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6.3 分离序列中和启发方法
微生物学读书笔记
微生物学读书笔记【篇一:微生物学文献读书笔记】微生物学文献读后感一、文章题目a novel approach for assessing the susceptibility of escherichia coli to antibiotics (评估大肠杆菌对抗生素易感性的一种新方法)二、文章概要escherichia coli cvcc249 在不同抗生素浓度下的动态增长过程的分析结果表明,不能获得理想的最终结果的原因是用ast法不能完全确定药物浓度和细菌数量之比以及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综合效应。
基于一系列浓度梯度的庆大霉素处理一定时间细菌的增长过程的分析,以及根据向前差分法,一种ast新方法被提了出来。
三、研究背景1、ast(药敏试验)是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它通常定性在mic(最低抑制浓度)和mbc(最低杀菌浓度),这是由不同的杀菌方法和纸片扩散确定的。
从ast获得的参数通常用来表明抗性反应或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利用这些结果提供合理用药指导。
2、然而,由于ast的结果容易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耐药性和敏感性之间的断点变得相当难以区分。
许多临床研究组织为ast的标准化方法作了巨大的努力。
美国临床试验标准研究所1971年提出了clsi的标准化方法,还有后来英国抗菌化疗协会提出bsac 法,欧洲药敏测试委员会提出eucast法等。
尽管标准在逐渐完善和提高,但前面的路还着实很远。
3、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实验室设计了许多实验,改善ast方法。
根据fibonacci 序列分析,他们用细菌浊度的rc作为目标函数,提出了ast新方法。
这个方法有望发展成为药效学的一种常用方法。
四、研究材料1、从鸡中分离出来的致病性大肠杆菌e. coli cvcc2492、标准质量控制菌株 e. coli 25922五、研究方法1、用增长序列浊度的rc值描述抗生素的抑制率细菌细胞分裂的发生是一个随机过程,在任何时候细胞分裂都会有一定的比例。
TRIZ培训中创新发明的五个层次
知识检索技巧
掌握关键词检索、分类检 索、语义检索等技巧,提 高知识检索的效率和准确 性。
知识整合与运用
将检索到的知识进行整合 和分类,结合实际需求进 行创新设计。
案例分析:科学效应与知识库应用实践
案例一
利用物理效应中的电磁感应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无线充电装置 ,实现了对移动设备的无线充电。
案例二
借鉴生物效应中的蜂巢结构,设计了一种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轻质 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对已有解决方案的重新组合。它强调系统化、流程化的创新思维,通过
消除矛盾、寻找理想解来实现创新。
03
TRIZ的工具与方法
TRIZ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工具和方法,如矛盾矩阵、物理效应库、创新
原理等,帮助人们快速识别问题、激发创新思维并找到解决方案。
创新发明的重要性
推动技术进步
创新发明是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它不断 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变革和升级。
案例二
通过局部质量原理解决物理矛盾。在某电子产品设计中,要求提高屏幕的亮度和对比度,但同时又要求降低能耗 。通过应用局部质量原理,在屏幕的关键区域采用高性能材料和工艺,提高了亮度和对比度;而在非关键区域采 用低功耗材料和工艺,降低了能耗。
04
第三层次:物质-场分析与标准解应用
物质-场模型构建与分析方法
创新发明的五个层次
培训重点讲解了创新发明的五个层次,包括技术系统进化、矛盾解决、物理效应应用、化 学效应应用和创造性问题解决,使学员掌握了创新发明的方法和技巧。
案例分析与实战演练
通过多个案例分析和实战演练,学员深入了解了TRIZ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了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员心得分享与互动交流
《主动推理:心智、大脑与行为的自由能原理》记录
《主动推理:心智、大脑与行为的自由能原理》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书籍简介 (3)1.2 作者介绍 (4)1.3 研究背景与意义 (5)二、主动推理的理论基础 (6)2.1 主动推理的定义 (8)2.2 主动推理的核心要素 (9)2.3 主动推理与被动推理的比较 (10)三、心智在主动推理中的作用 (12)3.1 意识与认知的关系 (13)3.2 大脑结构与功能 (14)3.3 认知过程与决策机制 (16)四、大脑在主动推理中的功能 (17)4.1 大脑皮层与主动推理 (19)4.2 神经元与主动推理 (20)4.3 内分泌系统与主动推理 (21)五、行为在主动推理中的表现 (22)5.1 行为与思维的关系 (23)5.2 行为习惯与主动推理 (24)5.3 行为调整与主动推理 (25)六、主动推理的实践应用 (26)6.1 学习策略与主动推理 (28)6.2 工作效率与主动推理 (30)6.3 生活决策与主动推理 (31)七、结论 (33)7.1 主动推理的重要性 (34)7.2 主动推理的局限性 (35)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7)一、内容描述《主动推理:心智、大脑与行为的自由能原理》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综合性著作。
作者通过对心智、大脑和行为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类思维、决策和行为的内在机制。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人类的思维、决策和行为并非随机产生,而是受到自由能原理的支配。
自由能原理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在心智、大脑和行为中同样存在。
书中首先介绍了自由能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然后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自由能原理在心智、大脑和行为中的体现。
