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品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_7
小学道德与法治_7.可爱的动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走进生活,了解熟悉小动物的特点。
2.唤起保护动物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培养与自然共在的美好感情。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1.猜谜语导入课题: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看谁是猜谜小专家。
长长耳朵红眼睛,四条腿儿蹦蹦跳,三瓣嘴巴动不停,短短尾巴藏身后。
(兔子)白衬衣,黑外套,尾巴尖尖像剪刀,从早到晚忙不停,捉来虫子喂宝宝。
(燕子)白白的身体,黑黑的眼睛,最爱吃的是竹子。
(熊猫)揭题:刚才我们猜的都是小动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可爱的动物》。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亲眼看见哪些动物?学生交流。
过渡:你们不只是猜谜小专家,也快成为动物小专家啦!在这神秘的动物王国里,据说有百万种以上的动物呢!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
它们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就像魔术师一样,变幼出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
二、我喜欢的动物1.师:小鸟在枝头上歌唱,松鼠在树间跳跃,鱼儿在水中玩耍,海鸥在天空中自由的展翅飞翔,这就是动物生命的魅力——它们生生不息,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正是由于它们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上,世界才因此变得美丽。
我相信同学们肯定也有不少动物朋友,你们能不能告诉老师,你最喜欢哪一种动物?说一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2.学生汇报:我喜欢小兔子因为它比较可爱狗因为它比较萌熊猫因为它是国宝,样子憨态可爱。
小松鼠因为它的大尾巴像把伞,很漂亮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我和我的动物朋友1.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在用行动关爱着身边的动物,动物也非常的懂人性,他们也会感恩,和人类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他们和人类相处时,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我们来看看图中的小动物是怎样表达对人类的友爱的。
2.小朋友,你们家里养有动物吗?你喜欢你家里养的动物吗?你们家里的小动物一定也喜欢你们。
你们和你们家里的动物成了好朋友。
你们之间一定成为发生过很多有趣的故事。
把你们之间的故事和小组内的同学轻声交流一下。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课程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品德与生活”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方案中增设的面向小学底年级(1—2年级)学生的一门新的课程,本课程的设计和开发都充分体现了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精神,是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从低年级儿童的生活需要出发,其内容含概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提倡通过儿童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会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
作为一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门新型的低年级课程,“品德与生活”有其特定的形成背景、课程性质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背景(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99年1月份正式开始的,在酝酿过程中,对思品及相关的教育问题考虑、从总的发展、目标、思路、任务考虑、用新的教育观念、理念,确定了价值目标。
认为,价值目标的核心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这是这次改革的灵魂。
为什么说是灵魂呢?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遵循着一种模式,被称为:“精英主义”的教育模式。
所谓“精英主义”,就是在所有的学生中对部分学生进行培养,然后,从所有的学生中选拔优秀的、最优秀的学生。
那么,对其他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教育的次品,或被淘汰的、被忽视了的群体。
“精英主义”的教育模式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实践过,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只能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
就是说,当一个国家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一批精英来支撑,加速国家的发展建设的时候,就采用这种精英主义的教育模式。
但是当一个国家平稳发展的时候,不在是完成特殊任务的时期了。
就要考虑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我国从历史到今天,一直遵循“精英主义”的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同现代社会思潮、哲学思想的基本理念产生了冲突。
精英主义的教育模式关注了一部分人的发展,而忽视或剥夺了大多数人的权利,忽视了一般性的教育,它是一种淘汰式的教育模式,在现代这种教育思潮中显得特别尴尬。
小学思品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
小学思品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小学思品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设置的,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这门课程涉及到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品课、自然课或生活课程,它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兼具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
这些年,《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为小学德育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师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涨的热情投身于教学改革和研究中,使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但笔者在下班听课时发现,不少课堂仍然存在着与新课程理念“形似而神异”的低效现象,甚至在某些地方还步入了误区,这些现象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1是忽略了主体性课堂的主体应该是谁?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观念上,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已经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应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朝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前进,但在实际操作时,又往往陷入以教师为中心的泥潭之中。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新课程理念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停留在教师的观念层面,远没有成为广大教师自觉自愿的教学行为。
