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中的数词
从古诗文修辞看数量词使用
从古诗文的修辞看数量词的使用摘要现代汉语中的数量词在表示数量和次序功能时往往给人以枯燥平淡、单调乏味的感觉,但在古诗文中一经诗人巧妙运用,便能使文辞生辉,韵味醇厚。
本文主要论述了数量词于古诗文中在渲染气氛、描景状物、表情达意、说事明理等方面所起到的修辞作用。
关键词:数量词古诗文修辞作用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传统修辞学上有“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之说,“消极修辞”是指以语言表达明白精确为目的的修辞手法,具体说就是炼字、炼句和谋篇布局的艺术。
“积极修辞”是指通过使用修辞格来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更富有表现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
”这充分说明了炼字、炼句与文章的关系。
古人十分重视字词的锤炼,杜甫的“为人性僻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苦吟》)等体现了古人锤炼字词的精神。
从而流传下来“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等佳句。
这两例是动词用得恰当,正是一“闹”和“弄”字而境界全出。
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里边的“大”字烘托了边塞的荒凉,“直”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长”和“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还有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三句用了九个名词把九种事物有机地连缀在一起,共同组成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郊黄昏行旅图。
这两例是形容词和名词的锤炼。
数词则排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之后,其表现力并不逊色,在古诗文中数量词的使用也俯拾即是,通过对数量词的锤炼而使文句格外生辉增色,由此创造优美的意境,达到妙趣横生、摇曳多姿的艺术效果。
浅议古诗文数量词的表达
■2^探索篇•方法展示肉议古诗丈数量词的表达万悦(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紫荆中学,甘肃平凉)品味古诗词中数量词的运用,既可领略古人遣词造句之匠心,又能体会现代汉语所无法表达的精炼与韵味,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下面浅析古诗文数量词对文章的渲染及美化作用。
一、数量词中的单数可以渲染气氛,让表达的事物鲜明生动单数在古诗文中的运用随处可见。
女旷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是《曹刿论战》中的句子,通过简单的单数数字,刻画岀了曹刿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没有贸然行事,而是审时度势,静观其变。
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才建议击鼓。
数词“一”“再”“三”1将曹刿对齐军士气由盛转衰的情况刻画得有血有肉,入木三分,一鼓作气也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
做事不但要一气呵成,而且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连三地断断续续,会低落士气,造成:被动局面。
二、数量词中的连数对描景状物、烘托意境的特殊效果古诗文中连数的表达很有文化意义,其功能主要有:1.数目不大的约数,通常连用相邻的两个数词表示,如“都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卓文君•《数字诗》)。
2.相邻的两数相乘,用来称代,使语意婉转,对仗工整。
女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o 这里的“三五”便是“十五”的意思,明月映照下的桂树浓淡疏密参差、色彩相杂,树叶因风而动.珊珊可爱的影子等都很自然地浮现在读者眼前。
又如“正见当堺女,红妆二八年”(李白《江夏行》)。
这:里的“二八”即十六。
3.表示虚数,既表示众多,往往又表示夸张的意思。
如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如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黄河之长四岳之高。
4.活用为动词,大大增强了表意功能。
女□《诗经》中“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使动用法,有再三反复的意思。
下面举例来说古诗文中的连数在描景状物上的特殊韵味。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鹏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这是宋•晏殊《破阵子》里的词句,它描写了俏丽的暮春风景,词中景物描写生色交辉,动静兼顾,十分生动。
古汉语数词三浅谈
李丽姣(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作者简介:李丽姣,(1989—),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方向古汉语数词三浅谈摘要:古汉语数词“三”表“多”的意义众所周知,例如“三番五次”、“一波三折”、“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等等,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三”还表示“少”,例如“三心二意”、“三寸金莲”、“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等说法。
清人汪中早已在《述学·释“三”、“九”》中明确提出了三可以表多这一用法,但目前为止仍未明确解释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对于三可以用来表少这一现象的解释更是少之又少。
文章列举大量实际例子证明“三”在文献使用过程中既表可以表“多”又表可以表“少”现象,并从人类原始思维和词汇演变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这类现象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以三表多以三表少原始思维词汇发展众所周知,在古代汉语中,三除了表示实际数量以外,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意义,就是可以表示多。
(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多年来辛勤伺候你,你却不肯照顾我。
”这两句来自《诗经》,讽刺了统治者对于劳苦大众的残酷剥削,表达了人民的反抗愿望。