人类的心智活动、大脑结构以及行为表现都受到自由能原理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一种内在的规律性和组织性。
通过对这些规律性和组织性的揭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决策和行为的运作过程,从而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TRIZ的九大经典理论体系
TRIZ的九大经典理论体系TRIZ理论包含着许多系统、科学而又富有可操作性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发明问题的分析方法。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TRIZ理论已经成为一套解决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的九大经典理论体系。
TRIZ解决问题过程中,将问题的通解具体化是一个难点,这需要有深厚的领域背景知识。
TRIZ理论认为,一个成功的设计可由如下公式描述:S=Pc×Pkn×(1+M)×(1+T)其中:S——成功的设计;Pc——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Pkn——领域知识的水平与经验;M——TRIZ方法论与哲学思想的运用;T——TRIZ工具的运用。
在公式中,Pc和Pkn 都与领域知识有关。
因此,尽管TRIZ理论的创始人阿奇舒勒否认了经验知识在TRIZ 理论中的重要性,但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经验知识依然对TRIZ理论的应用构成了重要的支持。
所以,在TRIZ 理论中融入经验思维模式,应是TRIZ理论在应用中的一个发展方向。
(一)TRIZ的技术系统八大进化法则。
阿奇舒勒的技术系统进化论可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齐肩,称为三大进化论。
TRIZ的技术系统八大进化法则分别是:1、技术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2、提高理想度法则;3、子系统的不均衡进化法则;4、动态性和可控性进化法则;5、增加集成度再进行简化法则;6、子系统协调性进化法则;7、向微观级和场的应用进化法则;8、减少人工进入的进化法则。
技术系统的这八大进化法则可应用于产生市场需求、定性技术预测、产生新技术、专利布局和选择企业战略制定的时机等。
它可用来解决难题,预测技术系统,产生并加强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工具。
(二)最终理想解(IFR)。
TRIZ理论在解决问题之初,首先抛开各种客观限制条件,通过理想化来定义问题的最终理想解(ideal final result,IFR),以明确理想解所在的方向和位置,保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沿着此目标前进并获得最终理想解,从而避免了传统创新涉及方法中缺乏目标的弊端,提升了创新设计的效率。
TRIZ法(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足本课件
TRIZ法(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足本
5
1.2 TRIZ法的定义
• 1.TRIZ法是一种基于知识的方法。
• ①解决发明问题启发式的知识 • ②采用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中的效应知识 • ③技术问题领域的知识
• 2.TRIZ法是面向人的方法,而不是面向机器。 • 3.TRIZ法是系统化的方法。 • 4.TRIZ法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TRIZ法(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足本
3
1.1 TRIZ法理论的由来及其基本思想
• “TRIZ”一词是俄文“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首字母缩写,英文 名称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自从1946年以来, 以G.S.Altschuller为首的专家,经过对250万份专利文献的研究 发现,一切技术问题在解决过程中都有一定的模式可循,可 对大量好的专利进行分析并将其解决问题的模式抽取出来, 为人们进行学习并获得创新发明的能力提供参考。经多年搜 集、分析、比较和归纳,这一研究建立了一整套体系化的、 实用的发明问题解决方法,这就是所谓的TRIZ法理论。
TRIZ法(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足本
6
1.3 TRIZ法体系结构
•
40条发明创新
冲突分析
矛盾矩阵
原理
技术 问 系统 题
ARIZ
进化 模式
分 析
物质–场
算法
76个标准解
建议方案
分析
分析
理论基础
需求功能 分析 分析工具
效应知识库
基于知识的工 具
结论
TRIZ法(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足本
7
1.3.1 理论基础
• 技术系统的进化模式是TRIZ法理论的基础,该模式包含用于工程技 术系统进化的基本规律,理解这些模式可以帮助人们形成对问题发 展轨迹的总体概念,得到其发展前景的正确判断,从而增强人们解 决问题的能力。任何领域的技术产品都与生物系统一样,存在着产 生、生长、成熟、衰老和灭亡的产品进化规律,掌握了这些进化规 律,人们就能能动地进行产品的创新设计开发并能预测产品的未来 趋势。就像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计算技术一样,先是算盘的发明、 推广和广泛运用,达到珠算技术的成熟。但随着计算机的出现,由 于技术有了革命性进展,算盘技术也就走向衰老和灭亡。
