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01w工作面矿压观测报告

合集下载

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总结

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总结

2015年1月份矿压观测总结211302工作面1月23日开始生产,截止到1月底,211302工作面机头累计推进51.2m;机尾累计推进48.6m。

工作面初次来压分布不均衡,压力分段显现,来压时顶板破碎,煤帮有破断的声音,部分支架安全阀打开。

(1)由上部测站(133#、148#、162#支架)矿压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可知,上部测站顶板初次来压步距为30.6~34.3m,三支架平均初次来压步距为32.58m。

顶板来压时加权阻力为2413.12~2914.22kN,平均动载系数为1.32。

来压持续长度为0.8~5.6m,三支架平均来压持续长度2.21m。

来压期间支架下缩量增大,煤壁片帮、回采巷道变形等其他矿山压力现象并不明显,上部工作面整体状况良好。

(2)由中部测站(58#、74#、90#、109#支架)矿压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可知,中部测站顶板初次来压步距为20.6~25.8m,三支架平均初次来压步距24.2m。

顶板来压时加权阻力为2526.89~3228.65kN,平均动载系数为1.36。

来压持续长度为0.8~4.8m,三支架平均来压持续长度2.46m。

来压期间支架下缩量增大,煤壁片帮、回采巷道变形等其他矿山压力现象并不明显,中部工作面整体状况良好。

(3)由下部测站(14#、27#、42#支架)矿压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可知,下部测站顶板初次来压步距为28.2~32.3m,三支架来压步距平均值为30.86 m。

顶板来压时加权阻力为2283.25~3102.36kN,平均动载系数为1.70。

来压持续长度为0.4~14.2m,三支架平均来压持续2.56m。

来压期间支架下缩量增大,工作面端头煤壁略有片帮,回采巷道变形等其他矿山压力现象并不明显,下部工作面整体状况良好。

现场矿压监测表明:基本顶沿工作面倾斜方向分段来压比较明显,来压次序一般为先中部后上、下部。

上、中、下三段来压强度也有差异,下部来压比上部强烈,这主要与采空区冒落程度有关,应加强对工作面下部支架支护质量的管理。

矿压观测仪器仪表实验报告收获

矿压观测仪器仪表实验报告收获

矿压观测仪器仪表实验报告收获煤矿安全作业规程规定,采煤工作面必须配备测量瓦斯浓度的仪器设备,如测瓦斯浓度计等。

目前我国煤矿瓦斯浓度观测仪器仪表种类繁多,在煤矿生产中普遍使用。

其作用是通过观测井下煤层瓦斯浓度值并通过记录测定数据从而及时掌握巷道实际情况和瓦斯灾害发展趋势,为合理开采和安全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发展,煤矿瓦斯浓度观测仪器仪表也在不断升级。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使用不当导致煤矿瓦斯浓度值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巷道瓦斯赋存状态和安全条件及矿井灾害发展趋势等情况,使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还影响了煤矿的生产安全,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研究煤层瓦斯浓度值和安全生产状况对矿井灾害发展与防治影响等问题,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根据煤矿井下工作实际和安全要求,采用了多种先进仪器仪表技术,进行了相关研究实践或研究试验工作,现将煤矿瓦斯浓度观测仪器仪表试验报告总结如下:1、煤层瓦斯浓度测试仪(又称煤层气压计):该仪器由工作原理及技术指标组成,可对煤矿井下煤层矿压进行气体浓度测量;也可用于煤炭资源评价;2、地面压力表(又称煤矿井下压力计):该款仪器由压力表、指示计变值与测量值组成,能够监测矿井瓦斯浓度值和煤矿工作面压力情况;3、通风系统压力计装置:用于测量煤矿井下通风系统压力。

1、实验仪器本实验所用仪器为:1)防爆型空气压力表:该试验采用防爆型空气压力表,其性能较好,适用于煤矿井下煤层井下空气压强测定。

该款仪器测量精度高,工作稳定可靠,价格适中,因此受到煤矿井下使用人员的普遍欢迎。

2)矿压浓度监测仪:该仪器由矿井气体浓度传感器、指示计变值与测量值组成。

该仪器可实时监测煤矿井下空气浓度及压力变化情况。

3)井下通风系统压力计:该款仪器可实时监测煤矿井下通风系统压力。

4)地面压力表(又称煤矿井下压力计):该款仪器由压力表、指示计变值与测量值组成,能够监测矿井瓦斯浓度值和煤矿工作面压力情况。

2、测量方法测量范围:测量时间:0~1分30秒;测量点选择:在工作面前方2 m处,选1个采煤工作面;用高压水枪抽取采煤面的积水,并将抽水孔封堵,用橡皮泥堵好排水孔。

矿压观测总结报告(大全5篇)

矿压观测总结报告(大全5篇)

矿压观测总结报告(大全5篇)第一篇:矿压观测总结报告2011年3月份11A601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预报应用及矿压观测总结报告吉新矿11A601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预报应用及矿压观测总结报告:11A601工作面面长116.6m,走向1180m采高2.6m,倾角20~40º顶板支护设备选用放顶煤液压支架支护强0.54MPa<0.64MPa-0.73MPa.顶板管理是采煤工作面回采工艺的最关键问题,近两年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仍未管好顶板杜绝顶板冒顶事故,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预报则是用科学的办法及时掌握回采工作面支架初撑力质量和预报顶板即将发生的活动,适时采取可靠的治理措施,实现安全产.2011年1月1日我矿安装了KJ216煤矿顶板动态监测系统在11A601工作面,工作面共安装4台压力监测分机,分别安装在75架(1号机上部)43架(2号机中)31架(3号机中部)3架(4号机下部)主要监测顶板活动规律,按照规程支架对顶板初撑力设计值是不得大于24MPa,超过设计值支架安全阀会自动漏液,经过三个月的实践,初步掌握了顶板活动规律,及时预报了顶板即将出现的变化,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了安全生产.根据3月份11A601工作面综采工作阻力历史数据分析曲线图和监测日报表作出以下结论;1,工作面上端与下端压力太小,其中上部压力比较突出,平均压力值最大11.33MPa,最小2.69MPa,中部压力较大已超出预定的设计值,平均压力值最大33.13MPa,最小4.876MPa,下部压力值平均最大值23.92MPa,最小值5.4MPa2,中部压力从3月5日(923m)至3月12日(938m)明显增大,平均压力值49MPa,初步发现中部有来压现象,来压步距为15m,持续时间7天3,3月22日中部压力值最大已达到46MPa,由此可证明支架安全阀没有自动漏液泄压,安全阀需检修或更换。

