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习题:板块一 集quan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综合检测B卷 (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试题及答案 精品推荐

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试题及答案  精品推荐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必修一综合测试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题,计60分。

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目要求)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纽带?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2.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3.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 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 周王B. 鲁国国君C. 卿大夫D. 士4.山东省简称鲁 , 你认为该简称起源于A. 甲骨文记载B. 古代地名C. 夏朝传说D. 西周分封5.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 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 交通的发展B.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 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疆域的拓展6.秦统一后,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的根本特征是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中央设三公九卿制 C.地方设立郡县制D.皇权至高无上7.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任嚣任南海郡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8.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始终贯穿着的两大主要矛盾是①中央政府和与地方割据势力②君权与相权③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④汉族与少数民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汉高祖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和异姓诸侯王,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确立天下一家的格局B.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C.消灭功臣 D.效仿西周,封建诸侯10.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是A.御史B. 都察C.刺史D.中正11.唐太宗时,为应对黄河水患,需要规划和实施黄河防汛工程建设,按照政府的办事程序,正确的程序应该是A.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尚书省一工部B.尚书省一中书省一门下省一户部C.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工部D.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户部12.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多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1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直接原因是A.陈桥兵变的教训B.藩镇割据的教训 C.辽国军事威胁 D.统一天下的需要14.元朝时,管辖西藏的是A.西藏行省B.承宣布政司C.枢密院D.宣政院15.中国古代的政治斗争中,中央和地方权力斗争的基本趋势是A.中央权力日益削弱,地方权利日益增强B.中央权利日益增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C.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共同加强 D.中央和地方权力实现平衡16.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

2018年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二综合检测B卷含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二综合检测B卷含答案

板块二综合检测B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郑州质检)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之后,现代国际体系塑造出‘中国’这一现代概念,她需要以一国的身份参与世界各国事务,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领导无边无际的‘天下’。

由此,中国在外来军事挑战下,开始向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

”下列能够体现晚清逐渐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的是( )A.承认租界管理本国侨民B.允许西方来华传教游历C.互派公使进驻对方国都D.甲午战后放弃宗藩朝鲜解析:选C 租界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不能体现中国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故A项错误;允许西方来华传教游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属于中国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故B项错误;互派公使是近现代正常的国际外交行为,故C项正确;中国放弃宗藩朝鲜是中国实力衰落的表现,不能体现出晚清政府实行了近现代外交体系,故D项错误。

2.清政府下令不许地方绅士自行救灾,救济灾荒均以国家为主导,以免引发社会治安问题。

到了光绪初年,来自江浙等东南沿海的地方绅士,开始跨越江南,进入华北地区去救灾。

这说明( )A.民间救灾开始居主导地位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政府的救灾政策发生变化D.晚清中央权威趋于衰弱解析:选D 材料不能说明民间开始成为救灾的主导,救灾依然是政府主导之下的行为,故A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属于光绪中后期,而不是“光绪初年”,故B项错误;政策的变化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故C项错误;材料“不许地方绅士自行救灾”“开始跨越江南,进入华北地区去救灾”的变化反映出清政府的权威趋于衰弱,故D项正确。

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近代军阀的跋扈,看似扰乱了中国好几十年,然这一班并无大略,至少是思想落伍,不失现代潮流的人,在今日的情势之下,复何能为?而在今日,国内即无问题之后,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吕思勉意在强调( ) A.思想落后是军阀混战根源B.中国自存之理在于打退侵略C.当时中国内部已实现合作D.中国革命的前途在内不在外解析:选B 根据“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可知吕思勉认为外来侵略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关键,所以中国自存之理在于打退侵略,故B项正确。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综合测评: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1.1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综合测评: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1.1

