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长方体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长方体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长方体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长方体的认识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定义、特征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提高空间几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的定义及特征2. 长方体的性质3. 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4. 长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定义、特征、性质及应用。

2. 教学难点: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教具、模型等直观展示长方体的特征。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方体的性质。

3.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情况讲解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4.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方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特征。

2. 讲解长方体的定义与特征:讲解长方体的定义,阐述长方体的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的特征。

3. 探究长方体的性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究长方体的性质。

4. 讲解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讲解,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

5. 案例分析:分析长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包装、建筑等。

6.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

8.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长方体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长方体定义、特征和性质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的运用能力。

3. 评价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4. 评价学生空间想象力,空间几何观念的形成。

七、教学准备1. 准备长方体模型、教具、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准备相关练习题和案例分析材料。

3. 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与其他立体图形的关系和区别。

《认识长方体》教案(精选13篇)

《认识长方体》教案(精选13篇)

《认识长方体》教案(精选13篇)《认识长方体》篇1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生的自主发现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会辨认长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二、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四、教具准备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五、教学过程1.分类、操作、引出新知(1)教师出示一幅图:你能将它们根据一定标准分类吗?(2)师生共同概括:像粉笔盒等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排球、土豆等都占据一定空间把它们称为立体图形。

请同学们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长方体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认识呢?(3)拿出一块橡皮,横切一刀,露出一个面,让学生触摸,并说说感觉,教师明确这部分叫面。

再切一刀,再让学生触摸两面相交的线,说出感觉,明确这在立体图形中叫做棱。

什么叫棱?将橡皮的一个面扣放在桌面上,与两个面垂直再切一刀,触摸三条棱相交的点,说出感受,明确它叫顶点。

什么叫顶点?(4)找实物指出它的长、宽、高。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

2.实践操作,探究新知(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那么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量一量、比——比后,完成表格。

(提示: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学习用具独立探究、自主发现面、棱、顶点的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指导要点如下:①数面、棱、顶点时,如何数比较科学。

②采用多种学习方法。

(提示:如测量、计算、比较及用身体某个部分去接触面、棱、顶点等。

)③独立填写“我的发现”一表。

面棱长顶点(学生在学习时,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多种学习方法,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汇报:师生共同归纳。

(除了各部分的数量外,还要引导学生认识。

人教版长方体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长方体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长方体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第一章:长方体的定义与特征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2. 能够识别和描述长方体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内容:1. 长方体的定义:介绍长方体是一种立体几何图形,由六个矩形面组成,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 长方体的特征:讲解长方体的十八个顶点、十二条棱和六个面的性质。

教学活动:1. 引入长方体的概念,展示长方体的模型或图片。

2. 分组讨论:让学生观察和触摸长方体模型,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3. 学生展示: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认识。

第二章:长方体的尺寸与测量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测量长方体的尺寸。

2. 能够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教学内容:1. 长方体的尺寸:介绍长方体的长、宽、高三个维度。

2. 长方体的测量:讲解如何使用尺子和卷尺测量长方体的尺寸。

3. 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公式推导和应用。

教学活动:1. 演示测量长方体尺寸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

2.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测量不同的长方体模型,记录尺寸数据。

3. 计算练习:让学生计算所测量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第三章: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方体的展开和折叠原理。

2. 能够将长方体展开图转化为立体图形,并进行折叠操作。

教学内容:1. 长方体的展开:介绍如何将长方体的六个面展开成平面图形。

2. 长方体的折叠:讲解如何将展开图折叠成立体图形。

教学活动:1. 展示长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展开原理。

2. 动手操作:让学生尝试将展开图折叠成立体图形,并观察折叠过程中的变化。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折叠经验,探讨如何准确地折叠长方体。

第四章:长方体的应用与实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够运用长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长方体的实际应用:介绍长方体在建筑、包装、家具等领域中的应用。

2. 长方体的实践问题: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长方体问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12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12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12篇)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篇1一、教学思路:《位置》是学生在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两个数(从两个维度)来描述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初步渗透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它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用两个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从另一个角度感受数学的作用,同时通过多种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师生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的。

