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级五年高职第六学期《刑法原理与实务》期末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法学《刑法分论》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法学《刑法分论》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法学《刑法分论》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正确答案:D.已经携带凶器但未使用、伤害他人的。

A.为了使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正确答案:C.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A.甲利用在国家机关工作之便,出售公民个人信息获利2万元B.乙为讨债公司出售孙某的个人信息,获利1万元C.丙在网络上散布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广告,招揽出售信息生意,获利3万元D.丁与外国人交易,出售公民个人信息,获利4万元正确答案:ABCD。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我国刑法的量刑情节?()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我国刑法的执行机关?()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我国刑法的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我国刑法的犯罪构成要件?()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我国刑法的刑罚种类?()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我国刑法的刑罚执行制度?()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的C.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的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下列哪些属于我国刑法对犯罪主体的规定?()C.无国籍人犯罪的,可以适用我国刑法,但是仅限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的案件D。

单位可以成为某些犯罪的主体3下列哪些情况可以成为我国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A。

甲欲杀害乙,于是用刀砍乙,乙受伤倒地,甲以为乙已经死亡,于是离去,乙在回家的路上因流血过多而死亡B。

甲欲杀害乙,将乙推下井中,井水极浅,乙不能生活在水面之上,在挣扎中被淹死C。

甲欲杀害乙,向乙开枪射击,乙身中数弹,但并未致命,在送往医院的路上因流血过多而死亡D。

甲欲杀害乙,将乙推下山崖,山崖下是条湍急的河流,乙掉入河中被淹死4下列哪些属于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的规定?() A。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是共同犯罪B。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的,不认为是共同犯罪C。

