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传渴望生活读后感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4篇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4篇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一:《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1170字)“痛苦便是人生”这是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也是他那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
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
这是欧文斯给梵高写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前言。
在传记中中,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
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
最后开枪身亡。
这本书看过很久了,它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
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奥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撑他的另一个伟大的人,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
因为梵高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
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
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绘画+死亡,除此以外再无其他。
虽然他也曾追求过爱情,却从未获得。
当他为爱情把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方,以此表白时,我感动得无意言语。
无疑他的爱是疯狂的,可惜没人敢接受。
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时间,更加没有爱情可言。
在绝望中无以回归的梵高,最终选择了以绝望的方式离开自己。
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里,梵高是一个另类。
他的画有点类似儿童的创作,线条和色彩大胆纯粹,醉心于风景,植物和贫苦大众的描绘。
鸢尾花,向日葵,星空,麦田,苹果园,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农民,拾麦穗的妇人。
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烧着它的生命力。
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些静物。
它们是凄艳的生命。
没有一个画家的用色,会像梵高这样浓烈,明亮,无法控制般的亢奋。
深红,铭黄,碇蓝,艳紫,苍绿。
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呈现在画布上,无法稀释和抹匀,好像一颗被揉搓的灵魂,把暗红的鲜血喷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
2019年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范文-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范文篇一: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在寒假中,我读了《梵高传》。
或许大家认识梵高仅限于他的《向日葵》。
曾经风靡一时的被人们反复印刷用做家里的装饰画。
我觉得虽然这确实使得他的这幅画被更多人认识,但也使他这幅画流于俗气。
梵高在慢慢被人们淡忘。
但我觉得,梵高本身就是一部传奇。
只有你知道了他的经历,才能读懂他的画。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也是他那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
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
这是欧文斯给梵高写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前言。
在传记中,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
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
最后开枪身亡。
这本书看过很久了,它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
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奥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撑他的另一个伟大的人,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
因为梵高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