中科大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法解读讲义01 TRIZ法基本思想和体系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法解读讲义目录前言 (5)第1章TRIZ法基本思想和体系 (3)1.1TRlZ法理论的由来及其基本思想 (3)1.2TRlZ法的定义 (4)1.3TRlZ法体系结构 (5)1.3.1理论基础 (5)1.3.2TRlZ法问题分析工具 (6)1.3.3基于知识的问题解决工具 (7)1.4TRlZ法问题解决流程 (8)1.5TRlZ法中的科学思想和思维 (9)第2章专利分级与系统进化S曲线 (13)2.1专利的等级划分 (13)2.2技术系统进化S曲线 (16)2.2.1技术系统介绍 (16)2.2.2系统进化S曲线 (17)2.2.3技术进化S曲线的运用 (20)2.2.4系统进化多维S曲线 (21)2.2.5系统进化多维S曲线的运用 (25)第3章技术系统进化及其模式分析 (28)3.1技术系统和产品进化简介 (28)3.2技术系统进化模式 (29)3.2.1模式一技术系统的生命周期 (29)3.2.2模式二增加理想化水平 (29)3.2.3模式三系统不均衡发展导致矛盾出现 (36)3.2.4模式四增加动态性和可控性 (36)3.2.5模式五技术集成以增加系统功能 (37)3.2.6模式六系统元件的匹配与不匹配 (37)3.2.7模式七系统由宏观向微观进化 (38)3.2.8模式八提高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程度 (38)3.3技术系统进化综合运用 (38)第4章物理矛盾与技术矛盾解决原理 (40)4.1矛盾的概念及分类 (40)4.2物理矛盾及其解决原理 (41)4.3技术矛盾及其解决原理 (46)4.4矛盾矩阵及其应用 (55)4.4.1矛盾矩阵的构造 (55)4.4.2矛盾矩阵的应用 (56)4.4.3技术矛盾解决方法实际应用举例 (57)4.5TRlZ法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解的基本思路 (83)4.640个发明创新原理的使用窍门 (85)第5章物质-场模型分析 (88)5.1物质-场模型 (88)5.2物质一场模型分析模式 (89)5.3物质一场模型的描述 (89)5.4物质-场模型工作流程 (91)5.5物质-场模型组建的规则 (92)5.6物质-场模型功能分析法的应用 (96)5.7物质-场模型理论运用实例 (97)第6章ARlZ算法简介 (104)6.1ARlZ算法背景介绍 (104)6.2ARlZ算法主导思想和观点 (104)6.3ARIZ算法的流程 (106)6.4ARlZ算法的特色和不足 (108)6.4.1ARlZ算法的特色 (108)6.4.2ARlZ算法的不足 (109)6.5ARlZ算法的运用 (109)第7章TRIZ法的产生和发展 (112)7.1TRlZ法的诞生 (112)7.2TRIZ法的传播 (114)7.3RTlZ法的应用和发展 (116)7.4对TRlZ法的简要评价 (118)附录 (120)附录A TRIZ矛盾矩阵 (120)附录B解决问题的76个标准解 (121)附录C效应知识库 (126)附录D 参考书目 (136)第1章TRIZ 法基本思想和体系1.1 TRIZ 法理论的由来及其基本思想“TRIZ” 一词是俄文“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首字母缩写,英文名称为TheoD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0 自从 1946 年以来, 以 G. S. Altschuller 先生 为首的专家,经过对250万份专利文献的研究发现,一切技术问题在解决过程中 都有一定的模式可循,可对大量好的专利进行分析并将其解决问题的模式抽取出 来,为人们进行学习并获得创新发明的能力提供参考。
数据仓库与挖掘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数据挖掘知识点(考点)复习第6章的知识点 1.哪些学科和数据挖掘有密切联系?(P68数据挖掘关系图)2.数据挖掘的定义(P69)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第7章的知识点1.数据挖掘步骤(P74)确定目标、数据准备、数据挖掘、结果分析2.数据选择的内容(包括哪两部分)(P75)属性选择和数据抽样3.数据清理的方法(P75) 了解小规模数据、大数据集的清理方法。
小规模数据:人工清理大数据集:自动清理(测定→识别→ 纠正)4.常见的模式有哪些(P78)尤其是分类、回归、聚类模式之间的分析比较。
① 分类模式(用于离散值)② 回归模式(用于连续值)③ 聚类模式④ 关联模式⑤序列模式即将数据间的关联性事件发生的顺序联系起来。
⑥时间序列模式根据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趋势预测将来的值。
5.模式的精确度(P79)训练和测试模式需将数据分成哪两部分以及各自用途?模式准确性的测试方法及其比较。
训练和测试模式需将数据分成:一是训练数据,主要用于模式训练;另一个是测试数据,主要用于模式测试。
模式准确性的测试方法:封闭测试:测试集即训练模式的训练数据。
可测试模式的稳定性,但无法验证其推广能力。
开放测试:测试模式的数据是模式先前未见的数据。
可以很好地度量模式的准确度。
6.数据预处理的任务有哪些?(P83-89)数据清理、数据集成和转换7.空缺值的处理方法(P83-84)忽略该条记录(不很有效)、手工填补遗漏值(可行性差)、利用缺省值填补遗漏值(不推荐)数据库理论 数据仓库数据统计 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 数据挖掘利用均值填补遗漏、利用同类别均值填补遗漏值、利用最可能的值填补遗漏值(较常用)8.分箱技术(P84-86) 分箱之前要做的工作?P84 分箱之前需要对记录按目标属性值的大小进行排序(1)要求能描述出常见的分箱方法和数据平滑方法(简答)。
第6章自底向上优先分析法
第6章⾃底向上优先分析法⾃底向上分析⽅法,也称移进-归约分析法,粗略地说它的实现思想是对输⼊符号串⾃左向右进⾏扫描,并将输⼊符逐个移⼊⼀个后进先出栈中,边移⼊边分析,⼀旦栈顶符号串形成某个句型的句柄时,(该句柄对应某产⽣式的右部),就⽤该产⽣式的左部⾮终结符代替相应右部的⽂法符号串,这称为归约。
重复这⼀过程直到归约到栈顶中只剩⽂法的开始符号时则为分析成功,也就确认输⼊串是⽂法的句⼦。
本章将在介绍⾃底向上分析思想基础上,着重介绍算符优先分析法。
例6.1,设⽂法G[S]为:(1)S→aAcBe(2)A→b(3)A→Ab(4)B→d对输⼊串abbcde#进⾏分析,检查该符号串是否是G[S]的句⼦。
由于⾃底向上分析的移进-归约过程是⾃顶向下最右推导的逆过程,⽽最右推导为规范推导,⾃左向右的归约过程也称为规范归约。
容易看出对输⼊串abbcde的最右推导为:S aAcBe aAcde aAbcde abbcde由此我们可以构造它的逆过程即归约过程。
先设⼀个后进先出的符号栈,并把句⼦左括号”#”号放⼊栈底。
对上述分析过程也可看成⾃底向上构造语法树的过程,每步归约都是构造⼀棵⼦树,最后当输⼊串结束时刚好构造出整个语法树。
在上述移进-归约或⾃底向上构造语法树的过程中,考虑⼏个问题:u 何时移进?u 何时归约?u 将哪个字符串归约?当⼀个⽂法⽆⼆义性时,那么它对⼀个句⼦的规范推导是唯⼀的,规范规约也必然是唯⼀的。
因⽽每次归约时要找当前句型的句柄,也就是说,任何时候栈中的符号串和剩余的输⼊串组成⼀个句型,当句柄出现在栈顶符号串中时,则可⽤句柄归约,这样⼀直归约到输⼊串只剩结束符,⽂法符号栈中只剩开始符号。