如,在一节课题为《皮诺曹的鼻子》的一年级品德课上,一开始,上课的教师指着课件画面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个小男孩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话音未落,很多孩子举起了手高声说:“我知道,我知道!”但教师没有理会,而是按部就班的开始演示课件……教学进入尾声时,教师说“现在,我给小朋友们讲一个《狼来了》的故事。
”孩子们几乎全部举起了手:“我知道,我知道!”可这位教师并没有给孩子机会,只是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认认真真地讲起了故事。
在我们的品德课堂上,类似的细节似乎已经司空见惯,并不引人注意。
但就是这些细节,反映了一些深刻的东西。
从小处讲,是教学机智问题,是教师不尊重学生的意见,没有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
《品德社会》教学要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教学要生活化【摘要】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的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
【关键词】小学;思品;生活化《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新学科,它是在校小学生接受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新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下面我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特点谈谈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一、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品德课是最受欢迎的1、特点一:爱玩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权利。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
”由此可见,玩对孩子是多么重要。
2、特点二:爱观察小学生的感知正处在发展阶段,知觉情绪性比较明显,容易被一些新鲜的事物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因而要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就必须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
学生一旦对观察产生了兴趣,就会变为主动的学习。
二、贴近学生生活的品德课是最感兴趣的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
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去。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论》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论》课程标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适用于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历史教育专业自学时间:第4学期(每周2学时)学时数:36学时(理论10学时,实践26学时)学分:2前言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小学教师的质量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希望,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三年制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就是培育适应环境现代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的脊梁。
学生在这里自学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为迈向小学教师工作岗位搞准备工作。
一、课程性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就是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历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就是一门综合性应用领域理论课程。
它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律等原理分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现象,意在阐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指导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教学。
该课程就是政史专业必修课程例如《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广泛原理的抽象化,就是指导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的方法论课程。
二、设计思路1.课程的基本建议依据2021年9月,教育部向社会正式公布的《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统一的特点,该门课程教学既要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又要培养他们从事思想品德教学的技能。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及时招揽思想品德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一流成果和理论,招揽党和国家教育部门制订的代莱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并使课程教学具备时代特点。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著重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的培育。
该课程推行“三维”教学法:基本知识和逻辑思辩能力;将“说道课”导入课堂教学,以培育学生的“假象思维”能力;对于教学技术操作方式,例如教学设计,听课等,使用课堂教学训练的方式,以培育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
品德与生活说课稿
品德与生活说课稿引言概述:品德与生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者缺的重要组成部份。
品德的培养和发展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品德与生活的关系,包括道德观念的形成、品德培养的途径、品德对个人的影响、品德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品德与生活的互动关系。
正文内容:1. 道德观念的形成1.1 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1.2 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场所,通过教育课程、校风建设等方面,学校对学生的道德观念进行引导和培养。
1.3 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中存在着各种道德价值观,人们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2. 品德培养的途径2.1 教育教学的方式: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如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2 亲身经历的影响:个人在实践中的亲身经历,如参预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能够增强个人的品德修养。
2.3 文化传统的熏陶:文化传统是人们品德培养的重要来源,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
3. 品德对个人的影响3.1 人格塑造的重要因素:品德是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份,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的行为和处事方式,对个人的发展和成长起着重要影响。
