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安康地区社会风气问题研究
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与民间道德观念
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与民间道德观念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的社会风气和民间道德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里,许多新的观念和思想开始渐渐地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并且彻底颠覆了原来的观念和思想。
本文将通过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和民间道德观念。
一、宗教观念和信仰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宗教观念和信仰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基督教、天主教和佛教等新的宗教开始传入中国,使得中国的宗教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与此同时,道教和儒教也在明清时期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成为了世俗生活和社会道德的基石。
二、家庭观念和婚姻制度在明清时期,家庭观念和婚姻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封建社会的性别歧视开始逐渐被打破,女性在社会中开始逐渐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和权力。
此外,明清时期的家庭观念也逐渐转变为重视家族和家庭的和谐、安定和进步,这种家庭观念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礼教和社会习俗明清时期的礼教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原来的习俗被废除或者改变。
例如,清朝废除了明朝的科举制度,改为八旗制度,使得社会的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差距变得更加明显。
此外,明清时期的晚婚和少婚现象也开始出现,封建家庭中的合婚潮也逐渐被打破。
四、道德观念和民间文化在明清时期,中国的道德观念和民间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提倡“厚德载物”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这种思想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和传统中。
同时,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化也开始发展壮大,白话小说、曲艺和民俗风情等新的文化形式开始兴起。
这些文化形式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风气和道德观念。
总结:通过对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和民间道德观念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中新的宗教观念和信仰开始兴起,家庭观念和婚姻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此外,道德观念和民间文化也开始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
这些变化深深地刻画了中国人民的性格和文化传统,也奠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基础。
明清时代民间信仰与社会心理状况分析
明清时代民间信仰与社会心理状况分析明清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民间信仰与社会心理状况深受历史、文化和宗教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宗教信仰、巫术与神秘主义、社会心理等方面,对明清时代的民间信仰与社会心理状况进行分析。
首先,宗教信仰在明清时代的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
佛教、道教与儒教三教并存的局面,赋予了民众以多元的信仰选择。
佛教因其慈悲普渡的教义,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他们常常奔赴寺庙磕头、焚香礼佛,以祈求心灵的宽慰。
同时,道教在明清时代,逐渐与传统巫术融合,形成了一种神秘的信仰体系。
民众对道教的信仰,往往与神仙、仙丹等元素相结合。
此外,儒教也是明清时代的主流信仰,其讲究礼仪、孝道与忠诚的教义,对社会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巫术与神秘主义是明清时代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巫术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信仰,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明清时代的著名巫师如梅花仙子、黄承儿等,以他们的巫术技巧和预言能力,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
这些巫师们以他们神秘的仪式和咒语,满足了人们对神秘力量和超自然现象的好奇心理。
同时,他们对于人们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等人生难题,提供了一种根据神秘力量来解决问题的解释。
这种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此外,明清时代的社会心理状况也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明代晚期,社会经济发展放缓,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使人们心生恐惧与焦虑。
此时,民众逐渐转向宗教信仰与巫术等神秘主义,寻求心灵的寄托。
而在清代,随着社会的稳定,社会心理状况相对缓和,人们开始从宗教信仰中转向思想文化领域,展开对于学问的追求,提高自己的修养。
然而,明清时代的社会心理状况并非一味消极和不安。
据史书记载,明清时代的社会因为政府的开明政策,知识分子逐渐崛起,儒家思想开始主导社会风气。
当时的知识分子们以儒家的仁义道德为准则,倡导诚实守信、忠孝尽义的道德观念。
这种道德教化在民众心中形成共识,并影响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试析明清时期的健讼之风
史料的解析来 了解官方无讼思想与民间健讼之风 的关系。
清代幕友万枫江在《 幕学举要》 中曾总结说 :南省刁黠最多 , “ 无情之
王权主义要求绝对 的秩序, 中国文人是从社会秩序的角度来理 辞每出意想之外 , 据实陈告者不过十之二三。 根据夫马进等人对嘉 ”
解诉讼的。孑 子云“ L 必也使无讼乎 !” 《 (论语 ・ 颜渊》 朱熹日 :听讼 庆二十一年湖南 宁远一带诉讼问题 的研究 , ) “ 该地地方官一年接收诉 者, 治其末 , 塞其流也 。 正其本 , 清其源 , 则无讼矣 。' 是集中反映 状就达一万多份。 ’ 【 都 而在 1 、8 7 1 世纪的清 代, 每月每旬逢三 、 、 日 六 九
则国祸以乱, 若龟筮之孚 , 灼然而不 污者。 ( ” 同前 ) 汇编官文书是“ 择 但这对文书_作 者来说还远远不够。随着很 多官文书慢慢 走向民 丁 其至精至要尤切于治道者”通过汇编官文书, , 可以“ 广之以资有志事 间, 文书工作者汇编官文书的责任也在加强。如我们汇编一些反映
功者”可 以为“ , 今后楷模”“ ,奉为课 本” 以达到“ , 上可以知时事之得 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村建设 的文件, 可以反映我国农村发展 的 失 ,言路之通塞;下可以备有 司之故实”“ ,为经世者机也”《 (诸臣奏 轨迹和 国家对农村工作的重视程度 。 我们汇编国家关于环保工作方
