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常见材料苏教版

合集下载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全数教学设计 《科学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在“观看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觉,提出问题。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明白科学确实是提出问题并想方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进程。

二、明白科学是什么。

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爱好。

想明白,爱提问。

教学预备: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明白得,只能取得表面意义上的明白得,因此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那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那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试探。

凭已有体会,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

教师这时能够引导学生通过“你是不是有如此的经历?”来谈谈自己切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

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进程。

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一、谈话:同窗们,从这学期开始,咱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二、提问:你明白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 二、探讨新知: 一、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依照已有体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看讲义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本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无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情形?(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什么缘故想做这些情形? (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熟悉到科学就在咱们身旁。

二、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教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咱们能够明白琴纳是个擅长观看和试探的医生。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时《谁流得更快一些》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时《谁流得更快一些》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2. 确定实验方案后,再让学生充分讨论如何做到“公平”。提醒学生 关注:同样大小的液滴、同样的高度往下流……
@3.取同样多的液体,引出滴管的使用。 2、小组实验活动 (1)请各小组根据确定的方案进行流动比赛,做好记录。 (2)提示学生注意分工合作,并在重复实验前用抹布抹干净玻璃片。
(三)、探究方案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谢谢各位老师!
一、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第 二课《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本节课主要内容是 通过前面一课《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学生已经认识到液体是会流动的。在本课中,学生要对不同液体的流动快慢进行比较。 本课的公平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在保持玻璃倾斜度相同(受力大小一致)、液体多少一 致、玻璃片表面光滑程度一致的情况下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液体自身的黏度会影响 它的流动速度。
流动快慢 黏度影响 同样多的液体 同时流动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本节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率最高的就是口头评价,而这种 评价的语言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情真意切的、充满着激励的,它才能像催化剂一样,催学生 奋进。在这节课中我适时地运用激励性的评语,激发学生们探究兴趣。 不足:1.作为三年级 的科学老师容易认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和经验少,能力更差,在教学中把注意力集中 在知识的传授上,很少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就是让他们进行观察、实验,教师也 不放心。我在教学前也有这样的担心,可是在真正的教学中我发现并不是这样,他们有着自 己的生活经验,而且与高年级学生相比,对事物的好奇心更强,只要教师引导到位,他们做 的同样出色,同样精彩。 2.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动手操作的熟练,认真细致的观察,思维与语言的统一等方面还应该加强。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含反思)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含反思)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的《热空气和冷空气》。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的第三课内容,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段要求。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知道观察并描述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本单元第一课和第二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通过实验证明并掌握到空气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有质量等静态的性质,本课是本单元对空气的性质继续探索的最后一课,跟前两节课不同的是,研究空气的动态性质。

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展开了课程内容:第一层: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热空气上升。

第二层:做冷空气和热空气的实验,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对冷热空气进行分析探索,知道冷空气下降,初步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第三层: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及在第二层的认知结构基础上,明白并能说出风的成因,通过三层内容的学习最终回归到生活中,让学生思考还有其他什么方法可以制造风,制造风的意义何在?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通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观察、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也有了一定的动手实验的能力。

空气是人类离不开的物质,我们要呼吸,否则没法生存,孩子们虽然天天接触,但对空气的性质了解较浅,一般不大会想到空气的更多的性质,通过实验能使学生们对空气的动态性质有所了解,有冷热空气的存在使空气流动形成风,对空气的深入学习会使孩子意识到,原来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空气还有这么多有趣的性质,感慨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会使孩子们喜欢上科学,更加热爱生活,这使我们的教学更有价值。

三、说教学目标1.知道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

2.知道热空气向上流动时,冷空气会自动补充到原本热空气占据的空间。

三上科学单元反思

三上科学单元反思

三上科学单元反思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教育系统也愈发注重科学教育的质量。

身为一名教师,我有幸参与了三年级科学单元的教学工作。

在此,我想分享一些关于这一阶段教学的反思,以期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持续进步。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我在教学中最宝贵的资源。

然而,我发现他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实验和观察上,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弱。

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其次,我发现学生的实验技能还有待提高。

虽然他们热衷于实验,但很多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实验器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结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实验技能的训练,确保学生们能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

此外,我发现学生们在团队协作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实验过程中,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工作,忽视了团队的整体性。

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团队协作的训练,使学生们明白团队的重要性。

最后,我认为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反馈。

只有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我才能更好地调整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引入更多的互动环节,让学生们能够自由表达他们的观点和疑问。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科学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我将继续努力提高我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科学教育。

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反思、不断进步,我们就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常见材料》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常见材料》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常见材料》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道常见的材料有哪些并且能够分类;•掌握常见的材料的特点;•了解常见的材料的用途。

2. 教学重点•常见的材料的分类;•常见的材料的特点。

3. 教学难点•材料的用途。

4. 教学内容4.1 材料的分类常见的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金属材料(如铁、铜、铝等)•非金属材料(如木材、玻璃、水泥等)•合成材料(如塑料、橡胶、复合材料等)4.2 材料的特点•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常用于制作各种机械、电子设备等;•非金属材料:质轻、绝缘性好,常用于家具、装饰等方面;•合成材料:性能复合,适用范围广,比如塑料可以作为制作日用品的原材料,橡胶可以用于制作轮胎等。

