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栱演变对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影响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应用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应用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装饰与结构部分,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形制流变的重要标志。
斗栱位于屋檐之下,梁柱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通过斗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同时,斗栱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檐桁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型更加优美壮观。
何为斗栱?斗: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块栱:驾于斗上的弓形横木一组斗栱(宋代称“朵”,清代称“攒”)由若干个斗和栱组成,可置于柱头之上,也可置于两柱之间的阑额上或角柱上,分别称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或转角铺作(“铺作”即斗栱的总称)。
从结构上,最重要的是栌斗(即斗栱底部、柱头之上的那块大方木)和华栱,后者是从栌斗上挑出的、与建筑物正面成直角的栱。
华栱可以上下重叠使用,层层向外或向内挑出,称为“出跳”。
一组斗栱可含一至五跳。
横向的栱与华栱在栌斗上相交叉,与墙面平行。
每一跳有一至二层横向栱的,称为“计心”,没有横向栱的出跳,称为“偷心”。
有时候华栱之上还有一个斜向构件,称为“昂”。
它的上端,称为昂尾,常由梁或的重量将其下压,从而成为支承挑出的屋檐的一根杠杆。
它那向外突出的尖形昂嘴使其极容易被辨认出来。
依据出跳的数目、华栱与昂的悬挑、计心或偷心的安排等等不同情况,形成了斗栱的多种组合方式,重复交叠,可变化万千。
可以这样简单,一目了然:也可以如此复杂:斗栱之间以榫卯结合,不使用一根铁钉,这样纵横交错的组合犹如在梁架与柱间增设了一层弹簧层,可以有效地抗御地震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许多古代木构可以屹立千年而不倒,比如我国最高的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辽代释迦木塔。
应县木塔斗栱两千多年的演变沿革历史,也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结构法的演变史,所以常常是我们鉴别建筑年代的依据。
从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逐渐发展完备。
唐代至元代,斗栱的体积宏大,近乎柱高的一半,充分表现出斗栱在结构上的重要性,例如佛光寺东大殿。
“斗拱”与中国设计的文化传承
“斗拱”与中国设计的文化传承作者:周玥瑶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4期摘要:中国建筑历经千年的历史,历久弥新,在世界建筑界享有自己的影响力。
其中重要原因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木构架结构。
斗拱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其意义也成为了等级地位的象征,斗拱的造型及其受力的有机结合组成了中国建筑史上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斗拱;试验场;中国特色现代建筑在如今的已沦为建筑试验场的中国,如何走本国现代主义之路,又要摆脱“正统西方”的影响,这或许就一直是中国建筑设计面对的课题。
“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广州电视塔等现代西方建筑遍及中国各地,真正的中国式样建筑却在渐渐消失,我不否认现代西方建筑的魅力所在,但同时又在惋惜如今沉痛的现实……缺失的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
由此我想到了中国古建筑。
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建筑采用木结构体协。
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时能防御地震,由于斗拱的作用,建筑在结构上软性联接且具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于是产生了“墙倒屋不塌”的现象。
材料的不同,结构方式不同,建造出来的房屋形态自然不同。
而即使使用相同的材料与同样的结构方式,在不同国家与地区,有不同的民族背景,也会出现不同的样式。
例如,古希腊罗马的神庙宫室与教堂和中国的宫殿寺庙具有完全不同的形态。
中国、日本、泰国的佛教寺庙,都用木料,结构方式也一样,佛殿、佛塔的形式与风格却迥异。
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各地区不同的建造传统外,还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上的差异,这包括地势、气候、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艺术爱好与传统等等多方面因素。
我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有着强烈的个性,斗拱就是其一。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说到:“中国古代建筑有两个明显特征:斗拱,屋顶。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建筑语言符号,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斗栱: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精髓——兼论其在中国园林建筑之应用
摘要 :通过 对斗 f 的历 史分析 ,简述 了斗 形式 的产生 f t 及演 变过程 ,以及在 园林建筑的应 用。 关键 词:中国传统 建筑 、园林建 筑、斗棋 。
没 仃 变 化 的外 形 ,在装 饰 t却 大大 不 能 满足 ,例 如 沂 南汉 墓 的柱 ‘ ‘ 斗棋 ”就 可 见一 斑 了 。祖先 们 在 营 造 建 筑 中 , 不 断 在 斗 棋 中 予 以色 彩 或 雕 刻 的 装 饰 , 以改过 去 寡陋 的气 氛 ,晋? 思 《 左 吴都 赋》 就有 “ 栾 镂 , ( 释 为 : 雕 刻 的棋 , 镂 花 的 斗 )之 雌 , 解
一
释 : “ 梁 檩与 立 柱 之 间 ,为 减 少 剪应 力 ,遂 有 一 在 种 过渡 部 分 之 施 用 , 以许 多 斗 形 木 块 ,与 肘 形 曲 木 ,层 层垫 托 ,向外 伸 张 ,在 梁 下 可 以增 加 梁 身在
同 一 跨下 的荷载 力 ,在檐 下 可 以使 出檐 加远 。” 净
} . 拱演 变 的大致 过程( ) 图1:
:
爹
:
Q ’ }
夫观 。
‘
b , r-
凸 冉; ;
8
斗 棋 ,顾 名 思义 是 斗状 之 棋也 。 “ 存 汉朝 , 早
订
儿
I 围的建巩 个, { ] A 小斗棋 ( 头 )为栌栾 (uu n 4, r/ 柱 1l ),斗为 a
70 一