通史综合测评(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2017·湖北省八校高三联考)《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 )A.维护家族团结和睦B.灌输儒家伦理道德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解析:根据“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可知族规对于维护家庭和宗族的和谐有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的族规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隐含着儒家教化,与题干要求“直接”不符,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族规通过稳定家族,进而起到稳定统治的作用,与题干要求“直接”不符,故C项错误;家国一体观念是通过族规间接体现的,与题干要求“直接”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2. (2017·昆明市高三质量检测)夏商时期,都、邑的数量很少,到了周朝则数量大增,呈现出星罗棋布的状态。

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铜器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

材料可反映出周朝文明的特点是( )A.开放扩散B.等级森严C.贵贱有序D.自成体系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朝都邑数量大增分布分散,青铜器铭文遍布四面八方,可知周朝文明呈现出开放扩散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周朝社会等级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朝贵贱有序的礼制,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朝文明自成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 A3.(2017·宜宾市高三模拟)西周“立礼义,等贵贱”,礼中又置乐,音乐配合不同礼仪,但强调天子、诸侯、卿等都是音符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所谓“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这表明,礼乐的主要功能是( )A.聚集宗室功臣,巩固集权统治B.辨别血缘亲疏,维护等级秩序C.区分贵贱等级,促进社会和睦D.和谐贵族关系,构建平等社会解析:夏商周三代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据材料“立礼义,等贵贱”可知礼乐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等级秩序,与辨别血缘亲疏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等贵贱”“则上下和矣”可知礼乐的主要功能是区分贵贱等级,促进社会和睦,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等贵贱”不符,礼乐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等级秩序,而不是构建平等社会,故D项错误。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 板块二 综合检测A卷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 板块二 综合检测A卷

板块二综合检测A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青岛检测)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 000文。

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 200文。

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 600文。

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 )A.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B.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C.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D.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解析:选D 为了扭转长期以来的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殖民者转而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来改变自己贸易的不利地位,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并出现了银贵铜贱的现象,故D项正确。

2.(2018届高三·河南六市联考)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

这说明( )A.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B.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C.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D.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解析:选C 据题干信息可知清政府的移民政策的变化:由禁止到鼓励、政府主导,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特别是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故C项正确。

3.甲午中日战争后,许多中国人出于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担忧,开始认真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语言甚至儒家文明的价值,在许多方面,1895年后的中国失去了同一性和历史性。

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 )A.打乱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B.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C.整合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D.刺激了国人变革制度的愿望解析:选D 甲午中日战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刺激了国人变革制度的愿望。

4.“官有三畏:畏洋人、畏革命党、畏姨太太;民有三畏:畏民贼、畏蠹国虫、畏卖国奴;顽固党有三畏:畏拆城、畏剪发、畏易服;学生有三畏:畏作文、畏考试、畏读国文。

(通用版)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 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综合检

(通用版)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 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综合检

板块一综合检测B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主张“轻关市之征”;战国时期,秦国商鞅主张“市利之租必重”。

两者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宗族利益不同B.治国思想不同C.两国传统不同D.直接目的不同解析:选B 齐国管仲的治国思想很明显是“工商皆本”,而作为法家思想践行者的商鞅推行的则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故B项正确。

2.(2017·青岛质检)山西省因历史上有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

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C.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D.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解析:选D 虽然晋国的历史较韩、赵、魏三国更为久远,但这显然并不是根本的解释原因,故A项错误;晋国并没有完成统一反而被其后的韩、赵、魏所取代,故B项错误;无论是晋国还是其后的韩、赵、魏,它们都属于诸侯一级的分封对象,在分封体系上是平等的地位,故C项错误;晋国是周武王直接分封的诸侯国,而韩、赵、魏虽然其后也得到周威烈王的被迫追封,但毕竟是以非法手段窃取的诸侯地位,故而正统地位远不及晋国,故D项正确。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

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

”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解析:选A 从“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可知秦统一文字对中国民族统一有重要影响,故A项正确;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交流联系密切,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秦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秦统一文字是在统一六国之后实行的,故D项错误。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板块1 专题3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板块1 专题3

