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课程理论与课程发展(6课时)PPT幻灯片
课程论-第八章 课程论与教学论
三、一体化的观点
课程论与教学论两者密不可分,不能孤立 地存在,必须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研究。
课程与教学研究相分离的原因,是工业社 会“科技理性”支配下教育“科层化”和 “制度化”的结果。
应当以“解放理性”取代“工具理性”, 将理解活生生的教学情境置于研究的中心。 这样,才有可能打破课程与教学的界限, 使课程与教学的界限再一次模糊和融合起 来。
(二)“课程教学”的内涵
1.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
教师与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不断变革与创造 内容从而不断建构自己的意义,这正是课程与 教学过程本质的反映。
课程在本质上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普遍性的 内容,在特定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 对给定的内容有其自身的理解,都对给定内容 的意义有其自身的解读,都有其关于特定内容 的自己的理论。
(二) 理论基础不同
从理论基础上讲, 课程的内容与方向在相当程度上受哲学及相 关学科,诸如文化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一 级学科的直接统摄;
教学论则与此类学科的关系较为间接,它与 学习理论、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二级 学科关系紧密。
(三)内容不属同一范畴
从内容来源上讲, 课程论内容直接从人类已有的文化成果中
二、大课程论观
课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教学是不能分离的, 课程作为一种教育进程包含了教学过程。课 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不仅包含了各 类课程,而且也包含各类教学,包括课堂教 学、课外教学、模仿教学、陶冶教学等等。
大课程论超越了课程就是教材的观念,扩大 为课程材料包括课程原理、课程计划、课程 标准、课本、教学指南、教师指导、补充材 料、课程包(多媒体课件)等。
400年间, 课程是指实践中的科目或形态,课程是以教 学内容或学习经验身份作为教学论的研究范 畴之一的,
课程与教学论 完整版本ppt课件
容。
本课程选择什么样的教材?
王本陆 男,1967年生,湖南人,教育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
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电子邮箱:
学术领域
1.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认识论,现代教学理论,全资源课程理论 2. 教育伦理学:教育伦理哲学,教学伦理学 3. 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校本研究 主讲课程
学生具备必要的教育学通论和教育
心理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
学习并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包
括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历史发展过程、
形态,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
价,校本课程,以及教学的功能、本质、
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学中的
师生关系、教材的使用、教学方法与组
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设计等相关内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课程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课程 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 三、课程的表现形式
一、什么是课程
课程ppt课件
案例名称
某品牌手机营销策略优化
研究问题
分析市场竞争情况,研究消费 者需求和行为,制定有效的营 销策略。
结果与结论
通过优化营销策略,品牌知名 度、市场份额和销售额均得到 显著提升。
案例分析二
案例名称
某城市公共交通规划
02
背景描述
某城市公共交通面临拥堵、污染等问 题,需要发展新型公共交通系统。
01
03
虚拟现实技术的完善和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应用,如在教 育、娱乐、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行业趋势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汽 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加大投入。
线上教育的兴起
随着疫情的影响和数字化转型的需要,线上教育逐渐成为教育行业 的发展趋势,众多教育机构和企业都在加大投入。
数字化转型在各行业的推进
数字域的应用。
物理基础
总结词
理解自然现象的关键
详细描述
物理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涉及 到力、运动、能量、波动等方面。通过学习 物理基础,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种自然现象, 比如重力、电磁场、声音传播等等。同时, 物理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比如 机械工程、电子工程、材料科学等等。因此
,掌握一定的物理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泛,例如智能音箱、智能门锁等设备的使用。
技术前沿
5G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随着5G网络的普及,其高速、低延迟的特点为各个行业带 来了新的商业机会,例如在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领域的 应用。
量子计算技术的发展
量子计算技术作为下一代计算技术,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 优势,目前国内外众多企业和研究机构都在加紧研发量子 计算技术。
第八章 课程理论
五、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 马斯洛和罗杰斯 • (一)课程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自由发展 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华德福学派) • (二)强调人的情意发展和认知发展的统 一,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 • (三)设置并行和整合课程,着眼于整体 人格的发展 • 学术课程-课外活动-自我发展课程;三种课 程整合是指的哪三种课程的整合?P185186
一、实用义课程理论
经验主义课程理论的基础 (一)心理学化的课程组织 杜威认为,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 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 课程的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的经验和生活的 范围,而且课程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和兴 趣,否则不能引起儿童学习的动机、也就 不能有自发的活动。
(二)活动中心的课程设计
第三节世界课程改革
一、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一)追求一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 美国、英国、日本的课程改革趋势。 当前各国在课程改革中普遍倾向于培养 学生公民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社会交 往能力与团队精神,灵活处理各种信息、 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创造性地进 行工作的能力,并注重国际理解教育, 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
教材:P175页。 课程即有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 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 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 看,课程是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 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 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或间接经 验的、引导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知识体 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二、课程类型
