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 地方院校发展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的构建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日期】2020.07.31•【文号】教师〔2020〕5号•【施行日期】2020.07.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20〕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党委组织部、党委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党委组织部、党委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时代进程,深刻认识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1.重要意义。
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乡村教师队伍还存在结构性缺员较为突出、素质能力有待提升、发展通道相对偏窄、职业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总体要求。
紧紧抓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加强区域协同,定向发力、精准施策,破瓶颈、强弱项,大力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高效率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力争经过3—5年努力,乡村教师数量基本满足需求,质量水平明显提升,队伍结构明显优化,地位大幅提高,待遇得到有效保障,职业吸引力持续增强,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明显加强。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激发教师奉献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3.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9.03.20•【文号】教师〔2019〕1号•【施行日期】2019.03.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
2013年以来,通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不足,乡村教师应用能力薄弱,支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新要求。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决策部署,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总体部署,服务国家“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教育部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下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特制定本意见。
一、目标任务到2022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示范项目带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每人5年不少于50学时,其中实践应用学时不少于50%),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1.整校推进教师应用能力培训,服务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的通知-教师厅[2014]5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的通知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的通知教师厅[2014]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和有关申报遴选要求,经高等学校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专家会议遴选,并经网上公示,确定华东师范大学“德业双修的卓越中学教师开放式养成计划”等80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具体名单见附件)。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有关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实施工作,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和项目方案,精心筹划,周密安排,在招生选拔、高校与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确保改革项目顺利实施。
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为契机,整体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要加强对改革项目承担高校的指导,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并对参与改革项目的中小学在办学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
三、教育部委托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秘书处负责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改革项目的指导、咨询服务等。
实行改革项目承担高校动态调整机制,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对实施成效显著的,予以相关倾斜支持;对检查不合格的,将取消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承担资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18.02.20•【文号】•【施行日期】2018.02.20•【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1月20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现就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兴国必先强师,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1.战略意义。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广大教师牢记使命、不忘初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
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
有的地方对教育和教师工作重视不够,在教育事业发展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亟须加大;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对师范院校支持不够;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地位待遇有待提高;教师城乡结构、学科结构分布不尽合理,准入、招聘、交流、退出等机制还不够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亟须理顺。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重点内容全面解读及心得体会4篇
师资源配置;三是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包括建设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改进师范院校评价;四是深化管理综合改革,包括开展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优化教职工编制配置、深化教师职称改革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信息化。
第五、《强师计划》政策的创新点《强师计划》以高素质教师人才培养为引领,以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提出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筑基提质、补短扶弱、做优建强的思路举措,促进教师数量、素质、结构协调发展,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一是以高水平师范院校为引领,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打造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
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实施“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支持一批师范院校加强教学科研设施建设,每校支持1亿元,实现新世纪以来国家层面在高等教育重大专项中,专门面向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建设进行的最大规模投入。
鼓励支持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推进师范院校在教育科学研究、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师范人才培养和基础教育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师专升本。