至元新格贝0嗣田则关乎基本生存史料表明贫穷不仅极易引发诉讼甚至成为上升至刑案的重要诱因在清代刑案汇览所载的大量此类案件中曾分别记载一名儿童因在田里捡了一把邻人收割时抛散的黄豆名儿童因路过梨园并随手摘梨三枚一个老妪带幼孙因在别人割收后往拾遗麦反而都导致了三起暴力杀人案件足可见在中国农民眼中每一粒谷子都是珍贵的
君之嘉言尔, 后之章奏即谟也。其纲纪之大体 , 义理之至情 , 政事之 习古人汇编官文 书的方法 , 在新 的历史时期 , 实现现代文书工作的
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与文化观念
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与文化观念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这段时间的社会风气和文化观念塑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
在明朝时期,社会风气以尊重传统、重视儒家思想为主导,而到了清朝时期,随着满洲人的统治,汉文化与满洲文化相互交融,社会风气和文化观念又出现了一些变化。
在明朝时期,社会风气以尊重传统为主导。
整个社会崇尚儒家思想,严格遵循礼教,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尤其是在皇家和贵族阶层,他们非常重视礼仪和仪式,在宫廷和府邸中,官员和贵族要按照一定的仪式行事,以示他们的尊严和身份。
尊重传统也反映在文化观念方面,程朱理学盛行,儒家经典被广泛传播和学习,儒家思想对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明朝的衰亡和清朝的崛起,社会风气和文化观念开始出现变化。
明朝灭亡后,清朝以满洲人为统治者,他们带来了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满洲人重视军事和武功,尊崇军人,尤其是武力强大的人。
这种武功崇拜的观念反映在社会风气中,不少人开始学习武术,希望通过练武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同时,满洲人也带来了满洲文化,这与汉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和融合。
满洲人尊重祖先和族谱,他们注重血统,对谱牒十分重视。
这与传统的儒家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冲突。
在明清时期,社会风气和文化观念对于个人的行为和身份意义非凡。
在明朝时期,人们以尊重传统、重视礼仪为荣,他们追求的是德行和修养。
而到了清朝时期,社会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功名和地位。
这与满洲人崇尚武功和血统有关。
人们通过学习武术和追溯谱牒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力求在社会中有一席之地。
社会风气和文化观念的转变也反映在艺术和文学作品中,清朝时期的文人雅士往往以诗词才华和武艺高低来评判一个人的才华和地位。
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与文化观念塑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追求。
从尊重传统到崇尚功名,从儒家文化到满洲文化,社会风气和文化观念的转变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和变化。
这段历史时期的探讨和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与道德失范
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与道德失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伟大的历史事件。
但是与此同时,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却也面临了很多问题。
尤其是在道德方面,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失范的现象。
一、私通与乱伦明清两代的私通现象比较严重。
在明代,一些官员和地主的妻妾经常私通。
特别是明神宗、明光宗和明熹宗时期,私通现象更为猖獗。
而在清朝,私通问题更加普遍。
清代的私通不仅发生在富人名流之间,还发生在一些普通百姓之间。
而且,一些高级官员在宫内也经常发生私通。
在清朝,私通是一种非常令人愤怒的行为,但是因为官场中存在的某些规定和特权,私通成为了一种社交常态,以至于对此事进行严惩变得异常困难。
乱伦在明清时期同样比较严重。
在明代,乱伦现象通常发生在地主家庭中。
即使在法律严禁乱伦的情况下,乱伦依然是一些地主家庭中的家常便饭。
在清朝,乱伦现象更为普遍。
据史料记载,清朝有很多官员曾经发生乱伦事件,并且这种行为似乎并不会引起什么严重后果。
乱伦在社会上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但是因为环境的原因,乱伦的现象在明清时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二、地痞流氓和刺配明清时期的地痞,通常指那些游手好闲,生活在城市中的无产阶级。
这些人常常在市井中喧哗,攘外必先安内,安内之后,就可以发起一些对独立个体或者政府机构的攻击。
另外,地痞还经常结成流氓团伙,发动偷盗抢劫等事件。
而刺配,指的是政府把一些罪犯刺文在身上,扣上铃铛摆在市井中以示威慑。
这种情况在明代比较常见,在清代则不那么普遍了。
刺配虽然是一种粗暴的措施,但是在那个时期的社会中,它却成为了遏制流氓犯罪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道德约束力的淡化在明清时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导致了道德约束力的淡化。
在那个时期,儒家的思想和道德准则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约束力已经开始逐渐失效。
人们不再遵循先贤的教诲,也不再将传统道德观念视为至高无上的重要原则。
人们开始放松对社会的道德约束,在许多方面的行为举止上都缺乏了准则和规范。
明清时期民间信仰与社会道德状况考察
明清时期民间信仰与社会道德状况考察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备受关注。
在这个时期,民间信仰和社会道德状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演变。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和社会道德状况进行考察。
明清时期,对神灵和宗教信仰的崇拜在民间十分普遍。
人们常常会膜拜神佛,祭奠祖先。
这种宗教信仰不仅体现在宗教仪式中,也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间信仰有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机构的影响,寺庙和道观成为了人们宗教信仰的重要场所。
人们通过祈福祭祀来寻求安抚和保佑,这种信仰被视为一种渴望和追求,希望能够得到超自然力量的庇佑。
在民间信仰中,以道教影响最为广泛。
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修炼身心健康以达到长寿的目的。
明清时期,道士常常在社会上扮演着卜卦、治病、驱鬼等角色,他们通过各种仪式和法术,试图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扰。
另外,佛教也在民间信仰中占据一席之地。
寺庙里的和尚和尼姑也扮演着引导信众和教徒的角色,他们通过布施、忏悔等方式,促使人们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民间信仰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祖先的崇拜。
人们相信祖先是有神圣的存在,通过祭祀祖先可以与他们保持联系,并得到他们的保佑。
在明清时期,祭祀祖先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风俗,人们每年都会进行祭祀仪式,并将祖先的遗物保存下来。
这种祭祀活动体现了人们对家族和传统的承认和尊重,也有助于世代传承家族的美德。
然而,尽管明清时期民间信仰繁盛,但社会道德状况并非完美。
在当时的社会中,道德操守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方面,社会道德风气积弊尚未消除。