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
如果没有梵高,提奥会过得很好吧。
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金,温和的性格,彬彬有礼的举止,走在哪里都是受人喜爱的。
他会过一种衣食无忧,平淡恬适的生活。
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偏激,有些神经质,难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会这么友爱。
梵高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绘画+死亡,除此以外再无其他。
虽然他也曾追求过爱情,却从未获得。
当他为爱情把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方,以此表白时,我感动得无以言表。
无疑他的爱是疯狂的,可惜没人敢接受。
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时间,更加没有爱情可言。
在绝望中无以回归的梵高,最终选择了以绝望的方式离开自己。
梵高传的读后感(精选17篇)
梵高传的读后感梵高传的读后感(精选17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梵高传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梵高传的读后感篇1尽可能抽下班与休息的时间,在五天内读完了《渴望生活——梵高传》。
总觉得要写点什么,可不知从何说起。
整本书的基调和梵高的画一样,在我印象中是偏褐色、黄色与金色,那是大地与太阳的颜色,让人感觉温暖与安全。
可是主角文森特·梵高的整个人生却是波涛汹涌的墨蓝色,在冰冷中沉浮。
先是遭受失恋的打击,梵高的爱认真、执拗、非常具有爆发力,甚至不顾一切。
为了见到心爱的女子,他可以忍受饥饿与疲劳,徒步几昼夜只为远远望上一眼;梵高可以藐视“x伦”的罪孽,将手心放在烛火之上以示坚决。
可是飞蛾扑火,这样的爱情终将化为灰烬,而文森特一生都无幸得到自己的爱情。
接着是事业的挫折,明知不喜欢不合适,梵高一开始也曾很努力的成为一名牧师,只可惜身处人间地狱似的矿地,看着采矿人家的痛苦、挣扎和死亡,梵高虽尽其所能的行施布道,都只是精神上的欺骗,信仰与上帝并没有带来救赎,梵高的努力甚至被教会毫不留情的予以了否定与批判,这让梵高情何以堪,最后连自己都迷失了。
幸好在绝望之时,梵高找到了一生的事业与追求——绘画。
在绘画中,梵高认识到,所有的痛苦都是为了做铺垫,所有的不幸都是灵感的源泉,梵高可以把痛苦当做观察生活的放大镜,去捕捉那平凡而真挚的幸福。
是的,梵高的模特儿是“丑陋”的,矿工、农妇、邮差等等,那些个皮肤粗糙,身形佝偻,都是在生活中苟延残喘之人,梵高将之捕捉到了画中,并没有同情与修饰,也没有虚伪的伤痛与呻吟,梵高只是一个记录者,用最深刻的笔触,最真诚的颜色将他们记录下来——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一面,没有雕栏玉栋,没有宝马香车,大多数有的只是辛苦劳作了一天,在昏暗的灯光下吃着土豆的人。
由于起步较晚,梵高开始拼命拼命的冲刺,梵高不停得画不停的画。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渴望生活就是这本书最主要的内容,梵高比人和人都热爱生活,比人和人都在努力的去生活,但是他不应该属于这个时代或者说这个世界,因为他的灵魂太纯真,太善良,太充满理想。
天才就是不被理解,除了一直为他提供资助的提奥。
但是无论周围人怎么看他,他都在为了他脑海中的那些片段努力作画,只是没人理解他太痛苦了。
从这本书中梵高强烈对生活的追求和其他人为了生存委曲求全的`对比非常鲜明,无论梵高是在矿场当一个默默无闻的牧师,还是在巴黎寻找艺术之路,他比人和人都要认真,所以他看到的画出的是当时很多人都看不到感觉不到的。
为此他成为别人眼中的疯子,被送到疯人院。
如果是高更或其他人,一定不会在为了追求某种感觉而不顾一切,但即使在疯人院中,梵高也没有放弃自己对生活的渴望和热爱。
他最有名的作品机会都是在疯人院里完成的,梵高《渴望生活》不是渴望简单的吃饭喝水挣钱的生存,虽然他的画在死后才慢慢被人接受,但是他渴望的终究实现。
和现代人相比,我们缺少对生活的渴望,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热情。
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一直提供资助的提奥曾经建议他是不是改一下画风,这样至少会把作品卖出去,但是梵高拒绝了。
高更嘲笑梵高总把槐树画的好像燃烧的火焰,梵高并不理会。
没有人能像梵高一样,从不改变自己,不与周围妥协,只是为了追求一种感觉而付出一切。
也许他是天才,也许他是天使,是派来人间带给我们新的一种艺术风格的人,在他完成所有这项责任之后他自杀了,应该回到天堂去了。
这本书很让人感动,感动他对生活的热情,对点滴事物的细腻观察和他的善良单纯。
《渴望生活:梵高传》的读后感(通用7篇)
《渴望生活:梵高传》的读后感(通用7篇)《渴望生活:梵高传》的读后感(通用7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渴望生活:梵高传》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渴望生活:梵高传》的读后感篇1还记得在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里读到的保罗。
高更,就是一个很著名的画家,最近看的这本《渴望生活》,写的竟正是和他最为要好的朋友,同样也是画家的梵高,当然,梵高要比高更在世界上有名得多。
梵高的名字可能是童叟皆知,但在正式读过他的传记前,我道听途说来的信息一直是传闻他是一个疯子一样的人物,只要一有人提到梵高,可能马上就会有人开口蹦出一句:"梵高就是那个割掉自己耳朵的艺术家疯子"!对这样的人我深不以为然,无奈自己对梵高了解也很有限,不能为他澄清些什么,只能沉默。