二是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提升教师培养层次。
实施高素质教师人才培育计划,深化本硕整体设计、分段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和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工作,继续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扩大教育硕士培养规模。
同时,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领航计划,培养造就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家、大先生。
三是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为重点,推动师资优质均衡。
继续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依托部属师范大学和地方高水平师范院校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定向培养本科层次师范生,中央财政给予支持。
深入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完善交流轮岗、支教讲学激励机制,引导优秀人才向乡村学校流动。
“三位一体”构建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新模式
“三位一体”构建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新模式建青实验学校小学部濮志芃《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一文中强调要加强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要通过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时代。
科技的发达、物质的丰富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却又走入了另一个怪圈。
这就是精神的失衡,生命意义的缺失,使现代人陷入了深深的精神迷惘和意义危机。
成人的世界如此,儿童的世界也是这样。
2000年春季,新学期开学仅10天,某市便有3名中学生自杀。
一名14岁的中学生因觉得自己难以承受来自老师的责怪,一念之间自缢身亡。
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因为老师的两记耳光而自杀……有资料表明,中国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自杀成为15——35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近两年,且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使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如此之多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生存的权利,结束自己的生命?与此相反,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和身边也涌现出许多身残志坚,与生命顽强抗争,从而创造出绚丽的生命乐章的动人事迹。
张海迪就是其中的一位。
5岁就因疾病而下肢瘫痪的张海迪,生活对她虽然是残酷的,但她一直酷爱着自己的生活,感谢着自己的生活,追寻人生的梦想,创造出了辉煌的人生。
她出版的《轮椅上的梦》、《生命的追问》,叙说着她的生命指向。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他们或身体残疾,或失去双亲,或经济拮据等等而陷入困境,但是凭借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用超人的毅力,谱写了一篇篇动人的生命乐章。
他们对生命的珍惜,对自我尊重的态度,对生活的热爱,令听者动容。
因而,我以为,推行生命教育更为急迫,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关键在于通过教育使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培训改革方案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培训改革方案教育是国家的希望,中小学教师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力量,其培训与发展至关重要。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培训改革方案,旨在提升教师培训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文将就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改革方案进行详细分析。
一、培训模式改革教育部提出了以“素质导向、教学中心”为核心的培训模式改革。
传统的培训模式注重知识传授,重视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而新的培训模式则更加注重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在培训过程中,将聚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通过案例研讨、实地观摩等方式,促使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同时,通过将课堂教学质量纳入考核体系,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二、培训内容更新教育部提出了更新培训内容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培训内容需要与时俱进。
新的培训方案要求将教师培训内容与学科知识结合,注重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同时,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提供教育资源与教学工具,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此外,培训内容还将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培训机制改革教育部还提出了改革培训机制的措施。
传统的培训机制通常以集中培训为主,由专家授课,缺乏跟踪服务和个性化培养的特点。
针对这一问题,新方案将推动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机制。
除了集中培训外,还将引入分层次、分岗位的培训形式,满足不同教师的培训需求。
此外,通过构建师德师风考核体系,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进一步推动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四、培训责任转移教育部还将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进行责任转移的改革。
根据新的改革方案,教育部将与地方教育部门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教师培训的开展。
地方教育部门将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主导地位,负责具体的培训安排和实施。
中小学教师“任务驱动式”课堂培训模式的构建
中小学教师“任务驱动式”课堂培训模式的构建随着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与改革,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提升已成为教育系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构建一种能够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关于中小学教师“任务驱动式”课堂培训模式的构建,旨在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以更好地适应当今教育教学的需求。
一、任务驱动式课堂培训模式的概念任务驱动式课堂培训模式是指以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为出发点,以任务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引导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达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目的。
任务驱动式课堂培训模式注重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更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
2. 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而“任务驱动式”课堂培训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构建“任务驱动式”课堂培训模式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原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和效果。
1. 确定培训目标。
要明确中小学教师“任务驱动式”课堂培训的目标和意义,确立能够真正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培训目标。
2. 设计培训内容。