(三)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信息化社会、知识社会、学习化社会引起 了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通过课程改革, 创设以“学”为中心的课程,创造以“学” 为中心的教学,真正使教学过程成为和事 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 过程,从而超越单一的知识接受性教学, 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 学习,已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选 择。
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本ppt课件
教学过程通常包括导入、新授、巩固练习、归纳小结和布置 作业等阶段。在每个阶段,教师和学生都有不同的任务和活 动。
教学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教学评价的目的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 引导教学改进,以及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评价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诊断功能、反馈功能、定向功能、鉴定功能和激 励功能等。这些功能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改革实践
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如 芬兰的现象教学、新加坡 的教学与学习21世纪框架 等。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01
02
03
04
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 兴趣、需求和发展,促进个性
化学习。
素养导向
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包括 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
能力等。
整合与拓展
加强学科内与学科间的整合, 拓展课程内容与教学资源。
05
课程资源与教学环境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精选教材内容,挖掘 教材的教育价值。
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利用互联网资源,获取最新的教育信息,拓宽学 生的知识视野。
ABCD
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积极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 丰富课程内容。
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评价的内容
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 评价。同时,也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的方法
教学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观察法、 调查法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可以相互补充,为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提供有 力支持。
幼儿园课程PPT课件
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 • 容易导致书本中心、
握和运用。
课堂中心、教师中心。
9
(二)活动课程论
活动课程——突出幼儿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强调幼儿活动,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兴趣、 爱好、需要、经验和生活的实际,真正为每 一个幼儿身心和谐、健康、持续的发展奠定 基础。
10
优势:
• 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 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
针对重知识技能传授轻幼儿发展重教师安排轻幼儿自主活动重看听说模仿与练习的方法轻幼儿直接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等弊病通过活动区教育小组活动教育集体活动教育采用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方法使教育过程成为不断了解儿童促进儿童发展的动态过程
幼儿园课程
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邓伟连
1
一、有关课程知识的简述
课程一词是教育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概念 之一。
26
4.幼稚园课程的特点
(1)“整体的”。各科目都变成了儿童生活的 一面,不能而且不必分,是具体的整个的活动 (2)“直接的”。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 (3)“比后期” 注重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育。
27
4、评价
学前教育家的研究成果是今天中国幼教发 展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基础。不足之处是课 程目标不全面,缺乏层次性;课程内容较 忽视知识的纵向系统性;课程模式比较单 一。
30
2、指导思想
(1)强调教育在儿童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领 导作用。 (2)强调系统知识对儿童智能发展的影响。 把“教学”引入学前教育领域。
31
采用分科教学的模式,充分体现各科 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全国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强调只有通 过有计划的教学,即由教养员按教育大 纲规定把各科内容系统传授给儿童,教 育教学的目的才能实现。
46
4、评价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完整版
加强教师培训
完善评价机制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力量, 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 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实施能力。
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 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和 表现性评价,全面、客观地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加强资源保障
加大对课程改革所需资源的 投入,包括教材、教学设备、 实践基地等方面的建设,确 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学生心理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意志 等方面的发展,对课程目标、内容、 实施和评价都有重要影响。
同时,课程也应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 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提供个性化的 教学支持。
社会学基础
01
02
03
04
课程的社会学基础主要探讨课 程与社会的关系。
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和传承 工具,受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基础知识
选择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 法。
前沿动态
引入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拓 宽学生视野。
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 交叉融合:加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培 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纵向组织
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 生认知发展规律组织内容。
横向组织
跨学科整合与课程创新研究
01
跨学科整合的理念与实践
