的贡献。
信息公开与透明
定期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接受社会监督,提高信息透明度。
06
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
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使命担当
引领科技创新
发挥国有企业在关键领 域、核心技术的引领作 用,推动国家科技自立 自强。
服务国家战略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政策支持与市场环境协同发力
01
优化政策环境
完善法律法规,减轻企业负担,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02
拓宽融资渠道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03
强化人才支撑
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队伍。
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改善服务质量、增强创新能 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共同发展。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议题。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担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任。
能否实现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和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采取的是“大包干、小包干”和“计划核算”等措施。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问题,但是并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1980年代上半期,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新阶段,以“领导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为主要内容。
1986年,中国完成了《企业法》,这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法律基础。
1988年,中国政府又颁布了《国有企业法》,这标志着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进入了正规化阶段。
1990年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入,出现了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措施,如实行产权分置、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革等。
这些措施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形成了极大的促进力。
二、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及成就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发展的政策,同时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一些合并、重组和淘汰,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一些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如中国石化、建设银行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等,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支柱企业。
三、国有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尽管中国国有企业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就,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其中,企业改革仍然是首要问题。
一些国有企业在业务范围和经营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加强分类改革、改进管理和增加品牌力等措施,提升企业整体实力。
其次,国有企业应积极探索以人才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企业要以人才为基础,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企业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动力保障。
最后,国有企业需要加强与社会和市场的联系和交流,积极开展合作和交流,促进企业和社会的互利共赢。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及其他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及其他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强调,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随着理论研讨和政策实践的逐步深入,2014年7月国资委拉开了以中国建材、中国医药为试点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序幕,8月份交通银行亦掀起了银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幕,此前,中国石关键词:混合,所有制,改革,基本原则,及其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强调,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随着理论研讨和政策实践的逐步深入,2014年7月国资委拉开了以中国建材、中国医药为试点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序幕,8月份交通银行亦掀起了银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幕,此前,中国石化、中信国安等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讨论亦引发广泛关注。
混合所有制是否能够促进国有企业新一轮实质性改革、提升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的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改革问题。
下载论文网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本质:产权问题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微观层面是指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建成企业的一种经济形式,在国内特指由公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以共同参股的形式组建的企业。
从宏观角度看,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个经济社会中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相互依存、渗透和融合而成的经济表现形式。
广义地讲,凡是非单一所有制性质的企业都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产权改革,相对于企业的流程再造、组织创新、管理优化等环节而言,产权则是最本质的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中强调,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本质上亦是产权的调整、改革和重组。