3.2 影响人际关系:品德决定了一个人与他人的相处方式,良好的品德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互信。
3.3 增强自我认同感:良好的品德可以让个人更加自信和自豪,增强自我认同感,有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和成就感。
4. 品德对社会的影响4.1 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良好的品德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它能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互助合作,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2 影响社会风气:个人的品德行为会影响周围人的行为,良好的品德可以传递正能量,改善社会风气。
4.3 社会责任的体现:良好的品德使个人更有社会责任感,积极参预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年下品德与生活课件-7环境污染 辽师大版(共23张PPT) PPT
一双鞋,不管在哪里生产,能摆在一起 ,一路 同行就 很不易 。所以 ,缘分 很重要 。
一双鞋,不管多新,多好,穿过之后就 成了旧 东西, 也就不 会像刚 开始那 样喜欢 了。所 以,珍 惜很重 要。
一双鞋,不管款式多新颖,包装多华丽 ,不耐 穿等于 摆设。 所以, 内涵很 重要。 但是,五年过去了。
3 你 的 恒 心 ,与 你的心 态有关 坚持不下去的另一个原因,恐怕是因为 我们想 太多。 健身两周,就希望身材赛过谁;看了两 本书, 就期待 生活有 什么不 同;勤 奋两个 月,就 算计着 什么时 候能够 功成名 就…… 人心都是肉长的,若是在它上面加了太 多的砝 码,它 就会不 堪重负 。 欲望太多,就不容易看到希望。 村上春树的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和 第二部 作品《1973年 的弹子 球》问 世后, 虽然让 他有了 一定的 知名度 ,但都 没有获 得日本 文学大 奖。 对此他十分淡然,觉得能写出让自己满 意的作 品才更 加重要 。 他后来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那时他还 在经营 餐厅, 甚至觉 得没得 奖也挺 好,至 少不会 没完没 了的接 待采访 和约稿 ,影响 了生意 。 听起来像玩笑,但实际上,无论写书, 还是跑 步,他 只是为 了迎合 自己, 达到为 自己设 定的目 标就好 。
只有真正坚持过,你才可以坦然地说一 句“尽 人事, 听天命 ”。 那夜子都想,自打他俩分手以来,他 看着若 总觉得 隔着、 不透亮 ,像在 雾里, 掩着纱 帘…… 是由于 他不适 应新角 色、心 理有问 题,还 是她的 确有事 儿瞒了 他…… 他画着 问号, 一时又 理不出 头绪… …
端视你对人生价值的认定。身心健康, 好命首 条。跟 对方向 ,平安 、幸福 好命。 至于, 要好到 什么程 度,那 还得看 你领悟 深浅并 实践多 少了。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
1 、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经国务院批准,小学低年级段将品德课与生活课综合设置《品德与生活》课;在中高年级将设置《品德与社会》课。
这是一项重大的课程改革举措,最主要意义是:通过开除的综合,为小学生开辟一条通向他们生活的渠道,使他们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他们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建国以来,我们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一贯是重视的,也有成效的。
但是,也应当承认我们在品德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上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
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往往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生活、社会中剥离出来,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品德课的学科化倾向,所建构的课程往往是自成一统的,以德目、道德规范为体系的品德课。
现在这样设置,反映了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人们是为了生活(社会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总之,品德的培养所遵循的应当是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
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就意味着人的品德与人的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
因为生活本身是综合的,综合课程的设置也就是要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找到一条通向生活(社会生活)的道路。
在两门课程的设计中,努力使儿童能置身于他们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各种自然、社会、文化因素之中,引导他们在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品德质。
课程努力将各种教育融合起来进行设计。
《品德与生活》是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教育、科学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品德与社会》是将品德、行为规范、法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有机融合。
这种种教育的综合既是生活中各种自然、社会因素内在的综合,同时,也是儿童与这种种因素的内在联结。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什么课程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什么课程《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什么课程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育品德良好、乐于探究、喜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一)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1.品德与生活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它是对我国学校低班级原有思想品德、自然(或科学)、社会课程和活动课程等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课程。
2.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课程。
其中,品德与生活课程它兼具品德训练、科学训练、社会训练以及生活训练等多重价值;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品德训练和社会训练的双重价值。
(二)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l.综合课程有诸多详细的课程组织与实施方式,如相关或交叉课程,融合或广域课程、核心课程、活动或阅历课程等。
2.品德与生活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同学在活动中获得阅历与体验,因而被称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活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泛指人类的一切行为。
尽管学校训练的一切行为都可以被界定为训练活动,但活动课程却有着特定而详细的涵义:第一,活动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一种类型或开发模式。
依据活动要素并以活动的方式开发出的课程被称为活动课程;相对于旨在使同学把握已成事实或定论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主要价值在于使同学获得鲜活的直接阅历和真实的体验。
其次,在课程实施上,活动课程是由老师和同学共同组织并参与的教与学的行为。