有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和帮助犯之分D。

对于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5下列哪些属于我国刑法对自首的规定?() A。

《刑法原理与实务》考试试卷一

《刑法原理与实务》考试试卷一

《刑法原理与实务》考试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分类的主要根据是( B )A. 犯罪的一般客体B. 犯罪的同类客体C. 犯罪的直接客体D. 犯罪的对象2. 甲某因被害人乙某曾与其妻子吵架,而带领二人到乙某家中,质问乙几句之后,便当胸一刀刺破心脏.然后又将乙某拖出房屋外,乙某倒地.甲某等人见状未予理会,径自离去.( B )A.甲某构成故意伤害罪B.甲某构成故意杀人罪C.甲某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甲某等人构成聚众斗殴罪3.甲因为重男轻女,将妻子刚生下才3天的女婴包裹好放在医院门口,躲在一边观察.见有众围观,议论,便放心离开.第二天一早,甲又到医院门口察看,见女婴还在,但女婴却因晚间气温过低被冻死.法官据此判决甲构成遗弃罪.甲的行为属于( C ).A. 纯正的作为犯B. 不纯正的作为犯C. 纯正的不作为犯D. 不纯正的不作为犯4.某日,黄某牵着狗在山坡上闲逛,恰遇平日与己不和的刘某,黄某即唆使其带的狗扑咬刘某.刘某警告黄某,黄某继续唆使狗扑咬刘某.刘某边抵挡边冲到黄某面前,拿石块将其头部砸伤,黄某见头上流血,慌忙逃走.从刑法理论上看刘某的行为属于哪种情况 ( B )A.紧急避险B.正当防卫C.防卫过当D.对象错误5.使罪犯在有关人士帮助,监督,辅导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自由生活,减少该罪犯再次犯罪的机率.下列选项中较能体现这一观念的制度是( C ).A. 缓刑B. 管制C. 假释D. 减刑6.某甲企图投毒杀害某乙,但因为使用的毒药没有达到致死量,所以仅导致某乙昏迷.某甲误以为某乙已经死亡,将"尸体"背到山中掩埋,致某乙窒息死亡.( B )A.某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B.某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C.某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和帮助毁灭证据罪,属于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罚D.某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7.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C )A.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之一是民主主义,而习惯最能反映民意,所以,将习惯作为刑法的渊源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B.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不仅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而且包括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法;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D.刑法分则的部分条文对犯罪的状况不作具体描述,只是表述该罪的罪名.这种立法体例违反罪刑法定原则.8. 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D )A.甲故意伤害乙并致其重伤,乙被送到医院救治.当晚,医院发生火灾,乙被烧死.甲的伤害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B.甲以杀人故意对乙实施暴力,造成乙重伤休克.甲以为乙已经死亡,为隐匿罪迹,将乙扔入湖中,导致乙溺水而亡.甲的杀人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C.甲因琐事与乙发生争执,向乙的胸部猛推一把,导致乙心脏病发作,救治无效而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则应视甲主观上有无罪过而定;D.甲与乙都对丙有仇,甲见乙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5毫克毒物,且知道5毫克毒物不能致丙死亡,遂在乙不知情的情况下又添加了5毫克毒物,丙吃下食物后死亡.甲投放的5毫克毒物本身不足以致丙死亡,故甲的投毒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9.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D )A.甲取得患有绝症的病人乙的同意而将其杀死,甲仍然构成故意杀人罪;B.甲以出卖为目的收买生活贫困的妇女乙后,经乙同意将其卖给一个富裕人家为妻,甲仍然构成拐卖妇女罪;C.甲征得不满14周岁的幼女乙同意而与之发生性行为,甲仍然构成强奸罪;D.甲在收买被拐卖的妇女乙后,按照乙的意愿没有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对甲仍然应当追究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的刑事责任.10.下列有关单位犯罪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 D )A. 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B.行政机关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C.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D.经企业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并实施的盗窃电力的行为,可以成立单位犯罪,但不对单位判处罚金,只处罚作出该决定的单位领导和直接实施盗窃行为的责任人员11. 某外国商人甲在我国领域内犯重婚罪,对甲应如何处置 ( A )A.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B.通过外交途径解决C.适用该外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D.直接驱逐出境12下列情形哪一项属于自首 ( A )甲杀人后其父主动报案并将甲送到派出所,甲当即交代了杀人的全部事实和经过B.甲和乙共同贪污之后,主动到检察机关交代自己的贪污事实,但未提及乙C.甲和乙共同盗窃之后,主动向公安机关反映乙曾经诈骗数千元,经查证属实D.甲给监察局打电话,承认自己收受他人1万元贿赂,并交代了事情经过,然后出走不知所踪13.夜潜入乙家行窃,发现留长发穿花布睡衣的乙正在睡觉,意图奸淫,便扑在乙身上强脱其衣.乙惊醒后大声喝问,甲发现乙是男人,慌忙逃跑被抓获.甲的行为:( B )A.属于强奸预备B.属于强奸未遂C.属于强奸中止D.不构成强奸罪14.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关于首要分子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D )A.首要分子只能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人B.首要分子只能是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C.首要分子都是主犯D.首要分子既可以是主犯,也可以不是主犯15.甲,乙为劫取财物将在河边散步的丙杀死,当场取得丙随身携带的现金2000余元.甲,乙随后从丙携带的名片上得知丙是某公司总经理.两人经谋划后,按名片上的电话给丙的妻子丁打电话,声称丙已被绑架,丁必须于次日中午12点将10万元现金放在某处,否则杀害丙.丁立即报警,甲,乙被抓获.关于本案的处理,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 C )A.抢劫罪和绑架罪并罚B.以故意杀人罪,盗窃罪和绑架罪并罚C.以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并罚D.以故意杀人罪,侵占罪和敲诈勒索罪并罚16.甲在一豪宅院外将一个正在玩耍的男孩(3岁)骗走,意图勒索钱财,但孩子说不清自己家里的联系方式,无法进行勒索.甲怕时间长了被发现,于是将孩子带到异地以 4000元卖掉.对甲应当如何处理 ( D )A.以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的牵连犯从一重处断B.以绑架罪一罪处罚C.以拐卖儿童罪一罪处罚D.