由此可见,⾃底向上分析的关键问题是在分析过程中如何确定句柄,即如何知道何时在栈顶符号串中已形成某句型的句柄。
然⽽⾃底向上的分析算法很多,我们仅在本章和第7章介绍⽬前常⽤的算符优先分析和LR类分析法。
6.1 ⾃底向上优先分析法概述优先分析法⼜可分简单优先法和算符优先分析法。
李老师讲TRIZ(十)
李老师讲TRIZ(十)作者:李建峰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16年第05期第二十四问: TRIZ理论体系都包括哪些内容?答:TRIZ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创新思维方法与问题分析方法。
TRIZ理论中提供了如何系统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如九屏幕法等;而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则包含了科学的问题分析建模方法—物-场分析法,它可以帮助使用者快速确认核心问题,可以快速发现根本矛盾所在。
2.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针对技术系统进化演变的规律,在大量专利分析的基础上,TRIZ 理论总结提炼出了8个基本进化法则。
利用这些进化法则,可以分析确认当前产品的技术状态,并能够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开发出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3.技术矛盾解决原理。
不同的发明创造往往需要遵循共同的规律。
TRIZ理论将这些共同的规律系统地归纳成了40个创新原理,针对具体的技术矛盾,可以基于这些创新原理,结合工程实际寻求具体的解决方案。
4.创新问题标准解法。
针对具体问题的物-场模型的不同特征,分别对应有标准的模型进行处理的方法,包括模型的修整、转换、物质与场的添加等。
5.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
这一算法主要是针对问题情境复杂、矛盾及其相关部件不明确的技术系统。
它是一个对初始问题进行一系列变形及再定义等非计算性的逻辑过程,实现对问题的逐步深入分析、问题转化、直至问题的最终解决。
6.知识库。
基于物理、化学、几何学等领域的数百万项发明专利的分析结果而构建的知识库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丰富的方案来源和选择。
第二十五问:你认为TRIZ理论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体系?答:TRIZ理论是一种经验性的、定性的、建设性的、通用的方法体系,在依托人们不同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用它可以激发出新的思路并且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案。
TRIZ理论是从诸多已有专利中总结出来的,是根据矛盾类型和运用TRIZ工具来解决问题的。
第一,TRIZ理论是一种经验性的方法,因为它是从以往大量专利中提取矛盾类型和解决原理的,并且这是一个耗时费力的漫长过程,运用它可以解决技术难题。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五段教学法:在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基础上,他的门徒将这四个阶段加以改造,发展为五阶段教学法,即预备、呈现、联系、统合和应用。
水平迁移:也称侧向迁移,指已习得的概念和原理在新的、但不需要产生新概念或新原理的情境中的运用。
产生式系统:程序性知识得到表征形式。
是由控制流联系起来的若干产生式.场独立性:一种认知方式,指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问题深层理解:也称问题综合,指在问题表层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问题的每一陈述综合成条件和目标统一的心理表征。
通常包括两个方面:识别问题类型及区分问题中的有关信息与无关信息。
模式识别:把输入的刺激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匹配,从而辨别出该刺激物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弱方法:指不是针对具体学科问题的方法,也称一般的启发式方法,它难以保证问题迅速而有效地解决。
技能: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些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概念形成:是概念学习的一种形式,指学习者从概念的具体例子中概括出概念的关键特征,设计概括和分化两个认知过程。
练习:是学习者抱着改进技能和目的而对动作进行的重复。
是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最重要因素。
替代强化:观察到榜样人物的行为受到奖励或赞扬而使观察者间接受到的强化.概念同化:是概念学习的一种形式,指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一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理解新概念.认知策略:是只会技能的一个用于对内调控的亚类,是学习者用来选择和调整其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内部控制过程.心理练习:是仅在头脑内思考或想象身体运动而不进行实际的肌肉运动的一种练习形式,与身体练习相对。
问题监控:是问题解决者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自己的思维过程的意识与监控,其实质是问题解决者的反省认知能力。
TRIZ培训
原则_1.分割(Segmentation)
组合式挖掘爪
挖掘爪的磨损速度不一, 更换成本增加
组合式挖掘爪可以个别更 换
37
原则_1.分割(Segmentation)
【图例】:可拆卸式直排轮溜冰鞋,卸 下轮座后,鞋子直接当普通鞋子穿,可
【图例】:可以更換刷毛, 而不用整支 拋棄, 省錢、方便、作環保
TRIZ简介
The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TRIZ)
(Teoriya Resheniya Izobretatelskikh Zadatch)
TRIZ,正体中文创翻新译为问“萃题思”解,取决其“理萃取论思考”之义
5
TRIZ基于知识的抽象理念而非推测
试问: ➢ 什么是系统的最终目标? ➢ 什么是理想化最终结果?
25
如何使草不会长高?