那种单纯由老师组织并缺少同学主动参预的活动课程的实施是机械、灌输式的训练教学行为,那种纯粹由同学自行组织并缺少老师参预的活动课程的实施是同学的个别行为,而非教学行为;上述两种行为都不符合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
第三,活动课程所设计并组织开展的活动是学校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对于课堂教学中师生单向相互沟通或机械式双向相互沟通的教学方式,基于活动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相互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加同学学习的主体性。
小学思品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
小学思品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策略漫谈教研室廖家超《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国家教育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推出的分别在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开设的两门综合课程。
一、品德与德育概念的认知1、品德——品质道德。
品——指等级、层次的高低;质——指结构质地好坏;品质——行为作风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好坏)道德——核心就是处理各种关系。
道德高尚是指那些用善良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来处理各种关系;道德低下是指那些用低劣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来处理各种关系。
品德——是指人的思想修养的层次高低、质地好坏的问题。
即在处理各种关系中,人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修养的好坏问题。
人的品德就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在处理各种关系的过程中长期熏陶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2、德育的本质:德育的本质就是学会“理解”。
学会理解自我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学会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爱、互敬、互谅、互助、互惠、互利、互赢。
3、品德与德育的异同比较:二者都与思想修养有关。
但是,品德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名词,对一个事物进行判断;而德育在这里指的是一个动词,反映的是一个思想修养的过程。
由此可见:品德修养不是一个人独立的事情;而是涉及到人与事务、人与人等多种关系的事情,某个人处理关系的好坏反映出这个人思想品德修养层次的高低、好坏。
二、课程的基本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现状分析
价 值 。 是 在 上 课 过 程 中 我 发 现 , 这 些 例 子 并 没 有 达 到 但 举
很 好 的效 果 . 生 们 对 这 些 事 迹 、 物 好 像 并 没 有 崇 敬 之 学 人 情 , 谓 效 果 一 般 。后 来 , 重 新 找 了两 个 例 子 , 个 是 可 我 一 “ 华 应不 应 该救 老 农 ” 例 子 : 华 是 大 学 生 , 了救 老 张 的 张 为
208号 旬 0 年5 上 刊 夫敖赍 1
小 学《 德 与 生 活 ( 会 )教 学 的 现 状 分 析 品 社 》
聂 培 英
( 川 省 自贡 市 自 流 井 区基 础 教 育 中 心 , tJ 自贡 四 I )I  ̄ 摘 要 : 品 德 与 生 活 ( 会 ) ) 程 是 两 门 全 新 的 《 社 》课
悟 的惊 喜 。
3教 研 活 动 辐 射 到 面 。 ( ) 挥 区 级 骨 干 教 师 的 示 范 . 1发 师 要 进 行 引 导 : 因 如 此 , 需 要 我 们 固 守 人 性 的 善 良 与 正 才 正 义 , 守 正确 的道德 标 准 。 们 不能 像 当地 政 府 和有关 恪 我
一
630) 4 00
、
在 实 验 中取 得 的 成 绩
德 育 综合课 程 。 过八 年 的课 程 改革 实践 , 论是 在 教研 通 无
( ) 研 部 门取 得 的 成 绩 。 一 教
部 门 , 是 学 校 、 师 在 实验 中 都 取 得 了 可 喜 的 成 绩 。 但 还 教
是 因 为 各 方 面 的 原 因 , 品 德 课 程 教 学 在 学 校 仍 然 不 受 重
良知 使 然 , 个 人 都 应 该 这 么 做 ; 的 同 学 认 为 不 该 救 , 每 有
关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与思考
关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与思考“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顺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以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而开设的两门新课程,对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调整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学会生活方面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促进了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原来的思品、生活、自然等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则是在原来的思品、社会、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
但它们又不是对原有课程的简单综合,而是顺应时代要求,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核心,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的的立体综合,其结构形式看似松散,实则严密。
因此,对执教教师的综合文化素质要求极高,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改革过去“教”教材的传统教材观,改变过去一本教材、一本现成的教案就能基本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局面。
教师必须用心吃透新课标,“用”好教材并以教材为媒介,根据学情,大量收集和掌握实时信息,引领学生走入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对历史地理、人类生存环境进行观察、感受、思考,师生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健康上进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促进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过去的教学,尤其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解、理论灌输为主,少先队德育活动为辅,造成了课堂索然无味、学生厌倦心理严重、活动了无新意的局面。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一个单元为一个活动主题,鼓励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究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如针对本校6年级某班学生上网成瘾,我们根据教材“走进信息时代”这一主题,在完成教材的基础上,跳出教材,以“绿色上网”为话题,鼓励并要求孩子在网上收集上网正反两面的例子,结合身边同学的表现,举办辩论会。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初探
三 单元《 爱心行 动》 主题 中的 “ 心老 关
人” 一课调 至 第一单 元《 我爱我 家》 主 题 中的 “ 爸爸妈妈关心 下成长” 在 之后 进行 ,这样调 整既保证 了教 学 内容 的
创作校 园诗歌 等拓 展 实践 活动。在整 个教 学过程 中,学生始终是 活动 的主 角。孩子们在 活动 中学 , 活动 中做 , 在 学得轻松愉快 。 既满足 了孩子 的需要 ,
视野 , 宽学生 的知识 面 , 拓 为学生将 来
的生活做准备。同时 , 根据本地的实际 把急需要解决 的学生学 习 、生活上 的
尊重 , 并寻找 出他们的“ 闪光点” 。课后
在教 师的指 导下 , 开展设计 学校一 角、
问题作为新的教学 内容增添进来 。
例 如 : 学 一年级《 生》 教 品 第三 单 德 与社 会 下 册 “ 三 为
