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合集下载

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一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特大灾害接连发生,严重洪涝、干旱和地质灾害以及台风、风雹、高温热浪、海冰、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多发并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面对严峻灾害形势,有关各方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大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不断完善。

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减灾委员会或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构,防灾减灾综合协调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等法律法规。

二是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形成。

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海洋、环境等各类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和预警预报系统进一步完善,天气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山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进一步完善,台风早期预警水平得到提高,农林病虫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的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加强。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和风云三号A星、风云二号E星成功发射,卫星减灾应用业务系统初步建立。

三是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稳步提升。

实施了防汛抗旱、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公路灾害防治等重大工程,大江大河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重点防洪保护区基本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人口密集区、大中城市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初步治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扎实推进。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什么困难?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八)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详细版):——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居民消费率上升。

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

防灾减灾救灾十二五总结

防灾减灾救灾十二五总结

为科学有效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党的“十七大”、“十八大”重要会议精神关于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部署,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出发,结合吉林省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的奋斗目标,认真完成“十二五”规划要求。

在“十二五”期间,我厅认真贯彻落实规划方针内容,严抓紧抓地质灾害防治,基本达到规划预期目标,并在个别方面做出可人成绩。

我省东南部山区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

全省现有各类地质灾害危险点3600余处,其中列入省、市、县三级监控的重要灾害危险点()处。

地质灾害以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大中型地面塌陷为主,具有点多面广、危险性大的特征。

近年来,我厅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科学制定防治方案,严格落实防灾责任,不断完善防治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连续五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自2010年以来,结合本部门、本行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情况作以下概述:1、健全管理机构。

省、市、县、乡四级地区都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由主管厅领导任组长,地质环境处领导副组长,省气象局、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地方政府、各地国土资源局主管局长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指挥、部署协调和巡查指导,并将职责任务分配到成员单位,实行防灾减灾领导责任制。

2、编制防灾预案。

省、市、县三级每年在汛前都认真组织编制了《防灾预案》,经同级政府批准后,下发到有关单位、乡镇执行。

对全省已发现的各类地质灾害危险点,填制“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发放到防灾责任单位和负责人,填制“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受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让他们明白面对险情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和撤离转移路线。

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

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

涟水县“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防震减灾是涟水县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为切实履行政府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1年-2015年防震减灾的主要任务、重点项目、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内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家防震减灾规划》一、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总结“十一五”计划的经验,做实做深涟水县防震减灾规划,使防震减灾工作更好地为涟水县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服务。

二、“十二五”规划的总目标坚持“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坚持以监测预报为基础的综合防御,走有中国特色的防震减灾道路;坚持依法管理防震减灾工作,用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工作体系保障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使科技进步与应用成为提高防震减灾实效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建设。

逐步实现回良玉副总理提出的防震减灾三大战略:“1、突出重点,全面防御。

2、健全体系,强化管理。

3、社会参与,共同防御。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与全县人民一道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在地震灾害面前,把涟水县建设成一个安宁的城市,放心的城市。

用较短的时间赶上中等发达国家防震减灾的水平。

发展防震减灾事业,满足全社会对防震减灾的公共需求,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涟水县近年地震情况和今后的震情趋势最近几年,涟水县邻近地地震活动十分活跃。

“十二五”期间涟水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形势仍然是比较严峻,防震减灾工作是长期的、艰巨的。

四、“十二五”期间主要任务和目标1、地震监测预报(1)监测点的建设和完善。

对现有台点今一步进行自动化改造,除特殊要求外,实现台点的数字化、自动化。

(2)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宏观观测和速报台网的建设。

武乡县“十二五”期间防震减灾综合能力重点建设项目方案

武乡县“十二五”期间防震减灾综合能力重点建设项目方案

武乡县“十二五”期间防震减灾综合能力重点建设项目方案一、编制依据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履行着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职责。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十二五”期间防震减灾事业的科学发展,结合中长期地震活动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与公共安全对防震减灾的需求,提高全县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依据《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和《武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实际,特制定武乡县“十二五”期间防震减灾综合能力重点建设项目方案。