当传统工程的思考方式:「如何降低割草机的马达噪音?」时,从TRIZ 最终理想结果(IFR) 角度思考,应该是「如何不使用割草机?」,进而转向 思考「如何使草不会长高?」
26
练习1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将待试验物放入一个封闭的、盛满酸的容器里。 在预定的时间后,打开容器。酸对试验物的作用可以被测量出来。但 是,酸会腐蚀容器壁,容器壁上应该涂一层玻璃或者一些其它的抗酸 材料。但是,这样的设计将使试验费用猛增。
最终理想解与理想性
19
最终理想解 (IFR) 在解决问题之初,首先抛开各种客观限制条件,通过理想
化来定义问题的最终理想解(Ideal Final Result, IFR),以确 定理想解的方向和位置,保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沿着此目标 前进并获得最终理想解,从而避免了传统创新设计方法中缺 乏目标的弊端,额外提升了创新设计的效率。
电大《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1 (第 1——3 章)一、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40 分)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P14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
前三种属于量的研究方法,后五种属于质的研究方法。
2.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 P42答: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P48-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 - 运动阶段( 0-2 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前运算阶段( 2-7 岁)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借助具体事物,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形式运算阶段( 11-15 岁以后)能不借助具体事物,作出符号形式的推理假设4.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P58-答: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特征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P65答: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
内涵: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学习过程可6 、班杜拉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P76班杜拉将认知因素引入行为主义观点中形成了的一种新的理论,他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
观察学习避免了尝试错误,暗中摸索过程,从而缩短了学习过程。
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 ( 或称“榜样” ) 的行为 ( 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 ) ,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成长博客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课程教材研究所赵占良新课程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三个要素:知识、方法和过程技能。
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着力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也力图构建符合高中学生探究能力发展需要的科学方法体系和技能体系。
下面对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作简要的分析。
科学研究的方法大致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学科内的特殊的方法,如生物学研究中的同位素标记示踪法、分离细胞器的方法、解剖的方法等;第二层次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这些方法是从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研究中概括出来的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研究的共同方法;第三层次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方法,如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等,这些方法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教材中强调的科学方法主要指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因为这些方法对所有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包括获取经验性材料的方法和理性思维的方法两大方面(见下图)。
图人教版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研究对象,从而获得有关经验性材料的方法。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对观察法已经做过这样的表述:“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热烈的讨论能让你迸发思想的火花。
”为避免与初中教材重复,高中教材中未对观察法的内涵和要求作正式表述,而是通过介绍有关科学史内容、安排观察活动等,让学生领悟和运用观察法。
2.实验法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性材料的获取仅靠观察法是不够的,许多情况下还要通过实验。
创新方法与创新设计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青岛科技大学
第一章测试1.TRIZ理论中的最终理想解IFR,最终获得的结果是依据以下( )选项方式得到的。
()A:39个通用工程参数B:阿奇舒勒矛盾矩阵C:76个标准解D:想象而来答案:B2.前苏联伟大的发明家阿奇舒勒,最早于( )年开始研究TRIZ理论,然后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目前的TRIZ理论体系。
A:1956B:1951C:1945D:1946答案:D3.TRIZ理论中所倡导的发散思维,本质上属于无目标无边际的发散。
()A:对B:错答案:B4.RIZ理论所包括的创新思维技法,主要有资源分析、九屏幕法、STC算子法、最终理想解IFR、金鱼法、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等。
()A:错B:对答案:A5.TRIZ理论中的资源分析,通常包括了以下哪些步骤?()A:改进及优化资源B:发现及寻找资源C:挖掘及探究资源D:整理及组合资源E:评价及配置资源答案:BCDE第二章测试1.TRIZ理论中,牙刷的功能可以定义为使牙齿变白。
()A:对B:错答案:B2.TRIZ理论中,水管表面油漆的功能可以定义为阻隔氧气。
()A:对B:错答案:A3.一个完整的技术系统功能分析,第一步是哪一环节()。
A:功能建模B:相互作用分析C:功能定义D:组件分析答案:D4.在TRIZ理论中,选项()所对应的作用对象是目标组件。
A:主要功能B:系统功能C:附加功能D:辅助功能答案:A5.在TRIZ理论中,矿泉水瓶的系统组件包括哪些组件?()A:标签纸B:瓶身C:重力D:瓶盖答案:ABD第三章测试1.应用TRIZ理论因果链分析法,初始缺点指的是研究目标的本身。
()A:对B:错答案:B2.因果链分析是TRIZ理论的分析问题工具,而不是解决问题工具。
()A:错B:对答案:B3.在因果链分析模型中,两个原因()会导致上一层级结果的出现,这两个原因之间用“与”关系符来连接。