作 为新 的教学 内容 。
对于不 了解的知 识点 , 通过 上网查询 , 获取新知 。这种 学科 间知识 的融会 贯
例如: 在教 学一 年级 《 品生》 册 下
第一 个活动 主题 “ 的一 家” 考 虑到 我 ,
教材 以现 实的生命力 ,从而产生 了 良 好的教学效果。 如三年级 《 品社》 下册第 四单 元 “ 乡哺 育 了我 ” 一主题 中的“ 家 这 尝尝 我的 家乡莱” “ 、 带点 家乡土特 产” 两课 的 内容 。 编排 上具有浓重 的南方特点 , 课 本 内容 与本地 学生 的认知 水平 、 认 知范围相 兰较远。 因 , 此 我把这一 内容 与三年级语文 学科《 特产》 一单元 内 这 容及信 息技术课有机 结合 。结合北宅 的“ 樱桃 节” 红 岛的 “ 蜊” . 和 蛤 节 让学 生通过各 种渠道 了解调 查青 岛当地 的
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 7《秋天的收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秋天的自然现象,春华秋实。
2.引导学生珍惜粮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
教学计划:
1.儿歌出发,图片感知,感悟实践,展示创意作品。
学情分析:
南方孩子对北方秋天与南方秋天的异同作比较,较有难度,于是结合孩子的实际生活经验,将熟悉的蔬菜水果作主主线,引导孩子一步步深入文本,自主探究和发现,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学生感知实践,深入文本,激发学生珍惜粮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
收获的季节练习二
一、填空题。
1.秋天是个______的季节,农民伯伯为此付出了______的劳动。
2. 一粒稻谷一滴汗,爱惜______理应该。
二、选一选。
请把秋天里收获的果实序号对应选入相应类别中。
2.蔬菜:________________
3.水果:________________
三、猜一猜。
1. 一个绿娃娃,肚里水汪汪,若是剖开看,红汁往外淌。
(打一水果)______
2.一见秋姑娘到,
姐妹们齐欢笑。
大姐笑咧了嘴,
二姐笑弯了腰,
三姐笑得满脸红,
四姐笑得泪珠掉。
(打四水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收获,辛勤
2.粮食
二、选一选。
请把秋天里收获的果实序号对应选入相应类别中。
1. cfik
2. bhlm
3. adegjno
三、猜一猜。
1.西瓜
2. 石榴、香蕉、苹果、葡萄。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案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案在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社会参与和生活技能的培养。
本文将从青年人的品格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生活技能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第一部分:青年人的品格培养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小故事、讲解寓言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班级组织活动、分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此外,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是品德培养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观察和反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部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小学阶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明白个体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喜悦。
同时,可以通过讲解名人榜样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上的正能量,激励他们积极向上。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部分:生活技能的培养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他们需要学会一些实用的生活技能。
教师可以通过授课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
例如,教授学生简单的烹饪技巧,让他们在家中学会做饭;教授学生简单的急救知识,提高他们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户外活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通过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品格,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活技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习惯。
此外,还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实用的生活技能。
总之,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是为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做好人和做有用之人的奠基工作。
触动心灵,链接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论文
触动心灵,链接生活——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
我们一直在谈“素质教育”,怎样来全面认识“素质教育”呢?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学科课程,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品德知识和规范要求,懂得道德思维方式方法,更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规范行为,即学会做人,最终实现教育的本质,即促进人的社会化,将自然人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1.让课堂贴近生活,实现品德课“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
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如《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是: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
教学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
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也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标解读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标解读一、概说“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1.什么是“品德与生活(社会)”“品德与生活(社会)”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综合课程,是在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和社会等几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高度整合而生成的新课程。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主旨是使学生参与自己身边的生活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感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人、对社会的意义与作用,感受“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作用,帮助儿童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实行新课程后,小学取消原有的思想品德课、自然课和社会课等三门分科课程。