但我一直觉得,这么伟大的一个画家,绝不仅仅只是普通人嘴里的一个疯子,他一定有很多不为普通人所知的伟大之处,于是乎在书店偶尔看到《梵高传》这三个字的时候,我知道这是一本不能错过的书,它必须随我回家,带我去了解一个为世人传颂却依旧神秘的真实的梵高。
他为什么如此伟大?又为什么会被人说成是一个疯子?这一切,只有走进这本书里才知道。
如果说保罗。
高更寻找月亮的精神让人感动,那梵高的精神简直让人震撼。
“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这是周国平对他的评价。
可是我觉得与其说他是天使,倒不如把他说成是为善良受苦的上帝本身,也不为过。
在梵高的青年时期,离开优越的家族行业,自愿到比利时的矿井里和矿工们一起受苦,明明可以袖手旁观,却选择和矿工们坚守,过着与死神同在的日子,这样的人除了梵高,找不到第二个。
读到这里时,我犀利的眼神就告诉我,梵高的伟大无可阻挡,那时候他还没有开始作画呢。
其实,一个人的伟大,绝不仅仅因为他是干什么的,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精神决定了他终将伟大。
渴望生活读后感
渴望生活读后感渴望生活读后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渴望生活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渴望生活读后感1一幅Stary Night使梵高以后印象派画家的身份闻名于世。
梵高生前籍籍无名,完全是凭着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在潦倒、误解、疾病中坚持创作,为画画呕心沥血,甚至癫狂,在对艺术的痴迷中度过了他短暂的一生。
作者以梵高生活过的几个城市为主线来展现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一生,笔触简洁,较少抒情,但表达生动,情节推进连贯,通过文字深深地抓住了读者的心,让我拿起便欲罢不能。
在读的过程中,当我多次不自觉地长舒一口气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心已经随着梵高的经历悬了很久。
同时,梵高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决定了这是一本能量密度很大的文学作品,在读完整本书的那一刻,我竟产生了仿佛自己已经亢奋地“战斗”了很久的疲惫感。
书中描写的梵高的两段经历让我印象深刻。
一是年轻的梵高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牧师,他经过刻苦学习后,终于得到一份为生存状况惨无人道的煤矿工人布道的工作;他通过自己的付出和虔诚,得到了煤矿工人的信任;就在越来越多的人在他的布道下开始相信上帝的时候,忽然有一天,他意识到,所谓的信仰,其实对煤矿工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于是他放弃了他原本的坚持。
二是梵高和一群画家朋友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筹备了一个“共产主义colony”,就在一切都已经就绪的时候,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一个月没有画画了,他忽然想到自己最初的、本真的理想是拿起画笔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家,而不是一名为画家服务的管理者,于是他解散了colony。
书中叙述的梵高的这两次“断舍离”,读起来也让人有几分惋惜,毕竟梵高起初都以为他所做的事是正确的、值得的、有意义的,于是为之全心全意地努力和付出,尤其是在梵高认识到矿工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和自己的无能为力时,自己曾经的信仰被现实无情推翻,如同生命忽然被掏空,尚未热爱画画的他一度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虚无。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一部关于世界著名画家梵高的传记作品。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艺术家的一生,以及他对艺术、生活和内心世界的独特见解。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挣扎,但他始终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最终成为了一位不朽的艺术巨匠。
在读完《渴望生活梵高传》之后,我深受梵高的故事所感动。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他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无法忘怀。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磨难,他经历了精神上的折磨和孤独,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的艺术理想,不断地创作出让人震撼的作品。
梵高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以浓烈的色彩和夸张的线条表现出内心世界的狂热和激情。
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艺术的追求,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表达。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梵高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
