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职能配置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职能配置](https://img.taocdn.com/s3/m/b020fcc6f121dd36a32d8278.png)
规划和自然资源SHANGHAI TUDI■J■■马7・■i.Fir■■=1rj科I5根据《上海市机构改革方案》,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主要职责是:1、履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
贯彻执行有关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
研究起草有关国土空间规划及城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自然资源、测绘、地名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拟订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2、负责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组织编制并监督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
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
组织划定、实施和管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文化保护等控制线,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
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
3、参与编制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参与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规划。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单元规划、重要地区的详细规划及市政府其他指令性规划,对其他专业系统规划进行综合协调与平衡。
指导各区编制职责范围内的各类规划。
受市政府委托,依法审核、审批各类规划。
4、负责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优秀历史建筑和市级以上历史文物古迹的规划管理。
负责城市地名、城乡规划设计、城市建设档案等管理工作。
负责城乡规划、土地、地质矿产资源、测绘等行业资质资格与信用管理。
5、负责建设工程项目规划土地管理相关工作,对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后到竣工验收前规划、土地执行情况实行跟踪监督。
6、统筹负责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
依据国家自然06Shanghai Tudi2019/HSHANGHAI TUDI规划和自然资源资源调查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标准,建立统一规范的调查监测评价制度。
统筹推进自然资源基础调查、专项调查和监测工作。
宝山区区域总体规划实施方案2024)
![宝山区区域总体规划实施方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3007ec90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92.png)
宝山区区域总体规划实施方案2024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宝山区的地图上,我的思绪随着这幅地图蔓延开来。
作为一名有着10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我知道,此刻的我,需要将这片土地的未来,用文字描绘出来。
一、总体目标我们要明确宝山区区域总体规划的核心目标。
到2024年,宝山区要成为上海市的一个经济增长极、科技创新高地、生态宜居典范和国际化社区。
这四大目标,既是我们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的行动指南。
二、空间布局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以“一心、两轴、三片”为总体布局,打造中央商务区,提升城市品质;依托轨道交通,构建东西发展轴和南北发展轴,串联城市各功能区块;划分三个功能片区,分别是科技创新区、生态宜居区和历史文化区。
2.完善交通网络。
加密轨道交通线网,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优化道路布局,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发展水上交通,串联城市各景点。
三、产业发展1.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产业新高地。
2.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引导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加强科技创新。
建设科技创新园区,吸引高端人才,培育创新型企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四、生态环境1.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实施水环境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严格环境监管,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2.推进低碳发展。
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交通结构,减少碳排放;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市民环保意识。
五、民生保障1.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
2.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市民基本生活;加大扶贫力度,助力弱势群体脱贫致富。
3.丰富文化活动。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历史文化。
六、国际化发展1.提升国际形象。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宝山区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住各区的各位可以对照着看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住各区的各位可以对照着看](https://img.taocdn.com/s3/m/6742edfb2af90242a995e526.png)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住各区的各位可以对照着看2030年的上海将给人们以惊喜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曾在1986、1999年编制过两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对于本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和产业、民生等方面的促进是比较大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海进入了世博会前后的新历史机遇期,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生息的载体,必然需要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配适新一轮的蓝图。
据悉,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市有关方面已经率先启动了针对2012-2030年中长期发展需求的城市规划,预计在世博会后的2010年底将形成综合成果;目前规划的概念性设想和初步成果,已经可以让我们先睹为快了。
全市将形成“一中两翼”、轴线强化的基本布局目前上海所执行的1999版城市规划的布局理念体现了多层次的城市体系,即中心城——郊区新城(或中心城副中心)——新市镇(或中心城地区中心)——中心村(或中心城社区中心)所构成的四级配置。
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中心城以外环线内的680平方公里为限,没有考虑到行政管辖和上海滨江沿海的地理因素;在编制各个分区和社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经常局限于规划等级的能级限制,灵活性不强。
在规划理念上,郊区各区县在建设新城和布局区域体系过程中一直放不开手脚,并有“以邻为壑”的倾向,例如,西部的青浦、嘉定区直面经济发达的苏锡常区域,却一直未能规划出一个辐射长三角、服务这一区域企业商务功能的高能级区域,以往的规划理念限制了在中心城以外区域的建设强度;更兼江苏省在这一方面动作迅猛抢得先机,使得上海西部几个区与昆山、苏州等地的经济发展差距甚大。