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
2.为什么要开设“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呢?(1)现行的分科课程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这种割裂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2)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的课程,它有利于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界限,利于学生完整地认识世界,养成整体意识,形成运用知识信息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品德与生活(社会)”是高度综合的课程,它是对原有思品、自然、社会和活动等课程进行高度整合而形成的综合课程,它具有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及生活教育等多重功能与价值。
(4)教育改革是社会变革、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内容,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课程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不同历史社会时期的需要而发生改变。
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要求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养、能力的人才,这就相应地要求要从小学起开设综合课程,以适应教育的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5)这门综合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彻底性。
【教学设计】《7、地球病了》_品德与生活_小学
《7、地球病了》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树立环境观念、全球观念、从一言一行做起,自觉的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2. 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知道人类为保护大气环境制定的一些措施,掌握简单的环保方法。
3. 了解大气污染造成的臭氧层倍破坏、酸雨、温室效应等形成的原因及危害,了解人类当前的生活环境恶化,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导语:地球,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她无私的慷慨地向人类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可我们人类正在损害她的健康,摧残她的生命。
我们的地球妈妈病了,她正在痛苦的呻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地球病了。
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母亲得了这么重的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张张让人胆战心惊的“病历卡”。
二、忧心忡忡,地球病了1、出示课件:臭氧层的图片师:这张什么图片?生:地球师:看地球外面这层薄薄的衣服是什么?生:臭氧层师:我们来看一段关于臭氧层的视频。
2、播放臭氧层介绍视频师:观看了这段视频,你对臭氧层有什么了解?生:……全班交流观看到的臭氧层的资料。
师:经过科学家对臭氧层的长期观察,发现了臭氧空洞,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1)、臭氧层的损耗南极科学考察表明从1977 年开始,南极上空已经形成一个“臭氧空洞”北极上空和其它中纬度地区也出现程度不同的臭氧损耗现象;我国青藏高原存在一个臭氧低值中心。
(2)、南极臭氧空洞英国南极探险队从1977 年开始观察南极上空以来,每年都在9- 11 月发现臭氧空洞,2000 年,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积达2800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 个澳大利亚。
臭氧空洞的发现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
(3)、用示意图解释臭氧空洞(4)、介绍臭氧空洞的危害南极臭氧空洞的出现,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的正常生存。
具体介绍对人的危害(5)、你还了解到臭氧空洞的哪些危害?生:……全班交流搜集到的臭氧空洞危害的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思品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策略漫谈教研室廖家超《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国家教育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推出的分别在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开设的两门综合课程。
一、品德与德育概念的认知1、品德——品质道德。
品——指等级、层次的高低;质——指结构质地好坏;品质——行为作风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好坏)道德——核心就是处理各种关系。
道德高尚是指那些用善良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来处理各种关系;道德低下是指那些用低劣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来处理各种关系。
品德——是指人的思想修养的层次高低、质地好坏的问题。
即在处理各种关系中,人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修养的好坏问题。
人的品德就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在处理各种关系的过程中长期熏陶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2、德育的本质:德育的本质就是学会“理解”。
学会理解自我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学会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爱、互敬、互谅、互助、互惠、互利、互赢。
3、品德与德育的异同比较:二者都与思想修养有关。
但是,品德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名词,对一个事物进行判断;而德育在这里指的是一个动词,反映的是一个思想修养的过程。
由此可见:品德修养不是一个人独立的事情;而是涉及到人与事务、人与人等多种关系的事情,某个人处理关系的好坏反映出这个人思想品德修养层次的高低、好坏。
二、课程的基本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课程构建的基本理念㈠育人为本: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㈡生活为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㈢活动为主:首先看看新旧教材比较:新旧教材比较:——结论:新教材凸现“活动性”。
㈣参与为实。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的积极地参与品德熏陶活动,探求人的思想品德构建的规则和规律。
力求做到:师生关系平等而真实,教育内容生动而扎实,教学途径多样而务实。
通过学生的实实在在的参与、实践和体验,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品德熏陶的活动中去,人人都获得思想品德的修养。
㈤追求基调——基础性和有效性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
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四、课程的设计思路《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
