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阅读赏析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习题及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习题及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作者】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所以后人又称她为李易安,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代表作品有《漱玉词》等。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主旨】这首词形象生动逼真,语言自然优美,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深美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显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词人形象。

【名句赏析】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

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甚至在用韵上,依律上、去可以互押,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象∶“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

再看词中的问答。

“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

父亲李格非是济南章丘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如梦令》小词既欢乐开心,又惊险刺激,还凄切悲惨。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如梦令》赏析,欢迎阅读。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篇11、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注释(1)疏:指稀疏(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3)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3、译文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原文及赏析这两首《如梦令》是南宋诗人李清照所写的。

这两首小令,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背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梦令(一)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1、疏:指稀疏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3、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译文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

试探地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一样。

唉,你知道吗,知道吗?海棠树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作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李清照(如梦令二首)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二首)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年~1151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

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

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

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

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

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

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

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极强,但流传不多。

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简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秦观《如梦令_遥夜沉沉如水》阅读附答案和翻译赏析

秦观《如梦令_遥夜沉沉如水》阅读附答案和翻译赏析

秦观《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阅读附答案和翻译赏析如梦令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释①遥夜:永夜。

②驿亭:古时候设在官道旁,利便传递公文的使者和往来官员半途休息换马的馆舍。

③梦破:睡梦被惊醒。

窥:在隐僻处偷看。

鼠窥灯:谓饥鼠想偷吃灯盏里的豆油。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词:“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情形类似。

④侵被:透进被窝。

⑤无寐:睡不着。

1.“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这两句流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2请解释“门外马嘶人起”暗示出的内容。

参考答案1.漫漫永夜难尽,孤傲、苍凉的愁绪犹如如水的永夜同样排解不去。

2.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艰辛的糊口又将开始。

二:注:①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扼要分析。

(4分)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能,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参考答案:1.(4分)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贬谪后的落漠忧伤之情。

(2分)永夜漫漫,沉沉如水,秋风阵阵,驿亭紧闭,饥鼠窥灯,晓寒侵被,人声喧闹,驿马长嘶。

它通过写词人彻夜难眠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词人贬谪途中孤旅难眠的落漠之感,凄苦忧伤之情。

(2分)2.(4分)①比喻,首句把“沉沉的夜”比作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深沉如水的夜的苍凉,表达了诗人因被贬谪而繁重的心境。

②首句叠词“沉沉”,不仅表明了夜的深沉,而且强化了诗人繁重苍凉的心境。

③“无寐,无寐”,应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词人因被贬谪而夜不能寐。

④融情于景。

首句应用景物描述,写出了夜的漫长和苍凉,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寂苍凉的心境译文永夜漫漫,四处静寂如水,风很大,驿站的门紧闭。

从梦中惊醒,老鼠正偷看着油灯,寒气也透进了被子。

睡不着了,门外已传来马的叫声,已有人早起了。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抒发谴谪之恨的词。

宋绍圣三年丙子(106年),作者自处州再贬,暮秋至郴阳道中,他有诗记其事,其中有一首题古寺壁的诗中云:“饥鼠相迫坏壁中”,与此词所写之境很是近似。

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宋词:《如梦令》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参考注释: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李清照宋词:《如梦令》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李清照 如梦令鉴赏-李清照《如梦令》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李清照 如梦令鉴赏-李清照《如梦令》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鉴赏|李清照《如梦令》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①浓睡不消残酒:睡得很好,但还有残余的酒意末消。

②卷帘人:指侍女。

这时她正在卷帘。

③“知否”三句:女主人纠正侍女的话说:“你知道吗?海棠不是‘依旧’,该是绿叶多,红花少了”[鉴赏提示]李清照前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区别。

前期作品的反映面比较狭隘,限于闺情一类。

后期由于凄凉的身世之感深刻地影响了她的创作思想,风格突变,大都反映南渡人士辞乡别土、破国亡家的共同哀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翁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

"绿肥红瘦",用语简练,又很形象化。

(1)“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2)“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扩写昨天夜里风很大,天上落下的雨滴却显得稀疏。

