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合集下载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介绍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科学涵义: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八大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特点: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带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

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同时吸收世界文化成果。

科学性,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民主性,继承优良的民主传统和作风,增强民主意识,同封建主义、文化专制主义残余进行不妥协的斗争。

群众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

创造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要求深化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这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

扩展: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既不同于“以官为本”,有不同于“以人为本”。

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开始即打起的鲜明旗帜,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旗帜和方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要求全党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到底是什么?却鲜有人能给予明示。

习主席在新一届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这次集体学习时,习主席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

也就是讲。

在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都有其特色。

特色理论体系,包括三大理论,从不同角度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实现怎么样的发展问题,这三大理论,我个人认为重点在前面两点上,为什么这样讲?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是政治意识形态的一个提法,我们过去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那么,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建立市场经济体系,而且是全球化时代、与世界接轨并遵守其规则的市场经济体系,在经济制度上就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趋同性。

人民对这样的社会主义产生了疑问则是自然而然的事。

小平同志深刻指出:资本主义有市场,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市场是手段,要为社会主义服务。

小平讲“什么是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市场经济的根本功能和目的,社会主义要发展,自然也需要市场,应该有市场经济,这也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在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历史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提出的一种国家发展模式和理论体系。

其基本概念包括:
1. 社会主义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

这一概念坚持了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阶级关系和国家制度。

2. 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社会主义的发展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阶段。

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发展阶段,重点是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 历史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包括实现国内外矛盾的基本解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 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5.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倡导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扩大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据中国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而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体系。

它以实现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历史任务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核心价值观,同时不断进行改革开放以推进国家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认知和感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认知和感受

文章标题:深入探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认知和感受1.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认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认知,是指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

在认知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实践路径,认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性和价值观。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认知的深入,需要通过学习理论,深入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

在个人认知层面,我们需要不断强化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认识,深化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认知和理解力度。

2.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感受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感受,是指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个人和集体对社会主义实践进程的感受和体验。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感受的深入,需要我们从个人和集体实践的经验出发,感受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在感受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时,我们要关注人民裙众的实际生活、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感受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人们生活的改善和影响。

也要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取得的成就和优势。

个人和集体的实践感受,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涵和价值。

3. 总结与回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认知和感受的深入和广度,体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独特性和时代价值。

通过深入的认知和实践感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发展路径,更好地把握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实际意义和历史方位。

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认知和探索,不断丰富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感受和实践体验,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4. 个人观点与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认知和感受是一个深刻而且复杂的过程。

个人认为,深入认知和实践感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激发我们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和信心。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领会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内涵和历史价值,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注入更多的力量和动力。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政策,深入实施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需要采取的措施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应该把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和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和完善政府功能,促进法治国家建设,加强民主集中制,不断增强党的领导能力和统一战线组织能力。

深化依法治国战略,推动实施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水平,实现祖国的持久繁荣。

另外,我们还要健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加强经济规范性行政管理,完善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强化文化体制机制建设,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创建,不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以此为基础,中央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落实全面治理体系和能力,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政治改革,优化政治生态,建设政治强国;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国家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快科技创新,加强数字未来发展;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当代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重大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竞争力;加强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经济运行;加强人口管理,提升社会风气和道德品质;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营造平等包容的社会氛围;加强民主制度建设,构建法治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建设,实现人人参与共建共享。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制定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发展模式。

它的主要特点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的发展路径是脱离苏联、先发展轻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引进外资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则是靠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共同推动的混合式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主要特征是坚持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支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新模式。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注重发展全面、可持续和平衡的经济,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加快民主法治建设,加强对海外利益的保护和扩大对外开放。

谈谈你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谈谈你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谈谈你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据当前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深入发展和完善的战略选择。

我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如下:1.时代性: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紧密结合中国社会的新时代特征和发展变革的新形势。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新时代的特殊理论和实践指导。

2.创新性: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不断创新理论和实践,积极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的需要。

创新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以推动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3.继承性: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历史经验和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念仍然是指导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石,新时代要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新的实践和创新。

4.人民性: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人民的利益和需求。

要深化人民民主,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

5.社会综合性: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建设,还涉及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