在贪污腐败、奢侈浪费、嫖娼赌博等问题上,明清时期的社会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沦丧。
另一方面,社会地位的差异导致了不同人群的道德观念存在差异。
官员和贵族通常享有特权,他们可以逃避惩罚,甚至可以得到法外特权。
而对于普通人民来说,他们则常常承担着更为严格的道德要求和责任。
此外,在明清时期,社会伦理观念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明清时期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
明清时期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朝代,也是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发生较大变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社交礼仪等方面都有许多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
一、家庭与婚姻制度明清时期,家庭对于人们来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家庭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家庭成员通常团结一致,相互合作。
男人主要负责种田和外出劳作,而女人负责家务劳动。
此外,家族观念也非常重要,人们通常以家族的利益为重,家族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婚姻制度方面,明清时期的人们非常重视婚姻的安排和规范。
通常情况下,父母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媒人介绍,然后由男方与女方进行相互认识。
婚礼过程繁琐,包括聘礼、娶亲、过门等环节。
婚后,夫妻间相互尊重、互相关心是重要的家庭价值观。
二、衣着与饮食习惯明清时期的衣着与饮食习惯也有一定的特点。
对于衣着来说,社会地位和财富决定了个人衣着的品质和风格。
官员和地主等人通常穿着品质高雅的丝绸衣物,而普通人则多以棉麻布料为主。
此外,男女装束有一定的区别,女性通常穿着长袍、披肩等,男性则多穿短衫、长裤等。
在饮食方面,明清时期人们非常讲究饮食的品质和烹饪技巧。
高级官员和富豪们通常有着丰盛的饮食,其中包括荤素搭配、菜品丰富多样等。
而一般人家的饮食则比较简单朴素,以米饭、面食、蔬菜为主食。
此外,茶文化在明清时期也非常盛行,人们多以茶代替其他饮料,如酒。
三、社交与礼仪明清时期的社交与礼仪非常重视,尊重他人、注重礼节是人们的重要素养。
在社交方面,人们通常以尊重长辈、尊敬上级为原则,不同身份的人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和礼仪。
此外,书法、诗词、音乐等文艺活动也是人们社交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礼仪方面,明清时期有许多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如拜年、祭祀、婚丧嫁娶等都有着一定的规范和礼仪。
人们需要遵循相应的程序和礼仪,以示对祖先和上级的尊敬。
四、住房与居住习惯明清时期的人们居住环境多以农村为主,城市人居住也多集中在城墙内。
明清时期社会风气与道德观念变迁考察
明清时期社会风气与道德观念变迁考察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明清时期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的变迁进行考察。
首先,我们来看明清时期社会风气的变化。
明代是一个较为宽松自由的时期,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文人墨客,他们通过创作和诗赋进行艺术交流,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圈子。
而到了清代,社会风气逐渐变得保守和封闭。
清代官僚制度的确立使得社会上的地位更加僵化,人们更加重视官职以及与官员的关系。
这导致了社会上的压力增加,人们生活在一种十分排他的环境中。
其次,我们来探讨明清时期道德观念的演变。
在明代,儒家思想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儒家强调仁爱和道德修养,主张凡事有度,不可过于极端。
然而,在清代,新兴的士人阶级开始崛起,他们的道德观念与儒家有所不同。
他们强调实用主义,倡导功利主义。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功利的手段才能实现个人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
这种观念的兴起,使得道德观念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们开始陷入道德伦理的迷茫中。
另外,明清时期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举制度的改革。
明代晚期,科举制度的改革开始出现,并在清代得以巩固和完善。
科举制度使得读书人有机会通过考试晋升为官员,这也带来了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改变。
这种改变使得人们开始注重功利和利益的追求,而不再象征着人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这种变革导致了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下降,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得利而不择手段。
最后,我们来看明清时期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变迁的影响。
社会风气的变化和道德观念的演变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社会不公和贫富分化加剧。
明代的宽松风气使得社会阶层流动较为顺畅,而清代的封建礼教使得社会阶层固化,贫富差距开始扩大。
其次,人们的道德标准开始模糊,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欲望强烈,导致了一些道德败坏的现象的出现。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
明清社会风气特点
明清社会风气特点
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具有以下特点:
- 自由开放:明朝除了洪武和永乐时期之外,政治环境都比较宽松,文人自由度较高。
嘉靖、万历年间,皇帝不务正业,对群臣和读书人的管制进一步放松,文人自由创作,学者自由讲学,思想家自由发挥和创造思想。
- 不避讳:明朝从上到下都不把避讳当回事,明人抛弃了避讳这一糟粕文化。
比如建文帝叫朱允炆,可他取的年号就叫建文,炆与文同音,但明人并没有避讳。
- 民风淳朴:明清时期,周口一带民风淳朴,主要表现在好善乐施、孝敬长辈、解人危困、谦虚礼让等。
一些优秀的传统美德,至今为周口人民所颂扬。
总体来说,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受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与生活习俗
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与生活习俗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社会风气与生活习俗也有许多独特之处。
在这个时期,社会风气和生活习俗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
首先,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以礼治为主导。
作为一个礼仪之邦,礼仪在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不仅注重仪容仪表,更注重言谈举止,尊重身份和地位的差别。
例如,在家庭中,长辈和幼辈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
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成为了当时社会的基本准则。