③“帝道”: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 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道 家“无为”政治即所谓“帝道”。 (2)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 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 所谓法律的儒家化, 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 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 为立法、 法律, 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 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 形成 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考向一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儒学思想的特点
1.(2015· 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 往称颂夏、 商、 周‘三代’之美, 甚至希望君主像尧、 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C____
考点二
从宋明理学到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考向一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儒学地位的演变
1.(2014· 全国新课标Ⅰ卷)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 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 佛教位居第三; 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 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考向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宋明儒学的特点及影响 3. (2013· 全国新课标Ⅰ卷)自汉至唐, 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 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选练系列(一)及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选练系列(一)及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选练系列(一)及答案一、选择题1.(2017·青岛二模,24)西欧中世纪,“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众多大领主分封的中小贵族可能会不接受最高王权的管辖。

类似的情形,在我国西周时期()A.可能出现,周天子通过层层分封间接控制天下B.可能出现,地方百姓只服从自己宗族长的管理C.不可能出现,周天子对臣属具有绝对的控制权D.不可能出现,周天子与臣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答案 A解析由于周天子是通过层层分封间接控制天下,所以使得西周时期也有可能出现类似中世纪西欧那种众多大领主分封的中小贵族可能会不接受最高王权管辖的现象,故A项正确。

2.《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表明()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答案 B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丞相诸大臣……天下之事……皆决于上”即可选出B项。

A项不是材料所要反映的主旨,题目中未涉及秦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等史实,故排除A、C、D三项。

3.(2018·龙岩调研,26)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宋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这表明()A.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B.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C.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D.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答案 C解析唐代的官员大多来源于武将没有史实依据,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宋代重文轻武,不能表明宋代文化比唐代发达,故B项错误;唐代在边疆设立节度使,故社会上对武将更重视,而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制度,重文轻武,导致社会上文臣地位高于武将的现象,故C项正确;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故D项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原因,故D项错误。

2018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专题复习试题(浙江专版):阶段综合验收评估(一)-古代的中国和世界

2018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专题复习试题(浙江专版):阶段综合验收评估(一)-古代的中国和世界

阶段综合验收评估(一) 古代史部分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如图反映的是周朝建立之后实行的崭新统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①是姬姓封国中位居最东的鲁国B.②是周公长子的封地燕国C.②③两个封国为同姓诸侯国D.④是商朝旧贵族的封地齐国解析:选C ①为齐国,故A项错误;③为燕国,是召公奭的封地,故B项错误;②为鲁国、③为燕国,两国均为姬姓贵族,故C项表述正确;④是宋国,故D项表述错误。

2.“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

”材料中的“□□”中的容最有可能是( )A.“仁爱”B.“尚贤”C.“无为” D.“集权”解析:选B 由材料中的“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等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墨家“尚贤”思想,故B项与材料符合。

“仁爱”是儒家思想,“无为”是道家思想,“集权”是法家思想,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A、C、D三项错误。

3.下列措施属于始皇开疆拓土的有( )①凿灵渠,平定岭南②开辟“五尺道”,并在当地委任官吏③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④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选A 西汉武帝时期,派遣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不是始皇的措施,故④错误。

A项符合题意。

4.(2017·二中调研)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

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末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材料反映了( )A.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B.“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C.春秋战国“礼乐崩坏”的现状D.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解析:选B 分封宗法制度彻底废除说法过于绝对,汉初实行了郡国并行制,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军功爵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及“平民出身的邦坐上了皇帝宝座”可知冲击宗法制度,故B项正确;礼乐制度崩溃指的是僭越等级秩序,与材料不符,故C 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平民的地位,故D项错误。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通史整合一-三学案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通史整合一-三学案

板块一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通史整合(一)-(三)[三线交织建通史] 政治线·经济线·文化线[三层精研明高考] 考多少·考什么·怎么考考多少全国卷选择题对中国古代史的考查近几年基本稳定,一般是4个小题,集中在24~27题上,分值稳定在16分。

非选择题侧重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纵向发展历程比较及中西文化科技、政治制度的横向比较,分值最低12分,最高25分。