对于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大致存在两种相对具有分歧意义的观点:一是发展基于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把发展混合经济作为夯实国有资本、巩固公有经济以及强化国资主导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是发展基于民营经济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把发展混合经济作为强化私人资本参与国民经济、削弱国有资本垄断地位、夯实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的一种有效途径。
我国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思考
我国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思考[提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一直将重点放在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上,将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改革混为一谈,以致在改革目标上存在一些错误认识,进而在改革路径上存在一些错误做法,甚至在改革方向上出现部分否定公有制、要求取消国有企业的错误认识和做法。
本文力图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性质的分析,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进行功能定位以及企业的社会功能的研究分析,提出几个方面详细论述。
关键词:国有企业;性质;功能;社会责任一、我国国有企业现状从1987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我国已经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进展很大,成效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有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第二,伴随国企改革与调整,运行效率提升,整体质量进一步改善;第三,国有企业产权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一些重要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第四,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增长迅速;第五,国有经济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明显降低,并呈现不断降低趋势。
同时,在垄断行业、高盈利性的竞争行业国有资产分布量过大,并且增长迅速;国有资本进退不够,主导功能不强;企业国际经营能力偏低,国际竞争功能弱化;而且在涉及公共服务、高新技术、科学研究等基础性、战略性领域进入不够。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国有企业功能定位的调整显得更加迫切。
改革已经走进历史的新的交叉口,国企是政府经济、调控经济的主要载体,过去三十多年经历了以效益为导向和产权为导向的两轮国企改革,它构成了我国经济增长战略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从高速增长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公平发展转变,意味着国企的改革任务已经发生根本转变,今天的改革则要遵循国有产权的逻辑展开,按照国有企业的性质,功能忠实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因此,国有企业功能的定位至关重要。
二、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显得更加紧迫,在以往国有企业改革中,对国有企业功能定位认识不清,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国有企业的性质
国有企业的性质张宇燕引言中国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道路上,已经走到了一个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任务的阶段。
与之相应,过渡经济学的注意力也在逐渐从最初讨论的宏观稳定政策、过渡的方式及速度等问题,转移到企业理论上。
从静态的体制比较角度来看,由于企业事实上是经济系统中日常决策和创新活动的基本主体,所以计划经济中国有企业和市场经济中私有企业行为的差异便显示了两种体制的效率对比;从动态的制度变迁角度来看,体制变革的收益归根结底要来自于企业效率和生产能力的提高。
不言而喻,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和其外部的基本制度框架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
因而,国有企业的产生和演变便包含在中央计划经济的逻辑之中。
由于中国的制度变迁走的是一条渐进的道路,所以处于过渡时期的企业行为仍旧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原有行为的惯性。
这样看来,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理论就应成为过渡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至少是分析的逻辑起点。
然而,目前正在积累起来的有关经济学文献中略显不足的也恰在于此。
西方经济文献中对国有企业的研究,大多是对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的考察。
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的存在,或是为了提供公共产品、控制关键行业,或是出于政府管制的其它需要,其规模与作用都迥异于计划经济中的国有企业。
另一方面,虽然在体制转轨期间,企业改革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但有关的论述主要是为了提供政策建议,因此在分析上更多地是描述性和经验性的。
由于其背后缺乏一种成熟理论的充分逻辑支持,很多观点的说服力便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我们认为,建立一个关于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的理论,既需要有广博的经验背景,又需要融合制度变迁理论和企业理论。
中国的经济学家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努力(张军,1994;刘世锦,1995;林毅夫等,1995;张维迎,1995a)。
本文也是在这个方向上的一个尝试。
与其它研究相比,我们的分析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我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把对国有企业的考察纳入主流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之中。
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
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汇报人:日期:•引言•国有企业现状分析•国有企业改革逻辑剖析目录•国有企业改革实践探索•国有企业改革成效评价•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展望01引言计划经济时期的弊端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存在政企不分、产权不明、管理僵化等问题,导致企业效益低下。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需要适应市场竞争,提高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全球化趋势全球化趋势下,国有企业需要面对国际竞争,提高企业规模和实力,以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增强国有经济活力通过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改革,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放权让利、承包经营等措施,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