他在一生中不断地探索和创作,不断地挑战自己和传统的艺术观念。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了一个充满激情和狂热的世界。
他的作品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好,让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梵高的一生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他的坚持和执着,以及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都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他的作品告诉我们,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才能创作出真正感人的作品。
他的一生也告诉我们,艺术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需要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渴望生活梵高传》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动。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感人的故事,他的艺术作品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感悟。
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都让人深受触动。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他对生活和内心世界的表达,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希望我们能够从梵高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坚定自己的梦想,追求内心的热爱,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近读了《渴望生活:梵高传》,书中讲述了梵高从21岁到37岁的经历:做过销售、当过牧师、潜心画画、开枪自杀……梵高独特的天赋与个性决定了他的独特人生。
读此书时,我总在反思:在梵高当时的生活环境中,我还能否坚守本心去读书写作?难——难以在食不果腹中献身,难以于饥寒露宿里坚持,难以当而立之年不顾现实。
我想,和我一样的大多数人皆是如此。
这就引发了我的第二个思考:梵高何故?冯骥才说:“梵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
他名利皆空,情爱全无,贫困交加,受尽冷遇与摧残。
”当他饱经现实的打压甚至于质疑上帝时,他迷茫了,不知所措,但最终还是决定坚守自己的热爱,尊重自己的天赋——画画!坚守热爱、尊重天赋的前提是热爱与天赋的已知性,这是一个方向问题,也是一个认知问题。
现在网络上太多的人在讲认知差,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距而造成了阶层差距,从而循环往复造成阶级固化。
这说的是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当人们站的地方不同、高度不同时,这种认知差是无法避免的,而且假设认知差被抹平,那又何尝不是一场社会灾难?社会的稳定,一部分就是源于阶层的稳定。
我们今天所说的是“内在认知差”,即对于自身认知程度的差距。
“外在认知差”实现阶级固化,而“内在认知差”实现阶级突围。
我认为,每个人出生即为天才,至少说出生即有天赋。
多数人终其一生却碌碌无为,其原因在于对自身天赋的无知,当然,这种无知的原因有很多,并很可能以客观因素为主导:所处时代、出生家庭、成长环境、所碰机遇……在此便不一一解释。
很多人也在坚守,但坚守的是什么、为什么他们也说不清。
若你所坚守之物并非你所爱之物,那你的坚守又有何意义?或许有人会说坚守是为磨炼意志,在我看来,这种无谓的磨炼是对生命的浪费与亵渎,没有方向的坚守是极为低效而难有成果的,即使你的意志坚不可摧也再无青春的激情与创造力,与生而来的天赋对于你也就没有意义了,这岂非人生一大悲哀?而对于真正热爱的坚守,是随心所喜而有所乐的.坚守,是有意义、有成果、不断创造的坚守。
2020中学生梵高传读后感精选多篇-精品文档
2020中学生梵高传读后感精选多篇-精品文档【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
】内容如下-2020中学生梵高传读后感精选多篇篇一:尽可能抽下班与休息的时间,在五天内读完了《渴望生活梵高传》。
总觉得要写点什么,可不知从何说起。
整本书的基调和梵高的画一样,在我印象中是偏褐色、黄色与金色,那是大地与太阳的颜色,让人感觉温暖与安全。
可是主角文森特•梵高的整个人生却是波涛汹涌的墨蓝色,在冰冷中沉浮。
先是遭受失恋的打击,梵高的爱认真、执拗、非常具有爆发力,甚至不顾一切。
为了见到心爱的女子,他可以忍受饥饿与疲劳,徒步几昼夜只为远远望上一眼;他可以藐视“乱伦”的罪孽,将手心放在烛火之上以示坚决。
可是飞蛾扑火,这样的爱情终将化为灰烬,而文森特一生都无幸得到自己的爱情。
接着是事业的挫折,明知不喜欢不合适,梵高一开始也曾很努力的成为一名牧师,只可惜身处人间地狱似的矿地,看着采矿人家的痛苦、挣扎和死亡,他虽尽其所能的行施布道,都只是精神上的欺骗,信仰与上帝并没有带来救赎,梵高的努力甚至被教会毫不留情的予以了否定与批判,这让他情何以堪,最后连自己都迷失了。
幸好在绝望之时,他找到了一生的事业与追求——绘画。
在绘画中,梵高认识到,所有的痛苦都是为了做铺垫,所有的不幸都是灵感的源泉,他可以把痛苦当做观察生活的放大镜,去捕捉那平凡而真挚的幸福。
是的,他的模特儿是“丑陋”的,矿工、农妇、邮差、妓女等等,那些个皮肤粗糙,身形佝偻,都是在生活中苟延残喘之人,梵高将之捕捉到了画中,并没有同情与修饰,也没有虚伪的伤痛与呻吟,梵高只是一个记录者,用最深刻的笔触,最真诚的颜色将他们记录下来一一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一面,没有雕栏玉栋,没有宝马香车,大多数有的只是辛苦劳作了一天,在昏暗的灯光下吃着土豆的人。