4,重点做好中部支架的初撑力观测,保证上部和下部支架初撑力达到要求。

煤矿掘进工作面矿压观测报告编制内容

煤矿掘进工作面矿压观测报告编制内容

煤矿掘进工作面矿压观测报告编制内容
一、观测时间、目的
二、工作面概况
1、工作面简介
2、工作面地质概况
3、工作面巷道断面及支护参数(附断面支护图),包括掘进施工中的支护变更情况
4、支护要求及技术措施
三、工作面及两巷测站布置,观测项目、观测内容及方法
四、观测数据整理
1、测站离层数据整理汇总分析
2、顶底板下沉量、两帮移近量整理汇总分析
3、锚索(杆)受力分析
五、观测结果分析
工作面顶板离层规律,顶、底板、两帮位移量与掘进距离、时间的关系,锚索(杆)受力与时间的关系,受力情况和原因分析,本工作面或相似工作面巷道支护参数、离层量、位移量、巷道压力对比分析。

工作面支护变更前后情况对比等。

六、结论与建议
工作面支护对巷道位移控制效果,锚索支护参数的合理性,提出结论与建议。

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报告3月

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报告3月

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报告3月一、引言本报告是关于3月份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的分析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回采工作面矿压的变化情况,为后续的矿山管理和安全生产提供依据。

二、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数据分析根据我们的观测数据,3月份回采工作面的矿压变化情况如下:1.压力变化趋势矿压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从观测数据来看,整个3月份,回采工作面的矿压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表明矿山内部的应力受到了明显的增大。

2.矿压异常情况在3月份的观测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些矿压异常情况的发生。

具体来说,工作面西侧的矿压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且压力变化幅度较大。

该异常情况可能与工作面附近岩层的变化有关,需进一步研究分析。

3.矿压与地质条件关系回采工作面的矿压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根据我们的观测和历史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矿压与矿体的岩性、构造、倾角等地质因素有较强的相关性。

在3月份的观测中,矿压的明显增加可能与工作面附近岩层的特点有关,需要加强对地质条件的研究和分析。

4.矿压与采矿方式关系矿压的变化还与采矿方式密切相关。

回采工作面的采矿方式不同,其矿压变化也存在差异。

根据观测数据,我们发现不同采矿方式下工作面矿压的变化幅度有所不同。

因此,在制定采矿方案时,需要考虑工作面的矿压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压力。

5.安全生产建议根据以上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安全生产建议:(1)加强矿压观测:根据观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观测频次,加强对回采工作面矿压的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2)强化地质条件分析:加强对回采工作面附近地质条件的研究和分析,深入了解其与矿压变化的关系,为制定科学的采矿方案和安全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优化采矿方式:根据回采工作面矿压的变化情况,优化采矿方式,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压力,保障工作面的安全稳定运营。

(4)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加强对回采工作面安全生产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

矿压观测总结

矿压观测总结

矿压观测与顶板灾害防治矿山压力研究方法1 理论研究:解析分析方法、数值分析方法、模糊分析、概率统计、随机分析、灵敏度分析、趋势分析近代数学、力学和计算机科学方法2实验室研究: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相似模拟3 现场观测:出现了利用红外遥感、声波、遥控、自动监测课程意义1 本课程是正确进行采矿设计、合理选择支护形式和支架类型,加强顶板管理,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

2 毕业后到煤矿就业的同学编写规程、设计支护、排计划等离不开实际矿压观测数据。

否则为盲目3 继续深造的同学需要做科研工作,煤矿的科研不能只是空洞的理论。

必须以现场观测数据为基础。

为何要进行这项工作为何要不断进行矿压观测工作?煤田地质条件复杂、采煤方法多样、采矿技术进步、矿压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不考虑现场实际矿压状况,任何理论都不能保证安全生产课程性质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矿山压力基本概念、矿山压力观测仪器、矿山压力观测方法、矿山压力观测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

可以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岩石及岩体的基本性质1 物理性质(密度,孔隙性,吸水性,软化性)、2 变形性质(应力-应变曲线)、3 强度特性(单轴抗压,抗拉,抗剪,三轴抗压)、4 破坏类型(拉断破坏,剪切破坏)、5 岩体性质(非均质,各向异性,非连续性)、一矿山压力矿压概念:采动后作用于围岩中和支护物上的力矿山压力的来源(自重,构造,膨胀)圆形巷道应力分布规律二矿山压力显现:概念:煤及岩层采动后,在矿山压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围岩运动与支架受力等现象3 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三带直接顶与老顶厚度的确定4 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初次来压,周期来压,步距应力的“三区”影响因素(直接顶、推进速度、开采深度、采高与控顶距、倾角)第二章矿山压力观测仪器本章主要内容一机械式矿压观测仪器、二液压式矿压观测仪器、三振弦式矿压观测仪器、四矿山压力遥测仪器、五其他矿压观测仪器、矿山压力观测仪器发展的特点:由无到有、由功能单一到多项功能组合、由简陋到精致,甚至可实现遥控、监测、按其工作原理分为:机械式、液压式、振弦式、电阻应变式、声波法、光学法及其他物理方法按观测内容分为:1、采煤工作面和巷道支柱(架)工作阻力观测仪器2顶底板相对移近量和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仪器3岩体内部原岩应力和附加应力观测仪器4围岩深部位移观测仪器5矿山动力现象观测仪器等机械式和液压式矿压观测仪器结构简单、工作可靠、造价较低,是矿山压力观测常用仪器。

矿压观测与控制实习报告

矿压观测与控制实习报告

矿压观测与控制实习报告1、适用专业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三年制)2、授课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3、实习目的通过现场时间将对课程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掌握基础专业技能,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业务与综合素质,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以及团队协作、交流沟通的社会能力。