4.3 材料的用途除了学习和了解材料的分类和特点外,学生还需要了解材料的用途。

比如:•铁可以制作刀具、锅碗瓢盆等;•木材可以制作家具、构造房屋等;•塑料可以作为制作玩具、文具、餐具等的原材料。

5.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材料的分类、特点和用途;•观察法:展示各种材料并让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

6. 教学步骤6.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展示一些常见的日用品,让学生猜测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6.2 讲解材料的分类通过幻灯片或板书等方式,讲解不同种类的常见材料,并让学生进行分类。

6.3 展示材料教师可以将几种典型的材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摸索、品尝,从而感受材料的特点。

6.4 总结材料的特点和用途根据展示的材料和讲解的材料分类和特点,让学生总结不同材料的特点并列举出它们的用途。

6.5 课堂小结教师可以总结本节课讲授的内容,复习材料的分类、特点和用途。

7. 课后作业•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去观察、摸索、品尝自己身边的物品,并在课后写一篇有关材料分类和特点的短文;•学生也可以自己收集各种材料的图片,并依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将其进行分类,自己做出材料分类的海报。

2020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2020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敬爱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和同学: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教学已经接近尾声,回顾这段时间的教学过程,我深感教学工作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在此,我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刻反思,希望通过思考和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有时候我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教学内容偏难或者偏易,导致学生学习不够主动。

下一步,我将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分层次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情况,设计更加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我发现自己有时候过于依赖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方法,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课堂管理与情感关怀在课堂管理方面,我意识到自己有时候对学生的情感关怀不够,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和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

未来,我将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关怀,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主动表达情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得到尊重和关爱。

四、家校合作在家校合作方面,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由于工作繁忙和思考不够周全,我没有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缺乏有效的交流和协作,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学习情况。

未来,我将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家庭三方交流机制,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努力。

通过这次反思,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意识到了自己在一些方面的不足。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成长和发展!谢谢大家!敬爱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和同学:经过对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的深刻反思,我意识到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管理与情感关怀以及家校合作等方面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小学科学全册(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引言:小学三年级是学生初步接触科学知识的阶段,他们对于这个新的学科可能会感到好奇和兴奋。

作为教师,在教学科学时,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针对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反思,探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优点和改进之处,以提高教学效果。

1. 教学内容: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囊括了生物、物理、地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既包括基础的科学概念,也包括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和实例。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加对科学的兴趣,并初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

然而,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

通过引入更多有趣的实例和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将科学与数学、语言等学科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更为综合和深入的科学理解。

2. 教学方法: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以及实践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引导性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提示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启发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发现规律,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可以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自然环境中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