探讨跨学科整合的教育理念,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
02
课程创新的方法与策略
分析课程创新的方法和策略,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
面的创新。
03
跨学科整合与课程创新的案例研究
介绍成功的跨学科整合与课程创新案例,分析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以主题或问题为中心,整 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 方法。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完整版
教学论基本原理及教学模式探讨
教学论基本原理
包括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教学原则和方法等。这些原理是指导教学实践的基本 理论,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教学模式探讨
介绍和分析各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如讲授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 习等。通过比较不同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帮助教师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
环境因素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重 要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
指个体通过自我意识、自我调控等方式对自己的 身心发展施加影响。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01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能够系统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学 科知识。
针对不同专业和职业领域 的技能和能力。
包括道德观念、价值观念、 如创新思维、团队协作、
政治观念等方面的教育。
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教育手段
01 02 03 04 05
定义 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 在线教育 自主学习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为实现教育目标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措施。
100%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互补 性、个别差异性。
80%
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遗传素质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环境 对人的身心发展起重要作用,教育 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身 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教育因素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通过传授知 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等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
教育学基础第八章课程
教育学基础第八章课程第8章课程一、单项选择题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 )。
A.波西瓦尔B.洛克C.斯宾塞D.彼得?麦克费尔参考答案:C专家点评: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倡导者,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2.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迁移性原则B.普遍性原则C.整体性原则D.生理适宜原则参考答案:B专家点评:通常情况下,课程表的安排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适宜原则。
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C.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D.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参考答案:C专家点评: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二、多项选择题1.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 )。
A.教科书B.活动指导书C.参考书D.讲义E.讲授提纲参考答案:ABCDE专家点评: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2.我国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 )。
A.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B.掌握较宽广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C.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职业观念和初步的择业能力D.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E.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知识与能力参考答案:ABCE专家点评: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初中阶段就应达到的目标。
三、填空题1.课程、教育目标、教育功能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体现了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与个体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原理,是实现学校的蓝图,对保证学校的实现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答案:课程教育目标教育功能专家点评: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课程与教学论 ppt课件
蒿景兰
课程说明
一、课程简介 二、学习目标与意义 三、课程考核 四、课程要求 五、学习方法
2020/10/15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3. 注意扩展学习。 ①要读些课程与教学论的名著。 ②要丰富课程与教学的历史知识,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状况。 ③多看专业杂志,了解学术前沿动态。 ④多看相关的参考书籍和专业书籍。 ⑤学习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终生努力。
2020/10/15
12
第一章 绪论
一、课程论的历史发展 二、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三、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四、课程与五、学习方法
这种概念重视儿童的生活世界,却忽视了学科知识体系,而且 不容易实施。
案例:两万块钱 圆半径的学习
2020/10/15
18
(3)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这一定义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甚至教学 方法和技术设计等都作为课程。
生成的东西比书面计划的范围要广得多。 会把重点放在可观察到的教学活动上,
2020/10/15
2020/10/15
9
三、课程考核
• 1.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 2.成绩评定 • 计分制 百分制(√);五级分制( );两级分制( ) • 成绩构成 • 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 期末考试:以理论试卷的形式进行
2020/10/15
10
四、课程要求
1.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锻炼相结合进行 十一以后,第一节教师讲授,第二节课学生选择自 己感兴趣的内容准备20分钟的课,以锻炼同学们的语 言表达与教学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课程理论PPT课件
5
➢ 第一章 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什么是课程