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通过股份制改造、公司制改革等措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通过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阶段通过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阶段02国有企业现状分析中国国有企业数量众多,资产规模庞大,涵盖各行各业。
规模庞大行业分布广泛地域分布不均国有企业涉及的行业包括能源、交通、通信、金融、制造等关键领域。
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少。
030201国有企业规模与分布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整体经济效益良好。
总体效益良好相较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方面略显不足。
创新能力不足国有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责任承担股权结构单一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相对单一,国有股占比较大,缺乏多元化股权结构。
逻辑学单项选择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1、在“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大学教师是知识分子”这两个判断中,“知识分子”这个概念( (4)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后者是集合概念2、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是( (3)所有的概念都要通过语词来表达3、“甲与乙是朋友”这个判断是( )判断。
(4)关系判断4、根据同一素材性质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中的反对关系,可以进行推演的是( (1)由真推假5、“某甲是冠军”与“某甲不是冠军”这两个性质判断之间是( (2)矛盾关系6、“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那就什么工作也干不好。
”这个判断的逻辑形式是((3)p→q7、负全称肯定判断的等值判断是( (2)SIP8、“负判断”可概括为((2)复合判断9、把“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进行管理”这句话作为“企业管理”的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4)同语反复10、“有些诗歌不是押韵的”这个判断的逻辑形式是((4)有的S不是P3、"圆是平面上的点对一个中心保持相等距离运动所形成的封闭的曲线。
"作为定义,属于(2 )(2)发生定义4、在性质判断中,决定判断形式的是(4 )(1)主项和谓项(2)主项和量项(3)谓项和联项(4)量项和联项5、"某甲是有罪的"与"某甲是无罪的"这两个性质判断之间是(2)矛盾关系6、"普通逻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普通逻辑学是科学。
所以,所有的科学都是没有阶级性。
"这个三段论是(4)犯小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7、已知"当且仅p才q,""pq","p->q"均真,则(1)p真q真8、"并非小王和小李都是电大学生。
"其等值判断是 (4)或者小王不是电大学生,或者小李不是电大学生9、如果既部否定SAP,又不否定SEP,则 (2)违反部矛盾律的要求10、类比推理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相同点是 (2)结论不一定是可靠的1.“历史上先后产生的国家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国家,无论何种类型的国家都是阶级专政的工具”。
国有企业存在的原因、规模和范围的决定因素
国有企业存在的原因、规模和范围的决定因素一、引言从世界范围看,几乎所有国家都存在国有企业。
但是,为什么有些国家的国有企业规模较小,而有些国家的国有企业却分布在各行各业?从历史发展看,为什么有些国家曾经或者正在进行私有化,而另外一些国家却反其道而行之?我们以为,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意识形态差异所引致,这些现象背后一定存在着更为深层次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动因,也就是国有企业存在的原因、规模和范围的决定因素。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关于企业产权类型的模型,通过逻辑分析导出如下结论:国有企业的存在具有两方面的原因——作为政府履行职责的工具和作为执政者的执政基础。
也就是说,当出现自然垄断、外部性和公共品等市场失灵时,政府的职责决定了它应该对经济进行干预,而干预的手段之一就是建立国有企业,直接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维护社会公平。
同时,国有企业还具有强化执政党执政地位的功能。
执政党通常会利用国有企业作为其相机决策的抓手,以巩固和强化其执政地位。
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国有企业实际上是作为执政党的执政基础而存在的。
本文的研究意义来自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
从理论角度,关于国有企业存在的原因,目前还没有一个全面考虑政治体制因素的理论框架,本文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
从实践角度,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有经济的范围已大大收缩,但在许多竞争性行业中,我们仍然看到一批占据领先地位的大型国有企业,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这些企业存在的价值,以及如何更加有效地在这些企业中建立有效的治理架构,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在国民经济和强化政治和社会稳定中的应有作用。
从长期趋势看,随着政治体制、政府职能的完善以及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国有经济的范围将会缩小。
对执政党而言,值得重视的是把握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速度、节奏和顺序。
那些处于一般竞争性行业、生产效率受政治控制的影响较大、较少涉及公平问题的国有企业应优先被改制,而对于那些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企业,则应该采取更细致和渐进的改革策略,特别要在控制方式上大胆创新,在保证控制力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效率。
我国传统国有企业形成的三个基本逻辑
业 , 9 3年 夏 天 在 全 国 财 经 会 议 上 他 更 是 着 重 指 出 “ 点 是 15 重
工业 , 工业 中的重 点 是重 工 业 ” 。其 二 , 面 我 们 已涉 及 , 前 新
中 国 成 立 之 初 , 有 关 经 济 指 标 看 我 国生 产 力 水 平 的 落 后 主 从
环境并 没有 根本 改变 。在核武 器 时代 , 由于资本 主义 世界 体
系 的围困 , 中华 民 族 整 体 生 存 的 危 机 甚 至 更 为 严 峻 了 。 中 国 工 业 化 的 这 种 持 续 存 在 的 外 部 环 境 也 正 是 它 的 动 因 。 中 国 当 时 的 首 要 目标 是 在 复 杂 多 变 的 国 际 环 境 中 独 立 地 生 存 和 发 展 , 应 付 大 规 模 现 代 战 争 的 威 胁 。 由 于 这 种 目标 不 是 纯 是 经 济 的 , 此 中 国在 发 展 过 程 中 , 必 须 下 决 心 超 越 并 扭 曲 因 就 常 规 状 态 下 经 济 发 展 的 某 些 自然 过 程 和 规 律 。 只 有 采 取 这