通过实践,了解常见围岩的类型及分布,观查矿山压力显现现象,进而分析特定地点矿山压力分布及显现的规律,能使用简单、常用的方法了解煤矿冲击地压等。

4、矿压观测与控制4.1常见围岩的类型及分布围岩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对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周围的地层进行工程地质的客观评价,判断坑道或洞室的稳定性,确定支护的荷载和设计参数,确定施工方法,选择钻孔和开挖等施工机械,以及确定施工定额和预算等。

发展概况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分类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与地质科学、岩土工程和量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初期的围岩分类多以单一的岩石强度作为分类指标。

例如1949年前中国采用的坚石、次坚石、软石、硬土、普通土和松软土的分类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泛应用的“f”值分类法(即普罗托季亚科诺夫分类法,1907年)。

这类方法在评价坑道或洞体稳定性方面是不充分的;但在选择钻孔机械,确定掘进机类型,尤其是确定松散围岩的地压值等方面仍有一定意义。

1970年后,以岩体为对象的分类方法获得了迅速发展。

如泰尔扎吉分类法(1974年)、巴顿分类法(1974年)、别尼亚夫斯基分类法(1974年)、法国隧道协会(AFTES)分类法(1975年),以及中国铁路隧道围岩分类(1975年)和水工隧洞围岩分类(1983年)等。

这些分类法多数是根据经验的定性分类,但由于反映了围岩的地质构造特征、围岩的结构面状态、风化状况、地下水情况以及洞室埋深等,因此在评价坑道或洞体稳定性、确定支护结构参数和选择施工方法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期的围岩分类中,引进了岩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数理统计方法,如考虑初始应力场、坑道周边位移值,以及量测信息等,使围岩分类逐渐从定性分类向定量分类方向发展。

2024年矿压观测总结(二篇)

2024年矿压观测总结(二篇)

2024年矿压观测总结尊敬的领导:根据我单位在2024年进行的矿压观测工作,我将向您汇报观测结果和总结的相关情况。

一、观测地点及时间:我们选择了位于XX省XX市的XX矿区作为观测地点,并在2024年1月至12月期间进行了连续观测。

二、观测仪器和方法:在观测过程中,我们使用了高精度矿压监测仪器,对矿区的主要区域进行了实时、连续的矿压观测。

观测方法包括静态观测法和动态观测法,通过监测矿区地表沉降、矿井深度、开采进度等参数,对矿压变化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和分析。

三、观测结果及分析:通过连续观测,我们得到了大量的数据,并对矿压的变化趋势和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

1. 矿压变化趋势:根据观测数据显示,XX矿区的矿压总体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矿井的开采导致了地层压力的重新分布,进而对矿压产生了影响。

2. 矿压分布规律:我们发现,矿压在矿区内存在着空间异质性,即不同位置的矿压变化幅度不同。

这主要受到地质条件和采矿方式的影响。

在矿井开采过程中,矿巷产生的应力会导致矿压的局部增大,进而对矿区的压力传播产生影响。

3. 矿压与开采进度关系:观测数据显示,矿区的矿压与开采进度密切相关。

随着开采工作的进行,地表沉降和矿压均逐渐增大。

这主要是由于矿井开采过程中煤岩体的变形和破裂,致使地层失稳,从而引起了矿压的增加。

四、观测结论:根据观测结果和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论:1. XX矿区的矿压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这对矿区的安全生产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2. 矿压在矿区内存在着空间异质性,为矿压控制和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3. 矿压与开采进度密切相关,需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控制矿压的增加,保证开采过程的安全性。

五、建议和措施: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对矿压控制的建议和措施如下:1. 加强矿压观测:继续进行矿压观测工作,及时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为矿压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 推广现代化采矿技术:引入现代化采矿技术,利用先进的开采设备和控制手段,尽量减少煤岩体的破坏和变形,以降低矿压的增加。

工作面矿压观测及分析

工作面矿压观测及分析

工作面矿压观测及分析发布时间:2021-03-02T05:35:01.832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3期作者:祁伟[导读] 合理选择支护形式及支架类型、加强顶板管理、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皖北煤电集团朱集西煤矿安徽淮南 232098摘要:工作面矿压的观测与分析是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必不可少的工作,多年来一直为广大煤矿管技人员重视,工作面压力显现及控制方法研究是煤矿设计、合理选择支护形式及支架类型、加强顶板管理、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工作面;矿压观测;矿压分析为研究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能有效地指导工作面安全回采,为掌握我矿压力及显现规律,改善合理支护方式,确定合理支护参数,优化巷道支护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巷道支护效果。

同时为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保障我矿安全生产,特提交此次工作面矿压观测及分析报告。

1.概述矿井首采11501工作面倾斜长壁为1800m,其中可采长度1480m,面长220m,工作面煤层平均厚度1.6米,平均倾角5°,工作面可采储量为74.5万吨;工作面采用单一倾向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一次采全高,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工作面主要设备有ZZ10000/14/28型中间支架125架,ZTZ14500/21/40型端头支架2架,ZQL2×4000/23/50型超前支架8架,ZQL2×6000/23/45型超前支架4架,MG400/890-WD1型采煤机1台,SGZ800/800型运输机1台,SZZ800/400型转载机1台,PML2000型破碎机1台,BRW400/37.5乳化泵3台(2用1备),BPW315/10型喷雾泵2台,DSJ-150/2×75/60型胶带机2台,DTL120/2×110型胶带机1台,工作面采用远距离集中供电、供液。

