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终结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
教学过程中,将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讨论、互动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语文核心素养:
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掌握文章结构,理解周恩来总理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和动机,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公开课教学中,我深感课堂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以下是我对教学过程的几点反思:
1.课堂导入环节,我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未能充分理解问题的核心,导致后续课堂讨论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问题的精准性和引导性,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2.教学难点
(1)阅读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尤其是对周恩来总理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动机和背景的理解。
难点突破: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通过分析、归纳,理解起而读书”这一主题的思考和分析,如何将这一理念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相结合。
难点突破: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辩证分析能力。
4.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但在成果分享时,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仍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发言,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5.总结回顾环节,我试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理念的理解。但回顾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课堂小结,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5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5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一):一、直接导入:这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
教师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齐读)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中华不振)你从哪一段看出了中华不振?二、读文理解“中华不振”|1、出示第三段:读这段,那里是什么样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在旧中国还有这么繁华的地方,这是哪里呀?出示租借地的图片和概念:(租借地是由于中国经济落后,清政府有腐败无能而无偿租借给外国人的地界,那些外国人在那里能够为所欲为,全然不受中国政府的管制。
)那么在租借地之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出示旧中国人民和警察的图片)师讲述:在旧中国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中国的巡警整日在大街上挥枪弄棒,蛮横无礼,他们的枪口对准的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老百姓,真是军无法制。
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2岁的小恩来闯入了外国租借地。
2、出示第四段:齐读这段。
这件事里有哪些人物?(师板书:妇女、洋人、巡警、围观人)那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
)自我再读这段,从描述人物的穿着、动作、神态上体会到了什么?(妇女:穿着衣衫褴褛看出她个性贫穷可怜;引导:假如压死的是她的父亲,她在向巡警哭诉什么?假如轧死的是她的儿子,她又在向周围人哭诉什么?“哭诉”看出她受欺。
)(洋人:得意洋洋的神态,看出他对自我造成的车祸并没有自责和惭愧,而是满不在乎,可见他们洋人在中国能够为非作歹。
)(巡警:这么大的事故,按照此刻的法律,肇事司机就应受到监禁5到10年,而在旧中国,巡警是怎样解决这件人命关天的案子的?“训斥妇女”反倒成了受害者家属的职责。
他为什么不敢追究洋人的职责?洋人势力大,惹不起。
说明他仗势欺人)(围观人:他们是“紧握拳头,劝劝妇女”“谁又敢怎样样呢?”改成陈述句。
他们也不敢管这件事,无能为力)那个关联词说明完全出乎人的意料或违背常理“不但……反而……”用它说一句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优秀8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优秀8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篇一一、揭题导入。
1.介绍周恩来。
2.学生自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
解决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读。
4.检查生字。
大屏幕出示本课生字、词采用多种方式认读。
三、自主、合作学习,整体感悟。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有段几段标出来?你从每一段里读懂了什么?2.小组讨论:自读课文,在小组内汇报读文所得。
3.交流并汇报:⑴学生的读文所得⑴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末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4.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
5.联系上下文,理解周恩来的志向同前两个孩子是不同的,在当时那种背景下,一三岁的孩子的豪言壮举足以说明他志向的远大。
6.让同学们谈谈学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四、品读课文,加深理解1.分角色朗读。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五、课外延伸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六、学写生字1.大屏幕出示本课要学的字,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字的书写。
2.汇报学习生字情况,教师指导书写。
3.同学之间做扩词练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学生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对比句子、情感渲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1、激情导入。
2、齐读课题。
3、通读全文,思考: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誓言?4、总结板书:中华不振二、精读课文1、小组合作学习自学课文:⑴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⑴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3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7一、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积累“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中华不振”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学会根据人物及联系事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体会中华不振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感受人物形象,揭示课题1.出示周恩来的图片,这个人是谁呢?请学生说说对周恩来的了解。
过渡语:是啊,周恩来是我们开国的第一任总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是深受全国各族人民敬重和爱戴的领袖,他卓著的功勋、崇高的品德、光辉的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
今天,让我们走近少年周恩来,了解他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事。
揭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预设:如果学生不知道题目的意思可让学生采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之”和“崛起”的意思,帮助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1.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顺句子。
2.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1)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巡警;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惩处。
(2)模范;吵嚷;踊跃回答;铿锵有力。
3.想课文人物及人物身上的事,结合课文题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①默读课文,思考在周恩来身上发生了哪些事情?②小组交流课文中发生的事情。
预设:如果学生对内容的概括很啰唆,带有复述课文的性质,教师则应先肯定学生对课文读得熟练,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话可去掉不用说,哪些话必须保留,直至每件事情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如果学生能把几件事情串连起来说则让学生总结概括叙事性课文大意的方法,使学生明白要结合人物、事件、课题来概括。
(三)聚焦“中华不振”,感受周恩来立志的原因1.过渡语:有人说:有志不在年高;也有人说: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的祖先还教育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优秀3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竞聘演讲、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mpetitive speeche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优秀7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ummary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优秀7篇)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同学们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部编版语文四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终结版)
