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赤壁赋》实录及反思 新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教学反思(精选6篇)
《赤壁赋》教学反思《赤壁赋》教学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赋》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赋》教学反思1我在选课参赛的时候,决定选《赤壁赋》一文,是个艰难的决定。
本文是经典中的经典,有过无数次的被解读;本文由景入情,由情悟理,思想深刻,背景广阔;本文以赋为体,主课问答,应突出诵读;本文又是以文言文为载体,应强化理解。
一时间,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入手,畏首畏尾,总怕设计漏洞百出,割裂了学生与文本,但又不愿调换内容。
我考虑到本文文体特征,先定下了诵读这条主线,为帮助学生诵读,我将课前自主学习的设计精细化,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逐层深入理解文本。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示小组交流成果,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理解,也增强学生的信心。
课堂主要以引导,帮助为主,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的景、情、事、理。
课后延伸阅读是我的另一个设想,读懂本文是本课的目标之一,读苏轼是我设计的更高目标。
作为文化经典,苏轼不可复制,如果在语文课堂上不能引起学生对苏轼的阅读兴趣,那我总觉得是一种遗憾。
我的这一节课,完全是一节生成课,学生不是我所带的学生,尽管彼此有些陌生,但他们一次又一次给了我惊喜。
我对学生的表现是满意的,我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和引导还有遗憾和不足之处,希望各位专家予以指导。
《赤壁赋》教学反思2当我看到要讲的是《赤壁赋》时,心里很矛盾,因为这一课很有内容可讲,但同时内容多,又怕时间不够,这是刚开始时的困惑,不过,上次讲过一次公开课,这次的信心很强,静下心来,认真回想上次讲完课,评委的评价,一定要注意。
通过几遍梳理,阅读《教参》、查找相关备课资料,心中慢慢理出了思路,那就是抓住景、情、理三者交融这一线索,分析理解课文,试讲几次,发现效果还不错,但前提是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但后来得知:学生还没学到这一课,那么教学内容就需要变,这时离正式讲课还有六天,作为高三的老师,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所以建议以后公开课的时间可否提前,他正好跟高三一摸冲突,于是,迅速定目标,大胆删节,立足课本,吃透语言。
《赤壁赋》课堂实录及反思
04
课后反思
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授《赤壁赋》时,我采用了讲解、小组讨论和个人朗诵等多种方法。经过 反思,我认为讲解部分过于主导,小组讨论和个人朗诵环节可以更加深入。
技术运用
在课堂中,我使用了PPT来辅助教学,但发现有些内容过于繁杂,导致学生注意 力分散。未来应更加精炼内容,并考虑其他教学工具。
互动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 主题、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鼓励学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未来教学的展望
跨学科融合
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 、艺术等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
识视野,培养其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实践 等活动,将课堂所学与实践相结合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教学
《赤壁赋》课堂实录 及反思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课堂导入 • 课堂实施 • 课堂总结 • 课后反思 • 教学建议与展望
01
课堂导入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在《赤壁赋》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首先介绍了苏轼的 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即苏轼 被贬官至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
情感铺垫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的壮观场景,以及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影像,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 境,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互动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预习时对《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和探究精神。
02
课堂实施
课文讲解
01 讲解背景
介绍《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包括苏轼的生平、 文学成就以及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
教材与实际结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预习要求:分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从文章的词语句子、情感哲理、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制成课件。
师:同学们,都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你们能具体说说吗?生: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
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生: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
(大家笑)“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师: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大多数学生:没有!部分学生:有,在我们课本的封面。
师:对!同学们可以翻到封面欣赏一下。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每次游览人们传说的古战场赤壁,都不免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
由此,中国文学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妙绝伦的散文。
他写成《前赤壁赋》时,展纸挥毫写了一幅长卷,这幅长卷写得尤为成功。