A:所有选项都不对B:同时发生C:前后发生D:不同时发生答案:B4.应用TRIZ因果链分析,判断已经到达了末端缺点的条件,不包括以下()选项。
自由组合定律问题基本方法、原理和思路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我们学校属于普通高中,招收的学生80%为350到400分的学生,除去体育成绩和试验考察成绩分数在290道340,基础相当薄弱,大多数学生没有什么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两年多的高中学习和近一年多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改观,好的学习习惯也在逐渐养成,小组高校教学模式也在逐渐被学生们所认可,并受益于广大师生,得到社会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要求,可将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方面:通过分析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对孟德尔遗传定律探究过程的学习,体验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过程;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和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养成理性思维品质。
(3)能力方面:通过对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结果的分析,尝试演绎推理方法,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能运用数学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并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2)教学难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即杂合体所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的分析)。
第三课时1、学时目标(1)学习并熟悉解决自由组合定律问题基本方法、原理和思路。
(2)通过自由组合定律的一些基本题型,达到对自由组合定律问题的基本方法、原理和思路的熟练运用学时重点:运用自由组合定律问题的基本方法、原理和思路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际问题。
学时难点:对自由组合定律问题的基本方法、原理和思路的熟练运用教学过程:第3课时学习“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2、创设情境,导入本节内容(2分钟)如果涉及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多对相对性状时,或者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时,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和思路来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呢?3、利用导学案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并熟悉解决自由组合定律问题基本方法、原理和思路。
(约15分钟)(1)不管实际问题中涉及多少基因,都是一对基因一对基因组合起来的,我们单看每一对基因的遗传符合什么规律?然后在一对的基础上再分析多对呢?引出自由组合定律问题的基本方法、原理和思路。
启发式序列比对算法 -回复
启发式序列比对算法-回复启发式序列比对算法,也被称为快速比对算法,是一种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序列之间的相似性的计算方法。
这种算法通过利用基本的序列比对方法,结合启发式策略,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找到序列之间的类似区域。
它在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中被广泛应用,用于比对DNA、RNA和蛋白质序列,以及其他类型的序列数据。
本文将一步一步地介绍启发式序列比对算法的原理和应用。
第一步:定义相似性度量在启发式序列比对算法中,首先需要定义一个用于度量序列相似性的指标。
常用的指标包括编辑距离(edit distance)、Smith-Waterman分数(Smith-Waterman score)、Needleman-Wunsch分数(Needleman-Wunsch score)等。
这些指标可以根据序列间的匹配、替换、插入和删除等操作来计算相似性度量值。
第二步:选择启发式策略启发式策略是指在比对过程中使用的一些经验规则,以加速比对的速度和提高比对的准确性。
其中一种常用的启发式策略是快速选择最佳匹配位置进行比对的策略。
这种策略可以避免在比对过程中遍历整个序列,从而大大减少计算时间。
另一种常用的启发式策略是基于局部比对的策略,即只比对序列中可能存在相似性的区域,而不是整个序列。
这种策略可以快速而准确地找到相似性区域,而不需要比对整个序列。
第三步:实施启发式序列比对算法在实施启发式序列比对算法时,首先需要将待比对的序列进行预处理,如去除冗余信息、处理非序列字符等。
然后,根据选择的相似性度量和启发式策略,计算序列之间的相似性得分。
根据得分,可以确定序列之间的相似性程度,并找到类似区域。
最后,根据需要,可以对比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和进一步分析。
第四步:应用领域和相关算法启发式序列比对算法广泛应用于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的研究中。
在基因组比对中,可以通过比对不同物种的基因组序列,研究基因组的进化和功能。
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中,可以通过比对已知蛋白质序列和未知蛋白质序列,预测未知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物理矛盾汇总课件
1分割原理、5组合原理、33同质性原理、12等势原理 … …
56
第56页/共79页
5.4.3 技术矛盾及其解决原理
57
第57页/共79页
5.4.3 技术矛盾及其解决原理
• 技术矛盾表现为: 在 一 个 子 系 统 中 引 入 一 种 有 用
Step 3 :以上两个时间段是否交叉?
否 □ 应用时间分离
是 □ 尝试其他分离方法。
27
第27页/共79页
如何实现时间分离
❖动态特性原理 ❖抛弃或再生原理 ❖预先作用原理 ❖预先反作用原理 ❖事先防范原理 ❖ ……
28
第28页/共79页
主题大纲
• 物理矛盾 • 分离方法
• 空间分离 • 时间分离 • 条件分离 • 系统级别分离
24
第24页/共79页
时间分离 ❖ 对同一个参数的不同要求,在不同的时间段实现。
遮雨
大 体积
携带方便
小
25
第25页/共79页
时间分离
❖雨伞的时间分离
大
操作时间1
(下雨的时候)
小
操作时间2
(携带的时候)
26
第26页/共79页
解决物理矛盾——时间分离
Step 1 :定义物理矛盾 参数:
要求1: 要求2: Step 2 :如果想实现技术系统的理想状态,这个参数的不同 要求应该在什么时间得以实现? 时间1: 时间2:
训练池里的水要软,以减轻水对运动员的冲击
伤害,但又要求水必须硬,以支撑运动员的身体。
OZ
34
【学习方法指导】八类物理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指导】八类物理学习方法一、观察的几种方法1.序贯观察法:按一定顺序观察。
2、特征观察法:根据现象的特征进行观察。
3.对比观察法:比较实验前后对几种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的观察。
4、全面观察法:对现象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观察对象的全貌。
二、过程分析法1、化解过程层次:一般说来,复杂的物理过程都是由若干个简单的“子过程”构成的。
因此,分析物理过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它化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来研究。