、
民族 独 立 、 民 政 权 的 稳 固 与 重 工 业 优 先 发 人
展 的 赶 超 战 略
近代 的 中华 民族 饱 受帝 国主 义 的欺 凌 , 民族 尊 严 、 族 民
独 立 屡 遭 践 踏 。 中 国革 命 以暴 力 方 式 解 决 了 国 内 阶 级 矛 盾 ,
同时驱逐 了西方 列强 在华 长期 的 军事 、 治 和 经济 存 在 , 政 从
一
得失 等“ 微小叙 事” 比较大 的权 重 , 相 共和 国缔 造者 决策 的 天 平 向前者倾 斜 , 明确 了重 工业 优先发 展 的赶超 战 略 。尽管 像 有 的专家 所言 , 当时人 民 的生 活 很 苦 , 同时 这 也不 符 合 我 国
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
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一、本文概述1、国有企业的定义和重要性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定义和重要性也备受关注。
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投资或控制的企业,其所有权和经营权归国家所有。
作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国有企业在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表现形式。
首先,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引擎。
它是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
其次,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们承担着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使命,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
这些改革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总之,国有企业的定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们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关注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为其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国有企业历史和现状的概述在中国的经济体系中,国有企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国有企业,简称国企,是指国家的经营性财产而非私有财产,是国家的经营性法人。
在我国,国有企业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和社会公共事业的承载体。
2、国有企业历史和现状的概述国有企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大量企业被收归国有。
在那个时期,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统一的,全部归国家所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渐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当前,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如能源、交通、通信、金融等领域,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也有显著提升。
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
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
加强董事会建设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机构,需要通过完善董事会组成、 议事规则等方式,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这样可以 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和监督能力,同时降低内部人控制的风 险。
建立监事会制度
监事会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机构,需要通过完善监事会组成、 职责权限等方式,增强监事会的独立性和监督能力。这样可 以加强对企业决策和执行的监督,同时降低违法违规行为的 风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同时降低国有资本的干预程度。
加强监管和考核
对于混合所有制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和考核机制,防止国有资本流失和民间资本滥 用。同时,需要加强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考核,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国有 资本与其他所有制资本的融合,提高 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体系中的主导力量。
经济体制改革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国有企业逐渐暴露出体制不灵活 、效益低下等问题,成为制约经济 发展的瓶颈。
全球化冲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国有企 业面临来自全球企业的竞争压力, 亟需提高自身竞争力。
改革的动因
提高企业效率
增强市场适应性
通过改革,国有企业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 的竞争力。
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始于改革开放初期,逐步实现了所有权与经 营权的分离,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和效益提升。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企业 治理结构的优化和经营机制的转变。
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与治理
98 | 创新世界周刊 | 2023.5“现代新国企,从治理角度看,就是要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从经营角度看,要真正实现市场化经营;从创新角度看,还要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着力突破关键技术,争当现代产业链‘链长’”,在2023国企管理智库大会“智库研讨”第二时段,胡迟表示。
“现代化的国家离不开现代化的企业”,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国有经济研究峰会上致辞时表示,国资央企将着力打造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现代新国企。
在经过40余年的国企改革,特别是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要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之后,我们对国企的概念及功能定位又有了更新的认识。
其实,新国企概念出现的时间是相对较早的,大约在2000年前后。
当时是以大多数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施了股份制改革来界定新国企的。
那么,现在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未来,现代新国企应该是什么样的?在我看来,是能够对接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