二、现状分析我县位于晋获断裂带中段,东临华北地震带,西与山西地震带相连,境内断裂构造纵横交错,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五级以上地震,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被确定为山西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目前,我国已进入地震活跃期,山西地区地震活动显著增强,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大。

我县大部分地区处于地震烈度Ⅶ度以上高烈度区,所面临的地震灾害形势十分严峻。

按预测,地震灾害仍是今后影响我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威胁之一。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防震减灾工作“三大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建成。

全县基本形成了从县到乡镇,从地震部门到其他行业,条块结合、结构完整、管理有序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成立了武乡县地震应急救援队,国有大企业组建了专业地震应急抢险救援队,部分社区组建了地震应急(志愿者)救援队,地震应急救援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大力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初步建成了太行公园、和平广场两处应急避难场所,全县地震应急疏散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开展了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应急信息平台建设,为地震应急、地震灾害评估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

解读《湖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解读《湖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实 务

一 ;
解 读
“ 五’ 规划 》 《 湖北省综合防灾 灾 十二 ’
●吴 驶
为 贯 彻落 实 党 中央 、 国务 院和 湖北 省委、省政府 关于加强 防灾减灾 工作 的决策部署 ,进一步提 高综合 防 灾减 灾能力 ,最 大程度保 障人 民群众 生 命财产安全 ,经 湖北 省政 府同意 , 6 月下旬 ,湖 北省 政府 办公 厅 印发 了
北 省 是 遭 受 自然 灾 害 最 严 重 的 省 份 之

位 。防灾减 灾作为政府 公共服务和 社 会 管理 的重 要组成部 分,是政府 改善
民 生 的 重 要 举 措 。 《 划 》 将 防 灾 减 规
安 排政府投资 和财 政支 出预 算 ,制定
防灾 减 灾 领 域 相 关 政 策 的重 要 依 据 。 防 灾 减 灾 是 关 系 国 民经 济 和 社
各 部 门协 作 的 能 力 建 设 。 规 划 目城市 与不 18% 设防的农村 并存 ,基 层防灾减灾 能力
十 分 薄 弱 。 《 划 》 的 出 台和 实 施 , 规
务的设定和重 大项 目的设 计充分体现
前 瞻 性 、可 行 性 、 指 导 性 和 创 新 性 ; 注 意 体 现 对 地 方 防 灾 减 灾 工 作 的指 导
《 北 省 综 合 防 灾 减 灾 “ 二 五 ”规 湖 十 划 》 ( 政 办 发 (0 2 3 ) ( 鄂 2 1 )4 号 以 下简称 《 划 》)。 规
《 规划 》的制定和 出台 ,体现 了
以下 思路 :

总 值 比 重 达 1 7 % 自然 灾 害 作 为 湖 .5, 北 省 情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深 刻 影 响着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蓝图敲定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蓝图敲定
防灾避难场所建设 。开展城市绿地系统 防灾避 险规划
和完善 日常管理制度,确保防灾避难场所的保障能力 ;结合城 镇详细规划和社区建设 ,开展防灾避难场所和疏 散道路整 治, 以及高密度城 区防灾据点建设。三是建立以城镇人均防灾避难
编制或修订完善 ;基 本完 成位 于地 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灾
障基础 设施 ,大 幅提高我国城镇应急救灾能力 。二是制定 《 城镇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 ,进 行避难场所及其配套设 施建设 , 完善避难场所各项防灾功能 。 在固定 防灾避难场所
建设 中, 加强防灾避难功能审查 , 严格工程质量监管 ;建立
2 年 筇 l 期 01 1 O
・ ・ 7
风、雨雪冰冻 、暴雨等灾害防御措施;在初 步设计阶段进 行抗 灾设防的专项审查或论证 ;在施工 图审查中把抗灾设防质量作 为审查的重要 内容 ;在施工阶段加强工程质量监管,提高工程 质量 安全水平 。二是提高现有市政公用 设施 防灾减灾能力 。建 立市政公用设施定期防灾安全评价制度 ;开展市政公用设施排 查工作 ;对早期建设的抗灾标准偏低的市政公用设施进行改造 升级 。三 是加强市政公用设施防灾监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建设 、完善市政公用设施 的安全监测和应急处置设施 ,提 高燃 气 、轨道交通等设施突发灾害紧急 自动处置能力 ;加强灾后应 急设施建 设,研发灾后应急抢修 、紧急恢复技术。 提 高城乡房屋 建筑抗灾 能力。 一是开展对学 校、医 院和 体育馆等 大型公共 建筑的鉴定和 加 固工作 。研 究编制大型 公 共建筑抗 灾评估技 术指南 ,对 未能达到 防灾安全要求 的公共
求 的建筑 物 、构筑 物 限期采取 必要 的抗 震加 固措施 。j足提 高村镇工 程的抗灾 能力 。逐 步建立村镇 防灾服务体 系 ;加 强 村镇住宅 图集 的推 广使用 ,支持各地 因地制宜开 展农村 民居 抗震 新技术 、新材料研究 与应用 ;组织村镇 工程 防灾技术培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减灾行动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减灾行动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减灾行动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减灾委员会•【公布日期】2016.10•【文号】•【施行日期】2016.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减灾行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2016年10月)目录前言一、自然灾害状况二、减灾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建设三、减灾的能力建设四、减灾的社会参与五、减灾的国际合作结束语前言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显著,以及国内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中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各类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态势,自然灾害防范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相继发生了长江中下游严重夏伏旱、京津冀特大洪涝、四川芦山地震、甘肃岷县漳县地震、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性大洪水、“威马逊”超强台风、云南鲁甸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较大损失。