传到明代,董其昌拜观了真迹,十分倾倒,说苏轼的书法笔力欲透纸背,全用正笔中锋,每波划尽处,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今天,让我们伴随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步入苏轼为我们构筑的文学和哲学的殿堂,领略苏轼那卓绝的雄风。
[放录音,学生听]师: 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生:我感受最深的是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生:自己读不出的东西似乎一下子有了感悟。
生: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全班笑)师:很好!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
我们同学在预习中也读出了这一点,请看下列问题,我们共同探讨:(展示问题一: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生: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堂实录及点评
《赤壁赋》课堂实录文勇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大家把这些字词看一下,有些关键字要重点提示一下。
“举酒属客”的“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
“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乘的意思。
“七月既望”的“望”,农历每月十五。
“纵一苇之所如”中的“如”,往、到的意思。
“冯虚御风”的“虚”,古意是凌空的意思。
“美人”,特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这里有几处“之”字的用法要注意,“哀吾生之须臾”中的“之”,助词,主谓间不译。
“惟江上之清风”中的“之”,结构助词,可翻译成“的”。
“耳得之而为声”中的“之”,代词,“它”的意思。
“月出于东山之上”中的“之”,助词,可不译。
虚词“于”的用法在本文有两处:“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中的“于”,介词,“在”的意思;“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的“于”,介词,表被动。
文中“歌”字有两处不同用法:“扣舷而歌之”的“歌”是动词,唱的意思;“倚歌而和之”的“歌”是名词,表示歌声。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和词的活用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属于状语后置句式,本为“于斗牛之间徘徊。
”“凌万顷之茫然。
”是定语后置,“凌茫然之万顷。
”“渺渺兮予怀。
”是倒装句,“予怀渺渺兮。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西”、“东”,名词作状语。
“侣鱼虾而友麋鹿”中“侣”、“友”,意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舞”、“泣”,使动用法。
“桂棹兮兰桨”中“桂”“兰”,名词作状语。
“羽化而登仙”中“羽”,名词作状语。
“乌鹊南飞”中“南”,名词作状语。
“不知东方之既白”中“白”,名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顺流而东”中“东”,名词作动词。
“下江陵”中“下”,名词用作动词。
“肴核既尽”中“尽”,形容词用作动词。
这篇文章是押韵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韵脚,看到PPT上面本文押运换韵的字。
本文来自语文茶轩屏显1:间、天、然、仙、桨、光、方、慕、诉、缕、妇、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酌、藉、白。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8篇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8篇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篇1】一、导入新课师: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
后来在这里,他还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前赤壁赋》。
(点评:学生学习过的古代山水记游散文很多,但学生没有做一个系统的归纳,所以先通过这一段简短的导语简单的归纳了学生以前学过的著名的山水游记,让学生在大脑中能够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知识。
)实录:学生认真的听,仔细的思考。
尤其是背诵时,有的学生闭上眼睛,好像是被赤壁的景象所感染。
二、作者背景师:学习一篇文章必须要了解作者及背景,作者及背景的了解更有助于深刻的领会文章。
本文的作者是苏轼,苏轼的文章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苏轼的相关知识我们更是耳熟能详,就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吧!(点评:让学生自己回顾作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对旧有知识的回顾,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胡玉茹:1037年~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宋代大文豪。
丁凯航:和苏洵、苏辙合称三苏。
叶先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在文学上称为唐宋八大家。
张勇:和辛弃疾合称苏辛。
罗阳: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苏黄米蔡。
(点评:对于作者的情况,学生是比较熟悉的,老师不必再去做详细的讲解。
讲回顾知识交给学生自己,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使我们比较全面的了解了作者,有那位同学能够结合以前所学知识为我们讲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余存存: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高中课文《赤壁赋》反思(甄选10篇)
高中课文《赤壁赋》反思(甄选10篇)篇一:高中课文《赤壁赋》反思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
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上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
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
”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时间要用在刀口上“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
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
如教《故都的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许会浮现出一幅硕果满枝的丰收图景,也可能会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感慨,那么,郁达夫给我们带来了一幅怎样的秋天图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