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如种植小菜、制作简单的实验器材等,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教学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2023秋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2023秋新课标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认识空气1.空气占据空间一、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本课按照由浅入深的活动架构,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建立“空间”的感知及“物体占据空间”的感知,知道粉笔、水都占据一定的空间第二部分,感知空气需要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第三部分,讨论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体会认识空气地特点就可以利用空气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空气覆盖在地球表面,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的特征——透明、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知道了空气无处不在。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也像粉笔、水那样占据一定的空间,这样的认知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较难理解的,本课就鉴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在丰富的感知活动中,从有形的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到无形的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逐步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认知二、课堂反思1.在开始活动感知“物体占据空间”这个活动时,我是有层次的,要试着先让学生观察一支粉笔的大小(其实就是占据空间的大小),再观察装满的粉笔盒内余下的每一个小空间的大小,并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学生发现粉笔放入粉笔盒内需要足够的空间,也就让学生意识到粉笔占据一定的空间。在学生的讨论中,碾碎粉笔是学生在未完全关注“一整支”这个词而想出的解决方法。但这个因未明要求而产生的意外方法却能使学生更为强烈地感知“占据空间、空间有大小”2.倒扣瓶子纸不湿这个活动中,学生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很快就能想到实验的结果是“纸片”不会湿,造成纸片不会湿的原因是空气占据纸片内部的空间,水无法进入瓶子而造成的。此时,让学生思考,怎样让空气出来让水进入瓶子,这时学生很容易就想到拧开瓶盖放跑空气的方法,这时学生看到的不仅是水慢慢进入,更加能清晰地看到无形无色透明的空气一点一点的从占据的塑料瓶内跑出来,将空间让给水。更直观地感知到“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3.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反复感知空气占据瓶内的空间,气球吹不大;空气从占据的瓶内的空间出来,气球变大,气球内的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瓶内空气占据的空间就变大。在这一进一出中,感知空气一定会占据空间,随着占据空间大小的不断变化,再次明晰“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2.空气有质量一、教材分析本课从感知到验证,逐层深入地安排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放掉平衡棍一侧气球内的空气,发现平衡木棍不再平衡,来感知气球内的空气有一定质量第二部分,两个有梯度的活动,先在认识物体物体有质量的基础上再认识空气有质量。第一层次的活动通过电子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知道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就是物体的质量。第二层次的活动是称量瘪气球,感知空气有质量,只是质量比较小第三部分,通过阅读资料,体会人类对空气质量认识的科学发展史二、课堂反思《空气有质量吗》这一课的实验材料非常多,由于这个活动学生自主操作存在较多的困难:气球吹到差不多大小、将吹大的气球口绑绳子扎口、调节保证木棍平衡因此由教师演示,学生也能看到清晰的现象,教师只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进行反思。在这个环节中,气球的大小是否差不多或者一样,仍然可以调节使木棍保持平衡。但如果气球大小不同,学生由于没有杠杆原理的知识基础,所以在理解上要存在一定困难,为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气球内的空气有质量上”该实验尽可能保证气球大小差不多。同时还需要强调:我们平时说的物体的重量,其实就是指物体的质量在第二个活动认识物体有质量这个活动中,因为在前一个学习环节,学生已经意识到空气有质量,但是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中却从来没有感知过“空气的质量”,因此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物品的质量,再提供6种常见物品给学生掂一掂,感知一下物品时有质量的。同时也隐藏着“空气无法用掂一掂的方法感知质量”的对比感知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3.热空气和冷空气一、教材分析本课按照由感知到究理,安排了四个部分,从表象到成因认识热空气向上、冷空气向下流动的特性,并以此解释大自然中风的形成第一部分,观察火焰上方自行转动的纸蛇感知热空气会流动,再通过观察火焰上方自制“热气球”上升的现象感知热空气会向上流动。再让学生试着解释纸蛇转动,热气球上升的原因第二部分,做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实验,在准备冷热空气后,观察冷空气上、热空气下的情况下热空气的流动情况,再观察热空气上、冷空气下的情况下热空气的流动情况,从而发现“冷空气向下流动、热空气向上流动”的特性第三部分,通过制作并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中蜡烛火焰的情况,感知空气的流动就是热空气向上升的同时,冷空气不断补充的过程。如果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无法及时补充时,空气流动就无法形成,此时塑料瓶罩内的蜡烛火焰就会熄灭。从这个活动中进一步感知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的特性,并以此来解释暖气片安装再房间低处,冷藏柜不加盖子的原因第四部分观察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规律解析图,阐述大自然中的风的形成。并通过各种方式让空气流动制造风二、课堂反思平时学生见过热气球,也有部分学生玩过孔明灯,对热气球的结构也有大致的了解,但为什么热源要放在热气球的正下方?热空气使怎样使热气球飞起来的,这些学生都没有亲身感知过,但由于该实验分组操作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所以一开始是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能够得到强烈的感受第二个活动中,学生对纸蛇的转动都很好奇,但是热空气是怎样推动纸蛇转动的,学生不甚了解,所以给学生适当地讲明白:热空气向上流动,接触到了纸蛇倾斜的蛇身,就推动纸蛇转动起来了。前面热气球活动中学生已经感知到垃圾袋中充满热空气,就会上升飞起来但是学生无法去摸一摸热空气,感受一下“热空气向上”,因此在纸蛇活动中,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摸一摸,感知热空气总是向上,从而推动纸蛇转动。这样能为后继地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在实验探究冷热空气的循环流动特点的实验时,学生在实验中先明确蜡烛点燃,热空气、冷空气的分布情况,对于学生接下来观察实验中两种空气的运动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虽然无法看到冷、热空气的流动,但是借助塑料袋圆片,就可以清晰明准备地观察到实验地现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具象、完整地感知。第二单元研究土壤1.土壤的成分第一精简语言,优化提问我从第一次试讲开始语言太口语化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有所改进但还是做的不够到位,只有老师的语言做到清晰并精简才能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探究,也只有这样的状态下才能优化问题,在学生都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前提下,只需做好过渡和引导就足够了。一般对于本课的内容学生都是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陈述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自己动手,最终自己得出结论并达成共识,教师组织的提问要有过渡和引导的作用,将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课堂。有时候甚至会因为老师语言不清晰而使学生对知识点产生误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这是一个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第二把握教材,合理安排容量本节课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土壤的成分,知道土壤的来源以及土壤与生命的关系。观察的方法,注意要点以及实验步骤都要学生进行思考,所以一课时内要把土壤与生命的关系也解析到位时间上肯定缺乏,合理安排教材内容也十分的重要,这节课中我把土壤的来源在最后几分钟讲解了,但明显感觉学生还不是很理解这个问题,使教学效果打了折扣,这也是以后需要注意的第三认清主体适时放手要时刻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在本堂课的实验环节中我也犯了喧宾夺主这个错误,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该仍学生来确定实验步骤至少在把实验步骤的课件出示后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哪些步骤是特别重要的,但我直接讲解了实验步骤,在座的有些学生就在这时思想开小差了,如果我把主动权叫给他们,那将是另一番景象第四培养严谨,寻求共识在控制上课节奏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当大多数小组完成实验后,要求还没有做完的小组也停下来一起参与。科学课最终得形成研究的共识,虽这一切都是由学生得出的,但也要注重得出结果和过程的严谨性,如一组同学得出一个结论,必须得征得其它小组的同意方能成为共识,从小培养看待问题的方法,也是科学课得培养的科学素养之一2.土壤的类型如果让学生观察图片上显示的土壤的颗粒的不同,然后学生根据图片的微观的土壤颗粒进行对于土壤分类.这样虽然能够很快的进行分类,但是基本上是老师在引导,学生没有基本的体验过程,没有自己去观察研究。因此学生的体验不是很深刻,而今年我就恰恰相反的进行细致的设计,指导学生亲自进行观察,然后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体验和发现。在设计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准备自己家附近的土壤,然后在再一起走再进行观察研究。这些不同的地方的土壤的细微差别被同学们学生进行发现,从而能够为土壤的分类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很好的经历了观察探究,而且学生观察方法也已经学会了。我感觉这个设计还是非常不错的。我想相信学生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后面的设计三种土壤的保水性的上实验,我一开始做的不好因为我一直在翻过倒过去的讲解什么是保水性,结果学生的理解效果还是不好。我想试着让学生去理解,引导学生去理解,这样学生就会慢慢的了解,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多说,而是让学生去说。相信学生能够说的更好,说道点子上去在设计保水性的实验的时候,我放手让学生去设计,大部分的设计设计效果不错。有的小组设计的不是合理,当时我没有引导一下现在想来,还是引导一下,效果会更好的。虽然学生经历了错误,可能会更好的。3.肥沃的土壤在进行《肥沃的土壤》这一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在上一课《了解土壤》的学习中,已经通过实验,研究和了解了土壤的基本成分,知道了土壤的三种类型的分类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学习,进一步了解土壤肥沃的原因是由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的多少决定的。