由于起步较晚,梵高开始拼命拼命的冲刺,他不停得画不停的画。
为了某一处风景,他可以在海边坐上一天,任凭风吹雨打;他可以在烈日下之下,晒到红斑秃顶。
心得体会-渴望生活读后感 精品
渴望生活读后感
渴望生活读后感一
——献给那对艺术而狂热的文特森·梵高
聆听这《》这首曲子","宁静、温暖和平静的旋律。
这首歌是一个1971年,美国的游吟歌手
读了关于梵高生平写的。
我在这优美的旋律在结束了观看《渴望生活》的旅途。
心里如有巨大的问号。
却深信那引领着光明,带着坚定无比,超然不凡的目光。
在那个充满着人性贪婪、腐朽和对金钱、地位的欲望的社会里,如巨大的迷雾蒙蔽着人们的心。
可是他用自己炽热的灵魂驱赶迷雾,如一团不朽的火焰。
他从骨子里单纯的喜欢绘画,简单到纯粹,他曾说过"宁愿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画想象中的美丽幻想。
"拿着现实的标准来衡量,除掉美术历史上的光环,谁愿意和梵高遭遇相同的人生——那一段被断然拒绝的爱;那一颗只能依赖别人生存而悲凉的心那一幅幅买不出的画;那一句句恶意评论打击的字词;到最后趋近癫狂的心;他一生在贫困潦倒中画,在世人唾弃中画,在孤单寂寞中画,他在画完《乌鸦群飞的麦田》感到彻底的绝望。
在那金色的麦田往自己的心开了一枪,被抢救在医院,在兄弟提奥德陪伴下死去。
临死前说"我想回家去"就轻轻滑下他手中烟斗,结束了自给37岁年轻的生命。
他的人生可谓是一败涂地,失败透顶。
却死后盛名远播,每幅画都是如世珍宝。
或许这就是"物依稀为贵",人便就是这样,有的时候却不珍惜,没有时却为这样东西争得头破血流。
对于被人来说死后的留名前世远远比不上现在那金钱、名誉、胜利、种种欲望。
读书生活心得体会(通用7篇)
读书生活心得体会(通用7篇)读书生活心得体会篇1《渴望生活——梵高传》是其年仅二十六岁时的作品。
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究的过程。
七十余年来,梵高凄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震撼很多读者。
这部作品也成为欧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译成八十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感动亿万读者。
观察《梵高传》,想起这个拿生命换了艺术的人,一生连素描在内一共画了一千七百多幅画,生前却只卖出一幅,也许只卖了几块钱。
不知道几块钱卖出的那幅画现在还在不在。
梵高的画现在值钱了,日本人从伦敦买了一幅梵高的“花瓶向日葵”,花了2250万英磅。
梵高倘活着,这2250万英磅不知又可以买多少画布。
梵高那时候的钱也是钱,梵高那时候若也向钱看,今日的人损失可就大了。
这世界好像总要把养活艺术家的钱变成艺术家遗像前蜂拥的香火。
我不知道梵高的画究竟值多少钱,我想那些“炒”梵高的人也未必知道。
梵高活着的时候没人关怀,甚至还要施以谩骂,梵高死了却拿他炫耀,不知道炫耀的是他的艺术还是别的什么,也难怪中国的张承志面对看梵高画的那些人要投以生气的一瞥。
但是,讨论梵高的文章可是每天都有了。
明代袁小修在他的《东游记》之三十一中写道:“焦山有野意,大胜金山。
独《瘗鹤铭》之疑未决,欲亲往勘之。
盖此铭诸家若聚讼,以为王右军书者,苏子美也;以为颜鲁公书者,欧阳公也;以为顾况书者,沈存中也;以为陶隐居书者,黄长睿也;以为诸公皆非,而别有隐君子者,董卣也。
”对于一些历史的遗物,人们好像也爱围观,不仅围观,还爱发一些长长的谈论。
这围观,可以使长长的时间充实,而这谈论,好像也就成了功夫、学问。
一部《文心雕龙》,养活了多少后代学者,一个孔子,养活了多少夸他骂他的人。
一个20世纪80年月的青年诗人写过这样一句话:把鲁迅存入银行,吃利息。
看了这本书,让我们一样,渴望生活,喜爱生活。
外国的传记,前言可以看出,很恳切。
有些细节,依据环境和梵高的性格推理杜撰了一些,无伤大雅,反而生动很多。
渴望生活读后感
渴望生活读后感(一)——献给那对艺术而狂热的文特森·梵高聆听这《Vincent》这首曲子"But i could have told you' vincent' , This world was never meant for one ."宁静、温暖和平静的旋律。
这首歌是一个1971年,美国的游吟歌手Don Mclean读了关于梵高生平写的。
我在这优美的旋律在结束了观看《渴望生活》的旅途。
心里如有巨大的问号。
却深信那引领着光明,带着坚定无比,超然不凡的目光。
在那个充满着人性贪婪、腐朽和对金钱、地位的欲望的社会里,如巨大的迷雾蒙蔽着人们的心。
可是他用自己炽热的灵魂驱赶迷雾,如一团不朽的火焰。
他从骨子里单纯的喜欢绘画,简单到纯粹,他曾说过"宁愿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画想象中的美丽幻想。
"拿着现实的标准来衡量,除掉美术历史上的光环,谁愿意和梵高遭遇相同的人生——那一段被断然拒绝的爱;那一颗只能依赖别人生存而悲凉的心:那一幅幅买不出的画;那一句句恶意评论打击的字词;到最后趋近癫狂的心;他一生在贫困潦倒中画,在世人唾弃中画,在孤单寂寞中画,他在画完《乌鸦群飞的麦田》感到彻底的绝望。
在那金色的麦田往自己的心开了一枪,被抢救在医院,在兄弟提奥德陪伴下死去。
临死前说"我想回家去"就轻轻滑下他手中烟斗,结束了自给37岁年轻的生命。
他的人生可谓是一败涂地,失败透顶。
却死后盛名远播,每幅画都是如世珍宝。
或许这就是"物依稀为贵",人便就是这样,有的时候却不珍惜,没有时却为这样东西争得头破血流。
对于被人来说死后的留名前世远远比不上现在那金钱、名誉、胜利、种种欲望。
说到底谁也不愿意去走像梵高人生一样坎坷的道路。
在生平梵高是失败者吗?还是我们才是。
我们给太多太多的框框条条框的太死了,像负担累累患得患失的囚徒。
那是人类为自己打造的金光灿灿、奢侈的大牢笼。
《渴望生活》读后感
《渴望生活》读后感《渴望生活》读后感1这本书让我走近了一位伟人。