维普资讯
阳发展 成 为 多 向 ,形 成 了一 种 十 分复 杂 的和
有 显著 的收 分 ,柱 L的 栌斗 ,阑额 和 额上 的斗 棋 的
比例 与 卷 杀 都做 得 {分准 确 ” 『 』 。在 一 2 曲 中 ,我 们可 以从 其他 出 _ l L的画 象 砖 、陶 屋 中部
中国古建筑斗拱的演化历史及特点
一、概述我国古建筑斗拱作为我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建筑技艺。
本文将对我国古建筑斗拱的演化历史及特点进行深入探讨。
二、斗拱的起源与演化1. 斗拱的起源斗拱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梁架结构,用以支撑梁的重力,保证建筑的稳固性。
最初的斗拱形式简单粗犷,以实用为主,没有太多装饰。
2. 斗拱的演化随着建筑技术与工艺的不断发展,斗拱逐渐演化出各种不同的形式与风格。
在唐代,斗拱逐渐开始体现出装饰性,雕刻精美,成为建筑的一大特色。
而到了宋代,斗拱更加丰富多样,不仅体现艺术性,更加强了其结构上的稳固性。
3. 斗拱的风格特点古代斗拱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形制、雕刻与装饰上。
形制上,斗拱有悬挑、垂直、半垂直等多种形式,各具特点。
雕刻与装饰上,斗拱的雕刻题材多样,常常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与神话的元素,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
三、斗拱在我国古建筑中的应用1. 宫殿建筑中的斗拱在我国古代宫殿建筑中,斗拱扮演着支撑梁架结构的重要角色。
宫殿建筑中的斗拱多为悬挑形式,结构稳固,雕刻精美,体现了皇家建筑的尊贵与华丽。
2. 寺庙建筑中的斗拱在古代寺庙建筑中,斗拱常常体现出佛教与道教的宗教文化内涵,雕刻内容多为佛教神话、道教神话等,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斗拱的结构稳固性也保证了建筑的稳固与安全。
3. 园林建筑中的斗拱在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斗拱常常体现出我国园林的特色与韵味。
斗拱的形制多样、雕刻精美,为园林增添了一份静谧与优雅。
四、斗拱在传统建筑中的保护与传承1. 文物保护中的斗拱作为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斗拱在文物保护中受到了高度重视。
国家对于古建筑斗拱的保护法律法规日益完善,加强对古建筑斗拱的维护与修复。
2. 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的斗拱不仅仅是建筑材料,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
在当代,通过各种途径与手段,积极开展古建筑斗拱的传统技艺、工艺、风格的传承与研究,保持其传统魅力的也注入现代元素,使之与时俱进。
浅谈中国古建筑斗拱的特点及作用
浅谈中国古建筑斗拱得特点及作用【摘要】斗拱就是中国特有得建筑结构,一般总就是出现在较大型建筑物上,它得产生与发展有着非常悠久得历史,后来逐渐成为等级、身份得一种建筑文化符号,表现了我国建筑名族风格。
斗拱得造型体现了建筑受力构件与造型艺术得有机结合,它与屋顶独特得链接方法使其成为世界建筑中得一朵奇葩,对我国现代民族化建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斗拱、古建筑、文化符号、建筑语言一、斗拱就是什么斗拱就是我国建筑特有得一种结构。
在立柱顶、额枋与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得一层层探出成弓形得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得方形木块叫斗。
合称斗拱。
也作枓拱、枓栱。
由斗、栱、翘、昂、升组成。
斗拱得产生与发展有着非常悠久得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得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得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瞧到早期斗拱得形象。
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得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得构件,就是由方形得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拱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得形制,就是较大建筑物得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
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都支出得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得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
一般上,凡就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得建筑物,才有斗拱得安置。
抖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得奇妙感觉。
在美学与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得风格。
无论从艺术或技术得角度来瞧,斗拱都足以象徵与代表中华古典得建筑精神与气质。
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耍头。
雕著一个立双式得青色龙头。
其两旁得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
图1 斗拱得基本结构二、斗拱得种类斗拱得种类很多,形制复杂。
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柱头斗拱柱头铺作柱头科;柱间斗拱补间铺作平身科;转角斗拱角铺作角科;其中,转角斗拱得结构最为复杂,所起作用也就是最大。
按斗拱在建筑物中所处得位置分类:外檐斗拱:处于建筑物外檐部位。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斗拱结构及其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斗拱结构及其意义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重要的结构形式,广泛应用于古代宫殿、庙宇、园林和民居等建筑中。
斗拱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构件,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形态和意义给中国传统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文化内涵。
一.斗拱的形态特征斗拱是指由两块石料或木料组合而成的牛腿状结构,呈现出动态和协调的线条。
斗拱通常由斗栱和拱石两部分组成,斗栱是支撑构件,起到承重的作用,拱石则是拱起的构件。
斗拱的形态结构既具有雄伟的气势,又具有柔美的曲线,通过其婉转的曲线变化,将建筑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斗拱的意义1. 结构稳定斗拱具有良好的承重性能,可将上部荷载分散至墙体,使得建筑结构更加稳定。