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制度建设、民主法治建设、文化自信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总的来说,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它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创新理论和实践、继承和发展历史经验、社会综合发展,并旨在实现中国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

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

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结合科学发展观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新的的认识。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经济建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文化建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于我国复杂落后的情况,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所逐步确立起来的。

这也是当代中国既保持革命性质同时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必然选择和最佳方案——既是一条革命道路,又是一条发展道路,已经为二十多年来的伟大实践所证明,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业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充分和越来越深刻的证明。

本来,从理论到实践都已经和正在进一步被雄辩事实所证明的事情,是无须任何怀疑和争论的,然而无论历史潮流如何浩荡,真理如何不可战胜,对于本来就复杂、能动的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来说,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又注定了其前进道路是不可能一帆风顺、毫无阻碍的,而必然是曲折复杂、充满矛盾的。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深入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推进中国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为核心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

初级阶段(1949年-1978年)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这一阶段逐渐完成了土地革命、反帝国主义斗争和国有经济的建立等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8年-2035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初阶段,这一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实现农村和城市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2035年-本世纪中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定性阶段,这一阶段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一理论体系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对当代中国的实际进行科学分析,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实践,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和具体目标,提出了“八个明确”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悟和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悟和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悟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悟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形成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的核心要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制度和治理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悟和认识。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的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的国情和历史,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紧密联系群众,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实事求是的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改革开放,积极谋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新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起步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搞社会主义必然是起点低、难题多。

落后的起点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很难在短时期内完全实现其目标追求,过多的封建残余也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社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和扭曲。

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新课题。

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解答这个历史课题的过程。

我们党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于毛泽东。

毛泽东在建国后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但后来走上了弯路。

到文革结束后,中国又一次面临向何处走的问题,邓小平经过探索,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82年十二大非常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题。

也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后存在一段时间,还是社会生活的主题。

假如不包括之前毛泽东的探索,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的包括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结起来有两条:一条是社会主义,一条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是相对于资本主义而言的,在当代世界,要么是社会主义道路、要么是资本主义道路。

儒化中国,回到封建社会中去是不可能的。

再一个是中国特色,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比,社会主义模式可以有不同的模式。

我们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自己的路是相对于中国国情、相对于无自身经验可借鉴而不可避免地模仿别人的发展模式而言的。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要注意两个倾向:一个是中国特色,不照搬别人的,要克服一些别人的弊端,一个是它的对立面,防止资本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本主义。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今年是我国建国六十周年,在这六十年间我国既经历了周边战火的洗礼,也经历了文革十年的动荡,更有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在这六十年间,对于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我们也从过去简单的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的认识中走了出来,邓小平和******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正确定义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所以,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一词的由来及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社会主义的理解“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关于这一词的最早使用,通常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德国神学家、天文教本尼迪克派教士安塞尔姆在1753年把遵循自然规律的人称为社会主义者。

第二种说法是意大利传教士,表示一种上帝安排的传说制度。

第三种说法认为,“社会主义”一词最初出现于19世纪20至30年代欧文主义的刊物《合作》和圣西门主义的刊物《环球》上。

空想社会主义者用这个词来表达他们不满资本主义社会中盛行的个人主义而期望实现的集体主义理想。

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欧广为流传。

起初,这个词含有为提高劳动群众的福利和保障社会和平而改造社会制度的意思,容许财产不平等存在。

而当时的“共产主义”一词,则一般是指通过生产资料(有时也包括生活资料)公有的办法来建立社会平等,主张取消财产不平等。

所以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于科学社会主义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和理论,有时统称为“社会主义”,有时则加以区别。

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并作了科学解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无产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以后,资产阶级经常利用“社会主义”来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

恩格期曾指出:“在1847年,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的运动,而共产主义则是工人阶级的运动。

” 马克思在1842年10月15日写的《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中,恩格斯在1843年写的《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一文中,分别首次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并赋予了科学的含义。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500字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500字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设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称。

本文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全面认识,并对其背景、发展、特点和意义进行阐述。

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适应中国国情、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这一理论的提出源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背景,以及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阶段。