以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并罚17.甲是某搬运场司机,在搬运场驾车作业时违反操作规程,不慎将另一职工轧死.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 C )A.按过失致人死亡罪处理B.按交通肇事罪处理C.按重大责任事故罪处理D.按意外事件处理18.1997年3月刑法修订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几个单行刑法和几个刑法修正案 ( B )A.一个单行刑法和四个修正案B.一个单行刑法和五个修正案C.两个单行刑法和四个修正案D.两个单行刑法和五个修正案19.我国刑法规定了_____法定原则,_____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刑法同时规定了_____相适应原则,即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_____和承担的_____相适应;死刑只适用于_____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在这段话的空格中:( D )A.2处填写"罪刑",4处填写"罪行"B.3处填写"罪刑",3处填写"罪行"C.4处填写"罪刑",2处填写"罪行"D.3处填写"罪刑",2处填写"罪行20.某外国商人甲在我国领域内犯重婚罪,对甲应如何处置 ( A )A.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B.通过外交途径解决C.适用该外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D.直接驱逐出境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情形中,应视为不法侵害已经终止的是( ABCD ).A. 不法侵害已经完结B. 不法侵害人自动中止侵害C. 不法侵害人已被制服D. 不法侵害人已经丧失继续侵害的能力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下列哪些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 CD )A.参与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造成被运送人死亡的;B.参与绑架他人,致使被绑架人死亡的;C.参与强迫卖淫集团,为迫使妇女卖淫,对妇女实施了强奸行为的;D.参与走私,并在走私过程中暴力抗拒缉私,造成缉私人员重伤的.3甲举枪射击乙,但因没有瞄准而击中丙,致丙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BC )A.甲的行为属于打击错误;B.甲的行为属于同一犯罪构成内的事实认识错误;C.甲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D.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4.甲,乙,丙共谋犯罪.某日,三人拦截了丁,对丁使用暴力,然后强行抢走丁的钱包,但钱包内只有少量现金,并有一张银行借记卡.于是甲将丁的借记卡抢走,乙,丙逼迫丁说出密码.丁说出密码后,三人带着丁去附近的自动取款机上取钱.取钱时发现密码不对,三人又对丁进行殴打,丁为避免遭受更严重的伤害,说出了正确的密码,三人取出现金5000元.对甲,乙,丙行为的定性,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BCD )A.抢劫(未遂)罪与信用卡诈骗罪;B.抢劫(未遂)罪与盗窃罪;C.抢劫(未遂)罪与敲诈勒索罪;D.抢劫(既遂)罪与盗窃罪5.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CD )A.甲,乙二人合谋抢劫出租车,准备凶器和绳索后拦住一辆出租车,谎称去郊区某地.出租车行驶到检查站,检查人员见甲,乙二人神色慌张便进一步检查,在检查时甲,乙意图逃离出租车被抓获.甲,乙二人的行为构成抢劫(未遂)罪;B.甲深夜潜入某银行储蓄所行窃,正在撬保险柜时,听到窗外有响动,以为有人来了,因害怕被抓就悄悄逃离.甲的行为构成盗窃(未遂)罪;C.甲意图杀害乙,经过跟踪,掌握了乙每天上下班的路线.某日,甲准备了凶器,来到乙必经的路口等候.在乙经过的时间快要到时,甲因口渴到旁边的小卖部买饮料.待甲返回时,乙因提前下班已经过了路口.甲等了一阵儿不见乙经过,就准备回家,在回家路上因凶器暴露被抓获.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D.甲意图陷害乙,遂捏造了乙受贿10万元并与他人通奸的所谓犯罪事实,写了一封匿名信给检察院反贪局.检察机关经初查发现根本不存在受贿事实,对乙未追究刑事责任.甲欲使乙受到刑事追究的意图未能得逞.甲的行为构成诬告陷害(未遂)罪.6.下列关于刑期起算的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BC )A.管制,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B.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C.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起计算;D.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7.下列哪些行为不应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BCD )A.甲遭受乙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在防卫过程中一棒将乙打倒,致乙脑部跌在一块石头上而死亡.法院认为甲的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应以防卫过当追究刑事责任;B.甲对乙进行非法拘禁,在拘禁过程中,因长时间捆绑,致乙呼吸不畅窒息死亡;C.甲因对女儿乙的恋爱对象丙不满意,阻止乙,丙正常交往,乙对此十分不满,并偷偷与丙登记结婚,甲获知后对乙进行打骂,逼其离婚.乙,丙不从,遂相约自杀而亡;D.甲结婚以后,对丈夫与其前妻所生之子乙十分不满,采取冻饿等方式进行虐待,后又发展到打骂,致乙多处伤口腐烂,乙因未能及时救治而不幸身亡.8.下列哪些行为属于法定的从重处罚情节 ( AC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利用职权对乙进行非法拘禁,时间长达3天;B.军警人员甲持枪抢劫;C.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利用职权挪用数额巨大的救济款进行赌博;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9.下列关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BCD )A.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法不溯及既往B.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事立法制定合理的刑罚体系C.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与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罪犯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D.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在行刑中合理地运用减刑,假释等制度10.下列哪些行为不构成单位犯罪 ( ABCD )A.甲,乙,丙出资设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走私犯罪活动B.甲,乙,丙出资设立的公司成立后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为主要经营活动C.某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以公司名义印刷非法出版物,所获收入由他们二人平分D.某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组织职工对前来征税的税务工作人员使用暴力,拒不缴纳税款.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甲某犯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应当附加适用剥夺政治权利. ( 错 )2.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对 )3.凡在我国驻外大使馆,领事馆内犯罪的,不适用我国刑法.(错 )4.