这里的三岁是指多年的意思,不是确确实实的三年。
(2)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战国策·赵策》“鲁仲连辞让者三”,并非指不多不少正好推让了三次,而是多次辞让平原君的封赏,“终不肯受”的“终”表明次数之多,如果仅仅推让三次,无法表达出鲁仲连爱国为民,不慕富贵的高尚品质。
(3)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诗经·小雅·采薇》“三捷”都被解释为实数三次,朱熹《诗集传》:“戎车既驾,而四牡盛矣;则何以定居乎?庶乎一月之间,三战而三捷尔。
”朱熹认为是一个月打了三次仗。
孔颖达也解释为:“庶几于一月之中三有胜功。
”诗句背景是边疆战士对于过去猃狁之战的回忆,描述了战况的激烈和紧张。
从古诗文的修辞看数量词的使用-精选文档
从古诗文的修辞看数量词的使用传统修辞学上有“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之说,“消极修辞”是指以语言表达明白精确为目的的修辞手法,具体说就是炼字、炼句和谋篇布局的艺术。
“积极修辞”是指通过使用修辞格来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更富有表现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
”这充分说明了炼字、炼句与文章的关系。
古人十分重视字词的锤炼,杜甫的“为人性僻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苦吟》)等体现了古人锤炼字词的精神。
从而流传下来“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等佳句。
这两例是动词用得恰当,正是一“闹”和“弄”字而境界全出。
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里边的“大”字烘托了边塞的荒凉,“直”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长”和“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还有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三句用了九个名词把九种事物有机地连缀在一起,共同组成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郊黄昏行旅图。
这两例是形容词和名词的锤炼。
数词则排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之后,其表现力并不逊色,在古诗文中数量词的使用也俯拾即是,通过对数量词的锤炼而使文句格外生辉增色,由此创造优美的意境,达到妙趣横生、摇曳多姿的艺术效果。
1 用数量词准确地表情达意。
据顾嗣立《寒厅诗话》记载:张桔轩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曰:“佳则佳矣,而有未安。
既曰‘一树’,乌得为‘何处’?不如改‘一树’为‘几点’,便觉飞动。
”其实“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平添了诸多韵味。
探讨《诗经》量词运用现象考察
探讨《诗经》量词运用现象考察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量词的运用是汉语的一个显著特点。
量词虽然在汉语史上是一个产生得比较晚的词类,但量词在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运用。
《诗经》作为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文学作品,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诗经》中量词的分析,我们可以对量词的用法及特点有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
1《诗经》量词的分类量词是表示计量单位的词。
根据语法功能和计量单位不同,可以把量词分为动量词和物量词。
动量词主要是计算动作的次数。
如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次、回、趟”等。
这一类词在《诗经》中用的不多,如“握”、“匊”。
物量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是计算事物的数量的。
”《诗经》中的量词多属物量词,如“葛屦五两,冠緌双止。
”(《南山》),“显父饯之,清酒百壶。
”(《韩奕》)中的“两”、“壶”,这些都是物量词。
如果从计量用法是否固定、专门来看,量词又可分为专用量词和借用量词。
专用量词指专门或主要作为计量单位使用的词,如表示长度单位的“寻”、“尺”,“徂来之松,新甫之柏,是断是度,是寻是尺。
”(《閟宫》)。
借用量词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组合中,由其他词类转用过来作计量单位使用的临时量词,如名词“卣”“爵”本是酒器,“簋”是食器。
《诗经》中把这些器具用作计量,“厘尔圭瓒,秬鬯一卣。
”(《江汉》);“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宾之初筵》);“于粲洒扫,陈馈八簋。
”(《伐木》)。
从表示的数目上可以分为个体量词和集体量词。
个体量词是表示单个概念的量词,如“生刍一束”(《白驹》)中的“束”,“不盈一匊”(《采绿》)中的“匊”;而集体量词是“称量成组或成群的事物”。
在《诗经》中,“乘”字共出现30 次,其中作为量词使用的一般用来称量马,“古代一车四马,因以乘为四的代称。
数词的活用
数词的活用
在文言文中,数词一般独立出现(不与量词联合运用),可以作动词、形容词、名词等。
(一)数词活用作动词
数词作谓语的时候,这个数词就活用作动词。
例1.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分析: “四海”是主语,“一”是谓语,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统一”。
例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怀有二心”,也即“背离”。
例3.二三其德(《诗经》)
分析:“二三”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不专一”、“不忠诚”。
(二)数词用作形容词
数词作定语的时候,一般来说,这个数词就活用作形容词。
例4.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分析:“一”活用作形容词,意思是“全”、“满”。
(三)数词用作名词
数词作主语或宾语的时候,一般来说,这个数词就活用作名词。
例5.其一犬坐于前(《狼》)
分析:“一”活用作名词,意思是“一只狼”。
由先秦文学作品中数词“三”说开去
由先秦文学作品中数词“三”说开去数词在中国产生很早,大约在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中便有数的刻画符号。
在甲骨文中,数词已相当完备了,从一到十数目齐全,而且还有十进位制。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商代的记数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中国商代的数字系统比同一时代的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埃及更为先进,更为科学。