想起了一些以前的事情,觉得沉闷,于是我一个人喝了点酒,可能是贪杯喝多了,头晕晕的,丫鬟便扶我到床上睡了,睡得很沉不曾醒酒。

次日醒来恰见服侍我的丫鬟卷帘进来。

我问她:“经昨夜风雨之后,外面的海棠怎么样了?”她却跟我说:“夫人,海棠还是跟以前一样。

”我摇了摇头,说道:“不对,不对。

应该是叶子变肥了,花变瘦了才对。

知道吗?”赏析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小令,自其诞生日起至今,历来为人称赏,论者甚多,今又拈出,实有班门弄斧之嫌。

惜花伤春确为此首小词透辟出来的情愫,也为历来论者所共道。

文人伤春,自古而然。

唐孟浩然诗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此乃妇孺皆知,童叟能诵的千古名篇。

词学家唐圭璋将此篇小令与《春晓》比较说:“二人时代虽不同,诗与词体格虽不同,朴素与凝炼之表现手法虽不同,但二人爱花心灵之美则完全一致,宜乎并垂不朽云。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是宋代李清照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写于元朝洪武十四年。

在这首诗里,李清照表达了她对春天的热烈期盼,对梦想的不断追求。

在这首诗中,李清照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出春天带来的生机勃勃,仿佛夜梦变成真实,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欢畅。

“春梦无计入珠帘”、“更添新愁”、“流转更觉绿”,这些表达,都在形象地表达着春天的芬芳与活力,以及春天对人们心灵的洗涤,让人们无数次回味无穷。

总之,《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优秀作品,它不仅深深描绘了春天的美妙,而且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追求,令人流连忘返。

秦观《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阅读答案和翻译赏析

秦观《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阅读答案和翻译赏析

秦观《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阅读答案和翻译赏析如梦令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释①遥夜:长夜。

②驿亭:古时候设在官道旁,方便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中途休息换马的馆舍。

③梦破:睡梦被惊醒。

窥:在隐僻处偷看。

鼠窥灯:谓饥鼠想偷吃灯盏里的豆油。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词:“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情景相似。

④侵被:透进被窝。

⑤无寐:睡不着。

1.“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这两句透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2请解释“门外马嘶人起”暗示出的内容。

参考答案1.漫漫长夜难尽,孤独、凄凉的愁绪如同如水的长夜一样排遣不去。

2.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艰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二:注:①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4分)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参考答案:1.(4分)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之情。

(2分)长夜漫漫,沉沉如水,秋风阵阵,驿亭紧闭,饥鼠窥灯,晓寒侵被,人声嘈杂,驿马长嘶。

它通过写词人彻夜难眠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词人贬谪途中孤旅难眠的落寞之感,凄苦哀伤之情。

(2分)2.(4分)①比喻,首句把“沉沉的夜”比作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深沉如水的夜的凄凉,表达了诗人因被贬谪而沉重的心情。

②首句叠词“沉沉”,不但表明了夜的深沉,而且强化了诗人沉重凄凉的心情。

③“无寐,无寐”,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词人因被贬谪而夜不能寐。

④融情于景。

首句运用景物描写,写出了夜的漫长和凄凉,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寂凄凉的心情译文长夜漫漫,四周寂静如水,风很大,驿站的门紧闭。

从梦中惊醒,老鼠正偷看着油灯,寒气也透进了被子。

睡不着了,门外已传来马的叫声,已有人早起了。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抒发谴谪之恨的词。

宋绍圣三年丙子(106年),作者自处州再贬,深秋至郴阳道中,他有诗记其事,其中有一首题古寺壁的诗中云:“饥鼠相迫坏壁中”,与此词所写之境颇为近似。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如梦令是唐代诗人李清照所创作的诗歌体裁。

它起源于唐代的"长短句",后经宋代的发展演变而成为唐宋时期很流行的诗歌形式。

如梦令的特点是通过情感的抒发来表现人生的无常,让人动容不已。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李清照的《如梦令》。

《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是诗人以清丽的笔触描绘出的一幅意境优美的田园生活画面。

这是一幅意境优美,静谧感人的晚景图,描绘了溪亭、枫树和时空转换的华美瞬间。

而“常记”,则更是一个情感的表白,体现着诗人对于经历过的美好时光所持有的珍爱之心。

首先是“日暮”,这个词展现出了一个美好时光即将结束的主题,日暮也可以表示即将来临黑暗的暮色,表示时日无常的岁月流逝;其次是“枫树”,在日落时分下的枫叶,落下的迅速、柔美,更增添了这幅图景的多重美好感,在日暮的余晖下,树叶的颜色显得更加鲜明,漂亮。