在确定了培训目标后,需要设计相应的培训内容,包括任务驱动式教学理念的介绍、案例分析、教学策略的设计等内容,以帮助教师理解和掌握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3. 教学案例分析。
通过教学案例分析,鼓励教师从实际教学中发现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效果,并且与其他教师分享,实现经验共享。
4. 制定评估标准。
在培训过程中,需要与实际教学场景相结合,制定合理的评估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进行评估,以实现培训目标。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财政部•【公布日期】2021.04.30•【文号】教师函〔2021〕4号•【施行日期】2021.04.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教师函〔202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政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教师培训提质增效和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就“十四五”期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实施工作通知如下。
一、基本思路深刻把握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示范引领与整体提升结合,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培养高端引领人才,为乡村振兴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师资支撑。
(一)支持重点。
实施示范项目,重点加强方向方法引领、优质资源建设,培育教育家型教师和校园长、专家型培训者和团队。
实施中西部骨干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骨干教师、校园长和培训者深度培训;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师校长能力整体提升。
辐射带动省、市、县、校级教师培训,实现教师培训全覆盖。
(二)目标任务。
推进以教师自主学习、系统提升、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国培计划”改革,实行分层分类精准培训,建立教师自主发展机制,探索教师自主选学等模式,推进人工智能与教师培训融合发展。
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加强市县教师发展机构专业化建设,健全项目区县、高校、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协同发展机制,加强教师培训者队伍专业化建设,健全教师发展评价、培训综合评价机制,全面推进教师培训提质增效。
(2022更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比较初等教育》机考4套标准试题及答案
[精华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比较初等教育】机考4套标准试题及答案盗传必究第一套试卷总分:100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一、填空选择题[共10题,共40分 ]1._______ 在他撰写的【波斯国王塞勒斯传】中,比较系统地记述和评论了古波斯的教育见闻。
正确答案:色诺芬2.在一般情况下,德国基础学校教师的工作量是每周任课 ____________ 节,并兼一项学校管理工作,大约相当于5课时的工作量,例如图书、体育用具管理、电化教室等等。
在所任课程中,每人几乎都要教 _____________ 种教材,如教物理的兼教化学,教数学的兼教德语等等。
正确答案:28、三四3.“比较教育〞作为一个术语和一个学科领域,最早是由十九世纪初的一位法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_________ 提出来的。
正确答案:朱利安4.193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康德尔出版了比较教育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 _________________ o 正确答案:【比较教育研究】5.美国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表达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入学标准、 _____________ 、以及资格证书三方面。
正确答案:学历标准6.法国是个政教分离主义的国家,国立学校都是 ____________ 学校,不允许进行任何宗教教育。
正确答案:世俗7.古代埃及产生了三类初等学校机构,第一种是 ______________ ;第二种是专为王国官吏的子弟设立的宫廷学校;第三类是政治学校。
正确答案:寺庙学校8.随着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以杜威为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一度成为美国众多初等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依据,许多美国初等学校按照杜威的" ______________ 〞来编制和安排初等学校的课程、编制课程计划。
正确答案:儿童中心论9.英国初等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关键阶段末的统考,二是 ___________________ o正确答案:校内教师的评价10.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成立了【___________ 】教材组,负责修订新的小学公民教育教材。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实施方案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强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培养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为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高素质教师人才培养为引领,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以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提升教师思想素质、师德师风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强基础、提质量、优结构,促进教师数量、素质、结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加快构建教师思想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相互促进的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工作目标到2025年,形成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培养一批优秀中小学教师,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三级三类〃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开展基础教育校园长队伍骨干体系建设,教师培训实现专业化、标准化、精准化,建成一批师范教育基地和教师培训示范基地,教师成长发展支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到2035年,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发展一体化的教师人才造就模式,教师管理体制机制规范高效,基本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省要求,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三、重点任务(一)强化教师思想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1.提升教师思想素质。
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师思想建设,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将新时代特色思想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大力弘扬资源开展教师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和师范生践行核心价值观,加强铸牢共同体意识教育。
面向师范生、教师群体持续开展思想引领、理论阐释、政策宣讲和常态化学习教育。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央宣传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日期】2022.04.02•【文号】教师〔2022〕6号•【施行日期】2022.04.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教师〔202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党委宣传部、党委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乡村振兴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党委宣传部、党委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乡村振兴局,部属师范大学: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有关要求,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加强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落实。