”古人把十以内的数分成两大数列。
认为奇数一、三、五、七、九为阳,具有为天、为刚、为夫的象征意义。
数词“三”则是具有神秘色彩的玄数。
《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阴卦称六,阳卦称九,六、九都是三的倍数。
通过这六九变爻,相互移易以显示变化无穷的千品万类,《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以数词“三”自古就表示生发,吉祥之义。
再加上一些人认为宇宙由“三维”构成(所谓“三维”便是指“天、地、人”三才),也有人是由“三辰”(日月星)衍化而来,于是“三”便成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天文历法、律吕、宫殿建筑以及王朝设官等无一不以“三”为法度。
三足鼎立,三皇(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三军(中军、上军、下军),三公(太宰、太傅、太保),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三节(端午节、中秋节、年节)等例子不胜枚举。
在浩如烟海的诸多先秦典籍中也不乏数词“三”的存在,经过阅读分析,不难发现,“三”的作用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数词(确数)、形容词(约数)以及带特殊意义三种用法。
一、“三”作数词在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使用在先秦的历史散文尤其是在对战争描写中,“三”是作为确数出现的,以表明历史时间、军队兵士数量等,给后世留下了真实严谨的历史材料。
《左传·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三”分别作“三次”“第三次”解,明显这里的“三”是作为确数出现的;《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篇中有“晋公子有三焉”“秦伯送卫于晋三千人”之句,其中的“三”作“三个”“三”解;《左传·晋楚城濮之战》中有“楚一言而定三国”“楚有三施,我有三怨”“退三舍辟之”“虎贲三百人”的“三”全作确数,真实地记载了历史事实。
浅谈古典诗歌中数量词的作用
刘兰芝向丈夫的诉说:
•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 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 由起兴转人铺陈,句句用数,刻画了刘兰芝是位 由起兴转人铺陈,句句用数, 善于纺织裁缝,明诗书达礼乐的妇女形象。 善于纺织裁缝,明诗书达礼乐的妇女形象。
曹操的《篙里行》
• 恺甲生蛆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 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 断人肠。 • 又是用饱含血泪的数字真实形象地再 现了汉末的社会动乱, 现了汉末的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现 实。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 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这是杜甫绝句的代表作。“两个”是点, “一行”为线,“千秋”含史,“万里” 写今,景色优美,情绪欢快。若将四个数 量词删掉或代之他词,则难免使原诗黯然 失色。何也?因为看似平直的数量词隐含着 诗人复杂的内心思想活动。尤其是“万 里”,点明了安史之乱已平,船只来自万 里之遥的东吴,这正是奠定该诗欢快基调 的所在。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末段写罗敷夸夫 •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腰中鹿卢剑,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腰中鹿卢剑, 腰中鹿卢剑 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 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坐中数千人, 坐中数千人, 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坐中数千人 皆言夫婿殊 • 罗敷有意凭借数量词夸赞了夫婿风华正茂, 罗敷有意凭借数量词夸赞了夫婿风华正茂, 官位一升再升。 官位一升再升。夸张铺陈的目的是夸夫不 同凡响,才干超群,是数量词诊释了“ 同凡响,才干超群,是数量词诊释了“殊” 字的丰富内容,终于灭掉了“使君”的威 字的丰富内容,终于灭掉了“使君” 使他溜走了事。 风,使他溜走了事。
诗中借数量词塑造了诗人的高大形象,抒豪情, 诗中借数量词塑造了诗人的高大形象,抒豪情,展 壮志,痛快淋漓,其代表作当属脍炙人口的《 壮志,痛快淋漓,其代表作当属脍炙人口的《将进 酒》:“
沧海遗珠——浅谈数词之美
沧海遗珠——浅谈数词之美【摘要】数词作为一类特殊的词性,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其实从先秦开始它就一直活跃在诗歌中,至唐时数词入诗已达到一个巅峰,因其具有独特的简约美、相对美、用典美和夸张美,数词在诗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的诗歌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提起数词,人们通常都会想到它与量词组合在一起充当现代汉语中的句子成分,并无美感可言。
即使是在古汉语的奇葩——诗歌中,数词与形容词、动词这类充满生机的词类相比,似乎也枯燥死板得多,所以,一般学者谈诗,着眼点大都集中在形容词、动词的运用之妙上,就连高考中诗歌鉴赏的出题方向也大多集中到形容词、动词的炼字上;而对于那些不懂诗道又喜欢附庸风雅的人来说,更是对数词的存在视而不见。
数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被遗失在浩瀚的文化汪洋中。
其实细细考究起来,便会在一些细枝末节中发现数词的很多情趣。
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很重要的一位文学家。
他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尤其令人津津乐道。
不过,据说当他在长安,被封为中郎将的时候,由于自己觉得身份不凡,曾经兴起休妻的念头。
就给卓文君写了一封信,寥寥十三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唯独无‚亿‛。
君心淡漠,已没有忆了。
他要纳妾。
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
卓文君冷冷地笑,连悲痛的时间也没有,立刻给他回信。
‚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噫(亿)。
她写的家书首尾联环,成为一首联环情诗。
若要玩弄文字游戏,我卓文君当真逊于你司马相如么!偏偏要‚噫‛。
诗经字词