因此,本课一开始抓住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让学生先做,再比一比谁能把自己介绍得更清楚,让大家不但知道你叫什么名字,还能知道你坐在哪里的现实活动中,初步感受位置,激发学习兴趣。

2、联系实际,学习新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位置,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

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学生在明确我们习惯上怎样来分小组的方法后,先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坐在第几组的第几个位置,再找一找自己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最后再开展“猜一猜,我的好朋友是谁”的游戏,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全班的参与意识,变一问一答式教学为全员参与的玩中学,乐中知,同时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此后,通过填写座位卡并与前后左右的同学的座位卡进行比较。

进一步明确:从两个方面(维度)描述出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此环节层层相扣,逐步渗透,深化了知识的内涵,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3、创设活动情境,感受位置荷兰数学家和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我先利用让学生发现电影院座位的排列规律,然后创设实际活动情境,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放手让学生自己进场找座位,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掌握了本领,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的定义和性质。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的定义和性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2.新课讲解(1)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形状,发现长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请大家观察长方体,看看它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2)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性质。

教师提问:请大家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各个面,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平的,没有弧度。

(3)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的定义。

教师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长方体?学生回答:长方体是一种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立体图形。

3.实践操作(1)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要求学生用直尺和圆规画出长方体的平面图。

(2)学生在纸上画出长方体的平面图,并标注各个面的长度和宽度。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1)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长方体有了哪些认识?学生回答:我们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性质和定义。

5.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回家后,用硬纸板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并标注各个面的长度和宽度。

(2)思考:长方体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动手画出长方体平面图,加深了对长方体的理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人教版长方体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长方体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长方体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第一章:长方体的定义与特性1.1 长方体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立方体的概念,引入长方体的定义。

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长方体的形状。

1.2 长方体的特性讲解长方体的六个面、十二条边、八个顶点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和记录长方体的长、宽、高。

第二章: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2.1 长方体的展开图讲解长方体的展开图的概念和作用。

展示长方体的不同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2.2 长方体的折叠讲解长方体的折叠方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尝试将长方体的展开图折叠成实物体。

第三章: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3.1 长方体的表面积讲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计算和验证长方体的表面积。

3.2 长方体的体积讲解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计算和验证长方体的体积。

第四章:长方体的应用与实践4.1 长方体的实际应用通过实例展示长方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包装盒、家具等。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长方体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点和局限性。

4.2 长方体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制作长方体的模型或设计长方体的图形。

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和理解。

第五章:长方体的拓展与思考5.1 长方体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与其他立体图形的关系和转化。

介绍长方体的相关概念,如立方体、正方体等。

5.2 长方体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在数学和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第六章:长方体的分类与比较6.1 长方体的分类讲解长方体按长、宽、高的不同分类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分类和描述不同类型的长方体。

6.2 长方体的比较讲解长方体的大小比较方法和原则。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比较和排列不同长方体的大小。

第七章:长方体的视图与投影7.1 长方体的三视图讲解长方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的概念和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绘制长方体的三视图。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长方体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并掌握长方体的基本概念,了解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长方体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性质的理解与掌握。

难点: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品,如书本、电视、冰箱等,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并提出问题:“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出长方体的概念。

(二)新知呈现1. 长方体的基本概念教师解释长方体是由六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亲手摸一摸实物,感受其三维特性。

2. 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各个面、棱和顶点,归纳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并通过动手操作,感受长方体的稳定性。

(三)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用积木或纸板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然后讨论并记录它的特征和性质。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四)课堂小结请各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发现和体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补充和总结。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找寻一些长方体的物品,测量它们的长、宽、高,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初步掌握了长方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但在处理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时,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讲解。

长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长方体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和相关性质;3. 能够解决与长方体有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和幻灯片;2. 三维物体的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长方体的概念,并提问学生“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长方体吗?”2. 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将所举例子投影展示,并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的特点和性质。

二、学习长方体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1. 教师使用投影仪展示一个长方体的图片,并解释长方体的定义:“长方体是一种有六个面的几何体,每个面都是由长方形构成的。

”2. 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以下问题:a. 长方体的几何形状是什么?b. 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c. 长方体的特点是什么?三、探究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和相关性质(20分钟)1. 教师使用投影仪展示长方体的三视图,并解释长方体的三个尺寸:长、宽、高。