是诗人对于人生渐行渐远的回首,更是诗人不舍春风化雨成长的坚定回答。

而“待池塘云没,Corselet (战袍)、人去闲栖”的看似平淡的语言,实际上是导读着人们进入了如梦令所呈现的娓娓人生。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时光所激起的无尽幻想,以及对于归隐田园的幸福之情——即便是过了那么长一段时间,而回忆却依然能够令人感慨不已。

因此,“如梦令”这个诗谣体系,不单单是一个闲适的爱好,更是诗人的生命情感之问、时间的流逝之歌。

在浮华的东西里,人们常常要去寻找时间和情感的表达,而“如梦令”则是一种理想的表达方式。

总之,“常记溪亭日暮”是一首抒发心情与人生感悟的诗歌。

他给了我们美好的田园乡村景致与悠扬的生命情感,给了我们对于人生的思考。

一幅优美诗境,勾起了我们越发浓厚的向往之情,引人深思。

《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所展现的意象,正如李清照所表述的一样,“月影斜铺水草长,”喻示着人们最美的时光,像是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留下短暂而美好的回忆。

这样美好的场景,便如梦想中的一般,让人难以忘怀。

秦观《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阅读附答案和翻译赏析

秦观《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阅读附答案和翻译赏析

秦观《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阅读附答案和翻译赏析 如梦令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释①遥夜:长夜。

②驿亭:古时候设在官道旁,方便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中途休息换马的馆舍。

③梦破:睡梦被惊醒。

窥:在隐僻处偷看。

鼠窥灯:谓饥鼠想偷吃灯盏里的豆油。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词:“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情景相似。

④侵被:透进被窝。

⑤无寐:睡不着。

1.“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这两句透露出了作者什幺样的感受?2请解释“门外马嘶人起”暗示出的内容。

参考答案1.漫漫长夜难尽,孤独、凄凉的愁绪如同如水的长夜一样排遣不去。

2.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艰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二:注:①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4分)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参考答案:1.(4分)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之情。

(2分)长夜漫漫,沉沉如水,秋风阵阵,驿亭紧闭,饥鼠窥灯,晓寒侵被,人声嘈杂,驿马长嘶。

它通过写词人彻夜难眠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词人贬谪途中孤旅难眠的落寞之感,凄苦哀伤之情。

(2分)2.(4分)①比喻,首句把“沉沉的夜”比作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深沉如水的夜的凄凉,表达了诗人因被贬谪而沉重的心情。

②首句叠词“沉沉”,不但表明了夜的深沉,而且强化了诗人沉重凄凉的心情。

③“无寐,无寐”,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词人因被贬谪而夜不能寐。

④融情于景。

首句运用景物描写,写出了夜的漫长和凄凉,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寂凄凉的心情译文长夜漫漫,四周寂静如水,风很大,驿站的门紧闭。

从。

【诗词阅读及答案】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 阅读答案附赏析

【诗词阅读及答案】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 阅读答案附赏析

【诗词阅读及答案】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及答案】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阅读答案附赏析像梦一样苏轼为了将语言传播到东坡,人们都深入玉堂。

谁来追你?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翰林书院玉堂。

这句话是他降职到黄州,在京城当翰林学士时写的。

8.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苏轼别什么地方?别后有没有人来?词人对自己的提问所作回答有怎样的妙处?(5分)回去,回去,河上有春雨。

诗人为什么不用雨滴而不用春雨犁呢?(6分)参考答案8.(1)在黄州告别东坡后,苏轼认为不会再有人去东坡了。

诗人用“雪压小桥,无路”的问句形式与景语对话。

这个答案生动、委婉、曲折,避免了平淡的叙述,体现了诗人对黄州东坡的无限向往。

9.(2)用一蓑烟雨既可表现渔人,也可表现农人;既可表现劳动,也可表现行路:仍不具体。

只有一犁春雨才是表示春雨过后的耕作,与前东坡相应,而且饱含词人归耕农亩(或:黄州东坡)的轻松愉悦的情感。

欣赏这首《如梦令》,毛氏汲古阁本题作《有寄》,傅?此调下注云: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公时翰苑。

当是元?元(1086)九月以后,元?四三月以前,苏轼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

词中抒写怀念黄州之情,表现归耕东城之意,是作者当时特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及流露。