学生翻开书,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并结合自读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点与心境及时代背景的关系。
这样,在兴味盎然中也较容易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
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
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
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
《赤壁赋》反思(15篇)
《赤壁赋》反思《赤壁赋》反思(15篇)《赤壁赋》反思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安排了《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三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它们借游赏之事,探索生命的意义、治学的道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高中的教材选用的都是历史经典名篇,每一篇都闪烁着儒道释等百家光辉的思想。
编者要老师传道的意图很明显。
即非如此,看着这些影响历代、影响世界的如日月之耀眼光华的伟大思想就躺在我们的教科书里,又如何能不讲呢?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拟定为: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生死观,掌握多角度看问题的正确的思想方法。
当然,也让学生领会了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的大家手法。
整堂课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读、思、议、写训练到位,而且全部围绕生死观展开,如一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
不足之处是:整节课容量大,节奏快,学生需要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才能跟得上。
《赤壁赋》反思2这堂课尝试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古板模式,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新模式一、我觉得我这堂诵读课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注重诵读形式多样化本堂课有齐诵、自诵、范诵、脱稿朗诵、全体背诵等多种诵读方式2、教师的诵读指导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诵读方面,我下了一些功夫,设置了“诵读三境界”、“诵读提示”等教学环节,并且针对每一段、每一层甚至每一句的诵读,都设置了渐进式的诵读指导,层层深入,指导学生,让学生逐步达到诵读的目标要求。
基于课堂时间和课堂容量问题,为了更深入地完成目标,我考虑我的诵读课不以诵读段落的多少作为评判标准,所以就是《赤壁赋》也没有实行全篇诵读教学,而是选取了前三段,将第四段放在课下落实,我觉得这样也符合高效课堂不必要面面俱到的要求3、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诵读课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不容易,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成功,否则就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这是语文教学新模式的大忌,所以,为了使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1)、设置了层进式教学指导,问题设置也极为明确,让学生对诵读的理解在一堂课中逐步加深,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参与,又符合教学规律。
人教版必修二《赤壁赋》教学实录和课后反思
曹勇军:《赤壁赋》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实录】第一课时师:上课,同学们好!很高兴和我们广西南宁沛鸿民族中学高一(18)班的同学一起学习苏轼的《赤壁赋》。
苏轼,我们不陌生,初中就学过他的不少作品。
有一篇文章,不知同学们还有没有印象,我来考考大家(教师背诵):“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学生跟着背,声音越来越大。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很好!这篇文章叫《记承天寺夜游》,在哪里写的?生(齐):黄州。
师:这篇文章写于元丰六年。
那一年的秋天和冬天,苏轼游览了黄冈赤壁,分别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这是苏轼作品中最精华的文章。
哪个同学能告诉我,苏轼为什么去了黄州?生(齐):被贬。
师:为什么被贬?生(纷纷):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师:大家能不能说说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生1:不知道。
生2:有官员从他的诗中找出句子说讽刺变法,于是皇帝把他贬官。
师:乌台,就是御史台。
有人诬陷他,说他诗中有反对朝廷新政的文字,于是把他投入大牢。
东坡在狱中生活了130天,这对他的身心、对他的人格造成了巨大的折磨和摧残。
后来方方面面的人出面营救,最终他被放出来,可是被贬黄州,并开始了不断被流放的坎坷的人生际遇。
苏轼去世前两个月左右,在常州,有这么一首诗,题自己的自画像(投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儋(dān)州在哪里呢?海南岛。
惠州在哪里呢?广东。
苏轼不断被贬,先被贬到黄州,后被贬到更远的惠州,最后被贬到更遥远的海南岛儋州。
苏轼满身伤痕,历经坎坷,他要给自己一个快乐地活下去的理由,他不断地思考,到黄州之后,他的思想开始成熟了,仿佛一道天光,划过这荒瘠的大地。
中国文学史上这篇最著名的文章出现了。
昨天和同学们见面的时候,有同学问我《赤壁赋》中的“赋”是什么?“赋”是一种文体,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赤壁赋》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赤壁赋》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赤壁赋》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散文,分为两篇。
其中《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
而《后赤壁赋》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虽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