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一条主线”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五、课程的特性《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将有利于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与现行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程和社会科相比,新的课程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第一、社会性:以育人为本,重视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的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如:“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
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
对人宽容。
”、“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耻辱感,爱惜自己的名誉。
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重人。
”第二、生活性人的生活历程是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逐渐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生活是培养道德的田园,生活是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的倾向。
如:“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
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
”“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以及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三、实践性。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
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体验、参与和实践,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的说教。
如:“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
”“了解本地的一些商业场所,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值,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开始具有独立的购买简单的生活和学习用品的能力。
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某种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通过身边的生活用品,探究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
”第四、综合性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
《品德与社会》课将品德、行为规范、法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和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的有机融合。
这种教育的综合性既是生活中的各种自然、社会因素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综合,也是儿童与这种种因素的内在联结。
它让原本具有丰富、多样关联的儿童,原本综合在一起的生活,不为自成体系的课程所分离,而营造和展示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综合课程形态是该课程的又一显著特点。
如:在“我在成长”这个主题中,对学生的自我认识、行为习惯、理解尊重他人,以及生活态度、法律意识等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综合于“我在成长”主题之下。
但另一方面,这些品质要求和能力的养成,既不是只在家庭或学校生活中形成的,也不是只懂得道理就可以完成的,它必须涉及学生的不同侧面的生活体验。
因此应当将其中的有关内容的学习融入其他各个主题中进行。
第五、活动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活动性。
有关活动过程和活动方式的内容,课程标准采用了“观察”、“调查”、“讲述”、“交流”等动词表述,这些动词的使用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引导,也是对教室的教学活动指导的要求,同时,对教学进行评价的依据之一。
通过儿童的讨论交流、资料调查、现场采访、情景模拟、角色表演、实践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直观讲授和讲故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如:“交流自家与邻里相处的情况,讨论邻里怎样才能和睦相处。
”“观察自家周边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合理使用和爱护他们提出建议,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儿童道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必须通过儿童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成人和社会的价值引导是必要的,但必须以儿童的自觉认同和内化为基础。
学校德育应该重视、尊重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真实生活、整体生活出发,学校德育要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生活之外进行。
六、课堂教学任务。
内化为道德认知,外化为道德行为内化为道德认知:通过对品德课程的教学,将教材所蕴含的“道德教育”内涵,与学生的思想进行内化整合,形成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道德认同,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道德认知、道德思想。
外化为道德行为:通过对品德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能够按照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去进行社会交往,把道德思想变为道德的行为。
七、课堂教学模式:1、课堂教学环节构建的基本模式:我在这里所说的“基本”一词,表达的是一个最小的单位,即是指课堂教学的“细胞”——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可分三个步骤:第一步,仔细认读,深入理解;第二步,创设并再现情境,展现与演示情境,第三步,领会认知,体验感悟。
用图式表达如下:对于每个步骤,应该怎样操作呢?第一步:是要求老师与学生一起共同研究文本,无论哪个学科,都应该重视学生研究文本信息。
通过仔细的认读文本信息,深入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含义,为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本知识张本。
这是教学环节的切入点。
第二步:依据文本信息: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一个与文本信息相一致的情境,展现并演示情境,将文本信息用具体的情境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获得形象的、具体的、直观的、深刻的心理体验,情境体验教学法的运用,是高效率传授知识与技能、提高课堂效率所凭借的方法与手段。
第三步: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的参与或观摩之中,体验到了知识的内在涵义——本质特征,感悟到了知识所包含的深奥的原理或者深刻的道理,领会知识点的要义,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新的知识认知,构建新的知识模式与体系,打下深深的知识烙印!我这里所说的这个教学环节的基本模式,也不是要求严格的按照上述三个步骤来绝对的呆板的实施的。
第一个与第二个步骤相对独立一点,第三个步骤往往凝结在第二个步骤之中,而这三个步骤都融合在教学环节之中。
组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较小的课堂教学单元。
2、课堂教学构建的基本模式:《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可以采用“激情——知事——明理——导行”的模式开展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