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将综合减灾工作作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健全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法制、体制和机制,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有力有序有效应对处置各类自然灾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中国务实开展了综合减灾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自然灾害状况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十二五”时期,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显著、地震呈活跃态势,中国各类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年均造成3.1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5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900多万人次,倒塌房屋近70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70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800多亿元。

与2001-2010年均值相比,“十二五”时期中国年均因灾死亡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数量、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减少86.7%、22.6%、75.6%、38.8%、13.2%。

沧州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十二五”专项建设规划(初稿)

沧州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十二五”专项建设规划(初稿)

沧州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十二五”专项建设规划(初稿)沧州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十二五”专项建设规划根据《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着眼防灾减灾全局,立足解决防灾减灾综合问题,重点加强避险避难场所建设、应急救助支撑能力建设和应急救灾专业能力建设,统筹防御各类自然灾害,统筹考虑防灾减灾工作各个阶段,统筹利用各方面资源,统筹运用多种手段,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规划是未来五年沧州市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发展的蓝图,是各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实施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重要依据。

规划编制依据: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部署开展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十二五”专项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投资[2011]2066号)。

2、《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3、《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 21734—2008)4、省住建厅、人防办、地震局颁布的《人民防空工程兼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技术标准》(DB13(J)T111-2010)5、民政部《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6、民政部《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7、民政部《关于加强救灾装备建设的通知》(民函…2003‟59号)8、公安部《关于加强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工作的指导意见》(公通字[2011]12号)9、公安部关于印发《公安消防部队攻坚组装备配备标准(试行)》(公消[2009]362号)10、其他国家、省及各部门的相关通知要求和建设标准一、现状分析(一)沧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十一五”时期,是沧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

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力推进沿海强市建设,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提高,开创了沧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实际完成2203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3.5%;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71.2亿元,比2005年增长2.27倍,年均增长26.7%。

城乡建设规划局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城乡建设规划局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城乡建设规划局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背景近年来,建筑行业出现了频繁的生产安全事故,给建筑企业、员工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损失。

为了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健康发展,城乡建设规划局制定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旨在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提高建筑企业的施工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建筑环境。

目标安全生产目标根据十二五规划,要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下降到每年每万人次以下,并且要确保发生较大事故的单位减少至少50%。

施工能力目标十二五规划还规定了提高建筑施工能力的目标,建筑企业要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达到预定目标。

措施加强教育培训建筑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技能,确保员工能够熟练掌握施工技能和安全防范措施,更好地完成施工任务。

安全监管城乡建设规划局将加强对建筑企业的安全监管工作,密切关注建筑施工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深化改革在加强安全生产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建筑行业向高质量发展,提高城市和乡村的建筑质量,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健康发展。