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已经知道土壤里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而植物则给人类和动物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通过观察和引导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腐殖质是由死亡的动植物的遗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变成的最终成了土壤的一部分。而土壤里腐殖质含量少就贫瘠,为了使贫的土壤变肥沃,人们通过种植绿肥,收集落叶。粪便沤肥和修筑梯田的办法达到增强土壤肥力的目的。通过对比的图片和植株,学生会发现贫瘠土壤里长出的植物细弱,柔软且枯黄,而肥沃土壤中长出的植物,茁壮且呈绿色在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根据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本着以实验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理念,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为目标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观察现象,发现问题,从而解放孩子的眼睛通过让他们做一个肥料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学生讨论汇报实验观察结果,说一说实验结论,解放孩子的嘴巴,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制作肥料袋的实验过程,让他们进一步观察植物变成腐殖质的过程。在肥料袋中放入蚯蚓,让学生看到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从而明白人们为什么把虹蚓称作“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通过观察虾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和习性,学生知道断蚓在肥料袋中变化的作用,确立土境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学生在制作和观察肥料袋,并做好记录土壤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让学生知道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既要自己动手操作,还要长期观察,坚持不懈的记录,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才能有始有终的完成实验,收获科学结论和成果。4.保护土壤在进行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提出问题: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壤,那么我们人类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呢?学生在这个问题的指导下,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搜索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和自己的掌握的资料,进行了解人类的对于土壤破坏的行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并且使学生在潜意识体验士壤现在的窘境下面一个环节是教师分享自己的搜集一些关于土壤被破坏的资料。通过这个环节,学生通过观看有关的土壤破坏的视屏和图片,学生认识到现在的土壤危机及理解十壤的现在的问题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增强学生的保护土壤的意识。总而言之在这个环节,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环保的意识第三个环节是在四幅图例之后,教材提出“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的问题,其中的“还能”说明要学生思考、的是其他的保护土壤的方法和途径。这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与同学充分,并用写或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1.认识固体第一局部,给四周常见的物体按固体和液体分类。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固体、液体的已有熟悉,以便提升其对固体和液体的熟悉;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分类力量进展训练。活动中我出示几种让孩子感兴趣的物体,让学生说说是固体、液体。孩子们踊跃答复。然后我又不失时机地问道:“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时,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正是教师引发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最正确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我也赐予了充分的关注和确定,并把它写在黑板上。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时,他们会更用心。由于只有这样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学生的内心才能激起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其次局部,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熟悉固体的性质。通过利用各种感官观看,熟悉固体的颜色、外形、软硬、透亮度等性质,培育学生在探究中随时收集证据的良好习惯第三局部,通过混合和分别熟悉固体。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混凝土和筛沙子的例子引出固体的混合和分别。接下来引导学生讨论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2.认识液体《认识液体》这节课是在对固体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设置的一节课,以液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液体的性质•其内容主要分为两条线索,一条为知识线索,了解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另一条为方法线索,通过观察以及实验白己运用•总结,调动相关认识来运用来研究液体的相关性质•在数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1•教学设计不符合学生特点•从教的年级是三年级,在没有充分考虑到孩了的动手操作能力下,放手让学生白己设计,实践大量的实验•由于科学课是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的•只有一个学期的接触,孩了们对于科学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也没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于实验,平时的课堂上操作的机会也很少,整个学期下来能真正动手操作的实验也很少•学生们根木没有掌握做实验的基木流程和使眼部走•对于给定学生一定的主题让学生自我去操作,这也是有点为难三年级的孩子了,综合设计及课堂表现情况,觉得实验部分学生们没有真正的利用好实验器材来研究液体的性质到底是怎样的•怎么做才能使实验更具有公平性.需要注意哪些前提问题•所以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只从自己角度制定的教学设计是一个错误•2、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实验指导•在实验开始Z前虽然出示了实验要求•但是很少有同学正真的按照要求介绍的步骤去认真思考•出示了挑选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工具设计实验过程总结需要注意的问题填写实验记录表,这是老师的要求应一一对应,基木完成,可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看到实验器材就着急动手操作,没有认真思考,我该如何做实验,对于实验需要注意的前提条件学生根木置Z不理,任由白己喜欢去操作•我想在没有深思熟虑的想法做支撑•实验多半是失败的•实验的过程和方式不是为了探究液体行什么性质,而是为了迎合自己的兴趣喜好,学生们是过了动手操作的瘾•将老师的叮嘱忘掉了•实验前没有必要的指导,实验中的指导,就显得有些补救的意味了,最后导致学生不清楚实验过程•做出来的实验效果也不明显•3、环节落的不实•救个教学过程匆匆而过的感觉,没有留下来什么值得记忆的内容,知识的传输不到位,实验的指导不到位•实验的一项重要结果由于下课的时间关系,也没来得及讲上•感觉课堂不完整•原木的科学课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验操作过程,在设计时是由此环节•但是经过实际的教学,觉得这个过程完成的并不是很好,徒有其表的感觉•没起到一定的发扬学生自主探究目的,也没有给实验结论提供什么切实可靠的依据,由此环节但是没有落到实处。3.固体的混合与分离这一节课中,通过第一节课的教学,我不但修改了本课的教学结构,而且不断提升了对科学课教学的新理念。一开始设计这节课时,在教学设计理念中虽然也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方法,可是在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时,仅落脚在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上。而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习惯,如何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我却没有落实进去可想而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弄得学生实验起来“你争我夺”,场面虽“热闹”。可是学生不对实验进行细心观察,深入思考,获得实验的科学素养。这就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然而对后面几个班级,我就寻找解决的方法。在这思考中我提高学生的科学技能、思维方法及科学习惯和科学情感等。于是,我就对自己的教学的环节作了更深入地思考。我对在教学环节中的探讨“固体和液体的性质有什么不同”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科学理念性的改变。后来我发觉“这一步”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究证明的方法。因为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周密性。这一小小的设计“变化”,让学生经过讨论,他们设计出许多我原先意想不到的很多种能巧妙地能证明区分固体和液体性质的方法,比如把注射器打进固体和液体中比较它们的硬度和流动性等等。这时我抓住契机让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识别,哪些方法“不科学”,为什么?接着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结构性材料讨论设计实验方法,要求每组学生不但要设计“实验”,而且要求确定实验时各位学生的具体分工,实验做完后该怎样办?在汇报时,我让每个小组上讲台边讲实验方法边根据组内分工演示,其他的学生对他们的实验过程要细心地观察和思考,并要求实验完了之后对他们不合理的地方自己提出“建议”4.把盐放到水里1《把盐放到水里》是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重要内容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我以此为原则,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的活动中,通过“猜测勾起悬念一动手实验操作一一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学到科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技能。做实验、观察现象、讨论,学生在活动中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为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从效果看,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探究环境,让学生进行的自我尝试和合作探究。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新课伊始,我在讲台上准备了一杯水和一杯食盐水,然后提问:“同学们,你怎么知道这两种物质是什么?”通过尝的方式判断出一杯是水,一杯是盐水。我借机拿起食盐。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篇一:三年级上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教例:《我看到了什么》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一课时。