不仅读到了他一生悲惨的遭遇,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读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痛苦;更读到了他在低谷中执着追求着美的力量;读到了他释放于画作中的理想和自由……梵高,没有完满的爱情,无数的金钱,甚至是健壮的身体,但他拥有的是一颗渴望生活的心灵,飞向美丽的蓝天。
读这本书,我为梵高受到的不公愤慨过,但我更敬佩他能倾尽生命,用爱来描绘这个世界;我为梵高能有提奥这样一个弟弟而高兴,也为他们之间不辞奉献的友情而感动……在体味之后,我对自己的生活的也增添一份热爱。
无论艰辛、痛苦、还是陷入低谷的遭遇,都应该满怀对生活的渴望,一步一步地往前进。
梵高并没有抱怨社会,他将倾诉和希望绘在了画板上,祈愿明天会更好;他也没有报复社会,他留下一幅幅完美的作品,待时间去检验,更洗涤了现代无数人的心灵!如此说来,我还有什么理由去逃避生活的困苦,埋怨现实的不公呢?为何不在心中绘出更蓝的天,提起希望,去迎接明天!?除了梵高大师的精神,欧文·斯通在本书中描写的文笔也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
对于一位在困苦中挣扎,并且不断成长的伟人,欧文·斯通作为一位传记家,并没有很多的深入梵高的内心编写心理,却将一丝一毫的细微变化转笔为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十分传神。
这样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剖析梵高的历程,反而起到了真实、深刻的效果。
在写作中,我也应该学会运用这些描写的手法,从细微之处表现人物,使之生动逼真。
《渴望生活》读后感2天上的星星常灿烂,常安宁,却不曾想它也是一块石头,一块能发光的`石头。
《渴望生活》是美国作家欧文·斯通二十六岁时的作品,讲述的是画家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一生。
作者仿佛把梵高写成了一颗太阳,把他的晨曦、正耀和最后的日落,都极其细腻地刻画展现。
梵高的一生是极其曲折郁苦的,他渴望爱情的滋养,但却又一次次沉进拒绝的深沼。
他疯狂地往画布上涂抹着颜料,可他的画作却总被搁置在最黑暗的角落,堆积起一层灰暗的尘土。
渴望生活读后感4篇
渴望生活读后感4篇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他长相平平,红头发,还有个棱角分明的大下巴,这一点从他的自画像中就可得知。
他更加不是绅士,偏执,粗鲁,大嗓门,惹人讨厌。
他从不完美,甚至疯狂。
正因如此,他一生得到的了解极少。
他就是向日葵的作者梵高。
他到将近30岁时才确定将绘画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此前他对自己的人生有过长时间的探索,先后从事多项职业,均以失败告终。
那个时候他坚信上帝的存在,想要以此去救赎那些难民。
可是他们的生活仍然一层不变。
最终他终于知道压根底就是没有上帝。
但是他仍然继续寻找,未曾失望。
可见,人生从来都没有灵光乍现、立地成佛的时刻,一个人心性的完善必须是循序渐进的,不日进,则日退。
他可以没有妻子、家庭和子女,他可以没有爱情、友谊和健康,他可以没有可靠而舒适的物质生活,他甚至可以没有上帝,但是,他不能没有这种比他自身更伟大的东西--------创造的力量和才能,那才是他的生命。
梵高一生得到的爱少之甚少,但他却有一颗悯人之心,有博大的爱。
他始终怀着人文主义的关怀,在他眼中,一个穿着华丽的少妇与一个为生活艰难所迫而沦为妓女的女人,后者所展现的人类的苦难要有价值的多。
他只画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给极少数懂的看。
梵高更是贴近自然的,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和自然一致。
一个劳动者的形象,一块耕地上的犁沟,一片沙滩,一片大海和一角天空,都是严肃的主题,他们是那么的难以表现,同时又是那么的优美。
看看现在这个世界,这个急功近利的孱弱的世界,置身于车水马龙、霓虹闪烁之间,不复有独立思考和思想自由,我们少了梵高那股不顾一切的蛮劲。
巴金说:名利主义哲学就像脚铐将我深深锁住,我始终不是我自己。
我们这一代人很少有能幸免的,这是来自社会和家庭的重担。
也许我们不能像梵高那样。
但至少,我们应该追求一点内心的自由吧,试图在心里打破那体制的束缚,学习一点他的勇敢。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一部关于著名画家梵高的传记,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欧文·斯通。
这部传记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生动的描述,深刻展现了梵高的一生,让读者更加了解这位伟大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创作历程。
梵高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艺术家,他的作品被誉为世界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但他的一生却饱受痛苦和挣扎。
在这部传记中,作者通过对梵高生平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创作历程。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孤独和痛苦,他在生活中饱受挫折和折磨,但却始终坚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梵高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画作传达出了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美好的追求,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艺术的热爱。