《赤壁赋》的教学反思篇1这堂诵读课,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上一堂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的诵读课,尝试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古板模式,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新模式一、我觉得我这堂诵读课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注重诵读形式多样化本堂课有齐诵、自诵、范诵、脱稿朗诵、全体背诵等多种诵读方式2、教师的诵读指导必不可少要想调动学生的诵读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具备相关的诵读体会和感悟,这些都需要老师渐进式指导,在这方面,我下了一些功夫,设置了“诵读三境界”、“诵读提示”等教学环节,并且针对每一段、每一层甚至每一句的诵读,都设置了渐进式的诵读指导,层层深入,指导学生,让学生逐步达到诵读的目标要求当然,考虑到学生学情和课堂容量,在诵读指导方面,只是强调了声音方面的三种诵读感悟,没有涉及到诵读的重音、停连、节奏等其他方面3、确定一个教学目标,敢于舍弃一开始的教学过程和导学案,都设置了初高中衔接环节,计划先由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前三段诵读,让学生感悟出不同的景物特点、不同的思想情感,要运用不同的声音语调来表现,这样得出的诵读感悟就会更自然,但一节课四十分钟,课堂容量太大,就影响了《赤壁赋》的诵读只能忍痛割爱基于课堂时间和课堂容量问题,为了更深入地完成目标,我考虑我的诵读课不以诵读段落的多少作为评判标准,所以就是《赤壁赋》也没有实行全篇诵读教学,而是选取了前三段,将第四段放在课下落实,我觉得这样也符合高效课堂不必要面面俱到的要求4、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诵读课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不容易,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成功,否则就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这是语文教学新模式的大忌,所以,为了使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1)、设置了层进式教学指导,问题设置也极为明确,让学生对诵读的理解在一堂课中逐步加深,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参与,又符合教学规律(2)、制作了具有人文关怀的导学案导学案的用语尽量做到温暖激励;在导学案中,用第一人称让学生明白诵读是自己的事情;设置三条“语丝”栏,激励学生参与(3)、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运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对学生的诵读予以指导和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在老师指点下真正有提高;允许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肯定学生看法或诵读的合理之处——诵读是有个性化的,绝对不允许千篇一律,统一要求运用某种腔调来诵读,那样做就违反了教学规律二、学生表现方面1、优点这堂课学生总体表现良好,具体表现在:(1)、齐诵声音响亮,回答问题声音清晰,所有的问题都是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共有有十多位学生(2)、敢于质疑,敢于谈出自己的诵读看法(3)、有两三位学生诵读水平较好(4)、据教研组长和我的观察,整堂课全体学生聚精会神,讨论、思考等环节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真正做到全班一盘棋,这也使教师在提问、引导等教学环节上游刃有余,课堂语言干脆利索分析原因:自从09年承担本课题一来,我平时的课堂就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发言,每节课总是多留给学生点时间,尽可能减少老师单纯传授知识的时间,争取师生互动时间有些课我提出相关要求,让学生登上讲台讲课,我多次灌输“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堂是学生表演的舞台”这样的思想,使他们感觉到学生走上讲台讲课是一种正常的教学模式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种长期的做法保证了学生在本堂课上的良好表现正如我们的教研组长所说,功夫在诗外,这一批语文素质整体不高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如此展现确实不易,从中能看出舒老师平时教课过程中所下的功夫2、问题(1)回答问题的学生仍然偏少,据老师们统计,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十多位,其中有的学生主动站起来两次,但一些学生仍然有畏惧心理,只能做到认真地听讲、思考,对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心存顾虑(2)最后的脱稿朗诵,应该是整堂课的另一个小高潮,朗诵的同学勇气可嘉,朗诵出的感情总体良好,可惜《赤壁赋》前三段尤其是第三段篇幅较长,再加上该生有点紧张,朗诵过程中有几句需要大家提示,虽然是一堂真真实实的原生态课堂,仍让人觉得美中不足,略显遗憾解决方法:(1)继续推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勤思,多表现(2)多创设课堂的发言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3)解决学生畏惧心理,让他们从内心“放下”顾虑,培养心理素质,展现自我(4)教师以身作则,善于表现,教出自己的个性风格,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5)假以时日3、学生的收获与感受(1)本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诵读感悟和诵读心得,通过诵读理解、赏析了古诗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获得了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2)本堂课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诵读,有利于语文的语文学习(3)在诵读方面仍需要继续训练,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总之,这堂诵读课受到领导、教研组长和同行的高度评价,尤其是对我的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思路和学生表现予以大力肯定同时同事们也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比如要有老师范读,对语句诵读的分析再细致一些等,让我课后受到一些启发,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赤壁赋》的教学反思篇2我在选课参赛的时候,决定选《赤壁赋》一文,是个艰难的决定。
《赤壁赋》教学实录及反思
的 画 面 ? 有 什 么特 点 ?
拂 面 、 水 面 平 静 、 星 月 交辉 的 景
的 , 是 实写 。
【 教 学 实录 】
师: “ 赤壁 ” 是 三 国古战 场 。 一
提起 “ 赤壁” , 我 们 就 会 联 想起 唐
代诗 人 杜牧 “ 东 风 不 与 周 郎便 , 铜
雀春 深锁 二 乔 ” 的深 情咏 叹 , 就会 联 想 起 宋 代 词 人 苏轼 “ 乱石穿空, 惊 涛拍岸 , 卷 起 千堆 雪” 的 豪 壮 写 照。 有趣 的是 , 因“ 鸟 台诗 案 ” 而被
师: 下面 , 请 大 家首 先 找 出 第 “ 悲” ?