考什么1.突出主干知识,保持求变出新高考命题往往以教材或学科主干知识为依托,强调创新思维,保持求变出新。

如2017年全国卷Ⅱ第25题的“官修史书”、第26题的“南方文化的影响”都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命题特点,这两道题依托的是教材中的中国古代专制制度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既打破了师生“唯教材正文才是知识”的认识,又打破了中学历史教材的束缚。

2.运用丰富史料,体现推理判断高考命题往往以材料为依据,创设新情境或还原历史情境,要求进行合理的推理判断。

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26题依据有关唐朝统一战争的材料,推理判断结论的正确与否;全国卷Ⅲ第24题选取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不同写法的图片,要求分析说明汉字发展演变的因素;等等。

3.立足核心素养,彰显社会关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和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在中国古代史部分表现尤为突出。

如2017年全国卷Ⅱ第26题从北朝时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看待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全国卷Ⅲ第26题以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考查当时自耕农经济盛行,彰显对“三农”问题的社会关注;等等。

通史整合(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历史发展怎么样] 明阶段特征,有利于定位思考方向[三维坐标定位][三条主线定论]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24.汉朝“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而后世“(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sǒu)”。

这表明A.南北经济差异逐步扩大B.随着人口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C.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重心南移25.从1959年在山西侯马的XXX二年(1076年)XXX坟墓里发现的一座戏台模型看来,当时的舞台设置已经相当完备,上边五个角色正在“作场”,末、旦、丑、净全有,神态逼真。

这说明A.考古资料可以完全复原历史场景C.山西是当时戏曲的繁荣之地B.宋朝是古代戏曲的高峰时期D.宋朝时期舞台戏曲已有相当规模26.XXX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认为:“(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宫中,能在府中。

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

……于是‘宫府分离制’最终被‘宫府合一制’所替代。

”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中国古代A.中央集权趋势不断加强C.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B.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D.对皇权的限制监督逐渐细化27.清朝乾隆年间,画家XXX在《题画梅》中写道,“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作者的创作A.体现了当时写意画的艺术价值取向C.反映了文人士大夫独特的审美情趣B.寄托着画家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D.折射出当时士大夫孤芳自赏的心态28.第二次雅片战役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的消息传到上海,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与英、法等国驻上海领事联络,宣布,“粤事应归XXX。

上海XXX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

XXX在给XXX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XXX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

这说明当时A.中央集权削弱C.地方自主性增强B.地方官员主动顺应国际外交XXX缺乏现代国家观念29.中共北方区委机关报《政治生活》上的一篇评论指出,(1925年)XXX自从XXX产党、XXX加入以后,“已经走上了一条政治的轨道,已经有比较严密的构造与纪律,已经慢慢地取得了民众的同情与崇奉,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表显长足的进步,而且与帝国主义、军阀站在绝不相容的位置”。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能力训练2含答案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能力训练2含答案

综合能力训练(二)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1.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从学理层面探讨某一制度,称这一制度由于行政官吏的任用采取了客观的标准,因而打破了贵族的垄断和私人的关系,使被统治者在专制国家趋向平等,堪称“消极的民主化”。

这一制度应是( )A.宗法制度B.郡县制度C.察举制度D.科举制度2.与下表中数字序号①②③对应的地域搭配正确的是( )中国古代思想家地域分布统计表(单位:人)(据《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A.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地区B.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岭南地区C.黄河流域、岭南地区、长江流域D.岭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3.20世纪初,章太炎、刘师培等学者严厉谴责当时“醉心于欧化”的风气,力图在古籍中挖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掀起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思潮。

该思潮( )A.是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B.本质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D.体现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要4.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

这段日记记载的事件是(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5.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中国对外贸易示意图。

该图主要反映出中国( )A.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断绝了关系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认可C.受西方遏制而实行“一边倒”政策D.对国际贸易缺乏协调和合作6.马克思曾指出:“其实是罗马人最先制定了……抽象的权利……抽象人格的权利。