本课的内容既是第一单元的开始,也是小学生们第一次接触的科学课内容。

科学课本选取观察大树作为第一课的主要内容,也是基于学生对于大自然,对于植物有一些天生的兴趣。

但是当我在课堂上用“大家喜欢植物吗?”作为引言时,有个学生说“不喜欢”。

但是当我问道:“大家熟悉的植物都有哪些?”时,那说不喜欢植物的学生却又都十分积极地举手并介绍他熟悉的植物。

我就问他:“你不是不喜欢植物吗?”原来那学生曾经观察植物时被扎伤过,所以他就觉得他不喜欢植物了。

第二,关于教参中要求启发学生将采用多种方法(如远距离还是近距离等)和所用到的感官进行比较。

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时,很多同学的回忆只有近距离的视觉体验。

反思:1、有时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十分活跃,但是教师应该把握好整体的思路不动摇。

但是也不可以完全不顾学生的想法,可以适当地询问一下为什么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

2、教参和教科书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点不是硬性要求,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上课的实际表现进行改变。

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篇二: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4篇《风》教学反思吕雁湘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本节课是按照这样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计划——分组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这一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科学概念。

主要体现以下几点: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在研究“烟带来的消息”时,充分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自己的想法自主探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且给学生们适当的引导。

而是引导他们发现其它有价值的问题,充分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成功。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小动物》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小动物》教学反思