而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也注重礼仪和谦虚有礼的行为,这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
其次,明清时期的生活习俗也是多样且富有特色的。
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体现出深厚的文化传统。
例如,明清时期的人们注重养生保健,有许多养生方法被提倡和传承。
草木灵芝、补品食疗、太极养生等都有一定的市场和影响力。
同时,人们重视家庭生活,尤其是对于男女婚姻关系的理解和维护。
妻子对丈夫的服从和忠诚被视为道德的要求,而丈夫则有责任对妻子和家庭负责。
在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和生活习俗中,宗族文化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宗族是当时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形式,它在家族之间和社会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宗族信仰、世系谱牒的保存、祭祀仪式等都是宗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宗族文化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家族血脉的血统认同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此外,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与生活习俗还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它对社会关系、道德准则和礼仪仪式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儒家强调中庸之道和人伦关系的和谐,倡导以道德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因此,人们注重道德伦理和社会规范的遵守,尊重师长、友善邻里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重要价值观。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与生活习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礼治、家族文化、儒家思想等都对这个时期的社会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影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风气和生活习俗也在不断变化和演进,最终形成了中国丰富多样的社会文化。
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与道德观念
信仰多元化
儒释道三教合一
民间信仰和迷信 活动盛行
信仰功利化,追 求现世利益
信仰呈现多元化 趋势,不同阶层 和群体有不同的 信仰选择
社会观念:认为奢华是 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成 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
风气
重视科举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鼎盛,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举人们以通过科举考试为荣,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重视科举导致了社会风气的变化,人们更加注重学问和才艺。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对明清时期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业繁荣
03
道德观念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占据 主导地位,对社会风气和 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仁、义、礼、 智、信”等道德准则,成 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
儒家思想提倡家庭和睦、 尊老爱幼、忠诚守信等美 德,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 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也 存在着一些消极影响, 如过分强调尊卑关系、 抑制个人自由等,对社 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 阻碍。
导致道德观念的局限性。
妇女贞节观念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这种观念对女性造成了极大的心 理压力和道德束缚,许多女性因 此被迫守节,甚至失去了追求幸 福的机会。
贞节观念的盛行也导致了女性在 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下降,她们 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缺乏独立
自主的权利。
妇女贞节观念在明清时期被极度 推崇,女性被要求保持贞洁,不 得有任何婚前性行为或婚外情。
升级。
降低社会福利: 奢侈消费会导致 税收减少,进而 降低社会福利水
元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与道德观念
元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与道德观念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也一直备受争议和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元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与道德观念的演变和影响。
元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强调礼仪、道德、忠孝和社会秩序。
在元明清时期,社会对于道德的重视更为明显,保持和发展道德规范成为社会共识。
然而,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并非一成不变,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革而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元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都呈现出了一定的保守性。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社会秩序得到更好的维护,社会稳定度相对较高。
这种稳定反映在道德观念上,人们更加注重家庭伦理、礼仪规范和社会秩序。
虽然不同阶层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但社会对于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的要求并没有改变。
其次,元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也受到了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在元朝时期,经济繁荣带来了社会地位的流动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上,儒家思想的影响逐渐减弱,商业活动的兴盛也促使人们在道德行为上更加注重实际和经济效益。
明清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
世俗化的趋势加强,人们开始注重个人利益和社会地位的追求。
这种变化在商业活动、社交风气以及道德标准上都有体现。
虽然官方和儒家思想对于道德的规范和约束始终存在,但社会风气的变化使得人们对于某些传统价值观念的看法发生了变化。