”“罗马人的主要兴趣是发展和规定那些作为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的关系。

”这说明罗马法( ) A.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注重保护私有财产C.保留了习惯法的特征D.蕴含着理性精神7.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

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B.批判宗教神学C.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D.促进思想解放8.“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

2018届高三历史课标版二轮复习综合能力训练1含答案

2018届高三历史课标版二轮复习综合能力训练1含答案

综合能力训练(一)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1.“今我朝(明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材料蕴含的制约思想( )A.沿袭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B.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完善C.与孟德斯鸠学说基本一致D.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加强2.翻检《全唐诗》可知,唐诗所涉茶产地6道、27州,其中90%集中于江南、山南、淮南、剑南地区。

唐朝张途记录安徽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

”由此反映出唐代( )A.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B.经济重心已经移向南方C.茶业由副业上升到主业D.农产品商品化水平较低3.五四运动之前,鼓吹新文化的报刊仅有《新青年》及发行才数月的《每周评论》《新潮》《国民》等。

五四运动之后,自1919年6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大都为大学、专门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所创办。

这说明( )A.五四运动的目标是宣传新文化B.《新青年》杂志领导了五四运动C.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的传播D.陈独秀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4.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

这里的“不足”应指( )A.缺乏建立根据地进行长期斗争的思想B.右倾思想一直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C.没有创建革命军队和掌握革命领导权D.“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5.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满足了新时期建设对人才的需求C.解决了知识青年就业问题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6.法国著名思想家菲利普·内莫曾对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做了这样的阐释:“(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模块综合测评卷(一)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模块综合测评卷(一)

模块综合测评卷(一)(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2017·临沂质检)汉朝初年,2 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到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作“赀选”。

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

这一变化表明()A.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B.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C.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D.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解析: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汉武帝制定的官员选拔标准注重道德领域中的“孝”“廉”两个方面,是儒家思想在政治官僚选拔上的反映,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7·黄冈模拟)“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

就此推断画横线处的内容是()A.科举制度地主经济B.专制皇权商品经济C.官僚政治地主经济D.封建割据商品经济解析:“官僚政治”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形态,是“儒家正统”的政治保障,“儒家正统”是“官僚政治”的理论来源;“地主经济”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为“儒家正统”提供经济保障,“儒家正统”是“地主经济”的思想基础;“官僚政治”是“地主经济”的政治保障,“地主经济”是“官僚政治”的经济基础。

因此,“官僚政治”“儒学正统”“地主经济”三者构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故C项正确。

答案:C3.(2017·鹰潭模拟)《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政事堂变迁反映出()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解析:根据材料“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到“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可知,政事堂由独立的议事机构变为附属的议事机构,三省权力运行的分权制衡机制减弱,故A项正确。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综合测评:模块一 中国古代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综合测评:模块一 中国古代

综合检测(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冲关(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菏泽市高三模拟考试)《吕氏春秋》载:“古代圣王引导他的百姓从事农业,不仅是为了地理的出产,而且是为了陶冶他们的心志,持重就会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国家的法制就能确立,民力就能专一。

”据此可知,古代统治者“重农”意在( ) A.加强农业管理B.限制人口流动C.灌输法制观念D.强化社会管理解析:材料在说明古代统治者“重农”用意是层层递进的,最终达到强化社会管理的目的,加强农业管理在材料中有体现,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限制人口流动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灌输法制观念也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强化社会管理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答案: D2.(2017·成都市高中毕业班检测)周人认为“追孝”“享孝”祖先,可以祈福长寿,并将“孝”的含义从“事死”扩大到“事生”,不仅要孝顺父母、祖父母,还要孝顺宗室、宗庙以及兄弟、朋友、姻亲诸侯等。