《校园里的小动物》教学反思《校园里的小动物》是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动物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

喜受小动物之情可以说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当他们发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

这节课的意图在于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蜗牛、蚂蚁、鱼的身体特点。

此外,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课前,我让学生去捉蜗牛、蚂蚁,上课时带来,可是在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带来。

小组间讨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时,学生讨论的很热烈,可总有这么几个孩子像在捣乱似的。

我一开始也没多大注意,后来我就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而且我也尽量的在引导学生说出蝗虫和蚂蚁的一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可是学生对此好象很茫然。

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通过多媒体的手段,让学生先观察小蚂蚁的图片,说说你观察到的蜗牛、蚂蚁、鱼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将它们画下来。

丰富的图片立刻调动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小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接下来的画出小动物外形的环节出乎意料的顺利,学生们都不假思索的拿起笔就画,而且特别逼真,这真是多媒体的功劳啊。

为了更直观的了解小动物,我组织学生观看了蚂蚁的相关视频,学生对录象中的蚂蚁活动很感兴趣,纷纷提出一些问题:蚂蚁为什么要群居?蚂蚁怎么会有那么大力气?……有些问题我组织学生回答了,而有些我故意没有回答,而是想让学生课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找出答案来。

录象当中问到:你想去了解奇妙的蚂蚁世界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想”。

我想这就是我要的效果。

趁热打铁,我就要求学生课后去观察蚂蚁,并参照书本写成实验报告。

从课后收上来的作业当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观察到的连我都没有想到过。

科学课中有些活动在课上是无法实现的,但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也成为了科学课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进一步完善这一教学特色将是我在今后工作中努力的方向。

实践证明,运用信息化手段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真所谓有图有形有真相,成就了高效而趣味盎然的课堂。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江苏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材内容丰富,能够满足学生探究科学的需求。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前激活、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我也注重了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够,需要更多的引导;教学设计有时可能会出现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情况,需要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适度性。

对于江苏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教学反思,我认为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同时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快乐中探究科学,发现科学的乐趣。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石头、木头、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看浩瀚的宇宙中这蓝蓝的星球是谁呀?(地球)2、师:地球上大片大片的蓝色代表的是什么呢?(水)3、师:对。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像工程师那样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像工程师那样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像工程师那样教学反思1.像工程师那样【教材分析】本册内容由“认识空气”、“研究土壤”、“固体和液体”“地球上的水资源”和“人的呼吸和消化”“专项学习”六个单元组成。

将带领三年级科学学习的同学们,展开六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专项学习是对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的过程和方法进行的专门指导,它不是指向科学概念的学习,而是专门指向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方法的学习;它采用“项目活动”的教学方式,体现自主性、开放性、整合性,更关注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的培养;作为本册教材的最后一课,将过程技能的方法融合在活动中,不仅是总结,更是提升。

【学情分析】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三年级的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激发和呵护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由于受年龄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

家长和学校某些老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这更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倾注更多的精力。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手工皂的制作过程以及各种材料的作用。

科学探究:1.能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需要的材料,完成手工皂的制作。

2.能在失败的基础上提出猜想,进一步实验,得出结论,并提出改进意见。

3.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制作手工皂,体会创新乐趣。

2.能分工合作,乐于为完成手工皂的制作,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的增加的需求。

【教学重点】知道手工皂的制作过程以及各种材料的作用。

【教学难点】能在制作失败的基础上提出猜想,进一步实验,得出结论,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多媒体资料学生材料:皂基,烧杯,搅拌棒,水槽,热水,模具,多种干花,牛奶,蜂蜜,果汁等【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师:通过刚刚的视频可以看出我们学校的学生都很讲究卫生,而且我们在洗手的时候都用到了肥皂,你们喜欢用什么样的肥皂啊?(香、洗得干净)每个人的喜好都不一样啊,很好!2.师:那你们想不想做一块专属于你自己的肥皂呢?(想)好,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制作手工皂![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在学校用肥皂洗手的情境,学生能够很快的将关注点集中在肥皂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二、设计及制作1.师:刚刚同学们提了几点自己的想法,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单可以供你们参考学习,根据你的需求进行选择,选好之后可以和你的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2.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材料。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食物与营养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食物与营养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食物与营养教学反思在三年级的科学教育中,食物与营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食物与营养,学生可以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学习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然而,针对苏教版三年级的食物与营养教学内容,我认为需要进行一定的反思和调整。

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食物与营养的概念。

食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而营养则是食物所含有的对人体有益的物质。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从简单的食物分类和基本营养概念开始,逐步引入更深层次的内容,如主食、蔬菜、水果、肉类等不同类型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以及它们对人体的作用。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由浅入深,逐渐建立起对食物与营养的全面理解。

教学应重视实践性的内容。

除了课堂教学外,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实地考察活动,例如到菜市场、超市或农场参观,并根据不同的食物类型进行简单的营养成分测定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食物与营养的认识。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理论知识,更可以亲身感受食物与营养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体验感和实用性。

我认为食物与营养教学应融入跨学科内容。

食物与营养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科学课上,也可以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