2. 学生观察三视图,并执行以下任务:a. 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b. 运用尺寸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c. 比较不同长方体的尺寸和体积,归纳规律。

四、解决与长方体有关的问题(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与长方体有关的问题,例如:a. 如果将一个长方体的宽度变为原来的2倍,长度和高度保持不变,那么体积会发生什么变化?b. 已知一个长方体的体积为120立方厘米,长和宽之比为3:1,那么长方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各是多少?2.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解答问题,并将解决思路和过程展示给全班。

五、总结和检查(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要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复习长方体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 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检查学习效果。

若有困惑或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六、课后作业(5分钟)1. 练习册上与长方体有关的练习题;2. 思考并记录三个自己日常生活中涉及到长方体的实例,并写出相应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公式。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包括面、棱、顶点的数量和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能够准确识别长方体并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探索长方体特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2、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纸盒、剪刀、尺子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如冰箱、书柜、包装盒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方体的认识。

2、探究新知(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①教师拿出长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指出长方体有几个面。

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面,感受面的平整。

②让学生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并指出棱是两个面相交的线段。

③让学生找一找长方体有几个顶点,顶点是三条棱相交的点。

(2)探究长方体面的特征①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纸盒,观察并讨论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

②引导学生通过数一数、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有 6 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3)探究长方体棱的特征①让学生分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长方体棱的长度。

②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有 12 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①教师展示长方体框架,让学生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强调长方体的长、宽、高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摆放位置的不同而变化。

3、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长方体,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让学生用硬纸板制作一个长方体,并标出长、宽、高。

4、课堂小结(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以及长、宽、高的概念。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1《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1《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1《长方体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说出长方体的定义。

2.能够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3.能够辨别日常生活中长方体的实物。

4.能够观察、测量长方体的各边长。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长方体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长方体的定义及特点。

2.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3.观察、测量长方体的各边长。

难点1.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分。

2.观察、测量长方体的各边长的实际问题解决。

三、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教案、实物长方体、测量工具。

2.学生:课本、笔、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实物长方体,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几何体?有哪些特点?2. 学习1.给出长方体的定义:长方体是一个有六个面的几何体,每个面都是矩形。

2.让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差异,分辨它们的特点。

3.给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让学生尝试观察、测量其各边长。

3. 操练1.让学生自己找一个长方体实物,观察、测量其各边长。

2.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如长方体的体积等。

4. 总结总结长方体的定义及特点,总结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

五、课堂讨论1.长方体与正方体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2.长方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六、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

2.做一个设计,使用长方体来构建一个实用的物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长方体有更深入的认识,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测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课题: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 了解长方体的定义及特点。

2. 学会测量长方体的面积和体积。

3. 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长方体的定义及特点。

2. 长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长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 运用长方体的认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展示长方体的实物或图片。

2. 准备计算长方体面积和体积的实例。

3. 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长方体的认识解决。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展示长方体的实物或图片,引发学生对长方体的兴趣和好奇。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讲解长方体的定义:长方体是一种所有的面都是长方形的立体图形。

2. 讲解长方体的特点: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两个面是相等的长方形,相邻的面是相互垂直的。

三、面积计算(15分钟)1. 讲解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长方体的表面积等于各个面的面积之和。

表面积 = 2(长×宽 + 长×高 + 宽×高)2. 举例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四、体积计算(15分钟)1. 讲解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

2. 举例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五、综合应用(15分钟)1. 出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长方体的认识解决。

例如:一个长方体水箱,长30cm,宽20cm,高40cm,求其容积。

2.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解答问题。

3. 学生回答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法。

六、总结(5分钟)总结长方体的定义、特点,以及计算长方体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七、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题,巩固长方体的认识和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了解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6篇)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6篇)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6篇)《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借鉴!《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出示几张图片,了解身边的物体,引入长方体的学习。

1、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3、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二、新知探究(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

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

用手摸摸看。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的定义及性质。

2.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的定义:学生通过观察实物,了解长方体的形状特征,总结出长方体的定义。

2. 长方体的性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长方体的性质,包括长、宽、高的概念,以及长方体对面相等、相邻边不等的特点。