综合近些年的国企改革成果,我用一个概念来界定什么叫现代新国企,现代新国企应该具备哪些特征,以及从哪些方面打造现代新国企。
首先,从治理角度看,所谓现代新国企,就是要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坚持“两个一以贯之”,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
其次,从经营角度看,要真正实现市场化经营。
从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最近的政策文件都在强调,要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
最后,从创新角度看,未来新国企要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着力突破关键技术,争当现代产业链“链长”,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
从三方面打造现代新国企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 胡迟2023国企管理智库大会——会议篇·智库研讨(二)明确国有企业功能界定和推进分类改革,是新时代深化国企改革的逻辑起点和鲜明特征。
近年来,国资国企在更加清晰的功能定位基础上探索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考核、分类监管,已经与市场经济更加深入融合。
国企合规管理体系的底层逻辑与现实路径
国企合规管理体系的底层逻辑与现实路径1.引言1.1 概述概述国企合规管理体系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管理机制,对于确保国企合规经营、维护市场秩序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企改革的不断推进,国企合规管理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国企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从底层逻辑和现实路径两个角度探讨国企合规管理体系的建设。
底层逻辑是指国企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内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企需要依法合规经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行业准则,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国企合规管理体系的底层逻辑是通过建立健全的制度框架和管理机制,明确合规责任和权利,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高合规水平和运营效益。
只有通过合规管理体系的建设,国企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实路径是指国企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过程和方法。
国企合规管理体系的建设需要通过明确的路径和有效的方法来实现。
首先,国企需要进行合规风险评估,了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确定建设目标和任务。
其次,国企应制定合规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各级管理层和员工的合规职责和要求。
同时,国企还需要加强内部培训和宣传,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和素质。
最后,国企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纠正合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综上所述,国企合规管理体系的建设是国企发展的根本所在。
通过建立健全的底层逻辑和采取科学的现实路径,国企能够实现合规管理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国企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国企合规管理体系的概念和重要性两个方面展开,进一步探讨国企合规管理体系的底层逻辑和现实路径,以期为国企合规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在本文中,笔者将按照以下结构来探讨国企合规管理体系的底层逻辑与现实路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组织和阐述关于国企合规管理体系的底层逻辑与现实路径:第一部分:引言在引言中,我们将阐述国企合规管理体系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与改革逻辑
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与改革逻辑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大体上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同时起步的。
十几年来,“搞活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一直是反复强调的改革主题。
但是从结果看,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展最为缓慢。
对此,人们可以有许多理由提出批评或抱怨。
然而, 经济学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提出“要改革”的问题 ,而且应对为什么“改不动”以及在何种条件下才可能“改得动”的问题作出解释。
从一定意义上说,后一方面的问题更为深刻,因而更具有挑战性。
其实,国有企业改革中“努力”与“结果”的不对称现象本身具有很高的分析价值,这种分析不仅对真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可缺少,而且将有助于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方式有更为切合实际的了解。
一、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1. “放权让利”后的两个难题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最初从“放权让利”开始,主要是基于旧体制下企业作为政府的行政“附属物”而缺少活力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基本事实。
尽管“放权让利”并不顺利,经过多年努力后,企业自主权还是不同程度地扩大了。
但是,伴随着这一变化,出现了两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个问题是在经营者方面缺少来自所有者的约束。
企业扩权以后,“拼设备”、“多分少留”、不注重技术改造和长期发展的短期化行为相当普遍,缺乏谨慎态度的投资扩张行为有增无减,通过种种方式(贿赂,有意低估国有资产,挥霍性消费等)“吃”国有资产的行为,在有些地方达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
这样,便出现了一种可被称为“放权悖论”的现象:不放权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放了权经营者又缺少约束。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目前尚不存在一种放权以后能对经营者产生有效约束的产权制度。
另一个问题是经营者已有的部分权利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施,其中最多的是来自企业办社会的限制。
例如,给了经营者“辞退职工权”,在职工的医疗、养老、住房等依赖于企业的情况下,职工与企业间的联系难以割断,职工实际上是“辞而不退”的。
又如,给了企业“自留资金,自我发展”的权利,由于企业办社会负担过重,占用了很大一块资金,有的企业的自留资金甚至难以抵补医药费开支,这样,一方面减少了企业的生产性投资,另一方面,企业办社会所造成的高成本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地位,以及通过竞争获取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