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乡村振兴局2022年4月2日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着力推动教师教育振兴发展,努力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含幼儿园、特殊教育,下同)教师队伍,为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的困境
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研究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教师专业化的不断推进,社会不仅要求提高教师培养层次,而且要求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反思能力和学习能力。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推动了教师教育改革。
特别是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大学(主要指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合作培养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中小学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合作还处于探索的过程,还存在各方面的障碍。
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的现状,对我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尝试着为我国大学与中小学之间更有效的合作提出参考意见。
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研究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同度低思想认同是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思想基础。
思想认同包括大学、中小学和地方政府三方对合作意义的认同。
在“协同合伙”层面的合作中,大学的认识更多是停留在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方面;而中小学的认识更多是停留在完成教学指导任务方面。
双方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合作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地方政府也没有把合作提高到推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
这样的合作既没有政府的政策扶持,也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双方原本可以互补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这是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的思想障碍。
2.组织机构不健全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依赖于组织机构的建立与正常运行。
在合作中,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是一种需求主体间的自愿行动,地方教育行政部没有专门负责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组织机构;大学和中小学自身也没有专门负责合作的常设组织机构。
大学只是在学生实习之前,建立临时实习领导组织,负责教育实习的计划、检查、总结等相关事宜;而中小学对大学的教育实习和自身的教师培训也是临时安排,没有长期的合作计划和合作项目。
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就无法建立明确的组织目标、权利与责任制度。
这是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的组织障碍。
3.合作目标不一致且合作领域狭窄目前我国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仍然是一种非本质意义上的合作。
中小学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建构研究计划
中小学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建构研究计划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我国中小学教育一直以来都面临着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满足当下学生个性化需求方面存在不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情境教学模式逐渐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
情境教学将学习从抽象的课本知识转变为生活中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因此,构建中小学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国外情境教学研究现状在国外,情境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教育理论家如杜威提出了“经验教育”的理论,认为学习最好是通过真实的情境和体验达到的。
近年来,美国、英国等国家探索并积极推行情境教学,不少学校已经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情境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国内情境教学研究现状在国内,情境教学的研究也逐渐兴起。
一些教育学者开始探讨如何将情境教学引入中小学教育,并积极开展实验和案例研究。
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中真正成熟的情境教学模式还比较少,对于情境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有待加强。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1.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构建中小学课堂情境教学模式,探索如何将情境教学理念与中小学教育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2.研究内容(1)情境教学理论研究:探讨国内外情境教学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情境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2)中小学教育特点分析:分析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特点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为构建情境教学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3)情境教学模式构建:基于情境教学的理论和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小学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案。
(4)教学实践与效果评估:在实际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实践,对比传统教学模式和情境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探讨情境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不足。
四、研究方法与路径1.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了解情境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
(2)实地调研法:走访一些已经开展情境教学探索实践的学校,深入了解情境教学的具体实施情况和效果。
论1+X教研模式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构建
论1+X教研模式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构建作者:刘峰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21年第06期[摘要] 教学研究是基础教育获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教研模式,是保证教学研究有效开展的前提。
教研部门要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保证最基本的教研方式,探索适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型教研模式,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 1+X;教研模式;基础教育一、背景分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研转型已经成为区域教学研究的大趋势。
如何转变教研方式、构建新的教研模式,更好地为区域教育服务,破解当前中小学教育的难题,是教研部门所面臨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在区域的发展变化中探索了一系列适应区域环境的教学研究新范式,为使这些教研方式更好地发挥组合作用,有必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的科学规划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构建。