技术创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还鼓励建筑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推广新型施工技术和建筑材料,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

经济效益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不仅能够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率,还能提高建筑企业的施工能力,从而提升经济效益,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结语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是城乡建设规划局为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健康发展所采取的重要措施。

各建筑企业要密切关注这一规划的实施情况,积极响应,认真贯彻,确保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得到更好的保障。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发布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发布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发布
佚名
【期刊名称】《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年(卷),期】2011(000)010
【摘要】本刊讯为指导“十二五”时期我国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工作,住建部组织制定了《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于近日发布。

【总页数】1页(P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 [J],
2.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蓝图敲定 [J], 吕俐
3.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J],
4.防灾减灾:为城乡建设保驾护航——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抗震防灾分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教授苏经宇解读《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J], 郝莹;吕俐
5.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建省“十二五”防灾减灾专项规划

福建省“十二五”防灾减灾专项规划

福建省“十二五”防灾减灾专项规划二○一一年七月目录前言第一章发展现状一、主要成就二、存在问题三、面临形势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规划目标第三章建设任务一、防洪防潮保障体系二、水资源保障体系三、水利除险保安体系四、气象与洪水预警预报体系五、森林与湿地防灾体系六、防震减灾体系七、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八、海洋与渔业安全体系九、农林牧渔病虫害防控体系十、综合保障体系第四章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完善政策法规三、加大投入力度四、强化科技创新五、加强跟踪监督六、普及全民教育附表:福建省防灾减灾十大体系建设项目投资估算汇总表福建省“十二五”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项目库前言防灾减灾关系社会安定稳定,是“十二五”时期我省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编制和实施《福建省“十二五”防灾减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于加快全省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我省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福建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修编)》、《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主要阐述全省“十二五”防灾减灾工作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全力组织力量实施,努力实现《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

《规划》依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开展我省“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09〕192号),由省水利厅牵头,会同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民政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厅、林业厅、海洋与渔业厅、卫生厅、省气象局、省地震局、省通信管理局、省电力公司等部门联合编制。

规划内容不包括测绘减灾体系和消防安全保障体系(专题另编),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

江苏省综合防减灾十二五规划

江苏省综合防减灾十二五规划

江苏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一、综合防灾减灾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现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作为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保障。

特别是2007 年8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后,为落实《规划》提高城乡社区居民的避灾自救能力和基层的灾害应急管理水平,专门制定了“十一五”期间全省防御公共突发事件的目标和任务。

省减灾委成立于2005 年7 月,主任由主管副省长担任,省29 个厅(局)的主管领导任委员,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民政厅,民政厅厅长任办公室主任。

随着省减灾委员会的成立,我省减灾工作机制得到明确,减灾工作步入新的阶段。

1 、农村居民住房的防灾抗灾水准有较大提高。

每次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农村居民住房的倒塌和损坏是灾害损失较大的部分,这也严重影响到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倒塌民房的恢复重建也是救灾工作的重点和救灾资金投入较大的领域。

为此,从1999 年开始,我省实施以农村草危房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安居工程建设,省级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农村草危房的改造。

2003 年,省政府又将农村草危房改造作为五件实事内容,要求全省上下集中用3 年左右的时间,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同时动员全社会的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全省农村草危房改造。

据初步统计,我省累计投入农村安居工程改造资金100 多亿元,改造了农村草危房200 多万户,这项工作在使农村困难群众广泛受益,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的同时,实现了将救灾关口前移,极大地提高了农村民房的防灾抗灾能力。

2 、“全国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成效明显。

全省各地按照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的通知》的要求,积极争先创优。

2008 年4 月1 日,全国社区综合减灾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授予100 个社区首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及牌匾,我省泰州市海陵区城北街道工人社区等5位代表到北京参加会议,并现场接受了民政部领导的授牌。

江苏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一

江苏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一

江苏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一、综合防灾减灾“十一五”发展概况过去五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成立了省减灾委员会,制定了“十一五”综合防灾减灾目标和任务,把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列入省委、省政府议事日程,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1 .农村民房抗灾能力大幅提升。