又比如,闵行区和松江区一直无法很好进行道路体系的对接,使得南新铁路环线成为上海城区向西发展的“暗闸”,产生了严重的衰减效应,以至于松江新城严重空心化。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原有规划过程中“大城市、小郊区”的计划经济思维残余所致。
上海市政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洪宣庆谈到,与上海相比,北京的城市布局体系就根据其东、南郊俯瞰华北平原,与天津和东北紧密联系的特点,规划了“城市产业发展带”;根据其西、北郊为燕山山脉和毗连蒙古高原的地理因素,着重强调了“生态保护带”的相关侧重。
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https://img.taocdn.com/s3/m/915c847eff00bed5b9f31de9.png)
交通资讯Information展水平显著提升,整体服务水平、智能化水平、运营管理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30年,北京双枢纽机场成熟运营、协调发展、适度竞争,国际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天津、石家庄机场区域航空枢纽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将天津建成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基本实现京津冀地区主要机场与轨道交通有效衔接,打造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空铁联运、协同发展的世界级机场群。
(澎湃新闻,2017-12-18)北京改善绿色出行环境北京改善绿色出行环境::两年治理468km步行自行车系统北京市着力改善绿色出行环境,根据规划,北京市到2020年将完成3200km步行自行车系统的治理工作,其中市管城市道路1600km。
2016年以来,北京城市道路已治理完成965km,市管道路已治理完成468km。
为规范治理工作,北京市下发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编制了《北京市人行道桩设计实施导则》和《北京市自行车道彩铺设计导则》,为提升整治工作水平提供了规范。
一些路段的治理工作效果明显。
例如,针对非机动车道被违规停车占压的问题,在一些道路交叉口停车占压位置和易产生通行冲突的位置增设非机动车护栏,机动车侵占率由原来的18.24%降至6.13%。
对一些有条件的公共汽车站进行后绕式改造。
(新华网,2017-12-20)广州新开通4条地铁线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接驳2017年底,广州地铁九号线、十三号线一期、十四号线知识城支线、四号线南沿线等4条地铁新开线开通运营,直接服务于黄埔区、白云区、南沙区、花都区、增城区。
为完善公共汽车与轨道交通的接驳,广州市交通部门组织相关单位提前研究具体实施方案,重点对地铁十三号线一期和十四号线知识城支线市中心区内的地铁沿线进行公交线网优化调整,实现新建地铁站与周边主要住宅区、商业圈公交服务空间+时间上的衔接。
主要措施:以轨道交通车站为节点,加强周边社区公共汽车服务覆盖;新开快速接驳线,连接多条轨道交通线并成网;优化站点设置,完善公共汽车、地铁接驳服务;延长服务时间,加强公共汽车、地铁服务对接;完善公共汽车与轨道交通接驳指引;完善轨道交通应急公共汽车接驳。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e4576dc7bb4cf7ec4afed06d.png)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规划地位和作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实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
在本市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分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等,均应执行本规划。
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自1999年至2020年,近期至2005年。
规划立足于21世纪的长远发展,对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市域城镇布局及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布局均考虑了更长时间的发展要求,并对城市远景发展进程和方向作出轮廓性安排。
规划区范围本规划区范围为上海市行政辖区,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
本规划与《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规划指导思想(1)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要求,进一步确定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面向 21世纪,体现国际大都市水平;(2)体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础设施建设;(3)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4)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的环境;(5)体现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出发,统筹上海的产业、能源布局和交通、水利体系等建设。
城市性质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城市发展规模控制中心城人口和用地规模,引导中心城的人口和产业向郊区疏解。
2020年,全市实际居住人口1600万左右,其中,非农人口13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5%,集中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总用地约1500平方公里。
中心城规划人口约8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600平方公里;郊区城镇规划人口约560万。
城市发展目标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基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基本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346f33ca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2d.png)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2.30•【字号】沪府发[2012]106号•【施行日期】2012.12.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沪府发〔2012〕106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2012年12月30日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空间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开发利用有限的国土空间资源,必须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经济、生态布局和城市化格局,发挥空间资源的最大效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部署,全市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有利于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加强区域统筹,促进区县差异化发展;有利于匹配区县的事权财权,缩小城乡之间、区县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上海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编制,是本市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规划,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规划范围覆盖本市所辖全部陆地国土空间和海域,规划目标到2020年,规划任务更加长远。
在实施中可根据形势变化和评估结果适时调整修订。
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规划设计导则