前两句是把单词传给东坡。

鱼塘深处的人们用生动的语言告诉他,要向黄州的东坡表达他们的想法。

这两句话的语气非常亲切。

在苏轼的心目中,黄州东坡似乎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思念的意义如此真切。

次二句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

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

有此一问,便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

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

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

最后三句话回溯,回溯,春雨在河上的犁耕,紧密地继承了上面的意思,这也是信息的内容,表达了返回东坡的意图。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李清照《如梦令》赏析《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稍加品味,词人心中的无比喜悦可以悟得。

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过头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爽朗尽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看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心情定然转生愉快。

归结起来,青年时期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大抵以美满尽兴为终极追求目标,人生潇洒,情趣率真。

词中只是写到“满心欢乐”吗?笔者认为,“惊险刺激”在文本中也多有交待。

一个青年女子郊游到“日暮”,路途行走就有不便,此一险;因为“沉醉”于酒恰才醒来,头脑昏昏沉沉,又加上天已擦黑,辨不清方向,此二险;荷花荡水域到处荷到处花,本想撑船回家却终于“误入藕花深处”离开家里反而更远,此三险;天黑心慌,手忙脚乱,“惊起一滩鸥鹭”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就惊吓了自己,此四险……而所有这些,倘凑巧造成自己醉眼心慌、手忙脚乱而哐铛入水,则是天大的惊险。

以致于如今追忆起来,仍然心悸而魄动;这从词的开头“常记”一词可以体会出来。

词人在对暮归途中迷路的描述,用“争渡,争渡”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活画了她的焦虑慌张及手脚并用划船的情形。

请看,词人怎能不急呢?连鸥鹭水鸟也倦飞而归巢,而自己竟然迷路了。

因此,描述那种水鸟成片惊起的动作形象实在是反映自己心情的焦灼,或者说,“满滩鸥鹭”惊飞正是词人意乱神散情形的映衬,以景衬情,写照真实。

要说词中要“喜悦”有“喜悦”,要“惊险”有“惊险”。

而这个“喜悦”有“喜悦”本身的“喜悦”,也有“惊险”中孕育的“喜悦”;同样的道理,“惊险”本身固然“惊险”,就是没在“误入”之前已是包孕了“惊险”。

【初中记叙文阅读】《如梦令[南宋]严蕊》阅读答案附赏析

【初中记叙文阅读】《如梦令[南宋]严蕊》阅读答案附赏析

【初中记叙文阅读】《如梦令[南宋]严蕊》阅读答案附赏析如梦令[南宋]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不是梨花,不是杏花,词中描绘的就是什么花掉?为什么?(3分后)(2)这首词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转发恳请标明:“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10.(1)桃花。

(1分)从花朵的颜色(白白与红红)、花开季节(别是东风情味)可以看出;(1分)从所用典故(“人在武陵微醉”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可知所写对象是桃花。

(1分)(2)①用典。

“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②对照。

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对照,赞美了红白桃花独具一格,朱鉴于春天群芳之上。

③托物言志。

“白白与红红”,一树花股息黑两色,高标逸韵,独有精致,作者正是以这“别就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喻,抒发了心地高尚、超然世俗的感情。

(请问出来读法1分后,分析1分后,只要请问出来其中两种手法即可给满分。

若学生存有其他提问,可以酌情给分后)附《如梦令》赏析:这首小令,别存有逸趣。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发端二句飘然而至,虽明白如话,但决非一览无味,须细加玩味。

词人连用梨花、杏花比拟,可知所咏之物为花。

道是梨花――却不是,道是杏花――也不是,则此花乍一看去,极易被误认为梨花,又极易被误认为杏花。

仔细一看,却并非梨花,也并非杏花。

因此可知此花之色,有如梨花之白,又有如杏花之红。

白白与红红”紧承发端二句,代普雷此花掉之为红、白二色。

连下两组状色的叠字,极merely、极传神地写下繁花似锦、二色并妍的风采。

一树花分二色,确非常见到,此花掉真的精致啊!“别是东风情味”上句才略从正面点明花色,此句词笔却又轻灵地宕开,不再从正面著笔,而从唱叹之音赞美此花之风韵独具一格,超拔于春天众芳之上。

真的太少此一笔严禁。

可是,这究竟就是一种什么花呢?“曾记。

曾记。

秦观《如梦令 莺嘴啄花红溜》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秦观《如梦令 莺嘴啄花红溜》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如梦令秦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注:①玉笙:笙这种乐器的美称,喻珍贵的管乐器。