一
生 l : “ 清 风 徐 来 , 水 波 不 的 箫 声 。
兴。 ” “ 月 出 于 东 山之 上 , 徘 徊 于 斗
师: 好。 请 诵 读 第二 段 描 写 箫
生 l 5 : 它 表 明 万 事 万 物 有 其
牛之 间。”
中写 “ 风” “ 月” 的文 句。
师: 她找 对 了。那 么, 请 大 家 间 之 明 月 … … ”
思 考一 下 , 这 里 的“ 遗响” 指 的 是 师: 本段 是在 议 论 、 述 理 。作
( 教 师范背全 文 ) ( 学 生鼓 掌 )
段 中描 写 “ 风” “ 月” 的文 句 。
写。“ 明月 ” 代表《 诗 经 》中 的 《 月
生 1 1 : 文 中的 “ 客 ” 追 忆 曹 孟 “乐 …‘ 悲” “ 喜”三种感情。“ 风”
《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学反思《赤壁赋》教学反思1这一周我们在学习文言文,高一的学生们一提到要学文言文就头疼,特别是知道《赤壁赋》还要求全文背诵后,就更痛苦了,为了提高学生们学习热情,在备课时我反复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本课有非常大的兴趣呢?怎样让学生爱上这篇文章爱到不背会誓不罢休呢?想了很久我决定从本课的作者苏轼入手。
要说苏轼吧,学生们并不陌生,初中就学过不少苏轼的诗词,如果我只是简单的介绍苏轼,估计不少学生对他还是停留在初中时的认知。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有一种手法是知人论世。
简而言之就是如果你对某一首诗歌的作者了解比较多,在理解欣赏诗歌时相对就容易些。
同理亦然如果学生对苏轼了解比较多,在理解本课时相对也会容易些。
但是,只是了解苏轼,不是欣赏崇拜,怎能爱屋及乌,从爱苏轼到爱他所写的文章呢?我决定让学生崇拜苏轼甚至让本就崇拜苏轼的爱上他!有了这个想法,我决定从导语入手。
一个精彩的导语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李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上课时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有一个人,一度下狱,三度被贬。
但是他既没有像贾谊一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一样归隐田园。
他是一一苏轼!还没等我说完啊,全班学生都齐声回答,他们得意洋洋的望着我,好像再说:“这也太简单了,今天要学这一课,当然知道是苏轼啊!”好既然大家对苏轼这么熟悉,我就考考你们,看看你们对苏轼了解多少。
我在课件上我展示了诗人苏轼,词人苏轼,文章苏轼,书法苏轼,官员苏轼,美食家苏轼,兄长苏轼,丈夫苏轼……这些其实是考察学生对苏轼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前几个问题学生们非常顺利的答出来了,什么在诗歌方面与陆游并称苏陆,豪放词开拓词境,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个好官修建了苏堤。
下面作为兄长和丈夫,苏轼怎样,就是我煽情的补充。
作为兄长他对弟弟怎样?初中学过他的词《水调歌头》,在本词的序中写着“兼怀子由”,苏轼很爱自己的妻子,在妻子去世后他在妻子墓旁亲手种下三万株松树寄托哀思,在妻子去世十一年后梦到亡妻写下了悼亡词之首《江城子•忆梦》。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作业含解析2
第9课赤壁赋学校班级学生完成时间:30分钟(编者:陈福枝)一、基础训练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准确无误的一组是( )A。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危.坐(危险)举.匏樽(拿起)不绝如缕.(细丝)B.肴核..(菜肴) 既.望(过了)破.荆州(打破)举酒属.客(劝人饮酒)C.少焉..(一会儿)倚.歌(循、依) 托.遗响(寄托)酾.酒临江(斟)D.渺渺..(悠远的样子)盈虚.(空虚) 挟.飞仙(携带)取之无禁.(禁止)2.和例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A.侣.鱼虾而友.麋鹿B.舞.幽壑之潜蛟C。
正.襟危坐D。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山川相缪③杯盘狼籍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相与枕藉乎.舟中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B。
①自其不变者而观之.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C.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①而.今安在哉②而.卒莫消长也5。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望,农历每月十五日;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D.赋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介于诗、文之间,比较接近于诗体。
6. 选出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凌万顷之茫然A.月出于东山之上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客有吹洞箫者D.何为其然也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准确无误的一项是()A.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B.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美貌的女子C.白露..横江白露:白茫茫的水气D。
凌万顷之茫然..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8.根据句意,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内容.①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实录及反思-新人教版必修2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实录及反思-新人教版必修2《赤壁赋》引入:陶行知在《自立立人歌》中这样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汉!我把它总结为一句话: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向来不求别人。
今天把它放到课堂上,前面再加两个角色,请同学们填空,并总结课堂模式。
教师:自己能做的事情,我(教师)向来不求别人(学生)——讲授式教学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学生)向来不求别人(教师)——自主式探究反思:这个引入,回头看看显得不伦不类。
第一,不适合对学生讲,因为太深,所以显得没有必要,而且一上去讲这个,也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好像被一下打懵了;第二,和本课没有必然的联系。