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初期探索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在社会主义初期,中国采取了计划经济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道路,追求国内的独立和自主发展。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社会主义初期的探索并未取得显著成果。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诞生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

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改变。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特色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经济发展是中心任务,以市场为导向,并在保持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它注重改革与发展的协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特点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意义:1.开放和多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推崇开放、合作和多元发展,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不断拓展国际合作,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承。

这个价值观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诚信友善为核心内容,使中国社会更加凝聚和稳定,形成共同的精神纽带。

3.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一直以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通过努力,国家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全面小康社会也将建成。

人们对生活的需要更加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有更高要求,还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生产能力有些方面甚至进入世界前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这就使得人民方面的需求侧和生产方面的供给侧之间发生了深刻变
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成为新时代国家制定各方面政策的重要依据。

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

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

15 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1、以民为本;2、市场经济;3、共同富裕;4、中华文化;5、民主政治。

第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既不同于“以官为本",又不同于“以人为本”。

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江泽民同志曾经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他还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

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是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动力了。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

我们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第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

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所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苏联模式传统社会主义,而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三个方面,特色道路,特色理论体系,特色制度。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是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路灯,是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科学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制度体系。

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二、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党自建党90多年以来在总结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出的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所谓中国式社会主义,就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根据中国实际建立和发展的社会主义。

为什么我们要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原因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想让祖国人民富裕起来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中国曾经是个长期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认识到:照搬外国的模式我们并没有进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勇于探索和开拓,才能提高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从小向往城市的生活。

小时候觉得城乡差距很大:泥泞的乡村小道,尘土飞扬的马路,菜市场上到处存放的垃圾,落后的经济条件,落后的农村文化,极少数的大学生。

电视里的城市,有着整洁宽敞的街道,完备的公共设施,繁华的商城,玲琅满目的商品,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如今看到农村的发展,首先让我想到了邓小平的一段话“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这给我的感觉沿海城市发展了,引来了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带动了中国各种层面的发展。

现在的农村建立了自己的垃圾中转站,拓宽了马路,建起了高楼,稀有的商品不只在城市里出现,拥有自己的文化场所,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如今的农村的发展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自2006年1月1日国家取消了农业税,更加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开始关注国家的政策方针。

现在的农村充满着积极的气息,高度发达的现代化机械,已经改变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旧式的种地方式。

2007年小学初中免收学费,农村的父母也重视起了孩子的教育,初中辍学的人少了好多,更多的中学生选择上高中,如今农村的父母也培养出了很多出色的大学生。

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感想

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感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一、发展历程和新时代特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新型社会
制度,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并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成型并不断完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这种制度既保留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又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二、意义和成就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施,使得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经济方面,中国的 GDP 已经连续多年增长,世界各国都惊叹
于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同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如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航天科技等。

在社会方面,中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在政治方面,中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三、未来发展方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是:继续推动创新发展,加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推进绿色发展,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推动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总结起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它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参考。

对中国特色主义新时代的理解和认识

对中国特色主义新时代的理解和认识

对中国特色主义新时代的理解和认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已经到来。

在这个新时代,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深入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于我们把握时代脉搏、应对时代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

首先,这个时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我们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其次,这个时代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时代。

我们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再次,这个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方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我们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物质文化生活。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

首先,我们要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需要加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我们要面对国际竞争压力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再次,我们要面对社会矛盾和问题,需要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四、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作为普通公民,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中来。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理解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理解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的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在大学的时候已经进行过四年的系统学习。

但是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之后,我对其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什么样的道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

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温邓小平论述引发的几点思考杨学功2012-11-23 15:40:42 来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3期【内容提要】邓小平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发明人,对此做了很多具体论述。

但是,他没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明确定义,相反还强调,过去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的清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不能照抄经典,也不能照搬别国模式,需要当代中国人在实践中探索解决。

现今,重温邓小平论述的启发是: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以及与民主社会主义等各种关系中,充分认识其异同,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出比较恰当合理的定位,从而引导中国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邓小平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充满思想纷争的严峻的政治问题。

关于这一问题,相关文章和著述不计其数。

本文不欲涉及研究中的具体分歧和争论,旨在重新解读邓小平相关论述的基础上谈几点思考。

一、解读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提法,发明人是邓小平。

1982年9月1日,他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1]2-3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之后不断反复强调,从未放弃。