部编版语文四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终结版)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篇反映近代中国历史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的现状后,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表现了周恩来从小就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课文通过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展示了他伟大的抱负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兴趣较高。
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周恩来伟大的抱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3.朗读课文,感受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感受周恩来伟大的抱负和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录音机、音响等音响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历史,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气和情感。
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精选8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精选8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篇一1、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2、教学时,学生可以先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学生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深入阅读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课文的第一部分,可以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
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第二部分,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
如,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再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第三部分,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并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4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精选4篇(一)教案名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华崛起的意识和使命感。
2. 了解中华崛起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3.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来增加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
教学内容:1. 中华崛起的历史背景和现状介绍。
2. 阅读书籍的重要性与价值。
3. 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流程:活动一:导入(5分钟)1. 老师介绍中华崛起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谈一谈对中华崛起的看法和态度。
活动二:中华崛起的历史背景和现状(10分钟)1. 老师介绍中华崛起的历史背景,包括近代中华崛起和当代中华崛起。
2. 老师介绍中华崛起的现状,包括国家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和提升。
活动三:阅读书籍的重要性与价值(10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阅读的重要性,如开阔眼界、提升能力、培养兴趣等。
2. 老师介绍一些著名的中华崛起相关书籍,如《中国的选择》、《挺起中国脊梁》等。
活动四: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的方法和技巧(15分钟)1. 老师介绍如何培养阅读兴趣,如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利用碎片时间阅读等。
2. 老师介绍阅读技巧,如快速阅读、提问阅读、读书笔记等。
活动五: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本中华崛起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
2. 小组讨论各自所读书籍的内容、观点和见解。
活动六:分享和总结(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的结果和各自的见解。
2.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学习收获。
扩展活动: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本中华崛起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并写读后感。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博物馆或展览,了解中华崛起的具体展示和实践。
评估方式:1.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3. 学生写的读后感是否扎实、有观点。
教学资源:1. PPT课件或黑板、白板等。
2. 中华崛起相关书籍的介绍和推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精选15篇)教案的定义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精选1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会认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重点难点1、理解周恩来小时侯是怎样产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念头的。
2、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生平的事迹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同学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精选15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注意多音字“挣”“喝”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周恩来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奠定基调,直入课题。
1、师介绍周恩来的简介。
(多媒体显示配乐画面)2、导入课题,解题。
(1)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师指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通过昨天的预习,谁能为我们说说课题的意思呢?(3)带着我们的理解,清晰而坚定地再读读课题吧(师指课题)——(学生齐读)二、初读课文,聚焦“中华不振”。
1、初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词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老师检查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多媒体显示)(2)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请大家完成关于课文主要内容的填空。
3、聚焦“中华不振”。
(1)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说明了原因。
请把它找出来?(“中华不振”)(2)对!你们都有一双慧眼,都找出来了,是“中华不振”,这个词正好与“中华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课题下方板书“中华不振”)请齐读这个词。
(3)让我们走进百年前的中国,来看看当时的中国到底是怎样的不振。
(多媒体播放历史背景资料)(4)观看完短片,你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请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个词(指名读,齐读)三、精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通用16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通用16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通用16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把握文意,了解12岁周恩来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2、读正确词语,理解“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3、积累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4、在说文意的过程中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学会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教学难点:梳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周恩来的生平事迹一、提出学习目标1、交流有周总理的生平事迹2、把课文读通读顺。
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找出、画出生字词。
3、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4、交流在课文中积累的四字成语。
5、概括“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6、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1、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能正确读写“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2、同桌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
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3、指名分段向全班展示朗读。
其他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
教师相机小结:读书要正确、流利,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读,不错读。