4 《诗经》字词一、重要实词氓:民。
百姓。
蚩蚩:忠厚样。
氓之蚩蚩贸:交换。
现有贸易一词。
抱布贸丝即:就,靠近。
来即我谋。
愆期:拖延期限。
匪我愆期。
将:请。
将子无怒垝:毁坏。
垣:墙。
乘彼垝垣。
筮(shi4):占卦。
尔卜尔筮咎:灾祸。
体无咎言。
若:……样子其叶沃若士:男子。
陨:落。
其黄而陨徂:往。
自我徂尔汤汤(shang1):水势很大的样子。
淇水汤汤渐:(jian1):浸湿。
渐车帷裳帷裳:布幔。
爽:过错。
女也不爽贰:有二心。
士贰其行罔:无。
极:标准。
士也罔极靡:没有。
靡室劳矣。
咥:xi4 笑。
咥其笑矣。
躬:自身。
躬自悼矣。
隰:低湿地。
晏晏:欢乐的样子。
言笑晏晏。
已:停止,了结。
亦已焉哉遑:闲暇。
不遑启居。
烈烈:形容忧心如焚。
盬:休止。
王事靡盬。
孔:很。
疚:痛苦。
忧心孔疚业业:高大雄壮的样子三:多次。
一月三捷牡:雄性鸟兽。
这里指雄马。
驾彼四牡骙骙:马强壮的样子。
腓:遮蔽。
小人所腓。
翼翼:整齐。
四牡翼翼。
弭:弓。
服:箭袋。
象弭鱼服。
雨:下。
霏霏:雨雪浓密。
雨雪霏霏迟迟:缓慢。
行道迟迟。
二、重要虚词言:语气词。
言既遂矣。
止:语气词。
薇亦作止。
曰:语气词。
曰归曰归三、一词多义以:表目的,以便。
以望复关把以尔车来四、古今异义体:卦象。
体无咎言。
贿:财物。
以我贿迁。
宴:快乐。
总角之宴。
启:跪。
居:坐。
聘:问。
靡使归聘路:高大的战车。
彼路斯何小人:指士兵。
小人所腓五、通假字匪:通“非”。
匪来贸丝于:通“吁”于嗟鸠兮说:通“脱”犹可说也泮:通“畔”。
边岸。
莫:同“暮”。
岁亦莫止。
尔:通“艹尔”花盛开的样子华:同“花”。
维常之华棘:通“急”。
玁狁孔棘六、词类活用数词活用为动词二三其德。
2 古代汉语的数词和数量表示法
什一,去關市之征,今兹未能。(《孟子· 滕文公下》) 田租十分取一,取消关卡、市场的税收,今 年还办不到。
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記 ·陳涉世家》) 如果免于斩首,可是守边折磨而死的本来也 要占十分之六七。 “十六七”即十分之六七,“十”是分母, “六七”是分子,也是约数。
4、倍数 现代汉语表示倍数是把数字放在“倍”字前 面,而古代汉语则往往只用一个数字表示多 少倍。其中两倍称“倍”,五倍称“蓰”。 “蓰”常与“倍”连用,表示不定的多数。
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 百,或相千萬。(孟子·滕文公上) 物品之间不相一致,是物品本身的特性,有 的相差两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 相差千倍万倍。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雍也》) 一竹筐饭食,一瓢饮水。 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孟子·告子上》) 现今推行仁政的人,好比用一杯水去浇灭一 车木柴燃起的大火。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朱熹 《觀書有感》)
注意: 有时会在数量结构后加“之”,结构为:数 词+量词+“之”+名词。例:
二、数量表示法 根据所修饰对象是事物还是动作,数量表示 法可分为两种:名量词(或叫物量词),修 饰名词;动量词,修饰动作。 (一)名量表示法 (二)动量表示法
(一)名量表示法
两种:一是用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二
是数词与量词组成数量结构后再与名词 结合。古汉语中以前者居多。 根据使用位置的不同,名量表示法可分 为以下四种: 1、数词+名词 2、名词+数词 3、数词+量词+名词 4、名词+数词+量词
丁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丁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以《丁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丁是一个数量词词语,它常用于古今中外的文言文中。
它的意思和用法的变化,受当时的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一、《周书》中的丁字《周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正史,书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都是古代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客观事实。
在这部书中,丁字出现了多次,它的意思基本上就是“十”的意思,表示数量。
比如,《周书太庙仪礼》记载:“(太史)丁礼六十”,就是说太史所赐出的礼物有六十件。
另一个例子是:《周书天下之义》记载:“(诸侯)丁称八千卷”,就是说诸侯称赞八千卷书。
二、《春秋》中的丁字《春秋》记载了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楚汉之争的历史,其中也提到了丁字。
它主要是用来表示十的意思,比如《春秋春秋左传哀公元年》中就有“丁河西门”这样的表述,就是说哀公门在河的边上有十个。
另一个例子是《春秋春秋左传哀公十一年》的记载:“(公子)丁师一百六十万”,就是说公子的军队有一百六十万之多。
三、《诗经》中的丁字《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有关丁字的内容比较少,大多数是用于表示十的意思,比如《诗经大雅》记载:“鹤之室,丁步六里”,就是说鹤之室步行六里有十步。
另一个例子是《诗经大雅》中的“丁姓一百二十八”,就是说丁姓一百二十八个。
四、“丁”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思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丁字的存在,但它的意思与以上所说的略有不同。
比如,在《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及众神们称说孙悟空为“丁金翁”。
这里的“丁”主要是表示尊敬,用来表示孙悟空十分尊贵。
另一个例子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称贾宝玉为“丁亲王”,也是表示尊敬,表示贾宝玉十分珍贵,值得尊敬。
五、结语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丁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多变的,它的意思受到某种历史背景或文化环境的影响。
尽管如此,它在古今中外的文言文中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词汇,表达出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_诗经_中数词的特殊用法研究_罗毅
5齐齐哈尔大学学报6(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Journal of Q iqi har U n i v ers it y (Ph&i Soc Sc i )N over mber 2006[收稿日期]2006-08-09[作者简介]罗毅(1949-),男,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与符号学的教学与研究。