再加上,出发点本想是鼓动学生,让学生多参与,实践“以生为本、自主探究”,结果学生没有教材,又变成了一言堂,导致这个开头显得拖沓冗长、滑稽可笑。
教师:先出个智力游戏:池塘里一根木头上有五只青蛙,现在有四只决定要跳到水里去,请问:木头上还剩几只?学生:五只教师:为什么是五只?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学生:决定。
教师:决定不等于学生:跳教师:决定不等于行动。
下边就要看大伙儿的行动了。
教师:下面,我们先来了解苏轼。
刚才我已经讲过,他是一位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的大师,那么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苏轼的诗,你还能记起哪些?学生:《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师:《江城子.密州出猎》属于哪一类?诗还是词?学生:词。
教师:咱们一中的同学脑子转得非常快,步子跨的有些大。
不过,先说词也可以。
除《密州出猎》外还有哪些?学生:《水调歌头》教师:我们能否背两句?学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反思:当学生开始背诵的时候,教师就不应再有过大的声音彰显自己。
因为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教师就应该退到幕后,倾听、欣赏。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赤壁赋》教学实录
赏情理交融之赋,悟诗人旷达胸襟──苏轼《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教学实录一、教材分析《赤壁赋》是语文人教版教材必修二的第三单元的一篇赋,而且是放在“基本阅读”板块当中,足见其重要性。
赋这种文体的发展流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中夹带着历史的风霜和千古文人的体温,从骚赋到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最后到文赋。
然而,在浩瀚文赋海洋里,《赤壁赋》兼具了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双重特点,行云流水,文采斐然,可以称得上是文赋当中的一朵奇葩。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失意,但他始终保持乐观态度,这跟他受儒释道三派学说的影响无不关系,在他所有的创作中最能体现他驳杂思想中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的作品就属《赤壁赋》了。
新课标中指出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语文素养又集中体现在审美价值观和情感体验等方面。
指导学生学习本文就应侧重于领悟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落实培养语文素养的大目标。
二、学情分析我所教的班级是普通班,学生们文化知识根基浅、底子薄,即使是他们天天接触的母语也是如此。
能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表达的能力都很薄弱,文言文字词的积累更是少得可怜,所以对他们来说,理解文言文大意都很困难,那么深刻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三、教学设想立足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我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设为梳理文中关键字词语句,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是知人论世,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构建学习文本的知识背景。
然后逐段讲解关键字词,并指导诵读,通过熟读,进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
在此基础之上,第三课时重在研习探讨作者情感变化,从而把握苏轼人生观中积极乐观的一面,体味他旷达开阔的胸襟。
教学这篇文章,要有两个意识:1、要有整体意识。
学习课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本单元第一篇是杜牧的《阿房宫赋》,同样也是赋体,那么学习本文的时候可以回顾上篇课文介绍的赋体知识,这样一来,上下勾连,从而巩固加深学生对赋这种文体的认识。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自学、讨论为主,教师适时点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翻译全文,疏通文意。
反复采取自读、齐读等读法,使学生感受赋的音乐美。
注意朗读指导。
)本课时的主要任务也是教学重点难点:1. 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
2. 体会景、情、理三者的内在联系(写景与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3. 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一、导入新课:“一切景语皆情语”,宋代范希文也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丢掉性命的苏轼,今天面对赤壁的明月清风,他的情感有哪些变化?本文又是如何把景、情、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赤壁赋》,走近苏轼。
请大家用三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
(板书《赤壁赋》)(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二、品读第一自然段师:文章欣赏完了,同学们看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作者此时的心情?可以在第二段中去找。
生1:“乐”。
(板书:乐)师:此时苏子为何如此快乐?生1:看到美景。
生2:看到赤壁夜景。
生3:因为赤壁的夜景太美了!师:请大家在第一段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是那些?生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生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师:这些写景的句子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请同学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一下此幅美景,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