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 对 )5. 某甲1993年5月因为犯走私淫秽物品罪被判处2年有期徒刑,1995年5月刑满释放.1999年8月因为犯重大责任事故罪被依法判处2年有期徒刑,对某甲可以适用缓刑. ( 对 )6.从犯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 对 )7.刑事责任由法院确定后,通过法定机关强制犯罪人承担,犯罪人必须承担,当事人之间不得和解.(对 )8.缓刑不是刑种,而是刑罚的适用.( 对)9.假释的对象是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对 )10.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是不法侵害的发生和存在.( 对 )四,名词解释(1,2每题3分,3题4分,共10分)1.连续犯2.紧急避险3.单位犯罪1.连续犯,是指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实施数个独立构成犯罪的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2.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害,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3.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简述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区别.2.犯罪集团的成立条件1.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虽然同属犯罪故意,但是这两种故意形式还存在着重要的区别:(1)在意识因素方面,行为人对危害行为发生危害结果的确定性认识有所不同.直接故意既可以包括认识危害结果的必然发生,也可以包括认识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间接故意只能包括认识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不能包括认识危害结果的必然发生. (2)在意志因素方面,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抱着希望发生的态度,间接故意表现为放任的态度.间接故意虽然不是积极,主动的追求危害结果,但也丝毫没有采取措施来防止结果的发生. (3)从这两种故意发生的情况看,直接故意直接存在于追求危害结果的犯罪行为之中,因此,具有直接追求性的特点.间接故意则必须以追求其他某种目的的行为为前提,因此,具有伴随性的特点. (4)从认定的要求来看,直接故意的认定不要求危害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的认定必须要求危害结果的发生.2.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其成立必须具有以下条件:(1)犯罪主体必须是三人以上;(2)犯罪组织成立的目的在于实施犯罪;(3)犯罪人所共同建立的组织具有相当的稳定性;(4)犯罪分子之间相互纠合体出现一定的组织性.六,论述题(10分.要求答出要点,并且对要点展开进行论述)论述我国刑罚的目的.答题要点:刑罚目的是指国家对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我国刑罚的目的是在于预防犯罪.预防犯罪包括两个方面:(1)特殊预防,即预防犯罪分子再次犯罪.并说明如何达此目的. (2)一般预防,即通过国家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以警戒不稳定分子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并说明如何达此目的.两种预防的关系,是互有联系相辅相成的,不能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否则就不可能全面达到刑罚目的. 一,如何达到特殊预防的目的:实现特殊预防目的的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剥夺,惩罚和教育改造三者的辨证关系.既要反对不要惩罚的教育万能论,也要反对忽视教育的单纯惩办注意.必须寓教育改造于剥夺惩罚之中,把剥夺惩罚和教育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二,如何达到一般预防的目的:要达到一般预防的目的,应当特别注意刑罚的适当性,公开性和及时性.1,刑罚的适当性,指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罪行的轻重及刑事责任的大小相适应.这既体现在刑事立法上,也体现在刑事审判中.2,刑罚的公开性,指国家应将刑罚公之于众,使全体社会成员均能知晓.3,刑罚的及时性,指犯罪案件发生后,司法机关应当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犯罪人缉拿归案,交付审判,执行刑罚七,案例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要求: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法条评析要求符合立法原意和刑1. 李某系某国有外贸公司经理,2000年10月因涉嫌犯罪被捕. 李某具有以下涉案事实: 1998年6月,在一外贸业务中,李某轻信外商,擅自变更结算方式,使公司数百万元货物被骗,导致国家利益蒙受重大的损失.1999年3月,李某未经集体研究,将公司的钱借给好友吴某主管的某运输公司(集体企业),2000年10月案发时,尚有80余万元未归还.另查,1999年底,吴某为表感谢,送1万元给李某作为"过节费".1998年5月,张某之子因寻衅滋事被捕,张某托李某帮忙疏通关系,李某提出要花3万元.张某给李某4万元,言明1万元作为李某的"辛苦费",李某遂将3万元送给其认识的办案人员,使张某之子罪责得以开脱.根据以上案情,回答下列问题:(1)李某在外贸业务中被骗的行为应如何定罪为什么(2)李某将200万元借给运输公司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3)李某收受吴某"过节费"和为张某"帮忙"并收"辛苦费"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1)李某在外贸业务中被骗的行为应定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李某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中严重不负责任而被诈骗,导致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的损失,符合本罪的构成特征.(2)李某将200万元借给运输公司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因为李某的该行为在现行刑法中尚未明文规定为犯罪(不符合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而是一般的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3)李某收受吴某"过节费"构成受贿罪,为张某"帮忙疏通关系"并收"辛苦费"的行为构成介绍贿赂罪.因为前者符合受贿罪构成特征,即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某利益,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后者为张某帮忙的行为实际上是在行贿人与受贿人之间沟通,促使行贿,受贿的实现,符合介绍贿赂罪的构成特征,至于收受"辛苦费"则属于在介绍贿赂罪中所得的不法利益,而不单独构成犯罪2.1987年7月,王某因实施暴力强*而被人民法院依法以强*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后其服刑表现不错,1999年7月被假释.2001年3月的一天,王某盗窃一辆汽车(价值8万元多元)而未被发现.2003年4月,王某因参与以传播"非典"相威胁敲诈某市多所高校钱财的行为而被逮捕,其后交代了自己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盗窃汽车的行为.对王某适用假释是否合法?为什么?(1)对王某适用是合法的.因为对王某暴力强*行为定罪量刑的活动发生97年刑法实施之前,根据刑法时间效力("从旧兼从轻"原则),对该暴力犯是可以适用假释的.(根据9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法时间效力问题的若干规定》第8条);(2)需要撤销假释.因为其在假释期间又犯了新罪,根据刑法第86条第1款的规定,应当撤销假释(犯新罪的时间有限定即假释考验期间内,但发现该新罪的时间原则上并无时间限定).。