11501工作面生产原煤经11501运输顺槽、西翼11煤胶带运输大巷、中央胶带运输机巷到主井井底煤仓,经主井提升至地面,通过栈桥运输至选煤厂进行洗选处理。

矿山压力观测报告编写

矿山压力观测报告编写

3.观测结果分析 观测成果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观测计划及手段是否完善、 观测工作组织与实施情况。如果观测目的明确,观测项目针 对性强,观测方法和手段得当,观测数据完整且比较准确, 运用恰当的数据整理方法,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果。 4.结论与建议 结论和建议的主要内容是: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支架 形式与参数的改进建议;对顶板控制的建议,其他需要说明 的问题。 观测结果分析是矿压观测报告最重要的内容,也是矿压 观测研究目的所在,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分析的主要内容。
四、顶梁载荷分布及改善途径 单体支柱工作面顶梁载荷分布基本上由立柱的工作阻力 决定。 综采工作面需要计算和分析以下问题: (1)根据实测工作阻力及支架参数,计算顶梁的平均合力 作用点及垂直合力; (2)按线性(梯形或三角形)分布公式,计算项梁的平均阻力 及其在顶梁尖端的分布; (3)对顶梁载荷分布特征的评价及改善建议。
矿山压力观测报告编写
矿山压力观测报告的编写
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报告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1.观测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说明本次矿压观测的主要任务、内容、采用的矿压观测 仪器、测区及测站的布置、观测和记录的方法及日常数据整 理方法等。
2.测区地质及生产技术条件 (1)说明观测工作面的地质条件,煤层名称、采高、顶底板 岩层组成、各层厚度、岩石强度、裂隙及构造发育程度、倾角、 采深等(附综合柱状图)。 (2)说明观测工作面的生产系统、开采要素、工作面周围的 开采状况及与采空区的相对位置关系等(附采区老道布置图)。 (3)说明观测工作面支架型号及参数、支架规格、采煤机型 号及工作方式,控顶方式及控顶距,端头支护方式及劳动组织 等(附支架布置图及主要技术特征表)。
五、支架支护效果和工作状态
1.顶板破碎度 采煤工作面正常推进阶段和过断层时,平时与周期来压 时的顶板破碎度F是评价支架支护效果和工作状态的重要指标。 2.顶底板移近量及移近速度的分布 顶底板移近且是衡量支护效果的重要指标。采煤工作面 采用不同支架,其底板移近量不同。

51109综放工作面矿压观测实践

51109综放工作面矿压观测实践

2 支 架 载 荷 观 测
根 据 观测 目的 布置 测 点 , 求 用 较少 的人 力 和 要 设备 完 成 预定 观 测 任 务 。一 般 综采 工 作 面 设 置头 、
时刻 有基本 顶 断裂 引起 的反 弹 、 压缩 信 息 。
中、 尾三个测 区, 中部测区应选在工作面线的正中,
3 观 测 数 据 的 日常整 理 与分 析
31 综 采支 架立柱 载荷 的整 理圈 .
般 情况 下 ,应 尽 量在 曲线 的拐点 处 取分 点 ,
分割 点越多 , 计算 越精 确 。为简化 计算 , 取五 个左右
的分 点 即可 。 曲线 变化 的幅度 不 大时 , 分点 再 少点
也可 以 。
l 2 +t +… +£ ‘
・ 支架编 ( 9 ) 1 , 4
圈 , f J h 仪
式 中 :+:.t为每一 曲边 梯形所 对应 的持续 时 问 , t . l+ ・ hp、。 ;。 …P 为不 同时刻 立柱 T作 阻力 , P 。 P M a

图 1 圆 图 自记 仪 观 测分 布
1支 架初 撑 力 P : 指支 架 移架 后 的初 始 工 作 ) 。系
阻力 ,它 的大小 与乳 化 液泵 站 的工 作压 力 有关 , 且
受管路 阻力 和操作 质量 等 因素 的影 响 。支架 整架初
1头区工作 阻力数据分析问 以观测 时间为横 ) :
坐标 , 以初 撑力 p, 环 末 阻力 P 、 间加权 平 均阻 o循 时

初撑 力
~ 最大 1作 阻 力 :
} I n
1 一l 】 6 【
2t . l , i 一 ]
lF b ’e

2024年孤岛工作面矿压观测的总结(2篇)

2024年孤岛工作面矿压观测的总结(2篇)

2024年孤岛工作面矿压观测的总结____年孤岛工作面矿压观测总结引言:本文旨在总结____年孤岛工作面矿压观测工作的重要性、研究目的、方法和结果,并分析其中的问题与挑战。

本次矿压观测的工作对于研究工作面的稳定性、矿山安全以及矿压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目的:1. 确定工作面矿压变化规律:通过记录和分析工作面矿压的变化情况,以了解矿山地质条件和挤压变形行为的规律。

2. 评估工作面稳定性:根据矿压观测数据,分析工作面的稳定性,为工作面的布置和支护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3. 研究矿压控制技术:通过矿压观测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并改进矿压控制技术,提高矿压控制的效果。

二、观测方法:1. 定点压力监测法:选择工作面不同位置进行固定点位的压力监测,以研究某个点位的矿压变化规律。

2. 定向压力监测法:选择多个不同方向的点位进行压力监测,旨在了解不同方位的矿压变化情况。

3. 综合监测法: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和设备,对矿压进行全面、多角度的监测,以更全面地了解矿压变化情况。

三、观测结果:1. 工作面矿压变化规律:通过观测和分析矿压数据,得出工作面矿压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压力有逐渐传递的趋势。

同时还发现在采动煤矿中不同工作面的矿压会有一定的差异,这与地质条件、采动方式和支护措施等有关。

2. 工作面稳定性评估:根据观测数据和理论分析,评估工作面的稳定性,得出工作面整体稳定,但存在局部失稳和短期变形的情况。

工作面支护措施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提高工作面的稳定性。

3. 矿压控制技术研究:通过观测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在矿压控制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调整采煤工序、优化支护措施和改进预警系统,有效控制了矿压的变化,并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观测数据采集不够全面:在观测过程中,由于工作面条件的限制,无法全面地采集矿压数据,导致对矿压变化的研究有一定的缺失。

2. 矿压控制技术仍有待提高:目前的矿压控制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无法准确预测矿压的变化,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

矿压观测报告

矿压观测报告

矿压观测报告矿压观测报告一、概述矿山压力的观测与分析是实现矿山生产科学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多年来一直为广大采矿工程技术人员重视,矿山压力显现及其控制方法研究是正确进行采矿设计、合理选择支护形式及支架类型、加强顶板管理、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

为研究巷道矿压显现特征,能有效地指导矿井开采,为掌握矿山压力及其显现规律,选择合理支护方式,确定合理护巷参数,改进巷道支护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巷道支护效果。