金普新区辖区内共有小学57所、初中2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
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涉及中小学教研员47人。
近年来,金普新区为适应区域快速发展的需要,探索了片区式教研、基地化教研、主题式教研、选择式教研、定制式教研、联合式教研、双周大教研等多种教研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许多教育难题。
但随着区域的发展和教育形势的变化,诸多的教研方式也给教研员和中小学校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教研员角色复杂、身份不清、职责不明,与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对接不畅。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金普新区决定对原有的教研方式进行有效整合、系统规划,构建1+X教研模式。
二、模式解读1+X教研模式的基本构想是:总体上,保证一种基本方式,探索未知维度范式;内容上,坚持一种基本内容,探索未知教育要素;形式上,建立一个基本组织,探索未知组织形式;角色上,明确一种基本分工,探索未知角色意识。
(一)总体要求1.常态教研是指教研员所负责的区域常规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学校常规教研活动的指导。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6.10.02•【字号】浙教人〔2016〕129号•【施行日期】2016.10.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浙教人〔2016〕129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现将《浙江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浙江省教育厅2016年10月2日浙江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推进教育现代化,教师是关键。
努力培养打造一流教师队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
按照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浙江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特制定中小学(含普通中小学校、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中职学校和成人教育学校,下同)教师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书育人水平为落脚点,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统筹规划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深入破解教师工作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突出矛盾,大力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队伍,为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二、主要目标至2020年,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以下主要目标:1. 总量发展目标:配足配齐专任教师,优化结构,使教师配置状况得到全面改善,使生师比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3.03.04•【字号】新政发[2003]20号•【施行日期】2003.03.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新政发[2003]20号)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州、市、县(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教师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师资来源和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
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统称。
加快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发展,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水平,对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教育的整体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和《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快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1.“九五”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下,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为我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师范院校初具规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育质量逐步提高,为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的合格教师。
2001年,我区地方所属各级普通师范院校24所,在校生达到55158人,其中高等师范院校5所,在校生27674人,中等师范学校19所,在校生27484人。
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97.76%、90.73%、61.48%。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取得显著成绩。
以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院校为主体、其他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教师培训网络建设得到加强。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1.18•【字号】桂政发[2014]10号•【施行日期】2014.01.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桂政发〔2014〕10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任。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进一步加强我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坚持适度超前和优先发展原则,突出重点,分类建设,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建立教师教育新体系,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管理水平和专业素养,为我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坚持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以补足配齐为重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以农村教师为重点,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以领军人才、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以提升专业化水平为重点,实施教师队伍强质增量工程。
到2017年,教师数量基本满足全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教师结构性矛盾基本缓解,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基本理顺,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提高。
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加强师德建设(三)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创新理论学习方式和载体,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