![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规划设计导则](https://img.taocdn.com/s3/m/cde45daf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bd.png)
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规划设计导则一、背景及介绍: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因此需要大型居住社区来满足市民居住需求。
大型居住社区规划设计导则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创建一个宜居、宜人的社区环境,提供便利的生活和社交设施,提升居住品质,改善居民生活。
二、社区规划设计原则:1.人本导向:以人为本,满足居民各种需求,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合理布局: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将不同功能区域合理组织,提高社区功能性。
3.生态环保: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4.开放共享:鼓励社区资源和设施的共享,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5.文化融合:充分融入当地文化元素,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体验。
6.便利设施: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设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7.安全保障: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社区规划设计内容:1.空间布局:根据居民需求,确定社区内不同功能区域的布局,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公共服务设施区、教育设施区、休闲娱乐区等。
各功能区域要合理分布,形成互相支持和补充的关系。
2.建筑设计:注重建筑风格与环境协调,保持整体美观和风貌统一,同时根据不同居住群体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住宅类型,包括高层住宅、小区别墅、公寓等。
3.绿化景观:在社区内部和周边设置绿化景观,包括公园、游憩区、花坛等,提供绿色空间和休闲娱乐设施,促进居民健康和身心健康。
4.交通规划:合理规划社区内部和周边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步行、自行车等交通方式,提供便利的交通连接,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5.公共服务设施:设置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升社区文化氛围和居民生活质量。
6.社区配套设施:提供便利的商业设施、社区超市、社区医院、便民服务中心等,方便居民购物、就医、娱乐等。
7.社区管理:建立完善的社区管理机制,包括管理人员配备、公共设施维护、社区安全管理等,保障社区的正常运行和安全。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划分与综合制图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划分与综合制图](https://img.taocdn.com/s3/m/bb64772faaea998fcc220ec0.png)
分级设色法主要运用于各图组的总体评价图。各 类总体评价图是本图集的最主要的元件,通过对各类
[4] 张克权,祝国瑞.试论地图制图学的理论体系[J].武汉测绘科 技大学学报, 1990,15(02):28-33
[5] 王长森.地图制图综合概述[J].地图, 1990 (03):46-51
第一作者简介:花叶,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专题地图制图。
图 2 上海滨海湿地—九段沙
(上接第 122 页)
图 3 潮差范围内地貌的表示示意
Dec., 2010 Vol. 8, No. 6
地理空间信息 第 6 期 123
GEOSPATIAL INFORMATION
上海市主体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区划分与综合制图
花 叶 1,刘海燕 2
(1. 上海市测绘院,上海 200063;2. 武汉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以《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划图集》的数据处理、内容结构设计、地图设计与制作工艺等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及解决
Composite Mapping of Shanghai
HUA Ye1, LIU Haiyan2 (1. Shanghai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stitute, Shanghai 200063, China; 2.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上海2030市区规划图
![上海2030市区规划图](https://img.taocdn.com/s3/m/7d6f6030376baf1ffc4fada9.png)
上海2030市区规划图(张江将建城市副中心)上海市域2030年远期的整体布局。
一个主城区:北侧以富锦路(绕城高速北段)、翔浏公路、蕰藻浜为界,西侧以嘉金高速、吴淞江、绕城高速西段、规划沪湖客运专线、嘉金高速为界,南侧以黄浦江、大治河为界,东侧以申江南路、迎宾大道、三甲港至狮子林段长江口岸线为界,面积约1620平方公里左右;主城区在外环线以内的660平方公里,可以分为浦西苏州河北、浦西苏州河南、浦东三片;浦东外环线以外,主要是川沙老城区和曹路、合庆、唐镇新城区及外高桥港区,以及康桥园区及航新、浦江、周浦新城区;浦西外环线以外,分为虹桥商务区、宝山-江翔地区,闵行及九新车地区。
主城区范围的划定,主要是覆盖了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发展轴线的主体部分,加上江湾五角场、大场、张江科学城、召稼楼、莘庄七宝、真如桃浦地区等六个城市副中心所涵盖的直接影响区。
同时,根据不与省市边界过度接触和与北京对齐的惯例,不把白鹤地区与川沙以南地区、浦东机场周边划入主城区。
三个辅助城区(即内部不能实现自体循环,主要是与主城区采取生态屏障隔离开的、采取组团化城市向乡村形态过渡区域):青浦辅城区,北起吴淞江,东至绕城高速西段,南起沪湖客运专线及练塘、金泽地区上海湖区规划线南侧,西至省市边界,面积约250平方公里;空港辅城区,西起申江南路、东至大海、北至迎宾大道、南至大治河,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涨滩因素);宝山北部辅城区,即翔浏公路以东、长江口以西、省市边界以南、绕城高速北段以北的三个镇和宝钢地区,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三个支撑性的重点新城:南汇、松江、嘉定。
南汇新城除了东海湖工程区域向东不断拓展以外,向西拓展到海港综合开发区西侧的洪庙附近,向北包括大团地区,拓展到大治河一线,远期约450平方公里以上;嘉定新城向西、向北与昆山太仓两地连为一体,面积在280平方公里;松江新城向南拓展到黄浦江,西南的新浜和石湖荡地区与上海湖区联动发展,面积在300平方公里左右。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0fca1ace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6.png)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09.01.23•【字号】沪府办[2009]4号•【施行日期】2009.01.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沪府办〔2009〕4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市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二○○九年一月二十三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厅字〔2008〕17号)的规定,设立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市政府组成部门。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挂上海市物价局牌子。
一、职责调整(一)进一步转变职能,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
(二)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加强国民经济运行的预测、预警和监控,搞好价格总水平调控,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综合平衡和协调解决本市信息化发展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的重大问题。