这反映出周代( )A.伦理政治的建构B.宗法观念的淡化C.神权政治的强化D.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周人认为孝的内涵不仅体现在家庭内部,还体现在宗族及姻亲诸侯的政治关系中,结合西周实行宗法制、分封制,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宗法观念影响面广,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神权,故C项错误;西周尚未实现最高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答案: A3.(2017·石家庄市高三检测)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这反映出秦朝( )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解析:材料中“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体现出秦朝借法家思想强化人伦秩序,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故A项正确;材料规定针对民众,而非职业官员,没有涉及秦朝官僚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整个社会人伦秩序,而不仅仅是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端平法度”,秦朝是以法家思想而非儒家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故D项错误。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单元测评手册:第1单元 含解析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单元测评手册:第1单元 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帝”在上古时期专指神灵中的统治者。

商王死后往往被追尊为帝,如帝乙、帝辛等;到了周代,周王死后不再追尊为帝,而采用“王”这一称呼。

这反映出周代()A.王权与神权完全分离B.注重礼乐教化的作用C.弱化了对宗教的依赖D.分封制导致权力分散2.《战国策·东周策》记载:“赵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于郑朝。

郑朝曰:‘君勿患也,臣请以三十金复取之。

’周君予之,郑朝献之赵太卜,因告以祭地事。

及王病,使卜之。

太卜谴之曰:‘周之祭地为祟。

’赵乃还之。

”据材料,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诸侯开始挑战周王权威B.宗法制度逐渐走向崩溃C.周王室地位已严重衰落D.神权取代王权管理国家3.有历史学家在评价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时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该学者揭示了()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4.梁启超说:“杀贵族之权,削封建之制……然后君主专制之政体乃成。

”该论断()A.符合唐朝政体的特点B.否定了古代政治制度C.总结了朝代更替规律D.体现了古代政治转型5.秦始皇宣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汉高祖即位后为他父亲祝寿时说:“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刘邦的二哥刘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称万岁。

这反映了()A.刘邦开创的伟大基业远超秦帝国B.秦汉为中国广袤疆域奠定了基础C.统治者把全国土地看作是其私产D.西汉继承并扩大了秦帝国的疆域6.汉代郡守有权任命属吏,属吏往往与郡守结成一种私恩关系,他们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板块综合检测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文档:红皮书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板块综合检测

中国古代史板块综合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礼起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重在敬神。

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又创作舞乐、史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

这一变化反映出( )A.儒家学派始于周公旦B.自古以来中国社会重视“礼”C.周礼重心从神转为人D.礼乐制度重在维护社会等级解析:选C 从“重在敬神”到“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又创作舞乐、史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可见礼的重点由神到人的转变,故C项正确。

2.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 D.统一国家初露端倪解析:选D 商周时期还未建立皇帝制度,皇权专制局面始于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于秦,故B项错误;血缘政治始于夏朝,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变为传子,故C项错误;据材料“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可知,周朝通过血缘分封管理广大国土,说明统一国家初露端倪,故D项正确。

3.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

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解析:选B 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据材料“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可知涉及专制主义和中央官制的调整,故B项正确;C、D两项材料中未体现,故错误。

4.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

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试题: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通史模拟训练1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试题: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通史模拟训练1

通史模拟训练(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江西新余二模)先秦时,王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最高代表,利用国家机器来控制宗教,使之为自己的统治服务。

但是,一旦有人将祖先、上帝搬出来,王有时还是不得不忍让三分。

这反映出当时()A.宗教的权力处于君王之上B.宗教是国家统治的主要形式C.宗教制度被奴隶主贵族接受D.宗教还未完全与王权相结合解析:选D。

据题干材料可以,商周时期的宗教还有充当限制王权的角色,这就表明宗教与王权还没有实现完全的结合,故选D项。

2.(2017·广东佛山二次质检)下列分别是《商朝形势图》、《西周初期形势图》、《秦朝疆域图》,这反映了()A.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转型B.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C.华夏为主体的汉民族形成D.集体耕作向个体农耕转型解析:选A。

材料主要体现了由商朝的方国制到西周分封制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疆域变化,体现了由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转型,故选A项。