2003 年,省政府将农村草危房改造作为五件实事之一,要求用3 年左右时间,完成全省农村草危房改造。

据初步统计,全省累计投入农村安居工程改造资金100 多亿元,改造农村草危房200 多万户。

这项工程有效地实现了防灾减灾关口前移,提高了农村民房的抗灾能力。

2 .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成效明显。

全省各地按照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的通知》的要求,大力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2008 至2010年,全省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61个。

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结合实际,积极创新,制定了《江苏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大力开展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截止2010年,全省有91个社区获得“江苏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3 .救灾物资仓储能力不断增强。

全省各级努力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不断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2007 年,省民政厅科学规划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及时向省政府报送了可行性报告,投入6000 多万元,在南京开工建设20000 平方米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

全省重灾市、县(市、区)根据灾害特点和救灾工作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新建、共用或租借等方式,积极建设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救灾物资存储场所。

目前,救灾仓库有省级在建1个6000平方米、地市级11个共12000平方米(其中含租借1025平方米),以及县(市)级33个共10200平方米(其中含租借500平方米),全省共储备救灾帐篷、衣被、食品等常备生活救助应急物资近4000万元。

4.减灾宣传教育持续深入开展。

省防震减灾讲义十二五规划课件

省防震减灾讲义十二五规划课件
3.广东省省情、震情、《珠江三角洲改革发 展规划纲要》;
4.汶川地震、日本地震总结反思与启示;
5.在监测技术和服务理念上我们有优势和前 瞻性。
12
省防震减灾“十二五”主要内容
一、现状分析 二、发展战略 三、主要任务
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健全灾害预防体系,加强城乡抗震设防能力
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地震应急处置能力
10
二、 目标 选取 及其 理由
• 监测预警
- 三要素速报 省内1分钟 国内2分钟 - 烈度速报 5分钟 烈度V级以上 - 全要素速报 10个以上要素 1小时 - 预警 对粤东及珠江口外地震 提前10-20秒 - 紧急处置技术应用
• 抗震设防
- 新建、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现行国家标准的抗震设防 要求
基础能力想更高水平迈进
• 落实地震应急准备 • 提升市县管理能力
• 队伍职业素养 • 科技服务于任务需求
公共服务向更宽领域拓展
• 新闻宣传和政务公开 • 科普宣传
• 地震监测能力(速报小 于10分钟、震源机制速 报1-5小时、烈度速报 20分钟、地震预警系统)
• 地震安全农居
• 坚持预测多路探索
• 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
-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新建、改扩建农居80%以上 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 推进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
• 应急救援
- 地震应急预案启动时间 不超过15分钟 30分钟内派出 救援力量 0-72小时内获取灾情信息
- 重点监视防御区内建立比较完善的抗震救援队伍体系
- 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和机制进一步完善
• 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 技能;
合作开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壳精细结构探测和地 震危险性评价》

眉山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

眉山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

眉山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面提升我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和水平,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一)“十一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地震监测能力显著提高。

建成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和2个自动监测站,实现全省资源共享,地震监测环境和工作条件得到改善。

二是城乡抗震设防能力不断增强。

我市将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和初步设计审查的必备内容,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逐步规范化;积极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全市已建成“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村”13个。

三是地震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

修改完善了地震应急预案,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成立了市综合应急救援队和应急志愿服务大队;在市中心城区建成了应急避难场所,新建成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和仁寿、洪雅县2个分库;配备和升级了应急救援设备和装备,切实提高了应急救援能力。

四是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成效显著。

充分利用科技三下乡和重大历史地震纪念日等系列活动,采取知识竞赛、设街头宣传站、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面向全社会进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及普法活动。

五是灾后恢复重建成效显著。

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扬“三自”精神,高度重视灾后重建工作,将灾后重建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各项灾后重建工作已全面完成;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各项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和改善。