《刑法学》考试试题附答案和解析

《刑法学》考试试题附答案和解析

《刑法学》考试试题附答案和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 分,共30 分)1. 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行为作斗争。

A. 犯罪B. 违法C. 违纪D. 侵权2. 我国刑法对于溯及力问题采取的原则是()。

A. 从旧原则B. 从新原则C. 从旧兼从轻原则D. 从新兼从轻原则3. 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刑事责任。

A. 不负B. 应当负C. 可以负D. 减轻4. 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是指()。

A. 在犯罪集团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B. 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C. 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D. 在犯罪集团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5. 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处罚。

A.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B.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C. 应当减轻或者免除D. 可以减轻或者免除6. 下列情形中属于自首的是()。

A. 甲杀人后其父主动报案并将甲送到派出所,甲当即交代了杀人的全部事实和经过B. 甲和乙共同贪污之后,主动到检察机关交代自己的贪污事实,但未提及乙C. 甲和乙共同盗窃之后,主动向公安机关反映乙曾经诈骗数千元,经查证属实D. 甲给监察委打电话,承认自己收受他人1 万元贿赂,并交代了事情经过,然后出走不知所踪7. 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指()。

A. 14 周岁以上不满16 周岁B. 16 周岁以上不满18 周岁C. 14 周岁以上不满18 周岁D. 不满14 周岁8. 数罪并罚时,如果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

A. 可以不执行B. 不同种类的附加刑分别执行C. 只执行主刑D. 种类相同的附加刑合并执行9. 剥夺政治权利作为一种附加刑主要包括()。

A.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C. 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D. 以上都是10. 下列不属于继续犯的是()。

A. 非法拘禁罪B. 绑架罪C. 诈骗罪D. 窝藏罪11. 下列犯罪中属于纯正不作为犯的是()。

2008-2009学年第1学期《刑法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2008-2009学年第1学期《刑法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南湖学院文法系法学专业2007级《刑法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时量:12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2分,共30分)1.从解释的效力上来看,下列对刑法的解释中属于无效解释的是: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C.学理解释D.限制解释2.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之一是民主主义,而习惯最能反映民意,所以,将习惯作为刑法的渊源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B.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不仅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而且包括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法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D.刑法分则的部分条文对犯罪的状况不作具体描述,只是表述该罪的罪名。

这种立法体例违反罪刑法定原则3.我国刑法第12条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的是: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4.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处罚。

A.从轻B.从轻或者减轻C.减轻D.减轻或者免除5.某甲意图杀害某乙,某日趁乙不备将乙从桥上推下企图将乙淹死,不料乙却因头部碰到石头而摔死,并不是被淹死的。

甲的行为是:A.故意杀人罪(未遂)B.故意杀人罪(既遂)C.意外事件D.过失致人死亡罪6.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某检查站时,被工商执法部门拦住检查。

检查人员乙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

乙抓住汽车车门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乙,在疾驶时突然急刹车,导致乙头部着地身亡。

甲对乙死亡的心理态度属于下列哪一选项?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7.某甲与某乙有仇,欲寻机报复。

一日某甲知某乙一人在家,便携匕首前往。

途中遇联防人员巡逻,某甲深感害怕,折返家中,就此作罢。

某甲的行为属于: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不构成犯罪A8.甲、乙、丙三个共同去盗窃。

刑法学期末考试考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期末考试考试题及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刑法学》满分100分一、简述题(每题8分,共40分)1.如何正确理解和认定犯罪的“着手实行”?答:所谓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范所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的行为。

这是犯罪未遂形态必须具备的特征之一,也是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相区别判断行为人是否着手实行犯罪时,应考虑以下因素:⑴行为是否已经接触犯罪对象。

⑵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已具有直接引发危害结果发生的原因。

⑶是否已经过犯罪预备的阶段。

方面去判断是客观方面的主要标志。

⑷行为是否已表现出行为人的犯罪故意状态。

上述四个方面应综合分析,不能仅从某一否已经着手。

2.简述假释的考验期和考察的内容。

答:对于假释犯的考验,《刑法》第 83 条、第 84 条和第 85 条作了如下规定: 10 (1)有期徒刑假释的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年。

假释考(2)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①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③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④离开所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

(3)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如果没有撤销假②按照监督住的市、县或者迁居,释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宣告剩余刑罚不再执行。

3.简述叛逃罪与投敌叛变罪的界限。

答:叛逃罪与投敌叛变罪在性质和主体上有相同之处。

二者的区别在: (1)主体的具体范围不同。

叛逃罪的主体如前所述是特定的中国公民,而投敌叛变罪的任何已满 16 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中国公民。

主体则可以是 (2)客观方面的行为不同。

叛逃罪的客观方面的行为表现为履行公务期间,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两种形式,投敌叛变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投奔敌方或者在被敌方抓捕、俘虏后投降变节两种形式。

如果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是在履行公务期间叛逃境外,危害国家安全的,应按投敌叛变罪定罪判刑,而不能按叛逃罪处理。