②《小梅》:乐曲名。

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1.分析末句“瘦”在词中的妙处?(3分)2.本词前两句与后面几句,在情感上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1.“人与绿杨俱瘦”用了拟人手法,一个“瘦”字,写出了主人与绿杨的消瘦与憔悴,人物因伤春而瘦,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春忧思哀伤之情。

2.前二句直笔写春,写莺歌啄花,写燕翔点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一个“冷”字,一个“寒”字,一个“瘦”字,表达了伤春凄冷之情。

由赏春到伤春的变化。

本词用了反衬的手法,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

表达了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感,因伤春而引发怀人之悲苦与忧伤之情。

译文:黄莺用嘴衔过的花更加红润,燕子用尾点扫的水波泛起绿色的涟漪。

天寒手冷,玉笙冰凉,但吹笙的人却亢奋地吹起《小梅花》曲子,声音宏亮悠扬,响彻天空,听者都感到激越、雄浑,春意盎然。

人们都说,照这样吹,这样吹吠下去,一定会让人和绿杨都会变得潇洒清秀。

【赏析】:《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是北宋词人秦观所作的词,这首词诸本题作“春景”。

乃因伤春而作怀人之思。

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

眼前莺嘴啄花,燕尾剪波的春光春色,触动了怀人的心绪。

“小梅”一曲,传出了绵绵相思之情。

这首词构思新颖,轻柔典雅,工丽含蓄。

首二句直笔写春。

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

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

春光明媚,本应产生舒适欢畅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这般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是为点题之笔。

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

2024年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

2024年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这首小令写法别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这种写法,不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如“试”、“却”等字,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
2024年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1
如 梦 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背景简介如梦令是一首唐诗,由唐代诗人李白创作。

而李清照所写的《如梦令》则是宋代的一首词,旋律与唐代的如梦令相同。

《如梦令》是李清照于南京时期所作,该作品的主旨主要是表达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深情。

词的分析词牌简介《如梦令》分别由“轻薄”、“怀旧”构成,意思是纤纤纳纳、轻巧可爱。

唐代《如梦令》的意境写的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而宋人则更多的强调世事无常,以及爱情的深浅。

词的结构《如梦令》总共有二十句词,分成三段,总体结构为ABB第一段,AABB第二段和AABB第三段。

第一段描述了词人的往事,包括少时的玩伴、清福、避暑山庄等;第二段则表现了词人内心的苦闷,思念之情难以表达;第三段则提醒情人珍重眼前,不要轻言忘却。

词的意境整首词交流的是对爱情的赞美与诉苦。

第一句“昨夜雨疏风骤”交代了天气,描写了叹息之情,“愁听”犹如抒出心中的苦闷,由于雨点的昏暗,作者的故人已然难辨。

第二句“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介绍了作者喝醉后的状态,可见作者的心情是极为沮丧的,也非常迷惘,非常想知道自己的情人现在在何方。

第三句,“卷帘人,似梦半笼听雨”也表现了作者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使用“半笼”和“似梦”二词,效果是古装戏中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同时这句话也向读者勾勒出一切都是虚幻的氛围。

第四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见”则写出词人拿捏不定的感情,这也是他的心结,强烈的动感。

第五句“竹竿何处画船,江上秋风初夜”使诗句末句的抑扬顿挫增强了句子的节奏和感染力,再次表现了作者的内心苦闷。

整段的气氛是凄凉的。

第二段则表现词人的情绪更加低落。

第一句“灯初上时,犹得似,倚天:”通过灯光的变化,表现了词人与情人的“寂寞”心.第二句“却愧前言差,故里迢迢”通过“迢迢”形容他们分别的距离近乎遥远,以夸张的语言和形像来表达词人思念之情。

第三句“长亭外,古道边,一行白鹭上青天”,描述了天空白鹭飞舞的画面,启示着词人与情人的相互关系,也呼唤着相聚的曙光。

李清照词《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词《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词《如梦令》赏析《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红日西沉,晚霞映照着溪亭,玩了一天的游人渐渐归去,青春年少的李清照依依不舍,流连忘返。