(二)“十二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主要问题。

1.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是震情形势异常严峻。

眉山地处中国大陆重要的南北地震带上,洪雅县、仁寿县位于总岗山-柳江-峨眉山断裂地带和龙泉山断裂地带,彭山县、丹棱县位于新津-蒲江断裂地带,全市地震基本烈度VII度,属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目录序言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1)(一)发展成就 (1)(二)主要问题 (5)(三)面临形势 (6)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指标 (8)(一)指导思想 (8)(二)基本原则 (8)(三)规划指标 (8)三、主要任务 (10)(一)加强法规、标准、制度建设 (10)(二)全面开展城乡规划编制实施 (11)(三)积极推进防灾避难场所建设 (12)(四)确保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能力 (13)(五)提高城乡房屋建筑抗灾能力 (14)(六)提高灾害应急和恢复重建能力 (15)四、保障措施 (15)(一)加强队伍建设与政策研究 (15)(二)推动抗灾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 (16)(三)开展防灾减灾教育与国际合作 (17)序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之一,内容涵盖城乡防灾规划、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城乡加固改造和灾后恢复重建,是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安排防灾减灾工作的依据。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在总结防御和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经验的基础上,突出工作重点,注重工作实效,经过全系统共同努力,成功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

(一)发展成就1、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城乡规划法》和《防震减灾法》相继出台或修订,规定城乡规划应符合防灾减灾的需求,并提出了防灾避难场所建设、新建工程抗震设防、既有工程抗震加固等方面的要求。

汶川地震发生后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提出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方针、原则,并对过渡性安置、调查评估、恢复重建规划和实施等内容作了全面规定。

《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关于加强建设系统防灾减灾工作的意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建设系统抗震防灾工作要点》、《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技术要点》等一系列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有效指导了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工作。

各地通过制订有关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强化了工程抗灾设防管理和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

2、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颁布实施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村庄整治技术规范》、《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编制了《农村民居抗震设计图集》,完成了《镇(乡)村防灾规划标准》的审查工作。

汶川地震发生后,组织编制了《地震灾后建筑鉴定与加固技术指南》,修订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进一步完善了防灾减灾技术标准体系。

3、建筑工程抗灾设防监管取得进展“十一五”期间,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抗震和结构安全已成为重要监管内容。

一是在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中增加了关于超限大跨空间结构审查的有关内容,并对奥运工程、世博工程等进行专项审查,确保了其抗震安全。

二是推动各地实施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制度。

三是加强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技术支持和质量监管,出台了《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图集》、《全国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与加固示例》等技术性文件。

4、防灾规划编制与实施有效推进“十一五”期间,根据《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成立了全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审查委员会,加强对各地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

泉州、南通、合肥、徐州、苏州、海口、武汉、宜昌、十堰、荆州、溧阳、泸州、喀什等20多个城市相继开展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或修订工作,其中泉州市、南通市等地开展了规划实施试点工作。

厦门市编制了综合防范地震、台风、建筑边坡灾害的城市建设综合防灾规划,并制定了合理有效的实施计划。

5、村镇抗震设防工作逐步开展“十一五”期间,各地积极贯彻全国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实施抗震安居工程、加强农村工匠技术培训、提供农居抗灾图集等形式,促进村镇房屋抗灾能力的提高。

如新疆2003年至2010年,新建农村抗震安居房194.9万户,累计投入262.5亿元;云南2007年至2010年,完成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85.5万户;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完成了360万户震损农房的修复加固和145.91万户农房重建任务。

抗震安居工程经受了地震考验,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6、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取得成效一是抗灾救灾工作部署和技术指导及时。

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后,各地积极做好应对防范工作并建立了受灾及应对情况报告制度。

汶川、玉树地震灾后,协助灾区制定了城镇受损房屋安全鉴定及修复加固、过渡安置房质量验收、农牧区居住房屋抗震节能设计、灾区危房拆除及建筑垃圾清理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文件。

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研究制订了受损建筑物安全性应急鉴定等方面的技术性文件。

二是对灾区应急评估和安全鉴定工作支持有力。

汶川、玉树地震以及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组织房屋建筑应急评估专家组赶赴灾区,对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受损情况进行应急评估;协调各地推荐有关技术单位,支持灾后房屋建筑安全鉴定工作。

四川、陕西、甘肃、青海、云南、新疆、西藏、江西等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积极应对灾害,有效地开展了地震、洪水灾后应急评估和安全鉴定工作。

三是基础设施和群众生活保障灾后应急支撑体系得到保障。

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后,协调各地加大城市水源地,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等重要基础设施抢修力度,切实保障了市政公用设施正常运行。