4、交流朗读在课文中积累到的四字词语并用各自的方式谈理解(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1、说说在阅读中自己感受到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概括“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并说说件事给你的感受最深刻3、朗读展示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1、通过读课文,你感觉最深的是什么?2、学生交流。
教师注意激励学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程名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
阐述课程目标,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积极学习的精神。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理想。
第二章:周恩来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周恩来的事迹和思想,引导学生学习周恩来的精神。
让学生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2 教学内容介绍周恩来的事迹和思想,阐述其对中国的贡献。
解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其精神内涵。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讲解,介绍周恩来的事迹和思想。
学生分享对周恩来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学习方法与技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教学内容介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如时间管理、目标设定等。
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讲解,介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四章:个人成长规划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思考并制定个人成长规划,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成长目标和发展方向。
教授学生如何制定个人成长规划,明确实现目标的步骤和时间。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成长目标和发展方向。
学生制定个人成长规划,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5.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为实现个人目标而努力。
5.2 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为实现个人目标而努力。
5.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目标,并进行展望。
第六章:案例分析:崛起中的中国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崛起的背景和意义。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老师板书课题。
2023最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优秀6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为大伙儿带来的6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手段生字卡片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它是我们前进的目标,能把你的志向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生畅所欲言。
)好!立志成才,从小做起。
(师板书:15立志)今天,我们在这里认真读书,就是为实现美好的志向而努力。
早在1910年的一天,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校长和一群孩子们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新课(一)自学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
学生评议,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卡片测识字情况,将不认识的字贴在黑板上,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二)交流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读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2、自主合作。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xx读文,交流读文所得。
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如: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读文,自主学习中感悟文章情感,感知文章内容。
组内汇报xx读文所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质疑。
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xx学习结果,并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终结版)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
这句话是谁说的?(这是周恩来总理在12岁时说的。
(板书:周恩来。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读一下课题。
为什么周恩来小小年纪就能说出这样的话,要为中国的振兴而读书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篇课文来学习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情况师: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检查一下大家的对生字的预习情况。
吵嚷惩处巡警轧死撑腰训斥模范帝国主义列强振兴中华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疑惑不解衣衫褴褛师:其中一些红色字是必须掌握的,你觉得哪一个字容易写错,想要提醒大家?(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来学写一个字:嚷、巡、惩、铿、锵等)2、师:生字的问题解决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地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刚才的问题:是什么事让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学困生。
师:他为什么要立下这样的志向?生: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目睹了中国人遭受欺凌.三、理解第1—6段:耳闻——“中华不振”师:周恩来具体都经历了什么?现在就让我们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
故事发生在周恩来12岁时,也就是100年前,1911年,他的伯父把他从家乡接到了东北的沈阳,到了车站下车的时候,叔侄俩就有了一番对话,他们说了什么呢?找3位同学分角色(伯父、周恩来、陈述部分)读一下他们的对话(课件出示对话部分):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遭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师:这里伯父仔细叮嘱周恩来千万不要去一个地方,那是什么地方呢?生:外国租界地。
师:什么是外国租界地呢?“外国租界地”就是: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国力入侵弱国,并在弱国划分一些地方作为他们自己的领域,在那里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受弱国的管制,同时不允许弱国人进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
这句话是谁说的?(这是周恩来总理在12岁时说的。
(板书:周恩来。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读一下课题。
为什么周恩来小小年纪就能说出这样的话,要为中国的振兴而读书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篇课文来学习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情况
师: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检查一下大家的对生字的预习情况。
吵嚷惩处巡警轧死
撑腰训斥模范帝国主义列强
振兴中华耀武扬威得意扬扬
铿锵有力疑惑不解衣衫褴褛
师:其中一些红色字是必须掌握的,你觉得哪一个字容易写错,想要提醒大家?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来学写一个字:嚷、巡、惩、铿、锵等)
2、师:生字的问题解决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地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刚才的问题:是什么事让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学困生。
师:他为什么要立下这样的志向?
生: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目睹了中国人遭受欺凌.
三、理解第1—6段:耳闻——“中华不振”
师:周恩来具体都经历了什么?现在就让我们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
故事发生在周恩来12岁时,也就是100年前,1911年,他的伯父把他从家乡接到了东北的沈阳,到了车站下车的时候,叔侄俩就有了一番对话,他们说了什么呢?找3位同学分角色(伯父、周恩来、陈述部分)读一下他们的对话(课件出示对话部分):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遭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师:这里伯父仔细叮嘱周恩来千万不要去一个地方,那是什么地方呢?
生:外国租界地。
师:什么是外国租界地呢?“外国租界地”就是: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国力入侵弱国,并在弱国划分一些地方作为他们自己的领域,在那里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受弱国的管制,同时不允许弱国人进入。
(设计思路:在此处初步认识租界,在第二部分课文学习中还要进一步认识“租界”这个世界。
)
师:伯父为什么不让他去租界地玩呢?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吗?
生:“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师:用4个字来概括就是——
生:“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
三、重点研读第7、8段:目睹——“中华不振”
1、解读第7段
师过渡:周恩来从伯父那里听到了“在中华不振”(板书:耳闻),为什么伯父会说这么说呢?您不让我去租借地,那租界地又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眼见为实,他决定亲自去看个究竟。
”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偷偷地去了那里。
请大家大声地读第7、8段,看一看租界里是个什么情形,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边读边用笔画出来。
师:租界里是什么样子的?