斗拱还能够减轻建筑各部分的荷载,提高建筑的承载能力。
2. 美学价值斗拱形态曲线流畅,造型雄浑大气,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斗拱还能够通过其线条的流动感和空间的层次感营造出独特的建筑美感,使建筑增添艺术韵味。
3. 文化象征斗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
斗拱的形态来源于中国古代人们对天空中太阳和月亮的崇拜,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斗拱的形态被赋予了神圣和吉祥的意义,代表着光明与权力的象征。
三.斗拱的应用举例1. 故宫紫禁城故宫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斗拱作为紫禁城建筑的重要构件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太和殿的正殿大门、午门和佛香阁等建筑中都使用了斗拱结构,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威严和尊贵。
2. 衡山南岳大庙衡山南岳大庙是中国古代庙宇建筑中的代表之一,也是斗拱结构的典型应用。
大庙中的正殿大门和正殿内部都采用了斗拱结构,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庄严和神秘。
3. 园林建筑中国传统园林中,斗拱也是常见的建筑形式。
例如,苏州的留园、拙政园和西湖的花港观鱼等园林建筑中都使用了斗拱结构,为园林增添了美感和独特的格调。
四.现代对传统斗拱的传承与创新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斗拱结构在当代建筑中得到了一定的传承和创新。
简述唐宋斗拱与明清斗拱的演变与区别
简述唐宋斗拱与明清斗拱的演变与区别摘要:一、唐宋斗拱的特点与演变1.斗拱的起源与功能2.唐宋斗拱的形态特征3.唐宋斗拱的演变过程二、明清斗拱的特点与演变1.明清斗拱的形态特征2.明清斗拱的演变过程3.明清斗拱在建筑中的应用三、唐宋与明清斗拱的区别1.形制的差异2.构造方式的差异3.装饰风格的差异正文: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结构部件,起着承重、传递荷载的重要作用。
从唐宋到明清,斗拱在形态、构造和应用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演变。
一、唐宋斗拱的特点与演变1.斗拱的起源与功能斗拱起源于商朝,起初仅作为一种简单的承重结构,随着历史的推移,其功能逐渐丰富,不仅具有承重作用,还具有装饰效果。
2.唐宋斗拱的形态特征唐宋时期的斗拱形态丰满,线条流畅。
拱与斗的比例适中,使得整个结构稳定且美观。
此外,唐宋斗拱的尺度较大,给人以庄重雄伟之感。
3.唐宋斗拱的演变过程唐宋时期,斗拱的形制逐渐完善,成为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斗拱的尺寸、形状和构造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使得斗拱结构更加稳定,承重能力更强。
二、明清斗拱的特点与演变1.明清斗拱的形态特征明清时期的斗拱形态更为精细,线条更加优美。
拱与斗的比例更加协调,使得斗拱结构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更具观赏性。
此外,明清斗拱的尺度相对较小,呈现出一种小巧玲珑之美。
2.明清斗拱的演变过程明清时期,斗拱的构造方式发生了一定变化,采用了更多的榫卯结构,使得斗拱的连接更加牢固。
同时,斗拱在建筑中的应用更加广泛,不仅限于主体结构,还应用于屋檐、门窗等局部装饰。
3.明清斗拱在建筑中的应用在明清建筑中,斗拱不仅起到了承重作用,还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工匠们巧妙地将斗拱与建筑的其他部件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富丽堂皇、典雅古朴的建筑风格。
三、唐宋与明清斗拱的区别1.形制的差异唐宋斗拱尺寸较大,形态丰满,线条流畅;明清斗拱尺寸较小,形态更为精细,线条优美。
2.构造方式的差异唐宋斗拱采用较多的木构件拼接,明清斗拱则采用更多的榫卯结构,使连接更加牢固。
试论斗拱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应用
35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一种构件。
它是柱础与屋顶的过渡联系部分,一般设在横梁与立柱之交接处,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的使用,成功地解决了剪应力对梁架的破坏性问题,同时加深了屋檐外挑的深度及高度,有利于保护墙体,并且使建筑外观益加优美。
它不仅广泛应用于宫殿、坛庙、园林、石窟等地上建筑,而且在地下陵墓建筑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斗拱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一根红线,它的发展、演变历程就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变化的历程,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能够与古希腊建筑、伊斯兰建筑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的考古发现,对斗拱的发生、演变再作一系统整理,旨在进一步突出其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地位,加深对它的认识。
根据宋代《营造法式》介绍,斗拱是由若干“斗”与“拱”垒叠而成,总称“铺作”。
在柱头上的部分称为“柱头铺作”,在柱与柱之间的部分称为“补间铺作”,在角柱之上的部分称为“转角铺作”。
斗拱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斗、拱、昂、枋。
“斗”为方形的木块,形状像量东西的斗,故称为“斗”。
它是整个斗拱构造中承上启下连接的部分,由于使用的位置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大小和名称,在柱子上面的叫“栌斗”,清代叫“坐斗”或“大斗”,是一朵斗拱所承载的全部份量集中的地方,所以特别大。
拱是两端砍削成弯曲形状的长方形木块,它在斗拱结构中的作用是向前后左右伸展挑出。
前后挑出的拱又叫“华拱”或“跳”,清朝叫“翘头”。
“昂”是一根直长的木材,通过斗拱的中心斜垂向下,出于华拱之上。
“枋”是将一朵斗拱与其它斗拱联系起来,它的主要作用也就是把各朵横向分散的斗拱连成一个整体。
不过,在斗拱最初的形式是没有那么复杂的。
斗拱的产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的。
原始的极简单的挑出的横木或曲木,或者可以说是为后来斗拱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我们从早期的建筑基址的发掘可以看到这一情况。
1960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中部,发现一处属于二里头三期的大型宫殿建筑群基址,即一号宫殿。
斗拱结构详解范文
斗拱结构详解范文斗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形式,在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宫殿、庙宇和寺庙等宗教建筑中更是大量出现。