2008下半年诉讼原理与实务期末考试试题B卷

2008下半年诉讼原理与实务期末考试试题B卷

诉讼原理与实务期末考试试题(B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 某地发生一起盗窃案,公民当即将罪犯扭送到当地人民法院,该人民法院应当如何处理?()A. 不立案侦查B. 对公民扭送不予理睬C.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将该案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D.自行侦查2.在侦查中,对于已经超过追诉时效期限的案件,侦查机关应当作出的处理是()A.宣告无罪B.不起诉C.撤销案件D.中止审理3.搜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A.女工作人员进行 B.医师进行C.女工作人员或者医师进行 D.被搜查人的近亲属进行4.下列第一审刑事案件,哪些不应当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A. 危害国家安全案件B. 可能判处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C. 外国人犯罪的刑事案件D. 侮辱诽谤案件5.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关于法庭审理活动先后顺序的排列,下列哪一选项的组合是正确的?()①宣读勘验笔录;②公诉人发表公诉词;③讯问被告人;④询问证人、鉴定人;⑤出示物证;⑥被告人最后陈述。

A.②③⑤④①⑥B.③④⑤①②⑥C.②④⑤①⑥③D.③④①⑤②⑥6.在法庭审理过程中,由于当事人申请回避而不能继续审理时,人民法院依法可作出的决定是()A.中止审理B.终止审理C.延期审理D.定期审理7.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刑事案件,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被告人可以不出庭B.可以由人民陪审员独任审判C.检察院可以派员出庭,也可以不派员出庭D.可以不受刑事诉讼法关于听取被告人最后陈述规定的限制8.关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与自诉案件,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自诉案件是告诉才处理的案件B.告诉才处理的案件是自诉案件C.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与自诉案件,只是说法不同,含义相同D.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与自诉案件二者之间没有关系9. 不服刑事判决的上诉期限是()A.3日B.5日C.7日D.10日10.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只能是()A.一审法院审判的案件B.二审法院审判的案件C.本院审判的案件D.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且发现确有错误的案件11.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无罪判决应在何种情况下执行?()A.判决生效后执行B.判决宣告后立即释放在押的被告人C.上诉、抗诉期限届满以后D.二审审理结束,判决作出以后12.张某因盗窃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在交付执行前,突患严重疾病,需保外就医。

刑法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1、简述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相似与区别?答: 1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有相似之处,如二者均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1) 间接故意是旅途危害结果的发生,结果的发生符合行为人的意志;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的意志。

(2)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为了实现其他意图而实施行为,主观上根本不考虑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客观上也没有采取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措施;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之所以实施其行为,是因为考虑到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3) 间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过于自信的过失是“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2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有相似之处,如二者均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从本质上说,间接故意所反映的是对法益的积极蔑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所反映的是对法益消极不保护的态度。

这种本质上的差别,又是通过各自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体现出来的。

首先,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结果的发生符合行为人的意志;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的意志。

其次,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为了实现其他意图而实施行为,主观上根本不考虑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客观上也没有采取避免危害结果的措施;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之所以实施其行为,是因为考虑到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间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过于自信的过失是“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这说明间接故意的行为人认识到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2、简述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1 因果关系是客观属性,刑事责任是主客观相统一的。

(存在因果关系并不等于要对“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要对" 危害结果" 承担刑事责任,必须具有因果关系。

)如某人于雨夜躺卧一货车下避雨睡觉,第二天早晨司机倒车装货时压死该人。

开放大学刑法原理与实务在线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开放大学刑法原理与实务在线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刑法原理与实务 1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狭义的刑法是指( 刑法典 )。

A.单行刑法 B.附属刑法C.刑法典 D.特别刑法2.刑法的空间效力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一国刑法在什么地域、对什么人适用 )。

A.一国刑法在什么时间内适用 B.一国刑法在什么地域适用C.一国刑法对什么人适用 D.一国刑法在什么地域、对什么人适用3.一般认为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是( 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 )。

A.自由主义 B.心理强制学说C.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 D.平等主义4.下列情形中,属于从结果的发生与犯罪终了的关系对犯罪所作分类的是( 继续犯)。

A.行为犯 B.继续犯C.结果犯 D.危险犯5、犯罪分子开枪杀人时,第一枪没打中,仍然可以继续射击而自动不再继续射击的,成立( 犯罪中止 )。

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犯罪既遂6.在我国有权对刑法进行司法解释的机关包括(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

A.公安部 B.司法部C.最高人民法院 D.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7.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一人所犯数罪中有被判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所采取的并罚原则是( 吸收原则 )。

A.并科原则 B.限制加重原则C.吸收原则 D.“先减后并”原则8.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凡是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我国刑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 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

A.不再追究B.应当免除处罚C.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D.应当免除或者减轻处罚9.某甲在行车中不小心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

某乙失血过多死亡。

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间接故意 )的犯罪。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10.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的犯罪,经过20年后仍须追诉的,应当( 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

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刑法原理与实务(一)真题

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刑法原理与实务(一)真题

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卷课程代码091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客轮停靠在美国某一港口时,客轮上的某一外国人甲将另一外国人乙打成重伤。