商朝和西周都不是国家的分裂状态,故B项错误;华夏为主体的汉民族的形成应该是在夏商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与耕作方式无关,故D项错误。

3.(2017·山东潍坊二模)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

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C.因俗而治加强治理D.完善基层行政组织解析:选A。

据材料“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可以得出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防止地方据险割据,故选A项。

整合资源发展经济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因俗而治加强治理也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任何基层行政组织的信息,故D 项错误。

4.(2017·四川高考模拟押题)雍正帝即位后,严令各省在限期内补足国库的亏空,对查实的贪污官员严加惩处,追回赃款,抄没家产,并认真落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一综合检测B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主张“轻关市之征”;战国时期,秦国商鞅主张“市利之租必重”。

两者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宗族利益不同B.治国思想不同C.两国传统不同D.直接目的不同解析:选B 齐国管仲的治国思想很明显是“工商皆本”,而作为法家思想践行者的商鞅推行的则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故B项正确。

2.(2017·青岛质检)山西省因历史上有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

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C.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D.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解析:选D 虽然晋国的历史较韩、赵、魏三国更为久远,但这显然并不是根本的解释原因,故A项错误;晋国并没有完成统一反而被其后的韩、赵、魏所取代,故B项错误;无论是晋国还是其后的韩、赵、魏,它们都属于诸侯一级的分封对象,在分封体系上是平等的地位,故C项错误;晋国是周武王直接分封的诸侯国,而韩、赵、魏虽然其后也得到周威烈王的被迫追封,但毕竟是以非法手段窃取的诸侯地位,故而正统地位远不及晋国,故D项正确。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

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

”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解析:选A 从“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可知秦统一文字对中国民族统一有重要影响,故A项正确;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交流联系密切,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秦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秦统一文字是在统一六国之后实行的,故D 项错误。

4.(2017·福州质检)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140余次。

这反映了( )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B.君主专制逐步加强C.法律制度日益完善D.外儒内法成为主流解析:选A 赦免制度是一种宽恕的制度,秦始皇多年不赦,汉朝大赦达140余次,体现了从秦的法家治国到儒家宽容治国的转变,故A项正确。

5.(2018届高三·郑州十三校联考)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

唐朝初年,旧士族中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

唐太宗时为改变这种状况,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

该做法无法( )A.肯定现有政治秩序,维持政权稳定B.使谱牒在选任官员时作用减小C.抑制旧士族影响,加强君主专制D.扩大政权基础,维护国家统一解析:选C 清河崔氏的地位虽有所下降,但仍排第三位,仅次于皇族和外戚,这说明旧士族在全国总谱《氏族志》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6.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

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

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阻碍工商业的发展B.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C.土地兼并逐渐加剧D.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解析:选B 据材料“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故B项正确;材料和土地兼并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7.宋朝许多蜚声中外的文学家往往是朝廷命官,如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

这在他朝,对于整日被冗杂的政事缠身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这与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政策,“吏强官弱”“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等有关。

上述现象( )A.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治国传统B.反映了宋代官僚制度发生变化C.结束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D.说明了理学深刻影响宋代科举解析:选B 宋代实行官、职与差遣的分离,使得皇帝能更好地驾驭群臣,但也造成官职官名的复杂混乱,降低了行政效率,形成冗官局面,官、职都是虚职,具体事务多由胥吏来做,导致胥吏的作用日趋重要,以至官不能制吏,形成了“吏强官弱”这一普遍现象,故B项正确。

8.(2017·邯郸模拟)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

这一变化折射出( )A.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C.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D.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解析:选A 根据材料“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故A项正确。

9.著名学者陈来指出,中华文明价值观念跟西方近代价值观念相比,有四方面的基本特点。

以下相关论点与论据对应准确的是( )A.和谐高于冲突—“知善知恶是良知”B.义务先于权利—“力行而后知之真”C.责任先于自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群体高于个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解析:选C “知善知恶是良知”强调的是良知而不是和谐与冲突的关系,故A项错误;“力行而后知之真”强调了实践的作用,而不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故B项错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在国家危难之际,责任应先于自由,故C项正确;“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肯定了个人的私欲,而不是群体高于个人,故D项错误。