斗拱结构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工程技术价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对斗拱结构进行详细的解析。
斗拱结构是一种由多个横向加强的建筑构件连接而成的结构形式。
它由一系列的斗栱和拱券构成,斗栱是斗拱结构中上部构件,用以承载载荷,拱券则是下部构件,用以传递载荷到地基。
斗栱和拱券之间通过卯榫连接,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整体结构。
斗栱是斗拱结构的上部构件,属于悬臂结构。
斗栱一般由木材或石材制作而成,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菱形等。
斗栱的上部采用挑檐悬挑,并且倾斜角度逐层递增,形成了一个渐进的外形曲线。
斗栱的下部通常有加强装置,如斗拱下部的下榀、下帱等,以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拱券是斗拱结构的下部构件,属于拱形结构。
拱券一般由石材制作而成,形状多为半圆形。
拱券是以斗栱为支点,将上部载荷传递到地基的主要力传递构件。
拱券的形状和比例要与斗栱相协调,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斗栱和拱券之间通过卯榫连接,卯榫是一种传统的木结构连接方式。
斗栱和拱券的卯榫连接要牢固稳定,以承受来自上部结构的荷载,并将荷载传递到地基。
卯榫连接的形式有榫卯、榫桩、榫箍等多种,其中榫卯连接是最常见的一种。
斗拱结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斗拱结构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能够抵御地震等外力的作用。
其次,斗拱结构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形态曲线优美,给人以舒展开阔的感觉。
再次,斗拱结构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形和调整,从而适应不同的建筑形态和空间布局。
最后,斗拱结构经济实用,施工简便,适用于大规模的建筑项目。
总之,斗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独特的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美学价值。
它通过斗栱和拱券的组合,形成了一个稳定、美观和功能完善的建筑结构。
斗拱结构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成为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斗拱成果简介
斗拱成果简介斗拱,指在建筑顶部横梁上,将两个斜向相对的石或木构件相交叠在一起,形成“↑”形的结构。
斗拱的设计和施工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它不仅起到了支撑建筑结构的作用,还赋予了建筑更加优美的造型和更加稳固的结构。
斗拱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建筑工程师的智慧和勤劳。
早在远古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工程师就已经开始探索斗拱结构,逐渐将其应用于建筑中,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后来的各个朝代,斗拱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主要构造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宫殿、寺庙、园林等各种建筑中。
斗拱建筑不仅在构造上具有独特的特点,而且在审美上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斗拱建筑的结构优美、造型精致、线条流畅,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对美学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
斗拱建筑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亮点,吸引了无数人们的关注和赞美。
在斗拱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历代建筑师和工匠们不断改进和完善斗拱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在保持传统特点的同时,也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创新,使斗拱建筑更具艺术魅力和时代气息。
各个朝代的斗拱建筑都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斗拱建筑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作为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见证,也成为当今建筑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通过对斗拱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综上所述,斗拱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构件,不仅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和审美价值,而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通过对斗拱建筑的深入研究和传承保护,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让人们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愿斗拱建筑的优美形态和深厚内涵,永远留存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光辉史册中,成为人们永远敬仰和传颂的建筑杰作。
从斗拱的演变看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建筑和城市空间的粗放设计和工业化生产造成千城一面、城乡风貌趋同、特色缺失、文化断层等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和智慧,并在现代科学和艺术语境下传承发扬其魅力成了亟须思考的问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文脉传承、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关注在建筑设计和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
中国传统建筑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套自我完善的结构和形式体,而在结构稳定和形式美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正是斗拱。
可以说,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具魅力又最为智慧且深奥的部分。