3. 长方体的大小:学生通过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计算长方体的体积,理解长方体的大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定义、性质及大小。

2. 教学难点:长方体性质的理解和应用,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操作、讨论、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2.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3. 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形状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 准备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

3. 准备练习题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方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能找出长方体的特征吗?2. 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长方体的定义和性质。

3.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计算体积,验证长方体的性质。

4. 巩固知识: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对长方体知识的掌握情况。

5.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1)长方体有____个面,____个顶点,____条棱。

(2)长方体的对面____,相邻边____。

2. 选择题:(1)下列图形中,哪个是长方体?()A. 正方体B. 圆柱体C. 长方体D. 球体(2)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3cm、4cm、5cm,它的体积是____cm³。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9篇)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9篇)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9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2、立足想象与操作,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在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件、模型、搭长方体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数学图形,你认识它们吗?(认识)师:那这个图形叫什么?这个呢?这个……师:在这些图形里,你能分辨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吗?(能)师:你上来试一试。

请将是平面图形的拖到左边,是立体图形的拖到右边。

师:同学们,他做的对吗?(对)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立体图形的世界,更深入的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二、新授1、说一说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认识长方体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

请同学们看,在长方体中,老师手摸得这些平平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面,然后面与面相交的这条线就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个长方体的物体。

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下面这些问题摸一摸你的长方体。

(1)长方体有()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4)长方体有()条棱。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數學教案設計教案名称:《长方体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长方体的基本概念,包括长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乐于合作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长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理解和计算。

难点:运用长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形状的物体?”引发学生对长方体的初步认知。

(二)探究新知:1. 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各个面,让学生发现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矩形,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等。

然后让学生用手触摸长方体,感受它的特征。

2. 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师讲解表面积的概念,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3. 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教师解释体积的概念,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同样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三)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关于长方体的问题,让学生解答,以检查他们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

(四)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找一些长方体的实物,测量并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通用15篇)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通用15篇)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长方体的认识》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方体的认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教师: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二、讲授新课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 学生自己填完课本14页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认识长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组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篇2学习内容: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第21~22页练习五的1、2、3、6、7题)。

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人教版长方体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长方体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XXXXXX小学 XXX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7~29页【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学生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基本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初步认识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

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的特点。

【课前准备】学生每人准备收集的长方体实物,拼装长方体框架的塑料小棒,尺子;教师准备长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出示课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平面图形吗?再出示长方体。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入手,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直观经验,初步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

)教师设疑:刚才大家所说的物体,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你们为什么都说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呢?它们到底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1.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

用切水果的方式引出面、棱和顶点。

通过学生的交流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认识棱时教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认识顶点时教师指出: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面、棱、顶点。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然后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实物,通过触摸感知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说说你都摸到了什么?让后再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刚刚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接下来请你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记一记的方式,探索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哪些特征,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的认识
XXXXXX小学 XXX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7~29页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学生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基本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初步认识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

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的特点。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收集的长方体实物,拼装长方体框架的塑料小棒,尺子;教师准备长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平面图形吗?再出示长方体。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入手,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直观经验,初步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

)教师设疑:刚才大家所说的物体,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你们为什么都说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呢?它们到底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

用切水果的方式引出面、棱和顶点。

通过学生的交流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认识棱时教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认识顶点时教师指出: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面、棱、顶点。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然后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实物,通过触摸感知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说说你都摸到了什么?让后再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刚刚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接下来请你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记一记的方式,探索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哪些特征,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活动要求:学生每4人为一小组,通过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实际操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把结论填到表格中,教师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①汇报交流长方体的特征,并说说你是怎样发现的。

②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③归纳小结:请同学自由汇报,教师相继板书。

面: 6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 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 8个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看、数、量、比的实践活动,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①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

在仔细观察、认真交流的基础上讨论:
1)长方体的棱可以分成几组?
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②认识长宽高。

在透视图中指出长宽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用小棒和塑料拐角,自己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这一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再现长方体的表象,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1.判断。

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在括号里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4×6=24条棱。

()(3)一个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那么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完成教材15页练习第1题。

3.拓展练习:用铁丝焊成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时反馈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为调整后续教学方案获得有效信息,变式拓展练习,加强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提升灵活应变能力。


四、反思总结,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