5诗经6中数词的特殊用法研究罗 毅(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广东湛江524019)[关键词]统计;比较;一般;特殊[摘 要]在统计5诗经6数词的基础上分析其种类,采用共时比较法分析指出:在意义上,系数词/三0、/七0表分数,/三0、/五0、/七0、/九0四个奇数词表虚数,复合数词表概数、表实数,位数词表实数等才是其特殊用法;在句法结构上,数词与/者0组合才是其特殊用法;在语用方面,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副词、/一0省略是临时的特殊用法;并对这些特殊用法的特征及规律进行描述与辨析。
[中图分类号]H 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06)06-0089-07A St udy on the Special U se of Nu m erals of /t he Book of Songs 0LUO Y i(L iterature Coll ege ,Guangdong O cean U n i versity ,Zhanji ang 524019,Ch i na)K ey word s:statisti cs ;co m pa rison ;genera lity ;particu l ar ity Abstrac t:O n t he bas i s o f the nu m era l statisti c of T he Book o f Songs ,the nu m era l va riety has been ana l ysed .T hrough synchron-i ca l co m parason and ana l ysis o f the general usag e o f the nu m era l s ,th i s paper po i nts out t hat i n te r m s ofm eani ng ,/three 0and /seven 0ind i cate fracti on ;the odd nu m bers )))/three 0、/fi ve 0、/seven 0and /ni ne 0i ndicate i m ag i nary number and co m pound nu m era l s i n -d i acte approx i m ate nu m ber o r rea l number .T hus it i s its spec ial usage t hat figu re nu m be r i ndictes rea l nu m ber .In te r m s of syntax ,its usage is i n t he co m bina tion o f nu m erals w it h Zhe (者);i n te r m s of pragm atics ,its usage is t he flex ible use o f nu m erals as verbs 、ad -jecti ves and adverbs and t he om iss i on o f /one 0.T h i s pape r a lso describes and d ifferen tiates and analyses all these spec i a l usages and the ir regu l ar ity .本文拟在统计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法,分析5诗经6中数词的种类、一般规律与特殊用法,并对特殊用法的特征进行描述与辨析。
古汉语数量表示法
古汉语数量表示法古汉语数量表示法一,基数表示法基数就是表示事物多少的最基本数目的数、古代汉语的基数表示法与现代汉语相比较,主要有三点不同:1,整数与零数之间加"有"字、"有"就是"又"的假借,读作yòu、2,缺位处一般不用"零"补位、3,百,千,万前面的"一"通常不用、例如: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③至于孝平,郡国百三、(《后汉书·郡国志序》)④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齐策一》)二,序数表示法序数就是表示事物次序的数、现代汉语中的序数表示法就是在基数之前加"第","初"等,古代汉语中除此之外,还有其它表示方法、1,基数前加"第"字、这种序数表示法古今一致①萧何第一,曹参次之、(《史记·萧相国世家》) ②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孔雀东南飞》)2,用"太上","首","冠"等字表示第一,用"次","其次","次之","次者"等表示第二以下序数、①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司马迁《报任安书》)②管子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霸首、(《战国策·齐策一》)③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李陵《与苏武书》)3,记年月不加"第"字,这与现代汉语一致、例如: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太元八年,秋七月、(《资治通鉴·淝水之战》)4,省略"第"字,只用"一,二,三…"等表示,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②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晁错《论贵粟疏》)5,用"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单用时,意思就是"最小的",不一定排行第四、如: ①天帝之季女、(《水经注·江水》) 三,分数表示法分数就是表示事物就是某个单位的几分之几的数、1,分母与分子之间有"分"字与"之"字,形成"分母+分+名词+之+分子"的格式、这就是文言文中分数表达最完备的格式、例如:①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汉书·律历志》)②冬至,日在斗二十一度四分度之一、(同上)"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即"八十一分之四十三日","四分度之一"即"四分之一度"、2,有时,分母与分子之间的名词也可以省略,形成"分母+分+之+分子"的格式、这与现代汉语就是一致的、例如:①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史记·货殖列传》)②若复数年,则损失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后出师表》)3,分母与分子之间只有"分"字而无"之"字,形成"分母+分+分子"的格式、①丑三分二,寅九分八,卯二十七分十六、(《史记·天官书》)②黄钟长八寸七分一,宫,大吕长七寸五分二,太簇长七寸十分二、(《史记·律书》)4,分母,分子之间只有"之"字,而无"分"字,形成"分母+之+分子"的格式、例如:①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②今行父虽未获一吉人,去一凶矣,于舜之功二十之一也、(《左传·文公十八年》)5,分母就是整十,百,千,万时,分母分子连写,形成"分母+分子"的格式、如:①其实皆什一也、(《孟子·滕文公上》)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