现有的研究在斗拱的力学和结构性能[1-5]、结构演变[6,7]、美学表达[8]、生态属性[9-11]探讨等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但对其发展内在逻辑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科学和艺术的动态视角的分析,以及在当代科学和艺术语境下对传统建筑的传承研究。
1斗拱的组成及功能斗拱在宋代《营造法式》中被称为“铺作”,在清代《工程做法则例》中被称为“斗科”,在民国时期之后才被称作“斗拱”[12]。
关于斗拱的定义,梁思成和刘敦祯两位前辈提出:“在梁檩和立柱之间,为减少剪应力,顾遂有一种过渡部分之施用,以许多斗形木块,与肘形曲木,层层垫托,向外伸张,在梁下可以增加梁身在同一净跨下的荷载力,在檐下可以使出檐加远,这便是中国建筑数千年所特有的斗拱部分。
”[13]“所谓斗拱,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方形的拱层叠装配而成。
”[14]摘要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城市风貌趋同、文化认同感缺失等问题日益突出,亟须回归本源寻找本质,找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美与智慧背后的生成逻辑,探索传统建筑的传承路径。
斗拱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要素,本文总结回顾其演变历程,并对其各阶段的形态特征、科学性与艺术性,以及发展演变逻辑进行分析,挖掘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总结了在当代科学和艺术语境下探索中国传统建筑传承的几种方式,为探索立足当代科学与艺术、从人的需求出发的空间营造和传统建筑文化传承路径提供思路借鉴。
斗拱—中国古建筑的灵魂构建(一)
斗拱—中国古建筑的灵魂构建(一)阳高云林寺中国古代建筑凡大型者均施用斗拱,它是中国古代工匠的一种伟大创意和独特创造。
因着这些小木作的使用,加大了建筑物的跨度,拓展了建筑物的高度,增加了建筑物的柔性,增添了建筑物抗震动的力度。
斗拱,是中国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其功用在于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地吸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
“斗”是两层拱之间的斗形方木,属于铺垫物件;“拱”是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加施的一层层逐渐出挑十字交叉的弓形短木,是前后悬挑并且左右拉接的构件,也就是里外悬挑起杠杆作用的构件。
斗拱因为所处位置的不同而名称各异,如柱头斗拱、补间斗拱、转角斗拱等。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为皇室所独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全国仅存的四座唐代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应用斗拱结构的经典案例1.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是唐代武宗灭法前唯一保存下来的佛殿,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大殿和亚洲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比佛光寺还早75年。
2.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我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之作,至今保持了唐代重建时的风貌,是不可多得的唐代瑰宝,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
3.广仁王庙为一座典型的唐代建筑,它的建筑年代(唐太和五年即831年)比佛光寺还早了23年,仅晚于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在我国现存的四座唐代建筑中名列第二。
4.天台庵是佛教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宗”的庵院,大殿规模不大,但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这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是我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古建筑的珍贵实例。
斗拱形式的牌楼运城解州关帝庙石牌楼运城解州关帝庙木牌楼临汾襄汾丁村民居牌楼五台山龙泉寺石牌楼临汾尧陵木牌楼。
浅析中国斗拱艺术
浅析中国斗拱艺术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其独特而又大气的造型,将中国传统建筑符号斗拱运用到展馆建筑中,让全世界通过这次世博会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本文从斗拱的从无到有,到发展成熟,对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斗拱、木结构、斗拱演变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一个举世瞩目的盛会,作为东道主的中国馆更是世界瞩目的焦点。
中国馆的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凝聚了中国元素、象征了中国精神,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气质。
西方古代建筑为砖石结构体系,而中国古代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不难看出,中国馆巨大的顶部设计理念来源于中国传统并且极具代表性的建筑符号——斗拱。
建筑师将斗拱的形象夸张、抽象和变形,将原有的复杂结构简化,提炼精髓并将之放大。
几千年来,中国木结构体系的建筑,与我国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紧密相连,互相影响,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标志性“符号”(深深影响了日本古代建筑),这其中最显著的结构特征就是——斗拱。
斗拱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程,它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就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演变的缩影,是中国古代建筑能够与古希腊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斗拱在中国建筑上的地位,犹柱式之于希腊罗马建筑;斗拱之变化,谓为中国建筑之变化,亦未尝不可,犹柱式之影响欧洲建筑,至为重大。
”——梁思成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斗拱的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如“令簋”器足上的栌斗、铜器表面的建筑纹刻等),汉代的画像砖石、壁画、建筑明器及记载中也有不少,而石阙、石墓中的实物虽是仿木的作品,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保存了原有的风貌。