然而,尽管元明清时期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儒家思想仍然对社会道德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道德义务,对于家庭伦理、孝道和社会秩序的强调是持续不变的。
这种持续的传统价值观念对于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是随着时间和社会变化而不断演变的。
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与人物形象
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与人物形象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朝代,这个时期的社会风气与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时期的社会风气与人物形象。
首先,我们来谈谈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
这个时期的社会风气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特征。
一方面,社会结构相当严格,封建家族的地位高,人们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身。
另一方面,社会礼教相当重视,儒家思想对社会制度和人们的行为习惯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们必须遵循礼教,尊重长辈,遵从上级的命令。
此外,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中国古代文化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推崇儒家经典,传统文化在明清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弘扬。
在明清时期,人物形象也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朝廷的皇帝可以被称为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明清时期的帝王权力极为集中,皇帝不仅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天下万民的父母官,同时也是文化的守护者和发起者。
皇帝们注重自身形象的维护,充分展现自己作为皇帝的威严和尊贵。
例如,明朝的朱元璋是个聪明睿智的皇帝,他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提倡节俭,注重儒家文化的传播。
而清朝的康熙皇帝则是一个非常卓越的皇帝,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清朝得以长治久安。
除了皇帝之外,明清时期也涌现出了许多其他引人注目的人物。
文学家杨慎行是其中之一。
他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戏剧化的作品而闻名,他的诗作直接表达了他的思想和情感,对后来的文学影响深远。
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画家郎世宁,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花鸟画家之一。
郎世宁的作品鲜明地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此外,明清时期还有一些有趣的人物形象,例如西洋传教士马可斯、中草药学家李时中等等。
他们的出现为明清社会带来了新的事物和知识,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最后,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与人物形象的演变也受到历史事件的影响。
明朝的亡国悲剧使整个社会陷入了动荡和不安,而清朝的建立则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期待。
明清时期的乾嘉学派与社会风气变革
明清时期的乾嘉学派与社会风气变革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社会变革。
而在这个时期,乾嘉学派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学派,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乾嘉学派与社会风气变革为主题,探讨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学派的关系。
乾嘉学派,即乾隆和嘉庆两位清代皇帝的学派。
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进行了重新诠释和重塑,对社会风气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乾嘉学派的兴起与发展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首先,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转折期。
之前的明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互联互通的时期。
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和信息传播加快,这为社会风气的变革提供了条件。
乾嘉学派的兴起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乾嘉学派主张思想开放,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反对空谈和追求虚无的学术。
这与明代自由主义的思潮相契合,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乾嘉学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也为社会风气变革带来了新的动力。
乾嘉学派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的批判与改革,注重实用主义,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际应用。
这与之前的儒家传统思想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
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礼仪和道德,强调个人修养和追求圣人之道,缺乏对实际生活的关注。
乾嘉学派的理念更加以实践为导向,帮助社会更好地适应变革。
此外,乾嘉学派对文化教育的改革也非常重要。
乾嘉学派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乾嘉学派倡导实用主义,把重点放在实践和应用上,通过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而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阶层开始逐渐分化,社会需要更多的人才从事商业、工匠等实践工作。
乾嘉学派的教育理念迎合了这一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形式。
乾嘉学派的兴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也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带来了影响。
乾嘉学派的发展对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们的实用主义思想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与人际关系
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与人际关系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对于了解这段历史具有很大的意义。