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涵义多重概念的教育学术 语。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境中, 所使用的课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因此, 导致人们在认识课程并对课程作出界定时,形成 了各种类型和各种取向的课程概念。
6
➢ (一)课程的词源分析
课程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意为“跑道”在学校教育中,其 原始含义是指学习学科内容的进程。
22
(2)专门学科时期的研究特点
课程研究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变以前零散 的研究为系统的研究; 形成独特的课程编制理论和技术,极大地促进了 课程编制的科学化、技术化; 形成了课程的群体共同意识和专业研究队伍; 形成了诸多理论流派。
23
4、当代课程理论的发展
(1)主要人物及其理论 巴格莱、康南特——要素主义的课程理论 皮亚杰、布鲁纳——结构主义的课程理论 罗杰斯——————人本主义的课程理论 施瓦布——————实践性的课程理论 斯腾豪斯—————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 (2)这一时期课程理论的发展特点 流派众多而且并存 理论本身日益丰富、深刻 出现进一步分化趋势
步发展,而决不代表课程定义的终结。
10
➢ (四)课程的类型
▪ 1.显性课程
▪ 显性课程是人们精心设计的目标明确、内容全面、计 划周密、结构复杂的课程。又叫正式课程。显性课程 包含三种不同的课程类型。
第八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3、评价
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过分强调了儿童个人的兴趣、经验,未能指出何 种经验应由学校或其他机构提供, 很难实行,不 能保证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1.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2. 基本观点: 课程是实现未来社会变化的工具,课程研制应从社会改 造的要求出发,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课程,使课程 在统一的社会整体内完整地联系起来。
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 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3. 评价
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为
社会需要服务;重视各门课程的综合学习,有利 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度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 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 科的系统知识;同时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隐性课程不在课程规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 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环境、 文化情境、人际情境,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物质环境:学校建筑、设备 文化情境: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 人际情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
第八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试讲人:金双丽
学习目标
理解课程的内涵定义; 2. 了解主要的课程理论流派; 3.认识基本的课程类型。
1.
导言
西方:课程改革一直是西方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研究始终是西方教育理论的中心论题。 中国:从1949年至今先后进行了八次课程改 革,“新课改”影响重大。
课程定义的分歧将会继续存在,本教材的理解:
《教育学基础》课程 ppt课件
ppt课件
22
•循环性 这种特征很重要,因为一种内容丰富而且复杂的课程,往往需要通过再回头思考它, 往往需要再提供各种机会才能掌握。循环性与现代主义观念下的重复迥然不同。重复是为了提 高固定僵化的业绩,其框架是封闭式的,而可循环性是旨在发展能力,其框架是开放式的。
ppt课件
23
•关联性 关联性对于在后现代时期中起改造作用的课程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2.参照法
参考过去的课程目标和其他国家的课程目标,并根据本国国 情和教育状况,确定符合本国情况的课程目标。
ppt课件
31
二、课程内容
• 课程标准 • 教材
ppt课件
32
㈠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的结构 • 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执行
ppt课件
33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 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 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 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一是教育方面,称它为教育上的关联。它强调在构建课程时要考虑一整套的关系,在课程 结构上也要强调其中的关系。
二是文化方面的关系。有关文化的和宇宙论的关系,虽然在课程之外,但会形成一个更大 的网络,课程就在其中形成。
ppt课件
24
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类型 四、课程实施 五、课程评价
18世纪和19世纪的观点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教
育研究产生了影响,使得教育研究呈现出一种线性的、
统一的、可以预测的、决p定pt课论件 的倾向,在课程领域也
20
多尔认为,泰勒的课程模式是现代主义封闭课程 体系的产物和典型,它局限于现代主义线性的以及因 果关系的框架中,其课程原理预先决定目标,选择和 组织经验反映这些目标,然后通过评价决定这些目标 是否已经达到。
教育学第八章
• 德育课程大体包括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伦理课等; • 智育课程分为工具类学科和知识类学科,前者主要指语 文、数学和外语,后者又可以分为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 两大类。社会学科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学科; 自然学科包括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 • 体育课程包括基本动作技能课、健康卫生课、体操、田 径、游泳、武术、球类等课; • 美育课程包括音乐、美术等课; • 劳动技术课程包括手工劳动、木工、家政等课程。 • 德、智、体、美、劳无论哪一种课程,都要把知识与能 力、情感与态度,以及价值观三大功能融为一体,实现 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德、完善个性的课程功能。
• (四)显课程和潜课程 • 按照课程的表现形态或呈现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 显课程与潜课程。 • 显课程是在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陈述的,并要在考 试、测验中考核的正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 标。 • 潜课程指的是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 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 影响的那部分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 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和家 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 信仰、偏见和禁忌等等。
一般认为,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 及其进程和安排。 在近代学校兴起之后,课程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 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 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如 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狭义指某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如 数学课程、语文课程等。这种课程定义是使用最普遍的课 程定义。 中国古代的课程就有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欧洲中世纪初的课程有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音乐、 天文学等七艺。事实上,西方是在七艺的基础上增加其他 学科,逐渐建立起现代学校课程体系的。