斗拱:中国古代建筑的”脊梁“
斗拱:中国古代建筑的”脊梁“斗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是中国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是汉族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
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
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
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
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
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耍头。
雕著一个立双式的青色龙头。
其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征吉祥如意。
成立于1953年的中国建筑学会将抽象的斗拱作为会徽。
对斗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
斗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
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
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
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
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
斗拱中国文化【“斗拱”与中国设计的文化传承】
斗拱中国文化【“斗拱”与中国设计的文化传承】在如今的已沦为建筑试验场的中国,如何走本国现代主义之路,又要摆脱“正统西方”的影响,这或许就一直是中国建筑设计面对的课题。
“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广州电视塔等现代西方建筑遍及中国各地,真正的中国式样建筑却在渐渐消失,我不否认现代西方建筑的魅力所在,但同时又在惋惜如今沉痛的现实……缺失的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
由此我想到了中国古建筑。
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建筑采用木结构体协。
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时能防御地震,由于斗拱的作用,建筑在结构上软性联接且具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于是产生了“墙倒屋不塌”的现象。
材料的不同,结构方式不同,建造出来的房屋形态自然不同。
而即使使用相同的材料与同样的结构方式,在不同国家与地区,有不同的民族背景,也会出现不同的样式。
例如,古希腊罗马的神庙宫室与教堂和中国的宫殿寺庙具有完全不同的形态。
中国、日本、泰国的佛教寺庙,都用木料,结构方式也一样,佛殿、佛塔的形式与风格却迥异。
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各地区不同的建造传统外,还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上的差异,这包括地势、气候、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艺术爱好与传统等等多方面因素。
我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有着强烈的个性,斗拱就是其一。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说到:“中国古代建筑有两个明显特征:斗拱,屋顶。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建筑语言符号,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斗拱的演变可以被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同样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而我更为感兴趣的是其斗拱的变化,斗拱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最繁琐的部分,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是无穷的。
而房檐下的斗拱也是作为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最有特色的。
它的构成形式,正负空间,都是建筑中朴实的精华。
但是无论它向外探出多少的屋檐,它下面的支点都要落在额枋横梁上,这就要求建筑构件,撑托屋顶的面积要大,下面的落点要小。
中国古建筑中的斗拱论文
中国古建筑中的斗拱【摘要】作为历史建筑大国的中国,木结构是我国建筑的重要特征和重要构件,而斗拱这一历史的奇葩则是我国木结构之关键。
斗拱的演变凝聚了中国古典建筑艺术最本质的变化,它不仅是研究建筑史断代研究的重要依据,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斗拱建筑语言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魅力却又最为深奥的部分。
它以极为简单又极标准化的构件,组成了千姿百态又千变万化的种类,承担起中国建筑中出檐懸挑、承手艺梁袱、装饰檐下、显示等级等功能,斗拱自身检卯的精巧程度还可以作为中国建筑木工技术的最高典范。
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认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
一、斗拱的称谓和组合斗拱由若干斗与拱垒叠而成,总称铺作。
在柱头上的那一部分称为“柱头铺作”,在柱与柱之间的部分称为“补间铺作”,在角柱之上的部分称“转角铺作”。
铺作中构建结构虽有斗、拱、昂三类,而斗又有四种,拱有五种,但在结构上,其最重要者为承担全部铺作重量的栌斗,及由栌斗向前后出跳得华拱。
华拱之上,或更用向下斜垂之昂,亦为出跳的主要构材,其出跳的数目从一跳至五跳不等。
昂尾斜上,压于梁或榑下,利用杠杆原理,以挑起檐部。
栌斗的中间或者每挑的挑头的中间向前后或内外两个方向上施斗、拱和昂,而有的放有横拱,这样的结构方式称为计心;而有的中间不放横拱,那他就被称为偷心。
横拱用一层建成的称为为单拱,双层的称谓为重拱。
二、斗拱力学原理斗拱的传力本质实际上是通过过渡,将大面积的荷载力量可靠的“收缩”到梁或者柱子上来。
虽然这种所谓的“收缩”看似一个不稳定的平衡,上大下小,实际上了解斗拱真正的构造就明白,层层的展开,横纵的相互咬合,相互限制,使得他们(斗拱的构件组成)紧紧的形成一体。
作为节点来说,木头的承重力度不够,斗拱在力学上将单点支撑变成了多点支撑,将受力分解到木头的各个支点,保证了结构上的安全。
斗栱在古建筑中的作用
斗栱在古建筑中的作用
古代的建筑可以说是中国四大古典建筑中最令人惊叹的,其中格外重要的部分就是屋顶采用的“斗栱”。
斗栱形式古朴典雅,在古代建筑中非常常见,具有重要的意义。
斗栱又称旁棱,是古建筑中连接屋脊和屋檐的重要部件。
斗栱一般由两个斗杆及其连接相连的斗条构成。