在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权更迭、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这些都对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可以说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是相对稳定和保守的。
明清时期的社会结构相对固化,封建等级制度依然存在,社会地位的等级分明。
这种稳定的社会风气使得人们十分注重传统道德观念和礼仪仪式。
尊敬长辈,尤其是家族中的族长或家长,是当时社会上的一种共同规范。
此外,人们也非常注重礼仪和面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人际关系的梳理非常复杂,它往往与走亲访友、联姻娶亲、礼物馈赠等社交活动紧密相连。
同时,家族和社团的地位也非常重要,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往往与其家族或社团的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明清时期的人际关系中,尤其是耕读传家的士人群体的人际关系,是相对稳定且固化的。
在封建社会中,士人的地位是相对优越的,他们承载着道德和文化的象征,因此也享有特殊的社会地位。
士人之间的交往主要通过文化和学问,诗词歌赋、书信往来是重要的社交方式。
士人之间的友谊和师徒关系非常重要,吟诗作对、赏识和评课是士人经常进行的活动。
这种稳定的人际关系也使得士人群体相对封闭,对外部的变化和观念的改变持保守态度。
然而,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也并非完全一成不变,它们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工商业阶层的兴起使得社会结构开始有所改变。
商人和工匠逐渐崛起,社会地位的转变引发了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的变化。
商人之间的交往更加注重商业利益,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务实和功利。
此外,由于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新的观念和思潮开始涌现,对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新的思想和观念开始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例如儒学之外的学问蔓延开来,兴起了各种思潮和学派。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是相对稳定和保守的,注重传统道德观念和礼仪仪式。
明代社会风气与道德伦理
明代社会风气与道德伦理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该时期的社会风气和道德伦理一直备受关注。
在这个时期,社会道德的强调和人们的行为准则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明代社会风气中重视家庭伦理和尊敬长辈的传统观念深深扎根。
在明代社会中,家庭被看作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观念非常强烈。
人们尊重家族中的长辈,遵从家族的规矩和传统,尽力维持家族的声誉和尊严。
家庭的和谐和稳定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明代社会强调孝道和敬祖的伦理道德观念。
孝道被认为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人们对父母的孝顺是一种信仰、一种道德准则和一种行为规范。
尊敬祖先的传统观念在明代得到了加强,人们通过祭祀和宗族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敬意,使得祖先的精神可以代代传承。
明代社会还注重礼仪和庄重的举止。
尊重他人、懂得礼貌是人们所追求的品德。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人们都格外注重言谈举止,遵守约定,尊重对方的感受。
这种礼貌和庄重的举止成为社会中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和谐。
在经济方面,明代社会注重诚信与商业道德。
商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信誉和信任,明代的商人非常注重遵守合同,信守承诺。
同时,明代社会也对商业活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监管,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使得商业活动可以稳定发展。
而在文化领域,明代社会重视道德教育与文化修养。
学者和士人对于自身的修养和道德伦理非常重视,通过研究儒家经典和书法绘画的创作来陶冶自身的品性。
这种重视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的传统观念在明代得到了发扬,使得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向善向上的文化氛围。
总之,明代社会风气和道德伦理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尊重家庭和长辈、重视孝道和敬祖、注重礼仪和庄重、诚信与商业道德以及重视道德教育与文化修养等特点,塑造了一个道德风尚良好、和谐稳定的社会。
这种道德伦理观念的传承和弘扬,不仅在明代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后世人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明清小说中的社会风气与人物形象》
明清小说中的社会风气与人物形象1. 引言在明清时期,小说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广泛传播于民间。
明清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深入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容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探讨明清小说中的社会风气与人物形象。
2. 社会背景2.1 明清时期社会特点明清时期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社会风气经历了很大变革,这对于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2.2 小说作品流派及特点在明清时期,各种不同流派的小说相继涌现。
其中包括纪实性小说、志怪小说、评话、通俗小说等。
不同流派多样化地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3. 社会风气描写3.1 家族观念与道德伦理家族观念在明清时期十分重要,尊重祖先、孝顺父母成为社会道德的重要表现。
小说中经常通过描写家族观念的发展和衰落,来反映社会风气的变化。
3.2 社会阶层与地位关系在明清时期,社会分为士绅、百姓、庶民等不同阶层。
小说中经常通过描写人物的地位关系,展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升降变动。
3.3 女性地位与婚姻制度明清时期女性地位相对较低,尤其在婚姻制度中受到限制。
小说作品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多样化且深入细致,反映出当时女性社会地位以及家庭伦理观念的困局。
4. 人物形象塑造4.1 英雄豪杰形象明清小说中经常出现英雄豪杰形象,这些人物往往具有勇敢、正直、机智等特质。
他们在艰难险恶环境下的行动和选择,反映了个体意志和价值观念。
4.2 恶劣人物形象小说中也有很多恶劣人物的形象,他们凶残、狡诈、贪婪。
这些人物形象展示了社会黑暗面和道德沦丧,对人性的复杂和深刻刻画。
4.3 平凡人物形象除了英雄豪杰和恶劣人物,明清小说中也塑造了许多平凡的人物形象。
这些形象或讽刺、或温情,通过展现平凡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揭示出人类普遍共同的价值观。