(四)将原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承担的外资项目审核职责划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五)将原上海市社会服务局承担的指导市场中介机构发展职责划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六)取消已由市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七)取消或停止已由市政府公布取消或停止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
二、主要职责(一)贯彻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协调推进本市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有关工作;研究提出本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战略,拟订并组织实施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主体功能区规划;衔接、平衡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研究提出结构调整、发展速度和总量平衡的预期目标及调控政策;研究起草涉及发展改革工作领域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
211035252_基于“双评价”的“三区三线”划定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211035252_基于“双评价”的“三区三线”划定研究——以上海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337d7f9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3.png)
基于“双评价”的“三区三线”划定研究——以上海市为例朱冬奇1,2(1�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 200072;2� 上海市国土资源调查研究院,上海 200072)摘 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双评价”,是“三区三线”划定的重要支撑依据。
本文以上海市“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为例,介绍两项工作的背景和主要技术方法,探讨“双评价”结果与“三区三线”划定如何合理衔接。
为进一步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探索一条可能路径。
关键词:双评价;三区三线;国土空间规划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329(2023)01-0015-05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技术指南伴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产生,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条件。
“三区”是指国土空间中用于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城镇发展的三种空间类型。
“三线”分别对应在三种国土空间类型中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1]。
“双评价”工作的评价结果(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评价、农业生产的适宜性评价、城镇建设的适宜性评价)可以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中“三区三线”划定的依据和支撑[2]。
评价结果与现状对比分析,可以识别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潜力,为国土空间布局优化调整提供参考。
2022年4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三区三线”划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国家研究部署开展全国性的“三区三线”划定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双评价”工作成果的重要性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何科学合理的划定“三区三线”,后续如何有效管理,是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监督实施的重要内容。
本文介绍如何从“双评价”研究,传导到国土空间规划实际操作,以上海市“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为例,探索如何打通“技术评价”与“空间优化”联动环节,以期为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1 “双评价”与“三区三线”工作的主要背景“双评价”工作起源于201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中52条指出需要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上海10区最新规划出炉,好消息多到爆!爆!爆!啦!
![上海10区最新规划出炉,好消息多到爆!爆!爆!啦!](https://img.taocdn.com/s3/m/4f812a4b561252d380eb6e8f.png)
上海10区最新规划出炉,好消息多到爆!爆!爆!啦!未来的上海真了不得!10个区的规划新鲜出炉!每一件事都能给人们带去便利!好消息简直多到爆!爆!爆!爆!!!新静安:一轴三带南北互融新静安定位:“全球城市核心引领区”“美丽家园”全覆盖道路大修安装火灾探测警报器设立电子废物回收点新建标准化菜场养老机构建设帮助就业扶持创业增加绿地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文化服务要搞上来南京西路走“高大上”路线青浦:将建170米高地标级综合体在青浦区,淀山湖新城又要放大招:新城中片区将建起地标性建筑——创智之城·青浦绿地中心,它将成为新一代“青浦高度”。
青浦绿地中心集商业、办公、住宅为一体,将成为区域内的超大型地标级综合体。
其中办公部分将以“西虹桥·总部中心+创智商务领地”为理念,形成集五星级酒店、甲级办公楼、智能化生态系统于一体的170米高的青浦新地标。
青浦绿地中心紧邻轨道交通17号线外青松路站,在中心周边500米范围内,有8个公交车站,涵盖20余条通往全市主要地区的公交线路。
另外,中心紧邻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青浦高级中学、青浦体育馆、青浦博物馆、青浦图书馆等多个公共配套设施,可满足各类人群的各种需求。
徐家汇:计划打造商圈巨无霸>>>>打造浦西第一高楼徐家汇中心位于虹桥路宜山路路口,沿虹桥路将建设高370米的浦西第一高楼,预计2018年开工,2022年竣工。
>>>>改造港汇广场改建后的港汇广场门口的广场面积将缩小,港汇正门广场大台阶拆除后将考虑变身开放式的超大广场艺术空间。
而六百将有望与汇金合并,目前正在进行可行性方案研究,但启动该计划最早也要在2018年。
>>>>百脑汇华丽变身百脑汇于今年4月初清场闭门谢客,预计今年八月份将华丽变身。
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美罗城的屋顶花园项目也将启动,有望打造宫崎骏电影中的“天空之城”的感觉,屋顶花园计划引入屋顶咖啡、旗袍秀,和文化相结合。
上海各区域总体规划
![上海各区域总体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e9cd402dbcd126fff7050b54.png)
上海各区域总体规划【提要】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到2020年,上海人口规模预测全市实际居住人口为1600万左右,其中非农人口13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5%,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1500平方千米。
其中中心城规划人口约800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外环线以内667平方米范围。
到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基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
上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人民广场威海路:上海心脏结合拆除所谓八层楼、电信大楼的外立面改建,西藏中路西侧地下步行街的进一步伸展到淮海中路和黄陂路沿线13号线、金陵西路沿线14号线轨道交通的建设规划,延伸地下步行商业体系,建设武胜路地下公交枢纽,整顿和补强广场变电站及地下水库;对南京西路自成都路到九江路地段,通过泰兴大楼等历史风貌区域的改建和明天广场附近区域的旧区改造建设商务综合体和内廊式公共开放空间,改善这一区域的整体布局,与静安区段南京西路有机联系起来;对于威海卫路沿线,通过适当拓宽黄陂路和威海卫路,与石门路地下综合体有机组织车流转换,形成广场向西通向铜仁路和陕西路附近的较为完整的高级商务和居住综合区,并打造中心区的医疗、文教活动的中心区。