譬如,1983年6月18日,其在会见参加北京科学技术政策讨论会的外籍专家时讲到:“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29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曾意味深长地说,对这个问题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以前,人们往往把社会主义的某种模式当成社会主义的本质,甚至认为否定这样的模式就背离了社会主义。

因此,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邓小平曾经从不同角度谈到这一问题。

例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等等。

这些论断,否定了对社会主义的一些错误认识,但并没有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明确界定。

直到1992年南方谈话,他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新概括,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373这一论断,把社会主义的客观基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途径(消灭剥削,除两极分化)和价值目标(共同富裕)统一起来,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排除了长期困扰大家的种种误区。

与此同时,针对纠缠于“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使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更加明确,也更便于在实践中操作。

需要指出的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主要还是从经济方面着眼的。

事实上,邓小平没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明确定义。

他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1]63“不是完全清醒”就是“没有搞清楚”。

但是,“没有搞清楚”不是说“搞不清楚”,即不是通过查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不能得到一个确定无疑的答案。

实际上,他的意思是,在实践中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而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又搞不下去。

所以,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不能通过查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来回答,也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模式,只有靠当代中国人在实践中去探索。

这样一来,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义权还给了当代中国人。

这是了不起的政治智慧,是彻底的“解放思想”。

在笔者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只是一个“政治正确”的口号,它还为解决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中国特殊国情的矛盾,提供了一个有待于实践充实、而不是预先给出定义的叙事框架。

综观邓小平的论述,虽然没有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明确的定义,但是从中可以观察到其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

这一点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作为两条道路区别开来,主张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当然也有别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这可以从改革开放,突破苏联模式,克服先前社会主义的建设的种种弊端中体现出来。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那种社会主义?对这个问题,邓小平没有明说,但他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63可见,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是从否定的方面来理解的。

二、笔者的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中国的发展道路因此被称为“中国模式”。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所取得的成就概括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那么,能否对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更多肯定性的阐释呢?因为当前围绕相关方面的争论仍非常激烈,对此,笔者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的关系①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2]这段话显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

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但它并不等同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所设想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认为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未来社会的名称,有时作了区分,用以标示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不同阶段或在实现理想社会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有时又未作区分,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二者都是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

[3]87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产生的前提。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3]86。

其中,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

真正的共产主义只有在生产力和普遍交往发展的基础上,作为“世界历史性”的事业才有可能。

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实现的方式。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一度设想: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才有可能实现。

这就是后来被概括为“同时胜利论”的设想。

不过应注意,这里的“一下子”与其说是一个时间概念,不如说是对革命相互关联性的一种表述。

因为“世界历史”时代的普遍交往。

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也不可能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单独实现。

三是关于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作了非常明确的表述,在他们看来,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扬弃了人的异化状态,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的社会。

这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3]294以上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思想。

反观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其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只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加以比较,就会看到二者的不同。

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将让位于那种以现代生产的本性为基础的占有方式,即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生活资料。

他们曾多次明确指出,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将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将让位于按照全社会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有计划的调节。

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则实行按需分配。

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代替以往建立在阶级对立基础上的资产阶级的旧社会,人类从此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4]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其所坚持的公有制、按劳分配原则、工人阶级及其他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等条文来看,它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在这样的社会中,除了公有制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各种所有制经济,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也不是唯一的分配原则,除了按劳分配外,还存在着其他各种分配方式,劳动只是作为其中的一个要素参与分配。

就交换制度来说,它完全突破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的设想,认为现阶段市场经济是一个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

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实不同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设想的社会主义。

(二)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主要特征是:在所有制方面,实行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就交换制度而言,实行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为了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划清界限,明确规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能进入市场,价值规律只在消费领域中起作用;在政治上层建筑方面,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这一政治体制后来发生了对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个人崇拜及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破坏民主和法治、肃反扩大化等严重问题。

斯大林领导建立的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之所以存在很大局限性,从国际视野来看,某种程度上与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洞察不足有关。

自列宁逝世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

特别是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遭遇经济大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了新政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