在这部传记中,作者还深入剖析了梵高的性格和思想,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梵高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狂热的人,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渴望让他陷入了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他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却始终坚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他的一生充满了激情和狂热,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梵高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画作传达出了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美好的追求,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艺术的热爱。
通过阅读《渴望生活,梵高传》,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梵高这位伟大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创作历程。
他的一生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但他始终坚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渴望和对自然的敬畏,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艺术的热爱。
梵高的一生是如此的辉煌和动人,他用自己的作品为世界留下了永恒的印记,成为了艺术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深深感受到了梵高对生活的渴望和对艺术的热爱,他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激情和狂热,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读《渴望生活》有感
读《渴望生活》有感第一篇:读《渴望生活》有感读《渴望生活》有感很多人知道他的名字,是因为他的油画在拍卖行以天价成交。
你问他们最喜欢哪一个画家,他们总是说梵高啊梵高啊。
但是,他其实相貌平平,有着棱角分明的大下巴,并不讨人喜欢。
他偏执孤独,嗓门粗大,举止无礼,招人厌烦。
他被小孩子称作红头发的傻瓜,被大人称作三十岁的白痴。
他割下自己尖叫的耳朵,却毫无知觉。
为了表达自己的爱,任烛火将自己的手掌灼烧至暴皮起泡……在他出生的前一年,他的母亲生了第一个男婴,取名文森特,但不幸夭亡。
一年以后,我们认识的画家梵高出生,父母就把他那夭折的小哥哥文森特的名字,连同对这个哥哥的哀悼与忧郁,一起给了他。
除了弟弟提奥,他始终没有得到父母的宠爱,兄弟姐妹的包围。
人们总是说,梵高是一个疯狂的天才。
似乎我们有意无意地认为,天才总是和疯狂脱不了干系。
他步行数百里去看自己的初恋乌苏拉,他追求自己的表姐把手掌烧烂,他拿着刀子追着朋友高更,他用剃须刀割掉自己的耳朵献给一个妓女小鸽子……这一切,难道还不算是疯狂?可也许,在疯子的眼里,最正常的人才是最疯狂的。
疯子没有我们这个文明社会所有的逻辑。
疯子惟一的逻辑,就是可以不必按照正常人的逻辑行事。
初恋遭受重大打击,与父母兄弟不和,与牧师学校不和,与画商叔叔们不和,与画家们闹崩,与妓女克莉丝汀同居又分离,与高更吵架,最终被送进精神病院。
他的这些遭遇被我们读着,他的苦难也被我们感受着。
临终的时候,他留下脍炙人口的名言:“这苦难啊,永远也不会终结”。
于是全世界的人都同情他。
这没什么丢人的,我也同情过他,与千千万万的人们一样。
我们阅读梵高的苦难,我们将自己的生活与梵高的生活比照,我们把自己内心的痛苦投射在他的身上,于是两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就这么风马牛地有了联系。
每当我们对这个世界稍有不满,我们就会找到他那里去,对比一番,唏嘘一番,侥幸一番,然后觉得自己的困难也不过如此。
梵高成了什么?他是释迦摩尼,还是关公像?一个死去的画家,一个普通的荷兰人,就这么被我们的口水和眼泪注解成了一个虚幻的图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下这本书的时候我无言以对,我想,我也只能选择沉默。
在温森特·梵·高的不同寻常的一生中,坎坷与苦难始终萦绕于他的左右;而当所有的激情、狂热与执著在这个生命行将结束时,它们都会烟消云散,在人世间不留一丝痕迹。
梵·高是孤独的,但至死他都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灵魂,他用生命给予了世间一个超乎于常人的、但却是一个至真至纯的答案:我是生命中的孤独行者。
有什么还能比这个更为残酷的么?
说偶然受到了某种神灵的启发而豁然懂得了生活的真谛,这样的话实在是夸张得有些滑稽。
如果说困苦也不过是一种美丽的内涵的话,那么我只想弄明白在这人世间令人不堪忍受的东西究竟还有哪些。
与其说刻意追求的完美在一瞬间就化为了泡影也是一种痛苦的话,那么雾里看花式的心理满足是不是一种更大的嘲讽呢?
然而,在人的所谓心理情结上,不可理喻的孤芳自赏实在是一种可笑的心理行为。
同时,这种心理行为所导致的又必然是可悲的人生结局。
这是因为孤独总是发自心灵的一瞬间的真诚呼叫,这使得处于孤独之外的人群时不时迸发出的有意无意的自怜自爱与诸种感觉都成为了虚伪与多余的东西。
但是没有人能意识到这一点。
这缘由也很简单:凡意识到了的,孤独总是时时伴随着你。