生:“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
从这里可以看出租界地怎么样?生:是个非常繁华的地方: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2、解读第8段
(1)师:究竟周恩来在这里看到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此句)生回答:“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
师:读完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啊?
生:妇女很可怜。
一个“衣衫褴褛”,“哭诉”,一个“得意洋洋”地“站”着。
师:这两个人站在一起怎么样?(你预感到发生了什么事情?)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谁来读一读这句?(重点指导读出“衣衫褴褛”、“得意洋洋”)教师范读。
(2)师:原来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课件随机出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
①分析妇女的不幸,读出同情。
师:同学们,这个妇女可怜,不仅仅是因为她衣衫褴褛,更是因为——
生:她的亲人死于横祸。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妇女的亲人有可能是什么人?她在哭诉着什么呢?
师:你感觉这个妇女怎么样?
生:很可怜,我很同情她。
师:你能读一读这一句吗?我听出了你对这个妇女充满了怜悯之情。
②分析中国巡警的欺软怕硬,读出愤怒。
师:此时这个妇女最盼望的是什么?
生: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肇事的洋人。
师:但是中国巡警这么做了吗?是怎么做的?
生: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这个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啊?
生:中国巡警太可恶了,中国人竟然不帮助中国人。
纵容洋人。
欺软怕硬。
师:你能不能把你对巡警的愤怒读出来?谁再来读读这句?
(指导朗读:重读“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
师:为什么中国巡警会这么做?
生:因为这是在外国租界地,中国人说了不算,一切要听外国人的。
中国太弱了,只能遭受外国的欺辱。
③分析洋人的可恨,读出恨和愤怒。
师:此时轧死人的洋人干什么去了?
生: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
师:你觉得洋人此时心里会怎么想?
生:不就轧死个中国人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师:看到洋人这个样子,你有什么感受?(愤怒,很想揍他一顿)
你能把你的愤愤不平读出来吗?指名读,自己读,齐读。
(课件出示:“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
师:为什么洋人会这么逍遥法外呢?
生:因为在这里他们洋人至上。
中国太弱小了,任人欺负。
④分析围观的中国人,读出无奈。
师:如果你当时就在那里,目睹了这一切,你打算怎么做?
但是当时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打抱不平、声张正义了吗?
他们怎么做的?
(出示课件:“围观的中国人…”一句。
重点讲授“紧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的愤怒、无奈)
谁来读一读这一句话,读出无奈和隐忍的怒火?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没有站出来替妇女评理?带着感受,读该句。
指名读,同桌互读。
(3)引导、提升理解:“中华不振”。
师:同学们,为什么这个妇女这么可怜,死了亲人却无处伸冤?最根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指着板书)?
生:中华不振。
师:为什么肇事的洋人轧死了人却事不关己,得意洋洋?是因为?
生:中华不振!
师:为什么中国巡警不声张正义,秉公执法,反而无情地训斥受害者,纵容洋人?还是因为?生:中华不振!!
师:同样是中国同胞,围观的中国人不能为自己人打抱不平,反而隐忍无奈呢?更是因为?生:中华不振!!!(再读,读书屈辱,读出愤怒,读出无奈!)
师:是的,中华不振啊!这就是百年前屈辱的中国!是不是周恩来租界之前不会发生这样的一幕?或者说走之后也不会发生?当时的帝国主义在中国很多大型城市都有租界地,比如南京、上海、武汉等等,这样令人痛心的一幕每天都再上演……此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怀着这样的心情,我们再来重温这悲惨而又让人愤怒的一幕,再读——
师:这样的一幕只不过是“中华不振”的一个缩影。
这样的愤怒,这样的屈辱不但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同样也震撼着年少的周恩来的心灵!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亲眼目睹了(板书:目睹)“中华不振”的周恩来他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四、升华情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过渡:从租界地回来之后,少年周恩来常常陷入深思,他一下子从这一幕中看清了“中华不振”的本质,他经过日日夜夜的深思熟虑,终于,立下了自己要为之奋斗一生的誓言(板书:立志)。
在一次修身课上,他终于向同学们和校长表明了心志,那就是为什么而读书?(指着板书,生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师再次追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更加铿锵有力地回答老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激情昂扬的):为了不让中国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为什么而读书?(指着板书)
生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总结,反省自身
师:时至今日,周恩来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仍然震撼人们得心灵,周总理也用一生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个诺言,为新中国做出巨大的贡献。
现在咱们中国人民终于扬眉吐气,站起来了,告别了亡国奴,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
那作为新世纪的中国少年们,你们是不是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读书志向呢?课下请以《我的理想》为题目,写一段话。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耳闻------→中华不振←-------目睹
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