生描述: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游人此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天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如仙境一样。
[试卷+试卷]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赤壁赋》实录及反思 新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引入:陶行知在《自立立人歌》中这样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汉!我把它总结为一句话: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向来不求别人。
今天把它放到课堂上,前面再加两个角色,请同学们填空,并总结课堂模式。
教师:自己能做的事情,我(教师)向来不求别人(学生)——讲授式教学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学生)向来不求别人(教师)——自主式探究反思:这个引入,回头看看显得不伦不类。
第一,不适合对学生讲,因为太深,所以显得没有必要,而且一上去讲这个,也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好像被一下打懵了;第二,和本课没有必然的联系。
再加上,出发点本想是鼓动学生,让学生多参与,实践“以生为本、自主探究”,结果学生没有教材,又变成了一言堂,导致这个开头显得拖沓冗长、滑稽可笑。
教师:先出个智力游戏:池塘里一根木头上有五只青蛙,现在有四只决定要跳到水里去,请问:木头上还剩几只?学生:五只教师:为什么是五只?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学生:决定。
教师:决定不等于学生:跳教师:决定不等于行动。
下边就要看大伙儿的行动了。
反思:因为前面的无效,再加上这个,似乎显得更啰嗦,给人的感觉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真的不如“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高一咱们已经学过三册书了,今天我们没有按随堂的顺序进行,而是回头望月,来看一看我们曾经走过的路。
今天我们看的是必修二。
同学们都带书了吗?学生:没有!反思:学生都没有带书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当时我就懵了,没有书咋讲课?特别是文言文。
所以,那会儿语言也是时断时续,课堂的实际与预设不是不符,而是差距太大,是个不小的挑战。
教师:那行,没有带书的话,听我说。
在必修二这册书里,我们先学习了写景状物的散文,后学习了从先秦到南北朝诗歌,第三单元我们要学到的是山水游记类散文。
这当中,我们要接触三位大师:王羲之、苏轼和王安石,今天我们挑选的这位: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他就是苏轼。
好,接下来让我们走近大师,走进《赤壁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引入:陶行知在《自立立人歌》中这样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汉!我把它总结为一句话: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向来不求别人。
今天把它放到课堂上,前面再加两个角色,请同学们填空,并总结课堂模式。
教师:自己能做的事情,我(教师)向来不求别人(学生)——讲授式教学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学生)向来不求别人(教师)——自主式探究反思:这个引入,回头看看显得不伦不类。
第一,不适合对学生讲,因为太深,所以显得没有必要,而且一上去讲这个,也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好像被一下打懵了;第二,和本课没有必然的联系。
再加上,出发点本想是鼓动学生,让学生多参与,实践“以生为本、自主探究”,结果学生没有教材,又变成了一言堂,导致这个开头显得拖沓冗长、滑稽可笑。
教师:先出个智力游戏:池塘里一根木头上有五只青蛙,现在有四只决定要跳到水里去,请问:木头上还剩几只?学生:五只教师:为什么是五只?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学生:决定。
教师:决定不等于学生:跳教师:决定不等于行动。
下边就要看大伙儿的行动了。
反思:因为前面的无效,再加上这个,似乎显得更啰嗦,给人的感觉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真的不如“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高一咱们已经学过三册书了,今天我们没有按随堂的顺序进行,而是回头望月,来看一看我们曾经走过的路。
今天我们看的是必修二。
同学们都带书了吗?学生:没有!反思:学生都没有带书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当时我就懵了,没有书咋讲课?特别是文言文。
所以,那会儿语言也是时断时续,课堂的实际与预设不是不符,而是差距太大,是个不小的挑战。
教师:那行,没有带书的话,听我说。
在必修二这册书里,我们先学习了写景状物的散文,后学习了从先秦到南北朝诗歌,第三单元我们要学到的是山水游记类散文。
这当中,我们要接触三位大师:王羲之、苏轼和王安石,今天我们挑选的这位: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他就是苏轼。
好,接下来让我们走近大师,走进《赤壁赋》。
(板书:赤壁赋)教师:首先,我们来共同讨论、拟定《赤壁赋》第一课时我们能达到的目标,或者说我们应该达到的目标。
反思:尽管没有教材,我还想力争做到——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的目标,因为教的进度要符合学的进度。
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被“教学进度的快车”甩掉了,教学应该是慢的艺术。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品味主题和旨趣;3、探寻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反思:这篇文章最应该好好诵读的,但是因为学生没有课本,所以第二个目标中“反复诵读”形同虚设。
教师:下面,我们先来了解苏轼。
刚才我已经讲过,他是一位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的大师,那么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苏轼的诗,你还能记起哪些?学生:《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师:《江城子.密州出猎》属于哪一类?诗还是词?学生:词。
教师:咱们一中的同学脑子转得非常快,步子跨的有些大。
不过,先说词也可以。
除《密州出猎》外还有哪些?学生:《水调歌头》教师:我们能否背两句?学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反思:当学生开始背诵的时候,教师就不应再有过大的声音彰显自己。
因为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教师就应该退到幕后,倾听、欣赏。