同时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保证煤矿安全生产。

掘进工作面施工破坏了工作面周围煤岩体中应力平衡形成矿山压力,在矿山压力作用下,必然引起围岩运动并导致矿山压力的显现,我矿在掘进工作面每隔50m 设立一个观测站,观测巷道的矿山压力显现,通过观测其巷道的矿山压力显现的变化,以达到预测预报的目的,并及时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控制。

二、观测方法我矿采用顶板离层仪进行观测,在巷道内每隔50m设立一个顶板离层仪观测站,新设立的观测站,连续观测一星期,每天记录一次观测数据并加以整理,如果所观测巷道没有明显的矿压显现,就改为三天一观测,然后改为7天一观测,最后改为10天一观测。

观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掘进后围岩中的矿山压力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并搞清围岩性质、采动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由于采掘工程引起周围岩体中应力重新分布及岩体移动,凡处于这一影响范围的巷道矿压显现将加剧,观测的目的是确定掘进影响范围及支撑压力分布变化规律,三、地质及岩层性质我矿现处于基础建设阶段,批准开采8#、9#煤层,现掘进工作面有8101轨道顺槽、8#皮带大巷、8101切眼联络巷、皮带上山。

矿井观测地区有9#皮带上山、9#轨道上山、8#回风上山、 8101轨道顺槽、8#皮带大巷、8101切眼联络巷。

我矿8#煤层位于太原组的中下部,上距4号煤层砂岩53.0-65.47m,平均61.90m,煤层厚度为1.7-1.92m,平均1.81m,含1层厚度为0.97~1.78m的夹矸,平均为1.43m,结构简单,属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其顶板岩性为L1灰岩,属含水层,局部有一层炭质泥岩伪顶;底板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

综采面矿压观测报告

综采面矿压观测报告

51102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二季度总结报告综采队:综采队编写人:柴爱国1.1工作面地质及开采条件1.1.1工作面概况1.2支护1.2.1正常支护(1)选用ZY9200-20/42型掩护式液压支架。

工作面内切眼长155m,实选90架支架支护,可支护长度150m。

移架的动作顺序:降架→移架→升侧护板→升柱1.2.2特殊支护工作面在过断层、顶板破碎、片帮、冒顶等情况下,采取的特殊支护方式。

1.2.3巷道布置切眼尺寸及支护方式:8*3.2(顶部锚杆支护)运输顺槽尺寸及支护方式:5*3.2(顶部锚杆支护)回风顺槽尺寸及支护方式:5*3.2(顶部锚杆支护)以上在顶板管理正常情况下使用,若现场遇断层,地质构造时,施工单位另制定针对性措施。

以上材料均放在材料道料场,码放整齐,挂牌管理。

2 矿压观测计划2.2 51102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的目的和任务1、掌握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横向和纵向的发展规律及移动概况与支架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进行老顶来压的预报,提出合理的顶板管理措施,如支护方式,支护强度,特种支护,回采工艺等等,为工作面的高产、高效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

2、对在1232工作面回采工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包括新采煤方法、回采工艺等)进行资料积累,从矿山压力角度对应用效果提出评定性意见。

为采煤工艺的创新和改进创造作必要的技术准备。

3、对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进行监测,任务包括:监测日常生产过程中支架的支护质量、围岩移动概况,不安全隐患因素等,以达到安全生产可靠的目的,在保证顶板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综采液压支架的优势。

4、掌握巷道支架与围岩的相互关系,其任务包括提出合理的围岩松动范围,确定合理的巷道支护型式、支护参数。

5、研究掌握采动影响和支撑压力的分布规律,其任务包括确定回采巷道的支护参数,确定煤壁前方巷道合理的维护范围,确定工作面的端头支护的技术措施等,以保证安全生产,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提高技术经济效果等。

工作面限采段矿压观测报告

工作面限采段矿压观测报告

××工作面限采段矿压观测报告(从切眼至560m限采段)编制单位:编制人:编制日期:××工作面限采段矿压观测报告(从切眼至560m限采段)××工作面截止到2009年5月24日从切眼至560m限采段已回采完毕,期间经历了顶煤初次垮落、老顶初次来压和二十余次周期来压,为总结在此段范围内矿压显现特征,特作此阶段矿压观测报告。

一、观测目的、内容及方法(一)观测目的1、掌握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围岩和支架的相互作用关系,并进行顶板来压的预测预报。

2、对采煤工作面所使用的支护设备可靠性和适应性进行评定,以便改进和更新。

3、确定采动影响范围及支撑压力分布变化规律。

(二)观测内容支架载荷、顶底板移近量、来压步距及强度、顶板破碎度及煤壁前方压力峰值点位臵和来压时瓦斯涌出规律。

(三)观测方法利用KJ216矿压在线监测系统结合现场观测记录的方法进行观测,因为KJ216系统具有数据记忆和自动绘制历史曲线功能,并能实时反映工作面支架的载荷,使矿压观测实现了实时监测和自动化。

二、工作面限采段与以往工作面相比所具有的特性(一)工作面长度较大,面长180m,比以往工作面长64m,工作面上覆岩层垮落比以往工作面充分,影响范围较大。

(二)在560m限采段内60m段工作面62#-122#架限采3.0m,在40m段内工作面62#-122#架不限采,给此段内工作面的矿压显现带来了特殊性和复杂性。

三、观测结果分析(一)顶煤初次垮落1、顶煤初次垮落步距工作面于2008年11月13日顶煤垮落,垮落高度和范围达到了直接顶初次垮落的标志,即判断为顶煤初次垮落,步距为24.5 m(含切眼宽度7.5m)。

直接顶(顶煤)初次垮落步距的大小由岩层(煤层)的强度、厚度和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所决定,因顶煤上方直接顶多为厚度较薄的随采随落的砂质泥岩,所以工作面不同顶煤的厚度和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不同决定了顶煤初次垮落步距的不同。

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报告(模板)

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报告(模板)