其特点是装饰精美,有利于保护建筑外立面的保护性及质量,使外表看起来更加美观大方。
同时斗栱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水作用,屋梁虽然是抗风力构件但是风力也可以把雨水灌上屋面向斗栱以外的方向引导,从而就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水效果。
另外,斗栱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给古建筑特色性。
斗栱能够衬托出古建筑的独特魅力,给建筑特色性增添历史味道。
斗栱的造型多种多样,融入青铜雕风格的古铜斗栱,融入琉璃风格的古琉璃斗栱,抑或是结构繁复却精巧的古折叠斗栱,均能体现出古建筑独特的细腻妩媚。
总之,古代建筑中斗栱的作用极为重要,保养斗栱对于维护古建筑的裸露和完美外观更为关键。
古建筑之所以宝贵,正是因为有着斗栱一致精湛的建造,其中蕴藏着上古传统文化的底蕴。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美丽与厚重,也是古代精湛技艺的标志。
斗拱:中国古建筑之灵魂构件
斗拱:中国古建筑之灵魂构件斗拱,又称枓栱、斗科,是中国古建筑中特有的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就可以看到斗拱的形象。
到了唐代斗拱已达到成熟阶段,后为皇族建筑的专用构造。
明清时期,则更多地承载起装饰作用。
斗拱,可称得上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
它不仅构思巧妙制式缜密,还有那巧夺天工的美。
因为它的存在,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得以出檐深远、呼之欲出。
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代表了中国古建筑的精神和气质,它让中国古建筑充满了灵气。
斗拱的主要作用为承重和抗震。
它是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的过渡,斗拱上承屋顶,下接立柱。
在中国古建筑中,扮演着顶天立地的角色。
它可以承托挑檐,使檐部挑出更远,以保护墙身和台基。
在室内还可以承托天花枋,构成室内天花。
斗拱还是中国古建筑抗震能力的关键所在,它在梁架和柱间形成纵横交错的铺作层,犹如在梁架与柱间增设了一层弹簧层,有效地抗御地震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建筑,经历多次强烈的地震而仍能巍然屹立的原因。
此外,它也是中国古建筑上重要的装饰构件和建筑等级的标志。
斗拱纵横交错,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色彩艳丽,韵律井然,当斗拱建筑披上中国色彩,视觉效果堪称惊艳。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只有重要的建筑,如宫殿、陵寝、苑囿、坛庙、寺观的主要建筑上才使用斗拱。
随着建筑等级的高低和面积的大小,斗拱可分为一至九重。
九重斗拱体量最大,它所承受的压力和托举的屋顶面积也最大,可以使屋檐最大程度外探。
斗拱是老祖宗留下的建筑文化瑰宝,惊艳了历史岁月。
斗转星移间,支撑着中国古建筑历尽风雨沧桑。
它是建筑生命的中流砥柱,默默藏在华丽屋檐下,静观世间风尘,流芳万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斗栱演变对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影响——以唐、宋、明清时期建筑为例赵国龙(大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辽宁中国 116622)摘要: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闻名于世,而木结构的精髓在于斗栱。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发展状况不同,国家制度和历史文化背景对斗栱形式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就斗栱由无到有,由简到繁,又由繁到“简”,进行了探析。
主要对唐、宋、明清时期的斗栱对建筑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希望能充分认识到斗栱具有的不可估量的价值,更加重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并保护和发扬光大。
关键词:斗栱;演变;中国古代建筑;唐、宋、明清;建筑形式1.引言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经过六七千年的发展过程,由雏形到成熟,从成熟到复杂,又从复杂到简练。
斗栱因功能所需而出现,又因审美要求而发展变化,进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不可缺少的装饰构件。
斗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本文通过对不同年代的斗栱在形态和构造上的演变,选取每个年代标志性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相关数据分析、实态调查,来研究斗栱对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影响。
2. 斗栱溯源梁思成先生说:“斗栱在中国建筑上的地位,犹柱式之于希腊罗马建筑;斗栱之变化,谓为中国建筑之变化,亦未尝不可,犹柱式之影响欧洲建筑,至为重大”[1]。
2.1什么是斗栱如图1所示,斗栱又称斗科、欂栌,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梁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
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2、3]。
2.2 斗栱的起源图1 斗栱目前对斗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 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商代宫室、居民的出檐大多已采用擎檐支 撑的方式)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栱[4]。
2.3 斗栱的作用 斗栱在古代建筑木构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承上启下、传导荷载的功能。
斗栱作为建筑物屋顶与柱子之间的过渡部分,上承受梁架、屋面荷载,并将荷载传到柱子上,再由柱子传到基础。
2、承挑出檐,保证出檐安全。
深远的出檐,对保护建筑物免受雨水侵蚀有很大作用。
3、斗栱用于室内向两端挑出,有缩短梁枋跨度,分散梁枋节点处剪力的作用。
4、斗栱在建筑物上下架间形成一层有弹性的结构层,能够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
5、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斗栱经过造型加工和色彩美化后,又很富有装饰性。
6、在封建社会,斗栱还是封建等级制度在建筑物上的重要标志之一[5]。
2.4 斗栱的种类檐下斗栱因其位置不同,所起作用也有差异:在柱头上的斗栱称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在两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上的斗栱,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作用;在角柱上的斗栱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结构部件。