10.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提到:“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

……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从思想角度看,材料中“革新与发展”不包括( )A.“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B.“其欲即天之理,其理即人之欲”C.“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D.“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解析:选A A项仍然强调儒家的道德教化,没有体现“革新与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B项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体现“革新与发展”;C项批判君主专制,体现“革新与发展”;D项提出以学校限制君权,体现“革新与发展”。

11.明清时期,“弃儒就贾”、“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而“豪杰有智略之人”则多志于商的“士商相混”现象相当普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社会结构的变动B.重农抑商政策破产C.官商勾结腐败严重D.已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解析:选A “士商相混”的现象在明清时期相当普遍,这是社会结构变动的一大表现,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没有破产,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官商勾结,故C项错误;明清是君主专制强化时期,没有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

1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实用性读物,如《陶朱公致富奇书》《四民必用》《沈氏农书》《耕心农话》《杵臼经》《布经》等。

这是因为( )A.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B.科学研究注重实用性C.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解析:选C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与材料所涉及的经济类著作无关,故A项错误;出现实用性读物的原因并不是科学研究注重实用性,而是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故B项错误;明清江南地区出现实用性读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经世致用思想并没有盛行,只是在少数思想家中出现,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衡水金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大多数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持鄙视的态度,将其称之为“蛮夷”,并与之保持相当距离。

亚洲东部是一个相对独立及封闭的状态,其他文明对于华夏文明长期处于遵从和学习地位,中原王朝由此形成孤傲自大的文化心理。

奉华夏为宗主与文明中心的观念,在很长的时期被其他文明的拥有者认同,以此为基础,东亚地区形成通行的天下秩序,中原王朝根据文明的类型划分夷夏,其被称之“蛮夷”包括华夏以外的其他文明,它们或为受中原王朝管辖的边疆民族,或为接受中原王朝羁縻的域外势力,或为通过朝贡与中原王朝交往的远方他国。

在地理分布方面,以华夏为中心的部分较清晰,与蛮夷毗连的区域较模糊,同时蛮夷的范围可由边疆向外部扩展。

——摘编自《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1期材料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中外交涉、通商事务随之增多,经常办理对外交涉的部分官员开始意识到,对英、法、美等国,断不能“绳之藩属之礼”,主张“与其争虚名而无实效,不若略小节而就大谋”,道光皇帝采纳这些人的“权宜之计”,遂在朝廷设置办理各国通商事务的大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这时,因皇帝和太后逃往热河,被迫留京的恭亲王奕由于经历了与各国使节谈判的过程,深感清廷“夷务”处理混乱不堪,“弊在体制”,加之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已成定局,于是萌生在京设一机构,统筹外交全局的想法。

1861年1月,总理衙门在京设立,下设英、法、俄、美及海防五股。

——摘编自《史学月刊》2015年6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统治者“夷夏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1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统治者对外交往观念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

(11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第一句和第三句话中分析概括“夷夏观”的内容,从第二句话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第(2)问,从晚清办理对外交涉的部分官员的意识变化以及奕的经历感受和措施上对比分析概括其变化。

从列强对华侵略的时代背景和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上去评价。

答案:(1)内容:中原与周边民族保持一定联系的同时又对其持鄙视态度并保持相当距离;根据文明类型划分夷夏,华夏为宗主和文明中心;华夏以外的民族和势力被视为“蛮夷”。

(6分,任答三点即可) 原因:中原文明的先进性和周边地区相对落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大一统观念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统治者的心态。

(8分)(2)变化:逐渐抛弃夷夏观念;萌发近代外交思想;有意建立近代外交机构;外交重点转向欧美国家。

(5分)评价:是列强侵华和民族危机加深的必然产物;加速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推动了外交近代化;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6分,任答三点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