确保教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遵守法律法规,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帮助和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院校发展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的构建第8卷第3期2007年9月集美大学JournalofJimeiUniversityV o1.8No.3Sep.2007地方院校发展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的构建魏真(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摘要]地方师范专科院校转型后,中小学教师教育仍然是转型后的地方院校的发展优势,为了提高转型后地方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要积极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关键词]地方院校;转型;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中图分类号]G65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493(2007)03—0020—04随着教师专业化的进一步拓展和教师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我国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也随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教师教育培养主体的变化.原有的以培养教师为主的师范院校纷纷转型,转向培养综合性人才;而综合性院校则建起教育学院,使教师教育的培养走向开放.师范院校的”缩”和综合性院校的”伸”构成了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主旋律.在此主旋律之下,原来以培养中小学师资为主的地方师范专科院校也纷纷通过升格或者合并进行转型,这种变革无疑对原有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地方师范专科院校转型的分析,试图对师范专科院校转型后的地方院校如何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做进一步探讨.分析一对地方师范专科院校转型的建国以来,我国的地方师范专科院校,立足于当地的教育实际,对当地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随着教师教育向开放,多元和综合的方向发展,我国的师范院校纷纷转型,大多数学校的发展定位趋向综合化.综合化的特点在于学科结构趋于综合,在原有的师范教育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适应市场需求的非师范专业,招生设置也大大增加了非师范生的数量,培养模式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育,而成为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综合性院校.诚然,这种转型对原有基础较好的本科师范院校来讲,它们借助原有的教师教育的基础和传统的强势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综合,使教师教育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为教师教育的拓展提供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也为教师教育的创新增添了活力.相对而言,地方师范专科院校,这种优势就大打折扣了,转型对于他们来讲则相当于转性.在改革中,地方师范专科院校采取的形式有几种:一种是被并入当地的综合性大学,不言而喻这种兼并性质的升格必然使原有的教师教育优势由于投入减少和人员的流动而被弱化;另外一种是由原来的专科学校升格成为本科院校;其中小部分在原来基础上升格为师范学院;大部分通过与当地的相当水平的学校合并升格为综合学院.据统计,截至2004年,我国带“师”字的专科院校升格为学院的数量达到4O多所.近年来,这种升格数量仍在增长,发展趋势仍然势头迅猛.应该看到地方院校的基础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我国广大农村的教育需求其实给地方中小学教师教育留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升格后的地方院校的发展应不断稳定中小学教师教育地位,以大力发展教师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优良的师资为发展契机,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和手段,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农村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并提供现有的师资培训服务.由于这些院校定[收稿日期]2007—06—25[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教师教育模式的转换及其政策研究”(课题号04JJD880001)[作者简介]魏真(1964一),女,河北衡水人,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3期魏真:地方院校发展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的构建2l位为综合性院校,使得中小学教师教育不再成为这类学校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同时,由于地方性师范专科院校的综合类学科结构不完整,师资力量不足,尤其是升格院校财力的困窘,使得这类院校的发展举步维艰.如何恰当定位,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模式成为这类学校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二地方性师范专科院校转型带来的中小学教师教育问题众多由师范学校升格或合并之后的综合院校发展途径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向外延扩展,即通过与其他院校合并成为地方综合院校,向综合化发展, 教师教育成为综合性院校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另外一种是实施内涵发展战略,即改革现有的教师教育专业,并通过增设大量的非师范专业,来拓宽学科门类.但是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发展策略,都会发生”去师范化”,教师教育专业弱化以及经费不足,教学和设备等资源紧张,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各教学单位之间的利益冲突等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综合化的加强与教师教育弱化地方师范专科院校转型的初衷大多在于扩大自身在教育市场中的份额,提高办学效益.因此,转型后的地方师范院校,在制定其发展战略上,往往出现盲目追风,把自己的发展指向综合化,大力发展非师范教育,以扩大招生规模.在竞争的教育市场上,转型后的地方师范院校综合化只会在短期内发生效应,从长期的发展来看,相对于社会需求结构和与老牌综合院校的竞争,这是以弱对强.同时,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综合化的发展必然带来对教师教育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的削减,使教师教育趋向弱化,教师教育的弱化则是将原有的优势市场拱手相让.(二)学科综合与教师教育的严重脱节综合型院校实行教师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实施开放,有效的中小学教师教育,使师范生能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然而,升格后的地方综合院校由于是在师范专科的基础上的综合,学科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各个非师范专业的课程建构和管理模式尚在雏形之中. 而原有的教师教育仍未摆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简单相加的培养模式,其中基础课程门类繁杂,所占课时比例偏大,专业课程深度和广度严重欠缺,同时专业教育课程单一,理论性较强,与将来从事的中小学教育实践缺乏联系,导致在教师教育中专业化训练不足,学生也缺乏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认识.由此看来,在这类院校中,学科综合和教师教育仍属两股道上跑的车,处于严重脱节状态.因此也很难实现多学科实施教师教育的“综合效应”.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后,要想更好地生存和进一步地发展,学校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财力投人,合理资源配置,发挥地方师范院校原有人才培养优势,将发展的着眼点放在符合社会需要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的建设上.三转型形势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构建(一)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应成为转型院校的特色战略由地方师范专科学校转型后的地方院校要在高等教育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立足社会需求,充分发挥学校优势的基础上,实施特色战略.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首先要更新办学理念,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定位应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发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地方发展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应成为学校发展的特色战略.