×××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总结报告单位:__________________区队:__________________编写人:________________目录1 工作面地质及开采条件............................................................................. - 1 - 1.1工作面地质及开采条件 ........................................................................ - 1 -1.1.1工作面概况及地质说明书................................................................ - 1 -1.1.2顶底板岩层岩性组合结构分析 ....................................................... - 3 -1.1.2地质.............................................................................................. - 3 - 1.2支护 ................................................................................................... - 3 -1.2.1正常支护....................................................................................... - 3 -1.2.2特殊支护 ...................................................................................... - 4 -1.2.3确定支护强度 ............................................................................... - 4 -1.2.4巷道布置 ...................................................................................... - 4 -2 矿压观测计划 ......................................................................................... - 5 - 2.1 矿压观测领导小组............................................................................. - 5 - 2.2×××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的目的和任务 ................................................ - 5 - 2.3观测方案 ........................................................................................... - 5 -2.3.1观测工具 ...................................................................................... - 5 -2.3.2测线布置...................................................................................... - 6 -2.3.3研究方法...................................................................................... - 6 - 2.4矿压观测容........................................................................................ - 6 -2.4.1顶板动态:................................................................................... - 6 -2.4.2支护质量...................................................................................... - 6 -2.4.3 ×××工作面矿压观测方法 ........................................................ - 7 -2.4.4 ×××工作面观测效果预计 ........................................................ - 7 -2.4.5 ×××工作面观测制度及守则..................................................... - 7 -2.4.6 ×××工作面观测记录表格及资料整理表格设计......................... - 7 -3 矿压规律分析 ......................................................................................... - 8 - 3.1 初采期间的矿压规律 ......................................................................... - 8 -3.1.1 强制放顶方案及效果 .................................................................... - 8 -3.1.2 初次来压规律 .............................................................................. - 8 - 3.2 周期来压期间的压力分析.................................................................. - 11 -3.3末采期间的周期来压规律.................................................................. - 13 -4 矿压规律总结 ........................................................................................ - 14 - 4.1矿压规律总结.................................................................................... - 14 - 4.2矿压规律存在问题及建议.................................................................. - 15 -1 工作面地质及开采条件1.1工作面地质及开采条件1.1.1工作面概况及地质说明书表1 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1.1.2顶底板岩层岩性组合结构分析本面直接顶为砂岩,厚度10.70m,细粒,含黑色条纹,层理发育,下部致密,f=4。

2、矿压观测分析报告

2、矿压观测分析报告

矿压观测分析报告神木县永兴乡大贝峁煤矿顶板离层观测分析报告运输顺槽巷施工过程中,为了规范顶板离层监测的管理工作,保证顶板离层仪的正常使用,顶板离层情况主要通过观测顶板离层指示仪来分析判断,每7天观测一次并作好记录。

顶板离层指示仪观测分析每隔50米及在回风大巷及时安设离层仪,对打设的新顶板离层指示仪进行连续观测、读数、记录。

根据显示结果可以看出,安设14#顶板离层指示仪两刻度坠的的颜色发现没有明显变化,1#-13#顶板离层指示仪两刻度坠的的颜色发现没有明显变化。

从以上观测数据来看巷道顶板没有下沉迹象。

备注:1、巷道安装顶板离层指示仪必须符合作业规程规定并挂牌管理,标明编号和所处巷道的位置,观测员必须按规程规定观察离层值和刻度坠颜色,并做好记录。

2、在观测过程中,若发现离层值进入警戒区时,要停止掘进,并及时汇报主管技术员,对测点前后20米范围及时采取补打锚杆或锚索的措施进行加固,并及时对锚杆设计参数进行修改。

3、当井下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要适当缩短测点距离和观测频度。

4、在观测过程中,若发现离层值进入危险区时,应及时汇报矿、项目部调度及相关科室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岩移观测分析报告岩移观测分析每隔50米及在回风大巷设置一个岩移观测点,对岩移观测点进行连续观测、读数、记录,每7天观测一次并作好记录。

1、根据显示结果可以看出,安设1-8#岩移观测点数据没有明显变化。

2、当井下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要适当缩短测点距离和观测频度。

3、在观测过程中,若发现岩移点进入危险区时,应及时汇报矿调度及相关科室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通过本月运输巷进行矿压观测,现将矿压分析结果汇总如下:1.运输巷巷道移近量相对保持平稳;矿压现象不大。

2.运输巷地面附近观测点查看没有发现裂隙及下沉现象。

在本月中无顶板及其它事故,安全出口畅通,保证了工作面通风、运输等系统的正常运行。

关于对各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检查的情况

关于对各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检查的情况

关于对各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检查的情况第一篇:关于对各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检查的情况关于各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的检查情况综放一队:1、东108工作面回风顺槽矿压观测点共设21组,7#~8#钻场段巷高2100mm、宽2000mm右帮及墙体压力大,浆皮开裂,托板压裂,个别锚杆崩断,帮部鼓出。

要求起底补打锚杆加固,加强矿压观测。

东108联巷(150m)两帮最大移近量为35mm,顶板最大下沉量为30mm,底鼓较明显。

2、东108运输顺槽共设观测点22组,顶板最大下沉量50mm,两帮最大移近量45mm。

3、东运下109运槽口以下20m~30m段压力大顶部有坠包帮部鼓出,95#~97#管路处顶部网子撕裂重新加固,顶板离层矿压观测滞后,矿压显现较明显要求对该段打点柱并加强观测。

4、矿压观测电子版记录齐全,未打印纸质版,要求做封皮打印存档待查。

综放二队:1、西202工作面根据kJ216顶板动态监测系统分析,回风顺槽现有8组锚杆/索应力动态监测系统,联巷口位置处于“三岔口”跨度大、来压较明显,来压处分别为:11#联巷口、12#100m、16#500m、17#650m,加强矿压观测。

运输顺槽现余7组锚杆/索应力动态监测系统.巷道靠近DF26断层牵引带,收敛变形较大,分别是:4#350m、5#450m、6#550m、7#650m锚杆/索应力大,加强矿压观测。