记·陈涉世家》)四,倍数表示法倍数就是指一个数的若干倍的数、古汉语的倍数表示法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用专字表示固定的倍数、两倍用"倍",五倍用"蓰"、例如:①种豆三亩,粟倍之、(宋濂《王冕传》)②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2,只用数词直接表示倍数,而省略"倍"字、例如:①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什,不易器、(《商君书·更法》)②人之性情,未能相百,而其智有相万也、(《潜夫论·赞学》)3,表示几倍于某个数时,往往两数连写,前面的数表示倍数,后面的数表示基数,形成"倍数+基数"这种格式、例如:①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②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山海经·海外南经》)"三五"即"五的三倍(十五)","四五"即"五的四倍(二十)","二八"即"八的二倍(十六)"、五,约数表示法约数又叫概数,就是表示大概的不确切数目的数、古汉语中的约数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示方法: 1,用整数表示大约数目、例如: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②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诗经》本三百零五篇,孔子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三百","七十子"都就是就其整数约略而言、2,用相连的两个数字表示约数、例如:①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②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孔雀东南飞》)"五六","六七","二三"都就是表示大约之数、3,在整数后加"余","所","许","有余"等词表示约数、例如:①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一》)②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③转入巴蜀,往来二十许年、(《后汉书·申屠刚传》)④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资治通鉴·赤壁之战》)4,在基数前加"将","几","且","可"等副词,表示近似数、例如:①历载将百、(沈约《谢灵运传论》)②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贾谊《论积贮疏》)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④章小女,年可十二、(《汉书·王章传》)六,虚数表示法虚数就是表现夸大或缩小意思的数、它与约数不同,约数与实际数目相差不大,而虚数则与实际数目关系不大或根本无关、1,表示数量多的虚数、古汉语中,表示数量之多,常用的虚数有:三,九,十二,三十六,七十二,百,千,万等、例如: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史·屈原列传》)②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史记·货殖列传序》)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④檀公三十六策,走就是上计、(《南齐书·王敬则传》)⑤管子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史记·封禅书》)以上加点的数字都就是极言其多的虚数、2,表示数量少的虚数、古汉语中,表示数量少一般常用"半","一","三","一二"等表示、例如:①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白居易《卖炭翁》)②尝试为陛下陈其一二、(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③夜阑扶策绕中庭,云罅三三两两星、(陆游《剑南诗稿》)以上例句中加点的数字,都就是极言其少的虚数、需要注意的就是,常在文言文里瞧到的用数字组成的成语,都就是虚拟之辞,而不就是实有其数、例如:一知半解,一刻千金,一呼百诺,一唱三叹,一岁三迁,一饭千金,三令五申,三番五次,五风十雨,九牛二虎,百发百中,千山万水,千秋万代,万紫千红,千变万化,千篇一律,千虑一得,千门万户、七,物量表示法物量词就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的词、汉语的物量词起源很早,甲骨文中已有之,但很不发达,还没有天然单位的量词、在上古,天然单位的表示方法就是数词之后再加同样的一个名词、例如甲骨文中就有这样的记载:①羌百羌、②人十又六人、天然单位的物量词,先秦时代已出现,汉代之后才逐渐增多起来、1,不用量词,数词直接放在名词之前,表示物量、例如:①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一言"即"一句话","三人"即"三个人"、这就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物量表示法、2,不用量词,数词直接放在名词之后,表示物量、例如:①牛一,羊一,豕一、(《尚书·召诰》)②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左传·哀公十五年》)"牛一,羊一,豕一"就就是"一头牛,一只羊,一口猪","丧车五百"就就是"丧失五百辆战车"、这种物量表示法,古汉语中比较少见,但起源很早,甲骨文中已经有了、3,数词带量词放在名词之后,表示物量、例如:①于就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战国策·赵策四》)②令民入米六百斛为卿、(《汉书·王莽传》)4,数词带量词放在名词之前,表示物量、例如:①一箪食,一瓢饮、(《论语·雍也》)②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孟子·告子上》)古汉语中的这种物量表示法,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之中、需要注意的就是,这种物量表示法,如果就是表示单个物体,往往可以省去数词,只用物量词、例如:①晋人败秦师于崤,匹马只轮无返者、(《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匹马只轮"就就是"一匹马一只车轮"、八,动量表示法动量词就就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的词、汉语的动量词产生较晚,上古时期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往往不用动量词,而就是直接把数词放在动词之前、据初步考察,汉语的动量词,汉代以后才逐渐出现,宋代以后才逐渐增多、1,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表示动量、这就是动量词产生之前,古汉语中最常见的动量表示方法、例如:①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②