在延中绿地北部和二大会址附近地区,形成较大的公共活动敞开空间。
静安寺:城市综合核心北起北京西路,东到石门一路,西自镇宁路,南起巨鹿路和长乐路。
该区域以静安寺开放公共空间和华山路——万航渡路——愚园路为第一节点,规划胶州路东侧、北京西路北侧的第一换乘枢纽综合体(2、7换乘),在愚园路中段规划2、11、14号线与江苏路车站的换乘枢纽;并在对静安寺周边永源浜、百乐门等地块新开发项目的沿街立面进行一体规划,以静安公园为核心,拆除重华新村,进行一体化地下空间规划,建设一个具有历史底蕴、现代时尚的节点商务区。
专家视角:《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解读
![专家视角:《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e2da967b9d528ea80c7794c.png)
专家视角:《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解读作者:本刊编辑部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2018年第2期上海2035有诸多亮点和突破。
首先内容更全面。
规划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将国际化提升到了更高层次,同时涵盖了科技和文化的内容。
另外,过去的总规只是从城市自身角度来看,而这一版上海总规谈到了区域协同和区域一体化。
其次思考更理性。
新版总规提出了以前规划没有的底线约束,并且把生态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这几个方面的概括也非常具有创新性。
同时,这版总规也贯彻了中央城市建设工作会议的一些精神,与国家大政方针有密切关系。
此外,编制方法更具示范性。
编制规划前就对18个课题进行充分研究,针对一些城市问题提出总体发展思路,所以这轮总规无论是总体思路、编制方法、技术手段,还是“1+3”的规划成果、“开门办规划”公众参与方面,相比以前都有很大进步。
同时这轮总规也不单单是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力量,还集合了同济规划院、中规院上海分院、地调院等多方力量为上海群策群力。
联合国伊斯坦布尔人居会议提出“安全、健康、幸福、充满希望的城市”,我觉得这样的城市才是满足老百姓基本要求的城市。
上海2035提出打造15分钟生活圈,提出绿地、轨道交通网覆盖率,提出每个10万人以上的新市镇都要通地铁,这些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
但是总规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现在我们意识到城市规划是一个公共政策,要结合两规融合,多规合一,包括城市规划、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一起寻求解决方案,同时实施措施也要仔细落实。
目前,全国很多城市都在编制总规,上海2035在编制方式、规划前瞻性,以及城市弹性等方面都能够为其他城市提供一些启示。
编制方式上,很重要的一点是先要有一个对原有总规的评估,然后对新一轮总规进行预评估,明确原来的规划里缺什么,应该补什么。
上海市中心城区旧城改造 功能分区
![上海市中心城区旧城改造 功能分区](https://img.taocdn.com/s3/m/1776a96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6f.png)
上海市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中心地区的老旧建筑和基础设施逐渐显现出了问题,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也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上海市中心城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对城市功能进行了分区规划,旨在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和居住舒适度。
以下将从不同功能区域入手,探讨上海市中心城区旧城改造的相关内容。
一、商业区上海市中心城区商业区是城市的经济中心,也是人们消费购物的主要场所。
在旧城改造中,商业区的主要方向是提升商业环境,拓展商业空间和改善交通设施。
为此,市政府加大了对商业区的投入,对老旧商场进行了整体翻新和改造,提升了商场的服务水平和消费体验。
大力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商业模式,鼓励地方特色商业街的发展,使商业区更加多元化和有活力。
二、居住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居住区面临着老旧小区、老旧物业等问题。
旧城改造重点着力于提升居住环境品质,推动老旧小区的改造和更新。
通过加大对老旧小区的维修改造力度,改善小区内部的绿化、景观和设施,提升小区的居住品质,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
政府鼓励民间资本及社会力量参与,引进科技元素,推动智慧社区建设,提高居住区的智能化水平。
三、文化区上海市中心城区是我国的文化之都,文化资源丰富。
在旧城改造中,政府鼓励文化企业及机构挖掘和利用老旧建筑、场馆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对文化设施的更新改造力度。
这样可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设施的功能性和观赏性,打造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文化场馆和文化设施,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四、教育区在上海市中心城区,教育资源集中,但也存在着老旧校舍、教学设施陈旧等问题。
旧城改造中,教育区的改造主要以提升教育资源的质量和完善教育设施为重点。
政府加大对学校的改造投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设施条件,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上海2035规划
![上海2035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69b92153910ef12d2af9e7ec.png)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编制2014年5月6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第六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2017年12月15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上海2035”)获得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
三年多以来,规划编制过程全面体现了“开门做规划”的特点,国家有关部委全过程指导规划编制,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长三角区域相关省市、上海市人大、市政协、市区两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全面参与,广大市民通过微信、互联网、来信来访等线上线下多种途径,热心参与,积极建言献策。
来自国内外、涉及各个领域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参与了规划重大战略研究,提高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规划发布2018年01月04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上海2035”)正式公布!规划概述“上海2035”明确了上海至2035年并远景展望至2050年的总体目标、发展模式、空间格局、发展任务和主要举措。
规划提出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构建由“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城乡体系和“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间结构;完善由城市主中心(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和社区中心四个层次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中央活动区包括小陆家嘴、外滩、人民广场、徐家汇等区域,16个城市副中心包括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金山滨海地区、崇明城桥地区的核心镇中心;形成城际线、市区线、局域线“三个10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基本实现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全覆盖;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99%左右。