毕竟梵·高是幸运的,因为他最终还是走向了自己的理想之巅,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这个境界。
梵·高的幸运源自于他的真诚,而真诚是构筑了梵·高生命的所有要素。
他用真诚来描绘自己孤独的生命,色彩则是他周身流淌的血液。
在他活着时,他几乎得不到理解与同情,这使他的生命连同色彩一同疯狂地流动。
他之所以选择了结束自己生命的举动是因为他决心与世间的庸俗与鄙陋远离,但他不知道自己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但对于后人来说,这样的代价是值得的,这是因为他使他的那些真正伟大的作品展示在世人面前了,并且长存。
圣经上说,是耶和华创造了世间万物,是他那颗伟大而慈善的心灵拯救了世间这些本是他所创造出的人类,因为人类具有了“原罪”。
但是耶和华只拯救了人类那么一次,往后他就再也不管了。
这使得善良与宽宥的美好根性在人类心灵中的植入越来越少,以至在一个相对时期几乎消失殆尽;不再相信纯净与真诚的人们开始选择一种“另类”的精神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时又在声嘶力竭地呼喊着那已经失却了的精神家园,那被人弃置了的心灵中的最后一块净土。
这样的人或许是智者,因为他们把丢失与找寻看得太轻易了,就像生命逝去还能“归去来兮”一样。
于是他们开始有理有据地放纵自我,说是在寻找;他们开始无尽无休地寻欢作乐,自诩为“迷失的一代”。
看来,智者总是对自己宽容的。
梵·高不是智者,因为他对自己不宽容,他选择了死亡之路。
第一次看见梵·高的作品时我感到无比的震惊,不,那已经不是震惊,而是颤栗,是一种从心底深处迸发出来的扩展到每个毛孔的颤栗。
我简直无法相信眼前竟会出现如此具有生命力的事物,那由色彩、阳光和运动组成的骚动不安的世界里,人、植物、动物从那富有生命感的大地升腾至那富有生命感的天空和太阳,然后又一齐向下,向下,汇聚到同一中心的运动中。
在这时,一切生命中的有机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伟大而高尚的共同体,那奇伟,那佳妙!也就是在这一瞬间,我明白了我所要寻找的东西了,那曾在我心中驻留良久的困惑与迷惘也终于有了答案,并且我坚信这充满了伟大激情的作品不是色彩的组合,而是由一颗伟大心灵铸造而成,因为在此之前从没有人能够让我将生命的含义如此真实而形象地呈现于脑海之中。
这就是我们曾不小心遗失在不知何处的美好,这就是上苍给予我们的寻觅明日之希望的福音书;这就是生命的真谛,它纯净如水淡泊若云,是这样的一种遥远而切近的生命状态。
这个来自荷兰的高尚的灵魂耗尽了自己一生的心血在铸造一种无法替代的生命形式,他在由茧到蝶的痛苦的蜕变中固定着自己的生命形式,因此他注定了要走向孤独,屏弃喧嚣。
剥去了生活中表层的浮华我才明白简单就是生命的真谛,艺术的真谛,但我曾被生活的表象迷惑了头脑,蒙住了双眼,束缚了手脚。
在这之前的我沉迷于华丽与复杂中实在是太久,混沌的生命湮没了简单朴实的心灵,只有涤清了的生命才会创造与升华世间最真挚最动人的激情,也只有怀着这样情感的人才能尊重自己,敬畏生命,相信未来之存在。
在温森特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即便这样沉重的代价也没有换来世人的同情与怜悯,恰恰相反,他被世人视作疯子,不可理喻的精神病患者。
这样的人间悲剧,梵·高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对于人类来说,这样的天才,人世间既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
我在阅读温森特的一生时,深感世人的鄙俗与偏见的可憎可惧,他们认为所有的荒诞与谬误都出自这位天才的画家一人,“生者何悲凄,死者而已己”,这样的结局已是够凄凉的了,但是梵·高在他死后却连“悲凄”他的人都没有,即使时间的推移给他带来了无数的溢美之词也不能弥补他内心中永远的痛苦与孤独。
他追寻人世间美好的爱情却无情地为世俗所吞噬,他渴望身边最真挚的友谊而朋友却一个个离他而去;这一切的一切,后世人无论怎样华丽的笔饰也无法揭示出他内心的巨大的痛苦与孤独。
他活着时,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他死去后,照样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他,这是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孤独。
诚然,我不是一个宿命论者,但我却发现了人世间真正伟大者都是孤独的,这是一个很痛苦的定义,却是一个可悲的事实。
阅读此书时我常常激动不已。
我曾试图将自己融入其中,以寻找出那颗孤寂的心灵的分量,但我做不到这一点。
当合上书的时候我才明白,我在开始阅读时就已犯了错误:远离尘世的温森特已不再需要什么理解,更何谈怜悯。
因为这个无须上帝和世人拯救的灵魂已将他全部的生命与热情融汇进了他自己所创造的色彩斑斓的世界里,由此他的生命的升华过程已经完成,他已经
不再需要人世间的一切:爱情、艺术、朋友,直至生命。
著名的传记作家欧文·斯通承认他在撰写《梵·高传》时碰到了极大的困难,因为他也承认自己无法完全理解这个荷兰画家。
人同此心,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有同感,因为我不曾有他那样的对于生命的理解与热情。
即使我曾丢失过什么,即使我曾有过片刻的迷惑,那也只不过是一种极其浅显的体验,因为我们的生命没有抵达那里。
我们脆弱的根性使我们太容易被物欲的横流所淹没,我们无法将复杂与简单进行剥离,于是鄙陋随着物质的充裕悄然无声地产生了,同时,生命中的宁静与孤独却远逝了。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需要的是什么,梵·高在他的一生中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只是因为他把他的生命融汇进了那色彩斑斓的画面里,使之燃烧、沸腾,故陷入物欲与世俗中人已无法分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