是刚饮过美酒,还是酒意未消?是景色宜人,惹李清照陶醉?她游玩兴尽方驾回舟。

湖上娇艳的荷花向她绽开笑脸,轻柔的晚风推着她的船儿。

她情不自禁的荡起双桨,往前划去。

划呀,划呀,竟不知不觉误入荷花深处,进也不能,退也不能,怎么办?她用足力气,蓦然间响起一阵扑簌簌的声音,原来沙滩上的沙鸥和鹭被她惊飞了。

这首词是记游赏之作,描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花香、酒气,使李清照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好奇、活泼、争强好胜的少女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

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李清照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李清照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李清照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李清照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不其然,接下来写的“兴尽”两字,就把这种意境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如果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李清照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阅读赏析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如梦令①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②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①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

②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休息之所
⑴该词精于炼字。

请简要赏析“紧”字。

(3分)
⑵请从情和景的角度简要赏析“门外马嘶人起”。

(4分)
参考答案:
10.(1)“紧”字,这里是“狂”或“大”之意(字意1分,放在句中描绘为“驿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亦可)该字以动衬静(以风声之大衬托出四周之冷寂亦可),渲染了一种冷清死寂的氛围(渲染怎样的氛围1分),突出了诗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1分)。

(2)门外驿马长嘶,人声嘈杂。

该句乐景衬哀情(手法1分,写到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乐景衬哀情的任何一个皆可。

),用门外的喧闹之景(景物特征1分,答道“喧闹”或与之接近的词语即可。

)反衬门内之凄清,将诗人彻夜难眠后的身心俱疲之状展现的淋漓尽致。

同时“门外马嘶人起”暗示了诗人孤独凄凉的贬谪生活又将开始,含蓄地透露出诗人的无奈与怨愤之情。

[情
感2分,身心俱疲(疲累倦怠、孤苦凄凉等)1分,无奈与怨愤(或无奈与厌倦)1分。

]
【附2:诗歌简析】
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于途中所写。

词中通过夜宿驿亭的描写,绘出贬谪途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旅途中凄凉寂寞的心情和倦于宦游的情绪。

首句点明时间是夜晚,“遥夜”即长夜,状出了夜漫漫而难尽的感觉。

紧接“沉沉”的叠字,将长夜难尽的感觉再度强化。

一句尤妙在“如水”的譬喻。

是夜长如水,是夜凉如水,还是黑夜深沉如水,作者不限制在何种性质上相“如”,只说“如水”,让读者去体味。

较之通常用水比夜偏于一义的写法,有所创新。

次句点出地点。

“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憩宿之所,一般都远离城市。

驿站到夜里自是门户关闭,但词句把“风紧”与“驿亭深闭”联在一起,则有更多的意味。

一方面更显得荒野“风紧”;另一方面也暗示出即使重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

“驿亭”本易使人联想到荒野景况以及游宦情怀,而“风紧”更添荒野寒寂之感。

作者虽未言情,但景语中亦见出其情。

“梦破”二字,又流露出多少烦恼情绪。

沉沉寒夜做一好梦,更反衬出氛围的凄清。

“梦破”大约与“鼠”有关,客房点的是油灯,老鼠半夜出来偷油吃,不免弄出些声响。

人一惊梦,鼠也吓咆了,但它还舍不得已到口边的美味,远远地盯着灯盏。

“鼠窥灯”的“窥”字,用得十分传神。

它那目光闪闪,既惶恐,又贪婪。

昏暗灯光之下
这一景象,直叫人毛骨悚然,则整个驿舍设备之简陋、寒伧,可窥见一斑。

能否捕捉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往往是创造独特的词境的成败关键。

此句与下句间,有一个从夜深至黎明的时间过程。

下句之“送”字、“侵”字都锤炼极佳。

天犹未明,“晓”的将临是由飞“霜”知道的,而“霜”的降临又是由“寒”之“侵被”感到的。

“无寐,无寐”的重复,造成感叹语调,再联系“风紧”“鼠窥灯”“霜送晓寒”等等情景,可以体味出无限的感伤。

古时驿站常备官马,以供来往使者、官员们使用。

而“门外马嘶人起”,门外驿马长嘶,人声嘈杂,正是驿站之晨的光景。

这不仅是写景,从中可以体味到被失眠折腾的人听到马嘶人声时的困怠情绪。

同时,“马嘶人起”,又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难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此词不直写心境,而是写一夜难寐的所见、所闻、所感。

词写长夜沉沉,驿亭风紧,饥鼠窥灯,晓寒侵被,人声嘈杂,驿马长嘶,真实谪徙羁旅的苦境与凄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