室内斗栱通常只支撑天花板的重量或作为梁头节点的联系构件,其结构作用不及檐下斗栱明显。
(见图2、3)图2宋《营造法式》四铺作斗栱图3清式斗栱3. 斗栱的演变及其对古代建筑形式的影响3.1 斗栱的演变建筑史学界通常认为斗栱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从西周到两汉,是斗栱的初始形成与发展阶段;2、从唐代到元代,是斗栱发展去向制度化的时期,斗栱的力学性能与建筑造型完美结合,是建筑技术与艺术发展成熟的阶段;3、明清时期,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6]。
3.2 斗栱对唐、宋、明清时期建筑形式的影响(1)、唐代斗栱由简到繁及对建筑形式的影响如图4所示,唐代是中国文化兴隆昌盛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统治者实行的是一种开放的对外政策,大量外域文化传入,因此唐代建筑多具有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庄重大方的特点。
在唐代斗栱成为建筑立面注视的中心,整体装饰性很丰富、强烈。
因此,被看做是建筑的一种“顏面”,一种错综之美。
斗栱又是唐代建筑的一种重要构件,是立柱与屋架之间的一种过渡,它是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栱,斜向的昂所构成,从整体上看,它重重叠叠,很是复杂,而解释开来,其结构又有条有理。
唐代建筑中柱头斗栱大,补间图4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斗栱小或不用补间铺作斗栱而只用蜀柱,补间铺作只有一朵,至为简单。
唐代建筑屋身不高,斗栱体量雄大,在整个建筑中所占比例较大。
出檐大,屋顶也就大,柱身部分比例就显得小,建筑呈头大身小的态势。
(2)宋代斗栱不断发展及对建筑形式的影响如图5所示,宋代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有发展,科学技术更有很大进步,这使得宋代的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宋代的建筑也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变得纤巧秀丽、注重装饰。
为了建筑的外形美观,斗栱在尺寸上减小了,数量上增加了。
在柱与柱之间还增加了一攒“平身科”,即补间铺作。
建筑的屋顶变高,屋顶变陡,中景不在充满斗栱,而是有屋顶、屋图 5 宋画中的滕王阁身根据合理比例构成的。
斗栱既是柱檐之间传力的节点,也是檐下的一种点缀,这样尺寸的斗栱大小适宜,同时也加强了建筑的整体感。
(3)、明清斗栱由繁到“简”及对建筑形式的影响如图6所示,在建筑方面,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
官式建筑由于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
明、清宫殿、庙宇建筑的墙用砖砌,屋顶出檐就可以减小;斗栱图6太和殿的作用也相应减少,并充分利用梁头向外挑出的作用承托屋檐重量,挑檐檩直接搁在梁头上,这是宋代以前的建筑未予充分利用的。
这样,柱头上的斗栱不在起宋代建筑上那样重要的结构作用,原来作为斜梁用的昂,也成为纯装饰的构件。
但由于宫殿、庙宇要求豪华、富丽的外观,因此失去了原来意义的斗栱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繁密,甚至某些方面还成了木构架的累赘物。
4. 结语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之间过渡部份。
其功用在于承受挑出的屋檐,将其重量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
一般来说,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栱的安置。
斗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
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国古建筑的精神和气质。
参考文献[1]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2] 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3]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4]殷亚静,李冬,斗栱的演变及中国古代建筑形式探微[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0年5月.[5]王学辉,《斗栱的发展演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6]张丹,斗栱艺术与结构机能演变历史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5月.The Evolution of Shallow Xi Dou Gong Influence on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al Form:To Tang, So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uildings, forExampleZhaoGuoLong(Civil and Architecture College,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116622,China)Abstract: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is famous forwood structure in the world. Dou Gongis unique components in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Dou Gong is different, 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bucket Gong form plays a considerable role. Bucket of Tang, So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ainly Gong impact on architecture are analyzed. Want people to be able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bucket Gong has immeasurable value, can make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to protect and carry forward.Key Words:Dou Gong; Evolution;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Tang, So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chitectural 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