2、矿压观测电子版记录齐全,未打印纸质版,要求做封皮打印存档待查。

生产准备队:1、西1120运输大巷维修段共设观测点21组。

其中9#~21#矿压观测点矿压显现较明显,巷道顶部浆皮开裂,巷道左拱顶部个别地段有吊包,已逐段进行挑顶扩帮维修。

2、西201运输顺槽维修点未设置矿压观测点。

该维修段巷道帮、顶部压力大,巷道底鼓量较大。

要求巷道维修过程中及时设置矿压观测点并加强观测,并对维修点到切眼段矿压明显、坠包多的地段设置矿压观测点进行观测,做到预测预报,监控有效。

3、无矿压观测记录,无锚杆/索拉拔试验记录,要求及时补全,并打印纸质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庄煤矿51101w工作面顶板运动状况监测与矿压观测研究报告•憗• • 前言•• 良庄煤矿-580m水平五采区51101w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煤层直接顶渐变为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坚硬完整,不易冒落,采空区随之出现悬顶,煤层底板也有水涌出,工作面正常推进速度受到影响。

为了分析五采区特定地质条件下十一层煤的顶板结构,及时有效地对顶板运动状态进行监测,摸清工作面来压规律和来压强度及支撑压力超前影响范围,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针对采场状况开展了矿压专题观测,并对工作面顶板进行了动态监测,确保了工作面的安全采煤。

1.工作面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1.1工作面地质条件• 51101工作面位于 -580m水平五采区西部,煤层埋深639m,煤层厚度平均1.65m,煤岩倾角13°。

煤层基本顶中-细砂岩,上部钙质胶结,底部粘土质胶结;直接顶粉砂岩,平均厚3.0m,灰黑色,粘土质胶结,性脆,局部为中-细粒砂岩,坚硬完整,不易冒落;伪顶粘土岩,厚0.1m,易吸湿粉化;底板细砂岩,厚0.8m左右,致密坚硬,具平行层理,局部根土岩。

1.2工作面开采技术条件• 工作面采用机组落煤,单体支柱配金属铰接顶梁支护顶板,竹笆护顶,垮落法管理顶板。

支柱排距0.8m,柱距0.7m,最大控顶距4.4m,最小控顶距3.6m,支护密度1.79•棵/m2,放顶步距0.8m。

2.工作面观测内容及测站设臵情况2.1煤层顶板动态监测分别在工作面中上部(“三量”观测上测区)和回风巷设测区,工作面测区设2台动态仪,巷道测区超前工作面设7台动态仪,间距5m。

通过监测分析预报工作面来压。

2.2常规“三量”观测分别在工作面中上部(距溜尾40m)和下部(距溜头40m)设测区,上测区设5条观测线,下测区设3条观测线,线距1.4m。

2.3利用巷道测区综合分析确定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

3.顶板运动状态监测分析3.1巷道测区监测结果分析原理:基本顶随工作面开采,•悬跨度达到最大跨距时出现超前断裂,煤层最大压缩和最大反弹分别出现在煤壁处和端部断裂线处,这两个位臵是基本顶断裂时矿压显现最明显的部位。

利用巷道测区设臵动态仪监测可捕捉到顶板断裂和回转运动的有关信息:基本顶断裂时断裂线内侧为压缩区,断裂线至前方12m左右范围内为反弹区,12m以外为反弹区。

通过监测到的顶底板移近速度反弹确定基本顶超前断裂位臵进而预报工作面来压步距。

8月25日始对巷道测区内超前工作面35m•范围内顶底板移近速度进行观测,共监测到基本顶岩梁超前断裂三次,并进行了工作面来压的早期预报,与工作面来压步距吻合较好(见巷道测区固定点移近速度曲线图)。

通过对各测点移近速度的分析整理,利用线性插值法计算超前工作面5m、10m、15m、20m•固定点(距煤壁固定距离)移近速度,绘制回风巷固定点移近速度曲线。

•对照曲线结合观测数据分析:①8月26日7时,工作面上巷采出4.0m,下巷采出3.2m,平均3.6m(8月22日设站时工作面位臵A•点为初始0m),超前工作面5m、10m•固定点出现移近速度反弹,分别为-0.254mm/h、-0.316mm/h, •反弹前移近速度分别为0.845mm/h、0.509mm/h,是曲线峰值:超前工作面5m固定点附近即为基本顶断裂位臵,断裂线距A点8.0m左右。

②8月26日15时,工作面采出4.0m,超前工作面5m、10m、15m固定点出现移近速度反弹,分别达到-0.32mm/h、-1.9mm/h、-0.638mm/h,10m点移近速度反弹最大。

据此分析认为,基本顶为双岩梁:工作面超前5m•移近速度反弹为第一岩梁断裂,超前10m移近速度反弹为第二岩梁断裂,断裂线距A点13m左右。

8月29日23时,工作面采出7.2m,超前工作面5m、10m固定点移近速度反弹,•分别达到-0.33mm/h、-0.48mm/h,为第二岩梁的第二次移近速度崐•反弹, 可以证实上述断裂位臵的确定是正确的。

当工作面推进到基本顶断裂线附近,上覆岩梁逐步失去煤壁的有效支撑而发生回转运动,以载荷形式作用到煤壁和采面支柱上,工作面开始来压。

根据这一原理,工作面推进4-8个循环(采出6m左右)后接近第一岩梁断裂线,工作面来压,来压将持续4个循环;来压结束后再推进4-8个循环(采出13m左右),工作面将再次来压,来压将持续4个循环,预计来压步距6m左右。

•第二次来压为上覆第二岩梁回转运动作用结果。

③8月31日7时,工作面采出8m,巷道测区监测到超前工作面10m处出现移近速度反弹,移近速度达-1.7mm/h,分析认为基本顶第一岩梁再次断裂,断裂线距A点18m 左右。

综上所述,工作面自设点(A点)进行矿压观测开始,预计采出6.0m、12m、18m 时将依次来压。

其中第二次来压为第二岩梁回转运动作用结果。

3.2工作面测区监测结果分析工作面测区自8月22日开始进行动态监测,历时20天,分别监测到工作面的三次来压,其中第二次为基本顶第二岩梁回转运动作用所致,第一、三次为基本顶第一岩梁回转运动作用结果(见工作面测区动态仪移近速度曲线图)。

3.2.1工作面第一次来压8月28日,工作面采出5.6m(第一岩梁断裂线距煤壁2.4m左右),Ⅰ#动态仪(煤壁侧)移近速度突增超过Ⅱ#•动态仪,17时、19时、21时、23时移近速度分别为0.05mm/h、0.61mm/h、0.45mm/h、0.25mm/h;Ⅱ#动态仪17时、19时、21时、23时移近速度均为0。