对于此案,我国具有刑事管辖权,该刑事管辖权所基于的是()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普遍原则2.甲在其14周岁生日那天伙同20岁的乙绑架丙,在绑架过程中甲杀死了丙,则()A.甲、乙都构成绑架罪B.甲、乙都构成故意杀人罪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构成绑架罪 D.甲不构成犯罪,乙构成绑架罪3.间歇性精神病人甲在精神正常时故意将乙打成重伤,但在被公安机关抓获后甲精神病发作,这种情形下甲()A.不负刑事责任B.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C.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D.应当负完全的刑事责任4.下列犯罪中属于身份犯的是()A.交通肇事罪B.故意伤害罪C.虐待罪D.妨害公务罪5.过失致人重伤罪中的结果是A.构成结果B.非构成结果C.加重结果D.危险结果6.甲抢劫出租车司机乙,用刀砍了乙一刀,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逃跑。

乙发动汽车追赶,在甲往前跑了50米处将甲撞成轻伤并夺回财产。

则乙的行为()A.成立故意伤害罪B.属正当防卫C.属防卫过当D.属紧急避险7.非法持有枪支罪在罪数形态上属()A.继续犯B.即成犯C.结合犯D.连续犯8.我国区分罪数之单复的标准应该是()A.行为的个数B.罪过的个数C.客体的个数D.犯罪构成的个数9.拘役的执行机关是()A.人民法院B.人民检察院C.公安机关D.监狱10.我国刑法规定,判处罚金时,决定罚金数额的根据是()A.犯罪情节B.主观罪过C.罪后态度D.缴纳能力11.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累犯()A.可以从重处罚B.应当从重处罚C.可以加重处罚D.应当加重处罚12.甲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如果人民法院对其宣告缓刑,则缓刑考验期为()A.10个月以上3年以下B.10个月以上5年以下C.1年以上3年以下D.1年以上5年以下13.下列犯罪分子中,可能被假释的是()A.累犯B.因抢劫罪被判处8年有期徒刑的罪犯C.因爆炸罪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的罪犯D.因绑架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14.我国刑法规定,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2018年自学考试《刑法原理与实务》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学考试《刑法原理与实务》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学考试《刑法原理与实务》试题及答案2018年自学考试《刑法原理与实务》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附属刑法是指(C )A.附带规定于单行刑法的罪行规定B.附带规定于非刑事法律中的违法规定c.附带规定于非刑事法律中的罪行规范 D.刑法典的附则2.刑法的任务可以概括为(D )A.禁止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B.惩罚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C.宣示对犯罪的惩罚起到威慑作用D.保护法益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主要依赖限制刑法的适用而实现B.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主要依靠刑法的宣誓与适用来实现c.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主要依赖限制刑法的适用而实现D.刑法的机能包括法益保护机能和自由保障机能两个机能4.刑法解释的方法分为(D)A.扩大解释和缩小解释B.体系解释和历史解释c.文理解释和体系解释D.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5.狭义刑法是指(B)A.治安处罚条例B.刑法典C.研究犯罪和刑罚的科学D.研究刑法的科学6.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除了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具有广泛性以外,还具有(B )A.强制性B.处罚方法的严厉性C.处罚手段的强制性D.阶级性二、多选题1.刑法的分类包括(ACDE)A.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B.一般刑法与特别刑法c.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D.国内刑法与国际刑法E.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2.刑法保护的法益有(ABCDE )A.有关人身的法益B.有关经济的法益C.有关财产的法益D.有关婚姻家庭的法益E.有关社会秩序的法益3.我国现行刑法典的组成包括(ADE)A.总则B.犯罪C.刑罚D.附则E.分则4.下列哪些机关对刑法作出的解释具有法律效力? (ADE )A.全国人大常委会B.中国法学会c.司法部D.最高人民法院E.最高人民检察院5.下列属于论理解释的是(ABCD)A.当然解释B.反对解释C.补正解释D.比较解释E.文理解释6.根据《刑法》第2条的规定,刑法的任务可概括为(ABCDE )A.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B.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C.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D.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E.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三、判断题1.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自1979年7月1日起实施。

(部分)刑法原理与实务试题

(部分)刑法原理与实务试题

刑法原理与实务试题(部分)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1998年12月29日颁布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属于A.刑法典B.单行刑法C.附属刑法D.普通刑法2.《刑法》第341条规定,“……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若将该规定中的“出售”解释成“包括出卖和以盈利为目的的加工利用行为”,则该解释属于A.扩大解释B.缩小解释C.当然解释D.补正解释3.“禁止绝对不定(期)刑”体现了刑法的A.罪刑法定原则B.罪刑相适应原则C.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D.刑法人道原则4.某外国公民甲为杀害该国公民乙,在其国内向乙的食物中投毒,乙食用含有毒物的食物后进入我国,后在我国毒发身亡。