• 永恒主义认为教育内容或课程涉及的第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 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永恒主义对 此的回答是明确而肯定的,那就是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 “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这些学科的价值都蕴 涵在名著之中。为此,永恒主义者倡导阅读名著。认为名著课程 和教材具有如下的优越性。第一,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 经典名著包含了关于宇宙的见解、观念和正确的思维方法。论述 了人类永恒的道德问题,因而体现人类应该考虑的永恒的原则和 内容。第二,名著的定向都是概念的、理论的,从任何意义上讲, 它都不是技术的、应用的。学习名著比学习一般教材更能对一个 人的智力提出挑战,它可以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第三,读书本 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理智训练。名著都是出自于作为人类精华的伟 大的知识分子之手。人们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不仅受到他们伟 大思想的熏陶,而且实际上也是在同这些伟大人物进行交流、对 话和讨论。最重要的是,读书对智慧训练的价值还在于可以培养 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第四,不读这些名 著,就不可能理解当代的世界。在永恒主义看来,这些名著中的 思想提供了现代科学的基础。
教育学 第八章教学基本原理PPT课件
13.11.2020
11
(五)教学是一种限制性的 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1.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 备课是一种同质异构的艺术创造活动 • 上课是一种异陈异现的艺术表现活动 • 评课是一种“空筐”艺术
2.教学活动是一种有限制性的艺术创 造活动
13.11.2020
12
二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
13.11.2020
9
(二)教学是一种情知交融的认识活动
(三)教学是一种有规可循的科学认识活动
教学内容本身及其设计有规律 教师和学生的生理活动有规律 学习本身有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
13.11.2020
10
(四)教学是一种面向人的 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
由于实践是指向人的生活世界的, 作为实践活动的教学便成为人的一种 生活,一种存在方式,成为人的生命 成长过程本身和整个生命发展过程的 重要阶段。
•
二、自学。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逐段翻译。不懂的地方,留待下
一步解决。
•
三、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
• • •
13.11.2020
四、答题。也是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 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 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 问题。
1、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总是在一定 的思想体系指导下,受一定的哲学观和 一定的阶级立场、及其价值观的支配。
• 科学知识本身具有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 的价值。
• 在教学中,学生不仅从知识中受到教育, 而且还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思想感情中 获得教育。
00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一) 课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课程开发”研究:把课程视为“学校材料”,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的程序。
“课程理解”研究:把课程称为“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 所负载的价值观。
“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1) 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
(2) 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因而,课程研究内容的未来方向应当指向于“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二) 课程的研究方法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整合。
量的研究:这种研究是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与程序,认为这种规律与程序具有普遍性、可广泛运用于一切情境。
该方法论是建立在实证主义哲学对“客观性”的信奉的基础上的。
质的研究: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主观性)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之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了“多数”对“实在”的专断。
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关系:互补融合二、20 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一)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关系:(1) 国际性与民族性是文化交往和发展中的两种不同的特质。
(2) 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又具有内的统一性。
一方面,国际性领先于民族性;另一方面,民族性又依赖于国际性。
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内涵:在民族和文化交往中,多元主义价值观意味着基于多元价值标准对待民族和文化个性,尊重民族和文化差异,与此同时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展开持续和深入的交往,设身处地地理解异民族与异文化。
课程与教学发展史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发展史回顾漫长的历史进程,课程与教学论的起源、发生和发展可以划分为萌芽期、建立期和繁荣期三个时期。
一、萌芽期从课程与教学产生到公元16世纪的数千年中,课程与教学理论经历了漫长的萌芽时期。
在这一时期,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典型的课程与教学代表有:古代苏美尔人的“文吏学校”以泥板为载体的“文吏”课程与教学,我国古代社会中尧舜实施的“德教”课程与教学,古希腊雅典时代形成并到中世纪规范化的“七艺”课程与教学,我国古代孔子建立的“六艺”课程与教学等。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研究还普遍是一种哲学行为,顶多是将其列入整体教育问题中加以探讨,课程与教学问题没有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理论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
不过,古代教育家已明确提出了三个根本性的课程与教学问题:“怎样教学”、“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也就是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方法问题、内容问题和目的目标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结果,散见于比较多的古籍中,而且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
比如中国的《学记》,约成书于战国后期或末期,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专著;而古罗马昆体良(Quintilianus,M.F,约35~95)的《雄辩术原理》,则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专著。