5. 结论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时期,小说作品在揭示社会风气与人物形象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明清小说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并从中汲取有益启示。
碑石所记明清时期汉中安康的环境问题
碑石所记明清时期汉中安康的环境问题
梁中效; 陈小赤
【期刊名称】《《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9(017)002
【总页数】4页(P19-22)
【作者】梁中效; 陈小赤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安康碑石》看金石文献的现代价值 [J], 高家骅
2.从《安康碑石》看金石文献的现代价值 [J], 高家骅
3.地志、碑石所见清代汉中府县地方官的r诉讼认识与实践(下) [J], 胡瀚
4.汉水中游保康县明清时期的墓碑石刻文化 [J], 龙国平;王善栋
5.碑石所见明清时期黄龙山区的开发--以黄龙县藏地界地契碑石为主 [J], 段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代社会风气
题目:明代社会风气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和影响。
社会风气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综合反映,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明朝初期,士风唯谨,民俗敦朴,反映了明初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而明朝中后期,逐利与奢侈之风的盛行,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和经济的衰落。
同时,日下的世风又加剧了政治的腐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元朝末年,法度日弛,纪纲不振,统治阶层贪赃枉法,苟且因循。
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在明初官场一度沉渣泛起。
经过明太祖的严厉整肃,同时随着政治的由乱而治,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风尚也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士风唯谨。
官吏注重政治利益和封建体制的整体利益,约己谨慎,办事效率提高。
官僚大多能够节俭保身,一般士大夫亦多不置巨产,即使当了高官,家产也只如寒士。
第二是民风敦朴,明初豪强富户受到打击,小农经济复苏,农村社会较为安定,民风敦朴。
经过短暂升平的仁宣之治,正德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
经济上出现了土地兼并和商品生产,政治上出现了太监干政和阁臣争权,农民起义不断,同时,出现了北虏南倭之患。
张居正改革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工商业的繁盛,由于腐败政治的影响,日下的世风在明朝中后期日趋恶化。
首先是是逐利拜金。
由于商品经济和货币的影响,社会各阶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锱铢共竞”的风气。
社会上下竞相逐利,到处为金钱奔走呼号,钱在人们的观念中成了崇拜的对象。
在金钱至上的时代氛围下,地方官僚们亦无不竞相追逐金钱,营私枉法。
士大夫以往所标榜的清操廉耻,此时大多已荡然无存,谄谀请托之风大行。
社会上人伦纲常,也逐渐被这种机槭相争的风气所冲决。
本是长幼有序、尊卑分明的等级关系,如今是“比族忌嫉,富贵贫贱,上下欺虐”。
过去“卑幼遇尊长,道旁拱让先履,今冠人财主,驾车乘马,扬扬过闻里;刍牧小奚,见仕官辄指呼姓名无忌惮,贵贱皆越矣”。
连父子兄弟之间也缺乏情谊,“今或弟强兄弱,横臂驺途,眇目布老,车马簇从.赫奕临之。
”人际关系也以金钱为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安康地区社会风气问题研究马 盼【摘 要】明清时期 ,随着移民的大量涌入,安康地区民众的生产和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治安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其突出表现为:赌博成风、盗窃现象严重、打架斗殴时有发生、男女关系混乱。
究其原因,主要是和移民的进入有关,其次是人们社会成产方式的变化。
【关键词】安康 社会风气 移民 措施安康位于陕西省东南部,一河汉水东西流过,将安康分为南北两半,南为秦岭,北为大巴山区,而安康盆地则居于中央,地辖汉滨及旬阳、石泉、白河、紫阳、岚皋、汉阴、平利、宁陕、镇坪十县、区,自然经济区域属秦巴山地。
明清时期,在经济、战争、自然灾害、政策、社会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大量的移民迁入安康,使安康成为当时陕西主要的移民聚集区之一。
[1]而随着移民的进入,带来的不仅是人口的增长和文化的交流,同时也给安康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安定因素,本文就以明清时期移民给安康地区的社会治安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一、安康明清时期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简称风气。
指社会上或某个群体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竞相仿效和传播流行的观念、爱好、习惯、传统和行为。
它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等状况的综合反映,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与精神面貌。
而在明清时期,安康地区的社会风气徒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一)赌博现象严重在安康境内,由于山高水险,地处偏僻,故存有大量的碑文史料。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保存至今的实物史料,一探明清时期安康地区的社会风貌以及存在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社会风气问题。
而在这些问题中尤以赌博最为常见,影响也最为恶劣,清朝时亦将赌博作为朝廷的“首禁”。
赌博现象在安康境内不绝于“碑”,如:清道光五年所立《石泉知县整饬风化告示碑》、清道光九年所立《镇坪抚民分县严禁牲匪赌窃告示碑》、清道光三十年所立《双丰桥组碑》、清同治元年所立《景家公议十条规款碑》、清光绪元年所立《署砖坪抚民分府严拿匪类告示碑》、清光绪元年旬阳县金寨乡所立《庙子垭铺公议乡规约碑》等等。
这些碑文史料都较为详细的描述了本地区所存在的赌博现象,并都规定了一定的惩处措施。
而曾任旬阳县知县的严如煜也在其《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中有过对当时安康地区赌博肆虐的记载:“山内地虽荒凉,而赌局绝大,往往数百两千两,为输赢之注。
无钱以偿,流而为盗。
其赌自造宝盒,弹钱掷骰,不打马吊,不斗纸牌也。
”[2]以现存于岚皋县的《双丰桥戒赌条规碑》为例,此碑中就对当时的赌博现象进行了大量的描述,并对参赌、窝赌者制定了详细的惩处措施。
首先,仅碑中记载的赌具就包括斗鸡坑、蟋蟀盒、鹌鹑圈、盒子宝、弹钱宝、纸牌、骨牌、掷骰、摇摊九种之多,而对于窝藏赌具者碑文也明确规定“往日家藏赌具者,从今父戒其子,兄戒其弟,皆要弃毁。
如隐匿不毁,一经发觉,上户罚钱八十串,下户罚钱十串,以作本境桥梁道路之费,公同送官。
”[3]其次,赌博不仅仅只流行于一代人或是一个年龄段人之间,父子同赌、兄弟同桌的现象亦并不少见,碑中就有“为父兄者欲禁子弟之赌博,必先正己,痛改前非。
自议之后,如父兄犯赌,照子弟犯赌更加一等”的描述,可见当时赌风之糜烂。
再次,窝赌、诱赌屡见不鲜。
以窝赌来说,赌博的地点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一般存于人流量较大的场所,如庵观寺院、饭铺宿店,红白事场等地。
当然也有可能在某家某户甚至某赌徒的家中。
最后,碑文中还对当时差役充当赌博保护伞的行为进行了记录:“向来差役凭票来境,见词讼内弄钱不多,遂依官势,勉托相好,放稍抽头以图肥己,致烂地方。
”[3]可以想象,当时的赌博已成为安康地区一种常见的风俗现象。