教师:下阕能不能由一个同学单独来背一背?学生: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鼓掌)教师:苏轼的词开了一代豪放之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君若烦闷,择阮郎归;君若不满,择定风波;君若量小,择念奴娇。
希望大家能以这三句话为起点,对苏轼进行深入的了解。
到第四册,我们可能会讲到苏轼的词两首——《定风波》、《大江东去》,到时候我们再跟着老师认真学习。
反思:总结的语言不够精炼,甚至显得罗嗦,特别是“可能”一词说的很没有水平,因为他们眼下就正在学习必修四,学生从目录上应该早就知道了。
其次,词的题目当时也没有想起《赤壁怀古》而说成了《大江东去》。
第三,谈到苏轼词的影响,不能不提辛弃疾,以及他们并称“苏辛”,这也是个遗憾。
当然,苏轼在词上的最大贡献是: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因为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前人就有“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述,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
当时挖掘不深,一语带过。
教师:谁能想到苏轼的一首诗?教师: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一首哲理诗、理趣诗。
教师:还有一首写西湖的诗也挺好的。
学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教师:这首诗的题目是?学生:《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反思:此处又犯了刚才的毛病。
教师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就应该退到幕后去倾听和欣赏,而我又总是不自觉地跑到前台抢学生的镜头。
教师:还有一首哲理诗、理趣诗,也很好。
学生:《题西林壁》。
教师:对,《题西林壁》,特别是其中的两句,后两句。
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反思:当学生回答出《题西林壁》时,我本应让那位同学顺势说下去,而我却打断了他,最不能原谅的是:我竟然说出了“后两句”,天知道,后两句诗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另外,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也很有名,也是一首理趣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当时也没能想起来。
教师:谈到文、赋,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他的《赤壁赋》,另外还有与此相对的一篇,名叫?学生:《后赤壁赋》。
反思:此处缺乏应有的高度概括。
众所周知: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的“三苏”称号,“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门四学士”“苏黄”并称等说法都凸显了苏轼的地位和影响,很可惜,我没有进一步拓展。
教师:至于书法和绘画,咱们就不再多说了。
不过有一点值得一提,苏轼最喜爱哪一种植物?反思:既然不再多说了,就不要说了。
结果还是说了,这纯属废话。
其实,谈到苏轼的书法,他的行书、楷书均有很大造诣,他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应该特别点出来,结果我却略而不谈。
教师:在“岁寒三友”或“ 国画四君子”中,苏轼最喜欢哪一个?学生:竹子。
教师:有诗文为证吗?教师: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因为?学生: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反思:其实苏轼是非常喜欢吃肉的,有“东坡肉”为证,但是苏轼又是个喜欢风雅的人,尤其喜欢竹子。
因为这种植物又高又直,是有气节和骨气的象征,我们也常说它是正直与虚心的表现。
因为喜欢,苏东坡在他家后花园种了不少花,还有许多竹子。
总觉得自己问的不好,学生无从答起。
课堂提问的技巧是教师课堂艺术最直接、最全面的展现,锤炼语言、提升发问的质量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
教师:一个品位高雅的诗词文赋书法绘画集于一身的大家,我们给他来一个总结,请填空。
(板书)(男)子(才)子(君)子集于一身(痴)情(诗)情(豪)情雄视百代(态)度(风)度(气)度引领千年学生:齐读教师:接下来我们进行目标二,品读课文,在欣赏作者所描绘的美景的同时,我们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的脉搏。
有课本的同学和我一起读,会背的同学和我一起吟唱。
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反思:此处读错,读成饮酒“作”甚后重复,可笑可叹,如此名篇,确属不该)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教师:既然大家没有带课本,那我只好通过提问一些句子或关键词,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教师:课文第一自然段开篇就有“七月既望”,提到“望”“既望”能让我们想到哪些字?表示时间的词语。
学生:朔教师:“朔”指的是阴历每月的哪一天?学生:初一教师:那最后一天叫什么?学生:……教师:晦反思:还是提问、引导不得法,如能例举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我想情况会好很多。
教师:“望”指的是哪一天?学生:阴历每月十五。
反思:望日,夏历的每月十五,天文学上指月亮最圆的那一天。
明代张溥《五人墓碑记》中有“三月之望”的句子。
教师:“既望”呢?学生:十六教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似曾相识,我们在初中哪篇课文里学过?学生:《核舟记》教师: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教师:那么“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应该出自哪篇文章?学生:《后赤壁赋》教师:聪明!“正襟危坐”中“危”字该如何解释?学生:端正教师:李白有诗云: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危”字又该如何解释呢?学生:高教师:同样解释为“高”的还有李白的蜀道难中哪一句?学生:噫吁嚱,危乎高哉!教师:现代汉语中有“危如累卵”“危在旦夕”等成语,“危”的意思是?学生:危险教师:但有一个成语,经常考,而且容易出错——危言危行。
“危”字什么意思呢?学生:(轻声)小心……教师:有人说小心,还有别的解释吗?学生:谨慎的教师:好,已经很接近答案了。
在生活中间,或者说生而为人,就应该像苏轼一样做个君子,那么他的言行应该怎样?学生:正直教师:对,说的是正直的话,做的是正直的事,指正直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