至203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左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以上;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左右。
规划内容城市性质规划明确,上海的城市性质确定为:上海是中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上海北外滩地带控制性详细规划
![上海北外滩地带控制性详细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a73c1e4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63.png)
上海北外滩地带控制性详细规划概述本文档旨在对上海北外滩地带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实现该区域的合理开发和改善。
该规划将包括土地利用、建筑高度、交通规划、绿化空间等方面的具体规划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在上海北外滩地带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将注重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确保最大化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首先,将划分出不同用途的土地,包括商业、居住、办公等。
其次,将合理安排不同类型用地的比例,以确保区域内的城市功能得到平衡发展。
建筑高度规划为保护和凸显北外滩地带的独特性,建筑高度规划将非常重要。
高度规划将按照景观和人居环境的需要进行,同时注重保护并提升历史建筑的特色。
高度限制将根据区域特点和城市发展需要进行设定,并严格执行。
交通规划为解决北外滩地带的交通拥堵问题,交通规划将投入重点考虑。
规划中将优先考虑公共交通,并提供便捷的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同时还将建设便捷的步行和自行车通道,鼓励环保出行方式。
绿化空间规划绿化空间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外滩地带也将注重绿化空间的规划和建设。
规划中将建立大面积的公园和绿地,提供居民休闲活动的场所。
同时,将保留并修复现有的绿化景观,并增加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建筑风格与文化注重北外滩地带是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区域,因此在规划中将注重保留和凸显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
建筑风格将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注重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并鼓励新建建筑与传统建筑相结合。
结论通过上海北外滩地带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我们将实现该区域的合理开发和改善目标。
土地利用规划、建筑高度规划、交通规划、绿化空间规划以及建筑风格与文化保护等措施将有助于打造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区域,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暂无。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0957611e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e4.png)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上海,这座充满魅力与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一直在不断探索和优化自身的发展格局。
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上海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主体功能区规划,简而言之,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域,明确其主体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政策。
对于上海这样一个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城市来说,科学合理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更是刻不容缓。
在规划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上海的自然地理条件。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地势平坦,河网密布。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广阔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而西部地区则相对内陆,土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
这些自然地理特征为上海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提供了基础依据。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上海的中心城区,如黄浦区、徐汇区等,具有高度发达的商业、金融和服务业,是城市的经济核心区域。
这些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应侧重于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辐射能力。
而在郊区,如嘉定区、松江区等,具备较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可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升级。
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也是上海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崇明岛作为上海的生态之岛,应着重加强生态保育,发挥其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此外,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要合理规划绿地、公园等生态空间,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为市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环境。
社会公共服务的均衡配置也是规划的关键之一。
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要根据不同功能区的人口规模和需求,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市民能够享受到公平、优质的公共服务。
例如,在人口密集的区域,要增加学校、医院的数量和规模,提高服务的供给能力。
在交通规划方面,要构建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加强不同功能区之间的联系。
一方面,要完善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系统,缓解交通拥堵;另一方面,要加强郊区与中心城区的交通连接,促进人员和物资的流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划分与综合制图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划分与综合制图](https://img.taocdn.com/s3/m/bb64772faaea998fcc220ec0.png)
[1] 王敏,熊立君.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方法研究[J]. 环 境 科 学 研 究 ,2008,21(4):205-209
[2] 袁堪省,杨瑾,卢斌莹.专题地图图型分类的探讨[J].西北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00,30(2):168-172
[3] 黄仁涛,庞小平,马晨燕.专题地图编制[M].武汉:武汉大学 出版社,2003
上海市开发强度图(以区、县为单元)
水资源
上海市可利用 水资源评价图
上海市水系分布图 上海市水利控制片分布图 上海市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潜力图