•表明基本顶已开始作回转运动,工作面将临近来压。

工作面采出6.4m开始来压,来压持续4个循环,•影响距离3.2m。

工作面来压前(8月25日9时-8月27日•23时)Ⅰ#动态仪平均移近速度为0.39mm/h,Ⅱ#•动态仪平均移近速度为0.54mm/h。

基本顶断裂后处于暂时平衡状态时(8月28日1时17•时),Ⅰ#动态仪平均移近速度为0.005mm/h,Ⅱ#•动态仪平均移近速度0mm/h。

工作面临近来压时(8月28日17时-23时),Ⅰ#动态仪平均移近速度为0.435mm/h,Ⅱ#动态仪平均移近速度0mm/h。

工作面来压时Ⅰ#动态仪平均移近速度为0.715mm/h,是来压前的183%,是临近来压的164%;Ⅱ#•动态仪平均移近速度0.894mm/h,是来压前的165%。

3.2.2工作面第二次来压9月3日,工作面采出•12m第二次来压,来压持续4个循环,影响距离3.2m,来压步距5.6m。

工作面来压前Ⅰ#动态仪移近速度平均0.82mm/h,Ⅱ#动态仪移近速度平均1.18mm/h。

来压时Ⅰ#•动态仪移近速度平均2.63mm/h,是来压前的321%,是第一次来压的368%,最大时移近速度达到6.0mm/h。

Ⅱ#动态仪移近速度平均4.17mm/h,是来压前的353%,是第一次来压的466%,最大时达11.9mm/h。

• 由于此次来压为第二岩梁回转运动,其对煤壁及采面的作用是通过下部岩梁传递的,临近来压时工作面测区Ⅰ#•动态仪移近速度没有表现出大于Ⅱ#动态仪的情况。

同时,上部岩梁运动时必牵连下部岩梁运动,来压时移近速度明显大于下部岩梁运动时的第一次来压。

3.2.3工作面第三次来压9月6日工作面采出16.2m,工作面测区Ⅰ#动态仪顶底板移近速度突增超过Ⅱ#动态仪:Ⅰ#动态仪5时、7时、9时、11时、13时、16时的移近速度分别达到4.31mm/h、1.92mm/h、1.88mm/h、0.81mm/h、0.77mm/h、1.2mm/h,Ⅱ#动态仪上述各时刻移近速度分别为2.04mm/h、1.5mm/h、0.98mm/h、0.71mm/h、0.75mm/h、0 mm/h,表明基本顶超前断裂线已接近煤壁,工作面临近来压。

工作面采出•19.2m时全面来压。

来压持续5个循环,影响距离4.0m,来压步距7.2m。

临近来压时Ⅰ#动态仪移近速度平均1.81mm/h,Ⅱ#动态仪移近速度平均1.0mm/h。

来压时Ⅰ#动态仪移近速度平均2.78mm/h,是来压前的154%,是第一次来压的389%,是第二次来压的106%;Ⅱ#动态仪移近速度平均1.28mm/h,是来压前的128%,是第一次来压的143%,是第二次来压的31%。

4.顶板运动规律•憗工作面自8月22日设站至9月13日撤面共采出26•个循环,全面经历三次来压,正常来压(第一岩梁)步距12.8m。

由于该工作面地质条件特殊,基本顶双岩梁回转运动交替作用,使工作面来压步距缩小,来压频繁。

通过对常规“三量”观测数据综合分析,结合巷道测区、工作面测区动态监测,工作面分别于采出6.4m、12m、19.2m时来压(见表①,基本本顶来压“四量”统计表),来压步距平均6.4m。

表①┏━━━━━━━━┯━━━━━━━━━━━━━━━━━━━━━━━━━━━━━━━━━━━━━━━━━━━━━━━┓┃│ • • “三量” • • ┃┃不├───────────┬───────────┬───────────┬───────────┨┃同│支柱载荷 (T) │顶底板移近量 (h) │移近速度 (V) │活柱缩量 (s) ┃┃阶├───┬───┬───┼───┬───┬───┼───┬───┬───┼───┬───┬───┨┃段││最大│││最大│││最大│││最大│┃┃│平均值│平均值│均方差│平均值│平均值├均方差│平均值│平均值│均方差│平均值│平均值│均方差┃┠─┬──────┼───┼───┼───┼───┼───┼───┼───┼───┼───┼───┼───┼───┨┃│第一次来压│191.03│274.26│62.59 │95.7 │147.0 │69.68 │1.35 │2.12 │0.35 │35.60 │59.5 │22.62 ┃┃基├──────┼───┼───┼───┼───┼───┼───┼───┼───┼───┼───┼───┼───┨┃│第二次来压│203.77│277.5 │59.09 │110.54│137.08│34.86 │2.59 │3.65 │0.93 │57.93 │79.33 │8.74 ┃┃├──────┼───┼───┼───┼───┼───┼───┼───┼───┼───┼───┼───╁───┨┃本│第三次来压│213.03│273.65│65.32 │99.66 │128.9 │40.11 │2.41 │3.10 │0.73 │56.85 │89.4 │31.14 ┃┃├──────┼───┼───┼───┼───┼───┼───┼───┼───┼───┼───┼───┼───┨┃│来压平均│207.89│277.07│61.43 │105.98│143.6 │45.71 │2.39 │3.32 │0.93 │53.81 │82.86 │23.57 ┃┃顶├──────┼───┼───┼───┼───┼───┼───┼───┼───┼───┼───┼───┼───┨┃│平时│190.52│268.54│64.67 │75.21 │104.55│30.82 │2.13 │2.88 │1.26 │37.14 │57.43 │27.8 ┃┗━┷━━━━━━┷━━━┷━━━┷━━━┷━━━┷━━━┷━━━┷━━━┷━━━┷━━━┷━━━┷━━━┷━━━工作面来压时支柱载荷平均值为207.89KN,最大平均值为277.07KN,均方差61.43;平时支柱载荷平均值为190.52KN,最大平均值为268.54KN,均方差64.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