课程与教学论在漫长的萌芽期中表现出了四个主要特点:第一,人们十分重视教育内容、学科等问题。
在中国古代,有人已开始用“课程”一词来描述有关问题。
第二,有关课程与教学的主要观念变迁,经历了从职能主义,到宗教道德主义,再到人文主义。
而在中国,从职能主义到宗教人伦道德教育,就停滞不前了。
第三,课程与教学认识成果寓于整个教育理论甚至哲学理论中,不仅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领域,就连最基本的学科、科目、课程与教学等基本概念都尚未形成。
如西方称three liberal arts,four liberal arts or seven liberal arts;而中国则有“孔子以六艺教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泰勒的课程理论 ppt课件
•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How can these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be effectively organized?)
•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How can we determine whether these purposes are being attained?)
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具有实践 可能) • (2)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使学生获得满足) • (3)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力所能及) •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多种经验 →同一目标) • (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同一经验→多个目标)
PPT课件
1
•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的讨论展开的:
•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What educational purposes should the school seek to attain?)
•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What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can be provided that are likely to attain these purposes?)
• 泰勒的课程理论 • 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美国著名教育学家、
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 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由于对教育 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泰勒被美誉为“当代教 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 • 他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被誉为 “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 “泰勒原理”被公认为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 最清楚的阐述,达到了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新的历 史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门
经济、文化和民族等具体发展需要而开发的
课程
学校课程发展 在前两级课程实施的前提下,根据本校学生
委员会
需求的科学评估,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资源
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类别
例举
国家 课程
其一,标准、实验方案类,如《义务教育全日制学校语文等18科课程标准(实验 稿)》(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1年)、《义务教育语 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
张华:课程有三种涵义:即学科、目标或计划、学习者的经验或体
验。
(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7-68. )
陈玉昆、沈玉顺 :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 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 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从狭义上来说,课程是 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 范围、活动、进程等的综合,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 教科书之中。
课程是指在一定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为达成基础教育 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各门具体学科或学科 的总称,以及这些科目在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 总体安排。包括课程的决策、设计(开发、发展)、编制 (教材编写等)、实施及评价等。
二、课程的类型
依据
课程制定者 或管理层次 课程任务
组织核心
正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度
西方始于斯宾塞的书中
课程Curriculum,来自拉丁语currere,意为“跑马道”。作为教 育学科专门术语,指学生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
当前:不同教育学者的理解
施良方 :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 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
社会改造。 ”
(参见施良方.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1996:3-7. )
刘旭东 :课程是“教育内容”或“教育性经验”之总和,既是“教 程”更是“学程”,既有“显著”、“规范”又有“隐性”、“潜 在”,还“隐含了标准和评价的成分
(参见刘旭东. 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M]. 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18. )
直接明显呈现,学科+综合课程为主 存在于学校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和文 化环境中
(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制定或管理
类别
国家课程 (一级)
课程审定与 编制机构
理解
中央教育行政 确保国家培养目标;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双
机关
基”能力
地方课程 (二级)
学校课程 (三级)
地方教育行政 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依据当地的政治、
类别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 基础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 研究性课程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 正式课程 潜在课程
主要内容
1993年:国家、地方 1996年:国家、地方、学校 1999年:国家、地方、学校 基础学力 视野与能力 探究态度、创新能力
“三中心”,赫尔巴特、斯宾塞 新“三中心”,杜威 学科本位与学生本位相结合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 古代:我国始于唐宋期间
唐代孔颖达为《诗经·小雅》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 疏说:“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判”,此处“课程” 的意思是以一定程式来授事。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 多次使用了“课程”一词。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 课程、大作功夫”等,其中“课程”一词就包含有学习的范围和 进程的意思
(参见陈玉琨,沈玉顺,代蕊华,戚业国. 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 北京:教育 科学出版社,2001:4-5.)