上海市环境容 量综合评价图
上海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图(mapinfo) 上海市水质现状图
环境
上海市化学需 各区县单位面积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图
氧量超载情况
评价图
各区县单位产值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图
图 1 专题指标图标法
本图集还有一些基于数据库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 据,大都为其他单位提供数据。如:土地资源、水资 源等,存在数据转化,与地理底图相匹配,套合工作。 这过程可能会产生以下问题:①由于不同数据软件,转 化过程中容易产生数据丢失;② 注意坐标系统的统一。 相对而言,基于我院基础地理数据库提取的高层建筑、 水系等数据问题较小(见图 2)。
1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构建
主体功能区划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 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 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 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 4 类主体功能 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 价,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1]。依据国家主体功能 区划分的指标体系、《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域划分技术方 法》,结合上海市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特征,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划的评价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2013年1月22日)沪府发〔2012〕106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2012年12月30日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空间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开发利用有限的国土空间资源,必须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经济、生态布局和城市化格局,发挥空间资源的最大效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部署,全市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有利于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加强区域统筹,促进区县差异化发展;有利于匹配区县的事权财权,缩小城乡之间、区县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上海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编制,是本市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规划,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规划范围覆盖本市所辖全部陆地国土空间和海域,规划目标到2020年,规划任务更加长远。
在实施中可根据形势变化和评估结果适时调整修订。
第一章规划背景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四个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部分地区人口密度过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矛盾更加突出。
保持上海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必须充分把握城市自然状况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正确认识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节自然概况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正处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位置优越,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
——地形。
市域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外,其余全部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4米左右。
崇明岛为我国第三大岛,大金山为上海境内最高点,海拔高度103.4米。
全市陆地国土空间为8359平方公里。
——气候。
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
全年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
这样的气候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水系。
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河道(湖泊)总面积642.7平方公里。
河网大多数属于黄浦江水系,主要有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川杨河、淀浦河等。
黄浦江全长113公里,流经市区,江道宽度300~770米,平均360米。
苏州河上海境内段长54公里,河道平均宽度45米。
最大的湖泊为淀山湖,面积62平方公里,其中本市区域内面积47.5平方公里。
——资源。
自然资源种类较少、储量亦不丰富,主要依靠外部供应。
绝大部分植被是人工栽培作物和林木,天然植被主要分布于大金山岛和佘山等局部地区。
金属矿产和陆上能源矿产匮乏,过境水资源及海洋资源丰富。
第二节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系统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性、人口集聚度、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优势度等指标,从工业化、城市化开发角度分析,上海国土空间具有以下特点:——土地开发条件优越,但土地总量十分有限。
市域内地势平缓,均质性较强,可供集中连片开发的面积较广,但土地资源总量十分有限,未来可供新增建设用地十分缺乏。
全市陆域面积6787平方公里,不到全国国土面积的0.1%,却承载了全国1.7%的人口和4%左右的生产总值。
——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来水水质不够稳定。
2010年,全市年地表径流量为30.87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8.89亿立方米,太湖流域来水量为148亿立方米,长江干流来水量为10440亿立方米。
丰富的过境水弥补了本地水资源的不足,但黄浦江易受上游和沿岸污染影响,水质不够稳定,长江口受盐水入侵和上游污染的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但环境容量处于超载状态。
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传统污染物指标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水体水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但煤烟型和光化学烟雾型并存的复合型污染逐渐凸现,酸雨频率逐年上升,灰霾污染比较严重,区域性污染趋势明显,全市水体氮磷超标严重,水体富营养化风险较大。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但生态空间总量仍然不足。
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2.5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各类重要生态区域的保护得到加强,基本生态网络初步形成,但生态用地占比与国际大都市一般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生态空间总量减少的趋势仍比较明显,且分布也不够均衡。
——自然灾害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各类风险隐患依然存在。
市域内地质条件整体较好,地震活动强度弱、频度低,强震概率较小。