在语文课上读相关的食物与营养故事,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在数学课上,通过计算食物中不同营养成分的含量,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同学科间建立起对食物与营养的整体认知,更深入地理解其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食物与营养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康饮食习惯和生活态度。

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教育他们要选择均衡营养、健康安全的食物,并养成节约减废的生活习惯。

只有这样,食物与营养的教学才能真正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中。

苏教版三年级食物与营养的教学内容需要注重深度和广度的全面评估。

通过从简到繁的探讨方式、实践性教学的引入、跨学科内容的融合以及健康饮食习惯的培养,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食物与营养的重要性。

苏教版(2023秋)小学科学 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固体与液体 教学反思

苏教版(2023秋)小学科学 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固体与液体 教学反思

苏教版(2023秋)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与液体教学反思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1.地下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紧扣教学重难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研究、发现和记具体来说,本课的设计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自制视频助教学"井水探秘”任务的教学设计将学习内容板块化、系统化,不再是零碎的教学片段,而是整体逐步深入教师提前拍摄了操作视频以辅助学生顺利制作水井模型,使学生认识并了解地下水的形成模拟人工降雨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水的渗透是一个很快的过程,稍不注意就会来不及观察,于是教师自制视频,提醒学生应该观察什么以及如何观察二是记录单现思维观察”井水”记录单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思维转换的载体,让学生将所看、所想呈现在图纸上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对井水的形成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再经过教师的指导梳理,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概念三是总结归纳适拓展经过模拟活动之后,学生意识到井水是降雨落到地面又渗透到地底下,一旦有较大的缺口水就会从地下漫上来形成井水学生对于”孔隙”"裂隙””渗透这些较专业的科学词汇还不了解,他们只能用"空隙”"缝隙"来描述因为地下水既有孔隙水,也有裂隙水,所以在这里我觉得可以适当地拓展一下,这样会比简单地说地下水就储存在缝隙中要更加科学、规范一些我们不强化概念,只是以一种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引导他们用更加专业、更加科学的词汇来表达科学课堂上的收获2.海洋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在本课教学中,当学生通过学习在脑中建构“海洋面积巨大并含有极为丰富的水资源”的知识后,特别加入“还有很多人缺乏饮用水的新闻报道,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反差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他们质疑、思考,自主发现问题“为什么会缺水” 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能直接饮用海水”,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之后的学习和探究变成了学生心里自发的需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创新实验设计,提高学生探究兴趣与能力在本课“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环节,传统的教学设计一般采用“数格子法”“涂色法”等来比较这样的设计存在对学生操作要求高、误差大、实验效果不明显等弊端,而改进后的活动变成了学生爱玩的“拼图游戏”,学生在拼拼剪剪中轻松愉快地建构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的知识又如在“蒸发海水和淡水”的实验中,我特别增加了在金属勺上覃玻璃烧杯和品尝烧杯中水的环节,这样的改变,使本环节的教学内容与下一环节的“设计海水淡化装置”内容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为学生接下来的自主设计搭建了思维的支架改进和创新后的实验设计也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提升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3.湖泊和淡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外流河(湖)、外流区、内流河(湖)、内流区的概念、内(外)流区的分界、位置和主要的内(外)流河,了解了我国外流河的共同水文特征,分析了季风气候对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影响同时也懂得了由于我国季风气候面积广大,各地区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条件不同,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征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性本节课开头运用黄河图片和《黄河颂》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学习的参与者,分析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同学们踊跃发言黄河各河段特征的学习,让同学们充分利用水利图与地形图进行比较分析,增强了同学们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同学们针对黄河各河段不同特征找准治理措施,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各小组成员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动画演示"地上河"成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联系我们潍坊张面河等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各河段特征配上图片录象更直观,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运用"一碗水,半碗泥”,"跳进黄河洗不请"等俗语,利于学生理解,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提出黄河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分析问题更全面、更主动一些4.珍惜水资源本节课学生表现非常活跃,积极思考,思路开阔,踊跃发言,小组合作也非常好,不仅做了实验,还通过实验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生们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教学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学生很需要些机会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与实际,老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通过大量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水污染的严重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同学们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同他人争论的良好素养,不是靠几节课的培养所能实现的,需要老师长期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此外这种探究活动课对老师的要求较高,授课之前要精心选题并设计每个探究环节(形成问题串),授课过程中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并能调控学生活动过程此外教师还要查阅一些生产化工知识,使我们设计的探究内容不脱离生产实际,在这些方面我还需要学习很多。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1.1空气占据空间吗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1.1空气占据空间吗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1.1空气占据空间吗苏教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对于空气性质的继续探讨,空气的状态比较特殊,即看不见也摸不着,那么它是否会像固体,液体那样也会占据空间呢,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想去了解的问题。

因此这堂课正好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问,整堂课学生都表现出了比较大的热情,课堂气氛比较的活跃,每个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用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童话故事,引出水和石头占据空间的事实,为后面的空间问题做了铺垫。

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得出实验方法。

第一个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老师应作到循循善诱,从学生的原有思维出发,一步一步的去启发学生的思维,最终使学生探索到正确的实验方法。