2.探索中间状态:有时阶段的划分并不容易。
探索决定物理现象从量变到质变的中间状态(或过程),正确分析物理过程的关键环节。
3、理顺制约关系:有些综合题所述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是诸多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综合效应”。
要正确分析,就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观察和分析,从内在联系上把握规律、理顺关系,寻求解决方法。
4.区分变化条件:物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和发展。
当条件改变时,物理过程也会相应改变。
在分析问题时,应特别注意区分由条件变化引起的物理过程的变化,以避免混淆形状和质量问题。
三、因果分析法1.区分因果状态:物理学中的许多物理量是由比率定义的。
例如R=u/R,e=f/Q等。
在这种定义方法中,并非所有物理量都是成比例的。
然而,当学生使用物理公式来处理体育锻炼和问题时,他们往往不理解公式中物理量的含义,无法区分哪些量有因果关系,哪些量没有因果关系。
2.注意因果对应:任何结果都是由某种原因引起的,某种原因产生某种结果。
因果关系通常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不能混淆。
3、循因导果,执果索因:在物理习题的训练中,从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因果分析,有利于发展多向性思维。
四、原型启发法原型启发就是通过与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的途径。
能够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原型可来源于生活、生产和实验。
如鱼的体型是创造船体的原型。
原型启发能否实现取决于头脑中是否存在原型,原型又与头脑中的表象储备有关,增加原型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争取用学到的知识予以初步解释;2、通过课外书、电视、科教电影的观看来得到;3、要重视实验。
TheElementsofStatisticalLearning中文版
TheElementsofStatisticalLearning中文版网址/Preface/2016-07-20-Preface-to-the-Second-Edition/index.html原文The Elements of Statistical Learning翻译szcf-weiya时间2016-07-20更新2018-02-14状态DoneIn God we trust, all others bring data.–William Edwards Deming (1900-1993)第一版《统计学习的基础》的欢迎程度让我们很满意。
随着统计学习领域的迅速发展,激励我们出版第二版来更新我们的书。
我们增加了四个新的章节,并且更新了一些已经存在的章节。
因为很多读者熟悉第一版书的布局,所以我们尽可能地做出很小的改变。
下面是对主要改变的概要:•第一章:导言•第二章:监督学习的综述•第三章:回归的线性方法(新:LAR算法和lasso的一般化)•第四章:分类的线性方法(新:逻辑斯蒂回归的lasso轨迹)•第五章:基本的扩展和正则化(新:RKHS的补充说明)RKHS (再生核希尔伯特空间)•第六章:核光滑方法•第七章:模型评估与选择(新:交叉验证的长处与陷阱)•第八章:模型推论与平均•第九章:补充的模型、树以及相关的方法•第十章:Boosting和Additive Trees(新:生态学的新例子,一些材料分到了16章)•第十一章:神经网络(新:贝叶斯神经网络和2003年神经信息处理系统进展大会(NIPS)的挑战)•第十二章:支持向量机和灵活的判别式(新:SVM分类器的路径算法)•第十三章:原型方法和邻近算法•第十四章:非监督学习(新:谱聚类,核PCA,离散PCA,非负矩阵分解原型分析,非线性降维,谷歌pagerank算法,ICA的一个直接方法)•第十五章:随机森林•第十六章:实例学习•第十七章:无向图模型•第十八章:高维问题Some further notes:•我们的第一版对色盲读者不是很友好,特别地,过去我们倾向于偏爱红绿对比,但是红绿对比很讨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补充的回路断开方式
具体步骤: (1)识别出热负荷回路,确定合并目标。在合并热负荷过程中如 遇到该回路之外单元设备的阻挡,需要采用物流分支,以便越过 阻挡的设备。
(2)确定物流分支热容流率的分配。物流分支后,经过换热往往 还要再混合为原物流。按热力学原则,将温度接近的物流相混合 所造成的有效能损失小。
说明:①此时应验证传热温差的可能性(大于最小传热温差)。 ②找出分支物流的热容流率取值范围(P153)。
补充的回路断开方式
(a)初始网络(2,5)
(b) 采用补充的回路断 开方式,把h2分支, 断开图(a) (2、5)
(c) 再次采用补充的 回路断开方式,把 C2分支,断开图(b) (2、5)
该网络具有最大的能量回收,且满足Tmin的要求。
(2)夹点上方与下方已合并为一个整体网络,则该系统的最少换
热设备单元数为: Umin=3(热)+3(冷)+2(公用工程)-1=7
现有换热设备单元数为12,需断开回路,减少换热设备 断开一级回路(2,4)和(3,7)后的网络结构
说明:换热器3的传热温差小于ΔTmin,暂且放下
3
所以:6个回路中存在3个独立的热负荷回路,即
(3,5)、 (1,2,3,4)、 (C1,3,4,C2) 则总的换热设备单元数: U=3(源物流)+3(阱物流)+3(独立的回路) -1(子系统)=8 与图中一致:
调优的目的:减少该回路中的单元设备数 调优过程: 先识别和断开低级回路,然后再处理高级回路
③ 识别并断开回路 断开热负荷回路(c2,8,9,C3),合并掉换热器9
断开热负荷回路(c1,6,8,C2),合并掉冷却器C2
已达到最少的设备数:Umin=3(热物流数)+3(冷物流数)+1 -1
(公用工程冷却物流数)Fra bibliotek=6整个网络的调优处理:
(1)夹点上方与下方调优后的结构合并,整个网络结构如图,
又识别出热负荷回路(H3,1,3,H2),合并掉换热器3,得到以
下结构。
说明:换热器1两侧的传热温差小于ΔTmin
(3)能量松弛,使换热器1的传热温差恢复到允许的ΔTmin。
得到网络结构
存在两个回路(H1,2,4,H2)和(C1,1,3,C2),断开后可以合并掉2个
换热设备,达到全系统最少的换热单元数7个。
6.3.2 热负荷回路的断开
回路断裂:加减原则
断开方式:基本断开方式(无物流分支) 补充断开方式(采用物流分支) (1)基本的回路断开方式 通常把回路中第一个单元设备的热负荷分配给其他设备单
元。热负荷串中奇数位置的单元设备减去所要合并的单元设备的
热负荷,偶数位置则加上该热负荷。
保证热负荷非负外,还要检验是否大于 T min 热负荷回路的断开
例如:
hu 例1
h1
2 3 C2 4
h2 5 6
h3 7 Cu
1
C1
S=1,
hu 例2 1 C1 2
L=0
h1 3 C2
C3 U min=8-1=7
h2 4
5 Cu 6
h3
C3
S=2,
L=0
U min=8-2=6
hu 例3
7 2
h1
3 4
h2 5 Cu U min=8-2+1=7
2 3 4
h3 6 C3
物流 热容流率 初始温度 目标温度 热负荷 kW kW/ ℃ ℃ ℃
h1
h2 h3 C1 C2
12.56
10.55 14.77 6.08 8.44
271
249 227 116 38
149
138 66 222 221
1532
1171 2378 645 1545
C3
13.90
93
205
1557
门槛问题ΔTmin=20℃ 夹点问题ΔTmin=80℃
如图所示:
(4) 换热设备数达到最少时的方案,但传热温度小于允许值 Tmin 太大
6.3.4 采用计算机识别及断开热负荷回路
(1) 换热器网络的信息化—索引矩阵
现有一换热网络如下:
(2) 利用索引矩阵搜索热负荷回路 换热网络索引矩阵 (2、8、7、4)
换热器 热流 冷流 序号 号 号 1 2 3 4 2 1 3 2 1 2 3 2 热流来自 热流去 冷流来自 冷流去 热负荷 换热器号 换热器号 换热器号 换热器号 1000 1000 1000 1 4 8 5 7 1000 4 1000 5 2000 2000 2000 2 189 262 751 490
采用补充的回路断开方式, C1分支合并换热器4、1,C1通过换热
器1的分支热容流率=(120+20)/(118-20)=1.43 ,但换热器3供热温
度左端为90-118=-280C ,不可行。
采用基本的回路断开方式, 断开回路(1,4)合并换热器4,但 T2-T1 = 18 < 20℃ (因为1,4跨过了夹点,断开后有一定的热负荷通 过夹点) , 如何提高 T2 ?