地面沉降总体状况不断得到改善,但大规模城市建设以及周边地区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局部地面沉降问题仍较突出。
高温热浪和致灾暴雨等极端气象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明显增加。
第三节主要问题市域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有力地支撑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本市国土空间开发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开发强度较高,中心城呈现蔓延扩张态势。
在过去一个时期,全市国土空间开发的规模较大,城市建设用地快速增长,土地开发强度已超过国际大都市一般水平。
中心城不断向外扩张蔓延的趋势仍比较明显。
——生态空间偏少,稳定地产农产品供应压力较大。
生态空间连通性不够,分布不够均衡,城市建成区和近郊区生态用地比重明显偏低,生态空间建设难度较大。
耕地面积有限,保持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生产和供给的压力较大。
——土地利用方式不够集约,提高利用效率仍有空间。
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水平居全国前列,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工业区总量较多、布局较散,闲置土地、违法用地现象仍较突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潜力较大。
——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存在一定差距。
中心城区人口、经济等要素高度集聚,郊区相对分散,人口和经济布局不均衡,特别是在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外来常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比重已接近40%,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四节发展趋势今后一个时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国土空间开发的趋势。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居民对生活空间提出更高需求。
全市常住人口总量已突破2300万,并仍处于增长阶段,同时居民消费也在不断升级,这些都对居住、农产品用地和绿色生态空间等提出了更高需求。
——城市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城市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
按照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要求,把郊区放在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推进新城建设和重点小城镇发展,对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础设施总体布局基本形成,优化完善仍需一定建设空间。
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全市人口和经济总量增长、城镇建设及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一定时期内市域综合交通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能源、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布局优化和功能提升的阶段,会挤压一定的生态空间。
——水质型缺水将长期持续,涵养水源的紧迫性更加突出。
受上游来水质量和咸潮影响,长江口水源的运营、维护面临挑战,黄浦江上游水源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迫切需要在长江口和黄浦江上游恢复并扩大水源涵养空间。
第二章指导思想、功能分区和规划目标有效应对本市国土空间开发中的突出问题和发展趋势,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划分功能区域,明确科学的指导思想、开发原则、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
第一节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按照“四个率先”的要求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方针,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发挥重点地区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形成城市整体功能优化、区域主体功能突出、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必须坚持以下开发原则:——坚持以人为本。
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本市国土空间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也要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为市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和工作空间,不断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坚持分类指导。
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划分功能区域,突出主体功能,兼顾其他功能,明确与各功能区域相适应的政策导向,因地制宜,推进各功能区域差异化发展,促进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本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坚持空间统筹。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把本市国土空间开发的着力点从外延扩张为主转向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为主,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提高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平,优化调整工业空间,适当扩大服务业、城市居住、公共设施和绿色生态空间,保持农业生产空间,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片林。
——坚持区域协调。
着眼于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充分发挥重点地区在带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推动城市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加快新城建设和重点小城镇发展,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妥善应对老龄化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
——坚持绿色生态。
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不断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率,大幅降低能源资源消耗,着力加强污染源头治理和长效机制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坚持陆海兼顾。
积极落实国家海洋战略,促进陆域和海洋协调开发,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坚持江海联动,加强海陆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合理开发利用海岸线及沿海滩涂等资源。
第二节功能分区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结合上海实际,将市域国土空间划分为四类功能区域,以及呈片状或点状形式分布于全市域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四类功能区域。
在国家将上海整体定位为国家级优化开发区域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区县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按照发展导向,将市域国土空间划分为四类功能区域(见附件1图1)。
——都市功能优化区,包括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等中心城区及宝山区、闵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