使学生的思维有所前进和跨跃,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明白。

创设“纸在水中不湿”的魔术表演,更点燃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真正探究了科学。

二、体现“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体现探究活动的层次性和严密性。

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引领孩子们去亲历科学,大胆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趣味的课件、充分的材料能让学生有机会去想、去做;充足的时间能让学生有机会去议、去说。

在尽情地实验中,创新了思维,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三、灵活处理教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在学生获得空气占据空间的基础上,提出和水比较有什么不同的问题,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强化学生对空气所占据的空间可以改变的认识。

本课的探究活动比较多,我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加强了指导,同时适时出示课件,让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更直观的了解这一知识。

灵活处理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顺畅。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校园里的植物苏教版 (1)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校园里的植物苏教版 (1)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校园里的植物苏教版本学期,我开了一节探究课——《校园里的植物》。

通过自己备课,与许静老师一起磨课,试教,点评,改进,正式上课,集体评课等一系列流程。

对于第一次向区级层面开设这类课程我,即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又是一次很好的向同行们学习的机会。

回顾整个过程,感觉要精心准备一节课是很花时间、很花精力的,不管成功与失败,总得来说收获还是颇多的。

以下是我针对这节课谈谈我的一些亮点和不足之处。

探究课有别于基础性实践课程,其目的不光是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

1.以课题为载体,深入开展课堂教学。

本学年,我申报的课题是《在探究型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在课堂中,围绕课题展开,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

而且小组的合作不光是课堂上,还渗透到课前、课后。

如课前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校园里熟悉的1-2种植物,描述它的形态特征。

课中学生分组进行资料阅读,了解植物功能;学习专家对植物的描述,完成活动纸;当场进行叶片和盆栽植物的识别,归纳识别植物的方法等,都需要小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

课后让学生进行《倡议书》案例学习,分析和讨论如何进行设计,了解倡议书的基本结构。

每一个活动的实施都强调小组的合作精神,因此,课前我就对学生进行了异质分组,安排了小组长,课上对小组合作讨论提出了要求,并时时指出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如课前调查个别同学不愿去时,说服他们一定要听从小组长的安排;如有的学生回答问题声音较轻时,马上指出发言时声音要响亮;如发现个别小组在讨论中无人记录时,提醒小组长一定要进行组员分工。

2.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教学。

我的课题是《校园里的植物》。

在选题时,我考虑到课题切入点要小、取材方便、而且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但不是很清楚的领域展开探究,否则学生无从下手。

整个课堂环节从先观察,用自己话描述植物的特征――学习专家对植物特征的描述――根据专家给予的特征来识别植物等,多个探究活动串联起来,层层深入,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认识校园里植物的基本方法(本节课主要从叶这个器官着手),而不是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

苏教版科学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教学反思科学作一门综合性课程,是以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苏教版科学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版科学教学反思篇一作为一名长期执教科学的教师,我教学过教科版和苏教版两个版本的全套教材,我先谈谈对苏教版科学教材总的一点看法:一、教材在内容安排的数量很恰当。

每册教材包括的单元数量为4—5个,对于小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内容,量上比较适合。

作为教师也能非常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灵活地把握教材,带领学生逐步走进科学天地,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的结构安排也很合理。

编者从“科学”这个概念入手,引导学生走进科学,降低视野,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学生能在教材及教师的启发下达到豁然开朗的地步。

再配以鲜艳的图片,学生会更加感兴趣。

三、教材在后面又增加了学生的活动记录单,每个单元需要学生完成的内容都在记录单上,既便于学生学习,又便于老师的检查,还防止学生记录单的丢失,可谓一举三得。

针对我本学期执教五年级的《科学》教学,对于教学目标是都完成了,但有一些感悟和想法也值得记录下来,以促进自己不断提高。

感悟一:准备好丰富的材料,是提高活动效率的根本保障。

科学课必须有充分的教学资源,没有探究材料,学生的自主探究将会大打折扣。

科学的教学也成了无本之水。

在开学时,我就担心第三单元《电》的教学对老师、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单元教学需要大量的探究材料(如:小灯座、开关、电池盒等等)。

还好,我区教育局给学校新配置了许多实验仪器,里面就有电流实验的相关材料,再加上我向学校申请购买的大电池,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实验,自主探究了。

在第1课“点亮我们的小电珠”活动中,学生人手一套材料,他们通过看一看(观察各种器材的特点)、连一连(利用手中的器材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画一画(将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如实地画出来)、猜一猜(猜测电的流动路线)、想一想(有的连接方法为什么不能使小灯泡发亮,从而认识短路与断路)这一系列的活动,初步建立了电流、短路与断路这些科学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常见材料苏教版
本节课围绕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展开,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认识材料,学生小组合作研讨教室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激发他们探索材料世界的科学秘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得比较好的两点: 1、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本节课一开始,我抓住学生都喜欢漂亮的新衣服的心理有何学生进行有趣的谈话:衣服是用什么做的?随后引导学生用多种感观官,多种方法观察周围的物品。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认识许多的常见材料,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