3
(a)独立(3,5) (1,2,3,4) 共用3,不独立(1,2,5,4) 。
5
4 3
C2
C1
(b)独立回路(C1,3,4, C2)(3,5) 消去共用单元3,则构成不独立的回路 (C1,5,4, C2)。
1 2
4
C2
C1
(c ) 独立回路(1,2,3,4)(C1,3,4, C2) 消去共用单元3,4,则构成不独立回路, ( C1 ,2,1, C2)。
换热器 热流 冷流 序号 1 2 号 2 1 号 1 2 热流来自 热流去 冷流来自 冷流去 热负荷
换热器号 换热器号 换热器号 换热器号 1000 1000 4 8 1000 4 2000 2000 189 262+490
3
4 5
3
2 3
3
2 2
1000
1 3
5
7 6
1000
5 1000
2000
2 4
SN6
SN7 SN8 SN9 SN10 SN11
14.77
表6-6 问题表格(2)
子网络 赤字(KW)
序号
IK
热
流
无外界输入热量
OK IK
量(KW)
有外界输入热量
OK
SN1 SN2 SN3 SN4 SN5
6.08 232 398 349 117
0.0 -608 -238 -636 -985
-6.08 -238 -636 -985 -1102
6.3.3 热负荷路径及能量松弛
夹点设计法得到的最大热回收系统结构如图.
热负荷回路:
(1,4)
(H1,3,2,H2)
对夹点左端(夹点上方):
Umin,左=N+L-S=4+0-1=3 对夹点右端(夹点上方): Umin,右=N+L-S=5+0-1=4 系统总的设备单元数: U= Umin,左+Umin,右=7 若将夹点两边和起来作为一个系统: Umin,左=N+L-S=6+0-1=5 实际U=7, 所以一定存在两个热负荷回路: (1, 4),(H1,3, 2,H2)
但换热器1右端传热温差为82-70.6=11.40C,换热器3左端为9070.6=19. 40C,不满足Tmin的要求. 所以该回路不能断开. 可见Tmin 的选择对换热网络影响很大。
P156 [例6-2] 例题:设计一换热网络,系统包括3个热物流和3个冷物流, 具体数据如下,按 ΔTmin=80℃进行网络综合。
“热负荷路径”: 在加热器和冷却器间由物流和换热器连接 而成. (H1,1,C),使换热器1达到最小的传热温差,求出
X=4kW
这称为能量松弛: 加热器H1和冷却器C热负荷增加, 以此为代价,减
少了一个设备单元4, 而且不违背最小允许传热温差的规定
图(d)中仍然存在热负荷回路(H1,3,2,H2), 断开回路,合并加热器H1,
12.56 10.55 14.77 6.08
8.44
13.90
(c) 子网络7,8,9,10,11的结构
(3)夹点上方调优
① 同一冷流股上加热器合并 ② 识别并断开回路 存在回路 (1,2) 和 (H1,3,4,H2)
留下不能断开的回路: (H1,2,3,H2)
(4)夹点下方调优
① 同一热流股上冷却器合并 ② 换热器8,10,11 合并;换热器7,9 合并
751
490-490 169
6
7 8
3
2 1
4
4 4
5
4 2
2000
2000 2000
7
8 1000
2000
6 7
717
261+490 1459-490
把上述表中第4列至第7列中换热器号大于4的都减1,重新编号。
消去换热器4后的索引矩阵
换热器 热流 冷流 序号 1 2 号 2 1 号 1 2 热流来自 热流去 冷流来自 冷流去 热负荷 换热器号 换热器号 换热器号 换热器号 1000 1000 6 7 1000 4 2000 2000 189 752
换热网络的最少换热器个数由Euler’s general network theorem 决定:
U=N-S+L
U: 换热设备个数; N: 网络中存在的独立流股数;(热流股、冷流股、公用工程流股, 不包括物流分支) S: 网络中分离为独立的子网络数; L: 网络中存在的独立热负荷回路数。 一般情况下,S=1,所以若要使U最小,必使 L=0,即无热负 荷回路,此时有: U=U min=N-1
(1)夹点确定
表6-5 问题表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