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三过"就就是"三次路过","三战三北"就就是"三次交战,三次败北"、2,不用动量词,只把数词放在"者"字短语之后,强调动作行为的数量、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②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柳宗元《捕蛇者说》)3,数词带动量词放在动词之前,表示动量、这就是动量词产生之后出现的动量表示方法、①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②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4,数词带动量词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量、这种动量表示方法,古今就是一致的、例如:①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韩愈《张中丞传后序》)②一柱观头眠几回 (杜甫《所思》)。
古文数词虚实用法探析
古文数词虚实用法探析古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其语言表达充满着古老的韵味和特殊的语法结构。
在古文中,数词是一种常见的语法成分,它们不仅用于表示具体的数量,还经常用于表示虚实和比喻。
本文将对古文中数词的虚实用法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语言特点。
古文中数词常常用于表示虚实。
在古代,人们认为某些数字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因此数词在古文中经常被用来表示一种情感色彩或者虚幻的意象。
比如在《离骚》这篇著名的古文中,屈原用“九歌”、“八音”、“七元”等数字来描绘神奇的景象,表达自己对于追求理想的虔诚之情。
这种用法使得古文语言更加富有诗意和抽象美感。
古文中的数词常常用于表示比喻。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数词往往被运用到比喻的手法中,用以反映事物的特征和品质。
比如在《史记》中,司马迁用“言之几,时之易”来形容历史的变幻莫测,意味着历史虚实难辨。
在《庄子》中,庄子运用“三日不食”、“六亲不认”等数字表达来强调心灵的超脱和超然。
这种比喻手法使得古文更具有象征性和深层次的意义。
古文数词虚实用法的探析还可以从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在古文中,数词的虚实用法常常与其他语法成分相结合,如与形容词、动词、名词等搭配,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表达效果。
在《楚辞》中,屈原用“九垓”、“万世”等数字与形容词相搭配,以突出情感的强烈和意象的生动。
而在《史记》中,司马迁用“六国”、“百家”等数字与动词或名词相搭配,以突出历史的规模和影响。
古文中数词虚实用法还体现在修辞手法上。
在古文中,数词经常被运用到修辞手法中,如排比、对仗、比兴等,以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在《渔父》中,庄子用“三途之贯,三禽之象”来做排比,以突出自然的和谐和生命的律动。
在《离骚》中,屈原运用“九歌”、“八音”、“七元”等数字来做对仗,以突出情感的激荡和意象的丰富。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古文更具有韵律感和美感。
古文数词虚实用法既是古文语言特点的体现,也是古文修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中常见的比喻性量词
文言文中常见的比喻性量词
在文言文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量词这样一类词语出现,且其中有些量词具有比喻性。
在汉语中,比喻性量词被称为“比喻量词”,
它是一种表达方式,可以有效的传达深层的信息,同时,也赋予文言文更丰富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文言文中常见的比喻性量词,并阐述其背后的意义。
比喻性量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量词,可以很好地解释一个概念,或者用一个词来描述一种情况。
比如,《诗经》中有这样一句:“玉帛珠玉总载黄金”。
这里,“玉帛珠玉”是比喻性量词,用来比喻充实,“总载黄金”则是比喻富足,这句话从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家庭幸福之情。
此外,比喻性量词可以以隐喻的形式表达普遍的看法或某种观念,从而激发读者的共鸣。
例如,《论语》中有这样一句:“放言不笑,行而不远”。
这里的“放言”可以比喻闲言,“行而不远”指的就是要行善,但不要过分放肆。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经 》 是 我 国最 早 的 一 部 诗 歌 总 集 ,在 我 国 古 代 文 诗
3 锡 我 百 朋 。( 《 . 小雅 ・ 菁 者 莪》 菁 )
学史上 占有非 常重 要的 地位。在 < 诗经》 中 ,许多 篇章 中
使用 了大量 的数词 ,这些数 词 的使 用 ,为 < 诗经》 增色 不
约 占仝 篇 一 半 。 能像 < 经 》 巾 的 这 些 篇 目一 样 ,在 整 首 诗 诗 的 一 半 甚 至 是 绝 大 多 数 诗 句 中 使 用 数 词 , 在 当 时 或 者 是
< 诗经》 中共有五篇 出现 了这 种表示时 问的序 数词 ,即 < 豳 风・ 七月》 < 、 小雅 ・ 月》 < 雅 ・ 六 、 小 十月 之交 》 < 、 小雅 ・ 四
月》 < 雅 ・ 明 》 另 一 种 形 式 较 为 特 殊 ,是 基 数 词 与 、 小 小 。 “ 日” 连 用 表 示 时 间 ,如 “ 之 日” “ 之 日 ” “ 之 之 一 、 二 、 三
以后 的诗作 中都 是少 有的。 二 、《 诗经》 中数词的分 类
< 经 》 中 所 涉 及 的 数 词 , 大 体 可 以 分 为 基 数 、序 数 、 诗 分 数 、 倍 数 、约 数 、虚 数 、 问 数 等 七 类 , 以 下 就 各 类 词 分
五 、六 、七 、 八 、九 、 十 、百 、 千 、万 、亿 、秭 等 1 7个 。 现 在我 们 经 常使 用 的 一 些 数 词 在 < 经 》 中 都 出 现 了 并 且 诗
被频繁使 用 ,这 是 从 使 用 数词 的 总 量上 来 说。再来 看看 < 涛经》 中使用 数词的篇 章。 < 诗经》 中共 有 16篇使用 了 4
用 “ 其一” “ 他 ”来表示 分 数 ,如 《 、 其 小雅 ・ 曼》 中的 小 “ 人知其一 ,莫 知其他 ” ,这种 情况在 < 经》 中只 此一 处 诗
目” 四之 日” 、“ ,此种情形只见于 < 豳风 ・ 七月》篇 中。
( )分 数 :表 示 分 子 占分 母 份 数 的 词 是 分 数 。 分 数 在 三
< 涛经》 中运用较少 ,大致分为 两种情 况 ,一是 直接用数 词 来表示分数 ,这种情 况在 < 诗经》 中只有 两处 ,即 《 召南 ・ 操有梅 》篇 中的 “ 操有梅 ,其 实七兮 ” “ 、 操有梅 ,其 实三
维普资讯
第 1卷第 1 20) 1 期(06
寸 奸亍 啼高 拒
V 1 1 o120) o 1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6 .