汶川、玉树地震后,组织支援灾区应急供水救援车、真空式吸污车、压缩式垃圾运输车、移动厕所、垃圾桶等,并选派专家对保障基础设施提供技术支持,指导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处理工作。

7、国际合作和科学研究不断深化“十一五”期间,我国先后承办了第十四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2007年国际减灾会议、第五届中日美生命线地震工程三边研讨会、东北亚城市防灾技术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

汶川地震后,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日本国际合作机构联合开展了抗震技术培训项目,加强了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国际交流。

国家有关部门针对灾害影响机理以及重要建筑、市政设施和村镇防灾等课题开展了多个攻关项目。

住房城乡建设部针对城市建设防灾减灾技术、农村民居抗震防灾措施、抗震抗风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城乡防灾减灾管理等方面,先后启动了50余项研究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二)主要问题一是在灾害管理方面“重救轻防”。

灾前城乡建设防灾减灾人力和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城乡建设中应急保障基础设施、防灾避难场所、抗灾鉴定与加固等公益性事项缺乏稳定、连续的资金投入。

二是城乡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有待加强。

防灾规划中针对新灾害类型的防灾措施研究不够;防灾避难场所布局不合理,数量和规模不够;重要防灾减灾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建设实施不到位。

三是城乡建设存在防灾薄弱环节。

大量村镇、城中村、旧城区的老旧民房和城乡结合部的私建建筑存在灾害隐患;大型公共建筑、学校、医院的防灾措施尚需加强;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能力参差不齐,灾后应急救灾保障能力差。

四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仍待加强。

城乡防灾减灾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研究力量分散、防灾研究偏重单一技术,缺乏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三)面临形势1、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十一五”期间,我国自然灾害共造成22亿人次受灾,10.3万人因灾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2.4万亿元。

这期间几次大灾巨灾严重影响我国城乡建设:2006年“桑美”台风造成483人死亡;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造成129人死亡,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517亿元;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69227人死亡、17923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151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2010年玉树地震,造成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经济损失数十亿元;2010年舟曲泥石流灾害,造成1765人遇难或失踪。

据民政部统计,1993至2009年我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超过2600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GDP比例2.2%,远高于发达国家0.5%左右的水平。

自然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十二五”期间城乡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2、城镇化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城市运行对交通、供水、燃气等市政公用设施的依赖程度很高,而各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一旦受灾极易产生连锁、放大效应,从而造成严重灾难。

2007年7月18日济南特大暴雨,造成37人死亡,1.4万平方米市区道路毁坏,直接经济损失13.2亿元;2010年5月7日广州特大暴雨,造成7人死亡,38间房屋倒塌,30多个地下车库被淹。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突破50%,人口、产业、工程设施将进一步向城镇集中,城镇发展与防灾能力不足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加强城镇防灾减灾能力迫在眉睫。

3、统筹城乡发展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十一五”期间,通过村庄整治、农村危房改造以及抗震安居工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村镇房屋和基础设施的防灾能力。

但由于历史上城乡二元化管理,村镇整体抗灾设防水准仍较低,受灾时人员伤亡远比城市严重,小灾大损失的现象屡屡发生。

甘肃岷县5.2级、云南鲁甸5.6级等中等规模地震,平均使十余个乡镇、上万人受灾,反映了村镇建设防灾能力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严峻现实。

“十二五”期间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要求,急需解决如何在城乡建设中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的防灾减灾工作、提升城乡防灾减灾总体水平的问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指标(一)指导思想以城乡防灾规划制定和实施为先导,以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监管为主线,以应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城乡建设防灾减灾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为依据,以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和防灾减灾技术进步为支撑,进一步完善城乡建设防灾减灾管理体系。

全面提高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灾害中因房屋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破坏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二)基本原则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推动城市综合防御和村镇全面设防;坚持预防为主,平灾结合,做到防灾常态管理与灾时应急管理并重;坚持科学防灾,综合防灾,统筹考虑空间管理与过程管理、近期安排与长远谋划。

(三)规划指标1、法规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城乡建设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

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和城乡规划监察中针对城乡防灾减灾的监督管理内容,加大监管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