(二)盗窃成风、匪徒肆虐当然,在这些禁碑、规约碑也不难发现盗窃现象的踪迹,而此处所说的盗窃,非是单只钱财,更多的是农家产出。
而盗、匪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在描述明清时期的地方风气、个地方志的文本中不难发现,盗匪丛生于各地,尤其是在偏远山区的一些府县,更是肆虐无忌,给当时的社会治安造成极大的恶劣影响,甚至威胁当时地方的统治与安定。
原存于平利县牛王沟牛王庙,现移至平利县文化馆的《牛王沟公议禁盗碑》载:“盖闻物非己有而窃取者,谓之盗。
盗者也,不必穿窬之谓也。
凡稻、粱、黍、稷、漆、桐、耳、竹、木、蔬菜,俱不可以任意侵掠也。
我境土瘠民繁,五谷为养命之原,货财亦糊口之助。
竟有狗盗狼窃之徒,白昼强取,黑夜窃盗,竟使业不由己,民不聊生。
”[4]在传统的自然经济时代,农家产出往往代表的是一家人的衣食住行,所以盗窃农家产出与盗窃财物并没有区别,甚至其影响更为恶劣。
在安康境内明清时期的碑石中,也存有大量的禁止盗窃的碑刻,如:岚皋县明珠坝的《安良善以彰德化碑》、紫阳县芭蕉乡《靖地方告示碑》、现存于汉滨区的《景家公议十条》等等都对当地的盗窃现象进行了记载。
可见,牛王沟禁盗碑得出现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更多的是存在于明清安康境内的一种普遍现象,甚至可以理解为当时的一种畸形的社会风气。
如果说盗窃只是威胁到当时居民的财产安全,那么匪徒的出现就已经严重威胁到安康境内居民的人身安全。
清嘉庆年,曾任安康旬县阳知县的严如煜就在其《三生山内风土杂识》中描述到:“山内官吏士民,行走数十里,无不携有军器,以防贼匪。
贼人暗藏利刀,质小而锐,名曰黄鳝尾。
遇追捕紧急,挺持格斗。
我无利器,则为彼戕害,伊何道而卖刀买犊也。
”百姓官民,出门必须携带武器以防止贼匪的侵略,地方耄耋敢怒而不敢言,差役拿匪更似要时刻小心贼匪同党“打火炮”,凡此种种无不反应当时安康境内居民生存之艰难,盗匪之猖獗。
长此以往下去,民心不稳、风化败坏已成为可以预见的事实。
(三)溺婴,拐卖妇女,掳掠儿童清时同治年间,安康紫阳县曾设育婴会,而设立这一(下转第56页)· 54 ·机构的原因则是“溺女贻害既已成风”。
我们都知道,古时的中国或多或少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乃至近代,此种思想仍有其生存的土壤。
然而,很少有某一时期会出现“溺女贻害既已成风”此种可怖的风气。
而明清时期的安康由于种种内在或外在的原因,“溺女”已成为当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风气。
管中窥豹,紫阳一县如此,那么更大范围的安康境内亦不存在于少数。
而据《汉阴县志》载:轻贱妇女旧习重男轻女,以为女子为赔钱“货”,更怕女儿出嫁后夫妻反目,送归娘家,成为父母终身之累,认为“养儿一枝花,养女豆腐渣”。
[5]故时有溺弃女婴者,其种种现象数之不尽。
拐卖妇女、儿童更是大行其道,安康岚皋县所立《靖地方安乡闾碑》就有对当时拐卖妇女现象的记载:“外来匪徒,拐来别处妇女,隐匿其名,冒充假姓来境嫁卖,致害无知乡民听其煽诱,折行婚娶,匪类得财即遁。
”[1]由此碑可见,明清时期的安康境内,拐卖妇女现象猖獗如斯。
而在严如煜的《三省边防备览》中还载有掳掠儿童的字句:“贼掳十数岁小孩,教以击刺。
稍大者号曰毛牯,锥次者号曰马娃子。
此辈幼小无知,以杀人放火为顽戏,便捷轻锐,如锥如马,故以为名。
”[6]从记载看,当时的掳掠儿童与今相比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其目的不仅仅只是拐卖儿童,更多的是将儿童当作扩大劫掳者力量,或是自身势力的一种途径。
可以想象,几年或是十几年之后,这些被劫掳的受害者成长起来又变成新的掳掠者,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
从以上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由于大量的流民、灾民及朝廷移民政策下移民的迁入,人们生产方式、思想意识的转变,安康地区的社会风气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从大量的事实来看,变化造成的影响虽然不能完全消除,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控制和弱化的。
当然,这需要我们和政府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历史具有循环性,而今,安康移民搬迁工作正以一种如火如荼的方式进行着,因此研究社会风气意义重大。
我们必须扬长避短,以史为鉴,防止走明清时期安康地区社会风气问题的老路。
参考文献:[1]王晓洁,李厚之.清代安康乡约初探[J].安康学院学报,2013(04).[2][清]严如煜.三省山内风土杂识(民国版)[M].陕西通志馆,1936.[3]陈良学著.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4]张建民.碑石所见清代后期陕南地区的水利问题与自然灾害[J].清史研究,2001(02).[5][清]赵世震.汉阴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6][清]严如煜的.三省边防备览[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49.(作者单位:延安大学)作者简介:马盼(1991-),女,汉族,陕西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史。
最终证实了“真实”的艺术的才是最高境界的艺术。
不知是从事艺术的人喜欢孤独,还是孤独的人喜欢艺术,古今中外出现过众多个性乖张孤僻的艺术家。
中国的扬州八怪、荷兰的梵·高、法国的高更……似乎造诣越深的艺术家越显得不合群。
达·芬奇曾说:“为使躯体健康不致妨碍精神的健全,画家和素描家应当保持孤独。
”也许只有当面对自己独一无二的内心世界,艺术才能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
三、坚守内心觅芳径书法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狂草又是各种书体中最有代表性的。
在狂草中,作为传达信息的功能已减到最低限度,而书法的艺术性却达到了极致。
书法家创作狂草更多的是在于表现自己,通过草书的形式抒情达意,体现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与丰富性,与其他书体相比,可谓“曲高和寡”。
善草书者最孤独,笔端涌现的是自己内心的表达,他人最难猜,“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我们的书法工作者,特别是草书艺术家更应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坚守住孤独,不随大流,不为流行书风所左右,坚守和追随自己的内心与本真,“我手写我心”。
“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背起行囊,独自旅行,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黑格尔语)”。
前人的书法已达到极致,超越与创新已是困难。
“独创性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跟任何人不一样。
正因为不一样,才为世界增添了一份美好,增添了一份新的艺术,这份艺术哪怕只是一点点的不同,或仅仅是一朵小小的艺术花朵,那也是新鲜的。
光有继承没有创造是不够的。
我也是在几十年的艺术磨炼中慢慢地明白这些道理的,千人一面,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贾又福论画》)”。
期待众多书家在书法艺术追求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师古而不泥古,追寻前人的足迹,以怀素等先辈为榜样,博采众长,独觅芳径,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1]王佩良.草书大师僧怀素[N].中国文化报,2014-02-26.[2]孙小力.怀素和尚:草书天下独步[EB/OL].大公网佛教. /fojiao-624399.html[3]姚老庚.醉僧怀素可不是个”坏”和尚[OL].中国红色旅游网,2013-10-10.[4]中外艺术之”醉”[Z].百度文库,2011-02-17.[5]王永贵.唐代书法大家怀素是如何进入化境的[EB/OL]. http://collection.sina. /zgsh/20131118/1620133970. shtml.(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上接第54页)· 56 ·。