廖哲勋、田慧生 :课程是在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引下,由具体的 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 育人计划性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 动的育人方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湖南省两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精神和《湖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 验)计划》,开设了《湖南地方文化常识》、《科技活动》、《知识讲座与专题 教育》、《生命与健康常识》、《心理健康教育》、《写字》、《环境教育、毒 品及艾滋病预防专题教育资料》、《中华经典诵读》(一至九年级)
学校 课程
如吉林省东丰县猴石中学的《猴石地理》、《猴石历史》、《农村应用文》、 《农村常用数学》、《农村实用物理》、《人口》、《环境》、《禁毒》、《卫 生常识》、《防灾抗灾》、《国防》、《以案学法》等 。
《我与宁波》等;杭州市小学六年级地方教材《我与杭州》;江山市 的“《南孔圣地—衢州》在小学1-6年级开设,《东南阙里》在初一 年级开设,《薪火相传》在初二年级开设,《三衢新貌》在初三年级 开设”,此外还有《话说南孔》《烽火三衢》、《古道千年》等地方 课程。 湖北省2011年新增并下发了4中地方课程,包括:“《高中新课程与 网络应用》(供高中使用)、《廉洁文化进校园》(供小学使用)、 《综合实践活动》(供高中使用)、《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小学 至高中使用)。” 山东省的《领略山东民俗学习指导书》、《走进齐鲁文化学习指导 书》、《齐鲁大地探奇学习指导书》、《走进生物学习指导书》、 《天天饮食学习指导书》等三年级至八年级用书。 辽宁省出版了《辽宁自然与地理》、《辽宁海洋》、《辽宁历史与人 物》、《辽宁工业与经济》、《辽宁体育与艺术》、《辽宁民族》、 《现代农业科技教育》、《人口与环境教育》等。 四川省编写了《四川历史与文化》、《四川社会与经济》、《四川自 然环境》、《心理健康教育》、《青春》、《现代道德及礼仪教育》、 《综合知识讲座》、《家庭·社会与法制》系列教材以及《特种种 植》、《特种养殖》、《现代农业实用技术》、《新科技》等。
其二,实验教材类,即教学用书:人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年级和七年级语文、 一年级数学、三年级英语、七年级生物、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地理、八年级物理、 九年级化学、一年级和七年级美术、一年级和七年级音乐、七-九年级体育和健康 和一-二年级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共十五个学科的教材(教师教学用书)
地方 课程
如:《广州市小学乡土美术》(一至六年级)、《广州市小学乡土音乐》(一至 六年级)、《广州历史》(初中)、《珠海历史》(初中)、《客家文化之都— —梅州》(三、四、五、六年级)、《孙中山的故乡——中山》等 。
(参见廖哲勋,田慧生. 课程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3.)
一、课程的概念
广义: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所有学科)的总 和及进程安排。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等,以及课外活动和 社会实践活动、家庭作业等。
狭义: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等。 狭义的课程就同教学科目(学科)成为同义语。
湖南师范大学附中的《闭环控制系统》、《结构与强度》、《发现与明确问题》、 《机构与稳定性》、《四巧板动画》、《鲁班锁动画》、《投影与三视图》等 。
各地地方课程建设卓有成效。如上海市《上海市中小学公共安全行为 指南》、《中小学生职业规划读本》、《环境教育读本》等;
陕西省有《陕西历史》、《陕西地理》、《陕西生物》等。 浙江省《人 自然 社会》,宁波市的《我看宁波》、《我爱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