则对甲A.不适用我国刑法,因为行为人不是我国公民B.不适用我国刑法,因为被害人不是我国公民C.不适用我国刑法,因为犯罪的行为不是发生在我国领域内D.适用我国刑法,因为犯罪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内5.按照犯罪的理论分类,非法采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属于A.自然犯B.刑事犯C.法定犯D.身份犯6.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中的“猥亵”属于A.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B.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C.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D.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7.我国《消防法》规定,“任何人发现火灾时,都应当立即报警”。

甲发现了火灾,没有立即报警,导致发生严重后果。

则甲A.不成立放火罪B.成立放火罪,属于作为犯C.成立放火罪,属于纯正不作为犯 D.成立放火罪,属于不纯正不作为犯8.甲在14周岁生日的当天,因与乙发生冲突而持刀将乙捅伤,乙因伤势过重于第二天身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2008级五年高职第六学期《刑法原理与实务》期末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20分(5’× 4)
1、犯罪
2.犯罪主体 3.犯罪故意
4.想像竟合犯
二、填空题10分(1’× 10)
5.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 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6.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要件,以是否为各种犯罪必备的要件为标准,可以分为必要要件和
要件两种。

7.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___________。

8.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___________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9.教唆___________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10.___________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11.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人犯罪,应当___________处罚。

12.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___________。

13.判处罚金,应当根据___________决定罚金数额。

14.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从 起计算。

三、判断题10分(1’× 10)
15.罪责自负、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是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三项基本原则。

( ) 16.无意识的危害社会的动作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 ) 17.同时实施犯罪而故意内容不同,不构成共同犯罪。

( )
18.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盗窃罪、诈骗罪,均为结果犯。

( )
19.必要的共犯,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只能以三人以上的共同犯罪行为作为犯罪构成的犯罪。

( ) 20.具有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处罚或者减轻处罚。

( ) 21.对于累犯,不适用减刑。

( )
22.特赦是对于受罪刑宣告的特定犯罪分子免除其刑罚的全部或部分的执行,所以,特赦后再犯罪的,不构成累犯。

( )
23.持刀致人死亡的一定构成故意杀人罪。

( )
24.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犯罪原因与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

( )
四、单项选择题10分(1’× 10)
25.《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的决定》属于( ) A 、狭义刑法 B 、单行刑法 C 、附属刑法 D 、刑法典 26.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 A 、犯罪的同类客体 B 、危害行为的形式 C 、犯罪对象的特点 D 、行为人的主观心态 27.犯罪的本质特征是( )
A 、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B 、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C 、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D 、犯罪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具有违法性
28.从一般意义而言,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包括了( ) A 、犯罪的行为、犯罪的结果 B 、犯罪的动机、犯罪的目的
C 、犯罪的故意、犯罪的过失
D 、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29.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在下列情形中,应当采用限制加重原则实行并罚的是( ) A 、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者最重刑为死刑的 B 、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者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 C 、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
D 、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
30.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人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 )
A 、表面联系
B 、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C 、一般联系
D 、普遍联系 31.我国刑法学普遍公认的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是( ) A 、行为 B 、犯罪构成 C 、法益 D 、因果关系
中队 姓名 学号
装 订 线
32.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经过一次或者几次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 )
A、二分一
B、三分之二
C、四分之三
D、四分之一
33.数次贪污构成犯罪的是( )
A、继续犯
B、想象竟合犯
C、连续犯
D、牵连犯
34..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参加劳动的( )
A、按劳取酬
B、根据劳动表现发给报酬
C、不发报酬
D、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五、多项选择题10分(2’× 5)
35.在下列情形中,应视为不法侵害已经终止的是( )
A、不法侵害已经完结
B、不法侵害人自动中止侵害
C、不法侵害人已被制服
D、不法侵害人已经丧失继续侵害的能力
36.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相同之处包括( )
A、目的相同
B、行为的对象相同
C、前提相同
D、危害来源相同
37.根据我国刑法第17 条第 2 款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 )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A、故意杀人罪
B、抢劫罪
C、贩卖毒品罪
D、放火罪
38.处断的一罪包括( )
A、结果加重犯
B、吸收犯
C、牵连犯
D、连续犯
39.国刑法规定的量刑制度包括( )
A、累犯
B、立功
C、减刑
D、自首
六、简答题24分(8’× 3)
40.简述刑法的基本原则。

41.简述犯罪的构成要件。

42.简述正当防卫适用的条件。

七、案例题16分
43.陈某盗铁轨(价值2400余元),得赃款800元,买了l台收录机。

其妻王某追问收录机的来历,陈讲述了盗窃事实。

其妻劝陈投案自首,陈开始坚决不同意,经其妻苦劝仍犹豫,最后王说:“你不去投案,我要去告发你,还要和你离婚。

”这时陈勉强同意投案。

但出家门不远,即返回,不想投案。

后在其妻的苦苦劝说下,又表示同意投案。

其妻不放心,陪同一起到公安机关投案。

投案后,陈如实供述了全部犯罪事实。

问题:对陈某的行为是否属于自首?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