浅 谈《 经》 诗 中的数 词
达 正 岳
( 兰州 师范 高等 专科学校 , 甘肃 兰 州 7 0 7 ) 3 0 0
摘 要 :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 诗歌 总集。《 《 是 诗经》 中有将 近一半 的篇章使 用 了数 词 , 用数 词 的地方 多这 使
兮” ,此 处 七 、三 分 别 表 示 十 分 之 七 、十 分 之 三 之 意 。二 足
别举例 说明。
( )基 数 词 :表 示 人 或 事 物 数 目的 词 是 基 数 词 ,它 也 一
是 《 诗经》 中数 词 的主要 组成部 分 ,共有 1 7篇 中使 用 了 3 约 4 0余个 基数词 ,在 < 经》所使 用的数 词 巾 占有 绝对 4 诗 的比例 。各基数 词 的使 用次 数如 下 :壹 ,5次 :贰 ,3次 ;
4 0余 处 。本 文试 图从 数 词概 况 、 词 分 类 、 词运 用的 形 式 、 词 的语 法 结 构 等 几 个 方 面 对 《 经 》 的数 词 作 一 0 数 数 数 诗 中
简要分析。
关 键 词 : 经 ; 词 诗 数
中图分类号 : 4 . H1 6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0 02 0 ) 1 1 —0 4 10 —9 2 (0 6 0 —0 1 0
少 。 可 以说 ,数 词 的 运 用 已成 为 了 < 经 》 的 一 大 特 色 。 诗
一
4 万亿及秭 。(《 . 周颂 ・ 年> 丰 ) 这里需要指 出的是 , < 诗经》 中 出现的诸 如 “ 、百 、千 、 十 万 、亿 、秭”’数词 ,与现代 汉 语 的说 法 稍有 不 同。在 现 等 代汉语中 ,我 们经常说 :“ 一百 、一千 、一 万”等 。而 ( 诗 经》中却 省 略 了 “ ”字 ,直 接为 : “ 一 十、百 、千 、万 、 亿 、秭 ” 。如 :
1 元 戎 十乘 。( 《 . 小雅 ・ 月》 六 ) 2 胡不 万 年 。( 《 . 曹风 ・ 鸠 》 鹛 )
、
< 经 》 中数 词使 用 概 况 诗
< 诗经》 中使用到数词 的地方共 有 4 0 处 ( 7余 包括 重复 使用 ) ,所 使 用 的 数 词 有 一 、壹 、二 、贰 、两、三 、 四、
数 词 , 占全 书 的 半 数 左 右 ,单 从 总 量 上 来 看 ,是 非 常 大 的 。 再 以具 体 的 篇 目为 例 ,在 < 风 ・ 葛 》 篇 中 ,全 篇 共 9 王 采
( 二)序 数词:表示 次序 先后 的数 词是序数词 。 《 经》 诗 中的序数词 只 有表示 时阅顺 序 的,可以 分 两种 情 况 来 说。
两 ,1 6次 ; 一 ,3 3次 ;二 ,1 9次 ;三 ,4 6次 , 四 ,9 5次 ; 五 ,1 2次 ;六 ,2 3次 ;七 ,1 5次 ;八 ,1 2次 ;九 ,1 5次 ; 十 ,1 次 ;百 ,7 9 0次 ;千 ,1 2次 ;万 ,4 7次 ;亿 ,7次 ; , 秭 ,2次 。 下 面 列 举 几 例 :
一
种是基数词与月份连 用表 示 时同顺 序 ,如 《 融风 ・ 七月 》
中的 “ 月 、 五月 、六 月 、七 月 、八 月 、九 月 、 十 月 ” 等 。 四
句 ,却 有 6句使 用了数词 ,占全篇 的三分之= ;在 《 豳风・
七月》 篇中,全 篇 共 8 8句 ,使 用到 数 词 的句 子 有 4 2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