其次要加大投人,挖掘办学潜力,根据原有教师教育的传统,基础和优势,构建新形势下的教师教育模式,并通过实施,努力将这种模式形成为能够代表新学校办学水平的特色,提升办学声誉,为社会和地方提供优质的特色服务,由此吸引更好的生源,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另外,实施优势战略可以克服新升格高校自身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即从发展教师教育,构建模式出发,加强非师范专业的学科建设,形成以点带面,以优势和特色促综合,并以综合突出特色的局面,从而有的放矢地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二)整合教师教育资源,构建新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要构建具有特色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就必22集美大学第8卷须加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和研究,建构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提高教育类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例,扩展教育课程的门类,以提高学生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这一点在世界先进的教师教育体系中已得到体现,德国在教育科学课程设置上,范围相当广泛.如波鸿鲁尔大学开设了德国教育政策等7门大课和40f-jq:科课;洪堡大学开设了60门教育科学和学科科学课.其次要加强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等教育技能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系统训练;如开设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选用,教师语言表达等教学技能类课程,以避免学生”学无所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第三,面对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局面,教学实习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门类,应成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应在每一学期加入执教学科教育实习课程,一方面提高学生对中小学教育实践的主动进入,提高教师的职业意识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为地方,特别是为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提供积极,直接的服务,以便更好地指导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三)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面对高等教育愈来愈烈的竞争形势,转型后的地方院校应抓住机遇,趋利避害,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的建构,以此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以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的建构应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制定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操作原则,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本地域经济发展的状况,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普适性.我国的许多学者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提出了如”3+1”或”2+2”的培养模式.“3+1”模式即前五个学期不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在前面3年里在各自的专业学院学习学科知识课程,第五学期末根据志愿进行分流,有志于当教师的学生进入师范学院或师范部,学习相应的教育类课程,进行教育学科实习和教学实践.“2+2”模式即学生进校后的前两年,淡化专业,专业方向之间的界限,以强化基础,大口径作为培养前提,按二级学科门类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并在第四学期结束时给学生在二级学科门类下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的机会.后两年则根据学生志愿,按师范,非师范以及不同专业方向进行分流培养.以上两种模式的优点首先是将学科教育与教育课程分段安排,使学生在进校时接受通识教育,夯实基础知识和学科知识;在两年或三年学科教育后,再选择是否接受教师教育的培养,这使得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不可否认,以上两种模式顺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对职业选择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教师培养的整体性,专业性,开放性和终身性要求.但是一个教师的培养不是在一年或两年就可以把学科知识形成教学技能,获得良好的驾驭教育教学的技能与技巧,形成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风格的,尤其是对于教师职业的理解和形成教师的信仰更非一日之功,它是通过数年的教师教育理念的培养,潜移默化而形成的.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师信仰往往比学科知识更重要.然而在以上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只会关注眼前的利益,把教师只是作为一个职位,而不是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由此看来,这些模式对于地方院校的教师教育培养是不适合的,因为地方院校培养的教师大多为地方教育发展服务,学生的去向也以农村为主.因此,必须探索一套适合地方院校的教师教育培养并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养模式.借鉴德国的教师教育经验,我国地方院校的教师教育可以尝试分段交叉培养模式.即分阶段对师范类学生进行学科教育,教育课程和教育见习交叉的培养模式.第一阶段在学校中进行,为期两年.课程结构为包括教育科学和1,5”理学方面的教育学科课程,两门学科课程及其相关的学科教学论和为期一周或两周的学校实习,实践等.第二阶段是为期两年的实习阶段.按学校类型组织实习生进行实习培训,师范实习生按照一定的规定完成一定课时的听课和实际教学数量.除了听课和试教外,还要与指导教师进行心理学和教学论等的理论学习和探讨.在德国的教师教育模式中,通常规定见习生每周执教5课时(规定正式教师每周执教时数为23课时~27课时),参加l8周时的师范研讨课.这种模式虽然给教学管理增加了难度,但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养成,有利于地方师范专科院校转型后形成教师教育特色,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总之,由师范专科院校转型后地方院校应发挥第3期魏真:地方院校发展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的构建23 它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方面的优势,逐渐改革转型中的弊端,勇于实践,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逐渐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参考文献][1]季学军.发达国家中小学师资培养体系与借鉴[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9):77.80.[2]董新良.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师资培养模式变革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6):33—37.[3]欧阳常青.困境与出路:教师教育改革中的师范院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55-57.[4]周青山.德国中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教师教育课题设置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4(9):135,136.[5]文锦.新升格高校的战略定位与特色发展[J].湖南科技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5(1):178—180.[6]张有德,江小惠.关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过渡的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55-56.(责任编辑:上官林武) CollegeDevelopmentandtheConstructionofElementaryand SecondarySchoolTeacherEducationPatternWEIZhen(EducationSchool,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Educationforelementaryandsecondaryschoolteachersisstilltheadv antageoflocalteachercolle—gesaftertheirtransformadon.Toraisethecorecompetitivenessofthosecolleges involvesconstructingaproperteachereducationpattern.Keywords:localcollege;transformation;elementaryandsecondaryschooltea cher;educadonpatt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